滋阴引水治疗肝硬化腹水42例(摘要)

滋阴引水治疗肝硬化腹水42例(摘要)

一、养阴利水法治疗肝硬变腹水42例(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杨芳华[1](2019)在《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临床观察,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提供理论及临床证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60例脾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患者,用随机分配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联合柔肝化纤方治疗,对照组予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共治疗4周,每2周对比患者的平均24h尿量、体重、腹围、症状、体征、肝功能,治疗前后检测RAAS、腹水分级,分析疗效情况。观察基础生命征(脉搏、呼吸、血压、体温)、评估用药安全性,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对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共60例患者,中治疗组30例,观察组30例。(1)症状积分对比:经过4周的治疗,面色晦暗情况,两组治疗后缓解不大,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牙龈出血情况治疗后得到了缓解,两组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其余症状治疗4周后,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症状疗效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是93.33%;对照组是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一般情况:治疗组患者的腹围、1周平均24小时尿量、体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具有明显差异(P<0.05)。(4)肝功能对比:两组肝功能水平在治疗后都得到显着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5)B超情况:两组患者腹水分级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性显着(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RAAS情况:比较治疗前后RAAS的下降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复发情况:经过3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5.38%,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柔肝化纤方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在腹水消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RAAS活性及腹水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且药物安全。

相安[2](2019)在《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病证结合研究思路,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336例临床病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对肝硬化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重点探讨其湿热、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损伤等复合病机的辨识要点、用药制方经验,揭示“证候-病机-药物”关联规律,并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最后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病案数据库中肝硬化病案资料,共401例(1886诊次),经过筛选、清洗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病案数据资料,纳入病例总计336例(共1659诊次)病案。录入Excel 2007,建立病案数据库,主要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病案数据库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等,并对典型病案深度分析和对名医进行定性访谈,最后确立病机辨治方案。研究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336例肝硬化病案中,男性225例,女性102例,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9.2±13.2)岁。其中:肝硬化代偿期145例,失代偿期191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191例,胆汁淤积性16例,血吸虫性7例,酒精性3例,自身免疫性3例,肝静脉回流受阻性1例,遗传代谢性1例,药物性1例,自身免疫性合并胆汁淤积性1例,未提示病因者112例。(2)证候分布:336例初诊病案中共出现216种症状,症状出现频率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尿黄、腹胀、口干、胁痛、疲劳乏力、面色晦暗、大便溏、纳差、下肢浮肿、面黄、齿衄、腹部膨满、尿少、口苦、目黄(>10%)。(3)病机证素分布:336例患者初诊病例中有158种不同病机描述,以病位因素和病理(病性)因素对其拆分。其中,虚性病理因素以气虚、阴虚为主,实性病理因素以湿、热、瘀、郁、毒、气滞、水停为主,痰少见。病位因素主要为肝脾,涉及肾、胃、胆,偶见于肺、心。常见病机复合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脾两伤、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互结、湿热瘀滞、湿热瘀郁、气滞水停、湿热瘀毒久郁、气阴两虚、土败木贼、肝肾阴虚(>5%)。(4)中药分布情况:336例首诊病案中共有药物279种,共5888味次,平均每张处方17~18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依次为:白术、茵陈、茯苓、赤芍、炙鳖甲、丹参、炙鸡内金、醋柴胡、猪苓、泽泻、苍术、广郁金、老鹳草、厚朴、青皮、太子参、楮实子、旱莲草、丹皮、枸杞子。使用频率>5%的药物共85种,按攻邪、扶正划分,攻邪药物以清热凉血化瘀、利水渗湿、行气解郁活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为主,扶正药物以健脾消食、益气滋阴、补益肝肾为主。(5)药物组合分析:将出现频率前67味药物进行分析,共提取17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葶苈子、防己、椒目、沉香、陈葫芦瓢、熟大黄、水红花子、醋柴胡组成,为己椒苈黄丸义;因子2由水红花子、茯苓、醋柴胡、泽泻、炙桂枝、泽兰、白术组成,为苓桂术甘汤义;因子3由女贞子、旱莲草、炙鳖甲、北沙参、老鹳草、麦冬、生地黄组成,为二至丸合一贯煎义。(6)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常见病理因素、病机与药物之间关系,共12组。如:与湿相关的药物为:酢浆草、苦参、鸡骨草、茵陈、垂盆草、黄芩、黄柏;与热邪相关的药物为:丹皮、酢浆草、黄芩、蒲公英、黑山栀、黄柏、垂盆草、鸡骨草、白花蛇舌草等;与瘀邪相关的药物为:生地黄、赤芍、半枝莲、丹参、丹皮、熟大黄、水红花子、黑山栀、广郁金、黑山栀等;与毒邪相关的药物为白花蛇舌草、黑山栀、半枝莲等;与气郁相关的药物为:香附、蒲公英、广郁金、黄芩、黑山栀、陈皮等;与肝脾两伤相关的药物:醋柴胡、黄芪、茯苓、党参、砂仁、白术、炙甘草;与气滞水停相关的药物为:防己、陈葫芦瓢、椒目、沉香、路路通、水红花子等;与气阴两虚相关的药物为:麦冬、北沙参等;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药物为:北沙参、生地黄等。(7)通过证候-病机-药物的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经验要素,初步形成基本方,提炼周教授学术思想,并结合典型病案的研读分析与名医访谈,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结论(1)周教授融多元辨证方法为一体,创制“病机辨证”体系,指出复合病机是内科疑难病的共性病机规律,提倡“病证结合”应首重疾病的基本病机,因机立法,复法制方,这些学术特色在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病案中得到充分体现。(2)周教授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贯穿病程始终,湿、热、瘀、郁、毒、虚等病理因素兼夹、复合为患,“瘀热”为关键病机,是肝硬化不同阶段病机转化的枢纽。肝硬化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胆、胃、肺。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周教授针对肝硬化的复合病机,因机立法。针对邪实病机,以“清化湿热瘀毒”为基本治法,确立组方大势,具体治法包括凉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等,若并发腹水,则加以活血利水滋阴;正虚病机在不同病程阶段有所差异,具体治法包括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益气养阴、滋养肝肾、温补脾肾等。代偿期以祛邪为主,倡扶正即祛邪;失代偿期肝硬化正虚逐渐显着,以扶正为主,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在整个病程中,要注意顾护脾胃,避免脾胃衰败。(4)针对邪实病机“湿热瘀毒郁结”,初步形成一个基本方(周教授验方):茵陈、虎杖、垂盆草、丹参、赤芍、醋柴胡、广郁金、炙鳖甲、炙鸡内金,炙甘草。治疗以基本方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肝硬化不同病程阶段湿、热、瘀、郁、毒等病理因素的显隐、兼夹转化情况,及病理因素对气血津液阴阳造成的不同影响,随证加减,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共列出11个常见的病机证素条目,每个条目下包括常见症状、病位病性、病势演变、治法、方药示例、临证备要等。(5)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以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为划分,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郁结型,以周教授验方加减;②湿热瘀毒郁结,肝郁脾虚型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六君子汤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香砂枳术丸、左金丸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气阴两虚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四君子汤、二至丸加减。失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互结,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加减;②湿热瘀毒互结,肝热脾湿,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茵陈四苓散、己椒苈黄丸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脾阳不振,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血瘀,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加减;⑤湿热瘀毒互结,脾肾阳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金匮肾气丸加减;⑥湿热瘀毒互结,肝肾阴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加减;⑦瘀热相搏,湿热毒蕴,肝脾两伤,肝肾阴虚型,分为瘀热血溢、瘀热阻窍、瘀热发黄3个子证,分别以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合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陈韵卓[3](2018)在《利水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利水强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病房及门诊长期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强心苷类),疗程8周;治疗组为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利水强心方,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及安全性,疗效性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NYHA)、心脏超声指标(LVEF、FS、LVDd、E峰、A峰、E/A)、6分钟步行试验、血浆NT-proBNP水平、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和西药停减率;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尿便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血压和心率。数据结果使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均有下降,其中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口干、水肿、少尿等症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汗出及紫绀症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积分均有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心功能分级(NYHA)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治疗对心功能分级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心脏超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FS及LVDd三项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E峰、A峰及E/A比值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7.6分钟步行试验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8.6分钟试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均有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9.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均有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10.西药停减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0%,对照组总有效率4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对利尿剂和强心苷类药物的停减优于对照组。11.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血常规、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利水强心方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分级(NYHA)和心脏超声收缩功能指标,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减少西药用量及其副作用,并且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影响,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刘亚运[4](2018)在《真武汤方证之药味运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真武汤作为经方中温阳利水法的代表方剂,六经辨证中用于主证是少阴真阳不足、太阴虚寒,水饮泛溢的病证,在临床各系统疾病中常见,尤其是疑难杂病,真武汤的运用更是为许多医学难题打开了思路。本文尝试从文献整理的角度,从中探索出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对于真武汤的临床运用药味加减规律。方法:本文运用文献整理的方法。古代文献部分,在中医古籍数据库中,检索、整理归纳符合既定标准的真武汤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古代医家对于真武汤的应用、临床运用药味加减规律,并阐明真武汤中的芍药为赤芍。现代文献部分,一是概述真武汤相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其治疗各类疾病的病机;二是在知网数据库中,检索符合既定标准的真武汤现代文献资料,用频次统计整理总结真武汤药味加减的症状、加减药味、加减药性、寒热药性药味运用的具体分类等,并与古代医家的观点进行对比,探讨真武汤的临床运用规律。结论:在真武汤方证的基础上出现的兼证,进行原方加味且加味不超过两味,在方证出现的主证的偏重,进行换药,且换药不超过一味,加味不超过两味,在这两点基础上,所施药味加减法,以温热药为主,一是针对阳气虚方面,可分为温太阴中土方面,如干姜、肉桂等和针对少阴真阳方面,如生附子,其次为针对机体的水饮邪气,又分为专利水饮方面,如椒目、吴茱萸等和利水兼补方面,如五味子,接着是针对机体的瘀血证方面,分为血分不足方面,如川芎、当归等和血分瘀滞方面,如红花、水蛭等,最后是针对体内阳明热证方面,分为针对阳明内热方面证,如朱砂、党参等和水热互结证方面,如泽泻、车前子等,其针对的以上这些方面,药味加减均有着规律可循。

黄熙杰[5](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二便异常的表现包含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在《伤寒论》中有关二便异常的条文达200余条,占全书条文的二分之一,表明二便异常是临床之常见症状,常被作为诊察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情发展的眼目,故《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本文将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之二便异常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文献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二便异常"疾病的诊治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就二便异常之文献报道及《伤寒论》治疗二便异常代表方剂之临床运用状况进行综述。试阐述《伤寒论》有关"二便异常"论述之观点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之规律。此外,方剂的研究除了针对六个方剂在临床的应用外,也进行了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对"二便异常"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大便异常分别从下利、大便难、大便硬和初硬后溏四个方面进行,小便异常则从小便不利、小便难和小便数这三个方面进行,并针对其异常所提示的诊断及治疗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其后围绕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的出现及其辨证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尝试在大便和小便出现异常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研究发现,二者发生异常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会依据其发生病变的具体脏腑不同,而出现大便异常或小便异常,且大便的异常和小便的异常之间密切相关。除此以外,针对"利小便而实大便"法的理论探讨,并依据二便分消水液的理论,进而提出"通大便而缩小便"的观点,其根据则在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水谷运行至小肠后,在其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吸收水谷精微由脾运转全身,而糟粕下传大肠,无用水液则下输膀胱。因而二便的异常与小肠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小肠吸收水液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便的溏与结、小便的利与不利。若小肠吸收水液不及导致大量水液随糟粕传至大肠,则可出现大便溏泻,此时可通过通利小便之法分消多余的水液;反之,若小肠泌别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会导致大便硬、小便数之象。第三部分,是运用《伤寒论》中治疗二便异常较经典的方剂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采用随机方案隐藏与Jada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两名作者按照事前所设计的资料提取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独立提取,若是遇到不相同的部分,由第三者一起进行讨论并协商解决。采用的软件是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RevMan 5.3.5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危险比率,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差表示治疗效应,这两样数据都以效应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如果meta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表达,反之,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当汇总效应出现不相同时,则提供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发表偏倚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以及判断。选定的方剂为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等六首,并对这几首方剂分别治疗肝硬化腹水、小儿秋泻、便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五苓散、真武汤以及猪苓汤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这些系统评价大多由于临床实验研究的质量偏低,证据可靠性不足,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优势。

于冰冰[6](2017)在《鼓胀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与意义鼓胀亦称臌胀、蛊胀等,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是中医学中的"风痨鼓膈"四大难症之一。本病在西医学中主要见于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以及结核性胸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为临床的常见性、难治性疾病。肝硬化一旦出现腹水,其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死亡率也会增高。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理想药物,而中医学对该病的治疗,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疗效。但关于该病的古代文献论述,多散在诸多医籍中,对古代医家理论认识和经验的继承颇多不便,所以充分挖掘、整理、分析、继承和发扬古代医籍中的诊疗经验非常必要,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提高临床疗效。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目录、版本等传统文献学和断代史学研究方法,以先秦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与鼓胀相关的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预防调摄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具体操作方案:通过《中华医典》光盘初步筛选相关古籍,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检出其他相关书目,机检与手检相结合,确定最终选用的医籍;图书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取。3.研究成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由三个方面来呈现。第一部分对鼓胀的定义、范围作了界定,并对鼓胀病名源流进行了考辨,自《内经》最先提出鼓胀病名开始,后世医籍中有诸多相关的病名,或称之为水病,或称之为胀病,如肝水、蛊胀、气胀、血鼓等。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部分,以朝代为纲,以医籍为目,系统整理历代医家对鼓胀的理论认识。采用断代史方法,将鼓胀的古代发展史划分为先秦两汉时期、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四个时期,并将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发展概况、特点以及历代重点医家重点医籍对鼓胀认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含了鼓胀的病名、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疗方药、预后调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是对鼓胀病认识的初始时期,理法方药均有涉及,《黄帝内经》最先提出了鼓胀的病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针刺、病证鉴别、预后等均有论述,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晋唐时期是一个补充发展时期,《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提出"水毒"可以导致本病,丰富了本病的病因认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总结了唐代以前关于本病的治疗理论和方药。宋金元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认识范围和深度都有发展,理法方药较前更为深化,金元四大家在继承先贤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见解,其中尤以朱丹溪的脾气衰败、湿热壅滞理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明清时期是总结提升时期,各医家在概括总结前人对鼓胀认识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明,无论在病因病机还是诊断、治法方药上均有较大的进步,且日趋提高完善。第三部分,为鼓胀相关问题的探讨部分,对鼓胀病从肝论治以及放水疗法的利弊进行了探讨

聂泽富[7](2016)在《温肾健脾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应用常规西医综合疗法联用温肾健脾中药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其安全性。方法:本实验遵从研究中制订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满足条件的78例肝硬化腹水病人,进行随机数字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为39例。对照组单纯予以常规西医综合疗法:(1)一般治疗:休息及饮食疗法等;(2)病因治疗:如抗肝纤维化、降低门脉压、针对原发病等;(3)药物治疗:护肝降酶退黄、利尿、输血浆及人血白蛋白等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温肾健脾类中药汤剂。疗程均为6周。观察并记录病人在疗程前后主要症状及其积分、体征、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24h尿量及腹水消退情况及实验结束后2个月内腹水复发情况等,用统计学进行临床功效归纳分析,并同时观察记录病人T、P、HR、BP,血液分析、肾功能、二便常规、心电图及药物不良反应等,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⑴临床疗效比较:用药6周后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71.8%;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27)0.05,有统计学差异;⑵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与显效率分别为94.9%、5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与显效率分别为74.4%、33.3%,两组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⑶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1)同一组别在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6周疗程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优于治疗前;(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6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有着性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⑷中医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1)同一组别在药物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积分的组内比较:腹胀、水肿、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溏、胁肋疼痛、口干口苦、黄疸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有统计学差别,治疗后优于治疗前;(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6周疗程结束后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腹胀、水肿、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症状积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证实统计学有显着差别,治疗组优于对照前,但6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恶心呕吐、便溏、胁肋疼痛及口干口苦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⑸肝功能主要指标的比较:(1)同一组别在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治疗后ALT、AST、ALB、TBIL、CHE、TBA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优于治疗前;(2)6周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LT、AST、TBIL、CHE、TBA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ALB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⑹凝血功能的比较:(1)同一组别在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治疗后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6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凝血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⑺腹围及24h尿量的比较:(1)同一组别在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优于治疗前;(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腹围及增加24h尿量方面优于对照组;⑻试验结束后2月内腹水复发情况比较:在疗程结束后2月内,治疗组有3例患者腹水复发,对照组有11例患者腹水复发,治疗组在2月内腹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西医综合疗法基础上联用温肾健脾中药方治疗肝硬化腹水,可显着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复发率,有利于腹水消退,临床效果显着,且在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药物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临床实验研究及推广应用。

史艳平[8](2016)在《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先生心存仁爱,德艺双馨,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且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而勇于创新。他自青年起便悬壶济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肝病见长。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先生的学术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卓越。我有幸成为先生的继承人,在跟师临诊时深切感受,理论学习时深入思考,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个人思维上感触颇多,学术上获益丰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杨震教授的学术渊源,挖掘、归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继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临床应用验证。从相火理论出发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采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治疗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跟师学习 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包括门诊、查房、学术会议、小讲课、专题汇谈等),随时向先生请教,探讨相关学术观点及临床运用。认真做好跟师记录,包括诊病方法,临证用药等,从中分析总结先生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2研读文献系统研究相关文献,以研读先生的着作,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文稿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相关论文为出发点;向上延伸至四大经典、与先生学说相关的古代文献及先生推荐中医古籍;向下至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杂志、书籍等,以求更为深入地探寻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深入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识。3实践与探索 对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脉络进行深入探索,系统思考后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与个人所从事的儿科临床相结合,反复实践、探索优化,在实践中完善理论,验证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领悟。研究内容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肝病理论学术渊源与相火学说学术渊源两部分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所在。1.1肝病理论学术渊源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学术成就以肝病理论为主。通过对历代医家学术着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为肝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辨证论治及肝病治法方药为临床证治准则。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肝病学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气机学说及近现代中西合参的辨证论治理论,均对先生肝病学术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此外,他曾师从王新午、麻瑞亭、午雪峤三位老师,尽得真传。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之精华,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其丰厚的肝病理论学术思想体系。1.2相火学说学术渊源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所推崇的相火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相火”始见于《内经》,当时用来阐述气候变化,后世医家逐步将相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开启了对相火新的认识。金元时期,相火理论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刘河间提出了命门相火,朱丹溪对相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相火的生理功能,相火的常与变等。张介宾认为相火的起源是命门,诸脏皆有相火。李时珍也推崇命门相火的观点,对相火的治疗分为火旺和火衰两类。这些理论,均对先生的相火学说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朱丹溪的影响最大。2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2.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本节对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分类。把学术思想分为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以便理清逻辑关系,便于学习。经过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将先生的学术观点总结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这四点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研究内容的核心。2.1.1杨震教授学术观点①崇尚相火学说:相火学说是先生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对相火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相火的理解与领悟,并与临床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火学说理论。他推崇朱丹溪“相火论”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先生认为相火生于命门,藏于诸脏,而以肝肾二脏为着。相火之常具有恒动的性质,温煦脏腑周身皮毛,受心火支配,与肝肾之阴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动力所在。而相火妄动则可引起耗伤阴津,甚则出现阴损及阳之虚衰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先生将反常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六种。同时,将先生论治相火的方法总结为“郁热发之、血热清之、湿热化之、瘀热凉散之、滋阴润之和虚则补之”。通过观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挖掘先生相火观点,对小儿相火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异常情志、不当饮食、温病伏邪、药毒及孕母相火素旺等原因均可引起小儿的反常相火,并提出小儿反常相火的论治方法。②重视滋养阴液:重养阴液反映了先生肝病临床中以肝体、肝阴为本的思想。他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液亏虚为人身之常,肝体为阴,寄相火,相火妄动、五志化火及热病均可引起阴液亏损。针对人体“阴常不足”的特点,在辨证时注重阴血、肝阴不足,在论治时重视滋养阴液。在治疗时通过补肝血、养肝阴、滋肾水、养肺阴、滋脾阴,益气养阴、滋阴熄风等不同治法来柔肝养阴。同时提出疏肝不过于温燥、慎用苦寒泻火及强调防重于养的治疗原则。③提倡疏肝调气:《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论。先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司疏泄者肝也”,肝失疏泄则可致诸脏之病,故诸病治疗皆以疏肝为要。他在突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同时,将脏腑关系、气血津液辨证融入疏肝调气之中,形成独特的辨治方法。通过疏肝调气的方法来治疗诸脏之病,使肝气条达,升降有序,则机体功能正常。治疗时采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止痛、疏肝行气化痰、疏肝行气化湿、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泻火及补肝气、益肝血等多种疏调肝气之法,旨在通过气机一通,则一通百通。④注重给邪出路:人体以五脏六腑中心,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变化皆以“通”为要,这样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通”之法以“给邪出路”最为便捷有效。在治疗外感热病,依“肺与大肠相表里”,予通腑泻热;内科杂病多有痰、热、湿、瘀、毒等多种病理因素互结,只要有内热之证,均可采用通下、润下、清下的方法;在治疗肝病时,也多采用给邪出路的方法,通过利小便以利水泻热,或通大便以排出郁、热、湿、瘀、毒等;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内伤皆易热化,治疗时也当于发表、和中、清里时加用通下之品。2.1.2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先生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他深谙药性、选药灵活。他的用药经验也是学术思想和辨治法则在临床中的体现。本节介绍了先生用药以辨治施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用药以“平”见长;喜用对药;常用花叶类药;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等。突出了他对方剂及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特点。2.2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就先生临证最为常见的肝系疾病、杂病及儿科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力求深入、完整理解和领悟他的学术主旨。2.2.1杨震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先生多年来从事肝病临床工作,本节对他临床治疗最常诊治的疾病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列选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抑郁症、痤疮等五种常见疾病。对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治疗经验多能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亦是他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尤其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生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经验和辨病思路。2.2.2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经验先生曾在儿科工作,在儿科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挖掘、整理、探讨等多种形式,归纳总结他治疗儿科疾病,如性早熟、病毒性心肌炎、手足口病、药物性肝损害等的诊疗特色,分别从相火、温病等方面论治疾病,充分突出不同的辨治特色。3应用相火学说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相火”学说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之后,探索其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应用,为本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3.1目的:观察运用相火理论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优效性。使“相火学说”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验证继承先生学术经验的成效。同时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瘀热黄疸型病例9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治疗周期为21天。分别在治疗2周、治疗3周,评价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指标等。3.3结果:①收集完整病例85份,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41.8%),显效17例(39.5%),有效6例(14%),无效2例(4.65%),总有效41例(95.34%)。对照组治愈10例(23.8%),显效12例(28.57%),有效8例(19.05%),无效12例(28.57%),总有效30例(71.43%)。两组患儿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中医证侯积分疗效经Ridit检验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3周的证侯积分对比有差异(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如TBIL、DBIL、ALT、AST、ALP、GGT、TBA等与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T、AS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P在治疗2周、3周均无差异(P>0.05)。两组GG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TBA在治疗2周时无差异(P>0.05),在治疗3周时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CMV-DNA在治疗2周、3周后的阳性例数无差异(P>0.05)。⑤两组的IL-6与TNF-a在治疗前均有较高水平,治疗后较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⑥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3.4结论:①应用相火学说之瘀热相火辨治婴儿CMV肝炎联合西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预后;②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③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可能成为中医治疗婴儿CMV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细致研读古代文献及先生着作、学术论文等文稿,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为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并运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对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同时使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张爱娟[9](2015)在《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从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的鼓胀(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下文中均简称为:鼓胀)文献入手来探讨西医介入后,两个时期医家在诊治鼓胀时的中医证治规律特点及治疗方法特色。一方面,以数理分析的方法通过医案研究来挖掘隐藏其中的证治用药规律,提炼出主要症候群、高频证型及核心药物群,并对高频证型与药物的相关性及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的相关性等证(症)—药关系进行研究。综合比对两个时期鼓胀证治用药的共性及差异,并初探其原因,以探寻更佳的鼓胀辩证论治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归纳两个不同时期鼓胀的具体治疗方法及特点,比较分析两个时期在治法上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初探其原因,为探寻更好的鼓胀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的鼓胀医案,规范并整理其症候、病位、病性、证型、方药及剂量,建立两个时期的鼓胀数据库,再进行频数分析,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及Pearson相关分析来研究证(症)—药关系。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成果总结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医家治疗鼓胀的证治用药规律,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探索更佳的鼓胀辨证论治策略。2、首先,以方法1中所收录的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的鼓胀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各自在辨证论治鼓胀时的方法特色。其次,通过收集两个时期的鼓胀其他文献,总结出各自治疗鼓胀的其他方法。最后,对比二者鼓胀治疗的特色及具体方法,找出隐含其中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初探其原因,以探索更好的鼓胀治疗方案。结果:1、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的鼓胀证治规律结果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97部,期刊94种;收录验案798个,其中晚清民国时期医案207个,1978年后医案591个。对鼓胀病例的发病因素、症候特征、病位、病性、证型、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以下是主要结果:晚清民国时期鼓胀证治情况:(1)发病因素:可分为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内伤主要包括病后继发、酒食不节,情志与劳倦次之。外感主要是水湿之邪为患。无虫毒感染,这可能与录入医案的不同所造成。(2)症候特征:前十位高频症状为腹胀、尿量减少、大便不调、纳差、浮肿、腹露青筋、脐突、面色异常、消瘦、胁痛、口干,其中胁痛与口干并列第十位。(3)病位:主要分布在脾、肝、胃、肾、肺,涉及三焦、募原、胆和心。(4)病性:多为虚实夹杂证,主要病机变化是气滞水湿内停,但气血水三者常同时存在。标实中以水湿偏盛证居多;本虚中以阳虚证偏多,与1978年后相比明显偏多,而阴虚证则明显少于1978年后。(P<0.05)(5)证型:高频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水湿内停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胃气虚证。(6)用药:①药物归类分析:以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位居前三位,辅以消食药、温里药、活血药及清热药等。②药物味、性、归经及毒性分析:药味以辛、甘、苦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有毒、小毒中药所占比例很小,累积频率仅为8.43%。③药物组合:发现F1组合中苍术、神曲、香附、川芎行气解郁,蕴含越鞠丸的方意。F2组合中猪苓、泽泻、桂枝、白术蕴含五苓散的方意;F12组合中黄连与干姜为干姜黄连丸的主要成分,蕴含辛开苦降的治疗思路。还发现一些健脾消食、芳香化湿、行气活血、除湿利水的药物组合等。④核心药物群: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群为大腹皮、青皮、陈皮、白芍、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木香、砂仁、鸡内金,蕴含青皮饮、五苓散及香砂六君子汤之意。1978年后鼓胀证治情况:(1)发病因素:亦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内伤主要是病后继发,其次是酒食不节,再次为劳倦和情志等。外感主要是水湿之邪。而对于虫毒感染、用药史、家族史、相关病史、产后、营养状况及自身体质因素等的报道较多。(2)症候特征:前十位高频症状为腹胀、尿量减少、纳差、疲乏、面色异常、浮肿、大便不调、胁痛、腹露青筋、消瘦。另外,厌油腻、烧心、嘈杂、口淡、善太息、性功能障碍、皮肤瘙痒、痤疮等14个症状在晚清民国医案中无相关记录。(3)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肾、胆,涉及肺、三焦、心和奇经。(4)病性:正虚是根本,水湿、血瘀、气滞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标实中以水湿偏盛证居多,且血瘀偏盛证明显多于晚清民国时期;本虚中以阳虚证偏多,但是与晚清民国相比则明显偏少,而阴虚证则明显多于晚清民国时期。(P<0.05)(5)证型:高频证型有水湿内停证、肝脾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水瘀互结证、脾虚湿困证。(6)用药:①药物归类分析: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药位居前三位,辅以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以及温里药等。②药物味、性、归经及毒性分析: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与晚清民国相比,微寒及寒性药物的使用增多,为34.56%,远高于晚清民国的18.84%。主要归脾、肝、肺经;有毒、小毒中药所占比例更小,累积频率仅仅为3.34%。③药物组合:发现具有化痰、行气、疏肝、消食的药物组合;补虚、行气、活血的药物组合;行气利水、补虚活血、清热的药物组合等。而较特别的发现是F22组合中的鸡内金和楮实子,体现了脾、肝、肾同治;F16组合中的牡蛎,现代研究认为具有保肝及较好的镇静、催眠和安神作用。④核心药物群: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群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大腹皮、车前子、黄芪、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丹参、鳖甲及赤芍,蕴含五苓散和补中益气汤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经验方“软肝煎”之意。⑤高频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的10个高频证型中只有“脾气亏虚证”下无相关药物,其余结果为:针对水湿内停证的药物依次为大枣、葫芦、桂枝、黄芪、牵牛子、车前子、泽泻;肝脾血瘀证依次为太子参、木瓜、香附、大黄、丹参、泽兰;湿热蕴结证为黄芪等。⑥基于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呈低度相关的中药有车前草、红花、牡蛎及川芎;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关系微弱或无相关的中药有黄芪、赤芍及茯苓。研究结果中无中度相关及高度相关的中药。2、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鼓胀治疗方法的总结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治疗方法情况:(1)207个鼓胀医案治疗方法特色: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49部,期刊1种。整体处方应用情况:自拟方(188)、成方加减(18)、验方(6)、民间秘方(0)。记录方名的医案有19个,出现的成方主要有六君子汤、肾气丸、理中汤、防己黄芪汤、逍遥散、三合汤、四苓散、五苓散等。治疗特色共涉及9个医案:丸剂入药煎汤;方药特色炮制;注重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联合用中成药或配合另煎方药;配合外敷或药膳;重视生活调摄及禁忌。(2)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治疗的其他方法总结大体上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及联合治疗。内治法还涉及到单味药、单方及食疗方。外治法还有敷脐疗法、药熨法、薄贴法及针灸法等。联合治疗还包括内治法与外治法间的联合,如针灸+中药法。此外,该时期医家亦十分重视鼓胀预后及禁忌。1978年后鼓胀治疗方法情况:(1)591个鼓胀医案治疗方法特色: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48部,期刊93种。整体处方应用情况:自拟方(444)、成方加减(175)、验方(21)、民间秘方(2)。记录方名的医案有223个,出现的成方主要有五苓散、实脾饮、胃苓汤、理中汤、己椒苈黄丸、一贯煎、猪苓汤等。治疗特色共涉及30个医案:方药特色炮制;2个或以上成方联合应用;丸剂入药煎汤;峻下利水方常配合送服的方药;配合另煎方;注重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常联合应用中成药;配合药膳或外敷或食疗;注意生活调摄以及饮食禁忌指导。(2)1978年后鼓胀治疗的其他方法总结主要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心理疗法以及联合治疗。内治法还涉及到一些老中医的经验方。外治法还有辨证分型敷脐、按时辰敷脐、脐火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注射法、蜂疗及灌肠法等。心理疗法主要是音乐疗法、家庭护理干预以及中医辩证施护等。联合治疗主要是中医治疗方法之间的联合以及中医与西医间的联合。此外,该时期医家亦十分重视鼓胀预后及禁忌。结论:1、两个时期鼓胀证治规律总结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鼓胀以肝郁脾虚证及水湿内停证为主,医家治疗时多遵“攻补兼施”,以疏肝健脾、辛开苦降、利水渗湿为主要治法,兼消食、温里、活血及清热等。治疗上注重调畅气机,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行气疏肝、肃降肺气、温补肾气以达到利水治鼓之目的,不仅注重“五脏气血升降”,尤以“脾胃升降”为中心。用药上以理气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注重“药性升降”以及“治法中的升降”。常用药物为茯苓、泽泻、白术、猪苓、大腹皮、青皮、陈皮、白芍、木香、砂仁及鸡内金。该时期虽然西医学涌入,中西医汇通思想形成,但是中医与西医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治疗仍遵循传统中医“升降学说”,以“脾胃升降”为重,对后世治疗鼓胀具有一定参考作用。而1978年后社会和平、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大气污染、快节奏生活及各种压力等亦随之而来,处于亚健康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应地就出现体质虚弱、因虚致病、因虚致瘀等情况。故该时期鼓胀以水湿内停证、肝脾血瘀证多见,医家治疗时仍循“攻补兼施”大法,以补虚扶正、利水渗湿、脾肝统调为主要治法,兼理气、清热、消食、温里等。治疗上注重温中补虚,通过活血化瘀、温补脾肾、滋养肝肾以达到利水治鼓之目的,不仅注重扶正,尤以“健运脾胃”为中心,并发展了中医理论,提出“五脏相关学说”。用药上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注重“治脾胃”与“治肝胆”相结合。常用药物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大腹皮、车前子、黄芪、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丹参、鳖甲及赤芍。但在用药剂量与腹水分级之间未探寻到明显关系。该时期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中医与西医在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更是全面汇通,故治疗上除了遵循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及张锡纯脾胃思想外,还出现了中医与西医的真正交通“中西医结合”,体现在中医理论上如“五脏相关学说”的发展,这对今后临床治疗鼓胀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综上所述,鼓胀证治规律的特点可通过用药规律特点反映出来,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医家治鼓时均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学说指导用药,但由于历史背景、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两个时期病例在病机变化上不同:主要体现为气滞&正虚,故证型上有所差别,指导理论亦不同。然两个时期均注重脾胃,晚清民国由于战乱以郁证多见,其中肝郁常致脾虚,而1978年后环境污染、各种压力叠加、饮食作息失常故常致正虚,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故首当其冲。因此,虽然二者在用药指导思想上不同,但又均重脾胃,又因脾虚之因不同而同中存异。证型上,1978年后的高频证型结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水臌的六型证候分类是一致的,同时又补充了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以及水瘀互结证。中医理论上,1978年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学说“五脏相关学说”,可见,晚清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学说的出现对于1978年后中西医的真正结合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2、两个时期鼓胀治疗方法特色两个时期均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以及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方面均有中医治法间联合应用的记载。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978年后病例在辨治上有时会将2个或以上成方联合应用,辨治方药还包括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有秘方应用、食疗方、峻下利水方配服方药及沐足等,这可能与现代人更注重养生、食疗等有关;更重视心理情绪因素对于鼓胀病情的影响,并以研究的方式表现出来;将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手段上多种多样,同时中医与民族医药的结合也有报道,以期达到标本同治的最佳效果。可见,一方面,1978年后传统中医学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在具体治疗应用上产生了一些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变化;另一方面,晚清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学说的萌生促进了中医学治疗方法在1978年后的巨大发展,使之由“单纯中医学”上升为以中医学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态势,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这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3、鼓胀治疗的借鉴参考晚清民国时期是中西医理论碰撞、接轨期,而1978年后借助现代科技成果,认为补虚尤其是温补脾气是治鼓的根本策略,提出脾肝统调、重视活血化瘀、利水勿忘滋阴等新观点,在方法上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结合起来,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参考,使得中医与西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真正的结合,也确有其必要性。这对今后鼓胀的临床实践及基础实验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或参考作用。4、特殊用药规律的发现本研究发现了一些与证型密切相关的用药,如针对水湿内停证的药物为大枣、葫芦、桂枝、黄芪、牵牛子、车前子、泽泻;针对肝脾血瘀证的药物为太子参、木瓜、香附、大黄、丹参、泽兰;针对湿热蕴结证的药物为黄芪;针对肝郁脾虚证的药物为茯苓皮、白术、白芍、柴胡:针对脾肾阳虚证的药物为附子、枸杞子、黄芪;针对肝肾阴虚证的药物为枸杞子、麦冬、山药、楮实子、薏苡仁、牡丹皮;针对肝郁气滞证的药物为柴胡;针对水瘀互结证的药物为:三棱、丹参;针对脾虚湿困证的药物为苍术、白术等。这些结果可为鼓胀的临床治疗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新的线索与启迪。

刘奇[10](2014)在《茵芪消臌汤配合针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消化科张雅丽教授自拟方茵芪消臌汤配合针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疗效。对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论述,以期望用更好的方法改善肝硬化腹水病人的生存质量。为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提供初步的医学依据。方法:将60例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属于气滞湿阻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排除癌性、血性腹水。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配合针灸辅助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茵芪消臌汤配合针灸辅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记录不良反应,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总症候积分、腹围、体重及尿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86.7%和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差异显着(P<0.01)。3.两组治疗前后腹围、体重、24h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腹围、体重及24h尿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变化不明显,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于肝硬化腹水均有疗效,但茵芪消臌汤配合针灸治疗后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症状、肝功、腹围、体重及24h尿量等方面作用更为突出,且临床试验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证明茵芪消臌汤配合针灸为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有效途径之一。

二、养阴利水法治疗肝硬变腹水42例(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阴利水法治疗肝硬变腹水42例(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是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调查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治疗
    2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2.1 鼓胀定义
        2.2 鼓胀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2.4 辨证分型
        2.5 中医治疗
        2.6 对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认识
    3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评判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临床资料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评定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柔肝化纤方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学术认识
        4.3 柔肝化纤方组方特点及方义分析
        4.4 柔肝化纤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4.5 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肝硬化的研究概况
        1.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肝硬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1.4 肝硬化的治疗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 中医对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2.4 名老中医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整理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分析的周仲瑛教辨治肝硬化经验要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预处理
        3.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证候分布与分析
        4.2 病机分布与分析
        4.3 药物分布与分析
        4.4 常用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4.5 病机-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6 讨论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
    1.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临证经验探析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原则
        1.3 具体治法及用药
    2.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学术思想探讨
        2.1 病证结合,首重病机
        2.2 以“病机十三条”为纲活化辨证
        2.3 倡“伏毒”、“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专论
        2.4 祛邪即扶正,补虚重养阴,平调防壅滞
    3. 典型病案研读与分析
        3.1 湿热瘀毒郁结,肝脾两伤
        3.2 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
        3.3 湿热瘀郁,肝脾两伤,气滞水停
        3.4 湿热瘀毒久郁,肝脾两伤,肝肾阴虚,气滞水停
    4. 周仲瑛教授肝硬化病机辨治方案
        4.1 概述
        4.2 病机辨证条目
第四部分 研究小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症状规范表
致谢

(3)利水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现状
        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
        2.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3.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4. 总结
    综述二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概况及进展
        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辩证论治研究
        4.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5. 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6.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排标准
        2.3 病例分组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评价标准
        2.7 统计分析
    3. 统计结果
        3.1 治疗前比较
        3.2 治疗后比较
    4. 讨论
        4.1 利水强心方的治法分析
        4.2 利水强心方的用药分析
        4.3 利水强心方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4)真武汤方证之药味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真武汤的古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真武汤方药分析
    第二节 真武汤古代临床运用及药味加减规律探讨
第二章 真武汤的现代文献研究概述
    第一节 真武汤的临床研究概述
    第二节 真武汤的现代药理研究概述
    第三节 真武汤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概述
第三章 真武汤现代临床运用药味加减规律探讨
    1.文献的研究数据收集
    2.基本情况
    3.分析方法
    4.统计结果
    5.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伤寒论》"二便异常"的文献研究
        1 《伤寒论》小便异常的表现
        1.1 小便不利
        1.2 小便不通(不尿)
        1.3 小便难
        1.4 小便少
        1.5 小便数
        2 《伤寒论》大便异常的表现
        2.1 泄泻
        2.2 便秘
        3 现代研究的大便和小便异常
        3.1 大便异常的研究
        3.2 小便异常的现代认识
        4 "二便异常"的相关性
        4.1 大便硬、小便利
        4.2 小便不利、大便反自利
        4.3 小便数、大便硬
        4.4 小便量多、大便硬
        5 利小便而实大便,通大便而缩小便
        5.1 利小便而实大便
        5.2 通大便而缩小便
    综述二: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1 五苓散方源
        2 五苓散药物组成分析
        3 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4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4.1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3 抗变态反应作用
        4.4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4.5 保护肾脏作用
        4.6 治疗心衰
        4.7 抑制泌尿系结石生成作用
        4.8 止泻作用
    综述三: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1 真武汤方源
        2 真武汤药物组成分析
        3 真武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心脏衰竭
        3.2 外感
        3.3 咳嗽
        3.4 喘证
        3.5 尿多
        3.6 遗尿
        3.7 水肿
        3.8 泄泻
        3.9 肝硬化腹水
        4 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强心及改善心功能
        4.2 温肾作用
        4.3 抗衰老作用
        4.4 减肥降脂作用
    综述四: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1 猪苓汤方源
        2 猪苓汤药物组成分析
        3 猪苓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急慢性肾炎
        3.2 急慢性膀胱炎
        3.3 泌尿系结石
        3.4 肾积水
        3.5 其它疾病
        4 猪苓汤现代药理研究
    综述五:麻子仁丸的现代研究
        1 麻子仁丸的研究概况
        2 麻子仁丸药物组成分析
        3 麻子仁丸的临床使用概况
        3.1 单纯性便秘
        3.2 习惯性便秘
        3.3 肛肠疾病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3.5 小儿习惯性便秘
        3.6 抗精神药物导致的便秘
        3.7 老年便秘
        3.8 肿瘤便秘
        3.9 术后便秘
        3.10 咳嗽
        3.11 高脂血症
        3.12 其他应用
        4 麻子仁丸的实验研究
        4.1 通便作用
        4.2 抗粘连作用
        4.3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4.4 降糖作用
    综述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
        1 葛根芩连汤方源
        2 葛根芩连汤药物组成分析
        3 葛根芩连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泄泻
        3.2 胃肠炎
        3.3 发热并发肝炎
        3.4 脑梗死
        3.5 外感类疾病
        3.6 运动神经类疾病
        3.7 糖尿病及并发症
        3.8 代谢综合征
        3.9 带下
        3.10 阴道炎
        3.11 更年期综合征
        3.12 外科术后
        3.13 皮肤类疾病
        3.14 五官类疾病
        3.15 其他杂病
        4 葛根芩连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
        4.2 抗细胞凋亡因子
        4.3 调节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4.4 抑菌作用
        4.5 解热作用
    综述七: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1 黄芩汤方源
        2 黄芩汤药物组成分析
        3 黄芩汤现代临床研究
        4 黄芩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复方和单味同步实验结果分析
        4.2 组方分析
        4.3 拆方研究
        4.4 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伤寒论》二便异常的理论探讨
    1 大便异常
        1.1 下利
        1.2 大便难
        1.3 大便硬
        1.4 初硬后溏
    2 小便异常
        2.1 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探讨
        2.2 小便异常的诊治意义
    3 二便的相关性探讨
        3.1 《伤寒论》对二便关系的认识
        3.2 "通大便而缩小便"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二便异常的meta分析
    一、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二、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三、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四、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五、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疗效特点
        4.2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六、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七、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4.2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总结
    1 纳入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
        1.1 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
        1.2 GEADE标准评估证据质量
    2 本篇研究的不足
    3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鼓胀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鼓胀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考辨
    1.1 定义
    1.2 范围
    1.3 病名源流考辨
2 先秦两汉时期对鼓胀的认识
    2.1 概述
    2.2 马王堆汉墓医书
    2.3 江陵张家山医简
    2.4 《黄帝内经》
        2.4.1 相关病名
        2.4.2 对胀病脉象、部位的初步认识
        2.4.3 病因病机的初步认识
        2.4.4 初步的治则治法
        2.4.5 最早的治疗方法
        2.4.6 预后调护
        2.4.7 相似病症的鉴别
    2.5 《难经》
    2.6 《神农本草经》
    2.7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2.7.1 肝水、脾水、肾水、石水
        2.7.2 血不利则为水
        2.7.3 治疗方法丰富
        2.7.4 治疗方剂的丰富
        2.7.5 鼓胀病因认识的进步
    2.8 汉·华佗《中藏经》
        2.8.1 黄水、石水、脾风
        2.8.2 病机的认识
        2.8.3 病危征象认识的进步
3 晋唐时期对鼓胀的认识
    3.1 概述
    3.2 晋·王叔和《脉经》
        3.2.1 危重脉象
        3.2.2 热病出现鼓胀的危重表现
    3.3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4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3.4.1 大腹水病和水蛊
        3.4.2 病机的认识
        3.4.3 治疗特点
    3.5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3.6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6.1 相关病名
        3.6.2 病因病机的补充
    3.7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7.1 鼓胀病因病机
        3.7.2 蛊胀和水肿病症鉴别及治疗用药禁忌
        3.7.3 治疗方剂丰富
        3.7.4 丰富了针灸治疗用穴
        3.7.5 本病难疗,注重生活禁忌
    3.8 唐·王焘《外台秘要》
        3.8.1 治疗鼓胀的方剂
        3.8.2 唐以前治疗鼓胀的用药特点
4 宋金元时期对鼓胀的认识
    4.1 概述
    4.2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4.2.1 系统总结了治疗鼓胀的相关方剂
        4.2.2 病因病机的发展
        4.2.3 载药酒方
    4.3 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4.4 南宋·窦材《扁鹊心书》
        4.4.1 病因病机
        4.4.2 治疗特点
        4.4.3 预后调护
    4.5 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5.1 病机为脏腑不和
        4.5.2 病因归为三种
    4.6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4.6.1 主要继承了《内经》对鼓胀的认识
        4.6.2 病机主火热
        4.6.3 治疗注重分步调治
    4.7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4.8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医学发明》
        4.8.1 病机重视脾胃损伤
        4.8.2 治法
        4.8.3 治疗区分寒胀热胀
    4.9 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4.9.1 病因病机的认识
        4.9.2 胀病变证多端
        4.9.3 以脉论预后
    4.10 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4.10.1 首次根据病因病机分类
        4.10.2 病机以三焦失宣、脾胃失运为主
        4.10.3 注重寒热虚实辨证
        4.10.4 加深了鼓胀危重征象的认识
        4.10.5 外敷治疗法
    4.11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4.12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4.12.1 总结了鼓胀病因
        4.12.2 病机以脾虚之甚,湿热壅滞为主
        4.12.3 治宜补脾
        4.12.4 强调因人因病治疗
        4.12.5 提倡缓图,反对攻下
        4.12.6 补充生活禁忌
        4.12.7 记载治疗验案
5 明清时期对鼓胀的认识
    5.1 概述
    5.2 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
        5.2.1 病因的认识
        5.2.2 治疗特点
    5.3 明·虞抟《医学正传》
        5.3.1 赞成丹溪,质疑东垣
        5.3.2 补充丹溪治法
        5.3.3 预后转归方面的补充
        5.3.4 记载祖传秘方
    5.4 明·薛己《内科摘要》《疠疡机要》
    5.5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5.5.1 对胀满、鼓胀、水肿进行了鉴别
        5.5.2 立蛊证专篇以为警示
    5.6 明·李梴《医学入门》
        5.6.1 鼓胀歌诀
        5.6.2 病机的认识
        5.6.3 主张攻补兼施
        5.6.4 注重辨证分型治疗
    5.7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5.7.1 整理总结前人对鼓胀的认识
        5.7.2 注重温补下元,自制壮原汤
        5.7.3 注重分型治疗
    5.8 明·方隅《医林绳墨》
        5.8.1 将臌胀与蛊胀分别论述
        5.8.2 治法
    5.9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5.9.1 补充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要点
        5.9.2 胀病辨证的补充
    5.10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万病回春》
        5.10.1 诊治鼓胀尤重脉象
        5.10.2 鼓胀证型的分类和鉴别
        5.10.3 证治特点
    5.11 明·赵献可《医贯》
        5.11.1 病机主肾中之火虚
        5.11.2 治疗主张补肾为主
        5.11.3 首论阴虚鼓胀
    5.12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5.12.1 总结《内经》鼓胀相关内容
        5.12.2 明确提出饮酒致鼓
        5.12.3 重视虚实辨证
        5.12.4 治疗灵活多变
    5.13 清·喻昌《医门法律》《寓意草》
        5.13.1 病因病机的认识
        5.13.2 治法
        5.13.3 立医律一条以示治疗禁忌
        5.13.4 对鼓胀特异征象的补充
    5.14 清·傅青主《傅青主男科》
        5.14.1 分型治疗,善抓主症
        5.14.2 分步治疗,攻补有序
    5.15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5.15.1 记载详细医案
        5.15.2 区别肿胀,总结胀病治法
    5.16 清·何梦瑶《医碥》
        5.16.1 对气血水相因为病的阐述
        5.16.2 区分鼓胀与蛊胀的证治
    5.17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5.17.1 鼓胀注重辨因论治
        5.17.2 治疗蛊胀主张以补益为主
        5.17.3 补充鼓胀与蛊胀的鉴别要点
        5.17.4 补充生活禁忌
        5.17.5 载《保生秘要》导引治疗鼓胀
    5.18 清·石寿棠《医原》
        5.18.1 病机重在肝脾血络燥结
    5.19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5.19.1 气鼓、水鼓、血鼓的鉴别
        5.19.2 水鼓证治
        5.19.3 气鼓证治
        5.19.4 血鼓证治
6 讨论
    6.1 鼓胀从肝论治探要
        6.1.1 鼓胀与肝的关系
        6.1.2 鼓胀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及机理
        6.1.3 鼓胀从肝论治的临床应用
        6.1.4 小结
    6.2 鼓胀放水疗法利弊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温肾健脾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本实验资料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1.4 疗效评价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3.2 疗效观察
        3.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讨论
    1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1.1 肝硬化腹水的病因
        1.2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2 温肾健脾中药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理论依据
        2.1 鼓胀学说形成的过程
        2.2 中医对鼓胀发病机理的认识
        2.3 温肾健脾中药方确立的理论依据
    3 补肾健脾方主方、现代药理学研究及方义
        3.1 温肾健脾中药方药物组成
        3.2 方义
        3.3 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附录II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第一章 杨震教授肝病理论学术渊源
    第二章 杨震教授相火学说学术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杨震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一) 杨震教授学术观点
        1 崇尚相火学说
        2 重视滋养阴液
        3 倡导疏肝调气
        4 注重给邪出路
        (二) 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
        1 以辩证论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
        2 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
        3 用药以“平”见长
        4 喜用对药
        5 常用花、叶类药
        6 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
    第二章 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一) 杨震教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5 杨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
        (二) 杨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经验
        临床验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相火学说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综述研究
        (一) 婴幼儿抗巨细胞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二)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杨震教授学术生平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9)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ras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文献整理概述
        1.1.1 晚清民国时期中医学发展背景
        1.1.2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研究概况
        1.1.3 晚清民国时期医案在中西医结合发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1.4 小结
    1.2 1978年后中医药诊治鼓胀研究概述
        1.2.1 病因病机病位
        1.2.2 治则治法
        1.2.3 临床治疗
        1.2.4 中医实验研究
        1.2.5 小结
    1.3 现代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概述
        1.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2 分类
        1.3.3 临床治疗
        1.3.4 小结
    1.4 研究假说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报告
    2.1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的证治规律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研究结果
        2.1.3 讨论
        2.1.4 研究结论
    2.2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的治疗方法归纳
        2.2.1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的治疗方法情况
        2.2.2 1978年后鼓胀的治疗方法情况
        2.2.3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治疗方法分析
        2.2.4 研究结论
第三章 不足和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茵芪消臌汤配合针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文献综述
    2.西医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讨论
    1.立法依据
    2.组方分析
    3.选穴依据
    4.单味药功效及其现代药理研究
    5.体会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养阴利水法治疗肝硬变腹水42例(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芳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D]. 相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利水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D]. 陈韵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4]真武汤方证之药味运用规律研究[D]. 刘亚运.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D]. 黄熙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鼓胀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于冰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温肾健脾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D]. 聂泽富.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 史艳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9]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D]. 张爱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10]茵芪消臌汤配合针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观察[D]. 刘奇.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滋阴引水治疗肝硬化腹水42例(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