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ava的网络俱乐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Java的网络俱乐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一、基于Java的网络俱乐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超[1](2021)在《基于功能磁共振影像的脑网络分析与抑郁症辅助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能磁共振影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与复杂网络理论、图论思想、机器学习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交叉联合促进了脑网络的研究。现代网络科学揭示人脑连接体具有小世界属性、无标度模式、分层模块化结构以及紧密连接的枢纽节点构成的富人俱乐部(rich club)与多样性俱乐部(diverse club)结构,知识的更迭推动了大脑疾病异常机理的研究。同时,人们对于大脑高级功能模式的认知不断提升,从传统的点对点相关性脑网络逐步向跨脑区多相关的超网络转化,并从静态脑网络构建思维向动态脑网络构建视角转化。超网络拓扑属性在大脑疾病辅助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超网络超边权参数的辅助诊断性能还未被挖掘。此外,动态网络构建思想与超网络的结合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基于动态超网络提取绝对时空变异性,将为大脑疾病的研究开发新的方向。抑郁症是当前世界精神卫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其严重阻碍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导致极高的自杀率。由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并且临床缺乏诊断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众多困难和挑战表明对于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探究及辅助诊断质量的提升仍有进步空间。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包含三部分:第一,首次探究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diverse club异常。综合对比分析MDD患者与正常被试的rich club结构与diverse club结构在分层连接模式、节点拓扑属性以及club抗攻击性与稳定性三大方面的差异,提出规范化的研究框架。结果显示MDD患者分布于中央前回、颞中回、梭状回、中央后回以及枕外侧皮质的rich club成员间的连接强度表现出显着下降的趋势,且部分节点间显着下降的连接强度与MDD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显着相关,是潜在的抑郁症诊断标志物;此外,diverse club与rich club成员表现出异常拓扑属性的节点主要位于如前额叶-皮层下脑区环路(frontal-subcortical circuit)、额顶-边缘环路(frontoparietal-limbic circuit)以及视觉-边缘系统(visual-limbic system)等重要的情绪、认知与注意力控制环路以及与情感调节高度相关的边缘网络,从club视角再次证明MDD是一种网络障碍型疾病。第二,首次将超网络超边权参数引入MDD的诊断问题中,并设计实现多特征融合分类框架,结合传统超网络拓扑参数,将MDD患者与正常被试的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9.24%、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至0.9571。在研究中,使用N折交叉验证与多种特征选择方法验证分类模型的稳定性。超网络超边权参数采用热内核计算思想,融合了超网络的时空维信息。结果显示,在分类中参与度高的特征多分布在与MDD异常功能机制高度相关的脑区。融合超边权参数与传统超网络拓扑参数的分类框架具有较高的迁移性,为其他脑疾病辅助诊断框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第三,探索了MDD患者动态超网络时空变异性异常。基于f MRI构建动态超网络,改进时空变异性计算模式,得到脑区级别的时空变异性指标。综合对比MDD患者与正常人的时空变异性指标,MDD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部分子区表现出显着下降的时间变异性与空间变异性,可能是潜在的抑郁反刍机制与逆境抵御能力异常的病理因素。此外,位于额顶网络的子区表现出显着下降的空间变异性,可能与MDD异常的情绪调节有关。值得注意的是,MDD患者视觉网络部分子区表现出显着升高的空间变异性,其中位于大脑枕叶的子区c Cun G_L显着升高的空间变异性与MD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显着正相关。因此,c Cun G_L的空间变异性有作为临床评估MDD患者焦虑程度的客观指标的潜力,能够辅助医生更加全面地诊断患者病情,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关希望[2](2020)在《维基百科知识网络结构及编辑行为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理解大规模知识网络的发展规律,对于知识的创新和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社区之一,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大型知识网络社区。与传统百科全书的专家编纂模式不同之处在于,维基百科是由广大志愿者自发参与编辑的,这种自组织式的群体知识构建行为受到了许多科研学者的关注。随着知识的爆发性增长,自组织的群体知识构建模式将成为知识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理解维基百科中的知识构建机制对于人类社会中知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维基百科的链接结构的良好程度影响着知识的检索效率和维基百科的发展,而现有文献对维基百科链接网络的形成过程缺少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英文维基百科生物类别的条目链接网络为例,从微观角度清晰地展现了知识链接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模式,说明了群体知识组织模式的特征。而人在知识空间的迁移模式不仅与知识链接结构的形成息息相关,也是群体知识构建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研究对编辑群体的行为分析不仅割裂了其与知识结构的关联,也忽略了人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便对编辑者的主观编辑倾向进行了定量的刻画,试图通过对编辑者群体在知识网络中的转移和返回倾向的分析来展现不同角色在群体知识构建过程中起到的作用。(1)本文通过对英文维基百科生物类别下的条目链接网络的结构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清晰直观地展现了群体知识构建的结果。研究发现,从整体的静态结构来看,这个知识链接网络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小世界网络,网络中的核心节点聚集大量边缘节点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知识社区,并通过多元俱乐部条目节点连接各个社区形成了网络的骨架,而其余的低度低参与系数节点则填充于网络中,影响着网络的规模。从网络的演化过程来看,网络结构的形成是由局部向全局扩张的,网络最初涌现的各个知识模块独立发展,随后通过多元俱乐部节点的连接逐渐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大规模知识链接网络。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中不同节点的功能和作用,清晰描述了以往研究中未曾展现的维基百科链接网络的具体形貌,并以这个知识链接网络的形成过程为例展现了高效的群体知识构建过程,发现人的知识组织方式与高效的脑网络结构有着相似之处。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知识整合的高效率模式,对于其他大型知识社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本文通过引入空间行为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定量地分析了编辑者在知识空间的迁移模式。本文以知识链接网络作为地图,定义了知识节点之间的距离,并分析了在生物类别下进行编辑活动的不同编辑者的兴趣转移模式,而后从编辑能力异质性、主题相似性编辑倾向和近因性编辑倾向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编辑者转移行为的核心因素。发现高频次的编辑者转移的倾向更高,且多在主题相近的条目间转移。此外,本文还发现编辑者非常关注近期编辑过的条目,并且对不同条目进行编辑的次数是不同的,这种异质性的编辑频次和近因性倾向相互影响,促使编辑者不断地返回刚编辑过的条目中,最终完善和提高了条目的质量。而维基百科中由人控制的机器人编辑助手展现了与人类编辑者相似的转移倾向,但由于两者工作内容的差异,机器人编辑助手在主题相近的条目间转移的概率更高,且近因性倾向要远低于人类编辑者。机器人多是进行批量维护工作,而人类编辑者更关注条目内容的完善,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了维基百科的发展以及条目链接知识网络的扩张和演化。本文展现了不同编辑群体在知识空间迁移模式的差异,这有助于协调并充分发挥不同群体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对提高知识构建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丽青[3](2019)在《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过程的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跑步是最经济的健身方式,城市居民抱团跑步的人数和自组织跑团日渐增多。为了探究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过程的动力因素,本研究以福州市自组织发展起来的“爱跑跑团”和“鲜衣怒马跑团”约470名跑步群体成员为调查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法进行田野资料的收集,运用扎根理论开放性编码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过程,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逐行逐句地概念化编码分析,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概念后得到初始概念62个,进一步整合概念后得到29个概念范畴;并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对29个概念范畴进行主轴编码,将相同概念类属发展为17个副范畴和8个主范畴;最后通过系统地分析核心范畴与其他各层次概念范畴间的联系,将核心概念范畴定为“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动力”。通过扎根理论概念编码范畴化,凝炼出促进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内在需求、共同场域、群体认同、群体规范、政府引导、软件促进、马拉松“热辐射”和商业助推,并根据其系统要素的归属分为内生动力和外在推力。同时,采用Tuckman的团队发展四阶段(形成阶段、动荡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模型,对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过程的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形成阶段的动力来源主要是以外在推力为主,推动跑团产生的主要外在动力政府引导作用下产生的马拉松“热辐射”现象,对人们的跑步行为具有凝聚和整合作用,从而使人们在共同的跑步交往中产生心理认知的一致性,即共同价值观,进而形成跑步群体;2)动荡阶段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个体内在需求与群体发展目标存在差异,产生群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促进跑团朝着内部结构趋于一致的稳定状态发展,跑团的发展将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推进;3)规范阶段的发展主要是群体内部结构及群体成员的价值、理念认同,这些对跑团的规范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4)执行阶段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推力逐渐转变为内在发展动力的商业化“自我涉入”因素,是跑团朝着社会团体发展的有效动力。

于洋[4](2019)在《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要求下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大势取得新发展。当今时代,网络智能发展日新月异,5G、大数据、互联网等为主要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网络大发展大繁荣之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根据时代做出的研究新突破,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时论时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创新化和时代化是必然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兴起于网络技术的大发展并不止于网络,传播媒体借助网络形成以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逐渐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驱动器和新阵地。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的普及加速了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交织融合,促使媒体之间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标志着“融媒”时代已经到来。融媒集结了资源融通、内容兼容以及宣传互融等多种方式,促使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效果得到了优化。融媒提供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载体,借助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优势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载体联动、多渠道育人的新突破。利用“融媒”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媒体资源或者平台融合在一起,而是利用“融媒”所形成的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和互融互通的媒体格局来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分析高校利用融媒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学的结合研究为基础,查阅大量资料,分析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分析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其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为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献力。

白银霞[5](2018)在《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者风险感知的研究 ——以石河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休闲徒步旅游是徒步旅游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性的特点,深受户外旅游者的青睐并逐渐成为旅游产业中的亮点。随着休闲徒步旅游的快速发展,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旅游风险日益突显。因此,如何加强徒步旅游者的旅游风险感知意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成为研究的重点。以石河子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理测量范式、风险感知等相关理论,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均值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者风险感知及作用机制。首先对国内和石河子休闲徒步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风险感知的相关成熟量表制定适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接着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并结合风险感知双因素理论模型得出风险感知维度;之后通过均值分析法研究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行为特征对不同风险感知维度的评价差异,最后对风险感知维度和风险感知单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风险感知维度可以由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危害性通过风险感知双因素理论模型测得,石河子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风险感知由组织风险、设施风险、社会风险、医疗风险、设备风险、自然风险6个维度构成,共涉及22个风险测量项目。2.不同的人口统计特征和行为特征对风险感知具有差异,具体表现为: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对不同风险感知维度的评价有差异,收入水平对风险感知维度的评价没有明显差异;旅游者行为特征对风险感知维度的评价均有差异。3.不同风险感知维度和风险感知单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风险感知维度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的结果是:医疗风险、自然风险为重要风险感知维度,组织风险、设施风险、设备风险为次要风险感知维度,社会风险为最不重要的风险感知维度。风险单因素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可以分为6个最大风险感知因素、8个可控风险感知因素、5个饶幸风险感知因素、3个最小风险感知因素。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针对性的提出降低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李维安,齐鲁骏[6](2017)在《公司治理中的社会网络研究——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外文献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公司治理研究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上,但治理主客体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同样会对其自身决策行为施加影响。相较于以经济属性为中心的代理理论,关注行动者社会属性的社会网络理论为公司治理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基于内外治理机制的划分和现有研究的积累,本文首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董事网络、投资者网络和利益相关者网络三种社会网络类型进行讨论,论述了社会网络构建的外部制度背景动因和内部资源依赖动因,并对网络的概念类型和联结多样性进行界定。其次,针对性地检索了国内外现有文献,运用Cite Space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和热点挖掘,发现相较于国外研究进展,我国公司治理中的社会网络研究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最后,在总结和比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在思路、方法、内容等方面的趋势变化,为社会网络治理机制的未来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

杰西卡·蒂斯,陈申,李双才[7](2016)在《震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文中提出许多分析家认为,参与四川地震救灾工作推进了中国的市民社会的发展。根据笔者对四川社会组织、学术界和地方官员的访谈,同样认为通过参与救灾工作加强了社会团体的能力建设、扩大了宣传以及与当地政府的协作互动,推动了中国市民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救灾工作也揭示了市民社会及其组织团体的弱点,抑制了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这些组织的能力缺陷和信任赤字。参与救灾工作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政府、社会和社会组织借以学习如何有效地合作。此外,为了巩固这些成果和进一步加强市民社会的建设,这些社会团体的作用应更加制度化,以此来增强它们的能力建设,以及增进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之间更大的信任。

谢成锁[8](2016)在《新西兰天使投资发展概况及典型案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西兰天使投资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天使投资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了新西兰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与投资绩效,揭示了政府直接、跟随投资模式在促进天使投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并辅以冰天使作为投资网络的典型案例,剖析了天使投资团体的投资过程,总结了新西兰促进天使投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

徐永成[9](2015)在《二分网络社区挖掘的研究》文中指出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复杂类型的系统都可以转化成相应的复杂网络,比如经济系统、生物系统、群体生态系统以及其他领域内系统。复杂网络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社区结构及其社区挖掘。一个复杂网络的社区结构大致可描述为:在这个社区内部里,顶点连接比较紧密,而这个社区连接外部社区的联系是比较稀疏的。在结构上,一个社区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通常它们各自对应一些基本的功能单元。例如,在生物基因遗传网络中,一个社区往往包含具有类似功能的基因模块;在万维网中,一个社区对应着相同类型主题或者资源的网页。从复杂的网络中挖掘和分析这样的社区结构,为复杂网络的功能解析和揭示网络的组织原则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研究方法。相对于单分网络,二分网络不仅是复杂网络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在现实社会复杂网络中具有普遍性,已经成为复杂网络的重要研究对象。在现实社会中,许多复杂网络都自然地呈现出二分结构。譬如:作者与文章的合作网络、演员与影视作品的合作网络、投资者与股份制公司的股份合作网络、疾病与基因的作用网络、俱乐部成员与俱乐部举办活动的参与网络、观众与歌曲的喜好网络、P2P系统中终端计算与交互数据的网络等。因此,二分网络社区挖掘对于研究复杂网络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譬如,在学术圈的探测、功能分析、推荐系统、疾病诊断以及链接预测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应用。在最近的二分网络社区挖掘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的社区挖掘算法和二分模块度指标。为了评估网络社区挖掘结果的质量,Newman介绍了一种量化的方法,称为模块度。Guimera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同质顶点共同邻居的二分模块度,只针对一种类型的顶点划分的社区。Barber拓展了Newman的单分网络的模块度,提出了异质社区间一一对应的二分模块度,同时提出了adaptive BRIM算法用来社区挖掘通过最大化获得二分模块度。Murata基于Newman的单分网络模块度提出了异质社区间一对多关系的二分模块度,对于单分网络,该模块度和Newman的单分网络模块度一致。Suzuki和Liu Xin等人基于异质社区间多关系对应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二分模块度。Raghavan等人介绍了一种标号传播算法用于社区挖掘。Murata还对标签传播算法(LPA)做了改进,提出一种更加适合二分网络的算法。同时,Murata等人提出了LP&RRIM算法,该算法是对BRIM算法和LPA算法的整合和改进。针对二分网络社区挖掘的研究,本文中的主要工作以及研究成果有:(1)我们提出了基于蚁群优化的二分网络社区挖掘算法。首先,我们先将二分网络社区挖掘问题转化成二分网络顶点组合优化问题。其次,我们以蚁群优化算法为基础,结合二分网络的统计特性,重新定义了信息素和启发式信息,设计了新颖的蚂蚁觅食的社区划分模型。最后,我们选择适当的二分模块度衡量社区划分的质量。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我们的算法不仅准确地识别二分网络的社区个数,还可以获得很好的划分效果。该算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不需要预先制定社区的个数,而是在优化过程中形成最优的个数。(2)针对二分网络中多关系社区的挖掘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多关系社区的二分网络社区挖掘算法。该算法以异质社区之间多对多对应关系为基础,以同类型顶点的共同邻居数作为启发式信息。该启发式信息表示同类型顶点的相似程度,以多关系异质社区的二分模块度为量化标准,结合蚁群优化策略进行二分网络社区挖掘,对二分网络进行多关系异质社区划分。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我们的算法能较准确地对实际二分网络进行多关系异质社区划分。(3)针对现有二分网络的模块度的局限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二分模块度,用来量化二分网络社区结构划分的质量。在二分网络中,学者们根据对二分网络社区定义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多种二分模块度。然而,这些二分模块度往往取决于网络社区中连接的数量而忽略二分网络中顶点的数量,无法识别规模较小的社区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通过几个数据集以及理论上和数学公式的逻辑证明,我们提出的基于密度的二分网络模块度不存在类似的局限性,还可以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也可归结为一个数值的非线性规划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基于密度的二分模块度是非常可靠的和准确的。

荆诚[10](2014)在《基于最大团的复杂网络中社区挖掘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复杂网络存在于多个科学领域,对于复杂网络的研究也就成为了涉及生物、数学、物理、计算机、社会学以及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复杂网络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其涉及领域之广可见一斑。在现实生活中,生物系统中的新陈代谢网、食物链网,社会系统中的电子邮件网、科学家写作文,科技系统中的因特网、万维网等这些网络都可以抽象为点和连线的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用点来代表这些现实网络中的实体,用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实体之间的关联。正因为如此,复杂网络的研究成为了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通过对于各种类型网络的统计分析,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无标度性等基本统计特性已经被人们发现。而社区结构,这一复杂网络的另一特性被提出后也受到广泛关注,并且成为了研究的热门内容之一。社区结构这一概念是Newman在2002年首次提出的,复杂网络抽象成点线的关系图后,其中的社区结构就是复杂网络中的点线子图,社区结构的特性是社区之间点的联系尽可能的稀疏,社区内部点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紧密。由于社区结构和数据聚类中“簇”的概念相似,因此也将社区结构特性称之为聚类特性。目前已经在多种复杂网络中都发现有社区结构的存在,如生物网、科技网和社会网等。对社区结构的探索可以发现复杂网络中内在关系,对于分析了解复杂网络的功能和行为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正因为挖掘社区结构对于分析复杂网络意义重大,当今有众多科研工作者都致力于寻找社区挖掘算法,通过众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社区挖掘方法,如着名的Girvan-Newman(GN)算法、标号传播算法等。而寻找出社区后,如何判断社区结构的优劣,这也是社区挖掘中一直研究重要问题之一。在众多算法中,大家都提出了不同但类似的判断方法,这些社区优劣判断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使得算法能够尽可能挖掘出正确的社区,并且尽可能的将所有的社区都挖掘出来。本文中的主要研究工作以及研究成果有:(1)我们提出了一种针对复杂网络中挖掘多层重叠社区的算法。如今对于社区挖掘的算法已经出现了很多种,多层和重叠社区的挖掘算法也有不少,但是大部分算法都是单独针对多层社区或者单独针对重叠社区的挖掘。而现实中的网络结构中,往往存在多层而且重叠的社区。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团的网络社区挖掘算法,该算法通过递归的方法可以同时挖掘多层的和重叠的社区。在模拟数据集和标准测试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是可行而且有效的。(2)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团和标号传播算法的社区挖掘算法。该算法在最大团的基础上形成初始聚类,由此开始进行隶属度传播,由于很多的顶点已经被赋予了隶属度,这使得算法的收敛速度大大加快。此外由于我们的算法传播的是隶属度,而不是标号,其结果是指明顶点属于各个社区的可能性,而不是单纯的标号,从而大大提高了算法的准确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算法能快速有效地发现网络中的社区结构。(3)我们提出了一种挖掘二部图中的社区网络的交叉迭代算法。算法的第一步通过寻找二部图中的最大团的方法寻找初始社区,在确定初始社区之后,经过交叉迭代的方法,将社区不断完善,我们提出了基于密度值的模块度来评价社区的准确度,通过判断模块度值的变化,来确定何时停止迭代算法。通过两个经典二部图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交叉迭代挖掘算法是快速有效的。

二、基于Java的网络俱乐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Java的网络俱乐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功能磁共振影像的脑网络分析与抑郁症辅助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人脑解剖结构与脑图谱概述
    1.3 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应用现状
    1.4 大脑功能网络研究概况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组织结构
        1.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1.5.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概述
    2.1 功能磁共振影像预处理
    2.2 功能脑网络构建
        2.2.1 基于皮尔森相关的大脑网络构建
        2.2.2 基于稀疏回归的超网络构建方法
    2.3 脑网络属性分析
        2.3.1 小世界属性及常见网络拓扑属性
        2.3.2 脑网络模块化评估
        2.3.3 节点参与度系数与俱乐部结构评估
        2.3.4 传统超网络拓扑属性
    2.4 机器学习算法
        2.4.1 L1 正则化线性回归方法
        2.4.2 常用特征选择方法概述
    2.5 统计分析方法
        2.5.1 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与置换检验
        2.5.2 相关性评估
        2.5.3 多重比较校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抑郁症大脑功能网络rich club与 diverse club研究
    3.1 研究背景及现状
    3.2 被试情况与数据采集情况
    3.3 数据预处理流程
    3.4 研究方法
        3.4.1 构建功能脑网络
        3.4.2 计算大脑网络属性
        3.4.3 diverse club与 rich club成员定义
        3.4.4 统计差异与相关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全局拓扑属性与模块化差异分析结果
        3.5.2 rich club与 diverse club成员检测结果与连接分析
        3.5.3 club成员拓扑属性差异分析
        3.5.4 club成员属性与抗攻击性的组间差异
    3.6 结果讨论
        3.6.1 MDD患者的小世界属性与模块化未发生显着变异
        3.6.2 MDD患者显着下降的rich club连接
        3.6.3 MDD患者diverse club与 rich club拓扑属性异常趋势
        3.6.4 MDD患者diverse club与 rich club抗攻击性有下降趋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静态超网络的抑郁症辅助诊断研究
    4.1 研究背景及现状
    4.2 被试情况及预处理流程
    4.3 超网络构建及特征提取
    4.4 特征选择与分类器
    4.5 实验结果
        4.5.1 基于单个超网络特征的分类结果
        4.5.2 融合多个超网络特征的分类结果
        4.5.3 超边权特征分类结果有效性及决策参与度评估结果
        4.5.4 参与分类的重要大脑区域
    4.6 结果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动态超网络的抑郁症时空变异性研究
    5.1 研究背景及现状
    5.2 被试情况及预处理流程
    5.3 基于滑动窗的动态超网络构建
    5.4 动态超网络时空变异性计算
    5.5 统计分析方法
    5.6 实验结果
        5.6.1 动态超网络时域特性组间差异
        5.6.2 动态超网络空域特性组间差异
    5.7 结果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中科院BNA子区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维基百科知识网络结构及编辑行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维基百科知识结构研究
        1.3.2 维基百科编辑者行为研究
        1.3.3 对相关研究的思考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复杂网络的特征度量
    2.2 行为动力学分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维基百科生物学类别链接网络结构及演化特征分析
    3.1 数据的收集处理及网络构建方法
        3.1.1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3.1.2 生物学类别链接网络构建方法及数据描述
    3.2 维基百科生物学类别链接网络静态结构特征
        3.2.1 网络基本结构
        3.2.2 网络的节点角色和作用
    3.3 维基百科生物学类别链接网络动态结构特征
        3.3.1 维基百科生物学类别链接网络的形成
        3.3.2 维基百科生物学类别链接网络的演化特征
        3.3.3 维基百科生物学类别链接网络演化机制初探
    3.4 本章小结
4 维基百科生物类别中的编辑者行为模式研究
    4.1 维基百科生物类别中编辑者的兴趣转移模式
        4.1.1 兴趣转移距离计算方式
        4.1.2 人类编辑者兴趣转移行为
        4.1.3 兴趣转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2 维基百科生物类别中编辑者的近因性倾向
        4.2.1 人类编辑者近因性行为分析
        4.2.2 近因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3 维基百科生物类别中机器人编辑助手的行为特征
        4.3.1 机器人助手描述
        4.3.2 机器人助手兴趣转移行为分析
        4.3.3 机器人助手近因性行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过程的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城市的概念
        1.2.2 社会团体的概念
        1.2.3 草根、草根体育组织的概念
        1.2.4 城市草根跑团的概念
        1.2.5 发展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跑团发展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跑团发展的研究现状
        1.3.3 跑团研究相关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调查法
        1.4.3 文本分析法
        1.4.4 质性研究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动机需求理论
    2.2 团队发展理论
    2.3 扎根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资料收集
    3.3 资料分析
        3.3.1 一级编码——开放编码
        3.3.2 二级编码——主轴编码
        3.3.3 三级编码——选择编码
4 结果与分析
    4.1 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4.1.1 开放式编码的过程分析
        4.1.2 主轴编码的过程分析
        4.1.3 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的内生动力
        4.1.4 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的外在推力
        4.1.5 选择编码的过程分析
    4.2 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过程的动力分析
        4.2.1 跑团发展的形成阶段
        4.2.2 跑团发展的动荡阶段
        4.2.3 跑团发展的规范阶段
        4.2.4 跑团发展的执行阶段
5 结论
    5.1 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过程的动力因素
    5.2 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过程的动力作用结果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融媒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第一节 融媒的概念与产生背景
        一、融媒的概念
        二、融媒的产生背景
    第二节 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传统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分析
        一、媒体融合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大学生是我国现在和未来网络的主要使用者
        三、融媒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第一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成因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成因
    第二节 融媒背景下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党和国家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新兴媒体话语体系具有活泼性
        三、传统媒体教育内容具有正向性
        四、当前网络文化环境具有复杂性
        五、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强
    第三节 融媒背景下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主客体间的平等互动
        二、推进传播载体的互联互通
        三、引领教育内容的思想升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第一节 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一、依托融媒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二、利用融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三、发挥融媒法治教育优势,全力打造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四、结合融媒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人格健全新时代青年
    第二节 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运用网络手段提高课程吸引力
        二、运用校园媒体弘扬时代主旋律
        三、运用“三微一端”彰显青春正能量
        四、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三节 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创新
        一、高校党政部门牢牢掌握融媒主动权,统筹协调共力
        二、强化大学生融媒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三、融媒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四、融合媒介资源提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强保障
        五、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融媒文化素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者风险感知的研究 ——以石河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徒步旅游
        1.2.2 有组织的徒步旅游
        1.2.3 旅游风险感知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
        2.1.2 旅游风险感知
    2.2 理论基础
        2.2.1 心理测量范式
        2.2.2 风险感知理论
第三章 石河子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石河子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发展现状
        3.1.1 旅游资源丰富
        3.1.2 组织机构多元化
        3.1.3 旅游线路开发多样化
        3.1.4 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化
    3.2 石河子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存在问题
        3.2.1 旅游地环境风险指数高
        3.2.2 旅游者存在的问题
        3.2.3 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组织
        3.2.4 基础设施不健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原则
        4.1.2 风险维度和测量项目的选取
        4.1.3 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4.2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4.2.1 研究对象
        4.2.2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样本结构分析
    5.2 风险感知维度划分
        5.2.1 配对样本T检验
        5.2.2 量表信度分析
        5.2.3 因子分析
    5.3 风险感知的差异分析
        5.3.1 人口统计特征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分析
        5.3.2 行为特征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分析
    5.4 风险感知维度的重要性分析
        5.4.1 风险感知维度的总体分析
        5.4.2 风险感知维度重要性排序
    5.5 风险感知单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5.5.1 风险感知单因素重要性的初步排序
        5.5.2 风险感知单因素重要性的最终排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建立救援救助体系
        6.2.2 建立安全预警体系
        6.2.3 加强教育宣传
        6.2.4 完善准入制度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前测问卷
    附录二:正式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公司治理中的社会网络研究——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外文献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社会网络的构建动因、联结与划分
    (一)社会网络的构建动因
        1. 外部制度背景动因
        2. 内部资源依赖动因
    (二)社会网络的基础联结
    (三)公司治理中的网络划分
        1. 董事网络。
        2. 投资者网络。
        3. 利益相关者网络。
三、研究方法与检索规则
    (一)研究方法
    (二)检索规则
四、国内外文献分析
    (一)数量分析
    (二)外文文献分析
        1. 引文分析。
        2. 引文突变分析。
        3.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三)中文文献分析
        1. 关键词聚类分析。
        2.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五、文献总结与比较
    (一)董事网络
    (二)投资者网络
    (三)利益相关者网络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1. 研究思路由个体关系转向整体网络。
        2. 研究方法从哑变量转向网络特征值变量。
        3. 研究内容从治理后果转向治理机制。
    (二)未来展望

(8)新西兰天使投资发展概况及典型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西兰天使投资发展现状与特点
2 SCIF运作模式与投资效益分析
3 天使投资团体的典型案例:冰天使网络
    3.1 冰天使基本概况
    3.2 冰天使投资情况
    3.3 冰天使运作模式
4 新西兰天使投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4.1 建立国家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天使投资快速发展
    4.2 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的直接跟投模式,效果好于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间接参股模式
    4.3 天使投资团体是天使投资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4.4 天使投资团体的壮大需要众多天使投资人加盟
    4.5 天使投资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9)二分网络社区挖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二分网络及其社区挖掘
    2.1 二分网络及其社区结构
    2.2 模块度
    2.3 二分网络的社区挖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二分网络社区挖掘
    3.1 二分网络的社区挖掘
    3.2 二分网络模块度
    3.3 蚁群算法
    3.4 算法的框架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关系社区的二分网络社区挖掘
    4.1 多关系社区
    4.2 多关系社区的二分模块度
    4.3 算法的框架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密度的二分网络模块度
    5.1 二分网络模块度
    5.2 二分网络模块度的局限性
    5.3 基于密度的二分网络模块度
    5.4 可靠性与数值非线性规划问题
    5.5 二分模块度的对比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最大团的复杂网络中社区挖掘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复杂网络中社区结构的相关概念
    2.1 复杂网络中的单部顶点图和二部图
    2.2 社区的定义
    2.3 社区中的重叠社区
    2.4 标号传播算法
    2.5 社区模块度的概念
        2.5.1 单部顶点(单部图)网络模块度的计算
        2.5.2 二部图的模块度
    2.6 社区挖掘中的经典算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最大团及其求解研究现状
    3.1 最大团问题概述
        3.1.1 最大团问题的一般描述
        3.1.2 最大团问题的数学描述
    3.2 最大团的研究发展
    3.3 求解最大团问题算法综述
        3.3.1 DAGS算法
        3.3.2 最大团问题的HEWN(hierarchicaledge-weightnetwork)算法分析
        3.3.3 蚁群算法ACO
        3.3.4 GLS算法
        3.3.5 EDA/G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网络的多层与重叠社区的挖掘算法
    4.1 复杂网络的多层社区与重叠社区
        4.1.1 网络社区的多层与重叠结构
        4.1.2 分层挖掘的基本思想
    4.2 社区生成算法
        4.2.1 产生初始社区
        4.2.2 社区的扩展
        4.2.3 算法的框架
    4.3 社区划分的优化
        4.3.1 社区的分裂
        4.3.2 社区的合并
        4.3.3 社区外顶点优化
        4.3.4 移除顶点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空手道俱乐部”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
        4.4.2 “海豚社会”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隶属度传播的社区发现算法
    5.1 隶属度传递的基本思想
    5.2 顶点相似度和转换矩阵
    5.3 社区挖掘算法
    5.4 算法收敛性分析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1 实验1
        5.5.2 实验2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部网络社区挖掘的交叉迭代算法
    6.1 二部网络及其社区挖掘
        6.1.1 二部图及其表示
        6.1.2 二部图模块度
    6.2 基于密度的社区的模块度
    6.3 交叉迭代算法
        6.3.1 交叉迭代算法的基本思想
        6.3.2 寻找二部图中的团
        6.3.3 对社区模块度的优化
        6.3.4 算法的基本框架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研究工作

四、基于Java的网络俱乐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功能磁共振影像的脑网络分析与抑郁症辅助诊断研究[D]. 李永超. 兰州大学, 2021(09)
  • [2]维基百科知识网络结构及编辑行为模式研究[D]. 关希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福州“城市草根”跑团发展过程的动力研究[D]. 陈丽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融媒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于洋.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有组织的休闲徒步旅游者风险感知的研究 ——以石河子为例[D]. 白银霞.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6]公司治理中的社会网络研究——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外文献比较[J]. 李维安,齐鲁骏.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01)
  • [7]震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J]. 杰西卡·蒂斯,陈申,李双才.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 2016(01)
  • [8]新西兰天使投资发展概况及典型案例[J]. 谢成锁.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2016(07)
  • [9]二分网络社区挖掘的研究[D]. 徐永成. 扬州大学, 2015(05)
  • [10]基于最大团的复杂网络中社区挖掘算法研究[D]. 荆诚. 扬州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基于Java的网络俱乐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