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青少年瞳距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我国儿童青少年瞳距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一、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瞳距发育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晨,唐小军,陈颖,马骥[1](2021)在《青少年佩戴定配眼镜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为监测儿童、青少年群体佩戴定配眼镜的质量情况,随机抽取了268批次在读学生正在佩戴的定配眼镜,监测顶焦度、柱镜轴位及光学中心等6个主要技术指标,采用相应标准的评估方法对其质量安全进行风险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发现67.9%的样品存在安全风险,其中顶焦度、柱镜轴位和光学中心佩戴位置为中等风险等级,光学中心水平偏差、光学中心单侧水平偏差和光学中心垂直互差为低等风险等级。以单项监测项目的最高风险等级为最终风险等级的原则,最终确认此次定配眼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风险为中等风险。同时,本文对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风险处理建议及防护措施。

劳明凤[2](2021)在《散光程度与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不同散光程度的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临床特征,探讨散光与调节及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及视光中心首次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低度近视儿童93例(186眼)。根据其首诊时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后散光程度分为非散光组38例(DC=0或DC<0.50D),轻度散光组29例(0.50D≤DC<1.25D),中度散光组26例(1.25D≤DC<3.00D)。测量其在初诊时的球镜度数、眼轴及相关眼调节参数(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以统计分析不同散光程度的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临床特征;分别在戴镜3个月、6个月时复查上述指标,并与初诊时对比,以探讨散光与调节及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1.球镜:(1)首诊:首诊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非散光组的球镜度数最低(-1.49±0.45D),中度散光组的球镜度数最高(-2.13±0.41D)。(2)戴镜前后:非散光组戴镜3个月、6个月后较首诊均上升,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散光组和中度散光组戴镜3个月、6个月时球镜均比首诊时上升,其中中度散光组在戴镜6个月时增长量最高(-0.46±0.21D),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眼轴:(1)首诊:首诊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非散光组的眼轴最短(23.93±0.37mm),中度散光组的眼轴最长(24.49±0.62mm)。(2)戴镜前后:各组在戴镜3个月、6个月时眼轴长度均比首诊时增长,在戴镜6个月时看,中度散光组的增长量最多(0.28±0.37mm),非散光组增长量最少(0.07±0.05mm),戴镜前后非散光组、轻度散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散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正相对调节:(1)首诊:首诊时正相对调节的量均较正常值低,其中,非散光组最高(-1.82±0.20D),中度散光组最低(-1.62±0.13D),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戴镜前后:戴镜前后各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在戴镜3个月、6个月时与首诊比较均有所改善,尤其在戴镜6个月时改善更明显,中度散光组增长最多(-0.51±0.18D),非散光组增长最少(-0.43±0.15D)。4.负相对调节:(1)首诊:首诊时各组的负相对调节值均在正常范围值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戴镜前后:戴镜前后各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调节反应:(1)首诊:首诊时各组的调节反应均大于正常值,其中,中度散光组调节滞后量最大(1.26±0.25D),非散光组调节滞后最小(0.96±0.21D),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戴镜前后:戴镜3个月、6个月时各组调节滞后量均下降,且戴镜6个月时比戴镜3个月下降明显、散光组较非散光组下降得更明显,戴镜前后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调节幅度:(1)首诊:首诊时各组的调节幅度值均较该年龄段最小调节幅度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戴镜前后:各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调节灵敏度:(1)首诊:首诊时各组的调节灵敏度都低于正常范围,其中,中度散光组明显比非散光组和轻度散光组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戴镜前后:各组戴镜后调节灵敏度均有改善,其中散光组较非散光组改善明显,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近视患者存在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下降,而负相对调节正常的临床特征。2.调节能力的下降可能与散光的存在有关。3.散光会促进学龄儿童低度近视的进展。4.合理屈光矫正能较好地提升近视加散光患者包括正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在内的调节功能,而对负相对调节和调节幅度则无明显影响。5.合理屈光矫正能间接延缓学龄儿童低度近视的发生发展。

梅煜坤,梅建忠,高海丽[3](2021)在《12 448例配镜处方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12 448例配镜处方,分析儿童青少年的屈光度状况和瞳距。方法:通过医学验光,制定配镜处方,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泰兴市人民医院屈光不正状况和瞳距情况。结果:低年龄组以远视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近视数迅速扩张,特别是中、重度近视比例的增加,正视、远视比例慢慢降低;瞳距随年龄增长而变宽,大部分年龄段男性瞳距超过女性瞳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于屈光调查,配镜处方从另一侧面反映屈光变化和瞳距发育趋势,强调视力保护的重要性。

莫彩琰[4](2020)在《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双光棱镜和单光框架眼镜矫正近视前后参数的变化情况,探讨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分析双光棱镜在儿童近视防控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至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近视儿童80例。初诊年龄为7-14岁,在充分告知两种矫正近视的方式的利弊并后由患儿父母充分知情同意并自主选择矫正方式的情况下,依据矫正方法不同将入选患儿分为2组,各40例,佩戴双光棱镜框架眼镜为研究组、单光框架眼镜为对照组。对符合入组标准近视儿童佩戴前及佩戴不同框架眼镜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视力、眼轴、屈光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随访过程中若发现近视进展大于0.50D,予换镜片。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结果:1.两种矫正方式屈光变化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佩戴3个月、6个月屈光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1年后复诊研究组屈光度增长-0.38±0.28D,对照组增长-0.83±0.1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矫正方式眼轴变化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佩戴3个月、6个月后两组眼轴长度变化量无明显差异(P>0.05);1年后研究组眼轴增加0.23±0.03mm,对照组眼轴增加0.39±0.06mm,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种矫正方式调节滞后量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佩戴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滞后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3.373,P<0.05);随着时间变化,研究组调节滞后量呈下降趋势,对照组调节滞后量变化不明显,研究组调节滞后量较对照组低。4.两种矫正方式调节灵敏度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调节灵敏度值及治疗后3个月调节灵敏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灵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调节灵敏度在矫正方法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4.226,P<0.05);研究组调节灵敏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对照组则上升到3个月时开始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调节灵敏度一直高于对照组。5.两种矫正方式调节幅度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调节幅度及治疗后3个月调节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方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36.13,P<0.05),研究组调节幅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对照组则上升到3个月时开始下降,且治疗后实验组调节幅度一直高于对照组。6.两种矫正方式正相对调节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3个月的正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年后复诊,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正相对调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相对调节影响,两种矫正方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4.415,P<0.05),不同方式两两比较中发现,研究组6个月和1年正相对调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戴镜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正相对调节随着时间变化绝对值越大,对照组正相对调节随时间变化无明显差异(F=3.423,P>0.05)。7.两种矫正方式负相对调节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入组前基线、3个月、6个月、1年的负相对调节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矫正方式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负相对调节值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3.24,P>0.05),矫正方式对负相对调节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24,P>0.05),时间对负相对调节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28,P>0.05)。结论:1、双光棱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儿童屈光度、眼轴的发展,对儿童近视进展具有一定延缓作用。2、双光棱镜及单光框架眼镜均可以降低近视儿童的调节滞后量,改善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及正相对调节,但是双光棱镜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明显优于单光框架眼镜,这可能是双光棱镜较单光框架镜更有效控制近视进展的机理之一。

肖小芳[5](2019)在《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6月-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瞳孔、瞳距、眼位进行检查和统计分析,了解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和瞳孔、瞳距、眼位等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瞳孔、瞳距生长发育规律,为儿童早期视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使用VS100型号伟伦视力筛查仪对衡阳市6月-6岁1200例(2400眼)儿童进行筛查,检测屈光状态、瞳孔和瞳距大小、凝视时眼位状态;同时对被检儿童家长进行被检儿童出生地、居住地、父母屈光状况等情况的问卷调查,把被检儿童按照6月-1岁、1岁-2岁、2岁-3岁、3岁-4岁、4岁-5岁、5岁-6岁分为I-VI组,将筛查结果与问卷内容统一收集整理,并对数据进行整体和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1、I组球镜为(0.7±0.67 DS),柱镜为(-0.99±0.73 DC),等效球镜为(0.21±0.60 DS);II组球镜为(0.66±0.67 DS),柱镜为(-0.78±0.55 DC),等效球镜为(0.28±0.58 DS);III组球镜为(0.87±0.79 DS),柱镜为(-0.87±0.63 DC),等效球镜为(0.43±0.73 DS);IV组年龄段球镜为(0.91±0.81 DS),柱镜为(-1.15±0.95 DC),等效球镜为(0.33±0.78 DS);V组球镜为(1.01±1.24 DS),柱镜为(-1.25±1.07 DC),等效球镜为(0.38±1.17 DS);VI组球镜为(1.25±1.55DS),柱镜为(-1.36±1.18 DC),等效球镜为(0.58±1.52 DS);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各年龄段球镜、等效球镜与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水平低于女性;2、随年龄的增长,球镜异常、柱镜异常、球镜和柱镜均异常的比例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均以柱镜异常为主;球镜异常率与父母遗传史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屈光不正类型中,单纯近视35眼,单纯远视27眼,单纯远视散光0眼,复性远视散光475眼,单纯近视散光121眼,复性近视散光102眼;混合散光860眼,各年龄段均以混合散光、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屈光不正不同类型与性别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X2=17.969,P=0.003,P<0.05);4、I组-VI组屈光不正中,低度混合散光异常率为34.54%、异常眼829眼;中度混合散光异常率为1.29%、异常眼31眼;高度混合散光为0眼;低度远视异常率为19.04%、异常眼457眼;中度远视异常率为1.62%,异常眼39眼;高度远视异常率为0.25%、异常眼6眼;低度近视异常率为5.29%、异常眼127眼;中度近视异常率为0.33%、异常眼8眼;高度近视异常率为0.04%、异常眼1眼;5、各年龄组均以顺规散光为主;年龄和散光轴向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屈光参差中,I组-II组、IV组-V组主要为柱镜屈光参差;III组主要为球镜屈光参差;VI组球镜屈光参差和柱镜屈光参差两者所占比例相同。7、I组-VI组右眼凝视X轴为正值,左眼凝视X轴为负值,左右眼凝视Y值皆为负值;8、I组、II组、III组、IV组、V组、VI组瞳孔大小分别为(4.81±0.58)mm、(4.96±0.67)mm、(5.28±0.76)mm、(5.31±0.9)mm、(5.7±0.86)mm、(5.69±0.84)mm;9、I组年龄段瞳距为(44.99±2.75)mm、II组瞳距为(46.85±2.99)mm、III组瞳距为(49.29±3.13)mm、IV组瞳距为(50.44±3.64)mm、V组瞳距为(50.44±3.64)mm、VI组瞳距(54.2±3.37)mm;结论:1、6月-6岁儿童球镜呈远视状态,散光呈近视状态,低龄儿童远视储备不足;2、6月-6岁儿童屈光不正以混合散光为主,其次为复性远视散光;各年龄组均以顺规散光为主;3、6月-6岁学龄前儿童呈不同程度的内斜,但大部分儿童均处于正常凝视状态。4、瞳孔大小、瞳距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异常率高,学龄前视力筛查工作至关重要。

魏楠[6](2019)在《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内眦赘皮及先天性上睑下垂都是常见的儿童眼疾。内眦赘皮表现的假性内斜,常常引起临床斜视的误诊断。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危险因素,可造成视觉发育期内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内眦赘皮随年龄发育而呈现的具体发育趋势未见报道;关于上睑下垂与发生弱视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为主观性的,用以评价上睑下垂与弱视的发生关系,尚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已有研究发现上睑下垂更容易发生弱视,认为除了眼睑遮盖因素所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之外,尚有以屈光性为主的光学剥夺因素存在。本研究旨在研究上睑下垂对角膜不对称性遮盖,对眼轴发育及视觉发育的相互关系,探讨上睑下垂手术指征及术后评估。1.本研究以天津地区儿童为对象,利用全人群筛查模式,进行儿童先天性眼睑疾病临床筛查。得到儿童眼睑及颅面发育的特征性数据,分析儿童随年龄发育,其内眦部正常发育趋势,以及内眦赘皮形成的动态发育指标。分析假性内斜就诊的儿童中内眦赘皮是否影响其屈光发育。为临床诊治内眦赘皮提供量化指标。2.通过筛查确定天津地区汉族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3.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把握干预最佳的时间窗口,为预防及治疗上睑下垂引起的弱视危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组织的病理表现,探讨组织病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2016年天津地区17,588名3至17岁的儿童眼病筛查工作中,通过SPOT筛查仪采集每一例受检儿童眼部资料,上传致数据平台,提取其中外观像、瞳距、屈光测量值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分析如下指标:各年龄组儿童的瞳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 IPD)、内眦间距(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 IEFD)以及反应眼睑-眶周-颅颌面比例关系的内眦间距-瞳距比(简称眦瞳比EFDPD ratio 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Interpupillary distance ratio)等各参数正常值,绘制儿童以内眦位置为标记点的眼睑发育趋势图。对35例先天性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患者进行屈光发育数据收集工作。2.2017年采用全人群筛查模式的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6-13岁儿童进行主要包括上睑下垂在内的儿童发育性眼病进行整群筛查,并针对筛查中的阳性病例转至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儿童眼科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确诊,收集相应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3.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中单侧发病病例,并依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严重程度将其分组,测量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屈光状态、眼轴-角膜曲率比(Axial globe length/Corneal curvature radius AL/CR)等参数。4.对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矫正术中的眼睑相关组织取样(眶隔、眶脂肪、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及额肌组织),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进行病理结构观察及分析。结果1.眦瞳距比随年龄呈现比值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发育阶段:在6岁之前,内眦间距IEFD和瞳距IPD都以类似而且较快的速度发展,EFDPD比值不变;从7到12岁,IEFD和IPD的发展都开始减慢,IEFD更为明显,EFDPD比值下降更加明显;达到13岁之后,IEFD和IPD再次以相似的速度发展,并且EFDPD比值再次变平。学龄前儿童(<6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63,随着年纪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至青春期(>13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59;儿童因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视的患者眦瞳比EFDPD ratio值≥0.65。其患儿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的发生与正常群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筛查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学生(其中男生14986人),确诊上睑下垂51人(检出率0.18%),患病男生32人(0.21%),患病女生19人(0.14%),性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626,P=0.129)。确诊儿童中,单眼患者40人(右眼患病21人,左眼患病19人)(男生24人,女生16人),双眼患者11人(男生8人,女生3人),眼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0.177,P=0.674)。各年龄间发病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0.335,P=0.170)3.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患侧眼与健侧眼之间的眼轴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c2=9.848,P=0.002)。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后,发现4组间远视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5.117,P=0.002),4组间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3.183,P=0.004)。重度组的轴率比明显比轻度组和正常组小,轴率比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4,P=0.002);上睑下垂患儿的屈光参差发生率为24.4%,高于一般儿童(1.6%-4.3%)。单侧上睑下垂患儿的弱视发生率为43.9%,高于一般儿童(3.0%-3.2%)。4.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病理中提上睑肌腱膜标本均出现异常表现:纤维粗细不均,肌内膜细胞增多,且不规则。而在所有病例中有12例(70.6%)眼睑轮匝肌显示不同程度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异常表现(纤维异常表现、内膜分布异常表现及纤维间红染物质)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显示横纹肌纤维红色或紫红色,并显示有横纹结构,有些肌纤维间结缔组织纤维增多,HE染色下的红染物质在Masson染色下呈中央淡绿色、周边呈红色。使用结蛋白(Desmin)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部分粗细不均的横纹肌纤维具有明显的横纹,而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的物质对结蛋白呈阴性表达,提示这些物质可能是非横纹肌分化的组织。硫磺T染色后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物质呈黄绿色,提示这些物质可能属于淀粉样物质。结论1.学龄前儿童(<6岁)患有内眦赘皮的比率明显较高,而7岁到12岁期间,随着面部发育,内眦赘皮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到13岁左右眦瞳比值趋于稳定(EFDPD ratio=0.58),其眦瞳比EFDPD ratio>0.65是假性内斜的主观判定值。先天性内眦赘皮对儿童屈光发育无影响。2.本研究提示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为0.18%,并不受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上睑下垂儿童散光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87倍;其屈光参差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24倍;近视、远视发生情况与正常人群相比没有差异。3.先天性上睑下垂会进一步引起角膜表面形态非对称性改变,角膜曲率、屈光力也发生变化,导致患侧眼视物不清而减少使用,眼球发育受阻,屈光参差及弱视的发生率增加,是影响儿童屈光发育的危险因素之一。4.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和眼睑轮匝肌均具有发育不良的病理组织学表现,轮匝肌纤维间隙中有淀粉样物质存在。

史雪颖[7](2019)在《注视性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屈光不正度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屈光状态及不同屈光参差分组中注视性主导眼的分布及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在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屈光不正度的差异。方法1、横断面研究。2015-2018年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的学生分别进行眼部生物学参数、屈光不正度和主导眼的测量,排除有眼病史、眼部手术史的病例及角膜塑形镜佩戴者。最终入组3618人。使用Lenstar900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和角膜散光(corneal Astigmatism,RA),使用OCT测量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Subfoveal Retina Thickness,SFRT)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使用电脑验光和综合验光仪测量屈光不正度并记录(S,C,A),其中S为球镜度(Spherical),C为柱镜度(Cylindrical),A为柱镜轴向。总散光(refractive Astigmatism,RA)等于柱镜度。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计算公式为SE=S+C/2。采用卡洞法测量主导眼。2、分组标准。根据双眼SE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正视组、远视组、近视组、单眼近视组、单眼远视组、近视-远视组。按照双眼SE差值分为四组:SE差值≤0.50D;0.50D<SE差值≤1.25D;1.25D<SE差值≤2.00D;SE差值>2.00D。按照双眼RA差值将所有受试者分为四组:RA差值≤0.50D;0.50D<RA差值≤1.25D;1.25D<RA差值≤2.00D;RA差值>2.00D。按照双眼球镜度及柱镜度分为单纯近视组(双眼S≤-0.50D且C>-0.50D)、单纯散光组(双眼-0.50<S<0.50D且C≤-0.50D)、近视散光组(双眼S≤-0.50D且C≤-0.50D)。3、统计方法: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使用K-S检验对各项眼部参数进行正态性检验。对各组别中单一个体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各项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中屈光状态的分布情况、主导眼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屈光状态中的分布情况使用卡方检验分析。所有P值均为双侧P值,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总受试者3618人中,右眼正视、远视、近视、散光者分别有166人(4.59%)、39人(1.08%)、3413人(94.33%)、2230人(61.64%)。左眼正视、远视、近视、散光者分别有231人(6.38%)、61人(1.69%)、3326人(91.93%)、2430人(67.16%)。双眼正视、远视、近视组分别有108人(2.99%)、16人(0.44%)、3272人(90.44%)。不同屈光状态的分布没有性别差异(P=0.223;P=0.128;P=0.597)。2、在所有受试者中,有2263(62.55%)人主导眼为右眼,1355(37.45%)人主导眼为左眼。主导眼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屈光状态分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3;P=0.933)。3、在近视组和四个屈光参差(SE)分组中主导眼近视程度更高。在不同的屈光参差(SE)分组中主导眼更近视所占比例均高于非主导眼更近视所占的比例,但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9)4、远视组中,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球镜度无统计学差异;单眼远视组,非主导眼球镜度较主导眼高。5、在近视-远视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SE和球镜度具有显着差异,主导眼更近视,非主导眼更远视。6、在总受试者组、近视、远视和近视-远视组中,非主导眼比主导眼散光程度更高。在不同的屈光参差(SE)分组中,非主导眼散光程度均高于主导眼。在不同的屈光参差(RA)分组中,非主导眼RA和CA均高于非主导眼,且每组中非主导眼RA更高所占的比例均显着高于非主导眼RA更高所占的比例(P=0.000)。7、单纯近视组中,主导眼近视程度较非主导眼高(P=0.000);单纯散光组,主导眼散光程度较非主导眼低(P=0.016);近视散光组中,主导眼近视程度高于非主导眼(P=0.000),而散光程度低于非主导眼(P=0.000)8、在不同屈光状态分组中,主导眼与非主导眼CCT、ACD、LT、AL、SFRT均无显着差异。在近视组和近视远视组中,主导眼SFCT值大于非主导眼(P=0.002;P=0.031),在其他组无显着差异。9、在1.25D<SE差值≤2.00D组中,主导眼CCT值略低于非主导眼(P=0.001)。在0.50D<SE差值≤1.25D组和SE差值>2.00D的组中,主导眼的ACD值小于非主导眼(P=0.027;P=0.024)。在双眼SE差值>1.25D的两组,主导眼的AL大于非主导眼(P=0.038;P=0.003);在双眼SE差值>2.00D组中,主导眼SFCT显着高于非主导眼(P=0.033)。主导眼与非主导眼LT和SFRT在各屈光参差分组中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大学生群体中,近视和散光患病率较高。2、右主导眼较左主导眼具有更高的分布概率。主导眼在不同性别及屈光状态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单眼远视组,非主导眼远视度数高于主导眼。4、主导眼较非主导眼近视程度更高。5、主导眼较非主导眼散光程度低。6、在近视组、近视-远视组及双眼SE差值>2.00D组中,主导眼SFCT小于非主导眼,这可能与SFCT值和SE值的相关性有关。7、在双眼SE差值>1.25D组中,主导眼AL大于非主导眼。这可能与AL值和SE值的相关性有关。

Ophthalmological Committee of CAME;[8](2018)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检测与防控的应用标准》文中研究表明近视眼是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电子产品的普及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近视眼问题已成为困扰家庭、学校、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近视眼的综合防控需要系统考虑用眼习惯、户外活动、读写距离、采光照明、营养供给以及电子产品使用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科学的屈光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创造利于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用眼环境,建立一整套系统性检测与防控屈光不

刘俐,黄瓅,陈峰,丁坤,李蓓,林小铭[9](2016)在《数字式弧形视野计的设计及在共同性斜视患者检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瞳距对斜视角度测量的影响并评估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49例共同性斜视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共同性外斜视38例,共同性内斜视11例,分别使用传统弧形视野计、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患者远、近斜视角。对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传统弧形视野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种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和三棱镜+遮盖法的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测量近斜视角度时,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传统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没有差异(Z=-1.050,P>0.05)。测量远斜视角度时,对于瞳距未发育至成人水平的患者组(<13岁的女性及<15岁的男性),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传统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有差异(Z=-2.628,P<0.05),对于瞳距发育至成人水平的患者组(≥13岁的女性患者及≥15岁的男性患者),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传统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Z=-0.038,P>0.05)。两组患者的数字式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与三棱镜+遮盖法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传统弧形视野计与三棱镜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P<0.001)。结论瞳距会影响弧形视野计测量远斜视角度的结果,对于瞳距未发育至成人水平的患者数字式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更准确。数字式弧形视野计是个可取的测量斜视角度的仪器。

范真[10](2012)在《甘肃省8164例儿童青少年瞳距测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甘肃省6~15岁儿童青少年瞳距的发育情况,研究儿童青少年瞳距生长发育规律。【方法】对甘肃省兰州、舟曲、会宁、白银、静宁、合作六个地区8 167例6~15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钢尺测量瞳距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甘肃省8 164例6~15岁儿童青少年男性瞳距从55.60mm增至61.49mm,女性瞳距从56.04mm增至60.24mm,即瞳距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瞳距与年龄呈正相关(男性:r=0.335,P<0.01;女性:r=0.286,P<0.01),且两性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的儿童和青少年间的瞳距比较中除6岁组外,男性瞳距均大于女性,6~10岁两性瞳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1~15岁间不同性别的儿童和青少年间的瞳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肃省6~15岁儿童青少年瞳距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男性和女性的瞳距快速增长年龄均始于9岁,但女性13岁后即进入平台期,而男性15岁时仍持续增长。男性14岁,女性11岁瞳距达成人水平。【结论】儿童和青少年瞳距正常参考值对儿童头颅发育异常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供临床参考。

二、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瞳距发育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瞳距发育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佩戴定配眼镜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风险监测概况
    1.1 产品和行业概况
    1.2 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1) 佩戴位置偏差
        (2) 视力过矫和欠矫
        (3) 散光矫正误差大
    1.3 监测指标国内外标准状况
    1.4 产品监管情况
2 设计风险监测方案
    2.1 风险监测指标检测依据
    2.2 风险监测样品构成
    2.3 风险监测结果分析
        (1) 佩戴位置顶焦度偏差
        (2) 佩戴位置柱镜轴位偏差
        (3) 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偏差
        (4) 光学中心单侧水平偏差
        (5) 光学中心垂直互差
        (6) 光学中心佩戴位置
        (7) 监测结果汇总
3 风险监测特点和难点
    (1) 疫情期间进校受限
    (2) 学生学习时间紧张,调查难度大
    (3) 未提供配镜单,数据分析难度大
4 风险监测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1)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2) 行业自律有待加强
    (3) 网上配镜监管有待完善
    (4) 验光配镜标准有待规范
    (5) 科学用镜知识有待普及
5 处理建议及防护措施
    (1) 开展帮扶企业活动,提升企业人员素质
    (2) 建立长效监管制度,提高行业自律
        ①继续发挥政府的监管指导作用
        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实行奖惩并举措施
        ③积极发挥行业、商业协会作用
    (3) 加强网络销售渠道的监管
    (4) 尽快推动验光配镜行业技术服务规范出台
        ①规范验光场所、验光设备、验光人员
        ②规范配镜场所、配镜设备、配镜人员
        ③统一验光配镜参数
        ④规范验光步骤
        ⑤规范配镜流程
    (5) 普及健康用眼、科学用镜知识
    (6) 加强民众近视防控知识的普及
6 风险监测结果评估
    6.1 监测指标风险分析
        6.1.1 伤害程度分析
        (1) 佩戴位置顶焦度
        (2) 佩戴位置柱镜轴位
        (3) 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和光学中心单侧水平偏差
        (4) 光学中心垂直互差、光学中心佩戴位置
        6.1.2 发生伤害的可能性
        (1) 佩戴位置顶焦度
        (2) 佩戴位置柱镜轴位
        (3) 光学中心水平距离和光学中心单侧水平偏差
        (4) 光学中心垂直互差
        (5) 光学中心佩戴位置
    6.2 风险等级评估初步结论

(2)散光程度与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散光的流行病学调查
    2 散光的影响因素
    3 近视的发病机制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基本情况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观察指标
        1.7 检查仪器
        1.8 相关检查方法
        1.9 质量控制
        1.10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各组间年龄、性别的比较
    2 初诊时各组间球镜度数、眼轴长度的比较
    3 初诊时各组间眼调节参数的比较
    4 各组间不同时间点球镜度数的比较
    5 各组间不同时间点眼轴长度的比较
    6 各组间不同时间点调节参数的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屈光发育的特点
    2 关于散光的纳入标准
    3 散光与近视的关系
    4 散光与调节的关系
    5 近视与调节的关系
    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散光及其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12 448例配镜处方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屈光度
        1.2.2 视力检查
        1.2.3 戴镜后耐受性、舒适性判别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视力不良情况分析
    2.2 瞳距分析
3 讨论

(4)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近视流行病学调查
    2.近视的发病机制
    3.近视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2 分组
    3 镜片选择
    4 方案设计
    5 检查方法
    6 规范操作
    7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两种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屈光度发展的影响
    2.两种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眼轴发展的影响。
    3.两种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调节参数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近视防控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综述 近视形成的病因及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近视的防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步骤
    2.4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各年龄组球镜异常、柱镜异常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3.2 各年龄段球镜、柱镜、等效球镜及其相关性分析
    3.3 屈光不正不同类型及其相关性分析
    3.4 屈光不正不同程度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散光类型及其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年龄段左右眼凝视X轴、Y轴的分析
    3.7 各年龄段球镜屈光参差、柱镜屈光参差以及两者均屈光参差的分析
    3.8 各年龄段瞳孔大小及其相关性分析
    3.9 关于各年龄段瞳距及其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我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现状
    4.2 学龄前儿童其他屈光参数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内眦赘皮对儿童假性内斜诊断的影响与量化分析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查方法和眦瞳比EFDPD比值的计算
        1.1.3 建立不同EFDPD比值的心理物理反应曲线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瞳孔间距(IPD)、内眦间距(IEFD)和EFDPD比值
        1.2.2 对EFDPD比值的反应函数
        1.2.3 先天性内眦赘皮(假性内斜)对儿童屈光发育的影响
    1.3 讨论
        1.3.1 天津地区3-17 岁儿童内眦、瞳距发育趋势及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1.3.2 内眦间距-瞳距比(即眦瞳比EFDPDratio)在3-17 岁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发育变化及对假性内斜的定量分析
    1.4 小结
二、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儿童屈光发育影响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视力检查
        2.1.3 屈光度检查
        2.1.4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检查
        2.1.5 上睑下垂严重程度
        2.1.6 诊断标准(屈光不正、散光、弱视、屈光参差)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趋势
        2.2.2 上睑下垂41例患者正常眼与上睑下垂眼之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数据值的分析
        2.2.3 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将82只眼分为四组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状态类型的比较
        2.2.4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
        2.3.2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轴发育的影响
        2.3.3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2.3.4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弱视形成的影响
    2.4 小结
三、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相关病理组织学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手术方式
        3.1.3 取材方法
        3.1.4 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
        3.1.5 Masson三色染色方法
        3.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蛋白)
        3.1.7 硫黄素T染色方法
        3.1.8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及眼轮匝肌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
        3.2.2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Masson染色检查
        3.2.3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3.2.4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硫黄素T染色检查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特点与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注视性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屈光不正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视觉优势分类、生理机制及其稳定性概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检测与防控的应用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渊源与基本概念
    一、近视眼概念溯源
    二、本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的界定
    三、近视眼检测与防控相关的基本概念
对相关检测器材的基本要求
    一、国际标准视力表
    二、标准对数视力表
    三、儿童图形视力表
    四、验光镜片箱
        (一) 整箱装配要求
        (二) 光学性能要求[28-31]
    五、检影镜[32-35]
    六、试镜架[36-39]
    七、瞳距尺与瞳距仪[40-44]
    八、综合验光仪[45-50]
    九、电脑验光仪[51-53]
    十、焦度计[54-62]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检测方法的规范
    一、远视力的检查规范
        1. 国际标准视力表:
        2. 标准对数视力表:
        3. 儿童图形视力表:
    二、近视力的检查规范
    三、屈光状态的检查规范
        (一) 电脑验光法的规范[75]
        (二) 睫状肌麻痹验光法 (也称散瞳验光法) 的规范[76-79]
    四、瞳距的检查规范
        (一) 瞳距尺测量法的规范
        (二) 瞳距仪测量法的规范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检测流程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规范与流程
    一、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的目的
    二、建立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的规范档案
    三、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方法的规范
        (一) 规范验光、选择适宜眼镜类型配戴精准屈光度的眼镜
        (二) 控制近距离用眼
        (三) 增加户外活动
        (四) 改善教育机构的环境
        (五) 改善家庭环境
        (六) 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七) 改善睡眠与饮食
        (八) 辅以中医药防控法
    四、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操作的流程
        (一) 个体近视防控流程
        (二) 集体近视防控流程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一、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二、眼科的应用
    三、体检科的应用
    四、流行病学科的应用
    五、学术研究的应用

(9)数字式弧形视野计的设计及在共同性斜视患者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数字式弧形视野计设计及制作
    3. 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四、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瞳距发育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佩戴定配眼镜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J]. 于晨,唐小军,陈颖,马骥. 玻璃搪瓷与眼镜, 2021(07)
  • [2]散光程度与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劳明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12 448例配镜处方临床分析[J]. 梅煜坤,梅建忠,高海丽. 中外医学研究, 2021(07)
  • [4]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观察[D]. 莫彩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D]. 肖小芳. 南华大学, 2019(01)
  • [6]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D]. 魏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注视性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屈光不正度的比较研究[D]. 史雪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检测与防控的应用标准[J]. Ophthalmological Committee of CAME;.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6)
  • [9]数字式弧形视野计的设计及在共同性斜视患者检查中的应用[J]. 刘俐,黄瓅,陈峰,丁坤,李蓓,林小铭.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6(01)
  • [10]甘肃省8164例儿童青少年瞳距测量分析[J]. 范真.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12)

标签:;  ;  ;  ;  ;  

我国儿童青少年瞳距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