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II)螯合物及其氧加合物的质谱研究

钴(II)螯合物及其氧加合物的质谱研究

一、钴(II)螯合物及其氧加合物质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莹[1](2018)在《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席夫碱是一种优良的有机配体,调控其结构中O、S、N等配位点,能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不同的配位结构模式。双席夫碱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广泛性。不断合成结构新颖的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开发其新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合成了三类共17种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分别是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L1L3)及其配合物(M1M3),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L4L6)及其配合物(M4M6),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L7L8)及其配合物(M7,M7’,M8)。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铜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扫描电镜、交流阻抗等方法对修饰玻碳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一层聚合物膜。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苯甲酸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苯甲酸浓度在0.0012 mmol·L-1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27μmol·L-1(信噪比为3)。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苯甲酸浓度的测定,结果满意。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2,6-二氨基吡啶缩邻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对乙酰氨基酚(PR)和4-氨基苯酚(4-AP)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4-AP和PR的氧化峰分离比裸玻碳电极明显,两者的峰电位差达288 mV,可以对PR和4-AP进行同时检测。采用差分脉冲法同时测定PR和4-AP,在530μmol·L-1浓度范围内,PR和4-AP氧化峰电流值和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1.64×10-5mol·L-1和2.39×10-5 mol·L-1。该方法用于扑热息痛药片中PR和4-AP浓度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法研究结果表明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钴配合物对亚甲蓝(M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当钴配合物质量浓度为0.1mg·mL-1,光照时间为220min时,降解率为78.30%。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对3种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和3种2,6-二氨基吡啶类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了最高占有轨道能量,金属原子净电荷等参数值,并与循环伏安曲线中的氧化峰电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理论计算与循环伏安测定值变化规律相一致。利用第一性原理对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的分子前线轨道、总态密度(DOS)、局域态密度(PDOS)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钴配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相互吻合。基于理论计算结果,获得了钴配合物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机理。

赵亚元[2](2016)在《新型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chiff碱是由含氨基和活泼羰基的两种化合物脱水缩合而成,是含有亚胺基或者烷亚胺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Schiff碱化合物由于C=N基团上的N原子含有孤对电子,可以与过渡金属等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使之成为当代配位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良的性能,故在分析化学、生物催化、医药农药、分子组装、分子磁性及抗肿瘤、超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氨基香豆素类Schiff碱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也逐渐活跃起来。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灵活、步骤简单,而且与绝大多金属离子配位能形成稳定的金属配合物,不仅在抗癌、抗菌、抗肿瘤等生物医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而且在催化、光物理材料、表面化学等领域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原因是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类非常好的荧光化合物,具有发光波长可调、可见光激发和发射、荧光量子产率高、双光子效应、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稳定的化学性质等优点。为了获得一些具有功能性的香豆素化合物或金属配合物,在香豆素环上引入富电子基团,不仅可以增强其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以形成具有良好荧光性能的金属配合物,而且可以调控其自身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实现对某些过渡金属离子的荧光识别。本论文首先在香豆素环的6位引入-NH2,然后与水杨醛类化合物反应得到了两个6-氨基香豆素类Schiff碱化合物HL1和HL2(HL1=6-氨基香豆素缩4-二乙基胺基水杨醛,HL2=6-氨基香豆素缩4-甲氧基水杨醛),通过光谱性质实验测试,发现配体HL1在DMF溶液中对重金属Hg2+离子具有良好的紫外识别能力;配体HL2可以作为Schiff碱荧光探针,在DMSO溶液中对Zn2+离子不仅具有良好的荧光选择性,而且有较高的灵敏度。同时以HL1和HL2为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反应,测定了其锌(Ⅱ)、钴(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讨论这些金属配合物中的氢键、π-π堆积等弱的分子间作用力,且研究了其荧光性质。此外,还合成了3-氨基香豆素类Schiff碱化合物H2L3(3-氨基-4-羟基香豆素缩4-甲氧基水杨醛),使之与锌(Ⅱ)、镍(Ⅱ)、铬(Ⅱ)和钴(Ⅱ)等渡金属离子反应,获得这些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单晶体,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确定其化学组成及空间结构,讨论了其超分子作用。相关的晶体学数据如下:配合物[Zn(L1)2](1):化学组成为C40H38ZnN4O6,Mr=734.10,Monoclinic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25.715(4)?,b=9.8320(9)?,c=13.796(2)?,α=90.003(10)°,β=93.881(13)°,γ=90.024(10)°,Z=4,V=1973.4(3)?3,R1=0.0863,wR2=0.2551;配合物[Co(L1)2](2):化学组成为C40H38CoN4O6,Mr=729.67,Monoclinic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25.848(2)?,b=9.7537(5)?,c=13.8302(11)?,α=90.00°,β=93.760(7)°,γ=90.00°,Z=4,V=3479.3(4)?3,R1=0.077,wR2=0.223;配合物[Co(L2)2](3):化学组成为C<sub>34H24CoN2O8,Mr=647.48,Triclinic晶系,P空间群,晶胞参数:a=9.31(7)?,b=12.31(6)?,c=13.02(4)?,α=83.7(4)°,β=75.8(6)°,γ=82.4(6)°,Z=2,V=1430(14)?3,R1=0.0703,wR2=0.1777;配合物[Zn2(L3)2·(CH3OH)4](4):化学组成为C38H38N2O14Zn2,Mr=877.44,Monoclinic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9.6906(6)?,b=7.9055(5)?,c=24.0501(18)?,α=90.000°,β=99.878(7)°,γ=90.00°,Z=4,V=1815.1(2)?3,R1=0.0474,wR2=0.1143;配合物[Co2(L3)2·(CH3OH)4](5):化学组成为C38H38Co2N2O14,Mr=864.56,Monoclinic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9.7459(5)?,b=7.9026(7)?,c=24.0622(15)?,α=90.000°,β=100.260(9)°,γ=90.00°,Z=4,V=1823.6(2)?3,R1=0.058,wR2=0.120;配合物[Cr2(L3)2·(CH3O)2·(CH3OH)2](6):化学组成为C38H36Cr2N2O14,Mr=848.68,Triclinic晶系,P空间群,晶胞参数:a=8.2863(13)?,b=8.2863(13)?,c=12.1503(19)?,α=113.420(13)°,β=93.326(13)°,γ=107.858(12)°,Z=2,V=897.7(2)?3,R1=0.045,wR2=0.111;配合物[Ni2(L3)2·(CH3OH)4](7):化学组成为C38H38N2Ni2O14,Mr=864.12,Monoclinic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a=9.6697(10)?,b=7.9155(10)?,c=23.9811(18)?,α=90.000°,β=99.956(9)°,γ=90.000°,Z=4,V=1807.9(3)?3,R1=0.088,wR2=0.184。

雷彩萍[3](2015)在《固载化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乙苯的性能》文中认为羟肟酸也称氧肟酸或异羟肟酸,是一类重要的金属络合剂,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异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是一种有效的仿单加氧酶催化剂,具有合成简便、抗氧化能力强、结构可调性大、价格便宜等特点,能够在较温和的条件下,以氧气为氧源,催化烃类化合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含氧化合物。本文针对其在使用过程中难分离、不能够重复使用、热稳定性差等缺点,设计并制备了固载化的水杨羟肟酸(SHA)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了固载化的水杨羟肟酸(SHA)对金属离子的螯合吸附性能及固载化水杨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氧气氧化乙苯的性能。本课题的研究在含重金属废水的治理及烃类化合物的绿色催化氧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付-克烷基化反应,使SHA键合到氯甲基化聚苯乙烯微球(CMCPS)表面,制得水杨羟肟酸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微球(SHA/CPS)。研究了该功能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吸附行为,探讨了其吸附热力学与吸附机理,考察了温度、介质pH值等对其螯合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HA/CPS螯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尤其是在45℃、pH=5.5时,SHA/CPS对Cu2+离子的饱和吸附量高达34.2mg/g。SHA/CPS微球对不同的重金属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的顺序依次为Cu2+> Zn2+>> Pb2+。SHA/CPS对Cu2+离子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热过程是一个熵驱动的化学吸附过程;吸附过程受溶液的PH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升高温度,吸附容量增高;在可抑制Cu2+离子水解的pH范围内,螯合吸附能力随介质pH值的升高而增强。此外,SHA/CPS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20次吸附-解吸循环使用后,对Cu2+离子的吸附容量几乎不变。然后,以SHA/CPS为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M(Co(II)、Cu(II)、Fe(III)、Mn(II))配位,制备了固载化的水杨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M-SHA/CPS。研究了M-SHA/CPS在氧气非均相氧化乙苯中的催化行为,考察了各因素对固体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SHA/CPS配合物固体催化剂可有效地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对配合物的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其中Fe-SHA/CPS对乙苯氧化为乙苯氢过氧化物(EBHP)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最高,在100℃下生成的EBHP的含量高达14%。催化剂浓度、助剂四甘醇浓度和温度对Fe-SHA/CPS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有较大影响。此外,Fe-SHA/CPS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循环使用7次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采用氯甲基化试剂1,4-二氯甲氧基丁烷对水杨羟肟酸(SHA)实施了氯甲基化反应,制得氯甲基化水杨羟肟酸(CMSHA);以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改性的硅胶微粒(PHEMA/SiO2)为亲核试剂,使其表面的醇羟基与CMSHA上的氯甲基基团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水杨羟肟酸功能化的复合螯合吸附材料(SHA-PHEMA/SiO2)。再以SHA-PHEMA/SiO2为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M(Co(II)、Cu(II)、Fe(III)、Fe (II))配位,制备了M-SHA-PHEMA/SiO2配合物固体催化剂。重点研究了M-SHA-PHEMA/SiO2催化剂在氧气非均相氧化乙苯中的催化行为,考察了金属离子种类、催化剂浓度、助剂类型和浓度、温度等各种因素对M-SHA-PHEMA/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固体催化剂M-SHA-PHEMA/SiO2可有效地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和金属价态对配合物催化性能活性有较大影响,其活性顺序为:Cu(II)-SHA-PHEMA/SiO2>Co(II)-M-SHA-PHEMA/SiO2>Fe(II)-SHA-PHEMA/SiO2> Fe(III)-SHA-PHEMA/SiO2),其中Cu(II)-SHA-PHEMA/SiO2对乙苯氧化为苯乙酮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最高,在110℃、以四甘醇为溶剂反应9小时,苯乙酮的收率高达35%,选择性为92%。温度、助剂种类及四甘醇浓度对Cu(II)-SHA-PHEMA/SiO2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有较大影响。

李俊芳[4](2013)在《多胺钴配合物的氧合和老化过程的ESI-MS/MS研究》文中认为从目前已有文献和本实验小组的研究工作得知:在所有氧载体模型化合物中,只有多胺钴类氧载体的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具有多个螯合环、可逆性差等特点,是研究氧载体氧合反应和老化过程的理想模型化合物。电喷雾串联质谱法(ESI-MS/MS)已成为研究配合物结构、催化机理的最新分析技术,因此本文以此为分析手段,考察了多胺钴类配合物的氧合反应及其老化过程。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五部分工作:1.简述了配位化学的发展概况,综述了氧载体的研究进展,对多胺类氧载体的研究进展做了评述。对ESI-MS和ESI-MS/MS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概述。2.采用ESI-MS/MS技术对固相合成的乙二胺钴氧合配合物进行了解析,根据ESI-MS/MS中获得的特征碎片离子推测了其结构,并对其氧合过程进行了合理推论,在此基础上初步确立了ESI-MS/MS技术可以作为研究氧合反应和表征氧合配合物的有效手段。3.对二乙三胺钴配合物进行了量气法的测试,根据量气法结果选取三个不同吸氧阶段的样品为对象,进行了ESI-MS和ESI-MS/MS测试。对整个吸氧过程的氧合结构及裂解方式做了合理的推论,进一步确定了ESI-MS/MS法可以用来研究氧合配合物。4.本节采用ESI-MS法和UV-vis法对三乙四胺合醋酸钴(CAT)配合物的氧合反应及老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氧合配合物的结构随着吸氧时间的增加,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结果显示:吸氧0.1h的CAT主要以单核的Co(Ⅱ)配合物形式存在;吸氧5h的CAT主要以双氧双桥联的Co(Ⅲ)配合物形式存在;吸氧350h的CAT中配位氧分子完全被氧化为羟基,主要以羟基双桥联的Co(Ⅲ)配合物形式存在。三乙四胺(trien)与不同钴盐的ESI-MS结果及酸解实验验证了以上结果的准确性。利用UV-vis法对影响trien-Co氧合-脱氧的可逆性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强极性有机溶剂和低温均会促进氧合-脱氧可逆性的进行。5.采用ESI-MS法和UV-vis法对三组乙二胺结构类似配体及其钴配合物进行了结构及氧合性能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组配合物与O2形成氧合配合物的结构和配位方式一致,其裂解过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UV-vis法结果表明三组配合物的氧合能力随脂肪链的增长而逐渐减弱。ESI-MS/MS结果显示en-Co的结构具有更强的可塑性,更有利于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氧合材料的制备。三组配合物的配位数随着脂肪链的增长而逐渐变小,即:en-Co>dien-Co>trien-Co,说明配体的齿合度越高,其与Co形成配合物的配位数就越小。

门晋名[5](2013)在《铁载体高产菌的筛选及铁载体的分离纯化》文中研究表明铁是生命有机体的必需元素,在生物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铁元素是多种酶的辅基或激活剂,如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铁氧还蛋白及铁硫蛋白酶等都需要铁作为活性基。生物缺铁时上述代谢过程均会受到显着的影响。铁载体(siderophore)是微生物在低铁应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能够高效率结合三价铁离子的低分子量(500-1000Da)有机化合物,其生物合成过程受环境中铁离子浓度的严格控制。本研究采用LB培养基和2216E培养基从青岛近海海鱼的肠道和鱼鳃中共分离纯化出326株细菌。通过CAS固体和液体方法共筛选出52株铁载体高产菌株,铁载体表达量均在50%以上。通过高氯酸铁实验、氯化铁实验、Csaky实验和Arown实验,对所筛选出的52株铁载体高产细菌进行铁载体类型检测,结果显示,能够产生异羟肟酸类铁载体的细菌有30株,能够产生儿茶酚类铁载体的细菌有16株,还有13株菌所产的铁载体类型无法确定,其中有8株菌既能够产生儿茶酚类铁载体又能够产生异羟肟酸类铁载体。其中菌株CB-EH-2为产铁载体的优势菌株,铁载体表达量为83.117%,达到6.299mg/L。利用16S rDNA序列比对,发现菌株CB-EH-2属于Cobetia marina。通过考察2,2’-联吡啶以及铁离子浓度对菌株CB-EH-2生长和产铁载体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2,2’-联吡啶的浓度为50μmol/L时,铁载体产量最高;当2,2’-联吡啶的浓度超过200μmol/L时,菌株不生长,说明微量的2,2,-联吡啶能够刺激菌株CB-EH-2产生铁载体;2)当铁离子的浓度超过10μmol/L时,菌株处于富铁的环境,从而抑制了菌株铁载体的合成,而铁离子浓度的增加对菌体产量影响不大。采用大孔吸附树脂XAD-2、葡聚糖凝胶色谱(Sephadex HL-20)等方法对菌株CB-EH-2的发酵上清液中的铁载体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该部分纯化产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灿烂弧菌4501和鳗弧菌VB1的生长,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及电喷雾电离子质谱联用(LC-MS)对部分纯化产物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该产物中包含两种物质,其中一种为铁载体,另一种为脂肽类物质。

胡晓明[6](2012)在《双核酞菁铁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酞菁类物质因其特殊的大环共轭结构而具有良好电催化性能,通过改变其共轭环上的取代基及中心金属原子和分子的聚集方式实现分子设计,这种结构的可调变性赋予它作为电催化剂性能开发的广阔空间。燃料电池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阴极氧还原催化剂对燃料电池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通常分为铂系及非铂催化剂,贵金属铂及其合金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但该类催化剂存在价格昂贵及资源不足的问题,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因此,开发新型高效、廉价的可替代贵金属的催化剂及提高催化剂的性能以实现商业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在非铂系催化剂研究中酞菁、卟啉等大环共轭配合物倍受人们关注,成为燃料电池最有希望的催化剂材料,被认为是铂系催化剂有应用前景的替代品之一。目前稳定性制约金属酞菁类配合物氧还原催化剂向实用化方向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在酞菁大环配合物催化氧还原的过程中会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过氧化氢,并且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积累,严重腐蚀大环结构。因而,如何提高金属酞菁类配合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稳定性是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本研究选择平面共轭双核酞菁配合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通过双核酞菁配合物扩大的平面π共轭分子结构提高其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稳定性。鉴于其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性能,本文将进一步研究其作为电催化剂进行脱氯、脱硝的性能。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邻苯二甲酸酐、均苯四甲酸酐和金属盐为原料,在尿素和钼酸铵存在下采用固相法合成了双核酞菁铁,粗产物经水洗、有机溶剂萃洗后经硅胶层析柱纯化。产物经红外光谱、UV-Vis电子吸收光谱、HNMR光谱、元素分析、激光解吸电离飞行质谱(LDT-TOF-MS)进行表征。利用CV和RDE方法研究了碳载双核酞菁铁的氧还原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双核酞菁铁催化剂的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较理想的氧还原催化性能,同时具有抗甲醇性能。与单核酞菁铁催化剂相比碳载双核酞菁铁催化剂的起始电位正移约100mV,双核酞菁铁配合物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大于单核酞菁铁配合物。旋转圆盘电极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双核酞菁铁催化剂催化氧分子经过4e电子过程。通过恒电位计时电流测试方法研究碳载双核酞菁铁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双核酞菁铁与单核酞菁铁相比在酸性溶液中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稳定性有显着提高。首次采用原位法将邻二腈基苯,1,2,4,5-苯四甲腈,FeCl2·4H2O按一定的摩尔配比在有机溶剂中与碳纳米管混合,合成了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通过测试产物在DMSO溶液中的电子吸收光谱确定双核酞菁铁生成,分别通过XRD和TEM考察了双核酞菁铁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形貌和结构,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产率的影响。通过改变反应时间来考察其对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形貌的影响,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加长,双核酞菁铁分子堆积到碳纳米管壁上的量增多,双核酞菁铁分子在碳纳米管壁包覆的厚度明显增大。利用CV和RDE方法研究了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催化剂的氧还原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较强的氧还原催化性能,双核酞菁铁催化剂催化氧分子经过4e电子过程。通过对电极进行恒电位下计时电流测试考察了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原位法合成的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在酸性溶液中氧化电流衰减缓慢,在酸性溶液中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稳定性优于碳载双核酞菁铁。以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作为电催化剂还原含氯有机物阿特拉津,通过改变温度、pH值、电解质、催化剂用量、电解池的构造、反应体系流动类型以及电化学条件的设置等条件研究各影响因素与去除率的关系。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能有效的降解含氯有机物阿特拉津,48h后降解率可达98%以上。采用计时电流法,电压的设置对反应去除率有一定的影响,电压为0.55V时效果最好。阿特拉津在电催化剂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作用下发生脱氯羟基化反应,产物为2-羟基-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三嗪,毒性大大降低。此研究不仅为酞菁的应用开拓了新领域,更为研究有效降解内分泌干扰物阿特拉津的新技术,为治理农药造成的水体面源污染问提供基础研究的参考。本文首次将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用于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的实验中,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电流强度、初始pH值及催化剂的用量对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都有影响。在电流密度为2.3mA/cm2,pH值为6.4,NO3--N含量为20mg·L-1的条件下,反应20h后硝酸盐氮的浓度变13.7mg·L-1,去除率达31.5%,有极少量副产物产生,去除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为脱硝研究提供一种新型催化体系,也为酞菁类物质的应用提供的更广阔的空间。

付佩[7](2012)在《组氨酸钴和3-(噻唑-4-基)-L-丙氨酸钴的氧合配合物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文中提出电喷雾质谱(ESI-MS)是一种软电离质谱技术,已在配合物的结构和机理的研究中显示了重要的作用。组氨酸钴和3-(噻唑-4-基)-L-丙氨酸钴都具有良好的吸氧性能,但配合物吸氧后的存在形态除固体晶体结构外,目前尚无其它可直接测定的方法予以证实。本实验室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对组氨酸钴和3-(噻唑-4-基)-L-丙氨酸钴的吸氧过程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配合物在不同吸氧阶段的存在形态,并推测了其吸氧机理。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评述了氧载体的研究概况,组氨酸钴配合物的研究进展以及电喷雾质谱方法的概述、发展及应用。(2)采用ESI-MS方法研究了组氨酸钴氧合物(CoL2-O2-CoL2)和组氨酸配合物ML2(M=Cu、Zn)。结果发现,质谱图中在相应于双核氧合配合物的高质荷比端(m/z﹥ML2),CoL2出现质谱峰,证明了双核氧合配合物(CoL2-O2-CoL2)的存在,而组氨酸配合物ML2(M=Cu、Zn)在质谱图中高质荷比端没有出现质谱峰,只有配合物ML2的相关峰。结果表明,电喷雾质谱方法可作为验证有无二聚体的有效分析手段,可成为判断配合物有无吸氧性能的一种新方法。(3)以组氨酸钴吸氧初和吸氧24小时两个阶段的样品为研究体系,采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对组氨酸钴氧载体的质谱裂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对组氨酸钴氧合产物的结构、裂解方式给出了初步的推论。(4)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对3-(噻唑-4-基)-L-丙氨酸钴和组氨酸钴氧合配合物进行了解析。结果证明两种配合物的过氧桥联双核氧合配合物形式为[CoIIIL2]2(O2),并得到几组结构相同的碎片峰。并用不同的碱性溶液(NaOH/KOH)调节pH值进行了验证,证实了所推测的碎片结构形式的合理性。

潘丽艳[8](2011)在《CoSalen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催化氧化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最为常见的反应。生物酶作为氧化反应的催化剂有清洁,高效,专一等优点,但是天然生物酶来源困难,热敏感,稳定性差等缺点阻碍了其在工业上的利用开发。CoSalen配合物作为仿酶,兼具酶催化与化学催化的优点,是替代生物酶的优良品种,已被应用作多类氧化反应的催化剂。本文针对传统CoSalen配合物合成过程中易过氧化失活及合成工艺复杂难于控制等问题,对CoSalen配合物进行了合成方法的评析、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系列衍生物,最终开发出合成成本相对较低,操作简便对环境友好且产品载氧性能优异、稳定的工艺路线。中间体席夫碱由水杨醛和乙二胺经缩合反应合成。与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用工业酒精代替无水乙醇作为溶剂,不加催化剂,室温下就可发生反应,收率高(95%以上),后处理简便,实现溶剂的可回收利用,节省了工业成本。通过改变芳醛苯环上的取代基与不同的二胺进行反应得到一系列席夫碱衍生物。CoSalen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由席夫碱及其衍生物与四水醋酸钴配合得到。与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在温度的控制,溶剂的选择,及无氧条件的操作上都作了改进,得到的配合物具有收率高(95%左右),载氧性能优越,纯度好,后处理简单等优点。此外,本文利用CoSalen配合物及其衍生物良好的载氧催化性能,将其用作催化氧化硫醇(酚)制备对称二硫醚的催化剂,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催化氧化制备对称二硫醚的方法。该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收率高(90%以上)等优点。

张霞[9](2009)在《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被证明具有抗癌、抑菌、与DNA相互作用等生物活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有关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有一定的报道,但是关于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是真核细胞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特异性阻断UPP通路,可以显着的影响许多负责细胞周期和肿瘤生长的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P53、Bax、IκB等的降解,继而影响到多个细胞内过程,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因此,蛋白酶体抑制剂则是一类很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论文正是在蛋白酶体抑制剂研究的基础,合成了一系列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对其进行了表征,用MTT法及台盼兰(Trypan Blue)染色法筛选出几种抗肿瘤性能良好的铜、锌配合物,对这些高活性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该类希夫碱配合物的生物靶标为蛋白酶体。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11种牛磺酸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探讨其对26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铜配合物均可抑制26S蛋白酶体的活性,MTT法筛选出对肿瘤细胞增殖具有较好抑制能力的配合物-牛磺酸缩水杨醛铜邻菲咯啉的三元配合物(Y6),考察了Y6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方式,半抑制率IC50约为12μM;Y6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实验表明,此配合物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内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Y6作用于白血病细胞Jurkat T,台盼兰染色法表明此配合物对白血病细胞的致死率呈浓度依赖方式,且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抑制白血病细胞Jurkat T内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Y6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白血病细胞Jurkat T的蛋白酶体诱导能力及凋亡诱导方式相似,证明了其抗肿瘤广谱性。(2)合成了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体(KL)及其它的5种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率及热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各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L (CH3COO)(CH3OH)]·2H2O、[ZnL (CH3COO)(CH3OH)]·H2O、[CdL (CH3COO) (CH3OH)]·H2O、[La LNO3] NO3·H2O、[SmLNO3] NO3·H2O。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得出了配合物某步热分解的反应机理、热分解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S≠和活化吉布斯函数△G≠,结果如下:[CuL (CH3COO)(CH3OH)]·2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3(1-α)[-ln(1-α)]-2,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3A·e-E/RT (1-α)[-ln(1-α)]-2,E = 327.03 kJ/mol,lnA =55.24,r = 0.9952,△S≠=-209.48J/mol·K,△G≠=112.58 kJ/mol。[ZnL (CH3COO)(CH3OH)]·H2O的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3(1-α)[-ln(1-α)]-2 ,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3A·e-E/RT (1-α)[-ln(1-α)]-2,E = 471.70 kJ/mol,lnA =82.58,r = 0.968,△S≠=-436.19 J/mol·K,△G≠=-220.45 kJ/mol。[SmLNO3] NO3·H2O的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 f (α)= 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4(1-α)[-ln(1-α)]-3A·e-E/RT,E = 295.98 kJ/mol,lnA =88.68,r = 0.9899,△S≠=-486.68 J/mol·K,△G≠=-21.95 kJ/mol。对配体KL和部分配合物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配体KL的激发和发射峰λex/λem为286nm/505 nm ,配合物[CuL (CH3COO)(CH3OH)]·2H2O、[ZnL(CH3COO)]·H2O、[LaLNO3] NO3·H2O的激发和发射峰λex/λem分别为373nm/444 nm、285nm/500 nm、375nm/478nm,与配体相比较,[CuL(CH3COO) (CH3 OH)]·2H2O配合物形成后,荧光强度、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位置均产生了变化,尤其是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ZnL(CH3COO)]·H2O、[La LNO3] NO3·H2O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位置均未产生大的变化,荧光性质与配体较相似。(3)利用合成的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体KL及其铜配合物[CuL (CH3COO)(CH3OH)]·2H2O(Z1)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内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结果表明,此铜配合物可以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凋亡机理与牛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Y6相似。(4)合成了邻苯二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B2及邻苯二胺缩水杨醛希夫碱配体B7,分别将B2、B7溶液与铜盐或锌盐溶液混合得到几种配合物混合溶液。分别用各混合物溶液处理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白血病细胞Jurkat T,详细考察了其对两种肿瘤细胞的蛋白酶体抑制作用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u(Ⅱ)、Zn(Ⅱ)混合液均能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u(Ⅱ)混合液的作用能力较Zn(Ⅱ)混合液稍强,但是二者对两种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机理相似,都是钙蛋白酶参与的结果,这与Y6及Z1配合物诱导细胞凋亡机理不同。同时比较了不同结构的配体B2、B7形成的铜混合液对白血病细胞Jurkat T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能力及细胞凋亡的诱导能力,探讨了配体结构对配位能力的影响。(5)比较了Cu(I)和Cu(II)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价态的铜均可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但Cu(I)较Cu(II)抑制作用稍强;纯化的20S蛋白酶体将Cu(II)还原为Cu(I);DMSO和乙醇等羟基自由基抑制剂部分的保护纯化的20S蛋白酶体活性被CuCl2抑制;NC-铜混合物处理MDA-MB-231细胞后,在细胞内有活性氧簇(ROS)产生,铜氧化还原产生ROS可能是铜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原因。(6)合成了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希夫碱配体,并得到了其单晶。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运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程序包,在B3LYP/6-31G+基组水平上对获得的单晶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分子稳定构型的总能量、前沿分子轨道能量、原子自然电荷布居、自然键轨道(NBO)及稳定化能等。计算结果表明,实验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此模型是稳定的。并用此模型预测出该标题化合物的化学活性位点可能为N(28), O(29)和O(31)这3个原子,这些活性位点易于发生某些有机反应或与金属离子配位,量子化学计算为设计合成配合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蔚[10](2008)在《固相合成的多胺合钴配合物氧合及氧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氧载体是生物体内储存、运输氧气分子的一类蛋白质。多胺合钴配合物是一类氧载体模型化合物。本文采用低热固相法分别合成了以二乙三胺、三乙四胺、四乙五胺为配体,硝酸钴、醋酸钴提供钴中心离子的六个多胺合钴配合物。与液相合成的同种配合物相比,它们具有更强的吸氧能力,室温下每摩尔配合物可消耗2摩尔或2摩尔以上的O2。通过红外光谱、激光共振拉曼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吸氧后的变化,推测可能存在老化问题——首先形成了超氧配合物,进一步的吸氧使钴及配体发生了氧化。根据双氧配合物在密闭体系中释放氧气时,氮气的物质的量不变的特点,设计并验证了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配合物放氧量的方法。它对样品顶部气体先进行了分离然后定量,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用顶空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它们加酸释放出的气体不是O2,而是CO2,且氧化铝的加入促进了CO2的产生,同时还检测出了少量NO2。说明在酸性条件下,被钴活化的双氧使得多胺氧化分解;在氧化铝的协同催化作用下,配体氧化程度加深。

二、钴(II)螯合物及其氧加合物质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钴(II)螯合物及其氧加合物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与本文相关的化合物名称及其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况
        1.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分类
        1.1.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2.2 在腐蚀领域的应用
        1.2.3 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1.2.4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2.4.1 抑菌活性
        1.2.4.2 抗癌活性
        1.2.4.3 抗氧化性
        1.2.5 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1.2.5.1 检测离子
        1.2.5.2 检测食品添加剂
        1.2.5.3 检测药物
    1.3 量子化学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邻羧基苯甲醛缩1,3-丙二胺双席夫碱(L1)及其铜配合物(M1)的合成
        2.3.2 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L2)及其铜配合物(M2)的合成
        2.3.3 邻羧基苯甲醛缩二乙烯三胺双席夫碱(L3)及其钴配合物(M3)的合成
        2.3.4 2,6-二氨基吡啶缩邻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L4)及其钴配合物(M4)的合成
        2.3.5 2,6-二氨基吡啶缩3-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L5)及其钴配合物(M5)的合成
        2.3.6 2,6-二氨基吡啶缩4-甲酰苯甲酸双席夫碱(L6)及其钴配合物(M6)的合成
        2.3.7 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L7)及其钴(M7)、镍(M7')配合物的合成
        2.3.8 L-组氨酸缩溴代丙二醛双席夫碱(L8)及其镍配合物(M8)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晶体结构分析
        2.4.1.1 双席夫碱配体(L1)及其铜配合物(M1)晶体结构分析
        2.4.1.2 双席夫碱配体(L2)及其铜配合物(M2)晶体结构分析
        2.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2.1 双席夫碱配体(L3)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2.2 双席夫碱配体(L7)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2.3 双席夫碱配体(L8)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3 质谱分析
        2.4.3.1 双席夫碱配体(L4)质谱分析
        2.4.3.2 双席夫碱配体(L5)质谱分析
        2.4.3.3 双席夫碱配体(L6)质谱分析
        2.4.4 红外光谱分析
        2.4.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4.6 荧光光谱分析
        2.4.7 热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苯甲酸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溶液配制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3.3.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检测苯甲酸浓度的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M1、M2、M3)的循环伏安特性分析
        3.4.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的表征
        3.4.2.1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3.4.2.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扫描电镜分析
        3.4.2.3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交流阻抗分析
        3.4.3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苯甲酸
        3.4.3.1 苯甲酸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4.3.2 扫描速率及电极反应控制
        3.4.3.3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3.4.3.4 不同电解质对检测苯甲酸的影响
        3.4.3.5 修饰玻碳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3.4.3.6 干扰实验
        3.4.3.7 实际样品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钴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测定对乙酰氨基酚(PR)和4-氨基苯酚(4-AP)
    4.1 引言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的制备
        4.3.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对PR和4-AP同时检测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循环伏安特性
        4.4.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的制备条件优化
        4.4.2.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电沉积圈数的影响
        4.4.2.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电沉积速率的影响
        4.4.3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玻碳电极选择性检测条件优化
        4.4.3.1 不同电极的影响
        4.4.3.2 不同pH值对同时测定的影响
        4.4.3.3 不同扫描速率对同时测定的影响
        4.4.4 PR和4-AP分析测定
        4.4.4.1 不同浓度的PR的DPV图
        4.4.4.2 不同浓度的4-AP的DPV图
        4.4.5 电极的稳定性
        4.4.6 干扰研究
        4.4.7 实际样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试方法
        5.3.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研究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能带隙分析
        5.4.2 光催化性能研究
        5.4.2.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5.4.2.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用量对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的影响
        5.4.2.3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机理分析
        5.4.2.4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稳定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邻羧基苯甲醛类与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6.3.1.1 几何结构优化
        6.3.1.2 金属原子净电荷分析
        6.3.1.3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6.3.2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6.3.2.1 几何结构优化
        6.3.2.2 金属原子净电荷分析
        6.3.2.3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7.1 引言
    7.2 计算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几何结构优化
        7.3.2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7.3.3 能态密度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主要内容
    8.2 主要特色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型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Schiff碱类化合物
        1.2.1 Schiff碱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1.2.2 Schiff碱化合物的主要合成方法
    1.3 Schiff碱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1.3.1 Schiff碱类化合物在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
        1.3.2 Schiff碱类化合物在载氧活性方面的应用
        1.3.3 Schiff碱类化合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3.4 Schiff碱类化合物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
        1.3.5 Schiff碱类化合物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
        1.3.6 Schiff碱类化合物在金属腐蚀方面的应用
    1.4 香豆素类化合物
        1.4.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类
        1.4.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的药理作用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配体HL~1及其锌(Ⅱ)和钴(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仪器及分析方法
        2.1.3 配体HL~1的合成
        2.1.4 配合物[Zn(L~1)_2](1)和[Co(L~1)_2](2)的合成及单晶体的培养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元素分析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紫外光谱分析
        2.2.4 荧光光谱分析
        2.2.5 配体HL~1对重金属Hg~(2+)离子的紫外识别作用
        2.2.6 溶解性测定
        2.2.7 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描述
    2.3 小结
第3章 配体HL~2及其Co(Ⅱ)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仪器及分析方法
        3.1.3 配体HL~2的制备
        3.1.4 配合物[Co(L~2)_2](3)的合成及单晶体的培养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元素分析
        3.2.2 紫外光谱分析
        3.2.3 荧光光谱分析
        3.2.4 溶解性测定
        3.2.5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参数与结构描述
    3.3 配体HL~2的性质
        3.3.1 配体HL~2对金属阳离子的紫外识别
        3.3.2 配体HL~2对金属阳离子的荧光识别及滴定
    3.4 小结
第4章 配体H_2L~3及其Zn(Ⅱ)和Co(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仪器及分析方法
        4.1.3 配体H_2L~3的制备
        4.1.4 配合物[Zn_2(L~3)_2·(CH_3OH)_4](4)和[Co_2(L~3)_2·(CH_3OH)_4](5)的合成及单晶体的培养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元素分析
        4.2.2 溶解性测定
        4.2.3 配合物4和 5 的晶体结构参数与结构描述
    4.3 小结
第5章 配体H_2L~3及其Ni(Ⅱ)和Cr(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
        5.1.2 仪器及分析方法
        5.1.3 配体H_2L~3的制备
        5.1.4 配合物[Cr_2(L~3)_2·(CH_3O)_2·(CH_3OH)_2](6)和[Ni_2(L~3)_2·(CH_3OH)_4](7)的合成及单晶体的培养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元素分析
        5.2.2 溶解性测定
        5.2.3 配合物6和7的晶体结构参数与结构描述
    5.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固载化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乙苯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羟肟酸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1.2 羟肟酸的合成方法
        1.2.1 羟胺法
        1.2.2 硝基烷烃重排法
        1.2.3 酰胺氧化法
        1.2.4 硝基烷烃还原法
        1.2.5 亚硝基化合物与醛反应制取法
    1.3 羟肟酸的应用
        1.3.1 在选矿中的应用
        1.3.2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2 水杨羟肟酸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的固载化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及仪器
        2.1.2 SHA 在 CPS 微球上的固载化
        2.1.3 SHA/CPS 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微球 SHA/CPS 制备过程
        2.2.2 SHA/CPS 的红外光谱
        2.2.3 SHA/CPS 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
        2.2.4 螯合吸附材料 SHA/CPS 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吸附性能
    2.3 本章小结
3 固载化 SHA-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及仪器
        3.1.2 CPS 固载化水杨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3.1.3 M-SHA/CPS 催化氧气氧化乙苯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固体催化剂 M-SHA/CPS 的制备过程
        3.2.2 固载催化剂 M-SHA/CPS 的红外光谱
        3.2.3 M-SHA/CPS 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的活性
        3.2.4 各种因素对 Fe-SHA/CPS 催化乙苯氧化反应的影响
        3.2.5 Fe-SHA/CPS 的循环使用性
    3.3 结论
4 PHEMA/SiO_2固载水杨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其催化氧化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料及仪器
        4.1.2 SHA-PHEMA/SiO_2的制备
        4.1.3 PHEMA/SiO_2固载化水杨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4.1.4 M-SHA-PHEMA/SiO_2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的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M-SHA-PHEMA/SiO_2的制备过程
        4.2.2 Cu-SHA-PHEMA/SiO_2的红外图
        4.2.3 固载化 Cu-SHA-PHEMS/SiO_2在分子氧氧化乙苯过程中的催化性能
        4.2.4 不同金属中心的 M-SHA-PHEMA/SiO_2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的活性
        4.2.5 各种因素对 Cu-SHA-PHEMA/SiO_2催化乙苯氧化反应的影响
    4.3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多胺钴配合物的氧合和老化过程的ESI-MS/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配位化学概述
    2 氧载体的研究概述
        2.1 天然氧载体
        2.2 人工氧载体
        2.2.1 Co(Ⅱ)氧载体的研究现况
        2.2.2 多胺类氧载体的研究进展
    3 电喷雾质谱方法研究
        3.1 ESI-MS 仪器及其原理
        3.2 ESI-MS 的应用进展
    4 本文工作
第二章 室温固相法合成乙二胺钴配合物及 ESI-MS/MS 法的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质谱条件
        1.3 样品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乙二胺钴氧载体吸氧初的质谱裂解
        2.2 乙二胺合钴氧载体吸氧 6 天的质谱裂解
    3 结论
第三章 二乙三胺钴配合物氧合过程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吸氧曲线
        1.3 质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dien-Co 吸氧曲线
        2.2 配体的 ESI-MS 研究
        2.3 dien-Co 氧合配合物的 ESI-MS 研究
    3 结论
第四章 三乙四胺钴配合物氧合反应及老化过程的 ESI-MS 法和 UV-vis 法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1.2 室温水溶液中可逆性考察
        1.3 不同吸氧阶段的三乙四胺钴配合物的 ESI-MS 研究
        1.4 酸解实验
        1.5 影响三乙四胺钴配合物可逆性因素的考察
    2 结果与讨论
        2.1 三乙四胺钴配合物吸氧性能及可逆性能的 UV-vis 测试结果
        2.2 CAT 配合物的 ESI-MS 测试结果
        2.2.1 三乙四胺配体的质谱裂解
        2.2.2 CAT 载氧结构的质谱裂解
        2.3 CAT 配合物的酸解测试
        2.4 CAT 配合物的可逆性影响因素考察
        2.4.1 不同钴盐的选择结果
        2.4.2 对不同溶剂的考察结果
        2.4.3 温度的选择结果
    3 结论
第五章 乙二胺钴、二乙三胺钴及三乙四胺钴配合物的对比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三组体系吸氧性能的 UV-vis 考察
        1.3 三组体系吸氧性能的 ESI-MS 及 ESI-MS/MS 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L-Co 配合物的 UV-vis 法测试
        2.2 ESI-MS 实验结果
        2.2.1 三组配体的 ESI-MS 研究
        2.2.2 三组配合物的 ESI-MS 研究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完成情况
致谢

(5)铁载体高产菌的筛选及铁载体的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铁载体的概念
    1.2 铁载体介导的铁吸收
        1.2.1 微生物中的铁吸收
        1.2.2 微生物从铁载体获取铁的机制
        1.2.2.1 概述
        1.2.2.2 Fe~(3+)-铁载体受体
        1.2.2.3 TonB-EabB-ExbD复合体
        1.2.2.4 以E.coli为例说明微生物运输铁的一般机制
        1.2.3 微生物铁载体-铁的跨膜运输可能有三种机制
        1.2.4 微生物中的其它铁运输系统
        1.2.4.1 Feo系统
        1.2.4.2 ABC(ATP-binding cassette)系统
    1.3 铁载体的结构
    1.4 产铁载体微生物
    1.5 铁载体的检测方法
        1.5.1 化学方法
        1.5.1.1 儿茶酚法(Catechols)
        1.5.1.2 异羟肟酸类(Hydroxamates)
        1.5.1.3 常规CAS法
        1.5.2 生物方法
        1.5.2.1 限铁生长
        1.5.2.2 交叉培养法
        1.5.2.3 外膜蛋白
    1.6 铁载体生物学功能
        1.6.1 纸浆的漂白作用
        1.6.2 石油烃的生物降解
        1.6.3 海洋中铁、碳、氮循环中的作用
        1.6.4 铁载体的抗癌、抗病毒、抗氧化作用
        1.6.5 铁代谢疾病的治疗
        1.6.6 鱼病的控制
        1.6.7 环境修复
        1.6.8 核燃料回收
        1.6.9 铁载体的其它用途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计划方案
        1.7.1 课题研究意义
        1.7.2 课题研究的计划方案
第二章 铁载体高产海洋细菌的筛选
    前言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菌株来源
    2.2 实验所需培养基、试剂、缓冲液的配制
        2.2.1 培养基
        2.2.1.1 LB培养基
        2.2.1.2 2216E培养基
        2.2.2 实验所需试剂
    2.3 样品的制备以及菌株的分离纯化
        2.3.1 样品的来源
        2.3.2 样品的制备
        2.3.2.1 海鱼的解剖
        2.3.2.2 样品的处理
        2.3.2.3 样品的稀释
        2.3.3 菌株的分离纯化
        2.3.3.1 菌株的纯化
        2.3.3.2 革兰氏染色
    2.4 铁载体高产海洋菌株的筛选
        2.4.1 铁载体高产海洋菌株的初筛
        2.4.1.1 CAS固体平板检测
        2.4.1.2 CAS双层平板检测
        2.4.2 铁载体高产海洋菌株的复筛
    2.5 铁载体高产菌株的类型研究
        2.5.1 高氯酸铁实验
        2.5.2 FeCl_3实验
        2.5.3 Csaky实验
        2.5.4 Aronw实验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1 菌株的分离纯化
        2.6.2 革兰氏染色结果
        2.6.3 铁载体高产菌株的筛选
        2.6.4 铁载体的类型检测结果
        2.6.4.1 高氯酸铁检测结果
        2.6.4.2 FeCl_3检测
        2.6.4.3 Csaky检测
        2.6.4.4 Aronw检测
        2.6.4.5 不同检测方法的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铁载体优势菌株CB-EH-2的鉴定及特性研究
    前言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菌株来源
        3.1.4 培养基
        3.1.5 实验所需配制的试剂
    3.2 菌株CB-EH-2的鉴定
        3.2.1 菌株CB-EH-2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电泳检测提取DNA
        3.2.3 配制PCR所需体系
        3.2.4 PCR扩增
        3.2.5 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3.3 菌株CB-EH-2的特性研究
        3.3.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CB-EH-2产铁载体能力的影响
        3.3.2 2,2’—联吡啶对菌株CB-EH-2产铁载体能力的影响
        3.3.3 不同铁离子浓度对菌株CB-EH-2产铁载体能力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1 CB-EH-2的鉴定
        3.4.1.1 CB-EH-2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图
        3.4.1.2 CB-EH-2的系统发育树
        3.4.2 菌株CB-EH-2的特性研究
        3.4.2.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CB-EH-2产铁载体能力的影响
        3.4.2.2 2,2’—联吡啶对菌株CB-EH-2产铁载体能力的影响
        3.4.2.3 铁离子浓度对菌株CB-EH-2产铁载体能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产铁载体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产物的性质研究
    前言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菌株来源
        4.1.4 实验所需培养基和所需配制的试剂
        4.1.4.1 所需培养基
        4.1.4.2 所需配制的试剂
    4.2 铁载体的分离纯化
        4.2.1 产铁载体菌株的发酵
        4.2.2 发酵上清液的吸附
        4.2.3 有机溶剂洗脱、浓缩
        4.2.4 浓缩样品的抑菌性研究
        4.2.5 Sephadex LH-20进一步洗脱样品
        4.2.6 高效液相色谱对产物进行检测
        4.2.7 样品Ⅱ的特性研究
        4.2.8 电喷雾一液/质联用(ESI-LC/MS)对样品进行结构推测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浓缩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4.3.2 样品Ⅰ、Ⅱ的高效液相检测
        4.3.3 样品Ⅱ的特性研究
        4.3.4 电喷雾—液/质联用(ESI-LC/MS)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6)双核酞菁铁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酞菁的概况
        1.2.1 金属酞菁类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 金属酞菁类配合物在电极表面修饰方法
        1.2.3 金属酞菁类配合的应用
    1.3 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电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进展
    1.5 电催化还原脱氮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双核酞菁铁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双核酞菁铁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双核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双核酞菁配合物的 UV-VIS 光谱
        2.3.3 双核酞菁铁(bi-FePc)的 TG 分析
        2.3.4 碳载双核酞菁铁(bi-FePc/C)催化剂的 XPS 分析
        2.3.5 碳载双核酞菁铁氧还原催化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1.1 碳纳米管的结构特征
        3.1.2 碳纳米管的特性
        3.1.3 碳纳米管的应用
        3.1.4 碳纳米管复合物材料研究概况
        3.1.5 酞菁、卟啉类化合物/碳纳米管复合物的研究状况
        3.1.6 课题依据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合成方法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讨论
        3.3.1 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不同合成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3.3.3 不同合成条件对产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形貌的影响
        3.3.5 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氧还原催化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FePc/MWNT 电催化还原含氯有机物阿特拉津
    4.1 引言
        4.1.1 阿特拉津的简介及性质
        4.1.2 施用阿特拉津情况和阿特拉津的危害
        4.1.3 处理氯化有机物的方法
        4.1.4 电催化还原脱氯的原理
        4.1.5 降解阿特拉津的方法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与脱氯反应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阿特拉津降解过程中的 HPLC 谱图
        4.3.2 阿特拉津脱氯产物的 LC/MS 鉴定
        4.3.3 电压对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
        4.3.4 pH 值对降解阿特拉津的影响
        4.3.5 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i-FePc/MWNT 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1.1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及其来源
        5.1.2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控制对策
        5.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装置
        5.2.4 电极制备及体系配置
        5.2.5 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
        5.3.2 反应条件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5.3.3 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组氨酸钴和3-(噻唑-4-基)-L-丙氨酸钴的氧合配合物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氧载体的研究概述
    2 组氨酸钴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3 电喷雾质谱方法研究
        3.1 电喷雾质谱方法概述
        3.2 电喷雾电离技术的发展
        3.3 电喷雾质谱方法的应用
    4 本文工作
第二章 组氨酸钴氧合配合物二聚体形态的电喷雾串联质谱验证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质谱条件
        1.3 样品制备
        1.4 氧电极法
        1.5 紫外可见光谱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紫外可见光谱法
        2.2 氧电极法
        2.3 电喷雾质谱法
        2.3.1 组氨酸配体的质谱裂解
        2.3.2 CoL_2、CuL_2和 ZnL_2的质谱裂解
    3 结论
第三章 组氨酸钴氧合反应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仪器与测试条件
        1.2 样品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组氨酸钴氧载体吸氧初的质谱裂解
        2.2 组氨酸钴氧载体吸氧 24 h 时的质谱裂解
    3 结论
第四章 3-(噻唑-4-基)-L-丙氨酸钴与组氨酸钴氧合配合物结构特征及氧合机理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质谱条件
        1.3 样品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3-(噻唑-4-基)-L-丙氨酸配体的质谱裂解
        2.2 3-(噻唑-4-基)-L-丙氨酸钴与组氨酸钴配合物吸氧前的质谱裂解
        2.3 3-(噻唑-4-基)-L-丙氨酸钴和组氨酸钴氧合配合物的质谱裂解
    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完成情况
致谢

(8)CoSalen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催化氧化反应体系研究进展
        1.1.1 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
        1.1.2 催化氧化催化剂
        1.1.3 仿酶体系研究现状
        1.1.3.1 金属卟啉配合物
        1.1.3.2 非卟啉金属配合物
    1.2 Cosalen仿酶体系
        1.2.1 Cosalen仿酶体系的确立
        1.2.2 Cosalen催化活化氧的机理研究
    1.3 二硫醚的合成研究进展
        1.3.1 二硫醚的合成方法综述
        1.3.2 Cosalen配合物在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Cosalen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2.1 仿酶模型设计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原料
        2.2.2 席夫碱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2.3 CoSalen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2.4 席夫碱及CoSalen配合物的结构鉴定
        2.2.4.1 红外光谱数据
        2.2.4.2 质谱数据
        2.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席夫碱的合成
        2.3.2 CoSalen配合物的合成
        2.3.2.1 水对反应的影响
        2.3.2.2 氧气对反应的影响
        2.3.2.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2.4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Salen配合物催化氧化硫醇(酚)制备对称二硫醚化合物
    3.1 CoSalen配合物催化氧化硫醇(酚)的机理研究
        3.1.1 机理研究
        3.1.2 催化剂的失活
    3.2 反应条件的探索
        3.2.1 反应溶剂的选择
        3.2.2 催化剂用量的选择
        3.2.3 反应温度的选择
        3.2.4 催化剂性能的比较
        3.2.5 底物拓展
        3.2.6 产物结构鉴定
        3.2.6.1 红外光谱数据
        3.2.6.2 质谱数据
        3.2.6.3 ~1H NMR数据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与原料
        3.3.2 对称二硫醚的合成方法
        3.3.3 化合物结构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希夫碱(Schiff Base)配合物的由来及研究意义
    1.2 希夫碱配合物常用合成方法
        1.2.1 希夫碱的缩合合成反应机理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
    1.3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现状
        1.3.1 生物活性研究
        1.3.2 催化活性研究
        1.3.3 载氧活性研究
        1.3.4 功能材料特性研究
        1.3.5 其它性能研究
    1.4 希夫碱配合物应用的局限性
    1.5 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5.1 泛素-蛋白酶体概述
        1.5.2 蛋白酶体的结构
        1.5.3 泛素-蛋白酶体作用机制
        1.5.4 蛋白酶体抑制剂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及荧光发生的基本原理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1.1 微积分动力学函数推导
        2.1.2 反应机理的推导
    2.2 荧光发生的原理
        2.2.1 分子的激发态
        2.2.2 分子的去活化过程
        2.2.3 荧光两个必要条件
        2.2.4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2.5 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 牛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前言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实验细胞
        3.1.4 牛磺酸希夫碱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3.1.5 主要溶液配制
        3.1.6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希夫碱配合物对26S 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3.2.2 希夫碱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3.2.3 Y6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3.2.4 Y6 对白血病细胞Jurkat T 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
    前言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仪器和测试条件
        4.1.3 配体(KL)的合成
        4.1.4 配合物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元素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配合物的热分析
        4.2.4 配合物的摩尔电导率及一般性质
        4.2.5 紫外光谱分析
        4.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4.2.7 荧光光谱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铜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前言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
        5.1.2 仪器
        5.1.3 实验细胞
        5.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浓度Z1、Z9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抑制作用
        5.2.2 不同浓度Z1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中类糜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
        5.2.3 不同浓度Z1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凋亡的诱导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邻苯二胺类双希夫碱铜、锌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前言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
        6.1.2 仪器
        6.1.3 实验细胞
        6.1.4 配体的合成
        6.1.5 混合液的制备
        6.1.6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邻香草醛缩邻苯二胺希夫碱(B2)Cu(Ⅱ)、Zn(Ⅱ)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
        6.2.2 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希夫碱(B7)Cu(Ⅱ)、Zn(Ⅱ)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
        6.2.3 构效关系初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属铜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可能的机理探讨
    前言
    7.1 实验部分
        7.1.1 试剂
        7.1.2 仪器
        7.1.3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Cu(I) 和Cu(II) 对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作用
        7.2.2 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对CuCl_2 的还原作用
        7.2.3 羟基自由基抑制剂对CuCl_2 抑制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活性的保护作用
        7.2.4 铜配合物处理细胞后细胞内的活性氧(ROS)的检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2-氨基苯并噻唑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计算
    前言
    8.1 实验部分
        8.1.1 试剂
        8.1.2 仪器
        8.1.3 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的合成及其单晶的制备
        8.1.4 2-(2-羟基3 甲氧基苯基)-氨基苯并噻唑的单晶结构描述
        8.1.5 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的单晶结构解析
    8.2 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
    8.3 计算结果与讨论
        8.3.1 平衡几何结构
        8.3.2 分子总能量及前沿轨道能量分析
        8.3.3 电荷布居分析
        8.3.4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10)固相合成的多胺合钴配合物氧合及氧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双氧配合物的研究现状概述
    2 氧载体的氧合与氧化作用
    3 天然氧载体、人工氧载体与氧载体模型化合物
        3.1 天然氧载体
        3.2 人工氧载体(人造载氧血液)
        3.3 氧载体模型化合物
        3.3.1 卟啉类金属配合物
        3.3.2 席夫碱类金属配合物
        3.3.3 双核铜双氧配合物
        3.3.4 Vaska 型氧载体模型化合物
        3.3.5 多胺类金属配合物
        3.3.6 其他类型的氧载体模型化合物
    4 氧分子的催化活化及选择性氧化
    5 脂肪多胺合钴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6 双氧配合物中键合双氧测定的研究现状
        6.1 气体容量法(奥氏分析)
        6.2 容量分析
        6.3 光度法
        6.4 光谱法
        6.5 各种类型氧分析仪
        6.6 碘量法测定混合气体中的氧气
    7 本文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胺钴氧合配合物的固相合成、吸氧性能及表征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惰性条件下多胺合钴配合物的固相合成
        2.3 吸氧性能研究
        2.4 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2.5 激光共振拉曼光谱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配合物的吸氧性能
        3.1.1 多胺合钴配合物的吸氧量
        3.1.2 多胺合钴配合物的吸氧曲线
        3.2 红外光谱分析
        3.3 激光共振拉曼光谱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双氧配合物键合双氧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定量方法的设计与验证
        2.2.1 定量方法
        2.2.2 色谱条件
        2.2.3 方法验证
        2.3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钴氧载体的制备与载氧量测定
        2.3.1 非活性配合物Co~(II) (salen)的制备
        2.3.2 配合物 Co~(II)(salen)吸氧量的测定氧载体的制备
        2.3.3 测定[Co~(II)(Salen)]_2(DMF)_2O_2 载氧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1.1 色谱柱的选择
        3.1.2 柱温的选择
        3.1.3 桥电流的选择
        3.1.4 进样体积的选择
        3.2 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3.3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3.4 测定氯酸钾放氧量
        3.5 氧载体[Co~(II)(Salen)]_2(DMF)_2O_2 载氧量的测定
        3.6 测定顶空相氧增加量的实验数据分析
        3.7 实验方法讨论及误差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胺合钴配合物吸氧及老化机理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色谱分析条件
        2.3 多胺合钴配合物的合成
        2.4 检测配合物释放气体
    3 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1.1 色谱柱的选择
        3.1.2 柱温的选择
        3.1.3 检测器的选择及使用条件
        3.1.4 进样体积的选择
        3.2 多胺合钴配合物释放气体的鉴定
        3.2.1 液相合成的配合物释放气体
        3.2.2 固相合成的多胺合钴配合物释放气体
        3.2.3 鉴定未知气体
        3.3 多胺合钴配合物释放气体的检测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实验总结
    2 展望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完成情况
致谢

四、钴(II)螯合物及其氧加合物质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D]. 李海莹.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1)
  • [2]新型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D]. 赵亚元.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3]固载化羟肟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乙苯的性能[D]. 雷彩萍. 中北大学, 2015(07)
  • [4]多胺钴配合物的氧合和老化过程的ESI-MS/MS研究[D]. 李俊芳. 新疆大学, 2013(10)
  • [5]铁载体高产菌的筛选及铁载体的分离纯化[D]. 门晋名.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6]双核酞菁铁电催化性能研究[D]. 胡晓明. 北京工业大学, 2012(11)
  • [7]组氨酸钴和3-(噻唑-4-基)-L-丙氨酸钴的氧合配合物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D]. 付佩. 新疆大学, 2012(01)
  • [8]CoSalen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 潘丽艳. 浙江工业大学, 2011(11)
  • [9]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10]固相合成的多胺合钴配合物氧合及氧化作用研究[D]. 王蔚. 新疆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钴(II)螯合物及其氧加合物的质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