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菌对主要温室蔬菜的促生抗病作用

酶菌对主要温室蔬菜的促生抗病作用

一、酵素菌对主要温室蔬菜的促生和抗病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昌钰[1](2021)在《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甘肃河西地区设施栽培葡萄生产中水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管理研究不足,造成水肥利用效率不高及土壤微生物环境不佳等问题。本研究在甘肃省永登县开展水分与菌肥协同调控对葡萄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试验,其中水分调控设3个水平,分别为中度水分胁迫(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FC)、轻度胁迫(土壤含水率下限为65%FC)和充分供水(土壤含水率下限为75%FC),菌肥添加设置为不添加(0 g)、少量添加(75 g)和多量添加(150 g)3个水平,共9个水菌调控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提高葡萄果实膨大期的新梢长度;而中度水分胁迫下,多量菌肥处理抑制果实膨大期新梢茎粗的生长,少量菌肥添加则促进果实膨大期葡萄果粒纵、横茎生长。(2)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整个生育期葡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促进果实膨大期的叶绿素(SPAD)合成;少量菌肥添加水平下,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抑制叶绿素a与总叶绿素的合成。(3)少量菌肥添加下,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葡萄产量达到最大值46505.56kg/hm2,较充分供水提高产量56.34%,充分供水水平下,多量添加菌肥处理产量也相对较高,达到43661.11 kg/hm2,较不添加菌肥提高42.48%。全生育期充分供水无菌肥处理总耗水量最高为5135.44 m3/hm2;水菌互作条件下,中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添加和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处理水分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依次为11.30 kg/m3、11.17 kg/m3;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低于中度和轻度两个水分胁迫处理。(4)中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着色成熟期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充分供水各菌肥处理降低果实p H值;轻度水分胁迫多肥处理提高维生素C含量;中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与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均能提高着色成熟期花青素含量。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处理提高整个生育期总糖与葡萄糖含量,轻度水分胁迫下各菌肥添加均能够促进果糖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轻度与中度水分胁迫均抑制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中度亏水少肥促进果实膨大期酸性转化酶(AI)活性,但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同一菌肥添加条件下中度亏水抑制AI活性;中度水分胁迫下,少量菌肥处理能促进果实全生育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而多量菌肥处理促进中性转化酶(NI)活性。并且通过隶属函数对果实品质分析得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处理综合指标评价系数最高。(5)轻度水分胁迫下,少量菌肥添加能够提高果实膨大期葡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多量菌肥处理提高萌芽期和着色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中度水分胁迫下,少肥处理较无肥处理提高萌芽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且无菌肥处理降低果实膨大期脲酶活性。(6)水菌调控下各生育期土壤全磷及全氮含量无显着性变化,但充分供水多量菌肥处理能提高有机质、有机碳、和水溶性碳含量;轻度水分胁迫多量菌肥处理促进果实膨大期速效磷与微生物熵(SMQ)含量,中度水分胁迫少肥处理降低新梢期铵态氮含量,但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持续轻度与中度亏水也会抑制果实膨大期硝态氮含量,且中度亏水多量菌肥添加抑制葡萄新梢期速效磷积累。(7)不同水分胁迫均会抑制非酸解态氮含量的汇聚,而轻度水分胁迫下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占全氮百分比最大,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硝态氮、铵态氮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综合分析得全生育期轻度水分胁迫为当地设施延迟栽培葡萄最佳的水分调控处理,即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率的65%~80%,灌水定额为270 m3/hm2可达到节水和改善设施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效果;水菌互作条件下,轻度水分胁迫少量菌肥添加能够优化果实品质,并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

许萌杏[2](2020)在《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由茄科雷尔氏菌引起的番茄青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种植区的产量和种植面积。目前市场上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没有高效的化学农药,而生物防治对环境影响小及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不同农作物根围土样,分离得到一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并对其防病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2929株菌株。采用平板拮抗法进行筛选得到对茄科雷尔氏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146株,对菌株进行复筛得到7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采用盆栽生测法从7株细菌中筛选得到对番茄青枯病防效较好的JX-1菌株。该菌株在使用浓度为1×108cfu/m L时,室内盆栽防治效果为80.89%,田间防效为55.0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 DNA和gyr B基因鉴定,将JX-1菌株鉴定为Burkholderia cepacia。另外,该菌抑菌谱较广,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如: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蕉煤纹病菌(Deightoniella torulosa)、高粱茎点霉菌(Phoma sorghina)、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姜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和柑橘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itri)具有拮抗效果,其抑菌直径分别为:6.57 mm、9.67 mm、7.00 mm、6.50 mm、7.93 mm、5.50 mm、11.50 mm;菌株JX-1对植物病原细菌如:番茄细菌性疹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和胡萝卜软腐病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则没有抑菌活性。(2)菌株JX-1可产生多种抑菌次生代谢产物如蛋白酶、嗜铁素,但不产氢氰酸。PCR检测发现,菌株JX-1含有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和藤黄绿脓菌素(Pyoluteorin)相关合成基因prn C和plt C基因,但没有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相关合成基因。(3)通过构建菌株JX-1的随机突变体库,筛选得到2株显着影响菌株JX-1拮抗能力的突变体。其中突变体M645可提高对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5.50 mm,大于野生型JX-1的13.17 mm;而突变体M1710则完全丧失对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作用。对突变体的分析表明,突变体M645中Tn5破坏了gnt R基因,而突变体M1710中Tn5破坏了pks/nrps基因。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突变体M645菌株的防治效果显着大于野生型JX-1,而突变体M1710菌株的防治效果显着低于野生型JX-1。遗传学试验进一步表明,互补gnt R基因可以使突变体的拮抗效果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而过表达gnt R基因后菌株JX-1完全丧失对青枯菌的拮抗效果。综上所述,JX-1菌株是一株对番茄青枯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同时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和适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

陈昊[3](2020)在《甘肃省燕麦真菌病害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燕麦(Avena sativa)是我国重要的一年生禾本科粮饲兼用作物,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燕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之增加,已经成为燕麦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以甘肃省陇中和河西燕麦主栽区为主要调查地区,于2017-2018年对燕麦不同生育期病害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包括田间调查、病原菌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内生促生真菌(Fusarium sp.)菌株的抑菌作用进行了初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燕麦苗期和灌浆期常见病害进行调查,发现苗期病害发生较轻,灌浆期病害发生较重。德氏霉叶斑病(Drechslera avenae)是燕麦苗期和灌浆期主要叶部病害,苗期发病率为0.95%-9.61%,灌浆期发病率为9.1%-99.4%,病情指数为6.8-74.07。红叶病(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在各地灌浆期普遍发生,发病率在2.0%-36%之间,病情指数为2.19-28.8,其中通渭的定燕2号发病率最高,达到36%,病情指数为28.8。冠锈病(Puccinia coronata)和黑穗病(Ustilago avenae)仅在通渭定引1号上大面积发生,发病率分别为100%和15.5%,冠锈病病情指数达到91.27。苗期根部及茎基部病害在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在0.02%-2.93%之间,且在山丹发病最为严重,青引1号上发病率达到2.93%。苗期冻害主要发生在天祝和通渭,发病率为3.11%-6.42%。2.通过对燕麦苗期和灌浆期发病植株的调查和病原菌分离,共鉴定出14个属364株真菌菌株。依据各地菌株分离率、形态学特征、多基因系统发育学、致病性测定,确定了根部病害主要病原菌4种: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雪球微座孢(Microdochium nivale);叶部病害主要病原菌4种,燕麦内脐蠕孢(D.avenae)、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icola)、附球菌(Epicoccum layuense)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附球菌引起的燕麦叶斑病在世界上首次报道,属于国际病害新纪录;层出镰刀菌和雪球微座孢引起的根腐病,链格孢和核腔菌引起的叶斑病均在国内首次报道,属于我国病害新记录。3.通过株高相对降低率,根长相对降低率和病情指数3个指标对3地区选取的9株燕麦镰刀菌进行致病性评价,结果表明各地区分离菌株均有很强的致病性,株高相对降低率为42.2%-74.9%,根长相对降低率为43.9%-74.8%,病情指数范围为54.3-94.3。不同地区燕麦镰刀菌株存在差异,天祝地区燕麦镰刀菌株致病性显着低于通渭和山丹地区;通渭和山丹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菌株之间燕麦镰刀菌致病性差异不显着。4.通过促生镰刀菌(Fusarium sp.)菌株Y-Y-1对燕麦上常见的7种病原菌进行平板对峙和发酵液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Y-1对燕麦内脐蠕孢和核腔菌均有显着抑制效果。

黄文茂[4](2020)在《PGPR复合菌剂的制备及对辣椒的田间促生研究》文中提出辣椒是贵州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大量施用化肥虽可提高产量,但也导致了农业污染,利用微生物肥料部分替代化肥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植物根际促生菌是从植物根际分离、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及提高植物抗性的一类细菌。基于根际促生菌的微生物肥料可通过固氮、溶磷、解钾、分泌植物激素等方式促进植物生长。本文以Pseudomonas putida HGD3、Bacillus velezensis HP9、Burkholderia cepacian P10、Bacillus flexus HGD12等4株茶树根际促生菌为研究菌株,通过构建复合菌剂的发酵体系,对辣椒进行田间接种实验,探讨PGPR复合菌剂对辣椒的促生效应及促生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不同组合的复合菌进行辣椒幼苗的盆栽实验,发现4株菌制备的复合菌剂促生效果显着,确定了辣椒复合菌剂的组成。通过4株菌的生长曲线确定了复合菌发酵的接种顺序为:接种P10菌株5 h后接入HP9、再间隔2 h后同时接种HGD3和HGD12;利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了培养基配方,即:蔗糖18.65 g,酵母浸出物12.53 g,Na2HPO44.0 g,Na H2PO42.0 g,Mg SO40.5 g,Ca Cl20.2 g,蒸馏水1000 m L;利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法获得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9.7°C,培养基p H值7.045,接种比为3.19%,装液量为50 m L/250m L。对2种复合菌剂进行盆栽实验促生评价,结果发现,利用复合发酵制备的菌剂显着地促进了辣椒株高、根重、鲜重及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较单菌混合菌剂组分别提高了8.01%、50.22%、43.66%和6.94%。利用复合菌剂进行辣椒的田间促生研究,分别设置了100%化肥+PGPR复合菌剂组、80%化肥+PGPR复合菌剂组等2个处理及100%化肥对照组,综合评价了PGPR复合菌剂配施对2个品种辣椒生长发育、结实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发现,相较于100%化肥对照组,艳椒425及遵辣9号等2个品种菌剂处理组的株高及茎粗在坐果期及盛果期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艳椒425的单株挂果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2.17%和52.55%、单株产量提高34.14%和38.76%;遵辣9号的单株挂果数分别提高14.82%和7.24%,单株产量提高了28.74%和22.10%,且遵辣9号的单果重明显增加。显然,PGPR复合菌剂的配施均显着促进了辣椒的生长和产量提高,减量20%化肥时对艳椒425的增产效果更明显。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PGPR复合菌剂处理后,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显着提高、真菌数量显着降低,盛果期放线菌数量显着提高;溶磷、解钾及固氮菌等功能菌群的数量总体上升,增幅不一致。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PGPR复合菌剂的配施改善了遵辣9号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提高了根际土壤芽孢杆菌目、伯克霍尔德氏菌目、鞘氨醇杆菌目等的相对丰度。Pearson指数表明,辣椒产量和单果重与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度正相关。此外,进行了复合菌系颗粒剂型的初步研究,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主要材料进行包埋试验,考察了包埋剂不同浓度及配比对颗粒菌剂基本指标的影响,确定了包埋材料的组成为2%PVA-3%SA-4%Si O2-0.3%Ca CO3,该配比所制得颗粒菌剂成球性、机械强度较好,包埋率最高,且活菌持续释放能力稳定;以泥炭为主要材料制备了固体剂型,配方为泥炭250 g-1%SA溶液73 m L,此条件下固体菌剂的储存稳定性较好,为下一步复合菌剂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李松儒[5](2020)在《种植方式与施肥对叶用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食同源山野菜,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山野菜的大量采挖,导致野生桔梗资源急剧减少,因此采用人工栽培手段种植桔梗进行规模化栽培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就成为必然趋势。桔梗含有丰富的皂苷、黄酮、多糖等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既可以入药,又可以制作成营养丰富的菜肴。有研究表明,桔梗主要食用根部,但桔梗地上部茎叶也含有大量营养成分;为了桔梗的高效栽培,前人对桔梗根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对于桔梗地上部茎叶研究甚少,本文通过采用不同的栽培手段、耕作方式、施肥方式对桔梗进行研究,以获得适宜桔梗地上部茎叶生长及其营养成分积累的栽培条件,为桔梗的人工栽培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密度显着影响叶用桔梗的生长,表现为在生长的初期,M2(20cm×8cm)密度下生长最快;而在生长的后期,密度在M4(20cm×10cm)时生长最快;采收后,桔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随着栽培密度的下降呈上升趋势,在M4(20cm×10cm)密度下,最利于桔梗的采收后的恢复生长;同时,在该密度下,桔梗茎叶叶绿素含量、皂苷、黄酮、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单株产量最高;而在M1(20cm×4cm)密度下,小区产量及折合亩产量最高。由于单株产量随密度减小而增加,而M1(20cm×4cm)、M2(20cm×8cm)、M3(20cm×10cm)密度下的小区产量和折合亩产量差异不显着。因此在20cm×8cm和20cm×10cm密度下种植叶用桔梗较好。(2)适宜的垄高和畦高可以有效促进叶用桔梗的生长,表现为在10cm(Q1)的畦作处理下出苗率最高;在20cm畦作(Q3)处理下,叶用桔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长势最快;采收后,在20cm畦作(Q3)处理下,叶用桔梗总体恢复生长最快;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桔梗根长生长随天数变化表现为慢-快-慢的趋势,其中,在25cm垄作(L4)处理下,根部长势最好;15cm垄作(L2)处理显着提高了桔梗皂苷、黄酮、多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同时叶用桔梗单株产量最高;20cm畦作(Q3)处理下,小区产量和折合亩产量最高。(3)在本试验中,桔梗出苗率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5kg/667m2酵素有机肥+150kg/667m2生物炭基肥+15kg/667m2微生物菌肥的处理出苗率最高;50kg/667m2酵素有机肥+50kg/667m2生物炭基肥+20kg/667m2微生物菌肥(J9)处理下,桔梗最快达到采收标准,且在该处理下根部长势最好,产量最高;75kg/667m2酵素有机肥+50kg/667m2生物炭基肥+15kg/667m2微生物菌肥(J13)处理下有利于桔梗恢复生长;25kg/667m2酵素有机肥+100kg/667m2生物炭基肥+20kg/667m2微生物菌肥(J6)和50kg/667m2酵素有机肥+50kg/667m2生物炭基肥+20kg/667m2微生物菌肥(J9)处理下利于桔梗皂苷、黄酮、多糖等品质的积累。(4)喷施腐植酸叶面肥对桔梗生长具有一定影响,表现为在1000倍液喷施三次即F2(3)的处理下长势最好,最先达到采收标准,同时该处理最有利于桔梗的恢复生长、根部的生长以及皂苷、黄酮含量积累;600倍液喷施两次即F1(2)处理下桔梗叶绿素、多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各项产量最高。氨基酸叶面肥500倍液喷施三次时即A1(3)处理下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和恢复生长以及地下部生长最好;在A1(2)500倍液喷施两次、A2(3)900倍液喷施三次处理下叶用桔梗整体品质较好,各项产量最高。

韦学敏[6](2020)在《生物肥料和金属纳米肥料对丹参根际微生物及药材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活血化瘀要药,具有极高的药用研究价值。目前,应用于丹参生产的肥料种类繁多,缺乏科学指导。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及营养品质、改善土壤肥力和降低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等作用,因而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而中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生物肥料对药用植物是否产生积极或负面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此外,随着金属氧化物纳米肥料的广泛应用,其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亟待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丹参生长参数、活性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养分等指标,评价了盆栽、小区实验条件下,四种生物肥料(商品名:提土榜、微藻、酵素和“天下第一菌”)及三种金属氧化物纳米肥料(氧化铜CuO、氧化铁Fe2O3、氧化锌ZnO)对丹参品质的影响,为丹参科学生产、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盆栽和小区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生物肥料中,提土榜和微藻对丹参的生长、活性成分积累、药材Pb含量、根际微生态产生积极影响。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显着增加16.27%-17.66%和24.94%-71.17%(P<0.05);总丹参酮类成分含量显着增加89.63-107.82%(P<0.05);TTB处理下丹酚酸类成分含量显着增加1.92%(P<0.05);药材Pb含量显着降低37.58%-46.03%(P<0.05);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包括博斯氏菌属(Bosea)、土微菌属(Peddomicrob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bacter)、白僵菌属(Beauveria)等与重金属生物吸附相关的微生物,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青霉属(Penicillium)等具有植物生长促进作用的微生物,以及Paraphoma、Plectosphaerella、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堆囊菌属(Sorangium)、Phlebiopsis等与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植物病害防治相关的微生物。(2)“天下第一菌”微生物菌剂和酵素使Cd胁迫下丹参药材中Cd含量降低5.84%-37.90%,总丹参酮含量增加9.90%-40.45%;根际土壤中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Cupriavidus、曲霉属(Aspergillus)等具有重金属生物修复潜力的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尤其Cupriavidus和曲霉属对Cd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3)金属氧化物纳米肥料对丹参生长、金属含量、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与纳米粒子种类、浓度相关。100、700mg/kg ZnO和Fe2O3(除ZnO700)使丹参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最大根直径分别显着增加20.76%-71.25%、53.95%-119.88%和71.02%-119.88%(P<0.05);CuO对丹参生长基本无显着影响;100、700mg/kg CuO和ZnO使药材中Cu和Zn含量显着增加,100 mg/kg CuO和ZnO均使药材中Fe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施用Fe2O3对药材Cu、Zn、Fe含量均无显着影响;100、700mg/kg Fe203和ZnO处理均使根际微生物真菌多样性指数显着增加13.13%-30.39%(P<0.05);纳米肥料处理下对重金属耐受或能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微生物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如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黄色土源菌属(Flavisolibacter)、Arenimonas、硫杆菌属(Thiobacillus)、Methylobacillus 和Aminobacter。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肥料对丹参药材品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调节根际微生态结构,发挥了良好的土壤改良作用。生物肥料的应用可显着促进丹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提高丹参药材产量;对丹参酮和丹酚酸类活性成分的积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减少了重金属Pb、Cd在药材中的积累,提高了丹参药材品质,为用药安全和药材疗效提供保障;生物肥料显着改变了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增加了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包括植物生长促进菌、固氮菌、具有重金属生物修复潜力的微生物、具有有机污染物降解能力或植物病原菌防治能力的微生物。另外,纳米肥料对丹参生长、金属元素含量、根际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与纳米粒子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纳米肥料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应以毒性研究为前提。本研究为生物肥料和纳米肥料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符艺潇[7](2019)在《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种植上应用效果的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在农业种植中,长期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农作物产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微生物菌肥的发现和应用缓解了这一问题。近年来,施用微生物菌肥使土壤性质和养分丰富度得到明显改善,对作物的生长和病虫害的防治起了积极作用。微生物菌肥是由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经工业化培养发酵后而形成的活性微生物菌群。随着对微生物菌肥研究的不断深入,可将它分为传统微生物菌肥和新型微生物功能菌肥。本文系统的阐述了传统微生物菌肥和新型微生物功能菌肥的分类、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传统微生物菌肥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释放土壤中氮、磷、钾以及其它微量元素供植物吸收利用;新型微生物功能菌肥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直接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元素,同时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微生物菌肥的主要功能是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土壤的储水能力,降解土壤中难溶有机物,提升作物的品质和优势性状,增强作物免疫力,提高作物产量。以几种常见的果蔬黄瓜、西红柿、小白菜、罗汉果种植为例,从土壤、作物根系、作物生长、果实产量和抗病性等几个方面调研和分析对微生物菌肥在蔬菜作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根据不同微生物菌肥的特性,对黄瓜、西红柿、小白菜、罗汉果等生长情况做了详细总结。在相同环境种植条件下,施用微生物菌肥后可以强健作物根系以达到增粗、增重的作用,作物的优势生长性状表现较为明显,增加果实产量,果实的外观生长更加规则以及抑制病虫害。在不同环境种植条件下,微生物菌肥对环境恶劣条件下作物促进作用比环境较好条件下作物的促进生长作用更加明显。通过对微生物菌肥应用在果蔬上的效果总结了微生物菌肥的特性、使用方法和施用的注意事项。微生物菌肥的关键在于利用菌株活性,发挥活性菌效用改善土壤性质,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在农业种植中微生物菌肥功能逐渐明朗化,应用领域和范围逐渐扩大,对菌肥的研发和利用将更加严格和规范。对现阶段的农业耕种存在不利现象的改良和推进,微生物菌肥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未来微生物菌肥应用在农作物领域的市场需求量也将会不断的扩大,它作为一种无污染、低成本、投资少、应用效果好的肥料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覃叶欣[8](2019)在《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幼苗生长及其枯萎病防治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目前有机农场蔬菜环保酵素使用广泛但是对蔬菜酵素的施用配方和浓度缺乏系统研究,极大限制了蔬菜酵素防病促长效益发挥的现状,本研究以番茄、茄子、辣椒为基本原料,设置以下七个不同配方:(A)红糖:番茄:水=1:3:10;(B)红糖:茄子:水=1:3:10;(C)红糖:辣椒:水=1:3:10;(D)红糖:(番茄+茄子):水=1:3:10;(E)红糖:(番茄+辣椒):水=1:3:10;(F)红糖:(茄子+辣椒):水=1:3:10;(G)红糖:(番茄+茄子+辣椒):水=1:3:10,对以上配方的酵素发酵过程的理化性状进行测定,同时以蒸馏水为对照(CK),将不同配方茄果类蔬菜酵素稀释成100x,500x,1000x,2000x,3000x,研究不同配方不同稀释倍数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幼苗生长、枯萎病抗性及其枯萎病胁迫下西瓜幼苗的生长情况,为生产上利用茄果类蔬菜酵素防治西瓜枯萎病及其促进西瓜幼苗的生长,培育壮苗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B、C、E、G配方酵素的发酵速度较快,可能是因为配方中产生的大分子有机底物较多,水解反应加快,产生的脂肪酸含量增多,加快了发酵速度。EC值A、B配方从第6天后趋于平稳,其余配方在第30天后趋于平稳,说明这两个配方有可能在第6天后已经发酵完全。酵素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第120天的时候最高,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含量发酵初期较高,即不同配方的酵素发酵的速度不同,所含营养物质、抗氧化性酶在不同时间段的含量和活性也不一样,说明酵素在不同时间段内,有着不同的功效。(2)施用不同配方浓度配比的酵素对西瓜苗生长的研究发现,3个时间段的西瓜苗生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综合株高、茎粗、根冠比、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叶绿素含量、叶片表面积表现可知,A配方稀释1000x、B配方稀释500x、C配方稀释2000x,D配方稀释500x,E配方稀释2000x、F配方稀释500x,G配方稀释500x为每个配方最优配比,其中施用A配方稀释1000x的酵素西瓜苗生长最好。(3)本实验通过接种枯萎病菌于施用了酵素的西瓜苗上,观察4周的变化可得结论,施用酵素后的植株的发病率显着低于对照(未施酵素植株),说明酵素能提高西瓜苗的抗病性。所有配方处理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其中A配方稀释1000x的防病效果最好,防病效果为51.7%,能达到中抗的抗性水平。(4)西瓜枯萎病胁迫下的西瓜苗,施用7个配方的西瓜苗生物量的增长率之间差异显着,且显着高于对照植株。接种枯萎病菌后,A配方稀释1000x,B配方稀释500x,C配方稀释2000x,D配方稀释500x,E配方稀释2000x,F配方稀释500x,G配方稀释500x为每个配方最优配比,其中A配方稀释1000x的壮苗效果最好。结果表明,稀释500-2000倍数的酵素效果较优,相比对照的株高、茎粗、根长、根系表面积、叶绿素的增长率均有明显的增加,对西瓜苗的促生效果显着。综上所述,A配方稀释1000x为最佳使用配方和浓度,适宜作为茄果类蔬菜酵素在生产上使用配方。

范丙全[9](2017)在《我国生物肥料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生物肥料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只有提供有效氮、磷、钾元素的细菌肥料。经过60年的发展,逐步成为拥有11类产品,年产1000万吨生物肥料的庞大产业体系。本文从四方面对近10年我国生物肥料研究、应用以及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为其今后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1)介绍了根瘤菌、联合固氮菌、溶磷菌、解钾菌和促生菌高效菌种资源筛选、应用效果、关键技术问题与重点突破方向;2)总结了不同类型生物肥料包括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料、有机无机生物复合肥的应用效果;3)分析了生物肥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规模;4)对我国生物肥料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石桥[10](2017)在《环保酵素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餐厨垃圾作为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由于其热值低和水分含量高等特性而不适用于焚烧处理,发酵处理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泰国乐素·坤博士通过多年研究,按照绿植类餐厨垃圾:红糖:水为3:1:10的比例进行发酵3个月,过滤后可制得环保酵素。环保酵素富含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多种酶成分和矿物质,因此环保酵素被尝试用于污水处理中。但用于污水处理的环保酵素的投加量、环保酵素的陈化时间、环保酵素的制作原材料以及pH等因素对其处理污水效果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论文选用新鲜餐厨垃圾中的绿植、水果、红茶和酵渣为发酵原料,按照乐素·坤博士的方法进行环保酵素的制作。利用制作好的环保酵素处理印染废水和河涌污水,并以污水中的pH、CODCr、总磷(T-P)和总氮(T-N)为研究对象,探究环保酵素的不同投配比、陈化时间、制作材料和酵素污水混合体系中pH值4个因素在经过连续处理污水1周后,环保酵素对污水中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为环保酵素在河涌污水和印染废水处理上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投配比的环保酵素对两种水质废水中的CODCr、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连续处理一周后,环保酵素/污水投配比为1/1000时,环保酵素对两种污水中各测定指标的去除率均最高。其中对河涌废水中CODCr去除率达到56%、总磷(T-P)为20%、总氮为52%;对印染废水CODCr的去除率为37%,总磷为40%,总氮为38.4%。(2)试验中运用2013年-2015年制作(陈化时间为3-1年)的环保酵素处理污水,两种污水去除率大小结果表明:环保酵素的对废水的去除率大小与其陈化时间呈正相关,具体为陈化时间3年>陈化时间2年>陈化时间1年。连续处理一周后,陈化时间3年的环保酵素对河涌污水中CODCr去除率达65%、总磷(T-P)为16%、总氮为32%;印染厂废水中CODCr去除率达72%、总磷为22%、总氮为54%。(3)5种不同制作原材料的环保酵素处理污水的实验中,各指标的去除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中混合类环保酵素对污水中各指标的去除率最大。连续处理一周后,混合类环保酵素对河涌污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43%,总磷为43%,总氮为52%;印染厂废水中CODCr去除率为63%,总磷为32%,总氮为49%。(4)污水酵素混合体系中pH值率影环保酵素处理污水中各指标去除,在p H值为6.76-12.42的范围内,环保酵素对污水中各指标的去除率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小。对污水各指标的去除率pH值=6.76>pH值=7.0>p H值=12.42。与印染废水的处理相比较,环保酵素更适用于河涌污水的治理。

二、酵素菌对主要温室蔬菜的促生和抗病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酵素菌对主要温室蔬菜的促生和抗病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2.1 水分胁迫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水分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3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3.1 微生物菌肥简述及作用机理
        1.3.2 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4 水分与微生物菌肥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葡萄生育期划分
        2.3.2 主试验设计
        2.3.3 辅试验设计
    2.4 田间管理
        2.4.1 施肥管理
        2.4.2 病虫害防治
        2.4.3 其他管理
    2.5 测试指标及方法
        2.5.1 葡萄生长指标的测定
        2.5.2 葡萄叶片相关指标测定
        2.5.3 葡萄果实品质测定
        2.5.4 产量测定及水分利用效率
        2.5.5 土样采集
        2.5.6 土壤含水率
        2.5.7 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生物量
        2.5.8 土壤酶活性
        2.5.9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生理生长的影响
    3.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生长动态的影响
        3.1.1 对葡萄新梢长度的影响
        3.1.2 对葡萄新梢茎粗的影响
        3.1.3 对葡萄纵径的影响
        3.1.4 对葡萄横径的影响
        3.1.5 对葡萄果形指数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SPAD值及丙二醛、叶绿素的影响
        3.2.1 对葡萄叶片丙二醛(MDA)的影响
        3.2.2 对葡萄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3 对葡萄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3.2.4 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及丙二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对设施栽培葡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1 对葡萄耗水强度(DWC)的影响
        4.1.2 对葡萄耗水特征的影响
        4.1.3 不同水菌调控处理对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品质的影响
        4.2.1 对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4.2.2 对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4.2.3 对葡萄果实p H值的影响
        4.2.4 对葡萄果实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4.2.5 对葡萄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葡萄果实糖分及糖相关转化酶的影响
        4.3.1 对葡萄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
        4.3.2 对葡萄果实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4.3.3 对葡萄果实果糖含量的影响
        4.3.4 对葡萄果实蔗糖含量的影响
        4.3.5 对葡萄果实蔗糖合成酶(SS)含量的影响
        4.3.6 对葡萄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含量的影响
        4.3.7 对葡萄果实酸性转化酶(AI)含量的影响
        4.3.8 对葡萄果实中性转化酶含量(NI)的影响
    4.4 葡萄果实糖及糖转化酶相关性关系及果实品质的隶属函数分析
        4.4.1 葡萄果实糖及糖相关转化酶相关性分析
        4.4.2 不同水菌处理下葡萄果实品质指标隶属函数及权重分析
第五章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5.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5.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MBC与 MBN的影响
    5.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碳的影响
    5.4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
    5.5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1 对葡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5.2 对葡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5.3 对葡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6 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酶间相关分析
    5.7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5.7.1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5.7.2 水分胁迫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氮组分间相关性分析
        5.7.3 水分胁迫对设施栽培葡萄土壤环境因子与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6.1.2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指标的影响
        6.1.3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1.4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6.1.5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葡萄糖分及糖相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6.1.6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6.1.7 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8 水分胁迫单因素对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6.2 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

(2)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1.1.1 茄科雷尔氏菌的分类
        1.1.2 茄科雷尔氏菌的致病机理
        1.1.3 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1.2 伯克氏菌研究现状
    1.3 GntR家族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
    1.4 pks/nrps的相关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验仪器
    2.2 方法
        2.2.1 菌株的筛选
        2.2.2 生防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2.3 细菌16S rDNA的克隆与分析
        2.2.4 菌株JX-1 安全性及致病性测定
        2.2.5 菌株JX-1 抑菌谱测定
        2.2.6 菌株JX-1 对番茄青枯病的大田防治效果
        2.2.7 菌株JX-1 基因组测序及其注释
        2.2.8 菌株JX-1 生防相关性状的检测
        2.2.9 影响菌株JX-1 生防功能突变体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1.1 生防细菌的分离
        3.1.2 候选生防细菌的室内生测
        3.1.3 菌株JX-1 的鉴定
    3.2 菌株JX-1 安全性测定
    3.3 菌株JX-1 抑菌谱测定
    3.4 菌株JX-1 田间应用效果测定
    3.5 菌株JX-1 基因组特征及次生代谢产物预测分析
        3.5.1 菌株JX-1 基因组特征
        3.5.2 菌株JX-1 次生代谢物分析
    3.6 菌株JX-1 拮抗特性检测
        3.6.1 代谢分泌物及生物性能
        3.6.2 抗生素相关基因检测
    3.7 影响菌株JX-1 拮抗作用相关突变体的筛选
        3.7.1 突变体筛选结果
        3.7.2 野生型菌株JX-1 和突变体的生长曲线
        3.7.3 野生型菌株JX-1 及突变体的室内防效
        3.7.4 Tn5 侧翼序列的获得
        3.7.5 Tn5 侧翼序列测序结果与分析
        3.7.6 PCR扩增gnt R目的片段
        3.7.7 互补载体构建
        3.7.8 互补菌株的获得
        3.7.9 互补菌株生物活性测定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生防细菌的分离、筛选
        4.1.2 生防菌株JX-1 的鉴定
        4.1.3 菌株JX-1 的田间应用效果
        4.1.4 生防菌株JX-1 的抑菌机制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甘肃省燕麦真菌病害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燕麦
        2.1.1 分布
        2.1.2 食用和饲用价值
    2.2 燕麦病害研究进展
        2.2.1 真菌性病害
        2.2.2 细菌性病害
        2.2.3 病毒性病害
    2.4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
    2.5 燕麦病害的综合防治
        2.5.1 选育抗病品种
        2.5.2 农业防治
        2.5.3 化学防治
        2.5.4 生物防治
第三章 燕麦病害调查与发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地概况
        3.1.3 调查时期
        3.1.4 病害等级划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燕麦苗期病害
        3.2.2 灌浆初期病害
    3.3 讨论
第四章 病原菌分离、产孢及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的采集
        4.1.2 病原菌分离及纯化
        4.1.3 病原菌产孢方法
    4.2 病原菌鉴定
        4.2.1 形态学鉴定
        4.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4.2.2.1 DNA提取
        4.2.2.2 病原菌的PCR扩增和测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苗期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4.3.2 灌浆期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结果
        4.3.3 病原真菌产孢
        4.3.4 病原真菌形态学鉴定
        4.3.4.1 菌株P28鉴定
        4.3.4.2 菌株C7鉴定
        4.3.4.3 H1菌株鉴定
        4.3.4.4 TM-2鉴定
        4.3.4.5 D11菌株鉴定
        4.3.4.6 G1菌株鉴定
        4.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4.3.5.1 菌株P28,P32和菌株C7,C12鉴定
        4.3.5.2 G1鉴定
        4.3.5.3 H1鉴定
        4.3.5.4 D11鉴定
        4.3.5.5 TM-2鉴定
    4.4 讨论
第五章 致病性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燕麦品种
    5.2 致病性测定
        5.2.1 育苗
        5.2.2 菌株培养与接种
        5.2.3 病情指数
        5.2.4 对燕麦幼苗的影响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燕麦镰刀菌致病性评价
        5.4.2 层出镰刀菌致病性
        5.4.3 雪球微座孢致病性
        5.4.4 链格孢致病性
        5.4.5 附球菌致病性
        5.4.6 核腔菌致病性
    5.5 讨论
第六章 一株促生镰刀菌菌株生防效果初探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形态学鉴定
        6.2.2 分子鉴定
        6.2.3 平板对峙与发酵液抑制结果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PGPR复合菌剂的制备及对辣椒的田间促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根际促生菌及其促生机制研究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定义及其种类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促生机制研究
        1.2.1 直接促生作用
        1.2.2 间接促生作用
    2 植物根际促生菌制剂的研制
        2.1 单一菌剂与复合菌剂
        2.2 复合发酵
    3.植物根际促生菌在作物上的促生研究
        3.1 PGPR在作物上的促生作用
        3.2 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响应研究
    4.不同剂型微生物菌剂的研制
        4.1 载体在微生物制剂中的作用
        4.2 植物根际促生菌制剂载体类型及剂型
    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物
        1.3 盆栽实验土壤及实验用盆
        1.4 试验田概况
        1.5 实验仪器
        1.6 培养基的配制
        1.7 其他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盆栽实验确定复合菌剂菌株组成
        2.1.1 复合菌株的组成及制备
        2.1.2 辣椒幼苗的盆栽实验
        2.2 复合菌发酵体系构建
        2.2.1 复合菌液菌株的接种顺序的确定
        2.2.2 单因素实验分析碳、氮源及碳氮比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2.3 环境条件对复合菌株生长的影响研究
        2.2.3.1 温度对复合菌株生长的影响
        2.2.3.2 pH对复合菌株生长的影响
        2.2.3.3 接种比对复合菌株生长的影响
        2.2.3.4 装液量对复合菌株生长的影响
        2.2.4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成分
        2.2.5 响应曲面法优化复合菌发酵条件
        2.3 复合菌发酵菌剂的促生效应评价
        2.3.1 两种复合菌剂的制备
        2.3.2 两种复合菌剂的盆栽实验设计
        2.4 复合菌剂的田间促生研究
        2.4.1 PGPR复合菌剂的制备
        2.4.2 田间实验设计及处理
        2.4.3 辣椒农艺性状、产量测定
        2.4.4 辣椒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4.5 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
        2.5 颗粒剂型的制备及相关指标测定
        2.5.1 复合菌体的制备
        2.5.2 包埋剂浓度及配比的初步筛选
        2.5.3 包埋剂-辅料最佳浓度及配比的确定
        2.5.4 颗粒菌剂指标测定
        2.6 吸附型固体菌剂的制备及相关指标测定
        2.6.1 吸附型菌剂的制备
        2.6.2 吸附菌剂活菌数的测定
        2.7 数据分析及图表绘制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复合菌剂的组成确定
    2 复合发酵体系的构建
        2.1 不同菌株复合发酵接种顺序的确定
        2.2 碳氮源对复合菌生长的影响
        2.3 环境条件对复合菌生长的影响
        2.4 碳氮源的正交优化
        2.5 响应曲面法优化复合菌发酵条件
        2.5.1 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
        2.5.2 二次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5.3 影响复合菌发酵的主要因素分析
        2.5.4 最佳条件参数确定及验证实验
        2.6 小结
    3 复合菌发酵菌剂的促生效应评价
    4 PGPR复合菌剂的田间促生研究
        4.1 PGPR复合菌剂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PGPR复合菌剂对辣椒果实及产量的影响
        4.3 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动态监测
        4.3.1 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的微生物总量
        4.3.2 根际土壤三大菌群数量变化
        4.3.3 根际土壤功能微生物的变化
        4.4 根际土壤细菌的宏基因组测序及多样性分析
        4.4.1 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分析
        4.4.2 辣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
        4.4.3 辣椒根际土壤细菌主成分分析
        4.4.4 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产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5 不同剂型菌剂的制备条件初探
        5.1 颗粒菌剂
        5.1.1 包埋剂浓度及配比的初步筛选
        5.1.2 颗粒菌剂的物理指标
        5.1.3 颗粒菌剂生物学指标
        5.2 吸附型固体菌剂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种植方式与施肥对叶用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桔梗研究进展
        1.2.2 栽培措施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2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3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4 叶面肥喷施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5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2.6 数据分析
    2.3 试验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1.1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1.2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1.3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1.4 种植密度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3.2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2.1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2.2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2.3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2.4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3.4 不同肥料处理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3.4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4.1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4.2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4.3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4.4 腐植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3.5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5.1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3.5.2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3.5.3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产量的影响
        3.5.4 氨基酸叶面肥对叶用桔梗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栽培措施及其他环境因子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2 耕作方式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3 肥料互作对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叶用桔梗在 20cm×8cm、20cm×10cm 密度下生长、产量及品质较好
    5.2 15cm 垄作和 20cm 畦作有利于叶用桔梗生长、产量及品质提升
    5.3 50kg/667m~2酵素有机肥+50kg/667m~2生物炭基肥+20kg/667m~2微生物菌肥互作显着提升叶用桔梗产量、品质
    5.4 腐植酸叶面肥 900 倍液喷施两次和 1000 倍液喷施三次可以显着促进叶用桔梗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5.5 氨基酸叶面肥 900 倍液喷施三次可以显着促进叶用桔梗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生物肥料和金属纳米肥料对丹参根际微生物及药材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丹参是药用植物研究的模式物种
    2 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2.1 土壤微生物维持土壤功能稳定
        2.2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现代研究方法
    3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根际微生物和药材的影响
        3.1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3.2 重金属污染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3.3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 生物肥料的应用
        4.1 微生物菌剂在提高药材品质方面的应用
        4.2 微生物菌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4.3 酵素菌肥的应用
        4.4 微藻生物肥料的应用
    5 纳米肥料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5.1 纳米材料简介
        5.2 纳米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3 纳米粒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6 本研究的目的与创新性
第二章 生物肥料对丹参药材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设计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肥料对丹参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2 生物肥料对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3 生物肥料对丹参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2.4 生物肥料对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2.5 生物肥料对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生物肥料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潜力
        3.2 生物肥料在提高丹参药材品质方面的应用潜力
第三章 生物肥料对重金属Cd胁迫下丹参药材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盆栽实验设计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金属Cd在丹参根组织中的分布与含量测定
        2.2 生物肥料对镉胁迫下丹参根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3 生物肥料对镉胁迫下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 生物肥料对镉胁迫下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 讨论
        3.1 微生物菌剂和酵素菌肥在提高丹参品质方面的应用潜力
        3.2 微生物菌剂和酵素菌肥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
第四章 金属纳米肥料对丹参药材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盆栽实验设计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纳米粒子在丹参根组织的积累
        2.2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药材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生长指标的影响
        2.4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纳米肥料处理对丹参生长的促进作用
        3.2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产生不同影响
        3.3 纳米粒子处理改变丹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种植上应用效果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微生物菌肥的分类
        1.2.1 传统微生物菌肥
        1.2.2 新型微生物功能菌肥
    1.3 微生物菌肥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1.3.1 微生物菌肥的作用机制
        1.3.2 微生物菌肥的优势作用
    1.4 微生物菌肥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1.4.1 传统农业种植的现状
        1.4.2 微生物菌肥在我国的发展动态
        1.4.3 微生物菌肥在国外的发展动态
        1.4.4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种植中的意义
    1.5 微生物菌肥存在的问题
        1.微生物菌肥的基础性研究不够深入
        2.配套理论体系相对不完善
        3.微生物菌肥的应用效果不稳定
        4.菌株针对性不强
        5.菌肥的应用受到限制
第二章 微生物菌肥在蔬菜种植上的应用
    2.1 微生物菌肥对黄瓜的应用
        2.1.1 微生物菌肥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2.1.2 生防菌肥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2.2 微生物菌肥对西红柿的应用
        2.2.1 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种植西红柿土壤元素的影响
        2.2.2 放线菌对西红柿生长的影响
        2.2.3 酵素菌肥对西红柿生长的影响
    2.3 微生物菌肥对小白菜的应用
        2.3.1 复合菌肥对小白菜性状生长的影响
        2.3.2 固氮菌对小白菜发芽率的影响
    2.4 新型微生物功能菌肥在其它果蔬上的应用
        2.4.1 枯草芽孢杆菌剂对罗汉果的影响
        2.4.2 根际促生菌对西红柿和茄子生长的影响
第三章 调研结果总结
    3.1 微生物菌肥的选择与施用
        3.1.1 微生物菌肥的选择与施用
        3.1.2 微生物菌肥施用时注意事项
    3.2 微生物菌肥的重视和发展前景
        3.2.1 微生物菌肥的重视与发展
        3.2.2 微生物菌肥的发展前景
        3.2.3 微生物菌肥的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8)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幼苗生长及其枯萎病防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酵素的研究进展
        1.1.1 酵素菌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 酵素菌肥料的应用
    1.2 植物酵素配方的研究
        1.2.1 植物酵素的制作方法
        1.2.2 酵素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1.3 酵素在农业生产上的研究
        1.3.1 酵素在蔬菜上的应用研究
        1.3.2 酵素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
    1.4 植物酵素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的机理研究
        1.4.1 植物酵素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的研究
        1.4.2 植物酵素的抗病性机理
    1.5 西瓜枯萎病的研究概况
        1.5.1 西瓜枯萎病对生产的影响
        1.5.2 西瓜枯萎病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6 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1.6.1 枯萎病发病症状
        1.6.2 侵染方式
    1.7 西瓜枯萎病的防治研究
        1.7.1 化学防治
        1.7.2 抗病育种
        1.7.3 酵素有机肥防治
    1.8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2 茄果类蔬菜酵素发酵过程的理化性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不同配方茄果类蔬菜酵素发酵过程中pH和EC值的变化
        2.2.2 不同配方茄果类蔬菜酵素发酵过程中营养指标的变化
        2.2.3 不同配方茄果类蔬菜酵素发酵过程中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2.3 本章小结
3 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幼苗生长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施用A配方酵素7d、14d、28d后对西瓜苗各生长指标的研究
        3.3.2 施用B配方酵素7d、14d、28d后对西瓜苗各生长指标的研究
        3.3.3 施用C配方酵素7d、14d、28d后对西瓜苗各生长指标的研究
        3.3.4 施用D配方酵素7d、14d、28d后对西瓜苗各生长指标的研究
        3.3.5 施用E配方酵素7d、14d、28d后对西瓜苗各生长指标的研究
        3.3.6 施用F配方酵素7d、14d、28d后对西瓜苗各生长指标的研究
        3.3.7 施用G配方酵素7d、14d、28d后对西瓜苗各生长指标的研究
        3.3.8 施用酵素后对西瓜苗生长发育的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试验方法
        4.1.1 供试材料和使用仪器
        4.1.2 供试枯萎病原菌的来源、保存、致病性测定和接种方法
        4.1.3 酵素的施用方法
        4.1.4 酵素对西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4.2 实验结果
        4.2.1 施用茄果类蔬菜酵素不同稀释倍数对西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4.2.2 施用不同配方蔬菜酵素稀释同一倍数对西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4.4 本章小结
5 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枯萎病胁迫下西瓜幼苗生长变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试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接种试验方法
        5.1.3 酵素对西瓜枯萎病胁迫下的瓜苗生长变化的研究
    5.2 实验结果
        5.2.1 株高和茎粗的相对生长量
        5.2.2 叶绿素的相对生长量
        5.2.3 根长和根系表面积的增长率
        5.2.4 隶属函数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讨论与总结
    6.1 茄果类蔬菜酵素的发酵过程研究
    6.2 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苗生长的研究
    6.3 茄果类蔬菜酵素配方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6.4 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枯萎病胁迫下的瓜苗生长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10)环保酵素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餐厨垃圾及其处理
        1.1.1 我国生活垃圾的现状
        1.1.2 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理
    1.2 环保酵素及其应用
        1.2.1 酵素菌及其应用
        1.2.2 酵素
        1.2.3 食用酵素
        1.2.4 环保酵素及其应用
    1.3 河涌污水及其处理修复
        1.3.1 我国的河涌污水及底泥污染现状
        1.3.2 黑臭河涌污水的成因
        1.3.3 河涌污水的评价方法
        1.3.4 河涌污水的治理与修复方法
    1.4 印染废水及其处理修复
        1.4.1 我国印染废水的污染现状
        1.4.2 印染废水的特性及其危害
        1.4.3 印染废水治理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环保酵素的制作
        2.3.1 不同原料的环保酵素的制作
        2.3.2 不同陈化时间的环保酵素
    2.4 环保酵素处理污水实验
        2.4.1 河涌污水和印染废水的来源与成分
        2.4.2 环保酵素处理污水的优化研究方法
    2.5 水质指标的分析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环保酵素处理河涌污水效果的优化探究
        3.1.1 河涌污水不投加环保酵素处理个指标的含量
        3.1.2 环保酵素的投加量对河涌污水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
        3.1.3 环保酵素的陈化时间对河涌污水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
        3.1.4 环保酵素的制作材料对河涌污水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
        3.1.5pH对环保酵素处理河涌污水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
    3.2 环保酵素处理印染废水效果的优化探究
        3.2.1 印染废水不投加环保酵素处理个指标的含量
        3.2.2 环保酵素的投加量对印染废水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
        3.2.3 环保酵素的陈化时间对印染废水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
        3.2.4 环保酵素的制作材料对印染废水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
        3.2.5 pH对环保酵素处理印染废水各指标去除率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环保酵素处理污水机理的探讨
        4.1.2 环保酵素优劣及应用前景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酵素菌对主要温室蔬菜的促生和抗病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胁迫与微生物菌肥添加对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D]. 杨昌钰.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许萌杏. 广西大学, 2020(07)
  • [3]甘肃省燕麦真菌病害多样性研究[D]. 陈昊. 兰州大学, 2020(01)
  • [4]PGPR复合菌剂的制备及对辣椒的田间促生研究[D]. 黄文茂. 贵州大学, 2020(04)
  • [5]种植方式与施肥对叶用桔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D]. 李松儒.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生物肥料和金属纳米肥料对丹参根际微生物及药材品质的影响[D]. 韦学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种植上应用效果的调研报告[D]. 符艺潇.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8]茄果类蔬菜酵素对西瓜幼苗生长及其枯萎病防治效果的研究[D]. 覃叶欣. 广西大学, 2019(01)
  • [9]我国生物肥料研究与应用进展[J]. 范丙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 [10]环保酵素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优化研究[D]. 石桥.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酶菌对主要温室蔬菜的促生抗病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