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42例院内感染分析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42例院内感染分析

一、4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院内感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热则耶·阿布来提[1](2021)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死亡率偏高,其外科治疗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7例婴儿CHD进行外科手术的病历资料,共享治疗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行外科手术的婴儿CHD作为研究对象。总共307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72例。总共死亡18例,治愈率94.14%。平均月龄8个月,平均体重7.5Kg。简单CHD240例,复杂CHD67例。简单CHD手术月龄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首诊断为VSD,且体外循环手术居多。复杂CHD手术月龄呈”U”字形分布。307例婴儿CHD中,227例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占总手术量的73.9%。80例非体外循环手术,其中4例死亡。CPB术后死亡14例,存活213例,存活的复杂和简单CHD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ICU时间、术后用呼吸机时间、转机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术中辅助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为复杂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的CPB术后的病例在术后住ICU时间≥14天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每增加1Kg,术中最低体温每上升1℃,术中辅助循环时间每增加1min,术后住ICU的时间超过两周的概率分别是原来的0.626倍,0.755倍和1.042倍。CPB术后死亡和存活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可知,死亡患儿月龄、体重、手术时间、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术中输血量为婴儿CHD在CPB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婴儿CHD手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复杂CHD手术趋于低龄化,简单CHD也需早期进行手术。根据病种选择相应的术式,首选微创手术,让手术损伤最小化。为降低婴儿CHD死亡率和并发症,目前改善CPB管理和提高手术技术水平,改善术后重症监护治疗是最重要的任务。

祝利花[2](2020)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短期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ardiac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CSICU)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POD对CSICU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为确定CSICU术后谵妄高危患者,进一步采取预防干预措施,优化CSICU的管理,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纵向研究,选取2019年1月—5月于某三甲综合医院CSICU住院的心脏手术后3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谵妄评估采用ICU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第二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量表(APACHEⅡ)、中文版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ICU环境压力源量表(ICUESS)收集资料。采用SPSS 22.0录入资料并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ICU患者POD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描述预测模型及各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发生效能。采用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中的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和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OD对CSICU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结果1.共纳入316例研究对象,发生术后谵妄的81例(25.6%),其中活动增多型10例(12.3%)、活动减少型42例(51.9%)、混合型29例(35.8%)。术后谵妄发生时间中位数(P25,P75)为术后第25.70h(20.67h,38.12h),术后谵妄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5.00天(3.00,7.00)天,混合型术后谵妄持续时间最长,其中位数为6.00天(4.00,8.00)天。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谵妄组与非术后谵妄组在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CSICU住院天数、使用镇静药、低氧血症、高钠血症、术后疼痛平均得分、睡眠质量得分、ICU环境压力源得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疾病严重程度(OR=1.257,95%CI=1.018~1.553)、停循环时间>15分钟(OR=6.943,95%CI=1.288~37.429)、术后疼痛平均得分(OR=2.918,95%CI=1.749~4.867)、睡眠质量得分(OR=1.147,95%CI=1.038~1.267)、ICU环境压力源得分(OR=1.161,95%CI=1.110~1.214)是CSICU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模型的灵敏度为0.815,特异性为0.923。疾病严重程度、停循环时间>15分钟、术后疼痛平均得分、睡眠质量得分、ICU环境压力源得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5、0.617、0.758、0.837、0.910。疾病严重程度、术后疼痛平均得分、睡眠质量得分、ICU环境压力源得分的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分(0.864,0.515)、3 分(0.840,0.609)、14 分(0.704,0.843)、72 分(0.901,0.779)。5.术后谵妄组与非术后谵妄组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Z=-5.317,P<0.001)、ICU 住院天数(Z=-6.356,P<0.001)、总住院天数(Z=-3.054,P=0.002)、院内死亡率(χ2=11.742,P=0.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三种类型术后谵妄在谵妄持续时间(χ2=9.078,P=0.011)、死亡率(χ2=8.021,P=0.018)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方面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SICU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较高(25.6%),以活动减少型为主。2.疾病严重程度、停循环时间>15分钟、术后疼痛,睡眠质量差、ICU环境压力是CSICU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谵妄诊断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疾病严重程度评分>9分、停循环时间>15分钟、术后疼痛平均得分>3分、睡眠质量得分>14分,ICU环境压力源得分>72分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谵妄。分析其危险因素便于医护人员识别术后谵妄的高危患者,早期评估和干预谵妄危险因素有利于减少术后谵妄发生,有利于谵妄管理。3.术后谵妄患者有不良的短期预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更长、ICU住院天数增加、总住院天数延长、院内死亡率增加等。三种类型术后谵妄中混合型术后谵妄的短期预后最差。指导临床工作人员重视术后谵妄及其分型的早期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术后谵妄采取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陶如琴[3](2020)在《成人心脏外科术后AKI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我中心重症监护室中(ICU,Intensive Care Unit)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Acute Kidney Injury)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探究,预防术后AKI的发生。方法:抽取2018年01月01日至2019年01月01日期间入住我院并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患者共425人,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录入所需资料信息: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吸烟史,既往史有无高血压,既往有无糖尿病,术前肌酐,手术类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小时肌酐水平,总住院天数,入住ICU天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患者结局;按照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分别进行资料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数据满足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x±S)表示;未满足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四分位数[P50(P25,P75)]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例,%)表示;并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术后AKI的危险因素。所有检验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经筛选过后共纳入425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成人心脏手术后患者。在纳入的患者中,成人患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AKI的患者例数为139名,故本中心AKI发病率为32.71%。本次研究依据KDIGO诊断规范,将在本中心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成人患者手术后发生AKI的患者进行分期,统计结果为:1期患者为86例(61.87%),2期患者为28例(20.14%),3期患者为25例(17.99%)。按成人患者所接受的心脏外科手术的类型划分,本中心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AKI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冠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心脏粘液瘤手术及其他类型手术。本中心纳入研究的患者结局为死亡的共11例(2.59%),AKI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AKI组。经过回归分析,发现ICU内心脏术后AKI的风险要素包括:性别为男性、年龄较大、较高的BMI指数、既往患有高血压、较高的术前血肌酐以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结论:本中心ICU院内成人患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AKI的发病率与既往研究相似,在给患者带来更大痛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济压力。回顾研究发现,ICU内成人心脏外科术后AKI的发生率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需医护人员特别加以关注。

李蕴峰[4](2020)在《球囊阻断技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的策略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作为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手术模式,已成为业内共识,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严重,尤其是术中长时间的停循环和低温刺激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的恢复。本课题组首次用Cook球囊、Gore导引鞘阻断Cronus象鼻支架的策略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并分析其对不同器官和系统产生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了 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全部在阜外医院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的连续病例队列,共360例,其中球囊组130例,对照组230例,记录患者的近期临床结果和相关血液化验指标在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并进行倾向匹配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明确球囊阻断技术的优势。结果:球囊阻断技术使下半身停循环时间由17(14~20)min减少至5(3~7)min,鼻温由25.4(24.9-26.0)℃上升至27.6(27.1~28.0)℃。球囊阻断并不能减少30天死亡率(球囊组4.62%vs对照组7.83%,P=0.241),但可以显着减少急性肾功能损伤、肝损伤、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严重肺部感染和延迟拔管(呼吸机辅助时间>72 h)的发生率,缩短术后清醒时间,以及减少术后输红细胞的率和量,但对输血浆和输血小板没有显着性影响。术后肾功能方面:球囊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酐升高的程度小于对照组;亚组分析显示,球囊阻断技术在减少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上,对高危的术前血清肌酐高的亚组和转机时间长亚组的保护作用更为显着,虽然对年龄≥65岁亚组的保护作用不明显,但对年龄<65岁亚组的保护作用更为显着。血液系统方面:球囊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均显着降低,且在院期间一直维持在相似的较低水平,但球囊组术后输红细胞显着少于对照组;球囊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也均显着降低,球囊组降低的程度较小、恢复的速度更快,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均有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反超过术前水平,较高的血小板计数增加了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球囊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球囊组在大多数时间点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球囊组手术刺激的炎症反应较小、免疫力恢复程度较高。术后肝功能方面:球囊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趋势不同,这是由于ALT在反映肝脏的药物代谢功能方面更灵敏,AST在反映肝脏的缺血状态方面更灵敏;球囊组患者在ICU期间ALT和AST的升高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在反映球囊阻断的优势和术后临床终点事件方面,AST 比 ALT更为灵敏。结论:利用球囊阻断技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一系列术中管理策略的实施,使球囊阻断技术在血液系统保护、肾功能保护和缓解组织缺氧所致的损伤等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精准利用这些优势,可以确立这一新型手术技巧最优化的使用指征,还鉴于球囊阻断技术在手术操作方面简便并易于掌握和安全可靠的优点,使这一新型手术模式在本领域内大范围推广是可以预期的。

王甜甜[5](2019)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术后耐药菌感染现况》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研究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与Stanford B型AD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情况、相关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进行比较探讨,研究其鉴别诊断的预测因素,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AD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给临床决策提供更合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住院的AAD病人,收集整理其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起病时间、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入院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手术及用药情况、院内病死率等。比较急性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AD这两组的临床特点的差异性,并将急性Stanford A型AD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其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建立Excel表格,录入数据,导入SPSS系统,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AAD 391例,其中急性Stanford A型AD(A组)213例(54.5%),急性Stanford B型AD(B组)178例(45.5%)。A组院内病死率(20.7%)明显高于B组(4.5%),尤其是保守治疗死亡率(60.8%vs 8.8%),死亡原因上A组因夹层破裂死亡多于B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男女性别比、吸烟、住院天数、胸闷胸痛及腹腰背痛、入院时心率血压、主动脉瓣杂音、心包及胸腔积液、肾囊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两组在白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平均体积、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总胆红素、总二氧化碳、高密度脂蛋白、CK-MB及超敏肌钙蛋白I;D-二聚体、FDP、PT、TT、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上两组差异不显着。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中A组左心室直径、升主动脉(AAO)最宽处直径水平以及TTE诊断主动脉夹层比例高于B组,而右心室直径小于B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女性、年龄<67岁、入院收缩压<118mm Hg、AAO最宽直径>40.5mm、MPV>9.82fl、D-二聚体>7.13mg/L是判别患急性Stanford A型AD的预测因素。AAO最宽处直径=40.5mm时判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AD的AUC为0.80,灵敏性70.0%,特异性为79.8%;D-二聚体为7.13mg/L时判断患A型AD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3.5%和73.3%。2.急性Stanford A型AD共213例,其中院内死亡44例(20.7%),要求出院39例(18.3%),治愈好转出院130例(61.0%),将院内死亡归为死亡组(20.7%),要求出院及治愈好转归为院内存活组(79.3%)。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吸烟饮酒上差异不显着。院内死亡组发病到就诊时间及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低于存活组,在并发症和既往病史方面两组差异不显着。实验室检查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血小板水平;总二氧化碳、尿酸;D-二聚体、P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上两组间差异不显着。TTE院内死亡组AAO最宽处直径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显着。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O最宽处直径>44.5mm、D-二聚体>7.23mg/L、白细胞>10.82 G/L以及未能及时手术治疗是院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急性Stanford A、B两型AD存在多方面差异,当患者性别为女性、年龄<67岁、入院收缩压<118mm Hg、AAO最宽直径>40.5mm、MPV>9.82fl、D-二聚体>7.13mg/L时,考虑患急性Stanford A型AD可能性更大,可能有助于临床快速鉴别,以便医务工作者能尽快明确诊断A型AD并尽快准备外科手术治疗相关事项,从而降低病死率。急性Stanford B型AD合并肾囊肿比例明显高于A型,但还需进一步深层次的机制研究探讨这种差异及其意义。2.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出现AAO最宽处直径>44.5mm、D-二聚体>7.23mg/L、白细胞>10.82 G/L时,院内死亡的可能性增加,需尽早手术治疗,手术能明显减低院内病死率。第二部分: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入住ICU呼吸道感染现况目的:研究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AD入院及术后入住ICU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各种标本培养结果、感染指标、抗生素使用情况、ICU入住时间和气管插管天数以及预后转归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术后病原体感染情况、出现感染的影响因素、感染与预后的关联及抗生素的使用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住院的急性Stanford A型AD病人219例,除外亚急性及慢性主动脉夹层(起病至就诊时间>336小时者)2例、重复住院3例及资料不全1例,共213例,其中行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62例,药物保守治疗51例。纳入外科手术治疗病例162例分组整理资料,建立Excel表格,录入数据,导入SPSS系统,统计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62例外科手术后急性Stanford A型AD入住ICU均行痰培养,其中培养阳性组共87例(53.7%),阴性组75例(46.3%)。阳性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阴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阴性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在年龄、性别、入院体征及并发症、既往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实验室其他检查、术后血常规生化检查及术后入住ICU情况上两组间未能得到显着差异(P>0.05)。A型AD术后入住心脏大血管外科ICU痰培养检出细菌分布情况以鲍曼不动杆菌60例(39.7%,CRAB 53株占88.3%)、金黄色葡萄球菌37例(24.5%,MRSA33株占89.2%)、肺炎克雷伯杆菌25例(16.6%,产ESBLs 11株占44.0%)、大肠杆菌12例(7.9%,产ESBLs 6株占50.0%,CRE 2株占16.7%)、铜绿假单胞菌8例(5.3%,CRPA 2株占25.0%)为最常见的五种。真菌检出情况为,白色念珠菌30株(51.7%),热带念珠菌13株(22.4%),光滑念珠菌6株(10.3%),克柔念珠菌4株(6.9%),黄曲霉3株(5.2%),近平滑念珠菌2株(3.4%)。抗生素使用以碳青霉烯类(67.3%)、利奈唑胺(58.6%)、头孢曲松他唑巴坦钠(53.7%)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54.9%)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替加环素(27.0%),糖肽类抗生素(13.0%);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有氟康唑(24.1%)、伏立康唑(3.7%)、棘白菌素(3.1%)。结论:本中心急性Stanford A型AD术后呼吸系统出现耐药菌感染的可能性以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真菌则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为主。急性Stanford A型AD术后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及唑脘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使用广泛,这可能是影响耐药菌株种类分布的主要原因。

刘芳,陈英[6](2019)在《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CHD新生儿86例,根据患儿心脏术后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42)和非感染组(n=42)。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CHD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策略。结果感染组42例患儿共发生57例次感染,术后院内感染以败血症为主,占36.84%(21/57),其次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19.30%(11/57);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儿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更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留置时间>14 d、机械通气持续时间>7 d、输注血液制品≥5种是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2、6.59、3.17,P<0.05)。结论 CVC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输注血液制品是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严格CVC置管护理,合理使用呼吸机,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有利于降低CHD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

张辉[7](2019)在《14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制定相关抢救目标,以提高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14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42例)及存活组(107例)。回顾性通过病案查阅,电话回访,收集所有患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预后结果。包括患者术前情况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发病情况、既往病史等,手术相关资料:体外循环时间、辅助时间、输血量等,术后相关指标:术后检验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分)、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原因等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根据两组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选择两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患者存在潜在危险因子。根据差异具体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149例,死亡42例,死亡率为28.18%。1、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一般情况相关指标:超重即体质指数(BMI)≥25(P=0.002)为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但未能得到年龄(P=0.304)、性别(P=0.734)、既往疾病等因素对增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风险的结论。患者术中相关因素:手术时间(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01)、体外循环辅助时间(P<0.001)、术中输注红细胞总量(P=0.016)等与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手术方式选择与患者不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患者术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术后出现低心排(P<0.001)、急性肾损伤(AKI)(P<0.001)、术后低氧血症(P=0.009)、术后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P<0.001)、肝功能衰竭(P<0.001)等相关并发症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术后ICU时间(P<0.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生存组与死亡组单因素分析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超重(OR:7.520,P=0.020)、SOFA评分>8分(OR:12.795,P<0.001),手术体外循环辅助时间>70分钟(OR:5.779,P=0.012),患者术后存在低心排(OR:4.972,P=0.014),术后患者出现DIC(OR:9.989,P=0.021)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超重、SOFA评分>8分,停循环辅助时间大于70分钟,术后低心排,术后DIC。患者术中输血量、术后肝功能衰竭、AKI等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但并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彬[8](2017)在《对比微创右胸前外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回顾性对照分析病例的方法,分别对比微创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40例,主动脉瓣30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50例)和传统正中切口(二尖瓣40例,主动脉瓣30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50例)心脏手术的临床效果,术后近中期的并发症和生活质量,对微创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心脏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做出全面评价。第一部分 对比微创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二尖瓣疾病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传统正中切口二尖瓣手术组40例,微创右胸小切口主动脉瓣手术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指标,术中指标,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转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术前各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差异显着(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较传统组少,差异显着(P<0.05);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建立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术中灌注流量、术中平均灌注压、手术方式等相关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3.微创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输血率、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切口长度较传统组短,差异显着(P<0.05);两组术后监护室住院时间、术后房颤转窦性心律、二次开胸止血、切口感染、脓毒血症、心包填塞、胸腔积液、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右侧膈肌抬高、神经功能异常、技术错误,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无院内死亡病例。4.微创组手术前后EF值、LAD和LVEDD,差异显着(P<0.05);传统组手术前后EF值、LAD和LVEDD,差异显着(P<0.05);术后微创组EF值比传统组高,差异显着(P<0.05)、但LAD和LVEDD,无明显差异(P>0.05)。5.微创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及领域与常模相比在独立性领域,对医疗手段或药物的依赖性,差异显着(P<0.05);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传统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及领域与常模相比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差异显着(P<0.05);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差异显着(P<0.05);两组在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随访1月、3月、6月、1年在抗凝相关并发症、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生物瓣衰败、机械瓣失功、瓣周漏、心功能、术后死亡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年随访中,心功能I级的微创组比传统组多,差异显着(P<0.05);其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对比微创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传统正中切口主动脉瓣手术组30例,微创右胸小切口主动脉瓣手术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指标,术中指标,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转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术前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建立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差异显着(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较传统组少,差异显着(P<0.05);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术中灌注流量、术中平均灌注压、置换瓣膜种类、大小等相关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3.微创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输血率、切口长度较传统组短,差异显着(P<0.05);两组术后监护室住院时间、二次开胸止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脓毒血症、心包填塞、胸腔积液、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心律失常、神经功能异常,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无院内死亡病例。4.微创组手术前后EF值、差异显着(P<0.05),LAD和LVEDD、无明显差异(P>0.05);传统组手术前后LVEDD、差异显着(P<0.05)、EF值和LAD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微创组EF值比传统组高,差异显着(P<0.05)、但LAD和LVEDD,无明显差异(P>0.05)。5.微创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及领域与常模相比在独立性领域,对医疗手段或药物的依赖性,差异显着(P<0.05);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传统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及领域与常模相比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环境领域、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差异显着(P<0.05);社会关系领域和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差异显着(P<0.05);两组在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随访1月、3月、6月、1年在抗凝相关并发症、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生物瓣衰败、机械瓣失功、瓣周漏、心功能、术后死亡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年随访中,心功能I级的微创组比传统组多,差异显着(P<0.05);其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第三部分对比微创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传统正中切口组50例,微创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组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指标,术中指标,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转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术前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差异显着(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较传统组少,差异显着(P<0.05);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建立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术中灌注流量、术中平均灌注压、手术方式等相关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3.微创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监护室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输血率、切口长度较传统组短,差异显着(P<0.05);两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脓毒血症、心包填塞、胸腔积液、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右侧膈肌抬高、心律失常、神经功能异常、技术错误、残余漏、m房室传导阻滞,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无院内死亡病例。4.微创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及领域与常模(WH0QOL-100)相比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传统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及领域与常模相比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差异显着(P<0.05);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差异显着(P<0.05);两组在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环境领域,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随访1月、3月、6月、1年、2年在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术后死亡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创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部分心脏疾病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美容,且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高,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殷强,韩跃虎,杨勇,朱海龙,孙国成,彭岚刚,魏东明,段乐,顾春虎[9](2017)在《婴幼儿胸部正中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85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胸部正中小切口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170例行手术治疗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85例,男42例、女43例,年龄(6.9±2.1)个月,采用常规胸部正中切口;小切口组,85例采用胸部正中小切口,男43例、女42例,年龄(6.4±1.8)个月。小切口手术切口于平第3肋间切开,止于剑突起始处上0.5 cm,刚好放入小胸骨撑开器为好。结果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略长(P<0.05)。两组预后没有差别,但是小切口组伤口长度显着缩短[(7.8±0.8)cm vs.(4.0±0.5)cm,P<0.05]。结论正中小切口基本具有胸骨正中切口的优点,可显露心脏各部位,满足绝大部分心脏探查和手术操作需要,必要时仍可向上延长切口使心内操作不受限制等优点,故认为正中小切口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美观性。

周建国,但文富,赵六六,陈若为,游昕,马游[10](2008)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观手术后院内感染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371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术前病情、手术创伤、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结论提高心脏手术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消除感染源,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二、4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院内感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院内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种及类型
    3 手术及类型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术后并发症
    2 术后滞留ICU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
    3 术后死亡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期外科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1 外科治疗进展
    2 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短期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术后谵妄的研究现状
    2.2 术后谵妄的评估工具
    2.3 术后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
    2.4 术后谵妄的预后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指标和工具
    3.4 资料收集
    3.5 质量控制
    3.6 医学伦理学考虑
    3.7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现状
    4.2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4.2.1 研究对象指标的统计描述
        4.2.2 CSICU患者发生POD的单因素分析
        4.2.3 CSICU患者发生POD的多因素分析
        4.2.4 术后谵妄预测模型及各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
    4.3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短期预后分析
        4.3.1 术后谵妄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4.3.2 不同类型术后谵妄患者的短期预后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现状
    5.2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5.2.1 疾病严重程度
15分钟'>5.2.2 停循环时间>15分钟
        5.2.3 术后疼痛
        5.2.4 术后睡眠障碍
        5.2.5 ICU环境压力
        5.2.6 术后谵妄预测模型及各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
    5.3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短期预后分析
        5.3.1 术后谵妄患者比非术后谵妄患者短期预后差
        5.3.2 3种类型术后谵妄中混合型术后谵妄患者短期预后最差
    5.4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5.4.1 创新性
        5.4.2 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成人心脏外科术后AKI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资料收集
    3.研究方法
        3.1 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组别
        3.2 收集所需监测项目资料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球囊阻断技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的策略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球囊阻断手术步骤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术前基本情况
        2. 手术策略及术中基本情况分析
        3. 术后近期结果分析
        4. 体外循环中的温度变化
        5. 体外循环灌注流量变化
        6. 体外循环灌注压变化
        7. 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
        8. 输血量分析
        9. 术中输液及体液调节
        10. 术中化验变化
        11. 多因素二元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数据采集和整理
        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术后近期结果
        2. 围手术期肾功能检查变化规律
        3. 围手术期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检查变化规律
        4. 围手术期炎症相关指标检查变化规律
        5. 围手术期肝功能检查变化规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数据采集和整理
        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匹配前、后围手术期基本情况对比
        2. 肾功能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3. 肾功能临床结果的亚组分析
        4. 输血及血液系统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5. 神经系统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6. 呼吸系统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7. 肝功能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8. 其他临床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开放手术并发症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肾功能并发症
    3. 输血及血液系统并发症
        3.1 输血制品
        3.2 止血药
        3.3 红细胞
        3.4 血小板
        3.5 白细胞
    4. 神经系统并发症
        4.1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4.2 脊髓并发症
    5. 呼吸系统并发症
    6.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7. 消化道并发症
    8. 肝胆系统并发症
    9. 小结
    参考文献
符号及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术后耐药菌感染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绪言
    1.资料与方法
    2.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急性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 AD临床特点比较
        3.2 急性Stanford A型 AD院内死亡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4.讨论
        4.1 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
        4.2 急性Stanford A型 AD院内死亡危险因素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入住ICU呼吸道感染现况
    绪言
    1.资料与方法
    2.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14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肝功能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对比微创右胸前外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对比微创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二尖瓣疾病的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资料采集
        1.4 手术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术后随访资料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对比微创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资料采集
        1.4 手术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术后随访资料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对比微创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资料采集
        1.4 手术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术后随访资料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1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
        1.1 小切口心脏手术
        1.2 不停跳心脏手术
        1.3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心脏手术
        1.4 介入技术的应用
        1.5 机器人心脏手术
    2 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应用及评价
        2.1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在瓣膜病、先心病中的应用
        2.2 胸腔镜技术在瓣膜病、先心病及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2.3 介入技术在瓣膜病、先心病及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2.4 机器人手术在瓣膜病、先心病及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3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婴幼儿胸部正中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8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皮肤切口位置选择
        1.2.2 胸骨和胸腺处理
        1.2.3 体外循环建立
        1.2.4 心脏手术切口选择及暴露
        1.2.5 患者预后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中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预后结果比较
3 讨论

四、4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院内感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D]. 热则耶·阿布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短期预后研究[D]. 祝利花. 山东大学, 2020(12)
  • [3]成人心脏外科术后AKI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 陶如琴.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球囊阻断技术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并支架象鼻术的策略及疗效[D]. 李蕴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术后耐药菌感染现况[D]. 王甜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 刘芳,陈英.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02)
  • [7]14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张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对比微创右胸前外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心脏病的研究[D]. 林彬. 郑州大学, 2017(01)
  • [9]婴幼儿胸部正中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85例[J]. 殷强,韩跃虎,杨勇,朱海龙,孙国成,彭岚刚,魏东明,段乐,顾春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10)
  • [10]体外循环心脏直观手术后院内感染的分析[J]. 周建国,但文富,赵六六,陈若为,游昕,马游. 重庆医学, 2008(18)

标签:;  ;  ;  ;  ;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42例院内感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