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注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塌陷体中的应用

高压注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塌陷体中的应用

一、高压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体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胜[1](2018)在《基于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法的防渗帷幕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防渗帷幕是岩溶区水电工程防渗堵漏成库的关键工程,作为地下隐蔽工程,在长期高压渗透的复杂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下运行,其防渗性能的好坏至关重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研究贵州岩溶区具有一般代表性的水电工程防渗帷幕运行可靠性。以CaCO3为主的白色钙质析出物是岩溶区水电工程帷幕灌浆廊道中的常见物质,论文在析出物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思维,基于自然界中碳与工程设施中碳组分的关系、碳的不同物理状态、化学存在形式和特定同位素组成,开展大量室内和水电工程现场灌浆廊道中钙质析出物模拟试验、室内防渗帷幕模拟渗透试验和灌浆廊道现场测试取样试验。用碳稳定同位素检测分析法,从固-液-气三相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对比分析四类试验及其试验样品,并根据碳酸平衡和同位素分馏理论,研究岩溶区水电工程幕后白色钙质析出物来源、成因演变机制及其与防渗帷幕之间的关系。在合理概化水电站坝基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基础上,根据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矿物溶解动力学与水文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推导出的求解水文地质参数的水文地球化学新方法,即联系达西定律采用水化学指标表达渗透系数的解析式;结合实际地质-水环境特征,充分考虑渗排水溶液中各组分类型及含量,计算坝址水环境中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的饱和指数;确定径流条件,划分帷幕线坝址水-岩环境渗流场中由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迁移-分异所表现出的矿物溶解-沉淀分区;在不同分区里选用对应解析式,带入条件参数计算水电站复合坝基帷幕地质体的渗透系数;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压水试验值和灌浆帷幕防渗控制值做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在帷幕地质体上运用的适用性及合理性,并据此分析水电站防渗帷幕的渗透性。基于上述两方面研究结果,结合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运行工况中出现的幕后渗水、高压、析钙等现象及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特征,综合分析评价岩溶区D水电站运行工况下的帷幕防渗可靠性,为后续相关研究及水库安全提供可靠评价依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岩溶区水电工程帷幕灌浆廊道内可视的白色钙质析出物主要源于帷幕水泥灌浆材料的水化产物Ca(OH)2。(2)岩溶区水电工程幕后白色钙质析出物是水泥灌浆帷幕溶出型侵蚀的表现,其形成过程主要是帷幕水泥结石的水化产物Ca(OH)2在渗水作用下溶解,被水流带出廊道环境形成碱性渗排水溶液,与空气中CO2反应形成Ca CO3沉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为:Ca(OH)2+CO2(g)+n H2O→Ca CO3↓+(n+1)H2O。(3)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法计算岩溶区D水电站帷幕地质体的渗透系数,与对应位置现场钻孔压水试验所得渗透系数值对比,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处于同一数量级,且两结果相差不大,又与现场环境指标有较好吻合。表明: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新方法用于坝基防渗帷幕渗透系数的求解具有可行性,可用该数据分析坝基防渗帷幕的渗透性状。(4)根据综合分析结果,位于岩溶区D水电站防渗线上的各异常区帷幕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侵蚀弱化,个别异常区帷幕侵蚀弱化较严重,需加强监测和预防处理。其中左岸异常区帷幕地质体以构造引起的机械侵蚀为主,伴以轻度溶出型侵蚀;坝基为轻微溶出型侵蚀;右岸厂房区在构造机械侵蚀可能性下以溶出型侵蚀为主;在不良地质构造条件下,右岸库区当前为溶出型侵蚀作用。而其他区域的幕后廊道中无明显异常现象,防渗可靠性良好。综合评价认为该水电工程帷幕整体防渗可靠性良好,约处于“中年期”,能满足防渗和水库正常运行要求。

赵勇[2](2015)在《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文中认为水库渗漏是岩溶地区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仍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是直接影响水库能否成库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滇东山原区地形地貌条件独特,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地势整体平坦开阔,切割较浅,而四周河谷深切,地势陡降数百米;构造复杂,褶皱开阔平缓,陡倾角断裂交织发育;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发育。滇东山原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水库岩溶渗漏的水动力条件因山原周边深切河谷的存在而显着不同。此外,山原区于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水库大多存在岩溶渗漏病害问题。显然地,对这样复杂背景下的水利工程岩溶渗漏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论文基于系统工程地质研究的观点,深化了高原分水岭地带及河谷斜坡地带岩溶发育的独特性以及控制因素,划分了滇东山原区的主要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和含水系统类型,总结了研究区内岩溶水流动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在对区内20余个既有病害水库水文地质-工程水文地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原区内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并结合拟建黑滩河水库的工程特点,构建了山原区水库渗漏的评判方法和流程,进行了防渗论证,为黑滩河水利工程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得到了以下的重要结论:(1)根据山原区内地质结构特征(岩溶层组和非岩溶层组的空间展布关系)、地质构造和岩溶水动力单元三者在空间上的组合情况,将区内的水文地质结构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均匀状纯碳酸盐岩平缓褶皱型,②断裂构造控制型,③间互状褶皱构造型。山原区内的含水系统可分为单层含水系统和多层含水系统两类。(2)山原区的地下水交替循环主要包括两种模式:①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②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其中,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可细分为汇水盆地型和汇水-径流盆地型;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可细分为直接向区域侵蚀基准面排泄型和向深切割支流排泄型两类。在山原区边缘地带,地表径流往往转化为地下径流,以岩溶大泉或暗河形式在区域侵蚀基准面附近排泄。这种水资源系统源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之间从腹地到边缘的转换过程,是滇东山原区较为特别的“三水”转化形式。(3)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流系统分属牛栏江、南盘江、北盘江三个二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其中,牛栏江和北盘江的三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类型主要为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南盘江则以支流型三级地下水流系统为主,其四级地下水系统则多为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4)牛栏江和北盘江的三级岩溶水流动系统类型(岩溶大泉型和地下河型),按照地下水流径流的串联关系过程,可以将系统自上游源到下游汇细分为三个四级地下水流系统,包括:①浅表层段岩溶水流系统,地下水排入局部侵蚀基准面,系统内地表有小流量的泉出露;②深部段岩溶水流系统,地下水不受局部侵蚀基准面控制,该段地表水系为悬谷,地表基无泉点出露;③伏流段岩溶水流系统,既汇入地表径流的水量又汇入深部段的地下水流,同时又得到本段内地下水的补给。(5)山原区的水库渗漏既有可溶岩地区的,也有非可溶岩地区的,并以可溶岩地区的水库渗漏危害更为显着。根据渗漏部位、渗漏介质、渗漏距离的差异,山原区的水库岩溶渗漏可划分为常规渗漏型和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型两大类。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型具有渗漏距离远,相对落差大的特点,是区内一类独特的渗漏模式。(6)针对山原区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类型的评判,提出岩溶含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和蓄水前后岩溶水流动系统边界的改变是重要的评判因素,尤其是岩溶含水系统与远端-深切的区域排泄基准面的连通性是评判向远端-深切割侵蚀基准面渗漏类型的重要因素。黑滩河水库在正常蓄水后,原浅表层段岩溶水流系统和深部段岩溶水流系统之间的分水岭边界消失,形成了统一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库水向菱角塘暗河的渗漏发生,渗漏量大,程度严重。(7)岩溶水库的防渗处置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选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防渗方案。黑滩河水库区采取的防渗帷幕方案,布置在渗漏的重点部位。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深度时的渗漏量和防渗投入,并作经济性对比,提出了适宜的帷幕深度(占渗漏岩体厚度的60%),为黑滩河水利工程的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超[3](2014)在《岩石坝基灌浆压力波动机理及其稳定性自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当前我国进入了水利水电工程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坝基础施工主要加固手段的灌浆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运用。由于建坝高度的不断升级,灌浆加固坝基岩体以形成抗渗透能力强、耐久性好的基础防渗帷幕变得尤为关键。灌浆工程因是隐蔽工程,其施工质量和灌浆效果难以进行直观检测,必须要借助于对灌浆施工参数的分析来评定。由于受到压力波动、浆液流变特性和岩体裂隙几何结构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灌浆质量检测和控制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尤其灌浆压力的反馈控制仍然采取人工调节以致其控制精度和控制响应时间无法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且容易因操作失误致使灌浆压力超限而造成岩体张拉破坏、地层抬动变形,引起工程安全事故。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总结和归纳浆液在大坝基岩裂隙中的渗流特性来了解灌浆控制机理;通过分析和总结岩体变形效应及灌浆压力的计算方法来提出灌浆压力的综合设计原则;基于对灌浆压力波动机理的探讨、灌浆管路流体力学数学建模和自动控制分析,设计研发了灌浆压力自动控制系统(GPAC系统);通过室内模拟灌浆试验和糯扎渡水电站坝基帷幕灌浆现场试验对该系统进行控制性能的验证和灌浆效果评价,以改进和完善系统。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讨论和总结灌浆压力的组成及其经验取值法、坝基帷幕灌浆压力的逆推计算法和灌浆试验确定最大灌浆压力法(包括常规压水试验和水力阶撑试验);根据灌浆压力过大引起的水力劈裂效应、扩缝效应和压力挤密效应,详细分析这些岩体变形效应的发生机理及有利、可控的岩体变形发生时相应灌浆压力的计算方法。综合上述,提出了灌浆压力的综合设计原则与确定方法。(2)从灌浆管路系统的流量压降关系和浆液的流变特性出发,探讨了管路系统中灌浆压力的波动机理,认为:灌浆孔内地层的阻尼特性、调节阀的流量特性和运行开度以及灌浆泵的脉动特性是造成循环式灌浆管路系统内灌浆压力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灌浆管路浆液一维流动模型的流量压降关系建立了管路系统的静态平衡控制方程组;根据可压缩流体的非定常流动,对灌浆管道中的瞬变流动进行动态瞬变分析,建立其基本微分方程,运用特征线法进行网格划分和有限差分,根据边界条件,用Newton-Raphson算法求其数值解,用一系列代表灌浆管道、管路设备、灌浆孔和调节阀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来简化和描述整个灌浆管路,并研究管路中基本组成部件的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的量化计算控制量,进而提出灌浆管路中灌浆压力稳定性的流体力学模型,为编制灌浆压力稳定性计算软件提供了数学模型和控制参数。(3)根据常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算法原理与控制器设计,分析和论述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根据灌浆压力波动的特点、自动控制的精度要求和反应时间要求,将常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结合起来使用,提出具有参数自整定和控制规则自适应特点的复合式控制算法即基于T-S模型的模糊PID控制算法(TS-FPID算法)。(4)从软件界面、基本功能和硬件组成等方面详细介绍基于TS-FPID控制算法和灌浆管路系统流体力学模型的灌浆压力自动控制系统(GPAC系统)。GPAC系统上层软件采用SIEMENS WINCC V7和STEP7软件开发,控制系统底层采用SIEMENS S7-400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网络采用PROFIBUS DP协议。(5)根据实际灌浆工况布设灌浆管路进行室内模拟灌浆试验,包括:灌浆泵脉动特性试验、电动调节阀阻尼系数试验、灌浆压力自动控制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当灌浆压力在0-5MPa内变化时,GPAC系统可在5-6s响应时间内实现压力自动控制,并将控制精度保持在压力设定值的5%以内,稳定性良好,达到了压力波动幅度的设计控制目标。在糯扎渡水电站坝基帷幕灌浆现场试验中,运用GPAC系统对灌浆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和反馈控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的灌浆效果显着,岩体裂隙和渗水通道被浆液充分填塞,岩体力学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岩层整体性更好,试验区防渗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的防渗标准。GPAC系统控制精度高、响应时间短、稳定性好,远远优越于人工控制,具有良好的工程经济性和安全性,可以在其他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

卢晓鹏[4](2013)在《清华洞水库岩溶地质条件及防渗体系》文中指出针对清华洞水库枢纽区存在的较严重的岩溶渗漏问题,勘察查明漏水地段,根据坝址工程地质条件,按照防渗工程量较小、避开岩溶较发育的溶洞等原则,选定暗河堵洞体的位置及防渗线路。根据枢纽区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以及相对隔水层的分布情况,采用上下2层廊道进行帷幕灌浆防渗处理,所形成的防渗幕体最大深度达145m,最大宽度约558m。灌浆施工后岩层平均透水率由施工前的13.38Lu降至1.25Lu,帷幕灌浆防渗效果显着,清华洞水库建成后已正常蓄水运行。

卢晓鹏,谭光明[5](2012)在《清华洞暗河堵洞成库与防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富宁县城供水及其附近乡村农业灌溉问题,对清华洞暗河进行堵洞成库。水库设计总库容9 934万m3,堵洞体高87.5m,最大蓄水深约116m。地质调查发现,库盆及四周均分布有较完整的相对隔水层、隔水层,山体雄厚,泉点出露均高于水库设计蓄水高程,但是,枢纽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溶发育,暗河进口左岸有溶洞和断层溶塌体分布,引起绕坝渗漏的可能性很大。根据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附近有D3g隔水层分布并能避开溶洞影响,同时距暗河进口较近而利于施工的0+085坝址段对清华洞暗河进行封堵,并采用上下两层悬挂式半封闭帷幕灌浆对溶塌体和其他岩溶裂隙通道进行防渗处理。经多年实践表明,本防渗技术可行,坝址、防渗帷幕灌浆线路以及灌浆设计合理,水库造价低,有效地解决了县城供水和下游2.26万亩农田及21.5万亩热区作物灌溉问题。

郭晓刚[6](2008)在《高面板坝趾板基础高压灌浆技术及其智能预测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修建的面板坝高度不断升级和跨越发展,对于高面板堆石坝,尤其当坝基岩体的防渗性能很差时,趾板基础防渗帷幕的抗渗透能力及耐久性等问题已引起水利工程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浅部防渗幕体高水头作用下的抗渗安全性已成为200m级高面板坝建设成败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灌浆技术作为高面板坝趾板基础防渗和加固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深入研究及其技术进步无疑对筑坝技术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以世界第一高面板堆石坝水布垭水电站大坝和全线建筑于页岩、砂质页岩软弱岩体之上的寺坪水电站高面板砂砾石坝建设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大型全真试验,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信息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预测与控制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为新思路,深入研究了岩溶溶蚀地层和软弱页岩岩体等复杂地基条件下,高面板坝趾板上高压灌浆技术及其智能预测与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以水布垭和寺坪大型现场全真灌浆试验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并结合本人多年来岩体灌浆设计与施工实践经验,对岩体介质属性、浆液基本特性、灌浆施工工艺等影响裂隙岩体灌浆效果的诸多因素,进行总结与论述。2)针对岩溶溶蚀地层条件下200m级高面板坝趾板基础高压灌浆技术开展深入的试验研究工作,从结构与控制的双重角度,提出了“均布固结+帷幕”布孔型式,采用增设锚杆、分级升压、抬动监测自动报警等一系列旨在大幅度提高趾板基础浅层帷幕灌浆压力的工程技术措施,突破性地将薄趾板基础第一段帷幕灌浆压力提高到1.5MPa,取得了良好的灌浆效果,切实增强了浅部基础防渗幕体的抗渗能力,满足了高面板坝长期高水头运行的要求。3)针对寺坪水电站面板坝全线建筑于页岩、砂质页岩软弱岩体之上,基岩岩性软弱,细微裂隙发育,具中~弱透水性,可灌性差,浸水对岩石强度影响明显等工程特点,以水布垭高面板坝趾板基础高压灌浆的成功实践为范例,继续开展了大型现场试验研究工作,不仅成功拓宽了薄趾板基础高压灌浆技术在不同坝基岩体条件下的应用范围,而且在锚杆应力实时监测、效果检测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完善了该项技术。4)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引入灌浆工程,建立了基于LIBSVM的注浆量预测模型,对灌浆量(或单位耗浆量)进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注浆量预测后验差指标、相对均方误差和拟合准确率为预测效果评价指标,制定了注浆量预测效果评价标准,可以较全面地反映预报模型的精度。5)将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技术和等维新息概念运用于支持向量机训练样本的处理中,建立了基于LS-SVM的抬动变形动态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其性能可靠,实时性强,能够较好地实现趾板基础高压灌浆过程中实时抬动变形监测数据的预测预报。6)融合支持向量机(SVM)和模糊控制(FC)理论,采用预测控制的思想,建立了一套集趾板基础灌浆抬动变形预测与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升压灌浆施工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动态支持向量机预测器和模糊控制器组成。动态支持向量机预测器对趾板抬动变形进行连续滚动的多步预测,模糊控制器根据预测结果对灌浆施工参数进行决策控制,有利于趾板基础灌浆中尽可能地提高灌浆压力的同时,保证趾板结构安全。

陈伟[7](2008)在《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及其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目前地下工程建设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起,灌浆技术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灌浆工程属于隐蔽工程,使得灌浆技术的发展至今为止还不很成熟,在灌浆工程实践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灌浆施工参数测控技术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对灌浆效果影响的研究还不成熟,灌浆压力反馈稳定性控制有待研究就是其中之一。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研究了灌浆压力对灌浆效果的影响及其确定方法,通过数学建模,设计制造等研发了GYPC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系统,并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等方法对该系统的基本性能、作用机理和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笔者分析研究了灌浆压力偏大造成的裂隙岩体劈裂效应和扩缝效应的作用机理和数学模型,给出了两者对灌浆效果的影响,并在灌浆压力理论计算法中分析了压力偏小造成灌浆失败的原因。灌浆压力的确定至今没有统一的方法,笔者分别研究总结了灌浆压力的经验选取法、理论计算法、灌浆试验法和综合选取法等,其中理论计算法主要研究了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反推计算法和水力劈裂理论计算法;灌浆试验法主要为常规压水试验、现场灌浆试验、水力阶撑试验等。影响灌浆压力稳定性的因素很复杂,笔者从管路系统的液动特性出发,具体分析了影响灌浆压力稳定性的因素:灌浆孔地层的阻尼特性,调节阀的运行状况和灌浆泵的泵量液动特性等。详细研究了灌浆管路系统内流体流动的静态平衡方程和动态分析计算方法,根据水泥浆液的纳维-斯托克斯(N-S)方程,采用特征线法建立了灌浆压力稳定性的数学模型,其中包括划分网格,差分格式的收敛条件,惯性因子的计算,单管混合问题的特征线差分法等,整个灌浆管路可以转化为一系列描述管道,设备,灌浆孔和调节阀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笔者采用牛顿迭代法进行求解。建立的流体力学模型为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软件的编制提供了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和具体的设计思路。分析研究了灌浆管路系统中各个管道元件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为调节灌浆压力稳定性计算提供量化的计控制量,其中包括:①研究粘性浆液在灌浆管路中存在的沿程阻力(或称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及其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②裂隙灌浆中孔壁为粗糙的可灌浆的有岩缝的岩层,研究浆液分别按照纯牛顿流体,粘度随时间变化的牛顿流体,纯宾汉流体和粘度随时间变化的宾汉流体等流体形式在裂隙中的流动规律;③研究三缸单作用往复泵(灌浆泵)的瞬间流量脉动变化规律及P-Q特性;④从调节阀的静态与动态特性出发,研究了其线性特性、等百分比特性及抛物线特性等流量特性,并给出了每种特性下压力与流量的关系。运用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将模糊控制算法和常规PID控制算法结合起来使用,构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智能特点算法。研制了基于Fuzzy-PID复合控制算法和流体力学数学模型的GYPC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系统,其中上位系统采用WINCC6.0+STEP7软件开发,下位系统采用SIEMENS S7-500系列PLC,上位系统包括工艺流程,参数设置,信号模拟,历史趋势曲线和历史数据查询,数据打印等基本功能。GYPC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系统创新点是:压力稳定性的控制原理是建立在管网流体力学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通过GYPC控制系统使压力波动在5-12秒之内稳定在设置压力值0.15MPa以内,这个指标在国内是领先的,远远优越于人工调节,满足现场应用的需要。本项目建立的室内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模拟试验台是国内首创的,可以很好地对灌浆技术管路中的流体流动特性进行多种试验。完成了灌浆泵和调节阀的流量特性试验,在模拟灌浆孔不稳定及其他因素造成灌浆压力波动的情况下,采用GYPC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系统进行了使压力值稳定在要求范围内的试验研究:首次应用系统的观点,把灌浆管路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灌浆施工的方法,提高了试验研究仿真性。GYPC控制系统在裂隙岩体帷幕灌浆工程应用的结果表明,系统的控制原理正确,方法可行,效果优良,填补了国内空白,可推广应用到工程实际当中。同时采用大循环灌浆方式,灌浆时还应根据工程现场地质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和调节灌浆压力,来获得最佳灌浆效果。

邹正明[8](2007)在《汤屯高速公路A7号高边坡综合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汤屯高速公路A7号高边坡位于汤(口)至屯(溪)高速公路汤口互通立交AK3+690~AK3+888段,为合(肥)至铜(陵)至黄(山)高速公路进入世界级风景名胜黄山风景区南大门汤口镇的必经之路,且A7号高坡下有两座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主线桥梁。高边坡开挖至第二级时,坡顶外侧出现一条连续分布的弧形拉裂缝,监测结果表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边坡产生整体失稳的可能性较大,边坡一旦失稳将形成方量达24万m3的滑坡,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并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对A7号高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首先对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结构面与坡面组合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采用基于变形理论和强度理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A7号高边坡工程地质分析、边坡稳定性等系统分析,制定应急治理措施与永久治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采用预应力锚索与排水相结合的应急治理措施控制边坡变形在工程允许范围内,然后实施锚拉抗滑桩工程、实施锚索框架+锚杆框架+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监测结果表明,治理工程实施后,通过两个雨季的检验,边坡稳定性好。本文作者全过程参加并主持了A7号高边坡的综合治理工作。高边坡抢险治理过程与雨季赛跑,争抢时间,最终将A7号高边坡从不断变形的过程中治理到稳定状态,确保了工程安全。

王宇[9](2006)在《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各级岩溶高原面或夷平面上,分布着许多耕地面积达数千到上万公顷、居住人口数万至上百万的岩溶盆地。主要江河水面大大低于主要耕地分布区、人口聚居区、经济活动区,形成了“水土不配套”的问题。而岩溶水储水系统犹如江河上游一座座天然的调蓄水库,对其进行科学的勘查、规划、开发和调度,对解决“水土不配套”的问题,缓解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沿着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流程,地质环境及其主要岩溶水源地类型急剧变化,岩溶水赋存与运动特征及勘查开发技术条件、用水需求也随之而变。因此,研究这些变化,分别采用不同的先进适用技术,部署不同的岩溶水源地勘查开发实验工程,通过实验研究,取得适合不同水源地类型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及开发技术方案,集成泸西小江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利用的模式,供广大的岩溶石山地区推广应用,对提高岩溶水开发效益、有效整治石漠化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泸西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部,流域总面积1009.28 Km2,碳酸盐岩面积占70%以上,以中生界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灰岩、白云岩分布最广。流域中上游为椭圆形的岩溶盆地,长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盆底沉积平坝区海拔1700 m左右,面积78.1 Km2,地形较平坦,为流域的上层排泄基准;盆地周围裸露型岩溶山区海拨1800-2459 m,各种岩溶形态发育齐全;盆地以南处于流域下游的小江河谷,最低点海拨820m,横剖面呈“V”形,切割深度500-1639m,为流域的下层排泄基准。小江流域岩溶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从岩溶水的补给区到排泄区,历经岩溶山地、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丛洼地、岩溶平坝、岩溶河谷等不同类型的岩溶形态组合单元,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特征明显,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典型性突出。本次研究,完成了全流域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流域自然地理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流域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分区评价;系统地进行了流域的“三水”转化过程与水均衡分析;明确了岩溶水源地的定义,并提出了新的岩溶水源地分类方案,按岩溶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状态,首先划分为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及隐伏的岩溶水源地两大类。再根据岩溶水源地的岩溶含水介质特征:导水和赋水空间形态、结构及水动力特征,又进一步将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划分为暗河、泉、表层泉三个亚类,将隐伏的岩溶水源地划分为饱水带富水块段、表层带富水块段两个亚类;研究评价了各个类型的岩溶水富集规律、动态特征、岩溶水资源、开发技术条件和脆弱性;调查研究了岩溶水找水和开发工程,总结了已有的经验,并引进先进技术,对成功的岩溶找水和岩溶冰开发技术进行提炼、完善和创新设计;在不同的地质环境类型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岩溶水源地进行岩溶找水和开发技术实验研究,研究总结了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最终集成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岩溶水探测的技术方法试验,选用了电测深、激电测深、核磁共振、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等先进适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并进行了有效的方法组合试验。选择了分布于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天然出露的岩溶大泉、表层泉,隐伏的饱水带富水块段、表层带富水块段,共7个点开展实验工作。验证了物探方法的技术有效性,取得了技术经验和有关参数,集成了有效的探测技术方案。对于饱水带富水块段,首先利用视电阻率测深进行面积控制,初步确定富水地段,利用地质调查与电测深工作结果,综合选择多个备选孔位;再围绕备选孔位,采用核磁共振探测,确定每个探测天线围成的小面元的相对富水程度,优选出其中最富水的小面元;最后在最为富水的小面元内,用10m点距的激电测深或加密的电测深探测,确定岩溶储水空隙的具体埋藏分布位置。这一方案,大大提高了定孔位的准确性,所施工的5口深井,成井率100%。为了探测表层带岩溶发育情况,提供供水浅井的布置依据,布置了地质雷达剖面探测,用钻探验证了其中的4个探测点,均已成井,表明地质雷达对于浅层的岩性分层、岩溶破碎带的探查,精度较高。在皮家寨大泉开发实验工程的勘查中,布置高密度电法探测上覆盖层结构和稳定性、含水层岩溶发育情况。经钻孔验证,推测的地表粘土层厚度与实际情况接近,推断的岩溶发育带均已钻见导水通道。证明探测深度<60m时,高密度电阻率法分辨率高,可较准确提供岩溶分布位置与埋深。岩溶水的开发实验,选择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分区内,部署了不同类型的岩溶水源地开发实验工程9项:在位于盆地外围岩溶高中山岩溶水补给区的三塘乡,部署了湾半孔表层泉蓄引、李子菁表层泉调蓄工程2项;在盆地上游溶丘台地槽谷和峰丛洼地,暗河系统上游及分水岭地带岩溶水补给一径流区的大衣村、万亩果园,部署了裸露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工程2项;在盆地上游盆底边缘岩溶山麓谷地上层岩溶水排泄带,部署了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工程1项;在盆地中、下游盆底边缘溶丘台地,岩溶水补给—径流区的纳保村,部署了表层带富水块段浅井开发、庭院式自来水供水工程1项:在盆地下游盆底边缘溶丘台地,处于岩溶水径流区的三家村、径流转换带附近的大兴堡,部署了覆盖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示范工程2项;在盆底沉积平坝区的丁合村东部,部署了埋藏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工程1项。这些实验工程经实施取得了显着效益。目前在小江上已建成梯级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为35.38MW。经过实验总结,得出了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即:沿着流域岩溶水循环的全过程,应用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查明在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中间转换过程中,岩溶水的富集规律、水源地类型及开发技术条件、岩溶水资源;与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相适应,针对流域不同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区内主要的岩溶水源地类型和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结合需水特点规划部署岩溶水开发工程。在盆地外围裸露型岩溶山地补给区,主要布置表层泉蓄引工程;在盆底周边岩溶槽谷、峰丛洼地、岩溶台地区,主要布置暗河、泉流引、提、堵与凿井开采饱水带和表层带富水块段相结合;在盆地底部沉积平坝区,以凿井开采饱水带富水块段为主,与暗河、泉引、提、堵等相结合;在盆地下游河谷区,主要是梯级筑坝建库,建设梯级电站,开发丰富的水力资源。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多源、多方式取水的特点,达到了预定的实验目标,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开发岩溶水资源2238.55万m3/a,共解决了30326人、367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32200亩耕地的抗旱保苗用水,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获得每年287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每年675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2005年,云南遭遇二十五年来最严重的春旱。但各项示范工程运转正常,抗旱效果非常显着。

鱼俊明[10](2006)在《JFCZ注浆材料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注浆工艺广泛应用于大坝、隧洞、矿井、公路、铁路、工业民用建筑、环境保护、地质灾害处理等方面,对于解决近现代工程中的一些常规方法难于解决的工程难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最大特点是对地层能够进行原位加固和改良,不必挖方和破坏原有地层结构。注浆材料是注浆工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利用建筑垃圾(J)、粉煤灰(F)、水泥(C)、纸浆废液(Z)和其它外加剂为原材料,研究新型复合注浆材料 JFCZ 浆液,对于注浆工程和垃圾资源化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各种原材料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等方法,完成了JFCZ 浆液的配比试验,并对其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得到了可供工程应用的合理配方。其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达到 1.72~2.9MPa(28d),在试验中,还采用 SEM 电镜对 JFCZ 浆液结石体进行了微观形貌观察,深入地分析了各原材料组分的固化反应过程和机理。通过和相类似浆液的对比,显示了 JFCZ 浆液可注性良好,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二、高压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体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法的防渗帷幕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简况
        1.2.1 水电工程帷幕防渗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简况
        1.2.2 水库环境下帷幕侵蚀及析出物研究简况
        1.2.3 研究方法应用简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溶区水电工程幕后钙质析出物研究
    2.1 概述
    2.2 水电站及帷幕灌浆概况
        2.2.1 水电站地质概况
        2.2.2 水电站帷幕灌浆概况
        2.2.3 水电站运行情况
    2.3 试验研究
        2.3.1 研究思路
        2.3.2 试验方案
    2.4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行帷幕渗透系数计算分析
    3.1 概述
    3.2 基于水化学的渗透系数求解原理概述
        3.2.1 渗透系数解析式的推导原理
        3.2.2 解析式应用的求解原理概述
    3.3 水电站地质及帷幕灌浆概况
        3.3.1 水电站地质概况
        3.3.2 水电站帷幕灌浆概况
        3.3.3 防渗帷幕运行情况
    3.4 工程案例应用计算
        3.4.1 确定环境渗排水溶液组分
        3.4.2 计算饱和指数
        3.4.3 水化学环境分区及帷幕体渗透系数K的计算
        3.4.4 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水电站防渗帷幕运行可靠性分析
    4.1 概述
    4.2 河床坝基廊道帷幕可靠性分析
        4.2.1 渗漏量分析
        4.2.2 地下水位特征分析
        4.2.3 水化学特征分析
        4.2.4 帷幕渗透性及侵蚀评价分析
    4.3 左岸底层廊道帷幕可靠性分析
        4.3.1 渗漏量分析
        4.3.2 地下水位特征分析
        4.3.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3.4 帷幕渗透性及侵蚀评价分析
    4.4 左岸中层廊道帷幕可靠性分析
        4.4.1 渗漏量分析
        4.4.2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4.3 帷幕渗透性及侵蚀评价分析
    4.5 右岸底层廊道帷幕可靠性分析
        4.5.1 渗漏量分析
        4.5.2 地下水位特征分析
        4.5.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5.4 帷幕渗透性及侵蚀评价分析
    4.6 右岸中层廊道帷幕可靠性分析
        4.6.1 渗漏量分析
        4.6.2 地下水位特征分析
        4.6.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6.4 帷幕渗透性及侵蚀评价分析
    4.7 顶层廊道帷幕可靠性分析
    4.8 帷幕运行可靠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滇东高原夷平面岩溶研究
        1.2.2 分水岭地带岩溶工程建设
        1.2.3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工程水文地质问题
        1.2.4 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帷幕
        1.2.5 存在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滇东山原区的地质背景条件
    2.1 滇东高原的形成与演化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
第3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3.1 概述
    3.2 可溶岩层位及其展布特征
    3.3 岩溶发育形态组合
        3.3.1 地表岩溶形态组合形式
        3.3.2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3.4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3.4.1 岩性
        3.4.2 地质构造
        3.4.3 地貌及新构造运动
    3.5 山原区岩溶发育规律
        3.5.1 岩溶发育的总体特征
        3.5.2 岩溶的空间发育规律
第4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水系统
    4.1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4.2 岩溶含水系统
        4.2.1 岩溶水文地质结构
        4.2.2 岩溶含水系统的类型及分布
    4.3 岩溶水流动系统
        4.3.1 山原区地下水循环交替类型
        4.3.2 盆地、谷地就近排泄型
        4.3.3 向深切河谷远端排泄型
    4.4 研究区内岩溶水系统的级别和类型
        4.4.1 地下水系统级别的划分原则
        4.4.2 研究区的岩溶水系统分级
        4.4.3 三级岩溶水系统类型
    4.5 研究实例:黑滩河-八哥洞-老凹洞三级岩溶水系统分析
        4.5.1 岩溶水系统特征
        4.5.2 四级岩溶水系统特征
第5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渗漏的主要地质模式
    5.1 滇东山原区水库工程的特点
    5.2 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分类
    5.3 非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
        5.3.1 玄武岩地区水库渗漏
        5.3.2 第三系或第四系地区水库渗漏
        5.3.3 渗漏的地质模式及典型案例剖析
    5.4 可溶岩地区水库渗漏的地质模式
        5.4.1 既有渗漏实例
        5.4.2 渗漏模式划分
        5.4.3 常规渗漏型
        5.4.4 向远-深切侵蚀基准面渗漏型
        5.4.5 小结
第6章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
    6.1 水库岩溶渗漏的传统评判方法
    6.2 滇东山原区岩溶渗漏的评判方法
        6.2.1 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评判流程
        6.2.2 岩溶渗漏评判的控制要素
    6.3 水库岩溶渗漏计算及允许渗漏量评判
        6.3.1 岩溶渗漏量计算方法
        6.3.2 允许渗漏量标准
    6.4 黑滩河水库岩溶渗漏评判
        6.4.1 沾益县黑滩河水库基本情况
        6.4.1 蓄水 1990m高程时左岸潜在渗漏评价
        6.4.2 蓄水 1990m高程时右岸潜在渗漏评价
        6.4.3 渗漏量评价
第7章 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处置可行性分析-以黑滩河水库为例
    7.1 水库防渗适宜性评价
    7.2 岩溶水库区防渗处理方式探讨
        7.2.1 目前岩溶水库的主要防渗方式
        7.2.2 防渗帷幕设计中的一些要素
    7.3 黑滩河水库防渗帷幕方案的论证
        7.3.1 黑滩河水库防渗方案的选择
        7.3.2 防渗帷幕的位置
        7.3.3 防渗帷幕的深度
        7.3.4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渗漏量及渗流场分析
        7.3.5 各防渗深度下的水库经济性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3)岩石坝基灌浆压力波动机理及其稳定性自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灌浆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灌浆液在大坝基岩中的渗流特性研究
        1.3.1 浆液在岩体裂隙中渗流扩散性
        1.3.2 灌浆压力与浆液渗流扩散性的关系
    1.4 灌浆检测技术及灌浆压力自动控制的研究
        1.4.1 灌浆检测技术的研究
        1.4.2 灌浆压力稳定性自动控制的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2 灌浆压力的计算方法与综合设计原则
    2.1 概述
    2.2 岩石坝基灌浆压力的一般确定方法
        2.2.1 灌浆总压力的组成
        2.2.2 岩石坝基灌浆压力的经验取值法
        2.2.3 岩石坝基防渗帷幕灌浆压力的逆推计算方法
        2.2.4 岩石坝基最大灌浆压力的试验确定法
    2.3 岩体变形及其相应灌浆压力的计算方法研究
        2.3.1 水力劈裂效应与劈裂灌浆压力计算
        2.3.2 扩缝效应与相应灌浆压力计算
        2.3.3 压力挤密效应与相应灌浆压力计算
    2.4 岩石坝基灌浆压力的综合设计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灌浆压力波动机理及其流体力学数值建模与求解
    3.1 概述
    3.2 灌浆管路系统的组成与灌浆压力波动机理分析
        3.2.1 灌浆管路系统的基本构成
        3.2.2 灌浆压力波动机理
    3.3 灌浆管路系统的静态平衡分析
    3.4 灌浆管路系统的动态瞬变分析
        3.4.1 瞬变流动的基本微分方程
        3.4.2 特征线法
        3.4.3 边界条件
        3.4.4 Newton-Raphson算法
    3.5 灌浆管路系统参数的确定与计算
        3.5.1 管道元件阻尼系数的计算
        3.5.2 灌浆孔内浆液扩散的研究
        3.5.3 灌浆泵的脉动特性研究
        3.5.4 调节阀流量特性研究
    3.6 灌浆压力稳定性的数值求解
    3.7 本章小结
4 灌浆压力稳定性自动控制器的设计
    4.1 概述
    4.2 PID控制
        4.2.1 模拟PID控制
        4.2.2 数字PID控制
        4.2.3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4.2.4 PID控制器的局限性
    4.3 模糊控制
        4.3.1 模糊控制的原理依据
        4.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3.3 模糊控制的优缺点
    4.4 基于T-S模型的模糊PID控制器
        4.4.1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4.4.2 模糊推理及去模糊化
        4.4.3 仿真研究
        4.4.4 灌浆过程中管路系统参数的控制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岩石坝基灌浆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5.1 概述
    5.2 灌浆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5.2.1 控制系统的目标
        5.2.2 GPAC系统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控制方案
        5.2.3 GPAC系统的硬件控制原理
    5.3 GPAC系统的具体功能与研发
        5.3.1 GPAC系统上位软件的基本功能
        5.3.2 下位PLC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GPAC系统室内模拟灌浆试验和工程应用
    6.1 概述
    6.2 室内模拟灌浆试验研究
        6.2.1 试验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6.2.2 试验内容和步骤
        6.2.3 试验结果分析
    6.3 灌浆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
        6.3.1 糥扎渡水电站工程概况
        6.3.2 工程地质条件
        6.3.3 现场灌浆试验及灌浆压力设计
        6.3.4 灌浆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在帷幕灌浆中的应用
        6.3.5 坝基帷幕灌浆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清华洞水库岩溶地质条件及防渗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岩溶区水库工程地质评价
    1.1 库区工程地质评价
    1.2 枢纽区工程地质评价
2 水库岩溶发育规律及渗漏特性
3 岩溶区水库防渗体系布置
    3.1 防渗线路布置
    3.2 岩溶区渗漏处理
4 工程实施效果
5 结论

(5)清华洞暗河堵洞成库与防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库工程地质条件
    1.1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1.2 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
        1.2.1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1.2.2 枢纽区岩溶及绕坝渗漏分析
2 堵洞建库与帷幕灌浆防渗
    2.1 堵洞体位置选择
    2.2 防渗帷幕灌浆线路选择
3 工程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
4 结 论

(6)高面板坝趾板基础高压灌浆技术及其智能预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灌浆施工技术研究进展简述
    1.3 裂隙岩体灌浆理论研究现状水平
    1.4 智能预测与控制在灌浆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浆液在裂隙岩体中渗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影响灌浆效果的浆液基本性质
    2.3 岩体裂隙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4 灌浆压力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岩溶地层上高面板坝趾板基础灌浆升压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高面板坝趾板基础灌浆的工程特点
    3.3 水布垭高面板坝趾板基础灌浆面临的技术难题
    3.4 水布垭高面板坝趾板基础灌浆升压试验研究
    3.5 强岩溶溶蚀地层中灌浆升压关键技术论证
    3.6 水布垭灌浆升压试验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弱地层上高面板坝趾板基础灌浆升压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寺坪高面板坝基础防渗的特点与难点
    4.3 寺坪面板坝趾板基础灌浆升压试验研究
    4.4 软弱地层中趾板基础灌浆升压关键技术问题论证
    4.5 寺坪灌浆升压试验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趾板基础高压灌浆智能预测与控制的理论基础
    5.1 引言
    5.2 非线性动力系统与灌浆工程的复杂性
    5.3 时间序列分析与相空间重构技术
    5.4 统计学习理论概述
    5.5 支持向量机理论
    5.6 模糊控制理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面板坝趾板基础灌浆智能预测
    6.1 引言
    6.2 灌浆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预测策略
    6.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注浆量预测分析
    6.4 支持向量机参数对注浆量预测结果影响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动态支持向量机的趾板抬动变形规律研究
    7.1 引言
    7.2 趾板抬动变形运动模型的建立
    7.3 趾板抬动变形动态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7.4 工程实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LS-SVM的面板坝趾板基础灌浆升压模糊控制
    8.1 引言
    8.2 灌浆工程的信息化施工与升压智能控制技术框架
    8.3 面板坝趾板基础高压灌浆升压模糊控制
    8.4 工程实例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成果
    9.2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项目
    论文
    获奖
    专利
致谢

(7)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及其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2.1 国外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2.2 国内灌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3 裂隙岩体灌浆理论的研究现状
        1.3.1 岩体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灌浆渗流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灌浆加固体强度理论及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4 灌浆过程参数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1.5 灌浆压力稳定性控制的重要性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对灌浆效果影响的研究
    2.1 灌浆压力的影响及选用原则
    2.2 裂隙岩体水力劈裂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2.1 水力劈裂效应
        2.2.2 水力劈裂模型
        2.2.3 裂隙岩体水力劈裂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3 裂隙岩体扩缝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3.1 扩缝效应
        2.3.2 岩体中裂纹扩展机理
        2.3.3 裂隙岩体扩缝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4 裂隙岩体压力挤密效应对灌浆效果的影响
    2.5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确定方法研究
        2.5.1 裂隙岩体灌浆总压力的计算方法
        2.5.2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的经验选取法
        2.5.3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的理论计算法
        2.5.4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的试验确定法
        2.5.5 裂隙岩体灌浆压力的综合确定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灌浆压力稳定性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1 安装电动调节阀的灌浆管路系统的构成
    3.2 灌浆压力稳定性因素分析
        3.2.1 灌浆孔地层的阻尼特性
        3.2.2 调节阀的运行状况
        3.2.3 灌浆泵的泵量液动特性
    3.3 管路系统平衡控制静态方程
    3.4 管道路系统动态瞬变分析
        3.4.1 管道动态流动的流体运动方程
        3.4.2 管道动态流动的流体连续性方程
        3.4.3 特征线法
        3.4.4 划分网格
        3.4.5 差分格式的收敛条件
        3.4.6 惯性因子的意义以及计算
        3.4.7 单管混合问题的特征线差分方法
        3.4.8 接点连接条件
        3.4.9 牛顿迭代法
    3.5 压力稳定性的控制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灌浆管路系统参数的分析与研究
    4.1 液路系统中管件的阻尼系数的计算
        4.1.1 直管中摩擦损失的计算公式
        4.1.2 局部阻力损失
    4.2 灌浆孔内的基本情况
        4.2.1 裂隙岩体中浆液单向流的研究
        4.2.2 裂隙岩体中浆液辐向流的研究
        4.2.3 裂隙岩体中灌浆扩散的研究
    4.3 灌浆泵的压力流量特性研究
        4.3.1 单作用往复泵
        4.3.2 双作用往复泵
        4.3.3 往复泵排浆量脉动特性的研究
        4.3.4 三缸单作用泵瞬间流量的研究
    4.4 调节阀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研究
        4.4.1 调节阀的静态特性研究
        4.4.2 调节阀的动态特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力稳定性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5.1 数字PID控制的研究
        5.1.1 P调节
        5.1.2 I调节
        5.1.3 D调节
        5.1.4 数字PID调节器
    5.2 数字PID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5.2.1 试验经验法
        5.2.2 扩充临界比例度法
        5.2.3 扩充阶跃响应曲线法
        5.2.4 PID归一参数整定法
    5.3 模糊控制的研究
        5.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5.3.2 模糊化
        5.3.3 模糊推理
        5.3.4 去模糊化
        5.3.5 模糊控制器设计步骤
        5.3.6 模糊控制的优缺点
    5.4 Fuzzy-PID复合式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4.1 知识库
        5.4.2 推理机构
        5.4.3 仿真和应用研究
        5.4.4 灌浆施工过程中相关参数控制
    5.5 GYPC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5.6 GYPC控制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
    5.7 GYPC控制系统的上位系统的基本功能介绍
        5.7.1 工艺流程
        5.7.2 参数设置
        5.7.3 趋势图形设置
        5.7.4 信号模拟
        5.7.5 报警记录
        5.7.6 历史趋势曲线和历史数据查询
        5.7.7 打印功能
    5.8 GYPC控制系统的下位系统的基本功能介绍
        5.8.1 硬件组成
        5.8.2 STEP 7软件简介
        5.8.3 软件编程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灌浆压力稳定性的室内试验与工程应用研究
    6.1 室内灌浆试验装置及其设备
        6.1.1 模拟灌浆试验台的设计与制造
        6.1.2 模拟试验台设备介绍
    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6.2.1 灌浆模拟试验台灌浆泵的试验结果
        6.2.2 灌浆模拟试验台阀门测试结果
        6.2.3 灌浆压力波动的调节控制
    6.3 工程应用研究
        6.3.1 工程概况
        6.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6.3.3 灌浆压力的分析研究与确定
        6.3.4 其他参数的设计
        6.3.5 灌浆施工工艺流程
        6.3.6 GYPC灌浆压力控制系统的应用
        6.3.7 帷幕灌浆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汤屯高速公路A7号高边坡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当前高速公路发展状况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防治研究
        1.2.2 边坡稳定性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水文地质
        2.1.6 地震
    2.2 边坡岩体基本特征
        2.2.1 岩体结构特征
        2.2.2 边坡变形特征
        2.2.3 边坡稳定影响因素
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变形破坏模式
        3.1.1 分布特征
        3.1.2 滑坡规模
        3.1.3 主要变形特征
    3.2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稳定性定性评价
        3.2.1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2.2 边坡性定性评价
    3.3 基于变形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3.1 模型建立
        3.3.2 计算方法的选取
        3.3.3 介质条件及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3.3.4 计算结果分析
        3.3.5 小结
    3.4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4.1 计算参数选取
        3.4.2 计算剖面
        3.4.3 计算工况
        3.4.4 稳定性计算原理
        3.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6 小结
    3.5 稳定性计算总结
第四章 边坡综合治理研究
    4.1 治理原则
    4.2 治理方案
    4.3 治理实施
第五章 边坡监控量测研究
    5.1 监测目的和方法
        5.1.1 边坡监测基本目的
        5.1.2 边坡监测基本要求
    5.2 监测方案
        5.2.1 监测仪器的选用
        5.2.2 监测断面布置
    5.3 观测要求及成果分析
        5.3.1 观测要求
        5.3.2 监测成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9)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2 岩溶水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岩溶水有效开发面临的问题
    1.4 泸西小江流域的典型性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泸西小江流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地质背景
    2.2 地质环境区划
    2.3 地质环境分区评价
    2.4 结论与认识
第三章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循环及赋存特征
    3.1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3.2 “三水”转化过程与水均衡分析
    3.3 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特征
    3.4 岩溶水富集规律
    3.5 结论与认识
第四章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源地研究
    4.1 岩溶水源地类型
    4.2 岩溶水源地特征
    4.3 结论与认识
第五章 岩溶水探测方法技术试验研究
    5.1 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组合
    5.2 探测技术方法试验
    5.3 结论与认识
第六章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开发典型研究
    6.1 岩溶水开发实验工程部署
    6.2 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开发实验
    6.3 隐伏的岩溶水源地开发实验
    6.4 岩溶水开发实验效果评价
    6.5 结论与认识
第七章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集成
    7.1 岩溶水资源调查与规划方法
    7.2 岩溶水有效勘查及开发技术方案
    7.3 岩溶水有效开发工程布局方案
    7.4 结论与认识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目录
附录B: 在学期间提交的调查与科研成果报告、所获发明专利及获奖情况
附录C: 发明专利及获奖证书

(10)JFCZ注浆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
    1.2 注浆材料的发展历史
        1.2.1 国外注浆材料的发展历史
        1.2.2 注浆材料在我国的发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JFCZ 浆液原材料性能的分析
    2.1 建筑垃圾
    2.2 粉煤灰
        2.2.1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2.2.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2.2.3 粉煤灰的颗粒组成
        2.2.4 粉煤灰的掺入对浆液性能的影响
    2.3 水泥
        2.3.1 水泥的成分及其作用
        2.3.2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凝结硬化
    2.4 水和纸浆废液
        2.4.1 水
        2.4.2 纸浆废液
3 浆液主要性能及测定方法
    3.1 浆液性能及测试方法
        3.1.1 浆液粘度
        3.1.2 析水率
        3.1.3 结石率
    3.2 结石体性能及测定方法
        3.2.1 抗压强度
        3.2.2 抗渗性能
        3.2.3 结石体的密度
        3.2.4 结石体的微观结构分析
4 JFCZ 浆液试验研究与分析
    4.1 JFCZ 浆液试验方案
        4.1.1 JFCZ 浆液可行性试验
        4.1.2 JFCZ 浆液试验方案
    4.2 JFCZ 浆液单因素试验研究
        4.2.1 砖粉加量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2.2 粉煤灰加量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2.3 水泥加量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2.4 水灰比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2.5 纸浆废液浓度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3 JFCZ 浆液正交试验研究
        4.3.1 正交试验配方
        4.3.2 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4.4 对JFCZ 浆液的性质改良试验研究
        4.4.1 改性原理
        4.4.2 改性配方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JFCZ 浆液的经济指标
5 JFCZ 浆液结石体的微观特征及固化反应机理分析
    5.1 JFCZ 浆液结石体的SEM 扫描结果及分析
    5.2 JFCZ 浆液固化反应机理分析
6 JFCZ 浆液的工程应用
    6.1 JFCZ 浆液在湿陷性黄土路基暗穴处理中的应用
    6.2 JFCZ 浆液在基岩裂隙防渗止水中的应用
        6.2.1 浆液结石与裂隙壁面粘聚力
        6.2.2 浆材结石抗挤出稳定性
    6.3 JFCZ 浆液在岩溶地区坝基帷幕灌浆中的应用
    6.4 JFCZ 浆液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高压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体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法的防渗帷幕可靠性分析[D]. 刘胜. 贵州大学, 2018(01)
  • [2]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D]. 赵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3]岩石坝基灌浆压力波动机理及其稳定性自动控制方法研究[D]. 王超. 中南大学, 2014(12)
  • [4]清华洞水库岩溶地质条件及防渗体系[J]. 卢晓鹏.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3(06)
  • [5]清华洞暗河堵洞成库与防渗技术[J]. 卢晓鹏,谭光明. 中国岩溶, 2012(02)
  • [6]高面板坝趾板基础高压灌浆技术及其智能预测与控制研究[D]. 郭晓刚.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8(12)
  • [7]裂隙岩体灌浆压力及其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D]. 陈伟. 中南大学, 2008(12)
  • [8]汤屯高速公路A7号高边坡综合治理研究[D]. 邹正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9]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D]. 王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5)
  • [10]JFCZ注浆材料试验研究[D]. 鱼俊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标签:;  ;  ;  ;  ;  

高压注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塌陷体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