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定量评价模型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定量评价模型研究

一、矿山地质环境量化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惠甜甜[1](2021)在《新街矿区马泰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诱发了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比如有塌陷盆地、植被退化、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现如今为了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矿山建设的号召,以前的碎片化部署、单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难以达到新的要求,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马泰壕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数据和实测数据以及各种有关采矿、地质等资料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l)利用Sentinel-2A数据分别提取矿山开发占地面积、植被覆盖度、土地荒漠化程度信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研究区域内地形地貌信息;利用Sentinel-1A数据识别与提取采空区塌陷范围;通过计算、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实测数据来评价大气污染、地表水环境质量、含水层破坏情况。(2)依据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建立了包括4个要素和14个指标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3)为了避免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较强的主观性、受人为干扰影响大等问题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忽略指标间的比较、客观性强等问题,提出利用综合权值法——“乘法集成法”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结合来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确保得到的综合权重是科学合理的、可靠的。(4)分别利用基于主观权重、客观权重和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利用基于这三种权重的网格法进行分析验证,通过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确定出基于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和基于综合权重的网格法分区更加符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基于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基于综合权重的网格法分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5)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等级为Ⅱ级(较好),其中Ⅰ级(好)区占研究区域的39.12%,Ⅱ级(较好)区占研究区域的58.09%,Ⅲ级(较差)区占研究区域的1.98%,Ⅳ级(差)区占研究区域的0.8%。根据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合理性的治理建议和保护措施,为建设安全、绿色、和谐的矿山地质环境奠定基础,为矿区可持续开采和后续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柯昌送[2](2020)在《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州市地处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3000年前,鄂州就开始开采和加工铁铜等矿产资源,被称为古铜镜之乡。鄂州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探明铁矿储量为2.5亿吨,居全省第二位,矿产资源开采为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过度开采,技术落后,矿山企业保护意识差,投入少,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采矿活动形成的采空区、露采坑、尾矿库、废渣堆放场以及采矿场地,占压大量的土地资源未恢复无法利用。采、选矿形成土地、水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随着地表水流动和下渗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有13处采石场处于城市周边或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其他采石场也多处于市、县、乡道以及村镇周边,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形象。采矿诱发各类地质灾害,以及尾矿头顶库、废渣堆放场直接威胁周边村民、房屋、耕地和矿山生产安全,所以必须进行研究治理,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本论文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开展野外实地调查,调查鄂州市116家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所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分布状况、危害程度、从社会经济概况、开发利用情况、地质环境背景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整理分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趋势,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鄂州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综合评价,最后提出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本文主要研究的成果如下:(1)搜集资料,实地调查,查明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通过对鄂州市矿山的分布、开发规模、开采方式生产现状等矿山基本情况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基本查明了鄂州市矿山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一是矿山地质灾害;二是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三是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土地;四是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2)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评价模型,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对整个鄂州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综合评价。(3)依据综合评价的结果对全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分区。结合各矿山实际情况及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将鄂州市金属矿集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严重影响区、较严重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三个区,并根据不同区域主要影响因素及实际突出地质环境问题进一步将严重区划分了2个亚区、较严重区划分了3个亚区。并对各亚区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进行了评价、编绘了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评估结果与实际吻合。(4)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对策。在基本查明了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结果,结合鄂州市矿产资源规划,针对问题的类型分别提出了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策。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及“轻、重、缓、急”的原则,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对策。

郑盛哲[3](2020)在《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华蓥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产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市内有5个主要的大型矿区,高顶山矿区作为其中之一,有近60年的开采历史。大规模开采导致地质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森林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地质灾害发育,水土污染,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等大量地质环境问题。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对高顶山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后续的矿区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在对高顶山矿区相关地质资料的收集及地质环境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区的地质环境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于Arc GIS平台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矿山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以地质灾害为主,还存在矿山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区内发育地质灾害22处,其中危岩15处,不稳定斜坡灾害3处,泥石流4处。生态破坏主要为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损毁与压占,其中地貌景观破坏面积较广,主要为矿山开采形成的开采光壁及工业广场,破坏严重。土地压占与损毁总面积为369.43亩,以工业广场及矿渣堆积体为主,大范围的破坏林地。环境污染情况中土地资源污染程度较轻,且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水污染程扩散式的污染,其污染程度较轻,但为了保证用水安全,仍需重视。(2)根据矿区内环境地质问题情况及恢复治理研究需要,将高顶山矿区划分为8个分区。其中地质灾害问题主要集中在Ⅱ区、Ⅳ区、Ⅴ区、Ⅶ区及Ⅷ区,生态破坏各区严重程度不一,以Ⅳ区和Ⅶ最为严重,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3处堆渣体所在的Ⅶ区和Ⅷ区,其他区域影响较轻。(3)根据评价因子的建立原则、结合高顶山矿区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山开采情况,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开采程度、危岩灾害、不稳定斜坡灾害、矿渣泥石流灾害、地貌景观破坏、土地压占与损毁、水污染程度9个因素作为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后,再通过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最终权重。(4)基于Arc GIS平台,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矢量化处理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并得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其中,地质环境评价差区面积为0.32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6%,地质环境评价一般区面积为0.63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2.7%,地质环境评价良好区面积为3.9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0.7%。该评价结果能充分反映高顶山矿区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5)根据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将高顶山矿区打造成绿色矿山的新思想,通过升级转型,解决华蓥市因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通过对高顶山矿区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研究,并利用其恢复治理研究成果,为其他矿区提供的新思路。

王赤峰[4](2020)在《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平煤二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资源是我国可利用矿产资源中占比最高的资源,然而煤炭资源开采往往会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并对矿区以及矿区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强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再一次被国家列为重点工作内容。对煤矿所在区域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有利于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对该煤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通过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和实地勘察等方式,对研究区平煤二矿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研究发现研究区目前存在采矿活动造成大面积采空塌陷、塌陷坑周边大量地裂缝发育、研究区含水层结构被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水土资源3个方面为主体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在3个主体因素中选取10个合理的评价指标,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将研究区划分为75个单元。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个单元格的评价值,按照不同方法对应的评分标准,对75个单元格进行划分。最终将两种评价方法划分的结果相对比、相结合,得出结论并对研究区分区,划分出4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面积共计720.3844hm2,约占研究区的75.81%)和1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面积共计229.8775hm2,约占研究区的24.19%)。

张汉[5](2020)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对矿产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高强度开发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损毁与环境破坏,还危及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如何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矿山恢复治理一直是社会广泛关切的问题。为了能够及时动态地对矿产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国家通过遥感技术对矿产开发状况进行监测,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严重影响区域加大地质灾害治理与环境治理力度。因此,评估矿山区域的开采现状与环境破坏程度,科学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是一项重要课题。为了系统地研究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本文选取浙江省为研究区,结合相关规范与文献研究,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建立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E(ArcGIS Engine)组件相关的程序包,设计并开发了快速量化与综合评价系统,获得了矿区地质环境等级图,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静态因子与动态因子结合的指标体系。明确了各影响因子的选取依据与量化规则,对量化过程中的数据输入输出、处理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的整理。(2)系统的研究了评价尺度。通过评价格网的一致性与异质性进行初步判断,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了评价单元大小。(3)研究了AE(ArcGIS Engine)组件式开发,使用C#语言开发了快速量化与综合评价系统,可以实现静态因子评价格网从地理数据库提取,研究区动态因子数据导入后快速量化,研究区因子量化后通过评价模型快速评价。(4)遵从论文的评价体系设计,选取浙江省为研究区进行实验,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杨钙丽[6](2020)在《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省矿产种类多,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多年的矿山开采活动虽然给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带来大幅度的提升,但也导致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时间的积累,矿山环境的不断恶化,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逐渐爆发出来,时至今日,矿山地质环境已经开始反向制约矿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同时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展开大量的理论及实际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科学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能够为政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一个系统、科学、合理且实操性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展开研究,全面收集资料,包括调查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2大类型,5大部分,15个指标),借助层次分析法对2015年现状及2020规划年指标分别进行权值的确定,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分析,得到多因素模糊评价结果,最后综合多方因素,针对性的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工作建议。论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安徽省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为四类: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用损毁、矿区地下水、含水层遭到破坏以及矿山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2)根据2015年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从目标层来看,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属于“好”这一等级,说明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结合准则层来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在集合中属于“好”这一等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在集合中隶属“一般”这一等级,说明虽然综合评价结果较为理想,但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对2020规划年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准则层到目标层,规划年指标的评价结果均为“好”这一等级,说明该指标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具备指导意义,结合具体指标评价情况在未来规划年作出适当调整,可能在规划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3)综合评价结果及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矿山地质环境许可证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税费优惠政策;重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创新;加大执法力度。本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进行研究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可为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邓锦山[7](2020)在《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文中提出矿产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基础,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生态失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渝东北地区属于三峡库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重庆市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持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因此,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开展矿山开发遥感监测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对渝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渝东北地区(巫山县、巫溪县和奉节县)为研究区,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展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研究。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16年-2018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建立一套实用的高精度遥感监测解译标志,提取出矿山环境信息,定量监测与分析研究区矿山环境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网格法划分评价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组合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指标加权模型对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不同分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建议,为渝东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论文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多类型、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建立一套实用的高精度矿业开发类型(采场、中转场地、固体废弃物、矿山建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恢复治理解译标志,并对研究区矿山环境进行遥感监测,结合野外现场核查后,建立研究区2016年-2018年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2)分析了研究区2016年-2018年矿山环境动态变化。从开采状态来看,正在生产的矿山占地面积先减小后增加;暂停生产的矿山占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废弃矿山的占地面积不断增加。从占地类型来看,矿业活动占地总面积持续增加,其中采场占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中转场地占地面积不断增加;固体废弃物占地面积变化不明显;而矿山建筑占地面积不断减少。不同的矿山开发占地类型表现出不同的面积增量和变化幅度,其顺序为:中转场地>采场>矿山建筑>固体废弃物;从变化速率来看,其顺序为:矿山建筑>中转场地>采场>固体废弃物。研究区内恢复治理工程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恢复治理面积大幅增加。2016年-2018年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点分别为32个、43个和57个,治理面积分别为38.58ha、134.67ha和278.82ha。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和崩塌,2016年-2018年矿山地质灾害点逐年减少,分别为73处、59处和49处。(3)从自然地理、基础地质、矿山开发活动以及矿山环境状况四个方面入手,选取坡度、年降水量、水系距离、植被覆盖度、区域重要度、地质构造、岩性组合、开采方式、开采矿种、开采强度、占用土地面积、灾害及隐患、恢复治理共13个指标,构建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组合模型分别得到指标主观与客观权重,再引入博弈论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然后以网格法划分评价单元,采用多指标加权综合模型计算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指数。(4)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划分为明显影响区、较明显影响区、一般影响区和无影响区。明显影响区面积为19488.43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6%;较明显影响区面积为53805.64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6%;一般影响区域面积370664.79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46%;无影响区域面积为663781.16 ha,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92%。基于以上结果对研究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分区,为指导渝东北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窦强[8](2020)在《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资源与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规模也不断扩大。大量矿山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深圳市是新中国第一个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由于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废弃露天矿山,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迫切需要系统地开展全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工作,为废物矿山的治理和恢复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深圳市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的研究和地质环境现状的调查,总结了露天废弃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对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研究区露天废弃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统计和分析,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统计指数法对露天废弃矿山进行地质环境背景评价;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DD2014-05)中的规范,选取了6个评价指标,对露天废弃矿山进行地质环境现状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地质环境背景评价和地质环境现状评价的结果相结合,进行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最后划分为“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级别。在最后的评价结果中,本文研究的61座存在地质环境问题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的废弃矿山分别有17、13、18、13座,地质环境问题“严重”、“较严重”的废弃矿山面积占所有矿山面积的71.19%,研究区露天废弃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DD2014-05)中的规范,针对矿区不同区域存在的不同地质环境问题,将废弃矿山划分为开采边坡、采坑、固体废弃物、工业广场四个评价区域,进行单个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提高评价精度,为矿山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利用提供更有效的依据。对深圳市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的评价结果显示,开采边坡和工业广场在废弃矿山中普遍存在,且存在比较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和采坑在废弃矿山中较少存在,但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根据深圳市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和单个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的结果,并结合深圳市发展规划,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景观和生态修复,土地资源恢复利用,政策制度四个方面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措施。

王立娟[9](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为一矿业大国,非煤矿山数量众多,与之配套的尾矿库设施数量巨大,截止到2018年,全国尾矿库的数量达7400余座。尾矿库既是矿山企业重要的生产设施,也是矿山企业最大的危险源。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尾矿库的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尾矿库事故具有空间体量大、风险点多,关联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对周边的居民点、厂区以及交通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尾矿库风险管控受限于经济、矿山地理位置、危险源规模、尾矿库结构等,使得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方式容易形成监察盲区,极大地影响了地面调查的效率和精度,难以及时地发现尾矿库重大危险源区域性安全风险。因此,充分利用先进的调查、观测技术手段,研究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探索实现尾矿库地灾重大危险源全面、快速、高效、精确地监测以及可靠的安全评估,对提高非煤矿山生产的安全监管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详细分析多种前沿观测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高分遥感卫星、无人机低空航摄、三维激光扫描、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北斗在线监测等先进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研发了一套适用于以尾矿库为代表的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和综合风险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集成技术。并以攀西地区万年沟尾矿库为例,结合不同观测技术的数据特性,获取了尾矿库安全生产关键指标参数和三维空间数据模型。通过多期次数据的对比分析,实现了尾矿库和周边地区重大危险源全方位动态监测,以精确的三维空间数据为基础,运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对尾矿库安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尾矿库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根据监测和排查结果,对万年沟尾矿库开展了现状风险性评估。最后对极端假设条件下的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灾害进行数值模拟并探讨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全域监管模式的建设。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在详细分析各类型数据特性的基础上,采用高分遥感卫星、无人机低空航摄、三维激光扫描、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北斗在线监测等先进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对各数据类型、尺度、格式等信息进行匹配、融合处理,以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的客观现状为基础,运用多种数据源协调集成优化的思想,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和综合风险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集成的关键技术。(2)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在深入了解尾矿库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低空航摄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直接反映尾矿库坝体安全稳定性的关键参数(坝体表面位移、库区面积、干滩长度、干滩反坡比等)进行了全方位动态监测,并建立了尾矿库数字化健康档案,结合尾矿库设施设计规范相关参数的对比结果,表明万年沟尾矿库现状处于健康运行状态。(3)尾矿库上游汇水区界线、最终堆排范围界线以及事故可能径流区域界线等影响尾矿库安全的环境要素共同确定了尾矿库周边安全环境动态监测的范围。结合该范围内多期次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提出了适用于矿山及其周边区域监测的面向对象的自动变化检测方法(ELM-OB),并对尾矿库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范围排查和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对尾矿库周边环境安全生产动态监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提高了尾矿库周边区域的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能力。(4)基于无人机航空影像对万年沟尾矿库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解译,共解译出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在内的地质灾害点共65处,通过多时相遥感数据对尾矿库库区威胁最大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动态监测,甄别出其中一处滑坡正处于缓慢蠕滑变形的阶段,判断发生剧烈滑动的可能性较大,采用北斗定位监测技术对滑坡点开展了实时监测。(5)综合考虑影响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稳定的因素,从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角度出发,结合万年沟尾矿库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强制性稳态指标(K)、基础保障性指标(P)以及高风险动态指标(D)为核心的重大危险源综合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得到万年沟尾矿库风险性低的评估结果。对溃决型泥石流灾害的主要风险承载区,即尾矿库下游支沟与安宁河相接地带进行易损性分析,并结合尾矿库风险性评价结果,最终得到万年沟尾矿库综合风险分布图。(6)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式分别对尾矿库坝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析。运用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坡度、坝高和坝体材料与坝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多源数据融合生成的尾矿库三维模型为基础,运用FLAC-3D分析不同堆排高度下,尾矿库坝体应力场分布和位移情况,深入分析了坝体堆排高度与坝体变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堆排高度下坝体的稳定性。通过FLO-2D对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万年沟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发生后准确的影响范围以及该范围内各处的泥石流流速和堆积厚度。(7)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万年沟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关键技术成果,构建了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全域监管体系。在实现区域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的同时实现日常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流程化。

蒋仁伟[10](2019)在《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攀西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重要出产区,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品质优良,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下降。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能够摸清矿业开发与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系统总结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特点与内涵,掌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高低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推动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获取攀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数据、社会经济影响数据、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矿山开发状况解译数据、2016年矿权数据以及30×30m的攀西地区DEM数据等的基础上,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开展了数据处理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进行了矿山地物的信息提取,并开展了野外调查验证与室内数据修正。构建了由坡度、高程、植被覆盖度、降雨量、人均GDP、人口密度、矿产开采规划、开采方式、开采密度、开采规模、开采矿种、开发占地、地质构造、地层岩组、水系侵蚀、地质灾害、地质隐患、治理工程等18个评价指标因子组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攀西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并绘制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区图,按承载力值的高低将攀西地区矿山划分为承载力优等区、承载力良等区、承载力中等区、承载力差等区。其中,承载力优等区面积为35046.0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02%;承载力良等区面积为14294.5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44%;承载力中等区面积为10189.7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承载力差等区面积为416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4%。最后针对性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发展对策与建议。通过对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与野外实地验证,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选取的评价模型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对于掌握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布情况和判断矿业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与应用价值。

二、矿山地质环境量化评价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山地质环境量化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街矿区马泰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结构安排
2 研究区概况
    2.1 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矿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表水系
        2.2.3 气象特征
    2.3 矿区基础地质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矿区开发状况
    2.5 本章小结
3 矿山主要地质环境信息提取
    3.1 多光谱遥感数据源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定标
        3.2.2 大气校正
        3.2.3 图像镶嵌
        3.2.4 图像裁剪
        3.2.5 图像增强
    3.3 矿山开发占地遥感信息提取
    3.4 矿山植被覆盖度遥感信息提取
        3.4.1 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
        3.4.2 植被覆盖度提取处理流程
        3.4.3 结果分析
    3.5 矿山土地荒漠化遥感信息提取
        3.5.1 土地荒漠化估算模型
        3.5.2 土地荒漠化提取处理流程
        3.5.3 结果分析
    3.6 矿山地形地貌信息提取
    3.7 矿山塌陷地的识别与提取
        3.7.1 小基线集(SBAS-In SAR)技术原理
        3.7.2 实验背景
        3.7.3 SBAS-In SAR数据处理过程
        3.7.4 结果分析
    3.8 实地调查数据信息
        3.8.1 地表水环境质量
        3.8.2 含水层破环
        3.8.3 大气污染
    3.9 本章小结
4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4.1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目标
        4.1.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4.2.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对比
        4.2.2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
        4.2.3 客观赋权法——熵权法
        4.2.4 综合权值法——“乘法集成法”
    4.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3.3 “乘法集成法”确定综合权重
    4.4 本章小结
5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2 网格法
    5.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2.1 模糊矩阵确定
        5.2.2 基于主观权重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2.3 基于客观权重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2.4 基于综合权重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3 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5.4 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2)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矿山环境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矿山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矿山环境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鄂州市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交通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及居民生活
        2.2.2 经济概况
    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1 矿产资源概况
        2.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 地质环境背景
        2.4.1 地形地貌
        2.4.2 地层岩性
        2.4.3 地质构造及地震
        2.4.4 水文地质特征
        2.4.5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第3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分布特征
    3.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种类
    3.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第4章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4.1 概述
    4.2 层次分析法
        4.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2.2 层次分析法具体方法
    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4.3.2 隶属度的确定
        4.3.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第5章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分区
    5.1 评价标准
    5.2 分区评价原理和实例
        5.2.1 评估单位划分
        5.2.2 评估因子的选择
        5.2.3 权重确定
        5.2.4 隶属度的确定
        5.2.5 分区评价实例
    5.3 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5.3.1 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述
        5.3.2 赋值范围(缓冲区)的确定
        5.3.3 最终分值的确定
        5.3.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
        5.3.5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
        5.3.6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轻微区(Ⅲ)
第6章 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6.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6.1.1 土地破坏问题
        6.1.2 矿坑排水
        6.1.3 选矿废水
        6.1.4 固体废弃物
        6.1.5 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及隐患
        6.1.6 地面塌陷
    6.2 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工程建议
        6.2.1 近期治理工程
        6.2.2 远期治理工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2.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研究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社会经济
第3章 矿山开发情况及环境问题
    3.1 矿产资源简介
    3.2 矿区开发情况
    3.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3.3.1 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3.3.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3.3.3 矿山污染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地质灾害类型
        4.1.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2 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2.1 危岩发育特征
        4.2.2 典型危岩灾害
        4.2.3 危岩破坏影响因素
        4.2.4 危岩稳定性评价
    4.3 堆积体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3.1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4.3.2 典型不稳定斜坡灾害
        4.3.3 矿渣斜坡破坏影响因素
        4.3.4 矿渣斜坡稳定性评价
    4.4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4.4.1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
        4.4.2 典型坡面泥石流灾害
        4.4.3 泥石流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区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
    5.1 生态破坏
        5.1.1 矿区地貌景观破坏
        5.1.2 矿区土地资源影响分析
    5.2 矿区环境污染分析
        5.2.1 地表水影响分析
        5.2.2 地下水影响分析
        5.2.3 土壤污染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6.1 评价原则
    6.2 环境地质问题分区
    6.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立
        6.3.1 评价方法
        6.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
        6.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4 权重体系的建立
        6.3.5 构建隶属度函数
    6.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1 高顶山矿区恢复治理原则与目标
        7.1.1 治理原则
        7.1.2 治理目标
        7.1.3 规划思想
    7.2 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2.1 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研究
        7.2.2 地貌景观恢复治理
        7.2.3 土地损毁恢复治理
    7.3 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7.3.1 环境效益评价
        7.3.2 社会效益评价
        7.3.3 经济效益评价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平煤二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地理条件
        2.2.1 气象
        2.2.2 水文
        2.2.3 地形地貌
        2.2.4 植被
        2.2.5 土壤
    2.3 地质环境背景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3.3 水文地质
        2.3.4 工程地质
        2.3.5 煤层地质特征
    2.4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2.5 矿山及周边人类重大工程活动情况
3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1 研究区矿山地质灾害现状
        3.1.1 矿山地质灾害特征
        3.1.2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
    3.2 研究区含水层现状
        3.2.1 地下水开发使用
        3.2.2 水位预测
    3.3 研究区地形地貌景观现状
    3.4 研究区空气污染现状
        3.4.1 储煤场、原煤筛分楼煤尘
        3.4.2 临时矸石周转场扬尘
    3.5 研究区水土环境现状
        3.5.1 水环境现状
        3.5.2 矸石污染现状
        3.5.3 矿山土地损毁现状
4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1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2 评价指标分级赋值
        4.1.3 评价单元格划分
        4.1.4 单元格评价指标赋值
    4.2 层次分析法(AHP)评价
        4.2.1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
        4.2.2 确定各主体因素和评价指标的权重
        4.2.3 计算综合评分值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步骤
        4.3.3 计算综合评价等级
    4.4 综合评述并分区
        4.4.1 综合评述
        4.4.2 综合分区
        4.4.3 防治措施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5.1 总结
    5.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
    2.1 层次分析法
        2.1.1 结构模型
        2.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综合指数法
第3章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设计
    3.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目标
    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要求
    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表达
    3.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第4章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选取
        4.1.1 静态因子与动态因子划分
        4.1.2 指标选取依据
    4.2 量化规则与因子权值
    4.3 量化方法
        4.3.1 缓冲区法
        4.3.2 格网法
        4.3.3 矢量多边形法
    4.4 评价尺度
        4.4.1 格网大小选取原则
        4.4.2 评价单元内部一致性
        4.4.3 评价单元之间异质性
        4.4.4 最佳评价尺度选择
        4.4.5 研究区评价尺度分析
    4.5 快速量化
        4.5.1 自然地理
        4.5.2 基础地质
        4.5.3 资源损毁
        4.5.4 地质环境
第5章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实验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水文特征
        5.1.3 矿产资源
        5.1.4 开发现状与恢复治理
    5.2 快速量化与综合评价系统
        5.2.1 系统开发模式
        5.2.2 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
        5.2.3 数据库设计
        5.2.4 系统设计
    5.3 成果图表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 区域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候及水文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岩浆岩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工程地质条件
    2.3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3.1 矿山地质灾害
        2.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用损毁
        2.3.3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
        2.3.4 环境污染
3 构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模型
    3.1 评价方法的选取
        3.1.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3.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3.2 模糊综合评价
    3.3 模型与计算步骤
4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确定的依据
        4.1.2 构建原则
        4.1.3 构建思路
        4.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指标
        4.1.6 指标汇总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
        4.2.2 层次分析法
        4.2.3 计算步骤
    4.3 2015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3.1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及权重计算
        4.3.2 层次总排序
        4.3.3 单因素评价
        4.3.4 多因素模糊评价
        4.3.5 结果分析
    4.4 2020规划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4.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4.4.2 单因素模糊评价
        4.4.3 多因素模糊评价
        4.4.4 结果分析
    4.5 综合分析
    4.6 工作建议
        4.6.1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
        4.6.2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6.3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许可证制度
        4.6.4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检查制度
        4.6.5 建立税费优惠政策
        4.6.6 重视队伍建设
        4.6.7 加强管理创新
        4.6.8 加大执法力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遥感监测进展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土壤与植被
        2.1.4 生态服务价值
    2.2 社会经济
    2.3 地质环境概况
    2.4 矿产资源概况
第3章 渝东北矿山开发动态遥感监测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数据
        3.1.2 矿业活动数据
        3.1.3 其他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3.2.1 数学基础
        3.2.2 正射校正
        3.2.3 辐射校正
        3.2.4 影像融合
        3.2.5 影像镶嵌与裁剪
        3.2.6 波段组合
    3.3 遥感信息提取的内容与方法
    3.4 解译标志
        3.4.1 矿山开发占地解译标志
        3.4.2 矿山地质环境解译标志
    3.5 精度验证
    3.6 矿山开发信息遥感监测
        3.6.1 矿山开发占地现状
        3.6.2 矿山开发占地变化趋势
    3.7 矿山地质环境信息遥感监测
        3.7.1 矿山地质灾害变化趋势
        3.7.2 恢复治理变化趋势
第4章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原则
    4.2 评价单元
        4.2.1 网格法
        4.2.2 矢量多边形法
        4.2.3 缓冲区法
    4.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4 矿山地质环境指标分级标准
    4.5 评价指标权重
        4.5.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5.2 粗糙集理论确定客观权重
        4.5.3 博弈论组合赋权
    4.6 评价模型
第5章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5.1 评价指标提取与量化
        5.1.1 自然地理准则层信息提取
        5.1.2 基础地质准则层信息提取
        5.1.3 矿山开发活动准则层信息提取
        5.1.4 矿山地质环境准则层信息提取
    5.2 指标权重计算
        5.2.1 主观权重计算
        5.2.2 客观权重计算
        5.2.3 综合权重计算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渝东北矿山地质环境分区与治理
结论
    1.主要结论
    2.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2.5 工程地质
        2.2.6 环境地质
第3章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特征
    3.1 废弃矿山分布特征
    3.2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2.1 地质灾害
        3.2.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3.2.3 土地资源破坏
第4章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GIS系统的应用
    4.3 地质环境背景评价模块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4.3.3 统计指数模型的原理及结果
        4.3.4 地质环境背景评价结果
    4.4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模块
        4.4.1 评价指标的划分
        4.4.2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4.4.3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结果
    4.5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5.1 层次分析法模型
        4.5.2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确定
        4.5.3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单个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
    5.1 遥感技术的应用
    5.2 评价区域划分
    5.3 地质环境分区评价方法
        5.3.1 评价流程
        5.3.2 废弃矿山面积优化
        5.3.3 评价方法
    5.4 地质环境分区评价结果
    5.5 重点矿山评价案例
        5.5.1 联发石场
        5.5.2 潭头二石场
    5.6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对策
        5.6.1 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5.6.2 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
        5.6.3 土地资源恢复利用措施
        5.6.4 政策制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分遥感技术
        1.2.2 无人机航测技术
        1.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2.4 非煤矿山监测技术
        1.2.5 地质灾害监测及风险评估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构造
    2.2 万年沟尾矿库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2.2.1 气象水文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地震
第3章 尾矿库“空-天-地”多源数据耦合方法研究
    3.1 高分系列卫星影像数据
        3.1.1 数据源
        3.1.2 数据处理
    3.2 无人机低空航摄数据
        3.2.1 无人机低空航摄
        3.2.2 三维点云提取和正射影像图编制
    3.3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
    3.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
    3.5 合成孔径雷达数据
    3.6 其他基础数据
    3.7 多源异构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协同集成
        3.7.1 投影和坐标系统的统一
        3.7.2 空间与属性数据的集成
    3.8 数据应用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万年沟尾矿库及其周边环境动态监测
    4.1 尾矿库基本特征
        4.1.1 尾矿库概念
        4.1.2 尾矿库基本组成
        4.1.3 尾矿库分类
        4.1.4 万年沟尾矿库基本情况
    4.2 尾矿库坝体安全稳定动态监测
        4.2.1 坝体表面位移三维动态监测
        4.2.2 库区面积动态监测
        4.2.3 干滩长度动态监测
        4.2.4 干滩反坡比动态监测
        4.2.5 堆积坝高度动态监测
        4.2.6 堆积坝外坡比动态监测
        4.2.7 堆积库容动态监测
        4.2.8 尾矿库渗流动态监测
        4.2.9 监测精度验证
        4.2.10 尾矿库数字化健康档案建设
    4.3 尾矿库周边环境安全生产动态监测
        4.3.1 安全生产红线范围划定
        4.3.2 变化检测目标确定
        4.3.3 多源特征提取
        4.3.4 智能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4.3.5 精度评价方法
        4.3.6 智能变化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4.3.7 智能变化检测算法示范应用
        4.3.8 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4.4 尾矿库周边环境地质灾害动态监测
        4.4.1 尾矿库周边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4.4.2 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4.4.3 地质灾害北斗动态监测
    4.5 尾矿库周边区域地表形变InSAR动态监测
        4.5.1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4.5.2 基于D-In 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
        4.5.3 沟尾矿库周边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分析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万年沟尾矿库安全稳定性分析
    5.1 尾矿库坝体稳定性物理模拟试验
    5.2 基于FLAC的万年沟尾矿库稳定性3D分析
        5.2.1 矿坝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5.2.2 稳定性系数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万年沟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综合风险评估
    6.1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2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模型研究
    6.3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评价及分析
    6.4 尾矿库下游易损性分析
        6.4.1 地物受损程度分析
        6.4.2 易损性分析
    6.5 尾矿库综合风险性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万年沟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灾害分析
    7.1 尾矿库溃决诱因分析
    7.2 尾矿库溃决模式分析
    7.3 洪水计算分析
        7.3.1 洪峰流量
        7.3.2 洪水总量
        7.3.3 洪水流量过程线
    7.4 溃决洪水计算分析
    7.5 泥石流参数计算理论
    7.6 基于FLO-2D的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数值模拟
        7.6.1 FLO-2D模型理论分析
        7.6.2 数值模拟流程
        7.6.3 模拟结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全域监管模式研究
    8.1 全域监管模式的定义
    8.2 全域监管的建设目标
    8.3 全域监管的体系构成
    8.4 全域监管系统建设内容
        8.4.1 建立数据标准体系
        8.4.2 建立有机数据体系
        8.4.3 建立核心数据库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承载力的起源与发展
        1.3.2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3.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2.1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内涵与特征
    2.2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
    2.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地理环境
        3.2.1 气象水文
        3.2.2 地形地貌
        3.2.3 植被生态
    3.3 地质环境
        3.3.1 地层岩组
        3.3.2 地质构造
    3.4 矿山开发概况
    3.5 社会经济概况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遥感监测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的处理
        4.2.1 影像校正
        4.2.2 影像融合
        4.2.3 遥感影像镶嵌与裁剪
        4.2.4 遥感图像增强
    4.3 地质环境信息遥感解译与提取
    4.4 野外调查与验证
    4.5 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第五章 攀西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3 评价指标分级
    5.4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5.5 评价指标权重
        5.5.1 层次结构模型
        5.5.2 层次判断矩阵
        5.5.3 一致性检验
        5.5.4 指标权重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单元与评价模型
        6.2.1 评价单元的选取
        6.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6.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6.4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
    6.5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发展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矿山地质环境量化评价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街矿区马泰壕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D]. 惠甜甜.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鄂州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D]. 柯昌送.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3]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D]. 郑盛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平煤二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 王赤峰.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D]. 张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6]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D]. 杨钙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渝东北矿山开发遥感监测与地质环境评价[D]. 邓锦山.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D]. 窦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D]. 王立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10]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 蒋仁伟.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矿山地质环境定量评价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