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开环聚合环氧烷的研究

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开环聚合环氧烷的研究

一、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对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跃伟,季泽尧,祝波,张浩,宋春民,施劲松,汪锐,付强,娄大伟[1](2021)在《聚羧酸减水剂活性大单体聚合机理及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大型混凝土工程中,原料砂石中的少量泥土对聚羧酸减水剂(Polycarboxylate Superplasticizer,PCE)存在严重的吸附,导致减水剂的性能下降.因此,以提升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和抗泥性为目的的改性研究是当下减水剂领域研究的热点.而聚羧酸减水剂活性大单体的合成是聚羧酸减水剂改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介绍了高分子聚合中常见的机理及不同机理所使用的催化剂及其研究进展,并总结了不同聚合机理在聚羧酸减水剂活性大单体合成中的优缺点,并对适用于不同机理的催化剂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茅启帆[2](2021)在《钴改性水滑石衍生氧化物及承载型DMC催化剂的制备与聚丙二醇合成研究》文中认为

刘燕兰[3](2021)在《CO2与顺式2,3-双取代环氧烷烃的不对称共聚》文中指出环氧烷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中,含有前手性的取代环氧烷烃在手性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进行不对称交替共聚反应,可以形成主链手性的立构规整性聚碳酸酯。然而到目前为止,该领域涉及2,3-双取代环氧烷烃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其取代基效应所导致的低反应性以及复杂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在本文中,利用课题组先前报道的手性联苯Salen Co(Ⅲ)DNP配合物以及助催化剂PPN-DNP(PPN=双(三苯基正膦基)亚胺正离子,DNP=2,4-二硝基苯酚根负离子)组成的双组分催化体系,成功地实现了顺-β-氧化甲基苯乙烯(OMSy)与二氧化碳的不对称共聚。通过探究配合物酚氧基邻位上取代基的位阻效应对该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当取代基为氢时,共聚反应的催化活性、动力学拆分系数(krel)、聚合物选择性和产物对映选择性(ee值)表现最好。此外,利用该催化体系还成功实现了苯环上带有不同取代基的外消旋芳香族顺式2,3-双取代环氧烷烃和二氧化碳的不对称共聚,制备出了具有完美交替序列和对映选择性高达97%的手性聚碳酸酯。其中,发现高ee值的等规poly(OMSy-alt-CO2)是一种典型的半结晶性材料,拥有241℃的熔点。有趣的是,该反应的聚合物选择性与环氧烷烃苯环上取代基的Hammett常数密切相关,当取代基是给电子基团时,反应表现出更高的聚合物选择性。最后,还探究了芳香族顺式2,3-双取代内环氧烷烃、内消旋环氧烷烃和二氧化碳的对映选择性三元共聚反应。利用外消旋顺-β-氧化甲基苯乙烯、环氧环己烷或环氧环戊烷及二氧化碳的三元调聚合反应,合成了高对映选择性的梯度和几率分布的聚碳酸酯调聚物。通过调整聚合物中两种碳酸酯单元的比例即可实现对调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有效控制。

王蕊[4](2021)在《羰基硫参与环化及聚合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羰基硫(COS)作为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挥发性硫化合物,是全球硫循环中重要的一环。此外,COS在平流层中易被氧化为二氧化硫进而形成酸雨危害环境。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羰基硫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因此,无论从能源利用还是环境保护角度,羰基硫的高效捕集及化学利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一方面,含硫原子的杂环骨架广泛存在于许多合成药物、生物分子和天然产物中。其中,1,3-噻嗪-2,4-二酮类衍生物由于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丰富的化学反应性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截至目前,在六元杂环1,3-噻嗪-2,4-二酮类分子创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存在反应类型单一、反应活性较差及底物官能团受限等缺点。另一方面,含硫高分子是指主链中含有硫原子的高分子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机械和光学特性。近年来,利用羰基硫为单体参与构筑含硫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基于本课题组在羰基硫活化及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基础,本论文以开发新型高效有机小分子催化体系为研究手段,重点围绕羰基硫多样化转化的新体系设计,实现经济高效地构筑功能化含硫杂环化合物及含硫高分子材料:(1)利用路易斯碱-COS加合物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COS 1.0 MPa,60 oC),首次实现了联烯酰胺与COS的[4+2]环化反应,并高产率地合成了一系列1,3-噻嗪-2,4-二酮类衍生物。进一步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证实了产物结构的正确性。该有机催化体系表现出良好官能团耐受性,且具有优异的化学和立体选择性。通过对照实验及同位素标记实验揭示联烯酰胺与COS的环化过程中,路易斯碱-COS加合物作为有机碱活化联烯酰胺底物,促进游离COS的进一步插入过程。此外,产物1,3-噻嗪-2,4-二酮可通过丰富的衍生化过程制备结构多样的有机合成中间体。(2)利用COS作为硫源,以廉价易得、结构多样的炔丙醇为反应底物,通过溶剂调控手段实现路易斯碱-COS加合物催化炔丙醇与COS的[3+2]环化反应,经济高效地合成一类具有高度官能团化的含硫单体α-亚叉基硫杂环状碳酸酯。进一步通过聚合催化体系调控,实现α-亚叉基硫杂环状碳酸酯醚键断裂开环脱羧聚合过程,高选择性地创制主链碳碳双键功能化的聚硫醚高分子材料。本部分研究不仅为羰基硫的资源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拓展新型含硫高分子材料提供新途径。

赵晶[5](2021)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双金属催化的环氧丙烷开环聚合》文中指出聚醚多元醇多是由环氧化物开环聚合而成,可用于制作聚氨酯,在家具、建筑、汽车、航天和医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综合考虑分子量、分子量分布(MWD)、不饱和度、效率等问题,工业上优选的环氧化物开环聚合的催化剂是双金属络合物(DMC)。DMC催化的环氧化物开环聚合的速率极快,且聚合热大,因而反应过程的热负荷大,安全问题突出,工业上不得不采用半连续“饥饿聚合”法,效率极低。微通道反应器(MCR)比表面积大,换热过程得到大幅度强化,反应空间小,能降低安全风险,尤其适用于放热速率极快的危险反应。MWD可影响聚合物材料的性质。因此,研究如何在MCR中快速、安全地得到聚醚多元醇并实现对MWD的调控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 MCR中DMC催化环氧丙烷(PO)的开环聚合,研究获得了以下五点主要结论:1.MCR中DMC催化PO的开环聚合仍存在诱导期。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可通过提高温度来缩短诱导期。另外,通过延长MCR长度来增加反应体系的压力,或通过降低PO与起始剂的比例来增大活性中心的浓度,都可促进PO与DMC中Zn原子周围的空位进行配位,从而缩短诱导时间。且1HNMR分析表明,PO配位到空位后发生了开环。2.MCR出口处的单体转化率可在2分钟内达到100%,安全地实现了聚丙二醇(PPG)的连续、高效合成。此外,所得PPG的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呈良好线性关系,即DMC催化PO的开环聚合具有活性特征,但这一特征源自于链转移反应。相对于链增长反应,链转移程度越大,活性聚合的特征越明显,MWD越窄。3.在聚合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矩方法建立了 MWD数学模型,得到了多分散性指数(D)的显式表达式。模拟的结果表明,链转移的缺乏或不充分都会导致较大的D,即宽的MWD。4.借助y型平行多釜串联模型,充分考察了聚合物流体在MCR中的混合特性。发现,增加MCR长度、降低流体黏度或在停留时间相对足够时增大流速,都可促使对流与轴向分散的比率增大、径向微观混合程度变好、停留时间分布变窄。5.研究了温度、流速、反应物比例等操作条件对MWD的影响,结合聚合机理和混合特性揭示了 MWD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缩小MCR的螺旋直径,降低了 PPG 的 MWD。本文在充分了解MCR中DMC催化PO的开环聚合机理以及流体混合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了 MWD的优化,可为PPG在MCR中的连续、快速和安全合成及其MWD的调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钮曹萍[6](2020)在《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硅油洗发水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其滑爽调理性能不及含硅油产品。较高分子量的聚氧丙烯醚其疏水性及滑爽调理性能与硅油相似,具有应用于无硅油洗发水中的可能。本文先合成了分子量9000~12000的聚氧丙烯醚并应用于洗发水中,经应用评价发现,其滑爽效果略差于普通含硅油洗发水。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分子量6000左右的烯丙基聚氧丙烯醚改性硅油,得到了兼具聚氧丙烯醚及硅油特性的聚氧丙烯改性硅油,并将其应用于洗发水中,取得了较好效果。首先,合成了较高分子量的聚氧丙烯醚(H-PPG)。对合成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实验条件为:DMC催化剂50ppm,反应温度110~120℃,得到了分子量9437、分子量多分散系数1.069的H-PPG-9000及分子量11724、分子量多分散系数1.149的H-PPG-12000。对两者的红外谱图进行定性分析并与PPG-2000标准谱图对比,符合聚氧丙烯醚结构。其次,合成了较高分子量的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用于与含氢硅油加成得到聚氧丙烯改性硅油。本文对比了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的两种合成路线。一是低分子量的烯丙基聚氧丙烯醚与环氧丙烷加成,以得到较高分子量的端烯基聚醚,实验条件与聚氧丙烯醚与环氧丙烷的开环加成相似,得到了分子量6065、粘度 7300mPa·s 的 APPG-6000 及分子量 8202、粘度 12400mPa·s 的 APPG-8000。二是H-PPG-9000与烯丙基氯进行取代反应,将碳碳双键引入分子中。聚氧丙烯醚先生成醇钠,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0min;醇钠与烯丙基氯取代,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60min,聚氧丙烯醚与甲醇钠与烯丙基氯的投料摩尔比为1:1.1:1.2,经中和、过滤等后处理,得到了粘度5200 mPa-s的产物APPG-9000。对比两种实验方法,后者得到的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粘度不高,但颜色更深,反应过程繁琐,副产物多,而前者产物外观好、操作简便、绿色环保,由此选择前者。合成了较高分子量的聚氧丙烯改性硅油。对合成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实验条件为:原料加入方式为硅油入聚醚,氯铂酸催化剂用量50 ppm,原料含水量小于0.1%,含氢硅油硅氢键与聚醚碳碳双键投料摩尔比为1:1.15,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60min。同时,实验表明聚醚羟基封端与否、反应中溶剂使用与否对产物性质无明显影响。实验得到了淡黄色均一透明的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粘度为8340mPa·s,硅氢键转化率90.40%,红外定性分析符合产物结构。最后,将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应用于洗发水进行应用研究。添加了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的洗发水其梳理性及使用评价不及添加了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改性硅油或硅油的洗发水,而添加了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的洗发水梳理性及使用评价均优于普通含硅油洗发水。应用评价表明,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改性硅油应用于洗发水中能降低油腻感,提高梳理性,优化使用感。

王瑞静[7](2020)在《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催化内酯与环氧烷烃共聚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族聚酯作为一种高性能、多用途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石油基聚合物替代品之一。现有的脂肪族聚酯存在的结构单一、亲水性差以及脆性较强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因此,高效地实现聚酯的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其中,将醚类官能团与酯链段相结合得到聚醚-聚酯共聚物是提高聚酯性能的一类行之有效的改性方法。现有的方法所制备的聚醚-聚酯共聚物存在醚-酯单元交替度低、分子量难以控制且分布较宽等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设计合成含有双金属位点的高活性催化体系,实现环氧烷烃与内酯的共聚反应,得到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醚-酯含量可调的聚醚-聚酯共聚物。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基于刚性联苯结构作为桥联基团的异核双金属Co(III)-Zn和Co(III)-Al催化剂,用于环氧丙烷与己内酯的共聚反应。通过考察不同金属的催化体系、反应温度、投料比对共聚反应活性及共聚物结构的影响,发现异核双金属Co(III)-Al配合物与双-(三苯基正膦基)氯化铵(PPNCl)组成的二元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可以得到具有适中的数均分子量(Mn=10.4 kg/mol)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D=1.21)的聚(己内酯-co-环氧丙烷)共聚物。(2)详细地研究了异核双金属Co(III)-Al配合物催化环氧丙烷与己内酯共聚反应的历程。核磁跟踪实验显示,聚合过程中环氧丙烷和己内酯均转化为聚醚-聚酯共聚物,即无聚醚或聚酯均聚物的形成。同时,随着己内酯转化率的增加,分子量呈线性增加且分布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反应具有活性聚合的特征。竞聚率研究实验发现,测试中单体反应率rCL=0.96,rPO=1.04(r表示该单体竞争聚合时自聚和共聚两种反应活性的比值,当r>1表示该反应单体的自聚倾向大于共聚倾向,r<1表示共聚倾向大于自聚倾向),表明两种单体的自聚与共聚的趋势基本相同,所得聚合物中的醚链段与酯链段呈现随机分布。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法考察了共聚物主链中不同的醚含量对其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醚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熔点逐渐降低,分解温度逐渐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可通过改变共聚物中醚/酯链段比例实现对其耐热稳定性的调控。

李伟[8](2018)在《DMC催化聚酯冬元醇的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酯多元醇是合成聚氨酯产品的重要原料,其结构、分子量、官能度、黏度等都会影响到聚氨酯产品的性能。聚醚多元醇与聚酯多元醇各有优缺点,限制了各自的应用领域。如果将这两种醇物理混合制备聚氨酯产品,它们会因为极性以及与异氰酸酯反应活性不同,导致聚氨酯产品性能很差。为了制备含有聚醚多元醇的优点的聚酯多元醇,我们通过使用双金属氰化物(DMC)络合催化剂催化环状酸酐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出既有酯基,又有醚键的多元醇。并且通过DMC催化剂制备的多元醇具有分子量大、分子量分布窄等优点。因此通过使用DMC催化剂催化制备了含有醚键的聚酯多元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303聚醚多元醇为起始剂,采用DMC催化剂催化环氧丙烷(PO)、邻苯二甲酸酐(PA)开环聚合。考察了油浴温度、催化剂质量分数、单体PO与PA摩尔比对聚合产物及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剂质量为0.5g,油浴温度为120℃,DMC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06%,单体PO与PA摩尔比为5:1是最佳实验条件。制备的聚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为1899,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92。2.以双酚A(BPA)为起始剂,采用DMC催化剂催化环氧氯丙烷(ECH)、邻苯二甲酸酐(PA)开环聚合。考察了PA质量、催化剂质量分数、油浴温度、BPA质量对聚合产物及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1h内,油浴温度为130℃,DMC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035%,ECH、PA、BPA质量比为10:1.5:0.5是最佳实验条件。制备的阻燃型聚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为844,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51。3.以双酚A(BPA)为起始剂,首先采用DMC催化剂催化环氧氯丙烷(ECH)、马来酸酐(MA)开环聚合,合成不饱和线性聚酯多元醇;再以不饱和线性聚酯多元醇为起始剂,用DMC催化剂催化均苯四甲酸酐(PMDA)、环氧氯丙烷(ECH)开环聚合,合成不饱和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结果表明:在起始剂不饱和线性聚酯多元醇为3.0g,油浴温度为130℃,ECH质量为13.0g,DMC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06%条件下,0.3g均苯四甲酸酐为反应的最佳反应用量。制备的不饱和超支化聚酯多元醇分子量为11613,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42。

龙梦捷[9](2018)在《新型环氧化合物开环聚合用催化剂的合成与探究》文中指出环氧化合物开环聚合后既可以得到分子量相对较低的聚醚,又能制得分子量相对高的弹性体─聚醚橡胶,上述两种材料应用广泛,十分具有工业价值。但现有的催化体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足,限制了环氧化合物开环聚合的工业发展。因此,本课题合成了两种含磷胍类(胍基磷腈)催化剂及四种有机锡与磷酸酯的缩聚物催化剂并对它们的结构及组成进行了探究,并研究了它们对于环氧氯丙烷均聚和共聚的催化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国产均聚胶与日本相应产品的GPC曲线基本吻合,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均聚胶产品性能差异不大的事实相符。国内不同批次的共聚胶重复性好,所以不同批次产品差异大造成了国内外共聚胶性能差异的推测不成立。通过门尼粘度相近或相等的国内外共聚胶的GPC结果对比发现:(1)有机实业样品体系中含有三种分子量的组分,除主峰外还含有超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的两个组分。而日本产品中没有超高分子量部分,两者小分子部分也有明显区别;(2)相同门尼粘度条件下,主体组分日本产品分子量明显高于有机实业产品(Mn:146900>104300;Mw:1247000>514000),主体组分分子量分布宽度大于有机实业产品(8.48>4.92);(3)导致共聚胶产品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国产产品中3%-4%的超高分子量组份对体系粘度较大的贡献而使得同样门尼粘度下国产共聚胶主体分子量偏小。因此,在以门尼粘度作为产品加工和应用的依据时会导致较大偏差。(2)以三氯氧磷和1,1,3,3─四甲基胍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三(四甲基胍基)氧化磷[(tmg)3OP],用核磁、元素分析、液质等表征方法验证了其组成与结构,并与三异丁基铝、丙酮缩甘油一起组成催化体系。通过L16(34)型正交试验,探究了温度、时间、单体与催化剂的比例对环氧氯丙烷开环均聚反应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温度对产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影响最大,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最大。由正交试验扩展实验可知,在该催化体系条件下,虽可设计得到分子量适当的聚合物,但产率并不理想。(3)以六氯环三磷腈和1,1,3,3─四甲基胍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投料比,希望设计合成环三磷腈的六取代衍生物催化剂,用核磁、MALDI-TOF等表征方法对所得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得产物都为环三磷腈的四取代衍生物─四(四甲基胍基)环三磷腈[(tmg)4HCCP],对该取代反应进行分子计算,其结果解释了上述现象。用该四取代衍生物催化环氧氯丙烷的均聚和共聚,结果未能得到想要的聚合物。(4)按照Bu2SnO:Bu3PO4=1:1/1:2/1:3/1:4的比例进行缩聚反应,设计合成了4种不同的缩聚物催化剂,并通过XPS、SEM、EDS面扫等表征方法对其组成与结构进行了探究,发现制得的这4种不同的缩聚物催化剂的组成元素及各元素价态是相同的,但是含量不同,并且表面元素分布情况也区别很大,导致其形貌各不相同。尝试用它们催化环氧氯丙烷的均聚和共聚,由于还未探索出合适的聚合条件,所以未能的得到想要的聚合物。

黄杰[10](2018)在《[ONXO](X=S,N)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环氧化合物聚合研究》文中提出聚碳酸酯在电子仪器、光学器件、医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二氧化碳(CO2)与环氧烷烃化合物交替共聚制备可生物降解的聚碳酸酯,具有典型的绿色聚合特征。因此,设计合成一种高效率的催化体系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双金属协同机理”的设计思想,设计合成了[ONSO]类Salen配体L1和[ONNO]Salen配体L2,并成功制备了3种双金属配合物。(2)将双金属配合物1和2作为催化剂催化环氧化合物开环聚合,研究表明:两种配合物在催化环氧化合物均聚制备聚醚中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邻苯二甲酸酐(PA)存在时,配合物1和配合物2均能有效催化环氧环己烷(CHO)聚合,TOF值最高达到152.70 h-1。以配合物1为例,详细考察了PA加入量、催化剂浓度,聚合反应温度与聚合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在聚合温度为90°C,聚合反应1 h,[CHO]:[PA]:[cat]=250:100:1(摩尔比)条件下,CHO的转化率达到56%。(3)将双金属配合物3作为催化剂,与季铵盐组成二元催化体系催化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的共聚行为,详细探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如催化剂浓度、CO2压力、聚合温度、反应时间、助催化剂等对聚合活性、碳酸酯单元含量及分子量的影响,在[PO]:[PPNCl]:[cat]=2000:2:1(摩尔比),聚合温度为40°C,聚合反应6 h,二氧化碳压力3.0 MPa条件下,环氧丙烷的转化率达到39.43%,TOF值为131.43,产物选择性为90.5%,聚合物的分子量Mn为17100,PDI为1.96。

二、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对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对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羧酸减水剂活性大单体聚合机理及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合机理
    1.1 阴离子聚合机理
    1.2 阳离子聚合机理
    1.3 配位聚合机理
2 研究与应用
    2.1 阴离子催化研究进展
    2.2 阳离子催化研究进展
    2.3 配位聚合催化剂研究进展
        2.3.1 Fe(Ⅲ)催化剂
        2.3.2 以烷基金属为基础的催化剂
        2.3.3 烷氧基铝催化剂
        2.3.4 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
        2.3.5 磷腈(PZN,Phosphazene)类催化剂
3 结论

(3)CO2与顺式2,3-双取代环氧烷烃的不对称共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CO_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1
        1.1.1 反应涉及的化学问题
        1.1.2 催化体系的发展
    1.2 CO_2与环氧烷烃的不对称共聚反应
        1.2.1 端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的动力学拆分共聚
        1.2.2 内消旋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的去对称化共聚
    1.3 CO_2与环氧烷烃的三元调聚
    1.4 选题依据及论文构思
2 芳香族顺式2,3-双取代环氧烷烃与CO_2的不对称共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芳香族顺式2,3-双取代环氧烷烃的合成
        2.2.4 芳香族顺式2,3-双取代环氧烷烃与CO_2的聚合反应
        2.2.5 聚合物的原位核磁分析
        2.2.6 环氧烷烃ee值的测定
        2.2.7 聚碳酸酯的水解及ee值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MSy与 CO_2的不对称共聚
        2.3.2 芳香族顺式2,3-双取代环氧烷烃与CO_2的不对称共聚
    2.4 本章小结
3 OMSy与内消旋环氧烷烃参与的对映选择性三元共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OMSy、内消旋环氧烷烃和CO_2的三元共聚反应
        3.2.4 三元共聚物的原位核磁分析
        3.2.5 三元共聚物的水解以及相应产物ee值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MSy/CHO/CO_2和OMSy/CPO/CO_2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质
        3.3.2 OMSy/CHO/CO_2和OMSy/CPO/CO_2三元共聚物的结构分析
        3.3.3 OMSy/CHO/CO_2和OMSy/CPO/CO_2三元共聚竞聚率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聚合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 B 主要聚合物的DSC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羰基硫参与环化及聚合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羰基硫结构性质及主要来源
    1.2 羰基硫参与杂环有机分子构筑
        1.2.1 利用羰基硫作为反应底物直接参与环化反应
        1.2.2 原位羰基硫参与环化反应
    1.3 羰基硫参与含硫高分子材料构筑
        1.3.1 羰基硫参与聚硫代碳酸酯构筑
        1.3.2 羰基硫参与聚硫醚构筑
        1.3.3 羰基硫参与聚硫代氨基甲酸酯
    1.4 选题依据及论文构思
2 有机小分子催化COS与联烯酰胺环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溶剂预处理
        2.2.4 Lewis Base-COS加合物的合成
        2.2.5 联烯酰胺底物的合成
        2.2.6 羰基硫与联烯酰胺环化反应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羰基硫与联烯酰胺环化反应条件优化
        2.3.2 联烯酰胺底物适用性的考察
        2.3.3 反应机理探究
        2.3.4 反应产物的应用
    2.4 1,3-噻嗪-2,4-二酮产物相关数据
    2.5 小结
3 硫杂环状碳酸酯单体设计合成及聚合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溶剂预处理
        3.2.4 α-亚叉基硫杂环状碳酸酯单体设计合成
        3.2.5 聚合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α-亚叉基硫杂环状碳酸酯单体的合成
        3.3.2 α-亚叉基硫杂环状碳酸酯单体脱羧开环聚合反应条件优化
        3.3.3 不同α-亚叉基硫杂环状碳酸酯开环脱羧聚合
        3.3.4 α-亚叉基硫杂环状碳酸酯开环脱羧聚合机理探究
    3.4 产物相关数据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微通道反应器中双金属催化的环氧丙烷开环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开环聚合
        2.1.1 聚醚简介
        2.1.2 环氧化物的开环聚合机理
        2.1.3 聚醚多元醇的合成工艺
    2.2 微通道反应器
        2.2.1 微通道反应器的发展及分类
        2.2.2 微通道反应器研究进展
    2.3 混合
        2.3.1 混合过程
        2.3.2 微通道反应器中混合及其强化方法
        2.3.3 微通道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模型研究
    2.4 分子量分布
        2.4.1 分子量分布的表征
        2.4.2 混合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2.5 课题的提出
第三章 微通道反应器中DMC催化PO的开环聚合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原料及规格
        3.2.2 设备及仪器
        3.2.3 聚合实验步骤
        3.2.4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诱导期及其影响因素
        3.3.2 转化率与分子量
    3.4 小结
第四章 DMC催化PO开环聚合中分子量分布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的建立
        4.2.1 动力学方程及物料衡算
        4.2.2 矩量法建立DMC催化PO的开环聚合中的分子量分布模型
        4.2.3 模型参数的估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体/聚合链初始摩尔浓度之比K_1对D和X_n的影响
        4.3.2 链转移/增长速率常数之比K_2对D的影响
        4.3.3 休眠/活性链浓度初始摩尔浓度之比r对D的影响
        4.3.4 单体转化率x对D和X_n的影响
        4.3.5 聚合物分散指数初始值D_0对D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微通道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5.2.2 仪器及设备
        5.2.3 酸性橙溶液的配制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5.2.4 不同停留时间下示踪剂浓度的测量
        5.2.5 平均停留时间、分布函数以及相对残差的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TIS模型正确性的验证
        5.3.2 管长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5.3.3 雷诺数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5.3.4 PTIS-y模型参数Pe_y与RTD方差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分子量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原料和装置
        6.2.2 聚合实验步骤
        6.2.3 聚合物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物比例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6.3.2 流速和管长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6.3.3 分子量分布的优化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6)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氧丙烯醚概述
        1.2.1 聚氧丙烯醚简介
        1.2.2 聚氧丙烯醚的性质及应用
        1.2.3 聚氧丙烯醚的合成
    1.3 硅油及聚氧丙烯改性硅油概述
        1.3.1 硅油及改性硅油简介
        1.3.2 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简介
        1.3.3 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的性质及应用
        1.3.4 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的合成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产物检测分析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环氧丙烷总投料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2 环氧丙烷单次投料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3 催化剂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4 产物检测与分析
        2.4.1 副反应情况分析
        2.4.2 分子量分布
        2.4.3 分子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烯丙基聚氧丙烯醚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产物检测分析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路线Ⅰ实验结果及讨论
        3.3.2 路线Ⅱ实验结果及讨论
        3.3.3 路线Ⅰ与路线Ⅱ对比
        3.3.4 甲基封端实验及结果
    3.4 产物检测与分析
        3.4.1 粘度
        3.4.2 不饱和度
        3.4.3 分子量
        3.4.4 分子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聚氧丙烯改性硅油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检测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原料加入方式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2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3 原料含水量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4 投料比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7 溶剂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3.8 聚醚封端对改性硅油的影响
    4.4 产物检测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在洗发水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评价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感官、理化指标评价
        5.2.3 梳理性评价
        5.2.4 使用感受评价
    5.3 评价结果
        5.3.1 感官、理化指标评价结果
        5.3.2 梳理性评价结果
        5.3.3 使用感受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7)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催化内酯与环氧烷烃共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聚酯材料概述
    1.2 聚酯改性
    1.3 环氧烷烃-环酯共聚合
        1.3.1 嵌段共聚物
        1.3.2 交替共聚物
        1.3.3 无规共聚物
    1.4 选题依据及论文构思
2 异核双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2.2.4 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2.3 本章小结
3 内酯与环氧烷烃的共聚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己内酯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共聚物的制备及提纯
        3.2.4 聚醚-聚酯共聚物结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己内酯与环氧丙烷的聚合结果分析
        3.3.2 时间跟踪反应
        3.3.3 竞聚率实验
        3.3.4 理论计算
        3.3.5 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能测定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化合物核磁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DMC催化聚酯冬元醇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酯多元醇概述
        1.2.1 聚酯多元醇的原料
        1.2.2 主要聚酯多元醇的产品和特点
        1.2.2.1 己二酸系聚酯二醇
        1.2.2.2 芳香族聚酯多元醇
        1.2.2.3 聚合物聚酯多元醇
        1.2.2.4 聚己内酯多元醇
        1.2.2.5 聚碳酸酯二醇
        1.2.3 聚酯多元醇的生产状况
        1.2.4 聚酯多元醇生产中的物料计算
        1.2.4.1 线性聚酯二醇
        1.2.4.2 支化聚酯多元醇
        1.2.5 聚酯多元醇的生产方式
        1.2.5.1 真空熔融法
        1.2.5.2 载气熔融法
        1.2.5.3 共沸蒸馏法
        1.2.6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应用研究
    1.3 双金属氰化物(DMC)络合催化剂
        1.3.1 DMC催化剂的结构
        1.3.2 DMC催化剂的研究应用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1.5 实验方案
第二章 聚醚酯多元醇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2.2.2 实验仪器及型号
        2.2.3 PO-303PP-PA聚醚酯多元醇的合成
        2.2.3.1 原料的预处理
        2.2.3.2 聚醚酯多元醇的合成
        2.2.3.3 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油浴温度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
        2.3.2 催化剂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
        2.3.3 PO与PA摩尔比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
        2.3.4 聚醚酯多元醇的红外谱图
        2.3.5 聚醚酯多元醇醇的核磁谱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阻燃型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3.2.2 实验仪器及型号
        3.2.3 阻燃型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3.2.3.1 原料的预处理
        3.2.3.2 阻燃型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3.2.3.3 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邻苯二甲酸酐质量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
        3.3.2 催化剂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
        3.3.3 油浴温度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
        3.3.4 BPA质量对聚合反应及产物的影响
        3.3.5 阻燃型聚酯多元醇的红外谱图
        3.3.6 阻燃型聚酯多元醇的核磁谱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饱和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4.2.2 实验仪器及型号
        4.2.3 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4.2.3.1 原料的预处理
        4.2.3.2 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4.2.3.3 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不饱和线性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4.3.2 不饱和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4.3.3 不饱和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的红外谱图
        4.3.4 不饱和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的氢谱谱图
        4.3.5 不饱和超支化聚酯多元醇的碳谱谱图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新型环氧化合物开环聚合用催化剂的合成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氧化合物开环催化剂与聚合机理研究
        1.1.1 阳离子开环聚合
        1.1.2 阴离子开环聚合
        1.1.3 配位开环聚合
    1.2 聚醚橡胶概述
        1.2.1 结构与特性
        1.2.2 发展历程
    1.3 氯醇橡胶
        1.3.1 结构、品种与性能
        1.3.2 催化体系
        1.3.3 国内外现状
    1.4 课题选择与工作内容
第2章 国产氯醇橡胶产品性能差异原因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表征与分析
        2.3.1 环氧氯丙烷均聚胶的表征结果分析
        2.3.2 共聚氯醇胶的表征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含磷胍类(胍基磷腈)催化剂的合成及探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表征与分析
        3.3.1 含磷胍类催化剂(tmg)_3OP的表征结果分析
        3.3.2 (tmg)_3OP催化环氧氯丙烷均聚的正交试验及扩展试验结果分析
        3.3.3 所合成胍基磷腈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有机锡与磷酸酯缩聚物催化剂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表征与分析
        4.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结果分析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EDS面扫表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ONXO](X=S,N)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环氧化合物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醚/聚酯的应用
    1.3 环氧化合物均聚催化体系研究
        1.3.1 阳离子开环聚合催化体系
        1.3.2 阴离子开环聚合催化体系
        1.3.3 配位开环聚合催化体系
    1.4 金属Salen及其衍生物催化环氧化物聚合研究
        1.4.1 单金属配合物
        1.4.2 双组分、单金属配合物
        1.4.3 双功能金属配合物
        1.4.4 双金属中心配合物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ONXO] (X=S,N)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测试与表征
        2.2.3 合成路线图
        2.2.4 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2.2.5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体的表征与讨论
        2.3.2 配合物的表征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NSO]双核金属配合物催化CHO聚合制备聚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测试与表征
        3.2.3 聚合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属中心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3.2 酸酐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3.3 催化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3.4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3.5 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3.6 聚合产物的表征与分析
        3.3.7 聚合反应动力学分析
        3.3.8 聚合反应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NNO]双核金属钴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共聚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3 聚合反应
        4.2.4 聚合物的处理
        4.2.5 聚合物的测试与表征
    4.3 聚合结果及讨论
        4.3.1 不同单体/Co金属比例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3.2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3.3 压力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3.4 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3.5 助催化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3.6 聚合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成果
致谢

四、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对环氧烷烃开环聚合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羧酸减水剂活性大单体聚合机理及合成研究进展[J]. 张跃伟,季泽尧,祝波,张浩,宋春民,施劲松,汪锐,付强,娄大伟.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11)
  • [2]钴改性水滑石衍生氧化物及承载型DMC催化剂的制备与聚丙二醇合成研究[D]. 茅启帆.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CO2与顺式2,3-双取代环氧烷烃的不对称共聚[D]. 刘燕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羰基硫参与环化及聚合反应研究[D]. 王蕊.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微通道反应器中双金属催化的环氧丙烷开环聚合[D]. 赵晶. 浙江大学, 2021(01)
  • [6]较高分子量聚氧丙烯醚及其改性硅油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钮曹萍. 浙江大学, 2020(03)
  • [7]异核双金属配合物催化内酯与环氧烷烃共聚合[D]. 王瑞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DMC催化聚酯冬元醇的合成[D]. 李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9]新型环氧化合物开环聚合用催化剂的合成与探究[D]. 龙梦捷.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10][ONXO](X=S,N)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环氧化合物聚合研究[D]. 黄杰.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开环聚合环氧烷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