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网络络合物[Co(dimb)_2(MeOH)_2](ClO_4)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二维网络络合物[Co(dimb)_2(MeOH)_2](ClO_4)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一、二维网状配合物[Co(dimb)_2(MeOH)_2](ClO_4)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仇亚茹,葛景园,李佳茜,苏剑,左景林[1](2020)在《含席夫碱类配体Fe(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自旋交叉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常用的溶剂挥发法合成了四例含四齿席夫碱类配体的Fe(Ⅱ)配位聚合物:[(FeⅡ)(L1)(4-abpt)](1)、[(FeⅡ)(L2)(4-abpt)](2)、[(FeⅡ)2(L3)2(4-abpt)·Me OH]·[(FeⅡ)2(L3)2(4-abpt)](3)和[(FeⅡ)3(L4)3(4-abpt)2·H2O](4)(H2L1=3,3′-((1,2-亚苯基双(亚胺基))双(亚甲烯))双(2,4-戊二酮),H2L2=二乙基-2,2′-((萘-2,3-双(亚胺基))双(亚甲烯))(2E,2′E)-双(3-氧丁酸甲酯),H2L3=二乙基-2,2′-((1,2-亚苯基双(亚胺基))双(亚甲烯))(2E,2′E)-双(3-氧丁酸甲酯),H2L4=二乙基-2,2′-(((4,5-二氟-1,2-亚苯基)双(亚胺基))双(亚甲烯))(2E,2′E)-双(3-氧丁酸甲酯),4-abpt=3,5-二(吡啶-4-基)-4-氢-1,2,4-三氮唑-4-胺).对化合物1~4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等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它们的单晶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1~4均为一维链状结构.利用两电极法对1~4进行了变温电子导电性测试.变温磁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3呈现出一步自旋转换(T1/2=115 K),4呈现两步自旋转换(T1/2=188和95 K)的性质.

潘迎旗[2](2020)在《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及其金属(Ⅱ/Ⅲ)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重金属盐虽然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其毒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重金属离子会和蛋白质螯合,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作为机体内第一营养要素通过转变成氨基酸小分子被间接吸收利用。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不断提高,研究人员都致力于开发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来检测这些重金属离子,同时,还可以进行连续性识别,以达到循环使用。由于荧光检测技术成本低、响应速度快,设计合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在生化及环境科学领域备受重视。Salen及其衍生物(R–CH=N–(CH2)n–N=CH–R)在配位化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席夫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它们可以与碱土金属,稀土金属和d区过渡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稳定的单核或多核金属配位化合物。近年来,基于对salen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重要的salamo型配体及其衍生物(R–CH=N–O–(CH2)n–O–N=CH–R),其N2O2形成的空腔更容易与金属离子结合,与前者相比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并且与过渡金属形成的配合物在光学材料、电化学、催化剂、抗菌活性、多孔材料以及单分子磁体等诸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首先,通过用自制的1,2-二胺氧乙烷和3,5-二氯水杨醛设计并合成了单肟化合物,通过柱层析分离对其进一步纯化,得到半salamo型化合物HL1。HL1作为一种荧光化学传感器可识别Pb2+,并连续性识别半胱氨酸(Cys)。HL1通过与Pb2+结合形成配合物L1-Pb2+,出现了新的荧光发射峰,达到了对重金属Pb2+离子的识别。而形成的配合物L1-Pb2+可进一步识别Cys,以达到Cys与L1-Pb2+配合物中的Pb2+结合,释放出传感器分子HL1。通过它们的荧光变化,分析讨论了相应识别机理。同时,为研究这种简单的半salamo型传感器HL1在实际环境中的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样,利用半salamo型配体HL1与过渡金属盐Cu(OAc)2·H 2O反应,得到了一个未预期的[Cu2(L2)2](1)配合物,它是通过裂解新合成的半salamo型配体HL1而产生了螯合配体H2L2形成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和Hirshfeld表面分析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表征。其次,将自制的1,2-二胺氧乙烷和2-羟基-萘醛反应得到2-[O-(1-乙基氧基酰胺)]肟-2-萘酚,通过柱层析纯化,然后与2-羟基-5-甲基-1,3-苯二醛进一步反应得到双salamo型四肟配体H3L3,并得到了它的配体单晶。该配体与过渡金属盐反应得到两个同核的过渡金属配合物[Co2(L3)NO3](2)和[Cu4(L3)2(H2O)2]·2ClO4(3),对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以此来确定合成的规律和空间构型,还对配体及其配合物2和3的荧光性质、Hirshfeld表面分析以及抗菌活性等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最后,经过五步化学反应合成了2,3-二羟基-1,4-萘二醛,它与4-(1-乙基丙基)-2-[O-(1-乙氧基酰胺)]肟-2-羟基苯酚反应得到了双salamo型四肟配体H4L4,该配体与醋酸铜(II)和稀土(III)金属离子反应得到了响应的五个3d-4f杂核配合物4-8,分别为:[Cu2Ce(L4)(NO3)3](4),[{Cu2Y(L4)(μ2-NO3)(NO3)2MeOH}{Cu2Y(L4)(μ2-AcO)(NO3)2}](5),[{Cu2Sm(L4)(μ2-NO3)(NO3)2MeOH}2]·2CH3OH(6),[{Cu2Gd(L4)(μ2-NO3)(NO3)2MeOH}2]·2CH3OH(7),[{Cu2Tb(L4)(μ2-NO3)(NO3)2H2O}{Cu2Tb(L4)(μ2-AcO)(NO3)2}](8),对配合物和配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表征研究。配合物1:C32H20Cl8Cu2N4O8,Mr=999.2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配体H3L3:C35H32N4O7,Mr=620.64,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配合物2:C35H29Co2N5O10,Mr=797.49,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 1/c;配合物3:C70H62Cl2Cu4N8O26,Mr=1756.38,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配合物4:C38H42Cu2CeN9O17,Mr=1164.00,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 1/n;配合物5:C79H91Cu4Y2N17O34,Mr=2206.573,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配合物6:C40H49Cu2SmN9O19,Mr=1237.34,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1 2/c1;配合物7:C80H100Cu4Gd2N18O38,Mr=2490.4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1 2/c1;配合物8:C78H84Cu4Tb2N18O34.78,Mr=2402.11,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

王爽[3](2019)在《具有不同空间效应构型类似的羧酸及酰腙配体配合物的构筑和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MOF)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光、电、磁、催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选用羧酸配体N,N,N-三(4-亚甲基-(1,1′-联苯)-2′-甲酸)胺(H3TMCA)和酰腙类配体N,N-二(4-亚甲基-(1,1′-联苯)-2′-水杨醛苯甲酰腙)二甲胺(H2BMBD)和N,N,N-三(4-亚甲基-(1,1′-联苯)-2′-水杨醛苯甲酰腙)甲胺(H3TMBM)与金属离子作用,通过自组装策略,成功制备了16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PXRD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部分配合物的光学性质和磁学性质进行了探究。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三羧酸配体H3TMCA具有半刚性特点以及其羧基丰富的配位模式特性,在溶剂热条件下,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与过渡金属Zn、Cd以及稀土金属盐作用,构筑了8例具有不同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1){[Zn3(TMCA)2]}n(2){[Zn4(μ4-O)(TMCA)2]}n(3){[Cd(HTMCA)(H2O)]·(H2O)·(DMA)}n(4){[Cd(TMCA)]·(CH3CH3NH2)]·(H2O)}n(5){[Cd(TMCA)(H2O)]·(H2O)5}n(6){[Ln(TMCA)(DEF)(H2O)]}n[Ln=Eu(6),Tb(7),Gd(8)]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中每个配体TMCA3-桥连六个Zn2+形成类似“蜂窝状”的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2中μ4-O与四个Zn2+桥连形成四核簇基单元[Zn4(μ4-O)]与TMCA3-配体配位形成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1和2呈现出独特的与稀土金属Tb3+类似的发光性质,并应用配合物1发光对硝基芳烃类物质进行检测,发现其对4-硝基苯酚的检测效果较好。配合物3是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4和5为不同构型的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6-8是同质异晶二维层状结构,化合物6和7具有Eu3+和Tb3+的特征发射峰。应用配合物6进行了金属阳离子识别的检测,其对Fe3+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与此同时,我们采用原位共掺杂的方法,通过调配Eu/Tb比例,实现了其发光性能的调节,并获得了黄色发光材料。2.利用含多个N、O配位原子的酰腙配体H2BMBD在溶剂热条件下,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与过渡金属Ni(ClO4)2·6H2O、NiCl2·6H2O、Ni(CH3COO)2·4H2O、FeSO4?7H2O作用,构筑了四例具有不同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9)[Ni4(BMBD3-)2(EtOH)2(DMF)2]·(ClO4)2·(EtOH)2·(DMF)2(10)[Ni4(BMBD3-)2(Cl)2(MeOH)2]·(DMF)2(11)[Ni4(BMBD3-)2(CH3COO)2]·(H2O)4·(DMF)4(12)[Fe2(BMBD3-)2]·(H2O)6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9、10、11均为四核配位簇合物,其结构相似,其不同点在于金属离子未饱和的配位点由不同的溶剂分子所占据。配合物12为二核配位簇合物。磁学研究结果显示,配合物9、10、12均表现出反铁磁作用行为,配合物11则呈现出自旋倾斜磁行为。3.利用酰腙配体H3TMBM具有更大空间位阻这一特性,在溶剂热条件下,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与过渡金属Zn2+作用,构筑了两例具有不同结构的笼状配合物(13和14)以及两例配位聚合物(15和16)(13)[Zn6(TMBM)2(ClO4)(CH3OH)(CH3CN)4(H2O)]·(ClO4)7(14)[Zn12(TMBM)4(HO)6(HCOO)5(DMF)]·(H2O)8·(NO3)5·(HCOOH)-(CH3OH)2·(DMF)4(15){[Zn6(TMBM)2(HCOO)5]·(H2O)4·(NO3)3·(DMF)2}n(16){[Zn6(TMBM)2(HO)4(HCO2)(OOC-CH=CH-COO)]·(H2O)2·(DMF)3-(NO3)}n化合物13、14、15、16中的六核单元结构具有相似的配位构型,金属离子未饱和的配位点由阴离子或溶剂分子占有,Zn2+呈现出四配位、五配位或六配位构型。化合物14由DMF分解产生的甲酸连接组装形成二聚体。当引入不同的羧酸(甲酸和反丁烯二羧酸),在溶剂热条件下分别组装成了一维链状化合物15和16。

皮倩[4](2019)在《基于三齿希夫碱配体的FeⅡ/Ⅲ自旋交叉配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晶体场分裂能(△)与电子成对能(P)接近,具有d4~d7电子组态、配体场强合适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能在可控的外界微扰下(温度/压力/光照等条件)发生高低自旋态的转换(LS(?)HS),该现象被称为自旋转变(spin-transtion,ST)或自旋交叉(spin-crossover,SCO)。化合物发生自旋交叉的过程可能伴随有磁性、颜色、体积、电导率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使其成为制备信息存储元件、传感器、光开关等设备的理想材料。研究人员发现,较多的Fe系化合物在室温附近具有宽的热滞回圈,且Fe(Ⅲ)SCO配合物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因此,Fe(Ⅲ)/Fe(Ⅱ)SCO配合物一度成为自旋交叉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并有望实现广泛应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含有三齿希夫碱配体的Fe(Ⅲ)/Fe(Ⅱ)SCO配合物。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进展:一、基于磺酸根阴离子调控的[FeⅢ(qsal)2]+自旋交叉化合物。我们以成熟的[FeⅡ(qsal)2]+SCO体系作为阳离子,以单价磺酸根作为抗衡阴离子,并以增强体系协同作用为出发点,合成了通式为[Fe(qsal)2]A·solv的化合物1-4,其中化合物1-3呈现出不同的SCO行为,化合物4始终保持高自旋态。我们发现,尽管1中存在二维π-π堆积作用和三维氢键网络,但化合物2中更为紧密的二维阳离子π-π堆积使得其在失溶剂后表现出比1更为突变和完全的两步自旋交叉行为;而相对强烈的π-π堆积作用也导致化合物3的自旋交叉行为比化合物1更为完全和突变。此外,在这四个化合物中,不同尺寸的阴离子也会影响阳离子的固态堆积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系的磁行为。二、基于磺酸根阴离子调控的[FeⅢ(qsal-X)2]+自旋交叉化合物。我们在[FeⅢ(qsal)2]+的基础上,额外考察了不同配体取代基的影响,并分别以单价/二价磺酸根作为抗衡阴离子,合成了通式为[Fe(qsal-X)2]A·solv(X=H,5-OCH3,5-CH3)的化合物5-9,它们都具有自旋交叉行为。我们分析了磺酸根阴离子在化合物5-8的磁性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现在四者中具有最强π-π堆积作用的化合物8和含有特殊的“双阴阳离子对”氢键作用的化合物6都具有完全的突变型自旋交叉行为。通过分析化合物5-8的磁构关系,我们推断:在本论文研究的这类自旋交叉体系中,化合物的协同效应受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大(π-π堆积作用、氢键作用),并且强烈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与突变的自旋交叉行为紧密相关;而阴离子的尺寸和形状对这类体系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我们也讨论了自旋交叉化合物1、5和9中的配体修饰策略对其磁性的影响:在这三个化合物中,Hqsal配体上5位取代基的引入,增加了化合物的空间位阻,降低了阴阳离子层间的氢键作用维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氢键强度;但同时,也改变了阳离子层的固态堆积模式,大幅增强了π-π堆积作用,因此,化合物5和9表现出比化合物1更为突变和完全的自旋交叉行为,同时其转变温度也大幅提高。三、基于配体修饰的[FeⅡ(pphmp)2]2+自旋交叉化合物。我们合成了新的强场配体Pphmp,并通过修饰配体得到了通式为[FeL2](ClO4)2·solv(L=4-Cl-pphmp,2-Cl-pphmp,2-CH3-pphep,2-Br-pphep)的化合物10-13。其中化合物10、11是低自旋化合物,化合物12、13表现出不完全的渐变型自旋交叉行为。

徐恒[5](2018)在《含吡啶环的羟肟酸、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羟肟酸、肟含有多个配位原子,易于金属离子形成单核,双核或者多核的金属配合物,研究发现,此类金属配合物因其磁学性质、光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在磁性材料、传感器和抗癌药物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化学家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选择吡啶羟肟酸、肟为配体与不同的金属盐反应得到了21个金属配合物,其中17个为金属冠醚。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配合物的组成、结构等进行表征,并且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磁性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对部分配合物与CT-DNA和HSA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2-吡啶羟肟酸(H2picha)与过渡金属盐和稀土金属盐反应得到了15个配合物:[Ni6(picha)6(py)12](1),{Ni3(picha)2(dca)(py)6}ClO4·MeOH(2),[Ni4(picha)2(HCOO)2(py)10](ClO4)2(3),H2[Ni5(picha)4(N3)2(py)10](ClO4)2(4),[Ni6Dy2(picha)4(NO3)2(OH)6(py)12](ClO4)2·(MeOH)·(H2O)2(5),[Ni6Tm2(picha)4(NO3)2(MeO)2(OH)4(py)12](ClO4)2·(MeOH)·(H2O)2(6),[Ni6Ho2(picha)4(NO3)2(MeO)2(OH)4(py)12](ClO4)2·(MeOH)·(H2O)2(7),[DyCu5(picha)5(MeOH)2(py)5](ClO4)3(8),[ErCu5(picha)5(MeOH)2](ClO4)3(9),{A[LnZn16(picha)16(Py)8](OTf)4·(MeOH)a·(H2O)b}n(10-15)(A=H,Na;Ln=Dy,La,Eu,Gd,Sm,Ho)。配合物1-15都是金属冠醚。配合物1为18-MCNi2+-6,配合物2为12-MCNi2+-3,配合物3为14-MCNi2+-4,配合物4为14-MCNi2+-5。配合物2,3可以通过分子间C-H···O弱作用把结构单元链接成一维链状和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5-15都是3d-4f的配合物,5-7为20-MCNi2+-6的轴对称结构,两个稀土离子以七配位的形成包裹在金属冠醚环中。配合物8-9是15-MCCu2+-5金属冠醚,在金属冠醚的空腔中镶嵌着一个七配位的稀土离子,通过C-H···O弱作用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10-15都是四方晶系,P4/ncc空间群,配合物分子以两个12-MCZn-4和一个24-MCZn-8组合成类似“三明治”结构,通过C-H···O、C-H···F弱作用力,结构单元呈现一维链状结构。研究了配合物2,5,6,7,10,13磁学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金属离子之间均为反铁磁性耦合。研究了配合物2、3与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2与HS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合物3。研究了配合物10-15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0-15与DNA作用方式为插入作用,且作用强度为:配合物11>15>12>13>14>10。研究了配合物10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对于酮的加氰反应有着较好的催化性能,转化率可达到80%。2.吡啶醛肟(Hpao)和吡啶酮肟(Hmpko)与不同金属盐反应得到了6个配合物:[Zn4(pao)4(μ3-OH)2Cl2]·2CH3CN(16),[Na2Zn4(pao)4(μ3-OH)2(OH)2(ClO4)2(EtOH)4]·EtOH·H2O(17),[Cd(mpkoH)2(NO3)(OH)]·H2O(18),[Cu2(mpkoH)4(ClO4)2](NO3)2(19),[DyNi2(mpko)6]NO3·H2O(20),[ErNi2(mpko)6]NO3·H2O(21)。配合物16、17分子结构类似,形成蝴蝶状结构,配合物16由四个Zn2+和四个质子化的吡啶醛肟分子形成以Zn-N-O为结构单元的12-MC-4金属冠醚,分子间通过C-H···O,C-H···N形成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17通过Na-O键作用,结构单元链接成一维的链状结构。配合物18是单核镉的配合物,Cd2+是七配位,为单帽三棱柱几何构型,结构单元通过C-H···O弱作用相互链接形成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19是双核铜的配合物,Cu2+是五配位,处于变形八面体的配位环境中,形成阶梯状的空间结构。配合物20、21是同构体,属于三方晶系,空间群,配合物分子中含有一个游离的硝酸根离子,六个去质子化的2-吡啶酮肟配体、两个Ni2+、一个Ln3+构成。研究了配合物20,21磁学性质,结果表明其配合物分子中的金属离子为反铁磁性耦合。

卫玉珍[6](2017)在《4-取代-2-巯基嘧啶配体与金属离子的组装、结构和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三个含巯基嘧啶基元的有机配体,即4-噻吩-2-巯基嘧啶(L1)、4-(4-吡啶基)-2-巯基嘧啶(L2)、4-(3-吡啶基)-2-巯基嘧啶(L3),与不同金属离子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得到了 10个不同结构的配位化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傅立叶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它们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讨论。具体如下所述:配体L1-L3分别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盐在不同配比、不同溶剂、不同温度等反应条件下组装共得到了 10 个配位化合物(1)-(10):[Ag2(L1)2(L1’)2](1)、[Cu6(L1)6]·2DMF(2)、[Cd(L1)2(L1’)]·CH3CH2OH(3)、([Zn(L1)2)n(4)、[Co(L1)2(L1")](5)、{[Ni(L2)2]·2(DMF)}n(6)、{[Cu2(L2)2]·2(DMF)}n(7)、[CuBr(3-ppds)]n(8)、[Ni(L3)2]n(9)、[Zn(L3)2]n(10)。其中,配位化合物(1)-(3)、(5)属于零维离散型结构,而(4)属于1-D无限链状结构,而且在配位化合物(1)、(3)、(5)中因均同时存在硫醇和硫酮类型的结构,配体共呈现了八种配位模式;配位化合物(6)显示出了具有4连接的sql拓扑结构的2-D网格状结构,配位化合物(7)是具有独特的CuⅠ4S4簇的4连接sql拓扑结构的2-D网格状结构;配位化合物(8)是具有63-hcb拓扑结构的2-D层状结构,配位化合物(9)则是具有dia拓扑结构的二重穿插的3-D网络结构,而配位化合物(10)则是具有4连接的sql拓扑结构的2-D网格状结构。配位化合物(2)显示出了红色荧光,有望作为光学器件的候选材料。而配位化合物(9)不仅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而且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此配位化合物对Fe3+离子以及2,4-二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有荧光识别作用,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稳定性和可循环利用性,可作为检测Fe3+离子和硝基高爆物的荧光探针,有望成为新的一类荧光探针材料。

张艳[7](2016)在《氰根桥连4f-3d低维分子磁体的磁弛豫性能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氰根桥连4f-3d配位聚合物,特别是基于第二配体N-羟乙基-2-吡咯烷酮的低维分子磁体的磁弛豫性能调控研究。另外还进行了过渡金属和二氰胺体系的结构和磁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1-(2-hydroxyethyl)-2-pyrrolidone(hep)作为辅助配体,K3[Fe(CN)6]或K3[Co(CN)6]作为短桥配体,用溶液挥发法和稀土金属离子(Ln=Y3+,Dy3+,Tb3+,Er3+, Gd3+,Eu3+)组装合成了12种同构型异双核3d-4f氰根桥连配合物,并对1YFe.2DyFe和8DyCo配合物进行了磁性的表征和研究。磁性分析表明,配合物1YFe中金属离子间存在微不足道的磁耦合,配合物2DyFe中金属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以及配合物8DyCo中金属离子间传递的弱铁磁耦合。当引入外加直流场时,配合物1YFe和8DyCo均表现出缓慢的磁弛豫行为,而配合物2DyFe表现出单分子磁体性能。2.以吡啶氮氧化物类(3-Picoline N-oxide,2-Picoline N-oxide,Pyridine N-oxide)作为辅助配体,K3[Fe(CN)6]作为桥连配体,用溶液挥发法和稀土金属离子(Ln=Y3+,Dy3+,Tb3+, Er3+,Gd3+,Eu3+)组装合成了6种异金属3d-4f氰根桥连配合物,包含同构型的异双核配合物13YFe-14DyFe,以及简单的一维链状配合物15YFe-18DyFe。磁学研究表明,配合物16DyFe中链内DyⅢ和FeⅢ离子之间通过氰根桥可能传递的是反铁磁耦合。3.以Na[N(CN)2](dca)作为桥连配体,hep或吡啶氮氧化物类(4-Picoline N-oxide, 3-Picoline N-ocide,2-Picoline N-oxide,Pyridine N-oxide)作为辅助配体,用溶液挥发法和过渡金属离子(M=co2+,Mn2+,Ni2+)组装合成了8种多样结构的配合物。配合物19Co和20Ni是同构型的交错双链结构,配合物21Co、22Ni和24Co是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3Mn.25Co和26Co是一维链状结构。磁学研究表明,配合物19Co存在有意义的缓慢磁弛豫行为。

杨珊珊[8](2016)在《基于乙醇肼及其希夫碱配体或前驱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化学工作者们对纯过渡和纯稀土配合物在光学、电学、磁学方面潜在应用的开发,过渡、稀土配合物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众多的科学家对这两类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及磁性方面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本论文主要选取三个含有N、O的有机配体分别与过渡、稀土金属盐发生反应,得到了系列的配合物,并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研究了相关的性质,并取得了部分创新的成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利用乙醇肼(HL1)为配体,分别与NiCl2·6H2O、Co(C104)2·6H20、CoCl2·6H2O、Co(NO3)2·6H2O反应得到两个Ni簇合物[Ni3(HL1)6]C16·6CH3OH·6H2O(1)和[Ni3(HL1)4(CH3OH)2C14]Cl2(2),五个Co配合物[Co2(HL1)4Cl2]Cl2(3),{[Co(L1)(H2O)]ClO4}n(4),{[Co3(HL1)2(L1)2Cl3]Cl}n(5),[Co4(L2)4](N03)4·2CH3CN·H2O(6),[Co(HL2)2](NO3)2(7)。七个配合物的结构相差很大,配合物(1)和(2)都是乙醇肼配体采用μ2-η2:η1配位模式与三个Ni(Ⅱ)离子配位,最终形成直线型三核Ni簇合物。配合物(3)是乙醇肼配体采用了μ2-η2:η1配位模式与Co(Ⅱ)离子构筑成双核Co簇合物。配合物(4)和(5)是通过乙醇肼配体均采用μ3-η2:η1:η1配位模式桥连Co(Ⅱ)离子而成的一维链状聚合物。配合物(6)和(7)中的配体是乙腈水解为乙酸后和乙醇肼反应得到的新配体乙酰乙醇肼(HL2),配合物(6)是立方烷四核Co簇合物,配合物(7)是单核Co配合物。配合物(1)-(5)的变温磁化率在温度2-300 K范围内的测试表明,配合物(1)-(5)内金属离子间主要表现为反铁磁相互作用。2.我们利用2-吡啶甲醛与乙醇肼反应得到的配体2-吡啶甲醛缩乙醇肼(HL3),在三乙胺和乙酸存在的条件下与稀土硝酸盐反应得到了5个稀土簇合物:[Ln2L2(NO3)2(OAc)4]·2CH3CN(Ln=Gd(8),Tb(9),Dy(10),Ho(11),Er(12));分别与Cu(SO4)2·5H2O、Cu(OAc)2·H2O反应得到两个Cu配合物[Cu2(HL3)2(SO4)2(CH3OH)2](13)和[Cu3(L3)2(CH3COO)2]n·2nCH3OH(14);另外还得到了五个单核配合物[M(HL3)2](C104)2(M=Co(15),Ni(16)),[Co(HL3)2SO4](17),[Ni(HL3)2SO4]·CH3OH(18),[Cu(HL3)2Cl]Cl(19)。配合物(8)-(12)的结构骨架均可以看做是稀土双核结构,它们互为异质同晶体。配合物(13)是双核Cu簇合物。配合物(14)是通过CH3COO-桥连三核Cu结构单元形成的阶梯构型一维链。配合物(15)-(19)都为简单的单核配合物。变温磁化率测试表明,配合物(8)和(14)的金属离子间主要表现为反铁磁相互作用,而配合物(9)和(13)的中心金属离子间主要表现为铁磁相互作用,配合物(10)-(12)的中心金属离子间可能归因于Stark能级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者表现为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3.用2-吡啶甲醛缩乙醇肼与稀土硝酸盐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三个骨架结构相同的一维链状稀土聚合物[Ln3(L4)2(L5)2(NO3)5(H2O)]n· 2THF·-CH3OH·H2O(Ln=Dy(20),Tb(21),Gd(22)),以及一个 Dy 簇合物[Dy15(OH)20(L5)10(NO3)15(H2O)15](23)。对于这四个配合物而言,配合物(20)-(22)其中的一个配体是2-吡啶甲醛被氧化后的2-吡啶甲酸(HL5),另外一个配体则是2-吡啶甲醛与2-吡啶甲醛缩乙醇肼(HL3)进行缩合反应得到的N-(吡啶-2-羟甲基)-N’-(吡啶-2-亚甲基)-羟乙基肼(HL4);配合物(23)则为2-吡啶甲醛缩乙醇肼(HL3)水解成2-吡啶甲酸(HL5)的15核Dy配合物。磁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20)的DyⅢ离子间存在着铁磁交换作用,配合物(21)的TbⅢ离子间可能归因于Stark能级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或者表现为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配合物(22)的GdⅢ离子间表现为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交流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20)为单链磁体。

刘怀贤[9](2016)在《吡啶基三唑/酰腙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文中指出本文选用具有多样化配位模式的两种有机配体3-苯基-5-(4-吡啶基)-1,2,4-三唑(4-Hppt)与N3-苯甲酰吡啶基-2-羰基氨基酰腙(Hbpad),以具有单电子的过渡金属离子(Co2+、Cu2+、Mn2+、Mn3+)为顺磁中心,引入刚性结构的芳香羧酸作为辅助配体,成功合成了7例未见文献报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Co(4-Hppt)2(ip)] (1)、[Cu2(bpad)2(HP)2]n (2)、[Cu2(bpad)2(Hip)2]n (3)、[Mn(bpad)2](4)、 [Mn(Hbpad)(mnb)2(H2O)] (5)、[Mn2(Hbpad)2(p)2]·H2O (6)、[Mn2(bpad)2(CH3O)4] (7)。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及粉末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组份与结构进行表征,并且对其配合物1-5的磁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例新颖的配合物:[Co(4-Hppt)2(ip)](1)(ip为间苯二甲酸),对其结构与磁性进行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的金属Co(Ⅱ)离子为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以双核Co(Ⅱ)的二聚物为基本单元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相邻的金属离子之间表现出反铁磁耦合,实验拟合的耦合常数J=--6.19 cm-1,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值J=-3.52cm-1。2.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两例新的配合物:[Cu2(bpad)2(Hp)2]n (2)、[Cu2(bpad)2(Hip)2]n (3) (Hp为邻苯二甲酸,Hip为间苯二甲酸),对结构与磁性进行了详细的表征。互为同分异构体的配合物2与3中的金属离子均为五配位环境,而几何构型分别为四方锥与三角双锥构型。磁性研究表明,2中的铜离子为反铁磁耦合作用(耦合常数J=-2.03 cm-1),3中的金属离子为铁磁耦合作用(耦合常数J=19.4 cm-1)。显然,不同辅助配体对于体系的结构及性能具有调控作用。3.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四例金属Mn基配合物:[Mn(bpad)2] (4)、[Mn(Hbpad)(mnb)2(H2O)] (5)、 [Mn2(Hbpad)2(p)2]·H2O (6)、[Mn2(bpad)2(CH3O)4] (7)(mmb为间硝基苯甲酸,p为邻苯二甲酸),对它们的结构与磁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4和5中的金属中心为二价锰,配合物6和7中金属离子为三价锰,四个配合物中的配位中心均呈现出六配位的八面体几何构型。磁性研究表明,以分子间氢键作为磁传递通道,配合物4中金属离子间为反铁磁耦合(外斯常数θ=-0.34 K);5中Mn离子间为铁磁耦合作用(外斯常数θ=0.86 K)。

马见春[10](2016)在《Salamo型双肟构筑的3d和3d-4f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发光及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alen及其类似物以它们灵活的螯合功能形成结构多样的金属配合物,由于这些金属配合物在光学及磁性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成为当前配位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科研人员对这类化合物特别是Salen型3d–4f异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性质及分子磁性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Salen型3d和3d–4f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以及磁性和发光性能,本文选用三个四齿Salen型双肟(H2L1,H2L2和H2L3)与过渡金属反应得到12个同三核钴(II)和镍(II)配合物;用六齿Salen型双肟(H2L4)与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自组装合成三个系列36个3d–4f异金属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用元素分析、IR、UV–Vis光谱等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相应配合物的结构,并对一些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和分子磁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四齿Salamo型配体H2L1:4,4′-二氯-2,2’-[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与醋酸钴(II)和醋酸镍(II)反应得到三个同三核配合物{[CoL1(OAc)(DMSO)]2Co}·2DMSO(1),{[NiL1(OAc)(MeOH)]2Ni}(2)和{[NiL1(OAc)(DMSO)]2Ni}·2DMSO(3)。通过四齿Salamo型配体H2L2:4-硝基-4′-氯-2,2’-[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与醋酸钴(II)和醋酸镍(II)反应得到六个同三核配合物{[Co L2(OAc)(R)]2Co}(R=MeOH(4),Py(5),DMF(6)),{[NiL2(OAc)(R)]2Ni}(R=MeOH(7)·MeOH,DMF(8),DMSO(9)·2DMSO)。最后,用四齿Salamo型配体H2L3:5-甲氧基-4′-氯-2,2’-[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与醋酸钴(II)和醋酸镍(II)反应得到三个同三核配合物{[CoL3(OAc)(MeOH)]2Co}(10),{[Co L3(OAc)Py]2Co}(11)和{[NiL3(OAc)(MeOH)]2Ni}·MeOH(12)。其中对配合物2,5,10和11进行了磁性测试。2.用六齿Salamo型配体H2L4:6,6′-二甲氧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下文简称3-MeOsalamo)与醋酸钴(II),硝酸镧(III)(Ln=La,Ga,Tb和Dy)和吡啶(13)(或4,4’-联吡啶(14))自组装得到5个3d–4f异金属的钴(II)–镧(III)配合物,其中一个独立的异双核配合物[L4Co La(py)(NO3)3(CH3OH)](13),一个四核二聚物[(L4)2Co2La2(4,4’-bipy)(NO3)6(CH3OH)2](14)和三个独立的异双核配合物[L4CoLn(OAc)(NO3)2(CH3OH)](Ln=Gd(15),Tb(16)和Dy(17))。对配合物15,16和17做了磁性测试。3.通过六齿3-MeOsalamo配体H2L4与醋酸镍(II),硝酸镧(III)(Ln=La,Ce,Ga,Tb和Dy)和吡啶,4,4’-联吡啶或对苯二甲酸自组装得到10个3d–4f异金属的镍(II)–镧(III)配合物:两个独立的异双核配合物[L4NiLa(Py)(OAc)(NO3)2(CH3OH)]·CH3OH(18)和[L4NiDy(Py)(OAc)(NO3)2](19),两个一维配位聚合物1∞[L4NiLa(4,4’-bipy)(NO3)3(CH3OH)](20)和1∞[L4NiTb(4,4’-bipy)(NO3)3](21),一个独立的异双核配合物[L4NiDy(4,4’-bipy)(OAc)(NO3)2](22)和5个异四核二聚物[(L4)2Ni2Ln2(bdc)(NO3)4(DMF)2(CH3OH)2](Ln=La(23),Ce(24)Gd(25),[(L4)2Ni2Ln2(bdc)(NO3)4(DMF)2](Ln=Tb(26),Dy(27))。对含钆(III),铽(III)和镝(III)的配合物进行了磁性的测试。4.用六齿3-MeOsalamo配体H2L4与醋酸锌(II),镧(III)系离子(Ln=La,Ce,Nd,Sm,Eu,Gd,Tb和Dy)和吡啶反应得到1个独立的3d–4f异三核配合物[(L4Zn)2La(OAc)2]·ClO4·2CHCl3(28);1个独特的3d–4f异四核配合物[(L4Zn)2Ce(OAc)2]·[Ce(NO3)6]·Py(29)和6个独立的3d–4f异双核配合物[L4ZnLn(Py)(NO3)3](Ln=Nd(30),Sm(31),Tb(34)),[L4ZnLn(OAc)(NO3)2](Ln=Eu(32),Gd(33),Dy(35))。通过3-MeOsalamo配体H2L4与醋酸锌(II),硝酸镧(III)(Ln=La,Ce,Pr,Nd,Sm,Eu,Gd,Tb)和4,4’-联吡啶或对苯二甲酸自组装得到13个3d–4f异多核的锌(II)–镧(III)配合物:八个异四核二聚物[(L4)2Zn2Ln2(4,4’-bipy)(NO3)6(CH3OH)2](Ln=La(36·2CH3OH),Ce(37)),[(L4)2Zn2Ln2(4,4’-bipy)(NO3)6](Ln=Pr(38),Nd(39),Sm(40),Eu(41),Gd(42),Tb(43)),三个异六核配合物[(L4)4Zn4Ln2(bdc)2]·(NO3)2·2CHCl3(Ln=Ce(44),Pr(45),Sm(46·2CH3CH2OH))和两个二维配位聚合物2∞[L4ZnLn(bdc)1.5](Ln=Eu(47),Gd(48·2CHCl3))。此外,对锌(II)–镧(III)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二、二维网状配合物[Co(dimb)_2(MeOH)_2](ClO_4)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维网状配合物[Co(dimb)_2(MeOH)_2](ClO_4)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2)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及其金属(Ⅱ/Ⅲ)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化学传感器
        1.1.1 化学传感器的类型
        1.1.2 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2 Salen型化合物和Salamo型化合物
        1.2.1 Salen型化合物
        1.2.2 Salamo型化合物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2 基于半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HL~1识别铅(II)离子和连续识别半胱氨酸(Cys)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1 ,2-二胺氧乙烷的制备
        2.2.2 化学传感器HL~1的合成
    2.3 实验方法
        2.3.1 溶液配制
        2.3.2 荧光光谱实验
        2.3.3 pH值的测量方法
    2.4 HL~1对Pb~(2+)离子的荧光识别性能研究
        2.4.1 溶剂对化学传感器HL~1发光性能的研究
        2.4.2 含水量对化学传感器HL~1发光性能的研究
        2.4.3 传感器HL~1对金属离子的荧光识别研究
        2.4.4 传感器HL~1对Pb~(2+)离子的荧光滴定实验的测定和最低检测限的计算
        2.4.5 传感器HL~1对Pb~(2+)离子识别的抗干扰实验研究
        2.4.6 传感器HL~1对Pb~(2+)离子识别的p H响应
        2.4.7 传感器HL~1对Pb~(2+)离子识别的时间响应
        2.4.8 实际水样中Pb~(2+)的检测
    2.5 L1-Pb~(2+)离子对Cys的荧光识别性能研究
        2.5.1 L~1-Pb~(2+)对氨基酸的荧光识别研究
        2.5.2 L~1-Pb~(2+)对Cys的荧光滴定实验的测定和最低检测限的计算
        2.5.3 L~1-Pb~(2+)对Cys识别的抗干扰实验研究
        2.5.4 L~1-Pb~(2+)对Cys识别的p H响应
        2.5.5 L~1-Pb~(2+)对Cys识别的时间响应
    2.6 化学传感器的循环使用研究
    2.7 分子静电势(MEP)表面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2.8 识别机理研究
    2.9 小结
    本章附录
3 一种新颖的肟氧原子配位的单salamo型配体(H_2L~2)的铜(I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荧光性质与Hirshfeld表面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Salamo型配合物1 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体HL~1及其配合物1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配体HL~1及其配合物1的紫外光谱分析
        3.3.3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分析
        3.3.4 配合物1的超分子作用研究
        3.3.5 配合物1的Hirshfeld表面分析
        3.3.6 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分析
    3.4 小结
    本章附录
4 基于双salamo型配体(H_3L~3)的钴(II)和铜(I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Hirshfeld表面分析、荧光性质与抗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双salamo型四肟配体H_3L~3 的合成
        4.2.2 双salamo型过渡金属配合物2和3 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2和3的PXRD分析
        4.3.2 配体H_3L~3及其配合物2和3的红外光谱分析
        4.3.3 配体H_3L~3及其配合物2和3的紫外光谱分析
        4.3.4 配体H_3L~3及其配合物2和3的晶体结构分析
        4.3.4.1 配体H_3L~3的晶体结构分析
        4.3.4.2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分析以及超分子作用研究
        4.3.4.3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分析以及超分子作用研究
        4.3.5 配体H_3L~3 及其配合物2和3的Hirshfeld表面分析
        4.3.6 配体H_3L~3及其配合物2和3的荧光性质分析
        4.3.7 配体H_3L~3及其配合物2和3的抗菌活性分析
    4.4 小结
    本章附录
5 基于2,3-二羟基-1,4-萘二醛的对称双Salamo型配体(H_4L~4)及其铜(II)-稀土(III)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双salamo型配体H_4L~4 的合成
        5.2.2 双salamo型配体H_4L~4 对应的配合物4-8 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体H_4L~4及其配合物4-8的红外光谱分析
        5.3.2 配合物4-8的晶体结构分析
        5.3.2.1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分析
        5.3.2.2 配合物5的晶体结构分析
        5.3.2.3 配合物6的晶体结构分析
        5.3.2.4 配合物7的晶体结构分析
        5.3.2.5 配合物8的晶体结构分析
        5.3.4 对双salamo型配体H_4L~4 及其配合物4-8 的荧光性质研究
    5.4 小结
    本章附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具有不同空间效应构型类似的羧酸及酰腙配体配合物的构筑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1.1 金属有机框架研究的概况
        1.1.2 金属有机框架的拓扑结构
        1.1.3 金属有机框架的拓扑符号
    1.2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研究
        1.2.1 磁性材料
        1.2.2 可调发光材料
        1.2.3 荧光传感材料
    1.3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N,N,N-三(4-亚甲基-(1,1'-联苯)-2'-甲酸)胺配体Zn/Cd/Ln金属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发光性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配体N,N,N-三(4-亚甲基-(1,1'-联苯)-2'-甲酸)胺(H_3TMCA)的合成
        2.1.4 配合物(1-9)的合成
        2.1.5 配合物的单晶X-射线测定
    2.2 配合物的1-8的结构分析和表征分析
        2.2.1 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
        2.2.2 配合物(3-5)的晶体结构
        2.2.3 配合物(6)(7)(8)的晶体结构
        2.2.4 配合物1~8的XRD
        2.2.5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2.3 配合物的发光性能的研究
        2.3.1 配合物1和2的光致发光光谱
        2.3.2 配合物1的发光寿命
        2.3.3 配合物1对硝基芳烃的荧光传感性能
        2.3.4 配合物6和7的荧光光谱
        2.3.5 配合物6对阳离子的荧光探针的研究
        2.3.6 配合物7的荧光寿命
        2.3.7 Eu-Tb稀土原位掺杂
        2.3.8 配体和配合物3-5的荧光光谱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N,N-二(4-亚甲基-(1,1'-联苯)-2'-水杨醛苯甲酰腙)二甲胺盐配体Ni~(2+)/Fe~(3+)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及磁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配体N,N-二(4-亚甲基-(1,1'-联苯)-2'-水杨醛苯甲酰腙)二甲胺盐(H_2BMBD)的合成及表征
        3.1.4 配合物9-12的合成
        3.1.5 配合物9-12的单晶X-射线分析及结构解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配合物9-11的晶体结构
        3.2.2 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
        3.2.3 配合物9和12的质谱分析
        3.2.4 配合物9-12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2.5 配合物10-12的热重分析
        3.2.6 配合物9-12的磁学性质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N,N,N-三(4-亚甲基-(1,1'-联苯)-2'-水杨醛苯甲酰腙)甲胺盐配体Zn~(2+)配位笼及其为构筑基元的配位聚合物组装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配体N,N,N-三(4-亚甲基-(1,1'-联苯)-2'-水杨醛苯甲酰腙)甲胺盐(H_3TMBM)的合成
        4.1.4 配合物13-16的合成
        4.1.5 配合物13-16的单晶X-射线分析及结构解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配合物13-16的晶体结构
        4.2.2 配合物13-16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一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附录二 配合物的部分键长键角表
致谢

(4)基于三齿希夫碱配体的FeⅡ/Ⅲ自旋交叉配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采用的测试方法和仪器装置
本论文报道的化合物名称及结构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自旋交叉化合物
    1.2 Fe(Ⅱ)自旋交叉化合物
    1.3 Fe(Ⅲ)自旋交叉化合物
        1.3.1 [Fe~(Ⅲ)(qsal-X)_2]~+系列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磺酸根阴离子在自旋交叉化合物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磺酸根阴离子调控的[Fe~(Ⅲ)(qsal)_2]~+自旋交叉化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合物1-4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1-4的晶体结构
        2.3.2 化合物1-4的磁性质
        2.3.3 基于阴离子调控策略的化合物1-4的磁构关系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磺酸根阴离子调控的[Fe~(Ⅲ)(qsal-X)_2]~+自旋交叉化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合物5-9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5-9的晶体结构
        3.3.2 化合物5-9的磁性质
        3.3.3 基于阴离子调控策略的化合物5-8的磁构关系讨论
        3.3.4 基于配体修饰策略的化合物1、5和9的磁构关系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配体修饰的[Fe~(Ⅱ)(pphmp)_2]~(2+)自旋交叉化合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合物10-13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10-13的晶体结构
        4.3.2 化合物10-13的磁性质
        4.3.3 基于配体修饰策略的化合物10-13的磁构关系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参与的工作
致谢

(5)含吡啶环的羟肟酸、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金属冠醚
    1.2 [M-N-O]金属冠醚的类型
    1.3 金属冠醚的性质
    1.4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吡啶羟肟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吡啶肟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4-取代-2-巯基嘧啶配体与金属离子的组装、结构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配位化学
    1.2 配位化合物的简介
        1.2.1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1.2.2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组装及影响因素
        1.2.3 配位化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1.3 基于巯基嘧啶衍生物构筑的配位化合物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内容
        1.4.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1.4.2 本论文的选题内容
第二章 基于L~1配体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配体L~1的合成与表征
    2.3 配体L~1与金属离子组装产物的合成
    2.4 研究结果与讨论
        2.4.1 配位化合物(1)-(5)晶体数据
        2.4.2 配体L~1的结构确证
        2.4.3 配位化合物(1)-(5)的晶体结构分析
    2.5 配位化合物(1)-(5)的光学性质表征
        2.5.1 测试方法
        2.5.2 配位化合物(1)-(5)的红外(IR)测试
        2.5.3 配位化合物(1)-(5)的PXRD表征
        2.5.4 配位化合物(1)-(4)的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的表征
        2.5.5 配位化合物(1)-(4)的固体荧光光谱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2配体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配体L~2的合成
    3.3 配体L~2与金属离子组装产物的合成
    3.4 研究结果与讨论
        3.4.1 配位化合物(6)-(7)晶体数据
        3.4.2 配位化合物(6)-(7)的晶体结构分析
    3.5 配位化合物(6)-(7)的基础表征
        3.5.1 配位化合物(6)-(7)的红外(IR)测试
        3.5.2 配位化合物(6)-(7)的PXRD表征
        3.5.3 配位化合物(6)-(7)的固体紫外表征
        3.5.4 配位化合物(6)-(7)的固体荧光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3配体的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配体L~3的合成
    4.3 配体L~3与金属离子组装产物的合成
    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1 配位化合物(8)-(10)晶体数据
        4.4.2 配位化合物(8)-(10)的晶体结构分析
    4.5 配位化合物(8)-(10)的基本性质表征
        4.5.1 配位化合物(8)-(10)的红外光谱的测试
        4.5.2 配位化合物(8)-(10)的PXRD表征
        4.5.3 配位化合物(9)的热稳定性分析
        4.5.4 配位化合物(9)的固体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
        4.5.5 配位化合物(9)的荧光表征
    4.6 配位化合物(9)荧光传感识别金属离子
        4.6.1 荧光传感识别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法
        4.6.2 荧光传感识别金属离子
    4.7 配位化合物(9)对硝基高爆物的荧光传感识别
        4.7.1 荧光传感识别芳香硝基化合物的实验方法
        4.7.2 荧光传感识别芳香硝基化合物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氰根桥连4f-3d低维分子磁体的磁弛豫性能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单分子磁体的介绍
    1.3 单分子磁体的发展
    1.4 氰根桥连金属配合物研究现状
        1.4.1 普鲁士蓝类配合物
        1.4.2 杂化型普鲁士蓝类配合物
        1.4.3 氰基桥连单分子磁体
    1.5 二氰胺桥连过渡金属配合物磁性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hep配体3d-4f氰根桥连异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配合物的合成
        2.2.3 配合物的结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X-射线粉末衍射
        2.3.3 晶体结构描述
        2.3.4 磁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吡啶氮氧化物类配体3d-4f氰根桥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配合物的合成
        3.2.3 配合物的结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
        3.3.2 X-射线粉末衍射
        3.3.3 晶体结构描述
        3.3.4 磁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氰胺桥连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配合物的合成
        4.2.3 配合物的结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
        4.3.2 X-射线粉末衍射
        4.3.3 晶体结构描述
        4.3.4 磁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乙醇肼及其希夫碱配体或前驱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与本论文有关的有机配体及其缩写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分子基磁性材料
    二、具有缓慢磁弛豫行为的分子基磁体
        1. 单分子磁体
        2. 单链磁体
        3. 单离子磁体
    三、配体的选择
        1. 醇胺类配体的磁性研究现状
        2. 席夫碱类配体的磁性研究现状
        3. 席夫碱类前驱体配体的磁性研究现状
    四、本论文选题依据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醇肼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一、实验部分
        1. 仪器与试剂
        2. 配合物(1)-(7)的合成
        3. 配合物(1)-(7)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解析
    二、结果与讨论
        1. 配合物(1)-(7)的合成
        2. 配合物(1)-(7)的晶体结构
        3. 配合物(3)的粉末衍射
        4. 配合物(2)和(3)的热稳定性分析
        5. 配合物(1)-(5)磁学性质
    三、小结
第三章 2-吡啶甲醛缩乙醇肼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一、实验部分
        1. 仪器与试剂
        2. 2-吡啶甲醛缩乙醇肼席夫碱配体的合成
        3. 配合物(8)-(19)的合成
        4. 配合物(8)-(19)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解析
    二、结果与讨论
        1. 配合物(8)-(14)的合成
        2. 配合物(8)-(19)的晶体结构
        3. 配合物(8)-(18)的粉末衍射
        4. 配合物(8)-(14)的热重解析
        5. 配合物(8)-(14)的磁学性质
    三、小结
第四章 2-吡啶甲醛缩乙醇肼前驱体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一、实验部分
        1. 仪器与试剂
        2. 配合物(20)-(23)的合成
        3. 配合物(20)-(23)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解析
    二、结果与讨论
        1. 配合物(20)-(23)的合成
        2. 配合物(20)-(23)的晶体结构
        3. 配合物(20)-(22)的粉末衍射
        4. 配合物(20)-(22)热重解析
        5. 配合物(20)-(22)磁学性质
    三、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9)吡啶基三唑/酰腙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基磁体的概述
    1.2 磁性配合物
        1.2.1 配合物分子磁体的研究进展
        1.2.2 构筑磁性配合物常用的桥联配体
    1.3 吡啶基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吡啶基酰腙类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5 羧酸调控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4-Hppt配体的Co(Ⅱ)配合物的构筑、结构及磁性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计算方法
    2.3 4-Hppt配体的制备
    2.4 配合物[Co(4-Hppt)_2(ip)](1)的合成
        2.4.1 配合物1的合成及表征
        2.4.2 配合物1的晶体数据收集及精修
    2.5 配合物[Co(4-Hppt)_2(ip)](1)的晶体结构描述
    2.6 配合物[Co(4-Hppt)_2(ip)](1)的磁性研究
    2.7 小结
第三章 基于Hbpad配体的Cu(Ⅱ)配合物的构筑、结构及磁性
    3.1 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Hbpad配体的制备
    3.3 配合物[Cu_2(bpad)_2(Hp)_2]_n(2)与[Cu_2(bpad)_2(HiP)_2]_n(3)的合成
        3.3.1 [Cu_2(bpad)_2(Hp)_2]_n(2)的合成及表征
        3.3.2 [Cu_2(bpad)_2(Hip)_2]_n(3)的合成及表征
        3.3.3 配合物2和3的晶体数据收集及精修
    3.4 配合物[Cu_2(bpad)_2(Hp)_2]_n(2)与[Cu_2(bpad)_2(Hip)_2]_n(3)的晶体结构
    3.5 配合物[Cu_2(bpad)_2(Hp)_2]_n(2)与[Cu_2(bpad)_2(Hip)_2]_n(3)的磁性研究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Hbpad配体的Mn(Ⅱ)/Mn(Ⅲ)配合物的构筑、结构及磁性
    4.1 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配合物4-7的合成
        4.2.1 [Mn(bpad)_2](4)的合成及表征
        4.2.2 配合物[Mn(Hbpad)(mnb)_2(H_2O)](5)的合成及表征
        4.2.3 配合物[Mn_2(bpad)_2(p)_2]·2H_2O(6)的合成及表征
        4.2.4 配合物[Mn_2(bpad)_2(CH_3O)_4](7)的合成及表征
        4.2.5 配合物4-7的晶体数据收集及精修
    4.3 配合物4-7的晶体结构
    4.4 配合物4-5的磁性研究
        4.4.1 [Mn(bpad)_2](4)磁性研究
        4.4.2 [Mn(Hbpad)(mnb)_2(H_2O)](5)磁性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Salamo型双肟构筑的3d和3d-4f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发光及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Salen型3d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其磁性研究
    1.2 Salen型3d–4f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其性质研究
        1.2.1 Salen型3d–4f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发光性质研究
        1.2.2 Salen型3d–4f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磁性研究
    1.3 Salamo型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四齿Salamo型配体(H_2L~1, H_2L~2和H_2L~3)和 3d过渡金属Co(II)和Ni(I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结构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分析方法
    2.3 配体H_2L~1及其钴(II)和镍(II)配合物的合成
        2.3.1 配体 4,4′-二氯-2,2'-[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_2L~1)的合成
        2.3.2 配合物{[Co L~1(OAc)(DMSO)]_2Co}·2DMSO (1)的合成
        2.3.3 配合物{[Ni L~1(OAc)(Me OH)]_2Ni} (2)的合成
        2.3.4 配合物{[Ni L~1(OAc)(DMSO)]_2Ni}·2DMSO (3)的合成
    2.4 配体H_2L~2及其钴(II)和镍(II)配合物的合成
        2.4.1 不对称配体 4-硝基-4′-氯-2,2'-[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_2L~2)的合成
        2.4.2 配合物{[Co L~2(OAc)(Me OH)]_2Co} (4)的合成
        2.4.3 配合物{[Co L~2(OAc)(Py)]_2Co} (5)的合成
        2.4.4 配合物{[Co L~2(OAc)(DMF)]_2Co} (6)的合成
        2.4.5 配合物{[Ni L~2(OAc)(Me OH)]_2Ni}·Me OH (7)的合成
        2.4.6 配合物{[Ni L~2(OAc)(DMF)]_2Ni} (8)的合成
        2.4.7 配合物{[Ni L~2(OAc)(DMSO)]_2Ni}·2DMSO (9)的合成
    2.5 配体H_2L~3及其钴(II)和镍(II)配合物的合成
        2.5.1 配体 5-甲氧基-4′-氯-2,2'-[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_2L~3)的合成
        2.5.2 配合物{[Co L~3(OAc)(Me OH)]_2Co} (10)的合成
        2.5.3 配合物{[Co L~3(OAc)Py]_2Co} (11)的合成
        2.5.4 配合物{[Ni L~3(OAc)(Me OH)]_2Ni}·Me OH (12)的合成
    2.6 结果与讨论
        2.6.1 配体H_2L~1, H_2L~2和H_2L~3的合成方法及基本性质
        2.6.2 配合物 1–12 的合成方法及基本性质
        2.6.3 配体H_2L~1, H_2L~2和H_2L~3及相应配合物 1–12 的元素分析
        2.6.4 配体H_2L~1, H_2L~2和H_2L~3的 1H NMR谱分析
        2.6.5 配体H_2L~1和配合物 1–3 的红外光谱分析
        2.6.6 配体H_2L~2和配合物 4–9 的红外光谱分析
        2.6.7 配体H_2L~3和配合物 10–12 的红外光谱分析
        2.6.8 配体H_2L~1和配合物 1–3 的紫外光谱分析
        2.6.9 配体H_2L~2和配合物 4–9 的紫外光谱分析
        2.6.10 配体H_2L~3和配合物 10–12 的紫外光谱分析
        2.6.11 配合物 1–3 的晶体结构描述
        2.6.12 配合物 4–9 的晶体结构描述
        2.6.13 配合物 10–12 的晶体结构描述
        2.6.14 配合物 1–12 的取代基效应和溶剂效应分析
        2.6.15 配合物 2, 5, 10 和11的磁性分析
    2.7 小结
3 六齿Salamo型配体(H_2L~4)和 3d–4f Co(II)–Ln(III)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结构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型号
    3.3 配体H_2L~4和 3d–4f Co(II)–Ln(III)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3.3.1 配体 6,6′-二甲氧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_2L~4)的合成
        3.3.2 配合物[L~4Co La(Py)(NO_3)_3(CH_3OH)] (13)的合成
        3.3.3 配合物[(L~4)_2Co2La2(4,4'-bipy)(NO_3)6(CH_3OH)_2](14)的合成
        3.3.4 配合物[L~4Co Gd(OAc)(NO_3)_2(CH_3OH)](15)的合成
        3.3.5 配合物[L~4Co Tb(OAc)(NO_3)_2(CH_3OH)](16)的合成
        3.3.6 配合物[L~4Co Dy(OAc)(NO_3)_2(CH_3OH)](17)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配体H_2L~4的合成方法及基本性质
        3.4.2 配合物 13–17 的合成方法及基本性质
        3.4.3 配体H_2L~4及配合物 13–17 的元素分析
        3.4.4 配体H_2L~4和配合物 13–17 的红外光谱分析
        3.4.5 配体H_2L~4和配合物 13–17 的紫外光谱分析
        3.4.6 配合物 13–17 的晶体结构描述
        3.4.7 配合物 15, 16 和17的磁性分析
    3.5 小结
4 六齿Salamo型 3d–4f Ni(II)–Ln(III)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结构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型号
    4.3 自组装的 3d–4f Ni(II)–Ln(III)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4.3.1 配体 6,6′-二甲氧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_2L~4)的合成
        4.3.2 配合物[L~4Ni La(Py)(OAc)(NO_3)_2(CH_3OH)]·CH_3OH (18)的合成
        4.3.3 配合物[L~4Ni Dy(Py)(OAc)(NO_3)_2] (19)的合成
        4.3.4 配合物 1∞[L~4Ni La(4,4'–bipy)(NO_3)_3(CH_3OH)] (20)的合成
        4.3.5 配合物 1∞[L~4Ni Tb(4,4'–bipy)(NO_3)_3] (21)的合成
        4.3.6 配合物[L~4Ni Dy(4,4'–bipy)(OAc)(NO_3)_2] (22)的合成
        4.3.7 配合物[(L~4)_2Ni2La2(bdc)(NO_3)4(DMF)_2(CH_3OH)_2] (23)的合成
        4.3.8 配合物[(L~4)_2Ni2Ce2(bdc)(NO_3)4(DMF)_2(CH_3OH)_2] (24)的合成
        4.3.9 配合物[(L~4)_2Ni2Gd2(bdc)(NO_3)4(DMF)_2(CH_3OH)_2] (25)的合成
        4.3.10 配合物[(L~4)_2Ni2Tb2(bdc)(NO_3)4(DMF)_2](26)的合成
        4.3.11 配合物[(L~4)_2Ni2Dy2(bdc)(NO_3)4(DMF)_2](27)的合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配合物 18–27 的合成方法及基本性质
        4.4.2 配合物 18–27 的元素分析
        4.4.3 配合物 18–27 的红外光谱分析
        4.4.4 配合物 18–27 的紫外光谱分析
        4.4.5 配合物 18–27 的晶体结构描述
        4.4.6 配合物 18–27 的自组装分析
        4.4.7 配合物 19, 21, 22 和 25–27 的磁性分析
    4.5 小结
5 Salamo型 3d–4f双核和多核Zn(II)–Ln(III)/(IV)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结构及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仪器及型号
    5.3 双核和多核 3d–4f Zn(II)–Ln(III)/(IV)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5.3.1 配体 6,6′-二甲氧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_2L~4)的合成
        5.3.2 配合物[(L~4Zn)_2La(OAc)_2]·Cl O4·2CHCl_3 (28)的合成
        5.3.3 配合物[(L~4Zn)_2Ce(OAc)_2]·[Ce(NO_3)_6]·Py (29)的合成
        5.3.4 配合物[L~4Zn Nd(Py)(NO_3)_3] (30)的合成
        5.3.5 配合物[L~4Zn Sm(Py)(NO_3)_3] (31)的合成
        5.3.6 配合物[L~4Zn Eu(OAc)(NO_3)_2] (32)的合成
        5.3.7 配合物[L~4Zn Gd(OAc)(NO_3)_2] (33)的合成
        5.3.8 配合物[L~4Zn Tb(Py)(NO_3)_3] (34)的合成
        5.3.9 配合物[L~4Zn Dy(OAc)(NO_3)_2] (35)的合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配合物28–35 的合成方法及基本性质
        5.4.2 配合物28–35 的元素分析
        5.4.3 配合物28–35 的红外光谱分析
        5.4.4 配合物28–35 的紫外光谱分析
        5.4.5 配体H_2L~4与配合物 28–35 的发光光谱分析
        5.4.6 发光机理
        5.4.7 配合物28–35 的晶体结构描述
    5.5 小结
6 Salamo型3d–4f多核Zn(II)–Ln(III)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结构及性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仪器及型号
    6.3 4,4'–联吡啶组装的多核3d–4f Zn(II)–Ln(III)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6.3.1 配合物[(L~4)_2Zn_2La_2(4,4'-bipy)(NO_3)_6(CH_3OH)_2]·2CH_3OH(36)的合成
        6.3.2 配合物[(L~4)_2Zn_2Ce_2(4,4'-bipy)(NO_3)_6(CH_3OH)_2](37)的合成
        6.3.3 配合物[(L~4)_2Zn_2Pr_2(4,4'-bipy)(NO_3)_6](38)的合成
        6.3.4 配合物[(L~4)_2Zn_2Nd_2(4,4'-bipy)(NO_3)_6](39)的合成
        6.3.5 配合物[(L~4)_2Zn_2Sm_2(4,4'-bipy)(NO_3)_6](40)的合成
        6.3.6 配合物[(L~4)_2Zn_2Eu_2(4,4'-bipy)(NO_3)_6](41)的合成
        6.3.7 配合物[(L~4)_2Zn_2Gd_2(4,4'-bipy)(NO_3)_6](42)的合成
        6.3.8 配合物[(L~4)_2Zn_2Tb_2(4,4'-bipy)(NO_3)_6](43)的合成
    6.4 对苯二甲酸组装的多核 3d–4f Zn(II)–Ln(III)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6.4.1 配合物[(L~4)4Zn_4Ce_2(bdc)_2]·(NO_3)_2·2CHCl3(44)的合成
        6.4.2 配合物[(L~4)4Zn_4Pr_2(bdc)_2]·(NO_3)_2·2CHCl3 (45)的合成
        6.4.3 配合物[(L~4)4Zn_4Sm_2(bdc)_2]·(NO_3)_2·2CHCl3·2CH_3CH_2OH)(46)的合成
        6.4.4 配合物 2∞[L~4ZnEu(bdc)_(1.5)] (47)的合成
        6.4.5 配合物 2∞[L~4ZnGd(bdc)_(1.5)]·2CHCl_3(48)的合成
    6.5 结果与讨论
        6.5.1 配合物36–48 的合成方法及基本性质
        6.5.2 配合物36–48 的元素分析
        6.5.3 配合物36–48 的红外光谱分析
        6.5.4 配合物36–48 的紫外光谱分析
        6.5.5 配合物36–48 的荧光性质分析
        6.5.6 配合物36–43 的晶体结构描述
        6.5.7 配合物44–48 的晶体结构描述
        6.5.8 配合物36–48 的自组装分析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二维网状配合物[Co(dimb)_2(MeOH)_2](ClO_4)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席夫碱类配体Fe(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自旋交叉性质研究[J]. 仇亚茹,葛景园,李佳茜,苏剑,左景林. 中国科学:化学, 2020(11)
  • [2]Salamo型荧光化学传感器及其金属(Ⅱ/Ⅲ)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D]. 潘迎旗.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 [3]具有不同空间效应构型类似的羧酸及酰腙配体配合物的构筑和性质研究[D]. 王爽.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基于三齿希夫碱配体的FeⅡ/Ⅲ自旋交叉配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研究[D]. 皮倩. 南京大学, 2019(07)
  • [5]含吡啶环的羟肟酸、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徐恒. 聊城大学, 2018(10)
  • [6]4-取代-2-巯基嘧啶配体与金属离子的组装、结构和性质研究[D]. 卫玉珍. 东南大学, 2017(04)
  • [7]氰根桥连4f-3d低维分子磁体的磁弛豫性能调控研究[D]. 张艳. 湖北大学, 2016(01)
  • [8]基于乙醇肼及其希夫碱配体或前驱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 杨珊珊.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 [9]吡啶基三唑/酰腙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D]. 刘怀贤. 宁夏大学, 2016(02)
  • [10]Salamo型双肟构筑的3d和3d-4f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发光及磁性研究[D]. 马见春.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二维网络络合物[Co(dimb)_2(MeOH)_2](ClO_4)_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