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家蚕未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

减少家蚕未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

一、减少蚕非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邱玲玉[1](2019)在《GFAT和PFK调控褐飞虱几丁质及能量代谢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褐飞虱的生长发育离不开骨骼重塑和能量代谢,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而能量代谢主要包括糖代谢、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循环等。谷氨酸盐:果糖-6-磷酸转氨酶(GFAT:Glutamine:fructose-6-phosphate aminotransferase)是己糖胺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并参与糖类代谢、几丁质代谢等途径。磷酸果糖激酶(PFK:Phosphofructokinase)是糖酵解通路的限速酶,催化效率不高,故糖酵解的速率严格依赖于PFK的催化能力。在这项研究根据干扰GFAT和PFK基因产生的影响,从而筛选潜在的防治褐飞虱靶标基因。本课题进行的工作内容如下:生物信息学分析:按照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已知的氨基酸序列,数据显示GFAT和PFK氨基酸序列ORF分别为2112 bp和3378 bp,预测蛋白是大小分别为703个和1125个,预测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79.22 kD和274.92 kD,等电点分别为6.31和4.82。RNA干扰和差异基因分析:以四龄末五龄初的褐飞虱为干扰对象,通过显微注射法抑制褐飞虱GFAT、PFK基因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fluorescent PCR,qRT-PCR)检测关键基因在mRNA上的表达水平。我们对干扰成功的褐飞虱RNA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注射dsGFAT后,导致上调基因1006个,下调基因8196个;注射dsPFK后导致1498个基因上调,2943个基因下调,其中共有3141个基因同时受GFAT和PFK的调控作用,上调基因有572个,下调基因有2569个。依据差异基因检测结果,我们对其Gene Ontology(GO)功能进行分门别类。结果发现干扰GFAT基因后GO功能分类结果与PFK基因相似,具有催化活性的基因最多,分别为705个和329个;细胞组分中最多的是与细胞相关的序列,分别有367种和162种;介导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新陈代谢(分别为535种和242种)。抑制GFAT和PFK基因表达对褐飞虱生理生化产生的影响:首先通过qRT-PCR检测褐飞虱GFAT和PFK基因的发育表达和组织表达情况,结果显示GFAT和PFK基因均在成虫阶段的表达水平相对最高,其次是在四龄若虫第三天或五龄若虫第一天的表达量较高。褐飞虱GFAT基因在翅膀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表皮,这说明GFAT对几丁质代谢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褐飞虱PFK基因在翅膀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在头部,在剩余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为平稳。接着探究GFAT和PFK基因对几丁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各个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干扰GFAT或PFK基因后,海藻糖酶基因TRE1-1、TRE1-2、TRE2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PGM1、PPGM2、UGPase、GS、GP、HK、G-6-Pase等基因的表达也受到抑制;调低GFAT基因的表达致使褐飞虱体内TRE1酶活显着上升,TRE2酶活先降后升,而海藻糖含量先降后升,葡萄糖含量略有上升趋势,糖原含量先升后降;敲低PFK基因的表达,致使膜结合海藻糖酶酶活明显下降,海藻糖含量无差异表现,葡萄糖和糖原含量显着上升。这些结果说明GFAT和PFK基因能调控褐飞虱海藻糖代谢。当抑制褐飞虱GFAT基因表达后48 h导致几丁质相关基因GNPNA、UAP、PGM1、PGM2、CHS的表达显着下调;在与褐飞虱PFK基因干扰48 h后,GNPNA、PGM2和UAP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上调,72 h后,PGM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无显着变化到极显着上升,CHS1、CHS1a和CHS1b的表达也显着上调,GFAT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并且干扰GFAT和PFK基因后褐飞虱都出现蜕皮异常和翅膀畸形现象,这说明GFAT和PFK基因能有效调控褐飞虱几丁质代谢,其中PFK基因可能通过调控上游海藻糖代谢来控制几丁质合代谢通路,导致几丁质合成困难和蜕皮障碍。无论是干扰GFAT还是PFK基因,HK基因的表达量都显着下调,且ATP含量最终也呈显着下降趋势,这说明GFAT和PFK基因可以通过调低HK基因的表达,从而减缓底物G-6-P的合成,导致ATP含量下降。干扰褐飞虱GFAT基因后褐飞虱体内G6PI1、G6PI2、PFK、PK1-PK5和PK7-PK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不同程度下调,G6PI3基因则极显着上调;PK6表现为先降后升;干扰褐飞虱PFK基因后褐飞虱体内G6PI2、G6PI3、PFK、PK2、PK4和PK7-PK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而PK10基因则极显着上调;G6PI1、PK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降后升,PK3和PK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则先升后降,且PK和MDH酶活性也显着下调与基因的表达保持一致。这些结果表明GFAT和PFK在能量代谢途径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谭福洋[2](2018)在《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生产、供应广西全区的家蚕原种,原种繁育技术对广西蚕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全新的原种繁育武鸣基地落成后并投产,新的蚕种繁育模式在武鸣基地得到实践。文章在总结现有家蚕原种繁育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归纳相关技术性问题和不足,提出家蚕原种繁育的新方法,为广西家蚕原种的繁育技术革新、广西蚕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广西武鸣家蚕原种基地的生产面临的问题有:原种繁育技术工序繁琐,人力物力投入大;养蚕制种技术要求高;桑蚕用具老旧;桑园病虫害严重,桑叶质量不整齐;新技术更新和落实不到位;生产管理较混乱等。这些问题对原种生产的成本,产量和效益方面都有阻碍作用,将会影响整个桑蚕业的长远发展。文章针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结合实践生产的改进效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技术上改革消毒和制种技术,简化操作或更改模式实现高效省力化,因地制宜,调整管理,提高人力价值,减少人力使用;推广新型蚕具,淘汰老旧蚕具,开展蚕具更新培训,有效辅助生产,降低成本;制定严格技术规章与要求,完善管理规程制度体系,落实生产,提高管理效率;桑园技术种植合理分布,结合当地特点防虫防病,以提供优质桑叶为主要任务。生产实践中问题较多,要完成对各项问题的改善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摸索。

詹秀苓(Shirley Jan)[3](2014)在《中医的整体治疗与现代身心灵治疗之灵性养生》文中提出众所周知,《黄帝内经》堪称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圣典”,其内容涵盖广泛,历代医家无不以《黄帝内经》作为论述的依据、治疗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与自然环境、人的身体结构、人的健康、疾病的防治等相关内容,指导我们如何调节饮食起居、完善后天所需以补充先天的不足,也指导我们如何依循体质、生活环境等的不同来调整身心以顺应大自然,求得整体的平衡,从而更加健康、舒适、长寿。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黄帝内经》对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已经透视与诠释的相当精准。《黄帝内经》对生命的观点是透彻、开放与全面的,但是却唯独在“灵”这一方面的表达含蓄且隐密,以至于后代的医家、学者均避开此内容没有做详细的论述,反而是养生家、修行者热衷于此。然而,虽然说《黄帝内经》对“灵”的表达含蓄且隐密,但是如果经过仔细对比推敲,也不难发现其“灵”的观念早已经渗透于字里行间。所以,如果能够确定“灵”在中医中的内涵,以“灵”在《黄帝内经》中的再诠释来强调中医的“整体治疗”是全面性的,中医不再只是医疗与养生,中医是讲求“身、心、灵”的“整体治疗”,更可以说是最完善的整体治疗。

魏国清[4](2013)在《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形成机理及SSR分子定位研究》文中指出家蚕既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又作为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家蚕种类繁多,有表型各异的突变体,每种突变体都蕴含着重要的基因资源。家蚕普斑(+p)作为幼虫斑纹正常型,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经典连锁图谱中第二连锁群0.0cM处;家蚕散卵性状(No-glue, Ng)在遗传方式上遵循伪母性遗传,对粘着性卵显性,控制该突变性状的基因位于第十二号染色体经典连锁图谱的28.0位点上。本文以正常家蚕品种P50为对照,对Ng突变品种H9的生殖腺、粘液腺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并且测定了产卵前后粘液腺内容物中糖、游离氨基酸、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鉴定了H9与P50粘液腺的主要差异蛋白并对该蛋白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根据家蚕第二、第十二连锁群信息,设计引物对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进行SSR分子定位、连锁分析与遗传图谱整合。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可遗传的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P50与H9的生殖腺的形状未见明显差异,但粘液腺的形态大小及内容物含量等差别较大,P50粘液腺比H9粘液腺要大(羽化当日),P50粘液腺产卵后缩小,而H9粘液腺产卵后未见明显变化。H9的粘液腺内容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比P50的低,其粘度也明显低于P50,H9与P50粘液腺分泌物中糖、游离氨基酸、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在出蛾当日达到最大,分别为9.32μg/mL,0.086mg/mL,0.007mg/mL,8.7mg/mL而在对照品种P50中却分别达到15.35μg/mL,0.117mg/mL,0.024mg/mL,15.3mg/mL。另外,双向电泳分析显示两个品种的的粘液腺蛋白存在差异,经MALDI-TOF MS鉴定主要差异蛋白为单核内皮激活多肽Ⅱ(EMAP Ⅱ)。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其它物种的EMAP Ⅱ基因设计引物,分别以DNA和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经克隆、测序和分析后获得家蚕P50与H9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II的基因序列和‘cDNA序列,解析了H9EMAP Ⅱ基因的结构,分析了家蚕EMAP 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预测其理论分子量为32kDa,理论等电点为8.31。家蚕H9EMAP Ⅱ基因DNA的全长为1177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其开放阅读框为870bp,编码289个氨基酸残基。通过比对发现,家蚕H9和P50的EMAP Ⅱ的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有4处变异,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3处变异,544处AAG突变为ACG,使其编码的赖氨酸被苏氨酸替代;740处ATG突变为GTG,导致甲硫氨酸突变为缬氨酸;1134TTT突变为TTC,同为笨丙氨酸密码子,属无义突变,1144处GTT突变为GTC,其编码的亮氨酸被丝氨酸替代。用邻接法构建的进化树显示家蚕与二化螟亲缘关系最近,与哺乳动物人和小鼠的距离较远。半定量RT-PCR表明家蚕EMAP Ⅱ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的时期和组织的特异性。EMAP Ⅱ基因在不同时期粘液腺的表达是有差异的,在出蛾当天的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又开始下降;家蚕EMAP Ⅱ基因除了在头、表皮中不表达或表达量较低,在其它组织中都表达且表达量无特别明显的差异。将家蚕的EMAP Ⅱ基因的ORF连接至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菌株中,用不同浓度的IPTG进行了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目的蛋白得到了稳定的诱导表达。利用正常家蚕品种P50和Ng突变品种H9构建回交群体对+P基因和Ng基因进行SSR定位和连锁分析。从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中第2连锁群上的15对SSR标记引物筛选出3对与+p基因连锁的SSR引物,构建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22.5cM,+P基因被定位在11.3cM处,位于标记S0206和S0211之间且距离S0206最近,为3.0cM。Kaikoblast分析结果表明,S0206和S0211之间物理距离为995Kb,进一步分析显示有家蚕基因组中有三个基因距离+P较近,分别是BGIBMGA009689, BGIBMGA009688和BGIBMGA009687,其中BGIBMGA009689最近,仅为19.1Kb。从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中第12连锁群上的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对SSR引物与Ng基因连锁,构建了一个全长为36.4cM的分子连锁图,Ng基因被定位在15.9cM处,位于S1202和S1203标记之间且距离S1202最近,为7.4cM。Kaikoblast分析结果表明S1202与S1203之间物理距离为181.7Kb,进一步分析显示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中有四个基因距离Ng基因较近,分别是BGIBMGA005833、BGIBMGA005834、BGIBMGA005835和BGIBMGA005836,其中BGIBMGA005834距离Ng最近,仅为16Kb。上述结果初步阐明了家蚕斑纹限性及天然散卵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家蚕EMAP Ⅱ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为以后对研究家蚕EMAP Ⅱ蛋白的真核表达、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SSR标记对+p和Ng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为进一步对+p和Ng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了基础;由于+P和Ng基因决定重要的生产性状,本研究为利用+P和Ng基因的SSR精细图谱进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

高青,祖莲英,陆宏良,陈连忠[5](2010)在《高温干旱对柞蚕生产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文中提出柞蚕二化一放养殖期,正值高温干旱季节,因此,高温干旱是柞蚕生产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本文就高温干旱对柞蚕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利于生产者在发展柞蚕产业中,克服对蚕生长发育不利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技术措施,进而提高柞蚕业的生产效益。

谢敏捷[6](2000)在《减少蚕非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文中认为 河北省邢台市蚕丝公司四敬霞等,对减少非受精卵的几个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桑叶的好坏决定卵的质量,对桑园应加强管理,种茧用桑多施有机肥。N、P、K应以5:3:4为宜。四龄以后不给过嫩过老叶。2.加强原种卵选择,严格淘汰非受精卵多的

二、减少蚕非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少蚕非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GFAT和PFK调控褐飞虱几丁质及能量代谢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褐飞虱概述及防治现状
        1.1.1 褐飞虱概况
        1.1.2 褐飞虱的防治
    1.2 海藻糖对几丁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1.2.1 海藻糖的发现
        1.2.2 海藻糖在昆虫体内的作用
    1.3 谷氨酸盐:果糖-6-磷酸转氨酶(GFAT)和磷酸果糖激酶(PFK)
        1.3.1 GFAT的研究进展
        1.3.2 PFK的研究进展
    1.4 RNA干扰技术
        1.4.1 定义
        1.4.2 RNA干扰的作用
    1.5 研究背景、目的
第二章 褐飞虱GFAT和PFK基因的克隆和基因特异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培养基制备
        2.1.4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褐飞虱GFAT、PFK序列的基本理化性质
        2.2.2 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预测
        2.2.3 二级结构预测
        2.2.4 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
        2.2.5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
        2.2.6 GFAT和PFK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抑制褐飞虱中GFAT和PFK表达后的RNA-Seq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RNA抽提结果
        3.2.2 褐飞虱18S、GFAT和PFK基因的熔解曲线情况
        3.2.3 基因沉默效果分析
        3.2.4 测序样品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3.2.5 测序饱和度分析
        3.2.6 reads对转录本的覆盖度及分布
        3.2.7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8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分析
        3.2.9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褐飞虱GFAT和PFK基因调控能量代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4.1.3 主要试剂和溶液
        4.1.4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褐飞虱能量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熔解曲线分析
        4.2.2 褐飞虱海藻糖酶基因的表达情况
        4.2.3 褐飞虱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4.2.4 褐飞虱海藻糖代谢通路其它基因的表达情况
        4.2.5 褐飞虱海藻糖酶酶活检测结果
        4.2.6 褐飞虱海藻糖含量、葡萄糖含量及总糖原含量检测结果
        4.2.7 褐飞虱EMP循环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
        4.2.8 褐飞虱TCA循环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
        4.2.9 褐飞虱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循环关键酶酶活
        4.2.10 褐飞虱ATP含量
    4.3 讨论
第五章 褐飞虱GFAT和PFK基因调控几丁质代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5.1.3 主要试剂
        5.1.4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褐飞虱的死亡率和畸形率
        5.2.2 褐飞虱GFAT、PFK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表达情况
        5.2.3 褐飞虱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熔解曲线分析
        5.2.4 褐飞虱几丁质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5.2.5 褐飞虱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情况
        5.2.6 褐飞虱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情况
        5.2.7 褐飞虱几丁质含量的检测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褐飞虱GFAT和PFK基因的克隆和发育表达分析
    6.2 褐飞虱GFAT和PFK表达抑制后RNA-Seq分析
    6.3 褐飞虱GFAT和PFK基因调控能量代谢
    6.4 褐飞虱GFAT和PFK基因对几丁质代谢
    6.5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桑蚕业概况
        1.1.1 省力化技术应用概况
        1.1.2 机械化概况
        1.1.3 信息化概况
    1.2 广西桑蚕现状
        1.2.1 广西桑蚕业
        1.2.2 广西家蚕原原种概况
        1.2.3 广西原种及蚕种制造概况
        1.2.4 广西桑蚕病害和防治概况
        1.2.5 广西桑树栽培技术概况
        1.2.6 广西桑蚕业特色副产品概况
    1.3 文章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广西家蚕原种繁育技术现状与问题
    2.1 消毒技术
        2.1.1 蚕室消毒
        2.1.2 桑叶消毒
    2.2 养蚕技术
        2.2.1 收蚁
        2.2.2 饲养技术和要求
        2.2.3 蚕期的综合防病
    2.3 制种技术
        2.3.1 上簇采茧以及种茧保护
        2.3.2 制种
    2.4 原种繁育生产问题
第三章 广西家蚕原种繁育技术新模式推出应用
    3.1 生产模式优化以及人员优化
        3.1.1 优化生产模式
        3.1.2 原种繁育基地添加小蚕共育模式
        3.1.3 实践成效
        3.1.4 实践优点
    3.2 新蚕具的投入使用
        3.2.1 旧蚕匾
        3.2.2 新蚕匾
        3.2.3 新旧蚕匾对比优点
        3.2.4 上簇实用
    3.3 机械化的投入探索
        3.3.1 消毒桑叶
        3.3.2 切桑机的投入使用
    3.4 新模式的实际生产缺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医的整体治疗与现代身心灵治疗之灵性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灵”的探讨
    一、“灵”的定义
    二、灵与科学
        (一) 理论的解说
        (二) 医疗上的事迹
        (三) 脑波的讯息
    三、灵与宗教
        (一) 佛教
        (二) 基督教
        (三) 道教
        (四) 回教
        (五) 印度教
        (六)犹太教
        (七) 祆教
        (八) 耆那教
    四、灵与修道
        (一) 儒家
        (二) 释家
        (三) 道家
        (四) 禅宗
        (五) 密宗
        (六) 奥修
        (七) 瑜珈
        (八) 观音法门
        (九) 灵气
        (十) 天帝教
        (十一) 谭崔
        (十二) 苏菲
    五、灵与养生家
        (一) 老子
        (二) 庄子
        (三) 葛洪
        (四) 孙思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活中的“身心灵整体治疗”
    一、身心灵整体治疗的健康概念
        (一)医学与身心灵整体治疗
        (二) 养生与身心灵整体治疗
        (三) 时尚与身心灵整体治疗
    二、身心灵整体治疗的时空差异
        (一) 古代的身心灵整体治疗
        (二) 现代的身心灵整体治疗
第三章 《黄帝内经》里“灵”的所在之处
    一、灵与大自然
    二、灵与人体
    三、灵与精、气、神
        (一) 灵与精
        (二) 灵与气
        (三) 灵与神
第四章 灵性养生
    一、实践《黄帝内经》中的生命科学
        (一) 身与《黄帝内经》
        (二) 心与《黄帝内经》
        (三) 灵与《黄帝内经》
    二、生命科学再升华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4)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形成机理及SSR分子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蚕突变体及其突变基因研究进展
        1.1 家蚕突变体资源研究概况
        1.2 家蚕突变基因研究进展
    2 家蚕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分子标记
        2.2 DNA分子标记
        2.3 家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 家蚕的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3.1 家蚕经典遗传图谱
        3.2 家蚕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3.3 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
    4 家蚕粘液腺的研究进展
        4.1 家蚕粘液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过程
        4.2 家蚕粘液腺分泌物
    5 家蚕限性育种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生物学特征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生物学特征
        2.2 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性状品种的组织器官变异情况
        2.3 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产生机理
        2.4 H9与P50品种粘液腺蛋白差异及主要差异蛋白纯化与鉴定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生化试剂
        3.2.3 常用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生物学特征观察
        3.3.2 粘液腺内容物理化性质
        3.3.3 卵表面胶着物质含量的测定
        3.3.4 粘液腺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3.3.5 差异蛋白的快速纯化
        3.3.6 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观察
        4.2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品种的生殖腺及粘液腺观察
        4.2.1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品种生殖腺的形状观察与比较
        4.2.2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品种粘液腺的形状观察与比较
        4.2.3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品种粘液腺提取物的光谱学性质及粘度
        4.2.4 不同发育时期粘液腺分泌蛋白含量的测定
        4.2.5 不同发育时期粘液腺内容物中糖含量的测定
        4.2.6 粘液腺内容物中游离氨基酸和脂类含量的测定
        4.2.7 卵表面胶着蛋白的含量比较
        4.2.8 粘液腺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4.2.9 差异蛋白的纯化与质谱分析
    5 讨论
        5.1 家蚕斑纹性状的遗传及应用
        5.2 家蚕粘液腺形态与其分泌蛋白的作用
    6 结论
第三章 斑纹限性兼散卵家蚕EMAP 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家蚕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EMAP Ⅱ基因的克隆
        2.2 家蚕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转录水平的研究
        2.3 家蚕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的原核表达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生化试剂
        3.2.3 常用溶液的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家蚕的饲养及组织的提取
        3.3.2 家蚕基因组DNA及RNA的提取
        3.3.3 EMAP Ⅱ基因的扩增
        3.3.4 家蚕EMAP Ⅱ基因的原核表达
        3.3.5 家蚕EMAP Ⅱ转录水平的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家蚕基因组DNA及总RNA的检测
        4.2 第一链cDNA浓度的测定
        4.3 家蚕EMAP Ⅱ基因PCR扩增结果
        4.4 H9 EMAP Ⅱ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4.5 家蚕EMAP 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5.1 氨基酸同源性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
        4.5.2 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4.6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7 家蚕EMAP Ⅱ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4.8 不同条件下的原核表达
        4.9 家蚕EMAP Ⅱ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5 讨论
        5.1 家蚕EMAP Ⅱ基因结构
        5.2 家蚕EMAP Ⅱ的时空与原核表达
        5.3 EMAP Ⅱ在家蚕体内的作用
    6 结论
第四章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SSR分子定位分析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家蚕+~P基因的SSR定位及连锁分析
        2.2 家蚕Ng基因的SSR定位与连锁分析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生化试剂
        3.2.3 常用溶液的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家蚕饲养
        3.3.2 家蚕普斑+~P基因的SSR定位及连锁分析
        3.3.3 家蚕散卵Ng基因的SSR定位与连锁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家蚕普斑+~P基因的SSR定位及连锁分析
        4.1.1 回交群体表现型与性状分离比
        4.1.2 家蚕蛹脂肪体基因组DNA的抽提
        4.1.3 亲本P50和H9间的多态筛选
        4.1.4 与+~P基因连锁的SSR标记
        4.1.5 BC1M群体基因型分析及条带统计
        4.1.6 +~P基因与SSR标记的连锁作图
        4.1.7 SSR标记与+~P基因间的物理距离的预测
        4.2 家蚕卵Ng基因的SSR定位及连锁分析
        4.2.1 家蚕散卵Ng基因遗传方式
        4.2.2 回交后代的表现型与基因型
        4.2.3 家蚕突变基因Ng的定位
    5. 讨论
        5.1 家蚕普斑+~P基因的SSR定位与连锁分析
        5.2 家蚕散卵Ng基因的SSR定位与连锁分析
        5.2.1 家蚕散卵性状的遗传分析
        5.2.2 家蚕散卵基因的定位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减少蚕非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GFAT和PFK调控褐飞虱几丁质及能量代谢的差异研究[D]. 邱玲玉.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2]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D]. 谭福洋. 江苏科技大学, 2018(12)
  • [3]中医的整体治疗与现代身心灵治疗之灵性养生[D]. 詹秀苓(Shirley J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12)
  • [4]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形成机理及SSR分子定位研究[D]. 魏国清.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3)
  • [5]高温干旱对柞蚕生产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 高青,祖莲英,陆宏良,陈连忠. 农家之友, 2010(06)
  • [6]减少蚕非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J]. 谢敏捷.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0(01)

标签:;  ;  ;  ;  ;  

减少家蚕未受精卵的几项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