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师的表现如何?

美国老师的表现如何?

一、美国教师的做法好吗(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婷[1](2021)在《美国小学全科教师实践课程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欢[2](2020)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区域教研实践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区域教研逐渐受到关注,成为教师研修与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给区域教研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师研修模式,改革教研机制体制,提高研修质量与效益,对提高教师专业长效持续发展,加强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与文本分析技术了解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热点,探求研究趋势。并以Y市Y区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共治、学习共同体以及知识管理等理论,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等方法,对该区的项目实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通过研究发现,Y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创建了“互联网+”教研平台,增强研修的引领性、便利性和交互性。在其实施开展过程中,对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和量化监督、对业务部门的精准指导和有效评价以及对区域教师之间的研修合作和联系沟通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还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效益提升带来实际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主要包括对教育行政部门所行使的责任和权力的定位还需明确,多方合力的关系需得到有效处理,教研工作的评价和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激活,区域教研需获得常态化发展,以及与新时代之间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以上问题的深入探索中持续思考,本研究认为需在微观应用层面建立起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普及应用的工作流程,在业务指导的中观层面上构建区域教研信息化的三级支撑体系,在行政引领的宏观层面上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深化应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现水平与效益双增长。

汪颖[3](2020)在《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岳阳市四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同时也体现数学的实质。虽然近年来数学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种呼声高应用少的现象,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尚未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并且缺乏相关学术研究整合的指导。因此,如何高效恰当地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选取岳阳市四所小学作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分析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改进策略。研究发现,当前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数学史融入教学内容失当——数学史料来源单一,数学史料内容选择不全,数学史料难易程度控制不当;数学史融入教学环节的分布不合理——课尾加入数学史料占比高,将数学史料作为课后阅读作业占比高;数学史融入模式较简单——教师以口头叙述方式融入占比高,以抽象的附着式为主、未整合知识点。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认知缺位,教师自身数学史知识储备不充分,教师数学史融入教学实践能力不足,教师缺乏相关培训。最后,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策略:教师提高认识,夯实数学史知识;以研促教,科学融入数学史;备课时准备充足的数学史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融入数学史料;选择恰当的方式融入数学史料;积极开展数学史集体教研活动;强化评估,加强研究指导;加强培训力度,促进课例研究;明确教学评估,强化绩效考核;拓展研究角度,开发多元课例。

石朗俊[4](2020)在《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研究 ——以H县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着力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较东部沿海地区明显滞后。东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国家整体战略推进的结构性问题。为此,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三区”快速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党中央还为此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开展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西部地区的人民渴望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脱贫攻坚,教育先行。所以,东西部地区政府之间加强基础教育的合作势在必行。江苏省临江沿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不仅注重本土教育工作,还积极推行对我们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几十年来,江苏省结对国家级贫困县89个,涉及陕西、青海、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等省,根据受援地的需求,实施教育扶贫援助工作,对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研究中,笔者同时发现了在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中存在重视支教工作管理的启动,轻视支教工作管理过程;强调支教团队人数,忽视支教工作素质;支教计划人数实施摊派,基层支援学校难以保证供应,支教非货币补偿机制落实不到位;缺乏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的过程考核机制以及存在支教待遇差异较大的现象。基于以上有待完善或解决的现象,笔者通过对H县援派教师赴滇西北的宁蒗县支教为例,展开论题的论证、推演。该县西部支教工作曾经获得国务院“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以此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个案,详细阐述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具有较强的信度和效度。本人深知,论文在立意、布局谋篇、理论运用、材料整合及个案选取等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但论文的内容、思路、观点毕竟基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因此,论文对于改进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管理工作也许会有所裨益。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为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阐释论文相关的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理论;第三章:论述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的现状,包括政府援派教师西部支教的历史沿革、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援教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四章:H县援派教师西部支教个案分析。结合自身经历,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梳理、分析江苏省H县援派教师西部支教管理工作的效果;第五章:完善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管理工作的建议;第六章:结论。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管理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强化支教执行力的监管,保障支教教师权益,做好支教损失补偿,并尝试多元化的开展支教工作,为我国西部教育扶贫工作稳步推进而努力。

尹苏[5](2020)在《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生在校时间缩短,公立学校放学时间大大提前,这与家长因工作等原因无法按时接送或照管孩子的矛盾逐渐凸显,并随着近年来二孩政策的开放变得更加严峻。小学生三点半放学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公共问题。2017年3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广大小学在三点半后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以解决一些家长不能及时接孩子回家之问题以及满足学生个性特长之所需。针对各学校积极开展的校内课后服务活动,其现实状况到底如何?为此笔者以湖南省某县城郊H小学为调研对象,在对现有文献资料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别从时间、场地安排、内容设置、学生参与、师资配备与其它保障、评价与认识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H小学在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场地有限、师资紧缺、内容形式单一以及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其背后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办学条件简陋;师资补给不足,工作负担繁重;宣传力度不强,学习领会不足;评价体系缺位,制度保障不全等因素制约。为了更好地开展其校内课后服务活动,提升服务水平,也希为国内同类型公立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开展及政府层面对于系统化的课后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建立提供一些参考。笔者提出了加强宣传与学习,使课后服务准确定位;调动各方积极性,使课后服务正确归位;创新内容与形式,对课后服务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和完善学校监管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实效;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求同存异促发展等策略。

张雪澍[6](2020)在《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H英语早教机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学前阶段被视为幼儿发展第二语言或习得二语的重要时期。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里,都显示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在幼儿早期对其进行英语启蒙教育。而目前市面上的教育机构将关于此类的培训课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中教(母语非英语)实施的幼儿英语教学,另一种是由中外教结合,即采用外教(母语为英语)为主,助教为辅的模式开展幼儿英语教学活动。本研究通过观察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现状及其异同,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此总结出对国内有效实施幼儿英语教学活动的启示。本研究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二章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本研究选取上海市H幼儿英语早教机构为研究场域,通过前期的实地考察和预观察,选定其中的6名教师(中外教各3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分别对中外幼儿英语教师实施的12节教学活动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和录像,并利用课余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非结构化的访谈,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第三章是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比较分析。本章聚焦于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教学环境创设这四个主要方面,在整理收集的资料后,总结出中外教师在这四个方面的实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观察过程中所录得的视频反复观看,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研究对象的访谈内容,分析这二者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异同的原因。第四章为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活动学的差异成因及启示。其中,笔者总结出了中外教师由于受教育观念、文化价值观念、教育者自身专业素质的差距以及教育者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其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产生了差异。基于对所收集的材料的对比分析,结合理论基础,笔者总结出了对我国有效实施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几点启示: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转变自身角色的定位;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适当将教学语言结合非语言行为;加强幼儿英语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专业能力;增强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责任心。

李梦帆[7](2020)在《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研究 ——基于组织社会化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幼儿专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问题越发突显。幼儿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入职适应过程,关系到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新任教师入职初期的经历会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般而言,新任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现实冲击”,甚至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因此,研究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过程,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胜任本职工作,是十分有价值的。综观相关研究文献发现,虽然现有研究对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问题关注较多,但较少从组织社会化的视角进行考察。因此,本论文选择从组织社会化的视角,对新任幼儿教师的入职适应过程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文本分析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对上海市的8所幼儿园的17名新任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考察新任教师的组织社会化过程;并对2名园长和4名资深带教教师访谈,以拓展、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访谈录音在转录成文字后,与其他收集到的文本资料整理到一起。本文借助于NVIVO 11,对研究素材进行内容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新任教师的组织社会化会经历三个阶段,即从外部人的预期阶段,到边缘人的适应阶段,再到内部人的调整阶段。在预期阶段,新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组织和角色,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即将任职的组织及其相应职位的要求;在适应阶段,新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理解组织文化、明晰职业角色、搭建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新任教师会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接下来会进入到调整阶段,通过组织主导型的策略和个人主动型策略两方面的努力,新任教师会逐步融入组织,并获得他人和组织的认可,最终达到认同组织文化、习得职业角色、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状态。影响幼儿新任教师组织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园长领导力、教师人际支持、教师入职期望、教师知识准备和教师个人性格。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建议对策,以促进幼儿新任教师更好地完成入职适应。

蒋艳[8](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文中提出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历史的经验昭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忽视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只有坚定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才有可靠的后备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价值体认。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与现实吁求。在这样一个呼唤核心价值观、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被置于更加广阔开放和复杂多变的背景中,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新思想、新论断,明确和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目标指向。文章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作为研究重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渐次展开。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求解“是什么”。这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阐释。首先,界定与选题相关的几个概念,厘清研究的边界和研究的对象;其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构建的理论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借鉴等进行分析;最后,从哲学和教育学两个维度审视并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教育”这样一个“元理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教育本质的规定性为依据,证成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问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求解“为什么”。这一部分分为“时代意蕴”和“现状审视”两章:前一章结合新方位、新条件和新要求,解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梳理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想、新论述,为建构有效的教育模式确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后一章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整理、概括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分析论述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困境,并反思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和对策体系提供实践经验和现实依据。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求解“怎么办”。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所在,以建构有效的教育模式作为破解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的切入点,按照“教育模式”建构的基本标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理论模型和实施路径的架构。理论维度将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建构置于辩证唯物论知行观的视域中加以审视和思考。阐明“知行合一”理念的理论内涵。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一脉相承,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赓续转化,又启迪新时代知行合一观的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指向具有内在契合性,可以有效化解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同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阐述“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过程、方法和内容等。实践维度重在研究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规律,从造成现实困境的教育因素出发,分教育队伍、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校园文化和网络阵地等五个方面探索和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理论关联实践的研究取向,突出问题导向性与现实指向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一是问题导向性。从学理层面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教育”的“元理论”问题,确立研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厘清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立足新时代社会现实,回应新时代目标要求。二是现实指向性。文章注重梳理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经验,反思并解析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困境,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提供现实依据。三是理论关联实践的研究取向。以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为方法论指导,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对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基本环节、相互关系等进行整体设计与架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建构“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及其实施路径。

喻恂[9](2019)在《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面向农民的沟通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以来,“精准扶贫”逐渐成为我国新时代的重大扶贫方略。但在基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农民参与程度低、扶贫政策变形扭曲以及虚假扶贫等问题一直存在,导致一部分地区脱贫困难、脱贫后重新返贫的问题久未克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从理论和经验层面系统研究了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的沟通效能问题。精准扶贫中的党群沟通、政民沟通是基层政府“群众路线”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基层扶贫干部与贫困农民建立平等、真诚的沟通(对话)关系,构建与贫困农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动员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利用沟通的社会整合与维系功能,实现政民、党群之间的价值共享和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在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是一种压力型体制下的任务型组织,各项扶贫指标层层下压,压力层层传导。在“党政互嵌”的权力运行模式下,基层政府精准扶贫的行政任务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成为一种刚性的政治任务。特定意义上讲,精准扶贫是一种基层政府及扶贫工作人员面向贫困农民的沟通工作,而且从实践层面看,这种沟通具有赋能、动员、精准和融入的面向和特征。在面向贫困农民的扶贫沟通中,基层政府及扶贫工作人员的目标是有效供给扶贫信息、激活脱贫的内生动力及加强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和领导力。贫困农民的信息贫困是一种结构性信息匮乏,与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上的贫困相互叠加,从而使“扶智”和“扶志”成为基层扶贫沟通的重点和难点。从理论上讲,基层政府及扶贫工作人员“扶智”和“扶志”的沟通工作是一种扶贫信息和知识从专家体系或“准专家”体系流向贫困农民的过程;在实践上,采用“边缘突破”“范例突破”的方法来改变贫困农民的认知图式,从而取得较好的说服和动员效果。面对扶贫工作人员,贫困农民的沟通态度可分为“积极参与”“前台遵从”“回避-抗拒”三种主要类型,而其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且因人而异,实践中通过精准、灵活的说服和沟通方式尝尝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基层政府精准扶贫沟通效能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的“制度性说谎”“任务式扶贫”以及各种形式的扶贫信息“悬浮”和“精英俘获”。压力型体制、行政层级是产生这些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在实践中探索了许多有效办法,如:加强精准扶贫的巡视、信访和作风整治,以增加扶贫工作相关信息的双向流动;重视精准扶贫中“程序正义”的价值,以限制权力恣意,提高扶贫决策和项目执行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利用小数据、大数据监控的方法,克服弄虚作假和扶贫工作相关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贫困农民的信任是影响基层政府沟通效能的重要因素。然而,相对于党中央、中央政府的扶贫国家方略,贫困农民对基层政府及扶贫干部的信任度偏低,而且倾向于对扶贫干部和具体的扶贫项目采取一种“策略信任”的态度。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基层政府及扶贫工作人员通过有效地传递脱贫愿景,可以减少贫困农民对扶贫项目不确定性的“感知”,从而提升说服、动员贫困农民参与的沟通效果。本研究将基层扶贫沟通效能的提升落脚在基层政府与贫困农民之间的“真对话”上,强调采用赋权、赋能式的沟通,而不是基于上下级压力的权力沟通,双方通过平等对话、真诚对话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信任关系。本研究力图跳出精准扶贫,在更广泛的基层社会治理层面探讨新时代基层政府与群众进行沟通和对话的准则问题。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对话”理念,而且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群众路线思想中都蕴含着协商民主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党群、政民之间的良性对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统合制”存在的缺陷;而且,建构平等、理性、真诚、排除不对等权力关系的对话应是基层政府努力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工作准则。

吴昌晖[10](2019)在《立足高中生言语实践的审辩式思维训练》文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中两项是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特性是以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基础,并且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贯穿到思维、文化、审美中去。本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审辩式思维,并且要立足言语实践进行训练。近几年,国内对于审辩式思维开始着力研究,虽然还未系统地铺开,但也有较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并着手研究审辩式思维如何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开始将审辩式思维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全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于语文课上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是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交代了研究的内容以及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不同观点和方向。第二部分主要进行了调查测试和分析。其中有包括言语实践现状的调查,目的是看当下的言语实践课的效果是否真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并发现当下缺失审辩式思维的原因。第三部分试图探寻立足言语实践进行审辩式思维训练的途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言语实践课上可用四个方式进行训练。文中阐述了这四个途径的理论和具体开展方式,为语文阅读课和写作课中的审辩式思维训练指明了方向。第四部分则更具体地阐述阅读写作实践中审辩式思维的训练。在理清文本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为文学形象的分析,写作思维的激发,论证力度的加强做了具体实践上的研究。第五部分主要是研究的成效和和反思。简单阐述了两年后学生经过有效训练,在立足言语实践中审辩式思维的提升,并在某些方面得以反馈。反思了审辩式思维不应局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而应该拓展到日常的生活中,这种思维的养成对学生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二、美国教师的做法好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教师的做法好吗(论文提纲范文)

(2)信息技术支持下区域教研实践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教研的研究现状
        1.3.2 区域教研的研究现状
        1.3.3 信息技术在教研中融合应用的研究
        1.3.4 简要评析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Y区区域教研的实践
    3.1 信息技术支持下Y区区域教研的缘起背景
        3.1.1 Y区教育基本情况
        3.1.2 Y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的缘起
    3.2 信息技术支持下Y区区域教研的规划构思
        3.2.1 设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的发展目标
        3.2.2 确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的发展思路
        3.2.3 制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研的发展阶段
    3.3 信息技术支持下Y区区域教研的实践举措
        3.3.1 建立保障体系强化行政领导,提升科学管理
        3.3.2 运行推广机制优化业务指导,促进协同发展
        3.3.3 建立常态机制深化应用引导,引领有效成长
    3.4 信息技术支持下Y区区域教研的应用情况
        3.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4.2 Y区开展区域教研的基本情况分析
        3.4.3 教师参与区域教研个人因素情况分析
第4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Y区区域教研的经验与反思
    4.1 信息技术支持下Y区区域教研的主要经验
        4.1.1 以顶层设计为关键助力行政部门的“览”与“管”
        4.1.2 以业务指导为重点促进业务部门的“导”与“评”
        4.1.3 以应用实践为核心引领区域教师的“研”与“联”
        4.1.4 以城乡均衡为根本促进区域教育的“衡”与“增”
    4.2 信息技术支持下Y区区域教研的几点反思
        4.2.1 教育行政部门的服务责任和治理权利需进一步明确
        4.2.2 需形成政企校之间的多方合力
        4.2.3 加强对教研工作的激励与评价
        4.2.4 强化点上应用到全面应用的递进效果
        4.2.5 增强“互联网+教研”探索的紧迫感
第5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区域教研的改进策略研究
    5.1 创建信息技术支持下区域教研应用普及的工作流程
        5.1.1 全力普及应用网络学习空间
        5.1.2 努力构建区域性研修共同体
    5.2 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区域教研的三级支撑体系
        5.2.1 广泛开展“教研室+项目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的三结合指导机制
        5.2.2 全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
    5.3 建立区域教研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3.1 建立信息化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
        5.3.2 建立评先评优晋升的激励表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岳阳市四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重要价值的研究
        二、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
        三、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应注意问题的研究
        四、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数学史融入教学内容失当
        一、数学史料来源单一
        二、数学史内容选择不全
        三、数学史料难易程度控制不当
    第二节 数学史融入教学环节的分布不合理
        一、课尾加入数学史料占比高
        二、数学史料作为课后阅读作业占比高
    第三节 数学史融入教学的模式较简单
        一、教师以口头叙述方式融入占比高
        二、以抽象的附着式为主,未整合知识点
第三章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之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师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认知缺位
    第二节 教师自身数学史知识储备不充分
    第三节 教师数学史融入教学实践能力不足
    第四节 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第四章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教师提高认识,夯实数学史知识
        一、有意识提高自身数学史知识素养
        二、更新数学观,多元化评价学生
    第二节 以研促教,科学融入数学史
        一、备课时准备充足的数学史内容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融入数学史料
        三、选择恰当的方式融入数学史料
        四、积极开展数学史集体教研活动
    第三节 强化评估,加强研究指导
        一、加强培训力度,促进课例研究
        二、明确教学评估,强化绩效考核
        三、拓展研究角度,开发多元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史内容整理
致谢

(4)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研究 ——以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对口支援
        2.1.2 教育扶贫工程
        2.1.3 支教工作管理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政府规制理论
3 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的发展
    3.1 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的历史沿革
    3.2 政府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的法规文件
    3.3 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的现状
        3.3.1 重视支教工作管理的启动,轻视支教工作管理的过程
        3.3.2 强调支教团队的人数,忽视支教教师的素质
        3.3.3 支教计划人数实施摊派,基层支援学校难以保证供应
        3.3.4 支教非货币补偿机制落实不到位
        3.3.5 缺乏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的过程考核机制
        3.3.6 存在支教待遇差异较大的现象
4 H县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个案分析
    4.1 H县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的基本情况
    4.2 H县援派教师赴宁蒗支教工作管理的做法
        4.2.1 援派教师宁蒗支教工作管理的缘起
        4.2.2 H县援派教师宁蒗支教工作管理的历程
        4.2.3 H县援派教师宁蒗支教工作管理的最新版合作实践
    4.3 H县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4.3.1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支援学校协调不顺畅
        4.3.2 基层支援学校不愿派出优秀、更多教师支教
        4.3.3 两地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协议,部分条款执行不到位
        4.3.4 支教工作管理中跟踪监管不到位
        4.3.5 同为支教教师,支教区域不同,待遇差异大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现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缺陷
        4.4.2 基层支援学校政治意识不强
        4.4.3 两地政府基情把握不准
        4.4.4 支教管理机制不完善
5 完善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的建议
    5.1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支教社会环境
    5.2 加强宏观调控,解决内需和外援的矛盾
    5.3 明确支教工作管理具体流程、执行的速度和效度
    5.4 建立支教政策执行力的监管机制
    5.5 实施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5.6 强化支教工作管理调研,形成支教管理范式
    5.7 借鉴外省经验,尝试支教工作管理多元化模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
    2.1 调查设计与过程
        2.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2 调查设计与过程
    2.2 调查结果的呈现
        2.2.1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时间与场所安排情况
        2.2.2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内容设置与学生参与情况
        2.2.3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师资配备与其它保障情况
        2.2.4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评价与认识情况
第3章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3.1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3.1.1 开展场地上的有限性
        3.1.2 师资力量上的紧缺性
        3.1.3 内容形式上的单一性
        3.1.4 认识上一定程度的错位性
    3.2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3.2.1 地理位置偏僻,办学条件简陋
        3.2.2 师资补给不足,工作负担繁重
        3.2.3 宣传力度不强,学习领会不足
        3.2.4 评价体系缺位,制度保障不全
第4章 优化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主要策略
    4.1 加强宣传与学习,使课后服务准确定位
    4.2 调动各方积极性,使课后服务正确归位
    4.3 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及形式,动态调整与完善
    4.4 建立和完善监管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实效
    4.5 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求同存异促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C 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D 访谈提纲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H英语早教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学前阶段幼儿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二)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二、概念界定
        (一)中外教师
        (二)幼儿英语教师
        (三)幼儿英语教学活动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符号互动理论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三)二语习得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三章 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比较与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比较
        (一)中教幼儿英语教学的内容
        (二)外教幼儿英语教学的内容
        (三)中外教师幼儿英语教学内容的异同
    二、教学方法的比较
        (一)中教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外教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中外教师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异同
    三、教学语言的比较
        (一)中教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
        (二)外教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
        (三)中外教师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异同
    四、教学环境创设的比较
        (一)中教幼儿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
        (二)外教幼儿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
        (三)中外教师幼儿英语教学环境创设的异同
第四章 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差异成因及启示
    一、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差异成因
        (一)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三)教育者自身专业素质的差距
        (四)教育者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对国内有效开展幼儿英语教学活动的启示
        (一)教学活动中转变自身角色的定位
        (二)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
        (三)适当将教学语言与非言语行为相结合
        (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教学能力
        (五)增强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幼儿英语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B 中教访谈提纲
附录C Interview of Foreign Teacher
致谢
附件

(7)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研究 ——基于组织社会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需求
        (二)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存在诸多问题
        (三)现有文献研究视角有待拓展
        (四)个人教育经历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
        2.访谈调查法
        3.实地观察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任教师
        (二)入职适应
        (三)社会化
        (四)组织社会化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
    一、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研究
        (一)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内容
        (二)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影响因素
        (三)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对策研究
        (四)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研究
        (五)小结
    二、组织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一)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研究
        (二)组织社会化策略
        (三)组织社会化过程
        (四)组织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五)教师组织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抽样
        (一)H幼儿园和新任教师
        (二)L幼儿园和新任教师
        (三)C幼儿园和新任教师
    二、收集数据
        (一)文本分析
        (二)访谈
        (三)实地观察
    三、分析数据
    四、研究伦理
    五、预研究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幼儿园新任教师组织社会化过程分析
    一、外部人:预期阶段——了解判断
        (一)预期阶段对幼儿教师的看法
        (二)预期阶段对幼儿园的看法
    二、边缘人:适应阶段——焦虑迷茫
        (一)入职第一周
        (二)新任教师组织社会化内容分类
        (三)新任教师在组织文化上的适应表现
        1.组织规章方面——初来乍到
        2.组织制度方面——独善其身
        3.组织精神层面——格格不入
        (四)新任教师在职业角色上的适应表现
        1.幼儿安全的保障者——提心吊胆
        2.幼儿日常的观察者——胡乱观望
        3.幼儿发展的研究者——案牍劳形
        4.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千头万绪
        5.幼儿发展的指导者——难以控制
        6.家园合作的联络者——焦头烂额
        (五)新任教师在人际关系上的适应表现
        1.与园长的关系——忍气吞声
        2.与同事的关系——逆来顺受
    三、内部人:调整阶段——成长重生
        (一)融入组织——水乳交融
        (二)获得认可——桃李天下
    四、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幼儿园新任教师组织社会化策略分析
    一、组织主导型策略
        (一)形式多样的入职培训
        (二)制度化的教研组活动
        (三)传统的师徒带教制度
    二、个人主动型策略
        (一)观察
        (二)询问
        (三)模仿
        (四)反思
    三、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幼儿园新任教师组织社会化影响因素
    一、园长领导力
    二、教师人际支持
    三、教师入职期望
    四、教师知识准备
    五、教师个人性格
    六、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的建议
    一、组织层面
        (一)选拔负责优秀的带教导师
        (二)设置真实针对的入职培训
        (三)运用多种形式的组织策略
        (四)创设民主温馨的文化氛围
        (五)给予特殊独特的关怀尊重
    二、个体层面
        (一)树立合理入职期望
        (二)培养控制情绪能力
        (三)保持职业敬畏之心
        (四)采用不同种类策略
        (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阐释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构建的逻辑分析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理审思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意蕴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3.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审视
    4.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
    4.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4.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反思
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
    5.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理念架构
    5.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建构生成
6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实施的路径选择
    6.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队伍建设
    6.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课堂教学
    6.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实践体验
    6.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校园文化
    6.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网络育人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面向农民的沟通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乡村传播
        1.2.2 精准扶贫
        1.2.3 政府传播
    1.3 核心概念:沟通效能
        1.3.1 沟通与传播
        1.3.2 沟通与对话
        1.3.3 沟通效能
    1.4 研究对象与思路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深度访谈法
    1.6 主要创新点
2 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面向农民沟通的方式与目标
    2.1 基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特征
        2.1.1 压力型体制下的任务型组织
        2.1.2 党政互嵌模式下的行政任务政治化
    2.2 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面向农民沟通的方式
        2.2.1 赋能式沟通
        2.2.2 动员式沟通
        2.2.3 精准式沟通
        2.2.4 融入式沟通
    2.3 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面向农民的沟通目标
        2.3.1 有效供给脱贫信息
        2.3.2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2.3.3 加强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和领导力
3 精准扶贫中农民的信息贫困与沟通态度
    3.1 精准扶贫中农民的信息贫困问题
        3.1.1 贫困农民的结构性信息匮乏
        3.1.2 贫困农民缺乏脱贫的志气和智力
    3.2 扶贫沟通中贫困农民认知图式的改变
        3.2.1 知识从专家体系流向贫困农民
        3.2.2 扶贫沟通中的“边缘”突破与“范例”突破
    3.3 贫困农民的三种沟通态度
        3.3.1 贫困农民“积极参与”的沟通态度
        3.3.2 贫困农民“台前遵从”的沟通态度
        3.3.3 贫困农民“回避-抗拒”的沟通态度
    3.4 扶贫沟通中贫困农民态度的转变
4 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与农民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1 扶贫信息在基层政府组织中的流动
        4.1.1 县政府:扶贫信息承上启下的支点
        4.1.2 乡镇政府:扶贫信息协调推进的中间站
        4.1.3 村委会与扶贫干部:扶贫信息逐级下沉的着陆点
    4.2 压力型体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2.1 “制度性说谎”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2.2 “任务式扶贫”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3 行政层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3.1 扶贫政策的信息悬浮问题
        4.3.2 扶贫信息在基层的“精英俘获”问题
    4.4 解决扶贫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路径
        4.4.1 扶贫沟通中的信息反馈:扶贫领域的巡视、信访和作风整治
        4.4.2 扶贫沟通中的传播过程控制:坚持程序正义
        4.4.3 扶贫沟通中的信息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应用
5 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与农民沟通中的信任问题
    5.1 贫困农民的两种“信任落差”
    5.2 基层政府的愿景传递与扶贫项目不确定性的减少
    5.3 基层政府与贫困农民间的情感承诺
6 关于扶贫沟通中基层政府与农民对话的理论思考
    6.1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中蕴含的“对话”理念
    6.2 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与贫困农民的真假对话
        6.2.1 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与贫困农民的真对话
        6.2.2 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与贫困农民的假对话
    6.3 新时代基层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对话准则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一)针对省、市级扶贫人员的访谈提纲
    (二)针对县省、乡级扶贫人员的访谈提纲
    (三)针对村干部的访谈提纲
    (四)针对贫困农民的访谈提纲

(10)立足高中生言语实践的审辩式思维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现状概况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1.4.1 概念界定
        1.4.2 审辩式思维的研究现状
        1.4.3 语文教学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
2 高中言语实践现状调查及审辩式思维测试
    2.1 言语实践现状调查
        2.1.1 调查目的确立和对象的选择
        2.1.2 研究资料的回收与分析
    2.2 审辩式思维测试
        2.2.1 审辩式思维测试的准备
        2.2.2 测试数据的回收与问题分析
3 立足言语实践进行审辩式思维训练的途径
    3.1 学会质疑,以推理形式进行审辩式思维训练
    3.2 找准对象,以比较方式进行审辩式思维训练
    3.3 突破定势,以逆向思维进行审辩式思维训练
    3.4 去伪存真,以收敛模式进行审辩式思维训练
4 阅读写作实践中审辩式思维的训练
    4.1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具体训练
        4.1.1 厘清文本阅读结构的审辩式思维训练
        4.1.2 通过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4.1.3 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和理性升华
    4.2 在写作教学中对审辩式思维的具体训练
        4.2.1 厘清不同写作文体的审辩式思维训练
        4.2.2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2.3 加强论证思维的力度
5 成效和反思
    5.1 高中言语实践中审辩式思维训练的成效
    5.2 对言语实践中审辩式思维训练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言语实践现状调查
附录B 高中生审辩式思维测试
附录C 训练审辩式思维作文实践课《“捐”还是“不捐”》教学设计
附录D 依理质疑而不倦《网红之我见》教学设计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美国教师的做法好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小学全科教师实践课程案例研究[D]. 杨永婷. 西南大学, 2021
  • [2]信息技术支持下区域教研实践与改进策略研究[D]. 周欢.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3]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岳阳市四所小学为例[D]. 汪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江苏省援派教师西部支教工作管理研究 ——以H县为例[D]. 石朗俊. 东华大学, 2020(01)
  • [5]H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尹苏.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中外幼儿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H英语早教机构为例[D]. 张雪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幼儿园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研究 ——基于组织社会化视角[D]. 李梦帆.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D]. 蒋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精准扶贫中基层政府面向农民的沟通效能研究[D]. 喻恂.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立足高中生言语实践的审辩式思维训练[D]. 吴昌晖. 宁波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美国老师的表现如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