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一、内蒙古蒙族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乐廷[1](2021)在《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现状,分析体育素养的三个维度7个指标与总体体育素养的水平,探索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的影响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土默特左旗民族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在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学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对初中生体育素养(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与技能)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共64题,问卷总分206分,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水平总分100分,合计体育素养总分为306分,换算成百分制进行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 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各学段间、民族间的体育素养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与学校间的体育素养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着性水平确定为P<0.05。结果:1.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平均得分为70.65分,根据评价标准判定体育素养等级为C,及格率为92.4%。2.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中体育意识得分最高(80.15分),体育知识得分最低(46.44分),得分高低依次为:体育意识>体育道德>锻炼习惯、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体质水平>体育知识。3.体质水平、年级、家长职业、家长收入、家长学历、家长对学生身体锻炼的态度、学校举办体育竞赛的次数、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的评价是影响初中生体育素养的主要因素(P<0.05)。其中,体质水平因素占82.9%。体育素养得分比较结果为:(1)初三年级学生(73.3分)高于其他各年级(F=42.71,P<O.O1);(2)家长学历是研究生及以上学生(72.1分)的高于其他学生(F=6.00,P<0.01);(3)家长收入在6001元以上学生(73.2分)高于其他学生(F=5.60,P<0.01);(4)家长职业是个体、私营的学生(71.5分)的高于其他学生(F=2.56,P<0.05);家长十分关心身体锻炼的学生(72.1分)的高于其他学生(F=5.60,P<0.01);学校举办运动会次数为4次的学生(72.6分)高于其他学生(F=3.26,P<0.05);对体育课评价为差的学生(72.3分)高于其他学生(F=2.46,P<0.01)。结论:1.呼和浩特市初中生总体体育素养水平等级为C,及格率为92.4%。2.体育素养水平高低依次为体育意识>体育道德>锻炼习惯、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体质水平>体育知识。3.体质水平、年级、家长的学历、家长的职业、家庭的收入、家长对孩子身体锻炼的态度、学校的体育竞赛能力、学校体育课的质量、学校举办运动会的次数是体育素养的影响因素;体质水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建议:在体育教学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进行体育素养教育;重视性别及家长收入等差异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素质和学生体质水平,促进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

张薇[2](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方程理论,建立影响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青少年体质健康因素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明确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原始数据,采集相关信息的问卷为“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首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和差异性。其次,采用AMOS软件,建立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预测模型,验证模型的拟合度。最后对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描述。结果:1.身体形态:汉族男生身高和体重均高于蒙古族男生;汉族女生身高高于蒙古族女生,体重则低于蒙古族女生(P<0.05)。2.身体素质:蒙古族男生引体向上和耐力跑成绩优于汉族男生;汉族女生5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和耐力跑成绩优于蒙古族女生,蒙古族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好于汉族女生(P<0.05)。3.身体机能:汉族男女生的肺活量和握力成绩均好于蒙古族学生(P<0.05)。4.心理健康:汉族男女生的心理积极体验平均分数高于蒙古族男女生;大多数男女生患心理疾病危险性低(P<0.05)。5.影响因素基本情况:(1)家庭因素:汉族男女生、蒙古族男女生的父母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9.7%、24.3%、31.1%和29.0%;汉族男女生、蒙古族男女生父母都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比例为39.7%、42.1%、51.7%和54.5%。(2)学校因素: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所在学校每周进行2-3节体育与健康课、每天进行1-2次课间操,每学年开展1次运动会,每天在教室上8节以上的课程;反映其所在学校偶尔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的比例为汉族男生37.7%、汉族女生32.1%、蒙古族男生40.9%、蒙古族女生37.4%。(3)个人因素:5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具有积极的运动动机,90%以上的学生有吃早餐和喝牛奶的习惯。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h的比例为汉族男生76.5%、汉族女生67.2%、蒙古族男生50.1%、蒙古族女生47.5%。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为0.5-1h的比例为汉族男生50.8%、汉族女生53.8%、蒙古族男生44.5%和蒙古族女生49.0%。6.影响因素的模型:(1)在男生模型中,经过修正后,代表体质健康的潜在变量为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三项;代表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项。模型的拟合绝对效果指标卡方值=756.23(P<0.01)、GFI=0.968、AGFI=0.955、NFI=0.920、TLI=0.918、CFI=0.935、RMSEA=0.041,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中,体质健康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能力对身体机能的路径系数为0.46,身体机能对心理健康路径系数为0.40。影响因素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对学校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25,学校因素对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为-0.67。体质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显示为:学校因素对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19;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路径系数为0.37,个人因素对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53。(2)在女生模型中,经过修正后,代表体质健康的潜在变量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四项;代表影响因素的潜在变量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项。模型拟合绝对效果指标卡方值=697.51(P<0.01)、GFI=0.967、AGFI=0.954、NFI=0.909、TLI=0.903、CFI=0.923、RMSEA=0.046,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中,体质健康的四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运动能力对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9和-0.23。影响因素的三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对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8和0.33;体质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家庭因素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20和-0.12,个人因素对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0.35。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13-15岁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存在性别差异。2.在男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SEM模型中,体质健康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最大,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体质健康有促进作用;学校因素对体质健康有消极作用。3.在女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SEM模型中,体质健康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体质健康影响较大,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形态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身体机能有消极作用。学校因素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机能有消极作用;个人因素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

王美玲[3](2020)在《双语环境下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是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语言,是我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汉语水平也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了然于目。自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逐渐步入正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汉语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何推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成为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方面。内蒙古地形呈狭长形分布,东西部地区发展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赤峰地区蒙汉杂居,分布较为复杂。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深入到赤峰蒙古族中学的教学一线,全面了解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梳理了汉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的相关情况调查研究,力求以点带面探究当前赤峰地区蒙古族高中汉语教学情况。本篇文章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序言、现状调查问卷、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章从汉语作为我国56个民族沟通交流的工具的重要性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入手,交代本研究的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本研究的意义;综述国内本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包括国内外双语教育相关研究、蒙古族中学双语教育研究、汉语教学相关研究等;阐述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方面。第三章阐述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第二章的有关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归因。第四章针对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针对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在教师的方面,应该注重教学手段多样化、教材使用讲求方法和加强教师培训。在学生方面要改变学习的态度,重视汉语的学习。同时,在行政主管方面重视汉语,加大支持的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制定出对农牧业地区民族教师的优惠政策。

黄姝玉[4](2020)在《喀喇沁旗崇正中学百年历史沿革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教育史在少数民族教育史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一所民族学校的历史沿革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1902年,时任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札萨克多罗杜陵郡王贡桑诺尔布为启迪民智,提倡新学,在王府西跨院(现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创办了崇正学堂。1903年又相继创办毓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学社、识字班、工厂等,三所学堂的关系如孪生三兄妹,1909年,毓正女学堂撤消。1913年,毓正女学堂合并于崇正学堂。沿革至今已是百年老校,由此开辟了蒙古族学校教育的新纪元,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创校者贡桑诺尔布在开学时亲撰楹联:“崇武尚文非无赖尔多士,风正移俗是所望于群公”。①学校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多次校址搬迁和教育演变,于2012年在内蒙古赤峰市锦山镇(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由锦山蒙古族中学、王爷府蒙古族中学、乃林蒙古族中学三校合并成立了新的锦山蒙古族中学(又称崇正中学)。喀喇沁旗王爷府博物馆于2011年11月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5月被列为赤峰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6年9月被列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学校创办至今,对赤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赤峰地区培养了诸多优秀人才。学校始终秉持教育公平原则,着力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培养公民的良好意识,也为本地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学校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更注重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学校通过一系列教育措施,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取长补短,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本研究将喀喇沁旗崇正中学作为文化因素,对其百年历史沿革进行民族教育史的研究。本文由绪论和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从清朝时期喀喇沁旗发展建制和文教政策入手,对其发展建制、文教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二章从贡桑诺尔布最初创办的三所学堂入手,分别进行简要概括,主要包括1902年创办的第一所学堂——崇正学堂,追溯其创办经过及百年历史沿革;1903年贡桑诺尔布创办的内蒙古地区第一所女子学堂——毓正女学堂,通过查看历史资料,并结合外文文献对学堂的创办到最后的停办过程进行了梳理;以及对武学堂——守正武学堂进行简要阐述。第三章主要对学校学生的保送升留进行资料整理及分析,研究学堂创办前期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请进来、走出去”教育举措)和选派学子出旗学习以及后来保送升留学生对民族发展的作用。第四章重点分析百年崇正中学对现代蒙古族学校的借鉴意义,从招生方向、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及方法入手,了解崇正中学的发展现状,挖掘其教育功能,使其能够为现代普及教育思想提供借鉴与反思。在各民族繁荣背景下,旨在丰富蒙古族教育。

鱼小芸[5](2020)在《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作为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涉及多种乡村资源及其对应的乡村景观建设,承担着乡村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任。目前关于田园综合体的研究宽泛,聚焦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所进行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田园综合体”这一模式较新,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其在实际建设中仍旧存在与乡村资源结合不紧密、产业链设置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与创意等种种问题。本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研究基点,以期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提出切实的建设策略。“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其涵义与“乡村旅游”相近。引文部分对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梳理归纳了各国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的源起与特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研究部分围绕其理论基础、开发要素、产业构成展开,阐述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并从功能结构、空间格局、建筑道路布局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部分由分五个部分层层推进:首先明确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原则,接着明确供求关系并确立开发动力模型,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和客源需求研究,确定主导开发类型,落实到景观层面上对田园综合体中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类资源提出景观营建策略。选取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解读,明确其主导资源与主导开发模式,归纳总结了其规划建设的经验。本文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作为研究实例。通过现场调研与分析,明确其资源构成、开发机遇及挑战,紧密结合理论部分的研究,运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升级为导向,拥有完善产业链的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期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为北方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刘远见[6](2020)在《蒙古族游艺文化与蒙古族传统体育 ——一个新的融合》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多民族共同生存发展的国家,其文化不仅积淀深厚而且种类繁多生命力顽强。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的历史悠久,而且还得益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类型丰富的先天条件,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产生与发展过程都各不相同,以及生活在各个地区的民族族群的风土人情也都大相径庭。所以我国的民族文化如星光般灿烂夺目,并且彰显出蓬勃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文化这个“多元一体”的大集体之中,蒙古族游艺文化显得格外醒目耀眼,也为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蒙古族游艺文化是一种与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历史实践紧密结合的特殊文化形态。它的发展与传承,与蒙古族的语言习俗、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军事战争、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地域特点等密不可分。在没有深入了解它之前,很多人会误认为蒙古族游艺文化就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是因为有关蒙古族游艺文化系统且专门的研究可谓是少之又少。蒙古族游艺文化是一个较大的范畴,其歌舞、祭祀、诗词、民间游戏、民族体育均隶属于蒙古族游艺文化的一部分,但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的整体性。其实蒙古族游艺文化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的上位概念,蒙古族传统体育则是更多的体现了具有竞技特点的体育项目,强调的是单一的体育项目,属于蒙古族游艺文化的下位概念,因为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蒙古族游艺中的一些项目逐渐向着竞技性和娱乐性的方向发展并成为了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有关蒙古族游艺文化和蒙古族传统体育有关的资料和典籍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宗教、军事、政治结构等方面对那达慕、博克、赛马、射箭、布鲁、赛骆驼、马球、蒙古象棋等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也对蒙古族游艺文化诞生的基础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此外,将蒙古族传统体育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科学背景下所面对的传承困境视作蒙古族游艺文化的传承发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问题:一、缺乏强烈的文化自觉与传承意识;二、相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三、传承方式和渠道单一;四、学校教育传承体系不健全;五、传承的主题流失。针对这五点问题笔者提出了六点解决方向: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意识;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三、拓展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渠道;四、完善学校教育传承体系;五、构建民间传承机制,促进蒙古族传统体育薪火相传;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蒙古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推广。通过对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传承过程中面对的困境的解决,在保护和促进蒙古族传统体育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蒙古族游艺文化的传承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通过对蒙古族游艺文化的良好发展现状和对蒙古族游艺文化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会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新的理论基础。

焦红超[7](2020)在《“干部进村”:第一书记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H嘎查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派“第一书记”是党中央根据特殊历史时期要求为帮助农村实现脱贫、加强党建的特色模式。作为国家向下派出的乡村治理者,“第一书记”对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提升民族乡村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围绕上述命题,文章基于“第一书记”在蒙族村庄的工作情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第一书记”进入蒙族嘎查治理的现实背景进行分析,根据调查分别从村民观念、村庄组织以及村庄发展结构三方面进行论述。其次,阐述了进村干部的功能实现过程。最后,根据“第一书记”在嘎查中的总体工作绩效进行分析。在总结上述调查的过程中,在对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和村民访谈进行清晰梳理后,进一步探析出“第一书记”针对H嘎查村落的特殊情况以及现存的发展阻碍实现了多元功能治理,从而进一步得出“第一书记”为蒙族村庄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专题调研对下村干部在参与蒙族乡村的建设与管理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予以分析。认为“第一书记”是村庄多元治理角色之一,其功能也是多元的,村庄治理亟需探寻出实现多元功能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下村干部在民族村庄治理的运行过程,有助于理解当下蒙族村庄的治理实际,同时也对“第一书记”乡村治理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在村庄治理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村庄实际条件,准确把握村庄多元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村庄现实需求结合实现多元功能,为实现村庄有效治理做出贡献。

河尔伦(Glenn)[8](2019)在《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蒙古族安代舞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安代是科尔沁蒙古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宗教治疗仪式,以载歌载舞的形式驱邪治病,其宗教原型是蒙古族萨满教(在科尔沁地区称为“博”)。安代舞不同于传统安代,它是科尔沁蒙古族萨满在历史进程中受到外来宗教冲击以及社会变迁影响走向衰落时的一种生存策略,(1)是萨满教的音乐、舞蹈、唱词等转型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得以传承的一种艺术变形。安代舞是蒙古民族体现其族群特质和生活方式的文化体系,是民族内聚力和整合力的体现,是呈现蒙古人精神与性格的载体,是这个民族自我认同的标志之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人类学者常把教育理解为根植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过程,(2)而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就构成了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形态。安代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蒙古民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传承有赖于教育,而同时教育发展又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丰富。学校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主要任务,那么学校就成为安代舞传承的重要场所。然而学校与社会因为学校的封闭化管理模式而走向隔离(3)。但是安代的教育意义与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对安代舞教育功能的肯定,才能够有利于解决现代教育中对传统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状况。本研究将科尔沁蒙古族安代文化作为文化因素,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教育人类学研究,结合对库伦旗、前郭县和阜蒙县三地的田野调查,以文化相对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符号与象征为理论基础,运用比较的方法,深入分析安代文化的重要意义与教育功能,研究安代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整体论的视角下探讨安代文化在正规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方式。本文由绪论和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从安代的本体入手,追溯其源流,厘清其变迁发展过程。第二章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获得三个田野地点的历史源流、地理人文和安代舞传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学校纸质问卷和社会网络问卷调查,找到安代舞传承中的困境。第三章通过田野调查结果深入挖掘安代舞的教育功能,提出安代舞进入校园的必要性。第四章以非遗的完整性保护视角,地区性传承优势相互借鉴的方法,结合“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传承保护机制,提出在校园传承安代舞的建议与意见。

权晨[9](2019)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由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四年一届,其赛事的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随着国务院实施的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国家需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旨在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进各民族团结友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上了普及、提高、科学、规范的道路。通过举行开幕式,可以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景象,其开幕式表演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民族文化走向多元文化提供有利的保障,可以为民运会开幕式表演发展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运会开幕式表演发展沿革及阶段进行了划分,从而分析了开幕式表演的民族艺术特征和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民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初步总结了民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构成,为今后民运会开幕式表演民族文化元素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认为:1.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相关文献研究,可知开幕式表演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2.从历届民运会的开幕式表演中可以看出民运会开幕式表演的民族艺术特征有民族表演的地域性、民族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民族形式的多样性。3.开幕式表演的民族精神,是为更好呈现民族文化元素,为展示民族特色文化,是时代性和历史传承性相统一、民族情感和民族价值相统一。4.通过观察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民族文化元素在民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第九届、第十届以及湖北省第九届民运会开幕式表演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每个篇章每个节目所应用的民族文化元素。5.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可对民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构成进行分类,分别分为生活文化元素、社会文化元素、符号文化元素、歌舞文化元素四大类。6.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民族文化元素的发展趋势需融入高科技和时尚现代化元素、原生态民族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相融合、以及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

刘忠南[10](2019)在《蒙古族聚居区农村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前郭县W蒙古族中心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理想化的人格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应成为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民族地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民族的心理特点和宗教习惯制约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千校一面”,学校精神建设更是一片空白。民族地区的学校就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因校制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特色学校,展现民族风采。因此要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蒙古族聚居区W蒙古族中心小学的考察发现问题,尝试通过以小见大、以微见着的方式对当前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提出思考,从而为实现建设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环境文化为依托,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而努力。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法等方法,对蒙古族聚居区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情况、民族传统制度文化、民族传统物质文化、民族传统行为文化、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建设情况均处于一般水平,亟待进一步加强建设。第二,W蒙古族中心小学制度文化建设少共融机制,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制度较少,使得学校民族传统制度文化建设重汉族文化,轻蒙古族传统文化,学校蒙古族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第三,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建设重普通装饰,缺少蒙古族民族特色,使得该校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建设并不全面,学校建筑物和装饰以普通装饰为主,并没有将蒙古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第四,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行为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没有定期开展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活动,使得该校蒙古族传统行为文化建设不突出。第五,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建设重小学共性,轻蒙古族民族个性,使得该校蒙古族传统精神文化建设缺失。本研究给出的对策性建议:第一,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为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奠定基础;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文化活动;第三,营造良好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第四,重构学校精神文化,打造蒙古族民族特色学校。

二、内蒙古蒙族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蒙族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素养相关的概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调查问卷
        2.3.1 调查时间
        2.3.2 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3.4 问卷的评价标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社会学特征
    3.2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现状的分析
        3.2.1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现状
        3.2.2 体育素养7 个维度的比较
        3.2.3 体育素养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分析
    3.3 不同属性之间的体育认知比较
        3.3.1 不同属性间体育知识的比较
        3.3.2 不同属性间体育意识的比较
    3.4 不同属性间体质与技能的比较
        3.4.1 不同属性间体质水平的比较
        3.4.2 不同属性间运动技能的比较
    3.5 不同属性间体育行为的比较
        3.5.1 不同属性间运动参与的比较
        3.5.2 不同属性间体育道德的比较
        3.5.3 不同属性间锻炼习惯的比较
    3.6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3.6.1 家长学历
        3.6.2 家长职业
        3.6.3 家长的收入
        3.6.4 家长的态度
        3.6.5 家长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
        3.6.6 学校的场地器材
        3.6.7 学校的竞赛能力
        3.6.8 学校体育课评价
        3.6.9 学校举办运动会的次数
        3.6.10 了解体育运动信息的渠道
    3.7 体育素养影响因素的最优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的基本情况
    4.2 体育素养影响因素的分析
        4.2.1 性别
        4.2.2 年级
        4.2.3 民族
        4.2.4 城乡
        4.2.5 家庭方面
        4.2.6 学校方面
        4.2.7 体质水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2)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1.2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下滑趋势
        1.1.3 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质健康概述
        2.1.1 体质
        2.1.2 健康
        2.1.3 体质健康
        2.1.4 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的研究
    2.2 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
        2.2.1 家庭因素
        2.2.2 学校因素
        2.2.3 个人因素
    2.3 结构方程理论
        2.3.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
        2.3.2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2.3.3 结构方程理论的相关研究
        2.3.4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的基本条件
        2.3.5 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
        2.3.6 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
        2.3.7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2.3.8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标准
        2.3.9 结构方程模型建模过程
        2.3.10 结构方程模型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及优点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资料来源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假设
    3.4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样本基本情况
    4.2 体质健康基本情况
        4.2.1 身体形态
        4.2.2 运动能力
        4.2.3 身体机能
        4.2.4 心理健康
    4.3 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4.3.1 家庭因素
        4.3.2 学校因素
        4.3.3 个人因素
    4.4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4.1 测量模型
        4.4.2 结构模型
        4.4.3 结构方程模型
        4.4.4 模型识别及修正
5 分析与讨论
    5.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模型分析
        5.1.1 身体形态
        5.1.2 运动能力
        5.1.3 身体机能
        5.1.4 心理健康
    5.2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模型分析
        5.2.1 家庭因素
        5.2.2 学校因素
        5.2.3 个人因素
    5.3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模型性别差异分析
        5.3.1 男生模型
        5.3.2 女生模型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双语环境下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与目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四、少数民族双语课程与教学研究综述
        (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二)内蒙地区关于双语教育的政策梳理
        (三)国内外关于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梳理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本论文的重点与创新点
    七、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第一节 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
        一、问卷调查对象、内容、方法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针对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针对赤峰蒙古族中学学生汉语学习与教材认知的调查分析
第三章 赤峰地区蒙古族学校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赤峰地区民族分布和蒙古族高中教育
        一、赤峰地区民族分布
        二、赤峰蒙古族中学
    第二节 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基本情况
        一、蒙汉双语课程发展概述
        二、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具体实施
    第三节 蒙古族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第四节 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
        一、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
        二、双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蒙古族学校汉语教学困境应对策略
    第一节 对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宏观上提供有力条件
        二、学校方面关注教师能力的发展,做好后勤保障
    第二节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客观看待教材、合理利用
        二、改变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
        三、结合实际,调整双语教学的模式
        四、勤于学习和自我反思
        五、敢于创新,主动探索成长
    第三节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树立学习意识,提高兴趣
        二、注重词汇积累,夯实基础
        三、培养阅读习惯,多读经典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喀喇沁旗崇正中学百年历史沿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清朝时期喀喇沁旗发展建制和文教政策
    第一节 喀喇沁旗发展建制沿革
    第二节 清朝时期文教政策
    第三节 清朝时期喀喇沁旗私塾教育
第二章 贡桑诺尔布办学及其学校变迁
    第一节 崇正学堂的历史变迁
        一、崇正学堂(1902年—1907年)
        二、崇正学堂—崇正国民优级小学(1908年-1939年)
        三、崇正国民高等学校—崇正中学(1940年-1951年)
        四、王爷府蒙民初级师范—那尔村蒙族中学(1952-1976)
        五、王爷府中学—崇正中学(1977-至今)
    第二节 毓正女学堂的历史变迁
        一、近代女子教育思想
        二、戊戌变法时期女子教育思想
        三、毓正女学堂的源流与发展
    第三节 守正武学堂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 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学生的保送升留
    第一节 选派学生出旗学习(“请进来、走出去”教育举措)
    第二节 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第三节 贡桑诺尔布选派学堂学生留学归国后对本民族的贡献
    第四节 贡桑诺尔布办学思想
        一、重视德育思想
        二、跨文化交流思想
        三、民族教育自觉思想
        四、教育平等思想
第四章 百年崇正中学对现代蒙古族学校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培养方式的实践性和国际交流启示
    第二节 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性启示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
        1.1.2 乡村旅游开发所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
        1.1.3 乡村发展迎来政策机遇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田园综合体相关概念
        1.3.2 乡村旅游
    1.4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1.4.1 田园综合体的研究与发展
        1.4.2 乡村旅游的研究与发展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策略
    2.1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
        2.1.1 新田园主义理论
        2.1.2 产业融合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体验经济理论
    2.2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要素
    2.3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成
        2.3.1 产业融合
        2.3.2 产业构成
    2.4 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
    2.5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策略
        2.5.1 明确功能构成
        2.5.2 统筹空间格局
        2.5.3 梳理建筑排布
        2.5.4 规划道路布局
    2.6 小结
3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
    3.1 开发建设原则
    3.2 开发动力模型
    3.3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3.3.1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
        3.3.2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3.4 乡村旅游开发的需求特征
    3.5 主导开发类型的确定
    3.6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景观营建策略
        3.6.1 乡村生产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3.6.2 乡村生态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3.6.3 乡村生活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4.1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4.1.1 .项目概况
        4.1.2 资源构成
        4.1.3 开发建设
        4.1.4 .经验借鉴
    4.2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源构成
        4.2.3 开发建设
        4.2.4 经验借鉴
    4.3 台湾南投清境农场
        4.3.1 项目概况
        4.3.2 资源构成
        4.3.3 开发建设
        4.3.4 产业构成
        4.3.5 经验借鉴
    4.4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一——川场田园Plaza
        4.4.1 项目概况
        4.4.2 资源构成
        4.4.3 开发建设
        4.4.4 经验借鉴
    4.5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二——水上町事例
        4.5.1 项目概况
        4.5.2 资源构成
        4.5.3 开发建设
        4.5.4 经验借鉴
    4.6 案例对比与小结
5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旗域条件
        5.1.3 基地条件
    5.2 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5.2.1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分析
        5.2.2 旅游市场分析
        5.2.3 现状条件总结
    5.3 规划目标、定位与策略
        5.3.1 目标与定位
        5.3.2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设计
        5.4.1 规划平面
        5.4.2 规划结构
        5.4.3 规划分区
        5.4.4 用地分类
        5.4.5 道路交通规划
        5.4.6 建筑布局规划
        5.4.7 植物规划
        5.4.8 水系利用规划
        5.4.9 游憩规划
    5.5 分区规划设计
        5.5.1 旅游门户区
        5.5.2 田园生产区
        5.5.3 田园生态区
        5.5.4 田园生活区
    5.6 专项规划
        5.6.1 旅游产品专项
        5.6.2 生态设计专项
        5.6.3 住宿设施专项
        5.6.4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6)蒙古族游艺文化与蒙古族传统体育 ——一个新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依据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1、蒙古族游艺文化的研究依据
        2、游艺的释名
        3、蒙古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
        4、蒙古族游艺文化与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二)研究历史回顾
二、蒙古族传统体育类游艺文化概述
    (一)“那达慕”是蒙古族游艺文化和蒙古族传统体育发展重要发展途径
        1、“那达慕”的起源
        2、“那达慕”的发展
    (二)“男儿三艺”之搏克
        1、“搏克”的起源
        2、“搏克”运动的发展
    (三)“男儿三艺”之赛马
        1、蒙古赛马的起源
        2、蒙古赛马的发展
    (四)“男儿三艺”之射箭
        1、弓箭的诞生
        2、蒙古族射箭的发展
    (五)布鲁
        1、布鲁的起源
        2、布鲁的演变与发展
    (六)赛骆驼
        1、赛骆驼的起源
        2、赛骆驼的发展
    (七)马球
        1、马球的起源
        2、马球的发展
    (八)蒙古象棋
        1、蒙古象棋的起源
        2、蒙古象棋的发展演变
三、蒙古族传统体育类游艺文化诞生的基础
    (一)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造就游牧生产生活
    (二)游牧式的生产方式衍生出与动物高度相关的文化分支
    (三)蒙古族对工具的创造和革新促进了蒙古族游艺文化的发展
四、新时代蒙古族类游艺文化和传统体育的困境
    (一)蒙古族传统游艺文化自身传承出现的困境
        1、蒙古族传统游艺文化中文化自觉与传承意识的缺失
        2、蒙古族传统游艺文化传承方式和渠道单一
        3、蒙古族传统游艺文化传承基础-学校教育传承体系不健全
        4、蒙古族传统游艺文化传承主体缺失
    (二)世界一体化下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中国近代全盘西化的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
        3、相关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五、新时代蒙古族游艺文化的传承
    (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三)拓展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渠道
    (四)完善学校教育传承体系
    (五)构建民间传承机制,促进蒙古族传统体育薪火相传
    (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蒙古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7)“干部进村”:第一书记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H嘎查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 乡村多元治理主体
        (二) 乡村治理实现途径
        (三) 乡村治理效果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精英下村
        (二) 乡村治理功能
    五、相关背景介绍
        (一) 嘎查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概况
        (二) 嘎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条件:进村干部的现实分析
    一、乡村原生观念牢固
        (一) 乡村布和:“外人办事不力”
        (二) 民间组织独贵龙:“百姓才会维护自身”
        (三) 村民偏好:“不喜欢扭捏的官”
    二、乡村次生组织弱小
        (一) 苏木政府组织乏力:苏木办事能力欠缺
        (二) 村党委聚力不强:无人参加党委会议
        (三) 村委会职能缺失:村长领导能力不足
    三、乡村发展结构失调
        (一) “硬件建设”投入偏少:体育器材年久失修
        (二) 职业观念落后:青壮年居家务农
        (三) 传统文化流失严重:蒙语出现断代危机
第三章 运行:进村干部的功能实现过程
    一、夯实情感基础:统筹村民利益
        (一) 牵头人:“给足村头面子”
        (二) 评价人:“重视支客意见”
        (三) 中立人:“维护小户利益”
    二、实现政治功能:瞄准短板发力
        (一) 转化村民思想:“祭敖包,改观念”
        (二) 协助村务管理:“互联网+村务”
        (三) 整治乡村生态:“风沙包治到户”
    三、实现经济功能:转换发展理念
        (一) 稳定贫困家户:“扶‘志’更重要”
        (二) 畜牧销售渠道拓宽:“依靠宣传平台做网红”
        (三) 农业产业链发展:“技术资金是硬道理”
第四章 结果:进村干部的功能实现绩效
    一、“第一书记”村庄治理心理认同
        (一) 情感认同
        (二) 角色认同
        (三) 地位认同
    二、“第一书记”村庄治理效率提高
        (一) 工作组织“快”
        (二) 工作过程“稳”
        (三) 工作目标“准”
    三、“第一书记”村庄治理成果显着
        (一) 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用运输代替赌博”
        (二) 村务党务有条不紊:“用微信联系,明白消息”
        (三) 生产生活日益改善:蒙族旅游文化方兴未艾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一、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条件分析
    二、“第一书记”治理不足
    三、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蒙古族安代舞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安代文化的源流及发展
    第一节 传统“安代”的源流
        一、“安代”的词源考证
        二、“安代”的地域分布
        三、“安代”的类型概述
    第二节 传统“安代”到安代舞的文化变迁
        一、安代舞的概念界定
        二、安代舞的地域分布
        三、安代舞的传承方式
第二章 安代舞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库伦旗社会概况及安代舞的传承现状
        一、库伦社会概况及安代文化田野调查
        二、库伦旗学校安代舞传承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郭尔罗斯社会概况及安代舞的传承现状
        一、郭尔罗斯社会概况及安代文化田野调查
        二、前郭尔罗斯学校安代舞传承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阜蒙县社会概况及安代舞的传承现状
        一、蒙古贞社会概况及安代文化田野调查
        二、阜蒙县学校安代舞传承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 库伦旗、前郭县与阜蒙县学校问卷结果汇总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第五节 安代舞传承的社会网络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社会群众普遍喜爱安代舞
        二、获得安代舞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学校
        三、安代舞的民间传承方式主要是表演、比赛与广场舞
第三章 安代舞传承的教育功能
    第一节 道德教育
    第二节 艺术教育
    第三节 文化教育功能
    第四节 本土知识的获得
    第五节 身心健康教育功能
第四章 安代舞传承困境与策略
    第一节 安代舞传承中的困境
        一、传统安代传承困境
        二、学校传承安代舞的困境
    第二节 安代舞的传承策略及理性思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安代舞传承与整体保护
        二、地区性传承优势相互借鉴
        三、“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1.基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需求
        2.基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实路线
        3.基于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开幕式相关研究
        2.开幕式表演相关研究
        3.民族文化元素相关研究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相关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访谈法
        3.实地考察法
        4.逻辑分析法
        5.观察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二)开幕式表演
    (三)民族文化元素
五、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民运会开幕式表演发展沿革及阶段划分
        1.萌芽阶段(1953~1986)
        2.发展阶段(1991~2007)
        3.成熟阶段(2011~至今)
    (二)开幕式表演的民族艺术特征
        1.民族风格的地域性
        2.民族内容的丰富性
        3.民族形式的多样性
    (三)开幕式表演的民族精神
        1.时代性和历史传承性相统一
        2.民族情感和民族价值相统一
    (四)民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案例分析
        1.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2.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3.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五)民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构成分析
        1.生活文化元素
        2.社会文化元素
        3.符号文化元素
        4.歌舞文化元素
    (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民族文化元素的发展趋势
        1.融入高科技与时尚现代化元素
        2.原生态民族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相融合
        3.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蒙古族聚居区农村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前郭县W蒙古族中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
    2.1 理论基础
    2.2 政策依据
第三章 蒙古族聚居区农村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 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概况
    3.3 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
第四章 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W蒙古族中心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4.2 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
附件B
附件C
附件D

四、内蒙古蒙族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乐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SEM研究[D]. 张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双语环境下赤峰蒙古族中学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美玲. 西南大学, 2020(06)
  • [4]喀喇沁旗崇正中学百年历史沿革研究[D]. 黄姝玉.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D]. 鱼小芸.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蒙古族游艺文化与蒙古族传统体育 ——一个新的融合[D]. 刘远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干部进村”:第一书记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H嘎查的调查分析[D]. 焦红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7)
  • [8]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蒙古族安代舞传承研究[D]. 河尔伦(Glenn).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9(01)
  • [9]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D]. 权晨.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蒙古族聚居区农村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前郭县W蒙古族中心小学为例[D]. 刘忠南.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