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育种研究与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

马铃薯育种研究与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

一、马铃薯育种研究与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祝菊澧,李灿辉,周润,耿燕,卢朝艳,唐唯,朱寿清[1](2021)在《云南省马铃薯引种史、传播路线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是外来作物,其引入和传播在解决云南明清时期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据发现,马铃薯传入中国和云南省的时间及主要路线,以及传入后在云南的传播路线。传入和传播路线主要为;(1)1615年后由印度经印—缅—滇通道传入滇西,并广泛种植于迪庆、丽江、大理和怒江州,此细胞质类型为W/α型;(2)1788年后经四川凉山州传入楚雄永仁,后在滇西各州及滇中广泛传播,此为W/α型;(3)1843年左右经贵州进入昭通,在滇东北及黔西南大面积种植,此为T/β型。马铃薯的传入及传播深远的影响了几百年来云南的农业结构、移民、矿产开发、少数民族迁徙及宗教信仰,其本土化也加快了主粮化进程并提供了科学育种的新思路。

谢从华,柳俊[2](2021)在《中国马铃薯科技发展与创新之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始终是马铃薯科研的宗旨。推翻清朝帝制后中国始有系统的马铃薯科学研究,迄今仅百余年历史,而每个阶段均有其突出的目标和彰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品种筛选和杂交育种奠定了50年代首次品种更新的基础,单产显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六五"到"九五"的全国马铃薯科研攻关,系统开展了育种、种植区划、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繁育研究,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新世纪以来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马铃薯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处于学科前沿的马铃薯性状遗传调控研究,增强了技术创新和科技竞争的潜力,将进一步提升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健康生活需求方面的战略地位。

王磊[3](2021)在《198份CIP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起源于南美安地斯山脉,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抗晚疫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十分缺乏,引进马铃薯种质并综合评价,是改良我国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198份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秘鲁)的材料进行表型性状和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评价该种质资源的抗晚疫病能力,为优良抗病品种选育提供良好的亲本资源。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连续3年,在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2个试验基地进行了198份材料的22个表型性状的评价,发现两地出苗率变异系数相差很大,张北县该指标显着低于康保县,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在两地均高。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均一度指数(J)的评价,除芽眼深浅指标,198份材料的21个表型指标均具丰富的多样性和很好的均一度。因子确定为6水平且遗传距离在40处时,198份材料被聚类为6类,定义为G1~G6组,其中G2组、G5组和G6组均可分为2个亚组,G4组仅有1份材料(BFY005);分析各聚类群含有的资源数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特点后发现,品性优良的资源有G5类群(73份)和G3类群(12份),品性中等为G6类群(57份),品性差的资源有G2类群(52份)、G1类群(3份)和G4类群(1份)。2、利用多态性好的17对引物扩增,获DNA特异性片段186条,清晰条带3360条,其中2770条带具多态性,多态性条带占比82.44%;不同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介于7~15个之间,Shannon指数(I)1.479~2.301,各位点多态信息指数(PIC)0.680~0.861,故该群体具很好的遗传多样性;当欧式距离为0.44时,198份材料聚类为6类,其中Class 1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198份材料被分为4个Q群,各群体所含材料数量为47份(Q1)、75份(Q2)、50份(Q3)和26份(Q4),其中Q1~Q3群中Q值大于0.6的材料占比46.81~58.00%,Q4群中Q值大于0.6的材料,占比96.15%,说明Q1~Q3的172份材料来源较为多样化,遗传背景也较为宽泛,来自于Q4群的材料来源单一,遗传背景极为狭窄。4个Q群体的材料在不同来源的9个群体(A、B1、B3、LTVR、B3-HT、B3-LTVR、BW和VARIETY、来源不明确)中均有分布,分布无明显界线。表型聚类中划归为优良组的G5类群,其在SSR分群中主要被划归于Class1和Class2群,且表型聚类中划归为中等组的G6类群和低劣组的G2类群,与G5群的情况类似;表型聚类中也划归为优良组的G3类群,在SSR分群中仅被划归于Class1、2和4群。3、连续三年鉴定198份材料的晚疫病抗性,确定具有晚疫病抗性背景的材料群体具有较多的免疫抗性资源(8.33~14.63%);以抗病毒为目的筛选的75份LTVR群体,晚疫病免疫抗性材料仅占4.00%,且高感和感病材料则达60份;不明来源的材料,也具有较高比例的免疫资源(11.76%);4份染色体倍性不确定的材料,其倍性变化与晚疫病抗性能力无关;SSR技术确定的遗传距离很近的3份材料(BFY089、129、189)的晚疫病抗性能力差别很大。4、77份材料含12个被检测的抗性基因,5份材料仅含11个,当缺乏Rpi_abpt或Rpi-blb1基因时,2份材料表现为高感,但包含12个抗病基因的7份材料也表现出高感,故晚疫病的抗性是十分复杂的,需增加检测基因数量;82份材料基于K-value下分群越多,不同类群的材料交织越多,将其分为2个类群时,其中Q2群体占比高,达77.08%,且2个群的遗传背景均极为单一;基于SNP数据下,82份材料被聚类为5个类群,其中a和d类群分别只占1份材料,b类群占33份材料,c类群占8份材料、e类群占39份材料,在这些类群中,b和e类群又分别可分成2个亚群;本聚类结果由于部分基因序列相似、数目较少等,使晚疫病高感材料和免疫材料被聚类在同一个群体中。5、在马铃薯S.tuberosum Group Phureja(DM)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69个NB-LRR基因家族成员,主要分为CNL和TNL两大类,分别由321个和48个基因组成。对其理化特性、染色体的分布、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基因复制事件、系统发育关系、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筛选出NB-LRR基因家族中响应接种晚疫病P.infestans不同生理小种后的候选基因15个(CNL)和4个(TNL)。

张烁[4](2021)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马铃薯耐旱、耐贫瘠,已成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马铃薯能够长距离运输和较长时间储藏,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出现了盲目扩种、跟风种植、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研究了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分析与空间叠置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和种植区域划分,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集中分布在4大热点区域,整体呈现由“单核心+外围小中心”向“双核心+外围小中心”的演变趋势。种植热点区域分别是以甘肃南部为核心的西北地区,以云贵川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以内蒙古中部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和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核密度增加,逐渐发展为“核心区”。华北和东北地区核密度逐渐下降。2.中国马铃薯种植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显着集聚,集聚程度先减后增,主要表现出高-高、低-高和低-低集聚类型。东北和华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西北和西南地区集聚程度逐渐提高。高-高集聚区由相对分散分布逐渐向西北和西南地区集中,低-低集聚区基本分布在华东地区,呈现继续向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延伸的趋势,低-高集聚区逐渐由分散分布向西北地区集中并且呈现继续向四川中部延伸的趋势;3.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主要受气候、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投入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大。短期内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4.综合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构建了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共选取11个区划指标,分别代表水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地形地貌和马铃薯空间集聚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指标为平均气温4-29℃、最低气温≥4℃、最高气温≤29℃、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降水量、地形地貌、种植核密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为辅助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上述区划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制定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8个马铃薯种植区,并分析了各区域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段思凡[5](2020)在《二倍体马铃薯薯块淀粉的测定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资源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各个领域。优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建立在对马铃薯淀粉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结构性质及特性间的关联,对马铃薯产量的稳定及薯块淀粉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马铃薯淀粉特性及品质间的关系,本研究以不同亚群的二倍体马铃薯为材料、结合相关表型测定指标建立了近红外模型、GWAS分析,为改善马铃薯淀粉品质的优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建立了一套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方法,并对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时效。其次,对淀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及分析,包括不同亚群二倍体马铃薯的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再者,利用近红外光谱仪结合相关参数指标建立了一套无损、快速检测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组分及糊化特性的方法。最后,利用GWAS关联分析获得了参与调控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消减值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对影响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相关品质指标分析结果如下:1、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受淀粉的组成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亚群的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在其理化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理化指标及其联系,能为二倍体马铃薯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1)利用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优化了传统马铃薯淀粉提取的方法,提高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的时效性。采用L9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乙醇沉淀法提取淀粉的最优水平组合,相比传统水提法,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量提高了8.29%。拟合了二倍体马铃薯直链淀粉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104x+0.0014(R2=0.9936)。2)通过对不同亚群的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可知:GON(S.goniocalyx)、PHU(S.phureja)和STN(S.stenotomum)三个亚群间淀粉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PHU与STN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显着(P=0.045<0.05)。三个亚群中GON的材料数目最少,但其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较高。PHU和STN淀粉含量的离散程度低于GON。GON和STN直链淀粉含量的离散程度皆高于PHU。3)淀粉糊化特征值受二倍体马铃薯的亚群差异影响。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过程中的特征值可作为其淀粉食用品质和蒸煮品质评价的理论依据。GON、PHU和STN三个亚群中,淀粉糊化指标的最终粘度和回复值三个亚群之间存着显着差异(P<0.05)。淀粉糊化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糊化温度、时间,崩解值,消减值等在三个亚群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4)经双侧检验显着性变量相关分析,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特征值峰值粘度、崩解值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和消减值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淀粉含量与糊化特征值峰值粘度、崩解值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和消减值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的特征值在很大程度上受直链淀粉、淀粉含量的影响。5)淀粉颗粒形态的完整说明淀粉本身质地不发生改性,乙醇沉淀法提取的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淀粉颗粒碘染结果为:淀粉颗粒脐点和生长环的完整性证实了淀粉原品质不发生改变。三个亚群中PHU颗粒偏大,在糊化过程中受热易破裂,产生低粘度的溶液。6)建立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八个理化指标近红外模型。决定系数偏大导致模型精确度偏低,需进一步提高精确度,有助于二倍体马铃薯淀粉高效、快速、无破坏性及无污染地进行组分分析。2、通过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糊化消减值表型性状进行GWAS分析,参考马铃薯DM(V4.03)基因组在SNP物理位置上下游搜寻得到SBE1.1和SBE1.2两个候选基因。综上所述,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相关指标易受亚群差异的遗传条件影响,通过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相关指标的测定及其分析能辅助判断其淀粉品质。优化了淀粉提取方法,建立了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相关指标的近红外模型;利用淀粉糊化消减值表型进行GWAS分析关联候选基因。以上结果有助于优质品系马铃薯淀粉的利用和开发,对研究高品质马铃薯淀粉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景伟[6](2019)在《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分子细胞学与主要性状比较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培育生育期较短、高产优质、商品性能突出的加工专用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倍受重视。我们课题组前期用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较高的亲本’早MH’与’♂MINⅡ’杂交得到了 F1代群体,并从中选育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8个杂种株系。本试验用亲本对照,重点对杂种株系的分子细胞学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8个马铃薯杂种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48.1%~77.3%。株系MH×MⅡ-77的花粉育性低于50%,其余株系均在50%以上。2.试验查明了 8 个杂种株系 MH×M Ⅱ-01、MH×M Ⅱ-23、MH×M Ⅱ-39、MH×MⅡ-45、MH×M Ⅱ-56、MH×M Ⅱ-77、MH×MⅡ-98 和 MH×M Ⅱ-110 的 PMCMⅠ 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是:3.82Ⅰ+13.05Ⅱ+2.31Ⅲ+2.79Ⅳ、6.52Ⅰ+13.04Ⅱ+2.24Ⅲ+2.17Ⅳ、4.37 Ⅰ+9.97 Ⅱ+3.19Ⅲ+3.53Ⅳ、4.05 Ⅰ+15.54Ⅱ+2.12Ⅲ+1.63Ⅳ、2.71 Ⅰ+13.85 Ⅱ+2.35Ⅲ+2.64Ⅳ、8.44 Ⅰ+7.08Ⅱ+5.92Ⅲ+1.91Ⅳ、5.20 Ⅰ+8.61 Ⅱ+6.76Ⅲ+1.33Ⅳ和 1.13 Ⅰ+11.69Ⅱ+1.04Ⅱ+5.09Ⅳ。3.MH×M Ⅱ-01为中早熟型株系,其余均为中熟型株系。各株系的薯形有明显差异,块茎表皮光滑、芽眼浅、结薯集中。4.各杂种株系的单株结薯数在4.29~6.57个之间。单株产量变幅为978~1150g,均显着超过双亲。单株平均薯重变幅为185.25~235.43g,商品薯率变幅为80.0%~92.0%。5.各株系块茎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MH×M Ⅱ-98和MH×M Ⅱ-23为全粉加工型株系,MH×M Ⅱ-77和MH×M Ⅱ-45为高蛋白株系,MH×M Ⅱ-23为高花青素含量株系。6.利用筛选出的10对SRAP适宜引物,对10个材料扩增得到152个多态性位点条带,多态性为78.76%。试验建立了能区分10个供试材料的SRAP指纹图。7.各株系及亲本的遗传距离(GD)在0.290~0.640之间。用0.40作基准,将供试材料划分成5类:株系MH×MⅡ-01、MH×M Ⅱ-98和母本’MH’为一类;株系MH×MⅡ-39、MH×MⅡ-56、MH×MⅡ-110 和父本 ’MⅡ’ 为一类;株系 MH×M Ⅱ-23、MH×MⅡ-45 和 MH×MⅡ-77 分别为一类。

卢丽丽,包丽仙,刘凌云,白建明,李燕山,李先平,杨琼芬[7](2018)在《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及贸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是云南省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主要农作物,种植广泛并形成周年生产的特点,全省128个县有马铃薯种植。当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促进云南省部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因此,关注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及其在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对发展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云南马铃薯种植情况和贸易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并对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付玉鹏[8](2018)在《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马铃薯产业是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丽江市马铃薯主产区的薯农和马铃薯种植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为马铃薯生产者提供建议。基于丽江市176户薯农和2户马铃薯生产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调查的176户薯农的户均耕地面积为19.86×667m2,其中户均种植马铃薯13.3×667m2,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7%,马铃薯的平均单产量为2273.6千克/667m2。反映出马铃薯是丽江市的主要农业产业。其中玉龙县太安乡作为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乡镇,该地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4%,其户均种植面积及户均鲜薯产量均最大,所以要充分发挥其马铃薯种植产业的优势,努力将其建设为云南省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2)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不同的生产投入要素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占比不一致:种薯和肥料成本投入最大,两者的成本投入占总成本投入的66%;劳动力成本投入(主要只针对雇工投入,不包含自家用工)占总成本投入的12%;农药成本投入只占总成本投入的8%;其它几种要素(包括农膜、土地租金和机械投入)的成本仅占总成本投入的14%,但也是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要素。马铃薯生产中,肥料费用每多投入1元,马铃薯的单产量将提高0.38千克;劳动用工费用每多投入1元,则马铃薯的产量会增加0.41千克。而种薯费用、农药费用的投入对马铃薯单产量的提高没有显着性,由此可见,在种植马铃薯时,各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其马铃薯的产出也不会相应的增加,大量的投入生产要素会导致浪费,对提高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应没有任何帮助。其中肥料的用量要有保证,特别是农家肥,农家肥对马铃薯有增产效果,所以薯农在种植马铃薯时多施用农家肥,平均每多施1吨农家肥,马铃薯就能增产140300千克。3)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综合优势与云南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从马铃薯的生产效率来说,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效率(EAIij=1.3)>云南省马铃薯的生产效率(EAIij=1.26)>全国马铃薯的生产效率(EAIij=1),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效率高于云南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从马铃薯的生产规模来说,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规模(SAIij=3.23)>云南省马铃薯的生产规模(SAIij=2.4)>全国马铃薯的生产规模(SAIij=1);从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而言,丽江市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AAIij=2.05)>云南省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AAIij=1.74)>全国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AAIij=1),所以丽江市马铃薯生产有很大的区域比较优势。丽江市种植马铃薯、玉米、稻谷和小麦等四种粮食作物相比较:虽然马铃薯的生产效率低于其它三类粮食作物;但是马铃薯的生产规模远远高于其它三类粮食作物;总体而言,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高于其它三类粮食作物,所以在丽江地区发展马铃薯种植业是行得通的,马铃薯种植业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但是马铃薯的生产效率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提高。4)企业在种植马铃薯过程中使用农膜对马铃薯有增产效果,可使单产量提高12%,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覆膜栽培能使薯农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亩净产值提高了18.8%,投入产出率也提高了6.4%;企业在种植马铃薯时,施用的农药有一定的防治马铃薯病害的效果,施用代森锰锌、瑞凡+杀毒矾、银法利这一药剂组合效果最好,能使马铃薯增产19.7%43%;此外企业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其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有所不同,企业常种植马铃薯的品种有丽薯10号、丽薯6号、云薯401、丽薯7号、合作88等,其效果分别是:种植丽薯10号的经济效益最好,而且它是高产、抗病、高淀粉型品种,而且食味品质优良,所以可以在丽江大力推广种植;种植丽薯6号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在马铃薯种植产业中起重要的作用;云薯401为抗病、高产型品种,虽然种植需要的成本较高,但也适合在当地种植,可以在丽江大面积推广种植。5)通过租地种植马铃薯的农户仅占总受访农户的10%,为了分析农户租地与否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在这里通过差异显着性分析,得出了农户租地种植马铃薯的方式对马铃薯单产水平没有显着性,对单产量没有影响;在总受访农户176户,其中多达106户薯农种植丽薯6号,通过对丽薯6号和其它品种的马铃薯在产量上的差异性分析,得出了丽薯6号与其它品种的单产量存在极显着差异,且丽薯6号的单产量极显着都高于其它品种,说明丽薯6号在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支柱的作用。

白建明,姚春光,李燕山,普红梅,隋启君[9](2016)在《云南省马铃薯育种研究概况与建议》文中提出叙述了云南省马铃薯育种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并介绍了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情况。根据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针对当前生产对马铃薯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和马铃薯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云南省马铃薯育种工作的建议,积极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并进行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针对不同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加强马铃薯育种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

李璐伊[10](2016)在《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我国对马铃薯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为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和分析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十分必要。研究阐述了荷兰和美国马铃薯产业的金融支持方式,并结合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应当从鼓励金融资本进入马铃薯育种产业,开发马铃薯产业链融资工具和发展马铃薯保险3方面实现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期望为深入分析马铃薯产业的金融支持方式提供参考。

二、马铃薯育种研究与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育种研究与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马铃薯引种史、传播路线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马铃薯传入中国及云南
    1.1 马铃薯传入中国时间辨析
    1.2 马铃薯传入云南
2 马铃薯在云南的传播
3 马铃薯的传入对云南的影响
    3.1 明清时期
        3.1.1 移民
        3.1.2 矿业开采
        3.1.3 民族和宗教
    3.2 民国以来
4 展望

(2)中国马铃薯科技发展与创新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
2 马铃薯科学研究的重要创新
    2.1 科学划分了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整理编目了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打下了基础
    2.3 育成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支撑了产业发展
    2.4 创造种间抗青枯病、抗霜冻等重要种质,创新了远缘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2.5 创新种薯繁育技术,建立了适于国情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2.6 结合产业需求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了马铃薯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技术

(3)198份CIP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种质资源起源与多样性
    1.2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及利用情况
        1.2.1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现状及育种进展
        1.2.2 我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进展
        1.2.3 引进种质资源在我国马铃薯育种中的利用现状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利用
        1.3.1 系谱分析
        1.3.2 形态学标记
        1.3.3 遗传标记法
        1.3.4 SSR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1.3.5 SNP分子标记及应用
        1.3.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 马铃薯晚疫病与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
        1.4.1 马铃薯晚疫病概述
        1.4.2 寄主与病原物互作机制
        1.4.3 马铃薯晚疫病危害
        1.4.4 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筛选及抗病育种
        1.4.5 马铃薯晚疫病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全基因组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198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1 试验区情况及材料方法
        2.1.1 试验区气候环境及土壤
        2.1.2 试验材料来源及种植
        2.1.3 田间表型性状测定及赋值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1.4.1 定量性状划分
        2.1.4.2 遗传多样性评价
        2.1.4.3 统计各性状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2.1.4.4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定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2.1.1 不同试验点定量性状的表现
        2.2.1.2 定量性状与环境和年度的互作效应
        2.2.1.3 定量性状的分布与分级
        2.2.1.4 定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2.2.2 定性性状多样性分析
        2.2.2.1 定性性状频率与分布
        2.2.2.2 定性性状多样性分析
        2.2.3 田间21 个形态学性状的因子分析
        2.2.4 田间21 个表型指标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田间22 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3.2 田间21 个表现性状的聚类分析
        2.3.3 几个极端材料的描述
第三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倍性鉴定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气候环境及土壤
        3.1.2 试验材料来源及种植
        3.1.3 染色体倍性研究方法
        3.1.3.1 试验材料采集与保存
        3.1.3.2 核提取液制备
        3.1.3.3 叶片细胞核悬浮液制备
        3.1.4 SSR遗传标记的聚类分析方法
        3.1.4.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1.4.2 SSR引物筛选
        3.1.4.3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3.1.4.4 SSR标记分析
        3.1.4.5 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3.2.2 种质资源的SSR聚类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3.2.2.1 引物筛选及其退火温度确定
        3.2.2.2 种质资源SSR扩增条带的多态性分析
        3.2.2.3 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2.3 种质资源的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3.2.4 种质资源的SSR聚类与表型聚类的关联性分析
    3.3 讨论
        3.3.1 种质资源群体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3.3.2 种质资源群体的多态性及聚类分析
        3.3.3 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4 SSR分类群体与表型分类群体的关联性
第四章 种质资源晚疫病抗性离体评价及其SNP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及基因组信息
        4.1.2 离体叶片晚疫病抗性室内鉴定方法
        4.1.3 基因组测序及SNP遗传多样性分析
        4.1.3.1 DNA提取和测序方法
        4.1.3.2 SNP数据统计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 份材料离体叶片晚疫病抗性鉴定
        4.2.2 82 份材料中12 个晚疫病抗性基因的检测
        4.2.3 82 份材料的群体结构及主成分分析
        4.2.4 82 份材料基于SNP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5 82 份材料的SNP分类与表型聚类和SSR分群的关联性分析
    4.3 讨论
        4.3.1 晚疫病抗病能力及所选相关抗性基因的评价
        4.3.2 82 份材料的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五章 马铃薯NB-LRR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马铃薯基因组中NB-LRR成员的鉴定
        5.1.2 马铃薯NB-LRR家族成员的序列和结构特征分析
        5.1.3 马铃薯NB-LRR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定位分析与基因重复事件分析
        5.1.4 NB-LRR的进化分析与分类
        5.1.5 NB-LRR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B-LRR的鉴定及染色体分布
        5.2.2 NB-LRR基因复制事件分析
        5.2.3 NB-LRR进化分析与分类
        5.2.4 NB-LRR基因结构和motif分析
        5.2.5 NB-LRR蛋白的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
        5.2.6 NB-LRR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5.2.6.1 CNL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5.2.6.2 TNLs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5.2.7 NB-LRR基因家族响应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表达分析
        5.2.7.1 CNL基因家族响应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表达分析
        5.2.7.2 TNL基因家族响应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表达分析
    5.3 讨论
        5.3.1 NB-LRR中CNL家族的分类特征
        5.3.2 NB-LRR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的表达分析
        5.3.3 NB-LRR基因响应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表达分析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献综述
        1.5.1 马铃薯布局因素研究进展
        1.5.2 马铃薯区划指标研究进展
        1.5.3 马铃薯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自然地域分异理论
    2.2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
    2.3 农业区划的分区方法
        2.3.1 定性分析分区法
        2.3.2 定量分析分区法
第三章 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1.3 变量选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种植面积
        3.2.2 马铃薯格局演变
        3.2.3 马铃薯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空间分样本回归
        3.3.2 时间分样本回归
        3.3.3 空间与时间分样本回归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
    4.1 指标构建原则与分析方法
    4.2 区划指标体系
    4.3 区划指标的空间差异分析
        4.3.1 水温条件
        4.3.2 土壤肥力
        4.3.3 地形地貌
        4.3.4 空间集聚度
        4.3.5 政策因素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与区域特征分析
    5.1 区划原则与方法
    5.2 区划方案
    5.3 区域特征
        5.3.1 东北及坝上区
        5.3.2 西北区
        5.3.3 华北及黄土高原区
        5.3.4 长江中下游区
        5.3.5 华南区
        5.3.6 西南区
        5.3.7 横断山区
        5.3.8 青藏区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5)二倍体马铃薯薯块淀粉的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马铃薯的分类
        1.1.1 二倍体马铃薯
        1.1.2 四倍体马铃薯
        1.1.3 野生型马铃薯
        1.1.4 栽培型马铃薯
    1.2 马铃薯品质
        1.2.1 营养品质
        1.2.2 蒸煮食味品质
    1.3 淀粉
        1.3.1 淀粉的结构组成
        1.3.2 淀粉的理化性质
        1.3.3 淀粉的合成与调控
        1.3.4 淀粉的应用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1 连锁不平衡
        1.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策略
        1.4.3 GWAS的利弊及应用
    1.5 近红外模型用于马铃薯品质无损检测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方法的建立
    2.1 淀粉的提取方法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概况
        2.2.2 实验材料种植地点
        2.2.3 主要仪器
        2.2.4 实验试剂
        2.2.5 其他
    2.3 实验方法
        2.3.1 水提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
        2.3.2 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
        2.3.3 乙醇沉淀法中单因素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2.3.4 乙醇沉淀法提取淀粉的L9正交试验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水提法、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
        2.5.2 单因素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提取量的影响
        2.5.3 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的L_9正交实验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倍体马铃薯不同亚群间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
    3.1 实验材料
        3.1.1 二倍体马铃薯亚群分类
        3.1.2 实验材料概况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的提取
        3.2.2 二倍体马铃薯直链淀粉的测定
        3.2.3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度的测定
        3.2.4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颗粒的测定
        3.2.5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品质相关指标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种植地点间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含量的比较
        3.4.2 二倍体马铃薯不同亚群间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
        3.4.3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特征值与淀粉、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3.4.4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指标近红外建模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消减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表型数据的采集与统计分析
        4.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分子细胞学与主要性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马铃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1.2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1.3 马铃薯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状况
    1.4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及商业前景
    1.5 马铃薯育种技术及鉴定方法
    1.6 马铃薯育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6.1 马铃薯育种工作体系尚不完善
        1.6.2 种质资源的创新不足
        1.6.3 专用型马铃薯种质资源匮乏
        1.6.4 机械化推广程度较低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地的概况
        2.2.2 试验方案及田间管理
        2.2.3 优良杂种株系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 Ⅰ)细胞学特性观测
        2.2.4 杂种株系表型特征的观察
        2.2.5 杂种株系块茎产量性状的测定
        2.2.6 块茎的品质性状测定
        2.2.7 供试材料的DNA提取与纯度检测
        2.2.8 SRAP-PCR的扩增
        2.2.9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2.2.10 SRAP适宜引物的筛选
        2.2.11 SRAP多态性统计方法
        2.2.12 数据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株系间花粉育性差异比较
    3.2 杂种株系间PMCM Ⅰ染色体配对行为比较
    3.3 株系的生育期及植株表型特征比较
    3.4 杂种株系与其亲本薯块性状的比较
    3.5 优良株系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比较
        3.5.1 产量性状的表现
        3.5.2 品质性状的表现
    3.6 优良杂种株系的SRAP遗传差异分析
        3.6.1 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3.6.2 供试材料及亲本的SRAP扩增
        3.6.3 供试材料及亲本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彩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4.2 马铃薯染色体配对行为与花粉育性
    4.3 SRAP分子标记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7)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及贸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马铃薯生产概况
    1.1 种植区域分布
    1.2 种植面积、产量、单产和产值
    1.3 种植品种
    1.4 马铃薯种薯供应体系
    1.5 云南省是中国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
2 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现状
3 马铃薯对外贸易分析
    3.1 云南省是中国马铃薯主要进出口省份
    3.2 云南省马铃薯贸易量和贸易额变化趋势
4 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4.1 产业发展优势
        4.1.1 自然资源优势
        4.1.2 周年生产供给优势
        4.1.3 产品出口区位优势
    4.2 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综合生产水平较低
        4.2.2 种薯质量监测和认证体系不完善
        4.2.3 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4.3 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4.3.1 科学种植, 保质增效
        4.3.2 完善马铃薯种薯质量监测和认证体系
        4.3.3 加大优质专用型马铃薯品种推广
        4.3.4 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 加快马铃薯产业化进程

(8)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云南省马铃薯的种植历史和发展历程
        2.1.1 历史
        2.1.2 发展历程
    2.2 云南省马铃薯的种植区划及栽培制度
    2.3 云南省马铃薯的种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4 丽江市马铃薯种植现状
        2.4.1 种植规模与产量
        2.4.2 种薯生产
        2.4.3 品种选育
    2.5 丽江市发展马铃薯种植业的意义
    2.6 农户种植马铃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2.7 国外研究进展
        2.7.1 提高马铃薯单产量的研究进展
        2.7.2 中国马铃薯对外贸易的进展
        2.7.3 南非马铃薯加工产业的进展
第三章 农户问卷调查方法与分析
    3.1 丽江市农户调查点的选取依据
        3.1.1 农户调查范围
        3.1.2 调研点的选取依据
    3.2 各调研点情况介绍
        3.2.1 黄山镇南溪村委会
        3.2.2 玉龙县太安乡
        3.2.3 古城区七河镇
        3.2.4 古城区大东乡
        3.2.5 古城区金山乡
        3.2.6 古城区金安镇
    3.3 调查的具体方法
    3.4 调查表的设计及指标设计
    3.5 调查结果和统计分析
        3.5.1 农户的基本情况
        3.5.2 农户种植马铃薯情况
        3.5.3 调研的各乡镇马铃薯种植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分析
    4.1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投入分析
        4.1.1 马铃薯投入要素按实物量来衡量分析
        4.1.2 马铃薯投入要素按价值量来衡量分析
        4.1.3 各调研点投入的成本
        4.1.4 农户对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投入成本
    4.2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产出分析
        4.2.1 农户对马铃薯的利用情况
        4.2.2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收入情况
    4.3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分析
        4.3.1 利润分析
        4.3.2 投入产出率分析
        4.3.3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比
        4.3.4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3.5 农户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种植绩效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5.1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有关理论
        5.1.1 比较优势理论
    5.2 丽江市马铃薯种植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5.2.1 常用的比较优势测定方法
        5.2.2 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的测定
        5.2.3 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的测定
        5.2.4 马铃薯生产综合优势比较
    5.3 丽江市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5.3.1 四大粮食生产效率优势的比较
        5.3.2 四大粮食生产规模优势的比较
        5.3.3 四大粮食生产综合优势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铃薯种植方式的差异分析
    6.1 农户租地与否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1.1 租地与未租地农户种植马铃薯的基本情况
        6.1.2 农户租地种植马铃薯对马铃薯单产的显着性分析
    6.2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使用农膜与否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2.1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的基本情况
        6.2.2 使用农膜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3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使用不同的药剂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3.1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种植区
        6.3.2 两组不同的药剂组合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4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生产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经济效应分析
        6.4.1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新品种引进试验区
        6.4.2 企业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分析
    6.5 丽江恒天然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经济效应
        6.5.1 公司的基本情况
        6.5.2 公司种植马铃薯的产出
        6.5.3 公司种植马铃薯各生产要素的投入
        6.5.4 公司种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分析
        6.5.5 公司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分析
    6.6 农户种植‘丽薯6号’与其它品种马铃薯在产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6.6.1 ‘丽薯6号’与‘丽薯7号’在单产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6.6.2 ‘丽薯6号’与地方品种的单产量差异性分析
        6.6.3 ‘丽薯6号’与其它品种的单产量差异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薯农生产马铃薯的积极性
        7.1.2 马铃薯种植的栽培制度
        7.1.3 薯农生产马铃薯的投入产出情况
        7.1.4 薯农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在单产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7.1.5 企业规范种植马铃薯对薯农的指导作用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丽江市马铃薯主产区农户种植马铃薯投入与产出情况调查
    附录2 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原始数据(2011~2014年)
    附录3 马铃薯彩图
致谢

(9)云南省马铃薯育种研究概况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应用
    1.1 云南省马铃薯育种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1.2 多家单位开展马铃薯育种工作
    1.3 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审定
    1.4 云南省马铃薯品种权的保护
    1.5 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应用情况
2 云南省马铃薯育种面临的问题
    2.1 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资源创新工作滞后
    2.2 晚疫病每年大爆发,生理小种不断变异
    2.3 育种方法和目标单一
    2.4 新品种推广难度大
3 云南省马铃薯育种的发展建议
    3.1 积极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
    3.2 针对不同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
    3.3 加强马铃薯育种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

(10)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荷兰马铃薯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
    1.1 马铃薯育种私人融资比例高
    1.2 马铃薯产业链融资普及
2 美国马铃薯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
    2.1 融资体系健全
    2.2 马铃薯保险发展成熟
3 我国马铃薯产业金融支持现状
4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1 鼓励金融资本进入马铃薯育种领域。
    4.2 开发马铃薯产业链融资工具。
    4.3 发展马铃薯产值保险。

四、马铃薯育种研究与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马铃薯引种史、传播路线及其影响[J]. 祝菊澧,李灿辉,周润,耿燕,卢朝艳,唐唯,朱寿清. 农学学报, 2021(07)
  • [2]中国马铃薯科技发展与创新之回顾[J]. 谢从华,柳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04)
  • [3]198份CIP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磊.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D]. 张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二倍体马铃薯薯块淀粉的测定与分析[D]. 段思凡.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分子细胞学与主要性状比较分析[D]. 李景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7]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及贸易分析[J]. 卢丽丽,包丽仙,刘凌云,白建明,李燕山,李先平,杨琼芬. 作物研究, 2018(03)
  • [8]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D]. 付玉鹏. 云南大学, 2018(01)
  • [9]云南省马铃薯育种研究概况与建议[J]. 白建明,姚春光,李燕山,普红梅,隋启君. 中国马铃薯, 2016(06)
  • [10]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启示[J]. 李璐伊.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6)

标签:;  ;  ;  ;  ;  

马铃薯育种研究与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