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走读”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乡镇干部“走读”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剖析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钱兆军[1](2021)在《“走读式”谈话安全工作研究 ——以山东省L县为例》文中指出

刘康[2](2020)在《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研究 ——以和顺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谓“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形成对比,根据不同的区域贫困环境、不同状况的贫困户,使用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对贫困对象实施精准的识别、帮扶、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2012年始,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将帮扶干部作为“六个精准”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对帮扶干部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目前存在很多“扶富不扶贫”、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不均衡、越扶越贫、“脱靶”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所以加强帮扶干部管理有利于中央的各项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户、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提升脱贫成效等。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小康社会这一必须要完成的“军令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帮扶干部中最具有力量的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贫困群众联系最紧密的驻村帮扶干部模式。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管理,有利于帮扶政策措施到村到户,实施“精准滴灌”的重要管道;有利于打通宏观与微观扶贫紧密结合的有效通道,实现多样化帮扶满足多维度需求,提升贫困农村治理效能。因此,研究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和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具代表性。本文以和顺县为典型案例,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重新审视和顺县的情况,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其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本文主要运用四个章节进行详细探讨:第一章是驻村干部帮扶管理概述。主要对驻村干部帮扶管理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廓清了相关理论内涵,并分析了加强精准扶贫中驻村干部帮扶管理的必要性。第二章主要阐述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现状。梳理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现状,研究分析基本状况、基本措施和帮扶取得管理成效。第三章着重分析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基于梳理与分析,认为其存在选派人员不当、多头管理的现象,驻村帮扶干部“异化”,驻村帮扶干部日常监管有盲点等问题。进而厘清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二是帮扶功利化;三是督查考核机制不健全。第四章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关针对性建议。一是压实各级责任,明确各级责任是什么;二是加强队伍管理,夯实脱贫攻坚帮扶主体基础;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明确考核内容和步骤,进一步强化结果运用。本文借鉴吸收了国内和国外的干部帮扶管理相关理论成果,以和顺县驻村帮扶干部管理为典型案例,对我国精准扶贫中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借鉴价值。

李世艳[3](2020)在《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高压态势的逐步形成、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纪检监察机关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监督别人的人更要做好自我监督。案件查办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要业务,做好对于案件查办过程的监管是提高案件质量、保证案件效果的重要抓手,是纪检监察机关强化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对于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明确要求,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优化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问题,选取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监察委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与平川区监察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和程序正义理论,寻找出目前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存在规范化水平监管不严、制度化建设不全面、权利保障合法化监管力度不大、方案执行程序化监管不到位、涉案财物监管科学化水平不高五方面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有思想认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通过对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深入分析,借鉴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改进案件监督管理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共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转变传统落后思想观念、加强与监管相关的制度建设、全面监管案件查办全流程、提高信息化监管手段四个方面优化全流程监管的建议,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为加强我国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工作,作出一定理论上的探索。

奚慧萍[4](2020)在《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研究 ——基于安徽四个乡镇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也是政府和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研究,能够让大众准确了解乡镇干部“走读”的现状,精准把握乡镇干部“走读”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有利于丰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研究,而且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基层干部培养、重塑基层政府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安徽4个乡镇的调查分析基础上,运用社会角色理论、自我认同理论以及综合激励理论,从以下五个部分对乡镇干部“走读”现象进行全面研究。第一,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选题意义、核心概念、文献回顾、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乡镇“走读”干部在房屋购置、交通工具、通勤时间、值勤制度、激励措施等方面的状况,进一步分析了乡镇“走读”干部在地域分布、数量、性别、年龄、走读意愿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三,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交通通信技术、基层干部监督制度和职务晋升政策、乡镇干部自身角色冲突与生存焦虑等方面分析乡镇干部“走读”的成因。第四,对乡镇干部“走读”的利弊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其积极作用在于有利于乡镇干部公正处事、维护家庭稳定和谐、增强干部自身工作能力,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其弊端在于可能会削弱党委政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影响乡镇干部工作态度和效率、损害群众合法权益、浪费人力物力资源、恶化基层政治生态环境。第五,从加强乡镇干部思想教育、强化服务宗旨意识;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镇干部满意度与公平感;完善乡镇干部管理制度,增强干部自身内动力;加强乡镇干部人文关怀,解决干部后顾之忧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使乡镇干部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到“沉下心”“留住身”。

褚楚[5](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甘雪娇[6](2019)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省Z县为例》文中指出“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作为由国家主导、政府出资的无偿性补助,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降低辍学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H省国家级贫困县Z县作为调查区域,选取Z县3个乡镇共6所中小学作为样本进行实地调查,结合量化、质性研究,查阅大量文献,发放问卷,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等,对Z县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一补”政策的发展历程,具体实施层面的操作如评定时间、程序、金额、发放方式等,家长及学生对政策的满意度等多方面了解、分析该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对调查反馈数据所做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一补”政策存在补助金额少,名额少,县财政承担较大压力,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贫困生认定材料办理难,评定程序繁琐,补助未考虑到学生贫困程度的差异性等问题。解决“一补”现存问题,优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应适时建立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分别设立针对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性资助”和专门针对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性资助”,将“寄宿生补助”作为“补助性资助”其中的一个项目,并提高补助金额,以贫困生实际人数确定资助名额,构建差异化资助方案,简化评审程序等。与此同时,要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主要财政责任,并积极引导社会资助力量办学,构建一个强有力、全方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

王敏[7](2018)在《悬浮型政权:成因及破解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权与农民日渐疏离,成为悬浮于基层社会之上的政权。治理权威衰变的乡镇政权将村级组织纳入自身的权力框架,村级组织也呈现出悬浮性。乡镇和村级组织悬浮源于治理能力衰变、干部"离农化"、压力型体制、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民的原子化功利化,同时也与农业税取消和计划生育压力大大减轻相关。破解悬浮困境,应着力提升乡镇和村级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变压力型体制为民主合作体制,治理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民的原子化功利化以及坚持走群众路线。

杨颖[8](2018)在《县域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Y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学校布局关乎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历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撤并学校时主要采用的标准是人口数量和学校规模,指标单一,致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增加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消极影响。2012年国家叫停和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如何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本研究以县域为尺度研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校空间布局问题,尝试从地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出发,分析学校布局影响因素、构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县域学校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研究,以期对西部山区县域学校合理布局规划起到借鉴作用。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县域内学校布局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地质、交通)和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文化、政策)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依据云南省地理特点建构不同地理条件下学校布局类型,包括坝区学校布局和山区学校布局,并基于学校布局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坝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山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学校布局应遵循的原则。随后,本文以云南省Y县小学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采取实地调查、访谈的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和规划技术,建构地形、人口、学校等数据库,分析Y县农村小学布局的时空演变及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可知当前Y县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并不均衡,邻近度分析表明行政村最远到校距离为13.63km,行政村与最近学校距离平均值为3112.03m,学校距离超过5km范围的行政村有33个,占30.28%。缓冲区分析表明随着学校的减少,小学服务面积减少,一些村庄处于学校服务盲区。基于Y县的地理特点,本研究采用山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判定各乡镇学校布局的合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经过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将Y县8镇一乡的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归为三种类型,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突出贡献的指标是人口指标、自然地理指标和交通便捷度指标。Y县小学布局呈聚集状态,校点收缩较大;学校的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形成这一学校布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农村学龄儿童人数减少;其二是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质量低;其三是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学校向乡镇集中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然而,也带来中心校拥挤、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学生上学距离变远、加重农民负担问题,教育公平并未实现。最后本研究根据该县域学校布局的特点提出学校布局优化发展策略,在学校布局中应坚持公平优先原则,停止撤并学校、多设校点,在少数民族聚集区举办小学或教学点;加强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从而使学校布局满足民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宋常青[9](2018)在《基层呼唤更多“狗不咬干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年前,记者曾参加一次全国范围的干部作风调研,黑龙江省委组织部一位负责同志说起他鉴别乡镇干部工作作风时,除了听干部怎么说,还有一个直观的指标,就是看这名干部入户时"农民的狗咬不咬"。有的干部汇报工作头头是道,入户时狗吠不止,对这样的干部要打个问号。"知屋漏者在宇下"。干部要了解真实的基层情况,就必须经常进村入户。记得小时候,

方玉辉[10](2016)在《综合激励视角下乡镇干部的“走读”问题 ——基于7个乡镇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乡镇干部的“走读”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动摇了国家的政权之基,长此以往,将丢失党心民心,因此,乡镇干部“走读”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关于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清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了解现有化解之策的不适应性,从而对目前乡镇干部存在的“走读”问题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激励对策。本文以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为分析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调查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乡镇干部存在的“走读”问题,深入分析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实际,进而从精神、岗位、绩效与奖酬三个方面探讨出化解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综合性激励对策。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了文章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镇干部“走读”问题及其激励化解。一方面对乡镇干部的含义、分类和职责进行了概述;另一方面,介绍了近年来治理“走读”现象的激励措施;最后,在对乡镇干部激励、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综合激励理论进行阐述与评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激励理论与治理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契合性。第三部分,实证研究:基于7个乡镇“走读”问题的调查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调查设计与实施;其次,用SPASS21.0对问卷中乡镇干部的工作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最后,对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成因、危害与目前化解之策的不适应性作了讨论与总结。第四部分,对策探讨:化解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综合激励。笔者提出从精神、岗位、绩效与奖酬三个方面着力来构建化解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综合性激励对策。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选题力求创新。本文的选题围绕着乡镇干部切实存在的“走读”问题展开分析,以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为分析视角,力求对目前“走读”问题的治理困境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实现“治标”与“治本”的结合。第二,研究方法力求创新。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选取了湖北、河南、山东三省的7个乡镇中的部分乡镇干部展开实证调查,以发现其中存在的“走读”问题和获取相关的一手调研资料,并且借助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力求提出具有实用性的对策建议。第三,研究观点力求创新。本文运用综合激励的理论视角,在对激励/努力与工作绩效、工作绩效与奖酬、奖酬与满意感以及满意感与激励/努力四对关系及其关系中涉及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治理“走读”问题的激励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适应性,从精神、岗位、绩效与奖酬三个方面提出破解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综合性激励对策,进而使乡镇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到“沉得下”、“蹲得住”和“干得专”。

二、剖析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剖析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研究 ——以和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驻村帮扶干部管理概述
    1.1 概念界定
        1.1.1 精准扶贫
        1.1.2 驻村帮扶干部
        1.1.3 驻村帮扶干部管理
    1.2 相关理论
        1.2.1 能力贫困理论
        1.2.2 网格化治理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紧迫性
        1.3.1 打通政策措施到村到户精准滴灌重要管道的现实需要
        1.3.2 多样化帮扶措施满足多方位需求的内在要求
        1.3.3 打造紧密联系贫困对象沟通渠道的现实要求
第二章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现状
    2.1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概述
        2.1.1 和顺县基本情况
        2.1.2 和顺县精准扶贫概述
        2.1.3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概况
    2.2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主要举措
        2.2.1 加强选派管理
        2.2.2 完善驻村管理制度
        2.2.3 强化考核激励
        2.2.4 落实驻村保障
    2.3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成效
        2.3.1 进一步强化了驻村帮扶干部的精细化管理
        2.3.2 进一步提高了脱贫攻坚的精准性科学性实效性
        2.3.3 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第三章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存在选派人员不当、多头管理的现象
        3.1.2 存在驻村帮扶干部“异化”的现象
        3.1.3 存在日常监管有盲点的现象
    3.2 和顺县精准扶贫中帮扶干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管理机制不健全
        3.2.2 帮扶功利化
        3.2.3 督查考核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完善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对策
    4.1 压实各级责任
        4.1.1 压实各级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责任
        4.1.2 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
        4.1.3 压实单位包村帮扶责任
        4.1.4 强化属地管理
    4.2 加强队伍管理
        4.2.1 加大“派”的力度
        4.2.2 严格“管”的措施
        4.2.3 激发“干”的感情
    4.3 加强督查考核
        4.3.1 明确考核内容
        4.3.2 明晰考核步骤
        4.3.3 运用考核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监察委
        2.1.2 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
    2.2 理论基础
        2.2.1 流程再造理论
        2.2.2 程序正义理论
第三章 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现状
    3.1 平川区监察委内设机构状况
    3.2 平川区监察委案件监督管理部门现状
    3.3 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措施
第四章 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对案件查办过程的规范化水平监管不严
        4.1.2 对案件查办过程监管的制度化建设不全面
        4.1.3 对涉案人权利保障的合法化监管力度不大
        4.1.4 对方案执行的程序化监管不到位
        4.1.5 对涉案财物监管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4.2 问题的成因
        4.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4.2.2 规章制度不健全
        4.2.3 信息化水平不高
第五章 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优化建议
    5.1 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优化设计
        5.1.1 转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
        5.1.2 加强与监管相关的制度建设
        5.1.3 全面监管案件查办的全流程
        5.1.4 提高信息化监管手段
    5.2 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优化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研究 ——基于安徽四个乡镇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镇干部
        (二)“走读”
    三、文献回顾
        (一)乡镇干部“走读”的特征描述
        (二)乡镇干部“走读”的成因研究
        (三)乡镇干部“走读”的利弊分析
        (四)乡镇干部“走读”的对策研究
    四、理论基础
        (一)社会角色理论
        (二)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
        (三)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镇干部“走读”现状与特征
    一、四个乡镇的基本情况
        (一)四个乡镇的地理位置
        (二)四个乡镇基本情况表
    二、乡镇干部“走读”的现状分析
        (一)超半数乡镇干部在市区或县城购置商品房
        (二)超半数乡镇干部主要依靠代步车通勤
        (三)超半数乡镇干部通勤时间在30分钟之内
        (四)七成乡镇干部无需值夜班且单位无住勤制度
        (五)物质激励更能激起乡镇干部工作动力
    三、乡镇干部“走读”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走读”现象分布比较广泛
        (二)“走读”人数相对数量较多,且男性多于女性
        (三)“走读”干部多集中于中年年龄段
        (四)“走读”受工居距离与房价差异的双重影响
        (五)“走读”多缺乏有效制度约束
第三章 乡镇干部“走读”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一)城区拥有较为优越的配套设施
        (二)现代技术支持乡镇干部“走读”
    二、基层干部监督制度和职务晋升政策的不完善
        (一)乡镇干部“走读”缺乏有效约束
        (二)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逐渐衰减
    三、乡镇干部自身的多重角色冲突和生存焦虑加剧
        (一)乡镇干部难以协调好工作与生活关系
        (二)乡镇干部难以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
第四章 乡镇干部“走读”的利弊分析
    一、乡镇干部“走读”的有利之处
        (一)有利于乡镇干部公正处事
        (二)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和谐
        (三)有利于增强自身工作能力
        (四)有利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二、乡镇干部“走读”的弊端分析
        (一)可能造成干群隔阂
        (二)容易导致疲于往返
        (三)容易导致信息失灵
        (四)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五)诱发负面模仿效应
第五章 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优化举措
    一、加强乡镇干部的思想教育
        (一)定期开展“党的宗旨”等思想教育活动
        (二)让不“走读”的乡镇干部发挥模范作用
    二、提升乡镇干部的满意度与公平感
        (一)促外部公平
        (二)保内部公平
    三、完善乡镇干部管理制度
        (一)完善“走读”约束机制
        (二)完善“走读”监督机制
        (三)完善乡镇干部激励机制
    四、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关怀保障
        (一)健全乡镇食堂管理制度
        (二)积极探索“住镇”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省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农村
        (二) “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
    四、研究现状
        (一) 国内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的研究
        (二) 国内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研究
        (三) 国外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构成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来源
        (三) 样本构成
第一章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
    二、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
第二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政策发展历程
    一、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 寄宿制学校数量大幅增加
        (二) 寄宿带来家庭教育成本的显着提高,学生辍学可能性增加
        (三)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行使该制度的建立成为可能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第三章 Z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现状
    一、Z县教育基本情况介绍
    二、Z县“一补”政策实施现状
        (一) 享受“一补”政策认定对象
        (二) 贫困寄宿生认定时间及程序
        (三) “一补”资金落实及各级财政分担情况
        (四) 享受“一补”政策寄宿生比例
        (五) “一补”政策实施成效
        (六) 家长及学生对政策实施的满意度
    三、Z县社会资助现状
        (一) 社会资助逐年攀升,但人均受助金额低
        (二) 社会资助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三) 社会资助呈现显着的地域差异
第四章 Z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资助标准、名额及资助方式等存在问题
        (一) 补助金额少,家长的教育负担依然很重
        (二) 受助名额少,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三) 补助以平均分配为原则,未考虑到学生贫困程度的差异性
        (四) 受助者缺乏应履行的义务
        (五) 未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六)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名称欠妥
    二、贫困生认定标准及程序问题
        (一) 贫困生认定材料办理难
        (二) 评定程序繁琐,加大了教师工作量
    三、资金投入及使用监管问题
        (一) 县财政压力大
        (二) 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不到位
    四、政策宣传问题
    五、走读生资助存在问题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的对策
    一、构建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加大资助力度
        (一) 设立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
        (二) 加大资助力度
    二、简化评审程序,完善资助方式
        (一)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简化评审程序
        (二) 构建差异化资助方案
        (三) 不断完善生活补助发放方式
        (四)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由经济资助转向全方位助困
    三、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起主要的财政责任
    四、强化义务教育资助政策的法律性
    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六、有效引导社会资助力量
参考文献
致谢

(7)悬浮型政权:成因及破解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层政权悬浮的成因
    (一) 公共服务能力相对下降
        1. 乡镇公共服务能力相对下降。
        2. 村级组织公共服务能力下降。
    (二) 汲取、渗透能力弱化
        1. 农业税取消的影响。
        2. 计划生育压力大大减轻的影响。
    (三) 基层干部“离农化”, 使基层的链接纽带虚弱化
        1. 大部分乡镇干部和部分村干部的“走读化”。
        2. 乡镇干部的“坐班化”。
    (四) 基层政权科层化
        1. 乡镇政权倾向于对上负责。
        2. 村干部被行政吸纳, 成为乡镇政权的代理人。
    (五) “无政治”农民的增加
        1. 空心化造成农村治理主体缺失。
        2. 农民的原子化功利化造成集体合作的困境。
二、基层政权悬浮的破解进路
    (一) 着力提升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
        1. 增加对中西部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总量。
        2.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二) 变压力型体制为民主合作体制
        1. 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
        2. 改进考评方式, 不盲目依靠“数目字管理”。
        3. 改进责任状制度。
        4. 合理划分上级与基层之间的事权。
        5. 进一步发展基层自治。
    (三) 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农民原子化功利化
        1. 关于农村空心化的治理。
        2. 关于农民原子化功利化的治理。
    (四) 坚持走群众路线, 密切基层干部与村民的联系

(8)县域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学校布局发展历程
        1.1.2 学校的合理布局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1.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校布局研究
        2.1.1 学校规划选址研究
        2.1.2 学校布局标准研究
        2.1.3 学校距离研究
        2.1.4 学校或学区规模研究
        2.1.5 学校与社区关系研究
    2.2 国内学校布局研究
        2.2.1 学校布局类型研究
        2.2.2 学校空间布局分析
        2.2.3 学校选址规划研究
        2.2.4 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和影响因素研究
        2.2.5 学校与社区关系研究
    2.3 评述
第3章 学校布局研究理论框架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学校布局
        3.1.2 学校合理布局性
        3.1.3 农村学校
    3.2 学校布局的理论基础
        3.2.1 人地关系理论
        3.2.2 基本公共服务理论
        3.2.3 教育公平与效率理论
        3.2.4 中心地理论
        3.2.5 空间结构理论
    3.3 学校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自然地理条件
        3.3.2 人文地理条件
    3.4 学校布局类型划分
        3.4.1 坝区学校布局
        3.4.2 山区学校布局
    3.5 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3.5.1 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3.5.2 坝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3.5.3 山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3.6 学校布局原则
        3.6.1 公平优先原则
        3.6.2 适应性原则
        3.6.3 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原则
    3.7 指标设计说明
第4章 Y县小学空间布局现状及合理性评价
    4.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研究数据来源
    4.2 Y县空间结构及小学布局现状分析
        4.2.1 Y县空间结构与类型
        4.2.2 Y县小学布局现状
        4.2.3 Y县小学布局空间分析
    4.3 Y县小学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4.3.1 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二级指标计算结果
        4.3.2 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一级指标计算结果
    4.4 Y县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4.1 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
        4.4.2 学校布局现状的成因
    4.5 学校空间布局效应分析
        4.5.1 学校空间布局正效应
        4.5.2 学校空间布局负效应
    4.6 Y县小学合理布局发展策略
        4.6.1 坚持公平优先原则
        4.6.2 农村学校布局合理发展建议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可能的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10)综合激励视角下乡镇干部的“走读”问题 ——基于7个乡镇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1. 选题缘起
        2.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内文献综述
        2. 国外文献综述
        3. 简评
    (三) 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 研究方法
        2. 写作框架
        3.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乡镇干部“走读”问题及其激励化解
    (一) 乡镇干部的含义、分类和职责
        1. 乡镇干部的含义与分类
        2. 乡镇干部的职责
    (二) 近年来治理“走读”现象的激励措施
        1. “走读”的界定及其表征
        2. “走读”变“住读”的若干激励措施
    (三) 应用综合激励治理“走读”的契合性
        1. 激励与乡镇干部激励
        2.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的内涵与评析
        3.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与治理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契合性
三、实证研究:基于7个乡镇“走读”问题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1. 调查对象与范围
        2. 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设计
        3.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检验
    (二)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分析
        1. 样本结构分析
        2. 总体满意感的分析
        3. 工作效能感的分析
        4. “走读”现状与认知度的分析
        5. 激励因素的分析
    (三) 讨论与结论
        1. 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成因
        2. 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危害
        3. 目前化解之策的不适应性
四、对策探讨:化解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综合激励
    (一) 精神激励,增强服务基层的自觉性
        1. 加强思想教育
        2. 注重舆论宣传
    (二) 岗位激励,提高服务基层的责任感
        1. 定岗与培训并举
        2. “住”与“读”并重
        3. “管理”与“督导”并进
    (三) 绩效激励与奖酬激励,提升服务基层的幸福感
        1. 绩效激励
        2. 奖酬激励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剖析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走读式”谈话安全工作研究 ——以山东省L县为例[D]. 钱兆军. 南昌大学, 2021
  • [2]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研究 ——以和顺县为例[D]. 刘康. 山西大学, 2020(01)
  • [3]平川区监察委案件查办的全流程监管优化研究[D]. 李世艳. 兰州大学, 2020(01)
  • [4]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研究 ——基于安徽四个乡镇的调查分析[D]. 奚慧萍. 安徽大学, 2020(07)
  • [5]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省Z县为例[D]. 甘雪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悬浮型政权:成因及破解进路[J]. 王敏. 武陵学刊, 2018(03)
  • [8]县域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Y县为例[D]. 杨颖.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6)
  • [9]基层呼唤更多“狗不咬干部”[J]. 宋常青. 山东人大工作, 2018(01)
  • [10]综合激励视角下乡镇干部的“走读”问题 ——基于7个乡镇的调查分析[D]. 方玉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乡镇干部“走读”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