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后通胀、QFII和国资改革三变

2004年前后通胀、QFII和国资改革三变

一、通胀、QFII和国资改革 三大变数左右2004(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敏[1](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认为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诗雨[2](2019)在《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政府规制、产业竞争与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交互作用的机制、路径与效应问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我国当代理论研究学者和经济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规制经济学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为基础;结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产业发育基本特征和政府规制基本目标和手段;使用中国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美国所有上市公司,2001至2015年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本文研究发现:1)中国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产生影响的传导链存在断裂,断裂之处在于产业竞争没有发挥显着的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这导致了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而在美国,产业竞争程度越大,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程度越深,这说明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中,前者和治理效应中深化财务风险的影响占了上风。2)在中国,较强的政府企业规制会带来深化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削弱产业竞争的作用;较强的政府产业规制会给企业带来深化财务风险的影响,且产业规制和产业竞争的影响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结合产业竞争本身不具有显着影响,这说明在中国,竞争环境可能是内生于规制环境的。而美国政府产业规制能够显着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且不会对产业竞争和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产生显着影响。3)在中国,产业层财务风险水平随单个企业财务风险反向而动,后者的横向衍化主要体现为产业中的竞争效应;而在美国样本企业中,竞争效应虽然也得到了验证,但不如在中国样本中稳健和显着,这说明美国产业中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并存的现象更加明显。同时,在中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增强;而在美国样本中,产业竞争环境则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不产生显着的场域作用。最后,在中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过程并不会对产业竞争程度产生显着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竞争机制对单个企业财务风险不敏感;而美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竞争程度越大。4)在中美两国产业中,较强的政府规制会削弱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但这种削弱作用的来源却不同,中国市场来源于政府规制所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而美国市场则源于与政府规制并存的较强的产业竞争。在中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受到政府规制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由“公的规制”降低产业财务风险目标所决定的。而在美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受到政府规制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现象可以被规制俘虏理论所解释。在中国市场中,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联动机制存在着莫比乌斯正向扭曲,且这种扭曲发生在政府规制影响企业层财务风险的过程中——政府规制本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却由于规制约束的存在深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纵向衍化。在美国市场中,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联动机制存在着莫比乌斯负向扭曲,且这种扭曲发生在产业层财务风险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过程中——在财务风险较低的产业中本不需要过多的政府规制,但由于规制俘虏的存在,较强的政府规制反而出现在财务风险较低的产业中。本研究通过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比较研究,推进了对产业组织研究范式的反思,对规制经济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对企业财务理论的补充;为企业提供了不同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环境中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和调整方向提供理论参考;为我国产业良性竞争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风险管控方面的比较优化策略;为完善政府规制机制体制建设提供了市场与政府作用协调均衡的动态一致性选择。

吴佳茗[3](2019)在《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研究 ——基于共同利益视角》文中指出本文以海合会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从共同利益的视角分析探讨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金融合作问题。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开展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如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助推双方优势互补、提高双方国际竞争力等。因此,研判双方金融合作的共同利益、选择合理可行的合作路径,有助于中国与海合会国家深化金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由于海合会国家所处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宗教文化因素较为敏感复杂,相比传统的金融学分析,研究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问题不能局限于经济学的角度,还需要同时考虑政治、宗教、文化等要素,综合探析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收益及合作路径,既为未来双方金融合作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指导,又有助于拓宽我国金融学研究的学术边界和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综合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三大学科,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作为主线,以共同利益为研究视角,开展了理论推导分析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可选择的合作路径建议。本文由九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意义,界定了文中重要的研究术语,阐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本文的分析思路及框架;第一章为已有研究成果及理论基础,主要对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问题所涉及和关联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罗列了相关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二章对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共同利益进行理论推导分析;第三章分析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相互依存;第四章分析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共同命运;第五章分析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同质性;第六章分析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自我约束;第七章提出了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可选择路径。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持续性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王爱武[4](2018)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国企混改的进程非常曲折,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个案出现,从1993年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实施,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确认却晚于这些实践工作。我国混改经历了先试点,再调整,最终以理论、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这与我国改革过程中行动领先理论的特点相符。国企混改过程中,国企需要由原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逐步公司化、股份制,管理方式也从行政管理转变为公司治理。国有出资人身份的转变与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的相伴而行,也开始了混改企业公司治理的行为。1993-2003年,我国外部市场环境欠佳,制度体系不健全,导致混改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了加强约束,国家在立法工作上强化了维护股东权益的立场,这使得公司治理行为在我国实施之初,就采取了股东会中心的治理模式。后来随着国企推进股份制工作,大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与国有出资人同时出现大量个人投资者,形成中国最早的“中小股东”。他们数量众多,又属于纯粹的财务投资,导致公司治理行为又具备了一些英美自由市场模式的特点。我国上市公司最早以国企为主,国有股东直接任命企业经营者,导致大股东与内部人利益一致,形成了中国的特色公司治理行为,这是一个久拖未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迈进。国企混改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深化而加快速度、加大力度,而传统的国企公司治理框架已经无法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本文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对国企混改历程的分析,探讨国企混改过程中公司治理的典型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混改国企的公司治理趋势与模式选择。本文研究主题是混改过程中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现状,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探讨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出发,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全球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四种形式,以及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概况。第二节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实现方式。第三节回顾了我党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沿革。第三章是从公有制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出资人身份研究。其中,第一节回顾了建国初期至1978年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时的国家出资人作为国营企业所有者的总貌,以及当时暴露出的两个尖锐问题,是国家出资人作为国企所有者三重身份叠加问题,以及国企中内部人的劳动激励与约束问题。第二节研究回顾了国有出资人旨在提高国企效率展开的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拨改贷、利改税等改革,分析了出资人与企业在改革方面存在的偏差问题。本章特别指出,国有出资人试图摆脱国企债权人的角色,但在当时外部市场缺失的背景下,该目标并未达成。第三节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开端,随着外部市场的不断发展,国有出资人努力从国企所有者向股东转化,通过混合来促进国企转型改革。第四节描述了国有出资人如何建立了财政部门+国资委的国资、国企监管模式,并解读了两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机制。第四章是混改中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及成因剖析。第一节深入探讨了我国股份制公司以及国企公司治理的共性和特性问题,并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下国有资产流失的系统成因。第二节系统阐述了混改中国企公司治理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问题,二是国企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第五章是关于伪公司治理结构的解析。本章分为四节,探讨了伪公司治理的定义和特征,成因及土壤,及其对混改的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第六章是国际的公司治理借鉴,本章介绍、分析了英美的自由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与日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特点及各自局限,并提出对我国混改国企公司治理的借鉴经验。第七章是国企混改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历史及未来趋势。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了股东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在我国的应用经验,肯定了其历史作用,也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同时分析了以此为基础的国企混改难点。第二节提出本文的观点,未来混改国企需要采纳利益相关者中心主义作为理论框架,以促进资本的“共融”,并描述了利益相关者中心的独特特征。第三节系统阐述了公司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应有的定位和应发挥的优势,以及如何共同塑造利益相关者中心的公司治理环境和行为。第八章是未来国企公司治理效率优化的微观机制,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阐述混改对不同所有制资本提出的新要求,并指出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各自需要做出的努力和调整。第二节指出不同资本形成的系统性垄断格局,这种格局必须予以打破,否则可能使企业混改流于形式。最后是案例分析。作者希望通过对民航业中的海航控股混改的案例分析来印证本文的部分分析结论和预测。本文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产生于国有出资人的身份转变行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经济系统发展初期,政府被迫为国企选择了一条以保护自身权益为主要目的的公司治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之前的治理模式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新的更加市场化的公司治理模式。未来的企业混改突出的是资本混合。混合并非毫无条件、毫无界限,新的混改政策已经消除针对所有制的歧视性条款,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混改仍然需要较多的特定条件和因素才能顺畅运行。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及民营企业在改革40年来都已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不停地发展壮大。新时期的混改是基于市场需要,基于资本回报要求的混改,不再是以前“抓大放小”行政命令主导的企业处置。资本之间不契合,企业之间不了解,行为方式不相容,都将扭曲企业混改。从一些混改案例看,理想状态的混改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但只要各股东还在为实现自身利益去争夺控制内部人,混改就会扭曲变味。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提出了伪公司治理结构,指出这是一种国有企业混改不彻底的表现,最终导致公司治理沦为形式,出资人对国企的管理又不得不回到行政管理的老路上。二是提出利益相关者中心模式的生态与运转原则。通过让国有出资人和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新的作用,形成市场化的公司治理框架,引导参与混改的资本方弱化对内部人的争夺,共同为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努力。三是从国有出资人角色转变视角重新梳理了国企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历程,分析了政府作为国营、国有企业出资人,具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三重身份叠加效应,逐步通过改革措施转换为目前主要公司制、股份制国企的股东角色,履行资本运营、过程监督职责。四是指出国有出资人已经通过改革从公司治理层面摆脱了“所有者缺位”困境,填补了“监管缺位”,使国资监管和国企管理走向更加市场化的阶段。本文研究领域跨度较大,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并重,兼顾中外,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整理法、历史考察法,以及比较分析法。

范氏周红(PHAM THI CHAU HONG)[5](2017)在《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越南都开启了改革之路。在理论上,两国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上,两国都坚持以市场化为手段,坚持走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经过艰辛的探索,中、越两国分别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越也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如政府转型、反腐败、减少失业、调整经济结构、防止经济泡沫、控制贫富差距。中越两国领导人深切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决心在社会主义的方向上进行深化改革,使广大人民真正分享改革发展的成就。本文拟在探索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对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进而在相互借鉴中得到启示。本文一共有七章:第一章阐明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主旨、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说明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并对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等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厘清。第二章论述和追溯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为两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寻求理论和现实出发点。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梳理了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其成效,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历程、内容及其成效。第五章和第六章重点对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行比较,找寻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异同,进而从中得出启示,互为借鉴与吸收。第七章分析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未来走向及启示。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发,正是在学习、消化、吸收中国发展经济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不仅能为促进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以促进中越两国的友谊发展。

范盱阳[6](2017)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利益突破地理疆界,海外经济利益出现了加速拓展的趋势。海外经济利益不仅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和维护。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数量、范围、重要性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而且以迅速增长的态势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看,原有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趋势有所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等风险层出不穷;从内部条件看,由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还存在经验不够丰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态势加剧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拓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集中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本文试图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整体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的成功做法,以期从战略层面对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整体而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多层次的风险和挑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国际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贸易层面看,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层面看,由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等风险的威胁,还容易受到投资保护主义的制约。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层面看,由于地缘特点和其它原因,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在全面衡量可用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稳妥的维护战略。本论文除绪论外,正文共有5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本章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国家利益、海外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等概念进行梳理。在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政治主要理论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基础上,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出发,指出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还对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认识的变化历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动因,以及中国目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利益现状。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情况和产品构成情况,说明中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再次,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结构分布、地域分布等问题,说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最后,对其它形式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作出总体的分析。第三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本章阐述了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威胁。其次,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论述了其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再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其他风险出发,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制约和瓶颈。最后,阐述了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海外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为“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本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采取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分析美国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具体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美国利用其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或主导者的地位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收益。其次,在阐述日本在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时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法律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第五章为“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首先,阐述了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冲突的多元性和中国拥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其次,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转型、完善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增强外交工作服务海外经济利益能力、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具体举措。

杨泽榆[7](2018)在《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东北非能源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现有成果主要针对该地区能源生产、供应和价格等要素进行研究,而本文从能源消费视角研究中东北非地区的能源消费政策,探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历程,研究视角与以往不同。本文所指能源消费,包括中东北非国家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即是该地区各国为了实现经济生产目标和保障民众福利、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的一种引导能源消费的方式和具体措施。在本文研究中,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主要表现为价格低廉的能源消费方式,以及国家为维持低价能源消费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本文将从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及现状的分析为起点,找出能源消费增长快、增量大、人均能耗高等严峻形势的重要原因——价格低廉,探究该地区能源低价消费的政策性因素——能源价格补贴。能源补贴在中东北非地区运用广泛,影响深远。政府实施能源补贴的经济成本高昂,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带来了系列社会发展问题。为了消除能源补贴的负面影响,中东北非国家大力推行能源补贴改革,核心是提高能源消费价格。此外,笔者在研究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过程中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规律,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能源导向型经济增长促进了能源消费增长、能源消费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同时,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求最终推动了能源消费政策的变革。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论部分共分为五章,遵循从历史和现有现象背后寻找原因、深入分析原因的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分析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和现有形势,是研究的起点;论述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部门分布特点和低价特点。第二章从政策性因素解释能源消费价格低廉的原因,分析了中东北非实施能源补贴政策的基础和目标,以及各国推行能源补贴的具体情况和特征,进一步回应了前章所述能源消费急剧增长的原因。第三章是承上启下的一章,其中能源补贴的负面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内容,是对上一章所述各国推行能源补贴政策影响的进一步论述;对能源低价消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改革必要性的论述,又为后一章讨论能源消费价格调控做了铺垫。第四章概述了该地区国家能源补贴改革的情况,归纳了改革的特点、经验和改革面临的风险、挑战。第五章论述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演进历程,归纳出该地区能源消费政策植根于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特征,以及能源消费政策调整与该地区经济改革和地区能源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做出判断。结论部分采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变化进行解释,笔者认为,中东北非地区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该地区能源导向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因此,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必须符合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此外,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改革的部分成功经验,可对中国的能源补贴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许正[8](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曾绍龙[9](2015)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金融证券化、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加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国际经济整体与多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了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与长期超低利率政策,在较长时期内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世界经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中国)成为投机资本逐利的目的地,净流入额已超出危机前水平。国际短期资本具有无国界、大容量、高流速及高投机性等突出特点,赋予其与生俱来的高流动性与高风险性等内生脆弱性,这无疑会放大金融市场和经济的不稳定性,资本管制再次成为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因此,深入研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资本管制实践以及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资本管制的强度及其有效性,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与金融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主流经济学对资本管制一直采取否定态度,因此关于资本管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薄弱。已有文献较多集中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一些重灾国实施资本管制的个案研究。本文采用多阶段最优控制理论从福利的视角构建资本管制理论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资本管制与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决定性因素,并采用离散面板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基于当前国际短期资本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看不见的手”,为避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本国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冲击,资本管制已然为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所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实施。文章研究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特征与国际资本管制实践。将资本流动区分为资本净流入、流入总量与流出总量,采用统计分析、线性回归、VAR动态模型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经济与政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构建了中国资本管制强度指标体系,研究了中国资本管制的阶段特征并对其强度进行直接度量与间接定量测度。依次采用投资储蓄静态与动态分析、非抛补利率平价偏差法以及抵消系数与冲销系数联立方程等定量间接分析法对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一国放开资本管制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必须满足其前提条件,即总财富大于总支出,当该条件不满足时则应实施资本管制,而决定总财富与总支出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外债平均利息率(外债成本)、GDP增长率、外债占GNI比、储备与外债比、总投资占GDP比、人均GDP等。(2)资本市场的开放是渐近有序的,贸然间实施资本市场完全自由化或者持久实施资本管制都是次优的。资本管制是稳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手段,而不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对立面,二者并不矛盾。(3)各种因素在中国国际短期资本净流入、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国际短期资本流出中所起作用不同。从经济上看,国内外利差变化、股票投资收益率是影响国际短期资本净流入的主要因素;股票投资收益率与人民币汇率预期是影响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差异、股票投资收益与国内外利差是影响国际短期资本流出的主要因素。从政策上看,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国际短期资本净流入的影响最为显着,市场开放程度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影响最为显着,对国际资本流出的管制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4)对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资本管制在短期内是有效的,而就长期来看其有效性在明显减弱。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尽管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面临挑战,近期内资本管制仍然是中国应对国际短期资本冲击的有效政策工具。本文做出了以下几方面创新:(1)通过福利最大化构建资本管制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回答了实施资本管制的前提条件。指出资本管制是稳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手段,而不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对立面,二者并不矛盾。(2)将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系统地区分为存量与流量,存量以净流入衡量,流量指流入总量和流出总量,并从经济与政策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国际短期资本存量与流量波动的内外因素,以客观地反应各种因素在国际短期资本净流入、国际短期资本总流入、国际短期资本总流出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方向。(3)基于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构建了中国资本管制强度指标体系,研究了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这一指标体系对于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指标或者指标的参考标准可以多元,以完善体系的连续性。

林斯郁[10](2014)在《中美两国信用利差定价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工程模型及其宏观经济要素》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信用利差的动态过程,并基于金融工程模型与宏观经济因子作出中美两国信用利差的实证分析。首先构建马尔科夫状态转换跳跃扩散模型,并基于2008年至2013年的数据资料,对中国的银行间信用类债券的信用利差提出一个拟合的波动过程,从而构建具有跳跃扩散性质,且跳跃频率服从马尔科夫调控泊松过程的信用利差模型,接着利用该模型对其波动过程动态特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马尔科夫状态转换的跳跃扩散模型可以较好拟合信用利差过程,且波动过程依照信用等级的不同、期限的长短,存在不同程度的特征如:跳跃性、动差型态以及波动聚类性质。因此在假设驱动跳跃的泊松分配系由两状态的马尔科夫链所支配下,实证支持中国的信用利差跳跃行为较常发生于非常时期。其次构建宏观经济基础下的信用利差定价模型,对中美两国信用利差给予理论性的定价,并借由与市场实际价格的差异,以及当时宏观经济走势做出综合判断。由于使用大量的经济数据以及金融市场信息模拟信用利差动态走势,信用利差可以作为信用风险的具体衡量指标,而且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信用利差是公司债务工具和到期日相同的无风险政府债券的利率差距,适合说明当时信用风险状况。所以借由宏观经济因子对信用利差做定价的金融工程模型,除了量化宏观经济因子对信用利差所隐含违约强度的影响,还需要从中选取宏观经济因子去整合经济数据与金融讯息。宏观经济因子常伴随着新讯息而变化,本文为了解变化起因,将经济数据和金融指标汇集成三大类的宏观经济决策因子,然后对作为信用风险指标的信用利差作出定价。其中信用利差的决定因素,宏观经济决策因子的分类决定信用利差可以分解成三种类型信用风险来源,即系统性风险、紧缩风险以及失衡风险。不仅包括实体经济变量和金融市场的数据序列,还加入发展模式的考量。实体经济变量可以分解成消费和投资行为,以及这两者行为对应的价格指数如消费者、生产者物价指数以及房屋价格指数,借此得以区分实际与名义经济变量。金融市场则可以分解成股票市场、利率市场及汇率市场,后者可以恰当地反应出国家或地区货币政策的方向、货币升贬值和宽松紧缩与否的环境,而股票市场则是带有经济前瞻性。最后讨论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信用利差的潜在影响,考虑经常账户和储蓄率两者因经济模式的不同,将失衡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作为重点。简言之,本文是宏观经济基础下的金融工程定价模型,解释能力优于信用利差分解理论,可以简约量化出违约强度的评估值,以及分别检视出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或是发展模式带来的风险。最终目的是为了要提早得到发生信用危机的线索。本文研究发现早在2006年与2010年的宏观经济金融模型已对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与2011年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发出讯号。

二、通胀、QFII和国资改革 三大变数左右200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胀、QFII和国资改革 三大变数左右2004(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由来与界定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基本内容框架
        1.2.3 研究路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财务风险及其衍化
        1.3.2 产业竞争
        1.3.3 政府规制
        1.3.4 交互作用
    1.4 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动因及其扩散效应
        2.1.1 来自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衍化动因回顾
        2.1.2 来自外部环境的财务风险衍化动因回顾
        2.1.3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扩散效应研究回顾
    2.2 产业竞争与企业财务特征的交互影响
        2.2.1 基于产业竞争掠夺效应的影响回顾
        2.2.2 基于产业竞争治理效应的影响回顾
        2.2.3 企业财务特征对其产品市场行为表现的影响回顾
    2.3 政府规制对市场和企业的双重影响
        2.3.1 政府规制对产业竞争的影响回顾:立足中观视角
        2.3.2 政府规制对企业财务表现的影响回顾:立足微观视角
    2.4 文献评述
        2.4.1 关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评述
        2.4.2 关于国内外学者不同观点和研究冲突的评述
        2.4.3 现有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 制度背景分析
    3.1 中国经济市场化建设与政府规制政策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建立与发展
        3.1.2 中国重点产业政府规制政策的演进与发展
    3.2 “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深化与政府规制的新方向
        3.2.1 “新时期”中国市场机制的深化和完善
        3.2.2 “新时期”中国政府产业规制的新方向
        3.2.3 “新时期”中国政府企业规制的新重点
    3.3 美国产业发育状态与政府规制历史演进
        3.3.1 美国主要产业的发育状态分析
        3.3.2 美国政府规制的历史演进
    3.4 中美两国制度背景的比较与总结
        3.4.1 市场与政府关系形成路径的差异
        3.4.2 市场与政府相对势力的差异
        3.4.3 政府与企业相对势力的差异
第四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模型
    4.1 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与衍化路径
        4.1.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4.1.2 企业财务风险的纵向衍化:元驱动和场驱动
        4.1.3 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违约相关性
    4.2 产业竞争及其微观效应的理论基础
        4.2.1 基于当代经济学流派比较的市场研究范式选取
        4.2.2 不完全竞争产业中的企业竞争行为
        4.2.3 不完全竞争产业中的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
    4.3 微观经济规制理论的发展与沿革
        4.3.1 以收费规制为代表的传统微观经济规制理论与批评
        4.3.2 激励性微观经济规制改革、理论流派与基本形态
        4.3.3 激励性微观经济规制的最优模型与相对于最优情况的扭曲
        4.3.4 规制俘虏理论:对“公的规制”理论的一个补充
    4.4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4.4.1 三个研究主体的四组作用关系
        4.4.2 理论分析的基本假定
第五章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影响研究
    5.1 产业竞争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机制与路径
        5.1.1 产业竞争掠夺效应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5.1.2 产业竞争治理效应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5.1.3 两个效应的综合影响:叠加、制约还是抵消?
    5.2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设计
        5.2.1 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
        5.2.2 产业竞争及其他变量的度量
        5.2.3 模型设定
        5.2.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影响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协同影响研究
    6.1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协同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机制与路径
        6.1.1 政府规制直接限制企业自由竞争签约权对其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6.1.2 政府通过产业规制影响竞争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生的影响
    6.2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6.2.1 政府企业规制的度量
        6.2.2 政府产业规制的度量
        6.2.3 模型设定
        6.2.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协同影响的检验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产业竞争的影响研究
    7.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影响产业竞争的机制与路径
        7.1.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
        7.1.2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调节效应
        7.1.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对产业竞争的反作用
    7.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对产业竞争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设计
        7.2.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度量
        7.2.2 模型设定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产业竞争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实证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产业竞争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闭环效应研究
    8.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闭环效应的机制与路径
        8.1.1 政府规制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调节效应
        8.1.2 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对政府规制行为的反作用
        8.1.3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的联动机制:一个莫比乌斯环
    8.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闭环效应的实证研究分步式设计
        8.2.1 政府规制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模型设定
        8.2.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模型设定
        8.2.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闭环效应的模型设定
    8.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的闭环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8.3.1 政府规制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8.3.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实证结果分析
        8.3.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闭环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9.1 研究结论
        9.1.1 中美两国产业竞争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路径和效应
        9.1.2 中美两国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协同影响
        9.1.3 微观企业财务风险在产业中横向衍化对中美两国产业竞争影响
        9.1.4 中美两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产业竞争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闭环效应
    9.2 研究启示
        9.2.1 产业竞争声誉效应的充分发挥与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9.2.2 政府公信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9.2.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传染效应的产业阻断与规制适当的产业竞争程度
        9.2.4 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产业竞争机制与政府规制政策的良性闭环联动
    9.3 不足与展望
        9.3.1 本文的不足之处
        9.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研究 ——基于共同利益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术语界定
    四、研究路径
    五、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已有研究成果
        一、关于共同利益的研究
        二、关于国际金融合作的研究
        三、关于中东金融影响要素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国际关系三大理论范式
        二、金融合作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相关理论
        三、理论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共同利益理论推导
    第一节 集体认同界定共同利益
        一、集体认同理论逻辑链
        二、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集体认同的四变量
    第二节 共同利益的内涵分析
        一、共同利益内涵
        二、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共同利益表现
    第三节 共同利益催生国际合作
        一、金融合作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
        二、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现有成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相互依存
    第一节 相互依存形成共同利益纽带
    第二节 基准分析框架:卢卡斯模型
    第三节 数据选取及研究方法说明
        一、确定γ的值
        二、确定σ的值
        三、求得λ的值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λ值的经济意义
        二、潜在收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共同命运
    第一节 共同命运培育共同利益土壤
    第二节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共同命运纵向分析
        一、回顾历史渊源
        二、把脉当前局势
        三、展望未来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同质性
    第一节 同质性决定共同利益门槛
    第二节 地缘政治因素分析
        一、海合会国家国内政治环境
        二、海合会国家国际政治环境
        三、中国与海合会国家政治互信
        四、积极协助海合会国家维护地区安全
    第三节 跨文化因素分析
        一、跨文化因素对经济金融的影响
        二、跨文化风险分析
        三、尊重和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第四节 伊斯兰金融因素分析
        一、伊斯兰金融体系与传统金融理念的差异
        二、伊斯兰金融体制对金融合作的制约
        三、推动与伊斯兰金融的良性互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的自我约束
    第一节 自我约束维护共同利益秩序
    第二节 政策协调外部性分析
        一、经济政策外部效应的考量因素
        二、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宏观经济政策溢出效应解读
        三、哈马达模型下的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分析
    第三节 自我约束要素中的金融监管
        一、无金融监管条件下的博弈论分析
        二、金融监管下的博弈论分析
        三、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博弈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路径选择
    第一节 把握双方合作框架中的战略着力点
        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重要战略
        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中海国家货币直接结算
        三、充分评估海合会国家地区政治风险
    第二节 加强政策协调和监管合作
        一、积极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第三节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
        一、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
        二、中东金融人才培养及储备
        三、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4)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所有制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混合经济的研究
        三、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效率研究
        四、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状况及在我国的实践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混合所有制企业
        一、马列主义经济学中“混合”的内涵
        二、西方经济学“混合经济”的内涵
        三、国外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概况
        四、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实现及特点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的历史实现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的分类特点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的演化
        一、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政策的渐进式明确
        二、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政策的探索性继承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政策的系统性确立
        四、习近平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新论述
第三章 我国国有出资人身份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公有制背景下的国营企业
        一、国家出资人与国营企业
        二、国家出资人的多重身份
        三、内部人激励及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营企业的初始改革
        一、国营(有)企业改革框架的再认识
        二、国有出资人与国营企业的事权改革
        三、国有出资人与企业内部人的激励偏差
        四、国有出资人自身改革
        五、国企债权人身份困境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开端:一次混改
        一、一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抓大放小”
        二、国有出资人与“政企不分”问题
        三、国有出资人股东身份的迁移
        四、国企外部治理模式改革的初始探讨
    第四节 股东身份的国有出资人
        一、1993-2003年外部治理模式改革及困境
        二、2003年后国有出资人股东权利新模式
第四章 一次混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
    第一节 一次混改公司治理的典型问题
        一、混改国企公司治理的共性问题
        二、混改国企公司治理的特性问题
        三、混改国企的资产流失问题
    第二节 一次混改国企公司治理重要理论问题
        一、“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
        二、劳动力价值问题
第五章 一次混改国企治理的关键问题:伪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节 伪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伪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与成因
    第三节 伪公司治理结构的危害及解决
第六章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特点和借鉴
    第一节 英美自由市场经济公司治理模式
        一、自由市场经济公司治理模式的表现及特征
        二、自由市场经济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问题
    第二节 日德社会市场经济公司治理模式
        一、社会市场经济公司治理模式的表现及特征
        二、社会市场经济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问题
    第三节 经验借鉴
第七章 二次混改国企治理模式构建难题及解决
    第一节 二次混改主体的新要求
        一、国有资本制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机制的建立
        三、混改民营资本自身短板的克服
    第二节 二次国企混改的实施
        一、二次国企混改的难点
        二、实施难题的破解思路
        三、系统性垄断的独有性
    第三节 二次国企混改的路径假设
第八章 二次混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股东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模式
        一、股东会中心主义模式的时代选择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的提升作用
        三、我国不同治理模式的核心分歧
    第二节 未来治理模式选择:利益相关者中心模式
        一、利益相关者中心模式的基本内涵
        二、利益相关者中心模式的积极意义
        三、利益相关者中心模式的实施条件
        四、利益相关者中心模式的独特生态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中心模式中各方的定位
        一、国有出资人的定位
        二、债权人参与治理的定位
        三、其他出资人的定位
        四、企业内部人的定位
    第四节 利益相关者中心模式实施中待解决问题
附录:海南航空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研究
    一、海航混改的基本情况
    二、海航的公司治理问题
    三、案例启示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经济制度,经济机制,经济体制
    (二)市场经济体制
    (三)计划经济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一、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商品经济”的论述
    (二)列宁有关“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论述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论述
二、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二)越南构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三)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一、中国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限探索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构建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
    (一)1978—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探索阶段
    (二)1992—2002 年: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三)2002 年至今: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二)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五)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小结 第四章 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一、越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胡志明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二)阮文灵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三)阮富仲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
    (一)1986—1995 年:提倡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政策
    (二)1996—2005 年: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三)2006 年至今:迈向现代化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三、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一)建立混合经济
    (二)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是关键
    (三)建立一个国际经济融合
    (四)根据劳动、经济效率和资本的贡献分配
    (五)鼓励所有组织和人民参与经济发展
小结 第五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比较
一、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同
    (一)中越两国理论创新之同
    (二)中越两国渐进实践之同
    (三)中越两国对外开放格局之同
    (四)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同
二、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异
    (一)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不尽相同
    (二)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不同
    (三)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划分不同
    (四)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不同
    (五)中越两国政治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同
    (六)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差异
小结 第六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二)中国敢于实施突破政策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三)中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越南先实践探索再理论提升的做法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二)越南“换地聚田”与房地产业权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三)越南进行制度化规划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四)越南进行政治革新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小结 第七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足与未来走向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问题与不足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未来发展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足与未来走向
    (一)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问题与不足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未来发展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家利益界定与分类
        一、主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海外利益的概念及其发展动因
        一、海外利益的概念
        二、海外利益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分层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界定、发展和分类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界定及分层
第二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
    第一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现状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
        二、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利益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利益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中国的整体收益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
        三、中国国际贸易区域分布情况
        四、中国国际贸易产品构成情况
    第三节 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
    第四节 海外运输通道和海外员工现状
        一、海外运输通道现状
        二、海外员工现状
第三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一、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
        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对外贸易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三、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重重
        二、中国对外间接投资隐忧犹存
    第四节 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风险
        一、现实风险形势严峻
        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五节 海外员工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
    第一节 美国的做法:构建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
        一、制定并利用国际经济制度
        二、通过国内立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
        三、发展跨国公司实现利益拓展和维护
        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运用军事力量
    第二节 日本的做法: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二、制定完善的保障海外经济利益的法规与制度
        三、形成了多元参与、官民合作的保障机制
        四、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
第五章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
    第一节 中国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
        一、中国外交原则和政策的制约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冲突的多元性
        三、中国海外运用军事力量的有限性
    第二节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力
        二、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转型
        三、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
        四、增强海外经济利益的外交维护力度
        五、探索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的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价值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东北非能源问题相关研究
        二、中东北非能源消费问题有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历史发展
        一、1970~2015年能源消费与GDP增长
        二、能源导向型经济结构构建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形势和结构特点
        一、日益严峻的能源消费形势
        二、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部门分布特点
        一、能源消费部门分布总体情况和特点
        二、发电部门
        三、海水淡化
        四、石油化工及其他高能耗产业
    第四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低价特征
第二章 中东北非国家实施的能源消费政策——能源补贴
    第一节 丰富能源资源禀赋及其财富累积
        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资源禀赋
        二、巨额能源财富的累积
    第二节 能源补贴及其初始目标
        一、能源补贴的定义和内涵
        二、能源补贴的经济发展目标
        三、能源补贴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能源补贴的政治因素考量
    第三节 能源补贴的推行运用及国别情况
        一、能源补贴的推行运用
        二、能源补贴的国别情况
    第四节 能源补贴的特点
        一、中东北非各国的差异性比较
        二、能源补贴的特点
第三章 中东北非能源低价消费的经济社会成本及其挑战
    第一节 中东北非地区宏观经济特点及形势
        一、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中东北非地区宏观经济的特点
    第二节 能源低价消费的经济成本分析
        一、能源、经济增长及其联系
        二、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政府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
    第三节 能源低价消费的社会影响
        一、能源低价消费负面影响使国民财富的合理分配遭质疑
        二、边境能源走私问题
        三、能源低价消费的环境影响
    第四节 能源低价消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改革的必要性
        一、能源低价消费与地区经济安全问题
        二、能源低价消费与地区能源安全问题
        三、能源价格补贴改革刻不容缓
第四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调整——价格调控
    第一节 能源补贴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地区各国启动改革及改革历程
        二、能源补贴改革的具体措施
        三、补贴改革的初步成效
    第二节 能源补贴改革的特点经验及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能源补贴改革的特点和经验
        二、能源补贴改革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第五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分析
    第一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演变及特点
        一、能源消费政策的演变
        二、能源消费政策的特点
    第二节 能源消费政策与地区经济改革和能源发展战略
        一、地区经济改革的推行情况
        二、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
        一、能源消费政策对地区经济改革和能源发展战略的意义
        二、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8)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二)越南战争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二)毒品犯罪问题
        (三)武器走私问题
        (四)非法移民问题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三)维和机制
        (四)警务合作机制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六)联合演习机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一)越南与柬埔寨
        (二)泰国与越南
        (三)老挝与泰国
        (四)中国与越南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一)柬埔寨
        (二)缅甸
        (三)老挝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中国云南省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一)美国
        (二)日本
        (三)俄罗斯
        (四)欧盟
        (五)澳大利亚
        (六)印度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核心概念
        1.3.1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1.3.2 资本管制
        1.3.3 资本管制强度
        1.3.4 资本管制有效性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2.1.1 国内外利差驱使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2.1.2 汇率波动导致国际短期资本频繁流动
        2.1.3 资产组合优化影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2.1.4 货币政策变化促进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2.1.5 交易成本降低加速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2.1.6 其它影响因素
    2.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内生脆弱性
        2.2.1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2.2.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脆弱性的实证研究
    2.3 资本管制的必要性与约束条件
        2.3.1 资本管制的必要性
        2.3.2 资本管制的约束条件
    2.4 资本管制的有效性
        2.4.1 资本管制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2.4.2 资本管制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2.4.3 资本管制效果评价新指标
        2.4.4 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
    2.5 国际资本管制合作
    2.6 小结
3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资本管制实践
    3.1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特征
        3.1.1 流动规模巨大
        3.1.2 流向区域集中
        3.1.3 资本进出频繁
        3.1.4 证券化与衍生化
        3.1.5 投机性与破坏性
    3.2 美国财政悬崖与量化宽松政策
        3.2.1 美国财政悬崖与债务经济
        3.2.2 美国量化宽松的实施与退出
    3.3 资本管制的国际实践
        3.3.1 新兴经济体资本管制实践
        3.3.2 发达国家资本管制实践
        3.3.3 资本管制的国际共识
    3.4 小结
4 资本管制决定因素的一般理论与实证分析
    4.1 资本管制理论的最新进展
    4.2 福利视角下资本管制理论模型
        4.2.1 资本管制的次优性
        4.2.2 基础理论模型构建
    4.3 不同条件下资本管制的决定因素
        4.3.1 公共支出外生条件下的最优政策选择
        4.3.2 公共支出内生条件下的最优政策选择
    4.4 资本管制决定因素的实证检验
        4.4.1 数据来源和描述
        4.4.2 模型和实证结果
    4.5 小结
5 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测算与特征
        5.1.1 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的测算
        5.1.2 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特征
    5.2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2.1 结构模型的构建
        5.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5.3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与检验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净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5.3.3 总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5.3.4 总流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6 中国资本管制强度测算
    6.1 资本管制强度的衡量方法
        6.1.1 相关研究
        6.1.2 基于法规的资本管制强度测量
        6.1.3 基于经济指标的定量测算法
    6.2 中国资本管制的特征
        6.2.1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沿革
        6.2.2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和资本管制政策现行框架
    6.3 中国资本管制强度测算
        6.3.1 基于法规的衡量
        6.3.2 基于定量方法的测量
        6.3.3 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比较
7 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
    7.1 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分析方法
        7.1.1 定性分析法
        7.1.2 定量分析法
        7.1.3 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7.2 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7.2.1 基于储蓄—投资法的实证分析
        7.2.2 基于利率平价法的实证分析
        7.2.3 基于抵消系数检测法的实证分析
        7.2.4 小结
    7.3 防范规避中国资本管制行为
        7.3.1 经常项目渠道
        7.3.2 资本项目渠道
8 研究结论及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对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启示
    8.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中美两国信用利差定价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工程模型及其宏观经济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相关概念综述
    1.2.1 信用风险
    1.2.2 观察指标
    1.2.3 信用风险模型
    1.2.4 信用衍生性商品定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架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结构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限制
    1.4.1 主要创新
    1.4.2 未来可供研究之处 第二章 信用利差理论发展及相关文献
第一节 风险贴水理论
    2.1.1 风险贴水初论
    2.1.2 风险债务定价
    2.1.3 主权债务贴水决定因素
第二节 分解模型延伸相关文献
    2.2.1 分解模型理论:决定因素分析
    2.2.2 分解模型理论:流动性风险
    2.2.3 分解模型理论:宏观经济因素与中外各国实证研究
第三节 经济预测指标相关文献
第四节 现代信用风险定价相关文献
    2.4.1 金融工程模拟动态过程
    2.4.2 宏观经济基础下的信用风险定价模型 第三章 金融工程模型
第一节 马尔科夫状态转换跳跃扩散模型
    3.1.1 跳跃扩散模型
    3.1.2 马尔科夫状态转换跳跃扩散模型
第二节 宏观经济基础下的信用利差定价模型
    3.2.1 宏观经济因子与违约强度设定
    3.2.2 信用利差等同信用违约互换的特定条件
    3.2.3 无套利条件下信用利差定价模型
第三节 中期票据实证分析
    3.3.1 市场分析
    3.3.2 实证分析
    3.3.3 比较分析与结论
第四节 企业债券实证分析
    3.4.1 市场分析
    3.4.2 实证分析
    3.4.3 比较分析与结论 第四章 宏观经济决策因子
第一节 国际金融纪事
    4.1.1 全球金融纪事
    4.1.2 区域金融纪事
    4.1.3 国际政经事件
    4.1.4 区域货币政策
第二节 决策因子分类
    4.2.1 系统性风险因子-实体经济变量
    4.2.2 紧缩风险因子-金融市场变量
    4.2.3 失衡风险因子-发展模式变量
第三节 宏观经济意义
    4.3.1 宏观经济意义-中国
    4.3.2 宏观经济意义-美国 第五章 中国信用利差实证研究
第一节 经济决策因子分析
    5.1.1 实体经济
    5.1.2 金融市场
    5.1.3 发展模式
    5.1.4 决策因子概述
第二节 信用利差定价实证
    5.2.1 中期票据
    5.2.2 企业债券
第三节 图形走势分析预测
    5.3.1 中期票据
    5.3.2 企业债券 第六章 美国信用利差实证研究
第一节 经济决策因子分析
    6.1.1 实体经济
    6.1.2 金融市场
    6.1.3 发展模式
    6.1.4 决策因子概述
第二节 信用利差定价实证
第三节 图形走势分析预测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7.1.1 经济决策因子
    7.1.2 信用利差定价
    7.1.3 理论值预测
第二节 中国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建议
    7.2.1 系统性风险防范与建议
    7.2.2 金融紧缩风险防范与建议
    7.2.3 发展失衡风险防范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通胀、QFII和国资改革 三大变数左右2004(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D]. 王诗雨. 东南大学, 2019(01)
  • [3]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金融合作研究 ——基于共同利益视角[D]. 吴佳茗.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2)
  • [4]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王爱武.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D]. 范氏周红(PHAM THI CHAU HONG).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6]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D]. 范盱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D]. 杨泽榆. 云南大学, 2018(04)
  • [8]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 [9]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研究[D]. 曾绍龙. 浙江大学, 2015(05)
  • [10]中美两国信用利差定价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工程模型及其宏观经济要素[D]. 林斯郁. 南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2004年前后通胀、QFII和国资改革三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