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

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

一、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琰异[1](2021)在《背部隔药十字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FS-14疲劳评定量表、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肝郁脾虚型中医症候量表评分为指标,观察背部隔药十字灸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背部隔药十字灸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一周1次,6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一周3次,6周为一个疗程,6周后观察治疗前后CFS症状积分量表、FS-14疲劳量表及肝郁脾虚型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变化,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组内比较:6周治疗结束后,两组CFS症状积分量表、FS-14疲劳量表及肝郁脾虚型中医症候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较均有明显降低,疗效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在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及各项中医症候评分方面,与治疗前相较,疗效具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背部隔药十字灸和单纯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一定临床疗效。组间比较:6周治疗结束后,两组在CFS症状积分量表、FS-14疲劳量表及肝郁脾虚型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方面,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方面,各项中医症候之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方面,治疗效果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便溏不爽方面,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背部隔药十字灸疗法能够有效改善疲劳,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法。结论:1.背部隔药十字灸疗法和单纯针刺疗法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均有治疗效果。2.背部隔药十字灸疗法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田小慧[2](2021)在《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两种疗法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治疗结束后4周)疲劳主症评分(FS-14)、疲劳症状积分、疲劳严重程度积分(FSS)、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评分(SPHERE)的影响,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治疗本病的疗效和优劣,为本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和其他途径招募的符合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的患者60例。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两组均选取脾俞、肝俞、肾俞、关元、百会、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章门。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普通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穴位埋线组予以穴位埋线治疗,隔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随访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包括FS-14、疲劳症状积分、FSS、SPHERE,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一般资料和基线比较:在本研究过程中,共有3例患者脱落,普通针刺组2例,穴位埋线组1例,最终普通针刺组完成28例,穴位埋线组完成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皆无明显差异(P>0.05)。2.主要结局指标疲劳主症评分和兼症评分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FS-14评分和疲劳症状积分均显着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疲劳主症评分、疲劳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疲劳主症评分、疲劳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78.57%,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82.76%,两组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3.次要结局指标疲劳严重程度评分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FSS评分均显着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SPHERE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埋线组治疗后该项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疗效比较:在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FS-14评分、疲劳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患者FSS评分、SPHERE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依从性比较:在本研究过程中,普通针刺组依从率小于75%有5例,3例在75%~85之间(含75%),22例在85%~100%之间(含85%和100%)。穴位埋线组依从率低于75%有1例,2例在75%~85%之间(含75%),27例在85%~100%之间(含85%和100%)。穴位埋线组依从性比普通针刺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都没有发生晕针、滞针、断针、过敏、感染等严重的不良事件。普通针刺组1名患者留针时出现轻度的心慌不适,追溯原因患者未进食早餐,予以糖水后好转,未影响后续治疗。穴位埋线组1名患者第一次穴位埋线后部分穴位蛋白线逾1周未吸收,遂脱落。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均能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兼症,减轻患者疲劳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普通针刺与穴位埋线的整体疗效相当,且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穴位埋线在改善患者疲劳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普通针刺,并且表现出更好的长期疗效。患者对穴位埋线疗法的依从性优于普通针刺疗法,故从长期疗效及依从性方面比较,穴位埋线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赵婷[3](2021)在《四逆汤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四逆汤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四逆汤饼灸治疗,对照组予隔姜灸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一次,每周治疗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选择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疲劳评定量表、疲劳量表-14(躯体疲劳、脑力疲劳)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完成量表评分,运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定疗效。结果1.基线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疲劳评定量表积分、疲劳量表-14积分、躯体疲劳积分及脑力疲劳积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线可比。2.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指标组内比较: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疲劳评定量表积分、疲劳量表-14积分、躯体疲劳积分及脑力疲劳积分变化上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疲劳评定量表积分、疲劳量表-14积分、躯体疲劳积分、脑力疲劳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改善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改善值、躯体疲劳积分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疲劳评定量表积分改善值、疲劳量表-14积分改善值、脑力疲劳积分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4.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安全性均较好,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两组之间安全性对照无差别(P>0.05)。结论四逆汤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效,安全可行。

章以圳[4](2021)在《麦粒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目前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临床上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现阶段治疗主要是药物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CFS具有明显优势,治疗方法以中药、针灸为主,鲜少有运用麦粒灸治疗的研究报道,现为明确麦粒灸五脏背俞穴治疗CFS的疗效,通过观察受试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CFS临床症状量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SF-36)的变化,以探讨麦粒灸五脏背俞穴治疗CFS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和毫针组,每组各30例。麦粒灸组:选取双侧五脏背俞穴进行施灸,艾柱大小如麦粒,每次每穴5壮。毫针组:同麦粒灸组选取双侧五脏背俞穴,针刺时除肾俞直刺0.5~1寸外,其余四穴均向上斜刺0.5~0.8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后起针。两组患者均取俯卧位,施术前常规皮肤消毒,每周治疗2次,8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两个时间节点收集数据,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S-14、CFS临床症状量表、SF-36的变化,对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麦粒灸组总有效率为86.67%,毫针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临床疗效相当,说明麦粒灸、毫针针刺五脏背俞穴均可有效治疗CFS。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FS-14总积分、躯体疲劳积分、脑力疲劳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FS-14总积分、躯体疲劳积分、脑力疲劳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CFS患者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及FS-14总积分,且两组改善程度无差异。3.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FS临床症状量表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CFS临床症状量表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比较,除睡眠质量、劳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两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改善CFS患者的CFS临床症状量表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且麦粒灸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劳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方面优于毫针组。4.两组治疗前后组内SF-36各维度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SF-36各维度积分比较,除生理职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改善CFS患者SF-36各维度积分,且麦粒灸组在改善患者生理职能方面更优于毫针组。结论麦粒灸与毫针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CFS两者总体疗效无差异,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及各种伴随症状,同时改善SF-36中各维度积分,对CFS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两种治疗方式相比,麦粒灸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劳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及生理职能,减少CFS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两种疗法均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麦粒灸无侵入性操作,更易被患者接受,且在部分症状改善优于毫针针刺,这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的。

王毓芳[5](2020)在《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经断前后诸证(PMS)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30年针刺治疗PMS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为往后开展针刺治疗PMS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收集由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提取资料并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Jadad评分表进一步对所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价,提取高质量(评分≥4分)的研究数据,利用Rev Man做进一步偏倚风险分析以及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针对纳入篇数≥10的结局指标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modeler及SPSS statistics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根据病证症的分布、经络分布、腧穴特点等加以分类及分析处理,并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运用相关检索词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初步检索出文献1124篇,通过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534篇,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450篇,初步纳入文献140篇,同时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表,排除低质量(评分1-3分)文献98篇,最后纳入42篇高质量(评分4-7分)文献,总计参与者共3886名,包括针刺治疗组共1902名,以及对照组共1984名。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42篇高质量(Jadad评分4-7分)文献做进一步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1.总有效率:针刺组在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安慰针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更年期相关症状方面:针刺组在改善Kupperman(K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针刺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各维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提示针刺组在改善心理维度、躯体维度、泌尿生殖维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在改善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以≤4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4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活质量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激素水平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血清E2值、FSH值及L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情绪障碍方面:针刺组在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以>6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6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6.睡眠方面:针刺组在改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血管舒缩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烘热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倚风险分析结果:根据整体风险由最低依次分别为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其他偏倚、随机分配隐藏(选择偏倚)、评估者盲法(检测偏倚)、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盲法(实施偏倚)。3.1.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分析模型的选择、数据集的选择等因素敏感性低,整体结果稳定性佳,证据可信度良好。3.2.发表性偏倚: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总有效率、KI评分、血清E值、血清FSH值、血清LH值、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篇数均≥10篇,做漏斗图分析,其中总有效率以及FSH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4.频次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1193次,共涉及穴位98个。4.1.穴位频次:根据穴位使用的总频次进行排序,从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根据辨治模式分析穴位的使用频次,辨病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百会、神门、足三里、内关、肝俞、天枢、子宫;辨证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溪、神门、三阴交、太冲、肾俞、百会;辨症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足三里、百会。4.2.经络频次:PMS的针刺治疗涵盖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针刺经脉频次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4.3.部位频次:选穴部位频次从最高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头面颈部、上肢部、胸腹部。4.4.特定穴频次:针刺治疗PMS有71穴为特定穴(72%),27穴为非特定穴(28%)。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类别,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而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的Apriori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提升度>1。5.1.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子宫-关元(94.44%),子宫-三阴交(94.44%),印堂-百会(94.44%)。5.2.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头面颈部-下肢部(96.94%),腰背部-下肢部(96.77%),胸腹部-腰背部(96.08%)。5.3.特定穴配伍: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其中有5组置信度达到100%,分别为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肝俞-肾俞(90.57%)、关元-三阴交(90.16%)、合谷-三阴交(90.00%)。6.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系统聚类,针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与频次分析结果一致,为针刺治疗PMS的主要常用腧穴。另一类为配穴,包括辨证用穴、辨症用穴及经验用穴。辨证用穴如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辨症用穴如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经验用穴如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结论:1.对国内外1990-2019年针刺治疗PMS的RCT文献进行检索与文献评价,共纳入Jadad评分4-7分的高质量文献42篇做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组在改善总有效率、Kupperman(KI)评分、中医证候、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的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针刺治疗PMS有72%为特定穴,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3.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包括子宫-关元,子宫-三阴交,印堂-百会等。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包括头面颈部-下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特定穴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包括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包括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合谷-三阴交。4.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配穴包括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等。

黄丹旋[6](2020)在《健脾养胃膏方对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健脾养胃膏方干预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通过口服健脾养胃膏方的实验组与口服补中益气汤的对照组对照,采用国内外常规的疲劳评定量表(FAI)、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ERF)中文版以及CFS临床症状评分表,评估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为中医药治疗气虚质性疲劳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及新的临床思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膏方的临床推广。方法:本实验设计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健脾养胃膏方组(实验组)和补中益气汤组(对照组)。最终通过筛选,共有82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其中实验组有42例患者,对照组有4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给予内服“健脾养胃膏方”,每晨餐前取一汤匙膏方(约20g)置于杯中,冲入90℃左右的开水,调匀溶解后服用。对照组患者给予内服补中益气汤,用纯净水将中药材提早浸泡30分钟,先用武火煎煮15分钟后改文火继续煎煮30分钟,煎取400ml药液,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所有病例均进行同样的健康宣教,以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进行评估疗效。治疗前后均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ERF)中文版以及CFS临床症状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FAI量表评分上,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FAI量表积分降低程度更明显,P<0.01)。2.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ERF)中文版评分上,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WHOQOL-BERF量表积分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FS临床症状积分上,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CFS临床症状积分中,主要为疲劳感(包括活动后疲劳持续不适感)和睡眠障碍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养胃膏方和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均有治疗作用,但健脾养胃膏方的效果优于补中益气汤,尤其在改善疲劳感和睡眠障碍上。而膏方是一种适合慢性虚劳性疾病患者长期服用的理想中药剂型,安全有效,能提高服药依从性,通过膏方调理脏腑、补益气血,从而消除症状、提高体质。所以,健脾养胃膏方是治疗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明确有效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刘心[7](2020)在《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齐鲁脏腑推拿疗法是我科常用的脏腑推拿疗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治疗中具有显着的疗效,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齐鲁脏腑推拿疗法,本课题应用该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CFS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引入肝郁脾虚症状分级量化表和多维疲劳量表(MFI-20)从中西医两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进而探讨齐鲁脏腑推拿治疗肝郁脾虚型CFS的疗效机制,从而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无创、有效、易为民众接受的中医外治方法,并尝试对传统推拿流派手法和适应症进行传承和挖掘。方法:本研究纳入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6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齐鲁脏腑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应用肝郁脾虚症状分级量化表、多维疲劳量表(MFI-20)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量化评分。用SPSS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齐鲁脏腑推拿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均能显着改善CFS患者的中医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鲁脏腑推拿治疗组改善中医症状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中“腹胀”、“食少”、“便溏不爽”三项评分均存在差异(P<0.05),说明齐鲁脏腑推拿治疗组在这三个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FI-20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在改善CFS导致的疲劳状态方面均有显着疗效,而治疗后两组MFI-20评分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对CFS疲劳状态的疗效更显着。结论:齐鲁脏腑推拿和常规针刺两种中医外治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诸症,本研究发现齐鲁脏腑推拿疗法在“腹胀”、“食少”、“便溏不爽”及改善疲劳方面较常规针刺疗法具有更好的疗效,今后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诗梦[8](2020)在《基于藏象学说揿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对于患者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中疲劳总体水平以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的影响,探讨在“藏象学说”理论指导下揿针“形神同调”治疗CF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比背俞穴双侧、单侧、背部非穴揿针治疗对CFS疗效的差异,优化治疗方案,为进一步丰富针灸经典理论奠定临床研究基础,为普及针灸“形神一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数据。方法:严格按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选取90例CFS患者作为合格受试者,通过SPSS20.0生成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双侧背俞穴组、单侧背俞穴组和背部非穴组,各30例。1.双侧背俞穴组:穴取双侧五脏背俞穴。2.单侧背俞穴组:穴取单侧五脏背俞穴,左右交替施治。3.背部非穴组:于五脏背俞穴向外旁开约1.5cm至2cm(约在足太阳膀胱经两条侧线的中间线上),避开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及腧穴阳性反应点取穴,左右交替施治。以上三组CFS受试者均以俯卧体位接受揿针治疗,首先在其背部定位所选腧穴,然后于局部皮肤行75%酒精消毒,将规格为0.20mm×1.5mm的—次性揿针(日本清铃株式会社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的皮肤,胶布固定,并施以适当的力度按压10次。单侧与双侧背俞穴组以受试者感觉到背俞穴出现酸胀为度,而背部非穴组按压后须无明显酸胀感出现。留针48小时。三组CFS受试者每周均接受揿针治疗2次,8周为一个疗程。每位受试者在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分别行FS-14评价,并在整个疗程中详细记录其可能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相关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揿针医治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并评估单侧背俞穴、双侧背俞穴及背部非穴揿针治疗前后FS-14躯体与脑力症状评分的变化,评价其对CFS患者形神的影响。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CFS病程、FS-14总水平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水平方面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其具有可比性。2.揿针治疗8周后,双侧背俞穴组总有效率达83.30%,单侧背俞穴组总有效率达76.67%,背部非穴组总有效率为50.00%。三组揿针医治方案临床疗效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相比,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临床疗效均显着优于背部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揿针五脏背俞穴治疗CFS,在改善患者疲劳水平方面临床疗效显着,且单侧取穴与双侧取穴疗效相当。3.揿针治疗前后,三组组内比较,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FS-14总评分、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背部非穴组仅总评分与躯体疲劳评分较前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脑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三种治疗均有助于缓解CFS患者的疲劳表现,在其疲劳总体水平与躯体疲劳方面均有明显疗效。而在脑力疲劳方面,仅双侧背俞穴与单侧背俞穴揿针治疗可使其得到改善;背部非穴揿针治疗不能有效降低CFS患者脑力疲劳水平。4.治疗后,三组患者在FS-14总评分、躯体疲劳与脑力疲劳评分方面均呈现出显着差异(P<0.01)。组间两两相比,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在FS-14总评分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背俞穴组以上三方面均明显优于背部非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侧背俞穴组与背部非穴组相比,前者FS-14总评分明显优于后者(P<0.01);在躯体评分及脑力评分方面,前者优于后者(P<0.05)。结果提示:治疗后双侧背俞穴组与单侧背俞穴组相比,FS-14疲劳总体水平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水平均无差异,且二者在以上三方面都优于背部非穴组。5.整个疗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故揿针疗法可以被视作治疗CFS的安全疗法。结论:基于藏象学说掀针五脏背俞穴治疗CFS,在改善患者疲劳状态方面临床疗效理想,对患者的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形、神同调的效果,且背俞穴单侧与双侧取穴在疗效方面相当,均较背部非穴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可以认为本疗法安全可靠,是一种便于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案,同时为背俞穴单穴应用提供临床思路,为节约医疗资源提供试验支撑。

叶志亮[9](2020)在《附子饼盘龙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附子饼盘龙灸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的观察,观察其疗效,为该疗法提供临床研究证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名门诊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予口服桂附地黄丸,治疗组使用附子饼盘龙灸。对照组以两周为一疗程,四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组疗程以每周灸三次,六次为一疗程,四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期间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的变化及疲劳量表(Fatigue Scale-14,FS-14)、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评分。结果:(1)FS-14总分:两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总积分检验,P=0.087>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总积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躯体疲劳总分:两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总积分检验,P=0.064>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总积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显着差异。(3)脑力疲劳总分:两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总积分,P=0.688>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总积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型总分:两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治疗前总积分,P=0.069>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总积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焦虑评分:两组治疗前后总分比较,均是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P=0.131>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比较,P=0.103>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抑郁评分:两组治疗前后总分比较,均是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P=0.129>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比较,P=0.396>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总有效率:两组总有效率对比,P=0.047<0.05,存在差异;对比治疗组显效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附子饼盘龙灸组与桂附地黄丸组对比总体疗效略优,且显效率更高。(2)附子饼盘龙灸组对于疲劳状态(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焦虑及抑郁状态均具有较好的疗效,除焦虑、抑郁状态上两组治疗相似外,其余各方面均优于桂附地黄丸组。且在脾肾阳虚证候改善上更具优势。

马瑜[10](2020)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口服中成药归脾丸的疗效作对照,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为临床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提供一种有效的、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收集72例合格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进行针刺腧穴治疗,以平衡阴阳、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为治疗原则,选穴为:脾俞、心俞、百会、四神聪、安眠、关元、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qod,15次(30天)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归脾丸,tid,6g/次,30天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完成参加实验者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疲劳量表-14、中医证候(心脾两虚证)症状积分量表,然后通过SPSS25.0对记录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评定疗效。结果:1.纳入病例为72例,脱落9例,实际完成63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比较治疗前两个组性别、年龄、病程、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积分、疲劳量表-14积分和心脾两虚证症状积分量表积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评定:治疗前后两组CFS症状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两组治疗后CFS症状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疲劳量表-14评定:治疗前后两组FS-14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对疲劳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后两组FS-14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疲劳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心脾两虚证)症状积分量表: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总体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疗效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运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口服归脾丸。结论:运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腧穴及口服中成药归脾丸均对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但运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中成药归脾丸,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本研究为临床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二、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背部隔药十字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注意事项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对照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
        2.5 疗效判定
        2.6 统计分析
        2.7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两组CFS症状积分量表评分比较
        3.3 两组FS-14疲劳量表评分比较
        3.4 两组肝郁脾虚型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疲劳与肝的关系
        1.4 疲劳与脾的关系
        1.5 针灸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
    2 现代医学对CFS的认识
        2.1 概述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3 隔药十字灸治疗理论依据
        3.1 经络腧穴理论
        3.2 药物作用机制
        3.3 姜泥作用依据
        3.4 艾灸作用机理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组内比较
        4.2 组间比较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应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终止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指标和评价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主要结局指标
        3.3 次要结局指标
        3.4 医疗行为评价
讨论
    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西医研究概况
        1.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和发展
        1.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概况
        1.3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4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
    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况
        2.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2 本病的病因病机
        2.3 本病的中医治疗
    3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依据
        3.1 穴位埋线的源流与发展
        3.2 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的依据
        3.3 选穴依据
    4 研究结果的分析
        4.1 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4.2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3 对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
        4.4 依从性评价
        4.5 安全性评价
    5 临床体会和启发
        5.1 本研究的意义
        5.2 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4
        附表5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四逆汤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相关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的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3.1 选穴
        2.3.2 穴位定位
        2.3.3 四逆汤饼、鲜姜片、艾柱的制备
        2.3.4 操作人员培训
        2.3.5 具体操作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疗效观察指标
        2.4.3 疗效评定标准
        2.4.4 安全性评价
        2.4.5 不良事件的处理及预防
        2.4.6 脱落病例的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临床病例完成情况
    2.临床资料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观察指标分析
        2.2.1 两组治疗前CFS症状积分、FAI积分及FS-14 积分分析
        2.2.2 两组治疗前FS-14 中躯体疲劳及脑力疲劳积分比较
        2.3 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2.3.1 治疗后观察指标组内比较
        2.3.2 治疗后观察指标组间比较
        2.3.3 治疗后观察指标改善情况组间比较
        2.4 临床疗效性比较
        2.5 安全性分析
    3.总结
讨论
    1.选择脾肾阳虚型的依据
    2.四逆汤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CFS的依据
    3.选穴依据
    4.选用隔姜灸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5.安全性及意向性分析
    6.结果分析
    7.小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5年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1.传统灸法
        1.1 单纯艾灸
        1.2 艾灸联合其他疗法
    2.温针灸
    3.新型灸法
    4.小结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个人简介

(4)麦粒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1.2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1.4 小结
    2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学治疗概况
        2.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评价方法
        3.1 疗效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安全性评价方法
        3.4 不良反应的处理
    4 数据处理
        4.1 数据构成
        4.2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疗效评价
        5.3 安全性分析
    6 讨论
        6.1 理论探讨
        6.2 麦粒灸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优势
        6.3 本试验的创新点
        6.4 试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思考
        6.5 本试验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与诊断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诊断标准
    第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一、月经紊乱
        二、血管舒缩症状
        三、失眠症
        四、情绪障碍
        五、骨关节和肌肉痛
        六、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八、其他
    第三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机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二、西医病因病理
    第四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
        一、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针灸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一、华人地区
        二、国外地区
    第二节 机制研究进展
        一、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二、调整神经递质含量
        三、抗氧化作用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资料的规范化
        六、资料提取
        七、质量评价
        八、统计处理
        九、偏倚风险评估
        十、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四、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二、临床研究的标准化
        三、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价值性
        四、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限制性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证治规律研究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资料的规范化
        六、资料提取
        七、统计处理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筛选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四、频次分析
        五、关联规则分析
        六、聚类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辨治模式
        二、三阴交为治疗要穴
        三、重用足太阳膀胱经
        四、重用特定穴
        五、局部取穴直击病所
        六、穴位相配阴阳皆调
        七、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健脾养胃膏方对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概念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证型
        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五、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西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及西医研究进展
        二、发病机制
        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
        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现代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实验方案
        一、临床研究对象确定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及脱落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计
        二、临床试验分组
        三、临床试验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评价指标
        六、统计方法
    第四节 统计学结果分析
        一、一般观察项目
        二、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选题理论依据
    第二节 健脾养胃膏方治疗CFS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健脾养胃膏方的药方分析
    第四节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一般观察项目结果探讨
        二、疗效分析
        三、疗效研究结果探讨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及样本量
        2.2 治疗
        2.3 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数据管理
        2.7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基线资料
        3.2 治疗结果与分析
讨论
    1.中医学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过劳
        1.2 情志内伤
        1.3 饮食不节
    2.现代医学和针灸推拿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机理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CF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针灸推拿学对治疗CFS有效机制的研究
    3.齐鲁脏腑推拿的渊源及其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机理探讨和创新性分析
        3.1 齐鲁脏腑推拿的渊源
        3.2 齐鲁脏腑推拿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机理探讨和创新性分析
    4.结果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疗法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基于藏象学说揿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命名与诊断标准
        2 流行病学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4 常见现代医学疗法及效果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1 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法方药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案
    2 试验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不良事件记录与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基本临床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4 小结
    5 讨论
        5.1 CFS研究现状
        5.2 针调五脏,形神同调
        5.3 基于藏象,穴选背俞
        5.4 静以久留,擅治久病
        5.5 结果分析
结语
    1 研究意义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症状自评表(SCL-90)
    附录2 疲劳量表(FS-14)
个人简历

(9)附子饼盘龙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和撤出实验标准
    2 病例分组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基本信息
        4.2 安全性指标
        4.3 疗效性指标
        4.4 疗效判定
    5 安全性评价
    6 疗程
    7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1 性别构成比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2.疗效指标评价
        2.1 疲劳症状总分比较
        2.2 躯体疲劳总分比较
        2.3 脑力疲劳总分比较
        2.4 中医证候总分比较
        2.5 焦虑评分比较
        2.6 抑郁评分比较
        2.7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3.随访比较
        3.1 总有效率
        3.2 组内比较
        3.3 组间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1 概念
        1.2 流行病学特征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
    2 中医学对CFS的认识
        2.1 CFS的中医概念
        2.2 CFS的中医病因
        2.3 CFS的中医病机
        2.4 中医学治疗进展
        2.5 中医学对脾肾阳虚型CFS的认识
    3.附子饼盘龙灸的机理分析
        3.1 灸法治疗CFS的依据
        3.2 隔物灸治疗CFS的依据
        3.3 附子饼的制作与方药组成
        3.4 选穴及操作的原理及依据
        3.5 操作方法
    4.桂附地黄丸选择的依据
    5.结果分析
        5.1 疗效性指标
        5.2 次要指标
        5.3 总体疗效
    6.安全性分析
问题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中西医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疲劳量表14(FS-1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操作方法
        4.3 治疗疗程
        5 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5.1 安全性观测指标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疗效判定标准
        6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两组评分量表可比性分析
        3 治疗后结果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2 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SG)
    3 《疲劳量表-14》
    4 中医证候(心脾两虚证)症状积分量表
    5 病例观察记录表
致谢

四、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背部隔药十字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琰异.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田小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四逆汤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婷.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麦粒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章以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D]. 王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健脾养胃膏方对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D]. 黄丹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刘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藏象学说揿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李诗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附子饼盘龙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叶志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