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一、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雷莉[1](2019)在《新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工作,始终把青年看做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后备力量,积极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2007年团中央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2015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召开了高校“青马工程”工作推进会。2017年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将“青马工程”作为重点项目,要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进一步深化实施“青马工程”,对于践行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青马工程”实施以来,新疆高校针对新疆特殊的区情和教育领域面临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深入开展“青马工程”,采用了许多主旨明确、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方法,在维护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以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团中央关于“青马工程”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调研了解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现状,分析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实施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疆高校“青马工程”推进策略。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和研究重难点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青马工程”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阐明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什么是“青马工程”、“青马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是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现状,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取得的主要成绩及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四部分着重探索新疆高校“青马工程”推进策略。

华炜州[2](2018)在《过渡时期的《人民文学》(1976-1979)与“新时期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1976年至1979年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旧的文学观念和文艺体制面临瓦解,新的文学规范和制度亟待重建。然而文学的重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种“青黄不接”的时期,文学创作和理论论争呈现出波澜起伏的状态。由小心试探到大胆迈进,“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一个犹疑、迂回、波折的过程。在此进程中,《人民文学》等刊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作为史料,文学期刊具有记述历史的功能,它相对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细节。对文学刊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重返文学现场,更为客观、全面地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状况。建国初期创刊的《人民文学》,至今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年头,在生产、传播文学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过《人民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在不同时期的经历不尽相同。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出击谋求改变,刊物在各个时期的“遭遇”和转变不仅仅是期刊本身复杂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时代政治、文化与文学复杂关系的集中展示。具体到本文所对应的时间域(即1976-1979年),是《人民文学》在经过了“文革”近十年的停刊之后,迎来了“重生”的阶段。作为当时“文学现场”的一员,《人民文学》恰逢时机地见证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本文以1976—1979年的《人民文学》为考察中心,借由这一文学刊物,窥探过渡时期国家政策的调整情况,文学环境的改变,以及创作的发表状况等。《人民文学》代表性地展现了从“文革”末期到“新时期”初期这一时间段,时代主题经历了由“四人帮”批判转向“文革”批判、由“路线斗争”转向“现代化建设”的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人民文学》积极地与当代文学进行互动,以多种方式参与、推进了文学在这一时期的重建和发展,为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贡献了力量。论文的第一部分对《人民文学》内部形态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包括1976年杂志“复刊”开始所引发的争论,以及1976-1979年编辑成员、作者构成的变化情况。在对杂志内部构成的变化进行爬梳和考析之后,第二部分将视线集中于发表内容本身,考察刊载的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并对书写主题、人物形象进行归类,从整体和细节把握作品的审美变化以及潜藏于文本之中的时代内涵。第三部分对《人民文学》的评论、文艺理论部分进行整理,包含刊物组织的文学活动,对伤痕文学等思潮的推动,以及在多个文艺论争中的发声。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还原《人民文学》在历史过渡期的整体面貌和变化状况,同时,去寻找、挖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以此解析历史和现实如何作用于《人民文学》,以及《人民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本文将《人民文学》重新放置到当时的历史之中,将其与各种政治形势、文学现象勾连起来,试图建立更为丰富、立体的史实,由此展示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刊物在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刘叶郁[3](2018)在《赵瑜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发展的意义探寻》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报告文学以真实性和批判性为特质,以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为基础,是体育领域的深度调查报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为体育改革提供新的历史机遇,体育报告文学与体育改革潜在的一致性使其有充分的理由建构一种历史性的文学叙述,表达对当代中国体育的探索与思考。赵瑜的《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篮球的秘密》是80年代至今体育文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以创作者长期的体育参与经历为基础,以体育体制批判为主题一以贯之,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体育发展历程和中国体育改革的曲折性与艰难性,呈现体育目标和体育发展战略的转变,透视体育价值观的更迭并对其有促进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访谈法等,研究四部作品在中国体育领域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四部作品的文本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会评价和对中国体育发展的意义等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四部作品是体育文学领域的独特存在。文本内容以典型人物和事件为基础,文本主题以创作者赵瑜长期的体育参与经历为情感认知,以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为精神依托,表达个人的体育观点和思考,突破单一的“赞歌论”和“宣传论”转向对体育的全面记录,在文本特色和文本结构上均呈现出独特性。(2)四部作品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时代环境是四部作品产生的历史依据;体育发展政策是四部作品产生的制度依据;文学思潮是四部作品产生的文本依据;创作者独特的经历是四部作品产生的主体依据;知识分子独立的主体意识是四部作品产生的精神依据。(3)四部作品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舆论,刺激并丰富了体育争论的思潮,让体育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促进“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生成。每部作品都引发了体育、新闻、文学领域的广泛讨论,从体育主管部门到普通读者,从理论研究者到体育参与者,从主流权威的《人民日报》到专业的《中国体育报》成不同程度的争议,意见不一。体育价值观形成和国家体育宣传的社会效应密切相关,80年代,国家单一主体的宣传方式带来社会体育价值观的单一化,大部分民众沉浸在国家政治宣传的金牌大国的迷梦中,社会公众和国家主流意见一致,很难形成社会集体反思争论思潮,不利于体育长远发展。《强国梦》率先打破国家主流的宣传方式,形成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念,让体育“战线”之外的人认识体育也存在问题,让“战线”之内熟视无睹的的人认识这是一个问题。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88》将《强国梦》纳入其中。(4)四部作品呈现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的演进。80年代,国家寻求快速强大的路径,体育的政治价值占支配地位,体育发展理念出现失衡。基于此,《强国梦》和《兵败汉城》从外部宏观批判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失衡的体育理念问题。90年代,体育发展的突出矛盾从外向内转化,体育体制与社会改革的冲突日益凸显,改革重点逐渐转向体制问题,但体制改革内在动力不足,改革目标不明确,体育改革深陷“双轨制”带来的权力和利益纠缠问题。《马家军调查》将批判矛头从协调发展的理念问题深入体育内部的责、权、利问题,突出关注人的价值。(5)四部作品凝聚知识分子对体育发展的集中“谏言”。对中国体育发展忧思陈情以期实现对体育可持续发展,中国体育领域一批学者率先秉承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入思考“举国体制”的时代性发展特色,提出深化体育改革的路径完善“举国体制”。四部作品以此为科学基础,将知识分子的社会思考传播至全社会,引发全社会的反思,平息民众对金牌的狂热追捧,在客观上形成了“公共舆论”的聚合空间和上下交流的公共空间,客观上形成对公权力的监督,尤其是新闻媒体的联动,形成了全社会的舆论压力,促使主管部门加速改革的步伐。(6)以赵瑜体育报告文学四部作品为典型代表,深入分析总结出普遍规律,以促进体育报告文学发展。建议为:契合时代语境——文本内容指向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行政手段助力——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协同推进体育均衡发展,加强科学基础——大力发展体育学术和体育文学理论研究,实现启蒙价值——形象记录并传达多元体育信息,增强实践反思——加强创作主体对体育感知与深入了解。

刘春[4](2013)在《当代中国会组发展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组织发展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热点。可是,以往国史领域却缺乏对这一问题大跨度、系统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社会组织历史发展进行总结研究,以期从中发现规律,从而为有效应对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态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论文共五章二十节,另有导论、结束语和大事年表。主要内容如下:导论概括介绍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概况,从基础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与对策研究三个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加以展望。第一章旧社会组织清理整顿与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概况介绍了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的社会组织概况和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通过审批登记、整顿改造、解散取缔的不同方式对社会组织加以清理整顿。在此基础上,从新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格局、主要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对建国初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加以阐述。第二章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组织的曲折发展。这一时期,社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50年代中后期社会组织的继续发展、60年代初社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活跃和“文革”中社会组织的严重破坏和整顿。在历史进程的描述中,分析了社会组织曲折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及历史影响。第三章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组织的兴起。在改革开放推动下,社会组织全面恢复,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学术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并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领域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各种基金会迅速发育和生长。同时,国家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进行了规范、整顿,社会组织的依法登记,并连续两次清理整顿,整顿和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这一时期,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作用变化。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了社会组织的新发展,社会团体总体平稳增长、民办非企业单位兴起并被纳入统一登记管理体制、基金会迎来了发展新时代、“草根”组织破土生长,社会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及时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加强了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正式形成。第五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时期。新形势下的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主要特征与重要作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围绕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国家把建设现代组织体制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整体健康发展,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结束语: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对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社会组织未来发展加以展望,从国家层面、建设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方面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提出对策建议。

李玉静[5](2010)在《动态》文中提出High-ranking高层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扩大大中专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将扩大免学费范围,440万名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这一政策,占在校生总数的22%。

北京汽车工程学会[6](2010)在《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文中提出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09年12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116名会员代表到会。北京汽车工业老领导郑焕明,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吕振清、总经理汪大总、副总经理韩永贵,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韩雷、办公室主任甘小阳,北京市科学技术协学

《机电信息》市场部[7](2008)在《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文中认为总体市场分析一、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体销售情况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央空调行业发展非常有利:一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二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第2年;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落实;四是我国结束入世5年的过渡期后,各领域进

郑长忠[8](2005)在《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 ——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文中提出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关系使共青团在中国政治中有着特殊地位。这就意味着以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为考察对象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政治的内在运行规律。因此,本论文以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内在关系为研究主线,以组织资本为核心分析概念,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并综合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共产党的政党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内在关系以及中国共青团自身运作规律等内容,力图揭示组织资本在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中的作用,并以此透视中国共青团作为一个制度性安排对于中国共产党保证自身延续与发展所具有的政治功能。 本论文认为共产党的阶级特性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决定了其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持久维护以及理想的最终实现有着内在的诉求,这就要求有着共同理想和利益的人能够长期掌握政党的领导权以及国家的政权。本文将接班人政治定义为以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断延续为主要目标而展开的各项政治活动,并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形态。由于政党延续在接班人政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就决定了要保证接班人政治得以发展,就必须做好政党延续的工作。在保证政党延续的各项措施中,包含着一系列能够增强和维护政党组织与政党成员之间契合程度的内部资源性要素,即信任、规范、关系和成员禀赋,这些资源性要素的总和构成了组织资本。在政党的延续意识和成员发展意识的驱动下,政党内部形成了组织资本再生产机制。在这一机制作用下,组织资本在政党内部不断获得再生产,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奠定了组织内自我维护的基础。 共青团作为接班人政治与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标志着接班人政治体系的具体形式和制度安排获得了重大突破。在接班人政治逻辑和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的共同演绎下,共青团在中国成立。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党团关系的互动后,中国共青团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录用的一个特殊途径,从而使党团之间组织资本形成了制度化的衔接。在接班人政治体系中,中国共青团并非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以其为核心的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共同产生影响。不同的历史逻辑和政治属性决定了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中各组成部分在性质和地位上存在着差异性,从而导致它们在政党组织资本生成上起到不同的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直接为政党组织资本各要素生成奠定了基础,而在为政党组织资本生成提供社会认同这一外部条件上,少先队、共青团、学联和青联都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共青团不但为中国共产党生成了大量基础性组织资本以及政党延续的外部条件,而且还作为党内干部政治录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中国共产党输送大量组织资本。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政治发展,既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中国共青团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华祖基,张亦燕[9](2002)在《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跃杰[10](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二、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重难点
        (四)不足之处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新疆高校“青马工程”相关概况
    第一节 “青马工程”及其相关概念
        一、“青马工程”
        二、高校“青马工程”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节 新疆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青马工程”的实施是贯彻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需要
        二、“青马工程”的实施是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
        三、“青马工程”的实施是促进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第二章 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现状
    第一节 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现状调研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现状调研结果
        一、学生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一)学生参加“青马工程”意愿方面
        (二)学生对“青马工程”的认知方面
    第三节 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现状分析
        一、新疆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培养了一批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的“青马工程”学员
        (二)注重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方式,提高了“青马工程”的实效性
        (三)逐步扩大培训规模,提升了“青马工程”的影响力
        二、新疆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二)理论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三)实践教学实效性不足
        (四)网络教育平台建设薄弱
第三章 推进新疆高校“青马工程”实施对策建议
    第一节 明确培养目标、正确把握培养原则
        一、明确培养目标
        二、正确把握培养原则
    第二节 建设“青马工程”工作长效机制
        一、健全选拔机制
        二、完善培训机制
        三、建立激励机制
        四、巩固保障机制
        五、优化考核机制
    第三节 创新“青马工程”工作方法构建网络互动的工作体系
        一、增加建设数量形成联动效应
        二、提高建设质量构建网络阵地
        三、开展网上读书活动积极发声亮剑
    第四节 贯彻习近平青年观深入推进“青马工程”
        一、培养国际视野
        二、注重基层实践
        三、提升文化自信
小结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过渡时期的《人民文学》(1976-1979)与“新时期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一、《人民文学》的“复刊”及其演变
    (一) 背景:《人民文学》的“复刊”
    (二) 编辑成员的更替
    (三) 作者群体的演变
二、1976—1979年《人民文学》发表内容的变化
    (一) 整体面貌:政治性向文学性倾斜
    (二) 书写主题:阶级斗争与历史反思
    (三) 主要人物形象:由单一到多元
三、1976—1979年《人民文学》与文学领域的“拨乱反正”
    (一) 组织文学活动
    (二) 引导文学思潮
    (三) 调整批评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赵瑜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发展的意义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持续推进体育文学发展战略
        1.1.2 以体育故事为载体大力发展体育文化
        1.1.3 完善学科体系建设背景下加强学科融合
        1.1.4 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下改革不断深化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学具有时代性
        1.3.2 体育文学概念研究综述
        1.3.3 体育报告文学发展研究综述
        1.3.4 赵瑜体育报告文学研究热点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赵瑜体育报告文学简论
    2.1 赵瑜体育报告文学系列作品简述
    2.2 四部作品的内容阐释
        2.2.1 从体育“大事件”透视中国体育发展
        2.2.2 从体育“人”的视角探寻体育的本质
        2.2.3 从体育“世界”思考体育存在的问题
        2.2.4 从体育“问题”探究体制和文化关系
    2.3 四部作品的评价
    本章小结
3.赵瑜体育报告文学文本解读
    3.1 文本主题分析
        3.1.1 主题一:体育体制
        3.1.2 主题二:金牌
        3.1.3 主题三:人的主体性
        3.1.4 主题四:改革
    3.2 文本特色分析
        3.2.1 创作模式变化:从“冠军文学”到“问题文学”
        3.2.2 关注对象变化:从“体育理念”到“体育自身”
        3.2.3 作品立场转化:从关注“政治”到关注“人民”
        3.2.4 审美风格变化:从“冷峻尖锐”走向“理性多元”
    3.3 文本结构分析
        3.3.1 文本主题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3.3.2 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
        3.3.3 文化反思的多元性
    本章小结
4“文化菱形”视域下赵瑜体育报告文学生产机制研究
    4.1“文化菱形”分析框架
    4.2 时代环境是四部作品产生的历史依据
        4.2.1 思想解放热潮下民众关注政治热情高涨
        4.2.2 市场经济转型下社会发展转向以人为本
        4.2.3 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体育全面深化改革
    4.3 体育发展政策是四部作品产生的制度依据
        4.3.1“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发展战略
        4.3.2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体育强国”战略
        4.3.3 内部失衡背景下的“协调发展”战略
        4.3.4 政策工具视角下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
    4.4 文学思潮和出版体制是四部作品产生的文本依据
        4.4.1“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发展方针
        4.4.2“文学干预社会”的文艺思潮
        4.4.3“市场经济盛行下文学去魅”的社会思潮
        4.4.4“网络社会下文学神圣感失落”的发展态势
        4.4.5 文学出版体制和专业审稿人
    4.5 创作者的独特经历是四部作品产生的主体依据
        4.5.1 以个人体育经历为基础
        4.5.2 创作主体独特的文学创作经历
    4.6 独立的主体意识是四部作品产生的精神依据
        4.6.1 知识分子启蒙意识深化的共性表达
        4.6.2 创作主体个性的凸显表达
    本章小结
5 体育报告文学四部作品的社会评价及分析
    5.1 社会媒体评价
        5.1.1《人民日报》:从正面支持到关注度为零
        5.1.2《中国体育报》:从反响强烈归于平淡
        5.1.3 其他:支持和反对意见意见“势均”
        5.1.4“兴奋剂”章节披露再次引发热议
    5.2 读者评价
        5.2.1 《强国梦》批评和称赞意见
        5.2.2 《马家军调查》评价呈现地域、年龄、职业差异
    5.3 官方反响
        5.3.1 《强国梦》:国家体委“震惊不已”
        5.3.2 《马家军调查》:国家体育总局“尊重事实,不要炒作”
    5.4 研究者评价
        5.4.1 新闻研究领域评价赵瑜是“独立新闻人”
        5.4.2 文学领域肯定四部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
        5.4.3 体育领域认可四部作品的舆论价值
    5.5 历史评价
    5.6 负面评价
        5.6.1 体育领域:“没有开出治病良方”
        5.6.2 文学领域:报告性太强挤压文学性
    5.7 四部作品社会评价的演进凸显社会体育价值观的转变
        5.7.1 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分类
        5.7.2 四部作品记录了体育价值观的转变过程
        5.7.3 从“一元”到“多元”的宣传方式转变
        5.7.4 四部作品对体育价值观的转变有启蒙意义
    本章小结
6 体育报告文学四部作品对体育发展的意义探析
    6.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
    6.2 四部作品整合公共舆论表达群众体育需求
        6.2.1 20 世纪80年代是文学公共性凸显的年代
        6.2.2 集中表达作家、知识分子、媒体的体育思考
        6.2.3 四部作品对社会公众的启蒙价值
    6.3 四部作品实现对体育公共权力的“民间约束”
        6.3.1 公共舆论对体育主管部门的压力
        6.3.2 借助新闻媒介形成监督
    6.4 四部作品拓宽了公共舆论与权力机关的意见交流平台
        6.4.1 集中表达参加主体的各方意见
        6.4.2 主管部门和民间意见私下交流
    本章小结
7.体育报告文学发展建议及构想
    7.1 契合时代语境——指向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7.2 行政手段助力——尊重文学规律
    7.3 加强科学基础——促进学术争鸣
    7.4 实现启蒙价值——传播体育文化
    7.5 增强实践反思——加强创作感知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体育类政策
附件2:作者赵瑜访谈提纲
附件3:文学评论家和作家 访谈提纲
附件4:体育记者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5:体育学者、教练员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6:读者 访谈提纲
附件7:访谈记录
附件8:科研情况

(4)当代中国会组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旧社会组织清理整顿与新社会组织的建立(1949—1956 年)
    第一节 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的社会组织概况
        一、 自行解散的社会组织
        二、 建国前后新建的社会组织
        三、 旧政权遗留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 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
        一、 根本法相关规定
        二、 《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
        三、 其他单行法规及具体政策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清理整顿
        一、 审批登记
        二、 整顿改造
        三、 解散取缔
    第四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组织发展
        一、 新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格局
        二、 新中国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建国初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历史作用
        一、 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因分析
        二、 社会组织在建设新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组织的曲折发展(1957—1978 年)
    第一节 50 年代中后期社会组织的继续发展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状况
        二、 主要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
        三、 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60 年代初社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活跃
        一、 政治关系的调整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改善
        二、 社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再度活跃
    第三节 “文革”中社会组织的非常局面
        一、 文革时期社会动荡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
        二、 社会组织的非正常状态
        三、 随运动而变动的社会组织管理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组织的兴起(1978—1991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推动下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 社会组织兴起的原始动力
        二、 社会组织兴起的制度保障
        三、 社会组织兴起的主体基础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全面恢复与新社会组织涌现
        一、 学术类社会组织恢复和发展
        二、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组织
        三、 各种基金会迅速发育和生长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发展与规范、整顿
        一、 社会组织的依法登记
        二、 第一次清理整顿
        三、 整顿和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
    第四节 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与作用变化
        一、 双重管理体制的初步形成
        二、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作用变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1992-2006 年)
    第一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社会组织的新发展
        二、 新的社会阶层力量推进中国社会组织的内生发展
        三、 公共空间的拓展需要社会组织发挥特有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组织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 社会团体总体平稳增长
        二、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兴起和规范
        三、 基金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四、 “草根”组织破土生长
    第三节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调整
        一、 第二次清理整顿
        二、 加强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 “双重管理”体制的正式形成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存在问题
        一、 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二、 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2007-2012 年)
    第一节 新形势下的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社会组织面临空前发展机遇
        二、 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主要特征与重要作用
        一、 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二、 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 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一、 促进社会组织整体健康发展
        二、 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第四节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 建立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二、 参与社会事务中强化社会组织
        三、 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度与公信力
        四、 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所需人才队伍
结束语: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 社会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
    二、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展望
    三、 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建议
参考文献
大事年表
后记

(8)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 ——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中国共青团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空间
        一、中国大陆的研究现状
        二、中国港台地区以及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空间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组织资本: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资本概念的分析
        二、组织资本理论研究现状
        三、组织资本的内涵界定
    第五节 主要思路与资料来源
        一、主要思路
        二、资料来源
第一章 接班人政治与组织资本
    第一节 共产党的政党性质、特征与接班人政治的逻辑缘起
        一、马克思主义形成与无产阶级政党诞生
        二、列宁主义诞生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实践
        三、共产党本质特征与接班人政治基本内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接班人政治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古典政治文明崩溃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二、中国社会领导权争夺与接班人政治的确立
        三、现代国家建设与接班人政治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 组织资本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
        一、接班人政治与组织资本
        二、组织资本要素之一:信任
        三、组织资本要素之二:规范
        四、组织资本要素之三:关系
        五、组织资本要素之四:成员禀赋
        六、组织资本: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与政党成员发展的内在机制
    小结
第二章 体制内合法性与集体组织资本的形成:中国共青团成为党内政治录用特殊途径的历史逻辑与内在根据
    第一节 接班人政治与中国共青团:共青团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国际无产阶级青年运动出现与其先驱组织建立
        二、俄国共青团建立:接班人政治与青年运动结合的产物
        三、青年共产国际发展历程与历史作用
        四、中国政治发展逻辑与中国共青团成长历程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党内政治录用的特殊途径:制度性安排的形成与党团关系发展的历史
        一、政党需求与俄国共青团建立:党团关系的基本规定
        二、青年共产国际与共产国际关系:党团关系曲折过程的逻辑起源
        三、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党团关系曲折过程的中国逻辑
        四、中国共青团与党内政治录用特殊途径:体制内合法性获得的历史逻辑
    第三节 党团间组织资本衔接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内在根据
        一、党团关系的历史逻辑:党团间组织资本衔接关系变迁的内在规定
        二、党团任务同构:建党初期党团组织资本通用的现实基础
        三、制度化条件下党团组织资本衔接的基本情况与内在根据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本生成
    第一节 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与共青团政治社会化功能
        一、共青团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的基本情况
        二、共青团青少年工作组织体系形成的历史逻辑
        三、共青团政治社会化功能与组织资本生成
    第二节 少先队与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本生成
        一、少先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在接班人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二、少先队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内在根据与现实基础
        三、少先队教育活动与政党组织资本生成
    第三节 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本生成
        一、青年阶段:政治社会化关键时期
        二、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共青团组织资本生成的内在要求
        三、共青团组织资本生成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 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延续的社会基础:以组织资本为视角
        一、共青团与政党组织资本外部条件的生成
        二、共青团直接工作方式与政党组织资本外部条件生成
        三、共青团间接工作方式与政党组织资本外部条件生成
    小结
第四章 组织资本与党内政治录用中共青团干部发展
    第一节 共青团干部在党内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初步分析
    第二节 “信任”:组织资本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一、意识形态性信任:共青团干部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二、制度性信任:共青团干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个人性信任:共青团干部发展中信任资本的微观机制
    第三节 “规范”:组织资本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一、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组织特性与共青团干部组织知识、基本技能与领导能力的获得
        二、个人发展预期与远离权力中心:共青团干部自律的现实逻辑
        三、自觉认同与组织规范:共青团干部组织习性的形成逻辑
    第四节 “关系”:组织资本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一、组织内关系
        二、组织外关系
        三、组织内外关系的效用分析
    第五节 “成员禀赋”:组织资本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一、政党组织结构稳固性需求:成员禀赋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二、政党组织发展性需求:成员禀赋与共青团干部发展
    小结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组织资本转型:社会转型条件下的中国共青团
    第一节 中国社会场域变迁与组织资本功能转型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场域分化
        二、社会场域变迁与资本类型多元化
        三、资本类型多元化条件下的组织资本功能转型
    第二节 中国政治场域变迁与团干部发展空间变化
        一、政治改革、社会转型与中国政治场域变迁
        二、中国政治场域变迁与干部管理体制变化、干部成员禀赋专用化
        三、干部管理体制变化、干部成员禀赋专用化与团干部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与共青团组织资本转型
        一、民主政治发展与共青团基层组织转型
        二、基层民主制度创新与共青团组织资本变化
    第四节 中国共青团组织转型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向
        一、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统一:共青团政治功能的基本要求
        二、坚持组织特性与推进组织创新的统一:中国共青团组织转型的基本方向
        三、坚持政治场域内发展与社会场域内发展的统一:共青团干部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中国共产党各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及候补委员中曾任团干部人员情况
附录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及候补委员中曾任团干部人员情况一览表
附录三 中共各级地方党委常委中曾任团干部人员情况一览表
附录四 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曾任团干部的人员情况一览表
附录五 访谈人员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0)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现状研究[D]. 雷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2]过渡时期的《人民文学》(1976-1979)与“新时期文学”[D]. 华炜州.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3]赵瑜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发展的意义探寻[D]. 刘叶郁.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4]当代中国会组发展史研究[D]. 刘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5]动态[J]. 李玉静. 职业技术教育, 2010(36)
  • [6]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J]. 北京汽车工程学会. 北京汽车, 2010(01)
  • [7]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J]. 《机电信息》市场部. 机电信息, 2008(01)
  • [8]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 ——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D]. 郑长忠. 复旦大学, 2005(07)
  • [9]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J]. 华祖基,张亦燕. 商用汽车, 2002(01)
  • [10]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