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治疗带状疱疹542例

分型治疗带状疱疹542例

一、分型论治带状疱疹542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敏敏[1](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李怡帆[2](2020)在《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以难治性疼痛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而目前国内无自主研发的SCS刺激系统,所用设备均来自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疗法的普及应用。为打破国外技术对SCS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SCS治疗的应用水平,课题组前期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实验室、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植入式SCS设备(包括刺激电极、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程控仪等)。目的:验证设备系统的生物安全性、系统稳定性、手术操作性、组织相容性及刺激作用有效性;同时在中医“痛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SCS治疗提供切入点。方法:本研究包括动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动物研究:在小尾寒羊身上行SCS植入术,分别验证在不同刺激模式下(低频及10kHz高频模式)穿刺电极、外科电极以及脉冲发生器的性能;观察术后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血白细胞水平、设备阻抗值,并在术后1个月时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以此验证SCS刺激对实验动物感觉运动功能、感染状态和脊髓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验证设备连接稳定性。(2)临床研究:纳入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行SCS设备(穿刺电极)植入治疗(传统刺激模式),测试成功的患者后续植入脉冲发生器;分别在入组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36问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式麦吉尔疼痛量表2(SF-MPQ-2)、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贝克抑郁量表(BDI),观察SCS设备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状态以及心理情况的影响;同时在患者入组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测试期和术后3月的有效率。结果:(1)动物研究:实验羊术后1月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术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中、术后阻抗值正常,设备运转工作正常。治疗1月后,电极未见明显的位置移动;且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提示,与未刺激节段相比,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细胞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2)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33岁,平均病程5.18年;VAS评分在术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分别为8.12±0.32、4.06±0.79、3.59±0.77、4.22±0.86,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以VAS下降≥50%评定的测试期有效率为81.8%(9/11),治疗3月时的有效率为75%(6/8);术后3月时,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BP)维度、SF-MPQ-2四个维度以及A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SF-36量表中其他维度及BD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不荣则痛”型(A组),9例患者为“不通则痛”型(B组),测试期A组成功率为0,B组为1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B组患者有效率为66.7%,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临床研究过程中设备连接良好,未见不良事件报告。结论:(1)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包括穿刺电极以及外科电极,能够实现传统低频刺激模式,以及新型高频(10kHz)刺激模式;优化的电极锚定装置能够更好地固定电极,避免电极移位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设备连接状态良好,功能稳定,能够符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求。(2)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规范手术操作下,SCS设备能够显着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本研究首次在SCS治疗中引入了中医“痛证”的概念,发现中医证型与SCS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了基于“痛证”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指导SCS治疗的可行性。

李俊波[3](2018)在《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是一种常见的、以内分泌紊乱为表现的妇科疾病,其大致归属于中医学的“月经后期”、“闭经”、“崩漏”、“不孕”等病证范畴。PCOS不仅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存质量,紊乱的内分泌状态及代谢环境使此类患者的远期并发症风险增加,现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治疗本病的远期效果优于西医治疗,目前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根据中医辨证与辨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分型论治,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加减龙胆泻肝汤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医妇科专家张玉珍教授多年经验总结的临床良方,是治疗肝经郁火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方剂。故本研究以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为基础,围绕激素水平、炎症水平的改变以及初步探讨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开展本次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医药方剂和诊疗方法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价值优势,以及促进加减龙胆泻肝汤的现代药理作用和深层机制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从临床上收集PCOS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PCO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西医表型的分布规律及证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检测患者性激素水平、糖代谢指标和慢性炎性因子;并分析患者性激素水平、糖代谢指标和慢性炎性因子与PCOS中医证型、西医表型之间的关联性,初步明确该疾病分型异同的关键点、治疗的主要和次要参考指标、患者特异性分析等。为临床治疗PCOS方案、疾病的分型分析、病症起因与生理症状等提供依据,加深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以期指导临床辨证用药。2.实验研究:通过poresky法复制PCOS模型大鼠,观察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及其作用影响下的机理。通过研究明确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效果,及其在证实炎症学说基础上的炎症水平下降,糖代谢异常的恢复和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相关炎症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有利于促进龙胆泻肝汤在“肝经郁火型”疾病应用和开发经典名方剂的现代药物价值。方法:1.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方法:采集对象:本研究共纳入2组人群共计136例,其中PCOS组102例,对照组为34例身体健康月经规律的女性。病例观察:一般情况:姓名、联系方式、年龄、婚育史、月经史、孕产史、家族史等及患者就诊的情况。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BMI=体重(kg)/身高2(m2)和腰臀比(WHR)。结合舌脉,确定其中医证型。性激素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的水平,ELASA法检测血清Leptin、kisspeptin含量。血清生化测:自动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的水平。炎症因子水平:ELASA法检测血清IL-4、IL-6、IL-8、IL-10的测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PCOS患者进行表型归类,辨证分析,观察PCOS的性激素水平、糖代谢及血清IL-4、IL-6、IL-8、IL-10,并进行相关性分析。2.采用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实验设对照、模型、达英-35(0.21 g/kg)及龙胆泻肝汤高(29.6 g/kg)/低剂量组(7.4 g/kg),连续灌胃给药14d;分析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的卵巢重量、体积大小及动物体重变化;比较各组LH、FSH、睾酮的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IL-2、IL-4、IL-6、IL-10 炎症因子差异;WB 分析各组卵巢 JAK2、STAT3、p-STAT3和IL-6的表达量。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分析:(1)分布特点:本研究共纳入102例PCOS患者,表型分布规律:经典型31例(占30%),高雄无排卵型12例(12%),高雄有排卵型8例(占8%),非高雄型有51例(占50%)。证型分布规律:肾虚型27例(占26.5%),肝经郁火型38例(占37.3%),痰湿阻滞型18例(占17.6%),气滞血瘀型19例(占18.6%)。(2)性激素水平:各表型相比:经典型患者的LH、T水平值及LH/FSH比值最高,与非高雄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经典型>高雄有排型>高雄无排型>非高雄型,且经典型T水平与非高雄型、高雄无排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相比:肝经郁火型的LH、T水平值及LH/FSH 比值最高,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脾虚痰湿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且肝经郁火型T水平与其余证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糖代谢特点:各表型相比:所有PCOS患者的空腹胰岛素均比正常组高(P<0.05),其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所有PCOS患者的HOMA-IR均较正常组高(P<0.05),但患者组间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证型相比:HOMA-IR高到低依次为:脾虚痰湿型>肝经郁火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且与肾虚型比较,脾虚痰湿型的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各表型相比:PCOS患者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均高于正常组,非高雄型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比较:脾虚痰湿型的Leptin最大,均高于其余三个证型,Leptin高到低依次为:脾虚痰湿型>肝经郁火型>肾虚型>气滞血瘀型。(5)炎性因子IL-4、IL-6、IL-8、IL-10的特点:各表型相比:PCOS患者中的IL-6、IL-8炎症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女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高雄型患者IL-6水平最高。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女性,其中非高雄型的PCOS患者的IL-4、IL-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相比:IL-6水平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脾虚痰湿型>肾虚型>气滞血瘀型;IL-4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脾虚痰湿型。2.实验研究结果:(1)PCOS大鼠模型评价: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的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动情周期改变提示无排卵并显示体重增加、HE病理切片提示卵巢多囊样改变、模型组血清睾酮(T)升高与正常对照组血清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且符合PCOS的诊断标准。(2)药物干预后各项指标:①体质量比较:加减龙胆泻肝汤药物干预14天后,对PCOS模型大鼠具有明显治疗效果,能降低模型动物体重、卵巢重量及卵巢体积大小(P<0.05)和改善卵巢组织病理形态。②性激素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T、L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显着降低PCOS大鼠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胰岛素(INS)水平(P<0.05/P<0.01)。③炎性因子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IL-2、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IL-4、IL-10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P<0.05)和抑制促炎因子IL-2、IL-6水平(P<0.05);WB分析卵巢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JAK2和STAT3蛋白表达均升高,加减龙胆泻肝汤各剂量组p-STAT3、IL-6蛋白表达均降低,证实加减龙胆泻肝汤可提高JAK2、STAT3和降低p-STAT3、IL-6的表达量。④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各剂量组干预后Leptin、kisspeptin水平降低,高剂量组下降最明显,但和阳性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临床研究:①PCOS患者中50%的患者表现出高雄激素血症,其经典型患者的T水平偏高,西医表型中以非高雄型患者居多,其次是经典型患者。中医辨证中肝经郁火型和肾虚型患者常见,其次是痰湿阻滞型和气滞血瘀型。经典型PCOS患者中肝经郁火证的患者较多,非高雄型PCOS患者中肾虚证较多。②不同西医表型和中医证型的PCOS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高于对照组,且促炎因子IL-6水平显着增高,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了 PCOS患者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PCOS患者性激素与其特征性临床表型有直接相关性,其中高T水平与肝经郁火证表型相关,高糖与脾虚痰湿型表型相关,高Leptin与脾虚痰湿证表型相关,而炎症因子则与中医各种表型均相关,它们可能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2.实验研究:①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其卵巢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内分泌改变与临床PCOS患者相似,是理想的PCOS动物模型。②加减龙胆泻肝汤能降低PCOS模型大鼠的体重、卵巢重量及卵巢体积,显着降低PCOS大鼠血清LH、T及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③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P<0.05)和抑制促炎因子IL-2、IL-6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活化JAK2/STAT3通路参与的效应相关。

张爱芹[4](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山东省中医院近3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SLE并发感染患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调研2015-01至2017-10于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的129份SLE并发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填写调查表。2.采用EXCEL 2007管理数据,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并用卡方(χ2)进行计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情况:129例SLE并发感染的患者中,男13例,女116例。平均年龄41.39±15.45岁。患者入院时间以夏、秋季为主。平均病程8.17±7.46年。SLE首发症状以红斑/皮疹为主。受累系统以皮肤粘膜系统居多,占21.33%。疾病活动度以轻度居多,占36.43%。SLEDAI评分平均值为11.8±8.59分。2.感染情况: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感染场所以院外感染主,占86.82%。感染次数总计162次,感染1次者占81.40%。感染部位总计175个,以呼吸道为主。感染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占38.36%。总治愈率为37.21%,感染控制率55.81%,死亡率为6.20%。混合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是导致SLE感染死亡的突出原因。不同感染结局SLE患者的红细胞、ESR值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AST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RP、24h尿蛋白、ALT、ALB、GLB、TG、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相关情况:中医证型分布以热毒炽盛证居多(39.53%),脾肾阳虚证20.16%,脾虚肝旺证18.60%,阴虚内热证、气滞血瘀证各10.85%。脾肾阳虚证患者SLEDAI评分最高,病情以重度活动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感染类型、红细胞、Anti-P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SLEDAI的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SLEDAI评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阴虚内热证、脾虚肝旺证SLEDAI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与其它各证型病情活动度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的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G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内热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证与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旺证TG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热毒炽盛证、脾虚肝旺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A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C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气滞血瘀证IgG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及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的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以女性患者为主,多为院外感染、首次感染,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2.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居多,与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感染类型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无明显相关。3.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Anti-P对指导SLE并发感染的辨证分型意义比较大,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以及抗体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对指导辨证分型意义不大。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血红蛋白、红细胞、ESR、AST在提示SLE并发感染的预后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纯的依据感染情况不能更好的指导SLE证型的判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验等客观指标进行多方面分析,才能更好地指导SLE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夏天保[5](2016)在《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文中提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常见的人类a疱疹病毒,它在初期感染可以引起水痘,然后感染的病毒可以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的神经节内,病毒再次激活可以引起带状疱疹。病毒从神经节中,沿着周围的神经纤维到达相应的皮肤表皮,引起节段性的水疱疹。尽管有明显的传播路径,在局限性的VZV激活中可以检测皮损疱液中的病毒DNA。为了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与带状疱疹的疼痛分数和年龄是否有关系,我们拟测定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DNA定量。在带状疱疹发作期间使用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急性期的症状,而且可以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通过研究带状疱疹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泛昔洛韦治疗一周、两周后两组患者一周、两周、四周以及两个月、三个月患者的疼痛强度是否有差异,从而为带状疱疹患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两周是否能够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相关的神经痛提供理论依据。VZV基因组至少含71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许多有功能的的蛋白。Vladimir N,Loparev等人报告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方法,就是把野生型VZV菌株分成三个主要的亚型,E(欧洲),J(日本),和M(嵌合型).中国关于VZV分离株基因型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而北京地区的VZV分型文献较少,因此我们拟测定北京地区来自306医院的带状疱疹患者VZV的基因型.第一部分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病毒载量的测定目的:对轻、中、重度带状疱疹患者的疱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进行比较,对带状疱疹患者不同年龄段的疱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病毒DNA定量。结果:1.两组间比较,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VZV DNA载量前者高于后者,带状疱疹患者疼痛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VZV DNA载量前者高于后者。2.带状疱疹患者中年龄<60的患者和年龄>60的患者中,两者的DNA载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轻、中、重度带状疱疹患者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载量不同,带状疱疹疼痛评分越高,其病毒载量越大.带状疱疹年龄段不同,VZV的DNA载量也不同,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其病毒载量大于60岁以下的患者。第二部分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和2周对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带状疱疹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泛昔洛韦治疗后两者疼痛强度分数和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分数。结果:两组间在一周、两周、四周、两个月、三个月时间点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服用泛昔洛韦两周组对带状疱疹疼痛的缓解程度并不优于服用泛昔洛韦一周组,在临床我们给予带状疱疹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一周而不是两周,从而能够节约药物的经济成本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第三部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的测定目的:测定北京地区306医院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基因型。方法:采用测序的方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ORF22、ORF38、ORF54基因序列。结果: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306医院8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中基因型均为J型,其中0RF22序列中37990位点存在一例A-G的突变。结论:北京地区306医院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分离株中基因型均为J型,其中ORF22序列中37990位点存在一例A-G的突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邵泽[7](2011)在《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药干预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明确艾滋病带状疱疹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对北京地区34例艾滋病带状疱疹患者开展病例对照的临床试验,以国际通行的临床评价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作为主要指标评价中药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北京地区34例符合方案要求的艾滋病带状疱疹患者由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录入试验组(1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16例):单纯西医抗病毒治疗。按研究方案完成临床试验,完整填写临床病例报告表,将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评价两组疗效。[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未出现不良反应。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例,男女比例为1:0.097。平均年龄35.84±11.27岁,最大54岁,最小21岁。肝胆湿热证27例(79.41%),脾虚湿蕴7例(20.59%)。3周治疗后对比疗效果,疼痛持续时间16.24±7.066天,试验组为13.67±7.546天,对照组为19.13±8.492天,P>0.05,止疱时间6.32±2.700天,试验组为5.72±2.630天,对照组为7.00±3.204天,P>0.05。结痂时间8.58±2.913天,试验组为7.56±2.406天,对照组为9.75±3.568天,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均明显缓解,治疗组VAS积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VAS积分下降到0.28±0.575,对照组VAS积分下降到0.75±1.7704。在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评价中,试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4.4%,总有效率P1>0.05,治愈率P2<0.05。在WHOQOL-100生活质量评价对比中,试验组的生存质量积分由治疗前98.94±8.888上升到101.22±10.855,对照组由治疗前的96.31±8.700下降到93.63±8.531,P<0.05,试验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证实中西医联合、单纯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均较为安全。[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艾滋病带状疱疹方面疗效显着,止痛、止疱时间小于单纯抗病毒治疗所需时间,在结痂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P<0.05。试验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

刘全知[8](2010)在《多种因素及中药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对带状疱疹临床及治疗的多个方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及影响其发生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2.探寻急性期辨证施治的干预手段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相关性。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与常规西医治疗手段的对比研究,期望能找到急性期中药治疗对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的积极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2009年5-12月份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带状疱疹患者80例,对其年龄、性别、有无前驱痛、疾病发生部位、临床类型、初诊时间、急性期中医证型、中西医治疗方式等情况进行列表登记,随访3个月,记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及疼痛程度。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①按照张学军《皮肤性病学》诊断标准,皮损消退后四周神经痛持续存在。②瘙痒、麻木、感觉过敏及感觉异常也作为诊断标准。随访时应用六点行为评分法。1.应用SPSS17.0软件系统对上述诸因素与PHN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相关结论。2.对急性期纯西医常规治疗与加用中药的组间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80例患者,男性37例(46.25%),女性43例(53.75%)。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54.3846±16.5173岁。2.年龄、性别与PHN发生率的关系:78例带状疱疹患者中22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为28.21%(22/78),平均发病年龄为64.1818±8.8636岁。<50岁人群28例,PHN的发生2例,PHN的发生率7.14%(2/28);50-59岁人群12例,PHN的发生6例,PHN的发生率50.00%(6/12),60-69岁人群24例,PHN的发生6例,PHN的发生率25.00%(6/24),)70岁人群14例,PHN的发生8例,PHN的发生率57.14%(8/14)。比较不同年龄组PHN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P<0.01)。PHN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越大,PHN的发生率越高。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56,0.01<P<0.05)。3.前驱痛和PHN的关系:在78例患者中,先有神经痛者42例,PHN的发生18例,PHN的发生率42.86%(18/42);无前驱痛者36例,PHN的发生4例,PHN的发生率11.11%(4/36)。将两组病例PHN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前驱痛和无前驱痛两组PHN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P<0.01),说明本组资料前驱痛对PHN的发生有明显影响。4.初治时间与PHN发病的关系:在22例PHN患者中,平均初治时间为8.4545±3.9080天;未患PHN的56例患者中,平均初治时间为5.7143±2.4923天,经T检验有显着差异(T=2.6167,P<0.05),说明及时诊治对于预防PHN非常重要,从出现皮疹到就诊间隔时间越短,发生PHN的可能性就越小,否则相反。5.皮疹部位、临床类型和PHN关系:按皮疹累及部位分成头面颈部组、胸部组、腰腹部组、四肢组。将带状疱疹分成顿挫型、经典型、大疱血疱型及泛发型四组临床类型。将每组PHN发生率分别列表进行χ2检验,结果分别为:χ2=1-80,P>0.05,χ2=11.25,P<0.05,即PHN的发生与皮疹部位无关,而与皮疹的严重程度有关,皮疹严重者易发生PHN。6.中医证型和PHN的关系:将未加中药组病例的肝胆湿热型、脾湿内蕴型、气滞血瘀型罹患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列表进行χ2检验,结果为:χ2=3.39,P>0.05,即PHN的发生与中医型别无关。7.治疗方式和PHN的关系:将加用中药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组PHN发生率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5),说明治疗方法对PHN发生有明显影响。8.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特征:有持续性烧灼样痛、刺痛,阵发性跳痛、电击痛,瘙痒,蚁行感,麻木,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及痛觉过敏。结论:1.PHN更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在本组资料中,女性比男性患PHN的几率更高。2.前驱痛的出现与否与PHN发生有关。3.PHN与皮疹发生部位无关,而与皮损的临床类型有关。皮损越严重,PHN发生率越高。4.初治时间越早,PHN发生率越小,提示带状疱疹及时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急性期加用中药治疗对PHN的预防有积极影响。误诊拖延最佳治疗时间,使PHN的发病率升高。本研究结果提示:应在中老年人、医务工作者中宣传带状疱疹相关知识,加深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认识,使患者尽早得到诊治。5.急性期中医证型与PHN发生率无关。6.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手段对减小PHN发生率有积极作用。

王莹[9](2010)在《542例HIV/AIDS病例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由于HIV病毒侵入人体后,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多系统、多器官、多病原体的复合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程长,病死率高。中医认为艾滋病属于“疫病”范畴,然而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疫病”——“伏气温病”。伏气疫毒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明代医家——吴有性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中医对传染病认识的专着,其中说:“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里所说的“异气”,又叫“疠气”、“疫毒”,明示了疫毒之邪具有传染性,播散广泛,感染后多数患者症状相似等特征,艾滋疫邪除具有以上疫毒之邪的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即艾滋疫邪侵入人体之后并不会立即发病,会首先深伏于营血分,待人体正气亏虚之时再发病,此时发病多病情凶险,预后不良。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在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医已形成系统的脉学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脉诊诊断技术。脉学理论源于《内经》,立论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脉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着作,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世界医学亦有广泛的影响,早在17世纪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流传于国外。脉象是医生切脉时手指感觉到的脉管搏动的形象,它是一项灵敏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人体生理、病理信息。脉诊作为中医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具有简便、无创、无痛的特点而易为患者所接受,然而这一诊断方法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也凸现不足。首先,切脉单凭医生手指感觉辨别脉象的特征,受到感觉,经验和表述的限制,影响了对脉象判断的客观、准确;其次,对脉象的表述依靠语言文字,表达颇为抽象,难以掌握和推广;再则,感知的脉象,无法具体记录和保存,影响了对脉象机理的研究。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脉诊客观化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脉学的重要途径。本人在读研期间,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道生中医诊断器材研发公司合作研制的ZM-BOX-Ⅰ型智能脉象仪采集到542例HIV/AIDS病例的脉图,分析这些脉图,并结合相关文献中艾滋病患者脉象描述,力求总结出HIV/AIDS患者的常见脉象特点及其与CD4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为艾滋病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研究内容①艾滋病患者的脉象特征。②艾滋病患者脉象的位、数、形、势的研究。③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各单纯脉象的检出率的比较。④HIV/AIDS患者的症状与脉象检出率的相关性。研究对象采集对象以北京佑安医院、地坛医院的患者为主,还包括云南临沧的部分患者,共采集542例HIV/AIDS病例脉象数据。其中男性453名,女性89名,男女比例为5:1;年龄以青壮年为主,最小15岁,最大75岁,30岁-50岁之间的最多,占65.3%;感染途径有半数以上都是同性性行为感染,异性性行为、血液传播依次次之。此批患者中,有364名HIV感染者处在无症状期,主要以服用中成药、汤药为治疗方法;已经进入了艾滋病期的178名艾滋患者,则以西药HARRT结合中医药为主要治疗手段。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本次研究使用的仪器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与道生中医诊断器材公司共同研制出的ZM-BOX-Ⅰ型智能脉象仪(以下简称脉象仪)研究方法1研究分组1.1对542例HIV/AIDS病例的脉象进行横断面研究;1.2从542例HIV/AIDS病例中挑选出CD4+T淋巴细胞计数、症状、体征资料采集完整的422例,并按CD4+T淋巴细胞的计数将这422例HIV/AIDS患者分组,CD4+T淋巴细胞的计数≤200mm3为①组,>200mm3之间的为②组,即分为艾滋病人组和HIV/AIDS感染者组进行对照研究;2观测指标观测指标即描述脉象本身情况的六个指标:脉位、脉力、脉率、脉的紧张度、脉的流利度、脉象性质。3数据处理与统计试验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用t检验各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 542例横断面研究脉象的初步结果:单纯脉象,实性脉所占的比例大于虚性脉(79.7%),实性脉中以弦脉(64.6%)、沉脉(44.2%)最多,滑脉、数脉、浮脉依次次之;复合脉象中,沉弦脉所占的比例最大(36.8%),沉滑脉、沉迟脉、弦数脉、滑数脉依次次之,而沉迟滑脉、沉数脉、沉迟弦脉所占比例很小。2在542例患者中挑选CD4+T淋巴细胞计数、症状、体征资料采集完整的422例患者,将其按照CD4+T淋巴细胞的计数进行分组,此研究结合患者的免疫功能,以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脉象检出率的相关性、症状体征与脉象检出率相关性为研究内容。①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组(即艾滋病人组),实性脉的比例最大,为82.8%,在实性脉中,弦脉占48.3%,沉脉占37.9%,滑脉、数脉所占比例相同,为27.6%,虚性脉所占比例较小,为8.6%;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组(即HIV感染者组),实性脉的比例最大,为81.3%,在实性脉中,同样是弦脉、沉脉的检出率最多,所占比例分别为48.4%、34.1%,滑脉占26.9%,多于数脉、迟脉、浮脉;虚性脉所占比例为8.5%,(P<0.01)。结论HIV感染者实证居多,体质盛壮感染者多,所以脉象有力,发病后邪正交争,脉象也以实脉、弦脉、滑脉居多;AIDS病人虚中夹实或者虚证多,因此,出现以实性脉为主,是由于患者机体气、血、阴、阳俱损,会相应地产生痰浊、饮邪、瘀血、火邪等病理产物和病理变化,属于因虚致实,即患者体内因实邪壅盛而出现一系列实脉表现,故此实非彼实。

郑贤程[10](2021)在《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从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观察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PHN提供临床数据,并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32例PHN患者纳入研究,采用毫针结合七星针进行治疗。1.取穴:太冲(双)、足三里(双)、中脘、关元、三阴交(双)、神门(双)、局部阿是穴。2.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太冲,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2寸;中脘,直刺1~1.5寸;关元,排空膀胱后直刺1~1.5寸;三阴交,直刺1~1.5寸;神门,直刺0.3~0.5寸。以上诸穴毫针针刺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 min。起针后选择合适体位,充分暴露PHN区域,严格消毒局部阿是穴皮肤及七星针,持七星针用较轻的腕力叩刺至局部皮肤微微潮红。3.疗程: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4.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对患者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病例自身前后对照,评价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在改善PHN患者疼痛、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研究过程中,共纳入32例,脱落3例,完成29例并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1.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75.86%,其中愈显率为13.79%;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3.10%,其中愈显率为68.97%。治疗4周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治疗2周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更加显着。2.治疗2周与治疗4周的VAS评分、DLQI、HAMA总分、HAMD总分和PSQI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治疗4周与治疗2周的VAS评分、DLQI、HAMA总分、HAMD总分和PSQI比较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的各项疗效指标均优于治疗2周的。结果提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缓解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项疗效指标的改善更加显着。3.研究过程中共发生5例不良事件,包括与针刺相关的不良事件4例,均为局部血肿,未影响治疗,以及与针刺无关的不良事件1例,最终按脱落处理。结果提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结论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PHN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可以减轻疼痛,缓解PHN诱发的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更加显着。本疗法治疗PH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并为进一步的深入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分型论治带状疱疹5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型论治带状疱疹5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疼痛的概述、发病及治疗进展
    综述二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应用进展
    综述三 慢性疼痛的中医辨证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动物实验植入式国产SCS设备的临床前验证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基于“痛证”理论的国产SCS设备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研究概况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PCOS病因学研究
        三、IL-6/JAK/STAT3信号通路
        四、Leptin/JAK2/STAT3信号通路
        五、Leptin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表型
        七、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八、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典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中医对闭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现代中医医家对于PCOS的论述
    第三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加减龙胆泻肝汤的来源及主治病证
        二、龙胆泻肝汤对于PCOS的治疗进展
        三、加减龙胆泻肝汤及主要化学成分的机理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资料研究
    第一节 PCOS患者表型、证型及慢性炎性因子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分析标准
        三、临床资料采集与分析
        四、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五、数据统计
        六、实验结果
        七、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大鼠体重及卵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二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大鼠性激素水平、代谢水平及慢性炎性因子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JAK2-STAT3信号通路及IL-6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观察指标
    3.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人口学特征及一般情况
        1.1 人口学特征
        1.2 入院时间
        1.3 病程
        1.4 SLE首发症状
        1.5 SLE系统受累情况
        1.6 SLEDAI评分与病情活动度
    2.感染情况
        2.1 感染次数
        2.2 感染场所
        2.3 感染部位
        2.4 感染类型
        2.5 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
        2.6 感染病原体类型
        2.7 感染结局
    3.中医证型情况
        3.1 中医证型分布
        3.2 中医证型与一般临床情况
        3.3 中医证型与感染情况
        3.4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讨论
    1.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2.一般资料的分析
    3.感染情况的分析
    4.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带状疱疹患者疱液中病毒载量的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和2周对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三部分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型的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表
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知情同意书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及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药干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带状疱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带状疱疹的定义
        2.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3.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带状疱疹的中医学研究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观察指标
        3. 治疗方案
        4. 数据统计分析
    病例采集分析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病情基线资料分析
        3. 临床观察结果
    讨论
        1. 艾滋病带状疱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2. 艾滋病带状疱疹中医讨论
        3. 艾滋病带状疱疹疗效讨论
        4. 结论
附件 中医证候辩证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多种因素及中药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多种因素及中药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带状疱疹急性期中药治疗近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542例HIV/AIDS病例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临床研究 艾滋病患者的脉象特征研究
    研究对象和内容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附:脉象图

(10)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状疤疹后神经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疾病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临床分型
        6 临床诊断
        7 西医治疗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3 疗效指标
    4 质量控制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 技术路线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人口学资料表
    附录2 视觉模拟量表(VAS)
    附录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QI)
    附录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6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分型论治带状疱疹5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李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俊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张爱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D]. 夏天保.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2)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药干预治疗[D]. 邵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多种因素及中药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D]. 刘全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542例HIV/AIDS病例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D]. 王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1)
  • [10]毫针结合七星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贤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分型治疗带状疱疹54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