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性交易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交易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一、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宋波,倪侃侃[1](2019)在《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化及会计实务处理》文中提出本文比较了修订前后《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了执行修订后准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修订前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基本会计处理逻辑没有发生变化,但需要区分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换入资产满足资产确认条件,但换出资产尚未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在确认换入资产的同时将交付换出资产的义务确认为一项负债;如果换入资产尚未满足资产确认条件,但换出资产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在终止确认换出资产的同时将换入资产的权利确认为一项资产。

苏梅[2](2009)在《浅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会计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会计工作实务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有发生,尤其涉及补价的交易,文章根据财政部关于此类交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要求,着重探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基础以及涉及单项资产和多项资产的非货币资产交换交易的会计处理。

李翔[3](2009)在《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历史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频繁变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从其最初的发布到现在不到10年的时间,经历了两次大修。本文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式,以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含量理论的角度考察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信息含量。信息含量主要是指不同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影响的程度,因此要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需要分析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共性构成对比基础,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个版本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差异,考察这些差异能否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的不同影响。本文的实验结果证实,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于之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说明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对与之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具有信息含量,这要的准则的改进是有效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介绍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法和论文主要框架。第二章综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文献。回顾我国对于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由于国外没有直接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研究,因此在对国外研究的回顾主要放在研究方法和角度选取上。本章首先将我国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分为实务领域的研究和理论领域的研究,接着再分别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入手重点分析理论领域研究,然后将理论领域研究与国外单个准则的研究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论研究中主要出发点是信息质量。同时,阐述我国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规范和对比的方法,与国外采用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章推导理论并提出假设。从信息含量理论的角度,分析推导出本文研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基本思路,即:以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共性构成了6种类型的对比基础,以此比较两个版本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差异,考察这些差异能否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不同影响。在提出假设时,本文主要针对两大类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即: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对股权投资者,假设其重点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对债权投资者,假设其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企业偿债能力)。在前面确定的6种类型基础上,根据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差异,分别分析各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在新旧准则下得到的不同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决策带了的影响差异,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股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有显着差异,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股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没有显着差异;对换出资产为存货且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债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没有显着差异,而其它情况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债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有显着差异。将此分析结果引用到前面得出的对比基础中,得到研究假设。第四章主要阐述实验研究设计。本章主要说明了实验研究逻辑框架、模式、问卷设计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和确定。根据第三章推导出的基本思路,在提出实验研究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将调查内容略作补充,主要包括应该搜集的实验问卷调查对象相关资料: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调查对象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在对评价的调查中主要利用准则实施成本效益分析,从实施成本和信息量、信息质量三方面考察了实验调查对象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通过假设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对某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和账面价值计量的概率相等,将一式三份的问卷调查结果与研究假设联系起来,为假设检验数据处理做准备。根据研究问题和前面的理论推导得到了共性维度和差异维度,确定了实验研究模式采用2(是否收到补价)×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分别进入的三个利润表科目)×2(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模式,并结合实验模式框架,设计了实验调查问卷,说明了实验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第五章主要分析实验研究问卷的结果。本章利用前面调查问卷收回的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介绍了实验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总的来说,问卷调查对象认为就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言,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对于2001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而言是一个进步;同时,他们普遍认为,新准则的实施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还是商业实质的引入,都导致了工作量和盈余管理空间的增加。对于问卷主体部分的数据,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假设,在所有假设中,除了H6A和H4B,其它假设都通过了假设检验。本文在对假设不成立情况的反思中,通过引入前面理论分析中未考虑的因素,对H6A和H4B不成立的情况进行了解释。第六章总结研究结论;说明研究的不足以及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提出建议。一方面,通过归纳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设和研究假设的成立情况,结合实验研究中搜集到的实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第五章中对不成立情况的反思,得出研究结论:在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下,对能理解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另一方面,在回顾此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实验前提假设过多的问题,说明了将限制条件逐步放松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将准则要求与实际情况比较,得出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的披露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整体会计环境还有待加强;同时提出应当增加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之能胜任这样高水平准则的要求,本文希望从这些方面入手,更为有效的将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落到实处。本文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本文由于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前提条件假设,但这些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成立;其次,本文并没有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纳入实验研究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仍值得商榷;再则,本文实验研究中遵循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提供了准则要求披露信息,遗憾的是,现实的披露并没有实验研究中的完整;同时,本文因为研究的时间、研究者的资源以及能力的限制,在选择研究样本时不得不采用大量的财经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和样本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能一致适用于所有财务报告使用者。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第一,研究角度的独特性。根据文献综述,我国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以实务研究居多,理论研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在核心期刊中能找到的理论研究的研究,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从信息质量出发,没有找到从信息含量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本研究能在研究角度上弥补我国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方法的新颖性。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式是价值相关性研究,但鉴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的非重复性,使用两年或多年证券市场数据进行价值相关性研究存在对比基础不同的难题,而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克服了这一问题。第三,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试验研究方式决定了其试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对于所有满足实验假设条件的情况,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可以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意义。

任晓静[4](2008)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首先论述了选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对历年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国内有关本题的动态。同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即运用归纳推理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图表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三次变迁进行分析,指出2006年新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所体现出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执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剖析,并对2006年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此外,也总结了本文的三个研究创新点,即大量运用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每次准则修订的特征;将准则的变迁与会计质量的衡量标准结合起来;对2006年新修订的准则提出完善建议。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本部分分别阐述了1999年、2001年、2006年准则修订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每次修订后的准则的特点,并指出了1999年、2001年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即:1999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非货性交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两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采用账面价值法处理,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采用公允价值法处理,该准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本部分在分析时结合了深万山资产置换的例子,指出由于在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的划分上有很大的主观性,且在交易类型的划分也具有较大的弹性,企业仍有操纵利润的可能。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不再同类和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在会计核算上一律使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本部分结合了兰州民百和活力28资产置换的案例,分析了企业采用变通的方法操纵利润的行为。2006年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指出非货币性交易只有在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本部分中,通过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对比,分析了2006年准则的特点,并结合长虹电器资产置换的案例论述了“商业实质”判断的标准及重要性。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2006年新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并就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计量的问题;非货性资产交换相关税费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即: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避免人为随意操纵公允价值;防范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转化为货币性资产交易的行为;将换入、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计入各自成本中。第四部分,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则角度论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历次修订是否合理。在本部分内容中,提出了衡量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即: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能与具体会计环境相适应。通过对1999年、2001年、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三次变迁的比较,分析了三次准则修订所引致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及可靠性、准则制定导向的变化及仍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空间。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即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缺乏一种稳定的关联性,期望仅仅改变会计准则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在良好的会计环境的配合和支持下,不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而且其他会计准则均能成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王黔玮,韩云峰[5](2005)在《谈谈非货币交易的会计处理》文中指出全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概念、核算原则以及报表披露的内容,并通过实际应用阐述了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李刚[6](2005)在《2005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重点难点解析》文中认为

丁一琳[7](2005)在《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定的再认识》文中指出

武玉荣[8](2005)在《2005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科目复习指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会计》科目指定教材的基本结构及2005年的主要变化(一)《会计》科目指定教材基本结构2005年《会计》科目指定教材共24章,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会计的基本理论,即第一章总论。第二部分,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包括第二章至第九章。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包括第十章、第十八章至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四章。涉及个别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以及会计报表的调整。

陶丽帆[9](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资源的无效配置和闲置必须采取市场化的存量资产配置方式即资产重组来进行。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围绕我国上市公司展开的资产重组一浪高过一浪。据初步统计,自1991年到2004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共发生资产重组逾万笔,涉及上市公司在千家以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着资产结构不合理、主营业务不突出、非经营性资产难以剥离、经营业绩过于分化等问题,资产置换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业务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一系列会计问题,对会计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置换中的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粉饰年底业绩指标,以达到“保牌”的目的。资产置换特别是重大资产置换对上市公司影响重大,重大资产置换可能改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影响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资产置换交易是否规范、定价是否合理、会计处理是否适当,与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休戚相关。当前的法规、会计准则对防范企业操纵盈余、非实质性重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而目前理论上系统研究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文章不多,未能有效的指导实践,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因此,本文以上市公司2004年发生的资产置换实例为依托,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一系列会计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为完善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关联交易、评估定价、资产计量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主要展开以下研究:(1)在对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介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概况,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方式、特点及动因。(2)探讨资产置换业务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要素的概念及有效范围所提出的创新改革要求。(3)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主要由《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来规范,在介绍单纯资产置换和伴随着股权变动的资产置换的会计处理基础上,将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着重与美国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并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4)结合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涉及的一系列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资产置换中的关联交易、资产置换交易价格的确定、重大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5)根据对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的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针对其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规范之处提出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资产置换是资产重组中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大多伴随着股权的变动。 2.资产置换业务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要素的概念及有效范围提出挑战。 3.目前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以关联交易为主,关联交易方又以控股股东较多。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其违背公平交易原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害国家利益。 4.现阶段我国资产置换大多采用评估确认价作为定价方式,但它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有限、执业中缺乏相应的评估准则、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及评估方法的不当选

吴德军[10](2005)在《非货币性交易会计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边境易货贸易开始,到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包括资产置换、股权交换在内的非货币性交易越来越多。这些业务一方面为企业开发生产经营、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纵利润等问题,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如何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适应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1月针对发布实施后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修订,这对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意义。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和原准则相比有很大改进,在某种程度上能更有效地防止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保证企业资产、盈利状况的真实性。但尽管如此,新准则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仍然尤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有些问题也仍值得我们去探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美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关于非货币性交易会计的做法,发现并找出了我国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借鉴美国、加拿大和国际会计准则先进和正确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针对我国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些对策。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非货币性交易作了一个大概的介绍;第二部分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和相关规定在中国、美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作了一个比较研究;第三部分在通过上一部分的比较研究后,发现并找出了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和相关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由非货币性交易活动引发的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些对策;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本文的结尾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果并指出了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化及会计实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变化
    (一)修改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如表1所示)
        1. 修改了交易主体。
        2. 将存货从列举中剔除。
    (二)增加了适用范围排除
    (三)删除了关联方关系影响商业实质判断的条款
    (四)明确了换出资产终止确认时点和换入资产初始确认时点
    (五)增加了商业实质的判断披露要求
二、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逻辑
    (二)关于适用范围排除第三条第五项
    (三)换入资产的确认时点与换出资产的终止确认时点存在不一致时的处理
    (四)关于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取权益性投资的准则适用问题
        1. 取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2. 被投资方为投资方的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
        3. 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2)浅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应正确区分
2. 企业在涉及补价情况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的会计处理
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的披露

(3)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题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选择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总体情况
    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角度
    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方法
    2.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5 中外研究评述
3. 理论推导与假设提出
    3.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共性分析
    3.2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差异分析
    3.3 假设推导与提出
        3.3.1 股权投资者角度的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信息含量分析
        3.3.2 债权投资者角度的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信息含量分析
4. 实验研究设计
    4.1 实验逻辑框架
    4.2 实验模式与实验问卷设计
        4.2.1 实验模式设计
        4.2.2 实验问卷设计
        4.2.3 限制变量设计及信息影响度量
    4.3 实验调查对象确定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调查对象对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评价情况
    5.3 假设检验
        5.3.1 对H1—H6A 的假设检验
        5.3.2 对H1B—H6B 的假设检验
    5.4 对假设不成立情况的反思——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之外的相关因素
        5.4.1 H6A 假设不成立的解释
        5.4.2 H4B 假设不成立的解释
6. 研究结论、不足与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有关本题的动态
        1.2.1 历年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论文研究与分析
        1.2.2 文献整理分析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创新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
    2.1 1999 年首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2.1.1 1999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
        2.1.2 1999 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特点
        2.1.3 1999 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2.1.4 结论
    2.2 2001 年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2.2.1 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的历史背景
        2.2.2 2001 年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特点
        2.2.3 2001 年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2.2.4 结论
    2.3 2006 年再次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3.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修订的历史背景
        2.3.2 2006 年再次修订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特点
        2.3.3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应用案例分析
        2.3.4 结论
3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3.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
        3.1.1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计量的疑问
        3.1.2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税费的疑问
    3.2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应用及完善建议
        3.2.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完善建议
4 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角度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
    4.1 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
    4.2 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迁看准则质量
        4.2.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比较
    4.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9)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资产重组
        2.1.2 资产置换和重大资产置换
    2.2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现状
        2.2.1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概况
        2.2.2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方式
        2.2.3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特点
        2.2.4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动因
第3章 资产置换对会计理论的冲击
    3.1 资产置换对会计假设的挑战
        3.1.1 资产置换对会计主体假设的修正
        3.1.2 资产置换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3.1.3 资产置换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完善
    3.2 资产置换对会计原则的冲击
        3.2.1 调整历史成本原则
        3.2.2 扩展稳健原则适用范围
    3.3 资产置换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第4章 资产置换的会计处理及现行准则国际比较
    4.1 资产置换的会计处理
        4.1.1 单纯的资产置换
        4.1.2 伴随着股权变动的资产置换
    4.2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之国际比较
        4.2.1 非货币性交易分类标准比较
        4.2.2 准则涵盖范围的比较
        4.2.3 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的比较
    4.3 对中美非货币交易准则比较的评价
        4.3.1 中美文化环境的差异对会计亚文化价值观产生影响
        4.3.2 准则比较评价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分析
    5.1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的关联交易
        5.1.1 关联交易含义及类型
        5.1.2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的关联交易
    5.2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交易价格的确定
        5.2.1 定价方式及影响因素
        5.2.2 资产评估方法的选用
    5.3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置换会计问题分析
        5.3.1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置换换入资产计量属性分析
        5.3.2 重大资产置换会计确认日期的确定
        5.3.3 重大资产置换评估基准日至交割日之间的损益及资产变化对交易价格的影响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6.2.2 加强资产评估建设
        6.2.3 规范资产置换中的关联交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10)非货币性交易会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 言
第一部分 非货币性交易概述
    一、 非货币性交易的定义
    二、 非货币性交易存在的原因
    三、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比较研究
    一、 中国和美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比较
        (一)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相关概念和定义
        (二)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范围
        (三)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四)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
    二、 中国和加拿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比较
        (一)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定义
        (二)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范围
        (三) 关于对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
        (四)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五)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在报表中的披露
    三、 国际会计准则(IAS)对非货币性交易的有关描述
第三部分 中国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 对非货币性交易的相关概念描述不太清楚,定义不太准确
    二、 对非货币性交易的认定和判断标准不太明确
    三、 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仍然给企业留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四、 企业仍可利用关联方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来粉饰报表形象
    五、 企业仍可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六、 非货币性交易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非常重大
第四部分 结论和本文研究的不足
    一、 本文的结论
    二、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四、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化及会计实务处理[J]. 宋波,倪侃侃. 财务与会计, 2019(14)
  • [2]浅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会计处理[J]. 苏梅. 江苏科技信息, 2009(12)
  • [3]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D]. 李翔.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比较[D]. 任晓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7)
  • [5]谈谈非货币交易的会计处理[J]. 王黔玮,韩云峰. 会计之友(B), 2005(05)
  • [6]2005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重点难点解析[J]. 李刚. 会计之友, 2005(08)
  • [7]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定的再认识[J]. 丁一琳. 财会通讯, 2005(07)
  • [8]2005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科目复习指导[J]. 武玉荣. 商业会计, 2005(11)
  • [9]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研究[D]. 陶丽帆.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 [10]非货币性交易会计的比较研究[D]. 吴德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非货币性交易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