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捷伦的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树立了新标准

安捷伦的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树立了新标准

一、Agilent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设立了新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袁淦钦[1](2020)在《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结构也愈加复杂。因此变电站各个回路需要增加更多的变电设备来保障运行,因此这对变电站二次回路的调试与检测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次回路不仅负责变电站的控制、测量和监控,其中高压隔离开关更是变电站重要的安全保护装置。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和能源发展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的变电站也愈发趋向智能化,这对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虽然对传统变电站二次回路检测与维护比较成熟,但在智能变电站中,由于二次回路系统更加复杂与抽象化,维护人员没有完全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以致二次系统的维护方法还不成熟,甚至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必须尽快对二次回路检测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更加高效与无人值守的检测方法。因此,本文提出图像红外检测与虚回路可视化两种检测技术,然后通过案例比较分析,对两种检测方案优缺点进行探析,工作内容与创新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首先对图像识别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从红外图像特征提取与识别流程优化详细论述,然后从高压隔离开关故障检测、变压器检测以及互感器检测等案例出发分析该检测方法运用的效果,最后对其应用优缺点展开分析,提出了利用PNN神经网络实现设备红外图像分类,建立最终的变电站关键设备红外检测方法和流程,对于实现智能变电站的无人值守具有重要意义。(2)其次,对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光纤链路路径难以定位、设备故障检测低效的现状,提出了基于虚回路技术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故障检测方法,在该技术从流程展开研究,并依托网络消息分析器作判断辅助,并把现有技术进行结合,然后提出一种在线监测诊断光纤链路的方案,且给出相关算法,最后通过与图像识别红外检测技术进行比较,总体来说优于虚回路可视化技术,但在多目标故障检测上比虚回路可视化技术略差一些,因此两种技术在针对单一目标以及多目标故障检测上各有优点,但是综合起来说,两种技术对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检测都有很好的效果。

王秋平[2](2019)在《CMOS晶体管毫米波大信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家居、移动手机等无线通信设备的市场需求使得射频集成电路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进程。成熟且低成本的CMOS工艺在集成度、截止频率方面都显现出了其巨大的应用价值。随着CMOS工艺节点不断减小,其截止频率不断增大,器件工作在高频时呈现出的电磁效应以及谐波反应也更为复杂。在电路设计阶段,仿真对于提升集成电路的性能和成功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晶体管Spice模型对电路的仿真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准确的器件模型是电路设计的根本。如何获取准确的高频器件模型成为了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围绕晶体管的非线性大信号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旨在于提升晶体管模型的精度。首先,对晶体管的去嵌入方法进行归纳和对比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openshort去嵌入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考虑了open去嵌结构中的金属过孔的损耗和各端口不同层金属之间的电容耦合效应,考虑了short去嵌结构中的端口耦合效应。测试去嵌入结构后,将模型结果与测试数据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新型的open-short模型的精度得到了提高。Open的散射参数的RMSE在0.0145以内,Short模型的RMSE在0.0082以内。其次,考虑到沟道电流磁场效应在晶体管尺寸较大时的不可忽略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晶体管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在模型中,用一个串联的RL支路来表征沟道电流磁场效应。通过与经典小信号模型进行对比,该模型在0-2GHz频段内显着提升了精度。S参数的均方根误差在0.063以内。在小信号等效电路的基础上,本文对大信号非线性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改进。首先建立并改进了非线性电容模型,在小信号模型、电流模型和电容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晶体管的大信号模型。为了验证大信号模型,制造并测试了晶体管的芯片,结果证明该大信号模型在输出功率、增益和附加功率效益上都达到了较高精度。输出功率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0.233dBm,PAE的RMSE小于0.65%,增益的RMSE小于0.23 dB。

徐榆鸿[3](2013)在《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仿真设计与制备》文中研究指明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体积相对比较小、工作频率的相对带宽较宽(达到24%),无论是带线还是同轴的接口形式,安装均比较方便,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设计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时,隔离器电路(中心导体)结构是通过建立四种不同类型的电路模型,利用Maxwell和Hfss分别对各模型进行仿真及优化,再根据仿真结果选择出比较理想的电路模型,而三角结边中耦合电路就是四种模型中最符合设计要求的电路结构。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在腔体结构设计上,先后选择了上、下腔螺钉连接和Drop-in旋盖结构进行设计,并对Drop-in结构的隔离器进行了机械强度的仿真和热设计计算与仿真;同时结合隔离器环行器通用工艺技术对本课题隔离器的相关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和摸底,确定最终实用的生产、装配工艺,利用最后固化的制作工艺,研制出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它可满足各种不同的环境需要。在进行电路理论计算时,主要分析计算了几种电路和环行条件、匹配电路、旋磁铁氧体材料的参数及基片的尺寸。在进行热设计计算时,计算了drop-in结构隔离器的发热量、热阻、温差等参数。应用HFSS和Maxwell软件进行仿真时,可以更加灵活的给各参数赋值,相对隔离器等设计计算难度比较大微波器件来说,既能极大的提高设计效率,又能大量的节约经费。在隔离器的可靠性设计和热设计方面,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设计,使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力学结构较优,散热能力较强。将研制出的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样品进行电特性测试,本课题的研制结果为:频率带宽:960~1225MHZ;插入损耗:≤0.35dB;隔离度:≥19dB;驻波系数≤1.3;温度范围:-40~+85℃。

冯丽娟[4](2011)在《基于PCI协议的GPIB控制卡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基于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围设备互联总线)协议的GPIB(General Purpose Interface Bus,通用接口总线)控制卡是组建自动测试系统一种方式之一。本文论述的基于PCI协议的GPIB控制卡,在硬件上,是由NAT9914、QL5030等芯片共同实现;在软件上,是由C语言编写的软件实现的。使用基于PCI协议的GPIB控制卡组建自动测试系统,能实现15个测试设备(包括计算机在内)组建的自动化测试网络;其中能实现最大的数据传送距离为15米。在调试组建由基于PCI协议的GPIB控制卡组建自动测试系统时候,可以通过控制卡自带的母线分析仪实现调试功能。本文主要介绍了控制卡已实现的功能,并且讨论了基于PCI协议的GPIB控制卡的应用;阐述了PCI总线与GPIB协议;其中重点说明了控制卡的设计工作。系统通过使用PCI的IP核实现了PCI信号简化的逻辑电路,以方便后端设备的使用;对GPIB协议的实现采用了专用的GPIB接口芯片NAT9914,可以通过读写NAT9914内部寄存器实现对GPIB母线的控制;用GAL16V8芯片实现了母线分析仪的功能,已便于监视和调试GPIB总线的三线挂钩过程。

侯慧[5](2009)在《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体系》文中认为电力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世界共性问题,历来受到各国政府及相关电力企业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电力系统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交直流混合电网。一旦其遭到各种灾变(包括稳定破坏、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等)的冲击,将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或电网解列,给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严重损害。为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和监管整个电力系统及其内部结构和设备潜在的危险,研究应对灾变的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制定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在传统的稳定分析及技术对策方面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同时还引入了概率分析模型和方法作为系统安全保障问题的补充。然而,全球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各种灾变导致的电力系统事故表明,以往的系统安全分析手段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是不够的。除了继续完善现有各种分析方法外,还必须从实用化的角度建立更为完备的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体系,建立政府、电力企业与用户端共同参与的风险评估机制,并将该机制置于相应的政策约束之下。本文在建立这种实用化的政企合作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体系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针对电力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体系的构成模式问题,论述了新的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处置体系必须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利用政府与电力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讨论了双方的博弈关系。然后以我国电源、电网结构以及电力应急处置等方面还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例,指出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的手段来发现这些问题,并通过合适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措施进行整治与防范,达到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均衡。基于这种合作博弈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理念与方法:包括对大面积停电的认识、风险等级的动态划分以及如何建立新的政企合作的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等。本文接下来从政府与电力企业共同关注的风险评估角度,提出了“电力网络节点重要度”等一系列新的风险指标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引入这些指标对寻求影响整个网络连通性的关键节点以及评估整个网络的抗毁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反映网络在自然灾害或智能打击(attack)下的脆弱程度。通过建立复杂电力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研究了基于复杂电力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的“电力网络节点重要度”等风险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与传统的仅依靠节点度来判断关键节点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然后研究了电力网络在不考虑以及考虑级联效应时的网络抗毁性问题,指出关键节点或元件的故障级联是大停电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进而提出了利用粘聚度和连通度的概念来评估复杂电力网络抗毁性的建议和相应的计算方法。本文还对于现阶段应用较多的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可能性与严重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改进研究。分别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及经济学中的风险评估VaR法,重点分析计算了电力系统停电的可能性指标“缺电概率LOLP”及严重性指标“停电损失CI”等。进而以广东省电力系统为例,对广东省500kV主网架的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基于政企合作的风险评估理念和方法,本文建立了新的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框架,该框架由传统的稳定分析、新增的可靠性概率分析以及系统在结构、技术、设备及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分析等几个维度共同构成,并研究了实现该框架体系的行动指南。然后以广东省电力系统为例,结合广东省电力系统的实际特点,建立了广东省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总体框架和行动指南。随后,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的关系,研究了基于改进过程模型的应急处置办法。然后在分析了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整体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的电力应急指挥平台的系统方案,并已将该方案成功应用于广东省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中。最后,本文对所作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电力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处置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6](2001)在《Agilent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设立了新标准》文中指出 安捷伦科技公司于2001年9月25日宣布推出新型高性能矢量网络分析仪系列,即Agilent E8800和N3880系列矢量网络分析仪。 Agilent E8800系列2端口、3接收机式网络分析仪和Agilent 3880系列3端口、4接收机式网络分析仪是为无线通信基础产业中的元件制造商而开发的。这

二、Agilent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设立了新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gilent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设立了新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次回路以及检测技术概述
    2.1 二次回路概述
    2.2 变电站二次回路故障类型
        2.2.1 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
        2.2.2 互感器故障
        2.2.3 继电保护以及控制回路故障
    2.3 检测技术
        2.3.1 图像识别红外检测
        2.3.2 基于虚回路可视化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图像识别智能变电站检测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红外图像特征分析与识别方式
        3.2.1 红外图像处理流程
        3.2.2 基于神经网络红外检测训练
    3.3 智能变电站红外诊断案例分析
        3.3.1 变压器局部故障诊断
        3.3.2 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
        3.3.3 电压互感器局部发热诊断
        3.3.4 二次回路元件局部发热诊断
    3.4 应用在线红外监测方案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虚回路可视化的智能站二次回路故障检测
    4.1 引言
    4.2 基于虚回路可视化的二次回路故障检测
        4.2.1 故障检测前提
        4.2.2 基于定点测试法的故障检测
        4.2.3 基于网络消息分析器的故障排查
        4.2.4 光纤链路在线诊断
    4.3 工程案例应用效果分析
    4.4 虚回路可视化与红外图像识别技术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CMOS晶体管毫米波大信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MOS场效应管建模的背景与意义
    1.2 器件模型的发展历史
        1.2.1 集约模型发展历史
        1.2.2 小信号模型发展现状
        1.2.3 大信号模型发展现状
    1.3 建模需求及流程
    1.4 论文章节概要
第二章 MOSFET及建模研究基础知识
    2.1 MOSFET简介
    2.2 SOI晶体管简介
    2.3 晶体管的高阶寄生效应
        2.3.1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2.3.2 短沟道效应
        2.3.3 自热效应
        2.3.4 Kink效应
        2.3.5 频率色散效应
    2.4 器件在片测试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晶体管去嵌入方法研究
    3.1 晶体管去嵌入方法发展现状
    3.2 改进的Open-Short等效电路模型
        3.2.1 Open/Short测试结构分析
        3.2.2 改进的Open/Short等效电路模型
        3.2.3 模型验证与结果
    3.3 改进的Open/Short模型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研究
    4.1 SOI晶体管小信号模型
    4.2 改进的SOI晶体管小信号模型
    4.3 改进的小信号模型参数提取
    4.4 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信号模型研究
    5.1 大信号模型研究
        5.1.1 非线性电流模型
        5.1.2 非线性电容模型
        5.1.3 频率色散效应模型
    5.2 大信号模型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仿真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隔离器简介
    1.2 带线隔离器的机械结构
    1.3 隔离器的应用
    1.4 隔离器的发展现状
    1.5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选题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器件的设计
    2.1 器件的模型选择
    2.2 环行器的电路设计
        2.2.1 求解环行条件和计算结阻抗
        2.2.2 阻抗匹配
        2.2.3 旋磁铁氧体材料的选择
        2.2.4 旋磁基片尺寸的确定
    2.3 外加偏置磁场的磁场强度
    2.4 设计结果
第三章 隔离器的结构设计和热设计
    3.1 隔离器的结构设计
        3.1.1 结构设计方案
        3.1.2 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3.2 隔离器的热设计
        3.2.1 热设计的基本问题
        3.2.2 发热量的计算
        3.2.3 散热方式的选择
        3.2.4 原材料、元器件的选用
        3.2.5 散热设计
        3.2.5.1 散热设计流程
        3.2.5.2 平壁热阻计算
        3.2.5.3 热阻合成
        3.2.5.4 温差的计算
        3.2.5.5 对流散热设计
        3.2.5.6 热设计评估
        3.2.5.7 热设计仿真流程
第四章 带线隔离器性能的仿真与优化
    4.1 隔离器的仿真优化分类
    4.2 隔离器仿真流程及参数
        4.2.1 隔离器仿真流程
        4.2.2 仿真基本参数
    4.3 高频电磁场仿真
        4.3.1 基础设置
        4.3.2 创建模型
        4.3.3 设置端口
        4.3.4 磁场的载入
        4.3.5 求解设置
        4.3.6 检查模型及设置
        4.3.7 保存并求解工程
        4.3.8 查看结果
        4.3.9 参数扫描
        4.3.10 优化
        4.3.11 电路仿真优化结果与分析
    4.4 静磁场仿真
    4.5 联合求解
    4.6 隔离器的机械应力仿真和热仿真
        4.6.1 创建 3D 模型
        4.6.2 频率共振仿真
        4.6.3 跌落测试仿真
        4.6.4 热仿真
第五章 隔离器的制备及性能调试
    5.1 器件的装配
    5.2 器件的调试
第六章 试验与结果
    6.1 电路设计参数比较
    6.2 器件的测试结果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PCI协议的GPIB控制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意义及背景
    1.2 PCI 协议的GPIB 控制卡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PCI-GPIB 控制卡技术
        1.3.2 国内PCI-GPIB 控制卡技术
    1.4 论文设计的总体思路
    1.5 主要任务和论文结构
第2章 PCI 总线与GPIB 协议简介
    2.1 PCI 总线结构
    2.2 PCI 总线的特点
    2.3 PCI 协议
    2.4 GPIB 的历史
    2.5 GPIB 总线简介
    2.6 GPIB 接口功能的设置
    2.7 GPIB 握手协议
    2.8 GPIB 寻址
第3章 PCI 接口逻辑的硬件实现
    3.1 通用 PCI 总线接口
    3.2 设计方案
        3.2.1 QL5030 的介绍
        3.2.2 QL5030 设计原理
第4章 GPIB 接口的实现
    4.1 NAT9914 控制芯片
        4.1.1 NAT9914 的性能特点
        4.1.2 NAT9914 芯片的功能
        4.1.3 NAT9914 硬件
    4.2 GPIB 接口协议和母线驱动的实现
    4.3 NAT9914 读写控制时序
第5 章母线分析仪的实现
    5.1 母线分析仪的原理
    5.2 通用阵列逻辑 GAL
    5.3 GAL16V8 实现母线分析仪的设计
第6章 设备调试
    6.1 设备调试原理
    6.2 个人调试设备过程
    6.3 调试小结
    6.4 PCI-GPIB 控制卡的功能参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PCI-GPIB 控制卡图
附录B 原理图

(5)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电力系统风险事故概况及分析
    1.3 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
    1.4 电力系统应急处置研究的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政府与企业合作博弈下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2.1 政府与电力企业合作开展电力安全工作的必要性
    2.2 政府与电力企业的博弈均衡
    2.3 风险评估中政府与电力企业之间关注目标差异引起的博弈关系
    2.4 政府与企业合作下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的新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复杂电力网络风险评估新指标的确定原则与计算方法
    3.1 复杂电力网络风险评估新指标的定义
    3.2 复杂电力网络节点重要度指标计算及网络抗毁性评估
    3.3 广东省电力网络风险评估新指标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复杂电力网络风险可能性与严重性指标计算
    4.1 复杂电力网络的风险可能性与严重性指标
    4.2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风险可能性指标计算
    4.3 基于VaR法的风险严重性指标计算
    4.4 广东省电力系统风险可能性及严重性指标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通用框架及其在广东省电力系统的应用
    5.1 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通用框架
    5.2 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行动指南
    5.3 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框架在广东省电力系统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应对灾变的应急处置体系及其在广东省电力系统的应用
    6.1 应对灾变的电力系统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的关系
    6.2 基于改进过程模型的电力系统应急处置
    6.3 电力系统应急指挥通用平台建设方案及其在广东省电力系统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2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3 博士生期间所获奖励
附录4 IEEE-39节点系统参数
附录5 WSCC-9节点系统参数

四、Agilent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设立了新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检测技术研究[D]. 袁淦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2]CMOS晶体管毫米波大信号模型研究[D]. 王秋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12)
  • [3]960~1225MHZ宽带带线隔离器仿真设计与制备[D]. 徐榆鸿. 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4]基于PCI协议的GPIB控制卡的设计[D]. 冯丽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5]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体系[D]. 侯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6]Agilent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设立了新标准[J].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01(S1)

标签:;  ;  ;  ;  ;  

安捷伦的新型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元件测量树立了新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