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成功人士的学习计划

每个成功人士的学习计划

一、每一位成功者的学习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姚佳佳[1](2020)在《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传统高校教学中生生之间较为缺乏深度对话互动的机会是其不足以促进大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协作式学习是高校课堂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习投入的重要实现途径,对缓解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和实现深度学习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了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本研究以基于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以及深度学习环路等重要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以此指导探究三种基于不同在线讨论工具(基础、增强、基础与可视化增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影响过程和效果。具体实践研究包括:(1)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94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9个小组,学期前三周(6个课时)仅进行无讨论活动的教师讲授,后五周(14个课时)在教师讲授基础上增加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活动设计,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2)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57位大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期前六周(12个课时)的小组展示课使用电子问卷收集班级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或展示小组成员给予面对面回应,后六周(12个课时)在保持小组展示方式和师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将学生以电子问卷提问的方式改为通过增强在线讨论工具进行同伴提问与回应,且六周里逐次尝试三种不同可视化程度的实时互动界面,每种互动方式持续两周,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以及不同可视化程度的互动界面)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3)以《网络与远程教育》课程的11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小组,设计了持续八周(32个课时)的同伴对话反馈活动,包括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提问与回应、基于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小组协作问题解决以及小组展示与师生答疑交流等环节,每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在班级和组内来回转换同伴对话反馈角色,并从同伴处获得双层反馈,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探究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发现:(1)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浅表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且对话反馈参与度越高,学习方法越深,尤其对浅表学习者作用较明显,对深度学习者可能存在负面效果。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单一或低级多元结构转变到中高级多元结构,但尚不能激发其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关联和抽象拓展结构,且更积极参与活动的深度学习者认知层次也并没有比浅表学习者提升更佳,尽管他们在带动浅表学习者参与互动和学习方法深化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2)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削弱学生的浅表学习方法倾向,但对深度学习方法倾向的强化效果不明显。不过,同伴对话反馈过程中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提问行为以及深层反馈层面的提问与观点发表类行为都比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观点发表类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浅表思维结构突破到深度思维结构,且适度增加可视化互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层反馈行为的产生以及达到更深的认知层次。(3)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既能避免深度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浅化,又能促进浅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突破到深度层次,且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与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深层认知初步回答行为密切相关,学生更多地在小组协作前期参与内容相关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有助于提升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初步回答行为认知层次。此外,小组在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导向、资料导向、任务导向三种同伴对话反馈行为模式,其对小组协作达到深度认知层次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但群体的深度协作并不能保证个体的深度学习,学生个体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更多来自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的影响,且学生动机与信念的提高是激发其实现深度学习最主要的机制。最后,研究总结了不同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与效果,作为对理论框架中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相关规律的补充完善;此外,研究还从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同伴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等七个环节提出了可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设计与实施要点,为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混合教学情境下设计和实施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操作性指导。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视角聚焦到同伴对话反馈活动上,并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评价与同伴对话反馈具体行为的微观分析密切结合,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并丰富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从更系统的视角解释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为他人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2)设计并检验了高校混合教学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种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干预方案,为高校教师开展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教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参考以及相关策略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建议。

李子婧[2](2020)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文中指出开展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高中生在物理考试之后是如何对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并利用归因训练对归因不合理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通过探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绩成败归因特点,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提供依据,帮助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促进学生成长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修订了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以Y市Y、S、W三所中学的921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一般倾向于做内部可控性归因,其主要原因归为平时努力、学习方法、基础、学习兴趣、能力等因素。(2)自我评价成功者与自我评价失败者之间也存在着部分差异。自我评价成功的学生更注重影响考试结果的原因,多数原因等级的得分均值高于自我评价失败者。(3)高中生不存在明显的自我防御归因倾向和“自利性归因偏差”。(4)无论男、女生对考试结果均做内部稳定可控归因。但是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学习方法、能力和考题难度对考试失败结果的影响。(5)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年级,都会先将考试结果归因为内部原因。对于自我评价失败的高中生就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在答题策略和精神状态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在教师教学和基础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积极地归因,在S中学选取了两个情况相同的班级,采用等组对照实验法进行归因训练,分析训练前后的测试结果表明:(1)实验班在归因训练前后归因方式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班则无显着差异。(2)经过归因训练后,学生更重视学习兴趣、平时努力、学习方法、考前努力、答题策略对考试结果的影响。(3)自我评价成功的学生在归因训练后,明显认识到考试结果与自己本身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是密不可分的。(4)自我评价失败的学生在归因训练后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兴趣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本文创新点:(1)得出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特点以及部分差异;(2)与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建立联系开展归因训练;(3)结合调查结果为一线教师提供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归因的策略。

张雪萌[3](2020)在《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食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肥胖率不断上升,在许多国家都成为了棘手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肥胖/超重的发展是导致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如II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癌症、冠心病、胆囊疾病、中风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肥胖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限制性饮食(restrainted eating),俗称节食,是应对肥胖和控制/维持体重的普遍方式,在女性群体中尤为普遍,她们是长期以减少或维持体重为目的,持续限制热量摄入的慢性节食者。调查显示,大部分女性报告对自己的体重非常关注,即使她们的体重处于正常或较瘦的状态,也认为自己较重或偏胖,过去或是现在,对食物的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然而,高美味、高吸引力、高热量的食物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随处可见且极易获取,来自食物的诱惑无时不在,这无疑为维持、减轻体重增添了挑战。因此,尽管她们想要控制饮食,但大部分人并不太成功,日常饮食管理存在困难。导致限制饮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成功地控制饮食,维持或减少体重?Stroebe et al.(2008)提出的目标矛盾模型(The goal conflict model of eating behavior)认为限制性饮食者对于食物或进食持有两个相矛盾的目标:进食享乐目标(eating enjoyment goal)、体重控制目标(weight control goal),这两种目标是相冲突的,导致了饮食管理中的困难,目标作用的效应决定了限制性饮食的成功与失败。前人关于限制性饮食成功与失败的研究,主要围绕注意偏向、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开展。研究表明当个体暴露在美味的食物线索,会引起进食享乐目标,吸引对食物更多的注意加工,导致食物相关的抑制控制力、工作记忆下降,进食量增加;而节食/体重相关线索,则激活体重控制目标,减少对食物注意,进食量减少。成功限制性饮食者,由于反复成功地自我控制,在诱惑的食物环境中能与体重控制目标联系;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进食享乐目标的激活则会抑制体重控制目标的作用。但是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的潜在神经机制还并不清楚。因此基于目标矛盾模型,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食物决策任务中,探讨限制性饮食成功与失败的机制。首先在引起两种矛盾目标的食物决策情境下,探索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对成功与失败者的作用,以及其潜在的神经基础。由于食物决策中的冲突可能由外部刺激诱发(比如,环境中的瘦身材,增强了当下的体重控制目标,引发与食物进食享乐的冲突),也可能是个体内部目标之间的冲突(自身存在的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冲突)。因此从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的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两方面进行研究。其次探索食物决策中的脑激活水平对实际饮食与体重的影响。最后考察营养标签对食物决策的改善效果。研究一旨在从外部体重/节食刺激引起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冲突的情境中论证目标矛盾模型,考察成功与失败者食物决策的行为模式。目标矛盾模型认为,节食/体重线索会诱发体重控制目标,美味的高热量食物会激活进食享乐目标。因此设计了新颖的食物决策范式,在高热量食物决策中同时呈现体重/节食线索,引发个体重控制与进食享乐的冲突。实验1将高热量食物图片与半透明化的瘦身材图片(实验条件)、餐具图片(对照条件)融合,或高热量食物图片上无任何刺激(控制条件)。实验2在高热量食物图片上呈现节食/体重词语(实验条件)、食物词(对照条件),或高热量食物图片上无任何刺激(控制条件)。成功者与失败者对高热量食物进行选择,是否进食。实验1与实验2的结果一致显示,与成功者相比,失败者选择高热量食物的比例更多;与对照条件、控制条件相比,节食/体重线索(实验条件)减少了高热量食物的选择,并引起了反应时变慢。实验2的结果进一步显示,与成功者相比,失败者在实验条件(节食/体重线索)下反应时变慢。可能在美味食物线索中,失败者更多的受到进食享乐目标的调控,选择了较多高热量食物;而成功者则更多的受到体重控制目标的指导,选择高热量食物较少。通过节食/体重线索提示能启动体重控制目标,促使成功者在食物线索中与体重控制目标联系更紧密,而在失败者引发了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的冲突,减少高热量食物的选择。在外部刺激诱发冲突决策情境的新视角上丰富了目标矛盾模型。研究二旨在从内部冲突决策情境的角度论证目标矛盾模型,并揭示其潜在的神经基础。研究一中体重控制目标是通过外部刺激增强,脱离外部作用,需要依靠自身的体重控制目标和进食享乐抗衡。要引发内部的目标冲突需要采用高-低热量食物决策任务,因为涉及到权衡当前的食物享受(选择高热量食物)和未来的控制体重和健康益处(选择低热量食物)。因此在高-低热量食物决策过程中考察成功与失败者的决策行为(实验3)与脑机制模式(实验4)。食物决策任务设置了两种情境,即容易决策情境(高、低热量食物美味度一致,冲突较少,低热量食物同高热量食物一样美味又符合体重控制目标)和困难决策情境(高热量食物较低热量食物更美味,冲突较多,需要抵制更美味的高热量食物的诱惑)。结果显示,失败者比成功者更多的选择了高热量食物,这验证了研究一的结论,失败者更多的受到进食享乐目标的调控。并且失败者在与奖赏有关脑区尾状核(caudate)、丘脑(thalamus)激活更强;成功者则在较困难的决策时,经历更长时间的考虑,更少的选择高热量食物,冲突监控脑区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与抑制控制脑区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额内侧回(medial frontal gyrus)功能连接更强。目标矛盾模型在神经层面进一步得到论证,在美味食物线索中,失败者更多的受到进食享乐目标的调控,因此大脑奖赏区域尾状核、丘脑激活增强,而成功者则更多的受到体重控制目标的指导,大脑冲突监控区域的前扣带回与抑制控制区域额下回、额内侧回功能连接增强。对食物较强的奖赏反应与较弱的冲突监控、抑制控制能力是导致限制性饮食失败的原因之一。研究三探索成功与失败者在食物决策中大脑激活模式对日常饮食行为、一年后体重变化的预测。分为两个实验,实验5在核磁扫描后的一个星期,对被试的饮食情况取样,探查大脑激活模式对实际进食的影响。结果显示,失败者在奖赏、味觉加工有关的脑岛(insula)、壳核(putamen)以及与记忆加工有关的海马(hippocampus)激活水平越强,日常的进食量增多;而与冲突监控相关脑区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激活越强,渴望实施就会越少,但是抑制控制脑区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较强的激活水平没有减少日常的进食量。成功者则被发现在额下回的激活水平越强,日常对食物的渴望就越弱,饮食管理较好。实验6探查了大脑激活模式对被试一年后体重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失败者在脑岛、壳核、杏仁核(amygdala)、海马的激活水平能预测一年后体重的变化,上述区域激活越强,一年后的体重增加越多;成功者没有发现能预测体重变化的脑区。综上,失败者在奖赏寻求、美味的内感受、愉悦情绪体验、以及记忆有关的壳核、脑岛、杏仁核、海马激活较强,会导致进食量与体重的增加。研究四尝试找到改善不健康进食的方法。食物营养标签是一种国家干预政策,起着提醒消费者食物营养价值的作用。先前的证据表明,与单纯的数字型营养标签相比,彩色的交通信号营养标签更有效地传达了食物的营养水平,并增加了健康产品的选择。因此在食物决策中,从行为层面(实验7)和神经层面(实验8),探究纯数字型营养标签与外显的交通信号营养标签对食物决策影响的有效性,找到有效的食物标签干预方案。限制性饮食者参与带有营养标签的食物决策任务。高热量食物和低热量食物分别带有交通信号营养标签,或纯数字营养标签。研究发现,与纯数字营养标签相比,红色交通信号营养标签会减少高热量食物选择,并激活了与冲突监控/监测决策动态结果有关的脑区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抑制控制脑区额内侧回(medial frontal gyrus)和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并且,还发现红色交通信号营养标签增强了前扣带回和抑制区域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和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的功能连接。这些结果表明,相对于目前使用的纯数字营养标签,交通信号营养标签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公共政策干预手段。本研究属首次在食物决策任务中使用fMRI技术探究导致限制性饮食失败与成功脑机制。在理论上,从内部和外部引发目标冲突的新视角丰富了目标矛盾模型,并利用fMRI技术从神经层面扩展理论模型,揭示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的潜在神经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设计了新颖的冲突食物决策任务,对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研究内容上,对自我控制的两个子成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冲突监控与抑制控制力进行探讨,比较成功者与失败者在冲突监控与抑制控制相关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的模式。最后对被试日常生活的饮食指标与体重变化指数观测,探讨大脑激活模式对饮食与体重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具生态效度和现实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食物冲突决策情境中丰富了目标矛盾模型,并从神经层面对模型进行扩展,揭示了进食享乐与体重控制目标影响饮食行为涉及到的神经过程,对食物较强的奖赏反应与较弱的冲突监控、抑制控制能力导致进食量与体重增加,最终限制性饮食失败。这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在未来的干预中,可以针对奖赏、自我控制神经(冲突监控与抑制控制)采取措施,比如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相关脑区进行刺激;利用神经反馈(neurofeedback)方法,自我调节相关脑区信号值来改善不健康进食行为。此外,相对纯数字营养标签,交通信号营养标签改善不健康进食更有效,在社会中可以运用交通信号营养标签来改善不健康食物商品的选购。

贾旭东[4](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练丽娟[5](2020)在《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三语习得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起步较晚,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布不均,研究方法单一。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语际迁移方面,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有学者涉及,但是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与语言习得路径相结合的研究十分鲜见。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以理论探讨、量化实证研究居多,偶见实验法。近10年来语言习得领域的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虽然在观点上有融合的趋势,但在研究实践中依然各持其重。影响三语习得的因素十分庞杂,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主要影响因素中哪些具有可控性;这些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结果的影响强度是否一样;在可控性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提高三语习得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三语习得过程,优化三语习得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新疆五所高校(包括医学、师范、农业、财经和综合类院校)的613名三语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例,研究了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这一群体三语习得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三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的变量组合,并调查了可控性因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L3)的影响。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得出了预测三语习得(L3)结果的影响因素变量,并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构建了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因果路径模型。最后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置于教学实验中进行检验。本研究旨在促进三语习得的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的结果,提高三语习得的成效,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的研究,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效三语习得路径,以提高三语或多语者的学习效率,推进我国对三语或多语人才的培养进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少数民族三语习得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为多种外语的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数据使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2.0进行处理。用Logistic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了语言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性因子的问题;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厘清了可控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在教学实验中进行效果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处于彼此高度相关的动态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和三语习得的结果。六组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水平的关系强度依次为:学习策略>管理策略>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文化认同>背景语言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具型动机与学习策略对L3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基本语言习得路径上强化六个组可控性影响因素,尤其是强化学习策略因素,调节工具型动机因素会带来更好的三语习得结果。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认同”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背景语言”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是影响三语习得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据本研究构建的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而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在全面强化可控性影响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加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尤其是融合型动机,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学习者策略的能动性;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者策略的优化,扩大语言的有效输入量;语言有效输入量的扩大和背景语言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经验;强化学习者的背景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调节学习者的语言心理距离,促进语言正迁移的发生,从而优化语言加工机制,最后优化语言输出结果。本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三语习得路径模型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三语习得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语言习得的成效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研究整合了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结合三语习得的特点,将背景语言因素方面的语言心理距离、语言迁移意识以及文化认同因素纳入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框架,在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语言输入—语言加工—语言输出”)之上,构建了三语习得的有效路径模型,丰富了三语习得的理论,为提高三语习得成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在三语教学与学习的实践中,影响因素庞杂。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抓住关键点,有效提高三语习得的水平,一直是令三语教育者和三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所在。因此,厘清三语习得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路径,有的放矢地强化弱点,补齐短板,应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学与学习,才会避免各种资源盲目地投入。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构建基于二语习得模式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本研究三个阶段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此路径模型强调以情感因素驱动第三语言(L3)的教学和学习,在全面加强六个维度的可控性影响因素正面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调节,对学习者策略进行培养,做到第三语言(L3)的教学与学习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应用能够促进三语习得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结果,提高三语习得成效,为三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语言习得研究自开始以来,形成了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两大学派。语言习得的模式研究侧重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则侧重对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影响因素对语言习得产出结果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整合了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在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影响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重组。除了强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因素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外,还增加了对“背景语言水平”“语言迁移意识”“语言心理距离”“文化认同”等因素对三语习得过程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心理认知与社会文化的视角丰富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其次,本研究首次从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组合入手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补充、SPSS多变量分析与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相结合、理论建模检验与教学实验验证相印证、大样本调查与典型个案研究兼用的混合方式进行,丰富和扩展了三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本文共7章。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选题内容、研究目的、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第2章首先厘清了本文所涉及到的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主要概念,之后对国内外语言习得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提出了研究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总方案,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是对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汇报。第4章是对三语习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阐释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的过程,梳理了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控性因素影响因素,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提供了变量组合;第5章汇报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第6章基于相关理论与前期研究结果,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假设模型并得出实验验证结果;第7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对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依娜尔·赛特曼[6](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翻译作品题目(哈译汉):“伊犁河”月刊杂志第一期到第四期部分小说》文中研究说明

谢燕旋[7](2020)在《移动学习在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出入境游逐年增多,对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一线导游需求量不断增大。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实践性,致使中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以其便捷性好,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不断地吸引着学习者。据此,为了解决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匮乏等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将移动学习应用到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本研究以产出导向法理论和非正式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移动学习研究和旅游英语教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职学校学情与教学内容,结合中职英语课程标准,将XX理工学校的旅游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实践等研究方法,调查目前中职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移动学习的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策略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中,听力方面的移动资源选择了“中职旅游英语”微信订阅号;口语方面的移动资源选择了MET全民英语小程序。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适时调整策略再进一步实施于听说教学。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本研究有三点发现:第一,移动软件的及时反馈功能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第二,有效监督是移动学习效果的关键;第三,将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邱兴洁[8](2020)在《川东青云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漫长的帝制时代,“官”所代表的统治者与“民”所代表的被统治者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属于被统治者的普通民众,在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尤其在话语权力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普通民众由于缺乏话语权力而很少能在整个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相反,占据权力优势地位的社会上层精英则长期把持着社会的话语权力,常以“教化”的高姿态俯视普通民众。尽管处于权力上的弱势地位,普通民众依然创造出了适用自身的各类文化,这些文化常被冠以民间的前缀,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民间虽是普通民众的主场,但由于权力关系的不对等,统治者在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民间”中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造就了民间社会中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并行,且相互影响的真实境况。在民间流行的诸多文化中,宗教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广大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从宗教与官方的关系出发,可以将“民间”中的宗教划分为两大不同类型。一类以正统佛、道教为代表,它们受到官方的承认乃至保护;另一类则是为官方忽略、排斥乃至镇压的各类宗教,包括各种“淫祀”、民间信仰、民间教派在内。在具体的民间社会中,这两大类型的宗教虽然存在差异,但并非总是界限分明,互不交涉。实际上,在民间中,两大类型的宗教常常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民间宗教生态。民间复杂的宗教生态环境,给诞生于其中的宗教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青云派正是其中一例。青云派在道光年间由四川省绥定府人氏蒋成寿创建,是一个主要活动于川东地区的地方性民间教派。蒋成寿本为白莲教信徒,却在经历了川东“白莲教之乱”后,敏锐地把握住了当时川东社会各阶层对道德伦理重建的普遍要求,转向了对传统道德伦理尤其是“孝”的宣扬。最终,蒋成寿在糅合“白莲教”、道教、佛教、儒教等多种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传统,即青云派。青云派自诞生之初,“道德”和“灵验”就成为两个关键因素,在庙产、僧团组织、教派活动、典籍编纂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力。由于蒋成寿“灵验”的预言暑,一批民众成为了蒋成寿最初的信徒。这批信徒为蒋成寿提供了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使其获得了最初的庙产。庙产的获得,为蒋成寿开宗立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若无“灵验”的预言,也就没有后来的青云派。蒋成寿在取得庙产后,开始组建僧团,以寺庙为中心进行各种公开的活动,宣扬其自创的“孝善”佛法,青云派在蒋成寿手中日渐成型。青云派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孝善”教义,赢得了当地大量民众的信奉,并在社会中得到了包括士绅在内的各类群体的认可。社会的广泛认可为青云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至建国前,青云派拥有庙宇70余座,势力范围遍及川东、重庆地区,成为川东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教派。正是借助“道德”这一因素,青云派得以不断壮大。青云派的僧侣还试图建立自身的宗教权威,编纂了大量经卷。这些经卷为深入了解青云派提供了可能。留存的经文展现了青云派独特的宗教世界观,记载了诸多宗教仪式,保留了不少涉及青云派历史的传说神话。在青云派的诸多经典中,《青云仙梯》是颇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由青云派多位僧人耗时多年而成,可谓青云派的镇派经典。《青云仙梯》辑录了数百篇经文,包含了经、忏、咒、谕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神圣文本。该经典表明青云派受到了龙女寺“庚子阐教”的深刻影响,曾长期从事“扶乩”这一宗教活动,并通过扶乩制造神圣经典。《青云仙梯》生动体现了青云派将“灵验”与“道德”结为一体,以神道手段,在普通民众间进行儒家道德的教化。将道德神秘化或者说在神秘中嵌入道德作为内核,正是青云派最大的教派特色,也是其得以发展壮大的秘诀。青云派这一诞生于清代中晚期的教派,还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民间宗教的生存模式。面对明清时期官方正统对民间宗教的严厉态度,青云派秉承“天命”传统,以神权的肯定抗衡皇权的否定态度,论证了自身教派存在的合理性。在实际教派发展过程中,青云派则妥善处理着自身和社会上层精英及下层民众的复杂关系。在一方面,青云派借助对儒家道德的认可和宣扬,与当地社会的儒家精英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赢得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面对普通民众,青云派则强调神秘的“灵”,通过科仪、扶乩等手段,建立并巩固了自身的宗教权威,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宗教需求之中。青云派延续至今,和它将自己嵌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深刻关联。

薛雯蔚,陈凯,张长丽,陈昌云[9](2020)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多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高校教师"和"创业成功者"的视角出发,对多个对象访谈获得原始材料。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他们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需要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研究提出船式人才培养模型,即以教学反思为推动力,创新、创业为发展方向,实行"知识+方法+通识类"课程体系。

沈洪成[10](2020)在《激活优势:家长主义浪潮下家长参与的群体差异》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同一城区两个初中班级的跟踪调查,本文考察了中国家长参与的特征以及不同群体在适应上的差异。文章发现,通过资源激活、能力塑造和责任伦理,城区学校在新的教育情势下建构起有关家长参与的话语。家长参与在学校空间的公共事务上发育缓慢,在家庭空间的私人事务上却发展迅猛,不同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基于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参与行为的差异,不同群体的家长参与表现为:外来务工群体被唤起教育失败者的经验,采用被动应对的策略;城市普通工薪群体激发出难以胜任的经验,采用模仿依循的策略;中产群体则激活出教育成功者的经验,采用主动建构的策略。由此,家校之间成为阶层运作的重要场域空间。

二、每一位成功者的学习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每一位成功者的学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高校教学中的浅表互动问题
        1.1.2 高等教育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3 同伴对话反馈作为高校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单组前后测实验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内容分析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深度学习
        1.5.2 同伴对话反馈
        1.5.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
        1.5.4 基础在线讨论工具
        1.5.5 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5.6 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实验设计及策略干预教学方案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2.1.1 深度学习的内涵辨析
        2.1.2 面向过程的深度学习评价
        2.1.3 面向结果的深度学习评价
        2.1.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2 深度学习的促进机制、策略及效果研究
        2.2.1 深度学习常见的促进机制
        2.2.2 关注个体学习参与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3 关注个体深化理解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4 关注同伴合作学习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5 关注同伴交互反馈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6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3 同伴对话反馈的策略、效果及分析框架研究
        2.3.1 基于面对面口头讨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2 基于在线讨论工具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3 同伴对话反馈的典型分析框架
        2.3.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3.1.1 社会建构主义
        3.1.2 联通主义
        3.1.3 ICAP深度学习框架
    3.2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依据
        3.2.1 基于SAL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3P模型
        3.2.2 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
        3.2.3 DELC深度学习环路
    3.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内容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4.1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1 课程的介绍
        4.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4.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4.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2 认知层次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3 学生Moodle讨论区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3 研究结果与发现
        4.3.1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整体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2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不同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3 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同伴对话反馈参与度差异分析
        4.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4.4 研究讨论与结论
        4.4.1 主要结果讨论
        4.4.2 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5.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1.1 课程的介绍
        5.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5.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5.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2 学生的提问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3 学生Padlet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3 研究结果与发现
        5.3.1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5.3.2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提问认知层次的影响
        5.3.3 学生班级同伴对话反馈行为与其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关联
        5.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5.4 研究讨论与结论
        5.4.1 主要结果讨论
        5.4.2 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6.1 研究设计与实施
        6.1.1 课程的介绍
        6.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6.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6.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6.2 数据收集与分析
        6.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2 学生Tronclass讨论区与会议桌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3 小组协作成果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4 学生反思报告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3 研究结果与发现
        6.3.1 混合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6.3.2 学生个体在不同层面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表现
        6.3.3 小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对其协作成果认知层次的影响
        6.3.4 学生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情况
        6.3.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6.4 研究讨论与结论
        6.4.1 主要结果讨论
        6.4.2 结论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3 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件1 ASSIST学习方法倾向测量问卷(缩减版)
    附件2 ASSIST(缩减版)评分规则
    附件3 研究一的学生主观题测试
    附件4 研究三的学生反思提纲
    附件5 研究三的小组协作作品
    附件6 研究三的学生同伴对话反馈内容实例
作者简历

(2)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归因发展史
    2.2 中学生考试归因的一般特点
        2.2.1 性别特点
        2.2.2 年级差异
        2.2.3 优生与非优生差异归因差异
        2.2.4 自利性归因偏差
        2.2.5 成败归因的后果
    2.3 关于归因训练的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归因
        3.1.2 考试成败归因
        3.1.3 归因训练
    3.2 韦纳的归因理论
    3.3 习得无助性理论
    3.4 利己主义偏向
第4章 关于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的问卷调查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调查对象与方法
        4.1.3 调查数据及分析
    4.2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4.2.3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4.2.4 调查数据及分析
        4.2.5 结论
    4.3 正式调查问卷
        4.3.1 正式调查问卷的内容
        4.3.2 调查问卷的创新
        4.3.3 调查对象及方法
        4.3.4 数据处理方法
    4.4 问卷效度和信度
        4.4.1 问卷信度检测
        4.4.2 问卷效度检测
    4.5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特点调查的数据结果及分析
        4.5.1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
        4.5.2 不同性别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
        4.5.3 不同年级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
第5章 归因训练及数据分析
    5.1 归因训练方案
        5.1.1 归因训练目的
        5.1.2 归因训练对象
        5.1.3 归因训练内容及安排
    5.2 归因训练前后测数据分析
        5.2.1 实验班前后测整体数据比较
        5.2.2 实验班前后测自我评价成功者数据比较
        5.2.3 实验班前后测自我评价失败者数据比较
        5.2.4 对照班前后测整体数据比较
第6章 调查结论及应用对策
    6.1 调查结论
        6.1.1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
        6.1.2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性别差异
        6.1.3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年级差异
        6.1.4 归因训练对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影响
    6.2 归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6.2.1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6.2.2 重视科学评价学生
        6.2.3 归因训练应因材施教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7.1 本论文研究不足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第一次问卷调查
    附录2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附录3 正式问卷
    附录4 归因训练内容
致谢

(3)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食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限制性饮食
    1.2 成功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
        1.2.1 成功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的测量
        1.2.2 成功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的饮食模式
        1.2.3 成功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认知
    1.3 目标矛盾模型
        1.3.1 进食享乐目标的影响
        1.3.2 体重控制目标的影响
    1.4 限制性饮食者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1.4.1 食物线索中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模式
        1.4.2 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模式对进食行为、体重的影响
    1.5 食物营养标签影响效应
        1.5.1 食物营养标签对进食行为的效应
        1.5.2 食物营养标签对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模式的效应
2.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1.1 限制性饮食者亚类的混淆
        2.1.2 对自我控制神经机制探讨的不完善
        2.1.3 食物营养标签影响效应研究的不一致与空缺
    2.2 研究方案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创新
3.研究一外部诱发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
    3.1 实验1外部诱发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图片刺激
        3.1.1 目的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实验2外部诱发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词汇刺激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4.研究二内部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
    4.1 实验3内部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行为研究
        4.1.1 目的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结论
    4.2 实验4内部冲突下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fMRI研究
        4.2.1 目的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结论
5.研究三食物决策中大脑激活水平对饮食行为、体重变化的预测
    5.1 实验5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大脑激活水平对饮食行为的预测
        5.1.1 目的
        5.1.2 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1.5 结论
    5.2 实验6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大脑激活水平对体重变化的预测
        5.2.1 目的
        5.2.2 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2.5 结论
6.研究四食物营养标签对食物决策的干预探索
    6.1 实验7食物营养标签下食物决策的行为反应
        6.1.1 目的
        6.1.2 方法
        6.1.3 结果
        6.1.4 讨论
        6.1.5 结论
    6.2 实验8食物营养标签下食物决策的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
        6.2.1 目的
        6.2.2 方法
        6.2.3 结果
        6.2.4 讨论
        6.2.5 结论
7.总讨论
    7.1 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决策
    7.2 关于目标矛盾模型的神经证据
    7.3 营养标签改善不健康进食的有效性
    7.4 局限与展望
8.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孔子诗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二)文本考释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四)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一)1号简的处位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二)本文编联方案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一、关雎组
    二、葛覃组
    三、木瓜组
    四、柏舟组
    五、东方未明组
    六、墙有茨组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七、十月组
    八、宛丘组
    九、皇矣组
    十、总论组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一)《国风》类
        (二)《小雅》类
        (三)《大雅》类
        (四)《周颂》类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凡例
    一、编联、形制类
        (一)编联类
        (二)形制类
    二、字词考释类
    三、文本思想类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二)诗学研究类
    四、其他类
        (一)简文作者类
        (二)综述类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多语环境
        1.1.2 多语发展的国际趋势
        1.1.3 新疆的三语习得
        1.1.4 学术背景
    1.2 选题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2.1.1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2.1.2 “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
        2.1.3 语言习得路径
        2.1.4 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2.2 二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主要研究
        2.2.2 国内主要研究
    2.3 三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主要研究
        2.3.2 国内主要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总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思路
    3.3 第一个研究问题
        3.3.1 研究问题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对象
        3.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第二个研究问题
        3.4.1 研究问题
        3.4.2 研究对象
        3.4.3 研究工具
        3.4.4 数据采集
        3.4.5 数据分析
    3.5 第三个研究问题
        3.5.1 研究问题
        3.5.2 研究方法
    3.6 教学实验
        3.6.1 研究问题
        3.6.2 研究对象
        3.6.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6.4 研究工具
        3.6.5 数据收集
        3.6.6 数据分析
第4章 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分类
    4.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现状
        4.2.1 被试的结构
        4.2.2 被试的三语水平
        4.2.3 课程设置
        4.2.4 教材使用
        4.2.5 师资情况
    4.3 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4.4.1 情感因素
        4.4.2 学习者策略因素
        4.4.3 背景语言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者的影响
    5.2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关联
    5.3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L3 水平的影响
        5.3.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 水平的相关度
        5.3.2 L3“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因素
    5.4 性别、民族、教育背景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
        5.4.1 学习者可控影响因素之性别差异
        5.4.2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民族差异
        5.4.3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教育背景差异
        5.4.4 基于L3 水平差异的学习者可控因素分析
    5.5 L3“低分”者与L3“高分”者的个案研究
        5.5.1 受访者个人简要信息
        5.5.2 情感因素
        5.5.3 语言因素
        5.5.4 学习者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构建与验证
    6.1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构的理论依据
        6.1.1 二语习得模式理论
        6.1.2 动态系统理论
        6.1.3 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基础
    6.2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结构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6.2.1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6.2.2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6.3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
    6.4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创新
    6.5 教学实验研究结果
        6.5.1 实验研究结果
        6.5.2 个体访谈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果
        7.1.1 研究问题一
        7.1.2 研究问题二
        7.1.3 研究问题三
    7.2 启示
        7.2.1 理论启示
        7.2.2 实践启示
        7.2.3 局限性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翻译作品题目(汉译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翻译作品题目(哈译汉):“伊犁河”月刊杂志第一期到第四期部分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哈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介绍
    (二)哈译汉
        《伊犁河》月刊杂志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哈
        1.《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译文
        2.《生活是一颗长满可能性的树》译文
        3.《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译文
        4.《不在乎外界的变迁,在乎内心的体验》译文
        5.《提高能量储备,在奋斗中获得满足》译文
        6.《每一个成功的梦想,都离不开奋斗》译文
        7.《没有付出哪有回报,闪光的人生离不开艰辛的汗水》译文
        8.《你所经历的艰辛,都将变成生命的礼物》译文
        9.《吃苦算什么,奋斗的你要对自己狠一点》译文
        10.《不屈不挠,战胜逆境中的磨炼与困难》译文
        11.《在生活中磨砺,在汗水中奋斗》译文
        12.《熬过一阵子,幸福一辈子》译文
        13.《你无法事事顺利,但可以尽力而为》译文
        14.《只有不停地长期奋斗才是最可靠的选择》译文
        15.《坚持到底,奋斗要有一颗坚持的心》译文
        16.《奋斗,现在开始还不晚》译文
        17 《奋斗需要持之以恒的积极行动》译文
    (二)哈译汉
        1.《蓝闪蝶》译文
        2.《是金子总会发光》译文
        3.《山雨连绵》译文
        4.《阿斯叶木和阿勒叶恩》译文
        5.《雁南飞》译文
        6.《有志者事竟成》译文
三、原文汉译哈
    (一)汉译哈
        1.《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原文
        2.《生活是一颗长满可能性的树》原文
        3.《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原文
        4.《不在乎外界的变迁,在乎内心的体验》
        5.《提高能量储备,在奋斗中获得满足》原文
        6.《每一个成功的梦想,都离不开奋斗》原文
        7.《没有付出哪有回报,闪光的人生离不开艰辛的汗水》原文
        8.《你所经历的艰辛,都将变成生命的礼物》原文
        9.《吃苦算什么,奋斗的你要对自己狠一点》原文
        10.《不屈不挠,战胜逆境中的磨炼与困难》原文
        11.《在生活中磨砺,在汗水中奋斗》原文
        12.《熬过一阵子,幸福一辈子》原文
        13.《你无法事事顺利,但可以尽力而为》原文
        14.《只有不停地长期奋斗才是最可靠的选择》原文
        15.《坚持到底,奋斗要有一-颗坚持的心》原文
        16.《奋斗,现在开始还不晚》原文
        17.《奋斗需要持之以恒的积极行动》原文
    (二)哈译汉
        1.《蓝闪蝶》原文
        2.《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文
        3.《山雨连绵》原文
        4.《阿斯叶木和阿勒叶恩》原文
        5.《雁南飞》原文
        6.《有志者事竟成》原文
结语

(7)移动学习在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产出导向法理论
        2.1.2 非正式学习理论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2.2.2 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3章 基于移动学习的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设计
    3.1 移动资源的选择
        3.1.1 中职旅游英语微信订阅号
        3.1.2 MET全民英语小程序
    3.2 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设计
        3.2.1 教学对象
        3.2.2 教学目标
        3.2.3 教学内容
        3.2.4 教学策略
        3.2.5 教学步骤
        3.2.6 教学评价
第4章 移动资源在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4.1 “中职旅游英语微信订阅号”在中职旅游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4.1.1 中职旅游英语微信订阅号的特点
        4.1.2 教学设计的实施
    4.2 “MET全民英语小程序”在中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2.1 MET全民英语程序的特点
        4.2.2 教学设计的实施
    4.3 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4.3.1 教学监控
        4.3.1.1 教师监控问题
        4.3.1.2 学生自控问题
        4.3.2 移动学习资源库建设
第5章 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改进建议
    5.1 教学监控
        5.1.1 教师借助移动软件实施有效监控
        5.1.2 教师借助“334”多元智能评价落实有效监控
        5.1.3 教师借助翻转课堂促使学生有效参与
        5.1.4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学生有效监督
        5.1.5 激励机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5.2 移动资源库建设
        5.2.1 教师团队合作建设资源库
        5.2.2 学生小组合作建设资源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酒店岗位英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B 移动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 C 访谈问题
附录 D 酒店行业对英语的要求访谈问题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川东青云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
    第三节 相关核心概念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乾嘉时期的川东社会
    第一节 移民的社会
        一、长江上游的边缘地带
        二、“湖广填川”
    第二节 白莲教之乱
        一、移民社会的两极化
        二、白莲教与“流民”
        三、白莲教起义与社会整合
    第三节 蒋成寿的早年经历
        一、儒家道德伦理的重建
        二、蒋成寿的经历与资本
第二章 青云派的创立发展
    第一节 祖庙德化寺
        一、庙产的获得
        二、德化寺与“真佛山”
    第二节 僧团组织
        一、僧团的组建与传承
        二、僧团的维系
        三、蒋氏家族
    第三节 祖庙与子庙
    第四节 青云派从事的活动
        一、青云派的宗教活动
        二、青云派与其它社会团体的关系
第三章 多元传统影响下的典籍
    第一节 青云派中流通的经卷
        一、经卷名目
        二、经卷的混用
    第二节 《青云仙梯》
        一、《青云仙梯》的卷目
        二、《青云仙梯》中的多元宗教传统
        三、多种宗教传统的整合
        四、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经文
第四章 青云派的宗教世界
    第一节 青云派的宇宙观
        一、《佛祖原历》中的创世论
        二、青云派的治世论
    第二节 青云派的神灵体系
        一、神灵的类别
        二、至上神的变动
        三、蒋成寿的神化
    第三节 僧信的宗教生活
        一、斋醮祭仪
        二、宗教修行
第五章 权力的自我制造
    第一节 道德与权力
    第二节 “灵”的生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多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进展
    1.1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1.2 化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1.3 文献小结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访谈法
        2.2.2 扎根理论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过程
        2.4.1 获取研究材料
        2.4.2 分析研究材料
        (1)开放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化
        (2)轴心编码:提炼主范畴
        (3)选择编码
    2.5 研究发现和建立初步理论
    2.6 模型阐释与研究建议
    2.7 信度和理论饱和度检验
        2.7.1 信度检验
        2.7.2 理论饱和度检验
3 研究结论

四、每一位成功者的学习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姚佳佳. 浙江大学, 2020(04)
  • [2]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D]. 李子婧.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3]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食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D]. 张雪萌. 西南大学, 2020(01)
  • [4]《孔子诗论》综合研究[D]. 贾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D]. 练丽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6]翻译作品题目(汉译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翻译作品题目(哈译汉):“伊犁河”月刊杂志第一期到第四期部分小说[D]. 加依娜尔·赛特曼. 新疆大学, 2020(07)
  • [7]移动学习在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谢燕旋.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川东青云派研究[D]. 邱兴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多个案研究[J]. 薛雯蔚,陈凯,张长丽,陈昌云.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08)
  • [10]激活优势:家长主义浪潮下家长参与的群体差异[J]. 沈洪成. 社会, 2020(02)

标签:;  ;  ;  

每个成功人士的学习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