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计算、桥梁建设

测量计算、桥梁建设

一、测设与计算、桥梁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张柳柳[1](2021)在《基于Dynamo可视化编程的桥梁BIM模型参数化布设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工程领域的信息技术革命悄然到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一种表达图形信息的新技术,正在被用于交通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虽然BIM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多年,仍然存在诸多未被解决的问题,其中建模软件的效率问题是导致其近年来发展缓慢原因之一。Autodesk平台是BIM建模阶段最流行的解决方案之一,为了探索“Revit+Dynamo”在桥梁参数化布设方面的应用,建立了基于Dynamo底层技术的桥梁线路建模理论,提出了通过对Dynamo平台的二次开发提高建模效率和精度。通过对Dynamo底层技术基础的研究,从平台底层基因上证实了Dynamo二次开发实现桥梁快速建模的技术可行性;通过对线路中桩坐标计算统一数学模型理论的研究,证实了理论方面的可行性,最终开发出了一套桥梁快速建模软件Oppen Designer,并结合项目案例对核心节点进行了精度分析,满足生产需求。基于开发出的桥梁快速建模功能节点,介绍了常用公路桥梁模型的参数化布设方法,并成功创建出一座公路桥梁BIM模型。为“Revit+Dynamo”桥梁快速建模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开发方向和技术案例,这种基于可视化编程技术的桥梁建模方案也为国产桥梁建模平台的架构设计提供了借鉴。

郭皆焕[2](2020)在《某山区跨越水库桥梁设计与施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某山区跨越水库单跨跨径较大桥梁,结合其相应的建设条件,详细论述其设计、施工等关键技术节点,包括阐述自然条件对项目影响、结构耐久性设计、设计理论依据、大桥结构设计、方案综合比选、主要细节结构计算、施工理论依据及具体施工方案的制定等。本项目水库大桥桥址处两岸距离约260m,通过对各个设计及施工的方案进行详细论述,最终达到对山区跨越水库大桥设计、施工过程进行浅析研究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参考山区跨越水库大跨桥梁现状及趋势,结合本项目桥梁自身特点从方案确定、结构设计计算及施工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2、结合项目自身山区跨越水库大跨的特点采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及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桥的方案进行充分的比选论证,最终确定采用连续刚构桥合理可行,可实施性好,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做好桥梁的细节及耐久性设计;3、采用Midas/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其内力进行结构受力仿真分析,包括桥梁上下部计算、局部细节计算及成桥稳定性计算等,确保桥梁构造及配筋合理。4、考虑到山区水库桥梁施工条件限制较多,存在施工空间狭窄、水深较深等问题,通过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水中吊装、水中钻孔、承台施工、浮式栈桥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需要经济合理,方便项目的最终实施完成。目前该桥已顺利合拢,验证了其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及施工方案合理可行,能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肖贞林[3](2020)在《不断延伸的研究之路——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符锌砂》文中研究表明翻开中国的交通公路图,密如织网的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它们犹如血脉支撑起了一个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与富强的希望。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修建速度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前列。看着一辆辆汽车飞驰在纵横交织的高速公路上,我们不禁想问,这宽阔通畅的道路是怎样建成的?怎样确保行车安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拜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符锌砂。

侯建[4](2020)在《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是交通运输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先进生产力,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客运专线经过多年的运营实践,无砟轨道的施工技术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并逐渐成熟,其轨道的稳定性越来越高,耐久性逐渐增加,安全性也显着提高。在施工中实行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一次达标,才能为高速列车运行的平顺安全及轨道的维护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首先搜集国内外关于双块无砟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文献,对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进行理论阐释,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指出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控制要点主要包括轨道控制网测设和无砟道床施工,无砟道床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支承层、端刺及锚固钢销钉、桥梁段混凝土底座、隔离层、弹性垫层以及混凝土道床板,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要点的控制方法。以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控制为背景,指出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内容包括质量检验、控制系统,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程“见证点”以及“级配质量”控制内容,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生产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原材料要素、机械设备要素、环境要素、施工方法要素,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非生产因素包括政策要素和工期要素,结合工程实际说明了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方法。从众多的已完高铁建设项目中发现,建设工期管理是时刻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最初设计的工期会完全偏离实际的建设工期,在施工过程中,将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工期控制的难度很大。关于建设项目中对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控制,则没有很好的的合理控制条件。因此虽然我国高铁建设标准非常高,其经济性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所有施工项目的工期都会受到工程造价成本、工程投资总额的限制,并受到工程建设质量和资源需求的合理配置的直接影响。因此,对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控制,对于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各建设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最后提出了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对策,提出针对关键点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相关的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对质量管理机制、施工程序、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监管体系等控制因素分析,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责权利等方面。并针对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场施工控制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并制定了质量保证措施。

韩冰[5](2020)在《大跨斜拉桥主梁上高铁轨道控制网测设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大跨斜拉桥主梁上铺设无砟轨道已是必然趋势,但大跨斜拉桥结构复杂,其主梁结构受温度、荷载等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形较大,造成主梁上各CPⅢ点的三维坐标存在多值性问题,使施工期间主梁上无砟轨道的铺设工作以及运营期间主梁上轨道的维修工作无法进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大跨斜拉桥主梁上的无砟轨道控制网的测设方法进行了研究,旨在解决其主梁上CPⅢ控制网多值性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针对大跨斜拉桥的结构变形特点,研究了其主梁上各CPⅢ点的布设方法以及主梁上各个CPⅢ点三维坐标的静态变形监测实验方法,包括主梁纵向变形和梁体及空气温度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方法、主梁上各个CPⅢ点平面和竖向变形监测实验测量方法,并结合实验数据,研究了主梁上各CPⅢ点三维坐标的变化规律;(2)研究了大跨斜拉桥主梁上各CPⅢ点平面坐标的变化量与其所在位置和纵向位移传感器读数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主梁上各CPⅢ点实时平面坐标预测模型的建模技术路线,然后据此建立了基于距离定权的各CPⅢ点实时平面坐标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3)研究了大跨斜拉桥主梁中跨上各CPⅢ点高程变化量与跨中CPⅢ点对高程变化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回归法提取了影响跨中CPⅢ点对高程变化的主成分,建立了各类传感器读数变化量与主梁跨中CPⅢ点对高程变化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而得到了主梁中跨上各CPⅢ点实时高程预测模型,最后对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验证;(4)由于大跨斜拉桥主梁上各个CPⅢ点实时平面坐标和高程预测模型是将一定时间内采集到的CPⅢ点三维坐标静态变形监测数据和各类传感器数据作为基础建立的,导致其适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若要保证预测模型的精度,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和在不同季节的环境温度下进行36至48小时的静态变形监测实验。高铁开通运营后只有天窗期可以上线进行测量作业,不具备进行静态变形监测实验的条件。为保证运营期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主梁上无砟轨道线形复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结合国内某大跨斜拉桥工程项目,研究了一种基于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和极坐标法测量的快速获取大跨斜拉桥主梁上各个CPⅢ点实时三维坐标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杨嘉岳[6](2018)在《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客运专线对线路的平顺性要求高,线路投入运营多年以后,由于轮轨之间的冲击作用,线路的平顺性难以维持在设计状态,线路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偏离设计位置,线路的平顺性降低,影响高速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安全性、旅客的舒适性。为了恢复高速客运专线的平顺性,除了需要进行平面曲线的重构,还需要进行竖曲线的重构,传统既有铁路纵断面也需要经常调整竖曲线,但相应竖曲线调整方法不再适用于高架线占很大比例的高速客运专线,因此有必要对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展开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为:(1)通过对既有平面曲线重构的常用方法如正矢法、偏角法和坐标法的重构原理、方法以及在竖曲线重构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选取适用于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从高速客运专线平纵断面的线形组成、位置关系、重构背景、重构约束条件、数据构成与测量方法等方面分析平面曲线与竖曲线重构的差异性。(3)详细介绍了高速客运专线精密测量方法,对竖曲线重构所需里程与高程数据的测设方法与原理进行分析,验证了全站仪配合轨检小车系统基于轨道控制网测量里程与高程数据的精度能够满足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的精度要求。(4)对纵断面线形的分段、拟合、优化方法展开研究,分析在平面曲线重构中常用的各种分段、拟合方法在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中的适用性,并基于斜率(坡度)法与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法通过迭代拟合思想实现纵断面线形的精确分段,在获得纵断面线形精确分段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并设置约束条件,求解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小的最优直线、竖圆曲线参数,基于优化后的纵断面线形参数,计算钢轨顶面高程调整量,轨面高程精调完成以后,需检测轨面波磨情况,对超限地段及时进行打磨作业,最终实现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的重构。

俞坚扬[7](2016)在《短线预制悬臂拼装桥梁施工监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桥跨结构形式的飞速发展,短线预制悬臂拼装桥梁得到广泛运用。短线预制悬臂拼装桥梁提高了主梁的品质,同时提升了桥跨结构的施工功效。本文以乐清湾跨海大桥作为工程背景,针对短线预制节段拼装式桥梁的施工监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整个研究过程涉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有限元理论建模计算,现场实际施工监控作业等多种方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述短线预制阶段的施工监控技术;推导出目标塔相对测量塔发生水平偏移的误差公式,水平偏移3mm时,梁长3m共计10榀的节段梁组末端的水平误差量可达到±9.90mm;提出了“四点间距”控制系统,验证该系统的理论可行性并提供作业方式。四点间距控制系统适用于软土地基上的短线预制线形控制作业。2、阐述悬臂拼装阶段的施工监控技术;提出了调整抹胶层厚度,调整临时预应力束张拉次序2种新的误差调整思路。通过误差分析,得出定位点距全站仪设站基准点的水平距离L≤200m为全站仪坐标控制系统控制悬拼阶段的合理范围。3、工程实例现场施工监控结果表明:短线预制阶段,3条控制线在各节点处的偏差量绝大部分在5mm的范围内,满足精度要求。悬臂拼装阶段,仅合龙偏位最大值超出规范的界限值25mm。考虑到悬拼过程并未采取调整措施,认为悬拼线形控制结果较理想。悬拼控制结果表明:T构节段梁组的姿态一定程度上受到墩顶节段梁的限制,边跨悬吊节段梁组的姿态受到相邻T构悬臂姿态的限制。4、均匀超方对节段式桥梁节点竖向位移敏感性较弱(超方3%平均偏差量1mm),对自由端制造预拱度值较为敏感(平均变化量高于20%),对成桥应力的敏感性较弱。T构单侧超方对节点竖向位移敏感性较强(超方3%最大差值5.7mm)。节段梁存梁期对节点顺桥向位移、自由端制造预拱度值(平均变化量低于10%)、成桥应力的敏感性均较弱。钢束管道摩阻系数(偏差系数)对节点竖向位移,对自由端制造预拱度值的敏感性较弱(平均变化量低于10%)、成桥应力的敏感性均较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种类型的节段式桥梁施工监控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王海城[8](2016)在《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源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途径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在郑州附近采用隧道穿过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输水总干渠长1277km。工程施工路线长、建设单位多,从立项到竣工运营,经历了选线、方案优化、施工图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工程测量是基础,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阶段所涉及的测量内容不同,精度等级各异,采用的仪器设备不一样。为统一南水北调工程测量标准、规范作业程序、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作业效率,针对工程实际,对工作中存在的测量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开发了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研究基于TCA2003全站仪的角度和边长观测自动化和平面控制网平差技术,实现了平面控制测量内外业一体化。针对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坐标换算和地形图管理问题,着重研究了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和基于椭球变换的高斯投影换算方法以及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方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平面控制、坐标转换和图幅查询管理的解决方案。2.研究基于光学水准仪观测的PDA数据采集技术和电子水准仪(蔡司DINI系列和徕卡DNA系列)采集数据处理技术,在不提取测站高差情况下,通过测站观测时间对温度进行内插,实现了原始观测数据整理与高差温度改正的同步计算。采用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实现对大规模水准网测段提取、断点探测和高差两项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及高程异常改正)的自动处理。在讨论水准网平差原理基础上,研究粗差探测和最小闭合环的搜索方法,以满足对水准网可靠性检验。通过分析水准监测网稳定性检验原理,给出分块间隙法和t检验法检验模型,实现两期水准网的稳定性检验。对多种GPS高程拟合的适用性进行研究,采用狄克松和格布拉斯粗差探测探测技术和穷尽法搜索参数值方法,解决了GPS高程拟合中已知点兼容和多面函数拟合光滑因子δ难以确定的问题。3.讨论了基于线路的圆曲线坐标计算原理,研究了“完整非对称型”和“非完整非对称型”的道路中桩坐标计算方法,给出基于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种基本线元的坐标计算模型,解决了南水北调总干渠渠道定线及道路测设中任意复杂线形的坐标计算问题。采用以地块为单元的征地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地块的自动分离、分类汇总、自由分割、任意两界址点的边长方位量测、报表和宗地图输出。4.全面系统地研究断面测量及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流程。提出了基点无关法断面测量技术,给出由坐标格式向距离-高程格式的转换方法,以及断面端点位置判定方法。讨论了纵横断面设计文件生成原理和断面法工程量计算原理,推导出实测断面与设计断面套合的交点坐标计算模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水北调工程断面测量和工程量计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5.分析了灰色GM建模机理,改进了灰色积分参数c值确定方法,优化了Verhulst模型初始值,推导出自适应GM(1,1)灰色模型。针对多次正向累加存在的新旧数据权重分配上的不足,讨论了二次反向累加GOM(1,1)建模原理,推导出非齐次指数函数背景值构造模型,并给出积分参数c值的确定方法和沉降预测建模策略,为南水北调工程沉降监测预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6.分析了扫描点云应用于变形监测的特点,提出了通过格网划分获得同名变形监测点的思路,提出了两期点云间基于最短距离的中位区取平均值计算变形的方法与步骤,并通过室内试验和南水北调实际试验研究,初步验证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南水北调坡面变形监测的可行性。7.自主开发了适应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过程需要的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统一了不同作业单位、不同测量设备的工作流程与作业模式,实现了数据处理与成果管理的内外业一体化。

张翔[9](2013)在《山区公路超限运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发大型水电站、新建大中型化工厂等建设项目和西电东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通常需要进行重型和大型设备的长距离运输,这些设备部分在国内生产,部分在国外生产,运输路径根据设备生产地点和使用地点的不同有的经铁道运输后改为公路运输,有的经港口登岸后进行公路运输,基本都要经过公路运输。由于加固成本问题,大件运输多采用低等级公路运输,低等级公路路线线形差、坡度大、桥梁承载力低,要进行大件运输,必须解决大型设备运输车辆转弯最小半径、爬坡坡度、通行空间和桥梁承载力等技术问题。而在实施过程中,沿线桥梁加固成了关键控制工程。大件运输桥梁加固,不同于桥梁出现了病害的加固,主要是为了通过大件运输的需要,大件运输通过的次数少、荷载等级大,结合这些运输特点,需对沿线桥梁提出有针对型的改造和加固方案,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改造部分国省道在加固过程中的保通问题。本文以全长522公里的大件运输项目中道路和桥梁工程为背景,分析研究了对于全线运输中的道路改造和桥梁加固方式,其中对几种典型的桥型(小跨径石拱桥、简支梁桥)的处治方式进行研究,还进行了桥梁的模拟试验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袁立[10](2012)在《复杂桥梁群施工测量技术实践》文中指出结合实例,介绍高速公路复杂桥梁群的总体测量控制方案和各阶段测量控制技术标准和关键环节的控制要点。

二、测设与计算、桥梁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设与计算、桥梁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ynamo可视化编程的桥梁BIM模型参数化布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背景
        1.1.2 建造管理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BIM理论研究及CAD技术的发展
        1.2.2 线路建模理论及软件的发展
        1.2.3 桥梁领域BIM技术应用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1.6 创新点
2 Autodesk平台桥梁建模应用分析
    2.1 Autodesk桥梁建模技术分析
        2.1.1 Autodesk平台桥梁建模流程分析
        2.1.2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设想
    2.2 Dynamo平台二次开发
        2.2.1 Dynamo可视化编程技术
        2.2.2 Dynamo平台的特点及功能
        2.2.3 Dynamo二次开发技术准备
        2.2.4 Dynamo二次开发基本流程
        2.2.5 Dynamo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Dynamo底层技术的桥梁快速建模理论研究
    3.1 软件设计
        3.1.1 功能设计
        3.1.2 架构设计
    3.2 理论研究
        3.2.1 Dynamo底层技术基础
        3.2.2 局部坐标系下中桩坐标计算统一模型的研究
        3.2.3 大地坐标系下中桩坐标计算统一数学模型的研究
        3.2.4 自动放桩方法及逻辑的研究
    3.3 路线建模工具的实现逻辑与代码
    3.4 算例验证与精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桥梁BIM模型参数化布设方法研究
    4.1 桥梁构件与Revit族
    4.2 桥梁BIM构件标准化配置
    4.3 桥梁项目参数化布设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快速建模工具的常规桥梁建模案例
    5.1 项目概况
    5.2 桥梁设计线建模
    5.3 桥梁下部结构参数化建模
        5.3.1 桩基参数化布设
        5.3.2 承台参数化布设
        5.3.3 墩柱参数化布设
        5.3.4 柱系梁等构件参数化布设
        5.3.5 垫石及支座参数化布设
    5.4 桥梁上部结构参数化布设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某山区跨越水库桥梁设计与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山区跨越水库桥梁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桥梁工程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山区跨越水库桥梁设计研究
    2.1 山区跨越水库桥梁设计难点
    2.2 项目自然地理条件
    2.3 路线方案论证确定
    2.4 桥型方案的确定
    2.5 水库大桥下部细节设计
    2.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桥梁结构受力分析
    3.1 概述
    3.2 上部整体计算
    3.3 后张预应力锚固区计算
    3.4 成桥阶段稳定计算
    3.5 薄壁主墩计算
    3.6 刚构梁预拱度及桥梁监控
    3.7 本章小结
4 桥梁施工方案研究
    4.1 山区跨越水库桥梁施工难点
    4.2 水上吊装作业施工方案研究
    4.3 水中钻孔桩施工方案研究
    4.4 承台工程施工方案研究
    4.5 墩身工程施工方案
    4.6 浮式栈桥
    4.7 箱梁梁段悬臂施工方案
    4.8 变截面箱梁0号块施工方案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不断延伸的研究之路——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符锌砂(论文提纲范文)

坚实的人生之路
道路测设现代化之路
安全畅通的平安之路
道路资产管理信息化之路
智能高效的智慧之路
不断延伸的创新之路

(4)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双块式无砟轨道的发展
        1.3.2 双块式轨道结构施工
        1.3.3 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 项目简介及设计情况
        2.1.1 项目简介
        2.1.2 设计情况
        2.1.3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及环境特征
    2.2 双块式无砟轨道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基础
        2.2.1 双块式无砟轨道
        2.2.2 施工质量控制
    2.3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2.3.1 施工质量控制原则
        2.3.2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2.4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生产因素分析
        2.4.1 人力资源要素
        2.4.2 .原材料要素
        2.4.3 .机械设备要素
        2.4.4 .环境要素分析
        2.4.5 .施工方法要素分析
        2.4.6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非生产因素分析
3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和原因
    3.1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1 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
        3.1.2 没有制定科学的施工程序
        3.1.3 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
        3.1.4 质量监控和测量体系不完善
        3.1.5 工程项目整体质量存在缺陷
    3.2 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3.2.2 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3.2.3 质量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3.2.4 管理人员权责利不匹配
4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对策
    4.1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1 轨道控制网测设
    4.2 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
        4.2.1 一般规定
        4.2.2 路基支承层施工
        4.2.3 路基端刺施工
        4.2.4 桥梁段混凝土底座施工
        4.2.4.1 施工准备
        4.2.4.2 底座板施工
        4.2.4.3 梁面清理
        4.2.4.4 连接钢筋安装、植筋
        4.2.4.5 底座板测量放线
        4.2.4.6 梁端挡水台和伸缩缝施工
        4.2.4.7 底座板钢筋加工与安装
        4.2.4.8 钢筋安装
        4.2.4.9 底座板模板安装
        4.2.4.10 底座板混凝土浇筑
        4.2.4.11 模板拆除
        4.2.5 隔离层、弹性垫板施工
        4.2.6 道床板施工
    4.3 .关键点质量控制措施
        4.3.1 轨道控制网质量控制
        4.3.2 底座板施工质量控制
    4.4 轨道板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4.5 质量保证措施
        4.5.1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
        4.5.2 完善质检人员组成
        4.5.3 建立完整的质量检查制度
        4.5.4 落实质量责任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大跨斜拉桥主梁上高铁轨道控制网测设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跨度桥梁上高铁轨道控制网测设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大跨度斜拉桥主梁上高铁轨道控制网测设相关技术研究
    2.1 概述
    2.2 大跨度斜拉桥的结构特点及其对主梁上轨道控制网的影响
        2.2.1 大跨度斜拉桥结构特点及其变形分析
        2.2.2 桥梁结构变形对主梁上CPⅢ点位的影响
    2.3 大跨度斜拉桥主梁上CPⅢ点布设方法研究
        2.3.1 主梁上CPⅢ点布设原则
        2.3.2 某大跨斜拉桥主梁上CPⅢ点布设方案
    2.4 某斜拉桥主梁上CPⅢ点三维坐标变形监测实验及其规律性分析
        2.4.1 主梁纵向变形和梁体及空气温度自动化监测系统布设
        2.4.2 主梁上CPⅢ点平面和竖向变形监测方法
        2.4.3 主梁上各CPⅢ点平面坐标变化规律分析
        2.4.4 主梁上各CPⅢ点高程变化规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跨斜拉桥主梁上CPⅢ点实时三维坐标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3.1 概述
    3.2 主梁上各CPⅢ点实时平面坐标预测模型研讨及其精度分析
        3.2.1 建立主梁上各CPⅢ点实时平面坐标预测模型技术路线
        3.2.2 建立基于距离定权的各CPⅢ点实时平面坐标预测模型
        3.2.3 各个CPⅢ点预测纵向坐标与实测纵向坐标的对比分析
    3.3 主梁上CPⅢ点实时高程预测模型研讨及其精度分析
        3.3.1 建立主梁上各CPⅢ点实时高程预测模型技术路线
        3.3.2 影响跨中CPⅢ点对高程变化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3.3.3 建立主梁跨中CPⅢ点实时高程预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3.4 各个CPⅢ点预测高程与实测高程的对比分析
    3.4 主梁上各CPⅢ点预测三维坐标的精度分析及其适用性探讨
        3.4.1 根据主梁上自由设站测量的实际精度分析预测坐标的精度
        3.4.2 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快速获取大跨斜拉桥主梁上各个CPⅢ点实时三维坐标的方法
    4.1 概述
    4.2 某大跨斜拉桥主梁上CPⅢ点实时三维坐标快速获取方法测量实验
        4.2.1 测量实验的技术路线
        4.2.2 实验场地布设
        4.2.3 测量方法及其技术要求
        4.2.4 实验数据处理及其汇总分析
        4.2.5 可行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曲线重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曲线重构原理与方法
    2.1 渐伸线原理
        2.1.1 渐伸线
        2.1.2 基于渐伸线原理恢复线路线形
        2.1.3 渐伸线原理的适用范围
    2.2 绳正法重构理论
        2.2.1 绳正法重构的前提条件
        2.2.2 绳正法既有线渐伸线长度计算方法
        2.2.3 绳正法设计线渐伸线长度计算方法
        2.2.4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中绳正法的适用性分析
    2.3 偏角法重构理论
        2.3.1 偏角法重构的限制条件
        2.3.2 偏角法既有线渐伸线长度计算方法
        2.3.3 偏角法设计线渐伸线长度计算方法
        2.3.4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中偏角法的适用性分析
    2.4 坐标法重构理论
        2.4.1 坐标法重构的思路
        2.4.2 坐标法重构中数据测设与曲线线形的恢复
        2.4.3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中坐标法的适用性分析
    2.5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的选取
    本章小结
第3章 竖曲线重构与平面曲线重构的差异性
    3.1 高速客运专线平纵断面线形组成
    3.2 高速客运专线平纵断面线形位置关系与曲率变化规律
    3.3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与竖曲线重构的背景
    3.4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与竖曲线重构的约束条件
        3.4.1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重构的约束条件
        3.4.2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的约束条件
    3.5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曲线与竖曲线重构数据构成与测量方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客运专线精密测量方法
    4.1 高速客运专线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
        4.1.1 高速客运专线平面控制网
        4.1.2 高速客运专线高程控制网
    4.2 中线里程与轨道三维坐标的测量方法
        4.2.1 全站仪自由设站时棱镜中心空间位置的的获取
        4.2.2 轨检小车目标棱镜中心平面坐标与高程的计算
        4.2.3 轨检小车目标棱镜中心平面坐标与高程的精度
        4.2.4 线路中线与钢轨顶面三维坐标的获取
        4.2.5 线路中线与钢轨顶面三维坐标的精度
    4.3 线路中线里程的推算
        4.3.1 线路中线里程的推算原理与流程
        4.3.2 测设的线路中线坐标对应的平面线形的判断
        4.3.3 线路中线里程的推算
        4.3.4 线路中线里程的精度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
    5.1 重叠区域测量数据的处理
    5.2 纵断面线形的表示
        5.2.1 直线坡段的表示
        5.2.2 竖圆曲线的表示
    5.3 高速客运专线纵断面线形分段方法
        5.3.1 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5.3.2 竖曲线粗略分段方法
        5.3.3 竖曲线精确分段方法
        5.3.4 竖曲线分段实例
    5.4 竖曲线线形拟合方法
        5.4.1 常用线形拟合方法
        5.4.2 最小二乘原理
        5.4.3 最小二乘法
    5.5 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法
        5.5.1 稳健估计方法
        5.5.2 稳健估计权函数
        5.5.3 稳健估计的最小二乘解
        5.5.4 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法迭代终止条件
    5.6 直线与竖圆曲线拟合的推导
        5.6.1 基于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坡段
        5.6.2 基于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竖圆曲线
        5.6.3 引入相切条件的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竖圆曲线
        5.6.4 基于稳健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坡段与竖圆曲线
    5.7 拟合直线坡段的优化
        5.7.1 直线坡段优化目标函数的选择
        5.7.2 直线坡段优化的约束条件
        5.7.3 直线坡段的优化模型
        5.7.4 直线坡段优化模型的求解
    5.8 拟合竖圆曲线的优化
        5.8.1 竖圆曲线优化目标函数的选择
        5.8.2 竖圆曲线优化的约束条件
        5.8.3 竖圆曲线优化模型
        5.8.4 竖圆曲线优化模型的求解
        5.8.5 优化实例
    5.9 轨面高程的调整
        5.9.1 直线坡段轨面高程的调整
        5.9.2 竖圆曲线地段轨面高程的调整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结论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短线预制悬臂拼装桥梁施工监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节段预制式桥梁概述
        1.2.1 节段预制式桥梁相应设计规范
        1.2.2 节段预制桥梁特点分析
        1.2.3 节段预制桥梁的受力行为
    1.3 节段预制桥梁线形控制概述
        1.3.1 节段预制桥梁线形控制研究现状
        1.3.2 线形控制计算机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短线预制线形控制研究
    2.1 短线法预制线形控制理论
        2.1.1 短线预制“六点法”控制理论
        2.1.2 短线法预制线形的确定
        2.1.3 短线法节段梁预制坐标转换
        2.1.4 短线法节段梁预制误差调整
    2.2 短线预制六点坐标控制系统
        2.2.1 六点坐标控制系统
        2.2.2 六点坐标控制系统实操方法
        2.2.3 六点坐标控制系统基准要求
    2.3 六点坐标控制系统非常规误差
        2.3.1 测量塔引起的非常规误差
        2.3.2 非常规误差值的计算推导
    2.4 短线预制四点间距控制系统
        2.4.1 四点间距控制系统理论推导
        2.4.2 四点间距控制系统精度验证
        2.4.3 四点间距控制系统实操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臂拼装线形控制研究
    3.1 短线法悬臂拼装全站仪坐标控制系统
        3.1.1 全站仪控制网布设
        3.1.2 平面坐标控制
        3.1.3 高程坐标控制
        3.1.4 悬臂拼装目标线形
    3.2 短线法悬臂拼装施工方法
        3.2.1 节段梁运输方式
        3.2.2 墩顶节段梁吊装
        3.2.3 中跨节段梁悬臂拼装
        3.2.4 边跨节段梁悬挂拼装
        3.2.5 短线法悬臂拼装误差调整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乐清湾跨海大桥引桥线形控制
    4.1 工程概况
    4.2 有限元计算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2 有限元计算结果
    4.3 短线预制线形控制
        4.3.1 几何线形控制模型
        4.3.2 短线预制线形控制结果
    4.4 悬臂拼装线形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线悬拼参数敏感性分析
    5.1 节段梁浇筑超方
        5.1.1 浇筑超方量合理取值
        5.1.2 浇筑超方敏感性分析
    5.2 节段梁存梁期
        5.2.1 节段梁存梁期合理取值
        5.2.2 节段梁存梁期敏感性分析
    5.3 预应力参数
        5.3.1 钢束管道摩阻系数敏感性分析
        5.3.2 每米管道偏差系数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1.2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地面测量数据处理一体化现状及分析
        §1.2.2 灰色理论在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3 坡面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总的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面控制测量集成关键技术
    §2.1 TCA2003全站仪机载程序开发
        §2.1.1 TCA2003开发平台简介
        §2.1.2 机载程序流程设计
        §2.1.3 学习测量与自动观测模块设计
        §2.1.4 观测数据预处理
        §2.1.5 控制网平差数据结构
        §2.1.6 平面控制网平差
    §2.2 坐标变换方法研究
        §2.2.1 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
        §2.2.2 基于椭球变换的坐标换算
    §2.3 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查询方法研究
        §2.3.1 国家基本地形图分幅方法
        §2.3.2 新旧图幅号变换模型
        §2.3.3 算法设计
        §2.3.4 实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程测量集成关键技术
    3.1 基于PDA的水准测量数据采集
        §3.1.1 系统流程与文件构成设计
        §3.1.2 算法设计
    §3.2 测段观测数据预处理
        §3.2.1 PDA采集数据预处理
        §3.2.2 电子水准记录数据预处理
    §3.3 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与质量控制
        §3.3.1 测段汇总原理
        §3.3.2 正常高改正与重力异常改正
        §3.3.3 水准网平差文件结构
        §3.3.4 水准网质量控制
    §3.4 水准网平差
        §3.4.1 平差模型
        §3.4.2 水准网粗差探测
        §3.4.3 水准网平差算例
    §3.5 沉降监测网稳定性检验
        §3.5.1 两期观测基准点的沉降计算
        §3.5.2 多期观测单位权方差的综合估计
        §3.5.3 平均间隙法
        §3.5.4 t检验法
        §3.5.5 实例验证
    §3.6 GPS高程拟合
        §3.6.1 曲面拟合法
        §3.6.2 GPS高程拟合精度评判准则
        §3.6.3 高程异常值的粗差检验
        §3.6.4 实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数据处理
    §4.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
    §4.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
        §4.2.1 线路中桩坐标计算模型
        §4.2.2 边桩坐标计算模型
    §4.3 线路坐标计算的实现
        §4.3.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
        §4.3.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
    §4.4 征地测量数据处理
        §4.4.1 数据采集方法
        §4.4.2 地块几何参数计算
        §4.4.3 地块分类汇总和地块分割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技术
    §5.1 地表断面测量数据处理
        §5.1.1 坐标法断面测量数据结构
        §5.1.2 断面格式转换
        §5.1.3 同构异源数据处理
    §5.2 填挖工程量计算
        §5.2.1 填挖方量计算原理
        §5.2.2 设计断面生成算法设计
        §5.2.3 套合断面交点坐标计算
        §5.2.4 套合断面面积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优化
    §6.1 概述
    §6.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
        §6.1.1 沉降监测方案
        §6.1.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
    §6.3 GM(1,1)模型的优化
        §6.3.1 GM(1,1)模型的建模
        §6.3.2 模型精度检验
        §6.3.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
        §6.3.4 GM(1,1)的自适应建模方法
    §6.4 VERHULST预测模型优化
        §6.4.1 经典灰色Verhulst改进模型
        §6.4.2 Verhult模型的初始值优化
        §6.4.3 实例分析
    §6.5 反向累加预测模型及其改进
        §6.5.1 反向累加灰色模型建模机理
        §6.5.2 GOM(1,1)模型背景值优化
        §6.5.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
    §6.6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选择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坡面形变监测
    §7.1 概述
    §7.2 边坡水平位移
        §7.2.1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技术
        §7.2.2 南水北调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选择
    §7.3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概述
        §7.3.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组成与测量原理
        §7.3.2 点云数据处理流程
        §7.3.3 激光扫描技术与常规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比较
    §7.4 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直接变形计算法
        §7.4.1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基本原理
        §7.4.2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步骤
        §7.4.3 模拟试验验证
    §7.5 南水北调首渠段过水坡面形变监测试验与分析
        §7.5.1 概述
        §7.5.2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8.1 系统设计目标
    §8.2 系统设计原则
    §8.3 系统总体结构
    §8.4 系统功能介绍
        §8.4.1 平面测量子系统
        §8.4.2 高程测量子系统
        §8.4.3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子系统
        §8.4.4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子系统
        §8.4.5 沉降监测分析与预报子系统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山区公路超限运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状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1.2 项目前期科研及工作基础
        1.2.1 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1.2.2 大件运输桥梁加固改造技术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设计主要内容
    2.0 测设经过
    2.1 路线起迄点、走向、全长、主要控制点及主要河流、湖泊
        2.1.1 路线起讫点、走向
        2.1.2 主要控制点
        2.1.3 主要河流及湖泊
    2.2 工程规模
    2.3 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2.3.1 大件运输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2.3.2 桥梁结构荷载试验
        2.3.3 设计过程控制及质量保证
    2.4 建设条件
        2.4.1 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实施项目的关系
        2.4.2 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实施项目的关系
        2.4.3 沿线自然条件对项目的影响
        2.4.4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2.4.5 水文地质评价
        2.4.6 不良地质路段情况
    2.5 路线路基路面设计
        2.5.1 项目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2.5.2 技术标准及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情况
        2.5.3 路线加固总体设计方案
        2.5.4 路线
        2.5.5 路基、路面及排水
        2.5.6 路面设计原则、设计依据、结构方案及类型比选论证
        2.5.7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2.6 桥梁、涵洞
        2.6.1 设计原则
        2.6.2 技术标准采用情况
        2.6.3 沿线桥涵分布情况
        2.6.4 桥梁基本情况与加固设计方案
    2.7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2.7.1 设计原则
        2.7.2 标志与标线
        2.7.3 护栏与隔离栅
    2.8 筑路材料
        2.8.1 材料种类、质量、分布情况及运距
        2.8.2 运输条件
    2.9 施工方案
        2.9.1 施工期限的总体安排和关键工程的施工方案情况
        2.9.2 主要工程、控制工期的工程施工方案及要求
        2.9.3 主要材料供应、设备机具及临时工程安排
第三章 模拟试验
    3.1 项目目的
    3.2 项目依据
    3.3 项目内容
    3.4 试验方法和仪器
    3.5 结论和建议
    3.6 典型桥梁试验报告
        3.6.1 磨思二级K2635+445老黑箐桥
        3.6.2 S309思澜二级K25+100
第四章 分析和结论
    4.1 分析与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四、测设与计算、桥梁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ynamo可视化编程的桥梁BIM模型参数化布设方法研究[D]. 张柳柳. 浙江大学, 2021(02)
  • [2]某山区跨越水库桥梁设计与施工研究[D]. 郭皆焕. 浙江大学, 2020(01)
  • [3]不断延伸的研究之路——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符锌砂[J]. 肖贞林. 科学中国人, 2020(13)
  • [4]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侯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大跨斜拉桥主梁上高铁轨道控制网测设技术研究及应用[D]. 韩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高速客运专线竖曲线重构方法研究[D]. 杨嘉岳.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7]短线预制悬臂拼装桥梁施工监控关键技术研究[D]. 俞坚扬. 华东交通大学, 2016(04)
  • [8]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D]. 王海城. 武汉大学, 2016(06)
  • [9]山区公路超限运输关键技术研究[D]. 张翔.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5)
  • [10]复杂桥梁群施工测量技术实践[J]. 袁立. 铁道建筑技术, 2012(02)

标签:;  ;  ;  ;  ;  

测量计算、桥梁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