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供气导致微量跑高问题分析

压缩机供气导致微量跑高问题分析

一、压缩机送气引起微量跑高问题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杏[1](2021)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磷的赋存形态及除磷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作为一种生物膜处理工艺,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水头损失小、抗冲击负荷强、适用广泛等诸多优点,因此备受关注。MBBR系统在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脱氮的同时对除磷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其除磷效果不稳定且除磷机理不清楚,故本课题主要采用MBBR反应器处理市政污水,探究碳磷比(C/P)和碳源类型变化对系统除磷性能及磷的赋存形态、含量的影响,同时结合微生物代谢特征及群落结构等微观角度,进一步明确反应器中除磷机理,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实际污水处理应用中提升除磷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P为109时MBBR对污水中TP及PO43-的去除效果最好,处理效率分别为72.4%和69.0%,随C/P升高生物膜和悬浮污泥中TP含量逐渐升高,且生物膜中各种形态的磷含量均高于悬浮污泥。污泥絮体中无机磷(IP)为主要磷形态,IP占TP含量的75.4%~92.7%,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含量为6.62~12.60mg/g,约占TP的44.9%~65.7%。(2)丙酸钠做碳源的系统对污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COD、氨氮、TP和PO43-的去除率分别为91.4%、88.5%、74.1%和72.1%,除有机磷(OP)外,丙酸钠做碳源时污泥中各种形态的磷含量最高,其中NAIP在生物膜中约占TP的52.2%~60.8%,在悬浮污泥中约占TP的50.7%~59.3%,AP不受碳源类型变化的影响。(3)生物膜及悬浮污泥中的磷在三种EPS结构中的分配比例随C/P、碳源种类变化而变化,EPS中蛋白质(PN)和多糖(PS)的含量越高,对磷的储蓄能力越强。C/P越高微生物合成的糖原就越多除磷效果越好,而PHA变化不大。丙酸钠和淀粉作为碳源时污水中磷的吸收和释放现象明显,三个反应器中都有PHA和糖原的积累和降解,并且PHA优先于糖原分解。(4)C/P、碳源种类对生物膜内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着,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门类依次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Patescibacteria、疣微菌门、厚壁菌门,对磷处理效率越高系统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越大。

朱云飞[2](2021)在《煤矿巷道网络中瓦斯爆炸火焰和压力波传播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最可靠的一次能源,其主体地位将长期保持不变,但瓦斯爆炸事故仍时有发生,始终威胁着煤矿的生产安全。瓦斯爆炸是涉及燃烧和湍流的高速复杂动力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这决定了现有小尺寸管道实验只可为矿井瓦斯爆炸提供定性认识,原型巷道实验因空间结构简单和测试手段有限无法全面反应实际情况,导致当前瓦斯爆炸灾区火焰传播规律不清、压力衰减特征不明,进而使得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性构建缺少依据,减灾设施的布置难以优化,救援人员也因无法确定爆炸安全距离常付出以身试险的代价。基于以上现状,本文采用物理实验、数值模拟并辅以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煤矿瓦斯爆炸火焰和压力波在巷道网络中的传播规律,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设计构建了长15.24m、直径0.71m的大尺度瓦斯爆炸实验系统,包括爆炸管道、配气管路、消声消焰室、安保措施、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及其软件。系统能安全准确地测试不同浓度预混瓦斯爆炸的火焰速度、形态和爆炸压力,具备预混多种可燃气体、布置障碍物和延伸测试长度的扩展能力。与同类实验装置相比,本实验系统管道尺寸较大、操作自动化程度较高,具备完善的噪声和火焰抑制功能,基于系统思维的安保系统设计可保证实验过程和人员的安全。实验研究了大尺度管道中的火焰传播规律和压力变化特征。管状空间中瓦斯爆炸火焰传播速度沿程按指数增长,当前管道条件下7.5%、9.5%和11.5%预混瓦斯爆炸的峰值火焰速度分别可达127.7m/s、340.6m/s和271.7m/s,数值计算的火焰速度极值与实验值十分接近,但因建模和边界条件差异沿程按幂函数增长。9.5%的预混瓦斯爆炸超压最大且约为180k Pa,封闭端的爆炸压力略大于开口端。管状空间中,爆源附近负超压破坏效应强于正超压,且爆炸烈度越高负压破坏区越长,但在远场正超压起主要破坏作用。研究了煤矿典型瓦斯爆炸源区域的火焰作用范围和压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原型尺度的直巷、采煤面、掘进面和联络巷模型,改变空间特性和边界条件参数,研究得到煤矿井下瓦斯爆炸源的峰值超压范围在150–1400k Pa,10.3–10.5%的预混瓦斯爆炸压力最高,高阻塞率可显着增强爆炸压力。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在预混瓦斯参数及空间特征相同条件下,爆炸火焰传播规律、峰值超压及其接近出口前的衰减规律均相同。提出了一种表征不同巷道截面形状宽高比偏差程度的方法,并发现了不同爆炸烈度状态下某一方向自由度对压力的影响机制,巷道截面积和形状决定了爆炸超压的极限值,且对于相同截面积的巷道,截面形状越接近正方形,其爆炸峰值超压越低。此外,研究显示密集布置的障碍物和巷道分叉可显着限制火焰传播距离;巷道分叉是降低爆炸超压和气流速度的有效结构;90°巷道转弯可显着降低爆炸超压,但对气流速度影响较小;巷道约束度越高,反射效应越强。对于两端封闭且瓦斯浓度较高的联络巷,密闭破坏后未燃瓦斯将涌入新鲜风流巷道发生二次燃烧并产生更高超压;相同截面联络巷瓦斯爆炸产生的超压十分相近,与封闭条件和密闭破坏压力无关。研究表明巷道截面约束度和预混瓦斯量竞相控制着爆炸峰值超压,空间阻塞率影响着这种竞相作用。一般情况下,预混瓦斯量和爆炸超压成正比,巷道截面积与其约束度和爆炸超压成反比。低阻塞率条件下,增大巷道截面虽可使预混瓦斯量等比增加,但爆炸超压仍降低,即低阻塞率巷道中截面约束度对爆炸超压的控制作用强于预混瓦斯量;但在高阻塞率巷道中增大巷道截面,密集障碍物将激励等比增加的预混瓦斯燃烧,虽巷道截面约束度降低,但爆炸峰值超压将显着升高,即高阻塞率巷道中预混瓦斯量对超压的控制作用强于截面约束度。通过建立原型尺度的直巷、转弯和分叉巷道模型研究了压力波在矿井复杂结构巷道中的衰减规律。研究发现压力波的反复压缩、膨胀和振荡耗散对其衰减起重要作用。直巷中压力波按负指数规律衰减且压力波强度越高、巷道断面越小,则沿程衰减越快,给出了不同强度压力波通过不同尺度截面直巷的衰减公式。巷道转弯和分叉是促进压力波衰减的有效结构,转弯分叉越剧烈、压力波越强则衰减越明显;巷道截面越大,同强度压力波通过后的衰减略有增加;低强度压力波通过各类结构巷道的衰减均较弱,可远距离传播致灾,给出了不同强度压力波通过不同截面尺度、转弯和分叉角度巷道的衰减系数。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灾区火焰作用范围和压力分布的简化预测模型。总结了火焰作用范围的估算方法和不同强度压力波在不同截面和不同结构巷道中衰减的估算方法,给出了简化模型的应用流程,经案例验证,简化模型的预测结果合理,并基于该模型讨论了瓦斯爆炸的安全距离。本文基本阐明了原型尺度下煤矿瓦斯爆炸火焰和压力在巷道网络中的传播规律,可为进一步研究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性构建方法、阻隔爆设施的优化设计及其选址、瓦斯爆炸安全距离的确定、瓦斯爆炸灾情快速模拟程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论文有图103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6篇。

吕辰[3](2020)在《海洋飞沫气溶胶参与下的烯烃醚臭氧化反应》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和大气通过化学物质的释放和沉积相互联系。海洋飞沫气溶胶(Sea spray aerosols,SSAs)是全球最大的气溶胶来源,在影响大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影响机制还不确定。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烯烃醚类物质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普遍用做燃料和燃料添加剂排放到大气中。这些烯烃醚多是4到6个碳的小分子物质,关于它们在大气中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organicaerosols,SOAs)的反应少有研究,且其转化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今年来有研究表明,烯烃醚的大气化学反应在沿海地区显着受到海盐的影响,引发了更为复杂的反应。因此,研究海洋飞沫气溶胶的生成演化,及其对烯烃醚大气转化过程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工作利用自制的海洋飞沫气溶胶生成装置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亚微米级海洋飞沫气溶胶颗粒,利用烟雾箱系统和低温基质隔离技术,探究了烯烃醚的气相动力学和反应机理。最后,系统的模拟了海洋飞沫气溶胶对烯烃醚臭氧化反应生成SOA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与主要结论如下:(1)海洋飞沫气溶胶的生成搭建了海洋飞沫气溶胶发生器,利用不同的盐(NaCl,MgSO4)和有机物(丙二酸,D-果糖和丙二酸钠)探讨了不同因素对SSA生成的影响。SSA的产生过程是:在室温下向自制的可调海洋飞沫气溶胶发生器通入零空气,经烧结玻璃过滤器后产生气泡,随后气泡破裂产生海盐气溶胶颗粒。实验结果表明,丙二酸能促进海洋飞沫气溶胶颗粒的生成,当丙二酸浓度在8-32 mM范围内时,随浓度增加其几何平均粒径减小;当丙二酸浓度在64-160 mM范围内时,随浓度增加其几何平均粒径增大。D-果糖能促进海洋飞沫气溶胶的产生,并显着增加几何平均粒径;丙二酸钠不仅显着提高了 SSA的产量,还改变其形态。此外,还对装置进行了表征,包括气体流速、烧结玻璃过滤器的水下深度、孔径和孔径跨度以及水的盐度等,获得了自制海洋飞沫气溶胶发生器的特性。在不同的海洋飞沫气溶胶产生方法中可以发现三种模态,60 nm处的Aitken模态,100 nm附近的积聚模态和300 nm处的粗粒径模态。将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海洋飞沫气溶胶与文献中的相关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烧结玻璃滤器产生的海洋飞沫气溶胶颗粒符合真实海洋环境中膜滴产生的亚微米级海洋飞沫气溶胶。(2)Criegee机理研究采用低温基质隔离技术结合红外光谱技术对乙烯基乙醚(Ethyl vinyl ether,EVE)和正丁基乙烯基乙醚(Butyl vinyl ether,n-BVE)臭氧分解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riegee中间体和其它早期产物进行了表征。在14 K下的双管沉积实验产生了许多新的红外峰,表明产物的形成;当从14K退火到30K时,新产生的红外峰强度增加了 150%-400%,这些红外吸收峰都可以指认到不同物质的化学键振动上,这为所研究体系中的初级臭氧化合物、Criegee中间体和次级臭氧化合物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本研究还在B3LYP-D3/aug-cc-pVTZ水平上进行了理论计算,以辅助实验观测。实验和理论结果表明,引发烯烃醚与臭氧发生分解反应的机理是Criegee机理。目前的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烯烃醚的潜在环境影响。(3)烯烃醚臭氧化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在室温和大气压下,利用烟雾箱并使用绝对速率和相对速率方法研究确定了2-甲氧基丙烯(2-methoxypropene,2-MPE)和 2-乙氧基丙烯(2-ethoxypropene,2-EPE)这两种典型烯烃醚臭氧反应的速率常数。随后又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作为检测手段进行产物实验。对于臭氧与2-MPE和2-EPE的反应,获得的速率常数(k的单位是cm3 molecule-1 s-1)分别为(1.18±0.13)× 10-17和(1.89±0.23)× 10-17。比较和讨论了烷氧基取代对烷基烯烃醚与臭氧的气相反应的影响。主要的臭氧分解产物为2-MPE的乙酸甲酯、甲醛和C02,以及2-EPE的乙酸乙酯、甲醛和CO2。根据观察到的反应产物,提出了两种烯烃醚臭氧分解的机理。此外,根据测得的速率常数和臭氧的对流层大气浓度,分别估算了 2-MPE和2-EPE的大气寿命为32小时和21小时。但在部分污染的城市区域,2-MPE的大气寿命可低至5小时,而2-EPE的大气寿命可低至3小时。所估计的大气寿命表明,对于大气中的这些烯烃醚,尤其是在污染区域中,与臭氧的反应是重要的损失过程。(4)烯烃醚臭氧化反应SOA生成的研究利用海洋飞沫气溶胶发生器产生了纯NaCl和NaCl与丙二酸混合物的两种种子气溶胶,研究了分子结构,相对湿度(RH),OH清除剂和种子气溶胶酸度对四种烷基烯烃醚(EVE、2-EPE、2-MPE和n-BVE)臭氧分解形成SOA的影响。首先,烯烃醚的分子结构影响了 SOA的形成: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BVE、2-EPE、EVE和2-MPE,说明当烯烃醚具有更长的碳链时,相应的SOA的产率会更高。同时,与支链烯烃醚相比,直链烯烃醚会有更高的SOA生成速率。这意味着在四种烯烃醚中,n-BVE与03的反应具有最高的SOA产率和形成速率。相对湿度升高至中等相对湿度(42%)时可以抑制SOA的形成。这表明当存在水汽时,H2O和O3对Criegee中间体的竞争反应的重要性。此外,OH去除剂将除去烯烃醚臭氧分解中生成的OH自由基,从而抑制SOA的形成,这意味着与OH自由基相关的反应有助于SOA的形成。对于种子气溶胶来说,增加酸度将会改变以Criegee中间体低聚反应为主的SOA的反应路径,从而减少SOA的形成。此处提供的结果扩展了先前对烯烃醚衍生的SOA的分析,并进一步帮助理解在高度复杂的污染条件下烯烃醚臭氧分解的SOA形成潜力。同时,有助于亚微米级的海洋飞沫气溶胶可作为种子气溶胶从而影响大气反应过程。考虑到海洋飞沫气溶胶在真实环境中的成分复杂多变,其在大气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陈楠[4](2019)在《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醇作为煤化工的主要产物,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利用矿热炉煤气制甲醇,不仅综合利用了冶金企业废气矿热炉煤气,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延长了冶金产业链。天皮山化工园区拟以矿热炉煤气为原料生产甲醇,不仅解决了矿热炉的环保问题,同时还能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确定矿热炉煤气制甲醇采用如下工艺路线:电除尘→煤气冷却→气柜→加压至3.0MPa(g)→煤气脱硫(总S≤0.1ppm)→无硫变换→MDEA脱碳→深冷分离脱氮气→补入CO2形成新鲜合成气→合成气压缩至6.0<sup>7.0MPa(g)→甲醇合成→甲醇精馏→甲醇罐区及装卸站。对甲醇合成和精馏工艺流程进行热力学核算,检验矿热炉煤气制甲醇的设备和工艺的合理性。经过计算,上述工艺参数和设备选型合理,满足矿热炉煤气制甲醇的要求。对甲醇生产过程中控制,仪表,厂房布局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对甲醇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流程进行设计,有效避免矿热炉煤气制甲醇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有效降低钢铁企业的环保成本,而且还降低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聂辉[5](2019)在《电石炉气净化产生烟气中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以新疆天智辰业化工有限公司中的电石炉气净化后产生的富含二氧化碳的烟道气为研究对象,提纯符合国家标准的二氧化碳,使得二氧化碳成为公司新的产品,与此同时,减少企业的碳排放量并增加了企业效益。通过对富含二氧化碳烟道气进行多次连续的取样分析,测得烟道中的主要组分含量为CO2约98.3%(体积比),N2约1%(体积比),CO和H2约0.6%(体积比),H2S与COS约1ppm(体积比),其他合计约0.1%(体积比)。对比当前二氧化碳除杂质工艺的优缺点,采用活性炭、水解催化剂加氧化锌去除烟道气中的硫化氢及羰基硫,用分子筛去除烟道气中的水蒸气,采用低温精馏的工艺方法去除剩余的氮气及氢气,获得高纯度的二氧化碳,最终形成工艺流程图及PID图,得到工艺解决方案。在系统控制方面,二氧化碳回收工艺采用ECS-700系统进行控制。对应工艺图中的点数,编写相关点位的组态逻辑,系统从工程师站下装到中控电脑上,对仪表进行调试,调试中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予以优化。编写符合国家规范的操作规程,在装置建设完成后进行调试,按照操作规程对二氧化碳装置现场进行打压试漏及系统调试,解决系统正常开车后出现的工艺问题。ECS-700系统经过调试及现场测试完毕后,根据操作规程正常开车,精馏塔底部检测二氧化碳的纯度大于99.9%(质量比),水分露点小于-65℃,相关检测项目全部满足工业液体二氧化碳产品质量标准GB/T 6052-2011。

冯小飞[6](2019)在《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牙科空气是口腔治疗过程中的必需品,主要用于驱动高速的涡轮手机切割和修复损坏的牙体,以及在修补牙齿前,风干牙齿表面,使黏合剂与牙齿表面粘接牢固。其空气品质必须符合无油、干燥、卫生三大技术指标。不合格的牙科空气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降低牙科手机的使用寿命,还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究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技术,改变现有产品不能进行连续供气,空气品质不稳定,智能化程度低的现状,对提高口腔治疗效果,改善口腔治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传统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体化的工作流程;并对主流的三大除湿技术:冷却除湿、吸附除湿、膜法除湿进行对比研究,根据牙科空气水分含量要求(常压露点-20℃),得出:膜法除湿具有性能稳定(常压露点-20℃-40℃),外形小巧,无用电设备,使用寿命长(可达10年)等优点,很适合用在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上。通过对压缩机头、过滤器、膜干机的选型,以及板翅式换热器、空气储罐、连接管路的设计计算和布局设计,利用SolidWorks模拟仿真,完成了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的一体化结构设计;并对底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还对空压机的振动问题和散热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根据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结果,采用EPLAN软件完成了硬件部分设计,利用WinCC组态软件和PLC程序开发软件,完成了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空压机的自动控制,气体品质在线监测,出现异常自动报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作的样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产出的牙科空气品质:油分(Oil):0 mg/Nm3,一氧化碳(CO):0(V/V),二氧化碳(CO2):300×10-6(V/V),二氧化硫(SO2):0(V/V),氮氧化物(NOx):0(V/V),优于标准GB50751-2012的规定。

王世保[7](2018)在《橇装式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研发》文中提出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在新能源动力、石油冶炼、航空工业等技术领域内都有重要应用。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氢气的用量要求更大,排气压力要求更高。在氢能源利用领域,压缩机作为氢气输送的核心部件,对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起到决定性作用,用户对氢气压缩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其严苛。常用氢气压缩机结构形式主要有隔膜压缩机和往复活塞压缩机,往复活塞压缩机具有排量大、排压高、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针对目前加氢站和氢气充瓶市场对大排量、小型化集成化机组的需求,对于橇装式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的研发更加迫切。本文根据加氢站建设的实际需求,确定工况参数为:排气量1000m3/h、常压进气、排气压力21MPa。基于热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确定产品的各级排气温度、各级气缸直径、配备电机功率、排气量、各列的综合活塞力等主要参数,详细介绍了产品的气路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部件。利用ANSYS Workbench仿真软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网格划分、边界约束、施加载荷等,完成曲轴、连杆、活塞杆的有限元分析,计算关键零部件的应力应变,确保它们在长期、满负荷工况下可靠运行。满足智能化、模块化、一体化设计要求,压缩机及其系统整体集中在一个橇块上,主机采用多级压缩可有效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使之可靠运行并符合标准要求;采用PLC控制、变送器检测、触摸屏显示,具有故障自动检测和报警停车功能,并提示故障原因,方便用户发现问题并及时检修,整体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性很高,操作简单;产品内部所有零部件、管路、电缆在工厂内完成安装和调试工作,使现场的安装、调试工作得到简化,大大减少用户现场的工作量。

张晋[8](2017)在《LPG储配站危险区域分析及安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由储存、灌装和装卸设备组成,以储存液化石油气为主要功能,兼具液化石油气灌装作业为辅助功能的专门场所。由于站内储存的LPG易燃易爆的特性,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尤其是储罐区,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了解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危险区域,对相关危险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安全技术措施,将为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改造、安全生产和运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王金平[9](2007)在《压缩机流程分析与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述了压缩机几种流程的特点,并提出了简化方案。

郑诏仁[10](2005)在《小氮肥厂分析仪器常见故障浅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压缩机送气引起微量跑高问题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缩机送气引起微量跑高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磷的赋存形态及除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简介
        1.2.1 MBBR工艺的原理及特点
        1.2.2 MBBR工艺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除磷的机理
        1.3.1 生物除磷的原理
        1.3.2 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
    1.4 磷元素的赋存形态分级及提取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污泥接种及反应器启动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3.1 常规监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3.2 聚β羟基烷酸盐(PHA)的测定方法
        2.3.3 糖原(GLY)的测定方法
        2.3.4 胞外聚合物(EPS)的提取及分析方法
        2.3.5 污泥形态磷的测定方法
        2.3.6 扫描电镜(SEM)的样品预处理及分析方法
        2.3.7 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
3 MBBR系统的启动及污水处理效能研究
    3.1 MBBR系统的启动
    3.2 C/P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2.1 C/P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
        3.2.2 C/P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
        3.2.3 C/P对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3.2.4 C/P对系统出水中DOM分布特性的影响
    3.3 碳源类型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1 碳源类型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
        3.3.2 碳源类型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
        3.3.3 碳源类型对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3.3.4 碳源类型对系统出水中DOM分布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碳源对系统中磷形态及处理机制的影响研究
    4.1 C/P对系统磷组成及除磷机制分析
        4.1.1 C/P对系统磷吸收与释放规律影响分析
        4.1.2 C/P对系统磷形态组成的影响
        4.1.3 C/P对系统磷动态平衡的影响分析
    4.2 碳源类型对系统磷形态组成及除磷机制分析
        4.2.1 碳源类型对系统磷吸收与释放规律影响分析
        4.2.2 碳源类型对系统磷形态组成的影响
        4.2.3 碳源类型对系统磷动态平衡的影响分析
    4.3 系统除磷规律与EPS分布的响应关系分析
        4.3.1 C/P对EPS在系统中组分和含量变化的影响
        4.3.2 C/P对EPS中磷含量变化的影响
        4.3.3 碳源类型对EPS在系统中组分和含量变化的影响
        4.3.4 碳源类型对EPS中磷含量变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MBBR系统除磷规律与微生物特性响应机制研究
    5.1 填料生物膜的微观形貌表征
    5.2 系统典型运行周期内COD、TP、糖原及PHA的变化规律
        5.2.1 不同C/P条件下典型周期内COD、TP、糖原及PHA的变化
        5.2.2 不同碳源类型下典型运行周期内COD、TP、糖原及PHA的变化规律
    5.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分析
        5.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5.3.2 碳源对微生物群落相关性的影响
        5.3.3 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2)煤矿巷道网络中瓦斯爆炸火焰和压力波传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大尺度瓦斯爆炸实验系统和数值计算方法
    2.1 大尺度瓦斯爆炸实验系统设计与构建
    2.2 瓦斯爆炸的数值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大尺度管道中瓦斯爆炸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3.1 大尺度管道中瓦斯爆炸的实验研究
    3.2 大尺度管道中瓦斯爆炸的数值计算
    3.3 管状空间中瓦斯爆炸的尺寸效应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典型爆源区域的火焰传播和压力分布特征
    4.1 简单直巷中瓦斯爆炸的火焰传播和压力分布特征
    4.2 采煤工作面瓦斯爆炸的火焰传播和压力分布特征
    4.3 掘进工作面瓦斯爆炸的超压分布和火焰作用范围
    4.4 联络巷瓦斯爆炸的超压分布和火焰作用范围
    4.5 本章小结
5 瓦斯爆炸压力波在巷道中的衰减规律
    5.1 压力波在直巷中的衰减规律
    5.2 压力波在转弯巷道中的衰减特性
    5.3 压力波在分叉巷道中的衰减规律
    5.4 本章小结
6 瓦斯爆炸火焰作用范围和压力分布简化预测模型
    6.1 简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6.2 简化预测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尺度瓦斯爆炸实验系统标准操作规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海洋飞沫气溶胶参与下的烯烃醚臭氧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气气溶胶
        1.1.1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和传输
        1.1.2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1.1.3 大气气溶胶的气候及健康影响
    1.2 海洋飞沫气溶胶
        1.2.1 海洋飞沫气溶胶的产生
        1.2.2 海洋飞沫气溶胶的组成与化学转化
        1.2.3 海洋飞沫气溶胶的吸湿特性
        1.2.4 海洋飞沫气溶胶生成的研究进展
    1.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3.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气溶胶的影响
        1.3.2 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3.3 烯烃醚类物质
        1.3.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手段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过程
    2.1 海洋飞沫气溶胶的产生装置与过程
        2.1.1 鼓泡系统
        2.1.2 供气系统
        2.1.3 检测系统
    2.2 烯烃醚气相反应的低温基质隔离装置与计算方法
        2.2.1 臭氧化实验
        2.2.2 理论计算
    2.3 烯烃醚气相反应的烟雾箱实验装置与过程
        2.3.1 气相反应烟雾箱描述
        2.3.2 二次有机气溶胶研究烟雾箱描述
        2.3.3 臭氧反应动力学实验
        2.3.4 气相产物检测
        2.3.5 颗粒相产物检测
第三章 海洋飞沫气溶胶的性质表征
    3.1 海洋飞沫气溶胶的产生
        3.1.1 实验药品
        3.1.2 海洋飞沫气溶胶产生过程
    3.2 海洋飞沫气溶胶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3.2.1 粒径分布
        3.2.2 海水盐度的影响
        3.2.3 过滤器水下深度和孔径跨度的影响
        3.2.4 海水中有机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烯烃醚臭氧化Criegee反应的低温基质隔离实验研究
    4.1 低温基质隔离实验
        4.1.1 实验药品
        4.1.2 低温基质隔离实验过程
    4.2 典型烯烃醚臭氧化反应机理
        4.2.1 优化结构和反应能量
        4.2.2 乙烯基乙醚和乙烯基正丁醚臭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洋飞沫气溶胶参与下的烯烃醚臭氧化反应
    5.1 烟雾箱实验
        5.1.1 化学药品
        5.1.2 烟雾箱实验过程
    5.2 典型烯烃醚的臭氧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机理
        5.2.1 烯烃醚臭氧化反应动力学
        5.2.2 烯烃醚臭氧化反应机理分析
    5.3 海洋飞沫气溶胶参与下的烯烃醚臭氧化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
        5.3.1 不同烯烃醚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情况
        5.3.2 相对湿度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
        5.3.3 OH自由基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
        5.3.4 丙二酸种子气溶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专利授权
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矿热炉应用及存在问题
    1.2 甲醇的性质与用途
    1.3 甲醇的合成
        1.3.1 甲醇的合成方法
        1.3.2 甲醇合成所用的催化剂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流程
    2.1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生产路线的制定
    2.2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装置
        2.2.1 电除尘装置
        2.2.2 煤气冷却装置
        2.2.3 气柜
        2.2.4 气体压缩与增压装置
        2.2.5 TSA煤气净化装置
        2.2.6 精脱硫装置
        2.2.7 变换冷却装置
        2.2.8 脱碳装置
        2.2.9 CO2 液化装置
        2.2.10 甲醇合成装置
        2.2.11 PSA氢回收装置
        2.2.12 甲醇精馏装置
    2.3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流程及消耗
        2.3.1 电除尘工艺流程及消耗
        2.3.2 煤气冷却工艺流程及消耗
        2.3.3 气柜工艺流程及消耗
        2.3.4 煤气初级压缩工艺流程及消耗
        2.3.5 TSA净化煤气工艺流程及消耗
        2.3.6 煤气增压工艺流程及消耗
        2.3.7 精脱硫工艺流程及消耗
        2.3.8 变换工艺流程及消耗
        2.3.9 脱碳工艺流程及消耗
        2.3.10 CO_2 液化工艺流程及消耗
        2.3.11 PSA氢回收工艺流程及消耗
        2.3.12 合成气压缩工艺流程及消耗
        2.3.13 甲醇合成工艺流程及消耗
        2.3.14 甲醇精馏工艺流程及消耗
    2.4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用量和供应
        2.4.1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所需原材料供应
        2.4.2 甲醇装置燃料气
        2.4.3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流程的辅助材料供应
    2.5 辅助工艺设备
        2.5.1 中心控制室
        2.5.2 供配电开关站
        2.5.3 暖通设施
        2.5.4 空压、制氮站
    2.6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生产现场布局
        2.6.1 厂房布局
        2.6.2 工厂主要功能分区
        2.6.3 管道的架设
3 甲醇合成与精馏生产工艺设计及计算
    3.1 甲醇合成热力学参数计算
    3.2 甲醇合成塔工艺设计
        3.2.1 甲醇合成塔塔体工艺参数计算
        3.2.2 甲醇合成塔塔体工艺设计核算
    3.3 甲醇合成中驰放气PSA法氢回收
    3.4 甲醇加压精馏塔工艺设计及计算
        3.4.1 物料衡算
        3.4.2 热量衡算
        3.4.3 理论塔板数计算
        3.4.4 精馏塔塔径计算
    3.5 精馏塔操作流程
4 非工艺专业要求
    4.1 公用工程
        4.1.1 自动控制
        4.1.2 仪表及自控设备
        4.1.3 甲醇的储运
    4.2 安全措施
    4.3 环境保护措施
        4.3.1 矿热炉制甲醇废气处理
        4.3.2 矿热炉制甲醇废水处理
        4.3.3 矿热炉制甲醇废渣处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电石炉气净化产生烟气中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和背景
    1.2 国内外常见的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回收方法
        1.2.1 物理回收法
        1.2.2 化学吸收法
        1.2.3 膜吸收分离法
    1.3 我国碳排放现状及相关政策
    1.4 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的控制系统
        1.4.1 ECS-700 控制系统介绍
        1.4.2 ECS-700 系统结构
        1.4.3 ECS-700 系统的分域管理及网络连接
        1.4.4 系统规模
        1.4.5 系统性能指标
    1.5 研究课题的意义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1.5.1 研究课题的意义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烟道气回收二氧化碳工艺路线确定及优化
    2.1 富含二氧化碳烟道气的来源
    2.2 根据组分特性选择烟道气中二氧化碳分离工艺
        2.2.1 原料气组分确定
        2.2.2 二氧化碳的产品质量标准
        2.2.3 二氧化碳主流分离方法
        2.2.4 本课题采用二氧化碳分离方法研究
    2.3 烟道气回收二氧化碳工艺设计
        2.3.1 脱除硫化氢及羰基硫的工艺方案研究
        2.3.2 脱除硫化氢及羰基硫的工艺设计(设定操作参数)
        2.3.3 烟道气中水分的脱除工艺设计
        2.3.4 烟道气中去除氮气的工艺选择
        2.3.5 烟道气中去除一氧化碳的工艺选择
        2.3.6 烟道气回收工艺的动力选择
        2.3.7 烟道气回收工艺的载冷系统的选择
        2.3.8 低温精馏塔等其它设备的设计
        2.3.9 烟道气回收二氧化碳工艺选择及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碳回收工艺控制系统设计
    3.1 二氧化碳回收工艺流程简述
    3.2 二氧化碳回收工艺ECS-700 系统设计原则
    3.3 现场仪表
    3.4 控制仪表
    3.5 二氧化碳回收工艺DCS-700 系统控制域及操作域配置
    3.6 软件组态
        3.6.1 DCS-700 监控数据
        3.6.2 PID调节控制
        3.6.3 干燥塔再生逻辑控制设计
    3.7 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的联锁动作控制
        3.7.1 一键停车/联锁停车保温保压程序控制
        3.7.2 有毒气体报警逻辑控制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试和试车中出现的问题及优化
    4.1 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的程序调试
    4.2 DCS-700 系统程序的验收
    4.3 调试和试车中出现的问题
    4.4 系统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烟道气中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的应用
    5.1 调试试车
        5.1.1 检查验收并清理现场
        5.1.2 系统仪表调试
        5.1.3 管线、设备吹扫
        5.1.4 填料装填
        5.1.5 管线、设备等试压
        5.1.6 冰机(氨制冷)系统抽负压
        5.1.7 设备、管线保温及刷漆管线、设备外护措施
        5.1.8 系统调试
    5.2 正常开停车
        5.2.1 准备工作
        5.2.2 正常开车
        5.2.3 停车操作
    5.3 主要工艺指标
    5.4 主要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5.4.1 液化器
        5.4.2 低温精馏塔
        5.4.3 干燥器再生过程
        5.4.4 液体二氧化碳充装
        5.4.5 充装罐车注意事项
    5.5 安全与环保注意事项
    5.6 系统运行效果
        5.6.1 产品质量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烟道气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系统的优化
    6.1 系统运行总结
    6.2 控制系统优化
        6.2.1 冬季预冷器出口温度过低导致管线结冰
        6.2.2 低温精馏塔尾气去蒸汽加热器气量不足
        6.2.3 低温精馏塔尾气现场放空一氧化碳含量超标
        6.2.4 氨冷器液位调节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牙科空压机的发展状况
    1.2 牙科空压机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1.3 本课题来源及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2 工作流程方案设计
    2.1 传统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工作流程分析
    2.2 一体式工作流程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空气除湿技术分析
    3.1 空气除湿技术概述
    3.2 冷却除湿
        3.2.1 冷却除湿的工作原理
        3.2.2 冷却除湿的类型
    3.3 吸附除湿
        3.3.1 吸附原理
        3.3.2 常用吸附剂及其性能
        3.3.3 工作流程及相关参数
    3.4 膜法除湿
        3.4.1 除湿原理
        3.4.2 膜材料的种类
        3.4.3 膜材料的形态
    3.5 三种除湿技术的对比
        3.5.1 除湿性能的比较
        3.5.2 除湿稳定性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一体化结构设计及分析
    4.1 结构布局设计
        4.1.1 设计参数要求
        4.1.2 结构布局
        4.1.3 设备选型
    4.2 整机一体化结构设计
        4.2.1 SolidWorks模拟仿真
        4.2.2 结构装配图
    4.3 底座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4.3.1 底座设计
        4.3.2 模型的建立
        4.3.3 模型分析及优化
        4.3.4 搬运工况分析
    4.4 压缩空气温度控制方法
        4.4.1 影响因素分析
        4.4.2 解决措施
    4.5 空压机噪音控制与振动分析
        4.5.1 空压机的噪音控制
        4.5.2 空压机的振动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PLC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5.1.1 主控回路功能分析
        5.1.2 空气储罐排污功能分析
        5.1.3 远程监控功能分析
        5.1.4 报警功能分析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1 控制系统硬件分析与选型
        5.2.2 电控系统原理图设计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PLC程序设计
        5.3.2 系统画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性能评价
    6.1 样机制作
    6.2 流量测试
    6.3 牙科空气品质测试
    6.4 噪音测试
    6.5 机箱内部温度测试
    6.6 性能改善对比评价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橇装式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氢气压缩机的分类
    1.3 国内外氢气压缩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产品研发的输入条件和主要工作内容
        1.4.1 产品设计输入条件
        1.4.2 产品研发的主要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第二章 总体设计与热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2.1 压缩机工作原理
    2.2 橇装式压缩机总体设计
    2.3 压缩机的热力学分析
        2.3.1 压缩级数的确定
        2.3.2 各级压比的确定
        2.3.3 初算各级气缸排气温度
        2.3.4 计算各级排气系数
        2.3.5 计算各级气缸直径
        2.3.6 压缩机各列活塞力的计算
        2.3.7 计算轴功率,选取电动机
        2.3.8 验算排气量
        2.3.9 确定主机结构参数
    2.4 压缩机的动力学分析
        2.4.1 第一列受力计算
        2.4.2 第二列受力计算
        2.4.3 第三列受力计算
        2.4.4 第四列受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缩机结构设计
    3.1 压缩机基础部件
    3.2 气缸部件
    3.3 活塞部件
    3.4 填料部件
    3.5 联轴器
    3.6 压缩机辅机设计
        3.6.1 气路系统
        3.6.2 冷却系统
        3.6.3 润滑系统
        3.6.4 电气控制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零件的有限元分析
    4.1 曲轴的有限元分析
    4.2 连杆的有限元分析
    4.3 活塞杆的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缩机试制与试验验证
    5.1 氢气压缩机吹扫、探伤和试压
    5.2 氢气压缩机的试验
    5.3 氢气压缩机的参数检测
    5.4 氢气压缩机排气量测试和计算
    5.5 测试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附件

(8)LPG储配站危险区域分析及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LPG来源特性及危险性分析
    2.1 液化石油气的来源、组成及特性
    2.2 LPG危险性分析
        2.2.1 LPG爆炸及火灾危险性分析
        2.2.2 LPG引起窒息麻醉中毒危险性分析
        2.2.3 LPG低温灼伤(冻伤)
        2.2.4 LPG冷冻结构破坏和事故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PG储配站危险区域与影响后果分析
    3.1 储配站任务与功能
        3.1.1 LPG储配站主要设备设施
        3.1.2 LPG储配站的主要功能
        3.1.3 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公司“送气下乡”工程
        3.1.4 LPG储配站的设置
        3.1.5 供气量确定
    3.2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危险性
    3.3 储罐区泄漏扩散危险区域及影响后果
        3.3.1 扩散模拟
        3.3.2 储罐区泄漏量计算
        3.3.3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模型
        3.3.4 蒸气云爆炸模型
        3.3.5 储罐区危险区域与影响后果综述
    3.4 灌装生产区风险及后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PG储配站风险评价
    4.1 定性、定量安全评价
        4.1.1 总平面布置评价
        4.1.2 事故树分析评价
    4.2 定量分析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技术措施
    5.1 控制点火源
    5.2 液化石油气防泄漏安全技术措施
    5.3 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5.3.1 管道电伴热(保温)系统
        5.3.2 法兰堵漏技术
        5.3.3 阀门堵漏技术
        5.3.4 法兰铜条镶嵌快速堵漏法
        5.3.5 储罐注水系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小氮肥厂分析仪器常见故障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
    1.1 奥氏气体分析仪
        1.1.1 常见故障
        (1) 某一组分偏低。
        (2) 气体中各种组分之和不等于100%。
        (3) 氧含量分析结果偏高。
        1.1.2 实例分析
    1.2 微量硫分析仪
    1.3 可燃气体测爆仪
        (1) 标准曲线是根据标样爆炸下限应指示的值绘制的, 实测工作曲线越接近标准曲线, 说明仪器的灵敏度越高。
        (2) 工作曲线是根据实测值绘制的。
        (3) 警戒线是根据RH-31型测爆仪的测量范围绘制的。
    1.4 其它
        (1) 仪器“校正”正常, 当开关置于“测定”处, 电流表指针不动。
        (2) 仪器校准正常, 用蒸馏水标定时, 指针居高不下。
        (3) 仪器“校正”时, 表针无反应。
2 常见在线分析仪
    2.1 微量 (CO+CO2) 分析仪
        2.1.1 常见故障
        (1) 分析结果偏高。
        (2) 微量指标值偏低。
        (3) 微量指示值滞后。
        2.1.2 实例分析
    2.2 常量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2.2.1 不正常现象
        (1) A档正常, C、B档指示不稳, 时正时负 (以FQW型为例) 。
        (2) 灵敏度不断下降, 零点连续负漂 (以FQ-B型为例) 。
        (3) 灵敏度不断下降, 零点连续正漂。
        2.2.2 实例分析
    2.3 热导式分析式
        (1) 仪器指示值误差较大。
        (2) 仪器指示值漂移严重。
    2.4 氧分析仪
        (1) 仪器反应不灵敏, 标定后又发生漂移。
        (2) 仪器指示值偏高。
    2.5 其它
        (1) 标定时, 调不到标准液的pH值。
        (2) 测量的pH值不准。
3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1 注意外界因素的干扰
    3.2 注意工艺过程中引入的差值
    3.3 安全问题
    3.4注意净化样气时引入的误差
    3.5引进先进技术
4结语

四、压缩机送气引起微量跑高问题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磷的赋存形态及除磷机制研究[D]. 张杏.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煤矿巷道网络中瓦斯爆炸火焰和压力波传播规律研究[D]. 朱云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海洋飞沫气溶胶参与下的烯烃醚臭氧化反应[D]. 吕辰. 山东大学, 2020(08)
  • [4]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的应用研究[D]. 陈楠.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电石炉气净化产生烟气中二氧化碳回收工艺的设计与优化[D]. 聂辉.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牙科电动无油空压机技术研究[D]. 冯小飞.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0)
  • [7]橇装式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研发[D]. 王世保.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LPG储配站危险区域分析及安全技术研究[D]. 张晋.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6)
  • [9]压缩机流程分析与改进[J]. 王金平. 氮肥技术, 2007(03)
  • [10]小氮肥厂分析仪器常见故障浅析[J]. 郑诏仁. 小氮肥, 2005(04)

标签:;  ;  ;  ;  ;  

压缩机供气导致微量跑高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