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年限菠萝园土壤肥力下降研究

不同种植年限菠萝园土壤肥力下降研究

一、不同种植年限菠萝园土壤肥力衰退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传和,贺涵,何秀古,刘开,邵雪花,赖多,林伟,林望达,匡石滋,肖维强[1](2021)在《菠萝不同连作年限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文中提出以未种植菠萝的空地土壤为对照,研究分析了连续种植菠萝5 a和15 a的土壤理化指标、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连续种植菠萝5 a和15 a的土壤pH分别降低了0.39和0.57个单位,酸化明显;有机质、全氮、铵态氮、有效磷含量显着增加;土壤速效钾及交换性Mg、Ca含量降低;有效B、Na含量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对照提高了1.74倍和1.71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较对照提高了56.01%和72.96%,但差异不显着。连续种植菠萝5a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升高1.60倍,差异显着;土壤细菌、真菌丰度提高了1.56倍和26.54倍,放线菌丰度降低了35.39%。连续种植菠萝15 a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降低了52.63%;土壤细菌、放线菌丰度分别降低37.18%和13.78%,真菌丰度提高了40.74倍。

李炳韵,程云飞,唐浩真,张晓波,阮云泽,王蓓蓓,赵艳,吕烈武,王朝弼[2](2021)在《配施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对连作菠萝土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连作4年的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区尖峰镇的菠萝地块,将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HL2)、载体(菜籽饼、泥炭土、椰糠)和普通有机肥(OF)利用二次发酵技术制成生物有机肥(BOF1、BOF2、BOF3),以单施化肥为对照(CK),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菠萝连作土壤养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菠萝整个生育期,与CK相比,普通有机肥(OF)处理和生物有机肥(BOF1、BOF2、BOF3)处理均能提高连作菠萝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菠萝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6.99%~67.41%、13.65%~150.32%、4.96%~70.9%、31.21%~66.83%、25.31%~55.88%;与CK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BOF1能提高连作菠萝土壤的速效钾含量,为9.04%~37.38%。施用OF和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均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菠萝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特别是生物有机肥BOF1效果更优。通过产量数据与土壤养分指标评价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菠萝产量与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程云飞,李炳韵,胡英宏,赵艳,阮云泽,张晓波,王蓓蓓,吕烈武[3](2021)在《不同连作年限对菠萝园土壤养分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菠萝(Ananas comosus)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长期连作会导致严重的连作障碍,严重影响菠萝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海南省琼海市不同连作年限(4、6、8、10、12 a)的菠萝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采样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连作菠萝园的土壤养分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酸化逐渐严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呈强烈的富集作用;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则在连作8、10 a土壤中积累量最多。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少,而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土壤速效磷、pH含量呈正相关;可培养真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由此可见,菠萝长期连作改变了菠萝园土壤中养分的比例,导致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失调,进而影响菠萝的生长。

阿丽娅·阿力木[4](2021)在《农田植被更替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克孜勒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南疆地区以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特色林果产业的优势区域,随之而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多数农田及荒地被更替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土地农作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土壤养分元素的空间再分配。为探索不同土地农作方式下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克孜勒镇的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小麦地、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农作方式以及不同种植年限(5 a、10 a、15 a)的枣园和枣麦间作园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农作方式及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全钾)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并对土壤化学计量学(C/N、C/P、C/K、N/P、N/K、P/K)特征进行研究,探明不同农作方式及不同种植年限对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克孜勒镇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该研究区内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在2.95%-88.39%之间。0-100 cm土层各养分元素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各养分元素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园>枣园>小麦地>荒地枣园>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2.不同种植年限下枣麦间作园和枣园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量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不同种植年限之间变化明显。0-100 cm土层各养分元素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表聚作用。3.当农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土壤化学计量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土壤C/N和土壤N/P在0-40 cm土层中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C/P和土壤N/K在土壤各层中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C/K在0-40 cm和80-100 cm土层中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P/K在0-20 cm和80-100 cm土层中存在显着差异(P<0.05)。当农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C/N、C/K、N/K、P/K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C/P和N/P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C/N与C/P、C/K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比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相关关系。

马在昊[5](2021)在《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文中研究说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陕北地区不同时期的造林工程对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土壤类型下土壤性质和肥力质量状况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陕北防风固沙区(榆阳区和神木市)和水土保持区(米脂县和靖边县)不同建设年限防护林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风沙土和黄绵土上植被变化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特征,评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的变化,并探讨土壤质量对防护林建设时期的反馈特点,旨在科学地评估陕北防护林地土壤环境效应,从而为陕北地区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防护林的建设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土壤容重在风沙土区林地平均高出黄绵土区林地23.14%,含水量和团聚体含量在风沙土区分别较黄绵土区低64.88%和8.30%。在风沙土区种植20年防护林使土壤容重降低11.03%,使含水量提高41.39%;种植13年防护林使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174.25%;在风沙土区,樟子松的影响较沙柳和小叶杨大。在黄绵土区,防护林建设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影响不大,但在米脂地区种植37年油松使土壤团聚体含量提升了28.70%。(2)防护林的建设使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榆阳和神木风沙土区防护林建设37年后土壤p H值分别升高了15.08%和17.42%;在黄绵土区随防护林建设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略有降低;榆阳和神木风沙土区37年林地土壤电导率分别较裸沙地提升430.97%和690.84%;黄绵土区的电导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养分指标在风沙土区多以20年和37年林地最高,年均变化速率多以37年林地最高,小叶杨的种植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较樟子松和沙柳更大。榆阳和神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37年分别较裸沙地高553.49%和190.37%;全氮含量分别在37年和29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245.03%、776.30%;全磷含量分别在20年和37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56.58%和621.50%;铵态氮含量均在37年林地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69.67%和67.48%;速效磷含量均在13年达到峰值,裸沙地高3613.59%和1238.99%。黄绵土区多以撂荒地和37年林地最高,年均变化速率多以20年最高,即黄绵土区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建设较其他单一树种的建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更大。米脂和靖边地区有机质含量分别在造林20年和29年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8.61%、6.35%,米脂地区年均变化速率以20年最高,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1.78%;全磷含量分别在造林20年和37年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8.49%和4.22%,米脂地区20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1.75%,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0.42%;速效磷含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升高,均在37年林地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24.01%和39.76%,米脂地区20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2.64%,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8.98%。但全氮含量在37年分别较撂荒地降低36.93%、28.56%,米脂地区37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变化-2.94%,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3.57%;造林对铵态氮的影响在黄绵土区差异较大,米脂地区造林使铵态氮含量降低,但随造林年限的增加铵态氮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年均变化速率以20年最高为1.69%,靖边地区造林提高了铵态氮含量,29年林地较撂荒地高81.69%,但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1.44%。总体上防护林生长对两种土质土壤有机质、全磷以及个别速效养分都有提升作用,只是在黄绵土区,生长年限与土壤养分的提升相关性不大,而在风沙土区,防护林生长年限与土壤养分含量大都呈正相关关系,防护林建设对风沙土养分含量提高程度较大。(3)防护林建设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程度因土壤类型有所不同,但各生物学指标均在种植3年、13年处于相对较低并稳定的水平,而在种植20年后显着的增加,至37年达到峰值。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生物学性质存在密切关系,尤其体现在各指标受造林工程影响更大的风沙土区,建设37年的防护林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风沙土区是黄绵土区的82.45倍。(4)榆阳地区防护林土壤速效磷、铵态氮、有机质等指标在多数时期仍处于较缺乏水平,神木地区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有机质、电导率等指标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的水平,米脂地区铵态氮、容重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水平,靖边地区土壤脲酶活性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水平。风沙土区防护林的种植能够在短期内使表层土壤质量提升,榆阳地区土壤质量指数于20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2.67%,神木地区于37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6.64%。虽然因三北防护林建设初期在榆阳地区选择的林种可能不适合当地的环境,使防护林后期出现了退化的情况而影响了土壤质量状况,但造林37年的土壤质量仍较裸沙地提升了7.81%。黄绵土区造林短期内使表层土壤质量下降,提升效果不如自然恢复,但经过20年种植后,防护林的表层土壤质量高于自然恢复,经过37年防护林的生长,土壤质量较3年林地提升了24.16%。

赵子麒[6](2021)在《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桉树人工林单一树种多代连栽的炼山经营模式对土壤质量及其生态环境产生剧烈扰动,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采用免炼山造林这种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免炼山造林模式下,作为土壤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且这一响应在林地更新后不同种植年限中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动态变化,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以免炼山新造林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下桉树人工林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在林地更新后,在四个不同种植年限中的动态变化。研究对象为四种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的随机区组试验:炼山、移除采伐剩余物、平铺采伐剩余物和将采伐剩余物带状堆放,并以采伐前的第三代桉树人工林及样地附近的针阔混交次生林作为对照,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指标进行研究,并基于16srna测序结果,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动态变化的分析,并预测土壤细菌基因功能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了7358个OTU。通过方差分析的指数组间差异检验,揭示了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和采样时间之间的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Simpsion均匀度,Ace丰富度,Chao丰富度)。本研究发现在α多样性指数上,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之间最大的差异体现于,在Shannon多样性和Simpsion均匀度指数值的极值分别出现在采伐前和次生林的指数值上,炼山和移除处理在林地更新的早期,对于土壤细菌群落产生了相对更大的扰动。因为林地更新后,在第一年中,炼山和移除处理的shannon指数值同时小于采伐前和次生林;而在Simpsion均匀度指数值上,炼山和移除大于采伐前和次生林,且在Chao丰富度指数中,第一年的炼山和移除指数值均低于平铺、炼山、采伐前和次生林。此外在林地更新后不同种植年限指数值的对比发现,第一年与其他种植年限的在指数指数值上拥有最多显着差异。经过β多样性分析和PERMANOVA分析我们研究发现,在综合讨论多个种植年限时,采用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于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影响有限,而种植年限作为时间因素,对于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有显着的影响(p<0.05)。(2)通过对于土壤细菌群落的venn图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林地更新会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巨大扰动,而在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中,移除处理可能对土壤细菌群落产生了最大的扰动,因此导致移除处理有最多的独有OTU。而在林地更新后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细菌群落VENN图的结果显示,我们发现土壤细菌群落并不能在受到扰动的第一年内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4)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在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不同种植年限中,呈现动态变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28.7%~40.5%),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0.9%~38%)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8%~16.9%)能够在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和不同种植年限中成为相对丰度大于5%的优势菌群,而绿弯菌门Chloroflexi(4%~20.5%)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5%~6.2%)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成为优势菌群。(5)土壤性质中,理化性质均在林地更新后两年内呈现波动后趋于稳定,在第四年,四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之间的理化性质值没有显着差异,而生物化学性质中,蔗糖酶高值均出现在平铺处理,最低则倾向出现在炼山和移除处理中,脲酶高值倾向于出现在炼山处理中。(6)Heatmap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化学性质对土壤平均相对群落占比大于2%的细菌群落影响,发现有机质,全钾,全磷,钙,镁和脲酶活性等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群落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暗示这些土壤环境因子可能是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限制因子。(7)细菌群落功能预测发现在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采伐前和次生林之间。其中采伐前处理表达较低的通路都属于在土壤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才变得重要的功能基因。而在林地更新后不同种植年限之间,高表达量的通路均与细菌群落快速发展扩张有关,甚至某些细菌群落可能出现的演替也与这些功能基因的大量表达有关。

鲁璐璐[7](2020)在《峡江库区抬田水稻土酶活性及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峡江库区水利枢纽附近的三个乡镇(葛山镇、醪桥镇、水田乡)四个抬田区(葛山、醪桥、槎滩、水田)所在的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区域,选取未抬田(NT)、抬田3年、5年、6年、8年的土壤采样调查,测定水稻田酶活性及养分含量,分析其在研究区域的时空变化特征规律及酶活性与养分的相互关系,并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肥力评估和预测,为今后人工的改善措施起到指导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随抬田年限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三个乡镇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都表现为未抬田高于已抬田。醪桥镇3种酶活性随水流流向减弱,文峰镇脲酶活性随水流流向增强。(2)随抬田年限的增加,pH和含水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全氮与全磷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碱解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基本趋于平稳,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土壤供氮强度先下降后升高,土壤供磷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3)三个乡镇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都是未抬田高于已抬田,全氮含量则是未抬田低于已抬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不明显。研究区域内有机碳含量与有效磷含量都处于3级别,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都处于5级别。13个采样点有机碳与土壤养分含量2019年与2014年比较,2019年有机碳含量比2014年升高,碱解氮、全磷含量比2014年降低,其他含量比2014年没有明显的降低或升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与有机碳、有效磷、碱解氮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酶活性主要影响因子综合作用为:过氧化氢酶(有效磷最大,有机碳次之,含水率最小);蔗糖酶(碱解氮最大,含水率次之,p H再次,有效磷最小);脲酶(碱解氮最大,p H次之,有效磷最小)。(5)研究区域耕地土壤质量得分在-2.58-4.35范围内,15个采样点最高得分处于未抬田(NT)T6采样点,最低得分处于抬田六年(6a)T8采样点;5种抬田类型土壤平均总得分为NT>8a>3a>6a>5a;随着抬田年限的增加,土壤的肥力水平先下降后上升,但未恢复至未抬田水平;2014年与2019年13个采样点土地质量得分可以看出,2019年大部分土地肥力都有所下降。

胥生荣[8](2020)在《干旱区土壤环境调控对枸杞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枸杞(Lycium)属于茄科(Solanaceae)多年生落叶灌木,具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盐碱危害的作用,既是西北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治理的优良树种,又是重要的药用经济植物。本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盆栽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枸杞水分利用和调控特性,旨在系统了解干旱农田系统中土壤环境调控对枸杞植株水分吸收、运输、贮存和利用的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枸杞的栽培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归纳为以下几点:1.根系活性和分布状况反映植株吸收土壤水分的能力与来源。树龄越大根系活力越小,同时相对电导率越大。地膜覆盖处理使根系活力和相对电导率分别增大到裸地对照的110.2%和106.98%;秸秆覆盖使根系活力增大到裸地对照的104.4%,而相对电导率降低到裸地对照的74.42%。枸杞植株细根主要分布在土壤20-60 cm深处,随着树龄增大细根水平方向分布主要区域逐渐向外扩展。覆盖处理使土壤20-60 cm深处细根生物量分布比例升高,达到细根总生物量的60%以上,60 cm以下土层细根生物量分布比例降低;使细根水平分布区域扩大,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水平方向距离树干40-60 cm处细根生物量分别较裸地增加17.78%和10.03%。2.植株水力学特性直接影响体内水分运输速率。干旱胁迫使根系导水阻力在整个植株中所占比例从40.96%升高到59.28%,根系比导率变化幅度显着大于冠层比导率变化。根系水孔蛋白对导水率的贡献率大于49.7%。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使根系平均比导率升高到裸地对照的109.95%和102.78%。含氮量升高可以使木质部P50值从-1.259 MPa逐渐降低到-1.379MPa,木质部导管水势临界阈值从-0.82 MPa降低到-1.06MPa;随着树龄增大,冠层木质部P50值从-1.122 MPa减小到-1.364MPa,木质部导管内水势临界阈值也从-0.82 MPa降低到-1.07 MPa。3.水分贮存状态影响植物体内水分供给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植株体内自由水占总水分含量的68.94%-76.05%,干旱胁迫和供氮量增加对自由水含量的影响比束缚水含量影响更显着。随树龄增大植株束缚水含量变化较自由水更显着,根系束缚水在总含水量中所占的比例从28.50%降低到26.21%。枸杞植株各组织水容总体水平为茎干>根系>叶片,不同树龄植株茎干平均水容为0.0789g·cm-3·MPa-1,根系平均水容为0.0638 g·cm-3·MPa-1,叶片平均水容为0.0391g·cm-3·MPa-1。4.植株自然失水速率越小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保障水分正常供应。2年生枸杞植株叶片自然失水平均变化速度为1.719 g·g-1·h-1,茎干自然失水平均变化速率为0.888 g·g-1·h-1,根系自然失水平均变化速率为1.347g·g-1·h-1,氮素可以减缓各组织自然失水。不同树龄枸杞植株叶片自然失水平均变化速率为1.677 g·g-1·h-1,茎干自然失水平均变化速率为1.013 g·g-1·h-1,根系自然失水平均变化速率为1.326 g·g-1·h-1,随着树龄增大各组织自然失水速率变快。5.水分利用效率越高植物生产效率就越高。施氮可以促进植株利用水分,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高氮处理时达到1.59μmol·mmol-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树龄增大逐渐减小。干旱胁迫和含氮量升高都可以使植株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增大;随着树龄增大枝条碳同位素δ13C值从-26.52‰减小到-29.43‰,土壤浅层0-30cm土壤水分贡献率逐渐降低,从3年生植株的77.99%显着降低到10年生植株的24.69%。裸地对照土壤水分30-100 cm水分对植物水分利用贡献率最高为81.81%,其次秸秆覆盖处理为76.31%,最低地膜覆盖仅为47.06%。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在枸杞植株水分利用系统中,多种环境因子都会影响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来源和效率;树龄增大和干旱环境都会使导水率减小,根系在整个植株水分运输系统中的导水阻力比地上部分大,且水孔蛋白在根系水分运输中起重要作用;树龄越大使组织保水能力越小,干旱环境对水分有效利用的影响越大;树龄增长会扩大土壤水分吸收范围,覆盖处理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吸收效率,但都会使植株体内水分同化效率减小。

段春燕[9](2020)在《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探讨桉树枝条生物炭及其不同施用量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林业废弃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北部黄冕林场一代林4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桉树人工林枝条废弃物制备生物炭(500℃,厌氧),基于施用生物炭定位试验,设置0(CK)、0.5(T1)、1.0%(T2)、2%(T3)、4%(T4)和6%(T5)6个处理,施用1年后对不同处理下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氮组分、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施用生物炭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相对于对照0-30 cm土层,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毛管孔隙含量增加,增幅分别为3.88%33.55%、8.96%33.19%和9.28%35.89%,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显着;生物炭显着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铝、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钠含量,降幅分别为8.28%70.03%、5.55%70.34%、5.10%21.78%和12.81%49.27%;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增幅分别为27.08%160.39%、117.00%546.64%、17.10%66.14%和17.38%71.38%;提高了土壤pH值,增加了0.171.29个单位。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0.94%51.37%、14.29%59.45%、6.48%59.57%、6.28%29.41%、4.79%19.81%和7.72%75.87%。土壤主要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土壤理化指标两两之间绝大部分存在正相关关系。(2)施用生物炭提高了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土壤全氮、总有机氮、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增幅分别为:34.59%112.82%、22.69%119.65%、28.26%129.73%、10.91%155.23%和20.80%120.20%,土壤氮储量趋于增加;酸解氨基糖态氮先降低后增加,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态氮变化规律不明显;硝态氮、溶解性有机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先增加后略有所降低,铵态氮含量呈现趋于降低的趋势。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有机氮组分中各组分占总有机氮的比例关系表现为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土壤各氮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绝大部分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生物炭施用可提升桉树林土壤的供氮潜力,对提高土壤氮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3)施用生物炭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土壤细菌、固氮菌、氨氧化细菌数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显着增大的趋势;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呈现先增加后有所降低的趋势,放线菌在T4处理时含量最高,真菌在T3处理时含量最高。对各微生物磷脂脂肪酸量表现出促进作用,土壤细菌的磷脂脂肪酸量最高,而丛枝菌根真菌的含量最低。施用生物炭增加了总磷脂脂肪酸PLFAs、细菌PLFA、放线菌PLFA、革兰氏阳性菌PLFA、革兰氏阴性菌PLFA和丛枝菌根真菌PLFA数量,在T5处理略有所下降,真菌PLFA的数量在T3是含量最高,不同的土层之间均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处理中细菌PLFA占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量PLFAs的比例较高,土壤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相对丰度较大,为优势菌群。(4)施用生物炭促进了土壤酶活性。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对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苷酶影响较显着;蔗糖酶和纤维二糖苷酶含量在T4处理最高,酸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含量在T3处理最高,同一处理不同土层之间有显着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密切关联。(5)土壤氮的相关组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绝大部分之间紧密相关,相互影响,施用生物炭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酶活性,使有机氮的矿化能力得到增强,促进土壤氮的积累作用。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等是影响土壤氮组分含量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值,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全氮和总有机氮等组分含量,有利于土壤供氮能力的增加,对提高土壤氮储量有积极作用。当生物炭输入量提高到4%6%(4060 t·hm-2)时,对桉树林地土壤改良的作用效果最好,有利于桉树林土壤质量的提升。

张军[10](2020)在《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东北的黑土区是世界着名的四大黑土区之一,自清朝末期开垦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种和不断增强的生产活动,遭受到了严重的土壤侵蚀,且加速退化。为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尤其是风蚀,黑龙江省西部典型黑土区的人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种植以杨树、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灌木柳等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已经成为了该地区农林复合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林业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作物高产稳产、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出现了林分退化现象,关于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报道也较多。人工林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性质恶化。林地土壤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营养元素转化的枢纽,对林木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科学地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维持地力长期发挥作用也是当前农林科学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农业大县拜泉县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筛选了 5种同林龄(19年)不同类型的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小黑杨纯林X、落叶松纯林L、樟子松纯林Z、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SL、落叶松与樟子松混交林ZL),6种林龄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幼龄林X09、中龄林X03、近熟林X99、成熟早期林X95、成熟晚期林X88、过熟林X84),4种林龄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样地(即幼龄林L99、中龄林L92、近熟早期林L87、近熟晚期林L81),1个弃耕20年的对照样地(CK),共计14种样地(不同类型防护林中的X、L分别与不同林龄防护林系列的X99、L99相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类型、不同林龄防护林的0-60cm 土层的20种土壤性质,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0-20 cm 土层)的细菌16S rDNA多样性;运用“时空替代法”研究不同林龄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着差异检验(LSD)研究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克服土壤指标体系的多重共线性筛选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并用其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高通量测序(HTS)和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得到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通过对比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对所得细菌群落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涉及C、N、P、S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大小,对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功能潜势进行预测,通过对土壤性质和不同类型样地间具有显着差异的物种进行冗余分析(RDA)得到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重要土壤性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L、Z、SL均比CK显着增加了土壤容重(BD);在各类型防护林中,ZL的土壤饱和持水量(SHC)、毛管持水量(CHC)、田间持水量(FHC)、毛管孔隙度(CP)、总孔隙度(Pt)、通气度(Ae)均最大,而L的SHC、CHC、FHC,X的CP、Pt,X的Ae均最小;X、L、SL均比CK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ZL 比其他类型防护林和CK均显着提高了 CP、Pt,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提高了 Ae,且ZL比X和SL提高的更显着;Z比CK和L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NCP);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降低了土壤质量含水率(MCg),且ZL降低的程度显着大于X和显着小于L。各类型防护林均比CK显着减小了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总磷含量(TP),X、L、ZL均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NN),而Z显着增加了NN;X、L、Z、SL均显着增加了速效钾含量(AK),且X增加的最显着;X比其他类型显着降低了土壤pH,却显着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AN);X、L、SL均比ZL显着降低了 TOC;L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AP),却显着降低了 TP;Z、SL均显着降低了 AP。各类型防护林维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MBN)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X>Z>SL>ZL>L。(2)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TOC、NN、AK、TK六个指标。不同类型防护林地土壤的SQI排序为Z>ZL>SL>L>X。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随着林龄的增加,BD呈先降低、后增加,在中龄林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变化;SHC、CHC、FHC、NCP、MCg变化方向一致;Ae持续增大,在成熟晚期林达到最大值,并且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显着高于CK。各林龄防护林,随林龄增加显着降低了土壤pH、TOC、TN、TP,提高了 AN、AK;除幼龄林外,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NN;各林龄的AP变化较为复杂,在成熟早期林中显着低于CK,而在成熟晚期林和过熟林中又显着高于CK;除幼龄林的MBC变化不大外,其他林龄MBC均比CK显着降低;中龄林和过熟林比CK显着降低了 MBN,幼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MBN。(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NN、AN、TK五个指标。SQI(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X88>X84>X95>X99>X09>X03>CK,除中龄林外的小黑杨防护林显着地改善了土壤综合质量;防护林地各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各土层SQI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成熟林或过熟林中,最小值出现于幼龄林或中龄林中。3.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增加了 BD,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近熟早期林比近熟晚期林显着降低了 NCP;近熟晚期林比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CP、Pt;各林龄均比CK显着降低了 MCg,却显着提高了 Ae,且幼龄林和中龄林的Ae显着高于近熟林;各林龄防护林均显着降低土壤pH、TOC、TN、TP,其中,幼龄林土壤pH显着高于其他林龄,中龄林的TOC、TN显着低于近熟晚期林,近熟早期林的TP显着高于其他林龄;各林龄增加了 AN、AP、AK,其中,近熟晚期林比近熟早期林显着增加了AN、AK,中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 AP;近熟晚期林显着提高了 NN,而幼龄林显着提高了 TK;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各土层的MBC、MBN均比CK显着下降。(2)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SHC、NCP、MCg、NN、AK五个指标。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的SQI排序为L99>L81>L92>L87>CK,与CK相比,落叶松防护林的SQI虽然稍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着程度;落叶松防护林地0-20 cm 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20-40 cm土层SQI却小于对照,这种差异在近熟晚期林均达到显着水平;10-20 cm 土层和40-60 cm 土层SQI最大值出现在幼龄林中,0-10 cm和20-40 cm土层SQ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近熟林L81和L87中;而各层的SQI最小值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出现在更深层土壤中。4.不同类型防护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1)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不同,优势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孢菌门,但丰度差异最大门的是放线菌门;Krasilnikovia、Rubrobacter、RB41是共有的优势属,并且优势菌属在樟子松纯林中分布最多;Actinoplanes和Krasilnikovia分别是0-10 cm 土层和10-20 cm 土层防护林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差异最大的属,也是这两个土层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关键属;土壤细菌的特有OTUs数量在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在CK中高于防护林。ZL的OTUs总数最多。(2)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的固碳、有机质分解与同化,固氮和氮素同化,解磷能力、硫酸盐同化和异化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其中SL菌群基因功能综合潜势较强,X较差,ZL、Z、L处于中等水平。(3)对防护林不同土层细菌群落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壤性质因素在0-10 cm土层是AK、TN、Ae,在10-20cm土层是pH、AN、MCg、TOC。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分布和群落组成有不同的影响;不同林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和不同林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性质虽然随林龄的增加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均提高了其土壤综合质量;从林地土壤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在黑龙江西部黑土区营建农田防护林时,纯林应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树种,混交林则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模式;造林树种是引起土壤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是树种性质和土壤性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树种的筛选与优化、农田防护林林地土壤的调控、农田防护林更新模式的选择与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二、不同种植年限菠萝园土壤肥力衰退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种植年限菠萝园土壤肥力衰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菠萝不同连作年限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测定方法
        1.3.1 土壤p H、有机质和矿质元素测定
        1.3.2 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连作年限菠萝园土壤理化性状
    2.2 不同连作年限菠萝园土壤酶活性
    2.3 不同连作年限菠萝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2.4 不同连作年限菠萝园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
3 讨论
    3.1 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2 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
    3.3 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结论

(4)农田植被更替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克孜勒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3章 不同农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第4章 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2 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不同农作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1 结果与分析
    5.2 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概况
    1.2 防护林建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1 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防护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3 防护林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1.4 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样地选取
        2.3.2 野外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
        2.3.3 土壤、防护林生长指标的测定和获取
        2.3.4 数据处理
        2.3.5 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3.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3.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3.1.4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p H值的变化特征
        4.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电导率的变化特征
        4.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4.1.4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全氮的变化特征
        4.1.5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全磷的变化特征
        4.1.6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铵态氮的变化特征
        4.1.7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速效磷的变化特征
        4.1.8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4.2 讨论
        4.2.1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
        4.2.2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全量养分指标的影响
        4.2.3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速效养分指标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特征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
        5.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特征
        5.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4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5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6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生物学性质的相关性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质量状况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土壤质量指标的选择及其敏感度分析
        6.1.2 土壤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不同年限林地土壤质量的单因素评价
        6.1.4 不同年限林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6.2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桉树人工林研究概况
    1.3 采伐剩余物管理研究进展
    1.4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4.2 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进展
        1.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1.5 研究评述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标准地设置和试验设计
    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 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测定
    2.5 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
        2.5.1 DNA提取和PCR扩增
        2.5.2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5.3 微生物功能预测
    2.6 数据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研究
    3.2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研究
    3.3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差异性分析
    3.4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3.5 桉树人工林土壤性质研究
    3.6 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相关性Heatmap分析
    3.7 土壤细菌功能贡献预测
4 讨论
    4.1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4.2 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改变
    4.3 桉树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
    4.4 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性质相关分析与细菌潜在功能预测分析
    4.5 对采伐剩余物管理工作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峡江库区抬田水稻土酶活性及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1.2.2 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1.2.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处理
        2.2.4 样品测定
        2.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2.3.2 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2.3.3 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2.4 讨论分析
        2.4.1 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分析
        2.4.2 不同抬田年限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2.4.3 不同抬田年限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2.4.4 不同抬田年限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2 样品测定
    3.2 实验结果
        3.2.1 土壤含水率及pH的变化特征
        3.2.2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
        3.2.3 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3.2.4 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特征
        3.2.5 不同年份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比较情况
    3.3 讨论分析
        3.3.1 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分析
        3.3.2 不同抬田年限土壤含水率、pH的变化分析
        3.3.3 不同抬田年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分析
        3.3.4 不同抬田年限土壤全氮、全磷含量的变化分析
        3.3.5 不同抬田年限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分析
        3.3.6 不同年份土壤有机碳与养分含量的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相关性研究
    4.1 分析结果
        4.1.1 土壤酶与土壤养分、pH、含水率间的相关性
        4.1.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通径分析
        4.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质量评价
    4.2 讨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干旱区土壤环境调控对枸杞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枸杞资源概述
        1.2.2 植物水分生理特性
        1.2.3 植物体内水分动态变化
        1.2.4 植物体水分运输特性
        1.2.5 植物水孔蛋白研究进展
        1.2.6 植物水分利用研究进展
        1.2.7 农田覆盖对水分利用的调控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水氮处理对枸杞植株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1.2 外源物质和干旱胁迫对根系水孔蛋白活性的影响
        2.1.3 不同树龄枸杞植株水分吸收利用特性变化
        2.1.4 覆盖处理对枸杞植株水分吸收利用的调控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区概况
    2.4 试验材料与设计
        2.4.1 盆栽试验
        2.4.2 大田试验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6 数据计算与分析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与氮肥对枸杞植株水分利用系统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对根系活力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1.2 对植株水分运输的影响
        3.1.3 对植株体内水分状态的影响
        3.1.4 对植株水分利用的影响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外源物质和干旱胁迫对根系水孔蛋白活性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枸杞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4.1.2 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枸杞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4.1.3 外源物质对干旱胁迫处理下枸杞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树龄植株对土壤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枸杞园土壤环境变化
        5.1.2 土壤水分吸收特性变化
        5.1.3 植株体内水分运输特性
        5.1.4 植株体内水分状态变化
        5.1.5 植株水分吸收利用特性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覆盖处理对植株水分利用系统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1.2 对植株水分吸收的影响
        6.1.3 对植株根系比导率的影响
        6.1.4 对植株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6.2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土壤环境调控对植株水分吸收的影响
        7.1.2 土壤环境调控对植株水分运输的影响
        7.1.3 土壤环境调控对植株水分贮存的影响
        7.1.4 土壤环境调控对植株水分利用的影响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9)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桉树人工林发展概况
        1.2.2 土壤氮组分研究进展
        1.2.3 土壤氮组分的影响因素
        1.2.4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5 生物炭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1.2.6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7 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2.2 试验处理及样品采集
    2.3 试验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3.1.2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3.1.3 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1.4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3.1.5 小结
    3.2 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3.2.1 土壤氮组分的变化
        3.2.2 土壤无机氮的变化
        3.2.3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变化
        3.2.4 不同生物炭处理有机氮组分占总有机氮的比例
        3.2.5 不同生物炭处理土壤全氮储量变化
        3.2.6 土壤氮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3.2.7 小结
    3.3 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3.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3.3.2 土壤微生物中磷脂脂肪酸量(PLFAs)的变化
        3.3.3 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3.3.4 小结
    3.4 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4.2 土壤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3.4.3 小结
    3.5 土壤氮组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2 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4.1.3 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4 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3 土壤性质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2.5 评价体系的构建
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3.1.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3.2 讨论
        3.2.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2.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1.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4.1.3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4.2 讨论
        4.2.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2.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1.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5.1.3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5.2 讨论
        5.2.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2.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
        6.1.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土壤性质因素
    6.2 讨论
        6.2.1 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2.2 土壤细菌的功能
        6.2.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土壤性质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不同种植年限菠萝园土壤肥力衰退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菠萝不同连作年限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J]. 刘传和,贺涵,何秀古,刘开,邵雪花,赖多,林伟,林望达,匡石滋,肖维强. 土壤, 2021(06)
  • [2]配施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对连作菠萝土壤的影响[J]. 李炳韵,程云飞,唐浩真,张晓波,阮云泽,王蓓蓓,赵艳,吕烈武,王朝弼. 热带生物学报, 2021(02)
  • [3]不同连作年限对菠萝园土壤养分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程云飞,李炳韵,胡英宏,赵艳,阮云泽,张晓波,王蓓蓓,吕烈武. 热带生物学报, 2021(02)
  • [4]农田植被更替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克孜勒镇为例[D]. 阿丽娅·阿力木.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D]. 马在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D]. 赵子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7]峡江库区抬田水稻土酶活性及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研究[D]. 鲁璐璐.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8]干旱区土壤环境调控对枸杞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 胥生荣.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9]施用桉树枝条生物炭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 段春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10]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D]. 张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不同种植年限菠萝园土壤肥力下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