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

综合医院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

一、临终关怀服务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付洋,马俊玲,刘雪婷,裴一岩,侯乃峰,丛文静,尹梅[1](2021)在《医养结合背景下医学生临终关怀与死亡态度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终关怀和死亡态度的研究是医养结合内容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质量。通过对哈尔滨医科大学130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临终关怀和死亡态度与医学生参与临终照护工作意愿呈正相关;越了解临终关怀实施过程的医学生对于临终关怀态度越积极;医学生从自身角度会选择或者帮助家人选择临终关怀照护,临终关怀的积极态度的得分越高;能够接受自然死亡的医学生,临终关怀得分相对较高。由此,需要加强医学院校关于死亡态度、生命价值、临终关怀等医学人文方面课程的重视,提升医学生对于临终关怀和死亡的认知,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

林岚,甘霖,吴春艳,董铭[2](2021)在《脑卒中患者姑息护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姑息护理发展历程,脑卒中患者实施姑息护理的时机、实施模式、实施内容、评判标准等。提出对脑卒中患者各阶段均可实施姑息护理,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月治,包红强,吴三纲,孙静[3](2021)在《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和临终关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 2020年10月1日—12月30日对厦门市三级甲等医院150位肿瘤内科护士进行现况调查。结果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总得分(111.61±16.69)分,临终关怀基本知识答题正确率为87.1%,临终关怀哲理与原则的答题正确率为95.3%,疼痛相关知识答题正确率为73.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与工作年限、职称、是否接受过临终关怀培训或教育、是否有照顾临终亲人的经历、临终关怀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相关性(P <0.05)。结论肿瘤内科护士对临终关怀基本知识掌握良好,但缺乏疼痛控制方面的知识。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照护态度积极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当加强医务人员临终关怀教育,提高临终关怀知识,改善临终关怀态度。

李硕,张鑫焱,吕茵茵,赵婧楠,路桂军,沈犁[4](2021)在《综合医院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分析》文中指出通过组建和成立综合医院安宁共同照护团队,制定相应工作流程、评价指标和管理制度,采用自行设计的安宁疗护评估表、心理痛苦温度计量表,对接受安宁共同照护的72例患者进行研究和探讨,发现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提升66.39%,家属对安宁共同照护总体满意度提升69.38%,吗啡使用率提高76.40%,患者不执行心肺复苏同意书签署比例提升93.06%,压疮发生率下降2.74%(P<0.05)。突出揭示了心理痛苦是患者善终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两者呈负相关(r=-3.943)。由此可见,安宁共同照护护理模式可满足生命末期患者的照护需求,减少患者心理痛苦,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是综合医院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有效模式。

李良俊,邬闻文,李兵,李郧萍,田静静,孙东晗,王姗姗,李莉[5](2021)在《十堰市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安宁疗护实践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1]。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安宁和缓医疗、姑息疗法等内涵具有相似之处,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统称为安宁疗护。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50万人死亡,其中约八成,即600万人需要安宁疗护服务,但服务覆盖率仅为1%,居民死亡质量不高,现已成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

吴秀玲[6](2020)在《国内安宁疗护发展状况及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国内安宁疗护的起源、发展状况及安宁疗护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旨在促进我国安宁疗护的发展,从而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杨柳,汪苗,周全[7](2020)在《芜湖市老年人选择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芜湖市老年人选择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选取芜湖市老年人642人,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7.0%的老年人选择了综合性医院临终关怀病房,28.0%选择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6%选择了独立临终关怀机构,仅有11.4%选择老年护理机构。老年人的性别、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对临终关怀机构的选择意愿有显着影响。随着芜湖市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临终关怀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对综合医院配备临终关怀病房存在客观需求,相对于紧张的医疗资源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临终关怀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武源源[8](2019)在《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系变化使人们的临终状态被延长,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临终者在临终阶段较低的生命质量。此外,传统观念的束缚、医疗资源紧张以及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等都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使临终者获得较高的生命质量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基于上海市C机构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访谈了参与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的14位C机构社会工作者、社区医院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医护人员。关注社会工作者在不同的场所,针对不同特点的服务群体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介入重点、实践方式、及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策略。从社会生态理论的视角从社区医院以及社区这两个主要系统展开分析,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工作专业在不同面向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探究上海市C机构开展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首先,社区临终关怀服务要以社区医院为载体,面向临终者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需要,让临终者平静告别。其次,开展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这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延伸。聚焦生死教育,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此外,开展社区临终关怀受到专业团队未发展成形、临终关怀服务技能不足以及服务提供者自身死亡焦虑的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要积极推动“医院-社区-家庭-社工”多方协助平台的建立,并针对临终关怀相关服务者开展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减缓他们的死亡焦虑。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已经成为一项社会需求,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探索构建以专业临终关怀服务为主体,生命教育为基础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有助于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赵登红[9](2019)在《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的建立与设计研究 ——以天津军粮城社区医院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理论基础,它是我国三级划分的医疗卫生体系的末端。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以社区居民对医疗的需求为出发点,研究社区的内涵、社区人们对健康需求的要求、社区医院与各级医院的关联、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以及新型社区医院的新增功能设置的完善等。本文通过五个章节对题目进行探讨。第一章,本文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对象及研究对象的定位,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并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社区医院发展的对比、居民对社区医院功能需求的调研分析以及对社区医院建筑现状的分析,让笔者明确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偏失、孤立、呆板的特点。并结合调研现状总结出了我国社区医院的功能服务模式的几个问题:无法满足多元需求;功能服务配置不标准化;功能服务过于单一性缺乏复合化;使用效率低;六位一体实施的不到位。第三章,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分析研究,得出“五大功能”服务模式的建立与研究。并从六个小结阐述:①以社区健康教育管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②以“社区+各级医疗机构”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③以社区康复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④以社区保健护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⑤以社区康复养老护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⑥对以上“五大功能服务模式”进行体系化、模块化的结合,形成无论从功能服务模式上,还是功能空间体块上都具有模式化,完成一整套的功能体系,形成新型的社区医院。第四章,结合第三章的研究成果,对社区医院的功能配置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建构,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手法。分别从六个小结进行探究:①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下的功能配置及规模类型;②社区医院基础医疗部各功能设计;③社区康复治疗空间的设计:④妇幼保健护理空间的设计;⑤社区养老护理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手法;⑥功能模块之间的组合模式;⑦结合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社区医院复合化设计的研究。第五章根据以上四章的探讨研究,以军粮城社区医院为例做了 一个社区医院设计,分别从以上探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研究:服务模式体系化、功能空间模块化、空间氛围人性化、功能空间多功能性、空间流动性等等。

饶鑫[10](2019)在《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老问题是我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已经难以维持。“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可有效融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为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路径,社会对“医养结合”的呼声也日益突出。由于“医养结合”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其运行模式尚不成熟,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仍然自成系统,“医院不能养老”而“养老院不能看病”是其中的难题。因此,系统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可行性对策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工作。本文以“公立医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养结合”在我国医疗及养老机构的实践为研究基础,以系统分析为统领,采取文献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做法及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系统研究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该模式的特点及问题,论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此为基础,针对我国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合分析,明确其推进“医养结合”的优势及劣势,并结合国家政策及国内外探索的经验,针对其中的行政壁垒限制、医疗资源不足、专职人才不足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适合公立医院发展“医养结合”的路径,即:完善“医养结合”内容体系,多元参与完善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公立医院“医养结合”组织与制度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等途径,实现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综合来看,公立医院可以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导,不断推进与养老机构的融合。其中,推进“在公立医院内开设养老病床,或在传统养老机构中增设立医疗部门”“将部分一级、二级公立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养老护理院”等方式能有效提供全方位、具体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图4幅;表5个;参51篇

二、临终关怀服务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终关怀服务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医养结合背景下医学生临终关怀与死亡态度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目的与方法
    1.1 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医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2.2 不同特征的医学生临终关怀态度量表得分情况
    2.3 影响医学生临终关怀态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4 医学生临终关怀态度总分和死亡态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对于老年患者临终照护的意愿
    3.2 临终关怀接触经历
    3.3 对于自己及家人未来临终关怀的选择
    3.4 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的相关性分析

(2)脑卒中患者姑息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姑息护理的发展历程
    1.1 姑息护理的起源
    1.2 脑卒中姑息护理的现状
2 脑卒中患者实施姑息护理时机
3 脑卒中患者实施姑息护理的模式
    3.1 综合性医院姑息护理
    3.2 专门临终关怀机构姑息护理
    3.3 社区医疗机构和居家姑息护理
4 脑卒中患者实施姑息护理的内容
    4.1 对脑卒中患者的症状护理
    4.2 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支持
    4.3 对脑卒中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4.4 支持脑卒中患者设立生前预嘱
    4.5 对脑卒中患者家属的死亡哀伤教育
5 脑卒中患者实施姑息护理评判标准
    5.1 脑卒中姑息护理照护需求评价工具
    5.2 脑卒中姑息护理照护结果评价工具
    5.3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工具
6 小结

(3)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调查工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知识调查现状
    2.3 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调查现状
    2.4 影响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的多因素分析
    2.5 影响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知识
    3.2 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
    3.3 影响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的因素分析
    3.4 对策与建议
        3.4.1 进一步加强临终关怀知识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
        3.4.2 深化理论研究使临终关怀向深层次发展

(4)综合医院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宁共照模式的构建
    1.1 安宁共照服务流程
    1.2 安宁共照服务内容
    1.3 安宁疗护质量控制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工具及评价指标
        2.2.1 自行设计安宁疗护评估表
        2.2.2 心理痛苦温度计量表
    2.3 调查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安宁共照模式实施前后结果层面指标比较
    3.2 安宁共照模式实施前后过程层面指标比较
    3.3 患者善终结局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3.4 安宁疗护患者善终结局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医院实施安宁共照模式可改善患者善终结局
    4.2 心理痛苦是影响患者善终结局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安宁共照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5 结语

(5)十堰市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1.2.2 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调查表
        1.2.3 资料收集方法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安宁疗护各维度得分及其标准分
    2.2 医护人员安宁疗护态度、知识、行为、评价得分单因素分析
    2.3 护士安宁疗护知信行得分的相关性
    2.4 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安宁疗护态度、知识、行为、评价得分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6)国内安宁疗护发展状况及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宁疗护的概念
2 国内安宁疗护的起源及发展
3 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3.1 综合性医院
    3.2 宁养院
    3.3 社区型安宁疗护模式
    3.4 家庭型安宁疗护模式
    3.5 临终反向关怀模式
    3.6 综合型服务模式

(7)芜湖市老年人选择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操作变量
    (三)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芜湖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机构选择意愿分析
    (二)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机构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讨论和建议
    (一)老年人多层次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临终关怀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三)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8)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临终关怀研究
        1.2.2 国内临终关怀研究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临终关怀
        1.3.2 社区临终关怀
        1.3.3 生命教育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1.4.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方法
        1.5.2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发展与转变
    2.1 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
        2.1.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1.2 临终关怀服务的社会需求
    2.2 临终关怀社会政策的发展
        2.2.1 我国的临终关怀社会政策
        2.2.2 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
    2.3 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与转变
        2.3.1 临终关怀的服务场所由医院逐步转向社区
        2.3.2 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第3章 面向临终者的临终关怀服务:以社区医院为载体
    3.1 社区医院开展社区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3.1.1 社区养老催生社区临终关怀
        3.1.2 公共基础医疗体系的职责要求
    3.2 以院内医务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模式
        3.2.1 侧重临终关怀的社区医院
        3.2.2 第三方提供的督导与补充服务
    3.3 以机构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模式
        3.3.1 侧重老年护理的社区医院
        3.3.2 长期住院老人的关怀服务
第4章 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临终关怀服务的延伸
    4.1 生命教育与临终关怀的关系与内涵
        4.1.1 生命教育是临终关怀思想干预
        4.1.2 生命教育:死亡的可习得性
    4.2 社区生命教育的服务对象
        4.2.1 探访癌症康复期的老人
        4.2.2 社区高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
    4.3 社区生命教育的开展方式
        4.3.1 居家探访的实践方式
        4.3.2 社区高龄老人的关怀服务
第5章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困境与完善策略
    5.1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两种路径
        5.1.1 发展专业化临终关怀服务
        5.1.2 推广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
    5.2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困境
        5.2.1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未建立成形
        5.2.2 专业力量不足导致参与困难
        5.2.3 临终关怀服务相关者的死亡恐惧
    5.3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建议
        5.3.1 搭建“医院-社区-家庭-社工”多方协助平台
        5.3.2 加强生命教育,构建新的生死观
        5.3.3 社会工作倡导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的建立与设计研究 ——以天津军粮城社区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2.1 对象
        1.2.2 意义
    1.3 社区医院的定位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社区医院的定位
        1.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3 全科医生及首诊
        1.3.4 双向转诊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社区医院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2.1 国内社区医院的发展概述
        2.1.1 国内社区医院发展的过程
        2.1.2 国内社区医院发展的类型
        2.1.3 先进社区医院案例分析
    2.2 社区医院的服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2.2.1 国外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
        2.2.2 国外社区医疗机构对当今的启示
        2.2.3 我国社区医院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2.3 我国社区医院建筑现状
        2.3.1 建筑功能服务模块空间单一化
        2.3.2 建筑功能服务模块缺乏体系化
        2.3.3 建筑造型简单化
    2.4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分析—以天津为例
        2.4.1 天津基础医疗资源总体分布
        2.4.2 天津人口分布情况
        2.4.3 天津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
        2.4.4 社区医疗体系整体规划要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社区医院的“五大功能”服务模式的探究
    3.1 以社区健康教育管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1.1 多样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3.1.2 基于网络化的健康管理
    3.2 以“社区+各医疗机构”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2.1 实施管理式医疗服务模式
        3.2.2 与上级医疗机构实施双向转诊
        3.2.3 实施远程医疗服务
        3.2.4 卫生服务站+医疗亭
        3.2.5 与医疗机构资源共享
    3.3 以社区康复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3.1 加强普及康复健康教育
        3.3.2 健全康复设施建设
        3.3.3 与服务站合作的康复治疗
        3.3.4 上门就诊+专车接送
        3.3.5 全科医生+民间郎中
    3.4 以社区保健护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4.1 提供科学的健康保健
        3.4.2 “医院-社区-家庭”全方位的产后保健护理
    3.5 以社区康复养老护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5.1 提倡“医养结合”
        3.5.2 多类型的康复养老护理模式
        3.5.3 与养老机构建立联系的模式
    3.6 “五大服务模块”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与手法
        3.6.1 “五大服务模块”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3.6.2 “五大服务模块”相结合的设计手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下的功能配置及空间设计
    4.1 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下的规模及功能配置
        4.1.1 基于规范下新型社区医院的规模形式
        4.1.2 基础医疗功能配置
        4.1.3 “非医”的服务功能配置
    4.2 “公共功能模块”空间的设计
        4.2.1 门诊大厅的空间设计
        4.2.2 候诊空间的设计
        4.2.3 公共空间设计
    4.3 社区康复治疗空间设计方法
        4.3.1 普通诊室空间设计
        4.3.2 普通康复治疗空间设计
        4.3.3 老人康复治疗空间设计
        4.3.4 儿童康复空间的设计
    4.4 妇幼保健护理的空间设计要点
        4.4.1 妇幼保健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4.4.2 保健诊疗空间内部形态特点
        4.4.3 产后保健护理空间设计
        4.4.4 妇幼保健空间的亲和性设计
    4.5 社区养老护理的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4.5.1 无障碍设计
        4.5.2 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
        4.5.3 护理病房单元
        4.5.4 室外空间环境的营造
    4.6 功能模块之间的空间组织模式
        4.6.1 以街巷为主的组合模式
        4.6.2 以围合庭院为主的组合模式
        4.6.3 以大厅为主的组合模式
    4.7 社区医院功能空间的复合手法分析
        4.7.1 门厅空间与等候休闲空间的复合
        4.7.2 门厅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复合
        4.7.3 养老护理模块的功能空间复合
        4.7.4 健康教育模块的功能空间复合
        4.7.5 康复治疗模块的功能空间复合
        4.7.6 与其他服务设施空间的复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津军粮城社区医院项目的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服务社区概况
        5.1.2 基地周围环境分析
    5.2 建筑设计方案一
        5.2.1 建筑设计理念
        5.2.2 总平面设计
        5.2.3 “五大服务模块”的内部功能空间设计
        5.2.4 “五大服务模块”的复合化设计
        5.2.5 “五大服务模块”的室内设计意向
        5.2.6 室内外的功能关系
    5.3 建筑设计方案二
        5.3.1 总平面设计
        5.3.2 “五大服务模块”的内部功能空间设计
        5.3.3 室内外的功能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成果及对社区医院的展望
文献参考
任务书附录
方案一 图纸附录
方案二 图纸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公立医院探寻“医养结合”道路的缘由
        1.1.1.1 政策变化
        1.1.1.2 竞争压力加大
        1.1.1.3 部分公立医院生存困难
        1.1.2 医养结合的社会需求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与现状
    2.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
        2.1.1 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2.1.2 养老观念变迁
        2.1.3 养老模式多样化
        2.1.4 养老服务层次化
        2.1.5 老龄化下的卫生需求
        2.1.6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
    2.2 开展“医养结合”的社会价值
        2.2.1 “医养结合”是卫生与医保健康发展的需要
        2.2.2 “养老+医疗”为老年人提供多维度保障
        2.2.3 “医养结合”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
        2.2.4 “医养结合”有效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效率
        2.2.5 “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住院难
    2.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2.3.1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供需状况
        2.3.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
        2.3.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类型
    2.4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的问题
        2.4.1 “医养结合”体制不健全
        2.4.2 “医养结合”运行机制不完善
        2.4.3 医疗机构养老供给不足
        2.4.4 医养队伍素养亟待提升
        2.4.5 “医养结合”效益有待提高
第3章 公立医院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状况
    3.1 公立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现状
        3.1.1 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公立医院状况
        3.1.2 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
        3.1.3 公立医院“医养结合”的特点
    3.2 公立医院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
        3.2.1 公立医院资源优势明显
        3.2.2 公立医院专业化水平高
        3.2.3 医养对接快速便捷
        3.2.4 医保提供有效支撑
    3.3 公立医院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挑战
        3.3.1 行政壁垒限制持续发展
        3.3.2 资金匮乏影响服务供给
        3.3.3 专职人员缺乏制约服务水平
        3.3.4 管理水平不高限制服务效率
    3.4 提升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水平的对策
        3.4.1 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
        3.4.2 多元参与提升“医养结合”设施设备水平
        3.4.3 提升“医养结合”从业人员水平
        3.4.4 加强“医养结合”组织与制度建设
        3.4.5 推进公立医院“医养结合”的模式创新
第4章 某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案例实证
    4.1 某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行的基本情况
        4.1.1 “医养”结合,医养联合体不间断服务
        4.1.2 医疗服务供给充足
        4.1.3 医疗护理模式科学规范
    4.2 某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行的效果及启示
        4.2.1 公立医院延伸“医养结合”服务可行性强
        4.2.2 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前景良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临终关怀服务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养结合背景下医学生临终关怀与死亡态度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J]. 付洋,马俊玲,刘雪婷,裴一岩,侯乃峰,丛文静,尹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
  • [2]脑卒中患者姑息护理研究进展[J]. 林岚,甘霖,吴春艳,董铭. 护理学杂志, 2021
  • [3]肿瘤内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 陈月治,包红强,吴三纲,孙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21)
  • [4]综合医院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分析[J]. 李硕,张鑫焱,吕茵茵,赵婧楠,路桂军,沈犁. 医学与哲学, 2021(21)
  • [5]十堰市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李良俊,邬闻文,李兵,李郧萍,田静静,孙东晗,王姗姗,李莉.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21(05)
  • [6]国内安宁疗护发展状况及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J]. 吴秀玲. 全科护理, 2020(21)
  • [7]芜湖市老年人选择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杨柳,汪苗,周全.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D]. 武源源.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9]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的建立与设计研究 ——以天津军粮城社区医院为例[D]. 赵登红.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公立医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 饶鑫.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综合医院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