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乳业集约化发展

美国乳业集约化发展

一、美国奶业的集约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道日娜,杨伟民,胡拥军[1](2021)在《资源抑或资本导向:中国奶业发展模式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奶业发展模式转型为切入点,结合新西兰和美国奶业,对比分析资源和资本导向两种奶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与运行机理,进而揭示中国奶业资本化的根基及其面临的问题,探索可持续的中国奶业发展模式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根植于土地资源的饲草料生产系统是奶业发展的根基,也是奶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资源导向型奶业发展模式经营成本更低、环境损失更小、更可持续,而大规模集中、种养分离的资本导向型奶业发展模式受成本和资源环境的强力制约。可持续的现代中国奶业发展呼唤我们构建以"适度规模、种养结合"为特征的资源导向模式。因此,本文倡议加强土地资源整治,特别是人工草地建设,为资源导向奶业发展夯实基础。

刘蕾[2](2021)在《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结构、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调整,这些变化导致人们对牛奶的需求日益增长。牛奶产业属于传统农牧业,近年来中国奶制品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增长较快。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坐标宁夏,主要业务是奶牛养殖、牧草种植、生鲜奶供应,自2012年创立以来该公司成为宁夏地区的农业重点企业,年收入1.85亿元。然而乳制品的需求旺盛也带动了奶源企业竞争加剧,金宇农牧作为1家中小型奶源供应企业面临着牧场规模集中化程度不够、生鲜奶生产成本高、产业链不成熟、奶源收购价格高于进口原料奶粉等问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饲料、物流等中间环节成本增加的窘境使金宇农牧的奶源供应夹杂在同类型企业和大型知名乳企的价格比拼中。在此背景下金宇农牧如何扭转竞争颓势已然是企业当前发展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使用四种研究方法分别包括文献探讨与理论分析、调查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使用上述方法对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外部竞争环境、内部资源环境使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评价,其次对公司的战略选择运用SWOT分析法定性地分析出公司的四种备选竞争战略,再次对该公司的竞争战略运用战略计划矩阵(QSPM)定量地进行了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最终得出该公司的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作者从提高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奶成本、减少企业扩张成本、达到生产效率最优、打破运营成本高困局的5个实施措施确保能够从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企业文化、经营管理5个职能战略的保障措施进行推进,最后使用平衡计分卡加以动态风险控制,确保公司具有竞争优势。

刘秉华[3](2021)在《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强壮民族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奶业受奶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国外低价奶粉的进口冲击、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奶业市场风险日益凸显,牧场收益不稳定、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该行业,削弱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快部署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此次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完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牧场贷款、探索生鲜乳价格保险等促进奶业稳定的意见。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奶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牧场的风险,稳定生鲜乳价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奶业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奶业养殖、加工销售、人均消费、乳制品进口、生鲜乳收购价格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明显。针对生鲜乳价格的波动,运用X12季节调节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循环性和趋势性,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其长期趋势的影响,如产业政策调整、国外乳制品进口等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我国生鲜乳价格走势,发现生鲜乳价格在未来短期内会产生波动。基于价格波动对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剖析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采用Burr分布测算我国生鲜乳市场风险值即VaR值,根据我国主要畜产品风险范围区间[-10%-10%]可知,我国生鲜乳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从借鉴美国、日本等奶业发达国家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认为我国应从完善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开发生鲜乳价格保险、建立生鲜乳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奶业金融服务等五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奶业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第二,基于奶业产业链提出了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

高巍,张建杰,张艳舫,张楠楠,王选,柏兆海,马文奇,马林[4](2020)在《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文中指出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战略性农业产业,本文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产品生产、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选取28项指标,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基于该指标体系,利用NUFER-animal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17年中国奶业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产业绿色发展的限制因素,阐明了优化途径。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稳步提高,从2.0kg?cap.?1?a?1增加到12.5kg?cap.?1?a?1;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从2.4t?head?1?a?1增加到7.0t?head?1?a?1,种养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由8.4%提升至14.4%;单位牛奶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均呈下降趋势,生产单位牛奶的蓝水足迹由0.5 m3?kg?1降低到0.2 m3·kg?1,耕地资源投入量由18.5 m2?kg?1降低到3.3 m2?kg?1;养殖系统氨挥发量指标由21.9 g(N)?kg?1降低到7.0 g(N)?kg?1,但仍远远高于欧美国家水平;牛奶生产和加工成本逐年增加,利润却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水平。空间特征分析表明:农牧交错带和东部沿海地区产品生产、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北方地区牛奶及奶制品的生产、消费水平均高于南方地区。发展种养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技术与模式、构建产销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和形成全产业链质量追踪服务体系与国民消费信任机制是促进中国奶业振兴和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马志愤[5](2020)在《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我国人均粮食消耗量与畜产品消耗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食物结构发生了时代转型,粮食这个“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奶类等动物性食品的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为适应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业结构需随之相应调整和转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农业结构转型优化和发展智慧农业。“草地农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伟大转变。”奶业作为草地农业四个生产层之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衔接植物生产层和前植物生产层,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奶业在整个草地农业发展中作为“火车头”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加速,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战略资源,同物质、能量一样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本研究在草地农业思想指导下,以奶业为切入点,进行草地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前期探索性研究,利用大数据采集ETL(Extract-Transform-Load)架构、大数据处理引擎Apache Flink、大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将其部署应用在我国21个省的197个奶牛场,基于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对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构建需求和基于奶业大数据特性设计构建出了奶业大数据实时数据平台(DRTDP,Dairy Real-time Data Platform),实现了对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中各种规模牧场的生产及奶业相关数据的实时高效采集、更新和管理。2)基于奶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管理实践构建了奶牛繁殖效率、牛群健康和产奶等关键生产性能评估模型,根据应用研究所得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参数构建关键指标预警模型和奶牛生产管理分析决策模型,采用完全集成的方式将构建的模型在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进行集成,构建出了“奶牛生产性能评估—预警—决策”一体化模型。3)采用Java SE Development Kit 1.8开发环境和Apache Flink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引擎开发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包含奶牛生产管理系统,基于物质流的奶牛精准饲喂管理系统,牛只智能识别管理系统,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奶业大数据可视化系统。能够部署在各种集群环境,可以实现对不同规模牧场的数据进行实时、快速计算,形成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4)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部署应用在全国21个省197个牧场,总计697403头奶牛,基于此平台系统帮助牧场建立了规范的牛群动态档案和生产管理流程,辅助牧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将一线生产人员工作效率提升23倍,牧场盈利能力提升2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5)基于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从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应用的197个牧场中筛选累积数据超过一年的115个牧场,总计363062头奶牛,其中203341头成母牛(包含173229头泌乳牛),157351头后备牛的关键生产性能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对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进行研究,得出了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参数,其中:成母牛21天怀孕率(21-Day Pregnant Risk)四分位数范围为16%21%,平均值为18.8%,中位数为18%;成母牛年死淘率(Cow Cull Rate)四分位数范围为19.4%39.7%,平均值为30.5%,中位数为30.8%;产后60天死淘率(Cull Rate by DIM≤60)四分位数范围为5.3%10.8%,平均值及中位数均为7.9%;后备牛21天怀孕率(21-Day Pregnant Risk)四分位数范围为15.5%27%,平均值为21.7%,中位数为20%;犊牛60日龄死淘率(Cull Rate by Age≤60 days)四分位数范围为4.6%19.7%,平均值为15.2%,中位数为8.2%;成母牛平均单产(Avg.Milk/Day of Mature Cow)的四分位数范围为2328.4kg,平均值为25.4kg,中位数为25.1kg;泌乳牛平均单产(Avg.Milk/Day of Milking Cow)的四分位数范围为27.232.4kg,平均值为30kg,中位数为30kg。本研究在草地农业框架下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应用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的评估体系和标准,为我国奶牛场生产管理以及奶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生态奶业研究以及植物生产层和动物生产层界面耦合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

刘利[6](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魏艳骄[7](2018)在《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文中指出乳业是世界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型的产业,是协调一国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乳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营养健康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乳业产业链长,以生鲜乳为原料,生产的终端产品为乳制品。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分别为供给生鲜乳与加工乳制品的主体,是乳业的核心环节。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乳制品关税大幅降低,中国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乳制品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乳制品进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进口的乳制品以干乳制品为主,奶粉和乳清进口量占乳制品进口总量的70%以上,近几年,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炼乳等乳制品进口量也表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显示,从长期看,中国乳制品进口量总体仍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4年,乳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料奶数量将达到1603万吨,比2016年增长59.25%。随着乳制品进口增加的势头愈加强劲,中国作为乳制品净进口国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此形势下,诸多学者与相关舆论担忧制品进口增加对乳制品加工环节与供给生鲜乳的奶牛养殖环节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对国内乳制品市场产生冲击,使众多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下简称乳企)出现生存危机,导致乳企业绩亏损;另一方面,认为乳制品进口增加使奶牛养殖业发展受到重创,减少奶农获利空间,动摇农民从事奶牛养殖业的信心,相关舆论根据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发生的“倒奶杀牛”事件,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冲击了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然而,事实真得如此吗?上述推断更多地基于乳企出现亏损及“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可能忽略了以下事实。近年来,中国乳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乳业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改善:1)乳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5.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61.1亿元,增加11倍。2)乳制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乳制品产量快速增加。2000-2015年,乳制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从193亿元增加到3328.5亿元,增长近16.2倍,资产总额由186亿元增加到2565亿元,扩大12.8倍。2016年,全球乳制品制造业20强中,中国伊利和蒙牛分别位列第8位和第10名。3)从总体看奶牛养殖业整体态势也呈现出向上的趋势,奶牛存栏、原奶产量及奶牛单产水平都有显着提升。2001-2015年,奶牛存栏数量从566.2万头增加至1507.2万头,牛奶产量从1025.5万吨增至3754.7万吨,分别增加1.7倍和2.7倍;奶牛单产水平从2786千克/头/年提高到6000千克/头/年,提升了 1.2倍;2016年,奶牛种畜全部实现了荷斯坦奶牛良种覆盖,平均单产达到6.4吨。4)奶牛养殖规模程度逐步提高,结构性特征显着,2016年,100头以上的较大规模养殖场比例达到53%,尽管确实存在有些散养户“倒奶杀牛”的现象,但也有规模牧场呈现盈利较高的经营状况。实际上,从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看,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场)发展形势良好,产能水平较高,养殖效益较好;5)生鲜乳在质量上也有显着改善,2016年实现荷斯坦良种奶牛全部覆盖,生鲜乳质量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并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事实和分析表明,仅从乳制品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及在某些时点上国内出现乳企业绩亏损和发生的“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着眼,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乳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并不全面,需要从更多角度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实证测度和分析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及其对中国奶牛养殖主体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绩效的实际影响。通常而言,产品价格、营业额、利润额、利润率等指标可以直观反映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从长远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价格加成水平是影响经营主体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生产效率水平与经济主体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是体现每一经济主体市场地位的主要标志。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价格加成率是表征产业或企业经营绩效与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水平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新贸易理论最早从宏观层面阐述了贸易自由化对行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促使行业价格加成降低;另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与“进口中学”效应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新-新贸易理论开启了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入研究贸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一,中间品及投入品进口通过增加中间品种类带来的“水平效应”以及较高的进口中间品质量带来的“垂直效应”与企业生产率水平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二,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使面临进口竞争的国内厂商市场份额减少,进而使成本加成下降,但另外一些学者分别基于印度与中国的研究表明,企业中间品进口对企业价格加成产生显着提升效应。此外,异质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得出,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经济主体的生产效率水平:生产效率水平低的经济主体市场份额被挤压,被迫退出市场,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对于效率水平高且在竞争中维持生产的主体,进口竞争的持续增加会激励其改善效率水平,降低综合成本,从而推动产业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根据USDA公布的历年中国乳业发展报告可知,中国进口的乳制品中,全脂奶粉、乳清等产品作为国内乳企加工婴幼儿配方乳粉、复原乳等产品的原料;另一部分乳制品,如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等乳制品则作为国内产成品的替代品进入乳制品消费市场。奶粉、乳清等乳制品进口的增加通过为国内乳企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可能会促进国内乳企绩效的提升。液奶、酸奶、奶酪、黄油、奶油等乳制品进口对国产乳制品具有一定替代作用,加剧国内乳制品市场竞争程度,可能通过竞争效应激励国内乳企改进生产率,但也迫使价格加成减小。进口乳制品最终折合为原料奶,必然对国内原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从而加剧国内原奶供给市场的竞争,引致国内乳企对国产原奶需求减少的同时,提升国产原奶品质和安全的要求。在国内奶牛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愈加显着,多种奶牛养殖模式并存,且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效率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的形势下,竞争程度的提升可能迫使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卫生安全水平相对落后的奶牛散养户无处售奶,加速其退出养殖;持续的竞争可能激励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改进效率,推动奶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主体转变,提高原奶生产水平,带动奶牛养殖业步入良性运行轨道。那么,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增加究竟对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绩效产生何种影响?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分别产生何种影响?不同种类乳制品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对国内奶牛养殖主体产生何种影响?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影响有何差异?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有何影响?本研究基于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建实证模型从企业层面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国内乳企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价格加成率的影响,并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与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明晰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和乳业发展总体格局,促进中国乳业在国际化竞争大潮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一: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与国内乳业发展形势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乳制品进口数量及趋势、乳制品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来源地结构等方面分析乳制品进口贸易总体形势,从奶牛养殖量化特征、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特征、乳制品加工企业业绩指标、乳制品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对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生产格局进行分析,从总体阐述开展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中国乳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内容二: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影响的分析框架从“担忧乳制品进口增加导致乳企绩效亏损”与由“倒奶杀牛”推断乳制品进口增加冲击奶牛养殖业的观点入手,分析乳制品进口对乳业的核心供给主体——乳企与奶牛养殖主体的影响机制:1)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是表征企业经营绩效的两个重要指标。理论上,乳制品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也使得面临进口竞争的乳企价格加成水平降低。但进口的不同种类乳制品产品用途存在差异,进口奶粉和乳清主要作为乳企原料,通过为乳企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有利于带动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的提升;进口液奶、酸奶、奶油、奶酪等作为国产乳制品的替代品,加剧乳制品市场竞争,会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水平,但可能导致价格加成率降低;2)进口乳制品折合成原奶意味着对国产原奶的替代,导致国内乳企对国内原奶需求减少,品质要求提升,原奶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不同奶牛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显着,多种养殖模式并存,进口竞争的扩大可能迫使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卫生安全水平相对落后的奶牛散养户无处售奶,市场份额被挤压,出现亏损,加速其退出养殖;竞争的持续可能激励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改进效率,提高原奶生产效率水平,推动养殖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主体转变,带动养殖效率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三: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影响: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提取的乳企数据,采用O-P法与L-P法分别测度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估计乳制品进口及进口的不同种类乳制品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2)其中,主要作为进口原料的进口奶粉和乳清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与之相比,进口奶酪、黄油、液奶、酸奶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着。研究内容四: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影响:基于价格加成率视角价格加成率是指产品价格与产品边际成本的比值,其变动刻画了企业盈利状况与经营绩效。借鉴De Loeckerand Warzynski(2012)的研究方法,估计乳企价格加成率,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分析国内乳企的乳制品进口行为及不同种类的进口乳制品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分别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有利于乳企提升价格加成率,促进乳企绩效改善;2)从进口乳制品的不同种类看,进口奶粉对提高乳企价格加成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3)进口乳清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正向影响不显着,主要由于进口乳清大部分用于饲料企业加工生产饲料;4)进口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等进口规模很小,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并未产生显着影响。研究内容五: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影响:基于养殖效率视角在采用SFA模型测度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乳制品进口增加从总体上有利于带动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向更高水平上发展,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效率水平产生差异化影响;2)具体来讲,乳制品进口贸易对散养户养殖效率水平产生了负向冲击;3)对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养殖主体效率水平都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对小规模养殖主体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中规模养殖主体其次,大规模养殖主体最小。研究内容六: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不同类型养殖主体影响:基于养殖模式视角运用以奶牛存栏为主要界定标准的不同养殖模式主体在养殖主体总量中占比刻画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转变,构建模型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乳制品进口增加总体上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的进程;2)具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迫使存栏100头以下的养殖模式主体份额减少,特别是加速存栏在1-20头的散养户退出奶牛养殖;3)推进养殖模式向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转移,对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扩张的正向作用尤为显着。根据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连晶晶,王秀芳,赵慧峰,邢琳[8](2017)在《基于美国奶业发展经验分析河北省奶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作为奶业大省,加快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构建奶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北省奶业还存在着养殖效益低、乳品消费信心不足、质量效益不统一、融资不足、粪污处理技术水平低等发展困境,通过资料查询与分析发现,美国奶业发展注重质量与效益的结合,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奶业产业链体系建设方面有着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作为河北省奶业发展的借鉴。据此,提出针对河北省奶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连晶晶,王秀芳,赵慧峰,邢琳[9](2017)在《美国奶业发展经验对河北的启示》文中提出河北省作为奶业大省,加快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构建奶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河北省奶业还存在养殖效益低、消费信心不足、质量效益不统一、融资不足、粪污处理技术水平低等困境。通过资料查询与分析发现,美国奶业发展注重质量与效益的结合、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奶业产业链体系建设方面有着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作为河北省奶业发展的经验借鉴。据此,提出河北省奶业发展相关建议。

郑军南[10](2017)在《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总体来看,相对于国外,我国奶业发展起点低、历史短、成长快,但发展过程曲折,市场波动大,危机事件多,发展模式差异较大,我国奶业的产业演化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一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成本偏高、单产偏低以及奶制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以至于出现奶业消费市场的“崇洋媚外”。这些问题当然与奶业发展先天不足,大部分国民缺乏奶制品消费习惯、奶业市场波动较大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落后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导致奶业产业链上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缺乏合理的利润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还有我国不同类型奶业主产区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以及我国奶业宏观产业政策选择和执行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有关。奶业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层级的有机复杂系统,不同层级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奶业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更全面、更整体、更系统的视角,深入研究我国奶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找出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适合于我国奶业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奶业产业集群和奶业产业体系,并提出科学而全面的应对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以共生演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借鉴已有相关文献成果,结合中国奶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全面分析我国奶业的演化历程、发展现状,并以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为分析重点,探讨不同模式之间的优劣,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启示。本研究首先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对于农业及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并借鉴生物学上的共生演化理论,构建了研究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奶业共生状态-共生单元结构-奶业共生模式-奶业产业绩效”(SSMP)共生演化分析框架,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然后,分别从宏观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中观的典型奶业产业集群和微观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三个不同层级共生演化入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实际调研所得我国五大奶业主产区六个省区的七个县市的相关调研数据,对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优劣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利用127个养殖小区和76个规模养殖场数据,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在利润水平和生产效率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其二,利用127个养殖小区和152个小区成员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对养殖小区服务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奶业存在不同层级的共生演化关系,从宏观的奶业产业体系,中观的奶业产业集群以及微观的奶业产业组织及其模式,在奶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和机理。奶业产业组织形式从最初的奶农和奶企为主,逐步发展出了奶站、养殖小区和合作社等中间组织;相应地,在产业组织模式上,实现了从“奶农+奶企”向“奶农+奶站+奶企”、“奶农+养殖小区+奶企”以及“奶农+合作社+奶企”和“规模养殖场+奶企”、“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奶企”的模式变迁。共生演化过程中,奶业产业组织之间共生组织程度不断提高,共生行为进一步呈现互惠性和对称性。(2)区域奶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基于不同的产区状态,包括资源禀赋、历史起点和路径依赖程度不同,存在不同分布结构的奶业产业组织,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一般来说,城郊型奶业主产区对奶业市场变动最为敏感,路径依赖程度低,产业组织创新和模式调整迅速,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最强;牧区型奶业主产区路径依赖较强,产业组织创新能力弱,产业组织模式调整优化不够及时,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对偏弱;而农区型奶业主产区兼具规模效应和市场优势,奶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居中。(3)奶业产业组织及其模式的共生演化嵌入于特定的共生环境中,在不同阶段下的政治嵌入、文化嵌入、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社会嵌入因素共同作用于奶业产业组织,它们之间互动形成不同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案例研究表明,从养殖小区模式向奶牛入股的股份合作制规模养殖场再到资金入股的股份制规模养殖场模式演化路径可能是引导我国奶业进一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可选路径。(4)我国正处于“奶农+养殖小区+奶企”向“规模养殖场+奶企”转变的过渡阶段,本研究的实证研究指出,在这一阶段,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之间在生产效率上并无显着差异,但在利润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养殖场利润水平明显高于养殖小区。(5)“奶农+养殖小区+奶企”模式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产业组织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从养殖小区的服务供给来看,与小区成员的服务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且养殖小区模式难以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养殖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变。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在微观层面上,要构建符合发展要求的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加快奶业的纵向一体化,推动“奶农+养殖小区+奶企”模式向“规模养殖场+奶企”模式转变,并结合各地实际,适时引导发展奶业合作组织,构建新型的“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奶企”模式;奶企要发挥产业链核心作用,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积极参与到奶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加大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分别从牧区型、城郊型和农区型奶业主产区的不同特点出发,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奶业产业集群。三是在宏观层面上,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和国际奶业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变化,顺应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势,探索市场发展规律,指导我国奶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美国奶业的集约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奶业的集约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公司简介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工具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工具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2.1.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2.1.3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和类型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2.2.2 竞争战略的三种基本类型
    2.3 中国奶业企业战略综述
第三章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和市场环境分析
        3.2.1 行业分析
        3.2.2 竞争环境分析
        3.2.3 市场与顾客分析
    3.3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总结分析
        3.3.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机遇
        3.3.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威胁
第四章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资源分析
        4.1.1 企业有形资源分析
        4.1.2 企业无形资源分析
        4.1.3 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4.1.4 企业资源的竞争价值分析
    4.2 企业能力分析
        4.2.1 筹措供应能力分析
        4.2.2 生产制造能力分析
        4.2.3 营销服务能力分析
        4.2.4 研究开发能力分析
        4.2.5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4.3 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4.3.1 财务状况分析
        4.3.2 组织结构状况分析
        4.3.3 采购供应状况分析
        4.3.4 生产质量状况分析
        4.3.5 营销服务状况分析
    4.4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总结分析
        4.4.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优势
        4.4.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劣势
第五章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5.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系统
        5.1.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目标体系
        5.1.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总体战略
    5.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设计
        5.2.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外部因素评价
        5.2.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因素评价
    5.3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5.3.1 基于SWOT矩阵确定备选竞争战略方案
        5.3.2 基于QSPM矩阵确定最终竞争战略
第六章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6.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6.1.1 加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规模经济效应
        6.1.2 提高奶牛养殖水平,降低产奶成本
        6.1.3 改变被动销售局面,减少物流运输仓储成本
        6.1.4 促进部门协作能力,达到生产效率最优目的
        6.1.5 打造产业联盟共同体,打破运营成本高的困局
    6.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6.2.1 组织架构保障
        6.2.2 人力资源保障
        6.2.3 信息资源保障
        6.2.4 企业文化保障
        6.2.5 经营管理保障
    6.3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实施的风险控制
        6.3.1 金宇农牧公司平衡计分卡框架的设计
        6.3.2 金宇农牧公司竞争战略图
        6.3.3 金宇农牧竞争战略KPI指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金宇农牧竞争态势分析(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金宇农牧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 C I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金宇农牧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3)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奶业市场风险的内涵
        1.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衡量
        1.2.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产生的原因
        1.2.4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1.2.5 研究述评与展望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数据来源
    1.4 创新点
2.相关理论阐述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2.1.1 内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2.1.2 外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2.2 均衡价格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4 风险管理理论
        2.4.1 风险识别
        2.4.2 风险评估
        2.4.3 风险管理
3.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与特征
    3.1 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3.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3.1.2 2009-2019年生鲜乳价格波动整体状况
    3.2 基于Census X12法的生鲜乳价格特征分析
        3.2.1 生鲜乳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3.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3.3 基于H-P滤波法的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3.3.1 长期趋势分析
        3.3.2 周期循环分析
    3.4 基于ARIMA模型的生鲜乳价格预测
    3.5 本章小结
4.基于VaR模型的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4.1 奶业市场风险的概念界定
    4.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分析
        4.2.1 乳制品进口冲击加剧
        4.2.2 奶牛养殖成本波动大
        4.2.3 奶业主体融资难
        4.2.4 环保政策对养殖主体影响大
        4.2.5 生鲜乳生产主体议价地位低
    4.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测度
        4.3.1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方法的选择
        4.3.2 构建生鲜乳价格波动序列
        4.3.3 构建概率分布模型
        4.3.4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国内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与经验
    5.1 国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经验
        5.1.1 美国
        5.1.2 日本
        5.1.3 澳大利亚
    5.2 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
        5.2.1 奶业订单保障奶农收益,但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
        5.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商品种类单一
        5.2.3 现有险种以保障自然风险为主,市场风险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5.2.4 生鲜乳价格发布及时,但缺乏价格预警机制
        5.2.5 养殖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融资渠道狭窄
    5.3 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奶业市场的启示
        5.3.1 完善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
        5.3.2 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5.3.3 探索奶牛价格保险
        5.3.4 加强奶业生产安全监管
    5.4 本章小结
6.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6.1 我国奶业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
    6.2 奶业市场风险内部抑制策略
        6.2.1 建立生鲜乳价格预测预警机制
        6.2.2 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的金融支持
    6.3 奶业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6.3.1 构建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6.3.2 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
        6.3.3 探索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制度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边界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2 指标体系的分级标准
    1.2.1 社会发展指标
    1.2.2 经济效益指标
    1.2.3 产品生产指标
    1.2.4 资源投入指标
    1.2.5 生态环境指标
1.3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奶业社会发展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2.2 中国奶业经济效益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2.3 中国奶业产品生产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2.4 中国奶业资源投入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2.5 中国奶业生态环境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3 讨论
3.1 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时空特征
    3.1.1 中国奶业社会发展指标时空特征
    3.1.2 中国奶业经济效益指标时空特征
    3.1.3 中国奶业产品生产指标时空特征
    3.1.4 中国奶业资源投入指标时空特征
    3.1.5 中国奶业生态环境指标时空特征
3.2 中国奶业绿色发展指标的影响因素
    3.2.1 中国奶业社会发展指标的影响因素
    3.2.2 中国奶业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因素
    3.2.3 中国奶业产品生产指标的影响因素
    3.2.4 中国奶业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指标的影响因素
3.3 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建议和优化策略
    3.3.1 种养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技术与模式
    3.3.2 产销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利益共享机制
    3.3.3 全产业链质量追踪服务体系与国民消费信任机制 4 结论

(5)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食物结构的时代转型
        1.1.2 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
        1.1.3 我国农业结构转型与优化
        1.1.4 农业结构转型与发展智慧农业的政策支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助力我国农业结构转型
        1.2.2 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对我国奶业发展的支撑
    1.3 理论依据
        1.3.1 草地农业的多维结构
        1.3.2 大数据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1.4 研究方案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草地农业信息维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建设
    2.1 奶业大数据实时数据平台架构设计
    2.2 大数据实时处理框架和引擎
    2.3 奶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构建与表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模型构建
    3.1 评估模型构建
        3.1.1 奶牛繁殖效率评估模型
        3.1.2 奶牛健康评估模型
        3.1.3 奶牛产奶性能评估模型
    3.2 决策模型构建
    3.3 预警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开发
    4.1 奶业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4.2 奶业大数据平台设计目标
    4.3 平台系统设计与开发
        4.3.1 开发环境的选择与搭建
        4.3.2 奶牛生产管理系统
        4.3.3 奶牛精准饲喂管理系统
        4.3.4 牛只智能识别管理移动端应用
        4.3.5 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
        4.3.6 奶业大数据可视化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部署及应用
    5.1 奶业大数据平台在我国牧场的部署实施
    5.2 奶业大数据平台在我国牧场的应用概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应用研究
    6.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6.2 研究方法
    6.3 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1 成母牛繁育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2 健康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3 后备牛繁育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4 犊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5 产奶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6 不同CSCS类型牧场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体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总体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7)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1 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乳及制品相关概念
        2.1.2 乳业
        2.1.3 市场绩效
        2.1.4 进口渗透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内生增长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
        2.2.4 新-新贸易理论
    2.3 文献回顾
        2.3.1 关于进口贸易对进口国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2.3.2 关于进口贸易对进口国价格加成影响的研究
        2.3.3 关于中国乳业产业发展的研究
        2.3.4 关于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及其影响的研究
        2.3.5 文献评述
3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与国内乳业发展总体形势分析
    3.1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分析
        3.1.1 乳制品进口数量快速增长
        3.1.2 进口乳制品种类结构趋向多元化
        3.1.3 进口乳制品来源地市场集中
    3.2 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形势分析
    3.3 中国乳制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业影响分析框架
    4.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奶牛养殖主体的影响机制分析
        4.2.1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
        4.2.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 基于异质性理论
    4.3 本章小结
5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绩效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分析
    5.1 乳制品进口与乳企全要素生产率
    5.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2.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5.2.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5.2.3 数据说明
    5.3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3.2 不同种类进口乳制品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内生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绩效的影响:价格加成率视角的分析
    6.1 乳制品进口与乳企价格加成率
    6.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6.2.1 企业价格加成率估计方法
        6.2.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影响的实证模型
        6.2.3 数据说明
    6.3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6.3.1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6.3.2 不同种类进口乳制品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影响: 养殖效率视角的分析
    7.1 乳制品进口与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
        7.1.1 乳制品进口与奶牛养殖效率
        7.1.2 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分析
    7.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主体奶牛养殖效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7.2.1 模型构建
        7.2.2 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养殖主体的影响: 养殖模式视角的分析
    8.1 乳制品进口与不同类型奶牛养殖模式
    8.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8.2.1 模型构建
        8.2.2 数据说明
    8.3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1.1 乳制品进口总体上有利于促进乳企改善经营绩效水平
        9.1.2 乳制品进口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效率向更高水平发展
        9.1.3 乳制品进口有利于推进奶牛养殖主体向规模化、标准化模式转变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美国奶业发展经验分析河北省奶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北省奶业发展现状
    1.1 奶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2 奶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3 质量监管加强, 牛奶品质不断提高
2 河北省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价格波动频繁, 养殖效益低, 利润空间小
    2.2 乳品进口数量大, 竞争压力大
    2.3 乳制品消费水平低且对国产乳制品仍缺乏足够信心
    2.4 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
    2.5 奶牛养殖主体融资难
    2.6 粪污处理工艺水平低
3 美国奶业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
    3.1 健全的奶业支持政策, 保护本国乳品贸易, 避免竞争对本国乳业的冲击
    3.2 采用现代奶牛饲养技术和规模化养殖为主导的模式,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生产率和养殖效益
    3.3 完善的奶牛育种与繁殖体系, 打造奶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信心
    3.4 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 重视环境保护
4 对河北省奶业发展的启示
    4.1 打造种养加一体化产业链,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4.2 改善奶业融资环境, 强化金融信贷支持
    4.3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提高消费信心
    4.4 推广粪污处理技术, 完善环境保护制度
    4.5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注重提升科研水平

(9)美国奶业发展经验对河北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奶业发展现状
    (一) 奶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二) 奶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三) 质量监管加强, 牛奶品质不断提高。
二、河北省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价格波动频繁, 养殖效益低, 利润空间小。
    (二) 乳品进口数量大, 竞争压力大。
    (三) 消费者乳产品消费水平低、且对国产乳制品仍缺乏足够信心。
    (四) 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
    (五) 奶牛养殖主体融资难。
    (六) 粪污处理工艺水平低。
三、美国奶业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
    (一) 健全的奶业支持政策, 保护本国乳品贸易, 避免竞争对本国乳业的冲击。
    (二) 采用现代奶牛饲养技术和规模化养殖为主导的模式,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生产率和养殖效益。
    (三) 完善的奶牛育种与繁殖体系, 打造奶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信心。
    (四) 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 重视环境保护。
四、对河北省奶业发展的启示
    (一) 打造种养加一体化产业链,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 改善奶业融资环境, 强化金融信贷支持。
    (三)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提高消费信心。
    (四) 推广粪污处理技术, 完善环境保护制度。
    (五)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注重提升科研水平。

(10)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研究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共生演化理论
        2.1.2 产业升级理论
        2.1.3 产业集群理论
        2.1.4 产业组织理论
        2.1.5 社会嵌入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对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
        2.2.2 关于奶业及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3.1 从生物学到经济学:产业共生演化
        3.1.1 共生演化理论与产业研究
        3.1.2 产业共生理论的发展
    3.2 奶业产业共生三要素
        3.2.1 奶业的共生单元
        3.2.2 奶业的共生模式
        3.2.3 奶业的共生环境
    3.3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及演化机理
        3.3.1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分析框架构建
        3.3.2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共生演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奶业产业组织体系的演化:历程与机理
    4.1 中国奶业产业的发展历程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8年)
        4.1.2 生产体制转变后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2年)
        4.1.3 流通体制改革下的调整发展时期(1993-1998年)
        4.1.4 生产方式转变的高速发展期(1999-2007年)
        4.1.5 增长方式转变的波动发展期(2008-2014年)
        4.1.6 市场国际化下的转型发展期(2015年至今)
    4.2 宏观视角下中国奶业产业组织周期性共生演化分析
        4.2.1 奶业产业组织共生演化的萌芽期(1949-1992年)
        4.2.2 奶业产业组织共生演化的成长期(1993-2007年)
        4.2.3 奶业共生演化的成熟期(2008-2014年)
        4.2.4 奶业共生演化的蜕变期(2015年至今)
    4.3 宏观视角下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与选择:典型产区的比较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5.1.1 研究方法
        5.1.2 案例选择
        5.1.3 数据来源
    5.2 典型产区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1 海拉尔区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2 行唐县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2.3 金华市奶业产业发展历程
    5.3 典型产区奶业产业集群演化比较分析
        5.3.1 海拉尔区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3.2 行唐县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3.3 金华市奶业产业集群演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与选择:典型案例的研究
    6.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6.1.1 研究方法
        6.1.2 案例选择
        6.1.3 数据来源
    6.2 和谐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6.3 和谐合作社的共生演化分析
        6.3.1 和谐合作社的的社会嵌入特征
        6.3.2 和谐合作社的共生演化分析
        6.3.3 和谐合作社共生演化的特征及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 基于利润和效率的实证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研究假说
        7.1.2 模型简介
        7.1.3 实证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7.2.1 调查设计说明
        7.2.2 调查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估计方法
        7.3.2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 基于服务供需的实证分析
    8.1 奶牛养殖小区解析
        8.1.1 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现状及其模式
        8.1.2 奶牛养殖小区的优势与不足
        8.1.3 奶牛养殖的服务内容
    8.2 调查设计与数据说明
        8.2.1 调查设计说明
        8.2.2 调查数据说明
        8.2.3 样本养殖小区的基本情况
    8.3 奶牛养殖的服务供需影响因素研究
        8.3.1 模型选择与设定
        8.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 进一步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美国奶业的集约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抑或资本导向:中国奶业发展模式选择[J]. 道日娜,杨伟民,胡拥军. 农村经济, 2021(09)
  • [2]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蕾. 兰州大学, 2021(02)
  • [3]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D]. 刘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J]. 高巍,张建杰,张艳舫,张楠楠,王选,柏兆海,马文奇,马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 [5]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D]. 马志愤. 兰州大学, 2020(01)
  • [6]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D]. 魏艳骄.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基于美国奶业发展经验分析河北省奶业发展[J]. 连晶晶,王秀芳,赵慧峰,邢琳. 中国奶牛, 2017(12)
  • [9]美国奶业发展经验对河北的启示[J]. 连晶晶,王秀芳,赵慧峰,邢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18)
  • [10]我国奶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演化及其选择:理论与实证研究[D]. 郑军南. 浙江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美国乳业集约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