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症状与利培酮治疗剂量及疗效的关系分析

锥体外系症状与利培酮治疗剂量及疗效的关系分析

一、锥体外系症状与利培酮治疗剂量及疗效的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富华,欧阳嘉慧,陶庄,詹敏,乔丹丹,陈文洁,孙林娟,缴秀珍[1](2021)在《奥氮平对比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奥氮平对比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8月发表的奥氮平(试验组)对比利培酮(对照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共计14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RR=1.14,95%CI(1.06,1.23),P=0.0008]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WMD=-2.67,95%CI(-3.79,-1.55),P <0.000 01]、4周后[WMD=-2.83,95%CI(-4.02,-1.65),P <0.000 01]的试验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8周后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评分[WMD=-1.40,95%CI(-4.34,1.54),P=0.35]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WMD=1.01,95%CI(-1.73,3.76),P=0.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RR=0.52,95%CI(0.34,0.80),P=0.003]、失眠发生率[RR=0.49,95%CI(0.32,0.76),P=0.002]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头痛、乏力、视物模糊、激惹、肝功能、体质量增加、嗜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优于利培酮,锥体外系反应和失眠发生率低于利培酮。

张明辉,张红卫,陈金兰,黄文灿,薛欣杰,庄淑丽[2](2021)在《60例利培酮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利培酮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的临床特征及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60例利培酮致EPS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用药方法(适应症、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合并用药情况),EPS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和转归。结果从年龄分布来看,6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中,壮年(41~50岁)、青年(21~30岁)和中年(31~40岁)占比较高,分别为18%、17%和13%;从性别来看,利培酮所致EPS在女性患者中发生率为65.00%。分析不同片剂种类,口服普通片剂引起不良反应例数最多(26,例,43.33%),口崩片次之(24例,40.00%);从剂量分析,当利培酮的日剂量在4~6 mg范围内时EPS发生风险较高,未观察日剂量在6 mg以上的EPS发生情况;从用药方式来看,利培酮单一用药时发生EPS较多,为39例(65.00%);从发生时间分析,53.33%病例EPS发生在用药1个月内,其中30.00%的病例在用药10 d内出现;本次研究的60例EPS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为(43例,71.67%);四肢肌张力增高(38例,63.33%)也较为多见。出现EPS后,41.67%的患者临床症状可随治疗的持续自行消退,11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并减量后好转,7例患者需更换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结论利培酮所致EPS在中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多出现在用药1个月内,单一用药较容易发生EPS,对症治疗并减量有助于缓解EPS临床症状,建议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临床监测,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侯梦慧[3](2021)在《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境稳定剂在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增效效果;分析不同心境稳定剂对于减少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的疗效及相关安全性。方法:收集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属安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90例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其为三组,利培酮组为单独使用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组为利培酮合并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组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观察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4周,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修订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治疗结果,并统计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婚姻分别对MOAS量表得分、PANSS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中显示PANSS量表得分与攻击行为具有相关性(P<0.05);治疗前三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利培酮组与使用心境稳定剂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使用心境稳定剂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4周联合碳酸锂组各量表低于联合丙戊酸钠组(P<0.05);PANSS得分前2周、4周各组差值得分由高到底依次为联合碳酸锂组、联合丙戊酸钠组、利培酮组;MOAS前2周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丙戊酸钠组、联合碳酸锂组、利培酮组;前4周依次为联合碳酸锂组、联合丙戊酸钠组、利培酮组;前2周与4周的治疗中各量表得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伴冲动攻击行为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心境稳定剂能够辅助增效利培酮,并且利培酮联合碳酸锂的疗效优于联合丙戊酸钠,三组安全性无差别。

刘洋[4](2021)在《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病的患者出现精神活动异常,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和言语行为异常,并有意志活动减退、情感缺乏等阴性症状。临床工作观察发现,使用氨磺比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明显疗效的同时,也伴随着体重增加、高泌乳素血症、EPS等不良反应,特别的是,和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相比,使用氨磺必利的患者更常在心电图检查中出现心动过缓。复习相关文献也发现多例关于氨磺必利所致心动过缓的个案报道,但没有系统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变化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明确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以及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变化探究氨磺必利与心动过缓的关系,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一定参考。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对象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在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用药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基本信息收集、PANSS量表评估、检测基线血脂、血糖、泌乳素、胰岛素、心率。随后进行为期8周的观察,患者单用氨磺必利片剂治疗,初始治疗剂量为400mg/d,逐渐加大至800mg/d,在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分别进行PANSS量表评估、血生化、血常规、泌乳素、心电图评估;第4周、第8周进行胰岛素、脑电图检查。结果1.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基线水平各项得分相比,患者在治疗第4、第8周后的PANS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有显着差异(p<0.01)。2.血脂:甘油三酯的水平较治疗前上升,但仍在医学正常值范围内。3.血糖:与治疗前基线水平相比,血糖水平变无明显差异。4.泌乳素:氨磺必利显着升高泌乳素,与基线水平相比,在2、4、6、8周泌乳素水平均显着上升,有显着差异(p<0.01)。5.心率:氨磺必利能使患者心率下降,与基线水平(72.93±6.39)相比,治疗后患者心率明显下降(68.97±8.20),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提示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疗效显着。在患者症状得到控制的同时,患者HDL和胆固醇及血糖无明显变化,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但仍在医学正常值范围内,提示氨磺必利对血脂影响较小,对血糖几乎没有影响。研究对象治疗后的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且结果提示在使用氨磺必利后第二周泌乳素就显着升高,提示氨磺必利能快速升高泌乳素。患者心率在治疗前后明显降低,并且在纳入研究的30名患者中,有8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动过缓,提示氨磺必利存有降低心率的副作用。

李丹[5](2021)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合成研究以及NHC-Pd(Ⅱ)-Py配合物催化的Heck反应》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由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合成研究以及NHC-Pd(Ⅱ)-Py配合物催化的Heck反应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和帕潘立酮药物的合成。利培酮和帕潘立酮(9-羟基利培酮)是Janssen制药研发的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双重拮抗中枢多巴胺2(D2)受体和5-羟色胺2(5HT2A)受体。可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明显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相比,该类药物引起锥体外系症状(EPS)的倾向降低,并且没有持续的催乳素升高,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现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合成主要涉及到3-(2-氯乙基)-2-甲基-6,7,8,9-四氢-4H-吡啶并[1,2-a]嘧啶-4-酮(11)、3-(2-氯乙基)-9-羟基-2-甲基-6,7,8,9-四氢-4H-吡啶并[1,2-a]嘧啶-4-酮(31)和6-氟-3-(4-哌啶基)-1,2苯并异恶唑(6)这三个重要的中间体。本研究主要合成中间体11和31,创新地设计出一条合理的合成路线,即:以乙酰乙酸乙酯与1-溴-2-氯乙烷起始原料经过烷基化,再与2-氨基吡啶(3-羟基-2-氨基吡啶)双分子环加成,催化氢化后的得到关键中间体11和31,再与中间体6对接得到目标化合物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第二部分:NHC-Pd(Ⅱ)-Py配合物催化的Heck反应。二苯乙烯类似物是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的重要药效团。本课题组提出NHC-Pd(Ⅱ)-Py催化芳族溴和烯烃衍生物的Heck偶联反应制备二苯乙烯类似物,该催化体系简单,温和且耐受性好,可以在无溶剂条件下以优异的产率制得各种二苯乙烯类衍生物。

方海红[6](2021)在《DRD2与5-HTR2A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急性EPS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重症精神疾病,利培酮是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依靠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之一,其疗效方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且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ndrome,EPS)。急性EPS会导致服药依从性降低,也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高危因素。影响利培酮疗效个体差异以及急性EPS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基因多态性上,如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2 receptor,DRD2)或5-羟色胺2A受体(Serotonin receptor or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2,5-HTR2A),而利培酮通过同时拮抗DRD2和5-HTR2A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因此,单一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可能会忽略只有使用多个基因位点组合才能识别的显着关联。另外,急性EPS与5-HTR2A基因多态性研究较少。目的:我们旨在探讨DRD2与5-HTR2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是否影响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以及DRD2与5-HTR2A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利培酮所致急性EPS的发生。方法:进入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疗效研究最终为105人,采用PANSS量表评估精神症状、计算减分率,根据减分率将患者分为反应良好组和反应差组。进入利培酮所致EPS研究最终为102人,使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药物锥体外系反应,量表中的肌张力障碍、震颤、静坐不能、扭转性痉挛四个维度中任一项严重程度评分≥2分,视为发生急性EPS。使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 MLDR,the improved multiplex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检测DRD2(-241A>G、939C>T、Taq1A)以及5-HTR2A(102T>C、IVS2G>A)基因型。所有受试者均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最高剂量为4-6mg/d。统计学方法:连续性变量如果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如果呈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者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在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利培酮疗效影响的分析中采用GMDR分析,并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验证GMDR的结果。结果: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的研究结果如下:单因素显示病程(P=0.003)、DRD2 Taq1A(P=0.040)、DRD2 939C>T(P=0.036)对利培酮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显示病程(P=0.003,OR=0.934;95CI%:0.892-0.978)与DRD2 939C>T(P=0.028,OR=2.952;95CI%:1.126-7.739)对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疗效的影响具有意义。GMDR和logistics回归均提示DRD2 939C>T与5-HTR2A 102T>的交互作用对利培酮疗效影响有统计学意义(GMDR:P=0.0107,CV=10/10,testing ACC=0.6684;logistics回归:P=0.023,95%CI:0.348—0.924),且logistics回归显示病程对利培酮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95%CI:0.893—0.979)。利培酮所致急性EPS的研究结果如下:χ2检验示:5-HTR2A IVS2G>A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所致EPS的发生有统计学影响(P=0.019;OR=2.641;95%CI:1.165—5.987),logistics回归显示DRD2 Taq1A(P=0.044,OR=2.720,95%CI:1.030—7.188)与5-HTR2A IVS2G>A(P=0.013,OR=2.944,95%CI:1.260—6.880)基因多态性影响利培酮所致急性EPS的发生。GMDR和logistics回归均提示-241A>G vs Taq1A vs IVS2G>A交互作用对利培酮所致急性EPS有统计学意义(GMDR:P=0.0107,CV=9/10,testing ACC=0.637;logistics回归:P=0.013,95%CI:0.044—0.694)。结论:病程对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疗效具有影响,5-HTR2A 102C与DRD2 939T等位基因交互组合的利培酮疗效更好。携带DRD2 Taq1A-A与5-HTR2A IVS2A等位基因的患者更易出现急性EPS。携带IVS2G>A突变基因时,Taq1A与-241A>G均未突变的患者更不容易出现急性EPS;IVS2G>A与-241A>G未突变时,携带Taq1A突变基因患者更容易出现急性EPS。未发现DRD2(939C>T)、5-HTR2A(102T>C)对急性EPS的发生有影响。

孔思瑾[7](2020)在《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将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利培酮、喹硫平和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本课题选取自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患者,按照入组标准、排除标准,将8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1:1:1随机分配到利培酮组(n=30)、喹硫平组(n=29)和阿立哌唑组(n=30),在入院当天及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对三组药物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和趋势分析,并分析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作用的差异。采用的测量工具为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由统一培训后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整理后,应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总分及各量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PANSS总分及各量表评分的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6,=0.286,F=1.184,F=0.640,P>0.05)。2.与基线相比,三组在治疗四周后的RBANS总分与基线均存在差异(t=12.562,P<0.05;t=14.240,P<0.05;t=19.801,P<0.05)。3.治疗后,利培酮组除言语功能外(t=1.314,P=0.199),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和延迟记忆维度的单项得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喹硫平组除言语功能外(t=1.953,P=0.061),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和延迟记忆维度的单项得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阿立哌唑对RBANS量表涉及的所有认知维度均有改善(P<0.05),且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阿立哌唑在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和总分方面优于利培酮和喹硫平(P<0.05)。结论1.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2.利培酮除言语功能外,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延迟记忆)有改善作用。3.喹硫平除言语功能外,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注意、延迟记忆)有改善作用。4.阿立哌唑有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和延迟记忆)的作用,且在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迟记忆和总分方面优于利培酮和喹硫平。

任政羽,何雨晨,薛慧琴,刘爽[8](2020)在《利培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截止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有效治疗方法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法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利培酮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药物,可以口服也可以进行长效注射,无论临床效果还是脑影像图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治疗作用,与其他药物比较具有一定优势。此外,因其较少的锥体外系副反应等优点,该药物逐渐成为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之一。本文就利培酮单独用药和利培酮联合其他药物综述利培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供临床参考。

杜雪萍[9](2020)在《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各组数据比较分析,探讨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并进行量化比较,从而为临床调整抗精神病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广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2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实验需求分为6组,分别为奥氮平10mg组(30例)、奥氮平15mg组(36例)、奥氮平20mg组(40例)、利培酮3mg组(35例)、利培酮4mg组(45例)、空白组(35例)。总疗程为3个月。通过各组数据分析,比较观察血清学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电图(心律失常、ST-T异常,QT间期延长);心脏彩色多普勒(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等检查结果。结果:1.血清学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奥氮平1O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亦高于奥氮平1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学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磷酸肌酸激酶(CK)比值、血清学肌钙蛋白I(cTnI)比较:6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电图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奥氮平10mg组;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比较:奥氮平1O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奥氮平20mg组与奥氮平1Omg组、利培酮3mg、利培酮4mg组、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和利培酮这两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上都能获得较理想的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奥氮平对患者血清学中AST、LDH、NT-proBNP、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均有影响,且随着奥氮平的剂量增加对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增大。利培酮对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亦有影响。相比之下,奥氮平比利培酮对心血管的影响较大。故临床应准确把握给药剂量与疗程,坚持合理用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对于心血管风险较大的患者,不建议大剂量使用奥氮平。

李艳[10](2020)在《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文中提出目的:(1)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同时进行两药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观察Meta分析结果与临床试验是否一致。方法:方法:(1)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数据库,收集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2)15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使用帕利哌酮缓释片)和对照组(使用阿立哌唑),每组76例。于治疗前及第2、4、8、12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1)最终有16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Meta分析显示,治疗第2周结果:(1)最终有16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Meta分析显示,治疗第2周末(MD=-5.32,95%CI[-7.21,-3.42],P<0.01)、第4周末(MD=-2.46,95%CI[-4.63,-0.28],P=0.03)和第8周末(MD=-2.63,95%CI[-4.68,-0.58],P=0.01),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患者的PANSS总分低于阿立哌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分(MD=-0.74,95%CI[-1.50,0.02],P=0.06)、阴性症状分(MD=-1.13,95%CI[-2.31,0.06],P=0.06)和一般精神症状分(MD=-0.48,95%CI[-1.44,0.47],P=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患者的总分低于阿立哌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18,95%CI[-6.62,-1.75],P=0.0007);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患者的PSP评分高于阿立哌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32,95%CI[5.02,17.61],P=0.0004)。(2)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4,95%CI[-0.58,0.50],P=0.88);帕利哌酮缓释片组患者的催乳素水平高于阿立哌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1.39,95%CI[13.62,49.15],P=0.0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最终有144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71例,对照组73例。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的PANSS各项评分及PSP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同一观察周期试验组患者的PANSS总分及PSP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a分析结果与临床试验一致: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优于阿立哌唑,且起效更快,对个人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更优。两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但帕利哌酮缓释片会升高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研究结果有待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证实。

二、锥体外系症状与利培酮治疗剂量及疗效的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锥体外系症状与利培酮治疗剂量及疗效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奥氮平对比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总有效率
        2.4.2 BEHAVE-AD评分
        2.4.3 MMSE评分
        2.4.4 不良反应发生率
    2.5 敏感性分析
    2.6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2)60例利培酮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利培酮所致EPS在患者性别、年龄中的分布情况
    2.2 患者体重分布情况
    2.3 适应证、剂型与日剂量
    2.4 合并用药
    2.5 EPS出现时间
    2.6 临床症状
    2.7 治疗措施与转归
3讨论

(3)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1.2 精神分裂症伴发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及危害
    1.3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相关治疗
    1.4 心境稳定剂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2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现状
    3.3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情况与攻击行为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及差值的比较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MOAS评分及差值的比较
    3.6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用药方式的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攻击行为现状分析
    4.2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4.3 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药物治疗分析
    4.4 治疗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历
附录D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THE LIST OF ABBREVIATIONS IN ENGLISH & CHINESE
第一章 前言
    1.1 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
    1.2 氨磺必利的药理学特征
    1.3 氨磺必利的疗效
    1.4 氨磺必利的副作用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3.3 氨磺必利对血脂的影响
    3.4 氨磺必利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的影响
    3.5 氨磺必利对体重的影响
    3.6 氨磺必利对泌乳素的影响
    3.7 氨磺必利对心率的影响
    3.8 TESS量表及CGI量表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4.2 氨磺必利对代谢的影响
    4.3 氨磺必利对泌乳素的影响
    4.4 氨磺必利对心率的影响
    4.5 氨磺必利的其他不良反应
    4.6 优势性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氨磺必利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合成研究以及NHC-Pd(Ⅱ)-Py配合物催化的Heck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合成研究
    第一章 背景
        1.1 精神分裂症
        1.2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1.2.1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1.2.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1.2.3 利培酮
        1.2.4 帕潘立酮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合成设计
        2.1 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逆合成分析
        2.2 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合成路线
        2.3 中间体11 的合成工艺考察
        2.3.1 中间体33 的合成工艺考察
        2.3.2 中间体34 的合成工艺考察
        2.3.3 中间体11 合成工艺考察
        2.4 中间体31 的合成工艺考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制备方法
        3.2.1 中间体11 的制备
        3.2.2 中间体31 的制备
        3.2.3 利培酮的制备
        3.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NHC-Pd(Ⅱ)-Py配合物催化的Heck反应
    第一章 前言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现状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NHC-Pd(Ⅱ)-Py配合物催化合成二苯乙烯类衍生物
        2.1 反应条件优化
        2.2 底物适应性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合成目标化合物的一般实验操作
        3.2.1 二苯乙烯类衍生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3.2.2 放大实验的操作
        3.2.3 NHC-Pd(Ⅱ)-Py的制备
        3.3 本章小结
目标化合物的~1H-NMR、~(13)C-NMR谱图
NHC-Pd(II)-Py的 X射线晶体学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6)DRD2与5-HTR2A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急性EP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利培酮治疗
    2.3 联用药物
        2.3.1 利培酮疗效的研究
        2.3.2 急性锥体外系副反应研究
        2.3.3 激越或兴奋状态的控制
    2.4 资料收集
        2.4.1 自制量表
        2.4.2 评定工具
        2.4.3 疗效与副反应评定
    2.5 基因分型
        2.5.1 血液收集
        2.5.2 基因提取
        2.5.3 基因测定
    2.6 统计方法
        2.6.1 哈迪-温伯格平衡
        2.6.2 人口学资料以及基因多态性与疗效之间的分析
        2.6.3 交互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一:DRD2、5-HTR2A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关联研究
        3.1.1 不同疗效人口学资料比较
        3.1.2 各个SNP的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如下表:
        3.1.3 不同基因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利培酮治疗疗效的比较(χ~2检验)
        3.1.4 不同基因型对利培酮疗效影响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3.1.5 5-HTR2A与 DRD2 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利培酮疗效的影响(GMDR)
        3.1.6 5-HTR2A与DRD2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利培酮疗效的影响(二元logistics回归)
    3.2 研究二:DRD2、5-HTR2A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所致急性锥体外系关联研究
        3.2.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2 基因遗传平衡检验
        3.2.3 利培酮治疗后有无急性EPS的基因型比较(χ~2 检验)
        3.2.4 不同基因型对利培酮所致EPS影响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3.2.5 5-HTR2A与DRD2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利培酮所致急性EPS的影响(GMDR)
        3.2.6 5-HTR2A与DRD2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利培酮所致急性EPS的影响(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
4 讨论
    4.1 研究一:DRD2、5-HTR2A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关联研究
    4.2 研究二:DRD2、5-HTR2A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所致急性锥体外系关联研究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DRD2、5-HTR2A 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疗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7)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
    4.实验质置控制
    5.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1.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2.三组PANSS评分比较
    3.三组RBANS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RBANS记录表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利培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使用现状
2 利培酮单药治疗精神分裂症
    2.1 利培酮的常用方式———口服
    2.2 利培酮的新型应用方式———长效注射
    2.3 利培酮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比较
    2.4 利培酮治疗效果的脑影像观察
3 利培酮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3.1 联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3.2 联合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
4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

(9)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背景
    参考文献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二. 结果
    2.1 血清学指标结果
    2.2 各组心电图检查结果
    2.3 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三. 讨论
四. 缺点与不足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精神病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10)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派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第1章 前言
        1 精神分裂症
        1.1 SCH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SCH的治疗
        2 帕利哌酮缓释片
        3 阿立哌唑
        4 Meta分析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来源与检索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方法
        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发表偏倚分析
        7 敏感性分析
    第3章 结果
        1 原始资料搜集过程
        1.1 文献筛选结果
        1.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1.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 治疗效果的评价
        2.1 治疗第2 周末PANSS总分比较
        2.2 治疗第4 周末PANSS总分比较
        2.3 治疗第8 周末PANSS总分比较
        2.4 治疗结束PANSS各项评分比较
        2.5 治疗结束PSP评分比较
        3 不良反应比较
        3.1 治疗结束TESS评分比较
        3.2 治疗结束血清催乳素水平的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4 血糖、血脂的比较
        3.5 性功能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1 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
        1.1 纳入文献及质量分析
        1.2 发表偏倚
        1.3 异质性及结果的敏感性
        2 治疗效果的评价
        3 安全性的评价
        3.1 治疗结束TESS评分比较
        3.2 治疗结束血清催乳素的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4 血糖、血脂的影响
        3.5 性功能的影响
        4 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退出标准
        1.5 伦理学考虑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第2章 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效果比较
        2.1 两组PANSS评分比较
        2.2 两组阳性症状分比较
        2.3 两组阴性症状分比较
        2.4 两组一般精神分比较
        2.5 两组PSP评分比较
        3 不良反应比较
        3.1 两组TESS评分比较
        3.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第3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锥体外系症状与利培酮治疗剂量及疗效的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奥氮平对比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韩富华,欧阳嘉慧,陶庄,詹敏,乔丹丹,陈文洁,孙林娟,缴秀珍. 中国医药导报, 2021(35)
  • [2]60例利培酮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特点分析[J]. 张明辉,张红卫,陈金兰,黄文灿,薛欣杰,庄淑丽.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5)
  • [3]利培酮联合不同心境稳定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对照研究[D]. 侯梦慧.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D]. 刘洋. 汕头大学, 2021(02)
  • [5]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合成研究以及NHC-Pd(Ⅱ)-Py配合物催化的Heck反应[D]. 李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DRD2与5-HTR2A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急性EPS的影响[D]. 方海红.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三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D]. 孔思瑾. 山东大学, 2020(04)
  • [8]利培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J]. 任政羽,何雨晨,薛慧琴,刘爽. 天津药学, 2020(02)
  • [9]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D]. 杜雪萍.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D]. 李艳.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锥体外系症状与利培酮治疗剂量及疗效的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