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和歌剧与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

舞蹈和歌剧与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

一、舞蹈与戏曲及各艺术种类之间的联系(论文文献综述)

宁亚群[1](2021)在《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分别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舞蹈形态。从审美文化学的视角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更加精准地把握中西方舞蹈艺术各具特色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更加深入地认识中西方之间有同有异的审美文化禀性,以进一步促进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化对话与交流,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概念内涵来讲,中国古典舞分为“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两种存在形态。“历史形态”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指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未能保存下来。“当代形态”的中国古典舞则特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舞蹈家在综合提取戏曲舞蹈、汉唐舞蹈、敦煌舞蹈、甚至少数民族古典舞蹈等样式的基础上所建构的舞种,其建构力求与“历史形态”的中国古典舞在审美理想、内涵意蕴上达到较高的统一性,迄今形成了“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昆舞”“梨园舞蹈”“唐乐舞”六大类型,本论文重点采用早期形成的“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三个类型以作阐述。西方芭蕾舞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法国宫廷的努力下开始朝着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发展。后传播至俄罗斯、丹麦等其它欧洲国家,至今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性舞种。经过“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几个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统一名为“西方芭蕾舞”的欧洲代表性古典舞种。西方芭蕾舞于欧洲多个国家兴盛发展,并因其训练的科学性,而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国家专业舞蹈艺术院校与团体的基础训练中。就此前的学术研究来讲,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舞蹈的艺术性、技术性层面,间或有舞蹈美学、舞蹈文化等探究。但针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审美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则未见直接相关的成果。鉴于这一问题,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进行艺术本体与审美文化层面的系统比较,以期更为科学地认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为东、西方舞蹈艺术之间的互鉴与交流提供思路。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生成路径、传播接受、审美蕴涵、演变趋势四个基本方面,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进行比较研究。导论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对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进行阐述。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分别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两大舞蹈形态。通过对两个舞种的比较研究,可以实现舞蹈本体、审美文化、对话交流三个层面的价值。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陈述。在研究思路上,对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逻辑、有层次的展开,在研究方法上,鉴于本文选题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本文在综合运用论文撰写通用研究方法的同时,借鉴比较美学、比较艺术学中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方法,从丰富庞杂的舞蹈现象中探寻关于两个古典舞种的相同性与差异性。第一章是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比较性概述。第一节对两个舞种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节进一步规范两者的范畴,其范畴的界定是通过解决围绕两个舞种而分别产生的三个争议确定的,结论为: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其范畴涵盖“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两类;现存舞蹈影像资料的部分作品具有“古典性”;因社会制度变化而产生的对相同母题的不同解读是合理的。对西方芭蕾舞而言,确定其第三个时期名称为“古典芭蕾”,将“浪漫芭蕾”“古典芭蕾”同视为西方芭蕾舞发展史上的代表性时期,对西方芭蕾舞与现代舞之于西方审美文化的代表性进行判断。第三节对两者的发展脉落作简单扼要的梳理和解读。第二章将比较两个古典舞种的三次转变,这三次转变既与美学层面“美”和“善”的分离密切相关,又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艺术地位的确立紧密关联,艺术地位的确立既带来了艺术本体之“古典性”的生成,同时带给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关于艺术诗性的沉思。第三章通过传播方式与艺术接受两个层面,进一步比较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传播媒介与传播生态的变化带给两个古典舞种传播方式更多未知的可能,而作为舞蹈传播的另一方——艺术接受,则在舞蹈受众的变化中,引发本文对于舞蹈传播是否会终结以及传播中心之转移的思考。第四章比较两大舞蹈艺术的审美蕴涵。第一节从舞蹈本体层面分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典型化、节奏化、造型化三个方面都具备对和谐的追求,两者分别以“拧”“倾”“圆”“曲”与“开”“绷”“直”“立”为外化特征,这是两个古典舞种肢体美学的研究起点;第二节着力对两个舞种“乐”“舞”天然不可分割的关联进行分析,并阐述中国古典音乐之五声调式与西方芭蕾舞之大小调式如何在和声之“和”的基础上,分别与各自所属的古典舞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视、听完备的效果。此外,本节还对两个古典舞种的服饰与舞台美术进行简要分析。本章通过对两个古典舞种舞蹈本体、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之技术层面的分析,引入对审美特征与审美理想的阐释。第五章比较研究现代语境中两大舞蹈的演变路径。第一节通过对“古典”是否在中西方社会“退场”这一历史现实的分析,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灵韵”的保留样态及演变趋势进行判断,得出两个古典舞种之“虚灵妙合”与“庄肃雅正”的不同灵韵特征。第二节从“诗缘情”与Ballet词义溯源入手,分别对两个舞种在抒情与叙事方面的偏重程度作持续性的预测。第三节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机遇与挑战作出分析判断。结语部分简要回顾、总结了前五章的内容,并在确证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同异相间之基本状况的前提下进行了两重延展:其一,跳出舞蹈本体,在更为宏阔的视阈中探索这种异同状况所生成的文化缘由;其二,回到舞蹈本体,针对两个古典舞种的自身状况给出三项答解和说明。

姜琳琳[2](2021)在《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赵子夜[3](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积淀出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在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浸染下,传统的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在其内容上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暴力、愚昧、迷信、色情等诸多封建落后因素。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异质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中国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完全疏离的,必然要受到整饬与改造,使其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轨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随着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的文艺机构团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统文艺改造运动逐渐拉开帷幕。期间,中国共产党相继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分别对传统文艺的体制、艺人、内容进行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通过传统文艺的改造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传统文艺的发展繁荣,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清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坚定了“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党史学、艺术学、文学等知识,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背景、步骤、措施、作用、问题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历史规律,为当下文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具体来看,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学者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及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同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特定名词进行具体阐释。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该部分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列宁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三方面分别进行归纳分析,剖析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理论基础;随后对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文艺改造的历史实践进行总结回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实践经验;最后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改造的现实缘由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推进文艺现代转型、整饬伦理道德观念、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等。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该部分主要对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为破旧立新,全面改造传统文艺所进行的铺垫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解构,包括对旧文艺机构的接管与改造、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与利用、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该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对这一时期决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五五指示”及文艺整风运动这三个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上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路线。随后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的具体措施进行系统阐释解构,如从改革文艺管理体制、改革团体组织体制、改革团体管理体制三个层面对传统文艺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从思想改造、技能改造、形象改造三个层面实现传统艺人到文艺工作者的蜕变;最后从查禁反动有害的旧文艺、整理改造传统文艺和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与利用。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该部分承接第四章,主要对“双百”方针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嬗变进行解构研究。其中,首先介绍“双百”方针的形成、出台,客观评价“双百”方针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影响。之后从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成果及经验。该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借此进一步明确今后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七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反思。该部分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文艺改造中的教训进行深度反思,为当下及今后中国共产党文艺发展的路线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姜琳琳[4](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徐慧极[5](2020)在《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文中指出“体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门类、类型、体裁、风格等涉及体制与样式问题的总体概括。本文以史为线索,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体式问题。中国古代艺术体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构成与理论表达方式。本文针对艺术体式理论的论述是以四个结构层次为划分依据,从五个理论维度进行阐述。四个结构层次分别是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以及从体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风格;五个阐释维度分别是物质媒介与艺术语言、形制规范、名家样式、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艺术体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它在门类、类型、体裁三个层级上经历了从混融综合之“艺”到独立之“体”,再到具体体式细化、整合的演化过程。先秦、秦汉是艺术体式的混融期,体式在礼乐制度的规约下发展,该时期着重讨论的是体式与礼乐制度、百工技艺的生成及规范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体式的确立期,各艺术门类作为独立个体的艺术批评意识日渐强烈,门类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界限渐趋明朗,体式理论侧重于强调艺术家的主导作用及名家样式的典范地位,体式形构、样貌的形式认识逐渐深化,二者在体的生成、确立中互为因果。唐宋是体式的系统整合期,也是体式形制规范的重构期,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的样式标准逐渐建立,书、画、乐门类艺术的样式类型论逐渐形成,奠定了后世艺术体式阐述的理论基础。元明清时期,艺术体式在整合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艺术体式理论通过拓展体式阐述的本体向度,整合前代艺术体式,再释体式活力。从种类形式层面延伸至风格,时代风格、名家样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成为体式阐述的主要方面。历史阐述维度进一步推进,既有体式的样式形态获得了系统的梳理,体式的形式构成因素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凝练,部分原有艺术样式的体式价值得以彰显。把握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理论,是重审古代艺术样式形态、样式谱系、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论题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古代艺术整体样式构成的一架梯子,对之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推进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阐释。

徐慧极[6](2020)在《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文中提出“体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门类、类型、体裁、风格等涉及体制与样式问题的总体概括。本文以史为线索,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体式问题。中国古代艺术体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构成与理论表达方式。本文针对艺术体式理论的论述是以四个结构层次为划分依据,从五个理论维度进行阐述。四个结构层次分别是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以及从体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风格;五个阐释维度分别是物质媒介与艺术语言、形制规范、名家样式、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艺术体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它在门类、类型、体裁三个层级上经历了从混融综合之“艺”到独立之“体”,再到具体体式细化、整合的演化过程。先秦、秦汉是艺术体式的混融期,体式在礼乐制度的规约下发展,该时期着重讨论的是体式与礼乐制度、百工技艺的生成及规范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体式的确立期,各艺术门类作为独立个体的艺术批评意识日渐强烈,门类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界限渐趋明朗,体式理论侧重于强调艺术家的主导作用及名家样式的典范地位,体式形构、样貌的形式认识逐渐深化,二者在体的生成、确立中互为因果。唐宋是体式的系统整合期,也是体式形制规范的重构期,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的样式标准逐渐建立,书、画、乐门类艺术的样式类型论逐渐形成,奠定了后世艺术体式阐述的理论基础。元明清时期,艺术体式在整合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艺术体式理论通过拓展体式阐述的本体向度,整合前代艺术体式,再释体式活力。从种类形式层面延伸至风格,时代风格、名家样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成为体式阐述的主要方面。历史阐述维度进一步推进,既有体式的样式形态获得了系统的梳理,体式的形式构成因素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凝练,部分原有艺术样式的体式价值得以彰显。把握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理论,是重审古代艺术样式形态、样式谱系、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论题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古代艺术整体样式构成的一架梯子,对之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推进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阐释。

陈忆澄[7](2020)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中的媒介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艺璇[9](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以独立设置艺术院校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新型民营艺术机构开始涌现,艺术市场、艺术消费逐渐扩大,剧院团、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日趋繁荣,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对于具有专业素养“艺术的管理者”需求量逐渐增多。同时,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发展逐渐成熟,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着手对于中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建设。1987年,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第一批“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管理”专业的学生入校,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对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摸索和创新。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艺术管理已然形成了艺术类院校为主,综合类、文科类院校共同发展,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者、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来讲艺术管理学科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2011年,艺术管理学科的合法化身份被确认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者探索艺术管理学科建设问题。2017年,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做了新的界定,同时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宏观发展层面对于学科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学科。本研究首先梳理国内艺术管理学科的现实语境,并选取四所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出目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困境和原因,分析“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要求,从而对“双一流”背景下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颉[10](2020)在《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中国艺术近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由于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要人皆重文教,国人思想得以解放,社会新旧观念不断冲撞,艺术文化自由发展,各领域大师层出不穷,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大规模涌现即是具体表现。民国河南地区先后出现的艺术社团达210个,其组织性质有官办、民办和官民合办等,涉及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区域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以开封为中心的豫东地区。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从初兴到成熟共经历三个阶段。1912年至1936年是初兴阶段,以“移风易俗以正人心”为目的取向,通过戏剧改良和美术革命等,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开启市民生活新风尚;1937年至1945年是繁盛阶段,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为精神共相,通过组织文艺活动,大力向民众宣传抗日革命思想;1946年至1949年是成熟阶段,根据时代需要,提出“除旧布新贴近社会”的艺术宗旨,促使地方艺术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演变。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在地方艺术近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张四箴组建河南首个具有近代化性质的艺术社团——河南新剧团,聘请戏剧名家刘艺舟对地方传统戏曲进行改良,创办戏剧学校推行艺术教育,出版《绘声剧报》促进艺术传播,并联合四剧团赈济义演承担社会责任;马可成立的怒吼歌咏队,创作大量融入河南民歌元素的现实主义革命歌曲,并筹办首届开封救亡歌咏大会,掀起地方民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高潮;宋晓东创办的扇面画会,既不同于主创西洋绘画的上海地区艺术社团,又不同于精研传统绘画的北京地区艺术社团,而是以振兴家乡艺术为立足点,通过写实手法把乡土情结绘于扇面方寸之间,以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在地方的传承与创新。总之,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蓬勃发展,使地方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群体和艺术流派。如豫剧发展离不开豫声戏剧学社、中州戏曲研究社等对地方传统戏曲的改良,怒吼歌咏队创作的现实主义革命歌曲引领了河南近现代音乐潮流,扇面画会等艺术社团稳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地位,传统木版年画在年画改进研究会的数次创新中得以享誉四方。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在与其他地区艺术社团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一批实力不俗的艺术家,对豫剧流派的开创、近代版画的传播和革命音乐的兴起等贡献出宝贵力量。因此,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不仅强有力推动了地方艺术观念的近代化转型,还是现代中国艺术史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深入研究,既是回顾梳理历史,亦是对当代河南艺术发展的启示。

二、舞蹈与戏曲及各艺术种类之间的联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舞蹈与戏曲及各艺术种类之间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
        (一) 艺术现实
        (二) 理论学术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舞种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阐释
        一、中国古典舞
        二、西方芭蕾舞
        三、中国古典舞“当代形态”的正统性认定
    第二节 核心范畴界定
        一、对中国古典舞核心范畴的界定
        二、对西方芭蕾舞核心范畴的界定
    第三节 发展脉落梳理
        一、中国古典舞发展脉落
        二、西方芭蕾舞发展脉落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生成路径
    第一节 “美”与“善”的分离
    第二节 三次转变
        一、从“娱己”“娱神”到“娱人”
        二、从“娱人”到舞蹈本体
        三、从舞蹈本体到经典颠覆
    第三节 艺术地位的确立
        一、“古典性”的生成
        二、“艺术的沉思”
第三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传播接受
    第一节 传播方式——未知的可能
        一、传播媒介之变
        二、传播生态之变
    第二节 艺术接受
        一、关于“受众”
        二、“终结”与“中心”的转移
第四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审美蕴涵
    第一节 舞蹈本体的异质互融
        一、和谐之美的表现样式
        二、中国古典舞之肢体美学出发点
        三、西方芭蕾舞之肢体美学出发点
    第二节 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的异质互融
        一、异质互融之音乐
        二、异质互融之服饰
        三、异质互融之舞台美术
第五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演变趋势
    第一节 灵韵——审美风貌之演变
        一、中国古典舞之虚灵妙合
        二、西方芭蕾舞之庄肃雅正
    第二节 抒情与叙事——表现形式之演变
        一、中国古典舞——从“诗缘情”谈起
        二、西方芭蕾舞——“Ballet”的溯源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古典舞——多重资源的整合
        二、西方芭蕾舞——历史价值的更新
结语
    一、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同”“异”之审美文化本源
    二、关于两种古典舞的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
    2.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
        2.1.2 列宁的文艺理论
        2.1.3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实践经验
        2.2.1 苏区时期的文艺改造
        2.2.2 延安时期的文艺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现实缘由
        2.3.1 协调继承发展,推进文艺现代转型
        2.3.2 培育文化认同,整饬伦理道德观念
        2.3.3 建立人民主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
        2.3.4 强化宣传机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
    3.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及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1.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的改造
        3.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影响
        3.2.1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
        3.2.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影响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1 中央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2 地方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
    4.1 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
        4.1.1 改造的基本方向: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4.1.2 改造的根本方针:“五五”指示
        4.1.3 改造的思想纠偏:文艺整风
    4.2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体制的改造
        4.2.1 改革文艺管理体制
        4.2.2 改革团体组织体制
        4.2.3 改革团体管理体制
    4.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
        4.3.1 思想改造
        4.3.2 技能改造
        4.3.3 形象改造
    4.4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
        4.4.1 查禁反动有害旧文艺
        4.4.2 整理改造传统文艺
        4.4.3 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2 “双百”方针的影响
    5.2 “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2.1 改造传统文学的推进
        5.2.2 改造传统戏剧的推进
        5.2.3 改造传统美术的推进
        5.2.4 改造传统音乐的推进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及经验
    6.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
        6.1.1 确立社会主义的文艺体制
        6.1.2 推动传统文艺的繁荣发展
        6.1.3 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6.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经验
        6.2.1 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2.2 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2.3 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6.2.4 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
        7.1.1 文艺改造教条化
        7.1.2 文艺论争政治化
    7.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启示
        7.2.1 尊重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7.2.2 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
        7.2.3 坚持“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体式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现状
        (一)艺术形态分类相关成果
        (二)古代文体研究相关成果
        (三)古代艺术史研究兼及成果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方法
        (二)比较法
        (三)历史阐述学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乐制度和百工技艺规范下的先秦、秦汉艺术体式
    第一节 礼乐制度与艺术体式
        一、礼乐为主导的音乐体式
        二、典仪仪制下礼乐体式的分化
        三、礼制规约与音乐体式的样态
        四、发展至性情、模仿的音乐起源论
    第二节 诗乐舞由一而分
        一、上古到先秦:诗乐舞一体,乐舞为主导
        二、秦汉:歌舞音乐形成,歌、舞为主导
    第三节 隶变与书体书势的衍生
        一、经典书学势体文
        二、势体文文献剖析
        三、《四体书势》的体式意义
        四、势体文与书法体势
        五、势体文综合艺术语言、形制规范、样式风格阐述维度为一体
        六、势体文对唐代书体论的影响
    第四节 百工技艺、礼乐观念下的工艺和绘画体式
        一、工艺技艺与百工艺术体式的分化
        二、宇宙观念与百工艺术体式的统合
        三、礼乐观念与绘画体式的存在价值
第二章 主体和样式典范主导的“体”: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第一节 形构、样貌与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一、《文心雕龙》之“体势”
        二、形构、样貌与书法体式
    第二节 阮籍、嵇康以琴体言乐体
        一、阮籍音乐体式论
        二、嵇康琴体论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音乐体式分化
    第四节 二王典范与书家体式
        一、魏晋南朝二王体式典范
        二、钟张二王与古今二体
        三、书家、书体的体式建构
    第五节 人物画、山水画体式
        一、传神论与人物画体式
        二、山水画体式论形成
        三、六法与画体
第三章 形制规范的建立:承前启后的唐宋艺术体式
    第一节 唐宋乐舞、戏剧体式整合
        一、诗、词的音乐体式衍变
        二、宋音乐体裁文献转折期
        三、从唐歌舞燕乐至宋杂剧
        四、乐部制与乐部样式标志
    第二节 体法与唐宋书法体式
        一、书体为纲与书体体式
        二、书体体式与书家体式
        三、书法体式的融合与分化
    第三节 类型与唐宋绘画体式
        一、体式风格类型
        二、门类与绘画体式
        三、门类间体式融合
第四章 本体向度的拓展:元明清整合再释的艺术体式
    第一节 风格阐释维度的延伸
        一、时代风格与名家样式
        二、地域风格与流派风格
    第二节 形构阐释维度的延续
        一、戏剧体式与戏曲体制
        二、书体体式的系统整合
    第三节 历史阐述维度的推进
        一、时代、艺术家体式的历史概括
        二、钩沉体式传衍的流脉意识显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体式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现状
        (一)艺术形态分类相关成果
        (二)古代文体研究相关成果
        (三)古代艺术史研究兼及成果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方法
        (二)比较法
        (三)历史阐述学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乐制度和百工技艺规范下的先秦、秦汉艺术体式
    第一节 礼乐制度与艺术体式
        一、礼乐为主导的音乐体式
        二、典仪仪制下礼乐体式的分化
        三、礼制规约与音乐体式的样态
        四、发展至性情、模仿的音乐起源论
    第二节 诗乐舞由一而分
        一、上古到先秦:诗乐舞一体,乐舞为主导
        二、秦汉:歌舞音乐形成,歌、舞为主导
    第三节 隶变与书体书势的衍生
        一、经典书学势体文
        二、势体文文献剖析
        三、《四体书势》的体式意义
        四、势体文与书法体势
        五、势体文综合艺术语言、形制规范、样式风格阐述维度为一体
        六、势体文对唐代书体论的影响
    第四节 百工技艺、礼乐观念下的工艺和绘画体式
        一、工艺技艺与百工艺术体式的分化
        二、宇宙观念与百工艺术体式的统合
        三、礼乐观念与绘画体式的存在价值
第二章 主体和样式典范主导的“体”: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第一节 形构、样貌与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一、《文心雕龙》之“体势”
        二、形构、样貌与书法体式
    第二节 阮籍、嵇康以琴体言乐体
        一、阮籍音乐体式论
        二、嵇康琴体论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音乐体式分化
    第四节 二王典范与书家体式
        一、魏晋南朝二王体式典范
        二、钟张二王与古今二体
        三、书家、书体的体式建构
    第五节 人物画、山水画体式
        一、传神论与人物画体式
        二、山水画体式论形成
        三、六法与画体
第三章 形制规范的建立:承前启后的唐宋艺术体式
    第一节 唐宋乐舞、戏剧体式整合
        一、诗、词的音乐体式衍变
        二、宋音乐体裁文献转折期
        三、从唐歌舞燕乐至宋杂剧
        四、乐部制与乐部样式标志
    第二节 体法与唐宋书法体式
        一、书体为纲与书体体式
        二、书体体式与书家体式
        三、书法体式的融合与分化
    第三节 类型与唐宋绘画体式
        一、体式风格类型
        二、门类与绘画体式
        三、门类间体式融合
第四章 本体向度的拓展:元明清整合再释的艺术体式
    第一节 风格阐释维度的延伸
        一、时代风格与名家样式
        二、地域风格与流派风格
    第二节 形构阐释维度的延续
        一、戏剧体式与戏曲体制
        二、书体体式的系统整合
    第三节 历史阐述维度的推进
        一、时代、艺术家体式的历史概括
        二、钩沉体式传衍的流脉意识显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9)“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以独立设置艺术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1)国家大力推动学科建设
        (2)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
        (4)现实中对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引发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1.关于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研究
        2.关于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难点
        1.核心概念界定
        (1)“双一流建设”
        (2)学科
        (3)艺术管理学科
        (4)学科建设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实语境
    (一)中国艺术管理发展史
    (二)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阶段
        1.积极探索阶段(1980-1999)
        2.稳步发展阶段(2000-2010)
        3.升级转型阶段(2011-至今)
    (三)我国艺术类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衍变
二、我国艺术类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一)中央美术学院
    (二)北京舞蹈学院
    (三)中国戏曲学院
    (四)中国音乐学院
三、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审思
    (一)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问题归结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
        2.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
        3.师资力量欠缺,师生配比不均衡
        4.本土化教材不足,专业发展缺乏内动力
    (二)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1.我国艺术管理起步较晚,学科建设底子较为薄弱
        2.长期挂靠其他学科,学科定位不明晰
        3.传统教育模式阻碍教学形态创新型发展
四、“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的路径选择
    (一)“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的内涵分析
    (二)“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内涵分析
    (三)“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层面重视
        2.新时期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
    (四)“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对于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要求
        1.划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边界
        2.立足本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3.国际眼光,融汇世界优秀高等教育理念
    (五)艺术类高校建设“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的路径选择
        1.将“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2.提高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质量与数量
        4.加大艺术学科课程占比,将中国管理思想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
        5.加强对于教材的使用和建设
        6.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7.搭建学科平台,助力学科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管理学系系主任周青访谈记录
    附录二: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与管理系系主任于建刚访谈记录
    附录三: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系主任陈楠访谈记录
作者简介

(10)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类型与分布
    第一节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概貌
        一、组建宗旨
        二、组织性质
    第二节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主要类型
        一、音乐社团
        二、美术社团
        三、戏剧社团
    第三节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区域分布
第二章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1912—1936:移风易俗以正人心
        一、艺术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艺术社团开启市民生活新风尚
    第二节 1937—1945:唤醒民众救亡图存
        一、革命性质艺术社团占主导
        二、艺术社团成为抗战宣传生力军
    第三节 1946—1949:除旧布新贴近社会
        一、艺术民族化思想在艺术社团中凸显
        二、艺术社团肩负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 民国河南地区代表性艺术社团及活动
    第一节 河南新剧之先锋——河南新剧团
        一、戏剧改良的先行者:张四箴
        二、梓乡义务:组四剧团联合赈济会参与义演
        三、增益民智:编排新剧推行通俗教育
        四、梨园互鉴:聘戏剧名家刘艺舟当编剧
    第二节 抗日文艺之标杆——怒吼歌咏队
        一、怒吼歌咏队的身体力行者:马可
        二、现实主义革命歌曲的创作与表演
        三、着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指导与帮助
    第三节 地方风土人情之名片——扇面画会
        一、风雅传统的倡导者:宋晓东
        二、地方乡土情结的中国画建构
第四章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河南艺术观念近代化转型的动力
        一、助推地方传统戏曲的变革
        二、带动河南革命音乐的创作
        三、稳固中国传统绘画的地位
        四、促使传统木版年画的创新
    第二节 现代中国艺术史叙事的重要组成
        一、常香玉、陈素真与豫剧流派的开创
        二、刘岘、马基光、沙清泉与近代版画的传播
        三、马可与民间音乐的探索
    第三节 历史回视与当下借鉴的启示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录
    附录 B 宋晓东先生访谈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舞蹈与戏曲及各艺术种类之间的联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D]. 宁亚群. 山东大学, 2021(10)
  • [2]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D]. 赵子夜.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D]. 徐慧极. 东南大学, 2020(02)
  • [6]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D]. 徐慧极. 东南大学, 2020
  • [7]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中的媒介转化研究[D]. 陈忆澄. 东南大学, 2020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究 ——以独立设置艺术院校为例[D]. 李艺璇.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0)
  • [10]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研究[D]. 刘颉.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舞蹈和歌剧与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