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适应货车大修第五次大提速要求

浅谈如何适应货车大修第五次大提速要求

一、论货车车辆检修如何适应第五次大提速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王芝兰[1](2020)在《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文中认为近十年,巨大的翻译需求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空前挑战。传统的人工语言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这为机器翻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器输出的译文常常无法满足终端用户的质量要求,因此对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报告的翻译素材为《高铁风云录》第五章。笔者使用谷歌译者工具包导出机器翻译版本,并将其作为本报告的分析对象。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型的指导下,本文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机器译文中出现的死译、误译、漏译、尬译、错误断句、缺译、不一致、标点八种错误类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在处理专业表达、中国特色四字词语、歧义字段以及无主句时表现较差。虽然目前的机器翻译系统已经从几年前的统计型翻译系统发展为神经翻译系统,输出的译文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译文仍然停留在句法层面,对语境的利用不足,逻辑清晰且语义连贯的译文较少。本文针对每种错误类型分别给出包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在内的解决方案,并且提出如下建议:译后编辑之前,先提取术语并制作双语术语表,避免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耗时费力地重复查找同一术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对原文进行译前编辑,包括补充主语、拆分长句等;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辅以术语提取工具、质量保证工具等,提高工作效率和译文质量。

陈利红[2](2019)在《新世纪中国铁路书写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铁路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一百多年来,中国铁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从落后者、追随者、并跑者,成长为世界铁路的领跑者。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铁路以强劲势头迅猛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伴随着中国铁路发展的铿锵脚步,中国铁路书写没有缺席,主动作为,真实记录了中国铁路的发展轨迹。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铁路书写不仅作品数量有大幅度提升,而且质量也有显着提高,多位着名作家为铁路奉献了精品力作。因此,在对中国铁路书写历史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详尽梳理新世纪铁路书写文本状况,试图用空间理论考察新世纪铁路书写的广阔度,尝试用伦理观念考察新世纪铁路涉及的深度,从广阔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研究新世纪铁路书写,力图对新世纪中国铁路书写做一个较为全面、客观和理性的分析。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首先,从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和中国铁路书写历史两方面介绍选题背景;其次,阐述选题的意义;再次,阐述了铁路书写研究综述,在对以前铁路书写研究成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新世纪铁路书写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其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都值得研究,伦理叙事也值得探讨;最后,说明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明确了新世纪铁路书写的定义和研究的范围。第一章:从晚清走来的铁路书写。主要从洋洋洒洒的晚清民国铁路书写、激昂与悲情的改革开放以前二十八年铁路书写、朝气蓬勃的新时期铁路书写和势如破竹的新世纪铁路书写四个时期文学作品着手,全景式展示中国铁路书写历史。第二章:新世纪铁路空间书写。聚焦本论文研究对象—新世纪中国铁路书写,用空间理论考察其涉及的广阔度,主要从物质空间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精神空间的多元化和延展化,社会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三章:新世纪铁路书写伦理叙事。用伦理观念考察新世纪铁路书写涉及的人性深度,主要从演进中的父子伦理关系、二元化的师徒伦理关系和若即若离的爱情伦理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结语:通过空间理论考察和伦理观念探讨发现,新世纪中国铁路书写及时观察、深入探悉了新世纪铁路史诗般的巨变,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新世纪铁路巨变带给人们的沸腾生活和精神新变,敏锐捕捉和精彩呈现了铁路空间的丰繁和人性伦理的斑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后续进一步深度研究中国铁路书写打下了基础。同时指出,新世纪铁路内部作家报告文学创作成果丰硕,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精品力作不多,许多空间书写还未涉足,切中社会病症的作品偏少。这些不足有待作家和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张海鹏,张伟东,郭强[3](2017)在《关于铁路货车提速对车辆的影响分析及检修意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事业也上升到新的台阶。新形势和货车的提速对车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货车提速基本现状出发,分析新速度下的货车运载面对的问题,扎根基础,简述分析铁路货车提速对车辆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检修意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实例,提出积极应对高速环境下车辆的安全隐患,因地制宜选择先进的检修技术,规范化管理检修工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从而加速行业良性建设,是保障铁路货车的安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慕楠[4](2011)在《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对发展战略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PEST、波特五种力量竞争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研究,提出适合企业的竞争战略,并为今后企业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机会和优势、发掘潜力、修正不足、规避风险,提出一些实施的建议。论文首先提出了该企业由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简要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在外部环境分析中,运用PEST分析法对企业的总体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波特的五种竞争作用力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结构强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对企业主导产品机车车辆大修及机车电机制造的市场需求做了定性的分析。在内部条件分析中,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市场营销及企业文化等进行了剖析,运用竞争优势分析法等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及竞争优势进行了战略分析。论文在分析中,客观评述了行业的竞争强度,归纳分析了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提出了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机遇与威胁,企业内部条件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了企业既有的经营领域和可能涉足的经营领域,确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论文还分析了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因素,并应用SWOT战略矩阵做出可供企业备选的战略类型,提出了总体战略备选方案,进而确定了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业务战略。论文还从产品、市场、人力、组织、生产、技术和财务等方面制定了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作为企业决策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薛乃存[5](2010)在《中国铁路提速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铁路一直被誉为中国的“运输大动脉”,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运量。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铁路更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路网能力与运输能力的严重不足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多年来中国铁路千方百计的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来努力解决运力不足问题,特别是从1997年起展开了在既有线路上的大提速。十几年过去了,通过提速来缓解运力紧张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通过搜集提速前后的各种相关数据,将提速前后反映铁路运输收入、运量、效率、资产、能耗等变化的各种指标进行对比,详细描述与分析了铁路提速对缓解运输供需矛盾所起的作用,以及提速对铁路自身节能、降耗、提效的影响。在对各种指标进行量化对比的同时也分析了速度的提升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次,又将铁路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数据进行自身的纵向对比,以及与公路、民航、水运等其它运输方式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对比,从这个角度揭示提速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影响。此外,还将国内国外铁路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指出我国铁路提速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揭示出我国铁路所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从而对铁路提速效果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本文的特点是以详实的国家统计数字为基础,以中国铁路自1997年第一次大提速以来的13年的发展变化为对象,客观公正地对铁路整体做出的成绩做出量化评价。在总体评价的基础上还引用铁路上市公司的对外公布的且被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审核过的会计报告数据,以此为基础分析局部铁路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到整体与局部分析想结合,过去、现在与未来分析相呼应。

孟宏[6](2009)在《提速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为了满足铁路运输需求,铁道部相继研制开发了适合提速需求的铁路技术装备—提速机车车辆。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由于动态环境的恶化,提速机车车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运行性能恶化和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下降问题,已危及运营安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横向动力学性能不能满足提速要求,主要表现为横向运动稳定性差。因此,提速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问题已成为我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铁路技术发展以来经典动力学以及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在研究横向运动稳定性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大系统耦合动力学理论(以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为基础,以轮轨关系为联系纽带,应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来研究车辆动力学性能)以及其在研究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充分考虑提速机车车辆结构特点,拟定了以仿真分析为基础,结合试验研究进行提速车辆考虑轨道弹性的横向运动稳定性的研究思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完善程度对仿真结果的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本文参考相关文献根据提速车辆结构特点,比较完善地建立、补充和修正了研究的提速机车车辆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车辆模型中将机车车辆视为多刚体系统,充分考虑了车辆结构零部件车体、摇枕、构架(侧架)、轮对的横移、沉浮、侧滚、摇头、点头自由度以及车辆悬挂系统的各种非线性因素。轨道模型引用有砟轨道模型。轮轨关系是机车车辆、轨道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系纽带,为此本文轮轨模型引用了轮轨空间接触几何关系、轮轨法向Hertz非线性弹性接触理论、轮轨切向蠕滑理论,来研究轮轨相互作用。借助各种分析工具,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车辆系统参数变化对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为提速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支持,初步开展了装配误差对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为检修和磨耗限度制定提供了参考,同时还进行了车轮不同磨耗状态对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试验研究。本文针对工程实际课题—提速车辆,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软件TTISIM对SS7E提速机车、120km/h提速平车、160km/h快速集装箱平车进行了详细的仿真计算分析研究,并结合试验验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再度验证了耦合动力理论及TTISIM的可靠性。同时,应用NUCARS、SIMPACK软件以及TTISIM对提速货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的综合研究,为货车120km/h提速提供了必要基础。通过提速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研究,得出结论:对于提速机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主要应关注一系定位刚度和减振器性能、状态等;对于提速货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主要应关注减振系统状态、一系定位系统参数和常接触弹性旁承性能与状态:而对于160km/h快速集装箱平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则既要关注一系定位刚度又要关注常接触弹性旁承提供的回转阻力矩。工程应用研究表明,对于机车车辆与轨道多因素相互耦合影响的系统,采用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考虑轨道结构弹性研究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更有效,同时也要关注试验验证。

邱奋捷[7](2009)在《某铁路局机车运用效率统计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其中铁路以占全世界6%的铁路运营线路,担负着25%的运输量,各大铁路干线的利用率已经超饱和,每天货运装车能力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1/3左右。而我国内陆深广,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均衡,当前正处在重化工发展阶段,必须依靠大运力、低成本、长距离的铁路运输,这是其他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因此,通过对货运机车的走行效率研究,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扩展运力,就显得十分必要。论文以提高货运机车运用效率为目标,主要运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南昌局机车运用情况,同时辅以一定的定性说明,对国内货运机车使用情况、机车运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在对机车走行效率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改进途径与方法。文章主要从机车走行指标体系的研究入手,首先建立了层次分析框架。之后,逐个分析南昌局货机走行的主要指标,在对该局的情况初步了解之后,采用聚类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对该局的总体走行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层次分析法还将给出影响货机走行因素的轻重缓急的评价结果,最终,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

廖志刚[8](2009)在《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我国货车车辆提速的要求,我国先后研制了转8AG、转8G、转K1、转K2和转K6等交叉支撑转向架,转K4、转K5摆式转向架,转K3构架式转向架及转K7副构架转向架,在当前运输条件下,为掌握我国铁路货车转向架的运用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对我国现有的这些转向架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速转向架的检修质量关键控制点。分析了转8A、转8AG、转8G等三种非提速货车转向架的运行性能及转8AG和转8G转向架交叉支撑的故障产生原因。分析了转K2、转K6两种交叉支撑转向架的运用性能,重点对转K2转向架运用检修过程中的摇枕、侧架,斜楔,弹簧以及交叉支撑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对不同的故障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对转K6转向架运用检修中发现的单侧轮缘磨耗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对转K4摆式转向架运用中存在的弹簧托板裂纹及摇枕斜楔摩擦面磨耗板开焊、裂纹等问题进行跟踪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对转K3构架式转向架运用中存在制动梁吊杆裂纹、旁承弹簧折断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为保证提速转向架检修质量,对转K2转向架、转K4转向架和转K3转向架三种典型提速转向架提出了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要求。最后结合现有检修体制,提出了我国由以计划修为主的检修体制过渡到以状态修为主的检修体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以状态修为主的检修体制的实施方案。

宋炜[9](2009)在《铁路提速期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大,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带动了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我国铁路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铁路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高速、重载的机车车辆设计与制造的某些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铁路企业技术创新成为了解决运力矛盾的重要手段。我国铁路企业以独特的技术跃迁模式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力保障了中国铁路运输的六次大提速。因此,对铁路企业实现技术跃迁动力因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车辆厂(以下简称西安车辆厂)1997以来铁路罐车技术跃迁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目标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以及拉格朗日函数等方法,对技术跃迁的动力演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推动企业实现技术跃迁的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和机会动力因素,通过对1996-2007年西安车辆厂罐车产量、产值的实地调研,建立了各动力因素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测度模型并实测了各因素间关联作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确定了产业政策、行业竞争和突发事件是铁路企业实现技术跃迁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动态过程分析,提出以耦合参数和因素阈值作为耦合度变量,建立了最优耦合度测度模型,认为铁路企业技术跃迁的实现有赖于动力因素最优化一阶条件的离差最小化,而离差最小化则归因于耦合度的最大化,因此适当调整各动力因素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提高其耦合关系的有效手段。另外,针对机会动力因素的适时选择问题,在分析机会窗口对推动企业实现技术跃迁作用的基础上,以单个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内机会窗口出现的频次、时间以及密度等作为数值因子建立了测度模型,为实现技术跃迁提供了阈值条件,从而有助于企业建立技术领先优势。最后,分别从控制外部动力因素、加强内部动力因素、培育机会动力因素三个方面提出了西安车辆厂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实施方案以及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王占柱[10](2008)在《客车提速对车站运输组织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化、高速化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十年来,通过既有线路的六次大提速,我国铁路已经站在世界既有线提速的最高点,既有线改造提速能力已基本释放。由于这种铁路既有线提速的模式全部利用旧线,其走向基本不变,这给提速区段的车站作业组织工作带来了诸多影响。因此针对提速给车站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中国铁路既有线路的六次大提速为背景,通过比较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来正确认识提速给车站作业组织带来的影响。首先详细阐述了我国铁路客运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回顾了历次大提速后列车运行最高速度以及提速线路里程的变化情况,并总结了客运提速的意义。第二部分对客车提速给车站作业组织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首先应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比较提速前后车站列车到发的情况,分析客车提速对列车到发的影响。其次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客车提速对客运站生产管理和站内设施设置的影响。最后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客车提速对车站技术作业以及车站站内安全的影响。第三部分则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列车技术作业过程的控制、车站客运组织工作和提速区段车站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对站内设施进行合理改造,加大科技投入等对策,以消除或降低提速给车站组织作业带来的影响。

二、论货车车辆检修如何适应第五次大提速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货车车辆检修如何适应第五次大提速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Project
    1.3 Purposes of the Repor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5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Work Desig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achine Translation
        3.1.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chine Translation
        3.1.2 Machine Translation Platform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2 Trans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3.2.1 Previou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s
        3.2.2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3 Post-editing
        3.3.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t-editing
        3.3.2 Scope of Post-editing
    3.4 “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1 Definition of“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2 Studies on“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CHAPTER FOUR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 TYPES AND THE POST-EDITING SOLUTIONS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4.2 Errors Relating to Accuracy
    4.3 Errors Relating to Fluency
CONCLUSIONS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port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A Source Text,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and Post-edited Version
    Appendix B Translation Automation User Society’s Error Category Model
    Appendix C Glossary

(2)新世纪中国铁路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
        1.1 中国铁路发展给文学书写提供了充沛的源头活水
        1.2 文学书写记录了铁路发展的辉煌历史
    2.选题意义
    3.铁路书写研究综述
    4.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从晚清走来的中国铁路书写
    1.1 洋洋洒洒的晚清民国铁路书写(1905—1949)
    1.2 激昂与悲情的改革开放以前二十八年铁路书写(1949—1977)
    1.3 朝气蓬勃的新时期铁路书写(1978—1999)
    1.4 势如破竹的新世纪铁路书写(2000—)
第二章 新世纪铁路空间书写
    2.1 物质空间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2.1.1 鲜为人知的自主研发
        2.1.2 变幻莫测的招标引进
        2.1.3 卧薪尝胆的吸收创新
        2.1.4 变化扩展的铁路空间
    2.2 精神空间的多元化和延展化
        2.2.1 通向诗与远方的精神空间
        2.2.2 肩负安全责任的精神空间
        2.2.3 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空间
        2.2.4 打造高铁家园的精神空间
    2.3 社会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2.3.1 人生百态在车厢
        2.3.2 斗智斗勇在车站
        2.3.3 爱恨交织的铁路地区
第三章 新世纪铁路书写伦理叙事
    3.1 演进中的父子伦理关系
        3.1.1 余华笔下的父子伦理关系:从冷酷到温暖
        3.1.2 其他作家笔下的父子伦理关系:从对立到亲近
    3.2 二元化的师徒伦理关系
        3.2.1 微妙的师徒伦理关系
        3.2.2 有爱的师徒伦理关系
    3.3 若即若离的爱情伦理关系
        3.3.1 爱情与婚姻分离的伦理关系
        3.3.2 性爱与爱情无关的伦理关系
        3.3.3 与爱情诀别的新单身伦理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关于铁路货车提速对车辆的影响分析及检修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铁路货车提速现状
2 铁路货车提速对车量影响
    2.1 铁路货车提速对车体结构部件影响
    2.2 铁路货车提速对轮轴故障率影响
    2.3 铁路货车提速对钩缓、制动类设备影响
3 检修工作具体可行性建议
4 总结和展望

(4)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第2章 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2.1 经典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1.1 钱德勒的战略思想
        2.1.2 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理论
        2.1.3 安索夫的战略计划理论
    2.2 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3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的新发展
        2.3.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2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第3章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介绍和宏观环境分析
    3.1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介
    3.2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第4章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行业环境与内部资源分析
    4.1 行业现状分析
        4.1.1 机车市场的发展现状
        4.1.2 机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4.2 行业竞争环境(五力)分析
        4.2.1 机车市场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4.2.2 机车市场潜在进入分析
        4.2.3 供应商分析
        4.2.4 购买者分析
        4.2.5 替代品分析
    4.3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4.3.1 组织结构分析
        4.3.2 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分析
        4.3.3 技术研发能力分析
        4.3.4 运营资源分析
        4.3.5 管理能力分析
        4.3.6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4.3.7 无形资源能力
    4.4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SWOT分析
        4.4.1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4.4.2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4.4.3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5章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5.1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5.2 发展战略目标及规划
    5.3 SWOT战略分析
    5.4 发展战略选择
    5.5 发展战略评价
第6章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6.1 产品战略实施
        6.1.1 主导产品的分析
        6.1.2 新产品拓展
    6.2 市场战略实施
        6.2.1 转变营销理念
        6.2.2 立足国内市场
        6.2.3 开拓国际市场
    6.3 人力资源战略实施
        6.3.1 人才的培养
        6.3.2 激励机制的配套
    6.4 组织管理战略实施
        6.4.1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企业文化
        6.4.2 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
    6.5 生产运作战略实施
        6.5.1 推行精益生产(JIT)管理战略
        6.5.2 建立工厂快速反应的物流平台
    6.6 技术创新战略实施
    6.7 投融资及财务战略实施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铁路提速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内容框架
    1.6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文献回顾
    2.1 铁路实施大提速的必要性
    2.2 铁路提速方法的选择
    2.3 铁路提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铁路提速的负面效应
3 铁路提速实证分析
    3.1 铁路六次大提速及2009年调图情况介绍
        3.1.1 铁路第一次大提速
        3.1.2 铁路第二次大提速
        3.1.3 铁路第三次大提速
        3.1.4 铁路第四次大提速
        3.1.5 铁路第五次大提速
        3.1.6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3.1.7 2009年4月1日实施的新列车运行图
    3.2 铁路提速情况汇总
    3.3 对铁路提速的评价
        3.3.1 铁路提速对铁路收入的影响
        3.3.2 铁路提速对铁路运量的影响
        3.3.3 铁路提速过程中铁路运输效率的变化
        3.3.4 铁路提速过程中铁路运输资产的变化
        3.3.5 铁路提速过程中铁路能耗的变化
        3.3.6 铁路提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3.7 铁路提速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4 通过铁路上市公司分析铁路提速
    4.1 铁路运输业上市公司简况
        4.1.1 广深铁路
        4.1.2 大秦铁路
        4.1.3 铁龙物流
    4.2 铁路运输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
    4.3 各种运输业相关数据对比
5 中国铁路与其它国家铁路的对比
    5.1 发达国家铁路概况
    5.2 中国铁路铁路快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5.3 中国铁路与国外铁路对比分析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提速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
        1.1.1 经典机车车辆动力学关于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研究
        1.1.2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关于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研究
    1.2 提速机车车辆存在的横向运动稳定性问题
        1.2.1 提速机车横向运动稳定性问题
        1.2.2 提速货车横向运动稳定性问题
        1.2.3 160km/h快速货运集装箱平车横向运动稳定性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提速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分析模型与方程
    2.1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在横向运动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2.2 关于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建模
    2.3 提速机车模型及运动方程
        2.3.1 提速机车动力学模型
        2.3.2 提速机车运动方程
    2.4 提速货车模型及运动方程
        2.4.1 提速货车动力学模型
        2.4.2 货车系统非线性悬挂力及方程
    2.5 160km/h快速集装箱平车模型及运动方程
        2.5.1 构架式转向架快速集装箱平车模型
        2.5.2 三大件式转向架快速集装箱平车模型及方程
    2.6 轨道模型及方程
        2.6.1 钢轨的运动方程
        2.6.2 轨枕的运动方程
        2.6.3 道床的运动方程
    2.7 轮轨接触模型
        2.7.1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2.7.2 轮轨法向力计算
        2.7.3 轮轨蠕滑力计算
    2.8 车辆—轨道动力学数值求解
第3章 机车车辆参数对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1 一系纵向、横向定位刚度对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1.1 轴箱拉杆装置的定位刚度对机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1.2 纵向定位橡胶垫纵向刚度对大轴重货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2 减振器对机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2.1 抗蛇行减振器对机车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2.2 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对机车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2.3 减振器连接刚度对机车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3 二系横向刚度对机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3.1 机车二系横向刚度变化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3.3.2 货车二系横向刚度变化对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4 抗菱刚度对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5 旁承回转阻力矩对车辆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6 轴距及误差对机车车辆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7 车辆定距对机车车辆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8 轮轨接触参数对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3.9 本章结论
第4章 SS_(7E)机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及应用
    4.1 SS_(7E)提速机车状况及前期研究
    4.2 悬挂参数对机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2.1 一系悬挂定位刚度的影响
        4.2.2 抗蛇行减振器的影响
        4.2.3 二系横向阻尼的影响
        4.2.4 二系横向刚度的影响
    4.3 改善机车稳定性的参数匹配方案
    4.4 提高机车横向运动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
        4.4.1 第1阶段试验研究
        4.4.2 第2阶段试验研究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提速货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及应用
    5.1 提速货车稳定性分析
        5.1.1 旁承回转阻力矩对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5.1.2 减振系统对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5.1.3 平车结构特点对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5.2 试验研究
        5.2.1 旁承和斜楔对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
        5.2.2 平车轮缘踏面磨耗对车辆性能的试验研究
    5.3 本章结论
第6章 160km/h快速集装箱平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及应用
    6.1 侧架摆动式准三大件转向架快速集装箱平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
        6.1.1 环行线试验研究
        6.1.2 滚动振动台试验研究
        6.1.3 仿真分析研究
    6.2 构架式转向架快速集装箱专用车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
        6.2.1 环行线试验研究
        6.2.2 滚动振动台试验研究
        6.2.3 仿真分析研究
    6.3 本章结论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7)某铁路局机车运用效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机车运用情况
        1.2.2 国内外机车交路现状
        1.2.3 国内外机车运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主旨、内容、思路
第二章 机车运用指标体系的研究
    2.1 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的途径及考核指标
        2.1.1 数量指标
        2.1.2 时间利用指标
        2.1.3 牵引力利用指标
        2.1.4 综合指标
        2.1.5 检修指标
    2.2 构建指标层次分析框图
        2.2.1 构建思路
        2.2.2 层次框架构造过程
第三章 南昌铁路局货机运用指标分析
    3.1 主要指标分析
        3.1.1 数量指标
        3.1.2 时间利用率指标
        3.1.3 牵引力利用率
        3.1.4 机车综合利用
        3.1.5 机车检修
    3.2 机车日产量变动结构模型
        3.2.1 模型简介
        3.2.2 计算与分析
    3.3 典型年度分析
第四章 南昌局货机运用效率综合评价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简介
        4.1.1 多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简介
        4.1.2 层次分析法介绍
    4.2 聚类分析过程
        4.2.1 数据的来源
        4.2.2 指标的选择
        4.2.3 分析过程
    4.3 层次分析过程
        4.3.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4.3.2 准则层结果分析
        4.3.3 因素层结果分析
    4.4 聚类结果与层次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机车运用效率提高的建议与对策
    5.1 本务走行
    5.2 辅助走行
    5.3 站段组织-停留时间
    5.4 机车交路与值乘
    5.5 线路条件
    5.6 机车保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结论
    6.2 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附表
附录Ⅱ程序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外铁路货物列车转向架现状
    1.2 国内铁路货物列车转向架现状
    1.3 铁路货物列车转向架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路货车转向架的结构特点
    2.1 转8A转向架结构特点
    2.2 交叉支撑转向架结构特点
        2.2.1 交叉支撑技术原理
        2.2.2 交叉支撑装置的结构特点及受力分析
        2.2.3 转 8AG、转 8G转向架结构特点
        2.2.4 转 K1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2.5 转 K2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2.6 转 K6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3 摆式转向架结构特点
        2.3.1 转 K4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3.2 转 K5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4 转 K3型整体构架式转向架结构特点
    2.5 转 K7型副构架转向架结构特点
第三章 非提速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3.1 转 8A型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3.2 转 8AG型、转 8G型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3.2.1 交叉支撑装置在运用中出现的故障统计
        3.2.2 交叉支撑装置故障原因分析
第四章 提速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4.1 交叉支撑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4.1.1 转 K2型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4.1.2 转 K6型转向架运用问题分析
    4.2 转 K4型摆式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4.3 转 K3型整体构架式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第五章 提速铁路货车转向架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
    5.1 转 K2型转向架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
        5.1.1 转K2型转向架旁承间隙控制
        5.1.2 转K2型侧架支撑座组焊的质量控制
        5.1.3 正位检测
    5.2 转 K4型转向架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
        5.2.1 摇枕组装关键点工艺
        5.2.2 侧架组成组装关键点工艺
        5.2.3 转向架组装落成的关键工艺
    5.3 转 K3型整体构架式转向架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
第六章 关于铁路货车检修体制的思考
    6.1 我国检修体制现状
    6.2 我国实行状态修为主的检修体制所具备的条件
        6.2.1 铁路货车的造修质量稳步提高
        6.2.2 我国铁路货车实行了零部件寿命及配件制造质量保证制度
        6.2.3 铁路货车车辆管理信息化程度显着提高
    6.3 实现由计划修过渡到状态修需解决的问题
    6.4 实行状态修为主的检修体制的实施方案
第七章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铁路提速期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铁路高速重载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我国铁路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1.1.3 西安车辆厂罐车发展状况
    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综述
    2.2 动力因素综述
    2.3 耦合机理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演进评价
    3.1 技术跃迁的实现条件
        3.1.1 铁路罐车技术的高度发展
        3.1.2 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积聚
        3.1.3 技术创新方向的正确定位
        3.1.4 生产技术装备的创新投入
    3.2 动力演进评价体系
        3.2.1 评价体系的建立
        3.2.2 评价过程
        3.2.3 评价结果
    3.3 技术跃迁的发生机理
        3.3.1 "高速重载"发展方向导致的技术跃迁
        3.3.2 "技术瓶颈"制约运力导致的技术跃迁
        3.3.3 动力因素重组整合导致的技术跃迁
        3.3.4 动力因素互补强化导致的技术跃迁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分析
    4.1 外部动力因素
    4.2 内部动力因素
        4.2.1 铁路罐车竞争格局分析
        4.2.2 铁路罐车市场需求分析
        4.2.3 西安车辆厂竞争对手分析
    4.3 机会动力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测度
    5.1 西安车辆厂技术跃迁的回顾
    5.2 动力因素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贡献率的测度
        5.2.1 贡献率模型的建立
        5.2.2 贡献率模型的评价
        5.2.3 贡献率模型的优化
    5.3 动力因素的最优耦合度测度
        5.3.1 耦合机理的表述
        5.3.2 耦合模型的建立
        5.3.3 耦合程度的度量
        5.3.4 耦合模型的评价
    5.4 技术跃迁的机会窗口测度
        5.4.1 机会窗口的定性分析
        5.4.2 机会窗口模型的建立
        5.4.3 机会窗口的定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推动西安车辆厂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的对策及其建议
    6.1 推动西安车辆厂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的改进方案
        6.1.1 指导原则
        6.1.2 目标定位
        6.1.3 实施内容
    6.2 推动西安车辆厂进一步实现技术跃迁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客车提速对车站运输组织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路提速概述
        1.1.1 中国铁路客运发展概述
        1.1.2 我国铁路的历次提速
        1.1.3 我国铁路提速的意义
    1.2 铁路提速对运输组织的影响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对车站作业组织的影响分析
    2.1 对编组站行车组织工作的影响分析
        2.1.1 阶段到发不均衡
        2.1.2 流线与运行线结合不紧密
        2.1.3 交换车增加
        2.1.4 驼峰解体作业繁忙程度不均衡
        2.1.5 站场压力增大
        2.1.6 第六次提速调图后沈阳南站货物列车到发影响分析
    2.2 对车站列车技术作业的影响分析
        2.2.1 对旅客列车的技术作业的影响
        2.2.2 对货物列车在站技术作业的影响
        2.2.3 第六次提速对长春站技术作业的影响
第3章 客车提速对车站站内安全的影响分析
    3.1 提速后站台、正线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 对站台的安全影响分析
        3.1.2 对正线的安全影响分析
    3.2 客车提速对各生产部门协调的影响
        3.2.1 运输组织协调的影响分析
        3.2.2 对设备维护与运输组织的影响分析
    3.3 密集到达与作业时间标准改变的影响分析
        3.3.1 车流密集到达时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3.3.2 列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改变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第4章 对客运站生产管理的影响分析
    4.1 对客流组织的影响
        4.1.1 客车提速后客流的变化特征
        4.1.2 对客流组织的影响分析
    4.2 对客运工作的影响分析
        4.2.1 对车站售票的影响分析
        4.2.2 对客运服务的影响分析
        4.2.3 对行包运输的影响分析
        4.2.4 对旅客乘降的影响分析
    4.3 客车提速对沈阳北站、长春站生产管理的影响
第5章 对站内设施的影响分析
    5.1 提速对站台设置的影响
    5.2 对到发线的影响分析
        5.2.1 对站内正线的影响分析
        5.2.2 对线路数量及长度设置的影响分析
    5.3 对其它设施的影响分析
        5.3.1 提速对跨线设备、进出站检票口及候车室设置的影响
        5.3.2 提速对客车技术整备所的影响分析
    5.4 客车提速对沈阳站和长春站站内设施的影响
第6章 提速后加强车站运输生产管理对策建议
    6.1 加强对车站列车技术作业过程的控制
        6.1.1 加强对货物列车及车辆在站技术作业过程的控制
        6.1.2 加强对旅客列车在站技术作业的控制
    6.2 加强客运站生产管理工作
        6.2.1 售票处工作组织
        6.2.2 旅客乘降工作组织
        6.2.3 客运服务工作
        6.2.4 行包运输工作
    6.3 加强安全技术管理
        6.3.1 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素质
        6.3.2 增强车站职工的思想素质
        6.3.3 完善安全、技术管理
    6.4 对站内设施进行合理改造
        6.4.1 站内正线设置
        6.4.2 站内正线道岔设置
        6.4.3 站内站台设置
        6.4.4 站内到发线设置
        6.4.5 站内跨线设备、进出站口及候车室设置
    6.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车站作业组织的现代化水平
        6.5.1 加大科技投入
        6.5.2 实现车站的综合自动化
    6.6 其他措施
        6.6.1 降低客货列车速度差
        6.6.2 重新查定车站能力
结论
    1.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

四、论货车车辆检修如何适应第五次大提速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D]. 王芝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新世纪中国铁路书写研究[D]. 陈利红. 西北大学, 2019(04)
  • [3]关于铁路货车提速对车辆的影响分析及检修意见[J]. 张海鹏,张伟东,郭强. 科学家, 2017(05)
  • [4]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慕楠. 东北大学, 2011(06)
  • [5]中国铁路提速效应分析[D]. 薛乃存.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 [6]提速机车车辆横向运动稳定性研究及应用[D]. 孟宏.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7]某铁路局机车运用效率统计分析[D]. 邱奋捷.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4)
  • [8]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D]. 廖志刚. 中南大学, 2009(03)
  • [9]铁路提速期西安车辆厂实现技术跃迁的动力因素研究[D]. 宋炜.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10]客车提速对车站运输组织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王占柱.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浅谈如何适应货车大修第五次大提速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