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弹雷达导引头的数据融合

双弹雷达导引头的数据融合

一、双弹雷达导引头的数据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韩光松,王忠,宋志峰[1](2021)在《弹头集群协同制导在海战场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未来海上方向高端战争,分析了弹头集群协同突击海上大中型水面舰艇的优势;提出发展装配不同制导模块的机动式多弹头,实现弹头集群协同反舰,提升反舰弹道导弹的综合作战效能;在多智能体网络框架下,建立了弹头的动力学模型及其网络拓扑模型,分析了实现弹头集群协同制导的相关技术,包括协同搜索、识别、定位海上大中型水面舰艇与协同任务规划。研究成果对于研制导弹武器系统和研究弹头集群作战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何金刚,高刚[2](2021)在《一种基于多弹协同定位的机动目标估计算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被动跟踪系统仅能对目标方位进行测量,提出了利用多弹协同体系提高系统可观测性,从而提高对目标的估计精度的方法。设计了基于多弹协同体系的被动跟踪系统;利用多弹协同探测,根据测向定位法得到弹目距离估计信息,并将该弹目距离估计作为伪量测量引入机动目标估计算法中;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可行,跟踪效果良好,易于工程实现。

马彦恒,侯建强[3](2019)在《机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提出2019年信息技术领域十大前沿热点问题,其中之一就有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全天候实时高分辨成像与识别。SAR在无人机上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无人机的侦察能力,不仅可以使无人机在较远的距离上对目标区域实现无障碍侦察,还有助于利用无人机获取更多隐藏的目标信息或者光学成像系统难以发现的目标的信息。在遥感遥测、地质勘探、灾情监控、环境监测和军事侦察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从SAR由"平台适应型"向"适应平台型"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非传统匀速直线平飞运动统称为SAR机动运动,详细分析机动SAR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李坤坤[4](2018)在《捷联导引头视线转率估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捷联导引头探测飞行器利用携带的导引头探测目标并通过制导控制进行接近,而视线转率作为制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估计精度对于提升探测器制导成功率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针对捷联导引头探测飞行器末制导视线转率的估计与应用问题,开展了单探测器的视线转率估计、双探测器协同探测下的视线转率重构估计和末制导六自由度仿真验证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提出了基于“当前”交互多模型的单探测器视线转率估计算法。1)对捷联导引头测量量进行解耦,得到虚拟观测量和观测方程并分析了观测噪声统计特性;2)引入多项式模型作为视线转率估计的状态方程,分析了“当前”统计模型的跟踪性能,并就相关参数存在的缺陷完成在线修正;3)提出了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交互多模型视线转率估计算法,并分别在目标非机动、机动两种场景下与单模型算法进行了滤波性能的对比。提出了基于协同探测的双探测器视线转率重构估计算法。1)分析了双探测器协同探测的构型,确定了探测数据的融合定位方案;2)建立了协同探测的空间相对运动模型,并基于数据融合理论和极值思想完成了目标的粗定位,仿真分析了粗定位误差;3)利用粗定位信息重构了惯性视线,并比较分析了双探测器协同探测相对于单探测器探测关于视线转率估计精度的提高程度。末制导段六自由度仿真与分析。1)建立了以测量系统和制导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末制导六自由度系统,给出了捷联导引头探测飞行器的姿态解耦控制策略。2)介绍了脱靶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脱靶量不确定性的误差因素。3)对末制导段的探测器姿态控制和制导脱靶量进行了仿真,比较分析了单探测器和双探测器两种探测方式下的制导性能。本文以捷联导引头探测飞行器末制导视线转率信息的估计和应用为出发点,分别提出了单一探测、协同探测的视线转率估计方法,并对探测器末制导的姿态控制及制导精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对于提高探测器制导效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

袁斌[5](2018)在《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的“飞鱼”反舰导弹命中,标志着采用主动雷达寻的末制导的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各国积极研舰艇导弹防御技术和装备,除了采用硬杀伤手段,例如舰空导弹和末端密集阵火炮等方法,采用电子干扰的软杀伤手段也是各国积极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在诸多舷外有源电子软杀伤装备中,由澳大利亚和美国联合研制的“纳尔卡”(Nulka)主动电子诱饵弹是一款具有显着技术特点的海军电子战装备。本论文在情报科技文献检索、归集分析、综合研判的基础上,运用反设计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系统工作原理、诱饵弹飞行器总体性能及对抗来袭反舰导弹软杀伤作战运用过程和方式,通过数学建模、参数估计以及对抗仿真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纳尔卡电子诱饵弹技术特点分析基础上,定义合理的坐标系,给出坐标系转换关系,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型。2)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总体参数进行反设计。设计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外形及各部分质量,质心,转动惯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固体火箭发动机等主要性能参数,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气动特性进行估算。3)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根据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弹道形式,设计了基于经典PID控制方法的高度驾驶仪以及基于跟踪微分器、非线性误差反馈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抗扰高度驾驶仪,并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学仿真分析。4)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典型飞行轨迹应用所设计的高度驾驶仪进行了六自由度弹道仿真。分析了纳尔卡电子诱饵弹飞行弹道特性,给出了航迹、姿态、控制力矩和掩护效果等方面的仿真结论。

石帅[6](2019)在《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用飞机的高生存力设计是现代飞机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便于分析,生存力一般分为敏感性和易损性两大研究领域。敏感性研究侧重于研究飞机被威胁命中的特性,涉及探测、识别、跟踪、火控、制导、命中等一系列事件,与目标的信号特征、对抗设备、战术等因素相关;易损性则侧重于研究飞机被武器命中之后的毁伤特性。本文重点研究飞机被探测与命中等环节相关的敏感性内容。传统敏感性分析方法与模型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小范围作战模式,可以用于分析RCS、红外、射频等自身特征信号及电子对抗措施对生存力的影响。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对信息共享程度要求很高,数据链此时作为信息共享与信息传输的载体,可以实现单个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连通,是体系对抗作战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体系作战的发展需求,本文将飞机敏感性评估置于包含数据链的体系对抗战场环境中,通过建立防御方体系与进攻方体系,对现有的敏感性分析方法与模型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形成考虑体系作战、信息共享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流程、模型与方法,并设计仿真算例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对抗框架建模为便于对飞机敏感性进行分析,首先将敏感性分为特征信号敏感性与电子对抗敏感性。其中特征信号敏感性着眼于飞机RCS信号、红外信号、射频信号等自身特征信号,电子对抗敏感性着眼于红外干扰弹、有源欺骗式干扰、无源箔条干扰等电子对抗手段。随后给出了体系的定义,将体系对抗框架模型分为四部分:作战单元模块,指挥控制模块,数据链模块和战场环境模块。其中作战单元模块实现具体的作战过程,指挥控制模块通过战场感知做出各种控制决策,数据链模块联结各战场单元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分享,战场环境模块提供各作战单元作战的具体战场环境。本章阐明了飞机敏感性的研究内容,构建了体系对抗的框架,为后文在防御方体系和进攻方体系对抗过程中对特征信号敏感性与电子对抗敏感性评估打下了基础。2.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模型依据前文建立的体系对抗框架,提出了涵盖探测系统、跟踪系统、防空系统、指挥控制中心、数据链等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方法。探测系统利用雷达探测系统和射频探测系统对作战飞机进行联合探测;跟踪系统利用扩展Kalman滤波算法持续获取飞机的方位与坐标;防空系统根据与飞机的距离远近构成远程——中程——近程的攻击体系,由拦截飞机和防空导弹构成;指挥控制中心利用融合准则计算探测系统对飞机的联合探测概率并且在攻击阶段引导防空导弹攻击飞机。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体系对抗条件下,联合探测系统对飞机的探测概率比单雷达探测系统高10%以上。虽然飞机通过缩减特征信号可以降低被探测概率,但整个体系探测的能力已显着增强,多元雷达探测体系仍然对飞机具有较高探测概率,因此飞机需要结合电子对抗、任务航路优化及机载设备使用策略等方法来降低飞机敏感性;(2)防御方体系的数据链性能越高,攻击系统要求的红外锁定距离越远,因此降低飞机的红外信号可以减小被锁定距离从而降低被杀伤的概率;(3)在防御方体系的跟踪和攻击过程中,数据链的性能会对作战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当数据链时延从600ms降低到60ms,跟踪误差可以降低90%;在攻击阶段,当数据链时延从300ms增加到900ms,导弹制导时间缩短了61%;当数据链时延从0ms增加到200ms,导弹的脱靶距离从10m增加到43m。3.进攻方实施电子对抗措施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模型在进攻方体系的框架内,依据作战场景的差异,提出了无指挥控制中心介入的编队模式、有指挥控制中心介入的体系模式等条件下的两类电子对抗评估模型。在编队内实现电子对抗情形下,由编队内友机直接通过数据链向作战飞机传递信息并由作战飞机实施有源欺骗式干扰;在体系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下,将由指挥控制中心的决策人员对作战飞机实施电子干扰的时刻进行控制,决策人员的决策模型根据多级影响图算法建立,同时数据链性能会影响决策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影响决策人员最终做出的决策。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针对有源欺骗式电子干扰,作战飞机越早实施干扰,干扰效果越好,同时,数据链也会对干扰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当数据链时延从0s增加到2s,干扰距离从15km缩减到13km,导弹的最小脱靶距离也从320m降低到70m;(2)针对红外干扰弹,存在一个有效投放区间,只有在此区间内释放红外干扰弹,才能有效诱偏导弹,实现干扰目的,过早或过晚投放均不能产生有效干扰;(3)数据链对决策人员实施电子对抗的决策有较大影响,数据链的性能越好,决策人员的工作压力越小,做出的决策便更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也越高。4.体系对抗下降低飞机敏感性的单元轨迹控制方法基于防御方和进攻方的体系对抗环境,提出了指挥控制中心对作战单元的作战任务分配、作战航路规划方法,实现了以高生存力为目标的飞机轨迹优化控制。首先根据飞机的特征信号敏感性建立了基于杀伤概率图谱的体系对抗战场模型,作为任务分配和航路规划的基础。然后在作战任务分配方面,利用“接受度——拒绝度”算法来实现任务的具体分配,并可以应对突发状况下的任务实时分配,在进行任务分配的过程中,考量了数据链性能和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分配结果的影响。最后在作战航路规划方面,利用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算法实现了作战航路的规划,并考量了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和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规划结果的影响。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任务分配方面,数据链的时延越小,有源欺骗式电子对抗的干扰效果越好,从而可以将突发威胁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可以直接抵消突发威胁的影响,无需对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当数据链性能不足,即时延较高,以消除突发威胁的影响时,需要进行实时任务规划;(2)航路规划方面,飞机的低特征信号值及电子对抗均可以显着降低航路平均杀伤概率以获取最优航路。例如:飞机RCS从20m2缩减到3m2,可以获得12%的航程缩减以及81%的航路平均探测概率的降低;箔条无源干扰的使用则会获得6%的航程缩减以及19%的航路平均探测概率的降低。5.两型飞机在体系对抗下的敏感性对比分析将飞机敏感性分为特征信号敏感性和电子对抗敏感性,同时考虑到数据链性能的影响,对两型飞机进行了体系对抗条件下的作战仿真,其中一型飞机对自身的RCS信号、红外信号、射频信号实现了抑制设计,具有多种电子对抗措施,并装备了性能较好的数据链系统,另一型飞机则未对自身特征信号进行抑制设计,只具有少量电子对抗措施且只装备了性能一般的数据链系统。通过对战场杀伤概率图谱分布、任务实时分配结果、航路规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对飞机进行敏感性方面的设计对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代体系对抗战场的信息化作战特点,以数据链模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飞机探测和命中敏感性模型作为全文建模仿真的基础,通过建立防御方体系模型、进攻方体系模型以及指挥控制中心的单元轨迹控制模型,实现了对飞机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通过多元探测系统联合探测模型、扩展Kalman滤波跟踪模型、矢量导弹制导模型、基于多级影响图的决策人员决策模型、基于“接受度——拒绝度”的任务分配模型、VS-SAS航路规划算法等模型实现了在体系对抗环境下对飞机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估,指出了飞机敏感性设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开发了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飞机实时任务分配及航路规划仿真软件。

刘博[7](2018)在《毫米波相控阵天线雷达导引头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结合了毫米波频段和相控阵天线体制的雷达导引头,兼有毫米波高精度、抗干扰的优势和相控阵波束指向灵活等特点,是未来精准打击型武器中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因此,需要开展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技术研究,以提升雷达导引头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目标搜索跟踪能力,创新应用于海防弹载制导系统,研究突破该领域内的有源相控阵体制雷达导引头技术。本课题开展了毫米波相控阵体制雷达导引头技术研究,为复杂电磁条件下对舰艇目标的可靠扫描、检测与跟踪能力打好基础。设计选择了有高的辐射功率口径积、优秀的动态响应能力、阵面空分多波束、高的角度测量精度和跟踪性能等优点的有源相控阵技术方案;研究设计出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总体方案由相控阵天线、中频分机、信号处理机和二次电源四部分构成;设计阐述了功能组成、技术指标体系、工作流程、结构布局设计等内容;完成了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距离测量精度、角度跟踪精度、作用距离三项指标设计分析,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文中重点研究了雷达导引头相控阵天线设计方案,就相控阵阵面、T/R组件、波束控制三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其中,阵面采用平面阵技术;完成了相控阵天线波束宽度、EIRP、G/T三项重要指标的设计分析,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最后,利用设计研究出的样机实物,开展了试验测试验证,并对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指标对比总结。通过开展毫米波相控阵体制雷达导引头技术研究,攻克了相控阵阵面、T/R组件、波束控制三项关键技术,完成了海面环境性能试验验证,创新研发出对海弹载雷达导引头原理样机实物一套。基于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总体技术设计及样机研究试验结果,性能指标达到预期要求,表明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导引头能够满足海面环境性能使用要求,验证了基于毫米波相控阵天线的雷达导引头原理正确、方案可行。若进入工程应用,将能够提高反舰雷达的打击功能和命中概率,提升导弹的攻击效率,可提高导弹的效费比,必将领导未来包括反舰领域在内的发展方向。

薛连莉[8](2016)在《多导弹协同搜索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多导弹的协同作战通过各导弹之间的信息、战术、火力的相互支援和协调,能有效地提高我方导弹群的探测、跟踪和攻击能力。协同搜索和协同目标分配是多导弹协同作战的核心关键技术,本文以图像制导导弹为背景,主要研究了图像导引头建模与仿真、多导弹编队协同搜索算法和协同目标分配技术。(1)基于地面坐标系、弹道坐标系、速度坐标系、弹体坐标系的定义及其间的转换关系,建立了导弹六自由度模型;基于视线坐标系、光轴坐标系的定义及其与其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了导引头双通道耦合模型和简化模型,并研究了导引头的电锁、搜索和跟踪三种工作状态。将导弹六自由度模型和导引头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弹载环境下导弹的姿态对导引头动态特性的影响。(2)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遗传算法理论,并考虑到环境中的障碍物以及飞行边界问题,研究了在一个不确定环境下多导弹的协同搜索问题,确定了目标群可能存在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几枚导弹形成编队对目标群区域进行重点搜索,研究导弹在平面编队和立体编队模式下增大导弹搜索区域面积和瞬时搜索视场的编队方法。(3)当多导弹发现目标后,研究了多导弹的协同目标分配问题。综合考虑目标的价值、威胁程度以及导弹攻击的有利程度三个因素,设计目标函数,用遗传算法进行寻优,得到使整体收益最大的导弹目标匹配方法。

张聪[9](2015)在《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策略研究与能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导弹武器系统不断发展,导弹攻防对抗方式逐步由单一对抗向协同对抗转变。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能够利用各协同方之间的耦合作用,充分发挥拦截弹、制导雷达等作战单元的能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战效果。在导弹防御作战中,防御阵地部署位置、拦截弹能力、防御系统最早发射时间等因素均对防御系统的防御能力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可达集为基础,提出了基于防御区的作战能力评估方法。通过对防御区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研究了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实现了不同作战想定下的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能力评估。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建立了导弹防御系统的可达集模型,并对不同约束下的可达集进行了研究。在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对拦截弹可达集进行了层次化建模并进行了降维分析,得到了拦截弹的最大射程与最小射程。针对防御系统的时间约束,建立了时间相关可达集模型,分析了最早发现时间对时间相关可达集的影响。针对防御系统的雷达探测距离约束,提出了距离相关可达集模型,分析了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对距离相关可达集的影响,为后续防御区的建模与分析提供支撑。建立了导弹防御系统的防御区模型,并对不同作战想定下的防御区进行了研究。在可达集建模的基础上,给出了防御区的严格定义,建立了防御区的计算模型。针对发射点位置固定、关机点绝对速度固定的弹道式进攻目标,分别研究了高弹道与低弹道两种弹道类型下,拦截弹的部署位置、拦截动能、拦截弹最早发射时刻对防御区的影响,实现了对单阵地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能力分析。分析了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能力。在单阵地导弹防御系统作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个典型战情,分析了两个防御阵地、两部雷达下在作战中有无雷达距离约束、有无协同对防御区构型及面积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设计并实现了攻防对抗仿真试验管理系统。本文对防御系统作战能力的分析基于可达集及防御区的大量试验数据,这些数据需要通过攻防对抗仿真试验获得。在仿真中,除了进攻弹模型、拦截弹模型等仿真模型及仿真平台外,更离不开一个高效稳定的仿真试验管理系统。本文研究中,设计与开发了一套攻防对抗仿真试验管理系统,系统基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主研发的CPSE仿真平台,解决了攻防对抗仿真中操作复杂、仿真周期长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论文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来源于航天总体设计部门的实际需求。其中,可达集计算模型、防御区计算模型及攻防对抗仿真试验管理系统已应用于航天工业部门的某仿真试验系统,为防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与武器型号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论文相关研究结果既可为我国构建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提供技术储备,又可为其他防空反导系统的协同作战策略制定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杜龙海,曹毅,齐忠杰[10](2015)在《外军导弹协同数据链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导弹防御系统对突防导弹的拦截能力不断增强,在对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打击时,需要使用多枚导弹协同攻击。当前,美、俄等国家均在发展导弹协同数据链技术,使得突防的导弹之间可通过弹间数据链进行协同,以提高导弹的突防概率和打击效果。在分析外军导弹协同数据链的基础上,提出了导弹协同的基本应用概念及导弹协同数据链的技术发展趋势,并对导弹协同数据链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二、双弹雷达导引头的数据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弹雷达导引头的数据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弹头集群协同制导在海战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弹头集群协同反舰作战模式
    2.1 机动式多弹头机理
    2.2 多弹协同作战模式
3 弹头集群协同制导关键技术
    3.1 数学模型
        3.1.1 弹头动力学模型
        3.1.2 弹头集群网络拓扑模型
    3.2 弹头集群控制
        3.2.1 自主集群控制
        3.2.2 分群跟踪控制
    3.3 协同制导控制
        3.3.1 协同搜索目标舰船
        3.3.2 识别目标舰船
        3.3.3 协同定位目标舰船
    3.4 协同任务规划
4 结束语

(2)一种基于多弹协同定位的机动目标估计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弹协同体系中被动跟踪系统设计
2 基于多弹协同定位的目标估计算法
    2.1 协同定位算法
    2.2 目标估计算法
        2.2.1 目标运动模型
        2.2.2 混合量测模型
        2.2.3 滤波算法
3 仿真分析
4 结论

(3)机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动SAR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1 弹载机动SAR
    1.2 机载机动SAR
    1.3 双基机动SAR
    1.4 其他运动平台的机动SAR
2 发展方向
    2.1 无人机载机动SAR的发展
    2.2 双/多基SAR的发展
    2.3 高分辨机动SAR成像
    2.4 其他机动SAR成像
3 结论

(4)捷联导引头视线转率估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视线转率获取方法
        1.2.2 协同探测技术
        1.2.3 脱靶量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视线转率建模及估计方法
    2.1 坐标系的定义及其转换
        2.1.1 基本坐标系
        2.1.2 坐标系转换关系
    2.2 视线转率估计系统建模
        2.2.1 视线转率解析解
        2.2.2 视线运动模型
        2.2.3 导引头测量模型
    2.3 视线转率估计方法
        2.3.1 EKF滤波方法
        2.3.2 UKF滤波方法
        2.3.3 滤波方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当前”交互多模型的单探测器视线转率估计
    3.1 视线虚拟观测方程
        3.1.1 虚拟观测量的引进
        3.1.2 虚拟观测方程与观测协方差矩阵
    3.2 视线状态方程
        3.2.1 常加速度CA模型
        3.2.2 “当前”统计CS模型
    3.3 基于交互多模型的视线转率估计
        3.3.1 交互多模型算法
        3.3.2 估计算法流程
    3.4 仿真分析
        3.4.1 目标非机动仿真
        3.4.2 目标机动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协同探测的双探测器视线转率估计
    4.1 双探测器协同探测原理
        4.1.1 协同探测构型
        4.1.2 探测数据融合定位方案
    4.2 基于极值思想的的目标粗位置确定
        4.2.1 目标粗定位方法
        4.2.2 仿真分析
    4.3 基于粗位置的探测器视线重构与视线转率估计
        4.3.1 探测器视线重构
        4.3.2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末制导六自由度仿真验证
    5.1 六自由度仿真系统
        5.1.1 动力学系统
        5.1.2 测量系统
        5.1.3 制导控制系统
    5.2 脱靶量计算
    5.3 仿真分析
        5.3.1 姿态控制仿真分析
        5.3.2 脱靶量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舷外有源电子诱饵装备发展情况
        1.2.2 导弹系统建模仿真发展情况
        1.2.3 自抗扰控制器的发展情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系统数学模型
    2.1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2.1.1 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系转换
    2.2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受力分析
    2.3 纳卡尔电子诱饵弹基本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总体参数分析
    3.1 电子诱饵弹结构方案分析
    3.2 电子诱饵弹固体火箭发动机参数分析
        3.2.1 发动机特点分析
        3.2.2 发动机方案论证
        3.2.3 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估算
    3.3 推力矢量控制参数分析
    3.4 气动力参数分析
        3.4.1 电子诱饵弹气动外形特性分析
        3.4.2 气动力参数数值计算分析方法
        3.4.3 气动力参数估算结果
    3.5 电子诱饵弹质量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控制方法研究
    4.1 电子诱饵弹制导控制特点分析
    4.2 电子诱饵弹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4.2.1 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
        4.2.2 旋翼动量交换控制
    4.3 电子诱饵弹经典驾驶仪设计
        4.3.1 电子诱饵弹三通道动力学解耦线性化
        4.3.2 经典高度驾驶仪设计
        4.3.3 滚转姿态驾驶仪设计
        4.3.4 仿真分析
    4.4 电子诱饵弹自抗扰高度驾驶仪设计
        4.4.1 自抗扰控制器原理
        4.4.2 自抗扰高度驾驶仪设计思路
        4.4.3 仿真分析
    4.5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系统仿真
        4.5.1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飞行弹道仿真流程
        4.5.2 仿真条件
        4.5.3 仿真试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存力、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1.1 生存力分析研究现状
        1.1.2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 体系对抗建模研究现状
        1.2.1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研究现状
        1.2.2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研究现状
        1.2.3 体系对抗条件下作战单元轨迹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和组织框架
        1.3.1 本文的工作
        1.3.2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对抗框架建模
    2.1 飞机敏感性定义及研究内容
        2.1.1 飞机敏感性定义
        2.1.2 飞机敏感性研究内容
        2.1.2.1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研究内容
        2.1.2.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研究内容
    2.2 体系对抗定义及体系对抗框架
        2.2.1 体系的定义
        2.2.2 体系对抗框架模型的构建
    2.3 小结
第三章 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模型
    3.1 防御方体系模型的组成
    3.2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
    3.3 防御方体系模型建模
        3.3.1 防御方体系探测阶段建模
        3.3.1.1 多元雷达探测模型
        3.3.1.2 射频探测模型
        3.3.2 防御方体系跟踪阶段建模
        3.3.2.1 Kalman滤波模型
        3.3.2.2 数据链对体系追踪的影响
        3.3.3 防御方体系攻击阶段建模
        3.3.3.1 目标锁定模型
        3.3.3.2 导弹攻击模型
    3.4 算例
        3.4.1 探测模型算例及对RCS信号及射频信号的分析评估
        3.4.1.1 多元雷达探测模型算例
        3.4.1.2 射频探测模型算例
        3.4.2 跟踪模型算例
        3.4.3 攻击模型算例及对红外信号的分析评估
        3.4.3.1 目标锁定模型算例
        3.4.3.2 导弹攻击模型算例
    3.5 小结
第四章 进攻方实施电子对抗措施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模型
    4.1 进攻方体系模型的组成
    4.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
    4.3 进攻方体系模型建模
        4.3.1 编队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
        4.3.1.1 雷达告警模型
        4.3.1.2 有源欺骗式电子干扰模型
        4.3.2 体系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
        4.3.2.1 红外干扰弹模型
    4.4 指挥控制中心决策模型
        4.4.1 决策人员压力判定模型
        4.4.1.1 压力判定模型输入参数
        4.4.1.2 决策人员工作压力评估函数
        4.4.2 基于多级影响图的决策模型
    4.5 算例
        4.5.1 编队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算例
        4.5.2 体系内实现的红外干扰弹算例
        4.5.3 体系内实现的有源欺骗式干扰算例
    4.6 小结
第五章 体系对抗下降低飞机敏感性的单元轨迹控制方法
    5.1 作战单元轨迹控制研究内容
    5.2 战场杀伤概率图谱
    5.3 基于合同网算法的任务分配模型
        5.3.1 合同网算法描述
        5.3.2 买卖合同模型
        5.3.3 “接受度——拒绝度”算法
        5.3.4 数据链性能对任务分配的影响
    5.4 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航路规划算法
        5.4.1 A*及其扩展算法
        5.4.2 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航路规划算法
        5.4.3 箔条无源干扰模型
    5.5 算例
        5.5.1 作战轨迹控制之任务分配算例
        5.5.1.1 无突发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1.2 有突发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1.3 数据链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2 作战轨迹控制之航路规划算例
        5.5.2.1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对航路规划的影响
        5.5.2.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航路规划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两型飞机在体系对抗下的敏感性对比分析
    6.1 战场作战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6.2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算例
        6.2.1 战场想定及飞机敏感性配置
        6.2.2 仿真结果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飞机实时任务分配及航路规划软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毫米波相控阵天线雷达导引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应用需求分析
    1.4 研究课题来源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技术特点
    2.1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分类
    2.2 有源相控阵的优点
    2.3 关键技术
    2.4 发展趋势
    2.5 小结
第三章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总体方案
    3.1 主要功能
    3.2 技术指标
    3.3 系统组成
    3.4 工作体制
    3.5 工作模式
    3.6 工作状态
    3.7 工作流程
    3.8 结构布局
    3.9 主要指标分析
        3.9.1 距离测量精度
        3.9.2 角度跟踪精度
        3.9.3 作用距离
    3.10 小结
第四章 毫米波相控阵天线设计
    4.1 主要功能
    4.2 技术指标
    4.3 系统组成
    4.4 天线组阵设计
        4.4.1 阵面布局
        4.4.2 散热设计
        4.4.3 散热设计
    4.5 T/R 组件设计
        4.5.1 功能
        4.5.2 指标
        4.5.3 芯片选择
        4.5.4 信道设计
        4.5.5 其它
    4.6 波束控制器设计
        4.6.1 功能
        4.6.2 指标
        4.6.3 技术方案
    4.7 相控阵天线主要指标分析
        4.7.1 发射波束宽度
        4.7.2 相控阵天线EIRP
        4.7.3 相控阵天线G/T值
    4.8 相控阵天线指标符合情况
    4.9 小结
第五章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样机验证
    5.1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样机
    5.2 验证方法
        5.2.1 目标设定
        5.2.2 航路策划
    5.3 验证结果
        5.3.1 作用距离
        5.3.2 距离测量精度和角度跟踪精度
        5.3.3 截获概率
        5.3.4 虚警时间
    5.4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指标符合情况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多导弹协同搜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图像制导技术研究现状
        1.2.2. 协同搜索技术研究现状
        1.2.3. 协同目标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图像导引头的建模与仿真
    2.1. 常用坐标系
        2.1.1. 坐标系的定义
        2.1.2. 坐标系转换
    2.2. 导引头模型
        2.2.1. 导引头的工作状态
        2.2.2. 导引头的双通道耦合模型
        2.2.3. 导引头的简化模型
        2.2.4. 导引头仿真
    2.3. 弹目运动模型
        2.3.1. 目标模型
        2.3.2. 导弹模型
        2.3.3. 弹目
        2.3.4. 弹道仿真
    2.4. 弹载情况下导引头的特性分析
        2.4.1. 电锁
        2.4.2. 扫描
        2.4.3. 跟踪
第3章 多导弹的协同搜索技术研究
    3.1. 基于模型预测和遗传算法理论的协同搜索技术研究
        3.1.1. 多导弹协同搜索模型的建立
        3.1.2. 基于预测控制与遗传算法的协同搜索算法
        3.1.3. 仿真分析
    3.2. 导弹编队飞行控制方法
        3.2.1. 导弹编队相对运动模型
        3.2.2. 导弹编队控制律
        3.2.3. 自动驾驶仪设计
    3.3. 多导弹编队协同搜索技术研究
        3.3.1. 一字型搜索规律
        3.3.2. 导弹平面编队协同搜索研究
        3.3.3. 导弹立体编队协同搜索研究
        3.3.4. 误差存在情况下导弹编队协同搜索研究
    3.4. 仿真与分析
第4章 多导弹协同目标分配技术研究
    4.1. 目标分配的概念和模型
        4.1.1. 目标分配的概念
        4.1.2. 目标分配的模型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目标分配方法
        4.2.1. 目标分配问题的解码方式
        4.2.2. 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4.2.3. 目标分配问题遗传算法的实现
    4.3. 仿真与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策略研究与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发展与研究综述
        1.2.1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现状
        1.2.2 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发展现状
        1.2.3 飞行器系统可达集建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导弹防御系统可达集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考虑地球自转的可达集建模
        2.2.1 基本假设
        2.2.2 坐标系统
        2.2.3 拦截弹轨迹的隐式方程
    2.3 拦截弹可达集降维分析
    2.4 时间相关可达集建模
    2.5 距离相关可达集建模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防御区的作战能力分析
    3.1 引言
    3.2 目标弹道建模
        3.2.1 基本模型
        3.2.2 主动段关机点参数对弹道的影响
        3.2.3 最大射程弹道与高、低弹道
        3.2.4 目标轨迹簇生成
    3.3 防御区建模
        3.3.1 防御区定义
        3.3.2 防御区计算模型
    3.4 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防御区描述
        3.4.1 不规则三角网相关理论
        3.4.2 凹包构型三角网构建
        3.4.3 等面积投影变换
    3.5 基于防御区的作战能力分析
        3.5.1 拦截弹部署位置对防御区的影响
        3.5.2 拦截弹动能对防御区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防御区的协同作战能力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防御区的协同作战能力分析
        4.2.1 协同作战下防御区计算模型
        4.2.2 仿真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攻防对抗仿真试验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功能分析
    5.3 设计与实现
        5.3.1 相关定义
        5.3.2 系统用例图
        5.3.3 架构设计
        5.3.4 模型接口
        5.3.5 主要模块设计
        5.3.6 主要界面
    5.4 应用与分析
        5.4.1 应用流程图
        5.4.2 应用案例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外军导弹协同数据链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外军发展现状
    1.1俄罗斯 П500玄武岩反舰导弹
    1.2俄罗斯 П700花岗岩超声速反舰导弹
    1.3美军“网火”导弹武器系统
2导弹协同数据链技术发展趋势
3导弹协同数据链关键技术
    3.1弹间抗干扰与组网技术
    3.2安全防护与接入控制技术
    3.3弹载消息处理技术
    3.4多目标动态分配与编队协同技术
4结束语

四、双弹雷达导引头的数据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弹头集群协同制导在海战场的应用[J]. 韩光松,王忠,宋志峰. 战术导弹技术, 2021(03)
  • [2]一种基于多弹协同定位的机动目标估计算法[J]. 何金刚,高刚.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1(02)
  • [3]机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马彦恒,侯建强.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9(11)
  • [4]捷联导引头视线转率估计与应用研究[D]. 李坤坤.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 袁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D]. 石帅.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 [7]毫米波相控阵天线雷达导引头技术研究[D]. 刘博.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8]多导弹协同搜索技术研究[D]. 薛连莉. 北京理工大学, 2016(11)
  • [9]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策略研究与能力分析[D]. 张聪.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10]外军导弹协同数据链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J]. 杜龙海,曹毅,齐忠杰. 无线电工程, 2015(11)

标签:;  ;  ;  ;  ;  

双弹雷达导引头的数据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