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水化学条件及天然气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水化学条件及天然气成藏

一、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水化学条件与天然气聚集(论文文献综述)

丁卯[1](2021)在《苏里格气田S47区块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文中提出随着苏里格气田的开发,稳产难度逐步加大,对气田西区含水气藏的开发是气田稳产的关键。但由于苏西区块气田含水量较多,导致开发不确定性高,技术与效益面临双重压力。为更加有效的加强苏里格西区的避水开发,夯实稳产基础。本文选取了苏里格西区的S47区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层划分、岩心观察、沉积特征研究,明确了研究区的主力产气层为盒8段、山1段。结合研究区的测井、试气、动态监测、水样化验、生产特征等资料对研究区的产水及产出水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区气井产水主要受砂体展布、构造部位及微观非均质性控制。在平面及纵向上对研究区气水分布的研究得出:1.纵向呈上气下水、上干(/水)下气,上,下干气(/水)三种分布特征;2.平面上呈东北部砂体厚度较好,气层不产水,中部及南部储层较东北部较差,气层厚度较小,产水较多。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气水分布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生烃强度与有效运移通道控制气水分布格局;2.储层微观和宏观非均质性控制气水差异性聚集;3.局部微构造控制小范围气、水层分布。根据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的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苏里格气田西区避水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启明[2](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古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浅析》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盆地是目前国内油气产量最高的盆地,其中油藏主要分布于中生界延长组的长10-长1段以及延安组,其油源主要为长7烃源岩,气藏主要分布于古生界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本溪组以及马家沟组,其气源主要为山西组、太原组及本溪组的煤系烃源岩。目前已发现的油藏或气藏,其类型及分布在不同层系有较大的差别,相应勘探程度很不均衡,目前对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还比较薄弱,这制约了对该区的进一步综合勘探。本文依据大量地质、地震及测井、录井资料,对已发现的延长组、延安组油藏与长7底凹-隆组合构造、长7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以及长7底凹-隆组合构造与断层组合的关系,以及古生界气藏与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与断层组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生界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藏、古生界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气藏的相关性,取得了以下初步认识:(1)中生界延长组、延安组不同类型油藏的分布相关性按照砂体走向与长7烃源岩凹-隆组合构造的关系,可将长6、长7段砂体分为四种类型:透镜型(砂体呈透镜型,周围被泥岩包围)、顺坡砂体(砂体延伸尖灭端指向构造低部位,砂体走向与构造等值线斜交)、逆坡砂体(砂体延伸尖灭端指向构造高部位,砂体的走向与构造等值线斜交)以及横坡砂体(砂体上倾一侧边界走向与构造等值线近于平行)。目前已发现的长6、长7段砂岩油藏在现今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分布于横坡砂体中,这些砂体与构造的关系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新近纪构造演化阶段会发生变化。根据长6、长7段气测全烃曲线与砂泥岩的对应关系,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在砂岩段具有气测全烃高值,第二类在砂岩、泥岩段均具有气测全烃高值。在长7段具有气测显示的112口井的215个层段中,92口井的134个层段具有第二类特征,长6段具有第二类特征的层段略少于长7段,说明砂泥岩叠置组合含油是长6、长7油层的重要特征。已发现的长4+5、长3、长2、长1及延安组油藏和延长组长8、长9、长10油藏大多数分布于断层上或者断层附近,这些断层大部分与长6、长7砂岩油藏切割,另外已发现的15口具有工业产能的长7页岩油井均分布于断层上或断层附近。(2)古生界石千峰组-马家沟组不同类型气藏的分布相关性按照砂体走向与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的关系,可将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及本溪组砂体分为四种类型:透镜型、顺坡砂体、逆坡砂体以及横坡砂体。目前已发现的本溪组及部分太原组的砂岩气藏主要分布于透镜型砂体中,已发现的石盒子组、山西组及部分太原组的砂岩气藏在现今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分布于横坡砂体中,这些砂体与构造的关系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新近纪构造演化阶段会发生变化。根据石盒子-本溪组气测全烃曲线与砂泥岩(含煤层)的对应关系,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在砂岩段具有气测全烃高值,第二类在砂岩、泥岩段均具有气测全烃高值。在石盒子组-本溪组具有气测显示的524口井的2165个层段中,450口井的1430个层段具有第二类特征,说明砂泥岩叠置组合含气是石盒子组-本溪组气层的重要特征。对盆地内已发现的上古生界、下古生界1000余口高产天然气井(日产气量大于5万方)与断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90%以上的高产井分布于断层上或断层附近;石千峰组气藏均被断层切割,这些断层同样切割了石盒子组-本溪组的砂岩气藏。根据太原组、本溪组与马家沟组的气测全烃曲线特征,将全烃曲线类型分为连续型(在本溪组至马家沟组具有连续的气测全烃高值)和分离型(在本溪组和马家沟组均具有气测全烃高值,但是气测全烃值不连续)。在马家沟组具有气测曲线的269口井中,212口井具有连续型特征,说明这些马家沟组气藏与太原组、本溪组气藏具有叠置相关关系;57口井具有分离型特征,并且这些井在平面上分布于断层上或断层附近,说明这些马家沟组气藏与太原组、本溪组气藏具有断层相关关系。

杨引弟[3](2021)在《神木北部太原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神木气田北部是近几年神木气田勘探的外围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中具有多层含气的特征,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目前,该地区成藏地质条件的认识多集中在神木及其南部地区,神木北部地区研究相对薄弱。勘探实践表明,北部地区包括太原组在内的上古生界气藏气水分布更加复杂,因此通过本次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神木气田外围地区成藏地质条件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从而指导勘探生产。本次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钻井地质、测井、试气试采资料,结合有机质烃源岩评价、岩心储层物性、天然气地球化学及地层水矿化度等测试分析数据,系统的研究了太原组气藏各成藏地质条件发育特征。评价重点在于对烃源岩质量评价、生烃潜力及其生烃历史的恢复。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藏剖面解剖,气水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总结该地区太原组气藏的发育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建立太原组天然气成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气源条件良好,天然气以烷烃气和高甲烷含量为特征,天然气类型的为煤成气,烃源岩主要为暗色泥岩和煤层,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偏向于Ⅲ型(腐殖型)干酪根,有机质成熟度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通过计算太原组的烃源岩生烃强度平均值为3.60×108m3/km2,神木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强度平均值为18.11×108m3/km2;太原组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储层物性较差,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研究区发育区域盖层与直接盖层,生储盖组合为自生自储型;发育的圈闭类型有岩性圈闭与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地层水类型为氯化钙型(Ca Cl2),表明太原组地层封闭性较好,水动力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成藏及保存。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分为两期充注,早期充注发生在早—中侏罗世,充注规模小,未能聚集成藏,晚期充注发生在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机质进入生气高峰期,此时圈闭已形成,在致密储层中充注成藏。研究区太原组天然气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为:区域构造对天然气藏的富集控制作用不明显;烃源岩的广覆式生烃为气藏奠定物质基础,生烃强度控制天然气藏的分布范围,太原组气藏不仅受控于太原组烃源岩,也受山西组、本溪组烃源岩影响;砂体展布与规模控制天然气横向上的分布与规模,优质储层物性特征仍然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带,但当烃源岩以及盖层条件良好的时,储层物性较差天然气也可以成藏;直接盖层对天然气富集成藏起主要作用,区域盖层因距离气藏较远,控制作用不明显。

尚婷,刘鑫,李文厚,徐智,田景春,王峰,张晓磊[4](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分析》文中提出运用地层水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地层水离子浓度、矿化度、离子组合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揭示其类型、演化过程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以Cl-、(Na++K+)离子为主,SO42-及Ca2+离子次之,具较高矿化度;地层水为盐水和卤水,主要为CaCl2型和Na2SO4型;Piper三线图解表明,未发生淡水混入作用,整体为交替停滞的缺氧还原环境。研究区延安组地层水矿化度高、离子浓度组合特征反映地层具较强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油藏保存;为原生沉积水,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蒸发浓缩作用、水—岩作用及生物作用的共同影响;地层水分布受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影响较强,不同古地貌单元地层水的化学性质明显不同。

董亮[5](2020)在《苏里格气田西区SX区块气水分布特征的构造控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的沉积盆地,其内部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苏里格气田所蕴含的天然气储量巨大,近年来在苏里格气田西区取得了较好的勘探研究成果,天然气储备区域不断的增大,说明在这个区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在西区的探勘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西区的气井在生产过程中产水严重,气水分布关系复杂,产水规律不明确。西区是苏里格气田滚动勘探开发的新区和后备储量区,但是复杂的气水关系直接影响了生产井布署及气田高效滚动开发,对进一步的工业生产造成巨大的阻力。所以本文采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水化学分析等理论与方法,针对该地区气水分布进行分析,寻找气水分布规律,把握其控制因素,为该区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识别研究区地层水,分析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明确地层水在研究区的分布,确定地层水的类型以及形成时的水文地质背景;②通过现今的构造特征研究以及当前研究区地层水与气藏的分布关系,确定在当今的构造背景下,地层水与气藏的分布的特点;③通过剥蚀厚度的恢复方法,计算出各个时期该地区地层的剥蚀情况,从而恢复该地区的古构造面貌特征。通过与现今的构造特征进行对比,可以确定气藏生成时期的地层背景以及储集层条件的变化,并确定当今气藏呈现普遍低压的原因;④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和报告的调研,详细了解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历史以及构造变化趋势,了解研究区经历的构造运动以及气藏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分布位置的调整,由此确定构造因素对气藏的分布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及认识:①研究区地层水主要是CaCl2型水,PH<7,显弱酸性,地层水所处水文地质环境主要是还原环境,系埋藏变质水;②研究区现今的构造格局呈东高西低的整体,气藏的分布表现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特征,而含水量正好相反;③从计算得出的剥蚀量分布来看,研究区的剥蚀厚度在侏罗纪之前变化不大,西部地区的剥蚀量较小,东部地区的剥蚀量较大;而在白垩纪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边的剥蚀量剧增,且与东边相比差距悬殊;④在晚白垩世之前,研究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是西高东低,西部成藏,东部富水;中央古隆起的形成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再经构造运动,地层抬升,盖层剥蚀,气藏泄压,整体表现出低压的特点。自白垩纪末期剥蚀事件之后,东高西低的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气藏的分布位置的变化。

斯扬[6](2019)在《姬塬地区长8、长9低渗透砂岩油藏地层水与油藏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内对于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随着技术手段和勘探开发工作经验的积累,在构造、沉积、储层及成岩、成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但是对于储层孔隙空间内地层水的研究相对较少。地层水与油藏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关系密切,如何利用地层水来指导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勘探开发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姬塬地区大量评探井长8、长9油层组的地层水分析资料,运用水文地质、石油地质及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系统地对长8、长9低渗透砂岩油藏地层水特征、成因及其与油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鄂尔多斯盆地长8、长9油层组地层水矿化度相对较高,地层水主要以CaCl2型为主,钠氯系数平均值低、变质系数平均值高,这些都反映了长8、长9油层组整体地层封闭性好,有利于油气的保存。(2)长8、长9油层组地层水主要为沉积埋藏水,局部存在溶滤-渗入水与沉积埋藏水的混合水。长8、长9原始沉积水体均主要以淡水为主,在埋藏过程中受不同埋深时期的浓缩淡化作用,使得长8、长9地层水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根据地层水化学参数的纵向分布特征,依次均可以分为四个带: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压滤浓缩带、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粘土矿物渗滤浓缩带、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3)地层水动力场控制着长8、长9地层水化学场的平面分布。研究区西部西缘逆冲带发育区存在外来流体下渗向心流,天环坳陷轴部和研究区伊陕斜坡中部为压实离心流中心,二者之间在天环坳陷与伊陕斜坡过渡带形成了离心流叠加的越流泄水区。外来流体下渗向心流区地层水受地表水或浅层水下渗淡化,离心流中心地层水受泥岩压实排水淡化,沿着离心流的方向地层水矿化度及各离子浓度增大,至越流泄水区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地层水流动过程中的渗滤浓缩作用导致。(4)长8、长9地层水受水岩作用影响较大,地层水中的Na+亏损与Ca2+富集主要受斜长石钠长石化控制,局部Na+的轻微富集与长石溶蚀有关,局部Ca2+离子富集程度低则受碳酸盐胶结沉淀控制,Mg2+离子亏损主要与绿泥石化有关;SO42-离子的含量主要与脱硫作用和泥岩压实水进入地层水有关,HCO3-离子含量少主要与晚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有关。(5)天环坳陷内长8、长9地层水特征的差异主要与长9顶部的泥岩压实排水有关。天环坳陷轴部为压实离心流中心,泥岩压实程度大。在长9顶部泥岩压实排水的过程中,由于长8、长9储层物性存在差异,泥岩压实水更容易进入了渗透性好的长9储层,而长9油层组良好的砂体连通性扩大了泥岩压实水对地层水淡化的范围,从而导致天环坳陷内长9地层水与长8的差异。(6)通过对延长组断层裂缝等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和地层水类型的对比,认为在主体为CaCl2型地层水的背景下,局部非CaCl2型地层水是附近存在断层裂缝等优势运移通道的响应,若长8、长9相同区域同时存在局部非CaCl2型地层水时,表明这一区域存在油气纵向运移的优势通道。(7)利用地层水动力场及原油地球化学参数变化,分别对长8、长9油藏油气二次运移方向进行了判断,发现油气二次运移方向与地层水矿化度规律变化吻合程度高,尤其是长9油层组。由此认为研究区长9油层组可以利用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协同其他方法共同指示局部油气的二次运移的方向。

黄天坤[7](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流体性质与流体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经过28年开发历程,已步入油田开发中后期阶段。为了实现油田增产稳产目的,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提升注采工艺技术,需要重新开展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特别需要加强流体性质研究,以便制定合理有效的开发对策。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地质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实验数据分析,参考前人地质研究成果,将长2油层组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亚油层组,其中长21亚油层组是研究区的主力产层。长21亚油层组沉积体系主体为曲流河分流河道沉积相。储层岩性为灰色中-细砂岩。长2储层Ⅰ类低渗储层、Ⅱ类特低渗储层和Ⅲ类超低渗储层被划定为有效储层,第Ⅳ类致密层被划定为非有效储层。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总比例为97.4∶2.6。长21各类储层总体平均渗透率为5.86×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11.4%,综合评价长2油藏储层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性储层。油藏圈闭类型整体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局部发育水动力油藏。测得研究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值分布在2.65g/L54.3g/L范围,平均值为34.1g/L,主体水型为CaCl2型和NaHCO3型。原油表现出常规原油和稠油两类性质。稠油密度、凝点、粘度、硫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9478g/cm3、24.8℃、175.7mPa·S、0.66%,具有普通稠油特征。本研究项目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构造单元中部发现稠油。本文在苏林油田水理论基础上,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为指导,引入溶度积常数经验值ksp*物理量。计算出溶度积常数经验值ksp*是理论值ksp的12个数量级,指出应以ksp*值为根据去判断水体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提出将矿化度和水型分别作为两项参数,围绕油田水化学反应这一核心,去划分油田水水性类别,并以水性类别确定水化学场分布特征。另外,建立了水体混合交替过程中离子含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计算离子浓度的变化量,据此分析水体交替程度。从而创建起一套较为系统的研究油田水水性特征及水化学场运动规律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继承了以苏林为代表的前人的研究理论,将勘探与开发所共同关切的油田水性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富了油田水研究方法,发展了油田水研究内容。运用所创建的水性分类方法,将研究区油田水划分为中矿化度CaCl2型(Ⅰ类)、低矿化度CaCl2型(Ⅱ类)、低矿化度NaHCO3型(Ⅲ类)和特低矿化度Na2SO4型(Ⅳ类)四种油田水水性类别。研究表明,前三类水型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显示着不同的水化学场特征。在A区和C区水化学场内分别发现了一条TDS异常低值线,据此推测出场内分布着近NE-SW向断裂线,为地质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通过比较2007年与2017年水化学场运动变化规律得出,水化学场受注水改造强度要比自然改造强度大很多,因此强调在开发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油田水性质,协调解决地质特征与开发工艺的矛盾关系。运用引入的ksp*物理量概念,成功地开展了长2油田水结垢预测研究,弥补了《SY/T0600-2009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行业标准的不足与缺陷,解答了水质配伍性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认知世界的对立统一性问题。设计了从原油中提取有机质悬浮体及微生物的操作步骤,以及观察油包水悬浊液微观结构的技术方法。按照这一方法成功地从本区稠油中提取出有机质悬浮体和疑似古生物标本,解析了顽强的油包水的形成机理。从稠油中初步鉴定出至少4种疑似古生物,表明该地区长2油藏流体中存在着丰富的古生物群落;这种从原油中成功地提取出生物标本的技术以及发现古生物的事例,在国内外各类文献中尚未有过相关报道,所以,这一发现极具创新意义,为油藏流体性质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找到了新的方向。在对油藏特征及开发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注采井网、改进注采工艺流程和制定稠油热采工艺三项开发对策。论文的不但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度,也解决了生产实际困难。

李剑[8](2019)在《韩城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文中认为煤层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目前已成为最现实的能源接替之一。煤层气的开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区域地质、气藏特征、水文地质、排采技术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煤层气是否能够规模效益开发。煤层气生产主要通过排水降压来实现,水文地质控制着煤层气的保存和富集,贯穿于煤层气的生成、成藏与产出整个过程。地下水不仅是煤层气形成的介质,而且是煤层气运移的驱动力与产出的载体。因此,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仅影响煤层气富集状态,更是影响煤层气商业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韩城区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和开发工程等理论,从实际地质资料入手,系统研究了区域构造特征、煤储层特征、含水层分布情况以及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特征,划分区块水文地质的分带情况,针对不同类型水文地质带对煤层气藏富集状态以及煤层气开采的影响,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韩城区块区域地质文献调研,总结了区块构造背景、水文地质特征、水动力活跃度、构造特征、含煤地层特征,结合煤层气勘探开发历史及现状,系统研究了本文研究区的地质背景。(2)韩城区块3号、5号和1 1号三套主力煤层上下共有四套含水层,煤储层水动力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分布,在区块东部和断层附近水动力较活跃,煤层水的矿化度受断层和补给水的影响变化比较大,水型主要为Na-HC03.Cl(重碳酸钠型)和Na-Cl(氯化钠型),在此基础上,将区块水文地质的平面分布划分为自由交替带、交替阻滞带(交替阻滞上亚带、交替阻滞下亚带)和滞流带三个带。(3)对比区块水动力场特征参数与含气量的关系发现:储层压力系数较高区域,煤层含气量大;断层构造显着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的规律特征,断层附近,煤层含气量低;从水位等值线图的变化梯度和分布状态反映出区域水流方向为从西北向南东方向,在区块东部和断层附近水动力相对较活跃,北部和西南部水动力场相对较稳定。(4)对比区块水化学场特征参数与含气量的关系发现:矿化度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特点,在断裂区和边浅部矿化度低,向深部逐渐变高;随着矿化度的升高,地层水离子中阳离子浓度无明显变化,均以Na+、K+离子为主;阴离子由HC03-逐渐过渡为Cl-,说明地层由封闭性较差逐渐向封闭性较好过渡;区块钠氯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同样显示为边浅部和断层区域高,向深部逐渐降低。矿化度、钠氯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指示煤层气的富集特征。(5)根据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特征,将区块煤层气富集程度划分为破坏区(自由交替带)、过渡区(交替阻滞上亚带)和富集区(交替阻滞下亚带、滞流带)三个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相应的煤层气由破坏区逐渐过渡到富集区,保存条件逐渐变好。(6)区块水文地质条件识别的煤层气富集区与煤层气井生产现状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破坏区产水较高、产气效果较差;富集区产气效果较好。根据水文地质研究成果及认识,确定了勘探开发部署的优先考虑区块,并提出对富集区的井进行储层压裂改造,产气效果相对较好。研究成果用于排采井的水源判识、采出水处理、动态变化分析、井间沟通识别、排采制度等方面,对不同区内的煤层气井提出相应开发对策,开展分类措施处理,成效显着。

陈朝兵,杨友运,邵金辉,朱玉双,陈新晶,石磊,孟迪[9](2019)在《鄂尔多斯东北部致密砂岩气藏地层水成因及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结合压汞、气水相渗、物性和水化学等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木气田地层水的化学特征、成因、空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处于气水过渡区,地层水属于"Ⅴ"型Ca Cl2型,以低矿化度的"酸点水"和高矿化度的常规地层水为主。纵向上,各层之间沉积、岩相差异及距气源远近不同是造成地层水纵向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溪组与太原组层内稳定分布的多套致密灰岩阻碍了烃类进入储层,造成原始气藏充注程度不高,地层水相对富集;石千峰组远离气源中心,烃类供给不足,气驱水不彻底;山西组属"自生自储"成藏组合,充注程度高,产水量少。平面上,受晚白垩世末期盆地"西倾"构造运动影响,盆地东北部整体抬升并发生气水二次调整,导致含气层位增多,连续气柱高度上升;同时气藏压力下降,盆地边缘地层水顺层侵入,各层均不同程度产水,形成"多层含气、普遍低产、气水同产"的格局,表现为自西向东地层水的规模及产水量逐渐增大,矿化度逐渐升高。研究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气水空间分布及成因理论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崔明明,王宗秀,樊爱萍,高万里[10](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南部地层水特征与气水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对地层水发育、分布和化学特征的认识,是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建立防早期水窜方案的基础之一。采用大量岩心观察、常规离子浓度测试、生烃条件和试气分析,研究苏里格气田西南部地层水化学特征、存在形态、分布特征,明确区内气水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探讨地层水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区内地层水以残余水和变质古沉积水为主,具典型低钠氯系数、低镁钙系数特征,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和保存;②按赋存状态可将地层水分为气藏边底水、层间致密带束缚水、孤立地层水3种;③地层水多与天然气共存,气水关系复杂,没有统一气水界面,纯气层较少,多为含气水层、气水同层;④河道砂体中部多为气层、差气层,河道边部、底部、河口坝多为水层、气水同层。总结认为:①气水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生烃强度、砂体展布从根本上控制了气水分布格局,非均质性影响水体运移,导致产水井在平面分布上差异较大。②开发目标应集中于河道砂体物性较好的构造高部位,避开易产水的河道边部、底部以及河口坝。

二、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水化学条件与天然气聚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水化学条件与天然气聚集(论文提纲范文)

(1)苏里格气田S47区块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地质特征
        1.2.2 地层水特征
        1.2.3 气水分布规律研究
        1.2.4 控制因素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基本地质特征
    2.1 地理位置及环境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地层划分
    2.4 沉积特征
        2.4.1 沉积学标志
        2.4.2 沉积微相划分
    2.5 储层岩石学特征
    2.6 填隙物特征
        2.6.1 粘土充填物
        2.6.2 硅质胶结物
        2.6.3 碳酸盐类胶结物
        2.6.4 火山灰
    2.7 成岩作用特征
        2.7.1 压实作用
        2.7.2 胶结作用
        2.7.3 交代和蚀变作用
        2.7.4 溶蚀溶解作用
        2.7.5 微裂隙及破裂缝
    2.8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8.1 孔隙类型
        2.8.2 储层孔隙组合类型
第三章 产水井辨识及产出水特征分析
    3.1 产水气井判识
        3.1.1 生产动态测井
        3.1.2 气液两相计量方法
        3.1.3 生产动态分析
    3.2 气井产出水的化学特征及来源
        3.2.1 气田产出的水的化学特征
        3.2.2 产出水来源分析
第四章 气水分布规律
    4.1 纵向分布规律
    4.2 平面分布规律
        4.2.1 盒8 段气水分布规律
        4.2.2 山1 段气水平面分布规律
    4.3 研究区气、水分布区域
第五章 气水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主要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古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类型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气藏类型研究现状
        1.2.3 油藏、气藏分布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4 鄂尔多斯盆地凹-隆组合构造特征
    2.5 鄂尔多斯盆地岩性组合特征
        2.5.1 中生界、古生界岩性组合类型
        2.5.2 中生界、古生界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类型
        2.5.3 中生界、古生界岩性组合变形特征
    2.6 鄂尔多斯盆地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2.6.1 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平面特征
        2.6.2 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剖面特征
第三章 中生界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3.1 中生界烃源岩特征
        3.1.1 延长组长7 烃源岩厚度及演化程度
        3.1.2 延长组长7 页岩油井的分布特征
        3.1.3 延长组长7 页岩油井的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2 延长组长 6、长 7 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特征
        3.2.1 延长组长 6、长 7 已发现油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3.2.2 延长组长 6、长 7 油藏与长 7 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的关系
        3.2.3 延长组长 6、长 7 段气测全烃曲线与砂泥岩对应关系
    3.3 延长组长 4+5、长 3、长 2、长 1 及延安组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特征
        3.3.1 延长组长 4+5-长 1 及延安组油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3.3.2 延长组长 4+5-长 1 及延安组油藏的平面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3.3 延长组长 4+5-长 1 及延安组油藏的剖面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3.4 延长组长 4+5-长 1 及延安组油藏与长 7 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的关系
    3.4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特征
        3.4.1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油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3.4.2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油藏的平面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4.3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油藏的剖面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4.4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油藏与长 7 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的关系
第四章 古生界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4.1 古生界烃源岩特征
        4.1.1 古生界煤层厚度及演化程度特征
        4.1.2 烃源岩层系砂泥岩叠置含气井分布特征
    4.2 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及本溪组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
        4.2.1 石盒子组-本溪组气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4.2.2 石盒子组-本溪组气藏与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及砂体组合的关系
        4.2.3 石盒子组-本溪组气测全烃曲线与砂泥岩对应关系
    4.3 石千峰组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
        4.3.1 石千峰组气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4.3.2 石千峰组气藏的断层岩层组合特征
        4.3.3 石千峰组已发现气藏的岩性组合特征
    4.4 马家沟组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
        4.4.1 马家沟组已发现气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4.4.2 马家沟组已发现气藏与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砂体及断层组合的关系
        4.4.3 马家沟组的气测全烃曲线连续性特征
    4.5 古生界高产井分布特征
第五章 中生界、古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浅析
    5.1 中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特征
    5.2 古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特征
    5.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建议
主要认识及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神木北部太原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神木北部气田研究现状
        1.2.2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1.2.3 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主要标志层特征
        2.2.2 地层特征
        2.2.3 地层划分方案
    2.3 沉积特征
        2.3.1 岩心相标志
        2.3.2 沉积构造特征
        2.3.3 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三章 天然气成藏条件
    3.1 烃源岩条件
        3.1.1 烃源岩分布特征
        3.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3 生烃强度特征
        3.1.4 气源条件对比
    3.2 储层条件
        3.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2 微观结构特征
        3.2.3 储层物性特征
        3.2.4 储层展布特征
    3.3 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3.3.1 盖层特征
        3.3.2 生储盖组合特征
第四章 气藏解剖及天然气成藏过程
    4.1 天然气地化特征及成因
        4.1.1 组分特征
        4.1.2 碳同位素特征及天然气成因判识
    4.2 天然气分布特征
        4.2.1 天然气平面分布特征
        4.2.2 气藏剖面分布特征
    4.3 气藏圈闭特征
        4.3.1 岩性圈闭
        4.3.2 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4.4 地层水特征
        4.4.1 地层水矿化度特征
        4.4.2 水化学特征系数
        4.4.3 地层水分布特征
    4.5 天然气成藏过程
        4.5.1 包裹体均一温度
        4.5.2 成藏期次
        4.5.3 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
第五章 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
    5.1 构造条件的控气作用
    5.2 气源条件的控气作用
    5.3 储层条件的控气作用
        5.3.1 砂体展布特征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5.3.2 储层物性特征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5.4 盖层条件的控气作用
        5.4.1 直接盖层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5.4.2 区域盖层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苏里格气田西区SX区块气水分布特征的构造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的沉积演化与砂体分布
    2.4 气藏地质特征
3 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3.1 地层水水化学特征与水型
    3.2 地层水成因
    3.3 地层水平面展布
4 研究区现今构造特征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4.1 现今区域构造特征
    4.2 现今构造特征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5 剥蚀厚度的恢复方法与过程分析
    5.1 镜质体反射率法
    5.2 古地温梯度法
    5.3 热史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
    5.4 泥岩压实声波时差法
    5.5 地层剥蚀特征
6 构造演化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6.1 成藏以来盆地构造演化
    6.2 构造抬升与低压气藏的形成
    6.3 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及其影响
    6.4 构造反转(翘倾)对气藏的调整
7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姬塬地区长8、长9低渗透砂岩油藏地层水与油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水文地质学现状
        1.2.2 地层水与油藏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油藏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及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
        2.3.1 构造特征
        2.3.2 沉积及砂体展布特征
        2.3.3 储层物性特征
        2.3.4 油藏分布特征
第三章 地层水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3.1 地层水化学基本特征
        3.1.1 离子组成与矿化度
        3.1.2 地层水类型
        3.1.3 离子组合参数特征
    3.2 地层水成因分析
        3.2.1 地层水的来源分析
        3.2.2 原始沉积水特征
        3.2.3 地层水的浓缩与淡化
        3.2.4 水岩作用分析
        3.2.5 长8、长9 地层水特征差异性分析
    3.3 地层水成因的油气地质意义
        3.3.1 地层水成因与断层的封闭性
        3.3.2 地层水成因与沉积及构造
        3.3.3 地层水成因与储层成岩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层水与油藏的关系研究
    4.1 油藏分布区地层水特征
        4.1.1 长8 地层水与油藏分布
        4.1.2 长9 地层水与油藏的分布
    4.2 地层水与油藏的运移
        4.2.1 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4.2.2 地层水与油气运移
    4.3 地层水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意义
        4.3.1 地层水与油藏勘探
        4.3.2 地层水与油田开发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鄂尔多斯盆地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流体性质与流体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沿
        1.3.1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2 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3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特色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特色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概述
        2.1.1 盆地基底断裂与古地核构造格局
        2.1.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延长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
        2.2.1 延长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
        2.2.2 延长组地层岩性段特征
    2.3 研究区长2地质构造特征
        2.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长2层组地层沉积特征
        2.4.1 沉积相标志
        2.4.2 沉积相类型
        2.4.3 单井相分析
        2.4.4 剖面相分析
        2.4.5 平面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5 研究区储层特征
        2.5.1 岩石学特征
        2.5.2 孔隙结构特征
        2.5.3 储层物性特征
        2.5.4 储层物性综合评价
    小结
第三章 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3.1 油藏特征
        3.1.1 油气分布规律
        3.1.2 油藏温压系统
        3.1.3 油田伴生气性质
        3.1.4 油藏类型
    3.2 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3.2.1 油气藏形成期次及年代
        3.2.2 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油藏流体性质
    4.1 油田水性质与分类方法
        4.1.1 油田水苏林(B.A.ЩУЛИН,1946)分类方法简述
        4.1.2 区域纵向地层水水型标准
        4.1.3 长2 油田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4.1.4 长2 油田水性质及苏林水型解析
        4.1.5 长2 层油田水化学反应类型及判别方法
        4.1.6 油田水水性分类模型
        4.1.7 油田水混合交替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原油性质分析
        4.2.1 原油常规性质分析
        4.2.2 稠油性能分析
        4.2.3 稠油形成机理
        4.2.4 原油地化指标特征
    4.3 原油中古生物群落的发现与初步鉴定
        4.3.1 从原油中提取古生物的方法与步骤
        4.3.2 原油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小结
第五章 油藏流体场运动变化规律
    5.1 运用水化学特性系数推断油藏成因
    5.2 运用水性特征判定流体场运动变化规律
        5.2.1 运用水性分类方法分析水化学场分布特征
        5.2.2 通过水性特征预测断裂线
        5.2.3 研究区水化学场运动变化规律
        5.2.4 水化学场与油藏的统一性认识
    5.3 用水性特征分析油田水结垢趋势
        5.3.1 油田水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标准方法简述
        5.3.2 依据标准方法预测水体结垢趋势
        5.3.3 依据溶度积理论预测水体结垢趋势
    小结
第六章 油田开发对策
    6.1 研究区水文地理概况
    6.2 油田开发现状及注采工艺技术简述
        6.2.1 油田开发形势
        6.2.2 注采工艺技术
    6.3 油田注采工艺技术综合评价
        6.3.1 A区、B区注水效果分析
        6.3.2 注采工艺与水化学场的矛盾
        6.3.3 注采井组中水性特征的矛盾
        6.3.4 稠油分布与注采工艺的矛盾
    6.4 油田开发技术对策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韩城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富集水动力条件研究
        1.2.2 煤层气富集水化学条件研究
        1.2.3 水文地质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背景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1.5 主要创新点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2.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2.2 含水层特征
        2.2.3 水动力活跃度分区
    2.3 区块构造特征
    2.4 区块含煤地层特征
        2.4.1 含煤地层特征
        2.4.2 可采煤层特征
    2.5 韩城区块煤储层基本特征
        2.5.1 煤变质程度特征
        2.5.2 煤岩宏观特征
        2.5.3 煤岩显微组分特征
        2.5.4 煤储层物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3.1 水动力场特征分析
        3.1.1 地下水水势特征
        3.1.2 储层压力系数特征
    3.2 水化学场特征分析
        3.2.1 矿化度特征
        3.2.2 水化学参数特征
        3.2.3 离子特征
        3.2.4 水型特征
        3.2.5 地层水化学成因分析
    3.3 水文地质带划分
        3.3.1 自由交替带
        3.3.2 交替阻滞带
        3.3.3 阻滞带
    3.4 本章小结
4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4.1 韩城区块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
        4.1.1 平面分布特征
        4.1.2 含气量随埋深变化规律分析
    4.2 水动力场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4.2.1 影响机理
        4.2.2 地下水水势特征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4.2.3 储层压力系数特征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4.3 水化学场对煤层气富集的指示作用
        4.3.1 矿化度对煤层气富集的指示作用
        4.3.2 水化学参数对煤层气富集指示作用
    4.4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区控制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5.1 韩城区块煤层气井产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1.1 煤层气井产水量分布
        5.1.2 煤层气井产水量对产气量的影响
        5.1.3 煤层顶底板含水性对产水量的影响
    5.2 不同水文地质带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5.2.1 水文地质带对产水和产气的控制作用
        5.2.2 典型解剖分析
    5.3 外源水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5.3.1 断层沟通含水层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5.3.2 顶底板含水性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水文地质研究成果在韩城区块的实际应用
    6.1 排采井水源层识别及治理措施
    6.2 勘探开发部署及措施改造建议
        6.2.1 勘探开发部署建议
        6.2.2 措施改造建议
    6.3 水文地质特征动态变化分析
    6.4 采出水处理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鄂尔多斯东北部致密砂岩气藏地层水成因及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地层水特征
    2.1 盆地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
    2.2 神木气田地层水特征及成因分类
    2.3 神木气田地层水赋存状态
3 地层水空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3.1 地层水纵向分布及控制因素
    3.2 地层水平面分布及控制因素
4 结论

(10)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南部地层水特征与气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地层水赋存介质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2.2 物性及孔喉特征
3 地层水特征
    3.1 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3.1.1 离子浓度
        3.1.2 地层水化学参数
        3.1.3 地层水成因
    3.2 地层水赋存形态
    3.3 地层水分布规律
4 气水分布影响因素
    4.1 生烃强度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4.2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4.3 砂地比的影响
    4.4 砂体展布的影响
5 结论

四、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水化学条件与天然气聚集(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里格气田S47区块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D]. 丁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古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浅析[D]. 李启明. 西北大学, 2021(12)
  • [3]神木北部太原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D]. 杨引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分析[J]. 尚婷,刘鑫,李文厚,徐智,田景春,王峰,张晓磊. 地质科学, 2020(03)
  • [5]苏里格气田西区SX区块气水分布特征的构造控制作用研究[D]. 董亮.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姬塬地区长8、长9低渗透砂岩油藏地层水与油藏的关系研究[D]. 斯扬. 西北大学, 2019(04)
  • [7]鄂尔多斯盆地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流体性质与流体场特征研究[D]. 黄天坤. 西北大学, 2019(01)
  • [8]韩城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D]. 李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 [9]鄂尔多斯东北部致密砂岩气藏地层水成因及分布规律[J]. 陈朝兵,杨友运,邵金辉,朱玉双,陈新晶,石磊,孟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2)
  • [10]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南部地层水特征与气水关系[J]. 崔明明,王宗秀,樊爱萍,高万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09)

标签:;  ;  ;  ;  ;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水化学条件及天然气成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