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HARC DSP芯片的并行加速板性能研究

基于SHARC DSP芯片的并行加速板性能研究

一、基于SHARC DSP芯片的并行加速板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营芳[1](2020)在《调频连续波雷达射频前端与基带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频连续波雷达凭借其测量距离远、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灵活等特点,早期广泛的应用在军事领域。后来随着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雷达的制造成本得以迅速降低,调频连续波雷达开始广泛应用于汽车防撞、机场跑道异物检测、小型民用无人机探测等民用行业。本文以调频连续波雷达探测小型民用无人机为背景,分别研究和设计了一款基带信号处理板与一款调频连续波雷达射频前端电路板。(1)采用DSP+FPGA构架,研究和设计了一款运算能力强、传输数据快的基带信号处理板。DSP芯片TMS320C6678运行速度高、运算能力强,可用于复杂函数的运算;FPGA芯片XC7K325TFFG900输入输出接口多、可编辑资源丰富,可用于逻辑控制、时序控制、数据传输以及预处理算法的实现。为DSP和FPGA分别配备4片和2片DDR3存储器芯片,从而分别提供4GB和2GB的存储空间。使用SRIO接口作为DSP与FPGA之间的数据快速传输接口,其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以达到20Gbps。对基带信号处理板的供电需求和上电时序要求进行分析,设计了电源电路。对基带信号处理板的时钟信号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了时钟电路。最后,完成了基带信号处理板的原理图和PCB版图的设计,并完成了实物的加工。该基带信号处理板具有高性能的运算能力和快速的数据传输能力,可以满足系统要求。(2)研究和设计了一款相位噪声低、输出功率高、探测距离远的调频连续波雷达射频前端电路板。该射频前端电路板主要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选用锁相环作为发射机的频率源,并对其工作原理、噪声以及链路增益进行详细分析;选用零中频方案作为接收机的设计方案,并对接收机电路进行详细分析。本文设计了一款调频连续波雷达射频前端电路板,并将其发射机在ADIsim PLL软件中进行设计与仿真,由仿真结果可知,其环路带宽为264k Hz,相位裕度为45.75?,相位噪声为-85d Bc/Hz@10KHz,并且可以产生扫频带宽为50MHz、扫频时间为200us的锯齿波形调频连续波信号。对该射频前端电路板进行加工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射频前端电路板可以产生所需要的锯齿波形调频连续波信号,然而,输出功率较低,仅为-0.29d Bm。为了提高射频前端电路板的输出信号功率,增加了功率放大方案,并设计了上电时序控制电路。最后,将最终射频前端电路板进行加工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射频前端电路板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31.55d Bm,满足设计的各项指标。本次设计的基带信号处理板不仅可以用于探测小型民用无人机的调频连续波雷达,还可以用于车载雷达、手势识别、图像处理等应用中,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同样,本次设计的射频前端电路板不仅可以用于探测小型民用无人机,还为液位测量、自动驾驶、机场跑道异物检测提供了实现方案。

朱发强[2](2018)在《基于多核DSP的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红外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中需要实时处理的数据量及处理的复杂度急剧增大,传统的基于单核DSP的系统难以满足数据处理实时性的需求,基于多核DSP的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成为红外成像应用领域中的一项研究热点。本文针对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需求,对TMS320C6678多核DSP在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中的软硬件应用设计展开了相应的研究。文章的研究工作如下。本文分析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对于数据采集、处理和输出的需求,确定了多核DSP+FPGA的系统硬件设计结构。然后按照功能将系统硬件分为电源、时钟、存储、通信、调试和图像输入输出子模块,根据接口形式、通信协议、输入输出(I/O)电压、时钟频率以及总体功耗选择合适的器件,参考器件手册完成了基于多核DSP的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SYS/BIOS和核间通信(IPC)软件组件,本文在多核DSP上并行实现了一种红外弱小目标检测算法,文章先对算法的数据处理任务进行分割,并将分割后的任务模块分配到不同的DSP核上,然后为不同DSP核设计程序,以处理分配到的任务并实现核间通信和同步,同时解决了缓存一致性的问题。文章也将相同的算法移植到了单个DSP核上,对比分析多核并行和单核串行执行相同任务的时间特性,提出了多核并行程序的设计原则。为了使系统硬件在上电之后即可自动加载并执行应用程序,本文将CCS输出的多个DSP核的可执行文件制作成可以被ROM引导加载器(RBL)识别的一个引导镜像,并烧写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实现了多核DSP通过SPI接口引导的方案。本文研究设计了基于多核DSP的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硬件电路,实现了系统中多核DSP的引导并改进了引导镜像的制作流程,同时基于SYS/BIOS和IPC软件组件在多核DSP上并行实现了一种红外弱小目标检测算法,通过多核并行加快了算法的执行速度,提升了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实时性。

李冰[3](2017)在《基于红外全景搜索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的发展需求,进行红外全景搜索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搭建和硬件平台实现;基于图像特点和应用场景,提出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移植目标检测算法在多核DSP上并行实现;根据系统全景实时显示的需求,完善了图像配准融合方法;编写主机端软件功能和界面。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1.搭建了FPGA进行逻辑控制、多核DSP实现运算的硬件处理平台。根据系统指标要求对FPGA和多核DSP完成选型,进而实现FPGA对光纤、以太网口模块的逻辑功能设计,以及多核DSP交叉中断、EMIF接口和硬件BOOT存储器等模块设计。2.针对该系统典型的应用场景下的环境因素,以及输出图像部分重叠的特点,提出高实时和鲁棒性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首先对比多类图像预处理方法,经验证高帽变换效果最显着;然后分析了静态背景下的运动目标特征,采用帧差法,结合基于灰度等级的自适应阈值区域生长,最终实现目标的完整检测。深入研究多核DSP并行处理机制,充分考虑硬件资源和制约算法性能的因素,移植实现满足实时性要求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3.分析现有图像配准融合方法不足之处,联系系统显示效果和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图像配准融合方案。本文算法由自适应阈值的Harris角点检测实现特征集的构建,之后实现图像配准,再实现像素级图像融合,最终完成图像的无缝拼接。经主机端显示界面应用,本算法确实可行有效。

李乔博[4](2016)在《基于Stewart平台的微振动控制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航天器微振动干扰是影响航天器的指向精度和观测分辨率的重要因素。由于航天器力学环境极为复杂和特殊,而且振动微小,控制难度很大。同时,太空使用环境对振动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都有特殊而严格的要求。国内外针对微振动干扰的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措施,包括各种主被动隔振方案。本文基于Stewart平台,研究了一种微振动主动隔振系统,对有效载荷进行多自由度振动主动控制。通过对隔振平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建立了Stewart隔振平台的控制模型,采用以DSP为核心的控制器,利用自适应主动控制算法进行主动控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隔振平台对轴向方向干扰和转角方向干扰的隔振性能。本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于现有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微振动技术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对基于Stewart平台的微振动隔离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提出了一种立方体结构的Stewart平台,其具有正交对称,作动器之间的耦合最小的优点。详细求解了一般Stewart平台的运动学,包括其反解,和具有重要意义的雅克比矩阵的推导过程。并针对立方体结构的Stewart隔振平台,得到了其杆长与平台姿态的雅克比矩阵。介绍了基于频响函数的子结构综合法的基本内容,并利用该方法求解了Stewart隔振平台的动力学,建立了隔振平台的传递特性。基于以上理论分析,采用压电驱动作动器为主动控制元件,设计搭建了一个立方体主动隔振平台。第三章:研究Stewart隔振平台的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采用Fx-LMS算法抵消干扰,对平台进行主动控制。介绍了所使用的自适应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最小均方根理论,归一化的改良LMS算法,Fx-LMS算法原理和系统辨识的原理。并结合求出的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对混频,随机干扰进行了仿真,验证自适应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干扰。第四章:针对航天器微振动隔离环境的要求,选择了OMAP-L138DSP芯片为核心的控制板作为主动控制处理器。介绍了所使用的OMAP-L138控制板的性能和参数,编写了基于Fx-LMS的主动控制算法,对A/D,D/A,系统辨识,主动控制模块进行了测试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DSP板卡可以有效地对干扰进行主动控制。第五章:搭建Stewart隔振平台,以测试平台对干扰的主动控制效果。介绍了主动隔振实验所需的设备并对实验布置进行了说明。测试了实验场地的背景噪声,结果表明背景振动满足实验要求,微振动实验有足够的信噪比。验证了隔振平台6个压电棒的增益以及对应的频带宽度,接着通过压电棒控制输入来校正压电棒与隔振平台雅克比矩阵。对Stewart隔振平台进行的主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在Z轴向方向上,对20Hz-100Hz内的具有代表性的单频有24dB以上的衰减,对20Hz-60Hz带宽的随机激励有6.98dB的衰减,对于30Hz和70Hz的混频隔振性能良好。对于绕X轴转角方向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单频干扰有14dB以上的衰减。第六章: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等。

谢俊[5](2014)在《基于TMS320C6678的细胞图像识别并行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的自动检测仪器不断涌现,推动了临床检验的智能化发展,提高了检验速度和检验结果的科学性。论文以全自动沉渣分析仪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其细胞自动分类计数原理基础上,集合高性能多核DSP技术,展开嵌入式硬软平台设计技术和多核并行处理技术研究。论文选择TI Keystone架构高性能多核DSP处理器TMS320C6678作为细胞图像处理硬件平台核心,设计了嵌入式硬件平台,包括芯片外围设计、千兆以太网接口设计、扩展存储器设计。结合硬件平台论述了软件编程优化关键技术。分析了细胞图像处理流程时耗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核间通信和队列核间存储的多核流水并行算法,方法同时采用特征计算和目标识别处于同一流水级的并行设计解决了特征计算和目标识别核间通信开销和片上存储受限问题。设计基于多核DSP C6678的细胞图像处理流水并行实现方法,改善了多核运行效率。最后,研究了DSP SYSBIOS编程机制原理,利用多核多线程、IPC核间同步和通信、嵌入式TCP/IP通信技术实现了嵌入式多核细胞图像处理软件,构建了原型样机。基于原型样机,设计了通信协议及通信数据格式,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是可行的、有效、可靠的,并且基于TMS320C6678的显微镜细胞识别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有很大提升。

卜祥飞[6](2010)在《基于DSP的网络并行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实时信号处理、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并行计算机的出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给解决办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行计算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开发。传统地,串行计算是指在单个计算机上执行相应的操作,CPU逐个使用一系列指令解决问题。并行计算是相对于串行计算来说的,是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并行即流水线技术,而空间上的并行则指用多个处理器组成阵列并发的执行计算。但是阵列处理器在计算功能的增强和扩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多DSP并行计算系统,以解决当今日益复杂的实时计算问题及阵列处理机在计算功能的扩展上的瓶颈。该方法采用ADI公司的Blackfin系列开发板作为处理器,用以太网作为传输媒介,采用实时性较好的UDP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其中服务器端采用性能强大的ADI BF548开发板,其中移植了uclinux操作系统来进行全局的任务调度,客户端采用了ADI公司提供的BF538开发板,并采用其内置的VDK实时操作系统内核进行数据计算。通过矩阵乘法运算和求解矩阵特征值两个实例对并行计算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然后将多处理器并行系统与单个处理器系统的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单节点处理机的运算速度相比,多节点处理机在并行效率没有明显降低和网络延迟较低的情况下运算速度有明显提高。本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为解决大量实时性数据的速度处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李悦丽[7](2008)在《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能够获得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的高分辨雷达图像,是提高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精度的有效途径。然而,SAR成像末制导需解决以下问题:1)SAR图像的方位分辨率在沿平台航向的前斜视区域会迅速下降;2)导弹的机动飞行偏离理想运动轨迹,带来严重的运动误差使图像质量恶化;3)SAR实时成像需要大运算量和存储量,而弹载平台信号处理机难以满足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弹载SAR成像技术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了弹载SAR大斜视角高分辨成像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位向非线性CS算法,解决了时域线性距离走动校正(RWC)带来的聚焦深度问题,分辨率1m时成像斜视角可达50°以上。基于大斜视角SAR成像几何关系,研究了RD类和CS类算法,分析了瞬时斜距模型的近似误差和回波频域解耦合的残余相位误差,指出提高算法性能的关键在于:三次距离偏移量的补偿和二次距离压缩(SRC)的精度。通过理论推导证明:时域线性RWC可减小解耦合误差,但校正到同一距离门的目标存在随方位偏移线性变化的调频率误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先补偿三次距离偏移,再引入改进非线性扰动方程补偿调频率误差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ANCS算法成像分辨率高,聚焦深度和成像处理角更大。2、研究了匀加速平台的SAR成像及运动补偿方法,提出了一种二维频域补偿匀加速度的改进RD算法,提高了目标分辨率和峰值旁瓣比;并结合对比度最优法,给出了通用的匀加速平台SAR成像和运动补偿流程。首先,基于考虑三方向匀加速度的瞬时斜距模型和回波信号的多普勒历程,指出匀加速运动补偿的重点应为航向速度误差和视线位移误差;随后,给出了改进的RD和SPECAN算法,分别在距离徙动校正和方位聚焦处理中修正滤波函数,并在SPECAN成像后补偿了匀加速度带来的几何失真,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简单,有效;在距离频域补偿视线位移误差,结合对比度最优法,给出了通用的成像运动补偿流程,并通过机载SAR飞行试验数据进行了成像验证。3、研究了弹载雷达的前视成像技术,基于多通道解卷积原理,提出一种单脉冲雷达解卷积前视成像新方法,仿真试验表明:在DBS失效的航向附近,解卷积图像的角分辨率比实孔径图像提高约10倍。针对条带式SAR图像的方位分辨率在前斜视区域迅速下降的问题,给出了导弹俯冲段DBS成像的信号处理参数选择准则,分析了方位分辨率的变化趋势;在DBS成像盲区,利用单脉冲雷达和差通道的准互质性提高前视图像角分辨率,并提出考虑天线方向图截断形状的解卷积器设计方法,可有效降低信噪比损失。4、研究了弹载SAR信号处理机的设计技术,设计了适宜弹载SAR成像的多DSP信号处理机结构,基于通用DSP芯片TS201,提出了SAR成像流程映射和算法优化的方法。根据典型通用DSP的特点和成像需求,设计了三种弹载SAR多DSP信号处理机结构,以匀加速平台SAR成像流程为例,基于TS201给出了从算法到结构的映射方法,提出了实时成像中关键步骤优化的具体方法;最后,基于主从式信号处理机结构,实现了弹载DBS成像信号处理机。

聂韬[8](2008)在《基于StarFabric总线的实时信号处理卡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航空电子系统的任务量日益庞大,系统对信号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大容量的数据、高度复杂的算法和实时运算速度。因此,基于高速传输总线技术的实时信号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及实现对目前的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航空电子系统中多种机载传感器的实时信号处理而设计,其设计的关键是: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和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设计采用基于StarFabric总线的分布式多DSP并行处理结构,通过采用StarFabric交换互联技术来解决板间大数据量通信,利用多个DSP并行处理来实现强信号处理能力。信号处理卡的完整设计流程包括方案设计、原理图设计、PCB设计、FPGA逻辑设计与调试、DSP底层程序开发与调试等。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完成了基于StarFabric总线的实时信号处理卡的原理图设计,主要包括DSP、FPGA、SDRAM、DPRAM、FLASH、CPCI接口电路、StarFabric接口电路、JTAG电路、电源电路以及时钟电路等。其次,本文利用TI公司的DSP集成开发环境CCS完成了信号处理卡的DSP底层程序设计与开发,并通过与综合化核心处理机(ICP)中的数据处理模块之间的通信且在FPGA逻辑的配合下完成了DSP底层程序的调试工作,实现了板内各DSP之间的全互连通信以及DSP与外部模块之间的两条通信链路。最后,本文在此信号处理卡上实现了合成孔径雷达RD成像算法,获得了成像结果,验证了本信号处理卡的软硬件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信号处理卡能够满足当前一些信号处理对高速、实时处理的要求,可以广泛应用于实时信号处理领域。

郝春远[9](2007)在《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语音和音频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对语音编解码系统性能评价的方法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语音质量评价从主体上讲,可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是以人为主体来评价语音的质量,但要对日益庞杂的系统输出语音进行主观测评,工作量巨大。因此,研制灵活、方便、快捷、可靠的语音质量评价系统极其必要。客观评价是指用机器自动判别语音质量,不受条件限制和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应用灵活,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测试结果也便于直接比较,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介绍语音音质客观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ITU-T最新建议标准P.862中的PESQ算法,提出了基于PESQ算法的语音音质客观评价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案。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1)介绍了核心算法PESQ和核心处理器芯片TMS320VC33;(2)根据需求来设计系统,决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工作模式,确定各个模块功能和各种模式工作流程;(3)数据采集:包括前置放大,前置滤波,后置放大,CODEC的设置与使用;(4)数据处理:包括DSP核心部分及片内外设在本系统中的使用及DSP与CODEC的数据传输;(5)数据存储:包括无等待外存SRAM的扩展及存代码和码本的FLASH的应用;(6)系统设计的一些问题,包括符合各模块要求的供电系统的设计,原理图及PCB的设计,系统控制及电平匹配等。

王继胜[10](2008)在《小平台剖面声纳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民用堤坝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对高分辨率剖面声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水下探测的重要手段,高分辨率剖面声纳在水库、航道测淤、堤坝管涌空洞检测、海底油气管线定位、海底浅地层分层、沉船等水下掩埋物体探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当前浅地层剖面声纳多为大型拖曳式探测方式,为了使得剖面声纳能够近距离探测目标区域,减小剖面声纳系统体积、重量使其搭载水下机器人等小平台可以作为水下目标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家“863计划”“堤坝安全检测水下机器人”与“海底石油管线外检测”项目中两型小平台高分辨率剖面声纳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主要应用背景开展的。提出了一种基于IP互连的分布式并行声纳信号处理系统,并围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了一系列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并行处理系统的性能分析研究,并行互连拓扑网络结构研究,基于交叉开关的二维环网结构研究;在上述并行处理互连网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DSP节点的剖面声纳并行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提出适合该系统结构的任务并行处理策略;然后,在剖面声纳信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的影响因素、脉冲压缩的旁瓣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组合窗与谱修正相结合的加权处理方法。最后,以所设计的两型小平台剖面声纳根据实际的验证和探测需求,分别进行了水池、水槽及外场海试等试验研究。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解决了小平台剖面声纳系统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缩小剖面声纳系统的体积,使其能够搭载到小平台载体上进行堤坝、海底管线等目标的近距离探测与搜索。2.指出当前并行声纳信号处理系统的一些弊端,研究出新颖的适合多DSP并行处理系统的互连拓扑网络,建立一种新型声纳阵列信号并行处理系统,进而提出一种通用型声纳阵列信号处理平台结构—软件声纳。3.研究了并行处理系统中节点数据通信问题,提出了在剖面声纳并行处理系统中常用的多节点广播式数据通信协议,使其更适应于剖面声纳系统匹配滤波脉冲压缩时参考信号的统一分配。4.解决线性调频脉冲信号的脉冲压缩旁瓣对剖面声纳小目标探测的影响问题,综合各种旁瓣抑制方法进行工程实现,用已建立的剖面声纳系统进行分辨力验证试验。本文所提出的系统结构和处理算法方面的改进,只是解决了小平台剖面声纳的某些方面的问题,为了使小平台剖面声纳在水下探测、资源开发等领域广泛的应用,需要声纳硬件系统设计与软件算法开发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基于SHARC DSP芯片的并行加速板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SHARC DSP芯片的并行加速板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频连续波雷达射频前端与基带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频连续波雷达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基带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射频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调频连续波雷达的理论分析
    2.1 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结构
    2.2 调频连续波雷达的工作原理
        2.2.1 测距测速理论分析
        2.2.2 测角理论分析
    2.3 射频前端频率源的工作原理
        2.3.1 锁相环工作原理分析
        2.3.2 链路计算与噪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带信号处理板的研究与设计
    3.1 基带板总体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3.1.1 基带板基本技术指标
        3.1.2 基带板的总体方案
    3.2 芯片选型
        3.2.1 DSP的选型
        3.2.2 FPGA的选型
        3.2.3 其它芯片的选型
    3.3 系统电源的分析与设计
        3.3.1 系统功耗分析
        3.3.2 电源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3.4 时钟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3.4.1 时钟信号需求分析
        3.4.2 时钟芯片选型
        3.4.3 时钟电路设计
    3.5 基带信号处理板的设计与测试
        3.5.1 基带板的设计与实现
        3.5.2 电源电路的调试与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频连续波雷达射频前端的研究与设计
    4.1 射频前端总体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4.1.1 射频前端技术指标分析
        4.1.2 射频前端的总体方案
    4.2 射频前端发射机的研究与设计
        4.2.1 频率源器件选型
        4.2.2 锁相环链路的仿真与设计
    4.3 发射机功率放大部分的研究与设计
        4.3.1 驱动放大器芯片选型
        4.3.2 功率放大器芯片选型
        4.3.3 上电时序控制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4.4 射频前端接收机的研究与设计
        4.4.1 接收机系统方案
        4.4.2 下变频芯片选型
    4.5 收发机芯片配置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4.6 射频前端的版图设计与实物测试
        4.6.1 功分器设计
        4.6.2 第一块射频前端电路板的设计与测试
        4.6.3 第二块射频前端电路板的设计与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多核DSP的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核DSP芯片发展现状
        1.2.2 多核DSP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TMS320C6678多核DSP相关技术研究
    2.1 TMS320C6678多核DSP内部结构
        2.1.1 C66x核的结构
        2.1.2 多核并行结构
    2.2 实时软件组件技术简介
        2.2.1 SYS/BIOS操作系统
        2.2.2 核间通信组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核DSP的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 电源模块设计
        3.2.1 电源需求分析
        3.2.2 电源模块设计方案
        3.2.3 CVDD电路设计
    3.3 时钟模块设计
        3.3.1 时钟需求分析
        3.3.2 时钟模块设计方案
    3.4 存储子系统设计
        3.4.1 FPGA配置芯片电路设计
        3.4.2 DSPDDR3存储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3.4.3 DSP连接NANDFlash电路设计
    3.5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5.1 Ethernet接口电路设计
        3.5.2 SRIO接口电路设计
        3.5.3 UART接口电路设计
    3.6 JTAG电路设计
    3.7 视频输入和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多核DSP软件设计及引导
    4.1 多核并行模型
    4.2 红外告警算法多核并行设计及实现
        4.2.1 目标检测算法说明
        4.2.2 多核并行方案设计
        4.2.3 算法并行运行实现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SYS/BIOS和IPC的软件优化
    4.4 多核DSP的引导
        4.4.1 多核DSP的引导原理
        4.4.2 多核DSP通过SPI引导的实现
        4.4.3 引导镜像制作流程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红外全景搜索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 红外全景搜索成像系统
        1.3.2 多核数字信号处理器
        1.3.3 并行处理技术
        1.3.4 运动目标检测
        1.3.5 图像配准和拼接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红外全景搜索系统信号处理硬件平台
    2.1 全景搜索系统整体构成
    2.2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2.2.1 系统需求
        2.2.2 并行架构设计
        2.2.3 DSP芯片选型
        2.2.4 FPGA芯片选型
    2.3 信号处理系统硬件实现
        2.3.1 多核DSP功能模块设计
        2.3.2 FPGA逻辑控制设计
    2.4 主机全景显示
    2.5 小结
3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3.1 红外图像的预处理
        3.1.1 空间滤波器
        3.1.2 高斯低通滤波
        3.1.3 基于小波变换的滤波
        3.1.4 形态学滤波
        3.1.5 预处理方法实验对比
    3.2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2.1 背景减法
        3.2.2 帧间差法
        3.2.3 光流场法
    3.3 运动目标检测实现
        3.3.1 初始目标位置确定
        3.3.2 自适应阈值方法
        3.3.3 区域生长
        3.3.4 运动目标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图像配准和融合
    4.1 图像配准
        4.1.1 基于图像灰度的配准方法
        4.1.2 基于变换域的图像配准
        4.1.3 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
    4.2 图像融合
        4.2.1 图像融合分类
        4.2.2 像素级的图像融合
    4.3 图像拼接实验
        4.3.1 图像拼接实现流程
        4.3.2 实验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运动目标检测多核DSP实现
    5.1 算法硬件移植
    5.2 优化实现
        5.2.1 硬件加速优化
        5.2.2 编译器优化
        5.2.3 算法优化
    5.3 运动目标检测
        5.3.1 多核DSP流水线实现
        5.3.2 多核DSP并行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主机端图像拼接及全景显示
    6.1 图像实时接收和缓存
    6.2 图像拼接效果显示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Stewart平台的微振动控制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隔振技术研究现状
        1.2.1.1 被动隔振
        1.2.1.2 半主动隔振
        1.2.1.3 主动隔振
        1.2.2 Stewart平台研究现状
        1.2.3 作动器的选择
        1.2.4 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
        1.2.5 振动主动控制器的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Stewart隔振平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立方体结构的Stewart平台
    2.3 Stewart平台的运动学建模
        2.3.1 Stewart平台的姿态描述和旋转矩阵
        2.3.2 Stewart平台的运动学反解
        2.3.3 Stewart平台的雅克比矩阵
        2.3.4 立方体结构Stewart平台的雅克比矩阵
    2.4 Stewart隔振平台的机械结构
        2.4.1 Stewart隔振平台的弹性铰结构
        2.4.2 Stewart隔振平台的连接部件
        2.4.3 Stewart隔振平台的基础平台和载荷平台
        2.4.4 Stewart隔振平台的装配
    2.5 Stewart隔振平台的动力学建模
        2.5.1 基于频响函数的子结构综合法
        2.5.2 载荷平台和基础平台子结构建模
        2.5.3 压电驱动支腿子结构建模
        2.5.3.1 支腿轴向阻抗
        2.5.3.2 支腿横向阻抗
        2.5.3.3 单个支腿总体阻抗
        2.5.3.4 六个支腿总体阻抗矩阵
        2.5.4 基于子结构法的整个Stewart平台的频响函数
    2.6 子结构综合法和有限元法对于Stewart隔振平台建模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算法在Stewart隔振平台主动隔振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自适应Fx-LMS算法的基本理论
        3.2.1 LMS最小均方根算法理论
        3.2.2 归一化LMS算法
        3.2.3 Fx-LMS自适应算法原理
        3.2.4 系统辨识过程
    3.3 立方体Stewart平台自适应控制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OMAP-L138的Stewart隔振平台的控制系统
    4.1 引言
    4.2 OMAP-L138平台概况
    4.3 OMAP-L138控制板系统
        4.3.1 DEC138 控制板简介
        4.3.2 OMAP-L138硬件介绍
        4.3.3 DEC138 控制板核心部分设置
        4.3.3.1 时钟初始化
        4.3.3.2 EMIF模块设置
        4.3.3.3 定时器设置
        4.3.3.4 DSP中断的配置
        4.3.3.5 AD模块的配置
        4.3.3.6 EDMA模块配置
        4.3.3.7 DA模块配置
    4.4 利用DEC138 板卡进行的测试和算法仿真
        4.4.1 控制板的A/D功能测试
        4.4.2 控制板的D/A功能测试
        4.4.3 利用控制板进行的实时滤波功能检测
        4.4.4 利用控制板进行的控制通道辨识算法的仿真
        4.4.5 利用控制板进行的主动控制算法的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tewart隔振平台的主动控制实验与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布置与设备
    5.3 实验测试
        5.3.1 背景测试
        5.3.2 隔振平台6个压电棒的增益与雅克比矩阵修正
        5.3.3 Z方向单频和随机以及扫频干扰下平台控制性能
        5.3.3.1 Stewart平台对于Z方向单频和混频干扰的主动控制实验
        5.3.3.2 Stewart隔振平台对于Z方向随机激励干扰的主动控制实验
        5.3.4 Stewart隔振平台对于绕X转角振动控制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基于TMS320C6678的细胞图像识别并行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医学图像识别系统现状
        1.2.2 嵌入式系统发展概况
    1.3 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细胞图像嵌入式识别系统硬件设计
    2.1 芯片选型及概述
        2.1.1 芯片选型
        2.1.2 芯片概述
    2.2 硬件平台设计方案
    2.3 扩展存储模块设计
        2.3.1 DDR3 存储模块设计
        2.3.2 FLASH 存储器设计
    2.4 以太网接口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核 DSP TMS320C6678 编程基础
    3.1 基于 C66x 核的代码优化方法
        3.1.1 C66x 内核特点
        3.1.2 TI DSP 常用优化方法
        3.1.3 C66x 浮点优化
        3.1.4 C66x 矩阵优化
    3.3 增强型直接存储器访问(EDMA3)
        3.3.1 EDMA3 简介
        3.3.2 参数 RAM(PaRAM)
        3.3.3 EDMA3 传输分类
        3.3.4 乒乓传输机制
    3.4 SYS/BIOS IPC 多核编程技术
        3.4.1 Notify 通信
        3.4.2 MessageQ 通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胞图像多核 DSP 并行处理算法
    4.1 常用多核并行处理方法
        4.1.1 主从并行模式
        4.1.2 流水并行模式
        4.1.3 提高并行效率原则
    4.2 细胞图像识别系统并行性分析
        4.2.1 细胞图像识别系统算法分解
        4.2.2 模块测试与并行性分析
        4.2.3 细胞图像识别流水并行设计
    4.3 改进的流水并行设计
        4.3.1 核间通信和存储设计
        4.3.2 特征和识别并行化设计
        4.3.3 流水并行任务分配改进设计
    4.4 细胞图像识别流水并行实现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核 DSP 的细胞图像识别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
    5.2 嵌入式 TCP/IP 通信设计与实现
        5.2.1 NDK 网络套件概述
        5.2.2 TCP 协议套接字
        5.2.3 图像通信协议设计
        5.2.4 DSP 嵌入式 TCP/IP 的多任务实现
    5.3 多核编程
        5.3.1 Core0 管理核编程
        5.3.2 其它处理核编程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DSP的网络并行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对并行计算研究的发展趋势
        1.2.1 并行计算的现状
        1.2.2 国外重点研究领域
        1.2.3 国内研究现状及薄弱环节
    1.3 本论文的工作
第二章 并行计算的机制
    2.1 并行计算概述
    2.2 并行处理系统及其分类比较
    2.3 并行处理系统的模型
    2.4 并行算法及其衡量标准
第三章 DSP 及 ADI BLACKFIN 开发板介绍
    3.1 DSP 芯片与通用处理器
    3.2 ADI BF538 开发板
        3.2.1 ADI BF538 开发板性能
        3.2.2 ADI BF538 系统结构原理
    3.3 ADI BF548 开发板
        3.3.1 ADI BF548 开发板性能
        3.3.2 ADI BF548 系统结构原理
第四章 网络并行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网络并行计算系统原理
    4.2 操作系统移植准备
    4.3 服务器端操作系统移植的实现过程
        4.3.1 引导加载程序U-BOOT 移植
        4.3.2 内核映像文件移植
    4.4 客户端端操作系统移植的实现过程
    4.5 并行计算系统整体设计结构
    4.6 网络并行计算系统软件实现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并行系统性能测试实验
        5.1.1 矩阵乘法并行运算
        5.1.2 矩阵特征值并行求解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实验结论
第六章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展望
    6.1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6.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开展弹载SAR成像技术研究的历史背景
    1.2 SAR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弹载SAR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1.3.1 前斜视SAR成像算法的研究现状
        1.3.2 机动平台成像算法研究现状
        1.3.3 SAR实时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工作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弹载SAR大斜视角高分辨成像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大斜视角SAR成像的几何关系
        2.2.1 大斜视角成像的几何坐标系
        2.2.2 斜视SAR成像的分辨率
    2.3 大斜视角SAR成像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
        2.3.1 瞬时斜距模型近似处理及误差分析
        2.3.2 二维频域解耦合处理
        2.3.3 解耦合残余相位误差的补偿
    2.4 大斜视角SAR成像的大场景聚焦性能
        2.4.1 多普勒参数随测绘带宽度的变化
        2.4.2 方位向频谱扩展法
        2.4.3 方位向划分子孔径法
        2.4.4 时域线性RWC处理
    2.5 改进方位向NCS大斜视角高分辨SAR成像算法
        2.5.1 改进方位向NCS算法原理
        2.5.2 成像仿真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匀加速运动平台的SAR成像和运动补偿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机动条件下弹载SAR成像的几何关系
        3.2.1 匀加速平台中心参考点的瞬时斜距模型
        3.2.2 匀加速平台成像的聚焦深度
        3.2.3 机动平台点目标的多普勒历程
    3.3 匀加速运动平台SAR成像算法
        3.3.1 二维频域补偿匀加速度的距离-多普勒算法
        3.3.2 频谱分析算法快速成像
    3.4 结合自聚焦技术的运动补偿方法
        3.4.1 匀加速度运动补偿的通用方法
        3.4.2 对比度最优法
        3.4.3 通用的成像和运动补偿流程
        3.4.4 机载SAR实测数据的成像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载雷达前视成像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环形扫描模式下的DBS成像技术
        4.2.1 环形扫描模式下目标回波的多普勒参数
        4.2.2 弹载SAR俯冲段DBS成像
        4.2.3 DBS成像仿真试验
    4.3 多通道解卷积前视成像技术
        4.3.1 多通道解卷积模型
        4.3.2 解卷积算子的求解
        4.3.3 解卷积算子的性能分析
    4.4 单脉冲雷达和差通道解卷积成像仿真试验
        4.4.1 前视解卷积成像仿真试验
        4.4.2 解卷积前视成像应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弹载SAR信号处理机的设计
    5.1 引言
    5.2 多DSP信号处理机的结构
        5.2.1 主从式多DSP处理机结构
        5.2.2 串行流水式多DSP处理机结构
        5.2.3 通用型簇式多DSP处理机结构
    5.3 SAR成像算法的工程化
        5.3.1 SAR成像流程的结构映射
        5.3.2 SAR成像步骤的优化
    5.4 信号处理机的硬件设计技术
        5.4.1 DSP的选型技术
        5.4.2 FPGA/CPLD技术
        5.4.3 处理机的总线技术
        5.4.4 高速PCB技术
        5.4.5 弹载DBS信号处理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8)基于StarFabric总线的实时信号处理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方向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模型
    2.1 系统主要功能与技术要求
    2.2 并行处理技术
        2.2.1 处理单元的选择
        2.2.2 并行处理机网络结构
        2.2.3 任务分配和并行算法
    2.3 总线技术
        2.3.1 总线技术发展概述
        2.3.2 StarFabric总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芯片选型
        3.1.1 DSP芯片选择
        3.1.2 FPGA芯片选择
    3.2 系统硬件实现方案
        3.2.1 多DSP互连方案选择
        3.2.2 系统原理框图
    3.3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3.3.1 DSP核心电路设计
        3.3.2 外部总线接口设计
        3.3.3 FPGA核心电路设计
        3.3.4 时钟电路设计
        3.3.5 电源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SP底层程序开发
    4.1 开发工具
    4.2 DSP的自举引导
    4.3 DSP初始化
    4.4 DSP数据通信设计
        4.4.1 DSP之间数据通信
        4.4.2 J4链路数据通信
        4.4.3 J3链路数据通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应用
    5.1 DSP底层程序调试
        5.1.1 DSP之间通信调试
        5.1.2 J3链路通信调试
        5.1.3 J4链路通信调试
    5.2 系统在SAR成像中的应用
        5.2.1 距离多普勒成像算法
        5.2.2 具体实现方案
        5.2.3 成像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应用背景
    1.2 语音质量评价方法的分类
    1.3 论文工作及结构
第二章 PESQ算法及TMS320VC33简介
    2.1 PESQ算法简介
        2.1.1 语音的感知机理
        2.1.2 PESQ算法原理分析
    2.2 TMS320VC33简介
        2.2.1 DSP简介
        2.2.2 TMS320VC33简介
第三章 系统的整体介绍
    3.1 系统结构
    3.2 系统的工作模式
第四章 数据采集
    4.1 模拟部分
        4.1.1 前置放大器
        4.1.2 滤波电路
        4.1.3 后置放大器
    4.2 声码器部分
        4.2.1 AIC23介绍
        4.2.2 AIC23的软件设置
        4.2.3 AIC23控制口的设置
第五章 数据处理
    5.1 VC33核心部分
    5.2 内存和内部总线部分
    5.3 中断的应用
    5.4 定时器的应用
    5.5 时钟电路的设计
    5.6 JTAG仿真接口
    5.7 通用I/O口的应用
    5.8 DMA的应用
    5.9 McBSP的应用
    5.10 AIC23与VC33的数据传输
        5.10.1 数据发送
        5.10.2 数据接收
第六章 数据存储
    6.1 SRAM
        6.1.1 片内译码
        6.1.2 扩展外存方案分析
        6.1.3 方案实现
    6.2 FLASH
第七章 系统其它模块的设计
    7.1 系统电源设计
    7.2 原理图及PCB板的设计
        7.2.1 原理图的设计
        7.2.2 网络表的应用
        7.2.3 PCB的设计
    7.3 系统调试准备
    7.4 系统的控制电路
    7.5 系统的电平匹配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PCB部品面布线图
附录 B PCB焊接面布线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小平台剖面声纳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剖面声纳综述
        1.2.1 剖面声纳国外发展现状
    1.3 小平台剖面声纳关键技术的研究内容
        1.3.1 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综述
        1.3.2 并行数字信号处理机技术
        1.3.3 脉冲压缩技术
        1.3.4 声纳基阵技术
        1.3.5 关键技术研究内容
    1.5 高分辨率多波束剖面声纳宽带基阵设计
        1.5.1 发射基阵设计
        1.5.2 接收基阵设计
        1.5.3 宽带基元设计
        1.5.4 换能器基阵测试结果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基于DSP并行的实时信号处理技术
    2.1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及其并行体系结构
        2.1.1 数字信号处理器性能及其并行技术的发展
    2.2 DSP并行处理系统的性能评价
        2.2.1 DSP并行处理算法的性能评价
        2.2.2 加速比性能定律
        2.2.3 典型的多DSP并行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2.3 DSP并行处理系统的互连网络结构
        2.3.1 分布式并行系统的互连网络
        2.3.2 直接网络
        2.3.3 间接网络
        2.3.4 基于交叉开关的二维环网结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IP互连的分布式并行声纳信号处理系统
    3.1 分布式DSP并行处理系统设计思想
        3.1.1 分布式并行体统结构
    3.2 基于IP互连的分布式并行声纳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3.2.1 基于IP互连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结构
        3.2.2 基于IP互连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总体设计
        3.2.3 IP并行处理系统高速总线
    3.3 IP并行处理系统子节点板设计
        3.3.1 多波束剖面声纳系统基于IP局域网络结构
        3.3.2 子节点板内流水线并行结构
    3.4 IP并行处理系统子节点板间并行任务处理策略
        3.4.1 基于IP的点点(Point-point)算法分割并行策略
        3.4.2 基于IP的宏流水数据块并行处理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脉冲压缩技术研究
    4.1 基于剖面声纳的信号基础研究
        4.1.1 大时宽带宽乘积信号
        4.1.2 模糊函数与分辨理论
        4.1.3 线性调频信号及其特性分析
    4.2 匹配滤波脉冲压缩及其影响因素
        4.2.1 线性调频匹配滤波的脉冲压缩
        4.2.2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的影响因素
    4.3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的旁瓣抑制
        4.3.1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旁瓣影响问题
        4.3.2 线性调频旁瓣抑制方法
        4.3.3 数字匹配滤波脉冲压缩处理的实时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平台剖面声纳的试验研究与应用
    5.1 基于堤坝安全检测的剖面声纳设计及实现
        5.1.1 基于堤坝安全检测的剖面声纳系统功能及指标
        5.1.2 堤坝安全检测剖面声纳系统结构
        5.1.3 堤坝安全检测剖面声纳工作流程
    5.2 堤坝安全检测剖面声纳试验研究
        5.2.1 水池模型试验
        5.2.2 葛洲坝大江冲砂闸一级消力池池底探测
    5.3 基于海底石油管线探测的多波束剖面声纳设计
        5.3.1 海底石油管线探测剖面声纳功能及指标
        5.3.2 海底石油管线探测剖面声纳系统结构
        5.3.3 海底石油管线探测剖面声纳系统工作流程
    5.4 海底石油管线探测剖面声纳试验研究
        5.4.1 水池模型试验
        5.4.2 剖面声纳探测掩埋管线的水槽试验
        5.4.3 海底石油管线探测剖面声纳海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四、基于SHARC DSP芯片的并行加速板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调频连续波雷达射频前端与基带板的研究[D]. 王营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多核DSP的红外告警信息处理系统设计[D]. 朱发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3]基于红外全景搜索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李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7(02)
  • [4]基于Stewart平台的微振动控制分析与实验研究[D]. 李乔博.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5]基于TMS320C6678的细胞图像识别并行系统设计与实现[D]. 谢俊. 湘潭大学, 2014(03)
  • [6]基于DSP的网络并行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卜祥飞. 云南大学, 2010(05)
  • [7]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 李悦丽.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8]基于StarFabric总线的实时信号处理卡设计与实现[D]. 聂韬.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9]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郝春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10]小平台剖面声纳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王继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基于SHARC DSP芯片的并行加速板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