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卟啉光动力抗癌技术造福人类

血卟啉光动力抗癌技术造福人类

一、血卟啉光动力抗癌技术造福人类(论文文献综述)

方加萍[1](2021)在《黄连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光动力疗法(PDT)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在抗肿瘤领域具有非常显着的疗效。恶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性转化导致其在组织或器官的浅层部位高程度聚集而产生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黑色素瘤常病发于组织表层,正好与PDT治疗的适应症吻合。本课题通过研究黄连素(BBR)在PDT中的疗效,观察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长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的机制,为开发BBR的新用途以及开辟恶性黑色素瘤新的临床诊治方法奠定实验基础。通过MTT实验探究了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实验观察了 BBR-PDT引起的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CHOP蛋白是激活内质网应激造成细胞凋亡的关键信号,利用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了 CHOP蛋白低表达时,BBR-PDT引起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通路指示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PDT或者BBR时相比,BBR-PDT能够显着减弱细胞增殖活性并且诱导细胞凋亡,激活自噬和内质网应激,抑制自噬和内质网应激的水平后发现BBR-PDT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效果显着下降,此外敲低CHOP蛋白表达量后发现,由BBR-PDT诱导的内质网应激-自噬-凋亡信号通路被阻断,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总体来说,BBR-PDT通过上调CHOP蛋白表达量,能够激活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从而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

于海洋[2](2020)在《高分子纳米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谈癌色变,癌症极其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为手术、放疗和化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兴疗法,肿瘤血管阻断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纳米技术在血管阻断疗法中的应用,能够提升血管阻断剂的血管靶向性和疗效。由于单一治疗手段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抑瘤效果,因此开展合理的联合治疗来提升抗肿瘤效果、甚至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是非常必要的。以高分子为载体的纳米药物能够延长其体内的循环时间,通过“增强通透性和保留效应”(EPR效应)可以被动靶向肿瘤组织,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本论文在优化高分子载体、构建高分子血管阻断剂康普瑞汀A4纳米药物、开展联合治疗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设计了基于血管阻断-光动力的内外杀伤策略、基于血管阻断-乏氧因子抑制的抗转移策略,并进一步考察了联合治疗效果和机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具体为:(1)制备系列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合物(PLG-g-mPEG),具体为接枝不同分子量的mPEG(550、2 K、5 K、10 K)和不同PLG与mPEG质量比(PLG/mPEG=1/1、PLG/mPEG=1/2、PLG/mPEG=1/4)。我们以顺铂(CDDP)做为模式药物,利用所制得的PLG-g-mPEG担载CDDP,制成顺铂纳米药物(CDDP-NPs)。通过CDDP-NPs的血浆药代动力学、溶解性和PLG-g-mPEG载体材料药物担载能力实验对载体材料进行筛选。CDDP-NPs的血液循环时间随着PLG/mPEG的质量比降低而延长、mPEG的分子量增加而延长;PLG-g-mPEG载体材料药物担载能力随着PLG/mPEG的质量比增加而增强。最终筛选出的载体的组成为PLG160-g-mPEG5K(PLG/mPEG质量比1/2)。(2)以具有良好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PLG-g-mPEG为载体,利用山口酯化反应,将血管阻断剂CA4负载在PLG-g-mPEG的主链上,从而获得PLG-g-mPEG-CA4纳米药物(PGC)。同时,利用光敏剂氨基卟啉的氨基与载体PLG-g-mPEG的羧基通过脱水缩合作用,成功制备了PLG-g-mPEG-TPP纳米药物(PGT)。PGC具有pH敏感性。PGT在光照的条件下,在肿瘤细胞内可以产生单线态氧(1O2)杀死肿瘤细胞;通过纳米药物PGC、PGT和PGC与PGT联用对4T1、HeLa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的研究表明,在光照条件下,PGC与PGT两种纳米药物联用对4T1、HeLa和MCF-7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两种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在细胞层面上显现出优势,进一步推测出其在实体瘤的治疗上也会大放异彩。肿瘤中心的肿瘤细胞因血管阻断而缺氧和营养物质导致“饿死”,还能发挥光动力的作用,产生1O2杀死肿瘤边缘细胞,双管齐下,实现了血管阻断-光动力疗法的联合使用。(3)基于血管阻断剂和光敏剂纳米药物联用所取得的良好结果,我们将体系进一步优化,将两种药物共载在同一载体上,进而实现两种癌症治疗手段共同作用,简化了给药流程,这将会提高的患者的生活质量。首先利用山口酯化和羧基-氨基缩合作用将血管阻断剂CA4与光敏剂TPP-NH2同时键合在PLG-g-mPEG上,形成了CA4与TPP双药纳米体系(PGCT),实现了光动力与血管阻断两种手段的联合治疗。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PGCT具有pH敏感性,在碱性条件下释放较快。同时PGCT可以释放TPP,通过给予光照,能够在肿瘤细胞内产生单线态氧(1O2)进而杀死肿瘤细胞;从4T1细胞、HeLa细胞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非光照条件下,PGCT对HeLa细胞和MCF-7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是对4T1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在光照条件下,PGCT双药纳米体系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效果。两种药物共载在同一载体上,依然保持了血管阻断与光动力治疗效果,即切断肿瘤中心部位的养分供应,同时产生1O2杀死肿瘤边缘细胞,达到了内外杀伤的效果,实现了共载两种的肿瘤治疗药物(光敏剂和血管阻断剂)的双药纳米体系的联合使用,为双药纳米体系甚至是多药纳米体系在肿瘤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4)为了进一步提高PGC的溶解性,我们用NaHCO3对PGC进行了盐化处理,最终得到更好溶解性的CA4纳米药物(CA4-NPs),尽管CA4-NPs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巨大潜力,如何避免治疗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是一个挑战。它主要与CA4-NPs诱导的缺氧密切相关,可以激活许多调节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下游基因。因此,为了缓解肿瘤缺氧微环境,我们使用mTOR抑制剂Temsirolimus调节CA4-NPs治疗时的肿瘤微环境。体外MTT实验有力地证实了Temsirolimus与聚合物CA4-NPs的结合对4T1细胞具有加性毒性。4T1乳腺腺癌模型的体内研究显示,与所提出的方案一致,与CA4-NPs或Temsirolimus单药治疗相比,CA4-NPs+Temsirolimus联合治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对体积为300 mm3的4T1肿瘤的抑制率为71%。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证实联合治疗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Temsirolimus可以抑制HIF1α表达。因此,本研究为VDAs联合mTOR抑制剂增强肿瘤疗效、延缓肿瘤复发和抑制肿瘤转移提供了机制上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血管阻断剂纳米药物的研发和联合治疗体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同时为基于血管阻断疗法与肿瘤影响因子抑制联用的策略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迟金男[3](2020)在《基于碘菁染料的靶向纳米粒对肿瘤的协同光疗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具有高选择性、微创性、毒副作用低等优点,可以有效地破坏局部肿瘤细胞并诱导产生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力,是用于癌症治疗的光疗策略之一。然而,目前报道的光敏剂具有对深部肿瘤的渗透性差或单线态氧产量低等缺点,导致其无法作为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在本文中,本课题组通过诱导PEG(polyethylene glycol)化的CyI(iodinated-cyanine dye)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并将配体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附着到其表面,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靶向性纳米粒(HA-PEG-CyI,HPC),它作为协同光疗的免疫调节剂可发挥PDT/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效应杀伤肿瘤,同时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发生,导致肿瘤细胞继发性死亡。CyI是本课题组合成的一种碘化花菁染料,与传统的花菁类染料相比,在保持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和近红外荧光成像功能的前提下,具有更强的单线态氧生成能力。疏水性CyI与PEG通过酰胺反应共价结合,连接靶向配体HA分子合成治疗性纳米粒HPC。使用1O2的荧光探针SOSG考察HPC的体外光动力学效果;利用热电偶温度计考察HPC的体外光热效果;检测HPC的细胞毒性与溶血毒性以评估其体外安全性;考察HPC在体内的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与其组织分布以评估其体内代谢过程;采用溶酶体绿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Green DND-26染色,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HPC在鼠源乳腺癌细胞系4T1中的摄取情况;采用Hoechst33342染料染色细胞核,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考察HPC被4T1细胞摄取的机制;使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作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的活性氧(ROS)来评价HPC在细胞水平的光动力学效果;使用热电偶温度计与红外热像仪考察HPC在细胞水平的光热效果;采用MTT法、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仪考察HPC的体外协同治疗效果;建立BALB/c小鼠皮下异位乳腺癌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方式,考察HPC的体内分布、PTT/PDT效果与协同抗肿瘤疗效;采用ELISA试剂盒与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定量肿瘤内相关免疫因子与免疫细胞,考察HPC作为免疫调节剂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果。结果显示,HPC克服了CyI水溶性差、缺乏靶向性的缺点,保留了CyI的高单线态氧产量的特性,且与浓度和激光功率密度呈正相关,能够在较短时间内(5 min)产生足够的单线态氧用于PDT治疗。在808 nm,0.96 W/cm2的近红外光照射下,HPC溶液的温度可在5 min内迅速上升至43℃以上,达到肿瘤消融的目的。在治疗浓度范围内,HPC无细胞毒性与溶血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结果显示,HPC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不会长期蓄积体内引发长期毒性问题。体外细胞水平活性研究显示,HPC可在共孵育4 h后被4T1细胞通过CD44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所摄取;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产生有效的细胞内ROS和热量杀死癌细胞。体内抗肿瘤研究表明,HPC具有强大的肿瘤靶向能力,借助近红外光(near-infrared light,NIR)照射,达到光动力学与光热治疗的协同抗肿瘤功效,并诱导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力的产生。综上所述,该论文中设计的新型纳米粒HPC可以有效的富集于肿瘤部位,并通过近红外光成像功能进行肿瘤诊断,将PDT与PTT结合用于协同癌症治疗,并进一步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这种多功能纳米粒HPC是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策略,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于文雅[4](2019)在《5-羟基-2(5H)呋喃酮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文中认为5-羟基-2(5H)呋喃酮是一种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及药物结构中,其内酯环的立体构型与药物的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因此很多含有5-羟基-2(5H)呋喃酮结构的衍生物表现出潜在的合成和生物学价值。本文以糠酸和取代的糠酸衍生物为原料,成功的利用光敏氧化反应合成了5-羟基-2(5H)呋喃酮及其衍生物,并以5-羟基-2(5H)呋喃酮为原料,与不同碳链的醇反应制备5-烷氧基-2(5H)呋喃酮类化合物,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以糠酸为底物,分别探讨了光敏剂种类、溶剂、底物浓度、光敏剂用量对产物5-羟基-2(5H)-呋喃酮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玫瑰红为光敏剂,在极性溶剂乙腈中,糠酸用量为2g,玫瑰红用量是底物摩尔量的2‰时,通氧光照9小时,活性炭脱色,使用乙酸乙酯:石油醚=1:0.685的混合溶剂对粗产物进行重结晶,产物收率为69%,重结晶产物的纯度可达98%。(2)采用同样的光氧化反应条件,以易得的糠酸衍生物即五元环的3,4,5位有取代基的衍生物为原料,一步法快速合成了一系列5-羟基-2(5H)呋喃酮衍生物(B2-B6),产率在66%~89%之间,通过1H NMR和HR-MS波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ESR自旋捕获技术,测定TEMP/光敏剂/糠酸/溶剂/氧气体系在光照条件下所产生的信号,结果测得氮氧自由基TEMPO的特征三重峰,表明光敏氧化反应中产生了活性1O2,1O2与糠酸及其衍生物发生[4+2]环加成反应,经过不稳定的桥环过氧化物中间体,生成取代的5-羟基-2(5H)呋喃酮及其衍生物。(3)将自制的5-羟基-2(5H)-呋喃酮作为原料,与不同碳链长度的四种醇反应,一步法合成5-烷氧基-2(5H)呋喃酮衍生物,产物收率在20.7%~68.9%之间,短链的甲氧基衍生物水溶性较好,长链的丁氧基、正辛氧基、正癸氧基化合物水溶性较差,预期可作为表面活性剂有新的应用价值。

张远超[5](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用于肿瘤诊断、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从多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出发,利用荧光、紫外吸收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以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基础材料,通过功能化修饰、组装应用到肿瘤细胞的治疗和定量分析中。同时,进行了ATP检测和小白鼠的体内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MOFs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采用一步合成法由氨基功能化配体和Ce3+离子构建三维镧系MOF(Ce-MOF)。通过ATP适配体-Ce-MOF的构建来检测ATP。这是基于MOFs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ATP的创新。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肿瘤患者血清中ATP的检测,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报道较少。2、MOFs在药物负载方面的应用。我们提出了一种DNA和FA双功能化的纳米MOFs复合材料,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定向追踪和靶向治疗。构建一个基于pH响应控制释放的用于联合给药和靶向治疗的诊断-治疗一体化智能控制药物释放系统。在UMCM-1-NH2-FA-DNA2-DOX中结合有FAM荧光标记DNA、在某些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叶酸可以目标识别元素和药物分子,用荧光素修饰的DNA功能化UMCM-1-NH2,追踪肿瘤细胞并做细胞成像,DNA的特殊结构实现pH响应控制药物封装、释放。同时,修饰了叶酸(FA)后的功能化材料具有靶向肿瘤选择性。3、DNA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肿瘤细胞追踪、靶向给药和光动力治疗。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DNA功能化的纳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通过药物递送和光动力疗法追踪靶向A549细胞,将DOX和含有光敏剂的金属有机框架结构有效的运输至肿瘤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联合给药平台(化疗)和光动力疗法(PDT)的疗效优于单一构建的给药平台。此外,PCN-224-DNA-DOX还可以作为探针用于肿瘤细胞的检测。综上所述,基于PCN-224-DNA-DOX的共给药、光动力治疗、靶向平台以及诊断-治疗一体化系统也必会成为比较有前途的肿瘤治疗方式。由于DNA功能化的纳米MOF可以追踪肿瘤细胞,靶向给药和光动力治疗,所以该策略对于细胞内核酸和核酸适配体等特异性配体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邓梦[6](2018)在《光敏剂构效关系研究和PI3K抗肿瘤药物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动力疗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项新型的可用于治疗肿瘤、非肿瘤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诊断和治疗),现如今光动力疗法已被各临床领域广泛应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而作为光动力疗法的核心要素光敏剂因其安全性存在隐患和其昂贵的价格,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改造、开发、创新的目标。本文收集了各类光敏剂的相关文献,从中提取光敏剂的相关特性数据,旨在研究光敏剂结构和其单线态氧产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分类模型,也为之后的光敏剂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恶性肿瘤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大多直接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DNA合成和修复等过程,但由于其非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分裂,导致选择性非常低,毒副作用大,并且容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随着一些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和信号分子被鉴定,使得对关键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研发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论文使用组合策略设计了一系列噻吩并[3,2-d]嘧啶衍生物作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我们最终发现了化合物7号和21号,通过生物学实验证明了它们对能够有效抑制PI3K。此外,我们获得了7号化合物与PI3Kα的共晶结构,该共晶结构揭示了化合物抑制PI3Kα活性的结构基础。此外,对化合物7号和21号的细胞研究表明它们通过抑制细胞内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进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该结果提供了有效的PI3K简化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整体特征和化学系列,可进一步优化以进行体内实验。

吴蕊[7](2018)在《具有光动力性能的阳离子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癌症现在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由于肿瘤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质性,传统的治疗方法效率低且无法完全治愈癌症,开发有效和安全的癌症多模式治疗是目前科学界面临的紧迫任务。基因治疗(GT)和光动力疗法(PDT)是目前被广泛研究的新型有效抑癌手段,但制备具有高转染低毒性且多功能的基因载体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文第二章,我们利用光敏剂(PS)酸性红94和多巴胺(DA)反应得到的纳米球形颗粒作核心,通过控制酸性红94和DA的比例,可以制备具有不同酸性红94含量的PRB纳米颗粒。后使用阳离子聚合物PGED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作壳,灵活制备出具有多种功能的纳米颗粒PRP。通过PRP纳米颗粒的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证明PRP纳米颗粒具有高转染低毒性和强烈的光杀伤性,并在裸鼠4T1肿瘤模型中表现出优异的抗癌能力,实现了 PDT/GT联合的癌症治疗。另外,PRP纳米颗粒具有成像能力,可以在575 nm波长的激发光下被激发,从而能够实时监控载体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此外,我们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活性氧响应的可体内降解的基因载体。通过经典的ATRP反应在环糊精(CD)上修饰阳离子聚合物PGEA,再利用酰胺化反应使用酞菁修饰二茂铁(Fc),制备四臂分子。随后通过CD和Fc的经典自组装特性,制备超分子基因载体纳米颗粒。利用光化学内化(PCI)技术,光敏剂在可见光的诱导下会产生少量的活性氧,允许载体从内/溶酶体释放而不导致细胞直接死亡或核酸失活。并且产生的活性氧会导致氧化二茂铁分子,导致载体解组装,发生降解。之后进行具体的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材料的高转染低毒性。所得到的超分子自组装体可响应细胞氧化环境实现结构拆卸,为抗癌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综上所述,我们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转染低毒性的基因载体,通过控制光照条件展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为之后的临床抗癌事业做出积极指导。

朱冰[8](2017)在《华卟啉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抗结肠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报道2015年我国CRC预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部肿瘤第五位。大多数结肠癌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时多已处于中晚期,而对于晚期患者,目前临床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和化疗)常伴发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生存质量较差,而且其五年生存率仅有5%,临床急需新的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肿瘤局部消融治疗手段,具有高效、副作用小、可重复、可联合治疗等优点。PDT治疗CRC还有其他优势:愈合过程中不会导致胶原破坏,进而避免瘢痕性狭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在晚期CRC的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该技术包含三大要素: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特定波长的激发光和分子氧,其中光敏剂的研发一直是PDT研究的热点。1996年Photofrin(PF)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作为第一个抗癌光敏剂,PF在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皮肤癌等数十类肿瘤数万例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中晚期尤其是不适宜或者不愿采用传统肿瘤疗法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但PF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皮肤光毒性大、有效成分不明等问题,而且价格昂贵,我国临床尚未应用。因此,开发新型高效低毒、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敏剂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研究人员对PF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制备出工业化产率较高、较易纯化、水溶性较好的华卟啉钠(sinoporphyrin sodium,DVDMS);与PF相比,DVDMS有效成分明确,含量高达98%,质量标准可控,有效剂量仅需前者的约1/10,治疗完成后所需避光时间大大减小。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发明专利,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取化学药品注册分类1.1类新药临床研究批件,有望用于晚期食管癌等肿瘤的治疗,目前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作为细胞的一种防御机制,自噬广泛参与生理及病理过程。部分研究发现,抗肿瘤治疗中,自噬可帮助肿瘤细胞特别是肿瘤干细胞逃避不良的治疗刺激,导致肿瘤治疗效果下降以及肿瘤耐药。自噬抑制剂联合化疗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肿瘤的耐药性,增强肿瘤化疗效果,部分临床试验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表明,PDT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而且自噬在PDT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能因细胞的类型、光敏剂的种类及剂量等因素而不同。DVDMS作为一种新研发的光敏剂,目前相关报道比较有限,并且未见2 DVDMS-PDT诱导肿瘤自噬方面的报道。本课题拟从DVDMS-PDT体内外对结直肠癌诱导凋亡和自噬、以及自噬对抗肿瘤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DVDMS在结直肠癌治疗方面的效果和自噬在其中的发挥的作用,以期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实验主要采用CCK-8法、形态学观察、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等方法研究了DVDMS-PDT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作用;通过HCT116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和HE染色等方法对体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DVDMS-PDT对人结肠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其诱导凋亡、抑制克隆形成和体内抗肿瘤作用显着优于PF-PDT。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Western blot、MDC染色、透射电镜观察、TUNEL和免疫组化从诱导凋亡和自噬两方面对DVDMS-PDT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DVDMS-PDT可通过诱导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而且该过程中同时诱导发生自噬。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机制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自噬在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抑制自噬对DVDMS-PDT处理的HCT116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并通过HCT116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和HE染色、免疫组化、TUNEL等方法对体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DVDMS-PDT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过程中诱导产的自噬对结肠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实验条件下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预处理HCT116细胞可抑制其发生自噬,并增强DVDMS-PDT的抗肿瘤效果。另外,研究还发现联合治疗方案抗肿瘤效果突出可能与氯喹增强DVDMS-PDT对结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有关,相关结果还需进行深入的后续研究。本研究中自噬抑制剂只采用了氯喹,用法和用量未作详细探讨,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并控制毒副作用,未来应用方面还需对其他自噬抑制剂以及相应的用法和用量进行详尽的研究。结论本课题研究表明:华卟啉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结肠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相同条件下,其抗肿瘤能力显着优于阳性对照药Photofrin;DVDMS-PDT通过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但是该过程中诱导产生的自噬为结肠癌细胞的自我保护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联用自噬抑制剂氯喹可显着增强DVDMS-PDT抗肿瘤作用,这可能与杀伤结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相关。

杨柯[9](2017)在《新型共轭体系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测试》文中提出在抗肿瘤领域,光动力治疗(PDT)作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新的治疗手段,有着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卟啉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光敏剂,它有着特殊的共轭大环结构,性质稳定,参与一些重要的生命活动,被称之为“生命的颜色”。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内容:1.介绍了卟啉结构特点、主要的合成方法以及卟啉与DNA的三种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了光动力治疗光化学、光物理机制和抗肿瘤机制,对光敏剂的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了解了有关于钌配合物、1,10-邻菲罗啉和不对称卟啉的性质以及应用。2.合成了五个目标卟啉化合物,卟啉通过咪唑环连接邻菲罗啉,增加了体系的共轭程度,并引入钌配合物,增加了体系的水溶性,在咪唑环上引入丁烷和十八烷,改善了该体系的疏水/亲水平衡。设计的目标卟啉化合物以及中间体,通过紫外、核磁共振、质谱、红外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3.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目标卟啉化合物与DNA结合模式,得出卟啉1可能是以外部结合的方式与DNA作用,卟啉2、3可能是以外部堆积的方式与DNA结合的,而卟啉4、5可能是以插入的方式与DNA作用的。对卟啉与DNA的结合常数进行分析,得出卟啉5与DNA的结合能力最强,卟啉3的结合能力最弱。4.利用DPBF间接法,测定了目标卟啉的单线态氧产率,其中卟啉5有较高的单线态氧产率,是H2TPP的3.5倍。而卟啉化合物与铜配位后导致对其共轭体系减弱,使卟啉3、4的单线态氧产率降低。5.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目标卟啉化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得出卟啉-钌邻菲罗啉配合物5浓度为40μmol/L能将DNA切割完全。相比之下,卟啉1、2、3对DNA的切割能力较弱。综上,钌配体卟啉5对DNA有较强的作用能力,有望成为潜在的光敏剂,为后期的细胞活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邹烨璘[10](2017)在《铂基化BODIPY纳米粒在肿瘤光治疗方面的应用》文中认为光治疗作为一类新型的肿瘤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毒副作用小、选择性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光敏剂、光源及组织内的氧是光动力治疗的三要素,其核心物质是光敏剂。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成分,光敏剂可大致分为:(1)卟啉类及其前药,如光卟啉(Photofrin),5-氨基酸酮戊酸(5-ALA)等;(2)叶绿素类,如紫红素,二氢卟吩等;(3)染料分子,如酞菁类,氟硼二吡咯类等。传统光敏剂普遍存在水溶性差、光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等问题。因此,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性能光敏剂,以提高其肿瘤靶向性、生物相容性、光转换效率以及近红外光吸收能力等,是光治疗领域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光动力与光热治疗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光热治疗促使肿瘤内部吸收更多的分子氧,所以将光动力与光热治疗联合起来的多功能光敏剂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光动力活性,且光热作用的辅助有利于药物更好的在肿瘤中转运及摄取。本文利用氟硼二吡咯(BODIPY)的荧光染料母核,通过配位作用实现了BODIPY的铂基化,希望利用贵金属铂(Pt)的重原子效应和d-d跃迁以增强其光动力和光热治疗活性。之后通过聚乙二醇(PEG)双链修饰,构建出可自组装的光敏剂纳米胶束,最终实现高效的肿瘤消融效果。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目前肿瘤疾病的现状及疗法,光治疗发展及光敏剂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氟硼二吡咯类染料作为光敏剂的研究情况。同时,综述了当前铂类配合物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立体依据和设计思路。第二章:详细描述了铂基化BODIPY光敏剂分子的设计、合成和表征,以及自组装Bodiplatin-NPs胶束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结构表征表明,Bodiplatin-NPs的粒径均一,分散性好。并进一步对Bodipy、Bodiplatin和Bodiplatin-NPs进行了光物理性质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铂原子能显着提高其系间窜跃(S1?T1)和非辐射跃迁,同时胶束内核的π-π堆积作用使得纳米粒药物有更高的的系间窜越效率和良好的光稳定性。第三章:在细胞水平研究了Bodiplatin-NPs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药物摄取、亚细胞定位、光诱导细胞内的ROS水平和ROS破膜效应的考察,并进一步测试药物对4T1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凋亡机制,最终证明了铂基化纳米粒Bodiplatin-NPs能够在肿瘤细胞内发挥有效的光损伤作用。第四章:在动物水平考察了Bodiplatin-NPs的生物效应,主要涉及荷瘤小鼠体内的光动力/光热联合治疗的抑瘤作用。实验证明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表明光动力/光热联合治疗的策略下,能有效消除肿瘤。此外,并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毒副作用做了考察,发现药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第五章:临床上的660 nm激光器光照强度大多在50-200 mW/cm2之间,本文在这一章节通过相关的体外、体内实验考察了Bodiplatin-NPs在临床治疗条件下(150mW/cm2)的光动力/光热活性和活体抑瘤效果。实验结果证明在临床可接受的低激光强度条件下,药物也保持着显着的抗肿瘤活性。

二、血卟啉光动力抗癌技术造福人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卟啉光动力抗癌技术造福人类(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恶性黑色素瘤概述
        1.1.1 恶性黑色素瘤简介
        1.1.2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1.2 黄连素概述
        1.2.1 黄连素简介
        1.2.2 黄连素在肿瘤上的应用
        1.2.3 黄连素的光敏特性
    1.3 光动力疗法概述
        1.3.1 光动力疗法的简介
        1.3.2 光动力疗法的作用原理及影响因素
        1.3.3 光动力疗法在临床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4 细胞凋亡研究
        1.4.1 细胞凋亡的简介
        1.4.2 自噬介导的细胞凋亡
        1.4.3 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
    1.5 项目研究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常用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常用试剂配置
    2.4 常用实验方法
        2.4.1 细胞复苏
        2.4.2 细胞的传代
        2.4.3 细胞的冻存
        2.4.4 细胞内的总RNA的提取
        2.4.5 RNA的反转录
        2.4.6 实时荧光PCR (Real Time PCR反应,RT-PCR反应)
        2.4.7 细胞内总蛋白提取
        2.4.8 蛋白定量
        2.4.9 Western Blot实验
        2.4.10 MTT实验
        2.4.11 Annexin V-APC/7-AAD双染FCM检测
        2.4.12 质粒扩增和提取
        2.4.13 细胞瞬时转染
第3章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BR-PDT的荧光效果
        3.3.2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3.4 实验结果
        3.4.1 BBR光敏活性的探究
        3.4.2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BBR-PDT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株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Annexin V-APC/7-AAD双染FCM检测细胞凋亡率
        4.3.2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
    4.4 实验结果
        4.4.1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亡率的影响
        4.4.2 BBR-PDT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促凋亡指示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BBR-PDT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自噬和ER stress作用
    5.1 概述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检测
    5.4 实验结果
        5.4.1 BBR-PDT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自噬水平的研究
        5.4.2 BBR-PDT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细胞ER stress水平的影响
    5.5 讨论
第6章 BBR-PDT通过激活自噬-ER stress引起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
    6.1 概述
    6.2 实验材料
        6.2.1 细胞株
        6.2.2 主要实验试剂
        6.2.3 主要实验仪器
    6.3 实验结果
        6.3.1 BBR-PDT引起的自噬水平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6.3.2 BBR-PDT引起的自噬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6.3.3 BBR-PDT激活的ER stress-自噬通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6.4 讨论
第7章 BBR-PDT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作用靶标的研究
    7.1 概述
    7.2 实验材料
        7.2.1 细胞株
        7.2.2 主要实验材料
        7.2.3 主要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构建CHOP蛋白敲低和过表达质粒
    7.4 实验结果
        7.4.1 CHOP蛋白敲低和过表达效率验证
        7.4.2 BBR-PDT中CHOP蛋白表达量对的细胞内ROS浓度的影响
        7.4.3 BBR-PDT中CHOP蛋白表达量对ER stress-自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7.5 讨论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高分子纳米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的概述
        1.1.1 癌症的特点及现状
        1.1.2 癌症治疗手段
    1.2 抗肿瘤药物
        1.2.1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1.2.2 血管阻断剂(VDAs)
    1.3 光动力治疗
        1.3.1 光动力学药物-光敏剂(PSs)
        1.3.2 光动力的联合治疗
    1.4 HIF-1缺氧抑制剂作为抗癌治疗
        1.4.1 微管抑制剂—2-甲氧基雌二醇
        1.4.2 HIF-1反式激活抑制剂—PX478
        1.4.3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小檗碱(BBR)
        1.4.4 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Temsirolimus)
    1.5 纳米药物概述
        1.5.1 纳米药物的物化性质以及优势
        1.5.2 聚氨基酸为载体的纳米药物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合物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
        2.2.2 设备
        2.2.3 聚L-谷氨酸(PLG)的制备及表征
        2.2.4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PLG-g-mPEG)的制备及表征
        2.2.5 药代动力学筛选载体材料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PLG-g-mPEG)的制备及表征
        2.3.2 PLG160-g-mPEG2K的接枝率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康普瑞汀和卟啉的聚氨基酸纳米药物的联合用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表征
        3.2.3 PEG化康普瑞汀和卟啉的聚氨基酸纳米药物体系的制备
        3.2.4 载药量的测定
        3.2.5 纳米药物的粒径、形貌以及电势表征
        3.2.6 体外药物释放
        3.2.7 PLG-g-mPEG-TPP单线态氧(~1O_2)的测试
        3.2.8 细胞培养
        3.2.9 细胞内ROS的测定
        3.2.10 细胞内吞研究
        3.2.11 细胞存活率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卟啉的合成(TPP-NH2)
        3.3.2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PLG-g-mPEG)的制备与表征
        3.3.3 PLG-g-mPEG-CA4的制备及表征
        3.3.4 PLG-g-mPEG-CA4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3.3.5 PLG-g-mPEG-TPP的制备及表征
        3.3.6 单线态氧(~1O_2)的检测
        3.3.7 细胞内ROS的测试
        3.3.8 细胞内吞的研究
        3.3.9 细胞增殖抑制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卟啉和康普瑞汀双药共载纳米体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表征
        4.2.3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键合双药纳米体系(PLG-g-mPEG-CA4/TPP)的制备
        4.2.4 纳米药物的粒径以及形貌表征
        4.2.5 单线态氧的检测
        4.2.6 体外药物释放
        4.2.7 细胞培养
        4.2.8 细胞内吞研究
        4.2.9 细胞内ROS的测试
        4.2.10 细胞存活率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键合双药纳米体系(PLG-g-mPEG-CA4/TPP)的制备及表征
        4.3.2 单线态氧(~1O_2)的检测
        4.3.3 纳米药物的体外释放
        4.3.4 双药纳米体系(PGCT)的细胞内吞实验
        4.3.5 细胞内ROS的研究
        4.3.6 双药纳米体系(PGCT)细胞增殖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康普瑞汀纳米药物与HIF-1抑制剂联用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
        5.2.2 表征
        5.2.3 PLG-g-mPEG-CA4纳米药物(CA4-NPs)的制备及表征
        5.2.4 细胞的培养
        5.2.5 动物的研究
        5.2.6 CA4-NPs与HIF1抑制剂联用抗肿瘤预实验
        5.2.7 细胞乏氧环境的构建
        5.2.8 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5.2.9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
        5.2.10 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荧光(IF)染色
        5.2.11 体内抑瘤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盐化PLG-g-mPEG-CA4 纳米药物(CA4-NPs)的制备及表征
        5.3.2 CA4-NPs和Temsirolimus对4T1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评价
        5.3.3 体外Temsirolimus对 HIF1α表达下调的评价
        5.3.4 Temsirolimus和 CA4-NPs体内协同作用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5.3.5 体内联合治疗的机制确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以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基于碘菁染料的靶向纳米粒对肿瘤的协同光疗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靶向纳米粒(HPC)的制备与表征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靶向纳米粒HPC的合成
        4 形态表征
        5 粒径与Zeta电位检测
        6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的扫描
        7 荧光稳定性的检测
    结果
        1 形态表征
        2 粒径与Zeta电位检测
        3 HPC的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
        4 HPC的荧光稳定性
    讨论
第二部分 靶向纳米粒(HPC)的体外光动力学与光热性能评价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靶向纳米粒HPC的体外PDT效果考察
        3.1 功率密度对HPC的 PDT效果影响研究
        3.2 浓度对HPC的 PDT效果影响研究
        3.3 照射时间对HPC的 PDT效果影响研究
        4 靶向纳米粒HPC的体外光热效果考察
        4.1 功率密度对HPC的 PTT效果影响研究
        4.2 浓度对HPC的 PTT效果影响研究
    结果
        1 靶向纳米粒HPC的体外光动力学效果考察
        2 靶向纳米粒HPC的体外PTT效果考察
    讨论
第三部分 靶向纳米粒(HPC)体外细胞水平活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靶向纳米粒HPC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3.1 MTT法考察HPC的细胞毒性
        3.2 靶向纳米粒HPC的溶血毒性研究
        4 细胞摄取HPC及摄取机制的研究
        5 HPC的细胞内光动力学效果及光热效果评价
        6 HPC的体外协同治疗效果评价
        6.1 MTT法考察HPC的协同治疗效果
        6.2 AM/PI染色法考察HPC的协同治疗效果
        6.3 流式细胞实验考察HPC的协同治疗效果
    结果
        1 靶向纳米粒HPC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2 细胞摄取HPC及摄取机制的研究
        3 HPC的细胞内光动力学效果及光热效果评价
        4 HPC的体外协同治疗效果评价
        4.1 MTT法考察HPC的协同治疗效果
        4.2 AM/PI染色法与流式细胞实验考察HPC的协同治疗效果
    讨论
第四部分 靶向纳米粒(HPC)体内活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HPC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的研究
        4 BALB/c小鼠皮下异位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5 体内分布实验
        6 体内PTT/PDT效果考察
        7 HPC体内协同治疗效果与免疫效果考察
    结果
        1 HPC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的研究
        2 体内分布实验
        3 体内PTT/PDT效果考察
        4 HPC体内协同治疗效果与免疫效果考察
        4.1 HPC对4T1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
        4.2 离体肿瘤HE染色
        4.3 肿瘤内免疫因子与免疫细胞含量测定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5-羟基-2(5H)呋喃酮及其衍生物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5-羟基-2(5H)呋喃酮概述
    1.3 5-羟基-2(5H)呋喃酮的合成研究进展
        1.3.1 热化学合成方法
        1.3.2 光化学合成方法
    1.4 5-羟基-2(5H)呋喃酮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4.1 五元环上取代基的衍生物研究进展
        1.4.2 5-烷氧基-2(5H)呋喃酮衍生物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药品
    2.2 仪器设备
    2.3 光氧化法制备5-羟基-2(5H)呋喃酮
        2.3.1 光氧化反应
        2.3.2 实验步骤
        2.3.3 光氧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2.3.4 产物的纯化
        2.3.5 产物的结构表征及纯度的测定
        2.3.6 产物的定量分析
        2.3.7 ESR分析实验
    2.4 光氧化法制备5-羟基-2(5H)呋喃酮衍生物
        2.4.1 反应方程式
        2.4.2 实验步骤
    2.5 5-烷氧基衍生物的制备
        2.5.1 实验步骤
        2.5.2 结构表征
        2.5.3 水溶性实验
第3章 结果和讨论
    3.1 5-羟基-2(5H)呋喃酮结果讨论
        3.1.1 光氧化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3.1.2 5-羟基-2-呋喃酮分离纯化及纯度表征结果
        3.1.3 5-羟基-2(5H)呋喃酮的结构表征结果
        3.1.4 5-羟基-2-呋喃酮分离纯化及纯度表征结果
        3.1.5 HPLC色谱法定量分析原料转化率和产物收率
        3.1.6 ESR分析实验结果和机理讨论
        3.1.7 小结
    3.2 5-羟基-2(5H)呋喃酮衍生物数据分析
        3.2.1 5-羟基-2(5H)呋喃酮衍生物的合成
        3.2.2 5-羟基-2(5H)呋喃酮衍生物的结构表征结果及分析
        3.2.3 5-羟基-2(5H)呋喃酮衍生物的1HNMR数据分析
        3.2.4 小结
    3.3 5-烷氧基衍生物数据分析
        3.3.1 5-烷氧基衍生物的结构表征结果
        3.3.2 5-烷氧基衍生物的水溶性特点
        3.3.3 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总结
    4.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金属有机框架用于肿瘤诊断、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
        1.1.1 肿瘤标志物
        1.1.2 肿瘤细胞适配体
        1.1.3 药物治疗肿瘤
        1.1.4 光动力治疗肿瘤
    1.2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概述
    1.3 基于MOFs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研究
    1.4 基于MOFs材料在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
    1.5 纳米MOFs在光动力疗法方面的应用研究
    1.6 论文构思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OFs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ATP方面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合成Ce-MOF
        2.3.2 基于Ce-MOF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2.3.3 基于Ce-MOF的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检测
        2.3.4 Ce-MOF电化学传感选择性研究
        2.3.5 人血清ATP的检测
    2.4 结果和讨论
        2.4.1 材料表征
        2.4.2 基于Ce-MOF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可行性和灵敏度研究分析
        2.4.3 Ce-MOF对ATP的检测选择性和重复性研究分析
        2.4.4 Ce-MOF在临床上的应用
    2.5 结论
第3章 MOFs功能化修饰后pH控制药物释放和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UMCM-1-NH_2的合成
        3.2.3 DNA功能化材料的制备
        3.2.4 FA与 DNA复合物的制备
        3.2.5 药物负载及释放
        3.2.6 细胞培养及细胞毒性实验、荧光成像实验
        3.2.7 动物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DNA\FA功能化修饰分析
        3.3.3 功能复合修饰材料载药分析
        3.3.4 细胞内毒性的检测分析
        3.3.5 细胞荧光成像检测
        3.3.6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DNA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肿瘤细胞示踪、靶向给药和光动力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PCN-224的合成
        4.2.3 药物负载及释放
        4.2.4 DNA对DOX@PCN-224的功能化修饰
        4.2.5 产生活性氧的检测
        4.2.6 细胞培养
        4.2.7 细胞毒性测试
        4.2.8 细胞成像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2 药物负载及释放
        4.3.3 PCN-224光学性能分析
        4.3.4 细胞成像检测结果分析
        4.3.5 细胞毒性检测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光敏剂构效关系研究和PI3K抗肿瘤药物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光敏剂绪论
    1 引言
    2 光敏剂
        2.1 光敏剂的发展
        2.2 光敏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2.3 单线态氧
    3 WEKA
    4 实验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光敏剂结构与单线态氧产率的研究
    1 数据来源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采集
        1.3 采集数据的检查
    2 光敏剂结构收集
        2.1 数据来源
        2.2 结构转换
    3 光敏剂的结构与单线态氧产率的分类模型建立
        3.1 筛选分子描述符
        3.2 分类模型的建立
        3.2.1 分类
        3.2.2 建立分类模型
        3.2.3 建模结果
        3.2.4 预测及分类模型的确定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I3K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1 背景
    2 PI3K与 肿瘤
        2.1 PI3K结构与分类
        2.2 PI3K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
        2.3 PI3Kα抑制剂的研发现状
        2.4 课题研究意义
    3 实验方法和结果
        3.1 PI3Kα 抑制剂的合成
        3.1.1 实验材料
        3.1.2 PI3Kα 抑制剂的合成
        3.2 生物学评价
        3.2.1 构建蛋白表达质粒
        3.2.2 PI3Kα 蛋白表达所用的菌株
        3.2.3 培养基及溶液试剂配制
        3.2.3.1 培养基
        3.2.3.2 溶液试剂
        3.2.4 PI3Kα 蛋白表达和纯化
        3.2.4.1 PI3Kα 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3.2.4.2 PI3Kα 蛋白在昆虫细胞中表达
        3.2.4.3 PI3Kα 蛋白纯化
        3.2.4.3.1 超声裂解菌体
        3.2.4.3.2 收集上清液
        3.2.4.3.3 镍柱亲和层析纯化
        3.2.4.3.4 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3.2.4.3.5 分子筛层析纯化
        3.2.4.3.6 蛋白冻存
        3.2.5 PI3Kα 的结晶
        3.2.6 蛋白晶体的数据收集及结构解析
        3.2.7 PI3K体 外酶活的测定
        3.3 结果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光敏剂合成结构图
附录2 CLASSIFIER OUTPUT
附录3 各类谱图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7)具有光动力性能的阳离子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
        1.1.1 多模式治疗
        1.1.2 多功能成像诊疗
        1.1.3 纳米粒子递送平台
    1.2 基因治疗(GT)
        1.2.1 基因治疗简介
        1.2.2 基因递送
        1.2.3 聚阳离子基因载体
        1.2.4 自组装超分子聚合物基因载体
    1.3 光动力治疗(PDT)
        1.3.1 光动力疗法原理
        1.3.2 光敏剂的进展与选择
        1.3.3 光化学内化(PCI)
        1.3.4 光动力治疗的进展
    1.5 课题意义
        1.5.1 以多巴胺为骨架构建的具有光动力能力的纳米基因载体
        1.5.2 基于主客体自组装构建的具有光响应的基因载体
第二章 以多巴胺为骨架构建的具有光动力能力的纳米基因载体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RB的制备
        2.2.3 PDA/RB (PRB)的制备
        2.2.4 阳离子聚合物PGED的制备
        2.2.5 PRB-PGED(PRP)的制备
        2.2.6 表征
        2.2.7 单线态氧检测
        2.2.8 PRP络合pDNA能力的表征
        2.2.9 体外细胞毒性的检测
        2.2.10 体外细胞转染的检测
        2.2.11 细胞内吞以及细胞内单线态氧的检测
        2.2.12 体内和体外的联合治疗实验
        2.2.13 显着性差异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RP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3.2 单线态氧的检测
        2.3.3 PRP络合pDNA的能力表征
        2.3.4 细胞内毒性的检测
        2.3.5 细胞内转染的检测
        2.3.6 细胞内的荧光成像和PDT
        2.3.7 光动力/基因联合治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主客体自组装构建的具有光响应的基因载体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CD_2的制备
        3.2.2.1 CD-OTs的制备
        3.2.2.2 CD-N_3的制备
        3.2.2.3 CD_2的制备
        3.2.3 CD_2-Br的制备
        3.2.4 CD_2-PGMA的制备
        3.2.5 CD_2-PGEA的制备
        3.2.6 TAPc-Fc的制备
        3.2.7 组装产物CD_2-PGEA-TAPc-Fc的制备
        3.2.8 对照组产品的制备
        3.2.8.1 CD-Br的制备
        3.2.8.2 CD-PGMA的制备
        3.2.8.3 CD-PGEA的制备
        3.2.9 聚合物的表征
        3.2.10 聚合物/pDNA的表征
        3.2.11 体外细胞毒性
        3.2.12 体外转染以及吞噬效率测定
        3.2.13 显着性差异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小分子产物及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3.2 阳离子聚合物/pDNA络合能力表征
        3.3.3 阳离子聚合物/pDNA体外毒性转染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8)华卟啉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抗结肠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DVDMS-PDT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结肠癌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一)HCT116细胞对DVDMS的摄取
        (二)DVDMS-PDT对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
        (三)DVDMS-PDT对HCT116移植瘤的杀伤作用
        (四)DVDMS-PDT抗结肠癌作用机制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联合应用氯喹增强DVDMS-PDT抗结肠癌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一)氯喹对DVDMS-PDT抗结肠癌作用的影响
        (二)DVDMS-PDT对结肠癌肿瘤干细胞的影响
    三、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华卟啉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9)新型共轭体系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卟啉的结构
    1.3 卟啉的合成
        1.3.1 卟啉的半合成方法
        1.3.2 卟啉的全合成方法
    1.4 卟啉与DNA相互作用模式
    1.5 卟啉小分子与DNA作用模式研究手段
        1.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5.2 荧光发射光谱法
        1.5.3 圆二色谱法
        1.5.4 粘度法
        1.5.5 电化学法
        1.5.6 凝胶电泳法
    1.6 光动力治疗
        1.6.1 光动力治疗的理化机制
        1.6.2 光动力治疗抗肿瘤机制
        1.6.3 光敏剂
    1.7 金属钌抗肿瘤研究
    1.8 1,10-邻菲罗啉
    1.9 不对称卟啉研究
    1.10 本文设计方案
第二章 新卟啉及其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
        2.3.2 表征谱图分析
第三章 新卟啉与DNA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所需溶液浓度的制备
        3.2.3 卟啉化合物与DNA作用光谱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3.2 荧光发射光谱
        3.3.3 圆二色谱
        3.3.4 单线态氧产率
        3.3.5 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铂基化BODIPY纳米粒在肿瘤光治疗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肿瘤的现状及疗法
        1.1.1 肿瘤的现状
        1.1.2 肿瘤的疗法
        1.1.3 肿瘤光治疗
        1.1.4 肿瘤联合治疗策略
    1.2 光敏剂的发展
        1.2.1 光敏剂作用机制
        1.2.2 光敏剂的概述
        1.2.3 BODIPY的研究进展
    1.3 铂类配合物的简介
        1.3.1 铂类配合物激发态的调控
        1.3.2 铂类配合物的应用
    1.4 本文策略
第二章 Bodiplatin-NPs的合成、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Bodiplatin的合成与表征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3 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小结
第三章 Bodiplatin-NPs在细胞内的活性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摄取途径与摄取量的考察
        3.3.2 细胞共定位考察
        3.3.3 DHE(dihydroethidium,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染色
        3.3.4 AO(吖啶橙)染色
        3.3.5 细胞毒性测试
        3.3.6 细胞凋亡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摄取途径与摄取量的考察
        3.4.2 细胞共定位考察
        3.4.3 DHE(dihydroethidium,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染色
        3.4.4 AO(吖啶橙)染色
        3.4.5 细胞毒性测试
        3.4.6 细胞凋亡考察
    3.5 小结
第四章 Bodiplatin-NPs在动物体内的活性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药代动力学考察
        4.3.2 组织分布考察
        4.3.3 肿瘤热成像实验
        4.3.4 活体肿瘤DHE染色
        4.3.5 抑瘤效果的考察
        4.3.6 H&E(Haematoxylin & Eosin)染色
        4.3.7 长期组织分布的考察
        4.3.8 生化指标的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药代动力学考察
        4.4.2 组织分布考察
        4.4.3 肿瘤热成像实验
        4.4.4 活体肿瘤DHE染色
        4.4.5 抑瘤效果的考察
        4.4.6 H&E(Haematoxylin & Eosin)染色
        4.4.7 长期组织分布的考察
        4.4.8 生化指标的检测
    4.5 小结
第五章 Bodiplatin-NPs在临床剂量内的治疗效果考察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部分
    5.4 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
致谢

四、血卟啉光动力抗癌技术造福人类(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诱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D]. 方加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高分子纳米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D]. 于海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碘菁染料的靶向纳米粒对肿瘤的协同光疗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D]. 迟金男. 青岛大学, 2020(01)
  • [4]5-羟基-2(5H)呋喃酮及其衍生物的制备[D]. 于文雅.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2)
  • [5]金属有机框架用于肿瘤诊断、治疗的研究[D]. 张远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6]光敏剂构效关系研究和PI3K抗肿瘤药物发现[D]. 邓梦.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具有光动力性能的阳离子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吴蕊.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8]华卟啉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抗结肠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朱冰.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9]新型共轭体系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测试[D]. 杨柯.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10]铂基化BODIPY纳米粒在肿瘤光治疗方面的应用[D]. 邹烨璘. 苏州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血卟啉光动力抗癌技术造福人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