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排序技术和网络信息可访问性

搜索引擎排序技术和网络信息可访问性

一、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与Web信息的可访问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21)在《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以可读性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为理论框架,构建一套普适性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明确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期为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提供科学的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为其设计、选择和修订高可读性的健康教育网页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构建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检索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相关文献,以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为基本理论框架提取相关指标,初步拟定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和二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0位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变异系数(CV),结合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筛选、修改指标,初步构建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IBM 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有效问卷回收率、专家权威系数(Cr)、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来判断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以此检验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第二阶段: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采用国外学者使用的可读性评价工具信效度检验方法,对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的信效度检验。依据指标体系形成《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以高血压健康教育网页为研究对象实施可读性评价,计算Cohen’s Kappa系数检验评定者间信度,计算Cronbach’sα系数检验内部一致性。依据在信度检验中随机选择的30个高血压健康教育网页的内容编制《知识测试问卷》,在高、低健康素养社区居民中实施读者测试,计算读者答题正确率;在第二次信度检验的30个高血压健康教育网页中,使用汉语可读性公式计算其文本难度系数,采用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计算可读性评价工具测量结果与读者答题正确率、汉语可读性公式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来检验结构效度,以此确定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第三阶段:确定指标体系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以“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层,所有的一级指标为准则层,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为方案层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结合第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利用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得分均数的差值确定Saaty标度,构建判断矩阵;使用yaahp 12.3(标准版)软件计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及组合权重系数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立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第一阶段: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共提取7个一级指标,55个二级指标;邀请20位专家参与德尔菲研究,16位专家完成三轮咨询,一级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为4.31~5.00,变异系数为0~0.11,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为3.94~5.00,变异系数为0~0.20,专家意见集中,专家权威程度为0.872,一级、二级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59,0.231(P<0.05)。结合专家修改意见和建议,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的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阶段:本研究借鉴国外已被广泛使用的可读性评价工具信效度检验方法,选择高血压健康教育网页进行了可读性评价,计算出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704,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66,0.742,0.744,0.731,0.655,0.650,0.846;总体Cohen’s Kappa系数为0.63,各条目Cohen’s Kappa系数范围为0.62~1.00。通过实施读者测试及汉语可读性公式附加验证,计算得出可读性评价结果与高、低健康素养读者答题正确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0.424(P<0.05);与汉语可读性公式测量结果相关系数为-0.369(P<0.05),指标体系信效度良好。第三阶段: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其中一级指标权重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文字表达、内容设计、可操作性、组织布局、排版设计、视觉辅助、数值应用,权重系数分别为0.2713,0.2220,0.1816,0.1331,0.0819,0.0643,0.0458。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位于前4位的依次为行为指导明确具体、使用通俗易懂的字词、使用简短的句子、信息内容科学准确,组合权重系数分别为0.1014,0.0974,0.0682,0.0651。一致性检验CR值为0.0000~0.0304,均<0.10,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较好,权重分配合理。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的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和权重计算,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科学合理,信效度良好,权重计算准确可靠,为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设计、选择和修订高可读性的健康教育网页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提升网络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奠定了基础。

林泽斐[2](2020)在《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是社会网络的构建,随着大数据研究的兴起,面向海量数据的社会网络自动抽取成为社会网络构建的新兴热点。社会网络抽取是指基于明确或隐含的信息,从信息源中自动抽取出社会成员及其联系的技术。在在线百科中,蕴含着海量的社会成员及其社会关系信息。如何从此类信息源中抽取出大规模社会网络,是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此外,社会网络构建的目的在于对所构建的社会网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利用。近年来,将语义网技术与社会网络相结合的语义社会网络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借助于本体和推理引擎,语义社会网络可以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有助于从社会网络中挖掘大量潜在的语义信息和社会成员联系,进而服务于学术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在线百科作为主要信息源,探索一种基于百科半结构化文本的社会网络抽取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大规模社会网络的语义化方法及其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模式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在线百科中的社会网络抽取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在线百科的大规模社会网络抽取方法,其主要创新点在于利用排序学习方法综合多种特征计算人物关系权重,通过估计人物生存时空来发现人物间的时空耦合关系。通过此方法,本研究首次从中文在线百科中抽取出完整的带有权重和时空信息的社会网络。(2)在对当前社会网络本体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网络本体MSTSN。与同类社会网络本体相比,MSTSN本体主要面向数字人文领域的社会网络构建,特别对人物所处的时空、人物的不同类型,以及人物间的不同关系类型等信息进行了细粒度的刻画。基于MSTSN本体,对在线百科中所抽取的社会网络进行实例化,形成一个大规模人物知识图谱。(3)针对人物知识图谱中的人物关系预测这一难点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知识图谱关系预测方法,该方法将关系路径和反映实体间关系的文本矩阵化,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学习与特定关系类型相关的结构和文本模式特征,在此基础上训练模型实现关系预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评测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超过了主流方法的水平。(4)针对非结构化文本中的人物关系三元组抽取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中文命名实体链接方法,该方法融合了单实体消歧和多实体消歧特征,并根据不同文本长度选用不同的特征组合;同时,在传统一阶段式消歧的基础上添加了第二阶段消歧以改善消歧结果。对比实验显示该命名实体链接方法的总体性能优于当前主流同类系统的水平。(5)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MSTSN本体和所构建的人物知识图谱,阐述了四类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策略,并通过可视化方法展示各策略的执行效果。相比传统的社会网络构建策略,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从在线百科中有效地抽取社会成员及其关系,且更加关注与社会成员相关的时空和语义信息,在人名消歧和人物关系权重算法等方面也进行了改进,这可为大规模社会网络的自动化构建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通过对社会网络进行语义化处理所形成的大规模人物知识图谱,在与人文学科相关的社会网络分析系统、问答系统、知识发现系统中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可为探索文本挖掘和语义网技术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李慧迎[3](2019)在《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终身教育的有生力量。如今开放教育资源不仅是学术机构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也备受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数量的持续增长,再加上市场运作和国际竞争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英国的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历史悠久,特别是二战后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推动下,英国的开放教育资源无论是开放维度还是资源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同时,英国高等教育素以“精英教育”着称,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本文通过对战后英国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所做的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以时间为纵轴,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以质量文化为分析视角,考察五种不同形式的开放教育及其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程序和内外部的质量评估过程,最后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动因进行总结,并从中得出有利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启示。全文由9个部分组成,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7章。第一章回顾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情况。尽管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英国大学最早的开放教育资源可能要追溯到19世纪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本章阐述了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的开放背景、开放教育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为理解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探讨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海外办学将本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向海外扩张,消除了学习者在地理空间上的障碍,但它并未降低门槛,也不免费。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管理模式三类,其质量保障主要由各院校负责。本章试以英国诺丁汉大学为例,介绍了它为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内部评估机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跨国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估。第三章考察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大学以“四个开放”为使命,不设门槛,为所有希望实现梦想和潜力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由开放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课程材料、热心的员工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开放大学为确保其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保障体系,并每年发布详细的质量数据。同时,这些开放教育资源作为开放大学的一部分,也要接受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院校审计和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评估。第四章分析产业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产业大学是英国政府利用技术力量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主要的开放教育资源是产业大学提供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以及在产业大学组织的培训中担任各种角色的员工。产业大学经历了由政府投资到自主经营的过程,为了提升品牌质量,产业大学既要遵循国家标准,也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质量保障措施。作为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大学主要接受教育标准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组织的评估。第五章阐述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学习项目以“免费向全世界任何人开放教育”为宗旨,将开放大学的部分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全世界使用。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主要是课程资源,它不仅可以免费获取,而且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其资源可以被再次利用。这是开放教育资源在开放维度上的重大尝试,开放大学在这个项目上也是且行且思。一方面严格确保开放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开放学习项目进行改进。对于开放学习项目中的资源虽然没有官方评估,但一些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进行的评估可供参考。第六章剖析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慕课是开放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既包括慕课课程也包括慕课平台。慕课课程的质量由课程提供者把关,慕课平台的质量则由创建者负责。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颁布的《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为慕课提供者如何保障质量提供了指南。作为一种新事物,暂时没有官方组织对慕课进行评估,但一些学术团体和民间组织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第七章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审思。战后英国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提供方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和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为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驾护航,使开放教育资源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新名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传统、国际思潮、供需失衡和技术发展,并指出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强调指出开放教育资源的目的决定了其开放的维度,技术的发展为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质量文化是理解质量内涵和推进质量管理的关键元素。然而质量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在借鉴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管理机制时,应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陈阳,陈时[4](2019)在《《数据之美》提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已经公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认真阅读《数据之美》一书,无论是对于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数据之美》揭示了数据发现可以是多么广泛和美丽!书中的39位业内最佳数据实践者揭秘了在他们的项目中如何以全新的方式来驾驭数据的力量、如何为各种项目开发简单优雅的解决方案,例如:火星着陆探测器、Radiohead视频的制作等。你将探索海量的在线数据集中所固有的机遇和挑战、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和数据"混搭"(mashup)来对都市犯罪趋势进行可视化、发现"开放来源"(crowdsourcing)和透明化如何改善药物研究的现状、理解新的数据可能会覆盖已有数据时如何向用户报警、了解DNA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这篇《〈数据之美〉提要》是两位作者在认真研读《数据之美》后合作写成的。文章浓缩了原着的精华,对其中的案例、观点、叙述、解释和分析进行了提炼。

李蕾[5](2018)在《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获取学术信息的方式主要通过学术期刊、学术论文集或学术专着等,其质量情况可以较为容易的通过同行评议、论文或专着被引信息,出版社权威度等方式获取。随着社会化媒体的繁荣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获取学术信息的方式,即通过一般社会化媒体网站(如论坛,微博,博客)或专门的学术型社会化媒体网站(如:ResearchGate.net,Academia.edu)来分享和获取学术信息。越来越多的学者表示愿意在社会化媒体上进行学术信息的分享和获取,因此,各类社会化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的学术型用户生成内容,但由于其上的学术信息缺乏同行评审,导致了社会化媒体上的学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者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学术信息交流和获取的满意度,因此社会化媒体上的学术型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化问答作为其中一种类型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可以支持学者或是科研工作者通过提出学术相关问题和答案进行学术信息的交流。由于社会化问答具有成本低、交流快速、容易建立社会资本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ResearchGate问答(简称ResearchGate Q&A)平台就是当下最着名且拥有用户量最多的专门支持学者进行学术问答的社会化问答平台。现有丰富的研究在探索用户如何对社会化媒体上各类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进行评估。在对一般问答平台研究中,例如对Yahoo!Answer、百度知道等,用户如何评估其上答案的质量,以识别出高质量的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随着学术型问答平台的出现,其上的答案作为一种新型的用户生成内容,学者如何对其质量进行评估也需要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而现有研究中缺乏对此问题的研究。本论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因此,本论文将以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ResearchGate Q&A上的答案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通过两个阶段的一系列研究实现对此问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阶段为问题发现与现状分析,包括两个子研究。首先,对ResearchGate Q&A上答案的客观特征进行分析,并将获取的ResearchGate Q&A上答案的客观特征与一般的问答平台上的答案客观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了一般问答平台上答案的客观特点与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的客观特点存在很大的不同,并且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也拥有自身独有的客观特点。接着,在第一个研究阶段中,笔者试图只利用答案的客观特征预测出学者在ResearchGate Q&A上推荐的高质量答案,然而结果发现仅仅使用从答案本身特征出发的客观评价标准并不能准确的预测出答案质量。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答案质量评估的模型。第二个研究阶段为问题解决与模型构建,将直接从用户的角度获取其用于评价答案质量的各类主客观评价标准,实现构建更为准确的答案质量评估模型。此阶段包括三个子研究内容。首先,设计针对学者对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标准的问项。由于现有研究中没有提供针对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的标准,因此构建问项时首先通过对学者的调查,获取了其评价其学科领域答案时使用的评估标准,从而结合用户调查获取的评价标准和现有质量研究中提出的评价标准构建出了对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标准的问项。接着,通过对在ResearchGate Q&A上有实际推荐过高质量答案经验的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学者对各个评价标准问项重要性程度的打分。本部分主要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基本的统计分析和评价标准模型构建。基本统计分析获取了学者用于评估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并进一步利用差异性分析方法发现学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来自的学科会影响其对各个评价标准重要性程度的打分。另外,此部分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综合各类主客观评价标准的用于评价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的评估模型。最后一部分研究内容是对上述获取的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在限制外部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雇佣了尽可能具有相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学者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了本研究获取的模型可以有效的识别出质量较高的答案。本论文秉承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研究路线,对学者评估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进行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对此问题研究的缺乏。同时,本研究也为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可以实现为学者推荐高质量的答案,完善平台高质量答案推荐机制提供支持。最终实现节省学者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所需的时间,从而提高学者使用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的满意度和学者科研工作效率,促进学术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交流分享。

王雪芬[6](2018)在《社会化求职平台视角下大学生信息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与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高效地找到匹配的、满意的职业依然是大学生求职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化网络招聘的兴起,以社会性、交互性、个性化推荐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求职平台开始在求职招聘领域崭露头角并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社会化求职平台在降低求职不确定性、提高就业效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实际上,尽管社会化求职平台运营商不断改进社会化服务功能来吸引求职用户,但这些平台的用户活跃度普遍不高,平台功能未被充分利用。而相关研究也证实大学生对社会化求职平台应用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碎片化的信息搜索,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化求职平台在求职中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以提高大学生求职者的求职有效性及实现社会化求职平台有效管理为目标,以社会化求职平台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大学生求职者与平台之间的交互以及大学生求职者与其他平台用户的交互为研究切入点,沿着大学生求职者信息行为基本内涵—社会化求职平台使用视角的信息行为——社会化求职平台上的信息交互行为的研究路线,逐步深入地对社会化求职平台视角下大学生求职者信息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28位大学生求职者的深度访谈法,对大学生求职者信息行为特点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化求职平台视角下大学生信息需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性,随着求职过程的展开,其信息需求更为明确化、精细化、个性化,信息搜索渠道的选择也向社会网络化、跨渠道跨平台方向发展,社会化求职平台的使用方面则呈现出获知途径的偶发性、跨平台使用的常态性、不同类型平台使用的功能差异性等特点。其次,从系统使用有效性的视角,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求职者的社会化求职平台使用行为。本文引入信息系统使用领域的系统有效使用理论模型,根据表象理论,围绕用户、系统与任务三者之间的复杂交互,从透明交互、忠实表象及知情行动3个维度来表征社会化求职平台的有效使用行为,构建社会化求职平台有效使用理论模型。进而使用问卷调查及结构方程分析法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与普适性分析,并采用PLS-MGA群组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及社会化求职平台类型差异对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效使用行为的3个维度能充分表征使用行为的有效性,其中忠实表象及知情行动对任务绩效具有直接影响,而透明交互对任务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着但存在间接影响;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差异及社会化求职平台类型差异对模型中各潜变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所提出的模型对各类大学生样本及各类社会化求职平台样本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最后,从群体交互视角,深入分析社会化求职平台使用过程中大学生求职者与其他平台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行为。以应届生求职论坛、大街网话题圈子以及看准网问答社区为研究对象,抓取平台上的用户交互数据,采用内容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交互内容与交互关系两个维度对平台用户的交互模式及交互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台用户整体活跃度低,缺少具有影响力的核心用户;用户交互的功利性目的更为明显,以分享与寻求求职任务相关信息/资源为主,以社会情感交互为辅;任务方向类信息交互中,除了频繁的事实、建议与意见信息的交互之外,也会有个人经历、社交网络、推荐及有形支持的交互,但不同平台在交互模式上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包括:(1)社会化求职平台有效使用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既进一步支持了有效使用理论框架的可行性,也为其他领域的系统有效使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所构建的有效使用测量量表也为社会化求职平台的有效性测评提供了理论依据。(2)社会化求职平台用户群体交互行为研究充分挖掘大学生求职者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互模式,所构建的求职领域群体交互过程分析框架也为后续该领域的群体交互行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在研究大学生求职者信息行为规律的同时探讨了不同平台下大学生的信息行为差异,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大学生求职者的社会化求职平台选择指明了方向,也可以帮助社会化求职平台运营商了解求职用户的行为特征,从而采取相应技术与管理措施来提高用户体验,对促进社会化求职平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刘春苗[7](2018)在《无障碍学习资源垂直搜索引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习惯在网络学习资源中学习和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对视障学习者来说,网页学习资源的信息无障碍设计,是他们能够网络学习的必要条件,也关乎社会教育公平的问题。研究发现目前的网络教育页面中存在大量的无障碍错误,给视障学习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纷繁杂乱的网页资源使得视障学习者很容易迷失在存在无障碍错误的网页中。将网页依据视障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将会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无障碍的网络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检索出用户所需内容,将垂直搜索技术运用于无障碍系统设计中是十分契合全纳教育以及信息无障碍的理念。研究出对存在信息无障碍问题的网页进行自动修复的系统,是具有意义的。因此,本研究结合垂直搜索技术与网页无障碍理念,研制一个无障碍学习资源垂直搜索引擎,以技术为支持帮助视障学习者提升网络学习的效果。本研究首先对现有的垂直搜索引擎相关的技术进行梳理,选择本研究所需的实现算法及技术。本研究在检索引擎工具包Lucene基础上,介绍Lucene排序的评分公式以及存在的不足,引入链接分析中的PageRank排序算法,同时对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提出改进建议,改进后的算法综合考虑网页链接结构、内容特点、时间特点,从而优化搜索排序算法,提高搜索引擎的查准率。其次,在搜索引擎查询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网页无障碍设计和修复组件设计方案。梳理网页无障碍相关设计标准规范,总结网页无障碍检测规则和检测工具,对网页进行无障碍检测,得出目前网页无障碍错误特征,总结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动修复策略和实现方案。最后,构建了一个小型的网络学习资源无障碍垂直搜索引擎,包括信息采集模块、信息分析模块、检索模块和无障碍修复模块。设计实验验证了改进排序算法和网页无障碍修复组件的效果。本研究以视障学习者网络学习中的遇到的障碍为切入点,设计和研究无障碍垂直搜索引擎,旨在改善视障学习者网络学习环境,实现视障人士能与普通用户群体平等使用信息的目的。

S.Adams Becker,M.Cummins,A.Davis,A.Freeman,C.Giesinger Hall,V.Ananthanarayanan,K.Langley,N.Wolfson,赵艳,魏蕊,高春玲,王丹丹,杨志刚[8](2018)在《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文中提出[目的 /意义]探讨关键趋势、重要挑战和技术发展对图书馆的学习、创新探索及信息管理的战略、业务和服务方面产生的影响,为图书馆员、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工作人员、政策制定者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技术规划指南。[方法/过程]由来自5大洲14个国家的教育和技术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系统查阅与新技术有关的相关文献、讨论其应用、头脑风暴聚焦报告的核心内容,最后基于改良的德尔菲法最终确定纳入报告的内容。[结果/结论]提出6项关键趋势、6项重要挑战以及6项技术的重要发展,主要包括:图书馆仍然是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守门人,将新媒体和技术纳入战略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图书馆必须适应与紧跟数据存储和发布,学术记录与出版物的格式的发展演变,开放获取是图书馆应对财政拮据问题的一个潜在解决办法,图书馆必须平衡其作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场所的空间职能,数字学术技术支持图书馆界研究领域不断演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将扩大图书馆服务的效用和边界,等。

魏冬[9](2017)在《山铝跳蚤网的用户需求和网站质量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网络在线交易模式迅速发展,校园交易网应运而生,当前校园交易网站繁多,竞争激烈,面对校园这个有着大量固定客户群的市场,如何从繁多的网站中脱颖而出,把更多的学生转化成为客户,是每一个校园交易网站所必需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以客户满意度为导向的校园交易网站的用户需求和服务质量问题。本文在综述了校园交易网站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山铝跳蚤网为例,首先概述了山铝跳蚤网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阐述了网站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5W1H访谈法对用户需求进行数据采集,采用KJ法进行数据整理汇总,将用户需求归纳为信息需求、交易需求和服务需求三大类,随后用表格形式对所有用户需求项目进行了展开,通过李克特量表5级评分法设计调查问卷计算用户需求项目的权重并排序。在问卷分析过程中,采用SPSS17.0软件,校验本次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测算获得Cronbachα系数是0.76,表明该次校验可靠性较高。然后详细分析了山铝跳蚤网网站的服务质量模型和质量指标,采用QFD法建立了用户需求和网站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矩阵,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对网站质量指标的要求,随后对网站质量指标权重进行计算排序,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可访问性、链接有效性、易用性、真实性、丰富性、互动性、易懂性和及时性。比较分析以后,能够充分掌握每一级指标的作用高低,以便更好地改进网站来提升网站用户的体验质量。最后,从网站系统质量、网站信息质量和网站服务质量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网站质量的对策措施和结论,从而达到提升山铝跳蚤网质量的目的,以期对其他类似交易网站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孙若男[10](2018)在《具有QoS保证的分布式Web服务选择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服务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可用的Web服务出现在了 Internet上,在这样一个有着大规模服务的开放式服务网络中,Web服务可能广泛分布在不同的物理空间,从属于不同的商业组织,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分布式服务,高效的查询访问这些分布式服务,灵活的组合调用这些分布式服务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QoS(Quality of Service)是指Web服务的非功能属性,如可用性、可靠性、响应时间、信誉度等等,它直接决定着用户对于服务的体验。用户发起服务请求时,除了硬性的功能属性的需求外,通常对非功能属性也会有一定要求。目前,基于QoS的服务选择方法大都是集中式算法,即为在一个了解全局服务信息的中心节点上进行单一服务或服务组合优选,但这类集中式方法不再适用于当前广泛存在的分布式服务架构。通过对当前服务选择研究现状和分布式服务架构发展趋势的分析,本文针对分布式服务架构、分布式单一服务选择、分布式组合服务选择和Web服务排序这四个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个具有主动监测机制的分布式对等多UDDI架构虽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针对分布式服务架构的研究,但多是采用混合分布式结构,即为在整个系统架构中存在一个轻量级的中心节点,不直接对Web服务提供注册功能,只是负责维护各分布式注册节点的信息。虽然这种架构通过减轻中心节点压力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但是单点失效问题仍无法避开。随着Web服务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张,传统SOA架构中的集中式服务注册中心UDDI终将成为系统发展的瓶颈。针对于此,第3章提出了一种具有主动监测机制的分布式多UDDI架构,以对等网络方式组织各个分布式服务注册节点构成Web服务覆盖网络,以实现分布式服务发布注册、查询选择与组合调用等功能。并针对此分布式架构建立了一种主动监测机制,既可以有效的实时监测分布式服务节点的运行状态,也可以提高Web服务的信息的实时有效性。2.提出了一种考虑全局服务质量的分布式服务选择算法目前针对服务选择算法的研究大多假设Web服务是集中注册的,即所有的服务属性信息和执行日志均存储在一个中心节点上,关注点也多是基于全局信息的算法效能改进。但在真实服务计算环境中,一个功能需求可能存在大量符合约束条件的Web服务,而这些服务更是广泛分布在互联网上多个不同的服务注册节点上。这些物理上分散存放的服务通过网络互连,如果直接使用集中式服务选择算法则需要在网络中传输全部符合功能性约束条件的服务信息,这将导致难以接受的通信开销和查询延迟。本文基于skyline查询算法,在分布式服务空间上进行跨节点查询,以相对较小的网络通信消耗来对Web服务进行分布式全局选优。同时引入Top-k思想缩减skyline服务集,找到更具代表性的服务。该服务选择方法可以实现渐进式输出,同时还可根据用户的主观偏好进行灵活动态调整。3.提出了一个具有QoS保证的分布式服务组合选择方法分布式服务架构中不再具有集中式的全局QoS注册中心,服务转由各分布式服务节点进行注册维护,在这些分布在不同物理空间不同网络的服务上显然不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服务组合方法选择出适合的结果。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执行规划的动态分布式服务组合选择算法用以解决分布式架构下的跨节点的服务组合选择问题。通过将服务组合按其拓扑结构特点拆分为若干具有关联性的基本结构,过程中边执行边规划,依据QoS约束,使用前序任务执行结果来规约后继任务执行流程选择,实现跨分布式节点选择出适合的服务组合用以提供调用。虽然本算法研究的出发点是针对分布式架构下服务节点间协作完成服务组合选择过程,但对于全集中式的服务架构本文方法也同样适用。最后使用在模拟分布式服务架构环境下进行的一系列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效果。4.提出了一种考虑QoS属性指标均衡性约束的Web服务排序方法在Web服务选择过程中,服务排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排序是将一组Web服务根据某种规则排成一个有序序列。服务排序既可以在服务选择初期对服务集进行初始化筛选以提高选择效率,又可以产生服务选择结果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优。本文的服务排序方法将基于QoS属性的服务排序转化为多指标决策问题进行描述,首先提出了一种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方法,然后针对服务QoS属性中的多维指标构建出QoS指标期望函数;在此基础上,计算每个服务的QoS值与均衡性期望的距离及服务的效用值,以此为基础进行排序输出。在实验部分使用了一个实例来表述排序过程,并通过真实数据上的多重迭代实验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二、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与Web信息的可访问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与Web信息的可访问性(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网络是公众寻求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径
        1.2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至关重要
        1.3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的定义
        1.4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
        1.4.1 评价工具种类
        1.4.2 评价工具的应用现状
        1.5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存在的不足及研究趋势分析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1 初步构建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
        1.1 文献研究法
        1.1.1 制定检索策略
        1.1.2 整理分析文献,提取相关指标
        1.2 德尔菲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1.3 质量控制
        1.3.1 文献研究阶段
        1.3.2 德尔菲法实施阶段
    2 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
        2.1 研究对象
        2.1.1 评价对象
        2.1.2 读者测试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工具
        2.2.2 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汉语可读性公式
        2.2.3 2009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2.3 信度检验
        2.4 效度检验
        2.4.1 实施读者测试
        2.4.2 可读性公式附加验证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质量控制
    3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 构建判断矩阵
        3.3 确定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4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德尔菲法的结果
        1.1 专家基本情况
        1.1.1 专家的一般资料
        1.1.2 专家积极程度
        1.1.3 专家权威程度
        1.1.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1.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1.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1.4 第三轮专家咨询结果
    2 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结果
        2.1 读者测试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2.2 信度检验结果
        2.3 效度检验结果
        2.3.1 读者测试结果
        2.3.2 可读性公式附加验证结果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1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3.2 判断矩阵的构建
        3.2.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3.2.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3.3 指标权重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3.3.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3.2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1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3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可靠性
    4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5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第五章 总结
    1 结论
    2 研究创新之处
    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初稿(摘选)
    附录2 德尔菲函询专家邀请函
    附录3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4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5 第一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评分统计表
    附录6 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评分统计表
    附录7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估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2)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工具
        1.5.1 研究方法
        1.5.2 使用的工具与技术
    1.6 贡献与创新
    1.7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复杂社会网络理论
        2.1.1 复杂网络的概念
        2.1.2 社会网络的概念
        2.1.3 典型的复杂社会网络模型
    2.2 知识表示理论
        2.2.1 知识表示的概念
        2.2.2 语义网
        2.2.3 知识图谱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研究综述
    3.1 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3.1.1 传统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3.1.2 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研究
    3.2 社会网络语义化研究
        3.2.1 社会网络语义化的相关工作
        3.2.2 典型的社会网络本体
    3.3 知识图谱补全研究
        3.3.1 知识图谱补全的任务
        3.3.2 知识图谱关系预测的相关研究
        3.3.3 知识图谱实体类型预测的相关研究
    3.4 命名实体链接研究
        3.4.1 命名实体链接的任务
        3.4.2 命名实体链接的相关研究工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百科中的社会网络抽取
    4.1 社会网络抽取的整体框架
    4.2 初始社会网络生成
    4.3 关系权重计算
        4.3.1 人物相关性特征
        4.3.2 人物相关度学习
    4.4 人物时空分析
        4.4.1 人物生存时空估计
        4.4.2 时空耦合网络的构建
    4.5 百科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4.6 百科人物网络的可视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网络语义建模与语义表示
    5.1 社会网络语义建模
        5.1.1 MSTSN本体的整体架构
        5.1.2 人物时空信息的语义建模
        5.1.3 关系类型和人物类型的语义建模
    5.2 社会网络的语义表示
        5.2.1 人物基本信息的语义表示
        5.2.2 人物时空信息的语义表示
        5.2.3 人物关系信息的语义表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百科内部信息的人物知识图谱补全
    6.1 人物关系类型的预测
        6.1.1 关系预测模型设计
        6.1.2 模型评测
        6.1.3 基于Conv F模型的人物关系类型补全
    6.2 人物类型的预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百科外部文本的人物知识图谱补全
    7.1 命名实体链接的整体框架
    7.2 指称识别
    7.3 候选实体集合生成
    7.4 候选实体消岐
        7.4.1 消歧特征
        7.4.2 排序学习
        7.4.3 消歧结果优化
    7.5 命名实体链接方法评测
        7.5.1 评测语料
        7.5.2 文本相似度特征筛选实验
        7.5.3 多特征消歧实验
        7.5.4 对比实验
    7.6 基于命名实体链接的人物关系补全
        7.6.1 设计思路
        7.6.2 方法评测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人物知识图谱的语义查询与可视化
    8.1 基于关系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8.1.1 查询中心人物的相关人物
        8.1.2 查询限定类型的相关人物
    8.2 基于作品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8.2.1 生成与特定作品相关的社会网络
        8.2.2 生成与特定作者相关的社会网络
    8.3 基于时间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8.3.1 生活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查询
        8.3.2 生成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关系网络
        8.3.3 生成特定朝代的人物关系网络
    8.4 基于空间的社会网络语义查询
        8.4.1 与地理特征点相关的人物查询
        8.4.2 同乡关系网络的生成
        8.4.3 查询特定历史时期的热点地理区域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 人物知识图谱的RDF表示(示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开放教育资源被广泛关注
        (二)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需求的兴起
        (三)战后英国大学在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成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开放
        (二)教育资源
        (三)开放教育资源
        (四)质量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
        (二)关于英国开放教育及其资源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四)关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五)文献评析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视角及思路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回顾
    第一节 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
        一、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背景
        二、考试机构时期的学位管理
        三、联邦制大学时期的学位管理
        四、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影响
    第二节 大学推广运动中的开放教育资源
        一、大学推广运动的缘起
        二、大学推广运动中大学开放的特色资源
        三、大学推广运动中开放教育资源的意义
第二章 海外办学:面向国际学生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战后英国的海外办学
        一、殖民地时期的海外办学
        二、现代英国的海外办学
    第二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开发与审批
        二、教师发展与激励
        三、教学管理与支持
    第三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三章 开放大学:基于教育公平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开放大学的创建与特色
        一、开放大学的创建背景
        二、开放大学的特色
    第二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材料
        二、培养热心远程教育的员工
        三、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
    第三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四章 产业大学:促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产业大学的成立与特色
        一、产业大学的成立背景
        二、产业大学的特点
    第二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二、严格要求的员工队伍
    第三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五章 开放学习项目:向全世界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和特点
        一、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
        二、开放学习项目的特色
    第二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严谨的课程材料转换流程
        二、明确的第三方材料使用标准
    第三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六章 英国慕课:以社会互动为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英国慕课的产生及发展
        一、慕课的产生
        二、英国慕课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慕课课程的组织方式
        二、《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
    第三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七章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审思
    第一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丰富多彩的开放资源
        二、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
        三、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
    第二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
        一、文化传统: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本
        二、国际思潮: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缘
        三、供需失衡: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因
        四、技术发展: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力
    第三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启示
        一、坚持开放资源的多样性
        二、鼓励资源标准的内生性
        三、倡导资源管理的民主化
        四、关注资源质量的反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术型社会化媒体网站的使用与研究
        1.1.2 用户对信息质量评估的研究
        1.1.3 学者对学术型答案质量评估存在的不同之处
    1.2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1.3.1 社会化问答上答案质量评估研究
        1.3.2 信息质量评估研究
    1.4 总体研究思路
        1.4.1 研究对象-ResearchGate Q&A
        1.4.2 研究设计指导
        1.4.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1.4.4 研究方法
        1.4.5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6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社会化问答
        2.1.1 在线问答服务
        2.1.2 社会化问答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2.2 学术型信息
        2.2.1 传统的学术型信息
        2.2.2 社会化媒体上的学术型信息
    2.3 信息质量评估
        2.3.1 信息质量评估概念
        2.3.2 信息质量评估模型
        2.3.3 信息质量评估方法
    2.4 信息质量评估标准
        2.4.1 信息质量评估标准概念
        2.4.2 质量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
        2.4.3 质量评估标准归类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客观特征
    3.1 获取答案客观特征的研究流程
    3.2 问答数据收集
    3.3 答案客观特征分析理论框架模型
    3.4 内容分析过程及其可靠性
    3.5 答案的客观特征结果
        3.5.1 答案基本情况概述
        3.5.2 答案客观特征
        3.5.3 答案中提供的资源类型
    3.6 与一般问答平台上答案特征的对比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高质量答案的客观特征及其可预测性
    4.1 高质量答案的客观特征及其可预测性的研究流程
    4.2 高质量学术型答案的客观特征分析理论框架
    4.3 问答数据收集
    4.4 特征提取
    4.5 数据分析
        4.5.1 有序逻辑回归分析
        4.5.2 答案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4.6 高质量答案的客观特征及其可预测性结果
        4.6.1 答案客观特点与其质量的关系
        4.6.2 各学科下答案客观特点与其质量的关系
        4.6.3 各类型问题下答案客观特点与质量的关系
        4.6.4 高质量答案预测结果
    4.7 本章节研究讨论
        4.7.1 学术型高质量答案与一般问答平台上的高质量答案客观特征的差异
        4.7.2 学科对同行评议的高质量答案客观特征影响
        4.7.3 问题类型对同行评议的高质量答案客观特征影响
        4.7.4 质量预测效果低的原因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标准的问卷测度项设计
    5.1 答案质量评估标准的问项设计研究流程
    5.2 用户调查中的问答数据集获取和过滤
    5.3 用户调查流程设计
    5.4 用户调查结果的内容分析流程
    5.5 用户调查获取的评价标准及其类别
        5.5.1 评价学术型答案质量的标准类别
        5.5.2 评价学术型答案质量的标准
    5.6 学术型答案质量评价标准的问卷测度项设计
        5.6.1 评价标准问项设计原则
        5.6.2 评价标准问项
    5.7 本章小结
6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与评估标准模型的构建
    6.1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与评估标准模型构建流程
    6.2 问卷调查问项设计
    6.3 问卷数据获取
        6.3.1 预调查
        6.3.2 问卷修改
        6.3.3 正式调查
        6.3.4 问卷回收与预处理
    6.4 问卷调查数据基本统计分析结果
        6.4.1 样本中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统计
        6.4.2 各评价标准条目的基本统计分析
        6.4.3 差异性检验
    6.5 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标准模型构建
        6.5.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5.2 主成分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和权重
    6.6 本章小结
7 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模型验证
    7.1 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模型验证
    7.2 评估者选择
    7.3 评估对象选择
        7.3.1 评估对象所属问题的选择
        7.3.2 被评估答案的选择
    7.4 评估数据收集过程
    7.5 评估结果分析及模型验证
        7.5.1 数据统计分析
        7.5.2 模型验证结果
    7.6 本章小结
8 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研究结论启示
    8.1 对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研究的必要性
        8.1.1 学者评价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的新标准
        8.1.2 学者评价各评价标准重要性程度的不同之处
        8.1.3 影响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价的外部因素
    8.2 对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研究的应用价值
        8.2.1 构建学术型答案质量评估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8.2.2 对国内构建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设计的启示
    8.3 学术型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研究对其它相关研究的启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ResearchGate Q&A学者评估各个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
    附录B: 不同影响因素下各个评价标准重要性程度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附录C: 用于模型验证的问题及其答案中英文对照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6)社会化求职平台视角下大学生信息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
        1.3.1 求职者信息行为相关研究现状
        1.3.2 社会化求职平台使用行为的相关研究现状
        1.3.3 基于社会化平台的群体交互模式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1.7 研究贡献
第2章 社会化求职平台视角下大学生信息行为基本内涵分析
    2.1 研究方案设计
        2.1.1 半结构化访谈
        2.1.2 数据分析方法
    2.2 大学生求职者的信息需求分析
        2.2.1 大学生求职者的信息需求类型
        2.2.2 大学生求职者的信息需求渠道
        2.2.3 大学生求职者的信息需求特点
        2.2.4 大学生求职者的信息需求模型
    2.3 大学生求职者的社会化求职平台使用分析
        2.3.1 社会化求职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分类
        2.3.2 大学生求职者的社会化求职平台使用特点
        2.3.3 大学生求职者的跨平台使用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化求职平台视角下大学生有效使用行为研究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3.1.1 理论基础
        3.1.2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2.1 量表的开发
        3.2.2 量表的修订
        3.2.3 小规模前测
        3.2.4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数据收集
    3.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3.3.1 模型检验与效应分析
        3.3.2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3.3.3 模型的多群组差异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化求职平台视角下大学生交互模式研究
    4.1 社会化求职平台用户交互分析的框架
        4.1.1 用户群体交互内容分析框架的构建
        4.1.2 用户群体交互结构分析框架的确定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2 交互数据的抓取
        4.2.3 交互内容的数据编码规则与方法
        4.2.4 交互网络结构数据的抽取与整理
    4.3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4.3.1 交互内容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4.3.2 交互结构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求职者的信息需求及搜索渠道情况调研
    B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化求职平台使用情况调研
    C 社会化求职平台有效使用行为量表修订意见的征求
    D 社会化求职平台有效使用行为量表修订稿的预调研
    E 社会化求职平台有效使用行为预调查问卷
    F 社会化求职平台有效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G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无障碍学习资源垂直搜索引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垂直搜索引擎研究现状分析
        1.4.2 网页资源无障碍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2 技术基础
    2.1 垂直搜索引擎关键技术分析
        2.1.1 垂直搜索引擎概述
        2.1.2 网页爬取技术
        2.1.3 索引技术
        2.1.4 信息检索技术
        2.1.5 Lucene搜索工具包
    2.2 网页无障碍设计标准
        2.2.1 WCAG2.0标准
        2.2.2 YD/T 1822-2012标准
    2.3 网页教育资源无障碍设计原则
        2.3.1 网页内容无障碍设计原则
        2.3.2 网页结构无障碍设计原则
        2.3.3 导航和交互无障碍设计原则
        2.3.4 与辅助技术兼容原则
    2.4 网页无障碍检测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视障学习者的用户特征分析
    3.1 视障学习者生理特征分析
    3.2 视障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3.3 视障学习者网络搜索工具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无障碍学习资源垂直搜索引擎设计
    4.1 网页信息采集组件
        4.1.1 主题爬虫的一般流程
        4.1.2 基于heritrix的主题爬虫
    4.2 网页信息处理组件
    4.3 网页检索组件
        4.3.1 PageRank排序算法
        4.3.2 Lucene自带排序算法
        4.3.3 基于Lucene的排序算法改进设计
    4.4 网页无障碍接口组件
        4.4.1 页面布局的无障碍设计
        4.4.2 图像的无障碍设计
        4.4.3 文本的无障碍设计
        4.4.4 表单的无障碍设计
    4.5 网页无障碍修复组件
        4.5.1 网页无障碍现状调查
        4.5.2 数据分析
        4.5.3 网页主要无障碍错误
        4.5.4 网页无障碍修复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无障碍学习资源垂直搜索引擎实现
    5.1 系统设计
        5.1.1 系统设计目标
        5.1.2 系统结构设计
    5.2 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3.1 信息采集模块
        5.3.2 信息分析处理模块
        5.3.3 检索模块
        5.3.4 无障碍接口模块
        5.3.5 无障碍修复模块
    5.4 排序实验及结果
    5.5 系统无障碍实验及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介绍
3 驱动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
    3.1 概述
        3.1.1 长期趋势:未来5年及以上驱动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趋势
        3.1.2中期趋势:未来3-5年驱动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趋势
        3.1.3短期趋势:未来1-2年驱动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趋势
    3.2 长期趋势
        3.2.1 跨机构合作
        3.2.1. 1 概述
        3.2.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3.2.1. 3 推荐阅读
        3.2.2 学术记录的发展本质
        3.2.2. 1 概述
        3.2.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3.2.2. 3 推荐阅读
    3.3 中期趋势
        3.3.1 用户即创造者
        3.3.1. 1 概述
        3.3.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3.3.1. 3 推荐阅读
        3.3.2 反思图书馆空间
        3.3.2. 1 概述
        3.3.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3.3.2. 3 推荐阅读
    3.4 短期趋势
        3.4.1 科学数据管理
        3.4.1. 1 概述
        3.4.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3.4.1. 3 推荐阅读
        3.4.2 重视用户体验
        3.4.2. 1 概述
        3.4.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3.4.2. 3 推荐阅读
4 影响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重要挑战
    4.1 概述
        4.1.1 可解决的挑战: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
        4.1.2 有难度的挑战:理解但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4.1.3 严峻的挑战:复杂而难以定义和解决的问题
    4.2 可解决的挑战
        4.2.1 提高图书馆服务与资源的可访问性
        4.2.1. 1 概述
        4.2.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4.2.1. 3 推荐阅读
        4.2.2 提升数字素养
        4.2.2. 1 概述
        4.2.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4.2.2. 3 推荐阅读
    4.3 有难度的挑战
        4.3.1 变革组织结构以适应未来工作
        4.3.1. 1 概述
        4.3.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4.3.1. 3 推荐阅读
        4.3.2 持续发展图书馆集成、互操作与合作项目
        4.3.2. 1 概述
        4.3.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4.3.2. 3 推荐阅读
    4.4 严峻的挑战:复杂而难以定义和解决的问题
        4.4.1 经济和政治压力
        4.4.1. 1 概述
        4.4.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4.4.1. 3 推荐阅读
        4.4.2 应对彻底变革的需求
        4.4.2. 1 概述
        4.4.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4.4.2. 3 推荐阅读
5 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的重要发展
    5.1 1年以内被广泛采用的技术
        5.1.1 大数据
        5.1.1. 1 概况
        5.1.1.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5.1.1. 3 大数据实践案例
        5.1.1. 4 推荐阅读
        5.1.2 数字学术技术
        5.1.2. 1 概况
        5.1.2.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5.1.2. 3 数字学术技术实践案例
        5.1.2. 4 推荐阅读
    5.2 2-3年内被广泛采用的技术
        5.2.1 图书馆服务平台
        5.2.1. 1 概况
        5.2.1.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5.2.1. 3 图书馆服务平台实践案例
        5.2.1. 4 推荐阅读
        5.2.2 网络身份识别
        5.2.2. 1 概况
        5.2.2.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5.2.2. 3 网络身份识别实践案例
        5.2.2. 4 推荐阅读
    5.3 4-5年内被广泛采用的技术
        5.3.1 人工智能
        5.3.1.1概况
        5.3.1.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5.3.1. 3 人工智能实践案例
        5.3.1. 4 推荐阅读
        5.3.2 物联网
        5.3.2. 1 概况
        5.3.2.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5.3.2. 3 物联网实践案例
        5.3.2. 4 推荐阅读
6 方法

(9)山铝跳蚤网的用户需求和网站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山铝跳蚤网概况及用户需求分析
    2.1 需求概念模型
    2.2 山铝跳蚤网概况及存在问题
        2.2.1 网站基本情况
        2.2.2 网站特点和功能
        2.2.3 网站存在的问题
    2.3 山铝跳蚤网功能需求分析
    2.4 QFD相关理论
        2.4.1 QFD的发展历程
        2.4.2 QFD的基本概念
        2.4.3 质量屋模型
        2.4.4 QFD的常用方法
        2.4.5 QFD测评模型的选取
    2.5 山铝跳蚤网用户需求分析
        2.5.1 用户需求数据收集
        2.5.2 用户需求数据整理
        2.5.3 用户需求展开
        2.5.4 用户需求项目的权重统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铝跳蚤网网站质量评价分析
    3.1 网站服务质量相关理论
    3.2 校园交易网网站的质量模型和质量指标
        3.2.1 网站质量模型
        3.2.2 网站质量指标
        3.2.3 网站质量指标需求分类
    3.3 网站质量屋的构建
        3.3.1 质量屋构建的一般方法
        3.3.2 网站质量屋构建过程
    3.4 网站质量指标权重计算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铝跳蚤网网站质量改善对策
    4.1 网站服务的改善方式
    4.2 改善网站系统质量的措施
        4.2.1 提高网站的可访问性
        4.2.2 提高网站的易用性
        4.2.3 提高网站的链接有效性
        4.2.4 加大网站的安全性和信息隐私保护
    4.3 提高网站信息质量的措施
        4.3.1 增强信息的真实性
        4.3.2 提高信息的丰富性
        4.3.3 改善信息的易懂性
    4.4 提高网站服务质量的措施
        4.4.1 增强网站响应的及时性
        4.4.2 改善网站的互动性
        4.4.3 热卖商品的推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具有QoS保证的分布式Web服务选择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论文相关研究及技术
    2.1 Web服务概述
        2.1.1 Web服务技术体系
        2.1.2 Web服务体系结构
    2.2 Web服务注册中心
        2.2.1 集中式服务注册中心
        2.2.2 分布式服务注册中心
    2.3 Web服务选择
        2.3.1 单一服务选择
        2.3.2 服务组合选择
        2.3.3 分布式服务选择
    2.4 Web服务排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对等注册中心架构下的主动监测机制
    3.1 引言
    3.2 分布式对等多UDDI架构
    3.3 分布式主动监测机制原理
    3.4 分布式主动监测机制下相关操作
        3.4.1 服务节点的加入退出
        3.4.2 Web服务的发布更新
    3.5 仿真实验
        3.5.1 评价指标
        3.5.2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有利反馈机制的分布式服务选择算法
    4.1 引言
    4.2 分布式skyline服务
        4.2.1 基本定义
        4.2.2 skyline代表服务
    4.3 FDRS算法
        4.3.1 算法详述
        4.3.2 有利反馈机制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动态执行规划的分布式服务组合选择算法
    5.1 引言
    5.2 分布式Web服务环境
    5.3 服务组合QoS模型
        5.3.1 改进QoS模型
        5.3.2 基本结构QoS模型
        5.3.3 复杂结构QoS模型
    5.4 分布式服务组合选择算法
        5.4.1 基本结构选择算法
        5.4.2 复杂结构选择算法
        5.4.3 算法实时性
    5.5 实验与讨论
        5.5.1 评价方法
        5.5.2 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QoS指标均衡性约束的Web服务排序方法
    6.1 引言
    6.2 问题描述
    6.3 组合赋权法计算QoS权重
        6.3.1 数据无量纲化
        6.3.2 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
    6.4 考虑QoS指标均衡性约束的服务排序
        6.4.1 QoS加权规格化评价矩阵
        6.4.2 构造QoS属性指标期望函数
        6.4.3 计算服务ws_i与指标期望的偏差
        6.4.4 计算服务效用值
        6.4.5 确定每个服务排序值
    6.5 实验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论文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论文发表情况
    科研情况

四、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与Web信息的可访问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健康信息可读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王蕾.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在线百科的社会网络抽取及语义化研究[D]. 林泽斐. 南京大学, 2020(09)
  • [3]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D]. 李慧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数据之美》提要[J]. 陈阳,陈时.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19(01)
  • [5]学术型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答案质量评估研究[D]. 李蕾.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6]社会化求职平台视角下大学生信息行为研究[D]. 王雪芬. 南京大学, 2018(06)
  • [7]无障碍学习资源垂直搜索引擎研究[D]. 刘春苗.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J]. S.Adams Becker,M.Cummins,A.Davis,A.Freeman,C.Giesinger Hall,V.Ananthanarayanan,K.Langley,N.Wolfson,赵艳,魏蕊,高春玲,王丹丹,杨志刚. 图书情报工作, 2018(03)
  • [9]山铝跳蚤网的用户需求和网站质量分析[D]. 魏冬.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1)
  • [10]具有QoS保证的分布式Web服务选择关键技术研究[D]. 孙若男. 东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搜索引擎排序技术和网络信息可访问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