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贷款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评价报告

世界银行贷款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评价报告

一、云南省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评价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朱泽林,郝瑜琬,田添,王强,曹淳力[1](2021)在《不忘初心送瘟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文中指出血吸虫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社会,动员群众,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经过70余年的艰苦努力,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基本消除了血吸虫病危害。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引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中国血防经验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单翔翔[2](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汪天平,张世清,操治国,周艺彪,姜庆五[3](2019)在《安徽省血吸虫病发现、流行及防治简史》文中提出安徽曾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本文探讨了安徽省血吸虫病的发现历史,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带来的严重危害;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后全省血吸虫病的防控历程和取得的显着成效;重点归纳了长期实践中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控所作的探索和创新,尤其在血吸虫病诊断技术、防控策略以及兴林抑螺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血吸虫病控制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宜锋,林丹丹[4](2019)在《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历史、防治工作历程和进展,阐述了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特色、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对全国血防工作的影响,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防治对策提出了建议。

杨筱[5](2019)在《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热带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控制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实有钉螺面积36.3万ha,95%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滩地。我国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造林,改造钉螺的孳生环境,抑制钉螺生长发育,在钉螺控制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有关滩地造林抑螺机理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以及影响钉螺分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造林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关于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影响钉螺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有相关报道,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血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论文以长江流域典型的苔草、芦苇以及3a、5a和8a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等5种类型滩地为研究对象,每种类型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布设30个调查样方,通过对钉螺分布、草本植物群落结构、藻类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分析,定量分析各生物与非生物要素对滩地造林抑螺效果的贡献度,筛选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以不同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研究为突破点,揭示滩地造林的抑螺作用机理,为科学评价林业血防工程质量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滩地造林会显着降低钉螺密度,随林龄增长,抑螺效果显着增大。在长江流域的苔草滩地、芦苇滩地和3a生杨树林地,钉螺密度分别为12.74±7.57只/m2、3.89±2.75只/m2和2.12±1.25只/m2。在5a和8a生杨树林下未查到钉螺,密度均为0只/m2。这表明苔草滩地最适宜钉螺孳生,造林后,林地中的钉螺密度显着降低(p<0.05),且5a和8a生杨树林地均为无螺环境。(2)滩地造林改变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抑螺植物(对钉螺有杀灭作用的植物种)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蛇床(Cnidium monnieri(Linn.)Cuss)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替代了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且重要值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对钉螺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滩地造林后,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显着高于苔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且随林龄增长稳定性有进一步提升。造林通过提高草本群落的稳定性,保持抑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发挥显着的抑螺效应。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苔草和芦苇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45,表明苔草和芦苇滩地具有相似的群落结构和自然草地生境,适宜钉螺孳生。在不同林龄杨树林地,5a和8a生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最高,达到0.55,表明5a和8a生林地的草本群落结构和生境条件高度相似,均属非钉螺适生区,有显着抑螺效果。(3)藻类是钉螺重要的食物来源,滩地造林后,土壤中的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含量均显着减少,硅藻减少幅度最大。藻类食物短缺是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的原因之一。在5a和8a生林地土壤中,硅藻基本消失,且未查到钉螺分布,这表明硅藻是限制钉螺分布的主要生物要素之一。(4)土壤是钉螺孳生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为钉螺提供所需的水分和食物,与钉螺种群分布密切相关。滩地造林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营养元素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pH显着升高,土壤环境由弱酸性向弱碱性变化,且pH随林龄增长仍持续升高。林下的碱性土壤环境对藻类和钉螺分布均有显着负作用。(5)滩地造林引起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的显着改变,是造成钉螺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生物要素包括:硅藻、草本植物群落盖度、密度以及抑螺植物优势度(抑螺植物重要值的加权平均值);关键非生物要素主要为土壤pH。硅藻、群落密度和抑螺植物优势度对钉螺密度有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690*、0.526***和-0.225*。土壤pH和群落盖度对钉螺密度有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516*和0.219*。所有关键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共同解释了钉螺密度79.9%的空间变异程度,其中硅藻的作用强度最大。综上所述,硅藻是反映钉螺分布状况最关键的生物要素。滩地造林后,草本群落的盖度、密度,土壤pH和抑螺植物优势度等关键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产生稳定的抑螺效应,其中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的作用强度显着大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

蔡婕[6](2013)在《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文中认为血吸虫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与控制,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所以主要是发动群众运动进行灭螺,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血防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政治运动,血防意识的淡薄,血防工作一度被忽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被提了出来,血防科技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忙于发展经济,轻视卫生防疫,血吸虫病一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八十年代末,国家开始重视血防工作,制定出了相关的规划和政策,通过科技发展促进血防工作,本文主要对于血防规划中的科技规划及成效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我国血吸虫病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分别对于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政策、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的政策,21世纪以来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安徽地区当时的疫情和政策。第三部分为主要科技规划和政策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几个重点规划,包括《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九五”计划》、《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以及《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论述了几个规划的制订与主要内容、目标,以及成效,并且将当时安徽地区的政策以及成果进行了分析,在“八五”规划分析中还将其他省份的治理情况进行了概述,进行了比较。总结我国血防政策的特点,并且分析在这期间的科学成果成效。第四部分是对我国血防工作的对策建议,提出了要加强政策监督和宣传,建立保障机制,保证血防工作的人力和财力,另外加强生态血防研究规划,在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当今社会,生态建设受到重视,生态血防也被提上血防科研的日程。第五部分是结语,提出科学的政策制定是对科学活动和流行病控制的重要手段。分析了科技规划对于科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首次对血防政策中的科技规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科技政策对疾病控制和科学活动的重要性,政策是对全局的引导和把握。一个好的政策制定出来有利于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所以做好科技政策的制定对于科技活动组织及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甘秀敏[7](2011)在《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价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近期效果,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感染率短期预测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学依据;3、构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4、探讨提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和措施,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策略支持。方法:1、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潜江市2005-2010年和阳新县2000-2009年两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2、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潜江市1956-2010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进行拟合,预测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短期变化趋势;3、通过文献学习和资料查阅,形成专家咨询表,收集专家意见,应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其内部权重;4、应用SWOT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结果:1、潜江市和阳新县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41%和2.18%,粪检阳性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农民和男性仍然是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两监测点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1.96%和1.67%,但家畜敞放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两监测点钉螺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00%和0.24%,但有螺面积压缩不明显。2、所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1,1,0)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血吸虫感染率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两模型短期预测结果均显示未来两年潜江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将略有降低。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其中“血防干预措施”一级指标权重最大,组合权重系数排在前列的指标分别为人群感染率、上年急感人数及耕牛感染率所属的传染源疫情影响因素指标以及疫情发生及报告的疫情动态指标,与实际情况相符。协调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分别为监测力度大和国家重视,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分别为无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和当前严峻的血防形势。结论:1、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明显;2、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应用于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分析中;3、所构建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可在进一步实证分析和修订后应用于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中;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扬长避短,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能力。创新点:1、首次应用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预测分析,为湖北省今后血防工作重点的确定和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国家或地区血吸虫病暴发或流行的定量风险评估打下基础;3、将SWOT分析法首次应用于提高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探讨中,为我国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最终目标提供策略支持。

赵根明[8](2008)在《中国血吸虫病疫情纵向研究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解放初期,我国南方的广东、上海、广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0县(市)有血吸虫病流行,估计当时全国有病人1160万,病牛120万头,钉螺面积143亿m2。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一是血吸虫病疫情回升严重;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频发、全球气候变暖、流行区域人流物流急剧增加,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人们思想观念及行为带来巨大冲击,增加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难度。二是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防治工作所需的药物和医疗费用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重点流行区的湖区和大山区钉螺孳生环境复杂,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灭螺十分困难;人畜防治不同步,加上耕牛敞放,传染源难以控制,综合治理难度大。四是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专业人员不能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因此,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和遏制疫情回升已是当时中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此,中国政府决定从1992年起实施了为期10年的世界银行中国控制血吸虫病项目,以有效控制控制血吸虫病。鉴于当时的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世行血防项目的需求,为了动态跟踪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科学地评估世行血防项目期间及实施后的效果,自1990年起,我们在全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建立了35个血吸虫病研究队列,以行政村常住居民及家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纵向监测技术、结合血吸虫病病例个案调查、社会学、寄生虫病学等方法,从流行类型、流行层次等多个层面,系统分析了队列内研究对象各年血吸虫感染率与感染度、急性血吸虫病与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家畜感染率、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等监测指标,旨在掌握不同疫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的趋势,同时,在分析上述指标纵向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各队列所采取的干预措施,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探讨影响疫情变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长达15年,25余万人次的纵向研究,可以得出下列初步结论:①研究试区中属重度流行区(感染率>15%)的数量显着降低,证明世行项目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显着。但是部分试区研究期间的疫情反复,提示血吸虫卜乐喂ぷ鞯某て谛院透丛有浴?②在世行项目所主导的以化疗为主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措施下,重中度疫区人群的感染率得到了显着的下降,但降低到感染率5%水平时,很难继续降低。因此为巩固控制效果,并进一步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其他辅助的措施如健康宣教、家畜同步化疗、环境改造灭螺及化学灭螺等措施均应同步实施。③再感染难以控制,加大了疾病控制的难度。研究血吸虫再感染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的环境及遗传因素将是今后控制策略中面临的新问题。④各试区耕牛感染率普遍较高。而在“以机代牛”的试区中,2003年的感染率已降为0,进一步论证了耕牛在血吸虫传播中的作用,亦提示了加强对耕牛的管理是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的有效途径之一。⑤各试区的螺情较为严重,且试区间和年间差异显着。灭螺要与当地农业、产业改革相结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⑥血吸虫病已消灭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地居民的病情及螺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由于试区内流动人员的增加,输入性的病例可能成为血吸虫传播得到控制与阻断地区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此类地区应强对流动人口、疫区返回人员的监测,防止输入病例,避免血吸虫病在当地死恢复燃。第二部分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上海市青浦区曾经是全国10个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县之一。该地区历史上确认6014例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占全市总病人数的29.28%。1983年该区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至今无新增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多年后,我们旨在通过本次横断面调查,了解上海市青浦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生存现状、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改善和提高其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有关部门采取进一步的关怀和管理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为此,我们运用WHOQOL-BREF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浦浦区的赵巷、重固和西岑三个镇的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及部分对照进行了调查,以分析比较晚血血吸虫病患者的生存现状及质量。研究的主要结果为:①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女性、老年患者为主,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00:247,平均年龄为70.79±7.95岁。临床分型以巨脾型为主,占73.30%;脾切除率达91.54%。在职业、住房、饮用水来源、厕所、收入、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支付方式、赡养、护理需求和不适时的措施等基本情况和社会支持方面与一般人群无显着性差异,显示目前存活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生活条件并未因血吸虫病而受到太大的影响。②在健康状况方面,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既往患有1种及以上疾病的比例达56.55%,36.95%的晚血患者患2种及以上的疾病,甚至同时患有6种疾病;在所患疾病种中,前3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与此相对应的是过去1年住院次数和医疗费用方面,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均较一般人群严重。显示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除了血吸虫病的危害外,还负担着高于一般人群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③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完全正常者占73.30%,显示大多数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良好,但仍有多达16.92%的人功能明显下降,与一般人群比较,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主要在乘坐公共车辆、做饭菜、做家务、吃饭、洗衣、洗澡、购物7个方面的日常生活能力为差。在每周体力活动方面,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在每周活动次数少于1次者达12.27%,高于一般人群的7.47%。④晚血患者中有86.57%的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在中等(49分)及以上,在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中分别有83.25%、92.54%、96.51%和95.35%的人评分在中等(14分)以上。与一般人群比较,在综合水平、生理和心理领域方面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显着性。因此,血吸虫病对现存晚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仍然比较明显,并主要影响到晚血患者生存质量的生理和心理两个领域,而对反映社会适应的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的影响不显着。⑤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生存质量各领域的影响因素中,食欲、每周体力活动次数、家庭月人均收入和性别为主要的正向影响因素,食欲好、每周体力活动次数越多、家庭月人均收入越高的男性生存质量各领域评价为较好的可能性越大,生存质量越好;而家庭摩擦影响、日常生活能力、2周内患急性病、赡养情况和缺齿情况为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家庭摩擦影响越大、日常生活能力越低、2周内患有急性疾病、由子女或他人赡养和缺齿10颗以上的人其生存质量各领域评价为较好的可能性越低。

罗天鹏[9](2008)在《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高原山区云南省洱源县的两类血吸虫病疫区(坝区和山区)为研究现场。选择洱源县三营镇新联村(坝区)和炼铁乡茄叶村(山区)为实验组,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选择实施常规防治措施的三营镇永联村(坝区)和炼铁乡前甸村(山区)为对照组。通过2005~2007年的观察,分别对高原山区2类疫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防治效果、影响因素、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阐明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高原山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为制定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和流行特点,按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基本要求,在实验组新联村和茄叶村实施以改水、改厕、家畜圈养、建沼气池和有螺环境禁牧为主要技术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案,在对照组永联村和前甸村则实施查灭螺、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分别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4个村2005年以来实施的血防措施及血吸虫病疫情资料,于2007年对实验组新联村和茄叶村进行了经济学调查,确定坝区和山区每项血防措施单位成本及构成,再按照相应的贴现率计算出2005和2006年坝区村和山区村每项血防措施的单位成本,用各年单位成本与相应工作量相乘计算出各项血防措施的成本,各项血防措施成本之和即为血防总成本。根据2007年洱源县会计决算的实际血防成本和计算所得成本进行成本校验,在获得测算值和实际值的误差后对每年的血防成本进行校正。同时,为了选择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高原山区血防效果的评价指标,本研究进行了2轮专家咨询法(Delphi法),以第1轮专家咨询法筛选血防效果评价指标,以第2轮专家咨询法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从而建立血防综合效果指数计算公式。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防治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寻找对防治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成本效果比值和效益成本比值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分析。随后,采用净现值法对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案和常规防治方案进行敏感性分析,寻找出影响两种防治策略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因素。最后,根据上述结果,提出适合高原山区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有效组合方式。通过2007年对实验组血防措施平均单位成本调查发现:相同措施的单位成本山区普遍高于坝区;单位成本构成中专业人员工资和补助约占45%,临时人员工资约占15%;用坝区、山区单位成本计算出的洱源县2007年度血防成本和会计决算成本相比,误差为22.47%,测算成本约高于实际血防成本20%。通过2轮专家咨询法得到的结果是:人群感染、家畜感染、钉螺感染3个指标被筛选作为评价血防效果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32、0.36、0.32。与一级指标对应的人群感染率、1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家畜感染率、钉螺感染率,感染螺密度、活螺密度6个指标被确定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依次为人群感染率0.55,1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0.45,家畜感染率1,钉螺感染率0.35,感染螺密度0.35,活螺密度0.30。根据上述指标及其权重,建立以下血防综合效果指数汁算公式:血防综合效果指数=(人群感染率下降百分比×0.55+1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下降百分比×0.45)×0.32+耕牛感染率下降百分比×0.36+(活螺密度下降百分比×0.3+感染螺密度下降百分比×0.35+钉螺感染率下降百分比×0.35)×0.322007年和2005年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感染率、1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牛感染率、钉螺感染率、感染螺密度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实验组新联村和茄叶村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93.36%和96.44%;对照组永联村和前甸村分别下降83.24%和84.38%,实验组下降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坝区χ2=186.47,山区χ2=122.39,P<0.001)。血防效果综合指数实验组新联村和茄叶村分别为82.52和83.44,对照组永联村和前甸村分别为61.67和70.46,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对人群感染率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牛感染率和沼气池覆盖率,以(?)为人群感染率,X1为牛感染率,X2为沼气池覆盖率,有回归方程(?)=7.113+0.523X1-0.166X2。以(?)为1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X1为牛感染率,X2为卫生厕所覆盖率,可建立回归方程(?)=4.945+0.502X1-0.153X2。提示高原山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抓好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并努力扩大沼气池和卫生厕所覆盖率。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坝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每百人感染率每下降相对幅度1%的综合费用分别为173.43元和161.91元,相差悬殊不大;山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5.55元和405.11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防综合效果指数每获得一个单位的综合费用坝区实验组为6614.32元,对照组为6433.71元,相差亦不大;山区实验组为4696.00元、对照组6976.31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成本效益和敏感性分析显示,坝区实验组新联村效益成本比值BCR为11.82、对照组永联村为13.10,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山区实验组茄叶村BCR为4.52、对照组前甸村为4.07,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敏感性分析显示,当人群感染率为5%以上时,实验组和对照组BCR均大于1;当人群感染率下降至3%时,坝区、山区实施常规防治措施的2个对照村BCR值分别为0.42,0.45;当人群感染率降至1%时,4个试点村BCR值均降至1以下,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是不合算的。研究认为,与传统的常规防治方案相比,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案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效益;对防治效果影响最明显的因素是牛感染率、沼气池和卫生厕所覆盖率;对防治效益影响最敏感的因素是人群感染率,当人群感染率不低于3%时,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就具有经济学的可行性,适合在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应用实施。

陈贤义[10](2005)在《中国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演变和管理变革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典型调查、专家咨询、焦点访谈、血防老专家座谈等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研究不同经济体制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经验和不足以及血吸虫病控制效果;同时,分析不同防治阶段、不同经济体制和历史条件下血防政策和管理模式、经费投入和科技进步等支撑条件、血防机构、专业队伍的变化情况和对血吸虫病控制的作用:重点论述我国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并试图通过对不同时期防治策略对机构和人员需求与效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在现行经济体制下我国血吸虫病控制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思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给公共卫生的启示,抓住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建设的良好契机,提出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相适应的控制策略、政策、支撑条件、机构变革和队伍建设以及完善管理模式的设想,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我国控制血吸虫病的运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血防工作在党中央血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消灭血吸虫病为目的,采取了以“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开展广泛的群众性防治运动”的防治政策,实施以灭螺为主导的综合防治措施。在长期的防治工作中,积累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当时经济体制下的防治经验。如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消灭血吸虫病的保证,人民群众是消灭血吸虫病的主力军等。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血防工作的政治意义,而对血防工作的艰巨复杂性和经济效益认识不足。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进入经济转型阶段。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贷款的帮助和寄生虫学诊断技术及化疗药物等科学进步的影响下,我国的血防工作引入了疾病控制的策略和概念,开展了以化疗为主导和有重点的消灭钉螺的防治措施,并逐步开展健康教育。但是血防工作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政策和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资源不配套、措施不到位、管理上的错位缺位、任务得不到落实等现象。新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势在必行。在不同经济体制下,血防机构和队伍也发生了不少变化。首先在计划经济阶段,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制定血防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各流行省、地区均成立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建有血吸虫病防治所(站),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所(站),在相应的重疫区还建有血吸虫病防治站(组),负责当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实施。另外还组建一支由当地群众组成的不脱产队伍。至1980年代中期,全国省、地(市)、县三级共有260多个血防专业机构,区、社共有1620多个血防专业机构,血防专业人员共16000多人,不脱产的血防人员则更多,基本上每个大队10人左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血防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重组。但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组织机构没有及时转变其职能,带来了管理上弊端较多,包括在血防一线人员向上一级单位聚集,形成管理人员增加,而第一线工作人员数下降;一方面增加了“内耗”,另一方面形成权职冲突,阻碍了科学而有效地发挥管理人员的才能,管理渠道不能畅通无阻。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疫区省份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人畜流动频繁,导致一些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反弹回升,钉螺扩散明显,人畜感染危险增加;病人数居高不下:新疫区不断增加;血吸虫病正在向城市蔓延,血防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控制血吸虫病仍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在重视经济发展时忽视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血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血防专业机构和队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防治工作的需要;血防科学研究不能满足血防工作的需要;2)生物环境问题:血吸虫病宿主和传播环节多,单一的预防控制措施很难奏效;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复杂,防治难度大;大型水利建设项目的影响;退田还湖;南水北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等。对现有的血防卫生人力资源和血防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后发现: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现有的血防专业人员的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2.5岁;学历、职称偏低,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初级职称;职工待遇低下,大部分人员的人均年收入在5000—10000元,按照国家基本工资的标准,尚有较大差距;血防人员接受过培训的太少,有一部分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近5年来,血防调入人员的总数明显多于调出人员的数量,但是调入人员的职称较调出人员的质量低,无职称人员的比例占了53.60%,其学历也以中专学历最多,占了51.61%,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人才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血防工作的需要。在血防机构方面,目前县级血防机构的规模大小不一,部分血防机构规模过大。虽然血防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但实际工作人员太少,血防人员的薪资低于国家基本工资的标准,导致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现在很多地方的血防工作人员不再注重预防,而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治病赚钱上。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血防工作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及世行贷款结束的落差,血防机构缺少收入来源,加上前几年非专业、低素质人员的大批涌入,加重了血防机构的经济负担,许多血防机构入不敷出,甚至不能保证职工的生计,血防机构为了寻求生存空间,希望在疾病的治疗上求得经济上的补偿。但是这种行为一方面受到农村“费改税”等政策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从血防机构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现有血防机构中的机制效率,技术的创新以及血防系统的亲和力都已经达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血防机构的改革也迫在眉睫,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是并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是继续保持原有的建制?建议借卫生机构改革的契机,“精兵简政”,提高疾病防治和监测的效率,改善职工待遇。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并建立与防病相适应的薪酬体系。目前比较得到血防管理人员赞同的是进行医防分离的改革,将血防医疗部分与医疗机构统一管理。将血防工作的预防控制职能归口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并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机构的调整或优化,按全额的财政预算保证工资和工作经赞,保证一支精干的血防队伍。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背景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3)全面规划血防工作,分阶段实现防治目标;4)完善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综合防治、联防联控、稳步推进的防治策略;5)协调联防,扩大防治效果和巩固血防成果;6)依法进行防治,明确目标责任制:7)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统筹使用各种资源,增强控制能力:8)尊重控制疾病与社会经济和环保的协调发展;9)血防机构实现卫生资源整合和优化的综合管理;10)血防策略必须与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11)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最终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云南省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评价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评价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不忘初心送瘟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擂响战鼓,吹响消灭血吸虫病的号角
2 全党动员,树立血防“第一面红旗”
3 与时俱进,全民动员再送瘟神
4 精准防治,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5 展望未来,以中国经验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6 结语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1.1 血吸虫病概述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系统分析法
        3.3 比较研究法
        3.4 STEEPLE分析法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指导思路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4.2 全球卫生
    5 技术路线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1.1 社会人口环境
        1.2 技术环境
        1.3 经济环境
        1.4 环境和自然
        1.5 政治环境
        1.6 法律环境
        1.7 道德环境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2.1 时间分布差异
        2.2 地区分布差异
        2.3 人群分布差异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3)安徽省血吸虫病发现、流行及防治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徽省血吸虫病发现史
二、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史
三、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史
    (一)防控历程
        1. 建立防控机构
        2. 确定流行区域
        3. 实施综合防控
        (1)实施以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控(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
        (2)实施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控(20世纪80年代初~21世纪初)
        (3)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21世纪初至今)
    (二)防控成果
        1.血吸虫病诊断方面(塑料管环卵法和IHA抗体检测法)
        2.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方面
        3.兴林抑螺方面

(4)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行历史和范围
二、防治历程和疫情演变
    1.大规模调查摸底和以灭螺为主控制血吸虫病阶段(1950~1980年代初期)
    2.以化疗为主的防控策略阶段(1980年代中期~2003年)
    3.探索并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新策略,实现全省疫情控制阶段(2004~2008年)
    4.全面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新策略,实现全省传播控制阶段(2009~2015年)
    5.围绕十三五血防规划和《“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目标,持续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新策略,精准防控,推进防治进程(2016年~)
三、血防经验和特色
    1.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
    2.独特的血防地位和影响
    3.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
四、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传播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2.传染源控制成果巩固困难
    3.基层血防机构能力薄弱
    4.社会血防意识逐渐淡化
五、对策与展望
    1.增强责任意识,落实工作机制
    2.加强依法治理,深化防控策略
    3.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5)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进展
        1.2.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2 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1.2.3 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草本植物群落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1.3.2 土壤特性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1.3.3 造林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1.3.4 其他要素对钉螺种群的影响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状况
        2.2.1 水文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植被特征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土地利用现状
    2.5 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现状
    2.6 林业血防工程发展现状
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研究方法
        3.2.1 螺情分析
        3.2.2 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3.2.3 土壤剖面分析
        3.2.4 风干土样采集
        3.2.5 土壤藻类样品采集
    3.3 样品测试
        3.3.1 土壤理化性质
        3.3.2 土壤金属微量元素
        3.3.3 土壤藻含量
        3.3.4 钉螺体内藻含量
    3.4 数据分析
    3.5 统计分析
    3.6 结构方程模型(SEM)
4 滩地钉螺分布特征分析
    4.1 不同滩地类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2 不同林龄杨树林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3 不同类型滩地钉螺体内藻类含量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滩地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影响分析
    5.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影响
    5.3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5.4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5.5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5.6 讨论
        5.6.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6.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5.7 小结
6 滩地造林对土壤特性影响分析
    6.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6.1.1 不同类型滩地的土壤剖面特征
        6.1.2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6.1.3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6.1.4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6.2 造林对土壤藻类分布特征影响分析
        6.2.1 土壤藻的藻种组成
        6.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6.2.3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6.3 讨论
        6.3.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造林对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的影响
    6.4 小结
7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特性分析
    7.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7.1.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组成
        7.1.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分析
        7.1.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生态位变化分析
        7.1.4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稳定性分析
        7.1.5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相似性分析
    7.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藻类分布特征分析
        7.2.1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7.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7.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7.3.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剖面特征
        7.3.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7.3.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7.3.4 不同林龄杨树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7.4 讨论
        7.4.1 林龄变化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7.4.2 林龄变化对土壤藻类含量的影响
        7.4.3 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5 小结
8 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
    8.1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分析
        8.1.1 影响钉螺分布的非生物要素筛选
        8.1.2 影响钉螺分布的生物要素筛选
    8.2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重要性分析
    8.3 交互作用模型构建
    8.4 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8.4.1 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要素分析
        8.4.2 影响钉螺密度的直接效应分析
        8.4.3 影响钉螺密度的间接效应分析
    8.5 讨论
    8.6 小结
9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学术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目前的研究状况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2 我国血吸虫病的发展和演变
    2.1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血防工作的主要政策措施
        2.1.1 政策制订背景
        2.1.2 主要政策和措施
        2.1.3 安徽省血防政策及防治工作
        2.1.4 本阶段的血防科技发展
    2.2 20 世纪 80 年代至世纪末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政策
        2.2.1 政策制订背景
        2.2.2 主要政策和措施
    2.3 21 世纪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政策和措施
        2.3.1 政策制订背景
        2.3.2 主要政策措施
    2.4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的演变发展趋势
3 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的科技规划研究
    3.1 科技政策与科技进步
        3.1.1 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
        3.1.2 科技政策的性质
        3.1.3 科技政策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3.2 我国重大血防政策中关于科研规划的分析
        3.2.1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分析
        3.2.2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九五”计划》分析
        3.2.3 《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分析(2004-2015 年)
        3.2.4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分析
        3.2.5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分析
    3.3 我国血防科技规划特点与地位
4 目前我国血防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政策监督机制,加强政策实施与监督力度
    4.2 建立保障机制,加强人才建设与经费保障
    4.3 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护
        4.3.1 加强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
        4.3.2 改变原有的灭螺方法,注重生态方法灭螺
        4.3.3 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
5 结论 科学活动和疾病控制的重要手段——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血吸虫病疫情预测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五章 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及局限性
    深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及传染病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8)中国血吸虫病疫情纵向研究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1990-2004年中国血吸虫病疫情纵向研究
    一、前言
    二、1990-1998年中国血吸虫病疫情纵向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2000-2004年中国血吸虫病疫情纵向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
    一、前言
    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现状调查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综述 疾病监测
致谢
附录
    一、1990-1998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调查表
    二、2000-2004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调查表
    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表
    四、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

(9)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背景资料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2.1 总目标
        2.2 具体目标
    3.技术路线
        3.1 试点选择
        3.2 基线调查
        3.3 防治措施
        3.4 效果考核
        3.5 防治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6 成本效果分析
        3.7 成本效益分析
        3.8 敏感性分析
        3.9 技术路线图
    4.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血吸虫病防治成本测算方法的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成本测算
        2.3 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
    3.结果
        3.1 试点村血防工作开展情况
        3.2 防治措施及单位成本测算
        3.3 血吸虫病住院病例医疗费用及相关损失
        3.4 成本校验
    4.讨论
第三章 血防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专家咨询调查
        2.2 统计分析
        2.3 质量控制
        2.4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专家基本情况
        3.2 可靠性评价
        3.3 效度评价
        3.4 评价指标筛选
        3.5 评价体系构建
    4.讨论
第四章 防治效果及影响冈素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防治措施
        2.3 效果评价
        2.4 影响因素分析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3.结果
        3.1 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3.2 防治效果
        3.3 防治效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4.讨论
第五章 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成本效果分析指标
        2.3 成本效益分析指标
        2.4 敏感性分析
    3.结果
        3.1 血防成本
        3.2 血防效果
        3.3 成本效果分析
        3.4 成本效益分析
        3.5 敏感性分析
    4.讨论
第六章 论文总结
    1.主要结果
    2.创新点
    3.研究意义
    4.不足与展望
    5.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吸虫病防治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分析研究进展
        1.血防成本分析
        2.血防效果分析
        3.血防效益分析
        4.成本效果分析
        5.成本效益分析
        6.敏感性分析
        7.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效益评价调查表1-村级
    附录2.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效益评价调查表Ⅱ-户级
    附录3.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效益评价调查表Ⅲ-个案
    附录4.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5.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6.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中国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演变和管理变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质量控制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中国血吸虫病控制成就
    第二部分 不同经济体制血防政策、策略、措施的演变和控制效果
    第三部分 不同经济体制血防机构的变化和作用
    第四部分 新世纪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控制政策、策略机构、队伍、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第五部分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人员的现状及其思考
    第六部分 讨论和小结
附件一: 文献综述
附件二: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与论文相关的文章
致谢
附件三: 调查表

四、云南省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评价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忘初心送瘟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J]. 朱泽林,郝瑜琬,田添,王强,曹淳力. 疾病监测, 2021
  •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安徽省血吸虫病发现、流行及防治简史[J]. 汪天平,张世清,操治国,周艺彪,姜庆五.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9(04)
  • [4]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与展望[J]. 李宜锋,林丹丹.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9(03)
  • [5]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D]. 杨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D]. 蔡婕.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7]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D]. 甘秀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8]中国血吸虫病疫情纵向研究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D]. 赵根明. 复旦大学, 2008(03)
  • [9]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应用研究[D]. 罗天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05)
  • [10]中国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演变和管理变革的研究[D]. 陈贤义. 复旦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世界银行贷款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评价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