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

木兰

一、优美行道树种白玉兰(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李阳[2](2020)在《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道路联结着城市空间,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道路绿化随着城市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建设。道路绿化独特的线性景观,展示着其绿色艺术景观的魅力,城市道路的绿化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本文选取南昌临空经济区11条一期道路绿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昌临空区的现场调研,结合相关图纸资料研究,并经过专家问卷调查筛选评价指标,建立南昌临空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向风景园林学者与南昌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发布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因子权重为安全性(0.3798)>生态性(0.3041)>美观性(0.2401)>文化性(0.076),以及以上评价因子和地块属性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南昌临空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模型。依据道路绿化现状和相关图纸资料,在grasshopper软件中以电池组的形式编写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评价,以此推出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重要性评价与道路绿化评价,结合得出整体的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以此确定不同道路不同地段的改造等级。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得出南昌临空经济区11条一期道路在安全性、生态性、文化性、美观性以及地块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思路,制定增强端部视线通透性,提高分车绿带灌木高度;丰富层次色彩,严格要求施工养护;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生态建设;深度挖掘城市文化,提炼道路绿化特色;景观结合道路环境,重点地段重点打造共五项提升策略。提出南昌临空经济区11条一期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规划,并进行道路文化特色景观营造的示例。最后应用得出的评价结果与提升策略进行儒乐湖大街绿化景观提升方案设计示例,并且期望为区域后期的建设提供参考。

王璐瑶[3](2020)在《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而鼓浪屿作为我国又一个申遗成功的历史文化节点,承担着传承与发扬我国灿烂文明的重任,这种传承与发扬是多维度的,饱含文物、建筑、景观整体风貌,而鼓浪屿植物景观作为形成鼓浪屿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植物景观含着重要的遗产价值,符合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标准,是遗产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鼓浪屿的遗存本体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矛盾,如历史建筑与古树名木之间、文物保护与植物景观之间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找到矛盾的成因不应局限在当下,而应客观的分析鼓浪屿的从古至今历史演替过程,从系统整体寻求问题根源出发,从而协调鼓浪屿庞大又复杂的文化遗产内容,找到凸显并保护鼓浪屿遗产价值的植物景观发展方向。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植物景观的保护理念、方法入手,结合植物景观特性。再以分析鼓浪屿历史发展过程为出发,从历史文献中寻找鼓浪屿植物景观成因,从鼓浪屿整体风貌、空间构成当中了解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结合现状调研成果与相关法律规范寻找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主要矛盾,通过植物景观要素,再融汇遗产保护、植物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协调鼓浪屿文化遗产地各遗产要素与植物景观间的关系,形成以植物景观特色为重要组成的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特色风貌,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并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植物景观保护与营造策略,为鼓浪屿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鼓浪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研究鼓浪屿植物景观的历史沿革并提出针对性的植物景观营造与管养策略,不仅能够为我国各文化遗产地特色风貌的修复与保护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还将以此为开端展示植物景观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发挥积极作用。

张博通[4](2020)在《关中地区城市常见行道树生态效益定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行道生态系统愈发脆弱。城市行道树作为城市道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释放负离子浓度、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滞尘等生态功能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提升行人惬意感,保证道路行车舒适度,同时创造宜人的道路空间。因此,选择合适的树种,使其生态效益在当地利用有效,对城市道路绿化以及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有重大意义。然而,就我国城市道路绿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行道绿化更加注重美观感或速成度,追求形式上的赏心悦目,大多都忽视了行道树的生态功能。研究适用于当地现状特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行道树生态效益体系,对行道树选种提供指导,是目前道路绿化的重大核心问题。但近几年来城市行道树生态效益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更多的是研究其单一生态功能,不但缺乏系统性,也没有对其研究体系和研究范式进行统一和优化。因此,针对关中地区城市行道树生态效益系统性、定量化研究及评价体系的研究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以西安和杨凌作为关中地区的代表城市,通过对15种行道树的绿量、固碳释氧、降温增湿、负氧离子浓度以及滞尘效益的实测分析,得出各项生态因子的权重,并对15种行道树种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打分,分析并总结出关中地区行道绿化的不同级别的选种,得出关中地区15种行道树的生态效益评价等级表。论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不同行道树种的冠层结构,单片叶面积大小,分布密度等的差异性导致了其叶面积指数各有高低。15种行道树种的叶面积指数排序为广玉兰(6.025)>悬铃木(5.82)>银杏(5.663)>桂花(4.96)>楸树(4.88)>七叶树(4.869)>白玉兰(4.52)>女贞(3.83)>雪松(3.79)>五角枫(3.515)>臭椿(3.3)>苦楝(2.995)>国槐(2.985)>栾树(2.7)>油松(2.565)。通过对15种行道树绿量进行排序,绿量大小为:悬铃木>苦楝>国槐>雪松>广玉兰>五角枫>栾树>七叶树>白玉兰>女贞>楸树>臭椿>油松>银杏>桂花。2)通过实地调研,对关中地区15种行道树种的各项生长参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了叶面积指数、绿量与相关生理指标的函数关系。根据其关系可表明胸围、树高或冠径等与绿量正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行道树种的绿量会随着胸围、树高的增大而增大。3)通过光合速率的数据分析发现,关中地区城市15种行道树的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15种常见行道树种年平均固碳释氧量排序为:悬铃木>广玉兰>雪松>女贞>苦楝>槐树>栾树>白玉兰>五角枫>油松>楸树>桂花>七叶树>臭椿>银杏。4)通过研究发现,植物的蒸腾速率变化曲线大多与光合速率变化曲线保持一致。其关中地区城市行道树平均降温增湿能力排序为悬铃木>苦楝>国槐>栾树>雪松>五角枫>广玉兰>女贞>白玉兰>七叶树>油松>臭椿>楸树>银杏>桂花。5)由于关中地区降雨比较频繁,一般最多只能有三周的滞尘。单株植物滞尘周期内的总滞尘量排序为法桐>雪松>广玉兰>国槐>苦楝>女贞>栾树>五角枫>油松>楸树>白玉兰>臭椿>七叶树>银杏>桂花。6)不同树种提供空气负离子能力差异显着。其中栾树的负离子浓度最高,其次为银杏,之后分别为白玉兰>国槐>臭椿>五角枫>悬铃木>七叶树>楸树>苦楝。可见,栾树相较于其他落叶树种,具有较高的提供空气负离子的能力。7)最后根据专家及业内人士对行道树指标层进行的对比打分,评价分析得出各指标权重,并对其进行排序,其五个影响因素权重排序为:绿量>固碳释氧>滞尘>增湿降温>负离子浓度。通过城市行道树生态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关中地区城市行道树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生态效益优良的树种有悬铃木;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有雪松、槐树、广玉兰,苦楝;生态效益一般的树种有五角枫、女贞、白玉兰、油松、七叶树、楸树、栾树;生态效益较差的树种有桂花、臭椿、银杏。本文从关中地区城市气候环境出发,以城市行道树生态效益作为改善因子,通过对其生态因子的实测研究,探索出一套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关中地区城市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行道树生态效益等级表,旨在为今后建立一个完整、庞大的城市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奠定基础,为关中地区城市行道树选择与评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祝心怡[5](2020)在《高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同化现象也日益加深。同时人口分布过于密集和集中导致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频发,如大量的耕地和水体被城市建设所占用,林地被砍伐。而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新命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等相关研究方法,对高安市绿地特色地域规划进行了详细科学的考证,并最终归纳总结如何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系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对高安这座城市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在高安的人工环境塑造方面更是相得益彰,独具一格。高安市分布有华林寨—上游湖景区、贾家古村等着名历史文化景点,并随着历史和人文环境的演化和影响逐步形成高安独具特色的空间布局和结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高安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地域特色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得出两方面提升意见:生态环境方面,在突出和挖掘城市周边自然资源的同时,注意对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的打造;人工环境方面,结合自身城市中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城市特色绿地空间规划。争取能找到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模式。

王峥嵘[6](2019)在《丽水市主要色叶乔木树种的叶色构成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植物色彩作为植物极具观赏价值的部分,历来是园林景观设计者关注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叶色丰富、具有季相变化的彩叶树种,在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方面越来越得到设计者的青睐。但是设计者对植物不同季相的具体色彩把握不准,同时缺乏对植物色彩变化规律的了解,常导致设计质量欠佳。丽水市近几年来彩叶树种应用发展迅速,但还存在彩叶树种引种及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此本文以丽水市的典型城市景观为研究案例,实地调查了彩叶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情况,并系统地分析了叶色动态变化的HSV色彩值,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秋叶树种的景观色彩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彩叶树种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以期为丽水市的彩叶树种应用及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及可资借鉴的依据。本论文以丽水地区92种乔木叶片为研究对象,以一年为周期,通过分光测色仪采集叶色,探析丽水市92种乔木不同季节的叶片色彩动态变化,构建丽水市木本植物叶片色彩信息系统。让具像的植物景观设计和抽象的色彩设计值互相转化,为丽水市植物配置进一步优化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丽水市城区全年叶色构成的乔木共92种,其中乡土树种24种,且丽水市全年叶色共有10个色相类型,分别为绿色、深绿色、墨绿色、橙黄色、黄色、金黄色、红色、鲜红色、橙红色、粉红色。在各类型的色相种类方面,以黄色、红色色相种类比较丰富,橙黄色和粉红色相种类都只一种;就植物种类而言,常见颜色依次为绿色、金黄、红色、黄色、橙黄色、橙红色、鲜红色,其中比较稀有的为粉色植物和橙黄色植物,秋季叶色树种40种,丽水市园林植物秋季叶色整体上呈现出色彩鲜艳、色彩明亮的特点。(2)从树木的习性分为常绿和落叶树种,丽水市全城区内92种色叶树种,其中47种常绿树种,占全城区树种的51%,45种落叶植物,落叶植物黄色系植物占多数,黄色树种26种,占全城区总树种28%,红色树种15种,占全城区总树种16%,落叶植物中的绿色树种有4种,占总树种的4%。其中落叶植物色彩以红黄系为主,而常绿植物全年叶色变化不足,特色不明显。绿化景观色彩单调,特别是春、夏、冬三季叶色变化不明显,常绿植物比重大。经研究提出目前丽水市应适当提升绿化景观的占比,尤其是要体现出季节的特征,要增加彩色树种的数量,尤其是乡土树种,适当提升彩色与常绿树种的数量,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3)利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对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中应用较多且景观效果较好的40种秋色叶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得分值将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分为Ⅰ、Ⅱ和Ⅲ三个等级,其中:属于第Ⅰ等级的有红枫(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槐树(Sophorajaponica)、龙爪槐(Sophorajaponica var.japonicaf.pendula)、榉树(Zelkova serrata)、天仙果(Ficuserecta var.beechean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石榴(Punica granatum)、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二乔木兰(Magnolia soulangeana)、银杏(Ginkgo biloba)、乌桕(Sapium sebiferum)13种,占总数的32.5%,属于第Ⅱ等级的有鸡爪槭(Acer palmatum)、黄檀(Dalbergia hupean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檫木(Sassafras tzumu)、苦楝(Meliaazedarace)、榔榆(Ulmus parvifolia)和光叶柿(Diospyros diversilimba)9种,占总数的22.5%,属于第Ⅲ等级的有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柿树(Diospyros lotus)、珊瑚朴(Celtis julianae)、梧桐(Firmiana platanioli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法国梧桐(Platanus orientalis)、晚樱(Prunusyedoensis)、苦楝(Melia azedarace)、红楠(Machilusthunbergii)、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垂柳(Salix babylonica)、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枳椇(Hovenia acerba)、盐肤木(Rhus chinensis)、秀丽槭(Acer elegantulum)和紫荆(Cercischinensis)共18种,占总数的45%。总之,丽水市园林木本植物秋季叶色之间的彩度、明度差值比较明显,供选择的植物材料也很多,植物种类多样化程度较高,可以将之培养成优美的秋季植物景观。但是,在植物色彩研究中发现丽水市秋季植物景观叶色过于单一的问题,特别是春夏两季彩叶植物数量少,观赏性不足。当务之急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植物资源的作用,尝试从外地引进一些彩叶植物进行栽植,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

郑雨欣[7](2019)在《合肥市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大环境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多重性的。本研究基于对合肥市中的主要道路行道树景观在美学方面的分析研究之上,运用景观美景度评价方法中的心理物理模式的SBE法进行合肥市内42条道路的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目的在于,一是评价合肥市内主要道路的景观质量;二是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行道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三是为行道树景观后期的管理和养护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合肥市内42条主要道路进行实地调查、照片拍摄、幻灯片的制作、评价人员的选择、评价程序的实施以及评价问卷数据的整理总结得出各条道路的SBE值。然后进行行道树审美偏好分析、各景观因子分析并建立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行道树景观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差异性分析;最后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SBE法进行树种偏好分析,得出公众较偏好的树种有香樟(Cinnamo mum camphora)、银杏(Ginkgo biloba L.)、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integrifolio l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榉树(Zelkova serrata)这5种;较不受公众偏好的树种有杜英(Elaleocarpus decipiens)、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棕榈(T rachycarpus fortunei)、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4种;(2)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行道树景观美景度的14个景观因子,其中对于合肥市行道树景观美景度影响较大并受公众密切关注的景观因子有栽植列数、是否开花、枝叶密度、树形、整齐度、杂乱和枯死树枝叶体量这6个;(3)运用建立的景观美景度预测模型检测42条道路的美景度质量等级,发现合肥市行道树景观整体的美景度质量较好,其中徽州大道、嘉山路和南二环的行道树景观美景度处于第一等级,景观视觉审美极好;(4)本研究中四组评价群体对于行道树树种偏好没有显着的差异性,而各组所关注的景观因子却不完全相同。通过各个评价群体的相关分析研究得出,景观专业研究生和专家组的审美观点能够代表公众的审美观点,景观专业本科生组却不能代表公众的审美偏好;说明两组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需要相同背景下的学者去思考的问题。

王任翔[8](2019)在《苏州乡土植物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植物是景观构成的重要要素之一,它能造就优美的环境,给景观带来生机。如果能够运用乡土植物,除了可以让人感受到赏心悦目之外,还能使当地游客产生一种亲切感,而外来的游客则会体验到某种不同的地域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了远方及外来的植物,并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之中,有些确实对丰富景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此也引起了乡土植物渐渐被忽略的问题。因为乡土植物是指原生于当地或在当地已有相当久远生长历史的花草树木,对于当地的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力,所以养护、管理成本相对较低;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在与这些植物的接触过程中,又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伦的理解以及人生追求投射到某些特定的植物之上,形成了所谓的“植物文化”;而在古人的造园实践中又运用特有的审美法则让植物的形、色、香、韵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本文试以实地研究法对苏州各类园林中的植物运用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研究苏州乡土植物的文化特色。以探讨苏州乡土植物在当今园林景观设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创造既有地域风格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可能性。本研究从功能、环境、审美三个方面分析植物在景观中的意义,分析了造就苏州乡土植物的自然环境,从象征性、文学性、宗教性、普适性等方面分析其文化内涵,从空间序列、时间维度两个角度解读其景观特色并分析总结其运用现状。通过分析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特征、空间塑造功能,为研究苏州乡土植物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奠定理论基础。从城市综合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道路绿地等角度,分类讨论研究如何将苏州乡土植物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当代苏州乡土植物景观。以期塑造宜居的人文景观环境,使苏州百姓有熟悉亲切之感,帮助人们了解与之相关的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唤醒人们的乡愁意识,激发对故土的热爱。

李季[9](2019)在《长沙铜官工业园黄龙路景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核心要素,我国工业园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人们对工业园的景观在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还对道路景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工业园区的道路景观与城市其他道路景观对比最为不同的便是工业园区内的道路景观主要起着生态防护的作用,道路景观设计要“因害设防”。本文旨在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借鉴、归纳演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结合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探究工业园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并以长沙铜官工业园黄龙路景观设计为实践对象。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对相关理论、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研究基础上,对长沙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园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总结了工业园道路景观的特征与功能。(2)通过对五个典型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它们的设计要点或存在的不足之处,为研究对象提供经验借鉴。(3)黄龙路一侧为工业园,沿路有各种工厂企业,为达到生态防护的作用,着重分析了常见园林植物的生态防护特性,以便对实践对象进行设计时可以做出针对性地植物选择。(4)针对黄龙路另一侧临黄龙河这一场地条件,对滨河道路植物生态护坡进行专项研究,对其分类及各类型的特点做了辨析,总结归纳了常见的河流护坡植物以及护坡景观营造方法,旨在对河流护坡景观的设计提供依据。(5)在理论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园黄龙路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沿路企业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调查分析并选择适宜且具有针对性的植物,提升黄龙路景观的生态防护作用,优化改善园区环境;结合地域文化,将陶瓷文化运用于道路景观小品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耐水湿植物进行护坡植物景观设计,使黄龙路形成集生态防护、景观道路、滨河绿地三位一体的工业园道路景观。希望本论文能对今后的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提出的工业园道路景观设计措施对工业园区的景观建设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罗雨薇[10](2019)在《南京两所高校四季观花树种群落调查与最佳观赏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花树种是城市绿地建设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之一,其花期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但目前对于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的研究与运用多集中于春季景观,对于观花树种在夏、秋、冬三季研究与应用的重视程度较低。为提高园林绿地的服务质量,延长群落观赏期,对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及其配置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故本研究对高校绿地中观花树种资源及花期物候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调研,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南京林业大学(新庄校区)中,使用无样地取样法中的中点四分法共选取以观花树种为主的样点群落107处。通过分析与整理两所南京高校绿地观花树种群落特征与最观赏期分布时段,总结高校观花树种群落的配置模式,可为南京绿地建设中观花树种的全季应用,及观花树种规划中树种的选择与搭配提供一定指导意见。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所调研的植物群落中,共有66种观花树种,共有乔木37种,灌木28种,攀援植物1种,分布于22科42属,种类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蔷薇科(10属22种)、木犀科(5属6种)、豆科(4属6种)、木兰科(3属7种)、忍冬科(3属7种)中,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科集中-属分散的特点。观花树种中乡土树种约占整体的55%,共有36种。花色以白色系(39%)、粉色系(26%)为主,花相以密满花相(39%)、团簇花相(18%)、覆被花相(17%)为主,花感强烈,具有较高观赏价值。(2)对两所高校所调研样点内乔木层、灌木层重要值进行排序,木犀(14.3)、蜡梅(13.2)、白花重瓣溲疏(8.8)、紫荆(8.5)、石榴(8.3)为观花灌木中的优势种,在灌木层重要值排序靠前;乔木层排序靠前的以体量巨大的行道树、庭荫树为主,观花乔木普遍排序靠后,其中荷花玉兰(7.6)、紫叶李(6.4)、白玉兰(6)为观花乔木中的优势种。乔木层与灌木层中重要值分布较为均匀,说明这两所高校绿地观花树种群落景观丰富度较高,中、下层景观空间花景观尤为突出,但观花树种对群落整体外貌与结构影响有限。对比两所各功能分区重要值排序发现,两所高校各具植物配置风格,南林大校园无统一风格,景观丰富度高;南师大校园具有较为统一的风格,不同功能分区亦具有其特色景观。(3)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时长多集中于11-20天及21-30天,最佳观赏期大于50天的观花树种有木槿(101)、郁香忍冬(98)、蜡梅(67)、伞房决明(62)、紫薇(60)。依据季节分类,春花树种最多,共54种(83%),花相以团簇、密满花相为主,花色以白色、粉色系为主;夏花树种9种,花相以覆被、团簇、密满花相为主,花色以粉色、黄色系为主;秋花树种仅有木犀一种,为黄色系花、星散花相;冬花树种3种,花相以星散、线条为主,花色以白色、黄色为主。两所高校具有不同四季花景,其中南林大形成了以樱花、紫叶李、白玉兰、二乔玉兰等为主的特色春花景观,南师大形成了以山茶、蜡梅、梅、郁香忍冬等为主的特色冬花景观。但从整体而言,两所高校绿地花景观在春夏冬三季营造较为成功,秋季花景观存在多处断层或薄弱时期,较为忽视观花树种在秋季中的运用。(4)两所高校绿地中应用数量最多的观花树种为木犀(35)、蜡梅(23)、紫叶李(20)、荷花玉兰(19)、白玉兰(16)、垂丝海棠(15)、紫薇(14)、二乔玉兰(12),各具常用伴生种,其中木犀与其余主要观花树种皆有良好伴生关系。将观花树种多度与重要值结合分析,可知两所高校绿地中形成了以荷花玉兰+木犀+蜡梅、紫叶李+木犀、白玉兰+木犀为主的观花树种配置组合。本研究以此为依据,结合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分布表,针对高校中生活区、教学区、休闲绿地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三种以观花树种为主的配置模式,并对高校绿地植物配置提出了建议。

二、优美行道树种白玉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美行道树种白玉兰(论文提纲范文)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2)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带来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
        1.1.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道路景观
        2.1.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2.2 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要求
        2.2.1 城市道路绿化的交通安全
        2.2.2 城市道路绿化的美学体现
        2.2.3 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理念
        2.2.4 城市道路绿化的文化展示
    2.3 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协调性
        2.3.1 沿路土地利用性质
        2.3.2 周边环境
        2.3.3 城市意象
    2.4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相关规范
    2.5 小结
3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建立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3.1.3 发展规划
        3.1.4 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与相关规划
    3.2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2.1 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3.2.2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3.2.3 评价指标含义解析
    3.3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3.3.1 评价模型构建和权重确定
        3.3.2 道路绿化评分标准
        3.3.3 现状土地价值评分标准
    3.4 小结
4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分析
    4.1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基本情况
        4.1.1 周边环境分析
        4.1.2 道路绿化基本情况
        4.1.3 道路整体绿化树种分析
    4.2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
        4.2.1 道路绿化评分
        4.2.2 道路重要性评价
        4.2.3 道路绿化评价
        4.2.4 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结果
    4.3 小结
5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策略
    5.1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的问题
    5.2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规划原则
    5.3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策略
    5.4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具体方案
        5.4.1 儒乐湖大街——千里郁翠映丹红
        5.4.2 金水大道——金水桂栾缠风月
        5.4.3 七里岗大街——丹枫白兰云山影
        5.4.4 杨家湖街——栾黄花木芬芳溢
        5.4.5 黄堂东西街——黄棠景语漫西东
        5.4.6 港兴路——朴韵丹枫樟柏兴
        5.4.7 港隆路——红榉玉兰定春秋
        5.4.8 港盛路——金掌桂香溅海棠
        5.4.9 龙头岗一路——槭叶兰菊洒金梅
        5.4.10 龙头岗二路——香桂杏黄粉花醉
        5.4.11 龙头岗三路——栾花无患玉兰俏
    5.5 道路文化特色景观营造示例
    5.6 小结
6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方案——以儒乐湖大街为例
    6.1 改造层级分析与主题思路
    6.2 详细设计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附录二 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致谢

(3)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
        1.1.2 世界遗产中植物景观保护现状
        1.1.3 植物景观重要性
        1.1.4 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的植物景观保护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世界文化遗产
        2.1.2 遗产价值
        2.1.3 植物景观
        2.1.4 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要素
    2.2 世界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2.2.1 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
        2.2.2 遗产地植物景观的认知与修复研究
        2.2.3 遗产地植物景观管养研究
        2.2.4 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
    2.3 鼓浪屿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鼓浪屿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鼓浪屿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综述小结
        2.4.1 世界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相关研究
        2.4.2 鼓浪屿相关研究
    2.5 案例分析
        2.5.1 法国凡尔赛历史遗产的植物景观研究
        2.5.2 德国世界文化遗产魏玛ILM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2.5.3 国内承德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过程
    3.1 公共地界形成前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02年以前)
        3.1.1 原住民的建设活动(宋元~1842)
        3.1.2 外来文化传播期(1842~1902)
    3.2 公共地界成熟期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03-1938)
        3.2.1 相关组织
        3.2.2 庭园特色
        3.2.4 植物种植
        3.2.5 空间布局
        3.2.6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3 公共地界晚期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41~1945)
        3.3.1 建设发展停滞
        3.3.2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4 解放后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相关概况(1945~至今)
        3.4.1 第一阶段:景城相依与城市社区(1940-1980)
        3.4.2 第二阶段:风景名胜区与旅游社区(1980-2000)
        3.4.3 第三阶段:人文回归与遗产社区(2000-至今)
        3.4.4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价值、特色、与现状问题
    4.1 鼓浪屿植物景观价值解读
    4.2 作为主要价值载体的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
        4.2.1 自然环境的植物景观特色
        4.2.2 建成环境植物景观特色
    4.3 作为非主要价值载体的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
        4.3.1 宅前屋后植物景观特色
        4.3.2 建国后的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特色
    4.4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现状问题研究
        4.4.1 鼓浪屿植物景观理论研究的缺乏
        4.4.2 公众对鼓浪屿文化遗产地认识上的误区
        4.4.3 鼓浪屿自然环境植物景观的问题
        4.4.4 鼓浪屿建成环境植物景观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要素分析
    5.1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总体保护要求
        5.1.1 鼓浪屿保护定位
        5.1.2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保护理念
        5.1.3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法规
    5.2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要素分析
        5.2.1 “性”——定性选种
        5.2.2 “境”——所处境域
        5.2.3 “景”——意境景观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体系构建
    6.1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体系的原则
        6.1.1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6.1.2 最小干预原则
        6.1.3 可逆性原则
        6.1.4 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原则
    6.2 植物群落——植物组团——植物个体的遗产保护体系
        6.2.1 以植物群落为单位的遗产保护体系
        6.2.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遗产保护分类
        6.2.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遗产保护体系
    6.3 植物群落—植物组团——植物个体的遗产保护要求
        6.3.1 植物群落的遗产保护要求
        6.3.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遗产保护要求
        6.3.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遗产保护要求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实施建议
    7.1 植物群落的保护实施建议
        7.1.1 保护监测:配合已有监测和风险应对系统进而建设
        7.1.2 多方宣传:提升植物景观保护意识
    7.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保护实施建议
        7.2.1 发展策略:优化提升,适应性改造
        7.2.2 社区动员:提高居民积极性,生活美景共享
        7.2.3 树楼一体:物质层面古树与建筑的矛盾解决
    7.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保护实施建议
        7.3.1 常见灾害:台风、病虫害威胁下的应对与预防
        7.3.2 鼓浪屿植物的修剪
        7.3.3 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种的管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关中地区城市常见行道树生态效益定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城市”的建设
        1.1.2 关中地区气候环境现状
        1.1.3 城市行道树绿化生态效益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行道树
        1.3.2 生态效益
        1.3.3 绿量
        1.3.4 固碳释氧
        1.3.5 降温增湿
        1.3.6 负离子浓度
        1.3.7 滞尘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行道树绿化研究
        1.4.2 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及生态价值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关中地区常见行道树品种分布整理及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关中地区地域特征
        2.1.1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2.1.2 西安、杨凌城市自然环境概况
    2.2 研究范围及方法
        2.2.1 样地选择
        2.2.2 调研工具及方法
    2.3 西安城市主干路行道树绿化水平
    2.4 15种实验行道树种的筛选
    2.5 关中地区行道树生态效益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2.5.1 生态效益综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5.2 关中地区城市行道树生态效益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道树生态因子定量分析
    3.1 15种行道树绿量定量分析
        3.1.1 绿量研究方法
        3.1.2 15种行道树种基本生长参数分析
        3.1.3 15种行道树种叶面积指数结果分析
        3.1.4 15种行道树的绿量结果分析
    3.2 行道树种固碳释氧能力定量分析
        3.2.1 固碳释氧研究方法
        3.2.2 行道树种有效光合天数及物候记录统计
        3.2.3 不同行道树种净光合速率月变化
        3.2.4 不同树种年平均固碳释氧能力定量分析
    3.3 行道树降温增湿能力定量分析
        3.3.1 降温增湿研究方法
        3.3.2 不同行道树蒸腾速率变化
        3.3.3 不同行道树平均降温增湿能力分析
    3.4 不同行道树种滞尘能力定量分析
        3.4.1 滞尘能力研究方法
        3.4.2 不同树种滞尘能力测定
    3.5 不同行道树林分的负离子浓度能力定量分析
        3.5.1 负离子浓度能力测定材料与方法
        3.5.2 不同树林分下空气负离子含量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城市常见行道树种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4.1 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多边形综合指标法
        4.1.3 加权平均法
    4.2 不同生态效益因子权重分析
        4.2.1 构造判断矩阵
        4.2.2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行道树种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4.3.1 行道树种生态效益指标总结
        4.3.2 行道树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讨论
        5.2.1 未来研究方向
        5.2.2 研究调查误差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高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城市化对绿地系统的要求
        1.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要求
    1.2 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
    1.1 高安市绿地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自然条件
        1.1.3 自然资源
        1.1.4 人文资源
        1.1.5 中心城区现状人口
    1.2 区域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1.2.1 区域绿地分类
        1.2.2 区域绿地现状分析
    1.3 规划区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1.3.1 绿地现状调查方法
        1.3.2 公园绿地调查分析
        1.3.3 防护绿地调查分析
        1.3.4 广场用地调查分析
        1.3.5 附属绿地调查分析
        1.3.6 园林绿化树种调查分析
        1.3.7 古树名木调查
        1.3.8 园林绿化管理机构调查
        1.3.9 城市绿地总体评价
    1.4 SWOT分析
        1.4.1 优势(strength)
        1.4.2 劣势(weakness)
        1.4.3 机遇(opportunity)
        1.4.4 挑战(threats)
第三章 规划总则与相关研究
    1.1 规划依据
    1.2 规划期限
    1.3 人口规模
        1.3.1 规划近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1.3.2 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1.4 规划范围
    1.5 规划指导思想
    1.6 规划原则
    1.7 规划目标与指标
        1.7.1 总体目标
        1.7.2 具体目标
        1.7.3 规划指标
    1.8 相关规划研究
        1.8.1 《高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分析
    1.9 《瑞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析
        1.9.1 规划范围
        1.9.2 背景解读
        1.9.3 空间布局策略
        1.9.4 功能结构
        1.9.5 绿化系统规划
        1.9.6 景观系统规划
第四章 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1 理论简述
    1.2 高安市绿地适宜性评价
        1.2.1 影响因子选取与分析
        1.2.2 影响因子权重的给定
        1.2.3 多因子叠加分析
        1.2.4 评价结果分析
    1.3 市域绿地结构与布局
        1.3.1 规划原则
        1.3.2 市域绿地规划结构
        1.3.3 区域绿地分类发展规划
        1.3.4 风景游憩绿地规划
        1.3.5 区域设施防护绿地规划
        1.3.6 生产绿地规划
        1.3.7 文物保护单位规划控制
第五章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1.1 高安市城市格局演变
        1.1.1 中心城区形态演变
        1.1.2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
        1.1.3 城市空间发展趋势
        1.1.4 城市空间环境分析
    1.2 规划对策
    1.3 绿地系统结构布局
    1.4 各片区景观风貌引导
        1.4.1 老城区
        1.4.2 城北新区
        1.4.3 瑞阳新区
        1.4.4 新世纪工业园区
    1.5 规划指标
    1.6 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1.6.1 绿地布局调整
        1.6.2 公园绿地布局
        1.6.3 绿地指标
        1.6.4 绿地系统结构
    1.7 公园绿地(G1)规划
        1.7.1 规划原则
        1.7.2 规划指标
        1.7.3 公园绿地规划
    1.8 防护绿地(G2)规划
        1.8.1 道路防护绿地
        1.8.2 高压走廊绿带
        1.8.3 卫生隔离绿带
        1.8.4 防风林带
    1.9 广场用地(G3)规划
        1.9.1 广场用地(G3)
    1.10 附属绿地(G4)规划
        1.10.1 附属绿地规划指标
        1.10.2 居住绿地规划
        1.10.3 工业附属绿地规划
        1.10.4 公共设施附属绿地
        1.10.5 仓储及市政设施附属绿地规划
        1.10.6 城市道路绿地
第六章 专项规划
    1.1 树种规划
        1.1.1 树种规划原则
        1.1.2 植物现状分析
        1.1.3 树种规划目标
        1.1.4 树种总体规划
        1.1.5 植物规划指标
        1.1.6 一般树种规划
    1.2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1.2.1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原则
        1.2.2 防灾避险总体规划
        1.2.3 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1.3 生态修复规划
        1.3.1 生态修复定义与特点
        1.3.2 生态修复规划
        1.3.3 高安市城区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1.3.4 高安市单体生态修复项目规划
    1.4 城市绿道规划
        1.4.1 绿道的定义
        1.4.2 城市绿道功能
        1.4.3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原则
        1.4.4 高安市绿道规划
        1.4.5 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5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5.1 古树名木等级划分
        1.5.2 古树名木的价值
        1.5.3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5.4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基本原则
        1.5.5 高安市古树名木基本情况
        1.5.6 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
        1.5.7 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1.5.8 管理要求与建议
参考文献

(6)丽水市主要色叶乔木树种的叶色构成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彩叶植物概念及应用情况研究进展
        1.2.2 国外彩叶研究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
        1.2.3 国内彩叶研究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园林植物色彩采集方法理论研究
    2.1 园林植物色彩采集方法
    2.2 数据的采集方法
    2.3 颜色(色相)、亮度(明度)、饱和度(彩度)分析
    2.4 色彩的影响研究
        2.4.1 色彩对人的生理影响
        2.4.2 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
        2.4.3 人对色彩的心理感应
    2.5 小结
3 丽水市全年主要彩叶乔木植物资源及应用现状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基本概况
        3.1.2 地形地貌概况
        3.1.3 气候水文概况
        3.1.4 自然资源概况
        3.1.5 经济概况
        3.1.6 交通运输概况
        3.1.7 主要彩叶植物叶色资源概况
    3.2 彩叶植物应用现状
        3.2.1 公路景观应用
        3.2.2 旅游观光应用
        3.2.3 城市景观运用
    3.3 小结
4 丽水市主要彩叶乔木植物全年叶色构成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叶色的采集
        4.1.3 叶色的分析和测量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色素、季相及习性的丽水市主要乔木植物叶色分析和叶色类型划分
        4.2.2 基于饱和度和明度的丽水市主要乔木植物叶色分布和叶色类型划分
        4.2.3 丽水市主要乔木植物叶色变化特征
    4.3 小结
5 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的景观色彩综合评价研究
    5.1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5.1.1 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的景观色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的景观色彩综合评价方法
    5.2 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的景观色彩的综合评价
        5.2.1 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的景观色彩评价指标的权重
        5.2.2 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的景观色彩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5.2.3 丽水市主要秋色叶树种的景观色彩综合评价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丽水市主要林木本植物叶色分类表
附图
致谢

(7)合肥市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景观、美景度、景观评价相关概念
        1.1.1 景观
        1.1.2 美景度
        1.1.3 景观评价
    1.2 城市行道树景观概况
        1.2.1 国内外城市行道树景观发展史
        1.2.2 国外城市行遂树景观发展史
        1.2.3 今后发展趋势
    1.3 景观审美评价研究
        1.3.1 景观审美评价学派
    1.4 心理物理学派的研究基础
        1.4.1 SBE法理论基础
        1.4.2 评价前的基础研究
        1.4.3 SBE法评价模型
        1.4.4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视觉景观评价中的研究应用领域
第二章 引言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合肥市道路及行道树景观现状
        3.2.1 合肥市道路现状
        3.2.2 行道树景观现状
    3.3 城市行道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要素
        3.3.1 城市行道树景观的美学价值
        3.3.2 城市行道树绿带景观审美的影响因素
    3.4 研究内容
    3.5 研究方法
        3.5.1 行道树景观照片的拍摄
        3.5.2 制作幻灯片及评分问卷
        3.5.3 评估方法与程序
        3.5.4 行道树景观美景度SBE值计算
        3.5.5 行道树的树种偏好分析
        3.5.6 行道树景观美景度影响因子分析
        3.5.7 建立行道树美景度预测模型
        3.5.8 各群体在行道树景观美景度相关性分析
        3.5.9 各群体的景观美景度差异性分析
        3.5.10 合肥市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结果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行道树树种偏好结果与分析
        4.1.1 各图片行道树景观SBE值计算及质量分级
        4.1.2 树种偏好分析结果
    4.2 行道树景观美景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4.2.1 行道树景观美景度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2.2 行道树景观美景度各影响因子分析方法
        4.2.3 行道树美景度显着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2.4 各影响因子分析
    4.3 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预测模型
    4.4 各群体在行道树景观美景度相关性分析
    4.5 各群体的景观美景度差异性分析
        4.5.1 各群体对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4.5.2 各群体关注的景观因子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4.5.3 各群体的树种偏好差异性分析结果
    4.6 合肥市各道路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结果
第五章 对合肥市行道树景观规划的建议
    5.1 对树种选择的建议
    5.2 对合肥市行道树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议
    5.3 对行道树景观的后期维护管理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研究的创新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A
附表B
附表C
作者简介

(8)苏州乡土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乡土植物
        1.2.2 植物景观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方法与创新点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系统分析法
        1.6.4 创新点
第二章 植物景观设计
    2.1 植物的作用
    2.2 植物的景观意义
        2.2.1 表达功能
        2.2.2 恢复环境
        2.2.3 审美情趣
第三章 苏州地区的乡土植物
    3.1 苏州的自然环境
    3.2 苏州的乡土植物文化
        3.2.1 民间习俗
        3.2.2 文人墨客
        3.2.3 宗教
        3.2.4 山野草趣
    3.3 苏州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现状
        3.3.1 雅俗共赏
        3.3.2 一叶知秋
        3.3.3 依畔清波
        3.3.4 待开发植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4.1 景观空间
        4.1.1 空间的体验
        4.1.2 空间的使用
        4.1.3 空间的组合
    4.2 植物的空间特征
        4.2.1 地被植物
        4.2.2 低矮植物
        4.2.3 中等高度植物
        4.2.4 高的灌木或小乔木
        4.2.5 乔木种植
    4.3 植物的空间构成
        4.3.1 围合
        4.3.2 渗透
        4.3.3 形状
        4.3.4 竖向比例
        4.3.5 焦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乡土植物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5.1 城市综合公园
        5.1.1 植物与建筑
        5.1.2 植物与山体
        5.1.3 植物与水体
        5.1.4 植物与园路
    5.2 郊野公园
        5.2.1 林地景观
        5.2.2 地被景观
        5.2.3 生物多样性景观
    5.3 湿地公园
        5.3.1 陆生植物景观
        5.3.2 湿生植物景观
        5.3.3 水生植物景观
        5.3.4 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
    5.4 道路绿地
        5.4.1 行道树
        5.4.2 分隔绿化带
        5.4.3 滨河绿带
        5.4.4 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1 苏州地区主要乡土植物名录表
作者简历

(9)长沙铜官工业园黄龙路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道路景观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工业园道路景观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工业园道路景观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工业园
        2.1.2 道路景观
        2.1.3 植物景观
        2.1.4 防护绿地
    2.2 工业园道路分类
        2.2.1 主干道
        2.2.2 次干道
        2.2.3 支路
    2.3 理论基础
        2.3.1 植物造景理论
        2.3.2 植物生态学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道路视觉景观理论
3 相关案例研究
    3.1苏州工业园道路景观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要点
        3.1.3 不足之处
        3.1.4 经验借鉴
    3.2 重庆凤凰湖工业园道路景观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要点
        3.2.3 经验借鉴
    3.3 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道路景观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要点
        3.3.3 经验借鉴
    3.4 天津临港工业区道路景观
        3.4.1 项目概况
        3.4.2 不足之处
        3.4.3 经验借鉴
    3.5 迁安三里河
        3.5.1 项目概况
        3.5.2 设计要点
        3.5.3 经验借鉴
4 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4.1 工业园区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
        4.1.1 道路
        4.1.2 建筑和构筑物
        4.1.3 景观小品
        4.1.4 植物绿化
        4.1.5 水体
    4.2 工业园道路绿化景观的特征
        4.2.1 抗污植物需求性
        4.2.2 地域性
        4.2.3 高效益性
        4.2.4 可持续发展性
        4.2.5 休闲游憩性
    4.3 工业园道路绿化景观的功能
        4.3.1 生态防护功能
        4.3.2 景观观赏功能
        4.3.3 安全功能
        4.3.4 人文功能
    4.4 工业园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表达方法
        4.4.1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4.4.2 道路景观植物配置手法
        4.4.3 道路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4.4.4 季相营造与色彩搭配
        4.4.5 道路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4.4.6 工业园生态植物选种
    4.5 滨河道路植物生态护坡景观设计
        4.5.1 植物生态护坡分类
        4.5.2 河流护坡植物分类
        4.5.3 护坡植物景观营造
5 长沙铜官工业园黄龙路景观设计
    5.1 基础研究
        5.1.1 项目背景
        5.1.2 区位分析
        5.1.3 交通分析
        5.1.4 用地性质分析
        5.1.5 地域文化分析
    5.2 铜官工业园黄龙路景观现状问题总结
        5.2.1 植物空间结构缺乏层次感
        5.2.2 植物种类运用较少
        5.2.3 生态防护效果差
        5.2.4 季相景观不明显
        5.2.5 缺乏地域特色
    5.3 设计总则
        5.3.1 设计依据
        5.3.2 设计原则
        5.3.3 设计定位
        5.3.4 设计策略
    5.4 总体规划
        5.4.1 景观结构规划
        5.4.2 植物主题规划
        5.4.3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5.5 分段设计
        5.5.1 “萌春”主题标准段设计
        5.5.2 “醉夏”主题标准段设计
        5.5.3 “问秋”主题标准段设计
        5.5.4 “寻冬”主题标准段设计
    5.6 景观节点设计
        5.6.1 “陶趣”景观节点
        5.6.2 “陶情”景观节点
        5.6.3 “陶艺”景观节点
    5.7 专项设计
        5.7.1 植物季相设计
        5.7.2 护坡植物设计
        5.7.3 景观小品设计
        5.7.4 道路服务设施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长沙铜官工业园黄龙路景观设计主要图纸
附录B 长沙铜官工业园黄龙路景观设计主要施工图
致谢
附件

(10)南京两所高校四季观花树种群落调查与最佳观赏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1.1.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1.2 相关概念
        1.2.1 观花树种
        1.2.2 观赏特性
        1.2.3 植物物候与最佳观赏期
        1.2.4 植物季相与时序景观
        1.2.5 植物群落
        1.2.6 树种规划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观花树种资源调查及园林应用
        1.3.2 植物群落与调查方法研究
        1.3.3 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1.3.4 植物物候期研究与应用
        1.3.5 观花树种规划研究及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
        2.1.2 研究区域简介
        2.1.3 调查树种名录
    2.2 研究方法
        2.2.1 取样方法
        2.2.2 群落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2.3 研究内容
        2.3.1 观花树种资源调查
        2.3.2 观花树种群落特征分析
        2.3.3 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调查
        2.3.4 观花树种配置方案研究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观花树种资源统计与分析
    3.1 观花树种科属分布分析
    3.2 观花树种乡土性分析
    3.3 观花树种资源特色分析
        3.3.1 观花树种景观空间层次特征
        3.3.2 观花树种观赏特性
第四章 观花树种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1 南林大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1.1 生活区
        4.1.2 教学区
        4.1.3 休闲绿地区
        4.1.4 南林大群落景观特点小结
    4.2 南师大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2.1 生活区
        4.2.2 教学区
        4.2.3 休闲绿地区
        4.2.4 南师大群落景观特点小结
    4.3 南京高校绿地观花群落景观特征
第五章 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分析
    5.1 基本定义
        5.1.1 南京季节划分标准
        5.1.2 最佳观赏期划分标准
    5.2 观赏周期与观赏特性
        5.2.1 南林大
        5.2.2 南师大
    5.3 小结
        5.3.1 全年群落观赏性分析
        5.3.2 不同环境对观花树种最佳观赏期的影响
        5.3.3 各观花树种的观赏周期
        5.3.4 全年最佳观赏时段分布
第六章 观花树种配置评价与建议
    6.1 校园绿地常用观花树种配置评价
        6.1.1 木犀
        6.1.2 蜡梅
        6.1.3 紫叶李
        6.1.4 荷花玉兰
        6.1.5 白玉兰
        6.1.6 垂丝海棠
        6.1.7 紫薇
        6.1.8 二乔玉兰
        6.1.9 常用观花树种配置模式小结
    6.2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建议
        6.2.1 适地适树,乡土优先
        6.2.2 合理搭配,延长群落观赏期
        6.2.3 不同功能区域应差异化设计
        6.2.4 以植物配置凸显高校文化
        6.2.5 加强科普教育与养护管理
第七章 总结与评价
    7.1 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四、优美行道树种白玉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南昌临空经济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研究[D]. 李阳.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D]. 王璐瑶. 华侨大学, 2020(01)
  • [4]关中地区城市常见行道树生态效益定量分析研究[D]. 张博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高安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祝心怡.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丽水市主要色叶乔木树种的叶色构成与综合评价研究[D]. 王峥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7]合肥市行道树景观美景度评价[D]. 郑雨欣.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苏州乡土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王任翔.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9]长沙铜官工业园黄龙路景观设计[D]. 李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南京两所高校四季观花树种群落调查与最佳观赏期研究[D]. 罗雨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木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