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册:新亚投资部设置

宣传册:新亚投资部设置

一、手册:新亚招商部门的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徐婷婷[2](2021)在《民国时期涉滇游记着作研究》文中认为

范希红[3](2020)在《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S省P县的调查》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土地是农村振兴的基础和载体,更是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能够种植的土地比较紧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把一部分土地交由亲属和朋友代为耕种,被低效利用,甚至有的被“撂荒”。深化土地流转改革、提高土地流转质量成为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实现农村的和谐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S省P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分发调查问卷等,总结P县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和成就。P县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以出租和入股两种形式为主,这两种形式又分别分为种植大户租赁模式、龙头企业租赁模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农业经营公司领办合作社模式,以上四种模式分别以七个案例来进行剖析,P县的土地流转情况表明,流转的形式主要是租赁,流转的目的地主要是大规模种植的农民,流转价格受到地区的影响,流转的时限以两到五年为主的特点。同时P县取得了资源配置效应、劳动力就业效应、产业融合与升级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基于调研现状和案例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 P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风险因素、成因及后果分析。发现部分土地流转行为仍然存在有用习俗代替法律流转行为不规范,政府代替农户流转效果不佳,盲目追求规模承租方能力不足等风险因素。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风险出现的成因有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配套、流转市场还不完善、服务和监管不力等因素。文章在最后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策略倡议:首先有必要改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依法确认权利的登记,强化合同签订规范流程,强化基层政府服务意识;其次改善土地流转市场制度和农村产权贸易组织,土地流转的信息系统、价格体系;三是要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服务,加强对农村产权交易行为管理,加快政府监督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

陈婷[4](2020)在《南京“新”鸡鸣寺研究(1980s-2010s)》文中研究表明

廖橙[5](2020)在《1885年以来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现代社会变迁与空间》文中研究指明从1885年至今,中国与越南的边境地区发生了三次重要的战争及随之而来的三次社会转型。首先是中法战争之后,法国成为北圻(越南北部)的保护国,条约化中越边境。其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在边境推行集体农业与工业生产。最后是中越边境战争后,两国在边境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发展商贸。在此过程中,边境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城镇原型:“边境双子城”。边境双子城在国境线两侧毗邻共生,随着中国与越南社会、城镇与建筑的现代化而发生变化,并产生了相互之间的影响。论文以在中国与越南边境两侧毗邻的双子城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社会阶段为背景,以双子城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语义为切入点,分析双子城如何兴起、发展与嬗变。文章希望通过历史研究阐释中越边境双子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连续的历史视野和社会语境下认识边境城镇空间的特点。文章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明确论文的研究问题与意义,并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中越边境的在近代以前的历史地理背景。第三章梳理了中越边境双子城从形成、发展至今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勾勒出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社会-空间整体图景。第四章与第五章是一个整体,分别以中国河口-越南老街与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两对典型的案例说明“边境性”,即“内向性”与“中心性”、“双向性”与“单向性”。第六章是基于第三章至第五章的进一步分析,从空间结构与空间语义理解研究对象,以现代社会的三个特征,即“理性化”、“个人行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为角度。第七章是本研究的结语,总结本文研究对象的空间特点,包括制度理性空间的“镜像性”、代表个人交往空间的“交织性”,以及身份认同的“双重性”,以及对双子城未来发展的一些展望。基于上述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自1885年以来,中越边境发生了三次战争,并随即发生了相应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在这个背景下,多元的文明碰撞与文化交融产生了边境双子城及其复杂的文化状态和混杂的空间现象。边境双子城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环境、不同地缘环境的影响而体现出多维度的“边境性”:双子城内部的互动状态可以分为“双向性”和“单向性”,双子城作为一个整体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则可分为“内向性”与“中心性”。不同状态的双子城不断以追求“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在空间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在空间结构上,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理性与效率理性塑造了一种“镜像结构”,这种结构是双子城的制度空间与核心,在双子城从“内向性”过渡到“中心性”的过程中,镜像结构不断增加。其次,个人行为在双子城内形成了一种“交互网络”,即个体交往谋生的行为如同一张自由编织的网,网的节点是承载交往行为的空间,交往网络使双子城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建立在“双向性”的基础上。最后,在空间所传达的语义上,现代民族国家认同被不断被强化,与此同时,在社会和空间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边境认同,两种认同构成了社会与空间上的双重性。虽然边境认同并不与国家认同向矛盾,但是因为符号的滥用可能对后者产生负面作用。由此,在不同社会阶段和不同边境性的基础上,论文总结出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空间特点,即“镜像性”、“交织性”与“双重性”。

马蓓[6](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鞠斐[7](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黄文静[8](2020)在《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一系列科技手段,分流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一部分客户,同业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利率市场化,想从中争得一席之地,大客户营销是突破点。大客户具有合作时间长、客户粘性大、忠诚度高、信任度好等特点,是支持银行业务主体的重要客户,不仅仅可以保障银行资金流动的整体稳定性,也有利于银行推进新业务,持续的创造利润。抢占大客户,成为了各家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所以K银行也需要把大客户的营销策略放在首要地位。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营销力度,保留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综合提高银行的效益。本文以K银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从选题入手,探讨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阐述了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一个梳理。第三章是通过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个人贷款市场,第五章是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K银行在大客户营销上的内部优势和不足、外部机会和威胁,找出目前K银行在大客户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以STP战略为指导,结合K银行的自身情况和资源优势,以及目前大客户营销的发展趋势,找到准确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第七章是设计营销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对K银行大客户营销提供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K银行深入挖掘大客户资源,开拓市场,发展业务,从而改善信贷资产结构,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对可以为同业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营销提供有益借鉴。

岳翃[9](2020)在《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基于东西方文化融合视域下,对中文黑体字视觉识别因素、方法、规律进行的探讨、归纳和总结,亦是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历史与应用性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对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构型源起与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为起点,着重分析了近代工业社会产生无衬线体外形特征的历史原因和它为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发生形成的基础铺垫,同时论证了清末民初是我国中文黑体字构型探索与构建的开启时代。梳理分析了中文黑体字由日本哥特体设计风格移植到汉字的金属活字印刷中,并逐步从标题字体发展成为正文阅读字体的演化过程。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发轫之初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我国印刷字体构型滞后的原因和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同时,提出了在不同中文字体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背景下,中文黑体字的设计实践在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下的新思考。文章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构型在演变过程中并存的两条线索——即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显性线索是指科学技术变革为字体设计及整个字体行业变化,而隐形线索是指汉字中审美意趣、艺术流派等内在导向性对字体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本土化因素对字体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微调与修正,以及对多种黑体字衍生样式产生的助推,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传统书法意趣中的人文情怀。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体字的量化参考,以时间为序,将中文黑体字四个时期的代表性构型:金属铅活字、印刷字体、屏显字体、参数化字体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字面率、字体灰度、中宫位置、重心位置、阅读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数值入手进行量化计算与对比分析,通过客观量化总结出黑体字构型的主要特点和构形法则。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几章所论述的中文黑体字产的必要条件、技术沿革和文本阅读审美范式的嬗变,以及对量化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中文黑体字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等。目的是通过对中文黑体字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借助中文黑体字这一具有典型新的设计案例,形成有利于指导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方煜[10](2020)在《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政府财政对于医疗投入的增加,加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我国医药市场连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创建于1849年,总部地点位于美国纽约,是目前全球顶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辉瑞在中国拥有完整的抗菌药物产品线,其中舒普深产品占据份额最大,在竞争惨烈的抗生素市场,舒普深凭借良好的推广方式,实现了在中国区域非常快速的增长,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舒普深产品与竞争产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相比较依然有较大差距,同时还面临多个国产厂家的同类仿制品的竞争压力,那么舒普深产品如何借助政策抓住市场机遇,抢占竞品份额,进一步提高舒普深产品在抗生素市场中的占有率,提高企业面对机遇和挑战时的竞争力,是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本文以辉瑞公司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内容,系统分析了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并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对目前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找出舒普深产品在营销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市场营销STP理论对舒普深产品市场进行细分,并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对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进行改进,包括产品策略改进、价格策略改进、渠道策略改进、促销策略改进。最后从客户管理,优化奖惩制度,加强跨部门沟通合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四方面提出了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改进的保障措施。

二、手册:新亚招商部门的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册:新亚招商部门的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S省P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观点
    1.6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分析
    2.1 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阐释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
        2.2.1 产权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3 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
    2.4 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第3章 P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3.1 P县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3.2 P县农村土地流转特点
        3.2.1 流转的形式以出租为主
        3.2.2 流转的去向以种植大户为主
        3.2.3 流转的价格因地域位置不同
        3.2.4 流转的时限以二到五年为主
    3.3 P县农村土地流转运行模式
        3.3.1 出租
        3.3.2 入股
        3.3.3 流转形式对比分析
    3.4 P县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成效
        3.4.1 资源配置效应
        3.4.2 关于规模经济的影响效应
        3.4.3 劳动力就业效应
        3.4.4 产业融合与升级效应
第4章 P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成因及后果分析
    4.1 P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4.1.1 习俗代替法律,部分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4.1.2 政府代替农户,部分土地流转效果不佳
        4.1.3 盲目追求规模,部分土地承租方能力不足
    4.2 P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风险的成因分析
        4.2.1 土地流转法律法规配套不足
        4.2.2 土地流转市场不成熟
        4.2.3 土地流转监管服务不到位
    4.3 P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风险的后果分析
        4.3.1 土地流转市场的无序发展
        4.3.2 失地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4.3.3 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5章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5.1 改进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的法律和条例
        5.1.1 依法推进农村土地产权确认登记
        5.1.2 依法制定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流程
        5.1.3 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意识
    5.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5.2.1 完善土地流转的信息系统
        5.2.2 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体系
        5.2.3 完善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考核体系
    5.3 完善土地流转监管职能
        5.3.1 加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5.3.2 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机制加快健全
        5.3.3 促进建立和维护政府监督服务平台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P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1885年以来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现代社会变迁与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说明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相关概念说明与辨析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越边境双子城
        1.3.2 关于城镇空间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1.3.3 文献综述总结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中越边境的历史地理背景
    2.1 山、河流与海湾
        2.1.1 山
        2.1.2 河流与海湾
    2.2 统一的气候条件
    2.3 “浑涵”的边界与混居的聚居地
    2.4 本章小结
3 中越边境双子城的三次社会变迁与空间变化
    3.1 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引入与边界的法定化(1885-1949)
        3.1.1 政治制度的物质表现:关口空间
        3.1.2 经济秩序的物质表现:口岸区
        3.1.3 社会等级的物质表现:街区
    3.2 共享的双子城与共存的意识形态(1949-1989)
        3.2.1 “消解”的边界与共享的双子城
        3.2.2 共存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建筑与“越南现代主义”建筑
    3.3 开放合作的时代与双子城的扩张(1989年至今)
        3.3.1 复杂化的口岸综合体
        3.3.2 细分化的商贸空间
        3.3.3 差异化的国家形象
    3.4 本章小结
4 “内向性”与“中心性”:中国河口-越南老街的边境性
    4.1 本章引论
    4.2 河口-老街概况
    4.3 滇越铁路与双子城的“内向性”
        4.3.1 滇越铁路的项目定位
        4.3.2 铁路施工中的河口-老街
        4.3.3 边境枢纽的空间要素
    4.4 跨国公路与双子城的“中心性”
        4.4.1 贸易量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4.4.2 多中心的双子城
    4.5 本章小结
5 “双向性”与“单向性”:中国东兴-越南芒街的边境性
    5.1 东兴-芒街概况
    5.2 差异的理念与共同的发展:双子城的“双向性”
        5.2.1 差异的理念: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建城与晚清的边贸固边
        5.2.2 生意往来与商业空间
        5.2.3 “边境一日游”塑造的国门景区
    5.3 象征“友谊”的空间与双子城的“单向性”
        5.3.1 北仑河友谊大桥与新国门
        5.3.2 “友谊街”的工厂
    5.4 本章小结
6 中越边境双子城空间的机制研究
    6.1 镜像结构:理性化的社会行动空间
        6.1.1 作为边境双子城基础的镜像结构
        6.1.2 空间的理性化及趋势
    6.2 交互网络:个人行动与交往空间
        6.2.1 依赖于双向性的交互网络
        6.2.2 节点空间的正统性与非正统性
    6.3 双重语义:现代民族国家认同与边境认同
        6.3.1 固有的内向性:空间塑造与现代民族国家认同
        6.3.2 边境的想象、建构与体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进入“现代”
    7.2 边境性的多重释义
    7.3 边境双子城的空间特点
    7.4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6)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1.4.1 核心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小结
    注释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小结
    注释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4.3.4 国家风险布控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小结
    注释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小结
    注释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小结
    注释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深度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市场营销与银行业营销
    2.2 服务营销理论
    2.3 关系营销理论
    2.4 大客户与大客户营销概述
        2.4.1 大客户定义
        2.4.2 大客户营销概述
    2.5 银行大客户营销文献综述
    2.6 7P营销理论
第三章 K银行大客户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K银行简介
    3.2 K银行业务概况
    3.3 个人贷款中心部门简介和业务流程
        3.3.1 个人贷款中心简介
        3.3.2 个人贷款中心人员配置
        3.3.3 中心客户经理岗位的岗位职责及业务流程
        3.3.4 个人贷款中心客户经理岗位的绩效管理
        3.3.5 K银行近年关键业务统计分析
    3.4 K银行营销策略
        3.4.1 K银行大客户界定
        3.4.2 K银行大客户营销渠道
        3.4.3 K银行营销策略
    3.5 K银行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K银行营销渠道比较单一
        3.5.2 K银行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联动营销差
第四章 K银行个人贷款市场调查
    4.1 问卷设计
        4.1.1 客户年龄段
        4.1.2 客户用途
        4.1.3 客户贷款金额区间,贷款年限区间
        4.1.4 客户的职业和收入情况
        4.1.5 客户选择银行产品因素,了解银行渠道
    4.2 问卷收集
    4.3 问卷分析
        4.3.1 客户了解银行产品科技营销渠道不足
        4.3.2 客户选择K银行原因
        4.3.3 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改进要求
第五章 K银行个贷中心业务SWOT分析
    5.1 竞争分析
    5.2 K银行的优势
        5.2.1 业务品种齐全
        5.2.2 办理效率保障
        5.2.3 信贷资金充足
        5.2.4 专业的团队
    5.3 K银行的劣势
        5.3.1 科技营销渠道太单一
        5.3.2 信贷资金流动性压力大
        5.3.3 贷后管理不合理
    5.4 K银行面临的机会
        5.4.1 国家支持,转型的机遇
        5.4.2 区位优势
        5.4.3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5.5 K银行面临的威胁
第六章 K银行的STP战略研究
    6.1 市场细分
        6.1.1 客户价值来细分
        6.1.2 客户交易习惯来细分
        6.1.3 客户业务偏好进行细分
        6.1.4 客户的职业进行细分
    6.2 目标市场的选择
        6.2.1 房贷市场
        6.2.2 公职人员、国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
        6.2.3 个人经营性贷款市场
    6.3 市场定位
第七章 K银行大客户营销策略改进
    7.1 产品策略
        7.1.1 房贷市场推出“安居易贷”、“二手房快贷”和“法拍贷快贷”产品
        7.1.2 公职人员、国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推出“掌上通”
        7.1.3 个人经营性贷款市场推出”普惠贷“
    7.2 价格策略
    7.3 促销营销策略
        7.3.1 广告营销
        7.3.2 利用互联网平台营销
        7.3.3 构建农信社“客户体系”,推进信贷业务线上化
    7.4 渠道策略
    7.5 人员服务策略
        7.5.1 调整人员安排
        7.5.2 明确岗位职责,增强员工能力
        7.5.3 维护大客户关系,提升大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
    7.6 有形展示策略
        7.6.1 环境展示
        7.6.2 员工展示
        7.6.3 将VR技术运用到金融场景,增强营销效果
    7.7 完善过程策略
        7.7.1 健全客户评价反馈机制
        7.7.2 完善手机银行贷款相关功能,提升客户自助体验
        7.7.3 培养营销习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贷款增值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K银行贷款大客户营销课题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9)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源起与演变
    第一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源起
        一、石碑文学说
        二、哥特体学说
    第二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
        一、机械化生产与卡斯隆的设计
        二、德国铸字公司与怪诞体
        三、拜尔与通用字体
        四、包豪斯与模块化字体
    第三节 日本哥特体的起源
        一、美华书馆和中文字模的开发
        二、东京筑地文字制造研究所与日本哥特体的开发
        三、修文书局与商务印书馆
        四、金港堂印刷所与商务印书馆
第二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沿革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过渡时期(1912-1949)
        一、西式铅字活版印刷技术与黑体字的开发
        二、中文黑体字设计的萌芽期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革新时期(1949-1978)
        一、印刷字体审美范式的形成
        二、上海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繁荣时期(1978-今)
        一、计算机时代的黑体字
        二、互联网时代的黑体字
第三章 影响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因素
    第一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外部因素
        一、图案文字和日本装饰风格
        二、装饰艺术风格
        三、风格派、包豪斯和构成主义
        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第二节 影响黑体字的内部因素
        一、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
        二、碑学与黑体字设计的民族性构建
        三、传统装饰图案
    第三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技术沿革
        一、 中文印刷字体的初期探索——铅字印刷
        二、中文排印技术的更迭——照相排版
        三、数字字体的设计开端——点阵字体
        四、数字字体的设计拓展——屏显字体技术
        五、数字字体的设计展望——参数化字体
第四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
    第一节 黑体字的字样来源及具体文字
        一、字样的来源
        二、字体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第二节 黑体字样的测试与分析
        一、字面率测试
        二、字体灰度测试
        三、横竖比
        四、重心位置
        五、中宫位置
        六、阅读速度分析
        七、黑体字测试小结
第五章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技术的交融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实用与审美
        一、兼具信息阅读和图形审美的综合载体
        二、联结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
        三、代表工业文明和本土设计的中国制造
        四、象征灵感活力和广阔空间的未来字体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一、无衬线字体的中西交互融合
        二、可变量字体的应用范围扩大
        三、中文黑体字的技术根基——从技术在场转向文脉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辉瑞制药公司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2.1 辉瑞制药公司概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组织结构
        2.1.3 舒普深产品介绍
    2.2 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2.2.1 产品策略现状
        2.2.2 价格策略现状
        2.2.3 渠道策略现状
        2.2.4 促销策略现状
    2.3 舒普深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辉瑞公司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辉瑞公司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PEST分析
        3.1.1 市场营销政治(P)环境分析
        3.1.2 市场营销经济(E)环境分析
        3.1.3 市场营销社会(S)环境分析
        3.1.4 市场营销技术(T)环境分析
    3.2 辉瑞公司舒普深产品微观环境分析
        3.2.1 竞争市场分析
        3.2.2 竞争者分析
        3.2.3 企业自身分析
        3.2.4 消费者分析
        3.2.5 供应者分析
    3.3 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SWOT分析
        3.3.1 舒普深市场营销优势(S)和劣势(W)分析
        3.3.2 舒普深市场营销机会(O)与威胁(T)分析
        3.3.3 舒普深市场营销SWOT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调整方案
    4.1 舒普深产品市场营销STP分析
        4.1.1 舒普深产品目标市场细分
        4.1.2 舒普深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4.1.3 舒普深产品目标市场定位
    4.2 产品策略调整
        4.2.1 适应症调整策略
        4.2.2 处方模式调整策略
    4.3 价格策略调整
        4.3.1 支付价格调整策略
        4.3.2 供货价格调整策略
    4.4 渠道调整策略
        4.4.1 县级渠道调整策略
        4.4.2 线上渠道调整策略
    4.5 促销调整策略
        4.5.1 多媒体促销策略
        4.5.2 信息化促销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舒普深产品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客户管理机制
        5.1.1 客户分级
        5.1.2 差异化管理
    5.2 优化奖惩制度
        5.2.1 优化设置奖金制度
        5.2.2 优化员工辅导流程
    5.3 加强跨部门合作
        5.3.1 轮岗机制的建立
        5.3.2 议价沟通平台的建立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4.1 创新文化的建立
        5.4.2 加强内部员工交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手册:新亚招商部门的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民国时期涉滇游记着作研究[D]. 徐婷婷.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3]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S省P县的调查[D]. 范希红. 山东大学, 2020(04)
  • [4]南京“新”鸡鸣寺研究(1980s-2010s)[D]. 陈婷. 东南大学, 2020
  • [5]1885年以来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现代社会变迁与空间[D]. 廖橙.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6]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7]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昆明K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黄文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D]. 岳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10]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舒普深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方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标签:;  ;  ;  ;  

宣传册:新亚投资部设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