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集性头痛诊治进展

丛集性头痛诊治进展

一、丛集性头痛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门爽[1](2022)在《维拉帕米联合泼尼松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盐酸维拉帕米联合泼尼松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43例丛集性头痛患者分成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男17例, 女5例, 年龄(42.26±12.75)岁;对照组男14例, 女7例, 年龄(39.26±11.38)岁。观察组选用维拉帕米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维拉帕米进行治疗, 治疗两周后记录两组患者丛集期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均得到缓解, 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20/2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90%(11/21),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 两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和丛集期持续时间均有下降, 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维拉帕米联合泼尼松能够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 并且能够明显降低丛集期持续时间及疼痛发作频率,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同时安全性良好, 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维拉帕米。

姚奔驰,樊旭,贾丹[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丛集性头痛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行临床疗效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丛集性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0年12月。根据本研究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资料采集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RCT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与单独药物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15,1.29)]。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但受纳入试验研究的样本量及其质量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王栋[3](2021)在《偏头痛患者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的临床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偏头痛患者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cranialautonomicsymptoms,CAS)的发生率,比较伴有 CAS 的偏头痛(migraine with cranial autonomic symptoms,MwCAS)与不伴有 CAS 的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cranial autonomic symptoms,MwoCA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背景:CAS不仅是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的标志性特征,也是偏头痛的常见临床表现。研究证实,MwCAS与MwoCAS存在一定的临床差异,并推断前者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系统外周和中枢敏化有关。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上述相关性研究未见文献报道,偏头痛发生CAS的机制仍不明确。方法:本研究系基于三级头痛诊疗中心的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7月24日至2021年2月3日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的158例偏头痛患者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一般信息、偏头痛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头痛相关量表及焦虑抑郁量表测试结果等,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50.6%(80/158)的偏头痛患者存在CAS,即MwCAS,最常见的CAS是前额和面部出汗(47/158,29.7%),其次为流泪(32/158,20.3%),超过1/2(44/80,55.0%)的MwCAS患者有且仅有1种CAS,部分患者最多呈现6种CAS(2/80,2.5%)。与MwoCAS患者相比,MwCAS患者中固定偏侧头痛患者显着增多(38.8%vs 23.1%,P=0.033);在疼痛部位的比较中,MwCAS患者颞部头痛(83.8%vs 70.5%,P=0.047)和顶部头痛(51.2%vs33.3%,P=0.023)者居多;在头痛程度方面,MwCAS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最大值显着高于MwoCAS患者(8.0vs7.0,P=0.003)。在常见头痛伴随症状中,MwCAS患者畏声现象比MwoCAS患者更加常见(72.5%vs 55.1%,P=0.023)。在所调查的16种偏头痛诱发因素中,MwCAS患者酒精(27.5%vs 14.1%,P=0.038)、剧烈运动(17.5%vs5.1%,P=0.014)、感冒(42.5%vs 19.2%,P=0.002)诱发者比 MwoCAS患者更为多见,女性MwCAS患者较女性MwoCAS患者月经诱因更加常见(51.0%vs 32.2%,P=0.048)。MwCAS 患者的头痛影响测试问卷(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评分显着高于 MwoCAS 患者(65.0vs61.5,P=0.010)。与 MwoCAS患者比较,MwCAS患者的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分显着升高(7.0 vs 4.0,P<0.001),合并抑郁状态者(PPHQ-9评分≥5,70.0%vs 39.7%)或中到重度抑郁状态者(PHQ-9评分≥10,36.3%vs 15.4%)显着增多(P<0.001)。与MwoCAS患者比较,MwCAS患者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分显着升高(5.0vs3.0,P<0.001),合并焦虑状态者(GAD-7评分≥5,58.7%vs 32.1%)或中到重度焦虑状态者(GAD-7评分≥10,25.0%vs 7.7%)也显着增多(P<0.001)。搏动性头痛(52.5%vs 48.7%,P=0.635)、恐动(52.5%vs 48.7%,P=0.635)等部分反映外周神经敏化的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肤痛觉超敏现象是提示中枢神经敏化的重要指标,该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vs 10.3%,P=0.267)。结论:CAS是偏头痛患者的常见症状。MwCAS可能是介于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之间的一个独特亚型。与MwoCAS患者相比,MwCAS患者固定偏侧头痛更为常见,颞部和顶部头痛多发,头痛程度更重,头痛伴发的畏声现象发生率更高,酒精、剧烈运动、感冒、月经等诱因更加普遍,HIT-6评分更高,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情况更普遍、更严重。本研究的证据不支持MwCAS存在更加明显的神经敏化,包括外周和中枢敏化,推测神经敏化可能只是MwCAS的伴随现象,而非发病机制。下丘脑与头痛、CAS、焦虑抑郁关系密切,是MwCAS病理生理机制的关键性脑功能区。本研究首次发现偏头痛患者CAS与焦虑抑郁共病之间的关系,这提醒临床中要加强对MwCAS患者进行焦虑抑郁共病的筛查。

杨玉萍[4](2021)在《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腹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腹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治疗原发性头痛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予腹针疗法治疗,选穴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双滑肉门中刺、双商曲中刺、阴都患侧浅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天。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治疗5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表及头痛疗效评分表,在治疗结束后第1、2、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VAS疼痛评分及头痛疗效评分,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结果:1.治疗前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均较前降低,且两组组内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有治疗效果。3.治疗5天后,两组VAS疼痛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疗效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组即时止痛效果相当,但治疗组改善头痛程度方面稍好于对照组。4.治疗后随访第1、2、4周,两组VAS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疗效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近期疗效较好。5.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21人,有效5人,无效2人,临床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13人,有效8人,无效9人,临床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本实验研究过程中腹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组有2例出现恶心、轻度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结论:1.腹针疗法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缓解原发性头痛的症状;2.腹针疗法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即时止痛效果相当,近期疗效腹针组较好;3.腹针疗法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马海婷[5](2021)在《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运用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初探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中是否发挥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比此种方法对改善头痛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是否具有独到作用;为头痛患者提供有效便捷的中医治疗方法并为中医内外合治方法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头痛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例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收集患者入组前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头痛情况、中医证候、用药等诊疗信息。在治疗期间均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中药、中成药、西药、针灸等,若服用或治疗应详细记录。天麻钩藤饮每日1付,早晚冲服;通过和解少阳法拟定的中药穴位贴敷贴于患者两侧太阳穴及印堂处,每日1贴,持续2小时。其中1例患者因去往外地停止治疗而脱落。两组均治疗14天,并在治疗2周和停药2周时各观察一次头痛发作情况和头痛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在停药2周时测评一次患者SF-36量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等指标,将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对比观察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基线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60例头痛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诱因、职业分布、头痛发作情况、中医证候、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等各项基线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头痛临床情况: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对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头痛频率和减少头痛持续时间方面两组表现相当;两组头痛临床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差异性(P<0.05),因此试验组对头痛的临床效能优于对照组;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综合积分,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仍十分显着,甚至优于治疗后(P<0.01),对照组对头痛的改善作用相比治疗后虽无明显提高但可维持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对改善眩晕耳鸣和心烦易怒中医证候效果不佳(P>0.05),对其余中医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试验组疗效更明显(P<0.05),而在改善除以上外的其他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治疗结果相当(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观察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仍十分显着,均显着优于治疗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疗效更为显着,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负面情绪、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停药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通过SAS、SDS量表进行随访测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P<0.05),组间对比,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通过SF-36量表进行多维度评价,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SF-36量表八个维度的测评中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VT、RP、BP这几个维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在PF、GH、SF、RE、MH这几个维度则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在HT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在RE、MH、BP、VT、SF这几个维度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前者的改善更为全面,且效果更优于后者。研究结论:1.两组对改善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疗效,但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要明显优于单一口服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的远期疗效较后者更为显着;2.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较为显着,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服用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对肝阳上亢证候远期维持疗效更为显着;3.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均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前者疗效更为显着;4.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较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更为全面,疗效更为显着。

闫淑婷[6](2021)在《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头痛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及相关方证研究,以首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经方及时方,以期探究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六经方证分布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头痛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头痛相关特点(头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等等)、中医症状以及舌脉等,综合辨别属于何种六经证型以及具体方证,将信息录入并运用SPSS 20.0软件对中医证候以及六经方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其分布规律以及与性别、年龄、病程等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通过辨证分析共出现20种六经辨证分型,其中单经证型有6个,合经证型14个,其中少阳阳明合病证型最多,有37例,占18.0%,其次是少阳太阴合病有36例,占17.5%,少阳病有33例,占16.0%,太阳少阳合病有19例,占9.2%,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有16例,占比7.8%,太阴病有13例,占6.3%,厥阴病有12例,占5.8%,太阳太阴合病有9例,占4.4%,少阳厥阴合病有8例,占3.9%,太阳病及太阳阳明合病各有5例,分别占比2.4%,其余单经病及两经或三经合病证型出现频次较少,百分比总共不足10%。2.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以单方出现最多的是小柴胡汤,有16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例,柴胡桂枝汤8例,温经汤、芎芷石膏汤、散偏汤各4例。大多数是以合方治疗,其中出现较多的合方有小柴胡汤加味及其合方(74例,占比35.9%),四逆散合方(44例,占比21.4%),葛根汤合方(19例,占比9.2%),酸枣仁汤合方及当归芍药散合方(各有12例,分别占5.8%),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吴茱萸汤合方(各有9例,分别占4.4%),当归四逆汤合方及半夏厚朴汤合方(各有8例,分别占3.9%),其中,柴胡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及其合方)出现最多,有121例,占比58.7%。3.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大部分头痛患者(114例)伴有情绪异常(如心烦易怒、情绪紧张、低落等),部分患者(29例)头痛发作与加重与情绪变化相关。4.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的六经各辨证类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病程长短分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1.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皆可见到,以少阳病及其合病最为常见,合病中少阳阳明合病占比最多;2.原发性头痛方证以柴胡剂及其合方方证最为常见,其中小柴胡汤方证及其合方方证最多,其次为四逆散合方方证;3.部分患者存在表证,且表证的存在与否与病程长短无关,提示在治疗原发性头痛时应注重表证的识别与处理;4.小柴胡汤、四逆散、葛根汤是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常用经方及合方的基础方;5.后世时方如散偏汤、芎芷石膏汤、选奇汤、通窍活血汤等可纳入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并应用于临床。

卢要强[7](2020)在《清震活血汤加减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清震活血汤加减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105例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3)。对照组在发病时给予舒马普坦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清震活血汤加减治疗。10 d后,对比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有效率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 h、2 h、3 h头痛的有效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清震活血汤加减应用于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患者中通过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有效提高头痛治疗有效率,安全性高。

刘唯,严满云,郭效宁,许春阳,陆佳洁,王静雯,张全全,陆海锋,赵红如[8](2020)在《丛集性头痛的发作分期及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丛集性头痛的发作分期以及各期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48例丛集性头痛患者发作各期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痛前驱期、发作期及发作后期的症状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男40例、女8例,男:女为5:1,平均年龄(33.00±8.11)岁,平均病程(8.23±6.24)年。45例患者有明显前驱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区域的轻中度不适(87.5%)、情绪变化(33.3%)、注意力难以集中(31.2%)以及烦躁不安(31.2%)。前驱期时间为5~60 min。48例患者发作期出现剧烈头痛,平均VAS评分为(8.67±1.24);常见伴随症状为流泪(85.4%)和烦躁不安(83.3%)。前驱期时长与头痛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18;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13)。24例(50.0%)患者出现发作后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发作部位轻中度不适,持续5 min至3 h;其他症状为体力下降(25.0%)、疲劳(22.9%)、食欲减低(12.5%)。结论丛集性头痛患者头痛发作前驱期症状多见,50%患者存在发作后期症状;前驱期时间越长头痛持续时间越长。

王孝文,刘广召[9](2020)在《丛集性头痛的诊断、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文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丛集性头痛是头部单侧疼痛, 同时伴有同侧自主神经症状的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在排除继发性病因外, 根据ICHD-3的标准诊断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通常与下丘脑、三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有关。下丘脑在丛集发生中似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急性期治疗使用舒马曲普坦皮下注射和氧气吸入, 预防性一线药物为维拉帕米, 过渡性治疗为枕下类固醇注射。靶点神经调控和分子靶向药物也取得了新进展。

王孝文,郗露露,刘小会,韩文彪,郜丽琴,任玉娥,刘广召[10](2020)在《丛集性头痛患者182例临床特征调查报道》文中指出目的描述丛集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 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减少误诊。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2011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诊治的182例丛集性头痛患者,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分类第3版, 进行详细的头痛临床问卷调查, 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2例患者中, 除3例外, 全部单侧疼痛, 左右侧无差异。男女比例为4.9∶1。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29±14)岁, 首次发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0±9)年。丛集性头痛最常见的部位是颞区(61.5%), 其次是眼周区(42.3%)。最常见的自主神经症状是流泪(74.2%), 其次是结膜充血(45.6%)。大多数患者(73.6%)每年发作一次。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为60~180 min。丛集性头痛多发于冬季和季节交换期。结论丛集性头痛患者以年轻男性居多, 常见于颞部、眼周、眼球后部位, 未见有慢性丛集性头痛, 多发于冬季和季节交换期。

二、丛集性头痛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丛集性头痛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西医结合治疗丛集性头痛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基本信息见
    2.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4.1 总体疗效
        2.4.2 发表偏倚检测
        2.4.3 总有效率敏感性分析
        2.4.4 亚组分析
        2.4.5 Meta回归
3 讨论

(3)偏头痛患者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的临床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偏头痛与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及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原发性头痛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影响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针刺意外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时间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对比
        3.3 治疗前后头痛疗效评分对比
        3.4 随访1 月的VAS疼痛评分对比
        3.5 随访1 月的头痛疗效评分对比
        3.6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4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腹针疗法治疗本病的依据
        1.1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2 选穴依据
        1.3 进针深度的研究
        1.4 腹针疗法的特色
    2 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本病的依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临床总有效率分析
        3.3 疼痛积分分析
        3.4 近期疗效分析
    4 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针刺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头痛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1. 原发性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2. 原发性头痛的病因
        3. 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4. 原发性头痛的慢性化
        5.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共病
        6. 原发性头痛的治疗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头痛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古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2. 现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3. 内伤头痛的辨证分型与肝阳上亢型头痛
        4. 内伤头痛的中医治疗
        5. 针对病机的内外合治方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临床观测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观察
        3.3 随访观察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中药方的选用
        4.3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相关性
        4.4 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的运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头痛的经方治疗概述
        1 太阳病头痛
        2 阳明病头痛
        3 少阳病头痛
        4 太阴病头痛
        5 少阴病头痛
        6 厥阴病头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概述
        1 头痛的发病机制
        2 头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头痛的相关特征情况
        2 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3 其他中医证候情况
        4. 头痛六经辨证分型及方证分布规律研究
        5. 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情绪的关系
    讨论
        1 一般资料讨论
        2 头痛的六经证型分布特点
        3. 头痛的方证分布特点
        4. 浅谈时方的六经归属问题
        5. 调神在原发性头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6 六经辨证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辅为用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8)丛集性头痛的发作分期及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临床资料收集
    1.5 VAS
    1.6 丛集性头痛分期
    1.7 丛集性头痛症状分类
    1.8 丛集性头痛前驱期患者分组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分析
    2.2 丛集性头痛临床分期及特征分析
        2.2.1 前驱期
        2.2.2 发作期
        2.2.3 发作后期
    2.3 前驱期时长与头痛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四、丛集性头痛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拉帕米联合泼尼松预防性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 门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02)
  • [2]中西医结合治疗丛集性头痛临床疗效Meta分析[J]. 姚奔驰,樊旭,贾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7)
  • [3]偏头痛患者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的临床调查[D]. 王栋. 山东大学, 2021(12)
  • [4]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杨玉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D]. 马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D]. 闫淑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清震活血汤加减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卢要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23)
  • [8]丛集性头痛的发作分期及临床特征研究[J]. 刘唯,严满云,郭效宁,许春阳,陆佳洁,王静雯,张全全,陆海锋,赵红如.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0(06)
  • [9]丛集性头痛的诊断、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文献综述[J]. 王孝文,刘广召.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05)
  • [10]丛集性头痛患者182例临床特征调查报道[J]. 王孝文,郗露露,刘小会,韩文彪,郜丽琴,任玉娥,刘广召.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05)

标签:;  ;  ;  ;  ;  

丛集性头痛诊治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