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对大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一、关于达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钟琴[1](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文中研究说明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进入白热化时期,坚持持久战战略,必定会迎来战争的胜利。但持续的战争已经消耗了中国的国力,国库亏空,国民政府意识到可增加土产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达到维持抗战的目的。而想要增加外汇收入,必先增加外销物资的产量,因此,国民政府决议实施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负责办理全国桐油、羊毛、蚕丝的增产工作。但在全面抗战前,四川省的外销物资因战争、运输困难等因素,产量及销量锐减,为了振兴桐油、羊毛及蚕丝等外销物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不断进行机构扩增,希望通过改良增加其产量,从而达到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于1941年11月正式设立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作为桐油、羊毛、蚕丝三种外销物资的增产机关。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是由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下原有的油桐、蚕丝及羊毛机关裁并组成,其使命及组织章程都是以“进行外销物资增产,换取外汇促成抗战胜利”为中心,在其运行期间,按照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对四川省的桐油、羊毛及蚕丝进行增产改良,同时与贸易委员会签订增产合约,接受其经费辅助及管制。外销物资增产委会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增产事业中架起桥梁,及时的进行上情下达及下情上表。通过两年多的增产改良,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在四川省外销物资的增产事业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油桐、羊毛及蚕丝的研究、试验、改良及推广方面,它贯彻了抗战时期国家想要利用出口土产,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的政策,让农民意识到增产救国的概念,并兼顾农民利益,对农民施以物资与技术上的帮助。同时,外销物资增产委会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人员缩减等困难,但它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只得不断的削减工作内容,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终难以实现预计的增产目标。而想要实现增产改良事业的成功,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充足的经费以及相对自主的工作环境都是缺一不可的。

张瑜[2](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提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李永娜[3](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国家认同能把整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单个个体团结起来,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949年到1956年是各民族人民对新中国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真诚地支持和拥护。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的新中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理论,又能为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王朝统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是“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发展到近代社会,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异常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始萌芽、生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国内,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相互交错,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猖狂,政治参与冷漠、文化认同狭隘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殊性、文化特异性、政治归属性和利益整合性,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剿匪反霸工作,稳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各级政权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积极疏通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改良农具和农牧业生产技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需求和现实需要,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针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架设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并筑牢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产生了对新中国强烈的认同情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毫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经验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波澜壮阔,回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的有力举措,并总结其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团结。

田莉,陆健,宋真,黄萌萌[4](2019)在《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事迹推介》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8月23日,根据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工作安排,全国畜牧总站公布了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名单。畜牧业领域共有42人荣获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其中,农技推广人员18名、农户24名。据了解,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神内基金,由国际友好人士、日本着名企业家、日本国际协力财团理事长神内良一先生捐赠设立,主要用于支持和奖励在高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对发展

陈岗[5](2019)在《革命老区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与思考——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达州市为四川畜牧业大市,蜀宣花牛、旧院黑鸡、开江白鹅、开江麻鸭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享誉省内外。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立足"调结构、降成本、去产能、补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效率,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扎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解决达州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达州畜牧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崔小奎[6](2019)在《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利津县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向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对外贸易出口受到“WTO”大环境框架下的新冲击、新挑战,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村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畜牧业拉动能力不强,基层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这也给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更严的要求,当前利津县畜牧业发展既面临提档升级的新任务,又面临来自相关行业的新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利津农业发展到今天,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但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据重大比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发达的畜牧业作为支撑和保证。纵观经济发达国家及我国农业强省的发展形势,一般畜牧业都相当发达,一般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个别达到7080%,而利津县目前也只有40%左右,因此要把农业大县变为农业强县,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牧业做大做强。研究指出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的问题主要在于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利津县政府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进程缓慢,利津县政府支持引导科学饲养能力不足,利津县政府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不强。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市场监管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缺位。鉴于此本文提出加强现代畜牧业调控管理,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与现代畜牧业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现代畜牧业的公共服务质量等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建议。

张丰硕[7](2018)在《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成就及贡献研究》文中认为自古至今,农业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曾经说过:“农业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而一切劳动首先并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展农业经济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并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新局面,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其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对当时革命斗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不仅保障了苏区粮食的供给,有力的支援了革命斗争,还保障了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苏区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畜牧业、林业等各项生产事业,总结其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弘扬其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于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成就及贡献作为研究对象,对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背景、发展措施、成就及贡献以及其历史经验、不足和启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背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矛盾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入手,论述了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主要论述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川陕苏区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并通过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优先发展粮食作物,鼓励副业发展,并充分发挥苏区财政、金融、贸易的作用来发展农业经济。第三章则重点归纳和总结了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成就及贡献,主要表现为: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生产资料,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被改变,形成了适合苏区实际的经济发展体制;地主和农民掌握的经济权重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苏区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多元化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能力大大增强,农、林、牧、副、渔各项经济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苏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促进了苏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土地革命后,农村出现新气象,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苏区政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也为红军战斗提供了充足的物资给养,促进了军民团结,有力的支援了革命,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第四章则重点探索了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挖掘其发展农业经济对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川陕苏区始终把发展农业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并坚定不移的坚持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积极引导农民走集体生产的道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及“左”倾错误的影响,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认真总结其历史经验和不足,对当代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对农业经济发展保持高度重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各级政府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局面,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各种活动激活农村经济,科学管理、合理调配进行集体化生产,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明敏[8](2017)在《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域人居环境研究是“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下的重要方向,以流域单元分析其自然生态属性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对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突破落后地区发展瓶颈、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提出的内在要求。嘉陵江流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经济欠发达特征显着,如何基于生态约束条件发展流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镇发展,是嘉陵江流域面临的现实挑战。本文基于“流域经济发展推动空间结构演变,空间结构优化促进流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三个方面,分析2000年来嘉陵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过程,总结流域空间结构现状,梳理现实问题并明确优化方向,以此为据提出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总体采用了“经济发展演变—空间结构识别—空间结构优化—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思路。论文分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分析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说明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GIS汇水分析界定了嘉陵江流域的县域行政边界,指出研究对象分县域和城镇两个层面,运用到社会调查法、数理分析方法和地理数据处理方法,并指出了研究数据的来源,阐述了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拟定了研究框架。第二章介绍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对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流域经济、产业结构、城镇与城镇群)进行界定,分别阐述流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内涵,并对两者的演进关系进行梳理,随后介绍了流域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扩散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并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三个方面介绍定量分析所采用的测度方法。第三章以人均GDP为指标,分析了2000-2014年流域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关联特征和相对发展速度。先分析流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根据分位图探索四个观察年份(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的经济空间格局,根据墨兰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性,探索经济发展的集聚特征和冷热点区域。随后根据相对发展率分析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潜力,总结流域经济发展特征。第四章为产业发展研究,探索2000年、2014年各县域的产业结构变迁和在流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先分析流域总体产业发展水平,判定其总体经济发展阶段,再对各县域的产业结构类型进行梳理,通过区位熵探索各县域三次产业相对发展水平,通过产值贡献率探索各县域三次产业绝对发展水平,后总结流域产业发展特征。第五章为城镇发展研究,分析了2014年流域城镇的空间分布情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城镇化水平,以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法则探究县级以上城镇的人口规模特征,并研究了流域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职能分工和经济联系强度,据此总结流域城镇发展特征。第六章为空间结构分析和优化,先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流域空间结构要素进行识别,总结现状问题并提出优化方向,据此确定流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强调要正确认识流域经济差距,根据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提出梯度发展策略,对流域中下游成渝地区、上游关中-天水地区、秦巴山区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与同类型研究相比,本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一是将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应用到流域单元,结合自然因素分析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二是经济水平的考察面向多个维度,加入产业研究和城镇研究,更系统全面地分析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三是空间结构优化充分结合宏观政策和内部环境,综合分析发展条件与潜力,提出梯度发展策略。

李昕升[9](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付敬[10](2015)在《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畜牧合作社调整了我国畜牧产业的布局,建立专业合作社,能够迅速准确地将市场信息传给养殖户。养殖户可以根据合作社提供的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和产量,及时将畜产品销售出去,既节省时间、资源,又保证了最大收益。尤其是全国范围内的畜牧专业合作社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络,可以合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对于我国畜牧产业的合理布局有重要战略意义。其次,通过自己经营专业合作社,可以及时发现一些问题,迅速地传达给养殖户,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这对养殖户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对于养殖户的专业化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另外,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能给农民创建一个很好沟通的桥梁,进而可以促进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形成养殖体系后,能更大地促进其产业化的发展。本文应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对比分析、演绎归纳等方法对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充分收集查阅了有关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资料,并整理汇总,其次,深入临朐县各镇(街、园、区)畜牧合作社进行调研,了解临朐县畜牧合作社发展的历程,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临朐县畜牧业发展条件优越,为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基础。自然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占54%,丘陵占31.3%,适于发展养殖业,奶牛、蛋鸡、肉鸭、生猪成为四大支柱产业;畜牧产业还是以散户为主,已有的畜牧专业合作社水平较低,整体发展空间很大;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县委、县政府对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非常关注,逐步加大支持力度;畜牧业新型主体逐渐发育完善,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养殖大户、养殖协会、养殖合作社向多种形式的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转化,在行业规范化和新技术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成为畜牧业的支柱力量;畜牧产业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全县上下严格落实动物防疫制度和各项疫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畜疫病带来的损失。(2)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合作组织产生初期,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主要发展模式是农业协会,运作模式不规范,缺乏经费来源,大多随着产业的衰败而消亡;第二阶段是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时间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养殖户之间的专业分工细化,单一服务型协会不能满足农户畜产品的购销需求,更解决不了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第三阶段是畜牧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阶段,时间为2007年至今,广大的农民群众认识到自身经营规模小、承担风险能力弱,必须组织起来改变不利地位,因此各种畜牧专业合作社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类型主要以经济能人创办型为主,占71%,其他几种类型为基层组织创办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科技人员领办型、协会改建型、社社联合型,这几种发展类型虽然创办方式不同,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3)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主要有科学规划,强化技术服务;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盘活金融活水;坚持不懈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和无疫区建设:狠抓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打好畜牧业面源污染整治战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这些工作使得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促进了畜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奶牛、生猪、肉鸭、蛋鸡成为四大支柱,产业分布明显;二是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各合作社在技术、疫病监测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出产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也得到了有效保障;三是加快了科技成果转换,许多奶牛养殖合作社推广应用了生鲜乳生产技术、奶牛分阶段饲养管理技术、青贮饲料、粪污沼气化利用等新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4)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内部管理因素,如管理规章制度、财务、物资、生产管理、分配制度等;人员队伍素质因素,如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素质、相关管理人员素质、社员素质;外部因素,如资金、政府支持力度、市场发育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等。(5)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是:一要加强内部管理,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协调利益分配,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做好生产资料的供应;二要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和合作社经营水平;三要走科教兴社道路,提高社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引进和发展最新生产技术;四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无论是政策、资金、项目等都应该予以倾斜,五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合作社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二、关于达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达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立
    第一节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成立的背景
        一、全面抗战前四川省外销物资出口概况
        二、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机构增扩
        三、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
    第二节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立
        一、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使命及组织规程
        二、机构变迁
        三、机构定位
第二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联结互动”作用
    第一节 上层机构
        一、财政部贸易委员会
        二、四川省建设厅
        三、四川省农业改进所
    第二节 下辖单位
        一、涪陵油桐示范场
        二、松潘绵羊改良场
        三、蚕丝改良场
第三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运作
    第一节 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
        一、桐油增产计划
        二、羊毛增产计划
        三、蚕丝增产计划
    第二节 签订增产合同
    第三节 人事及财产管理
        一、人员及其变迁
        二、经费投入及报销
第四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外销物资增产的成效
        一、桐油增产方面的成效
        二、蚕丝增产方面的成效
        三、羊毛增产方面的成效
    第二节 外销物资增产的不足
        一、桐油增产方面的不足
        二、蚕丝增产方面的不足
        三、羊毛增产方面的不足
    第三节 问题与反思
        一、主要问题
        二、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1.3.3 社会认同理论
        1.3.4 国家认同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
    2.1 王朝统治时期的华夷之辨
    2.2 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
    2.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实条件
    3.1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复杂形势
        3.1.1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3.1.2 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
        3.1.3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2 阻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不利因素
        3.2.2 文化心态单一
        3.2.3 政治参与冷漠
        3.2.4 领土意识模糊
    3.3 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有利因素
        3.3.1 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
        3.3.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3.3.3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
4.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
    4.1 剿匪斗争的开展
        4.1.1 匪患的危害
        4.1.2 匪患的肃清
    4.2 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
        4.2.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2.2 各级人民政府
        4.2.3 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4.3 民族关系的疏通
        4.3.1 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4.3.2 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
    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4.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探索
        4.4.2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成立
    4.5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4.5.1 培养原则
        4.5.2 培养途径
5.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5.1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5.1.1 “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
        5.1.2 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3 多方面扶助农牧业生产
    5.2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
        5.2.1 基础设施的兴建
        5.2.2 工业企业的建立
    5.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
        5.3.1 贸易经营机构的设置
        5.3.2 农牧土特产品的购销
        5.3.3 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
    5.4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税优惠政策
        5.4.1 财政优惠政策
        5.4.2 税收优惠政策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
    6.1 推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6.1.1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2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1.3 营造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
    6.2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6.2.1 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6.2.2 传承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6.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6.3.1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6.3.2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
    6.4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6.4.1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4.2 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6.4.3 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
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7.1 基本经验
    7.2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事迹推介(论文提纲范文)

推广人员事迹推介
    勇于奉献的青春服务三农的典范—上海市金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卢春光事迹介绍
        知行合一,让技术更加过硬
        心系农民,让服务更加贴心
        授人以渔,让技术深入人心
        务实指导,以增效促进增收
        开拓创新,让成效更加显着
        以苦为乐,用奉献诠释初心
    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江苏省响水县畜牧兽医总站顾兵事迹介绍
        创新服务体系,规划引领转型
        扎实做好防疫,搞好污染治理
        强化科技培训,竭力推广服务
    扎根基层甘当科学养殖的“服务员”—浙江省新昌县畜牧兽医所吕见涛事迹介绍
        刻苦学习,苦练本领,熟练掌握专业技术
        积极试验,善思勤书,积淀经验成着述
        开拓创新,抓点示范,指导畜牧业科技推广
        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争当畜牧兽医事业表率
    科技兴农的践行者—云南省巍山县畜牧工作站杨云刚事迹介绍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畜牧养殖水平
        推广畜禽良种,提高畜禽良种化率
        落实惠农政策,有效防范畜牧养殖风险
        大胆试验示范,破解科技推广难题
        强化项目支撑,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辛勤耕耘农业,结出累累硕果
    畜牧兽医战线上的铿锵玫瑰—江西省进贤县畜牧局付海玲事迹介绍
        坚持用心提素质
        坚定信心促发展
        坚守初心强服务
农产事迹推介
    乌鸡痴心汉致富带头人—江西省泰和县彭建军事迹介绍
        乌鸡痴心汉
        网红乌鸡蛋
        走起转型路
        带领乡亲富
    勤劳走出致富路技术扶持众乡亲—湖北省京山市胜境村吉祥生猪养殖合作社王维中事迹介绍
        一、勤奋创业
        二、技术创新
        三、带动乡里
        四、加快发展
    艰苦创业,共同致富—湖南省湘潭县永兆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永静事迹介绍
        下海创业树雄心
        迈上养殖新台阶
        致富不忘乡亲
        合作社惠及民众
        引领村民脱贫攻坚的女能手—贵州省松桃县大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纪梅事迹介绍
        艰苦创业,闯出新天地
        组建合作社,带民奔富路
        流转土地,让农民闲地“生金”
        依靠科技,集成技术增收增效
        争当发展绿色养殖领跑者做好规范行业发展引路人—云南省祥云县古云南养鸡协会会长李枝祥事迹介绍
        立志创业,乐带乡亲走富路
        抱团取暖,迈出发展新步伐
        致富不忘乡亲的养牛人—湖北省潜江市捷龙家庭农场主夏斌斌事迹介绍
        心系家乡,咬定青山再创业
        校农联姻,科技助力显实效
        不忘初心,精准扶贫建奇功

(5)革命老区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与思考——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达州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二、达州市畜牧业发展呈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散养农户逐步退出,家庭牧场成为发展方向
    (二)养殖成本增加,养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方向
    (三)林下生态养殖兴起,特色养殖加快发展随着乡村旅游兴起,林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林下生态养殖逐步在达州兴起。
    (四)畜产品营销品牌化,差异化发展趋势明显,订单生产销售成为畜牧业发展趋势
    (五)产业化经营提速,经营集团化趋势明显
三、供给侧背景下达州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结构方面
    (二)库存方面
    (三)杠杆方面
    (四)成本方面
    (五)短板方面
四、达州市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加快畜牧业养殖结构调整,推进标准化养殖和规范化管理
    (二)科学安排,降低畜牧养殖、加工、销售三大环节的成本,提升畜牧业发展的效率
    (三)提高畜产品质量,加快优化产业布局,补齐环保短板

(6)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政府作用发挥
        2.1.2 现代畜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第3章 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现状
    3.1 利津县畜牧业规模情况
    3.2 利津县畜牧业环保检查情况
    3.3 利津县畜牧业疫情防治工作
第4章 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面临的问题
    4.1 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4.2 利津县政府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进程缓慢
    4.3 利津县政府支持引导科学饲养能力不足
    4.4 利津县政府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不强
第5章 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作用发挥问题的成因
    5.1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缺位
    5.2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市场监管的缺位
    5.3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缺位
    5.4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缺位
第6章 促进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现代畜牧业调控管理
    6.2 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市场的监管力度
    6.3 完善与现代畜牧业相关的管理制度
    6.4 提高现代畜牧业的公共服务质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成就及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所选课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课题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经验总结法
        (三)描述性研究法
    五、概念界定
        (一)川陕苏区
        (二)农业经济
第一章 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背景
    一、川陕苏区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社会经济概况
    二、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一)当地社会矛盾尖锐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持续的战争消耗
第二章 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川陕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
        (一)打土豪,分浮财
        (二)全面开展土地分配运动
    二、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措施
        (一)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
        (二)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三)优先发展粮食作物,同时鼓励副业发展
        (四)充分给予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
第三章 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及贡献
    一、适合川陕苏区实际的经济体制形成
        (一)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改变农村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
        (三)解放苏区农业生产力
    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显着改变
        (一)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多元化经济发展
        (二)地主和农民掌握的经济权重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
        (一)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经济全面发展
        (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能力大大增强
    四、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一)土地革命后,农村新气象出现
        (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三)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五、有力的支援革命,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一)为苏区政治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促进军民团结有力的支援了革命
        (三)为红军战斗提供充足的粮食保障
第四章 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经验、不足及启示
    一、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经验
        (一)川陕苏区始终把发展农业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二)川陕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三)川陕苏区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走集体生产的道路
    二、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不足
        (一)川陕苏区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二)“左”倾错误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
    三、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对当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高度重视农业,切实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四)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局面,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8)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域人居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
        1.1.2“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求
        1.1.3 嘉陵江流域面临新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视角与意义
        1.2.1 研究视角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域自然边界范围
        1.3.2 流域行政边界界定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与特征
        2.1.1 流域与县域
        2.1.2 流域经济
        2.1.3 产业结构
        2.1.4 城镇与城镇群
    2.2 流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
        2.2.1 流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2.2.2 流域空间结构的要素
        2.2.3 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演进关系
    2.3 流域空间结构主要理论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核心一边缘理论
        2.3.3 点一轴扩散理论
        2.3.4 梯度推移理论
    2.4 测度方法
        2.4.1 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2.4.2 产业发展测度方法
        2.4.3 城镇发展测度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研究
    3.1 流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差异
        3.1.1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3.1.2 流域经济绝对差距
        3.1.3 流域经济相对差距
    3.2 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演变
        3.2.1 划分标准和整体水平
        3.2.2 2000 年切片研究
        3.2.3 2005 年切片研究
        3.2.4 2010 年切片研究
        3.2.5 2014 年切片研究
    3.3 流域经济发展空间集聚特征
        3.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3.3.2 经济空间集聚状态
        3.3.3 经济热点区和冷点区
    3.4 流域经济发展速度差异
        3.4.1 总体发展速度差异
        3.4.2 分时段发展速度差异
    3.5 流域经济发展特征
        3.5.1 嘉陵江流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3.5.2 流域经济差距大,呈低水平不均衡发展
        3.5.3 落后县域数量庞大,空间依赖性强
        3.5.4 发达县域主要为地级市市辖区,形成极核
        3.5.5 “绵-渝”双核结构向“渝”单核结构转化
        3.5.6 经济发展相对速度与经济水平呈正相关
    3.6 本章小结
4 嘉陵江流域产业发展研究
    4.1 总体产业结构变迁
        4.1.1 产业结构变迁
        4.1.2 经济发展阶段
    4.2 主导产业空间差异
        4.2.1 2000 年切片研究
        4.2.2 2014 年切片研究
    4.3 产业相对发展水平
        4.3.1 2000 年切片研究
        4.3.2 2014 年切片研究
    4.4 产业绝对发展水平
        4.4.1 第一产业对比研究
        4.4.2 第二产业对比研究
        4.4.3 第三产业对比研究
    4.5 产业发展特征
        4.5.1 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4.5.2 多数县域已进入工业化阶段
        4.5.3 农业相对发展较均衡,工业、服务业地区偏置
        4.5.4 三次产业绝对发展水平呈区段性差异
        4.5.5 第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差异大,沿河发展
    4.6 本章小结
5 嘉陵江流域城镇发展研究
    5.1 流域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5.1.1 自然环境资源
        5.1.2 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
        5.1.3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水平
    5.2 嘉陵江流域城镇空间分布
        5.2.1 城镇空间分布
        5.2.2 城镇行政等级
    5.3 嘉陵江流域城镇人口规模
        5.3.1 城镇规模等级
        5.3.2 城镇首位分布
        5.3.3 位序-规模法则
    5.4 嘉陵江流域主要城市发展状况
        5.4.1 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5.4.2 主要城市职能分工
        5.4.3 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强度
    5.5 城镇发展特征
        5.5.1 城镇南密北疏,沿河流、铁路分布
        5.5.2 重庆市首位度高,大中城市数量偏少
        5.5.3 小城镇数量众多,发展明显滞后
        5.5.4 城市发展差异大,重心向成渝倾斜
        5.5.5 专门化程度不高,职能分工不明确
    5.6 本章小结
6 嘉陵江流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6.1 空间结构要素识别
        6.1.1 流域增长极
        6.1.2 流域增长轴
        6.1.3 核心-边缘特征
        6.1.4 现状空间结构
    6.2 空间结构现状问题
        6.2.1 增长极发育不均衡
        6.2.2 增长轴的地区偏置
        6.2.3 核心区带动能力有限
        6.2.4 落后片区贫困显着
    6.3 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6.3.1 空间结构优化的外部环境
        6.3.2 空间结构优化的总体战略
        6.3.3 空间结构优化的宏观路径
    6.4 流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
        6.4.1 经济发展差距认识
        6.4.2 流域梯度发展思路
    6.5 流域经济发展具体对策
        6.5.1 流域中下游成渝地区经济发展
        6.5.2 流域上游关中-天水地区经济发展
        6.5.3 流域内秦巴山区经济发展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C.附表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采取的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畜牧专业合作社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畜牧业概念
        2.1.2 合作社概念
        2.1.3 合作制与合伙制的区别
        2.1.4 畜牧专业合作社概念
    2.2 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2.3 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作用
3 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分析
    3.1 临朐县畜牧业发展状况分析
    3.2 临朐县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3 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3.4 临朐县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类型
    3.5 主要经验措施
        3.5.1 科学规划,强化技术服务
        3.5.2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盘活金融活水
        3.5.3 坚持不懈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和无疫区建设
        3.5.4 狠抓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3.5.5 打好畜牧业面源污染整治战役
        3.5.6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3.6 成效分析
        3.6.1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3.6.2 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3.6.3 加快了科技成果转换
4 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内部管理因素
    4.2 合作社人员队伍素质因素
        4.2.1 主要负责人素质
        4.2.2 管理人员素质
        4.2.3 社员素质分析
    4.3 外部环境因素
        4.3.1 资金
        4.3.2 政府支持力度
        4.3.3 市场发育程度
        4.3.3.1 创品牌和用品牌意识不强
        4.3.3.2 对合作社的市场作用认识不清
        4.3.4 基础设施
5 进一步发展临朐县畜牧合作社的对策
    5.1. 加强内部管理,实现规范发展
        5.1.1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5.1.2 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5.2 搞好市场营销,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5.2.1 做好营销平台建设
        5.2.2 搞好生产资料的供应
        5.2.3 抓好产品的销售活动
    5.3 走科教兴社之路
        5.3.1 搞好培训与教育,提高合作社相关人员的素质
        5.3.2 走科技进步之路
    5.4 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5.4.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4.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5.4.3 完善法律法规
6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达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D]. 钟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3]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D]. 李永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4]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事迹推介[J]. 田莉,陆健,宋真,黄萌萌. 中国畜牧业, 2019(22)
  • [5]革命老区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与思考——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 陈岗. 老区建设, 2019(18)
  • [6]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D]. 崔小奎.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成就及贡献研究[D]. 张丰硕.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8]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 邓明敏. 重庆大学, 2017(06)
  •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临朐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 付敬.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对大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