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通过IP网络远距离传输超高清图像流

全球首个通过IP网络远距离传输超高清图像流

一、世界首次经由IP网的超高清晰度图像流长距离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姜海洋[1](2019)在《高清图像数据实时记录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图像采集存储技术的快速进步。随着图像的清晰度和帧率需求越来越高,高清图像数据量也越来越大,从而引发了高速传输大数据量信息可靠性不高、高清图像数据难以实现实时采集存储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清图像数据实时记录系统设计方案。针对性方案设计如下:(1)数据传输设计针对高清图像数据传输的问题,本文选用技术相对成熟且适配性高的HDMI高清图像数据线以及USB2.0协议数据线作为传输渠道,并设计高清图像数据接口模块和压缩数据传输模块。(2)压缩设计针对高清图像数据量大且难以实现实时传输存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JPEG2000图像压缩标准的以FPGA+ADV212为核心处理芯片的压缩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实现简便,可减少高清图像数据量,便于对其进行后续处理。(3)存储设计针对高清图像数据难以实现实时大量存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压缩数据流乒乓缓存处理并利用稳定性高的U盘进行存储的设计方案,存储设备模块化适配性高,便于对数据进行即时存取且存储容量大。本文针对以上相关针对性问题和解决方案分别进行了设计原理分析,并实现了对系统硬件平台和和软件平台两方面的搭建,最后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高清图像数据实时记录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和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孙鑫[2](2018)在《动态影像艺术的反叙事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态影像艺术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几乎是伴随着表演、观念艺术、激浪派和极限主义一起出现的。动态影像艺术产生的直接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反商业电视,以白南准等人为代表,试图通过艺术家手中的便携式摄像机,表现出不同于主流电视媒体文化的另一种个人化的社会和文化批评视角;另一方面是从事动态影像艺术制作的艺术家们在当时受到了激进派、表演艺术、人体艺术、贫穷艺术、波普艺术、极简雕塑、概念艺术、先锋音乐、实验电影、当代舞蹈和当代戏剧等一系列多样化跨学科的文化运动和理论的影响。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数字影像处理、数字编辑、三维虚拟、网络媒介和互动技术的运用,动态影像艺术直接与环境和公共交流的概念相联系。发展到80年代,大量表现为一种合成影像艺术,以电子媒体为核心媒介的多种影像处理、装置环境和视觉形态综合使用的艺术语言。到了90年代,动态影像艺术已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艺术家们借助全球语境与本土语境的优势,创作了一大批极具个人理念并且类型多样的动态影像作品,时至今日已然发展成一种虚拟沉浸式的影像艺术形式。本文所研究的动态影像艺术是兼具先锋性与实验性的影像艺术实践。动态影像艺术在图像自身中具有一种视觉的批判功能,并在后现代主义形成时期能够在电影、电视、广告这些商业和大众流行图像内部进行反制和瓦解,使后现代主义在大众图像的使用上渗透进一种文化批判,最终形成对大众图像的一种另类而精英的解读方式,其叙事方式带有明显的反叙事性。所谓反叙事,实则还是在叙事,是对于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时空等的一种实验性探索,以一种逆向的方式实现了叙事的功能。本文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后社会环境、相关艺术、思想理论、科学技术的研究,试图为“动态影像艺术的反叙事性”由酝酿到发生,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具体为:首先,考察20世纪60年代后与动态影像艺术产生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以及相关艺术的影响。其次,对动态影像艺术的结构、主题、语言、时空等诸多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这些元素与反叙事性的关系。本文由六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与意义。第一部分,阐述“动态影像艺术”的源起与叙事功能。主要表明这种具有当代性的影像艺术形式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对主流商业电视的反抗,并且受到了实验电影、实验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在叙事功能方面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视觉文本形式。第二部分,描述“动态影像艺术的反叙事性”走入人们视野的历史背景。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后社会环境、相关艺术、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对动态影像艺术发展的影响,为之后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和空间。通过对电视传媒媒体力量的反抗,以及传统电影叙事的颠覆,具有反叙事性的动态影像艺术实践拉开了帷幕。第三部分,描述了动态影像艺术反叙事结构的基本形态。总体来说,一方面体现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上,另一方面是结合了非线性叙事的超文本叙事结构,整体上完成了对传统影像叙事结构的颠覆。第四部分,是对动态影像艺术的主题及影像语言中反叙事性的深入研究。时代的演变最大的变化是叙事主题的变化,因此,边缘群体和自我意识的变化、边缘群体生活与社会生活、自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政治和文体差异对观念的集合形成了动态影像艺术反英雄与反宏大叙事的创作主题。继而,以动态影像艺术的创作主题为线索,深入研究了影像语言的形态与特点。众多动态影像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成为了研究动态影像艺术反叙事性的重要依据。这些艺术家着眼于创造新的影像语言和新的编码方式,立足于影像的实验性和先锋性,试图通过动态影像的反叙事性特征,颠覆传统的影像叙事语言。第五部分,分析反叙事性在动态影像时空维度中的表现。通过对动态影像艺术中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分析,阐释动态影像艺术在空间上的多角度以及时间上的多层级,这不仅是对传统影像叙事时空的表现手段进行了解构,而且也利用新技术探讨动态影像艺术发展新的时空维度的可能性。第六部分,重点讨论反叙事性对动态影像艺术创作实践的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艺术反思。

蔡然[3](2009)在《无线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伴随通信业务迈向多媒体领域,相应带宽需求急速上升,多业务和大带宽全光联网是未来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的必然特征。波分复用技术提供的丰富带宽资源使依靠光网络传送和交换海量的业务成为可能,传统光网络向下一代光网络演进的步伐正在加速。为满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的需要,光网络已成为各国国家信息架构中的基石。本文基于无线激光通信,展开光网络研究。光纤网络的所有网元都固定于一个不可分离的承载体,所有网元间、各网元与载体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通常,光纤网络属于地面网络系统,其组建包含节点构建和光纤敷设两个独立过程,同时,其节点又被光纤束缚住。其建设周期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其链路易遭破坏,并且,其不宜在不方便铺设线路、更不能够在星间通信等无法铺设线路的环境中实现。无线光通信的传输摆脱了有线介质的束缚,相应通信链路与节点可集成为一体。无线激光通信支持现有光纤通信的协议,能够提供类似光纤通信的信息传输速率。只要两点直线可视,就可建立一条天然具备抗御链路毁坏能力的无线激光通信链路。一个无线光网络系统可被承载于具有不同运动规律、位于离地心不同距离的多个相互离散的承载体,拥有光纤通信所不具备的巨大灵活性和支持移动通信等优越特性。可以在大范围移动中支持高速通信。再者,无线光通信单元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架设简单,搭建、配置和维护较为容易。此外,无线激光通信基于无线电子载波无法比拟的非可视窄波束,保密性强、抗干扰性好。然而,目前的光通信业界只是将无线光通信简单地以链路形式,作为光纤的替代来透明支持光纤通信协议,无法充分发挥无线光通信的优越特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QoS、和追求最佳性能,必须根据无线光通信的特性来进行组网技术和运行技术,及相应实现——无线光节点和承载体的研究开发。从而,本文在第二章中,基于无线光通信的独有特性,对无线光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关理论模型,获得了多区多类三维网状网无线光网络构架。并结合无线光网络运行,对有机组成无线光网络体系的平面区骨干通信子网络和跨区三维骨干通信子网络的组建,以及相应平面区类子域、平面区类子域组、相邻跨区子域、非相邻跨区子域的构建和运行方式进行了推证和论述。获得了无线光网络最优基础构架——回路绕点无线光互联基。进而,得到了构建具有良好网络鲁棒性的无线光网络原始拓扑图的具体算法,以及基于回路绕点无线光互联基修剪无线光网络原始拓扑图,生成无线光网络拓扑图的具体算法。最后,获得了构造运行回路的具体算法,以及合理分配网络容量的具体算法。相应数字仿真证明了本章技术的有效性。只有在邻接无线光网络主网元通过连通激光源发出的激光桥接而连通后,无线光网络才能够将信息,由一个无线光节点送达另一个无线光节点。本文在第三章:研究了无线光网络主网元功能结构,并重点针对相互连通激光源——相干叠层列阵,结合Talbot腔和模式耦合等,建立了理论模型。对激光源在连通工作中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漂移补偿技术及其实现方法和设备。并且,结合相关仿真软件和实验,对无线光通信环境的工作情形进行了分析和推证,获得了使激光源能够在恶劣多变温差环境中稳定工作,从而稳定地连通无线光节点的预失真补偿源技术及其实现系列装置。相关实验证明了其在连通中的有效性。各个网络成员互相认知是通信网络运行的前提;且为确保所获传送业务路由的合理及所需网络资源的正确分配,各个网络成员必须知晓网络内当前的状态。所以本文在第四章:结合无线光网络建立无线激光通信链路和邻居发现合一的操作特性等,研究了无线光网络路由。论述了无线光最短路径优先及无线光网络独特的指派路由器组播机制,得到了单层无线光网络状态信息扩散技术。进而,结合无线光网络多平面分层组播,论述了无线光网络分层逻辑结构形成,得到了分层无线光网络状态信息扩散技术。最后,论述了相应网络状态信息交互机制,得到了引入无线光通信的光网络设计算法。相应数字仿真证明了本章所获技术的有效性。鉴于业务的趋势变得快速动态化,引入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支持动态连接,是光网络控制的主流支撑技术。本文第五章:针对无线光通信具体特点,对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加以改造和拓展,得到了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定义了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接口。在资源预留协议扩展了自适应域。研究清楚了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标记对象格式内涵,以及当无线光与有线光互联时,相应通信功能模块所进行的处理。获得了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嵌套技术,以及与以上各技术相关,建立交换路径操作技术。而后,研究了对应光突发交换机制的无线光突发标记交换技术,获得了无线光突发标记交换无线光网络构架,相应组建总则、关键细则、决策优化技术,以及通过有效覆盖的母锥体、有效覆盖、最短可视矢量法构建单向资源预留工作区域。论述了运行工作模式和相关算法,阐明了单向预约资源工作过程和相关运行特点,结合数字仿真,展示了无线光网络与光纤网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给光网络性能带来的提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线光网络技术及其实现不断取得进步,光网络必将迎来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本文所获得的研究成果,除本实验室的论文和专利外,目前未见有公开详细技术报告。

吴贤纶[4](2003)在《世界首次经由IP网的超高清晰度图像流长距离传输》文中提出 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与伊利诺伊大学电子可视化研究所、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合作,2002年10月下旬,经由芝加哥和洛杉矶之间的通用IP网,成功地演示了数字式超高清晰度(SHD)图

二、世界首次经由IP网的超高清晰度图像流长距离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首次经由IP网的超高清晰度图像流长距离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清图像数据实时记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图像编码处理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像编码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图像编码国内研究现状
    1.3 高清图像处理概述
        1.3.1 图像色彩空间概述
        1.3.2 压缩原理
        1.3.3 压缩标准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2 高清图像数据实时记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设计原则
    2.3 系统设计性能要求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高清图像数据实时记录关键技术研究
    3.1 高清图像传输技术方案设计
        3.1.1 高清图像传输方案分析选择
        3.1.2 基于多段式高清图像传输设计
    3.2 高清图像像素采样和存储方案设计
        3.2.1 高清图像像素采样方式选择
        3.2.2 高清图像像素传输方式选择
    3.3 图像压缩技术研究
        3.3.1 高清图像压缩适用性分析
        3.3.2 图像压缩方案设计
        3.3.3 基于ASIC芯片的压缩设计
    3.4 基于JPEG2000标准无损压缩设计
        3.4.1 基于JPEG2000标准无损压缩过程分析
        3.4.2 基于JPEG2000标准的ADV212无损压缩技术实现
    3.5 图像存储技术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高清图像数据实时记录系统平台实现
    4.1 硬件平台实现
        4.1.1 HDMI高清数据接收模块相关电路设计
        4.1.2 FPGA模块设计
        4.1.3 压缩模块相关硬件设计
        4.1.4 缓存模块设计
        4.1.5 存储模块接口控制电路相关设计
        4.1.6 电源模块设计
    4.2 软件平台实现
        4.2.1 ADV7611配置通信
        4.2.2 压缩控制软件实现
        4.2.3 缓存控制
        4.2.4 文件系统搭建
    4.3 本章小结
5 试验验证与分析
    5.1 试验方案概述
    5.2 试验数据分析
    5.3 解压图像效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动态影像艺术的反叙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现状
        (一)动态影像艺术研究
        (二)影像叙事理论研究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动态影像艺术的源起及其叙事功能
    一、动态影像艺术的产生及发展
        (一)动态影像艺术的实验先驱
        (二)动态影像艺术的前卫实践
    二、动态影像艺术与电影和电视
        (一)动态影像艺术与电影的区别
        (二)动态影像艺术与电视的区别
    三、动态影像艺术及其叙事功能
        (一)传统媒介的叙事功能
        (二)动态影像的叙事功能
第二章 动态影像艺术的形式独立及反叙事性的合法性
    一、动态影像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相关艺术的影响
        (三)思想理论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的影响
    二、动态影像艺术中反叙事性的合法性
        (一)反抗电视的传媒力量
        (二)反抗电影的传统叙事
第三章 动态影像艺术的反叙事性结构
    一、动态影像艺术的非线性结构
        (一)从画框中走出来的风景——全景艺术
        (二)打破叙事传统的非线性结构——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
        (三)网状模式——动态影像艺术的非线性叙事
    二、动态影像艺术的超文本结构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从线性走向分叉
        (三)从完整走向碎片
第四章 动态影像艺术语言的反叙事性
    一、动态影像艺术的主题演进
        (一)反英雄主题
        (二)反宏大主题
    二、动态影像艺术的语言形态
        (一)视听——边界消融
        (二)互动——观者重生
        (三)体验——环境虚拟
    三、动态影像艺术的语言特点
        (一)记录的即时性
        (二)身体的表演性
        (三)文本的观念性
        (四)技术的连接性
        (五)装置的环境性
        (六)电子的编辑性
        (七)多维的虚拟性
        (八)时空的交互性
第五章 动态影像艺术中时空维度的反叙事性
    一、动态影像艺术中时间维度的反叙事性
        (一)分叉的故事时间
        (二)自由的叙述时间
        (三)互动的观看时间
    二、动态影像艺术中空间维度的反叙事性
        (一)隐喻的故事空间
        (二)交互的叙述空间
        (三)虚拟的现实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无线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
        1.1.1 信息时代的特点
        1.1.2 网络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1.1.3 现有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1.2 光网络
        1.2.1 光网络发展的必要性
        1.2.2 光网络发展概况
        1.2.3 光网络分类及特点
        1.2.4 无线光网络与光纤网络
    1.3 无线光网络及关键技术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无线光网络构架与优化组建
    2.1 无线光网络架构
        2.1.1 无线光网络平面区骨干通信子网络
        2.1.2 跨区三维骨干通信子网络
    2.2 无线光网络设计
        2.2.1 无线光互联基分析
        2.2.2 具体构建优化分析
    2.3 无线光通信多区多类三维网状网设计算法
    2.4 实例仿真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光网络连通基础
    3.1 无线光网络主网元
    3.2 无线光网络主网元连通关键技术
        3.2.1 无线光网络主网元连通激光源
        3.2.2 环境适应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光网络状态信息同步技术
    4.1 无线光网络源路由
        4.1.1 无线光最短路径优先
        4.1.2 单层无线光网络状态信息扩散
    4.2 无线光网络多平面分层路由
        4.2.1 无线光网络分层逻辑结构形成及网络状态信息扩散
        4.2.2 无线光网络信息扩散分层组播
    4.3 无线光——光纤混合网络状态信息交互机制
        4.3.1 混合光网络设计
        4.3.2 混合光网络状态信息扩散
        4.3.3 实例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光网络控制技术
    5.1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
        5.1.1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接口
        5.1.2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路径的消息类型
        5.1.3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标记对象
        5.1.4 无线光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嵌套
    5.2 无线光突发标记交换
        5.2.1 无线光突发标记交换无线光网络构架
        5.2.2 无线光单向资源预留工作区域构建和运行的相关计算
        5.2.3 无线光单向资源预留工作区域工作模式
    5.3 无线光单向资源预留工作区域实例仿真及分析
        5.3.1 E_1发往E_3的突发数据
        5.3.2 E_1发往E_6的突发数据
        5.3.3 E_3发往E_6的突发数据
    5.4 无线光单向资源预留带来的有益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世界首次经由IP网的超高清晰度图像流长距离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清图像数据实时记录系统研究[D]. 姜海洋. 中北大学, 2019(09)
  • [2]动态影像艺术的反叙事性研究[D]. 孙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3]无线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蔡然.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4]世界首次经由IP网的超高清晰度图像流长距离传输[J]. 吴贤纶. 有线电视技术, 2003(01)

标签:;  ;  ;  ;  ;  

全球首个通过IP网络远距离传输超高清图像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