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内蒙古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一、内蒙古野生动物资源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琦[1](2021)在《基于3S技术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珍稀濒危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自然保护工作中的一部分,而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是目前人类进行自然保护最成功的一面,其中生境评价是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了解物种栖息地分布适宜生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珍稀濒危有蹄类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地处于我国北部边疆,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狭长,珍稀濒危物种多分布在中蒙边境线附近。选择内蒙古中西部6种珍稀濒危有蹄类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红外相机布设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3S技术,以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水源点、海拔、坡度、坡向、道路、居民点8个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各影响因子进行赋值,最后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物种分布的影响因子大小,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探究珍稀濒危有蹄物种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源是影响六种有蹄类物种的重要性因子,其次人为因子对于有蹄类的影响较大;植被种类和植被盖度对于黄羊的影响最大,对于其他物种的生境影响偏小;坡度和海拔因素对于盘羊、北山羊和岩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蒙古野驴和鹅喉羚,对于黄羊的影响较小;坡向对于六种有蹄类的影响都比较小。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几点建议:(1)拆除部分边境线网围栏,建立野生动物通道,促进物种之间的交流;(2)在加强水源点保护的基础上,增设人工水源点;(3)严禁过度放牧,为珍稀濒危有蹄物种划定预留生境;(4)在物种频繁通过的道路设置路标,安装减速带。

郭晓楠[2](2021)在《狍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狍(Capreolus gray),分为东方狍(又称西伯利亚狍,C.pygargus)和西方狍(又称欧洲狍,C.capreolus)两种,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地区的狍属西伯利亚狍,目前该地区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本研究旨在建立狍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在细胞水平保护狍的物种资源,同时构建鹿科动物的系统发育树以探究鹿科动物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对雄性和雌性狍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建系,所建细胞系符合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征。接下来我们对雄性狍三种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测定三种组织细胞贴壁率、冷冻前及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其中气管和耳朵来源成纤维细胞呈典型“S”型。三种组织来源细胞用H&E染色后可观察到细胞呈漩涡状生长,细胞形态为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是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雄性和雌性狍染色体核型及G带分析结果显示狍染色体条数为2n=70(包含一对XY/XX),成纤维细胞系染色体数量及形态正常,具有遗传稳定性。成纤维细胞系转染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 EGFP-C1)效率在12 h时均大于20%,转染红色荧光蛋白质粒(H2B-CAG-td Tomato)后经过筛选得到可以长期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气管和耳朵成纤维细胞系。本研究基于5个联合基因分析构建了21种鹿科动物的系统发育树,可以直观显示鹿科动物亲缘关系,其中西伯利亚狍与驯鹿亲缘关系较为密切。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雄性和雌性狍三种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系,首次绘制了雄性和雌性狍染色体核型及G带图谱,构建了21种鹿科动物的系统发育树。本研究获得的狍遗传资源与信息最终录入内蒙古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信息库,实现了对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为将来更深入的研究物种多样性提供数据及材料的支持。

韩家亮[3](2021)在《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叶猴是仅分布于亚洲卡斯特石山的濒危珍稀灵长类动物,目前野外种群数量约为2000只。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为500~600只,是世界上现存野生黑叶猴种群数量最大的区域。本论文基于野外黑叶猴位点数据、保护区DEM图层、地表覆被图层,生境调查,采用Arc GIS、FRAGSTATS、空间分布模型(SAR)、MaxEnt模型和Graphab等开展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模式、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偏好选择海拔低于800 m、坡度大于30°、距河流距离小于600 m、距道路距离大于900 m、距居民点距离大于1 200 m、距耕地距离大于900 m、植被类型为灌木和阔叶林的生境。结果表明,黑叶猴生境选择主要受地理因子、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资源选择模型(RSF)进一步表明,海拔、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植被类型、乔木胸径、灌木基径共同决定了黑叶猴的生境选择。(2)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面积为68.8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14%。空间利用最大坡度为20°~30°,达20.99 km2,占总利用面积的30.56%,同时空间利用率随着坡度增加而升高,坡度大于60°的空间利用率达85.71%。(3)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主要干扰类型包括道路、耕地和居民建筑。黑叶猴的空间分布密度受人为干扰的影响,与道路距离呈显着正相关,影响域达到1400 m。(4)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0.95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58%,其中36.29 km2位于核心区,24.66 km2位于缓冲区和试验区;距河流距离、海拔和坡度在模型预测中贡献度最高;保护区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指数(PC)为9.8×10-4,景观连通性较差。

刘贵玺[4](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云鹏[5](2020)在《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维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内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内流河流域5个重点流域为研究区,以水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志书查阅、资料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基于流域内各主要水系γ生物多样性指数,初步评价了各个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明确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湖泊生物多样性的构成和特点,厘定了内蒙古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保护重点,进而提出了各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建议。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黄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697种,其中,鱼类58种,水生植物67种,底栖动物129种,两爬动物23种,鸟类共有179种,沉水植物10种,浮游生物231种,保护物种116种,占总水生生物物种数16.64%;辽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485种,其中,鱼类40种,水生植物76种,底栖生物24种,两爬类动物28种,浮游生物153种,鸟类167种,保护物种102种,占总物种数的20.0%;松花江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917种,其中,鱼类70种,水生植物93种,底栖生物158种,两爬类动物35种,浮游生物233种,鸟类328种,珍稀保护动物148种,占水生生物的12.1%;海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479种,其中,鱼类73种,水生植物76种,底栖动物73种,两爬动物12种,浮游生物153种,鸟类92种,保护物种58种;内流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232种,其中,鱼类17种,水生植物55种,底栖生物26种,两爬类动物23种,浮游生物95种,鸟类16种,保护动物36种,占总体15.51%。(2)计算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和湖泊的γ多样性指数,黄河流域中,乌梁素海、岱海两个湖泊水体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黄河干流为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河流;辽河流域中,西辽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松花江流域中,克鲁伦河多样性指数最高;海河流域中,滦河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内流河流域中,锡林河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3)结合流域水质监测,分析了各重点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一湖两海”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重点保护流域内特色物种、完善水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以及建立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昭地[6](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乌云毕力格[7](2020)在《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文中提出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南部,为科尔沁沙地北部重要组成部分,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歇脚点,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自保护区建立以来鸟类相关文献较少。本论文于2017年6月-2019年10月对保护区境内的湿地、林地、沙地、草原、山杏林、山地、农田和居民区等不同栖息地类型和不同功能区鸟类采取样线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基础上,收集整理2012-2013年实地调查第一手数据资料和2014-2016年的繁殖鸟类监测数据,对保护区鸟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提供基本数据资料。本论文于2017年6月-2019年10月对保护区境内的湿地、林地、沙地、草原、山杏林、山地、农田和居民区等不同栖息地类型和不同功能区进行实地调查,共设置31条调查样线,此外还收集整理2012–2013年实地调查第一手数据资料和2014-2016年的繁殖鸟类监测项目数据,对鸟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给保护区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平台。本文共调查记录到175种鸟类,隶属于17目43科。其中非雀形目有115种,以鸻形目和雁形目为主;雀形目有60种,以鹀科(Emberizidae)、鹟科(Muscicapidae)和鹡鸰(Motacillidae)为主。居留型以夏候鸟和旅鸟为主。区系组成中古北种110种、广布种60种、东洋种5种;分布型有8种,其中古北型鸟类最多。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鸟类有16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30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鸟类有2种,附录Ⅱ鸟类有22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有2种,濒危(EN)物种有6种,易危(VU)物种有3种,近危(NT)物种有18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名录”)鸟类有110种。春、夏、秋、冬分别观察记录到109种、107种、98种和26种。2002-2013年,保护区鸟类组成增加1目2科19种,减少3目4科54种;2013-2019年,保护区鸟类组成增加1目8科60种,减少2种,其中本次新纪录鸟类有35种。在14个调查区域鸟类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哈日朝鲁>阿日宝力格>扎嘎斯台>坤都>乌和日朝鲁>黑哈尔河流>达拉哈>宝力格水库>巴彦花水库>玛尼图水库>罕苏木呼布塔拉>天山镇>温都日敖瑞>浩乐宝林场,分别调查到105种、101种、92种、72种、67种、63种、58种、55种、49种、37种、33种、22种、19种和7种;珍稀濒危鸟类分别有26种、28种、17种、18种、16种、8种、11种、10种、11种、9种、11种、5种、8种和1种。保护区湿地、林地、草原、山杏林、沙地、农田和居民区7种生境分别调查到133种、50种、26种、24种、16种、13种和11种。本文开始建设保护区鸟类物种档案,包括鸟类文字介绍、分布图和影像资料,收集整理139种鸟类的影像资料。本文中因所占篇幅限制而论文只展示保护区典型代表性的10种鸟类文字介绍和5种鸟类分布图。初步建设保护区微信公众号平台,介绍保护区概况、鸟类名录、鸟类档案及鸟类动态等内容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奠定基础。

王明元[8](2020)在《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文中指出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部,荒漠与草原交界处最大的湖泊湿地,是鸟类重要的迁徙驿站,栖息繁殖地。本文于2018-2019对保护区不同栖息地类型的鸟类采取样线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基础上,收集整理2014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的调查数据,对保护区鸟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提供基本数据资料。本文共调查记录到鸟类18目40科157种,雀形目种数最多41种;其次鸻形目38种;再次雁形目25种。按区系分类,古北种种类最多103种,其次为广布种50种,东洋种4种。珍稀濒危鸟类11目15科49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30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有4种,易危物种(VU)有4种,近危物种(NT)有23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有1种,易危物种有4种,近危物种有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的有3种,附录Ⅱ有25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鸟类11种。春季考察记录到104种,夏季考察记录到81种,秋季考察记录到93种,冬季考察记录到52种。调查的10个区域所分布的鸟类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东南岸(鱼池、坝头-明口子、沙尖子)、东岸(十二分场-坝湾)、北岸(瓦窑滩、五工区)、东北岸(坝湾-两眼井)、西南岸(河口-渔场)、旅游景区树林和沙尖子沙枣林、西北岸(小海子、大王圪旦)及湖中心、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西边的农田和沙尖子农田、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坝湾村和二道沙居民区、阿尔齐嘎查南部的荒漠草原及山地,分别调查到分别为112种、72种、46种、44种、43种、35种、19种、18种、17种和10种。珍稀濒危鸟类的种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东南岸(鱼池、坝头-明口子、沙尖子)、东岸(十二分场-坝湾)、北岸(瓦窑滩、五工区)、东北岸(坝湾-两眼井)、旅游景区树林和沙枣林、西南岸(河口-渔场)、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西边的农田和沙尖子农田、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坝湾村和二道沙居民、阿尔齐嘎查南部的荒漠草原及山脚、西北岸(小海子、大王圪旦)及湖中心,分别调查到30种、16种、12种、9种、9种、8种、6种、6种、4种和1种。10个调查区域分为5种生境,分布鸟类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湿地、林地、农田、居民区、草原,分别调查到132种、35种、18种、17种和10种。本文初步对保护区鸟类建设物种档案,包括鸟类文字介绍、分布图和影像资料,收集整理127种鸟类的影像资料。本文中因所占篇幅限制而论文只展示保护区典型代表性的10种鸟类文字介绍和5种鸟类分布图。初步建设保护区微信公众号平台,介绍保护区概况、鸟类名录、鸟类档案及鸟类动态等内容,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提供基础研究结果。

刘欣瑜[9](2020)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城乡绿道建设已经逐渐融入城乡规划体系中,受到更多地关注。但由于城乡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追求短期效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城乡绿道会使城乡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既造成环境破坏,也不利于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怎样在城乡地区规划建设合理的绿道网络,发挥出生态、游憩及交通等综合性功能,保护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是需要研究的题目。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城乡绿道的发展现状,梳理城乡绿道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概况;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选取焦点物种途径与绿色廊道途径进行应用,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构建方法。结合焦点物种途径,研究区域内焦点物种及其行为生境特征,利用GIS技术进行生境适宜性分析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然后通过绿色廊道途径结合区域资源及连接路径的评价分析,确定城乡绿道的总体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绿道的构成要素即绿廊系统、游径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应用。

李丽[10](2020)在《内蒙古北山羊分布现状及栖息地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北山羊(Capra ibex),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羊亚科(Caprinae)山羊属(Capra)。北山羊分布于中亚高山地区,国内见于新疆、西藏西北部、青海、甘肃北部及内蒙古西部等地。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为低危种(LC)。于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境内北部的北山羊分布区(41°43′41°56′N,105°57′106°14′E)进行了野外调查,调查采用样线、样点和红外相机监测法,调查北山羊种群数量、性别、成幼等;记录密度、水源和卧息点信息。通过对北山羊生存现状及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探讨影响该地区北山羊羊种群生存现状及生存环境的因素,分析影响该种群的威胁因素及保护对策。对内蒙古地区北山羊戈壁亚种的研究做出补充。调查结果如下:(1)根据研究地北山羊的活动痕迹、地形地貌、食物资源、水源及卧息点布设红外相机阵(SG-880V)48处,共计128台。野外调查样线总长度为214km,调查面积为198km2,占北山羊分布区面积的69%;北山羊种群数量约183±8只,密度为0.61只/km2,成体雌雄比为1:1.4,幼体和亚成体占种群总数的29%。通过128台红外相机共计364天的拍摄,获得照片总数13286张,北山羊照片数4673张,家畜照片数6419张,其他野生动物照片数2194张;北山羊照片占拍摄总数为35.2%,家畜占48.3%,野生动物占16.5%。(2)冷季时,北山羊偏好选择中坡位,避免选择下坡位;偏好选择阳坡,避免选择阴坡;偏好选择海拔处于10001100m的高度;北山羊避免选择海拔在11001200m的范围;冷季时北山羊对不同程度的隐蔽度没有偏好于避免倾向,均为随机选择。当距离居民点处于20003000m时,北山羊偏好选择该距离;北山羊距离居民点小于1000m时,避免选择该距离;当距离居民点10002000m或大于3000m时,北山羊随机利用该区域。水源点距离在小于10001500m时,北山羊偏好选择;当水源点距离15002000m、小于1000m时,随机选择该区域。当距离盐点为小于1000、大于2000m时,避免选择该位置。当距离盐点处于20003000m时,随机选择该区域;当距离盐点10002000m时,避免选择此位置。暖季时,北山羊偏好中坡位,下坡位是避免选择。海拔在11001200m时,该范围北山羊避免选择;当海拔大于1200时,北山羊随机利用。北山羊偏好选择隐蔽度处于3050%的位置;当隐蔽度处于5070%时,北山羊避免选择该位置;当隐蔽度小于30%、大于70%时,随机利用该位置。北山羊距离居民点小于1000m时,偏好利用该位置;当大于3000m时,避免选择该距离;当处于20003000m时,北山羊随机利用该距离。水源点距离大于1500m时,北山羊偏好选择;当水源点距离处于小于1500m时,避免选择该区域。当距离盐点大于2000m时,偏向选择该区域,;当距离盐点小于1000m时,避免选择此区域;当距离盐点为10002000m时,随机利用该位置。(3)冷季中7个主要特征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8.121%、15.224%、13.572%、3.921%、1.221%、0.810%、0.136%。海拔、隐避度、与居民点距离、与盐点距离与水源点距离属于第一主成份因子,说明这些因子对北山羊栖息地选择产生作用大。坡位和坡向信息载荷量较大,构成了第二组成份因子。暖季中7个主要特征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7.462%、14.386%、13.621%、3.453%、0.499%、0.435%、0.144%。海拔、与居民点距离、隐避度、与水源点距离、与盐点距离属于第一组成份因子,说明这些因子对北山羊栖息地选择产生作用大。坡位和坡向信息载荷量较大,构成了第二组成份因子。近年来,由于放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等原因,对北山羊的栖息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偷猎时有发生,北山羊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到目前为止,至今没有内蒙古北山羊分布研究的相关记录。通过对北山羊种群现状的调查,有助于对内蒙古地区北山羊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二、内蒙古野生动物资源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野生动物资源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3S技术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珍稀濒危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1.2.2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1.2.3 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
        1.2.4 盘羊(Ovis ammon)
        1.2.5 北山羊(Capra ibex)
        1.2.6 岩羊(Pseudois nayaur)
    1.3 珍稀濒危有蹄类研究现状
    1.4 3S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特征
        2.2.4 植物资源
        2.2.5 动物资源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
        3.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3.2.3 生境适宜性评价
第4章 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
    4.1 蒙古野驴生境评价结果
    4.2 鹅喉羚生境评价结果
    4.3 黄羊生境评价结果
    4.4 盘羊生境评价结果
    4.5 北山羊生境评价结果
    4.6 岩羊生境评价结果
第5章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2 保护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狍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动物遗传资源现状
        1.1.1 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方法与技术
        1.1.2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1.2 狍遗传资源的保护
        1.2.1 狍遗传资源的发展现状
        1.2.2 狍遗传资源研究进展
    1.3 蒙古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及意义
    1.4 动物细胞系的建立及培养
        1.4.1 体外培养细胞的特点
        1.4.2 体外培养细胞的基本方法
        1.4.3 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
    1.5 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及意义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器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建系及培养
        2.2.2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纯化
        2.2.3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
        2.2.4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冷冻保存
        2.2.5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冷冻复苏
    2.3 实验结果
        2.3.1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结果
        2.3.2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器材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贴壁率
        3.2.2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绘制
        3.2.3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冻存前、复苏后存活率测定
        3.2.4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支原体检测
        3.2.5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
        3.2.6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核型及G带分析
        3.2.7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荧光蛋白质粒转染及筛选
        3.2.8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线粒体 DNA COX2、COX1、CYTB、ATP6 及 ND4 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
    3.3 实验结果
        3.3.1 狍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不同代次、不同时间的贴壁率对比
        3.3.2 狍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不同代次生长曲线对比
        3.3.3 狍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冻存前、复苏后存活率对比
        3.3.4 狍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支原体检测
        3.3.5 狍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H&E染色
        3.3.6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核型及G带分析
        3.3.7 狍三种组织成纤维细胞荧光蛋白质粒转染表达及筛选结果
        3.3.8 狍组织成纤维细胞线粒体 DNA COX2、COX1、CYTB、ATP6 及 ND4 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TIANamp Genomic DNA Kit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附录2 COX2、COX1、CYTB、ATP6及ND4 基因测序序列
    附录3 Gen Bank中鹿科动物相关信息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黑叶猴概述
        1.1.1 黑叶猴简介
        1.1.2 黑叶猴的历史分布
        1.1.3 黑叶猴的现代分布特征
        1.1.4 黑叶猴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域地质地貌
        2.1.3 研究区域气候水文
        2.1.4 研究区域动植物资源
        2.1.5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方法
3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研究
    3.1 生境选择概述
        3.1.1 生境选择
        3.1.2 生境选择影响因素
        3.1.3 生境选择研究方法
    3.2 数据分析
        3.2.1 黑叶猴的生境选择
        3.2.2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利用生境因子比较
    3.3 结果
        3.3.1 黑叶猴的生境选择
        3.3.2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生境选择比较
        3.3.3 讨论
    3.4 小结
4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和景观格局研究
    4.1 空间利用和景观格局概述
        4.1.1 空间利用
        4.1.2 景观格局
    4.2 研究方法
        4.2.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
        4.2.2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的空间利用景观格局
    4.3 研究结果
        4.3.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的特征
        4.3.2 黑叶猴空间利用的景观特征
    4.4 讨论
        4.4.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
        4.4.2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的景观特征
    4.5 小结
5 人为干扰对黑叶猴的影响
    5.1 人为干扰研究概况
    5.2 人为干扰的调查
        5.2.1 调查方法
        5.2.2 调查表格填写
        5.2.3 干扰数据的确定
    5.3 数据分析方法
        5.3.1 干扰因素确定
        5.3.2 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
        5.3.3 黑叶猴的空间分布模型建立
        5.3.4 人为干扰模型建立
    5.4 研究结果
        5.4.1 人为干扰分布状况
        5.4.2 主要干扰因子的空间分异
        5.4.3 黑叶猴的空间分布与人为干扰关系模型
        5.4.4 人为干扰变量的影响域
    5.5 讨论
    5.6 小结
6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生境的适宜性评价
    6.1 生境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生境适宜性评价
        6.1.2 景观连接度评价
    6.2 分析方法
        6.2.1 模型变量的筛选
        6.2.2 模型运行
        6.2.3 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
    6.3 结果
        6.3.1 MaxEnt预测结果评价
        6.3.2 黑叶猴的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6.3.3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适宜生境分布
        6.3.4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与保护管理建议
    7.1 结论
    7.2 保护管理建议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5)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
        1.2.2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
        1.2.3 流域水生生物调查研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及位置
        2.1.2 研究区内自然保护区情况
    2.2 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2.2.1 鱼类调查方法
        2.2.2 水生动物调查方法
        2.2.3 水生植物调查方法
        2.2.4 其它水生生物调查方法
        2.2.5 流域水生生物调查采样点
        2.2.6 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
        2.2.7 流域水质评价方法
第三章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1.2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2.1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2.2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3.1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3.2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4.1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4.2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5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3.5.1 内蒙古内流河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5.2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第四章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1.1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1.2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2.1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2.2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3.1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3.2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4.1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4.2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5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5.1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5.2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6 重点流域水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4.6.1 黄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2 辽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3 松花江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4 海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5 内流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5.1.5 内蒙古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5.2 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5.2.1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5.2.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选题的项目来源

(6)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7)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研究现状及意义
    1.2 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数字网络平台建设现状及意义
    1.3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现状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意义
2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历史沿革及建设现状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生物多样性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3.2 实地调查
        3.2.1 调查时间和区域
        3.2.2 调查内容及用具
        3.2.3 调查统计方法
    3.3 数字网络平台建设
4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1 种类组成
    4.2 区系分析
    4.3 珍稀濒危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4 讨论
5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时间分布特征及居留型分析
    5.1 季节分布特征
    5.2 居留型分析
    5.3 年际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
    5.4 讨论
6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空间分布特征
    6.1 空间分布特征
    6.2 生境分布特征
    6.3 珍稀濒危鸟类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4 讨论
7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档案建立
    7.1 文字介绍
    7.2 分布图
    7.3 影像资料
    7.4 分析讨论
8 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8.1 微信公众号注册
    8.2 微信公众号结构设计
    8.3 微信公众号内容编写
    8.4 微信公众号建设实例
    8.5 分析讨论
9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
    9.2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项目资助
附录: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

(8)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研究现状及意义
    1.2 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数字网络平台建设现状和意义
    1.3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现状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意义
2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历史沿革及建设现状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生物多样性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3.2 实地调查
        3.2.1 调查时间和区域
        3.2.2 调查内容及用具
        3.2.3 调查统计方法
    3.3 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4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1 种类组成
    4.2 区系分析
    4.3 珍稀濒危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4 分析讨论
5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时间分布特征及居留型分析
    5.1 季节分布特征
    5.2 居留型分析
    5.3 年际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
    5.4 讨论
6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空间分布特征
    6.1 空间分布特征
    6.2 生境分布特征
    6.3 珍稀濒危鸟类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4 讨论
7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档案建立
    7.1 文字介绍
    7.2 分布图
    7.3 影像资料
    7.4 分析讨论
8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8.1 微信公众号注册
    8.2 微信公众号结构设计
    8.3 微信公众号内容编写
    8.4 微信公众号建设实例
    8.5 分析讨论
9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
    9.2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资助项目
附录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

(9)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1.3.1 相关概念及辨析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3.3 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
        1.3.4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研究
    2.1 生物多样性概述
        2.1.1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2.1.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2.2.1 景观稳定性途径
        2.2.2 焦点物种途径
        2.2.3 绿色廊道途径
        2.2.4 生态安全格局
        2.2.5 Gap分析途径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3.1 城乡绿道一般规划方法与问题
        3.1.1 目前城乡绿道建设中存在问题
        3.1.2 城乡绿道的功能
        3.1.3 城乡绿道的规划方法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3.2.1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原则
        3.2.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3.3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绿廊系统规划与方法
        3.3.1 绿廊系统概述
        3.3.2 绿廊分类规划
        3.3.3 绿廊宽度设计
        3.3.4 植物规划
        3.3.5 水系规划
    3.4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游径系统规划与方法
        3.4.1 交通衔接规划
        3.4.2 慢行道规划设计
    3.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服务设施规划与方法
        3.5.1 驿站规划
        3.5.2 标识系统规划
    3.6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4.1 美国佛罗里达州区域绿道网络建设
        4.1.1 项目概况
        4.1.2 相关经验借鉴
    4.2 广州增城城乡绿道建设
        4.2.1 项目概况
        4.2.2 相关经验借鉴
    4.3 武汉东湖郊野绿道
        4.3.1 项目概况
        4.3.2 相关经验借鉴
    4.4 伦敦城市与自然连接的绿色廊道——利山谷绿链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相关经验借鉴
    4.5 意大利兰布罗河流域绿道建设
        4.5.1 项目概况
        4.5.2 相关经验借鉴
    4.6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规划设计
    5.1 总体概况及解读
        5.1.1 区位及自然条件
        5.1.2 政策解读
        5.1.3 周边交通条件
        5.1.4 周边旅游资源
        5.1.5 生物资源
        5.1.6 规划范围
    5.2 规划区域分析
        5.2.1 地形分析
        5.2.2 现状水系分析
        5.2.3 现状交通分析
        5.2.4 现状绿地及植被分析
        5.2.5 现状游憩资源分析
        5.2.6 SWOT分析
    5.3 规划目标与策略
        5.3.1 规划依据
        5.3.2 规划原则
        5.3.3 规划目标与愿景
        5.3.4 规划策略
    5.4 绿道选线规划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
        5.4.2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乡绿道备选路线评价分析
        5.4.3 绿道总体规划布局
    5.5 绿道构成要素规划
        5.5.1 绿廊系统规划
        5.5.2 游径系统规划
        5.5.3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5.5.4 绿道建设指引
    5.6 绿道示范段
        5.6.1 示范段1
        5.6.2 示范段2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10)内蒙古北山羊分布现状及栖息地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北山羊研究概括
        1.2.1 研究的主要领域
        1.2.2 野生动物种群分布的研究现状
        1.2.3 栖息地选择的研究现状
        1.2.4 红外相机简介及在野生动物中的应用
        1.2.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北山羊生物学特征
        1.3.2 种与亚种的划分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气候及文水
    2.3 动植物资源
        2.3.1 植物资源
        2.3.2 动物资源
3 研究时间、工具及方法
    3.1 研究时间
    3.2 实验工具
    3.3 实验方法
    3.4 数据统计软件
4 北山羊分布现状
    4.1 研究方法
        4.1.1 样线法
        4.1.2 红外相机布设
    4.2 数据处理
    4.3 研究结果
        4.3.1 样线调查结果
        4.3.2 红外相机拍摄结果
        4.3.3 种群动态监测
        4.3.4 水源的监测
        4.3.5 不同生境类型的红外相机监测
        4.3.6 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
    4.4 讨论
5 北山羊栖息地的选择
    5.1 研究方法
        5.1.1 生境因子的测定
        5.1.2 数据处理
    5.2 北山羊对栖息地的选择
        5.2.1 冷季与暖季北山羊对栖息地生境因子的选择
        5.2.2 冷季和暖季北山羊栖息地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5.3 讨论
6 威胁分析及保护对策
    6.1 面临的威胁
    6.2 保护对策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内蒙古野生动物资源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3S技术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珍稀濒危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D]. 李思琦.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狍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D]. 郭晓楠.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 韩家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D]. 云鹏. 内蒙古大学, 2020
  • [6]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D]. 乌云毕力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D]. 王明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为例[D]. 刘欣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内蒙古北山羊分布现状及栖息地选择[D]. 李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内蒙古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