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米学派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费米学派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一、费米学派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召[1](2021)在《高压下富氮化合物结构与物性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具有典型N≡N(氮氮叁键)成键特性的氮分子是大气中最丰富、最难自发与其他元素结合并参与化学反应的双原子分子。氮氮叁键稳定的成键能(954kJ/mol)与键序相对较低的氮氮双键(419kJ/mol)和单键(160kJ/mol)键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键能差异,非分子相聚合氮转化为氮氮叁键的过程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因此探索单键聚合形式的固态氮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高压作为一种清洁、可控的热力学物理量能够提供打破氮氮叁键转化为非分子聚合氮化学势垒所需能量,即在较高的压强下(>50GPa)电子动能超过静电势能致使部分氮氮叁键中电子转移到分子间区域从而降低键序。目前,纯氮盐的高压实验表明在110-180GPa和2000K的压力和温度下直接可由分子相合成出亚稳态cg-N相,并且能够在室温条件下稳定至42GPa;六方层状聚合氮相(HLP-N)在接近250GPa和3300K激光加热金刚石压砧(DAC)实验中获得合成;在金刚石压砧140GPa高压下激光加热至4000K合成出黑磷结构(bp-N)的聚合氮同素异形体,指明该层状(LP-N)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黑磷结构,并非先前报道的Pba2和C2/c的混合相。然而,实验表明在纯氮材料中获得聚合氮所需的温度和压强过高,并且聚合氮结构难以在低压或者常压的条件保持动力学稳定,过高的压强始终是纯氮盐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二十一世纪初期,Ashcroft在探究富氢高温超导体时预测在氢基中掺杂外来元素合金能够产生化学“预压缩”作用,使合成压力要比高压压缩纯氢所需的压力小得多。这为富氮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富氮化合物中非氮元素的引入不但能够起到“化学预压”降低合成压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聚合氮结构的动能稳定性。晶体结构内部原子的构型与运动方式是决定材料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洞悉材料宏观性质和理解微观机理的基础。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基于群智理论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锌氮、碲氮、铝氮、锗氮富氮化合物进行晶体结构搜索,为单键聚合氮结构设计、探索潜在的低压可合成聚合氮材料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了设计单键聚合氮新方案,对高压下富氮化合物中聚合氮结构的多样性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获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戊唑阴离子仅在酸性环境中保持稳定阻碍了全氮物质的实现。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预测了一种新型富氮Zn(N5)2化合物,其戊唑阴离子结构能够在金刚石压砧所轻易到达的25GPa的压力条件下具备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以金属锌为中心的八面体戊唑骨架是以离子键和共价键包裹形成,锌氮间共价键能有效地提高戊唑阴离子的化学钝感性和热稳定性,能够进一步防止戊唑阴离子自发分解为N3-阴离子和氮气分子。戊唑阴离子结构中单双键交替共存使其能量密度高达6.57kJ/g;爆轰速度和爆轰压力模拟值可达12km/s和75GPa分别是TNT的2倍和4倍。此外,由锌氮和氮氮交织成的三维网状共价键结构赋予Zn(N5)2盐维氏硬度高达34GPa,使其成为兼具高硬度和高能量密度的潜在多功能材料。2、环状N6阴离子相比戊唑阴离子具有更高的氮含量,但由于其较低的分解势垒在本文发表之前始终未在实验中获得合成。环状N6阴离子结构稀有性以及对其成键特征研究的不足性极大的阻碍了对其作为一种潜在的高能量密度材料的认知。本篇工作中我们首次提出了一种稳定“单键聚合氮相”的策略:在环状N6阴离子中掺杂富电子且电离能高的非金属,利用产生的离子键与共价键加持来增强氮六环钝感性和动能稳定性。通过群智结构搜索软件我们预测出含有扶手椅型环状N6阴离子结构的六氮化碲。高压下六氮化碲中特有的扶手椅型环状N6阴离子与周围的碲离子形成兼备离子键和共价键成键网络。一方面,共价键能够有效地消除电子占满环状N6反键分子轨道趋势、阻止化学键断裂;另一方面,这些碲氮共价键有效地提高了环状N6阴离子分解为分子氮的化学势垒(势垒为96.49kJ/mol),这与已在实验上合成出的戊唑阴离子N5-势垒高度(势垒为~113kJ/mol)非常接近。高化学能垒使得扶手椅型环状N6阴离子在卸压过程中稳定至10GPa。此外,六氮化碲具有较高的体模模量、显着的爆轰性能。3、对第ⅢA主族氮化物Al-N体系进行高压下研究发现兼具高能量密度和硬度的亚稳态AlN5化合物。它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质:高体弹模量、剪切模量,能够抵抗塑性变形和提升外界承载能力。高压改变氮原子之间成键模式,促使氮原子间强烈杂化,形成典型的氮氮单键和双键结构进而提升材料的能量密度。电子结构研究表明其强共价键中表现金属化是由压致π电子的离域化效应导致的。此外,压致相变伴随金属态到绝缘态的转变是由sp2杂化转变为sp2和sp3混合杂化引起的;压致带隙反常增大的反金属化效应是由于压致杂化增强导致的。4、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组分氮化锗高压相图、热力学稳定结构以及成键特征和电子性质。揭示了典型离子晶体结构中锗和氮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本质:锗的p轨道电子云在高压作用下将价电子转移到锗与氮原子间并导致原子轨道相互叠加形成分子轨道,共享锗的p电子云从而形成共价键,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两种元素电子云的叠加形成共价键。电子结构分析证明了分离化的最高占据态N-π*和最低未占据态N-σ*是电子结构稳定化的标志之一。在含有N2的分子晶体中,压致还原剂电子转移至N2分子单元的反键态造成氮氮叁键转变为单键储存能量,使分子相能量密度高达2.32kJ.g-1达到非分子相LiN5所具有的能量密度量级,打破了只有非分子聚合氮相被视为高能量密度材料的普遍认识;同时打破了人们普遍认为在高压下原子间距会缩短的认知。我们发现通过高压调控氮的化学计量比来调节氮化锗的带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低氮含量锗氮化物趋向于吸收可见光;Ge3N4化合物在低压下有利于吸收可见光提高光子利用率。

马淑祥[2](2021)在《任意质量费米子的量子动理学方程》文中提出自旋是描述微观粒子性质最基本的自由度之一,在现代物理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领域涌现出自旋物理的研究热潮,同时在实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奇特效应,比如手征磁效应、手征涡旋效应、以及整体极化效应等,这些自旋效应能够在量子层次上揭示量子色动力学的性质和规律,为人们研究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细的实验手段。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复杂之处在于碰撞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不是一个静态平衡体系而是一个动态非平衡体系。能够同时描述粒子自旋效应和非平衡效应的理想理论工具之一是量子动理学理论。对于无质量费米子情形下的量子动理学理论——手征动理学理论经过近十年来理论工作者的努力已经非常好地被建立起来;对于有质量情形下的量子动理学理论,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有质量情形下的复杂性,建立的量子动理学方程表现出很多不同的形式,与无质量情形下的手征动理学方程差别很大。因此,试图推导出与手征动理学方程关系最密切,形式最接近的任意质量情形的量子动理学方程,仍旧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重要目标。任意质量情形下的量子动理学方程可以实现从有质量到无质量的平滑过渡,对于理解和研究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手征自发破缺过程中的动理学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维格纳函数的量子输运理论是从量子场论第一原理出发得到的自洽理论形式,对于一般的狄拉克费米子体系,维格纳函数共包含16个独立分量,按照洛伦兹变换性质可以分解为标量、赝标量、矢量、轴矢量和反对称张量部分,这16个维格纳函数满足32个维格纳方程。近年来,人们首先利用这一维格纳函数方法成功推导出背景场情形下的无质量费米子的手征动理学方程,进而又通过选取不同的维格纳函数作为基本变量推导出形式各异的有质量费米子的量子动理学方程。本论文将从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也从基于维格纳函数的量子输运理论出发,通过选取适当的维格纳函数作为基本变量来推导与手征动理学方程形式最接近的任意质量情形下的量子动理学方程。首先,为了最大限度的与手征动理学方程的形式保持一致,我们将原始的维格纳方程做手征左右手的分解,与无质量情形下的维格纳方程不同的是,左右手维格纳函数并不能相互解耦,而是和其他维格纳函数耦合在一起。进而,继续仿照无质量情形下推导动理学方程的方法,我们把手征左右手维格纳函数和张量维格纳函数都进行了类时和类空分解,并把所有的维格纳方程也进行了类时类空分解。其次,我们选取手征左右手维格纳函数的类时分量Jsn(s=±1)作为量子动理学的两个基本独立分量,在有质量情形下,这两个左右手维格纳函数Jsn(s=±1)并不能组成封闭的维格纳方程,至少需要引入另两个维格纳函数作为基本独立变量,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半经典展开,对零阶、一阶维格纳方程进行计算之后选取反对称张量维格纳函数的磁分量Mμ作为另外的独立变量。选定基本的独立变量后,我们发现32个维格纳方程中有12个方程给出其他维格纳函数表示成基本变量的具体函数形式,还有其他12个方程是自动满足的,这样,我们只需处理4个基本维格纳函数满足的剩余的8个维格纳方程。我们求解剩余的8个维格纳方程,其中的4个方程给出基本维格纳函数的输运方程,另外4个给出了它们的约束方程。最后,我们利用Jsn和Mμ之间的关系,将Mμ的分量做进一步的削减,最终真正独立的是Jsn和M⊥μ,其中M⊥μ是横向的磁分量,通过求解独立变量的约束方程,我们把原始的维格纳函数表示成正比狄拉克δ函数及其导数的函数形式。通过这些一般解的函数形式,我们等价地选取狄拉克函数前面的4个未知函数fs和M⊥μ作为最后的基本变量,最终通过计算给出了函数fs和M⊥μ的零阶、一阶以及合并之后的量子动理学方程。其中合并之后的量子动理学方程写成了与手征动理学方程具有最大相似性的8维协变形式,可实现从有质量到无质量的光滑过渡。之后我们给出了其他维格纳函数表示成最后基本函数fs和M⊥μ的具体表达形式。在本论文工作中半经典微扰h展开是我们的主要使用的数学处理方法,最后8维相空间中维格纳函数都保留到h展开的一阶修正,但是为了得到一阶修正的量子动理学方程,有的维格纳函数我们需要二阶修正。

李冬冰[3](2021)在《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But How Well Prepared?College Students’ Views on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通识教育与就业能力是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通识教育日趋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通识教育,但却缺少将通识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整合性研究。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的能力奠定基础。本翻译实践选取教育类调查研究报告《通识教育与就业能力》(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But How Well Prepared?College Students’Views on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进行英译汉翻译。该报告由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在其官方发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较高的研究价值,语言严谨,逻辑结构清晰完整。译者通过翻译过程中对表语形容词、范畴词以及无灵主语等进行分析,总结出文本的语言特征、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译者主要运用增译和转译两种翻译策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翻译实践报告能够为翻译理论相关研究与翻译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同时也能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郑伟谋[4](2020)在《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抽选关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几个题目,包括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对比、量子概念的产生、薛定谔方程的出现、全同性原理和量子路径积分等,作些说明。目的在于激发读者思考量子力学的本质在哪里。

候金鑫[5](2020)在《U(1)Lμ-Lτ模型预言的新粒子可能物理信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所构成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迄今描述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和当前绝大多数实验现象最成功的理论模型。然而模型本身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自由参数过多、无法解释中微子质量和规范等级问题等。这些不足暗示着标准模型仅是包含于某种更基本的理论中的低能有效近似。在TeV能标处可能存在某些新物理。因此为了完善标准模型,人们提出很多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理论。U(1)Lμ-Lτ模型是在标准模型对称性群上扩展一个U(1)Lμ-Lτ群,即增加了Lμ-Lτ对称性。此外,对标准模型粒子谱也进行了扩充,新引入两个额外的复标量粒子和三个右手中微子。非零的Lμ-Lτ电荷和Lμ-Lτ对称性的破缺提供一个暗物质候选者,也可以利用TypeLμ-LτI跷跷板机制解释中微子质量和混合问题。模型中还预言了一个额外的规范玻色子Zμτ,Lμ-Lτ对称性自发破缺之后将赋予Zμτ质量。具有味破坏耦合的Zμτ玻色子所介导的圈图可以对子反常磁矩产生很大贡献,并且可以很好地解释(g-2)μ偏差。此外,这种质量为MeV量级的规范玻色子还可以同时解释宇宙中微子通量不足和在WIMP暗物质候选者方案中解决暗物质遗迹丰度等问题。模型中的新标量粒子不仅有助于Higgs耦合的精确测量,它还为解决标准模型中的规范等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因此,寻找这种新的规范玻色子和标量粒子在探索新物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工作中,我们借助U(1)Lμ-Lτ模型分别讨论了在质子Lμ-Lτ质子对撞机、电子Lμ-Lτ电子对撞机和质子Lμ-Lτ电子对撞机上寻找新规范玻色子Zμτ和新标量粒子h2可能存在的信号。我们不仅计算了不同对撞机上Zμτ、h1和h2的产生截面,还分析了不同过程的可能末态信号和相应背景。利用蒙特卡罗模拟,通过一系列优化的截断,在尽可能保留信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压低背景,计算了各个最优过程的S/√(S+B)值,并给出统计显着性为3σ(5σ)的参数限制,为探测这些新粒子提供了更加细致的理论依据。

童瑜意[6](2020)在《运用费米物理问题培养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引导下,针对现今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障碍,提出了利用费米物理问题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方法。本文还尝试对费米物理问题取材来源进行归纳,结合SOLO评分法、PTA评分法以及邢红军教授的自组织表征理论提出了制定费米物理问题测量工具的表征理论及此工具的评分标准。并且在初中进行费米物理问题教育实践研究,以此作为基础开展问题解决能力和费米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对比研究。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的为期3周的教育实践和前后测,来研究费米物理问题教学是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相关实践经验,提出费米物理问题的教学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费米物理问题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整理,综述国内外费米物理问题研究,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现有的部分费米物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其编撰原理和选题原则,最后综合一些生活和书籍中的场景,将费米物理问题和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初中力学和电磁学对应起来,进行例题示范。第三部分结合自组织表征、SOLO评分法和PTA评分法提出费米物理问题的相关表征,编撰《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测量工具》与《费米物理问题测量工具》两个测量工具,给出费米物理问题测量工具的评分标准,并对其原理进行研究。在第四部分首先是从理论层面阐明为何费米物理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践层面上,不仅将两套相关量表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还在初中阶段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对实验班进行了为期3周的费米物理问题教育实践并进行了费米物理问题量表的前后测试。第五部分结合自身的费米物理问题教学经验,编写了两个教学案例,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从两个量表结果上看,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与费米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呈现中度相关的结果。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费米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得到费米物理问题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在课堂运用费米物理问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所以此内容更适合拓展课课型和小组讨论的教学策略。

刘欣[7](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认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嵇杰[8](2018)在《通过费米问题培养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源于生活的费米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费米问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但遇到实际生活中的费米问题却只会生搬硬套,不能正确地分析物理过程,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在科学中,尤其是在物理和工程教育中,“费米问题”或“费米估算”是一个可用来做量纲分析、估算和清晰地验证一个身边的实际问题。其命名来自于美籍意大利着名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这类问题通常是利用有限的信息进行有可能的计算,以此来验证猜想。在解决费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将观察能力、物理情境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以及选择科学方法的能力巧妙结合。费米问题相较于原始物理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趣味性。很多费米问题都是大家突发奇想,更多了些奥妙。面对这样的费米问题,学生可能会更感兴趣,更愿意去尝试这种新的解题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第一步。在研究中,本人采用问卷调查、书面分析与访谈等方法对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能力的现状及其困难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高中生费米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且在实验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费米问题的渗透教学。通过前后测,比较两组学生成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教育学基础与心理学基础。第三章主要介绍了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包含了高中生物理学习现状和对费米问题的认知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与影响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困难的研究分析。第四章提出了培养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能力的七项原则和七大策略。第五章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测试的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Z检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并进行了综合讨论。第六章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之上,给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和教学建议,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本论文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并且证明了通过费米问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徐华君[9](2017)在《《发展你的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性发展与经济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初创企业,这些新兴的中小企业如何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成长,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政府能否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他们提供支持。对政府来说,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获得融资,拓展业务与市场和增强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他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鉴于上述情形,本实践报告选择了英国首相的企业事务顾问杨勋爵(Lord Young)所写的《发展你的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报告》为语料,全文包含18,163个英文单词(含图表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三个章节,内容涉及中小企业融资,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企业供应链协作,就业,英国政府的采购,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和项目等等。由于该咨询报告涉及经济、金融、政治、企业管理等领域,其语言风格严谨,使用大量长难句、术语、机构和金融项目名称以及图表,笔者决定应用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费米尔(Hans J.Vemeer)提出的“翻译功能目的论”及其“翻译三原则”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处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本实践报告首先说明了此次翻译任务,介绍了源文本的内容与结构,以及译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分析了源文本的特征和此次翻译任务的预期目的,确定以费米尔的功能目的论作为此次翻译任务的指导,并由此选择翻译策略,即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合理增加必要信息或减少多余信息的方法,使译入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源文本传达的信息。在案例分析部分,笔者重点分析了报告中的图表翻译、专有名词翻译、复合句翻译和语篇翻译。实践报告还探讨了在具体情况下译文添加译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在最后总结了这次翻译任务的心得体会以及不足之处。笔者在本实践报告中认为,此次翻译实践所选择的语料涉及大量英国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各领域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英国政府推出的金融扶持项目,对于国内读者而言十分陌生,这要求笔者必须在译前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工作,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水平,阅读习惯等因素。

汪卫华[10](2013)在《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非晶态物质是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原子和电子结构复杂,微观结构长程无序,体系在能量上处在亚稳态,具有复杂的多重弛豫行为,其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特征及结构随时间演化。不稳定,随机性,不可逆是非晶物质的基本要素,自组织,复杂性,时间在非晶物质中起重要作用。复杂的非晶态物质有很多基本而独特的性质。非晶态物质的复杂性没有能阻挡住人们对它的兴趣和研究。现在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从相对简单的有序物质体系关注到复杂相互作用的无序非晶体系。近几十年来,非晶的研究在无序中发现有序,在纷繁和复杂中寻求简单和美,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导致很多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模型和理论,以及新物质观的产生。非晶态合金(又称金属玻璃)是50多年前偶然发现的一类新型非晶材料。非晶合金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金属物理的研究内容,带动了非晶态物理和材料的蓬勃发展,把非晶物理研究推向凝聚态物理的前沿。今天,非晶物理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的一个重要和有挑战性的分支。非晶态材料不仅成为性能独特、在日常生活和高新技术领域都广泛使用的新材料,同时也成为研究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中一些重要科学问题的模型体系。本文试图用科普的语言,以非晶合金为典型非晶物质综述非晶物理和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精彩故事、介绍非晶科学中的主要概念、研究方法、重要科学问题和难题、非晶材料的形成机理、结构特征、非晶的本质、非晶中的重要转变–玻璃转变、非晶中的重要理论模型、物理和力学性能及非晶材料的各种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和最新的重要进展。还介绍了非晶领域今后的研究动态及趋势,以及这门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发展前景和方向。

二、费米学派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费米学派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下富氮化合物结构与物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科学
    1.2 高能量密度材料科学
        1.2.1 全氮盐的高压研究现状
        1.2.2 富氮化合物的高压研究
        1.2.3 高压科学对聚合氮材料研究的意义
    1.3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绝热近似
    2.2 哈特利近似
    2.3 哈特利-福克方法
    2.4 密度泛函理论
        2.4.1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
        2.4.2 Kohn-Sham方程
        2.4.3 交换关联近似
    2.5 结构预测方法
    2.6 声子稳定性判据
    2.7 爆轰性质计算模型
第三章 Zn(N_5)_2盐中戊唑阴离子Cyclo-N_5~-高压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计算方法和细节
    3.3 计算结果
        3.3.1 热力学稳定性和化学结构
        3.3.2 高压下Zn(N_5)_2盐中Cyclo-N_5~-结构和性质
        3.3.3 ZnN_4和ZnN_2中多重扩展氮构型和电子性质
    3.4 小结
第四章 高压下对Cyclo-N_6阴离子化学钝感性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计算方法和细节
    4.3 计算结果
        4.3.1 TeN_6化合物的高压结构
        4.3.2 金属性TeN_6结构与热动力学稳定性
        4.3.3 扶手椅型N_6阴离子成键特征和电子结构
        4.3.4 扶手椅型环状N_6阴离子化学钝感性和爆轰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强共价键AlN_5化合物金属性和反金属化高压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计算方法和细节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氮化锗结构和电子性质的高压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计算方法和细节
    6.3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2)任意质量费米子的量子动理学方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量子色动力学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1.2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
    1.3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手征自旋效应
    1.4 符号和约定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第二章 量子输运理论简介
    2.1 维格纳函数的定义
    2.2 维格纳方程的导出
    2.3 手征极限下的维格纳方程
    2.4 手征极限下的量子动理学方程
第三章 维格纳方程的手征和时空分解
    3.1 手征左右手基下的维格纳方程
    3.2 时空分解
第四章 微扰解耦维格纳方程
    4.1 零阶维格纳方程
    4.2 一阶(?)维格纳方程
    4.3 二阶(?)维格纳方程
第五章 协变量子动理学方程的导出
    5.1 零阶量子动理学方程
    5.2 一阶量子动理学方程
    5.3 量子动理学方程
    5.4 其他维格纳函数的表达式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A 相关公式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But How Well Prepared?College Students’ Views on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文本翻译的目的
        二、文本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研究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翻译工具的选择
        二、参考文献的准备
        三、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翻译计划
    第四节 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的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表语形容词的翻译
        一、转译为名词
        二、转译为副词
        三、转译为动词
    第二节 汉语范畴词的增译
        一、增译名词性范畴词
        二、增译动词性范畴词
    第三节 无灵主语的翻译
        一、转译为宾语
        二、转译为状语
        三、转译为定语
        四、无灵主语拟人化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翻译经验总结
    第二节 翻译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 平行文本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物理学回顾
2 一丁点历史
3 关于热辐射
4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5 再一条原理:全同性
6 我们的世界是复的
7 微扰处理的收敛性[7]
8 量子路径积分
9 结语

(5)U(1)Lμ-Lτ模型预言的新粒子可能物理信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SM)简介
    2.1 标准模型
        2.1.1 标准模型的拉氏量
        2.1.2 对称性自发破缺
        2.1.3 Higgs机制
    2.2 Higgs玻色子
    2.3 标准模型的局限
    2.4 本章小结
3 U(1)_(L_μ-L_τ)模型简介
    3.1 U(1)_(L_μ-L_τ)模型的基本思想及框架
    3.2 相关新粒子耦合及产生截面
    3.3 参数空间的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对撞机简介
    4.1 质子-质子对撞机
        4.1.1 LHC和HL-LHC
        4.1.2 HE-LHC
    4.2 电子-电子对撞机
        4.2.1 ILC和CLIC
        4.2.2 CEPC
    4.3 质子-电子对撞机
        4.3.1 LHeC
        4.3.2 FCC-eh
    4.4 本章小结
5 Z_在质子-质子对撞机上可能信号的研究
    5.1 质子-质子对撞机上Z_(μτ)的产生
    5.2 通过pp→jj?_1→jjZ_(μτ)Z_(μτ)过程研究Z_(μτ)的可能信号
    5.3 通过pp→t(?)?_1→t(?)Z_(μτ)Z_(μτ)过程研究Z_(μτ)的可能信号
    5.4 本章小结
6 Z_(μτ)在电子-电子对撞机上可能信号的研究
    6.1 电子-电子对撞机上Higgs和Z_(μτ)的产生
    6.2 通过e~+e~-→Z?_1→ZZ_(μτ)Z_(μτ)过程研究Z_(μτ)的可能信号
    6.3 本章小结
7 ?_2和Z_(μτ)在质子-电子对撞机上可能信号的研究
    7.1 质子-电子对撞机上?2和Z_(μτ)的产生
    7.2 通过e~-p→e~-j?(1,2)→e~-jZ_(μτ)Z_(μτ)过程研究?_2和Z_(μτ)的可能信号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运用费米物理问题培养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
        1.3.1 费米物理问题
        1.3.2 问题解决能力
    1.4 理论基础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2 认知学习理论
第2章 费米物理问题的编撰
    2.1 费米物理问题编撰的原理
    2.2 费米物理问题如何选题
    2.3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费米问题的编撰
    2.4 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费米问题的编撰
第3章 两种测量工具的的编撰
    3.1 《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测量工具》的编撰原理
    3.2 《费米物理问题测量工具》的编撰原理
        3.2.1 费米物理问题的表征理论
        3.2.2 费米物理问题测量工具的评分原则
        3.2.3 费米物理问题测量工具前测与后测的评分标准
第4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费米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对比
    4.1 问题解决能力与费米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4.1.1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三大障碍
        4.1.2 费米物理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三项优点
    4.2 研究设计实验与测试
        4.2.1 研究设计
        4.2.2 《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分析
        4.2.3 应用《费米问题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分析
        4.2.4 费米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与习题解决能力相关性分析
        4.2.5 费米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运用费米物理问题培养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
    5.1 实践研究方案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对象
        5.1.3 实验研究变量
        5.1.4 实验研究过程
    5.2 测试结果分析
        5.2.1 前测结果分析
        5.2.2 后测结果分析
        5.2.3 前、后测结果分析
第6章 教学的具体实施与教学建议
    6.1 费米物理问题拓展课案例一则
    6.2 费米物理问题解答案例多则
    6.3 费米物理问题教学实施建议
        6.3.1 相关课前准备
        6.3.2 相关课中准备
        6.3.3 课后准备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通过费米问题培养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的研究动态
        1.3.2 国外的研究动态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原始物理问题
        2.1.2 费米问题
        2.1.3 费米问题与原始物理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2.1.4 学习能力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教育学基础——杜威的经验理论
        2.2.2 心理学基础
第三章 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高中生物理学习现状和对费米问题的认知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实施
        3.1.5 调查结果
        3.1.6 调查结果分析
    3.2 影响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困难的研究分析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过程
        3.2.3 研究分析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培养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能力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4.1 培养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能力的教学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激发性原则
        4.1.3 全面性原则
        4.1.4 创设性原则
        4.1.5 实际性原则
        4.1.6 发散性原则
        4.1.7 激励性原则
    4.2 培养高中生解决费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4.2.1 加强观察,发现问题
        4.2.2 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4.2.3 引发思考,发散思维
        4.2.4 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4.2.5 运用数学,选择方法
        4.2.6 因人而异,差别教学
        4.2.7 多种方式,渗透教学
第五章 培养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5.1 培养高中生费米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方案设计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对象
        5.1.3 研究方法
        5.1.4 研究实施的时间
        5.1.5 研究内容
    5.2 教学策略的实施
    5.3 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5.3.1 前测结果
        5.3.2 后测结果
    5.4 教学策略实施案例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发展你的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的来源与背景
    1.2 翻译任务的内容简介
    1.3 翻译任务选择的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翻译任务安排
    2.2 译前准备
    2.3 译后修改和审校
第三章 翻译实践的理论依据
    3.1 咨询报告的文本特征
    3.2 费米尔的功能目的论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图表翻译
    4.2 专有名词的翻译
    4.3 复合句的翻译
        4.3.1 顺译法
        4.3.2 变序法
        4.3.3 拆分法
        4.3.4 重组法
    4.4 语篇翻译
    4.5 添加译注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费米学派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下富氮化合物结构与物性的理论研究[D]. 刘召. 吉林大学, 2021(01)
  • [2]任意质量费米子的量子动理学方程[D]. 马淑祥. 山东大学, 2021(12)
  • [3]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But How Well Prepared?College Students’ Views on College Learning and Career Success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冬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J]. 郑伟谋. 物理, 2020(10)
  • [5]U(1)Lμ-Lτ模型预言的新粒子可能物理信号的研究[D]. 候金鑫.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1)
  • [6]运用费米物理问题培养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D]. 童瑜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8]通过费米问题培养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D]. 嵇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发展你的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汉译实践报告[D]. 徐华君. 福州大学, 2017(05)
  • [10]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J]. 汪卫华. 物理学进展, 2013(05)

标签:;  ;  ;  ;  ;  

费米学派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