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元戏研究全篇述论

五十年元戏研究全篇述论

一、五十年来元曲整体研究着作叙录(论文文献综述)

林籽辰[1](2020)在《《摘锦奇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明时期,于安徽池州诞生的青阳腔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流遍全国,收有大量滚调曲文的散出选本也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这类选本既可供读者案头欣赏阅读以及观赏戏剧时作为参考之用,还可以供给梨园场上作为演出脚本,《摘锦奇音》即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本论文以《摘锦奇音》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与之同类型的青阳腔戏曲选本及同一时期的昆腔戏曲选本为比较对象,考察其坊刻特征、剧目版本归属、声腔特征,以期展现出晚明时期青阳腔的真实面貌。第一章,《摘锦奇音》成书过程研究。从社会风尚、书坊商业模式、戏剧演出的角度研究《摘锦奇音》的刊刻背景,并通过同类型选本就版式、插图等的横向对比,探讨《摘锦奇音》的受众特征和市场定位。第二章,《摘锦奇音》上栏所收时调小曲研究。这些小曲的收录很好地反映了晚明时期民间曲调的流变,亦是社会的好尚的风向标。第三章,《摘锦奇音》所收剧目文本内容研究。探讨《摘锦奇音》等选本关于题材内容的选择倾向;并对其中每一出曲文的版本来源进行探析,以观其如何吸收各声腔的剧本为自己所用。第四章,《摘锦奇音》戏曲史及曲学意义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探讨其对戏曲文献的保存与传播所作贡献;从声腔学的角度,肯定了《摘锦奇音》作为青阳腔选本对于戏曲史研究的价值,也肯定了历史上的青阳腔及其滚调对后世声腔的发展以及对古代戏曲体式嬗变作出的贡献。

李羚玮[2](2020)在《《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尾声曲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收录的476只尾声曲牌进行研究。将“尾声曲牌”定义为:在曲艺、戏曲艺术中,通常在音乐结尾部分使用的曲牌。共分五章:第一章对476只尾声曲牌,按照曲艺、戏曲体裁的历史先后顺序进行梳理。第二、三章将尾声曲牌分为“与只曲曲牌无关的尾声曲牌”“与只曲曲牌相关的尾声曲牌”“【煞】类联套尾声曲牌”“【赚煞】类尾声曲牌”四种类型。第二章论述前两种尾声曲牌的命名规则、使用特征。“与只曲曲牌无关的尾声曲牌”的命名与格律关系密切,其中属于北曲尾声曲牌的主要有四种。属于南曲尾声曲牌的是《南词新谱》中原有及《九宫大成》新增的尾声曲牌。属于南、北曲均使用的是南北合套的尾声曲牌和【庆余】。“与只曲曲牌相关的尾声曲牌”指以只曲曲牌作为“尾声”的情况,举例与只曲【浪里来】相关的两个尾声曲牌进行说明。第三章论述“【煞】类联套尾声曲牌”和“【赚煞】类尾声曲牌”的特征,它们分别与北方、南方的说唱艺术密切相关。第四章按《九宫大成》南北词卷对尾声曲牌的分类进行音乐分析。从调式、音阶来看,北曲尾声曲牌(主要指明代之前的作品)共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羽调式四种,七声音阶;南曲曲牌有徵调式、羽调式,五声音阶,但用于“南北合套”时也存在用七声音阶的情况。从节奏来看,明代之前作品中的北曲尾声曲牌多仅记“底板”,明代之后的北曲曲牌体现“南北结合”的风格特征,节拍以南曲风格为主;南曲尾声曲牌十二板,以“腰板”起拍,存在变换拍子的情况,常见一板一眼开始,第二句末字扩板至一板三眼带赠板。第五章阐述尾声曲牌在套曲内的链接、扩展两个特殊功能。最后,结语总结《九宫大成》尾声曲牌的五点特征。

程滢[3](2020)在《孟称舜戏曲评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孟称舜是晚明重要的戏曲家,不仅创作成就突出,而且其对元明杂剧的评点在明代戏曲评点中尤为独特。本文以“评点家—评点本”结合的视角,一方面以孟称舜为中心,在综合现有材料基础上多方面探讨其生平思想、文学活动、评点家与剧作家的双重身份;另一方面从《古今名剧合选》入手,梳理其评点数量和形态,探讨评点的内容,分析评点中所蕴含的戏曲思想,并结合明代戏曲环境对其评点进行评价。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绪论,主要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简要概述孟称舜以及戏曲评点的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孟称舜戏曲评点综论。对评点主体孟称舜、评点对象《古今名剧合选》、评点形态及其批评功能进行分析。第二章,孟称舜戏曲评点内容探析。从作者、作品、方法三个角度,对创作主体、作品鉴赏、写作方法、文本校改等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研究。第三章,孟称舜评点的戏曲观念。孟称舜戏曲评点所体现的曲学思想,整体上以“传情”为审美倾向,在戏曲外在功能方面体现出情理并重之特点,在戏曲创作上崇尚本色当行,并坚持以元为尊的批评观念。第四章,孟称舜戏曲评点之评价。从评点与孟氏自身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批评以及孟氏戏曲评点的价值三个角度,来评价孟称舜的戏曲评点。结语,对全文进行简要归纳。附录,辑录《古今名剧合选》中的评语,并梳理其他评点本中的同名剧目之评语。要之,全文以“孟称舜的戏曲评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评点主体孟称舜、评点内容和戏曲观念的分析研究,重新探讨孟称舜的文学史意义,并对孟称舜戏曲评点的价值和不足进行总结。

黄金龙[4](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陈林超[5](2020)在《《新定十二律京腔谱》研究》文中指出清代康熙年间,王正祥编纂的《新定十二律京腔谱》,是曲学史上唯一一部弋阳腔专门曲谱。本论文以《新定十二律京腔谱》为研究对象,以微观视角对该谱的编选体例、选曲内容以及曲体格律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从宏观上对京腔的声腔特征进行总结,在与《昆腔谱》以及其他曲谱、曲选的对比中把握《京腔谱》的曲学意义,从而对该谱作一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京腔谱》编者的身份、着述以及成书研究。通过对《京腔谱》编者相关文献的查找与分析,研究与《京腔谱》相关的几位曲师的身份;其次,对王正祥等人现存的着作进行分析,研究其编纂时间、参与人物、版本及馆藏等信息;在对编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与曲学发展实际,对《京腔谱》的编纂成因进行研究。第二章,《京腔谱》编纂体例研究。通过总结谱中编者的叙述,结合该谱的具体体例,对《京腔谱》的编纂原则进行探讨;根据谱中具体的体例设置,将其与传统曲谱宫调体系进行对比,研究该谱十二律体例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从曲学发展史的角度对该谱独特的体例设置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第三章,《京腔谱》的选曲内容研究。从《京腔谱》所选曲目的来源、数目以及时代分布出发,在统计该谱选曲来源的基础上,结合谱中编者的叙述,对该谱的选曲原则和特点进行总结。通过对《京腔谱》的选曲内容与《昆腔谱》以及其他曲谱、曲选等进行文本对比,可以对该谱所选京腔的文本及滚白进行系统的了解。第四章,《京腔谱》曲体格律规范研究。分别以完善曲牌体系、厘正犯调、订正南曲格律、规范京腔、记录京腔曲牌与格律等视角为切入点,考察该谱在规范曲体格律方面的特点。第五章,京腔的声腔特征研究。在对《京腔谱》的内部研究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该谱反映出的京腔的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文献记载与谱中的标记,主要探讨京腔声腔关系、腔调、帮腔、板眼等特征。第六章,《京腔谱》与《新定十二律昆腔谱》(以下简称《昆腔谱》)对比研究。分别从此二谱的编纂体例、选曲内容、板眼几个方面对王正祥等人编纂的两部曲谱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对京腔与昆腔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第七章,王正祥曲学观念总结。通过对王正祥的几部作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结合其中编者的叙述,对其古乐观、曲学发展观、曲韵观进行总结与研究。第八章,《京腔谱》曲学意义研究。在以上诸章研究基础上,分别从曲体学、文献学、声腔学三个方面探讨《京腔谱》的曲学意义。

任彤[6](2019)在《宋金“亚脚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戏曲是以脚色制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一种舞台表演形态,所以脚色的出现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宋金杂剧虽然没有发展出脚色体制,但对后世戏剧已经产生了显着影响,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宋杂剧、金院本上承唐代歌舞表演、滑稽表演以及百戏、诸宫调,下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地方戏,可见其关键性的地位。对宋金杂剧脚色及其职司这一重要的论题的研究,既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本质,也可以推动我们对当下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开拓。在宋金杂剧脚色的研究中,学者较多关注于“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这些固定的常设脚色,而忽略了对“戏头”、“装旦”、“细旦”、“粗旦”、“装孤”、“酸”、“哮”、“偌”、“厥”(撅)、“郑”、“皓”、“孙”、“禾”(和)、“都子”等“脚色”的梳理和分析。从宋金时期文献史料中存在的这些“特殊脚色”数量来看,是较为丰富和乐观的,尤其是在“官本杂剧段数”和“金院本名目”名目之中,存大量含“酸”,“哮”,“偌”,“厥”(撅)、“郑”、“皓”、“孙”、“禾”(和)名称的“亚脚色”。本文立足于《都城纪胜》,《梦粱录》,《东京梦粱录》,《武林旧事》,《少室山房笔丛》,《今乐考证》等文献史料,通过文献史料中透漏出来的有关“亚脚色”的源流,职司和表演形式,结合当下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大胆敏锐的发现,对其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论证。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两点结论:1、“戏头”、“装旦”、“细旦”、“粗旦”、“装孤”、“酸”、“哮”、“偌”、“厥”(撅)、“郑”、“皓”、“孙”、“禾”(和)、“都子”皆为介乎于脚色与非脚色之间的“亚脚色”。2、“亚脚色”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动态的过程,看似杂乱无章,实有规律可循,对中国古典戏曲的成熟形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鲁勇[7](2019)在《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文章旨在研究明清唱论中腔词理论的一般规律、主要特征及其美学原则,基本脉络为:阐明了腔词关系是中国传统唱论的核心论域,同时认为南北曲的腔词差异及其在融合中的矛盾是明清唱论数量猛增的直接原因;揭示了从“雅音”到“方言”的语音变化对明清唱论中腔词理论造成的重大影响,总结了明代唱论以“声律论”为基础构建“以字音为核心”腔词理论体系的宏观一致性;论述了清代唱论中腔词理论“本体化”转变及其依据,认为“口法论”是清代唱论的基本逻辑;总结了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所蕴含的美学原则。总体上看,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延用了诗歌的“长言”理论原则和实践机制,丰富、发展了“声律”的内涵,吸收、细化了“反切”“等呼”等语音技术手段和理论原则,分别构建了以“声律论”和“口法论”为基础的腔词理论系统,逐步形成了从“化雅入俗”到“雅俗共赏”的审美格局,逐步突显出“人”的主体作用,也对古代“人声至上”观念进行了实践层面上的方法论支撑,实现了“人声至上”的终极表达。

潘舒[8](2019)在《明代编刻的杂剧选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明刻杂剧选本进行一个归纳研究,从它的发展概况、戏曲观、个案研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明刻杂剧选本的发展概况进行历时性梳理,以嘉靖为界,根据杂剧选本在体式上的“粗糙”和“精致”、文人是否参与其编选活动为其兴起和繁荣的分水岭。又以杂剧选本的传播价值和对元杂剧的经典塑造为依据,分析了明清戏曲作品对选本中的元杂剧的改编和发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杂剧选本中负载的编者、序者的序跋凡例所体现出的戏曲观。重点对其中体现的戏曲的起源和地位、娱情和教化以及对南北曲的地位和风格差异进行了叙论。第三章主要对明刻杂剧选本作了个案研究,选取了《古名家杂剧》、《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盛明杂剧》四部选本,对这四部选本和选家的概况进行了详细叙述,也对各个选本自身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如《古名家杂剧》的题材分类、《元曲选》的改编和“宗元”原因、《古今名剧合选》的评点和“宗元”倾向、《盛明杂剧》的评点旨趣等。力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阐释,发掘出杂剧选本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胡永杰[9](2019)在《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文中提出郑振铎先生是中国着名的藏书家、文学史家、目录学家、历史考古学家、作家、翻译家等,他还是一名杰出的俗文学史家,由他的努力开创了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建立,并且一生致力于俗文学文献典籍的收藏整理、理论研究、抢救保护与相关社会活动的推广,成果颇丰。此篇论文试图对郑振铎藏书、学术论着、编辑出版、影印古籍等中的俗文学古典文献进行详细地梳理,综合运用文献搜集法、整理归纳法、数据分析法、考证论述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首先在第一章梳理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的学术渊源,其次在第二章论述郑振铎俗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另外在第三章阐释郑振铎俗文学理论研究的文献学特色,最后在第四章介绍郑振铎对国内外中国俗文学文献的推广与保护。此篇论文从文献学的学术视角出发,对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论证,从中窥探中国古代俗文学的理论发展脉络,阐发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的研究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中国俗文学史、更加完善郑振铎的相关研究。

田野[10](2019)在《清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1736—1820)常州府下辖的武进、阳湖两县的十七位武进、阳湖籍曲家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了乾嘉时期武进、阳湖两县的戏曲生态环境,武进、阳湖籍曲家的家世、生平、戏曲活动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区域文化特征等诸多方面,旨在对乾嘉时期十七位武进、阳湖籍曲家的生平以及戏曲方面的成就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给予这一曲家群体在戏曲史上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以及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以及曲家人员的构成进行界定,同时将国内外有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趋势进行综述,并点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正文部分分为八章。第一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剧坛之戏曲生态环境》。本章以乾嘉时期武进、阳湖两县的民间戏曲活动以及文人的戏班家乐活动与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为后文论述武进、阳湖籍曲家的戏曲生平与戏曲活动提供地区背景。第二、三章主要研究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家世、生平。这两章以籍贯作为划分标准,对每一位曲家的家世、生平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第二章以武进籍曲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三章以阳湖籍曲家作为研究对象。第四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家世、生平对其戏曲活动影响之要素》。本章在第二、三章研究的基础上,将武进、阳湖籍曲家作为一个群体,以他们人生经历以及亲友网络这两个方面之中的相同之处作为切入点,论述他们的共同的人生经历与亲友关系对他们戏曲活动的影响。第五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戏曲作品创作、流传与搬演》。本章从戏曲创作、流传、搬演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们的戏曲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他们的戏曲作品在创作、流传、搬演方面的特点。第六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戏曲评论、观念与观演》,以武进、阳湖籍曲家对自己或他人的戏曲作品的品评以及他人对其作品的评论为入手点,分析、论述他们在戏曲创作上功能观、曲辞观以及题材观三方面的观念以及探究他们日常的观剧和组织观剧的经历对他们在戏曲创作方面的影响。第七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戏曲的区域文化特征》。本章以乾嘉时期武进文化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述常州学派、阳湖文派、毗陵诗派以及常州词派四大文化流派对武进、阳湖籍曲家在戏曲创作等方面的影响,并总结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戏曲的区域文化特征。第八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戏曲史地位》。本章将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与清初时期和清代后期的武进、阳湖地区的曲家来进行纵向比较,与乾嘉时期的无锡、金匮籍的曲家来进行横向比较,突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在武进、阳湖地区的特殊的戏曲成就以及地位,并以此来给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群体在戏曲史上一个较为客观的定位。结语部分,综述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特点、在戏曲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戏曲史上应有的位置,并论述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二、五十年来元曲整体研究着作叙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十年来元曲整体研究着作叙录(论文提纲范文)

(1)《摘锦奇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摘锦奇音》成书过程
    第一节 晚明青阳腔选本概说
        一、青阳腔的繁荣与失落
        二、戏曲选本的繁兴
    第二节 《摘锦奇音》编刊者
    第三节 《摘锦奇音》版式及插图
        一、版式特征
        二、插图面貌
第二章 《摘锦奇音》所收时调小曲
    第一节 《摘锦奇音》所收小曲结构体式
    第二节 《摘锦奇音》所收小曲题材内容
        一、情词类
        二、叙事类
        三、世情类
        四、自然类
    第三节 《摘锦奇音》所收小曲曲调流变
第三章 《摘锦奇音》所选剧目文本内容
    第一节 《摘锦奇音》选辑剧目版本来源
    第二节 《摘锦奇音》选剧题材与审美倾向
    第三节 《摘锦奇音》所收剧目版本考
第四章 《摘锦奇音》戏曲文献学价值
    第一节 散出辑佚及文献保存与传播
    第二节 校勘价值
第五章 《摘锦奇音》声腔学价值
    第一节 揭示青阳腔形态特征
    第二节 记录滚调形态演变过程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各选本所收选出整理表
    附录二 剧目着录汇总
    附录三 青阳腔传统剧目异名参阅表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尾声曲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尾声曲牌的概念解释
        二、选取《九宫大成》为研究对象的说明
    第二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对《九宫大成》的研究
        (一)对《九宫大成》的整体研究
        (二)对《九宫大成》的专题研究
        二、对尾声曲牌的研究
        (一)文学界与曲学界对尾声曲牌的研究
        (二)音乐学界对尾声曲牌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九宫大成》中尾声曲牌的来源考析
    第一节 诸宫调中的尾声曲牌
        一、《董西厢》中的尾声曲牌
        二、《天宝遗事》中的尾声曲牌
    第二节 散曲中的尾声曲牌
        一、元散曲中的尾声曲牌
        二、明散曲中的尾声曲牌
        三、暂不知朝代的散曲中的尾声曲牌
    第三节 杂剧中的尾声曲牌
        一、元杂剧中的尾声曲牌
        二、明杂剧中的尾声曲牌
    第四节 传奇剧中的尾声曲牌
        一、元南戏中的尾声曲牌
        二、明传奇剧中的尾声曲牌
        三、清传奇剧中的尾声曲牌
    第五节 清宫戏中的尾声曲牌
        一、《月令承应》中的尾声曲牌
        二、其他清宫戏中的尾声曲牌
    小结
第二章 《九宫大成》中的尾声曲牌的类型概况(上)
    第一节 与只曲曲牌无关的尾声曲牌
        一、北曲尾声曲牌
        (一)【煞尾】与【尾声】
        (二)【随煞】【随尾】与【收尾】
        (三)【隔尾】
        (四)【绪煞】与【三煞】
        二、南曲尾声曲牌
        (一)原有的南曲尾声曲牌
        (二)《九宫大成》新增的南曲尾声曲牌
        三、南北合套曲的尾声曲牌及【庆余】
        (一)南北合套曲中的尾声曲牌
        (二)【庆余】
    第二节 与只曲曲牌相关的尾声曲牌
        一、与【浪里来】曲牌相关的尾声曲牌的数量统计
        二、只曲曲牌【浪里来】及与其相关的尾声曲牌的命名流变
        (一)曲牌【浪里来】的命名流变
        (二)曲牌【浪里来煞】的命名流变
        (三)曲牌【高过浪里来煞】的命名流变
        三、与【浪里来】曲牌相关的尾声曲牌的音乐形态分析
        (一)程式性
        (二)灵活性
        (三)即兴性
    小结
第三章 《九宫大成》中的尾声曲牌的类型概况(下)
    第三节 【煞】类联套尾声曲牌
        一、命名特征
        二、结构特征
        (一)“【煞】类联套尾声曲牌”的特殊性
        (二)【耍孩儿】的特殊性
    第四节 【赚煞】类尾声曲牌
        一、【赚煞】的艺术特征
        二、【赚煞】与“唱赚”
    小结
第四章 《九宫大成》中南、北曲尾声曲牌之音乐分析
    第一节 北曲尾声曲牌中的音乐特征
        一、北曲尾声曲牌的调式特征
        二、北曲尾声曲牌的音阶及音域特征
        (一)音阶特征
        (二)音域特征
        三、北曲尾声曲牌的节奏特征
    第二节 南曲尾声曲牌中的音乐特征
        一、南曲尾声曲牌的调式特征
        二、南曲尾声曲牌的音阶及音域特征
        (一)音阶特征
        (二)音域特征
        三、南曲尾声曲牌的节奏特征
    小结
第五章 《九宫大成》中尾声曲牌在套曲内的特殊功能
    第一节 尾声曲牌在套曲内的链接功能
        一、个例选择说明
        二、曲式结构分析
        (一)【梁州第七】
        (二)【隔尾】
        (三)【玄鹤鸣】
        (四)带过曲曲牌与尾声曲牌【隔尾】的异同
    第二节 尾声曲牌在套曲内的扩充功能
        一、个例选择说明
        二、曲式结构分析
        (一)【三煞】
        (二)【二煞】
        (三)【一煞】
        (四)【哨遍】
        (五)【煞尾】
        (六)【煞】类联套尾声曲牌在戏曲中的运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孟称舜戏曲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孟称舜戏曲评点综论
    第一节 评点主体:孟称舜
        一、“方正之士”与“有情之人”
        二、“众体兼备”的多面手
        三、“创作者”与“评点者”的双重身份
    第二节 评点对象:《古今名剧合选》
        一、《古今名剧合选》之编选情况
        二、《古今名剧合选》之着录与版本
        三、《古今名剧合选》之作家与剧目
    第三节 评点的数量和形态
        一、评点数量
        二、评点形态
第二章 孟称舜戏曲评点内容探析
    第一节 创作主体论
        一、生平考订与介绍
        二、创作背景的考察
        三、风格分析与比较
        四、作家评论
    第二节 作品的解读
        一、人物形象
        二、曲词宾白
        三、作品风格及音律
        四、作品评论
    第三节 论作文之法
        一、人物塑造
        二、结构布局
        三、关目设计
    第四节 文本的校改
        一、评点中的版本考辨
        二、剧目的改订情况
        三、改订原因及标准
第三章 孟称舜评点的戏曲观念
    第一节 以“传情”为核心
        一、“传情”与选剧标准
        二、“传情”与戏曲风格
        三、“妙在叙事中绘出情景”
    第二节 情理并重
        一、对“主情说”的推崇
        二、对戏曲“教化”功用的认同
        三、“情”与“理”的统一
    第三节 崇尚本色当行
        一、创作者:“化其身为曲中之人”
        二、重视作品的真实性
        三、创作效果:案头场上双美
    第四节 以元为尊
        一、“美逊于元”的成因
        二、“美逊于元”之具体表现
        三、“今人不及古人,气味厚薄不同”
第四章 孟称舜戏曲评点之评价
    第一节 孟称舜评点与其戏曲创作
        一、对情理关系的思考
        二、向元杂剧模仿与回归
        三、创作风格与技巧
    第二节 评点与戏曲理论批评
        一、对杂剧评点的推动
        二、对明代曲坛的回应
        三、与清代戏曲家李渔的共鸣
    第三节 孟氏戏曲评点的价值
        一、文本价值
        二、传播价值
        三、社会文化批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古今名剧合选》评语辑录
    附录2 :《古今名剧合选》与同名剧目评点本评语之梳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标号说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研究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三、南、北曲牌界说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余论:曲牌论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参考文献
附录编制说明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後记

(5)《新定十二律京腔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京腔谱》编者身份、着述及其成书
    第一节 《京腔谱》编者身份
        一、王正祥
        二、储国珍
        三、卢鸣銮、施铨
    第二节 王正祥的着述
        一、版本与馆藏情况
        二、刊刻时间与参与者
        三、王正祥与停云室新编《封神榜》
    第三节 《京腔谱》编纂原因
        一、复古思潮的影响
        二、规范弋腔的需要
        三、订正南曲的尝试
第二章 《京腔谱》的编纂体例
    第一节 《京腔谱》的曲类系统
        一、宫调系统不可宗
        二、十二律的曲类体系
    第二节 《京腔谱》的曲体划分
        一、曲体分类及数量
        二、曲体划分的形式
        三、曲体划分的合理性
    第三节 《京腔谱》的体式选择
        一、谱式设置
        二、曲体正格
        三、紧慢曲牌
        四、犯调
    第四节 《京腔谱》体例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一、创新性
        二、局限性
第三章 《京腔谱》的文本内容
    第一节 《京腔谱》例曲出处
        一、《京腔谱》所题来源
        二、剧曲来源考辨
        三、散曲选曲来源考辨
    第二节 《京腔谱》选曲原则与特点
        一、选曲原则
        二、选曲倾向
    第三节 京腔曲文与滚白
        一、曲文
        二、滚白
第四章 《京腔谱》的曲体格律规范
    第一节 《京腔谱》的曲牌体系
        一、增补
        二、删减
        三、替代
    第二节 《京腔谱》对犯调的修订
        一、增加通行犯调
        二、订正犯调曲体
    第三节 《京腔谱》对南曲格律的继承与订正
        一、继承前代曲谱理念
        二、订正曲牌句格
    第四节 《京腔谱》对京腔的规范
        一、区分唱、和、叹
        二、明确板眼
        三、规范音韵
    第五节 《京腔谱》对京腔曲牌与格律的保存
        一、京腔曲牌
        二、京腔格律
第五章 京腔声腔特征
    第一节 京腔声腔关系
        一、京腔来源
        二、宫廷弋腔与民间弋腔
        三、弋阳腔、弋腔、京腔、高腔界定
    第二节 京腔腔调
        一、京腔的腔调符号与特点
        二、京腔腔调的形成
        三、京腔腔调与北曲的联系
    第三节 京腔帮腔
        一、帮腔的由来与形式
        二、京腔整句帮腔
        三、京腔后帮现象
    第四节 京腔板眼
        一、京腔板眼特点
        二、京腔板眼规范
第六章 《京腔谱》与《昆腔谱》比较
    第一节 二谱编纂体例比较
        一、曲类与曲牌数目
        二、曲牌归属异同
        三、谱式符号的异同
    第二节 二谱选曲比较
        一、选曲来源及数目
        二、选曲文本
    第三节 二谱板眼形态比较
        一、板眼规范
        二、板眼节奏
第七章 王正祥的曲学观念
    第一节 古乐观
        一、音乐的来源
        二、音乐与政治
    第二节 曲学发展观
        一、南北曲的发展
        二、宫调体系的发展
        三、弋腔、昆腔的发展
    第三节 曲韵观
        一、京昆曲韵差异
        二、改革韵部
        三、总结字音
第八章 《京腔谱》的曲学意义
    第一节 《京腔谱》的曲体学意义
        一、总结与指导京腔
        二、影响后世南曲制谱
    第二节 《京腔谱》的文献学意义
        一、保存作品文本
        二、反映京腔文本来源
    第三节 《京腔谱》的声腔学意义
        一、厘正京腔概念
        二、促进京腔发展
        三、展现京、昆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宋金“亚脚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脚色与“亚脚色”界定
    2.1 脚色
    2.2 “亚脚色”
3 “戏头”辨
    3.1 “戏头”诸家之说
    3.2 “戏头”释疑
    3.3 “戏头”职司新解
4 “装旦”,“粗旦”,“细旦”通考
    4.1 “旦”与“装旦”辨析
    4.2 “细旦”与“装旦”考
5 释“孤”
    5.1 “孤”诸家之说
    5.2 “装孤”与“孤装”,“妆孤老”辨析
6 “官本院本中“亚脚色”(上)
    6.1 “酸”
    6.2 “哮”
    6.3 “偌”
    6.4 “厥”(撅)
7 “官本院本中“亚脚色”(下)
    7.1 “郑”
    7.2 “皓”
    7.3 “孙”
    7.4 “禾”(和)
    7.5 “都子”
8 宋金“亚脚色”对后世戏曲脚色的影响
    8.1 “亚脚色”对早期南戏的影响
    8.2 “亚脚色”对北曲杂剧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明清戏曲本体的探讨
        (二)明清曲家及其腔词理论研究
        (三)关于古代唱论中字、腔关系的论述
    三、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唱论中腔词理论的滥觞
    第一节 以腔词关系为重要理论范畴的唱论传统
        一、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二、音韵学对腔词关系的影响
        三、元代以前的腔词关系历说
    第二节 南北曲融合中的腔词差异与矛盾
        一、“隔离”南北曲,建立南曲理论系统
        二、融合南北曲,探索共性理论系统
第二章 明代唱论中的腔词理论
    第一节 明代曲学文化氛围
        一、文人曲家的贵族性与戏剧内容的教化性
        二、曲家主体的交互性与戏剧艺术的规范性
        三、文人曲家的流派化与曲学理论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雅音到方言:戏曲语音标准的嬗变
        一、雅音传统及其流变
        二、雅音与方言的博弈与融合
    第三节 以字音为核心的腔词机制
        一、魏良辅论腔词机制
        二、王骥德论腔词机制
        三、沈宠绥论腔词机制
第三章 清代唱论中腔词理论重心的转移
    第一节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场上之曲”的本体回归
        一、清代曲学文化氛围
        二、实:清代曲学基本观念
    第二节 腔词关系的整体化趋势
        一、作唱相谋,唱听相洽
        二、“势”与“度”
    第三节 口法论:腔词理论的形态化范式
        一、“口法”概念辨析
        二、“口法论”的知识基础
第四章 明清唱论中腔词理论的美学探讨
    第一节 从声到形的明清唱论
        一、从声到形的历时演变
        二、从声到形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人声至上”的终极表达及其根源
        一、“人声至上”观念的演进
        二、“人声至上”观念的根源
    第三节 化雅入俗与雅俗共赏
        一、化雅入俗
        二、雅俗共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明代编刻的杂剧选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刻杂剧选本的保留现状
    二、研究现状
        (一) 有关明刻杂剧选本的文献整理
        (二) 有关明刻的杂剧选本的论文梳理
    三、研究意义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刻杂剧选本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明刻杂剧选本的兴起
    第二节 明刻杂剧选本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第三节 明杂剧选本的传播和对元杂剧经典化的塑造
第二章 明刻杂剧选本的戏曲观
    第一节 戏曲的起源和功能观
        一、戏曲的起源和地位
        二、戏曲的娱情和教化
    第二节 南北曲的风格和地位观
        一、南北曲的风格
        二、南北曲的地位
第三章 明刻杂剧选本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陈与郊与《古名家杂剧》
        一、选家与选本概述
        二、选本中杂剧题材的分类
    第二节 臧懋循与《元曲选》
        一、选家与选本概述
        二、臧懋循对元杂剧的改编
        三、选本“宗元”的原因
    第三节 孟称舜与《古今名剧合选》
        一、选家与选本概述
        二、选本的“宗元”思想
        三、选本的评点内容
    第四节 沈泰与《盛明杂剧》
        一、选家与选本概述
        二、选本的剧本体制
        三、选本的评点旨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状况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近代文学运动引发郑振铎对俗文学的关注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促进郑振铎俗文学研究的形成
    第三节 抢救民族珍稀文献坚定郑振铎的研究道路
第二章 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的文献基础
    第一节 郑振铎藏书中的俗文学文献
        一、小说类
        二、曲类
        三、弹词、鼓词、宝卷等“变文”类
        四、版画类
    第二节 郑振铎收藏俗文学文献的目录特色
    第三节 郑振铎收藏俗文学文献的版本价值
        一、多收善本、异本
        二、收藏珍稀版本
第三章 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撰写《中国俗文学史》创立俗文学学科
        一、提出俗文学的观念
        二、划分俗文学的类型
    第二节 以俗文学视角阐释文学史
        一、侧重俗文学的内容
        二、图说文学史的方式
第四章 郑振铎对俗文学文献的推广与保护
    第一节 郑振铎对俗文学文献的推广
        一、编辑校订俗文学文献
        二、影印俗文学文献善本
    第二节 郑振铎对俗文学文献的保护
        一、对珍稀俗文学文献的抢救保护
        二、对海外中国俗文学文献的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清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剧坛之戏曲生态环境
    第一节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的民间戏曲
    第二节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的曲家家乐
第二章 乾嘉时期武进籍曲家之家世、生平
    第一节 吕师
    第二节 钱维乔
    第三节 刘可培
    第四节 董达章
    第五节 吕星垣
    第六节 吴堦
    第七节 庄逵吉
    第八节 汤贻汾
    第九节 邹金生与庄颖
第三章 乾嘉时期阳湖籍曲家之家世、生平
    第一节 董慱
    第二节 程景傅
    第三节 张琦
    第四节 陆继辂
    第五节 吴卿弼
    第六节 蒋学沂
    第七节 陈森
第四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家世、生平对其戏曲活动影响之要素
    第一节 武进、阳湖籍曲家之间崎岖坎坷的人生境遇
    第二节 武进、阳湖籍曲家之间细密复杂的关系网络
第五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戏曲作品创作、流传与搬演
    第一节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主要戏曲活动总览
    第二节 戏曲创作(含散曲)
    第三节 作品刊刻
    第四节 作品搬演
第六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戏曲评论、观念与观演
    第一节 戏曲评论及观念
    第二节 戏曲观赏及招演
第七章 区域文化对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影响
    第一节 常州学派的影响
    第二节 阳湖文派的影响
    第三节 毗陵诗派的影响
    第四节 常州词派的影响
第八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戏曲史地位
    第一节 与清代其他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比较
    第二节 与乾嘉时期无锡、金匮籍曲家之比较
    第三节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戏曲戏曲史定位
结语
附录一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生平基本史实一览表
附录二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基本关系一览表
附录三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诗作拾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四、五十年来元曲整体研究着作叙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摘锦奇音》研究[D]. 林籽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尾声曲牌的研究[D]. 李羚玮.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3]孟称舜戏曲评点研究[D]. 程滢. 广西大学, 2020(07)
  •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5]《新定十二律京腔谱》研究[D]. 陈林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宋金“亚脚色”研究[D]. 任彤.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研究[D]. 鲁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8]明代编刻的杂剧选本研究[D]. 潘舒. 苏州大学, 2019(04)
  • [9]郑振铎俗文学文献研究[D]. 胡永杰.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清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研究[D]. 田野.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五十年元戏研究全篇述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