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肝炎抗HBe阳性无症状携带者及HBVC基因热点突变

活动性肝炎抗HBe阳性无症状携带者及HBVC基因热点突变

一、抗-HBe阳性的无症状携带与肝炎活动者HBVC基因热点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王童[1](2020)在《乙肝低水平HBsAg无症状携带者Pre-S/S基因序列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低水平HBsAg感染的乙肝无症状携带者(ASCs)HBV Pre-S/S基因序列特征及氨基酸变异情况,进一步积累和完善低水平HBsAg感染的ASCs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预防HBV传播以及低水平HBsAg有效清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筛选18岁以上成人健康体检23130例(男性10543例,女性12587例)中HBsAg阳性的ASCs病例,回顾性的收集病历资料,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及生化指标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乙肝DNA水平。以HBsAg 10IU/mL进行高、低水平HBsAg分组,分析低水平HBsAg组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2.276例低水平HBsAg组和100例高水平HBsAg组(以年龄匹配原则随机抽取),采用巢式PCR分段扩增HBV Pre-S/S区基因并进行Sanger法测序。测序完成后利用DNAstar软件Seqman程序进行序列拼接,使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3.利用MEAG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进行HBV基因分型,分析两组样本的血清学、病毒学、HBV基因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4.通过所得高水平HBsAg组HBV Pre-S/S基因序列构建ASCs Pre-S/S基因参考序列,并与NCBI推荐基因型的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验证。最后利用MEAG6.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ASCs Pre-S/S区氨基酸的表达情况。结果:1.低水平HBsAg组血清学结果:年龄(55.09±16.45)岁、HBV DNA浓度(1.32±1.60)log10IU/mL、HBV DNA阳性率为45.65%(126/276),以B基因型(104例,82.54%),adw血清型(106例,84.13%),M2(HBsAg/anti-HBe/anti-HBc,97.1%)血清学模式为主。年龄均值高于高水平HBsAg组(P<0.05),HBV DNA水平及HBV DNA阳性率则低于高水平HBsAg组(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比、ALT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HBV血清学标志物构成比、HBV基因型构成比、HBV血清型构成比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低水平HBsAg组HBV Pre-S/S区基因成功测序126例,随机抽取的100例高水平HBsAg组成功测序94例。以高水平组测序结果为基础构建的中国东部地区ASCs的B、C基因型Pre-S/S参考序列与中国大多数地区报道的ASCs的B、C基因型Pre-S/S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3.低水平HBsAg组Pre-S基因区发现未报告的突变位点包括:30个单位点突变、16个双位点联合突变、5个三位点联合突变、5个Pre-S2缺失突变;以及7个有意义的单位点突变,17个热点突变,且Pre-S(Pre-S1、Pre-S2)基因氨基酸突变位点数目高于高水平HBsAg组(P<0.05),Pre-S1基因发生特征性氨基酸突变(发生未报告突变及有意义突变)的百分率(B:55.77%,C:72.72%)高于Pre-S2基因(B:38.46%,C:45.45%)(P<0.05)。此外,Pre-S区一些热点突变T76A、P15L、Y21T、V32A;缺失突变Pre-S2Δ2-5、Pre-S2Δ12-14、Pre-S2Δ5-22、Pre-S2Δ9-22、Pre-S2Δ12-22分别位于与病毒复制相关的结构位点和T、B细胞识别表位上。4.低水平HBsAg组S基因区中发现5个单位点突变、40个二位点联合突变、13个三位点联合突变及1个四位点联合突变均为未报告的突变位点;另有19个有意义的单位点突变、6个有意义的二位点联合突变(P<0.05)、25个热点突变,这些特征性氨基酸单位点及多位点联合突变在低水平HBsAg组中所占比例较高(B基因型:82.7%,86/104;C基因型:63.6%,14/22),且突变热点主要集中分布在MHR的两侧,分别为氨基酸位点40-49和198-220。结论:低水平HBsAg感染的ASCs HBV Pre-S/S基因存在多点未报告突变(含联合突变)、有意义突变以及缺失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较高,这些特征性的突变可能与低水平HBsAg持续表达密切相关。

李伟琴[2](2010)在《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HBV-M、HBV-DNA定量与肝损害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HBV-M定量与HBV DNA定量数值特点2.研究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HBV-M定量与HBV DNA定量关系3.研究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HBV-M、HBV DNA定量与肝损害关系4.为早期诊断、用药指征、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1. HBV-M定量实验: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2. HBV-DNA定量检测:方法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3.血清纤维化指标定量检测:采用放免法【结果】1.500例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以男性为主,男:女为2.25:1 ;其中HBeAg(-)者336(67.2%),HBV-DNA <103Copise/ml者176(35.2%);按临床分型:肝硬化、HBeAg(-)CHB、非活动性HBsAg携带、HBeAg(+)CHB及慢性HBV携带者分别占43.4%、19.6%、15.6%、14%、7.4%;按自然史分期后免疫逃避期、免疫控制期、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分别占34.8%、34.0%、25.0%、6.2%。2.HBV-M定量检测显示: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HBsAg呈正态分布;HBeAg(+)组呈非正态分布;HBV-DNA(+)组对数值呈近似正态分布。3.将HBsAg依据临床分型慢性HBV携带、HBeAg(+)CHB组中均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依自然史分期HBsAg均值随着乙型肝炎自然史进展呈下降趋势; HBeAg(+)和HBV-DNA(+)组的HBsAg均值均高于(-)组(P<0.01)。4.按临床分型HBeAg水平在HBeAg(+)CHB组最高,其次为慢性HBV携带组;按自然史分期以免疫耐受期最高,其次为免疫清除期。临床分型研究HBV-DNA数值最高为HBeAg(+)CHB,其次为乙肝肝硬化。5. HBeAg、HBeAb与HBV-DNA相关性最强,分别为r=0.54**(p<0.01) r=-0.487*(p<0.01);HBsAg与HBV-DNA r=0.292**(p<0.01); HBsAg和HBeAg在HBV-DNA(+)时r=0.131*(p<0.05)。6. HBeAg、HBeAb、HBV-DNA与肝损害因素相关性强HBsAg、HBsAb亦与肝损害因素有一定相关性。白蛋白(ALB)以乙肝肝硬化组数值最低,与其他各组差异显着(P<0.01);ALB在HBeAg(+)组、HBV-DNA(+)组均值均低于阴性组(P<0.01)。7. HA在所有临床类型中数值均高于正常,且最高为乙肝肝硬化,其次为HBeAg(+)CHB;PCⅢ、LN、ⅣC均以HBeAg(+)CHB组最高,其次为乙肝肝硬化组。按乙肝自然史分期,四项指标均在免疫清除期均值最高,其次为免疫耐受期。8. HBeAg(-)CHB组男女比值大,年龄高于HBeAg(+)CHB组(P>0.05);HBsAg在HBeAg(+)CHB组高于HBeAg(-)CHB组(P<0.01);肝功能中以胆红素差异最大(P>0.05),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中均为HBeAg(+)CHB组高于HBeAg(-)CHB组,但仅有HA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TRFIA与实时定量PCR分别对HBV-M、HBV-DNA的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判断、疗效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中HBsAg量值呈正态分布,其在不同临床分型及自然史分期中有一定的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与HBV活动及病情变化有紧密关系。3.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中以HBeAg与HBV-DNA有更好的正相关性,其次为HBsAg,提示将HBeAg、HBsAg、HBV-DNA结合起来判断HBV的复制会更有指导意义。4.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中以HBeAg、HBV-DNA与肝损害有更好的相关性,且以与ALB、AST、HA及ⅣC相关性强。5.对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HBeAg(+)CHB与HBeAg(-)CHB进一步研究示:两者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其与既往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研究人群及方法不同有关。

朱宇[3](2010)在《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江苏启东是世界着名的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和黄曲霉毒素暴露是导致启东肝癌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虽然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HBV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基因型、血清型及基因变异等)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进展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有关启东肝癌高发区HBV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征及变异与肝癌的关系还研究甚少。本研究从HBV全基因分析入手,筛选潜在肝癌相关突变位点并对一些突变位点进行验证,旨在探讨病毒变异与启东肝癌发生的关系。第一部分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分析目的:获得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基因型鉴定;在HBV全基因范围内筛选新的肝癌相关突变位点。方法:以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血清HBV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20例肝癌和35例非肝癌患者血清中扩增HBV全基因序列,克隆至T载体,直接测序。另外,对4例肝癌患者肝癌发生前后血清HBV进行相应检测。以MEGA4.1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判断HBV的基因型;以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在全基因范围内筛选与肝癌发生相关的突变位点。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55例HBV全基因序列分型结果显示,47例(85.5%)为C2型病毒,仅有8例(14.5%)为B2型病毒;在20例肝癌和35例非肝癌中,B2、C2基因型的分布并无差异(P>0.05)。全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肝癌患者HBV全基因平均核苷酸突变率显着高于非肝癌患者(0.0150±0.0037vs.0.0110±0.0047,P<0.01),其中,肝癌患者HBV前S2基因(P=0.017)、X基因(P<0.001)、前C/C基因(P=0.001)及P基因(P=0.013)的核苷酸平均突变率分别显着高于非肝癌患者;HBV前S区缺失、前S2区启动子突变、位于前S2基因的T53C突变、位于S基因T766A突变,位于X基因的G1613A、C1653T、A1762T和G1764A突变,以及位于前C/C基因的G1899A、C2002T、A2159G、A2189C和G2203W(A或T)突变可能与启东地区肝癌发生相关。纵向研究显示HBV热点突变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结论:在启东地区,HBV基因型别与肝癌发生无相关性。我们筛选出了新的HBV潜在肝癌相关突变,其中T53C、T766A、G1613A、G1899A、C2002T、A2159G、A2189C和G2203W(A或T)突变与肝癌相关的报道较少。这些HBV热点突变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逐渐累积,可能于癌前特定时间发生、发挥不同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启东地区HBV异质性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启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分析目的:根据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验证HBV前C/C区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血清HBV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03例肝癌患者及103例年龄、性别匹配肝炎患者血清HBV前C/C区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另外,对13例肝癌患者肝癌发生前后血清HBV前C/C区进行相应检测。以MEGA4.1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判断HBV的基因型;以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应用商品化HBeAg诊断试剂盒检测对患者血清HBeAg进行检测。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前C/C区G1899A、A2159G、A2189C和G2203W突变与启东地区肝癌高发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G1899A(OR,6.313;95%CI,2.067-19.283;P=0.001)、A2189C(OR,4.251;95%CI,1.621-11.151;P=0.003)和G2203W突变(OR,8.837;95%CI,1.009-77.428;P=0.049)是启东地区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纵向结果提示,前C基因G1899A突变在肝癌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1896位可出现回复突变;C基因2159位、2189位虽然在肝癌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回复突变,但其突变状态在癌前2-4年至肝癌发生既已基本保持不变。结论:HBV前C/C区G1899A、A2189C、G2203W突变是启东地区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G1899A有累积作用。第三部分启东地区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变异分析目的:探讨HBV核心蛋白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变异特征。方法:以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98例患者肝癌组织HBV前C/C区序列nt.1901-2365进行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另外,对其中33例患者的癌旁组织HBV前C/C区序列进行相应检测。以MEGA4.1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判断HBV的基因型;以Bioedit软件对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肝癌组织HBV核心蛋白变异呈簇分布,主要集中在:aa.21-38 (mutation cluster region 1,MCR1), aa.59-63 (MCR2), aa.83-87(MCR3), aa.95-104(MCR4), aa.130-135 (MCR5)和aa.151-155 (MCR6);其中最易发生突变的7个位点依次为氨基酸第130位(38.8%)、97位(37.8%)、87位(23.5%)、135位(14.3%)、27位(14.3%)、100位(11.2%)和第5位(10.2%);在98例患者中,有7例为缺失株,其缺失范围均包括aa.84-97缺失。33对肝癌/癌旁配对组织检测结果显示,癌旁组织核心蛋白的氨基酸平均突变率为0.0217±0.0163个突变/氨基酸,显着高于肝癌组织(0.0141±0.0112个突变/氨基酸,P=0.03)。尤其是癌旁组织HBV核心蛋白aa.39-58及aa.64-82,平均突变率分别显着高于肝癌组织HBV(P值分别为0.028和0.006)。结论:肝癌组织HBV核心蛋白变突变呈非随机分布。癌旁组织HBV核心蛋白aa.39-58及aa.64-82突变率显着高于肝癌组织,可能与肝癌进展呈负相关。

戈国亮,杨微波[4](2009)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类,我国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例不断增加,本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自然病程、预后、治疗等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倪旭,刘彦华,马春华[5](2008)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脏损伤》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临床可产生不同的肝脏疾病谱。HBV感染后,肝细胞的裂解主要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所致,因此HBV感染后临床产生的不同疾病谱主要归于宿主免疫应答不同。乙型肝炎病毒在宿主强大的免疫压力下易出现变异与逃避清除。近年来,

苏明华,江建宁[6](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变异与抗病毒疗效》文中提出近年来,虽然对HBV有关HBV基因型、基因变异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HBV基因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HBV聚合酶基因变异与核苷类似物耐药性的研究。现就国内外HBV基因型、基因变异及抗病毒治疗关系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龙长江[7](2007)在《乙型肝炎免疫模型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诱发的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世界1/3的人口曾经感染乙肝病毒,约有3.5亿人为HBV携带者,其中25%的人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中国是世界上乙肝患者最多的国家,为预防和治疗HBV感染,国家采取了众多措施,每年投入的经费高达数百亿人民币,如何预防和治疗乙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要的医学课题。动物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适于研究单一过程或单独的细胞,对于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分析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无法分割的复杂系统如免疫系统则存在很大局限性。而数学方法可以突破实验手段的局限,综合已有的知识,根据可能的机理,依据不同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检验仿真结果与实验和临床数据的符合程度来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和参数用于解释医学现象、指导下一步医学实验或辅助治疗方案的确定。目前感染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Nowak建立的描述HIV在感染人体后艾滋病慢性发作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还用于评估药物抑制病毒感染的疗效。但由于HBV感染有急性、慢性等多种后果,Nowak模型还无法仿真,不能应用于HBV感染过程。本文依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抓住最本质的因素构建最简单的模型,在简单模型能够表达HBV感染的多种后果,定性分析结果符合临床结论的基础上,逐步考虑更多的因素,构建复杂的模型反映更多的信息,并且保证复杂模型的分析结论可以概括简单模型的分析结论。复杂模型仿真时尽量利用简单模型仿真中使用的参数以减少搜寻参数的工作量。在缺乏临床数据检验仿真结果准确性的条件限制下,以被验证的简单模型的仿真结果为标准来判断复杂模型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努力使各个模型的仿真结果一致。本文首先基于Nowak模型,建立了HBV感染的细胞免疫模型,使用Nowak估计参数对初始模型进行仿真的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反映人体被HBV感染的各种可能后果。鉴于模型的定性分析结果复杂,无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模型进行了改进,使模型的定性分析结果简洁明了,并与医学结论相符。根据近年来发现的细胞免疫的非杀伤效应机理,对模型进行了相应修正,定性分析结果可以包括前面的分析结论。因为使用临床数据对模型进行仿真时发现肝细胞总是全部死亡,分析原因后重新设置了肝细胞增殖函数,同时将肝细胞受损程度与临床检验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联系起来建立方程,形成了新的模型。应用该模型解释了慢性乙肝患者再感染甲肝后肝炎彻底消除,但同时易于发生暴发性肝炎的临床现象。模型定性分析的结果与前面的结果一致,模型可以仿真出人体被HBV感染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且仿真结果的潜伏期、转氨酶水平以及HBV DNA浓度均在临床范围内。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HBV感染免疫模型。模型的定性分析结果可以涵盖前面的结论,并且可以体现体液免疫在抗感染中的作用。应用前面模型的仿真参数并添加新参数后的仿真结果可以表达人体被HBV感染的各种可能后果,并且仿真图形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HBV感染趋势图一致。鉴于抗原提呈细胞在HBV感染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抗原提呈细胞(APC)、辅助T细胞(Th1,Th2)、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抗体分泌细胞(B细胞)以及抗体(Ab)等变量的HBV感染免疫模型。模型的定性分析结果与前面完全一致。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表现人体被HBV感染的各种可能后果。选择一种位于最严重后果和彻底痊愈之间的中间状态——急性转慢性感染过程的模型,且其方程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变动10倍或为原来1/10时可遍历各种感染后果,通过研究表现不同后果的参数情况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感染后果的影响。通过假设药物能将对免疫反应有利的参数扩大为原来2倍,对病毒有利的参数缩小为原来1/2,确定各种感染状态下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仿真结果发现状态不同,治疗目标不同,最有效的措施也不相同。但一般而言降低病毒感染率和抑制病毒复制都是最有效的措施。

刘晓燕[8](2007)在《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被广泛应用于HBV的基础研究、分子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HBV不同基因型间的核苷酸差异可被用来追踪HBV的传播途径,鉴定传染源,确定传播关系及发病机制;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人的病程,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以及肝硬化的进程与病人所感染HBV的基因型有关,因此HBV基因分型已成为流行病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日益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利用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树分析方法初步确定我国山西地区HBV的基因型和血清亚型,以及基因变异的基本情况。方法:采集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诊的HBsAg阳性的血清,通过核酸提取和PCR扩增,获得HBV S和C基因序列。将样本HBV S基因和C基因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HBV参考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分析,以及系统发生树分析,初步确定我国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及基因变异。利用S基因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证明我国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亚型。结果:(1)初步确定我国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多数为C型,少数为B型,还有极少数C/B杂交型。(2)利用S基因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证明我国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亚型多数为aywl型,少数为adr型。(3)C基因型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 A-T1762/G-A1764的突变率37.5%明显高于B基因型11.1%,P<0.05;前C区A1896的突变在B、C两基因型间无显着性差异,B基因型为11.1%,C基因型为12.5%,P>0.05;HBeAg的表达与否与BCP双突变或前C区A1896突变均无明显相关性。经定量PCR检测证明HBeAg阳性组中的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抗—HBe阳性组,P<0.05;组内BCP双突变株和野生株及前C1896突变株和野生株的HBV DNA含量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山西地区的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血清亚型,以及基因变异的基本情况,为制定针对该地区的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策略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丁向春,马丽娜,张栩[9](2006)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力毅[10](2006)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中核心基因启动子(BCP)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176例HBV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2)研究方法:①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③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④采用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标志物(HBsAg、HBeAg、抗-HBs、抗-HBe及抗-HBc)。⑤采用Beckman-Coulter CX9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提供的全套检测试剂,对患者血清进行肝功能(TBiL、ALT、AST、ALB)检测。结果:(1)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 BCP区T1762A1764变异者73例,HBV 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HBV 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

二、抗-HBe阳性的无症状携带与肝炎活动者HBVC基因热点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HBe阳性的无症状携带与肝炎活动者HBVC基因热点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低水平HBsAg无症状携带者Pre-S/S基因序列分析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主要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2)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HBV-M、HBV-DNA定量与肝损害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的概述
    第二部分 HBV-M 定量及HBV-DNA 定量检测方法及原理
    第三部分 HBV-M 与HBV-DNA 的临床意义
    第四部分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试剂来源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实验方法
    五.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一. 本课题中500例 40 岁以上慢性 HBV 感染者情况
    二. 40 岁以上慢性 HBV 感染者 HBV-M 与 HBV-DNA 定量相关研究结果
    三. 40 岁以上慢性 HBV 感染者 HBV-M、HBV-DNA 量化指标与肝损害相关研究结果
    四. HBeAg(+)CHB 与 HBeAg(-)CHB 相关研究
讨论
    第一部分 40 岁以上慢性 HBV 感染者一般状况
    第二部分 HVB-M 与 HBV-DNA 定量的意义
    第三部分 HBV-M 与 HBV-DNA 量化的相关分析
    第四部分 HBV-M、HBV-DNA 与肝损害相关分析
    第五部分 HBeAg(+)CHB 与 HBeAg(-)CHB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启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启东地区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变异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申请专利
致谢

(4)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2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3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4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5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5.1 适应证
    5.2 治疗药物的选择
6 小 结

(7)乙型肝炎免疫模型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乙型肝炎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免疫学背景知识
    2.1 免疫学基本概念
    2.2 免疫应答的分类
    2.3 感染与免疫
3 乙型肝炎背景知识
    3.1 肝脏的生理和功能
    3.2 肝炎的发现过程
    3.3 乙型肝炎的传染
    3.4 预防乙肝的主要方法
    3.5 乙肝病毒颗粒的结构
    3.6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
    3.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免疫过程
    3.8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3.9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症状及后果
    3.10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原因
    3.11 治疗乙型肝炎的方法
4 细胞免疫模型与仿真
    4.1 初始模型
    4.2 改进模型
    4.3 最终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含ALT 的免疫模型与仿真
    5.1 建模与仿真
    5.2 参数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含抗体的免疫模型与仿真
    6.1 建立模型
    6.2 平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6.3 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含APC 的免疫模型与仿真
    7.1 建立模型
    7.2 模型仿真
    7.3 参数对感染后果的影响分析
    7.4 治疗措施选择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问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8)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写词
前言
第一部分 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9)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HBeAg的形成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2 HBV变异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3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现状
4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转归
5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5.1 干扰素α
    5.2 拉米夫定
    5.3 阿德福韦酯
    5.4 恩替卡韦
    5.5 其他药物

(10)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目录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血清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2.3 试剂与器材
        2.3.1 试剂:
        2.3.2 器材:
        2.4 检测方法
        2.4.1 HBV BCP的测定
        2.4.2 细胞因子检测
        2.4.3 HBV DNA检测
        2.4.4 血清HBV标志物检测
        2.4.5 肝功能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HBV BCP变异与HBeAg的关系
        3.2 HBV BCP变异对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
        3.3 HBV BCP变异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4 HBV BCP变异与不同临床类型肝病的相关关系
        3.5 HBV BCP变异与慢性重症肝炎的关系
        3.6 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3.7 HBV BCP变异和HBeAg对血清细胞因子和HBV DNA水平的影响
        3.8 细胞因子与肝功能及HBV DNA之间的相关关系
        3.9 慢性重型肝炎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3.10 慢性重型肝炎与HBV DNA复制水平的关系
        3.11 原发性肝癌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3.12 原发性肝癌与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的关系
        3.13 不同临床类型肝病与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关系
        4.讨论
        4.1 HBV BCP变异对HBeAg表达的影响
        4.2 HBV BCP变异对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
        4.3 HBV BCP变异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4.4 HBV BCP变异与不同临床类型肝病的关系
        4.5 HBV BCP变异对肝损害的影响
        4.6 HBV BCP变异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关系
        4.7 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HBV BCP的结构和功能
        3 HBV BCP变异
        4 HBV BCP变异株的致病力
        5 HBV BCP变异与HBeAg状态
        6 HBV BCP变异与血清标志物阴性的关系
        7 HBV BCP变异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8 HBV BCP变异与不同程度肝病的关系
        9 HBV BCP变异与肝硬化的关系
        10 HBVBCP变异与重症肝炎的关系
        11 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12 HBV BCP变异与临床治疗的关系
        13 小结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相关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抗-HBe阳性的无症状携带与肝炎活动者HBVC基因热点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低水平HBsAg无症状携带者Pre-S/S基因序列分析及相关性研究[D]. 王童.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2]4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者HBV-M、HBV-DNA定量与肝损害相关研究[D]. 李伟琴. 延安大学, 2010(04)
  • [3]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D]. 朱宇. 复旦大学, 2010(07)
  • [4]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J]. 戈国亮,杨微波. 医学综述, 2009(15)
  • [5]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脏损伤[J]. 倪旭,刘彦华,马春华. 疑难病杂志, 2008(01)
  • [6]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变异与抗病毒疗效[J]. 苏明华,江建宁.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7(03)
  • [7]乙型肝炎免疫模型与仿真[D]. 龙长江.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山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初步研究[D]. 刘晓燕. 山西医科大学, 2007(09)
  • [9]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 丁向春,马丽娜,张栩. 临床荟萃, 2006(22)
  • [10]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黄力毅. 广西医科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活动性肝炎抗HBe阳性无症状携带者及HBVC基因热点突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