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

一、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广[1](2020)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广泛调研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概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种植业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本文结合天津市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天津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基于此,发现目前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以下问题: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农业水资源配套设施不健全、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与人才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改革不彻底以及农民节水意识较弱等。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首先要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其次要分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技术,走好技术成果转化之路;再次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好水资源节约之路;同时要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走好节水之路;最后要加强水环境治理,走好水资源整治之路。此外,为了保障路径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健全节水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等措施,以期提高天津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连波[2](2019)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对策——评《农业水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生存的宝贵环境资源。当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污染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关注。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是国际社会面临共同问题。《农业水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分析》是针对当前农业用水进行研究的着作,该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价值着,把农业水资源配置与交易契约选择紧密联系起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农业水资源有效配置之道。《农业水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分析》以交易契约选择为主线对农业水资源配

李明辉[3](2019)在《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伴随着中国粮食生产中心北移,南方北方、旱区非旱区粮食生产水土资源配置严重失调,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十分突出,有专家称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农业最大的威胁。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居第三位,保障粮食安全的地位至关重要。山东也是水资源短缺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1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92.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存在水资源数量短缺、时空分布失衡、水质污染和短缺与浪费并存等问题,且水资源又具有区位固定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不像其它资源可以通过进口替代来缓解压力。农业用水是用水大户,其中粮食灌溉用水占比较大,尤其山东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对灌溉水依赖度高,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更加凸显了水资源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因此以山东为例研究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以资源配置理论、生产前沿面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研究基础,以山东和各地市2001-2016年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研究框架,梳理了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现状和问题,分析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及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特征,并在预测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测度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并估算了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于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表明与综合要素配置相比较,水资源配置更需要进行优化。全省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为0.59,其中鲁西南地区和鲁北地区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与粮食生产需求不相匹配。基于效率改进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巨大,全省节水潜力理论值可达到30.89亿立方米,鲁北地区节水潜力最大,节水量占总用水量份额达到36.52%,总节水量达到11.9亿立方米,且鲁北地区水-土-粮匹配系数低下,验证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重、且节水潜力巨大的结果。(2)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收敛特征和空间特征。山东各市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差距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自身条件,不是各市都收敛于同一稳态值,而是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地区间的水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不会消失。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莫兰指数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图显示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但是局部也有破碎化的特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表明空间特征是影响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在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应予以考虑。(3)定量探索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度、匹配度及区域间差异特征。采用水资源阻尼效应模型,测度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度,发现山东粮食产值增长率受水资源短缺影响,比上一年增长率减缓0.022%。不同区域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程度不同,鲁北、鲁西南地区粮食生产集中区域受水资源制约较大,尤其是对德州、聊城等粮食生产大市的制约作用更为明显。构建了水-土-粮综合匹配模型,发现山东粮食生产水土资源要素极不匹配,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山东水-土-粮综合匹配度仅高于河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6%。省内粮食生产水土资源要素空间上不匹配,总体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丘陵优于平原”的水土粮匹配格局。区域水资源丰缺度、土壤垦殖率、粮食生产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因素。(4)探讨了效益差距、种植结构和政策因素对产业间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影响。效益差距和非农用水需求增长促进水资源非农化,农业用水量和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粮食作物需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对灌溉用水依赖度较高,近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向促进节水方向发展,但由于粮食综合效益低下,水资源呈现逃离粮食生产趋势,加剧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的短缺。通过博弈分析发现,适当提高水价、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户采用节水技术,节约灌溉水资源。(5)研究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通过灰色关联度预测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现2020年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为96.69亿立方米,存在10.69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缺口,亟需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研究提出了2020年水资源分配方案和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区域间、产业间和产业内三个层面提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立足于粮食生产和水资源配置问题,系统量化了山东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状况,构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研究分析框架,从配置效率、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等角度,揭示了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时空演变特征,提供了粮食生产水资源研究的新视角,丰富了水资源配置和承载力研究理论,为山东制定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供了决策参考,有助于实现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屈晓娟[4](201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7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常年灌溉带与不稳定灌溉带,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灌溉依赖性极大。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用水大户”与“耗水大户”,用水占比达63%。然而我国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28.87%,黄河流域用水供求矛盾更为尖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38.43%,农业灌溉用水量却达流域总用水量的73.8%。同时面临水资源时间与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水生态恶化日趋严重等约束,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用水被“挤占”问题凸显。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威胁13.9亿人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会掣肘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我国农业用水供给匮乏的同时,存在着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经历了多方努力后农业用水效率出现缓慢提升趋势,却仍徘徊在0.5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0.8。五十多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农业节水改革,试图通过各种节水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常年存在“多输”现象:灌溉设施陈旧、维修缺位,灌溉管理制度不顺畅、管理组织臃肿、水费收入远低于供水成本,农户农业收入低、承担实际水费远高于政府定价,政府连年给予节水补贴,财政负担沉重,这些问题在引黄灌区更为凸显。本文认为,工艺农艺技术创新、灌溉节水方式选择固然比较重要,但最为重要核心的问题是尊重并突出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构建适合国情与水情、行之有效的新型农业节水激励,激励供水主体、用水主体及公众等多重微观主体的内在节水动机,建立畅通灵活的水资源流转市场,配合以明晰长效的政策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高效流转、合理配置,达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协调一致,方可真正实现有效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产业、经济良性循环,达到人水和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推进。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对典型案例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存在问题及深层原因剖析,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农业灌溉中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构建节水激励提供生动灵活的现实案例依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四个利益主体出发,系统构建四个博弈模型,利用经济学优化模型解析各主体节水行为中的利益诉求冲突,为构建节水激励奠定理论推演基础。基于“效价-手段-期望”理论,通过建立有序的农业水权流转市场、制定合理灵活的农业水价体系、界定清晰的水利工程权限、靶向定位的水利专项投资资金、责权明晰的供水单位组织结构、行之有效的用水者协会管理、对用水农户节水行为的奖惩措施等激励工具,从制度创新、改善博弈规则、改变博弈支付值等方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以激励利益相关者内生的节水动机,使其由“不合作”向“合作”进化,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并从经济、生态、社会公平等多维度出发,基于模糊数学法对陕西省D灌区近年来的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进行检验分析,以期增强其适用性、可操作性及普适性。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方法的创新,制度创新与节水激励绩效检验视角的创新。(1)分析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经济人“有限理性”,对农业水资源节水过程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政府、灌区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进行节水经济行为分析,系统构建了包括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供水单位与农户的节水博弈、农户与政府的节水博弈、农户之间的节水行为博弈的系统博弈分析模型,利用优化分析模型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分析,找出帕累托最优点。(2)农业节水激励的制度创新。本文将农业节水激励构建与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兴起与土地集约化管理的背景下,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包含政策扶持、制度完善、组织体系、行为规范、乡村文化等多元化的“MVEI”节水激励,不仅实现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而且助力生态文明与农业现代化,达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镇、人与资源的和谐共生目标。(3)农业节水激励绩效检验的创新。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型的节水激励绩效检验模型,基于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及用水者协会四方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选取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作为校验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益、生态、社会公平等维度对构建的节水激励进行绩效检验,以加强其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本文的主要结论:行之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每一方利益相关主体的节水动机,促使各方追求自身净收益(净利润)最大化目标趋于协同,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在本激励设计中,政府充当水利投资与节水行为“引导者”和“监督者”角色,在对水权、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界定清晰并制定相关法规前提下,赋予农业水资源供给者与使用者充分的权利,激活其内在节水动机;在确保粮食安全、农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创建一个水权可灵活流转(包括买卖与存贷)、水价可有效反映水资源价值及供需状况、水利工程产权可清晰界定的“有管理的、宽松灵活的”农业水资源市场,充分发挥水市场的调节机制,将农业水资源微观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政府的宏观目标协调一致,达到“政府目标-工具性激励-利益相关者节水行动-预期节水效果-水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良性循环。

祁鹏[5](2018)在《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肩负着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农业发展离不开水,河南省作为全国严重缺水省份之一,各行业之间用水矛盾日益凸显。河南省农业用水比重从1999年的69.8%下降到2016年的55.18%,大量的农业用水已经转移向非农业用途,近年来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趋势依旧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水资源不断地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领域,大量的农业水资源流失,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造成农业灌溉用水的短缺,威胁河南省的粮食生产安全。为了应对农业水资源的大量非农化转移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缓解农业用水压力,另一方面要及时建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平衡各行业用水权益,弥补水资源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本文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农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水资源及非农化利用的现状,构建了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了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必要性、补偿的主体与客体、补偿的标准、补偿的方式以及利益补偿的制度保障,认为河南省当前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量已经趋于“超额”,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用水主体应该作为补偿主体给予补偿客体——农户合理的资金补偿,综合考虑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机会成本、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地区差异来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河南省应该落实“以政府为主导,以节水为目标”的利益补偿制度,实施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利益补偿,保障各行业用水权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王姗[6](2016)在《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保障,而水利是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根本。洪涝灾害、少雨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是一直伴困扰人们的三大难题,也是制约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水危机逐渐凸现出来,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期,尤其是以灌概为主的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水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所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开发水资源,对水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变得十分重要与紧迫。寿县是淮河流域的重要粮食产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其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排名中名次比较靠前,在安徽省内也名列前茅。农业是寿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建国以来,寿县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水利设施出现大面积的损毁与破坏,部分基础设施失去原有的功能,加上水资源不足、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浪费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对寿县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对寿县开展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有很大意义,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提上日程。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运用文献参考法、整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展开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简要整理了寿县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了影响寿县农业水资源变化的因素,探讨了寿县农业水资源的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理论,对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和隶属度确定,得出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简单分析了寿县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剖析了寿县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水旱灾害频发、农村农田灌溉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灌溉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节约用水意识不强、高耗水农产品比重较大等;最后,结合寿县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提高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引好水库水,提引河湖水,增蓄塘坝水,拦截地表水”做到四水并用,也要做到防范外河水,排除内涝水,降低地下水,三水并除,具体措施为(1)充分利用地表水;(2)合理利用地下水;(3)节约利用农业水资源;(4)非常规水资源利用;(5)水资源蓄泄兼之;(6)防止污染;(7)整治水土流失;(8)保护生态环境。

罗朝[7](2013)在《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农业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命脉,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支撑秦皇岛市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秦皇岛市本就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城市,并且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也相应的迅速增加,致使秦皇岛市水资源越加匮乏、农业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进一步凸显,目前,农业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秦皇岛市农业、经济及社会持续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障碍。因此,在秦皇岛市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如何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的问题,寻求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可持续理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调查秦皇岛市水资源总量、可供给水量以及农业水资源的现状,得出了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阻碍因素有:(1)秦皇岛市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水资源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人均水资源紧张,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越发突出,同时各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加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不加控制的流入自然水体,造成了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2)秦皇岛市农业灌溉设施由于使用年限过长,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和维护,水利工程运行效率低下难以发挥效益。加之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和技术落后,农村水利管理机制和农业节水机制还不够健全,亟待加快水务管理一体化体制进程。(3)政府没有充分利用水价这一节水经济杠杆,过低的水价导致了农民的水商品意识十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型经验和结合秦皇岛市农业生产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适合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和建议:(1)积极开发非常规性水资源,增加农业用水的灌溉量。积极开发利秦皇岛地下分布的微咸水资源、采用微咸水灌溉可以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2)加强水环境的治理,保证农业水资源的和水质和水量。既要从水污染的产生、发展到形成的全过程加以一体化控制,严格切断水污染的源头,又要加强污水资源化工程的建设,使污水变为可用的水资源,提高农业水资源的数量。(3)以先进的科技力量为支撑,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手段,大力开发农业节水的潜在能力,发挥农业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政府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管理和引导入手,提高农民的节水认识,大力发展和修建节水灌溉工程,广泛推广先进的输水灌水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指导农民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率,改变现有的低效、低产和高耗的落后农业结构,通过科学灌溉和农业节水增产的技术措施,实现农业生产高效、高产和高质的目的。(4)针对水价制定和收费政策不合理的问题,相关单位可以借鉴国内外水价水权管理的先进经验,根据本市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水价,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灌溉浪费。

徐慧[8](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王双英[9](2012)在《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及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以浙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占总体水资源比重逐年下降,且出现了部分农业水资源向非农方向转移的现象。如何在水资源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扩大农业水资源的非农化利用空间、厘清农业用水主体与非农用水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构建农业水资源非农化补偿和长效利用机制,已经成为政府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全面、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外部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环境正义理论等,以农业水资源非农化的“利用潜力——利益博弈——补偿机制”为逻辑主线,在深入分析我国及浙江省的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现状基础上,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计算浙江各地市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探知农业水资源的非农化利用潜力,并剖析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中利益相关者的五类具体划分与四类利益博弈,同时对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补偿三类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归纳得出成功实施的主要因素;且在基于实地访谈和调研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中节水主体——农户视角下的补偿形式和补偿标准,并探讨发达国家农业水资源水权转让的有益做法为构建适合我国的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补偿机制提供合理借鉴,最后综合所有研究结论提出构建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包括第2章。主要是在有关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全面评述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水资源转移、水权交易、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等方面的主要观点,指出现有研究的局限和弱点,进一步揭示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第二部分是对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现状评价以及非农化利用潜力剖析,包括第3章和第4章。主要研究近年来我国及浙江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现状,以浙江省为例,将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计算浙江省各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及主要影响因素,藉此得出农业水资源的非农化利用潜力。(3)第三部分是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中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包括第5章。以剖析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和促进纳什均衡的制度安排为主要内容,分析在不同产业、地域利益主体间的四类典型博弈,得出结论,进行政府补偿(补贴)或交易补偿是实现最优纳什均衡的最佳途径。(4)第四部分是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机制构建分析,包括第6章。对利益补偿机制构建进行理论分析;以浙江为例,评析各典型案例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实地调研和访谈调查,针对节水主体——农户进行受偿意愿具体额度和影响因素构建计量模型,总结主要影响因素。(5)第五部分是发达国家农业水资源非农化转移及利益补偿的经验启示,包括第7章。选取一些代表性发达国家,总结各国在农业水权合理设定、农业水权规范化转移、农业节水科技的高效运作等方面的经验,从中寻找到有利于我国的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新元素与新思路。(6)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及提高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效率及构建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包括第8章。结合前面各章中的研究归纳出本文的结论,提出建立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基本制度、加快以农业水资源非农化为导向的农业节水、建立农业节水补偿制度等五项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理论上,突破了现有研究零散片面的研究局限,在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理论基础上提升了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研究的理论层次,构建了新的理论研究平台;第二,在方法上,利用前沿生产函数量化了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潜力,并采取理论结合实证、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首次运用双边界二分式CVM法来研究节水主体农户的最低受偿意愿,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确定适合农户的最低受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补偿机制,这是CVM在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研究中的一个有力尝试;第三,在实践上,依据实地调研和计量分析提炼出的政策启示为政府部门进行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具体建议。

赵立飞[10](2011)在《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出发,首先结合我国农业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了农业水资源日益紧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由于农业用水被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严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节水灌溉技术总体水平落后,灌溉工程老化;水土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存在,以及我国降水量近年来呈历史下降趋势,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等原因,造成我国农业水资源日益紧缺,危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研究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十分必要。接着运用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进行计算,发现从全国层面上看我国的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整体趋势,区域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压力指数总体上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减小。另外从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绝对值来看,我国不同省份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差异也很大。综合来看,我国的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寻求减小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途径也就是分析哪些因素影响农业水资源压力大小的过程。本文着手探讨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当地经济增长水平(GDP)和当地水资源禀赋三个因素对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影响。首先通过数据包络方法(DEA)计算出各地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然后运用时间随机效应模型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eneral FGLS)分析估计三个因素对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影响。分析估计结果显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农业水资源的压力指数呈现反方向的变化,影响力度也十分明显;经济增长对农业水资源的压力影响将会是一个先抑制后优化的过程,如果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资源压力。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地区的经济增长(GDP)普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农业水资源的压力;各个省份(地区)的水资源禀赋是影响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主要外部影响因素,水资源禀赋比较丰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该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根据分析结果,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以及优化粮食生产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减轻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压力,是实现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2.1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研究综述评析
    2.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相关基础理论
第三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天津市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3.1.1 地表水构成
        3.1.2 地下水构成
        3.1.3 水质状况
    3.2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取得的成效
        3.2.1 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不断增加
        3.2.2 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日趋成熟
        3.2.3 农业高效灌溉实践探索初显成效
        3.2.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强力启动
    3.3 天津市种植业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的现状调查
        3.3.1 问卷设计与说明
        3.3.2 调查结果分析
    3.4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4.1 农业灌溉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3.4.2 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效节水政策体系不完善
        3.4.3 高效灌溉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普通农户节水意识较弱
        3.4.4 高效节水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效率评价
    4.1 方法介绍与指标选取
        4.1.1 评价方法介绍
        4.1.2 指标选取
        4.1.3 数据相关性分析
    4.2 模型结果分析
        4.2.1 技术效率分析
        4.2.2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析
        4.2.3 目标改进分析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外实践
        5.1.1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5.1.2 日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5.1.3 美国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5.1.4 澳大利亚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5.2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内实践
        5.2.1 山东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5.2.2 北京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5.3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启示
第六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
    6.1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
        6.1.1 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6.1.2 分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技术,走好技术成果转化之路
        6.1.3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好水资源节约之路
        6.1.4 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走好节水之路
        6.1.5 加强水环境治理,走好水资源整治之路
    6.2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保障措施
        6.2.1 健全节水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
        6.2.2 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6.2.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图表清单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3)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关系的研究
        1.2.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生产水资源
        2.1.2 生产效率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2.1.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
        2.1.4 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
        2.1.5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边际生产力理论
        2.2.4 生产前沿面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区划特征
    3.2 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3.2.1 山东粮食在全国的地位
        3.2.2 山东粮食生产结构分析
        3.2.3 山东粮食生产时序特征分析
        3.2.4 山东粮食生产空间变化特征
    3.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3.1 数量配置状况
        3.3.2 时空分异特征
        3.3.3 质量配置状况
        3.3.4 开发利用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4.1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4.1.1 模型构建
        4.1.2 研究对象选取及变量设定
        4.1.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分解特征
        4.2.1 研究模型
        4.2.2 规模效率的特征分析
        4.2.3 可处置效率的特征分析
        4.2.4 技术效率的特征分析
    4.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4.3.1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σ收敛分析
        4.3.2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β收敛分析
        4.3.3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俱乐部收敛分析
    4.4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4.4.1 空间计量分析法
        4.4.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4.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5 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测度
        4.5.1 空间杜宾模型与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4.5.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4.5.3 数据描述性统计及平稳性检验
        4.5.4 结果与分析
    4.6 基于配置效率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
        4.6.1 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模型
        4.6.2 不同地市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结果分析
        4.6.3 基于农业分区的粮食生产节水潜力估算结果分析
        4.6.4 粮食生产节水潜力的时序趋势
    4.7 本章小结
5 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区域间配置特征分析
    5.1 区域间水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条件差异性分析
        5.1.1 水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5.1.2 区域水资源禀赋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检验
        5.1.3 水利设施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协调性分析
    5.2 水资源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与测算
        5.2.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5.2.2 回归分析及参数估计
        5.2.3 全省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测度
        5.2.4 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资源阻尼系数的差异性分析
    5.3 粮食生产水资源匹配度测算及区域特征分析
        5.3.1 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度测算及特征分析
        5.3.2 水-土-粮综合匹配度测算及特征分析
        5.3.3 水-土-粮不匹配和区域间差异显着的原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粮食生产水资源的产业间配置特征分析
    6.1 效益差距对粮食生产水资源不同产业间配置的影响分析
        6.1.1 不同行业效益差距促进水资源非农化
        6.1.2 比较收益低下促进农业水资源逃离粮食生产
    6.2 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水资源产业内部配置的影响分析
        6.2.1 粮食作物水资源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6.2.2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影响水资源利用
        6.2.3 粮食生产存在短缺与浪费并重的现象
    6.3 政策因素对粮食生产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分析
        6.3.1 水价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机理分析
        6.3.2 政策激励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的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7.1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与原则
        7.1.1 总体思路
        7.1.2 基本原则
    7.2 未来粮食生产水资源供需关系预测
        7.2.1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7.2.2 粮食生产水资源安全阈值预测
        7.2.3 粮食生产供水量预测
        7.2.4 粮食生产水资源缺口预测
    7.3 粮食生产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案设计
        7.3.1 粮食生产水资源系统组成与主体界定
        7.3.2 系统优化模型构建
        7.3.3 优化结果分析
    7.4 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选择
        7.4.1 区域间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7.4.2 产业间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7.4.3 产业内粮食生产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约束趋紧催生节水制度创新
        1.1.2 供给匮乏与利用低效并存倒逼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
        1.1.3 粮食安全战略亟待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破题
        1.1.4 生态文明新理念提升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新高度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1.3.2 农业水资源管理组织变迁与节水研究
        1.3.3 农业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研究
        1.3.4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资源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相关者
        2.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
    2.2 基础理论
        2.2.1 “有限理性”行为人假设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2.2.3 博弈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第3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3.1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特点分析
        3.1.1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
        3.1.2 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特点
    3.2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测度
        3.2.1 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评价模型
        3.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2.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3.3 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3.3.1 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特点及效应分析
        3.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问题
        3.3.3 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匮乏深层原因解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行为解析
    4.1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行为解析
        4.1.1 政府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1.2 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分析
    4.2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4.2.1 供水单位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2.2 不同水价、水权模式下供水单位与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解析
    4.3 基于用水农户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4.3.1 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3.2 灌溉用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4.3.3 不同用水配额、水价计征模式下用水农户节水行为解析
    4.4 基于用水者协会视角的节水合作行为解析
        4.4.1 用水者协会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4.4.2 用水者协会内农户节水合作博弈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
    5.1 新格局下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5.1.1 农业发展新变革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提出新要求
        5.1.2 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带来重大利好
        5.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5.2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2.1 健全水资源市场,完善农业水权流转制度
        5.2.2 完善农业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合理定价保驾护航
        5.2.3 加大推广农业节水力度,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
        5.2.4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为农业节水扫平障碍
        5.2.5 完善“水法”,将农业节水激励及节水生态补偿纳入法律体系
    5.3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3.1 定性明确,责权清晰
        5.3.2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5.3.3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
    5.4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5.4.1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用水农户缴纳水费能力
        5.4.2 政策性直补激励用水农户节水行动
        5.4.3 参与式管理增强用水农户灌溉管理自治积极性
        5.4.4 隐性激励强化用水农户节水意识
    5.5 小结
第6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6.1 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评估方法
        6.1.1 选取评价对象的因素
        6.1.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6.1.3 确定权重判断矩阵W
        6.1.4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6.1.5 分析解析综合评价结果
    6.2 基于多维度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6.2.1 构建判断矩阵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3 数据来源及评分标准
        6.2.4 指标数据计算及评估结果解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主要内容
        1.2.2 技术路线图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水权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要素替代理论
        2.2.4 利益补偿机制理论
3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及非农化利用的现状
    3.1 河南省农业用水效率明显提升
    3.2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态较差
    3.3 河南省行业间用水效益差异明显
    3.4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供需不平衡
4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必要性与主客体分析
    4.1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4.1.1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量的合理性评价
        4.1.2 基于非农化利用合理性评价的利益补偿必要性分析
    4.2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主客体分析
        4.2.1 补偿主体分析
        4.2.2 补偿客体分析
5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补偿标准确定
    5.1 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选择
        5.1.1 水资源价值法
        5.1.2 机会成本法
        5.1.3 意愿调查法
    5.2 补偿标准的综合确定
        5.2.1 基于机会成本的补偿标准确定
        5.2.2 基于农户意愿调查的补偿标准确定
        5.2.3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补偿标准建议
6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补偿方式与制度保障
    6.1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补偿方式选择
        6.1.1 资金补偿
        6.1.2 非资金补偿
    6.2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的制度保障
        6.2.1 落实“以政府为主导,以节水为目标”的利益补偿制度
        6.2.2 探索河南省跨行业水权交易的市场化制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6)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2.1 农业水资源的含义
    2.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2.2.1 可持续内涵
        2.2.2 公平内涵
        2.2.3 需求管理内涵
        2.2.4 生态内涵
3 寿县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自然气候与水文地质条件
        3.1.3 地形地貌
        3.1.4 土壤现状
        3.1.5 生态环境
        3.1.6 生物
    3.2 寿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2.1 经济社会现状
        3.2.2 农业生产现状
4 寿县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
    4.1 寿县农业水资源总量及其构成
    4.2 寿县农业水资源的特点
        4.2.1 总量有限
        4.2.2 地区分布不均
        4.2.3 利用率不高
5 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实例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
        5.1.2 单因素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5.1.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方法
        5.1.4 综合模糊评价模型的确定方法
    5.2 寿县农业水资源的实例研究
    5.3 模糊评价结果
6 寿县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6.1 水旱灾害严重
    6.2 水资源基础设施落后
    6.3 灌溉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
    6.4 高耗水农作物所占比重大
    6.5 水资源管理体制待完善
7 提高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7.1 对策提出的基本原则
    7.2 可行性建议
        7.2.1 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措施
        7.2.2 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地区对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1.2.2 国外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水资源总量及其构成
        2.2.1 地表水资源量
        2.2.2 入境水资源量
        2.2.3 地下水资源量
    2.3 水环境状况
    2.4 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2.4.1 水资源总体现状不容乐观,人均水资源紧张
        2.4.2 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恶化
        2.4.3 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技术落后,浪费现象严重
        2.4.4 水价偏低和水商品意识淡薄等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 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3.1 对策提出的主要原则
        3.1.1 因地制宜原则
        3.1.2 可持续性原则
        3.1.3 节约用水原则
    3.2 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3.2.1 充分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增加农业灌溉用水量
        3.2.2 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3.2.3 加强水污染治理,确保水质水量
        3.2.4 加强水权水价管理,减少无效灌溉浪费
        3.2.5 通过改良农业种植结构来节约用水量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1.1 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4.1.2 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和意见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文图名索引
英文图名索引
中文表名索引
英文表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1.2 研究进展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1.2.4 研究方法
        1.2.5 述评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2.1.4 研究假设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农户特征因素
        2.3.2 自然环境因素
        2.3.3 经济社会环境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2.5 分析框架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区域范围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3.2.1 垦利县
        3.2.2 镇赉县
        3.2.3 察布查尔县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3.3.1 垦利县
        3.3.2 镇赉县
        3.3.3 察布查尔县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3.4.1 垦利县
        3.4.2 镇赉县
        3.4.3 察布查尔县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4.2.1 农户基本概况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4.3.2 建立模型
        4.3.3 数据模拟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4.4.1 结果分析
        4.4.2 政策启示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5.2.1 研究区域现状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5.3.2 建立模型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5.4 政策启示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6.2.1 研究区域现状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6.3.3 建立模型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6.4 政策启示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7.1.1 基本原则
        7.1.2 集成路线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7.3.2 管理方式集成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7.4.1 法律手段
        7.4.2 行政手段
        7.4.3 经济手段
        7.4.4 社会手段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9)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及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以浙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数据来源
    1.4 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博弈论
        2.1.4 环境正义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现状及可持续性分析
    3.1 农业水资源及非农化利用现状分析
        3.1.1 农业水资源数量分析
        3.1.2 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
        3.1.3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数量分析
    3.2 农业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非农化利用潜力的实证分析
    4.1 技术效率的理论研究
        4.1.1 技术效率的含义
        4.1.2 技术效率的测定方法
    4.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测算模型选择
        4.2.1 模型确定与数据来源
        4.2.2 模型估计结果
    4.3 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估算及收敛性检验、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量化结果
        4.3.2 收敛性检验
        4.3.3 影响因素分析
        4.3.4 计量结果分析
    4.4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潜力的理论估计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5.1 农业水权与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益相关者
        5.1.1 农业水权
        5.1.2 利益相关者
        5.1.3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益相关者分类与利益取向
    5.2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
        5.2.1 农业水权缺失下的一般性博弈分析
        5.2.2 农业水权、农业水资源非农化与农业节水
        5.2.3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
    5.3 本章小结
6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机制构建
    6.1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的理论分析
        6.1.1 补偿主体
        6.1.2 补偿客体
        6.1.3 补偿形式
        6.1.4 补偿标准
        6.1.5 补偿原则
    6.2 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补偿的典型案例分析:来自浙江的实证
        6.2.1 区内城镇补偿
        6.2.2 区际交易补偿
        6.2.3 政府直接补偿
    6.3 补偿机制构建核心:补偿标准确定方法
        6.3.1 成本效益计算法
        6.3.2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6.4 区域农业节水补偿最低受偿意愿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6.4.1 研究区域
        6.4.2 问卷设计
        6.4.3 问卷发放与回收
        6.4.4 计量模型设定与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发达国家农业水权转让及利益补偿经验启示
    7.1 我国的农业水权现状
    7.2 发达国家农业水权转让及补偿经验
        7.2.1 农业水资源权属模式
        7.2.2 农业水资源分配机制
        7.2.3 农业水权转让运作范式
        7.2.4 农业水权转让中的利益补偿举措
        7.2.5 农业节水科技体制的高效运作
    7.3 对中国的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陈石灌区城镇供水补偿农业节水资金使用和管理规定
附录2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2010)
附录3 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0)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 数据来源
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
    2.1 农业水资源的涵义和特性
        2.1.1 农业水资源的涵义
        2.1.2 农业水资源的特性
    2.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作用
        2.3.1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2.3.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
3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业水资源的特点分析
        3.1.1 我国农业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3.1.2 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
    3.2 我国农业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农业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严峻,农业用水很难得到保证
        3.2.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3.2.3 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灌溉工程老化,影响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3.2.4 水资源污染严重,威胁粮食的质量安全
        3.2.5 连续干旱加重农业水资源紧缺,造成粮食减产严重
4 我国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
    4.1 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概论
        4.1.1 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涵义
        4.1.2 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分析方法
    4.2 我国各省粮食生产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计算
    4.3 我国各省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结果分析
        4.3.1 全国层面上的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
        4.3.2 区域层面上的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
        4.3.3 省级层面上的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
5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效率分析
    5.1 效率分析的模型选择和理论基础
        5.1.1 生产技术效率分析模型的选择
        5.1.2 数据包络方法的理论基础
    5.2 我国各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2.1 我国各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计算
        5.2.2 我国各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计算结果分析
    5.3 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3.1 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相关影响因素
        5.3.2 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
        5.3.3 相关影响因素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过程和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D]. 赵广.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2]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对策——评《农业水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分析》[J]. 连波. 灌溉排水学报, 2019(12)
  • [3]山东粮食生产水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李明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4]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D]. 屈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5]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 祁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01)
  • [6]寿县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D]. 王姗.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7]秦皇岛市农业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罗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8]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 徐慧. 南京大学, 2012(06)
  • [9]农业水资源非农化利用及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以浙江为例[D]. 王双英. 浙江大学, 2012(05)
  • [10]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D]. 赵立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