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的中医康复指导

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的中医康复指导

一、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的中医康复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姚瑞伟[1](2021)在《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胃癌的治疗趋向多样化,而外科手术仍是目前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手术创伤等原因导致的术后应激反应,对术后康复情况造成了很大影响。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采用多学科治疗模型优化围手术期管理的理念,可以降低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维持患者稳态,改善患者预后。中西医结合ERAS是ERAS理念与中西医结合理念的有机结合,是ERAS发展的一种思路和方向。近年来,中西医结合ERAS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普外科、骨科、妇科、肛肠科等外科手术中都取得了显着疗效。但大多数研究着眼于促进术后快速康复这一结果,忽略了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ERAS的理念,综合运用镇痛泵、中药口服等中、西医治疗手段,对胃癌术后脾气亏虚型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研究,意在了解中西医结合ER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ERAS的应用拓展新思路,为中西医结合ERAS的研究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的胃癌术后脾气亏虚型患者55例,其中28例采用ERAS理念进行围手术管理(ERAS组),2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ERAS理念进行围手术管理(中西医组)。收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鼻胃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及偏态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西医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鼻胃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ERAS组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情况上,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中西医组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显着低于ER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出血、感染、吻合口瘘和其他并发症上,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ERAS可促进术后胃肠蠕动,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胃癌术后脾气亏虚型患者上的应用安全有效。

丁云晴[2](2021)在《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文献研究:主要通过对胃癌及胰腺癌的古代文献研究,梳理对古代医家对于胃癌及胰腺癌的病名、体征、病因病机认识;2.临床研究:观察“复元活血通腑针”对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患者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及不同针刺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从胃癌及胰腺癌的症状体征角度寻找相关描述,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相关病证的论述,并对古代文献相关病名进行大致界定。同时,从病因角度,筛选古代文献内对应范畴中胃癌及胰腺癌的论述。研究古代医家对于胃癌及胰腺癌的病因、病程、预后的认识。2.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设计方案,将患者依照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随机方式为随机卡片法,各组比例为1:1:1,分别为电针预刺激组(A组)、假针刺组(B组)、常规术后电针组(C组)。病例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电针预刺激组采用电针灸治疗,其治法为复原活血通腑针,取穴为百会,内关(单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治疗时间为术前一天及术后第1天至第5天,每日治疗一次,一次20min。选用KWD-808I型电针仪,频率为疏密波,2/10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假针刺组采用假电针仪+假针刺,电针仪导线内部断路、不通电,计时功能显示及铃声正常,假针灸刺入穴位上贴敷的电极贴片上,不刺入皮肤,频次同电针预刺激组。常规针刺组术前操作同假针刺组,术后取穴、操作方法同电针预刺激组,针刺时机为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5天。研究员从术前第一天术后第七天,每日观察术后每日胃液量、围手术期胃肠道功能评价量表中各项量表评分变化。数据以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文献研究:1.胃癌及胰腺癌属于中医积聚、胃反、翻胃、症瘕、食痹、脾积等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食痹”一项,晋代开始后主要见于“积聚”范畴。至清代始出现“胃癌”的具体称谓。2.从晋代开始,阳虚被认为是积聚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宋代至明代,各医家对阳虚在此类疾病的形成、发展、预后中的作用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明清各医家提出了各种针对此类腹部积聚的方剂。各时期医家均强调治疗过程中补虚的重要性。(二)临床研究:本课题共纳入93例(脱落0人,每组各31人)。治疗前经中医症候评分表诊断病人证型,选取阳虚型患者。治疗前各组年龄、性别、诊断、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具有可比性。1.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情况及住院时间:复元活血通腑针电针预刺激组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3(3,4)d、常规术后针刺组为3(3,4),显着短于假针刺组5(4,5)d,两治疗组分别比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预刺激组与常规术后电针组排便时间中位数为4(4,5)天、4(4,5)天,分别与假针刺组6(5,7)天相比较,患者平均排便时间显着缩短(P=0)。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预刺激组平均住院时间10.94±5.18d,常规术后针刺组平均住院时间11.39±6.16d,假针刺组平均住院时间15.65±11.93d。电针预刺激组与假针刺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常规术后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胃液分泌情况:两治疗组胃管拔除时间分别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电针预刺激组、常规术后电针组分别与假针刺组胃液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4天,电针预刺激组胃液量显着少于假针刺组(P<0.01),常规术后针刺组胃液量少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疼痛方面:术后PCA地佐辛用量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地佐辛补充用量、地佐辛使用天数、术后止痛药花费方面,电针预刺激组显着优于假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4天至术后第7天,电针预刺激组地佐辛用量低于假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胃肠道功能量表评分:术后第1天常规术后针刺组评分高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天评分,两治疗组评分显着高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古代文献研究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医家就开始对胃癌及胰腺癌有所认识,且逐渐认识到补虚在此类疾病形成、发展、预后中的重要作用。2.“复元活血通腑针”对阳虚型胃及胰腺肿瘤术后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显着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3.与常规术后针刺治疗相比较,围手术期针刺在预防及缓解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患者术后术后疼痛及胃肠道不适方面具有优势。

夏兆立[3](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临床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吻合口漏的早期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7长海医院和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8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生吻合口漏和未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吻合口漏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以期帮助临床评估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同时对815例资料按是否行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期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815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34例(4.18%)。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BMI、低蛋白血症(<35g/L)、合并肺功能障碍(FEV1<70%或肺活量<80%)、手术时间(≥240min)、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等因素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合并肺功能障碍、手术时间,是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依据这四个因素构建了预测模型及风险预测列线图,并对列线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区分度(C指数,0.76;95%可信区间,0.68-0.84)。按是否置空肠营养管分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5天血清白蛋白、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准确评估TNM分期、术中预防性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等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nomogram列线图模型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预测性能较好,具备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能使患者在术后营养支持、加快术后恢复、节约经济成本等方面获益。

蒋璐剑[4](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王玥[5](2021)在《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Meta分析探索中医药联合化疗防治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中医药提高辅助化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以及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2)通过分析临床相关资料对LAGC术后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从包括中医药干预在内的多项相关因素中筛选出LAGC术后DFS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今后更好地应用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提供思路。方法:(1)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 CNKI、wanfang、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2月,检索“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人群为已行标准胃癌根治术的LAGC患者,对照组应用标准术后化疗≥4周期,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治疗≥8周。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复发转移率、DFS、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研究文献进行筛选与数据提取,应用Cochrane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研究:收集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应用中医药治疗的LAGC患者术后2年内的一般资料、临床疾病资料、中医治疗资料等,对基线资料所有变量的有关数据做统计性描述及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LAGC术后DFS相关的因素(P<0.05)作复发转移曲线图,然后将相关影响因素纳入Cox风险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LAGC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8个RCTs,经Meta分析显示,在辅助化疗期间疗效方面,对比单纯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提高LAGC术后KPS评分(MD=7.24,95%CI[5.17,9.31],P<0.00001),提高 CD3+指标水平(MD=9.52,95%CI[5.90,13.15],P<0.00001),提高 CD4+/CD8+指标水平(MD=0.49,95%CI[0.32,0.66],P<0.00001),降低术后白细胞减少发生率(RR=0.55,95%CI[0.35,0.86],P=0.01),降低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RR=0.60,95%CI[0.39,0.93],P=0.02),降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RR=0.70,95%CI[0.57,0.87],P=0.001),降低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RR=0.54,95%CI[0.41,0.70],P<0.00001),降低腹泻发生率(RR=0.61,95%CI[0.46,0.81],P=0.0007),降低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发生率(RR=0.42,95%CI[0.19,0.93],P=0.03)。在术后QLQ-C30 评分(MD=7.22,95%CI[-8.54,22.98],P=0.37)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RR=0.67,95%CI[0.29,1.58],P=0.37)、肾功能异常发生率(RR=0.57,95%CI[0.17,1.90],P=0.36)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在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疗效方面,对比单纯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降低LAGC术后1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1,95%CI[0.44,0.85],P=0.003),2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2,95%CI[0.44,0.86],P=0.005),3 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59,95%CI[0.48,0.73],P<0.00001),5 年累计复发转移率(RR=0.60,95%CI[0.38,0.95],P=0.03),延长 DFS(MD=2.61,95%CI[1.38,3.83],P<0.0001)。(2)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患者62例,脱落6例,最终进入统计分析56例,截止2021年2月,入组的56例LAGC患者均已到达术后2年观察期。术后1年内3例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1年累计复发转移率5.35%;术后2年内16例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2年累计复发转移率28.57%;截止2021年2月,入组的56例LAGC术后患者发生复发转移32例,占比57.14%。统计发生复发转移患者DFS,结果显示:32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时间范围为9-70个月,平均术后复发转移时间28.72±16.78个月,中位DFS 24个月。①单因素Cox回归显示:TNM分期(95%CI:0.21-0.97,P=0.041)、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95%CI:0.18-0.96,P=0.04)、中医辨证治疗是否<1 年(95%CI:3.77-20.02,P<0.001)是LAGC术后DFS的影响因素。②多因素Cox回归显示:Ib-Ⅱ期(相较Ⅲ期)是LAGC术后DFS的独立保护因素(95%CI:0.119-0.712,P=0.007),中医治疗时间<1 年 LAGC 术后 DFS 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3.587-23.631,P<0.0001)。结论:(1)Meta分析:中医药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在辅助化疗期间疗效方面,可以提高LAGC术后患者免疫水平及KPS评分,降低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在QLQ-C30评分及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与单纯术后化疗无统计学差异;防治复发转移远期疗效方面,可以降低LAGC术后1年、2年、3年、5年的累计复发转移率,提高DFS。(2)临床研究:中医药联合化疗下,更早的TNM分期(Ib-Ⅱ期)以及更长的中医辨证治疗时间(1年以上)是LAGC术后DFS的独立保护因素。

吴晓芳[6](2021)在《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手术率随之也增加,而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范围大,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的比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恶性肿瘤术后AIO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概率升高,故临床多首选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必要时抗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中药治疗AIO效果较好。中医保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由于肠梗阻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应用中药内服汤剂会加重患者胃肠负担,且具有肝肾效应,因此中药外治法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术后AIO更为适合。中医外治方法多样,包括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等,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易于接受、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可反复给药等优势。前期在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incomplete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患者,“急则治其标”,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的治疗原则,应用“温阳行气通腑方”进行神阙穴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并进行了单组临床研究,有效率达88.9%。但未设立对照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观察,更加科学的评价本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服务。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0例恶性肿瘤术后IAIO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记录治疗前1天及治疗1,3,7,10,14天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中医症状积分,对治疗后14天的立位腹平片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经结果统计分析,治疗组共35例,脱落4例,共完成31例,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共35例,脱落3例,共完成32例,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值=0.0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寒凝气滞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比较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更好。3.卡氏评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P值=0.00,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0.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联合西医保守治疗或单纯西医保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帮助,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4.肠道功能恢复比较:两组间对比,在恢复排便、肠鸣音、胃液引流量及呕吐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气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安全性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两例贴敷后用药处皮肤微红,无特殊处理,观察4小时后,红色消退,无瘙痒及水疱。研究顺利,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水平、心电图的异常,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6.随访: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随访的63例病人中治疗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6例病人中1例病人因饮食不节梗阻复发,复发率为3.8%;无效的5例病人因年龄大,患者拒绝手术,继续“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1月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考虑与入组前梗阻病程较长及梗阻程度较重有关。随访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2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梗阻复发,复发率为9.1%,均因饮食不节所致,无效的10例病人均转外科治疗,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远期疗效较好。研究结论“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尤其在腹痛、腹胀、腹寒、呃逆嗳气症状改善上更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叶剑强[7](2021)在《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十二指肠残端加固的短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确定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Duodenal stump fistula,DSF)的风险。方法收录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患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的患者的病例数据共649例,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条件,将其中610例符合要求的病例数据纳入本研究。收集的变量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NRS2002评分)、合并症资料(幽门梗阻、糖尿病、心脏病、肝硬化、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手术特征(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方式、术中是否放置空肠营养管)、肿瘤学特征(肿瘤分型、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肿瘤TNM分期)。同时,通过对数据中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与术后DSF的发生有关的变量,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对这些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胃腺癌术后D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纳入的610例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有26例患者术后出现DSF,术后DSF的发生率为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MI值、合并症高血压、合并COPD、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营养方式、肿瘤分型、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T分期、肿瘤TNM分期与胃腺癌术后DSF的发生无关(p>0.05);年龄、NRS2002评分、多种合并症(包括幽门梗阻、糖尿病、肝硬化、心脏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与胃腺癌术后DSF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幽门梗阻、糖尿病、肝硬化、NRS≥3分是胃腺癌术后DS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幽门梗阻、合并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术前NRS≥3分是胃腺癌术后DSF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建议对拟行胃癌择期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DSF风险评估,对合并糖尿病、肝硬化、幽门梗阻和NRS≥3分的病人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控制血糖≤11.1mmol/L、术前应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应用制酸药及胃粘膜保护剂、术前予以肠外营养支持等)以降低术后发生DSF的风险;目的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对不同的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方式(即加固与不加固)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估,为临床手术过程中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预计纳入100名患者,纳入标准为:行根治性远端胃或全胃切除术合并B—II式吻合或Roux-en-Y吻合的胃癌患者(符合诊断标准),且术后组织学证实为胃腺癌者。主要终点是30天内发生DSF。次要终点是术后早期结局直至出院或死亡。收集的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性别、年龄、BMI、合并症、手术特征及肿瘤学特征)及结果资料(DSF、其他并短期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长及住院总费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结局资料,对上述两种残端处理方式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共有99名患者完成本项研究,实验组49人,对照组50人。其中,3名患者术后发生DSF,13名患者出现了其他的短期并发症。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的DSF发生率、其他短期并发症发生率、Clavien-Dindo分级、手术时长、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没有显着差异。结论:十二指肠残端加固与不加固在短期疗效上并无显着差异。对十二指肠残端进行加固并不会降低术后发生DSF的风险。手术中,对于闭合满意的十二指肠残端可以不予修补。实验注册:该实验已在Clinical Trials.gov(NCT01938313)中进行了注册。

祝金城[8](2021)在《营养治疗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炎症评分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素摄入、营养不良患病率、炎症评分和生活质量的动态变化,观察营养治疗对患者炎症评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索通过营养治疗改善炎症评分和生活质量的可行性,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之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和胃肠外科及安徽省立医院西区胃肠外科接受术后化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347例研究对象完成本次研究,其中试验组患者166例,对照组患者181例。试验组由营养治疗小组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口头营养宣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六次化疗时膳食情况、营养状况、炎症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比较营养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结果膳食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第一次化疗时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后,第三次和第六次化疗时试验组患者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评估结果显示:组内比较发现,随化疗进程,试验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降低,对照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第一次化疗时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和第六次化疗时试验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最低,营养治疗后,试验组接受不同手术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随化疗疗程均降低,且较对照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评分(NLR):组内比较显示,化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NLR阳性率均较第一次化疗时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营养治疗前,两组患者第一次化疗时NL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第三次和第六次化疗时NL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患者生存质量(QLQ-C30)评估结果:组内比较发现,化疗期间对照组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化疗进程,两组患者情绪功能、躯体功能得分均回升,恶心呕吐、疲乏、食欲丧失症状得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第一次化疗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和第六次化疗时,试验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躯体功能得分较对照组高,试验组患者恶心呕吐、疲乏、食欲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痛苦(DT)评估结果显示: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第三次和第六次化疗时心理痛苦检出率均低于第一次化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第一次化疗时心理痛苦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和第六次化疗时,试验组心理痛苦检出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幸福感(MUNSH)评估结果显示: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患者MUNSH得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MUNSH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第三次和第六次化疗时,试验组患者MUNSH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摄入较低,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生存质量评分低,心理痛苦检出率高,主观幸福感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差。营养治疗有助于改善胃癌术后化疗期间患者营养状况,降低NLR阳性率,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心理痛苦,改善主观幸福感。临床实践中,理想的肿瘤营养治疗应达到抗消耗、抗炎症、抗肿瘤、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的目的。

扈小发[9](2021)在《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生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其结局不同,进行死亡组与生存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不同发病年龄阶段、血型、术前是否贫血、性别、手术方式、肿瘤最大径、肿瘤浸犯深度T、区域淋巴结转移数量N、病理组织学特征、术后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化疗与否、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服用中药汤剂时间等危险因素对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1、3、5年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而作出回顾性分析。从而了解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状况,进行我院AGC术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的作用及应用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进一步提出对AGC术后治疗方案探索,以期达到延长其术后生存期的目的。方法:通过电子病例收集2013年0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AGC病人。随访至病人死亡或研究终点(2020年12月31日)。单因素分析及生存时间曲线描述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因素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风险回归模型,找出影响预后的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119例,共63例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年龄、血型、术前CEA、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化疗、服用中药时间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检验发现年龄、组织学特征、T分期、N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服用中药时间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AGC术后患者生存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年龄、组织学特征、T分期、N分期是影响AGC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中药时间是其独立保护因素。术后病理回示T<4期、N<3期、服用中药>6个月、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实行化疗的AGC术后患者总OS更高,获益颇多。故建议术后患者可规律中西结合治疗,特别是中药的长期治疗,可延长AGC术后患者总OS。

申冬琴[10](2021)在《ERAS模式下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最佳时机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目前治疗的主要方式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是胃癌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时间长,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如何加速胃癌患者术后康复、节约医疗资源成为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加速康复外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其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期经口进食是加速康复外科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许多有关结直肠、妇科等腹部手术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是安全有效的,但是由于胃癌手术的特殊性,早期经口进食可能会导致腹胀、腹痛等不适,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特别是腹腔镜和机器人等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胃癌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亦发生显着变化。因此,早期经口进食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还存在争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现有文献中尚无有关胃癌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开始时间、种类及进食方案的统一观点,尤其在进食开始时间方面,有术后第1天、6~8小时、4~6小时和Steward评分≥6分时开始进食等不同的研究报道,这给临床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困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价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再进一步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讨术后不同时机早期经口进食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为制定更加安全、有效、合理、个体化的胃癌术后经口进食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目的(1)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2)进一步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术后第1天、术后6小时和Steward评分≥6分时三种不同时机早期经口进食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1)以“胃癌”、“术后”、“早期经口进食”为关键词,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有关胃癌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选取兰州市某三甲医院肿瘤外科2020年5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行胃癌手术的患者1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术后6h组(40例)、Steward评分组(42例),三组患者分别在术后第1天、术后6小时和术后Steward评分≥6分时开始经口进食,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1)Meta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的9篇文献,包括1,251例胃癌患者,其中早期经口进食组(EOF组)616例,传统对照组(TOF组)635例。EOF与TOF组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5.16%和15.20%,差异无统计学差异[RR=0.99,95%CI:(0.76,1.28),P=0.94];EOF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WMD=-0.66d,95%CI:(-0.91,-0.41),P<0.01]和首次排便时间[WMD=-1.33d,95%CI:(-1.43,-1.12),P<0.01]均显着短于TOF组;与TOF组相比,EOF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1.41d,95%CI:(-1.92,-0.91),P<0.01]更短,住院费用[WMD=-0.35,95%CI:(-0.61,-0.09),P=0.009]更低;在术后营养状况方面,EOF组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WMD=17.76,95%CI:(14.74,20.77),P<0.01]和前白蛋白[WMD=3.48,95%CI:(1.99,4.96),P<0.01]水平均显着高于TOF组;在术后免疫功能方面,EOF组术后第7天CD3+[WMD=5.18,95%CI:(4.27,6.10),P<0.01]和CD4+细胞[WMD=4.81,95%CI:(4.07,5.55),P<0.01]水平显着高于TOF组,而CD8+细胞水平[WMD=-5.11,95%CI:(-5.70,-4.52),P<0.01]则低于TOF组。(2)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术后6h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ward评分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对照组及术后6h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NRS-2002营养评分、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清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返回病房时,三组患者的口渴、饥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小时,对照组与术后6h组患者的口渴、饥饿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Steward评分组与对照组和术后6h组相比,口渴、饥饿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天,术后6h组和Steward评分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口渴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返回病房时,三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及腹痛、腹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小时,三组患者腹痛、腹胀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饥饿、恶心、呕吐、腹痛及腹胀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比较:对照组、术后6h组、Steward评分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中位数均为7天,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h组、Steward评分组患者术后住院费用的中位数分别为5.77万元、6.10万元、5.65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进食前和进食后2小时恶心、呕吐、腹痛及腹胀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可以缩短患者首次排气和排便的时间,减少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同时有助于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2)ERAS模式下,胃癌患者术后Steward评分≥6分和术后6h即开始经口进食均可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未增加患者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但是Steward评分组的患者术后口渴和饥饿不适感显着改善,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因此,胃癌术后患者Steward评分≥6分时开始经口进食,是一种更加个体化、安全、有效的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二、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的中医康复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的中医康复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1.3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2.方法
    2.1 样本处理方法
    2.2 测量指标
    2.3 随机分组、分配隐藏及盲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手术相关指标
    3.3 术后病理分期
    3.4 术后康复情况
    3.5 术后恶心呕吐及疼痛情况
    3.6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7 术后住院费用
4.讨论
    4.1 中西医结合ERAS的有效性分析
    4.2 中西医结合ERAS的安全性分析
    4.3 中西医结合ERAS对术后住院费用的影响
    4.4 对中西医结合ERAS的几点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在胃癌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胃癌及胰腺癌的文献研究
论文二 “复元活血通腑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及使用设备
        2 研究设计
        3 观察方法
        4 统计分析方法
        5 技术路线
        6 质量控制
    实验结果
        1 临床资料
        2 主要观察指标
        3 次要观察指标
        4 其他
    讨论
        1 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2.祖国医学对胃癌及胰腺癌的认识与治疗
        3 疗效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胃及胰腺肿瘤术后预后情况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 基本情况
        (二) 纳入标准
        (三) 研究对象分组
        (四) 排除标准
        (五) 围手术期处理
        (六) 手术方法
        (七) 数据来源
        (八) 观察指标
        (九) 吻合口漏的诊断标准
    二、统计分析
        (一) 临床特征描述
        (二) 危险因素分析
        (三) 列线图的建立
        (四) 列线图的验证
第3章 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
    四、吻合口漏的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及验证
    五、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病例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围手术阶段的营养支持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4)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5)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
        1. 胃癌复发转移的中医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家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经验
        3. 中医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西医治疗现状及进展
        1. 外科治疗
        2. 围手术期化疗
        3. 术后辅助化疗
        4. 术后同步放化疗
        5. 分子靶向治疗
        6. 术后随访
        7.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药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防治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
    1.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案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结局指标
        2.4 资料来源
        2.5 资料提取
        2.6 偏倚风险评价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
        3.4 Meta分析结果
        3.5 发表偏倚
    4. 结论
    5. 讨论
        5.1 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辅助化疗期间疗效
        5.2 中医药防治LAGC术后复发转移机制
    6. 小结
第二章 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医药参与防护复发转移的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随访计划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入组病例分布
        2.2 人口学资料
        2.3 肿瘤信息
        2.4 舌脉及证素
        2.5 治疗情况
        2.6 辅助检查指标
        2.7 结局指标
        2.8 单因素Cox回归
        2.9 多因素Cox回归
    3. 讨论
        3.1 患者人口学因素
        3.2 肿瘤信息
        3.3 舌脉与证素
        3.4 治疗情况
        3.5 辅助检查指标
        3.6 术后复发转移结局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现代研究
        1.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研究
        2.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4.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西医治疗进展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术后AIO的认识
        2. 术后AIO的病因病机
        3. 恶性肿术后AIO的中医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临床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分析
        2. 疗效统计分析
    小结
    讨论
        1. 本研究入组患者基线情况探讨
        2. 本研究结果探讨
        3.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4. “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理论依据
    结语
        结论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十二指肠残端加固的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第一部分: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步骤
        1.3 DSF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1.4 部分变量的分组依据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总体数据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十二指肠残端加固的短期疗效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终点
        1.4 手术方式
        1.5 围手术期管理
        1.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相关危险因素组成
        2.3 结果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营养治疗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炎症评分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调查对象
    2.3 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
    3.2 营养治疗前后两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营养摄入情况
    3.3 营养治疗前后两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营养状况比较
    3.4 营养治疗前后两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炎症评分比较
    3.5 营养治疗前后两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比较
4 讨论
    4.1 胃癌患者化疗前一般情况
    4.2 两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营养摄入情况分析
    4.3 两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变化分析
    4.4 两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炎症评分变化分析
    4.5 两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变化分析
    4.6 研究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营养治疗对胃癌患者炎症评分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状况
    参考文献

(9)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病例选择
    4.研究方法
    5.观察指标
    6.评价指标
    7.统计学方法
    8.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浅析胃癌多方式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ERAS模式下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最佳时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Meta分析
        1.3.2 随机对照试验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 分析
    2.1 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纳入排除标准
        2.2.2 检索策略
        2.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2.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2.2.5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4 Meta结果分析
        2.3.5 文献的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2.4 讨论
        2.4.1 Meta分析结果
        2.4.2 Meta分析的局限性
第三章 术后不同时机早期经口进食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3.1 背景
    3.2 研究对象及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纳入排除标准
        3.2.3 研究方法
        3.2.4 结局指标
        3.2.5 收集资料
        3.2.6 研究工具
        3.2.7 质量控制
        3.2.8 统计学方法
        3.2.9 科研伦理
    3.3 结果
        3.3.1 基线水平及比较
        3.3.2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布情况
        3.3.3 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情况比较
        3.3.4 术后营养状况比较
        3.3.5 口渴、饥饿、恶性、呕吐、腹痛程度的比较
        3.3.6 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
        3.3.7 进食后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不耐受情况发生率的比较
        3.3.8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3.3.9 术后排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时机EOF对胃癌患者术后排气、排便的影响
        3.4.2 不同时机 EOF 对胃癌术后患者住院费用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
        3.4.3 不同时机EOF对胃癌患者术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4.1 Meta分析的结论
    4.2 临床研究的结论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ERAS 模式下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Steward 苏醒程度评分
附录二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附录三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NRS-2002 评估表
附录四 胃癌手术患者资料调查表
附录五 伦理审查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的中医康复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D]. 姚瑞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D]. 丁云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D]. 夏兆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5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中药防治复发转移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D]. 王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D]. 吴晓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胃腺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十二指肠残端加固的短期疗效分析[D]. 叶剑强.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营养治疗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炎症评分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 祝金城.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9]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生存分析[D]. 扈小发.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10]ERAS模式下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最佳时机的临床研究[D]. 申冬琴. 兰州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的中医康复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