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阿维菌素(AVM)乳剂中活性成分B_(1a)和B_(1b)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阿维菌素(AVM)乳剂中活性成分B_(1a)和B_(1b)

一、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阿维菌素(AVM)乳浊液中有效成分B_(1a)和B_(1b)(论文文献综述)

冯宝琪,冯娇,张苗,刘洋,曹睿,尹涵之,齐凤仙,李子龙,尹守亮[1](2021)在《利用Tn5型转座突变系统筛选高产阿维菌素菌株》文中提出目的:转座突变技术是发现新功能基因和获得高产天然产物菌株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理性设计和构建Tn5型转座突变系统,并将其应用于阿维链霉菌,筛选高产阿维菌素的工程菌株。方法:在转座突变载体pUCTN转座插入片段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引入链霉菌常用的强启动子kasOp*和P21,强化插入位置上游和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在插入片段两端分别添加双向转录终止子T1和T2,有效终止插入序列两端靶基因的转录,引入强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目的在于增强对转座突变株生理代谢活动的扰动。结果:通过优化供体菌和受体菌的比例,转座效率显着提高。随机选择500株转座突变株进行发酵和阿维菌素产量测试,筛选到3株突变株的阿维菌素产量明显高于出发菌株产量的50%以上。结论:Tn5转座突变系统为研究阿维链霉菌的基因功能和生理代谢提供了有效的分子遗传工具。

王浩宇[2](2020)在《工业阿维链霉菌废渣的杀虫活性研究和杂质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多拉菌素(Doramectin)是一类新型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兽药,可安全高效驱杀牛、猪、羊等家畜体内和体表的寄生虫。目前,多拉菌素已经被研发和应用于市场二十余年,现在普遍应用于畜牧业生产。1975年,用于生产多拉菌素的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原始菌株被日本北里研究所从日本静冈县伊东市河奈的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并在1976年由美国Merck公司将其鉴定,确定为链霉菌属里的一个新品种。阿维链霉菌在经过基因改造和生物合成后产生多拉菌素,这类菌素在动物体内的清除率更低、生物半衰期更长、生物利用率更高。因此多拉菌素成为目前生产的主要经济产物。在工业化生产中利用基因改造后的阿维链霉菌株可以提升多拉菌素的产量,但生产时附带合成的类似物杂质也给纯化带来难度,现代工厂粗放的分离提取工艺会使得多拉菌素的提取率不高。因此,对多拉菌素工业化生产排放的菌渣中残余的有效成分高效提取和开发利用十分必要。基于此,本实验采用工业化阿维链霉菌生产后的菌渣为研究对象,溶剂提取并测试杀虫活性,同时对多拉菌素纯度分析中相关的类似物杂质分离鉴定。该研究不但有望解决工业菌渣处理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变废为宝,为进一步开发生物农药打下基础。论文研究成果如下:1.以韭菜迟眼蕈蚊为研究对象,对多拉菌素的阿维链霉菌菌渣(简称多拉菌渣)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石油醚萃取部分和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了杀虫活性实验,比较各部分活性,确定多拉菌渣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杀虫活性较强。2.在多拉菌渣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5个与多拉菌素结构近似化合物。选择相对含量较多的YSYZ-DR2C(DR-IM3)进行结构鉴定,最终确定分子式为C49H72O14,和多拉菌素的差别只是在14位碳上缺少一个甲基。通过对比文献,查阅相关数据,确定YSYZ-DR2C为新化合物。

张春国[3](2020)在《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正电荷纳米金免疫分析法用于检测阿维菌素》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的生活的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对于的食品安全的要求尤其在意。阿维菌素作为一个农用兽用药,是目前为止使用的最广泛的农兽药之一,在食品中存在残留的可能性。因而建立一种快速有效检测阿维菌素的方法密切关注。本实验是利用修饰阿维菌素使之偶联蛋白质去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在获得多克隆抗体的基础上,结合介孔二氧化硅包裹的正电荷纳米金建立了对样品中阿维菌素的残留的检测。首先采用化学合成方法修饰阿维菌素分子使之更容易偶联蛋白,接着采用碳二亚胺法将其与大分子蛋白牛血清蛋白和卵清蛋白偶联作为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经红外光谱验证阿维菌素修饰物合成,经过紫外吸收和SDS-PAGE鉴定阿维菌素的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的合成。接着用免疫抗原去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的得到多克隆抗体。通过化学合成合成正电荷纳米材料,同时由于纳米金带着正电荷的原因容易聚集沉淀,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本人添加介孔二氧化硅作为载体,能够有效的使纳米材料更好地分离和活性物质更好地暴露。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元素映射,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能量色散X射线和Zeta电位仪等方法验证纳米材料的成功合成。通过建立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正电荷纳米金免疫分析法对于食品中阿维菌素残留的检测。在优化的优化条件下,构建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正电荷纳米金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方法检测阿维菌素的标准曲线。对于酶联免疫方法来说,IC50值为56.29ng/m L,LOD为6.14 ng/m L,线性范围范围为7.68–412.49 ng/m L,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正电荷纳米金免疫分析法来说,IC50值为21.61 ng/m L,LOD为2.17 ng/m L,线性范围为2.53–184.28 ng/m L。结果表明,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正电荷纳米金免疫分析法比酶联免疫方法更为灵敏。特异性实验和加样回收实验证明了此方法有高的特异性和高回收率,而且和高效液相相比,此方法有高的准确性,总的来说,开发的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正电荷纳米金免疫分析法被证明是检测动物组织中阿维菌素的有效方法。

刘广[4](2020)在《阿维菌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结线虫病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病害,每年给全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保护地蔬菜面积不断增加,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也逐年加重。目前,根结线虫病以化学防治为主,阿维菌素是最常用的登记药剂。前期研究发现,在利用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随水施药时,受土壤吸附和过滤的影响,其在作物根系周围土壤中难以分布均匀,而影响实际使用效果,并且造成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本研究以木质素修饰的环氧树脂聚合物为纳米载体,采用反相乳化界面聚合技术成功制备阿维菌素纳米囊悬浮剂。通过理化性质表征、生物活性、荧光示踪、土壤分布检测等试验研究了纳米囊与线虫、土壤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验证了阿维菌素纳米囊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应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反相乳化界面聚合法,利用木质素修饰的环氧树脂聚合物为纳米载体,成功制备了阿维菌素纳米囊(NC)。SEM和TEM图像显示纳米囊为光滑的球体,平均粒径大小为141.5nm,包封率为93.4%。FTIR分析和Zeta电位分析表明环氧树脂的环氧环在DMP的催化作用下断裂交联形成聚合物,阿维菌素与囊壳不发生反应,而木质素磺酸钠可能物理性嵌入到囊壳上,导致纳米囊带有较高的负电荷。相比常规尺寸的微胶囊(MC,平均粒径4.4μm),纳米囊有更快的释放速率,18h后的累计释放率达到73.3%,而微囊悬浮剂仅为48.4%。2.通过生测试验测定了阿维菌素纳米囊(NC)与其它三种剂型(悬浮剂SC、微乳ME、微囊悬浮剂MC)阿维菌素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毒力及对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囊对线虫的毒力高于其他剂型制剂;其中NC的LC50为0.96mg/L,SC、ME和MC的LC50分别为1.43mg/L、1.27mg/L和4.46mg/L。在0.05-0.2 mg/L处理浓度下,NC处理的卵孵化率低于其他剂型制剂处理。3.利用荧光示踪试验研究了药剂在线虫和植物根系中的渗透性。结果表明了纳米颗粒可渗透进入南方根结线虫和铃薯腐烂茎线虫体内,并且也可以进入到黄瓜根系。同样情况下,MC与ME则被阻挡在根系外。而对黄瓜根系的保护作用试验表明,NC能降低南方根结线虫对黄瓜根系的侵染,根结指数显着低于阿维菌素其它剂型制剂。4.通过土壤吸附、土柱淋溶、土壤薄板层析及扇形土柱分布试验,研究了4种剂型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淋溶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NC明显降低了阿维菌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在垂直5-20 cm处和水平3-18 cm处,阿维菌素的浓度要显着高于SC、ME和MC。阿维菌素纳米化后,显着降低了土壤对阿维菌素的吸附作用,再加上纳米颗粒尺寸优势,使得NC在土壤中更易随水移动,提高了阿维菌素在土壤的分布范围,扩大对根系的有效保护范围。5.利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了阿维菌素纳米囊对黄瓜植株的安全性和对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在15 mg a.i./株的施药剂量下,NC的防效最高为83.0%,显着高于SC、ME和MC处理,且NC处理对黄瓜植株安全。田间试验中,NC处理在滴灌和灌根两种施药方式下60d的防效均超过80%,90d的防效超过70%,比其它剂型阿维菌素制剂处理高出20-40%。以上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环氧树脂纳米囊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在防治作物根结线虫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李飞[5](2019)在《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分布及吸附行为》文中提出阿维菌素是一种链霉菌的发酵产物,具有杀虫活性好、杀虫谱广和环境中残留低的优势,是目前作物害虫防治中高效的生物源农药之一。本文比较了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和常规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的沉积特性及其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测定了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消解动态,试验了阿维菌素在不同土壤(黑龙江黑土、山东黄棕壤、江西水稻土)中的吸附行为,为阿维菌素科学应用及在环境中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电动喷雾器和无人机喷雾,比较了5种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群体中的沉积特征及其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的分布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其密度均低于电动喷雾器喷雾;五种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的沉积密度表现为干悬浮剂(DF)>水分散粒剂(WG)>水乳剂(EW)≈乳油(EC)>悬浮剂(SC),粒径表现为DF<SC<EW<EC<WG,在水稻上的沉积量表现为DF>EC≈EW>WG>SC。在相同施药剂量下,无人机喷雾阿维菌素对早稻和晚稻的保苗效果分别表现为DF>EC>WG>EW>SC和DF>SC>EC>WG>EW,均以DF效果最好,与常规电动喷雾接近。(2)采用改良的QuEChERS-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量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由PSA+C18+GCB附剂净化,以乙腈-水溶液(80∶20,v/v)为流动相,经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分离,245 nm波长检测,外标法定量。阿维菌素在稻田水中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1和0.005 mg·L-1,在土壤、糙米、稻壳和稻株中的检出限分别为0.005、0.01、0.01和0.005 mg·kg-1,定量限分别为0.02、0.05、0.05和0.02 mg·kg-1。在0.05~50 mg/kg添加水平下,阿维菌素在稻田水、稻田土、稻米、稻株和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20%~109.69%,RSD为2.73%~6.26%。(3)采用HPLC法测定了五种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消解动态。阿维菌素在稻田水中的半衰期为0.99~1.92 d,消解速率表现为SC>EC=EW>DF>WG;在稻株中的半衰期为1.21~4.17 d,消解速率表现为EC=EW>SC>DF>WG;在稻田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76~3.17 d,消解速率表现为WG>SC>DF>EC=EW。最终残留检测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稻株和稻壳中的残留分别为0.26~0.72 mg·kg-1和0.02~0.13 mg·kg-1,在稻米和土壤中均未检出。(4)采用震荡平衡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阿维菌素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对阿维菌素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其吸附强弱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正相关,3种土壤的吸附能力表现为黑龙江黑土>山东黄棕壤>江西水稻土。

胡栋,柯灵超,张敬宇,谭高翼,张立新,高强[6](2018)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阿维菌素化学合成发酵培养基》文中提出目的设计优化一种化学合成发酵培养基,为阿维菌素产生菌生理生化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对9种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得到3个显着因子,并对其进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利用Design-Expert V8.06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优组合。结果优化后化学合成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12g/L,麦芽糖18g/L,苏氨酸1.98g/L,50%乳酸钠0.5mL/L,K2HPO4·3H2O 0.3g/L,MgSO4·7H2O 0.5g/L,NaCl 0.5g/L,FeSO4·7H2O0.01g/L,MnSO4·H2O 0.015g/L,MOPS 5g/L。结论经验证,该培养基的产素能力比目前的清亮培养基提高了397.4%,并具有透明清亮且产素稳定等特点,为以后阿维链霉菌的理论和生产研究奠定了基础。

鲁逸凡[7](2018)在《阿维链霉菌固态发酵工艺及抗线虫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的重视,农药向着无毒易降解制剂的方向发展。阿维菌素作为高效低毒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已得到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应用。阿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产生的一类具有广谱杀虫作用的抗生素,它包括8个组分,其中B1组分对线虫的防治最为有效。目前,阿维菌素产品主要是利用液态发酵进行生产获得的,但是液态发酵对环境带来较大的危害,例如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水较多,同时在阿维菌素生产、制剂化过程中需添加大量的难以降解的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给应用的植物和土壤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开发生产过程废渣废液产生少、有机溶剂环境污染风险小、具有较好抗虫效力的优良产品的新型发酵工艺成为当前阿维菌素生产工艺研究的热点。固态发酵方式常用于放线菌产抗生素的生产,具有废渣、废液少、外源有机溶剂添加剂少、环境兼容性好等优点,因此本工作拟采用固态发酵方式,期望找到一种环境兼容性较好的阿维菌素生产方式。本文主要对阿维链霉菌AVM5的固态发酵生产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以菌数为指标优化了固态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利用HPLC分析检测了阿维菌素的产量,并将固态发酵产物和含线虫土样混合,探究其抗线虫效果。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两种优化方法,选择了固态发酵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确定了固态发酵条件为用罐头瓶在28℃下培养,种龄96 h,接种量20 mL,初始含水量45%,初始pH7.3,培养周期为10 d;确定了固态发酵培养基组分为碳源是11 g大米粉混配7 g木薯渣,氮源是11 g豆粕粉混配9 g牛肉浸粉,无机盐添加量分别是0.40%NaCl、0.50%K2HPO4、0.50%MgSO4·7H2O、0.10%CaCl2、0.01%FeSO4·7H2O、0.04%CoCl2·6H2O;测定了阿维链霉菌固态发酵过程的生长曲线,确定菌体各生长阶段;经过上述优化后,最大产菌数为1.41×1010 cfu/g干基,相比初始培养提高了29倍。2、阿维菌素HPLC检测条件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C18色谱柱,UV检测波长为245 nm,流动相为甲醇:水=95:5,设置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40℃;样品处理方法为用5倍甲醇浸泡,辅以超声处理25 min,浸提2 h,每30 min振荡一次,过膜待测,进行HPLC检测分析;由固态发酵产物HPLC色谱图分析可知阿维菌素含量与菌数呈正相关,但是阿维菌素产生往往滞后于菌数量,即菌体裂解导致细胞数量减少,阿维菌素从胞内大量释放致使其含量提高;通过延长发酵周期,阿维菌素产量在40 d左右达到最大,约0.62 mg/g干基。3、固态发酵产物与含线虫土样混合后,线虫数量明显降低,确定是产物中释放的阿维菌素具有杀虫效果,而非菌体直接触杀。固态发酵产物的杀虫效果最高可达37%,并且稀释100倍仍旧可以起到抗线虫作用。通过上述工作,初步确定了阿维菌素的固态发酵工艺,为替代阿维菌素的液体发酵方式提供了指导,这将有利于环境兼容性好的阿维菌素产品的生产与应用。

刘庆芳[8](2017)在《pH响应型碱木质素的制备及其在农药微胶囊制剂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碱木质素(AL)来源于碱法制浆,分子中无强亲水基团、水溶性差,回收利用极度困难,所以为了拓宽碱木质素应用,需对其进行化学改性,碱木质素中含有许多的活性基团,如甲氧基、酚羟基、醇羟基、羰基、羧酸基、烷基或芳基等,这为其改性反应提供了活性位点。本文以AL为原料,无水亚硫酸钠(Na2SO3)为磺化剂,二乙烯三胺(DETA)为胺化剂合成胺化磺化碱木质素(ASAL)。研究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胺化剂用量的增加,ASAL的等电点增大;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磺化剂用量的增加,ASAL的等电点减小;对碱木质素和胺化磺化碱木质素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可发现碱木质素上有磺酸根和胺基的接入,证明胺化磺化碱木质素成功合成;对胺化磺化产物进行溶液行为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pH减小,改性碱木质素的粒径会经历减小、突增、减小的变化,证明ASAL具有明显的p H响应性。以ASAL为壁材,阿维菌素(AVM)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AVM-CS),以载药量、包封率和释放速度为衡量依据,得到较优的制备工艺:芯壁比(质量比)=1/1、成囊pH=7.5、戊二醛用量为0.5m L、壁材为ASAL-10/50。最高载药量为42.85%,最高包封率为86.20%,缓释时间由原药AVM的6h延长至94h。对AVM-CS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微胶囊缓释性能良好,与微胶囊商品性能相当。SEM图显示AVM颗粒表面光滑,但AVM微胶囊表面粗糙,明显有一层ASAL的聚集体,证明AVM颗粒被聚集态ASAL包裹在内。形貌观测发现,AVM-CS呈不规则颗粒状,动态光散射测试微胶囊粒径主要分布在(3.5±0.2)μm。以ASAL为壁材,高效氯氟氰菊酯(Cyhalothrin)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Cyhalothrin-CS),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衡量依据,得到较优的制备工艺:CTAB用量为5%(占芯材质量比)、壁材为ASAL-10/50。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33.72%和64.66%。对AVM微胶囊性能进行表征,SEM图显示Cyhalothrin颗粒表面光滑,Cyhalothrin微胶囊表面粗糙,明显有一层ASAL的聚集体,证明Cyhalothrin颗粒被聚集态ASAL包裹在内。形貌观测发现,Cyhalothrin-CS呈不规则颗粒状,动态光散射测试微胶囊粒径分布在(4.8±0.2)μm。Cyhalothrin微胶囊包埋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yhalothrin和壁材之间的吸附力主要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季铵的正电荷和壁材ASAL的磺酸根的负电荷发生的静电引力,所以添加CTAB是实现Cyhalothrin微胶囊包埋的关键条件。

刘健[9](2017)在《基于空间数据转换的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农业高速的发展,现在农业生产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对农药的使用,因此对农药中有效组分的含量以及农作物中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就非常有必要,而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质谱分析法、紫外光谱法等,而这些传统的分析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随着分析化学计量学的快速发展,其理论逐渐成熟,化学计量学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相关理论相结合,可以从获得的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通过数据转化,实现定量分析。本文采用向量子空间夹角对单组份和多组分农药有效成分以及农药残留量实现定量检测。此外当对照品不纯时为了实现准确测定,采用了基于斜投影、空间夹角判据相结合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斜投影-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检测阿维菌素的含量以阿维菌素为检测目标,采用斜投影算法结合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理论,实现对农药样品中阿维菌素含量的定量检测。用此方法提取的阿维菌素纯光谱2μg/m L~16μg/m L的浓度范围内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0),采用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计算的结果,回收率在98.80%~105.26%,相对标准偏差(RSD)<1.55%,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2.20%,实验数据表明,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在定量的化学分析上有较好的检测效果,方法的应用领域可以在此单一组分的定量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多组分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中。2.通过空间数据转化实现对啶虫脒和哒螨灵含量的快速分析对于多组分的复杂体系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很难实现快速的同时在线检测,而采用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一困难。通过采集样品光谱数据和纯物质光谱数据建立模型,将采集的光谱数据带入算法程序中,从而可以实现对样品的定量分析。本文采用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实现了对复配型农药中啶虫脒和哒螨灵两组份的同时快速检测,结果显示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4.33%~113.00%,实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1.55%。3.采用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检测苹果和黄瓜中农药残留量随着农业生产中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农药残留量检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由于水果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非常低,因此对于方法的检出限要求就更高,而传统的检测手段在分析检测中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缺陷。本文采用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通过采集苹果和黄瓜样品紫外光谱数据建立模型,然后对数据进行转化,通过算法程序可以实现对残留量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0.80%~107.60%,实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2.64%,通过做最低检出限分析实验,计算得到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1mg/kg,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高海鸣[10](2016)在《红枣、核桃主要害虫(螨)生物农药防治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作为中国传统的天然保健食品,枣和核桃有着广泛的种植区域,新疆是中国枣与核桃的最大产区之一。为了保证这些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农药的使用不可避免。传统的化学农药虽然杀虫能力强大,但其毒性大、残留量高、易造成环境污染。作为其替代产品,生物农药因为其环境相容性好、低毒、低残留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选取四种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苦参碱、印楝素、苏云金杆菌)在枣与核桃种植过程中使用,同时使用化学农药,并就防治效果、安全性评价、农药残留及果品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核桃黑斑蚜是新疆核桃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我们选择了2种生物药剂及生产实践中常用的3种化学药剂用于防治核桃黑斑蚜。结果显示0.5%苦参碱水剂的防治杀虫效果达到了98.91%,与两种化学药剂相差不大(均为100%)。在枣树种植的害虫主要有枣红蜘蛛、枣大球蚧、枣瘿蚊。用不同的生物药剂分别验证对三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防治红蜘蛛效果较好的生物药剂是0.5%苦参碱水剂和3.2%阿维菌素乳油,且对枣树安全,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对枣大球蚧防治效果较好的是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其防治效果迅速且安全。对枣瘿蚊防治效果较好的是印楝素,不仅防效很好,而且减少了害虫抗药性,降低了农药残留。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分别测定四种药剂对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成峰的毒性。结果显示四种生物农药对蜜蜂摄入毒性为高毒,接触毒性为低毒。在室内进行了4种生物农药对异色瓢虫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为吡虫啉毒力最高,其次为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居中,苦参碱和印楝素最低。最后对生物农药的残留量与果品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枣种植过程中使用的生物农药,其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或国际标准。在核桃种植过程中使用的两种生物农药(苦参碱、印楝素)的残留量几乎可忽略不计。经具体的分析发现喷洒生物农药后的枣和核桃均可安全食用。在果品品质方面,喷洒了生物农药的枣和核桃在营养参数上没有变化,但在物理参数上,施用生物农药后果实体积增大。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阿维菌素(AVM)乳浊液中有效成分B_(1a)和B_(1b)(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阿维菌素(AVM)乳浊液中有效成分B_(1a)和B_(1b)(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Tn5型转座突变系统筛选高产阿维菌素菌株(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试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1.2.2 转座载体p UCTN构建过程
        1.2.3 链霉菌接合转移操作流程
        1.2.4 转座突变株PCR鉴定
        1.2.5 菌株发酵及阿维菌素产量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阿维链霉菌MA-4680抗生素敏感性
    2.2 转座突变载体的特征
    2.3 转座条件的优化
    2.4 转座突变株的鉴定
    2.5 阿维菌素高产突变株的筛选
3 讨论与结论

(2)工业阿维链霉菌废渣的杀虫活性研究和杂质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阿维链霉菌概述
        1.1.1 阿维链霉菌简介
        1.1.2 阿维链霉菌的原始活性代谢产物
        1.1.3 阿维链霉菌的基因工程研究
        1.1.4 阿维链霉菌的其他药物简介
    1.2 多拉菌素概述
        1.2.1 多拉菌素简介
        1.2.2 多拉菌素的理化性质
        1.2.3 多拉菌素的作用机理
        1.2.4 多拉菌素的应用与发展
    1.3 基因改造后阿维链霉菌生产多拉菌素的工业化发展概况
        1.3.1 阿维链霉菌菌种的优化
        1.3.2 阿维链霉菌发酵的优化
        1.3.3 阿维链霉菌提取的优化
    1.4 论文设计思想
第2章 阿维链霉菌菌渣的化学成分粗提及活性部位筛选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阿维链霉菌菌渣的粗提取
        2.2.2 提取物萃取
        2.2.3 萃取液杀虫活性测定
        (一)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触杀活性测定方法
        (二)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胃毒活性测定方法
        (三)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拒食活性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1.触杀活性分析
        (一)多拉菌渣乙酸乙酯部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触杀活性
        (二)多拉菌渣石油醚部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触杀活性
        (三)多拉菌渣正丁醇部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触杀活性
        2.胃毒活性分析
        (一)多拉菌渣乙酸乙酯部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胃毒活性
        (二)多拉菌渣石油醚部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胃毒活性
        (三)多拉菌渣正丁醇部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胃毒活性
        3.拒食活性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阿维链霉菌菌渣次生代谢物分离纯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方法简介
        3.2.2 实验过程
    3.3 化合物单体结构鉴定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正电荷纳米金免疫分析法用于检测阿维菌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农兽药残留
        1.2.1 农药残留及其危害
        1.2.2 兽药残留及其危害
    1.3 关于阿维菌素和其类似物
        1.3.1 阿维菌素简介
        1.3.2 阿维菌素及其类似物的物化性质
        1.3.3 作用机理
    1.4 检测方法
        1.4.1 仪器方法
        1.4.2 免疫分析方法
    1.5 纳米材料的发展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阿维菌素抗原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耗材
        2.2.2 实验仪器
        2.2.3 常用的缓冲液的配制
    2.3 实验步骤
        2.3.1 阿维菌素半抗原修饰
        2.3.2 阿维菌素修饰物的活化
        2.3.3 阿维菌素抗原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光谱鉴定结果
        2.4.2 阿维菌素合成抗原的表征
第三章 阿维菌素抗体的制备和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耗材
        3.2.3 常用的缓冲液的配制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步骤
        3.3.1 动物免疫
        3.3.2 抗体效价的测定
        3.3.3 抗原抗体的最佳浓度选择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5 样品制备
        3.3.6 竞争ELISA的建立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3.3.7 加标回收实验和特异性实验
        3.3.8 液相色谱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
        3.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4.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4 高效液相测量样品
第四章 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免疫方法的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耗材
        4.2.2 实验仪器
        4.2.3 常用缓冲溶液的配置
    4.3 实验方法
        4.3.1 正电荷纳米金的制备
        4.3.2 介孔二氧化硅包裹的正电荷纳米金的制备
        4.3.3 纳米材料偶联抗体
        4.3.4 基于纳米材料的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
        4.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6 标准曲线的建立
        4.3.7 加标回收实验和特异性实验
        4.3.8 方法准确性验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材料的表征
        4.4.2 方法可行性的研究
        4.4.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4.4 方法学的建立和验证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致谢

(4)阿维菌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1.1.1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
        1.1.2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现状
        1.1.2.1 农业防治
        1.1.2.2 物理防治
        1.1.2.3 生物防治
        1.1.2.4 化学防治
    1.2 阿维菌素防治对根结线虫病的研究
    1.3 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中的应用
    1.4 纳米技术在杀线剂领域的应用
    1.5 环氧树脂作为农药载体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药剂与试剂
        2.1.2 仪器
        2.1.3 供试线虫
        2.1.4 供试土壤
    2.2 试验方法
        2.2.1 阿维菌素纳米囊及其它制剂的制备
        2.2.2 胶囊囊壳的制备
    2.3 纳米囊的性能表征
        2.3.1 纳米囊形貌的观察
        2.3.2 粒径大小及Zeta电位的测定
        2.3.3 纳米囊化学结构的分析
        2.3.4 纳米囊包封率的测定
        2.3.5 各制剂释放性能的测定
    2.4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杀线活性的测定
        2.4.1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根结线虫J2 的毒力测定
        2.4.2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2.5 不同剂型中颗粒对根系、线虫的渗透作用
    2.6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系的保护作用
    2.7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土壤移动性能测定
        2.7.1 土壤吸附试验
        2.7.2 土壤迁移试验
        2.7.3 土壤淋溶试验
        2.7.4 室内模拟药剂土壤分布
    2.8 不同制剂中阿维菌素的土壤降解特性
        2.8.1 土壤中阿维菌素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2.8.1.1 阿维菌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2.8.1.2 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提取及净化
        2.8.1.3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2.8.1.4 UPLC-MS/MS分析条件
    2.9 温室盆栽试验
        2.9.1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安全性试验
        2.9.2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试验
    2.10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纳米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1 纳米囊的制备过程
        3.1.2 纳米囊的化学结构表征
        3.1.3 阿维菌素制剂Zeta电位的测定
        3.1.4 纳米囊的形貌观察
        3.1.5 粒径大小及分布
        3.1.6 纳米囊包封率
        3.1.7 不同阿维菌素制剂的释放特性
    3.2 阿维菌素制剂的杀线活性
        3.2.1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力
        3.2.2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3.2.3 纳米囊对作物根系和线虫的渗透作用
        3.2.4 阿维菌素制剂防止根结线虫侵入根系的能力
    3.3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3.3.1 UPLC-MS/MS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3.3.2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
    3.4 纳米囊的土壤特性
        3.4.1 纳米囊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
        3.4.2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的土壤薄层移动性
        3.4.3 四种剂型中阿维菌素的土壤淋溶特性
        3.4.4 四种剂型中阿维菌素的土壤分布特性
        3.4.5 阿维菌素各制剂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3.5 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效
        3.5.1 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植株的安全性
        3.5.2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制剂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3.6 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6.1 滴灌施用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6.2 灌根施用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4 讨论
    4.1 纳米载体负载对阿维菌素杀线活性的影响
    4.2 阿维菌素纳米囊对作物根系的渗透作用
    4.3 阿维菌素纳米囊在土壤中的分布扩散性能
    4.4 纳米化对阿维菌素防治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5 结论
    5.1 环氧树脂可作为纳米载体负载油溶性原药
    5.2 阿维菌素纳米囊能够提高对靶标线虫的生物活性
    5.3 阿维菌素纳米囊能够增强在生物靶标上的渗透能力
    5.4 木钠修饰的环氧树脂纳米载体提高了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5.5 阿维菌素纳米化提高了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6 论文创新之处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6.1 创新之处
    6.2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分布及吸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研究进展
        1.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现状和问题
        1.1.2 我国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
        1.1.3 农药混配的现状和问题
    1.2 农药吸附行为及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1.2.1 农药的吸附行为概述
        1.2.2 影响农药吸附行为的因素
        1.2.3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3.1 样品前处理
        1.2.3.2 样品净化
        1.2.3.3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2.4 农药的消解动态概述
        1.2.5 阿维菌素的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1.3 阿维菌素概述
        1.3.1 阿维菌素的简介
        1.3.2 阿维菌素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4 二化螟的危害与化学防治
        1.4.1 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
        1.4.2 二化螟的田间化学防治
    1.5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概述
        1.5.1 植保无人机的简介
        1.5.2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现状和问题
        1.5.3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进展
        1.5.3.1 国外飞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近况
        1.5.3.2 国内飞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近况
    1.6 农药雾滴沉积分布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无人机喷施不同剂型阿维菌素的喷雾效果及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和机械
        2.1.2 试验设计
        2.1.2.1 小区设计
        2.1.2.2 无人机参数
        2.1.2.3 试验方法
        2.1.2.4 雾滴粒径测定
        2.1.2.5 水稻冠层雾滴沉积分布密度分布测定
        2.1.2.6 农药在水稻冠层的沉积量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粒径对比
        2.2.2 电动喷雾和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密度分布对比
        2.2.3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粒径的对比
        2.2.4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密度分布的对比
        2.2.5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量的对比
        2.2.6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量的对比
        2.2.7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喷雾对早稻二化螟的防效
        2.2.8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和电动喷雾器喷雾对晚稻二化螟的防效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在稻田中的分布与残留动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田间试验设计
        3.1.3.1 消解动态试验
        3.1.3.2 最终残留试验
    3.2 分析方法
        3.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2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3.2.2.1 稻田水
        3.2.2.2 稻田土
        3.2.2.3 植株、稻米和稻壳
        3.2.3 色谱条件
        3.2.3.1 吸收波长的选择
        3.2.3.2 液相色谱条件
        3.2.4 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最低检测浓度、准确度与精密度的确定
        3.3.1.1 标准曲线和线性关系
        3.3.1.2 定性定量方法
        3.3.1.3 最低检测浓度
        3.3.1.4 精密度与准确度
        3.3.2 5种剂型阿维菌素在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
        3.3.2.1 在稻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3.3.2.2 在植株中的消解动态
        3.3.2.3 在稻田土中的消解动态
        3.3.3 五种剂型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2 供试土壤
    4.2 试验方法
        4.2.1 吸附动力学试验
        4.2.2 解析动力学试验
        4.2.3 吸附等温试验
        4.2.4 解吸等温试验
    4.3 HPLC分析条件
    4.4 计算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水土比的优化选择
        4.5.2 吸附动力学
        4.5.3 解吸动力学
        4.5.4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
        4.5.5 阿维菌素吸附系数与土壤参数的关系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响应面法设计优化阿维菌素化学合成发酵培养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培养基
    1.4 培养方法
        1.4.1 菌种斜面培养
        1.4.2 种子液培养
        1.4.3 摇瓶发酵培养
    1.5 分析检测
    1.6 发酵条件优化
        1.6.1 氮源、碳源的优化
        1.6.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1.6.3 最陡爬坡试验
        1.6.4 响应面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源对阿维菌素合成的影响
    2.2 碳源对阿维菌素合成的影响
    2.3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Box-Behnken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发酵全合成培养基成分的确定
    2.7 验证试验
3 结论

(7)阿维链霉菌固态发酵工艺及抗线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阿维链霉菌概述
    1.2 阿维菌素简介
        1.2.1 阿维菌素结构组成
        1.2.2 阿维菌素性质
        1.2.3 阿维菌素用途
    1.3 阿维菌素杀虫机制和生物活性
        1.3.1 阿维菌素杀虫机制
        1.3.2 阿维菌素生物活性
    1.4 阿维菌素研究改造及生产应用
        1.4.1 阿维菌素的研究进展
        1.4.2 阿维菌素规模化生产工艺
        1.4.3 阿维菌素市场应用情况
    1.5 阿维菌素制剂
        1.5.1 微生物农药制剂概况
        1.5.2 阿维菌素制剂概况
        1.5.3 阿维菌素制剂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1.6 阿维菌素液态发酵生产特点
        1.6.1 阿维菌素液态发酵优点
        1.6.2 阿维菌素液态发酵缺点
    1.7 固态发酵生产现状及工艺优化
        1.7.1 固态发酵概况及现状
        1.7.2 固态发酵工艺优化流程
    1.8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阿维链霉菌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2.2.1 斜面及种子液制备
        2.2.2 生物量测定方法
        2.2.3 种子液的选择
        2.2.4 固态发酵培养基初步优化
        2.2.5 固态发酵生长曲线及p H变化情况
        2.2.6 固态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2.2.7 固态发酵培养基二次优化
    2.3 固态发酵产物中阿维菌素的检测
        2.3.1 阿维菌素紫外波段扫描
        2.3.2 HPLC流动相的选择
        2.3.3 阿维菌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不同有机试剂提取阿维菌素效果的比较
        2.3.5 超声波辅助提取阿维菌素效果的比较
        2.3.6 固态发酵优化不同阶段阿维菌素产量
    2.4 固态发酵产物抗线虫活性试验
        2.4.1 线虫分离方法的选择
        2.4.2 固态发酵产物对线虫的杀灭效果
        2.4.3 不同稀释度固态发酵产物对线虫的杀灭效果
        2.4.4 不同发酵时间的固态发酵产物对线虫的杀灭效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液的选择
    3.2 固态发酵培养基初步优化
        3.2.1 初始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确定
        3.2.2 碳源种类及添加量优化
        3.2.3 氮源种类及添加量优化
        3.2.4 碳氮比的确定
        3.2.5 无机盐离子种类及浓度的单因素优化
    3.3 固态发酵生长曲线及p H变化情况
    3.4 固态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4.1 接种量对菌数的影响
        3.4.2 种龄对菌数的影响
        3.4.3 培养方式对菌数的影响
        3.4.4 培养周期对菌数的影响
        3.4.5 培养条件的正交试验
    3.5 固态发酵培养基二次优化
        3.5.1 外加碳源优化
        3.5.2 外加氮源优化
        3.5.3 无机盐浓度正交试验
        3.5.4 载体种类的选择
        3.5.5 初始含水量优化
        3.5.6 初始p H优化
    3.6 固态发酵产物中阿维菌素的检测
        3.6.1 阿维菌素紫外扫描
        3.6.2 HPLC流动相的选择
        3.6.3 阿维菌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3.6.4 不同有机试剂提取固态发酵产物中阿维菌素的效果
        3.6.5 超声波辅助提取固态发酵产物中阿维菌素的效果
        3.6.6 固态发酵优化不同阶段阿维菌素产量
    3.7 固态发酵产物抗线虫试验
        3.7.1 线虫分离方法的选择
        3.7.2 固态发酵产物对线虫杀灭效果
        3.7.3 不同稀释度的固态发酵产物对线虫杀灭效果
        3.7.4 不同时间段固态发酵产物对线虫杀灭效果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A
附件B
附件C
致谢

(8)pH响应型碱木质素的制备及其在农药微胶囊制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素的概述
        1.1.1 木质素的结构
        1.1.2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方法研究
        1.1.3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的溶液聚集行为研究
    1.2 pH响应型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pH响应型聚合物溶液行为研究
        1.2.2 pH响应型聚合物应用在药物控释领域
    1.3 微胶囊技术
        1.3.1 微胶囊技术的概述
        1.3.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3 微胶囊技术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1.3.4 木质素在药物包载上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技术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2.1 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的制备
        2.2.2 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的结构表征
    2.3 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的溶液聚集行为表征
        2.3.1 等电点测试方法
        2.3.2 电位变化、粒径分布及沉淀率测试方法
    2.4 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4.1 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制备
        2.4.2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的制备
        2.4.3 微胶囊载药量和包封率测试方法
        2.4.4 微胶囊释放实验测试方法
        2.4.5 微胶囊表面形貌和能谱测试方法
        2.4.6 吸附作用力测试
第三章 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的制备、表征及溶液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的反应机理
    3.3 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结构表征
        3.3.1 元素分析
        3.3.2 红外光谱
    3.4 胺化剂、磺化剂用量对等电点的影响
        3.4.1 无水亚硫酸钠用量的影响
        3.4.2 二乙烯三胺用量的影响
    3.5 pH对胺化磺化碱木质素在水溶液中聚集行为的影响
        3.5.1 pH对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电位的影响
        3.5.2 pH对胺化磺化碱木质素粒径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制备原理
    4.3 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4.3.1 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4.3.2 壁材种类的影响
        4.3.3 成囊pH的影响
        4.3.4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4.4 阿维菌素微胶囊的性能表征
        4.4.1 阿维菌素微胶囊的缓释性能研究
        4.4.2 阿维菌素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
        4.4.3 阿维菌素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的制备原理
    5.3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5.3.1 CTAB用量的影响
        5.3.2 壁材种类的影响
    5.4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的性能表征
        5.4.1 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
        5.4.2 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5.5 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壁材的吸附机理研究
        5.5.1 乳化剂用量对Cyhalothrin和ASAL作用力的影响
        5.5.2 CTAB用量对Cyhalothrin和ASAL作用力的影响
        5.5.3 壁材种类对Cyhalothrin和ASAL作用力的影响
        5.5.4 壁材溶液的pH对Cyhalothrin和ASAL作用力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空间数据转换的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农药检测的研究现状
        1.2.1 阿维菌素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啶虫脒和哒螨灵的研究现状
        1.2.3 克百威和灭多威农药残留量的研究现状
    1.3 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3.1 基于向量子空间夹角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斜投影理论分析
    2.2 子空间夹角及空间数据转换理论分析
    2.3 波长范围选取
    2.4 体系最佳主成分选取
第三章 基于斜投影-子空间算法快速检测农药中阿维菌素含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条件设置
        3.2.3 实验样本的制备及数据采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阿维菌素标准光谱的本底数据库
        3.3.2 样品本底数据库的建立
        3.3.3 通过子空间夹角判据对阿维菌素定量分析
        3.3.4 方法回收率分析
        3.3.5 方法精密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过空间数据转换对复配农药实现快速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条件设置
        4.2.3 实验样本的制备及数据获取
    4.3 数据处理步骤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啶虫脒和哒螨灵的本底数据库建立
        4.4.2 通过空间数据转化分析农药样品中啶虫脒和哒螨灵的含量
        4.4.3 方法回收率分析
        4.4.4 方法精密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数据转换快速实现果蔬中农药残留量的定量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条件设置
        5.2.3 实验样本的制备及数据获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标准光谱矩阵的建立
        5.3.2 本底数据库的建立
        5.3.3 苹果和黄瓜中灭多威和克百威含量检测
        5.3.4 方法回收率分析
        5.3.5 方法精密度分析
        5.3.6 方法耐用性实验分析
        5.3.7 方法稳定性实验分析
        5.3.8 方法最低检出限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说明
致谢

(10)红枣、核桃主要害虫(螨)生物农药防治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枣树常见虫害(螨)及防治
    1.3 核桃树常见虫害及防治
    1.4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1.5 生物农药安全性及农药残留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农药对红枣、核桃主要害虫(螨)的田间药效评价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农药对蜜蜂和异色瓢虫安全性测定
    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 供试生物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药残留测定和果品品质测定
    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 实验地点及田间管理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阿维菌素(AVM)乳浊液中有效成分B_(1a)和B_(1b)(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Tn5型转座突变系统筛选高产阿维菌素菌株[J]. 冯宝琪,冯娇,张苗,刘洋,曹睿,尹涵之,齐凤仙,李子龙,尹守亮.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1(07)
  • [2]工业阿维链霉菌废渣的杀虫活性研究和杂质鉴定[D]. 王浩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正电荷纳米金免疫分析法用于检测阿维菌素[D]. 张春国.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阿维菌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作用[D]. 刘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5]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分布及吸附行为[D]. 李飞.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响应面法设计优化阿维菌素化学合成发酵培养基[J]. 胡栋,柯灵超,张敬宇,谭高翼,张立新,高强.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08)
  • [7]阿维链霉菌固态发酵工艺及抗线虫活性研究[D]. 鲁逸凡.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8]pH响应型碱木质素的制备及其在农药微胶囊制剂中的应用[D]. 刘庆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9]基于空间数据转换的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刘健.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10]红枣、核桃主要害虫(螨)生物农药防治及安全性评价[D]. 高海鸣.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阿维菌素(AVM)乳剂中活性成分B_(1a)和B_(1b)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