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客户说“不”

对客户说“不”

一、对顾客可以说“不”(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郭辰[3](2020)在《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体验对顾客契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得以双边平台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和商业模式迅速兴起。截止2020年6月,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中有七家是平台型企业。伴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国内消费者的新追求。传统企业受到自有资源的限制,面临无法满足顾客对商品和服务个性化需求的困境,而双边平台企业则是通过促成有需求的顾客与能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商家或个人的匹配交易来获取收益,这种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来创造价值的方式使得双边平台企业在消费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双边平台企业在市场中的成功表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向双边平台模式转型。因此,过去企业管理者以产品为核心的交易管理逻辑,亟需向以服务为主导的关系管理逻辑进行转变。契合的顾客能够与企业形成情感关联并产生积极的行为表现,如何实现顾客与企业的契合成为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目前,虽然学者们都认同顾客契合是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学术领域对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契合的研究却并不充分,特别是缺少顾客契合形成机理的研究。故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了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体验对顾客契合的影响。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认为双边平台环境下的顾客契合是指顾客通过双边平台选购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与双边平台企业建立起的情感关联以及对双边平台企业产生的积极行为投入。本文依据SOR研究模型、社会交换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以有过双边平台环境消费经历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和问卷调查与统计检验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结合AMOS和SPSS统计软件,开发了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契合量表,分析了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体验对顾客契合的影响,同时检验了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和信任氛围的调节作用。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直接影响关系。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体验对顾客契合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顾客体验的功能体验、情感体验和交互体验三个维度对顾客契合的心理契合类别和行为契合类别均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体验的功能体验、情感体验和交互体验三个维度对顾客满意也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二,中介作用。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满意在顾客体验与顾客契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顾客满意在顾客体验的功能体验、情感体验和交互体验三个维度与顾客契合的心理契合类别和行为契合类别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第三,调节作用。双边平台环境下信任氛围在顾客体验与顾客满意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其中信任氛围在顾客体验的功能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维度与顾客满意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信任氛围在交互体验与顾客满意之间不具有调节作用。第四,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双边平台环境下信任氛围强化了顾客满意在顾客体验与顾客契合之间的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双边平台企业应着力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消费体验;关注顾客的精神追求,有效提升顾客满意感;展现企业正面形象,营造值得信任的平台氛围等相关管理启示,为双边平台企业实现顾客契合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以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平台——商家/个人”的三元关系,代替传统消费环境中“顾客——企业”的二元关系,以“顾客——平台——商家/个人”三元关系为切入点对顾客契合展开研究,拓展了顾客契合的研究范围。第二,开发了基于双边平台环境的顾客契合量表,分析了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契合与传统消费环境顾客契合的差异性,提出了具有双边平台环境特征的顾客契合因子——角色转换,是对原有顾客契合测量研究的补充和发展。第三,在双边平台环境下对顾客契合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探索顾客体验影响顾客契合的路径,检验了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和信任氛围的调节作用,是对顾客契合形成理论的有益补充。

李世骐[4](2020)在《休闲农业中顾客参与对其购后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休闲农业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顾客参与对于休闲农业的经营和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休闲农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于参与性产品的设计和供给。关于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是否及如何影响顾客的购后行为,是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休闲农业中顾客的参与和购后行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顾客参与在休闲农业中的特征和影响,并尝试从体验经济的视角解释这些特征和影响,同时也反过来检验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的相关理论的适应性,并进行理论的应用和拓展。因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对顾客参与在休闲农业中的特征进行提炼和归纳出发,对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进行新的维度划分,进而找出在休闲农业中与顾客参与相关的潜在关键变量,包括后置变量、前置因素、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在此基础上,结合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理论、购后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计划行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分别对顾客参与和这些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假说,并建立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有关变量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模型中的假说进行实证检验。一、本文提炼和归纳了休闲农业中顾客参与的特征,并逐个进行了分析、阐述。通过文献分析和对休闲农业企业的实际调查,作者认为,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具有休闲性、二元性、片断性、体验性和多样性等五项特征。这些特征是休闲农业与农业的紧密联系及其体验经济性质在顾客参与中的体现,对于研究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二、本文讨论和分析了顾客参与的维度,并结合其特征对这些维度进行了新的划分,从新的角度体现出顾客参与在休闲农业中的独特之处,丰富研究顾客参与的维度。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除了传统上的参与深度,还具有参与时间的维度,它们是组成顾客参与的两个一级维度。在参与深度中,除了传统上的信息交流、人际互动和责任行为,还具有创新行为的维度,它们是组成参与深度的四个二级维度。而且,参与时间和参与深度及其四个二级维度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维度。三、本文分析和考察了顾客参与影响购后行为的路径和机制,深化了对休闲农业中顾客行为的理解。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能够正向影响顾客满意、口碑和重游意愿等购后行为,其中顾客参与的每一个维度都至少对一个购后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对购后行为的影响最广泛,也最显着,创新行为和参与时间次之,责任行为的影响最小。在顾客参与对购后行为的影响中,顾客感知价值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在顾客参与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中,需要层次、参与动机和印象等变量又起到了调节作用。此外,在顾客参与和购后行为的关系中,还存在着由顾客的自我服务偏差所导致的归因问题,这使得结果的好坏负向调节参与深度对购后行为的影响。但同时,参与过程的完整性和参与过程与结果的连续性又可以弱化自我服务偏差的这一影响。四、本文系统整理和检验了可能在休闲农业中影响顾客参与的前置因素,拓展对顾客参与前因的认知。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同时受到两个层次、三种类型的前置因素的影响。一是顾客涉入、角色压力和心理授权等直接因素,二是顾客内在的个人特征和外在的企业营销组合要素等,可能同时影响顾客参与及其直接因素的,更为基础的因素。其中,心理授权正向影响参与深度的所有维度,是最重要的直接因素;参与时间则受到顾客涉入和角色压力的正向影响。体验机会正向影响顾客参与的所有维度,是最重要的外在基础因素;活动类型、任务难度、感官刺激、员工权力和地理距离等分别对不同的顾客参与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同时,各直接因素分别受到多个外在基础因素的显着影响;顾客涉入和心理授权甚至在一些外在基础因素对顾客参与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五、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休闲农业企业有效管理顾客参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企业要在加强对顾客参与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对顾客参与进行引导与管理,包括设定明确的管理目标;根据管理目标和内在基础因素对顾客参与的影响选择目标市场;通过设计和调整外在基础因素引导顾客参与;以及利用印象、完整性和连续性等要素确保顾客参与对购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创新有:第一,对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进行特征的提炼和维度的重新划分。它们既可以作为对休闲农业中参与性产品的评价指标,也体现出顾客参与在体验经济中的独特之处,拓展和补充了有关顾客参与维度的研究,具有创新性。第二,用自我服务偏差解释顾客参与和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化。本文正视了参与结果与参与深度的潜在关系,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具有新意。第三,系统整理和考察可能在休闲农业中影响顾客参与的因素。鉴于顾客参与在不同的服务场景中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对两个层次、三种类型的多个潜在因素进行了整合、分析和考察,有一定创新。

松本夏月[5](2020)在《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日中对比》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日本和中国的经济不断持续发展,人民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休闲、放松、娱乐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近年来利用民宿的游客越来越多,虽然民宿与酒店相比没有奢华的设施,但是民宿的顾客能享受经营者的热情接待,能体验到度假特有的气氛而且更能接触到当地的风景。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关于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关于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几乎无见。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与进行深入理解,借用ACSI模型拟定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模型,研究假设过后进行调查问卷。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给出数据来研究民宿服务质量和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并给出结论和建议。本研究以日中住宿民宿顾客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显示顾客感知民宿服务质量、顾客感知民宿服务价值、顾客对民宿的服务期望、民宿形象对顾客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有显着正向影响。通过对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到民宿发展中已有的症结,找出民宿服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民宿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能让民宿管理者对顾客的看法有所了解,并认识到民宿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分析民宿服务和服务的优势和劣势,对不能满足顾客需求的部分加以改善,通过完善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改善民宿服务。

苏浩玄[6](2019)在《移动App氛围线索对消费者评估模式和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App被广泛应用于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基于移动App的广泛接受和使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App经济”也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标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随之与移动App密不可分,其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作为产品供给方如何设计好、利用好App这一新型的营销渠道,并在App市场中赢得用户的青睐,是“App经济”时代的当务之急。尽管学术界和企业界已经认识到App营销的重要性,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鲜有研究从氛围线索视角探讨移动App情境中氛围线索对App用户的影响机制。环境心理理论认为,在消费者行为中情境变量是影响消费者行为差异性变化的关键变量,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贯穿整个消费过程的始终。因此,从氛围情境出发探究移动App情境中氛围线索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氛围线索研究在传统消费环境中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App的发展和繁荣,为移动App平台氛围线索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议题,学术界开始将目光逐渐转移到移动App情境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对移动App氛围线索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移动App氛围线索的界定并无统一定论,对移动App氛围线索结构维度的认知较为模糊,对移动App氛围线索作用于消费者的内在影响机制还不明确。具体来说,平台企业在营造交易环境中越来越依靠制度营销手段,以往对氛围线索的研究多强调有形的氛围线索,忽视了制度线索这一无形的氛围线索。其次,氛围线索作为外界刺激变量会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内在心理机制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以往研究表明消费者内在心理状态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但是仅笼统的概述了这两种内在状态,未能有效辨析其内在的影响路径。再次,消费者选择决策行为影响要素研究中,多数研究聚焦于个体特征和产品属性对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对情境变量在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在现有氛围线索研究基础上,重新审视App氛围线索的特质,重新梳理App氛围线索的概念、内涵,并进一步探究其对消费者信息评估模式及产品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此,本研究根据S—O—R模型,构建出移动App氛围线索对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及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的研究框架,并围绕以下五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探讨移动App平台设计线索对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的影响机制,并比较功能线索和美学线索的差异性影响;第二,探究移动App平台制度线索对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的影响机制,并比较激励线索和壁垒线索的差异性影响;第三,比较研究不同产品评估模式对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的差异性影响;第四,比较研究不同供给者沟通策略在设计线索与消费者平台涉入间的调节效应;第五,比较研究不同供给者沟通策略在制度线索与消费者平台涉入间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系统性构建了移动App氛围线索对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其次,本研究从消费者视角探讨了氛围线索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比较了不同氛围线索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差异。再次,以消费者对移动App平台的涉入为中介变量,以供给者沟通策略为调节变量,是本研究的创新尝试。通过情境模拟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验证本文研究假设,最终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移动App平台设计中功能线索更凸显时,会提高需求者的认知涉入水平和情感涉入水平;当美学线索更凸显时,会提高用户的情感涉入水平和认知涉入水平。并且功能线索相比美学线索对消费者认知涉入的作用更强,美学线索相比功能线索对消费者的情感涉入作用更强。(2)移动App平台中激励线索会提高用户的认知涉入水平和情感涉入水平,壁垒线索同样会提高用户的认知涉入和情感涉入水平。相较于壁垒线索,激励线索对消费者情感涉入水平更强,相较于激励线索,壁垒线索对消费者的认知涉入作用更强(3)用户对移动App平台的认知涉入水平越高,越容易激活用户系统性评估模式,抑制用户的启发式评估模式;用户对移动App平台的情感涉入水平越高,越容易激活用户的启发式评估模式,抑制用户的系统性评估模式。(4)移动App平台功能线索可直接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系统性评估模式,并且认知涉入和情感涉入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美学线索可直接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启发性评估模式,并且认知涉入和情感涉入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5)移动App平台激励线索可直接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启发性评估模式,并且情感涉入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壁垒线索可直接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系统性评估模式,并且认知涉入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6)相比以启发性评估模式为主导的个体,以系统性评估模式为主导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折衷性选择;相比以系统性评估模式为主导的个体,以启发性评估模式为主导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独特性选择。(7)供给者不同的沟通方式在移动App氛围线索对消费者平台涉入的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并且不同的沟通方式在氛围线索对消费者平台涉入中的调节作用有所差异。本研究结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客观的意义,理论方面:(1)基于S-O-R模型和线索利用理论,构建了移动App氛围线索对用户产品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拓展了S-O-R模型的应用场景,丰富了线索利用理论在移动App平台中的应用研究。(2)系统性构建了移动App平台氛围线索对消费者产品信息评估模式及产品选择行为影响机制。明确了移动App平台氛围线索对顾客评估模式及产品选择的影响机理。(3)部分的丰富了对消费决策场景的认识,是对移动App消费情境中消费决策研究的拓展。(4)部分的拓展了对消费者折衷性选择和独特性选择影响因素的认识。实践方面:(1)为移动App平台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推广提供借鉴。(2)有利于企业了解顾客在使用App过程中的产品评价和行为选择,并为移动App平台设计提供指导。(3)为App平台引导供给者沟通风格提供指导。全文结构安排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移动App氛围线索对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及行为选择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提出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对文中涉及的关键变量,如移动App氛围线索、消费者平台涉入、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和人际沟通策略等关键性变量进行综述,指出了研究的空白,为后续论文写作打下基础;第三章理论假设部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文中所涉及的关键变量进行假设推演。并根据S-O-R模型构建本研究的框架;第四章,研究方法部分,利用情境实验法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终得出本文研究结论。第五章研究结论、局限于展望,针对本研究中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研究中不足,并为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王娟[7](2019)在《直销企业品牌体验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文中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品牌体验在体验营销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销模式具有以顾客需求为主导、个性化销售的特点,研究直销企业品牌体验与顾客忠诚度,企业可藉此思考他们想要提供什么体验,顾客想要什么样的体验,然后设计服务、提供特定的品牌体验,赢取顾客忠诚度;持续良好的品牌体验能带来良好的感知价值,也会进一步促进顾客的忠诚度,从而使得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顾客群,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本文在借鉴成熟的相关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的直销行业特点和营销实践经验,以品牌体验为研究的始点,顾客忠诚度为研究的终点,引入中间变量顾客感知价值,构建研究模型,提出合理的研究假设,进行了品牌体验对顾客感知价值、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通过文献参考还有与直销行业从业人员及顾客的交流确定研究想法,然后设计和发放问卷。问卷发放对象是直销行业大品牌企业玫琳凯、无限极、完美、康宝莱和安利直销企业的顾客,回收有效问卷256份。然后对有效数据进行处理,从品牌体验这条直接路径以及品牌感知价值这条间接路径分别探讨它们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尤其对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进行了验证,通过整理和分析回收问卷统计的数据,发现品牌体验的五个维度对顾客忠诚度均具有正向显着影响;品牌体验的五个维度对顾客感知价值均具有正向显着影响;感知价值在品牌体验与顾客忠诚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引入直销企业中的大品牌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品牌体验的各个维度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忠诚影响,从建立品牌体验和提升顾客对品牌的感知价值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品牌体验和营销管理方面的建议,企业可以通过增强顾客对企业的品牌体验的方式,提高顾客对该品牌的感知价值,从而使得顾客对企业品牌体验作出积极的评价,最终赢得顾客对企业及品牌的认可和信赖,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忠诚,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更大的市场。

令狐克睿[8](2019)在《社会化媒体情境下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社会化媒体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互动形式。社会化媒体被认为是实现价值共创的典型平台,受到实践界的青睐,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实现价值共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服务主导逻辑强调社会经济参与者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交换共创价值,而顾客契合是实现价值共创的基础。相关研究指出应从服务主导逻辑视角研究顾客契合和价值共创的关系,关注社会化媒体情境下的顾客契合。目前,较多学者对社会化媒体、顾客契合和价值共创展开了独立研究,但对社会化媒体情境下顾客契合如何实现价值共创还缺乏深刻的理解,从顾客契合到价值共创实现的作用机制仍不够清晰。本研究以服务主导逻辑为理论基础,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探讨社会化媒体情境下,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突出自我效能和社区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优势作用,从而打开顾客契合促进价值共创的“黑箱”。据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1)社会化媒体的顾客契合如何影响价值共创结果?(2)自我效能是否作用于顾客契合和顾客价值之间?(3)社区认同是否作用于顾客契合和顾客忠诚之间?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基于小米社区、华为花粉俱乐部、威锋网三个典型社会化媒体平台用户的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然后,构建了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16个研究假设;最后,通过从社会化媒体平台用户收集到的363有效问卷,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意识关注、热情参与和社会联系均对顾客价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意识关注、热情参与和社会联系均对顾客忠诚具有显着正向影响;(3)顾客价值对顾客忠诚具有显着正向影响;(4)顾客价值分别在意识关注和顾客忠诚、热情参与顾客忠诚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会联系和顾客忠诚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5)自我效能在热情参与和顾客价值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6)社区认同在热情参与和顾客忠诚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相对于以往的研究,本研究从服务主导逻辑视角关注顾客契合和价值共创的关系,丰富了顾客契合和价值共创的理论基础;完善了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影响“前因-情境-结果”的系统化过程;区分了顾客契合对顾客和企业两个层面价值的影响,突出了自我效能和社区认同分别在两个层面的作用,更清晰呈现出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双重结果的影响机制。

刘粟[9](2019)在《大数据时代公司营销创新研究 ——以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大数据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2012年开始大数据掀起了一阵阵浪潮,吸引了广大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也一度成为了媒体关注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以阿里巴巴、小米、海尔等为代表的公司开始对自身收集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精准研发和推广产品,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大数据时代,公司如何运用大数据进行市场活动,是每个公司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近年来发展面临瓶颈的保险行业而言,在营销中面临较大的困境,如果能够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无疑为保险公司的营销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保险产品本身同质化较高,同行业之间竞争激烈。传统保险公司在营销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关系来进行营销,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保险行业精准营销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从而提高营销效率。本文选择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大数据营销的优秀公司案例,为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给出了基于大数据的营销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来进行营销,从而帮助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更好满足客户,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营销效率。具体来说,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写作背景与意义等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对大数据、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大数据背景下精准营销案例分析与启示,主要对国内外使用大数据营销成功的几个案例公司进行分析,总结其大数据营销的成功启示;第四部分是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目前的营销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是大数据下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创新研究,主要结合STP理论和营销组合理论,对大数据下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进行创新;第六章是实施保障,主要从组织结构、大数据分析人才、信息技术保障、专业化人员管理、信息管理制度、客户管理等角度给出了保障措施;第七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本文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数据挖掘与精准营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大数据是精准营销的基础,即大数据时代让精准营销变成可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大数据挖掘才能够让精准营销变得更精准,即现在比过去精准,未来比现在精准;其次是大数据挖掘对于精准营销应用的切入点,分别是消费者行为洞察、目标客户选择、精准信息推送、一对一沟通体系和客户关系管理;最后是从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切入点出发,得到具体的精准营销策略,其中包括STP分析、个性化产品提供、差异化价格制定、精准化信息传播、全方位沟通体系以及最后的精细化客户关系管理。另外,本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对精准营销进行研究,在二者的关系研究过程中仅仅只是定性的分析,缺少定量的分析,这是文章的缺陷。同时由于本文的研究还没有经过实践验证,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更多探索,使得研究更为深入和具体。

林萌菲[10](2018)在《创新顾客口碑效应形成机理及管理策略:面向创新社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口碑营销的革命,口碑营销管理正日益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关注。同时,顾客参与创新实践增多,企业通过品牌社区鼓励顾客主动参与和分享更是成为一种趋势,但顾客参与创新后续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创新社区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通过文献梳理可知顾客创新战略和口碑传播研究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文献及成果,然而创新顾客口碑的传播模型仍是一个未被充分探讨的研究主题,导致我们在理解顾客参与创新后经历怎样的情感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是如何影响口碑推荐行为,以及企业如何管理创新社区等问题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逻辑,紧密围绕“顾客参与创新后会经历怎样的情感心理变化,以及这种心理变化是如何影响口碑推荐行为的?”和“创新顾客知识如何匹配创新社区的管理要素,从而激发最大程度地口碑推荐意愿?”两个关键问题,通过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按照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式译码三个步骤,构建出创新顾客口碑效应形成机理的初始模型,分别从心理变化和知识匹配两个视角,建立了本论文的整体概念模型,并进一步开展三项子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设计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三个研究论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顾客创新对心理依附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创新顾客的参与程度越高,越能激发顾客对社区的心理依附,创新顾客的贡献感知越高,顾客对社区的心理依附也越高。(2)顾客参与创新对顾客心理依附的影响效应会受到成就感的中介作用,当顾客参与创新后,会提升其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和创新社区、创新活动密切相关,进一步提高顾客对社区的心理依附。(3)依存型自我构念对顾客参与创新和顾客心理依附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依存型自我构念越强,顾客参与创新对心理依附的正向影响作用也更强烈。(4)顾客心理依附对口碑推荐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且社区心理依附对口碑推荐(社区)的影响强于品牌心理依附,品牌心理依附对口碑推荐(品牌)的影响强于社区心理依附。(5)顾客心理依附和口碑推荐的关系受到社区支持氛围的调节作用,即与低社区支持氛围相比,在高社区支持氛围中顾客心理依附对口碑推荐的影响会更加强烈。(6)顾客心理依附和口碑推荐的关系受到关系强度的调节作用,与高关系强度相比,在低关系强度下顾客心理依附对口碑推荐的影响会更加强烈。(7)社区认同在顾客心理依附和口碑推荐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顾客对于社区、品牌的情感和依恋,会使得自己不自觉地调整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固化了自身的社区认同感,这种认同又会进一步促进口碑推荐行为。(8)创新活动中,顾客知识水平对口碑推荐意愿有显着影响,创新顾客的知识水平越高,口碑推荐意愿越高。(9)指导方式和顾客知识的交互作用并不显着,对于专家顾客或者新手顾客而言,无论采用图文指导还是文字指导,其口碑推荐意愿并无显着差异,无论在何种指导方式下,专家顾客的口碑推荐意愿均高于新手顾客。(10)提供素材和顾客知识水平对口碑推荐意愿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对顾客知识水平较低的新手而言,提供模板化素材比提供个性化素材的口碑推荐意愿更高,新手和模板化素材更加匹配;而对顾客知识水平较高的专家而言,提供个性化素材比提供模板化素材的口碑推荐意愿更高,专家和个性化素材更加匹配。

二、对顾客可以说“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顾客可以说“不”(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体验对顾客契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双边平台的相关研究
        2.1.1 双边平台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2.1.2 双边平台环境的特征
        2.1.3 研究小结
    2.2 顾客体验的相关研究
        2.2.1 顾客体验的概念与维度
        2.2.2 顾客体验的影响因素
        2.2.3 研究小结
    2.3 顾客契合的相关研究
        2.3.1 顾客契合的提出
        2.3.2 顾客契合的概念与维度
        2.3.3 顾客契合的驱动因素
        2.3.4 研究小结
    2.4 顾客满意的相关研究
        2.4.1 顾客满意的概念
        2.4.2 顾客满意的影响因素
        2.4.3 研究小结
    2.5 信任氛围的相关研究
        2.5.1 信任氛围的概念
        2.5.2 信任氛围的影响因素
        2.5.3 研究小结
    2.6 文献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契合量表开发
    3.1 顾客契合量表的构建
        3.1.1 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分析
        3.1.2 访谈设计
        3.1.3 访谈资料收集
        3.1.4 顾客契合资料分析
    3.2 顾客契合量表的验证
        3.2.1 变量初始量表的生成
        3.2.2 量表提纯
        3.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 量表开发的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基础
        4.1.1 SOR理论模型
        4.1.2 社会交换理论
        4.1.3 自我决定理论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1 顾客体验与顾客契合的关系
        4.2.2 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
        4.2.3 信任氛围的调节作用
        4.2.4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4.3 理论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变量的测量
        5.1.1 顾客体验的测量
        5.1.2 顾客契合的测量
        5.1.3 顾客满意的测量
        5.1.4 信任氛围的测量
    5.2 问卷设计
    5.3 问卷预测试
        5.3.1 预测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预测试的共同方法性偏差检验
        5.3.3 预测试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3.4 预测试的信度分析
        5.3.5 预测试的效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6.1 样本与数据特征
        6.1.1 样本特征分析
        6.1.2 描述性统计
    6.2 样本数据质量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2.3 共同方法性偏差检验
    6.3 假设检验
        6.3.1 顾客体验与顾客契合的假设关系检验
        6.3.2 顾客满意中介作用的假设关系检验
        6.3.3 信任氛围调节作用的假设关系检验
        6.3.4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的假设关系检验
    6.4 结果讨论
        6.4.1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6.4.2 顾客体验影响顾客契合的结果分析
        6.4.3 顾客满意中介作用的结果分析
        6.4.4 信任氛围调节作用的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休闲农业中顾客参与对其购后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休闲农业的意义
        1.1.2 休闲农业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研究模型和数据
    1.7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理论
        2.1.2 购后行为理论
        2.1.3 感知价值理论
        2.1.4 计划行为理论
        2.1.5 需要层次和动机理论
    2.2 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2.3 顾客参与的研究进展
第3章 顾客参与的特征与维度
    3.1 休闲农业中顾客参与的特征
        3.1.1 休闲性
        3.1.2 二元性
        3.1.3 片断性
        3.1.4 体验性
        3.1.5 多样性
    3.2 休闲农业中顾客参与的相关变量及维度
        3.2.1 潜在的前置变量
        3.2.2 潜在的后置变量
        3.2.3 潜在的调节变量
        3.2.4 顾客参与的维度
    3.3 测量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对购后行为影响中的中介因素研究
    4.1 对顾客参与影响购后行为的理论分析
        4.1.1 以往研究中顾客参与和购后行为的关系
        4.1.2 休闲农业中顾客参与影响购后行为的维度和路径
    4.2 顾客感知价值和购后行为的测量
        4.2.1 顾客感知价值的维度及测量
        4.2.2 顾客满意、口碑和重游意愿的测量
    4.3 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
    4.4 顾客参与通过感知价值影响购后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顾客参与对感知价值影响中的调节因素研究
    5.1 对潜在调节效应的理论分析
        5.1.1 需要层次在顾客参与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5.1.2 参与动机在顾客参与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5.1.3 印象在顾客参与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5.2 需要层次、参与动机和印象的测量
    5.3 调节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
    5.4 顾客参与对感知价值的影响受到其他变量的调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顾客参与对购后行为影响中的归因问题研究
    6.1 对潜在归因问题的理论分析
        6.1.1 自我服务偏差对参与深度和购后行为关系的影响
        6.1.2 休闲农业中可能弱化自我服务偏差的因素
    6.2 结果、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测量
    6.3 受到调节的调节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
        6.3.1 结果的调节作用
        6.3.2 完整性和连续性的调节作用
        6.3.3 不同情况下的弱化作用
    6.4 参与深度对购后行为的影响受到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顾客参与的前因研究
    7.1 对潜在前置因素影响顾客参与的理论分析
        7.1.1 直接影响顾客参与的因素
        7.1.2 更为基础的因素
    7.2 前置因素的测量
        7.2.1 直接因素的测量
        7.2.2 外在基础因素的测量
    7.3 顾客参与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检验
        7.3.1 直接因素对顾客参与的影响
        7.3.2 外在基础因素对顾客参与及其直接因素的影响
    7.4 顾客参与同时受到直接和间接因素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顾客参与在休闲农业中具有新的特征与维度
        8.1.2 休闲农业中顾客参与影响购后行为的路径和机制
        8.1.3 休闲农业中的顾客参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强对顾客参与的认知
        8.2.2 分四步引导与管理顾客参与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调查问卷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日中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服务质量
        2.1.1 服务质量的定义
        2.1.2 服务质量的相关模型
        2.1.3 服务质量的维度
        2.1.4 服务质量的应用研究
    2.2 顾客满意度
        2.2.1 顾客满意理论
        2.2.2 顾客满意度的定义与测量
        2.2.3 顾客满意度的应用研究
    2.3 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4 民宿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3.1 研究假设
        3.1.1 民宿形象与感知质量、顾客满意度的关系
        3.1.2 感知质量与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的关系
        3.1.3 顾客期望与感知质量、顾客满意度的关系
        3.1.4 顾客感知民宿服务价值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
        3.1.5 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3.1.6 顾客满意度与顾客抱怨的关系
    3.2 模型构建
    3.3 观测变量的确定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
    4.2 问卷前测及修订
    4.3 样本状况
    4.4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1 信度检验
        4.4.2 效度检验
5 实证分析
    5.1 相关性分析
    5.2 回归分析
        5.2.1 顾客感知民宿服务质量与顾客感知民宿服务价值、顾客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5.2.2 民宿形象与顾客感知民宿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5.2.3 顾客对民宿的服务期望与顾客感知民宿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5.2.4 顾客感知民宿服务价值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假设的回归分析
        5.2.5 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的关系假设的回归分析
    5.3 日中间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影响
        5.3.1 样本状况
        5.3.2 日中差异性分析
6 研究结论及管理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民宿服务管理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之处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访谈
附录 B 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民宿サービス顾客満足度アンケート
致谢

(6)移动App氛围线索对消费者评估模式和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氛围线索相关研究
        2.1.1 氛围线索的定义
        2.1.2 移动App氛围线索维度
        2.1.3 移动App平台设计线索研究
        2.1.4 移动APP平台制度线索研究
        2.1.5 移动App氛围线索研究现状
    2.2 消费者涉入的相关研究
        2.2.1 消费者涉入的概念
        2.2.2 消费者涉入的维度划分
        2.2.3 消费者涉入的研究现状
    2.3 产品评估模式的相关研究
        2.3.1 产品评估模式的定义
        2.3.2 产品评估模式的维度
        2.3.3 产品评估模式的研究现状
    2.4 消费者产品选择的相关研究
        2.4.1 消费者产品选择定义
        2.4.2 消费者选择行为机制
        2.4.3 消费者产品选择研究现状
    2.5 人际沟通策略相关研究
        2.5.1 人际沟通策略的定义
        2.5.2 人际沟通的差异性比较
        2.5.3 人际沟通的研究现状
    2.6 理论基础
        2.6.1 S-O-R理论(S-O-R theory)
        2.6.2 环境心理理论(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6.3 启发-系统信息加工(HSM)理论
        2.6.4 线索理论(Cue Utilization Theory)
    2.7 本章小结
3 研究假设
    3.1 研究假设
        3.1.1 移动App氛围线索对平台涉入的假设
        3.1.2 消费者平台涉入对产品评估模式的假设
        3.1.3 移动App氛围线索对产品评估模式的假设
        3.1.4 产品评估模式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假设
        3.1.5 人际沟通策略的调节作用假设
    3.2 研究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方法与假设检验
    4.1 研究方法
        4.1.1 情景模拟实验法
        4.1.2 问卷调查法
        4.1.3 情景模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4.2 移动App设计线索对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及选择行为的假设检验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材料设计
        4.2.3 研究量表开发
        4.2.4 预测试
        4.2.5 实验程序
        4.2.6 实验参与者
        4.2.7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2.8 操纵检验
        4.2.9 移动App平台设计线索对消费者平台涉入的假设检验
        4.2.10 移动App平台涉入对产品评估模式的假设检验
        4.2.11 消费者平台涉入的中介作用检验
        4.2.12 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对选择行为的假设检验
    4.3 人际沟通策略在设计线索与消费者平台涉入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材料设计
        4.3.3 实验参与者
        4.3.4 实验程序
        4.3.5 量表信效度检验
        4.3.6 操纵检验
        4.3.7 消费者涉入对产品评估模式的假设检验
        4.3.8 人际沟通策略在功能线索与消费者涉入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4.3.9 人际沟通策略在美学线索与消费者涉入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4.3.10 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对选择行为的假设检验
    4.4 移动App制度线索对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及产品选择行为的假设检验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材料设计
        4.4.3 实验程序
        4.4.4 实验参与者
        4.4.5 量表信效度检验
        4.4.6 操纵检验
        4.4.7 移动App平台制度线索对消费者涉入的假设检验
        4.4.8 消费者平台涉入对产品评估模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4.4.9 移动App平台制度线索对产品评估模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4.4.10 消费者涉入的中介作用检验
        4.4.11 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对选择行为的假设检验
    4.5 人际沟通策略在制度线索与消费者平台涉入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4.5.1 实验目的
        4.5.2 实验刺激材料
        4.5.3 实验参与者
        4.5.4 实验程序
        4.5.5 操纵检验
        4.5.6 制度线索对消费者平台涉入的假设检验
        4.5.7 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对选择行为的假设检验
        4.5.8 人际沟通策略在激励线索对消费者涉入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4.5.9 人际沟通策略在壁垒线索对消费者涉入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5.2.1 管理启示
        5.2.2 理论启示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问卷一
附件2 问卷二
附件3 问卷三
附件4 问卷四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直销企业品牌体验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竞争优势理论
        2.1.2 科特勒的可让渡价值理论
        2.1.3 Zeithaml的可感知价值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直销的综述
        2.2.2 顾客的综述
        2.2.3 品牌体验的综述
        2.2.4 感知价值的综述
        2.2.5 顾客忠诚度的综述
        2.2.6 品牌体验与感知价值及忠诚度的关系研究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变量的界定与测量
        3.1.1 品牌体验
        3.1.2 顾客感知价值
        3.1.3 顾客忠诚度
    3.2 研究模型的构建
    3.3 研究假设
        3.3.1 品牌体验与顾客忠诚度
        3.3.2 品牌体验与顾客感知价值
        3.3.3 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度
    3.4 直销企业样本采集与问卷设计
        3.4.1 调查问卷的数据采集
        3.4.2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4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4.1 问卷回收与数据分析
        4.1.1 样本来源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直销企业顾客样本特征分析统计
        4.2.2 量表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信度分析
    4.4 效度分析
    4.5 相关性分析
    4.6 回归分析
        4.6.1 直销企业品牌体验各维度对忠诚度回归分析
        4.6.2 直销企业品牌体验各维度对感知价值回归分析
        4.6.3 直销企业顾客感知价值对忠诚度回归分析
        4.6.4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作用检验
        4.6.5 假设检验结论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局限性
    5.3 直销企业管理和体验营销启示
        5.3.1 提供高质量品牌体验,促进顾客忠诚
        5.3.2 增强顾客感知价值,赢取顾客忠诚
        5.3.3 强化品牌体验接触点,提升顾客忠诚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社会化媒体情境下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2.1.1 服务主导逻辑
        2.1.2 社会认知理论
        2.1.3 社会认同理论
        2.1.4 研究小结
    2.2 社会化媒体的相关研究
        2.2.1 社会化媒体的内涵和特征
        2.2.2 社会化媒体对顾客影响的相关研究
        2.2.3 研究小结
    2.3 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
        2.3.1 价值共创的提出和内涵
        2.3.2 价值共创的理论视角
        2.3.3 价值共创的测量和结果
        2.3.4 研究小结
    2.4 顾客契合的相关研究
        2.4.1 顾客契合的提出和内涵
        2.4.2 顾客契合的测量
        2.4.3 顾客契合的影响研究
        2.4.4 研究小结
    2.5 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
        2.5.1 自我效能的内涵
        2.5.2 自我效能的测量
        2.5.3 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2.5.4 研究小结
    2.6 社区认同的相关研究
        2.6.1 社区认同的内涵
        2.6.2 社区认同的分类和测量
        2.6.3 社区认同的影响研究
        2.6.4 研究小结
    2.7 研究述评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
        3.1.2 研究对象选择
        3.1.3 资料收集
    3.2 资料编码
    3.3 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理分析
        3.3.1 顾客契合与价值共创
        3.3.2 顾客契合、自我效能与顾客价值
        3.3.3 顾客契合、社区认同与顾客忠诚
    3.4 结论和命题的提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构建
        4.1.1 顾客契合的结果因素
        4.1.2 影响顾客契合结果的其他因素
        4.1.3 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推导
        4.2.1 顾客契合和顾客价值的关系
        4.2.2 顾客契合和顾客忠诚的关系
        4.2.3 顾客价值对顾客契合和顾客忠诚的中介作用
        4.2.4 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
        4.2.5 社区认同的调节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5.1 问卷设计和变量测量
        5.1.1 问卷设计过程
        5.1.2 变量测量
    5.2 数据分析方法
    5.3 预测试分析
        5.3.1 预测试问卷发放与回收
        5.3.2 预测试数据分析
        5.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2.2 预测试问卷的信度检验
    5.4 样本选择与正式数据收集
        5.4.1 样本选择
        5.4.2 正式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6.1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3 信度效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
        6.3.2 效度检验
        6.3.2.1 内容效度检验
        6.3.2.2 结构效度检验
    6.4 研究假设检验
        6.4.1 顾客契合、顾客价值和顾客忠诚的假设关系检验
        6.4.2 自我效能调节效应的假设关系检验
        6.4.3 社区认同调节效应的假设关系检验
    6.5 检验结果总结
    6.6 研究结果讨论
        6.6.1 顾客契合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6.2 顾客契合对顾客忠诚的影响
        6.6.3 顾客价值的中介作用
        6.6.4 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
        6.6.5 社区认同的调节作用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管理启示
    7.4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正式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大数据时代公司营销创新研究 ——以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结构与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结构
        1.3.2 研究路线图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概念与相关理论
        2.1.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2.1.2 大数据处理流程及相关技术
        2.1.3 大数据未来发展趋势
        2.1.4 大数据思维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2.2 保险与保险公司相关概念
        2.2.1 保险概念
        2.2.2 保险公司相关概念
    2.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3.1 精准营销概念
        2.3.2 STP营销理论
        2.3.3 4P营销策略
3 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创新案例分析与启示
    3.1 国外大数据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3.1.1 Netflix《纸牌屋》大数据营销
        3.1.2 Target的孕妇大数据营销
    3.2 国内大数据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3.2.1 阿里巴巴集团大数据营销
        3.2.2 小米手机大数据营销
        3.2.3 海尔集团大数据营销
    3.3 国内外大数据市场营销案例启示
4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简介
    4.2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现状
        4.2.1 营业额及利润
        4.2.2 市场份额情况
        4.2.3 市场声誉情况
        4.2.4 内部组织结构
        4.2.5 营销人员结构
    4.3 太平洋人寿保险营销的问题分析
        4.3.1 产品策略僵化
        4.3.2 价格缺乏竞争力
        4.3.3 营销渠道建设不完善
        4.3.4 服务能力和意识不足
        4.3.5 人员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
5 大数据背景下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创新研究
    5.1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目标市场选择创新研究
        5.1.1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市场细分
        5.1.2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目标市场选择
        5.1.3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精准市场定位
    5.2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5.2.1 产品创新策略
        5.2.2 价格创新策略
        5.2.3 渠道创新策略
        5.2.4 促销创新策略
        5.2.5 服务创新策略
6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营销创新的保障措施研究
    6.1 强化大数据获得
    6.2 优化组织架构
        6.2.1 大数据中心
        6.2.2 大数据营销组
    6.3 大数据分析人才队伍建设
        6.3.1 大数据分析专业人才招聘
        6.3.2 大数据分析人才储备
    6.4 信息技术保障,洞悉客户需求
    6.5 专业化人员管理策略
        6.5.1 完善人员培训机制和职业规划
        6.5.2 建立健全人员考核与激励机制
        6.5.3 提升营销队伍综合素质
    6.6 客户信息管理制度的构建
        6.6.1 确定客户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
        6.6.2 健全客户信息管理机制
        6.6.3 完善客户信息查询制度
    6.7 进一步推进客户关系管理
        6.7.1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认识
        6.7.2 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因素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创新顾客口碑效应形成机理及管理策略:面向创新社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开放式创新社区的研究
        2.1.1 创新社区的起源和内涵
        2.1.2 创新社区的类型
        2.1.3 顾客参与创新社区的案例
    2.2 口碑传播的研究
        2.2.1 以顾客为主导的口碑行为
        2.2.2 以企业为主导的口碑行为
    2.3 顾客参与创新的研究
        2.3.1 顾客参与创新的动机研究
        2.3.2 顾客参与创新的价值研究
    2.4 顾客参与创新和口碑传播的关系研究
        2.4.1 在线创新和口碑传播的共同动机分析
        2.4.2 参与创新社区和口碑意愿的关系研究
    2.5 文献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顾客口碑的内容结构探索和研究框架
    3.1 创新顾客的界定和内涵
    3.2 访谈研究设计
        3.2.1 访谈提纲设计
        3.2.2 访谈实施
    3.3 范畴提取
        3.3.1 开放式译码
        3.3.2 主轴式译码
        3.3.3 选择式译码
    3.4 研究论题
        3.4.1 心理变化视角下顾客参与创新对心理依附的影响研究论题
        3.4.2 心理变化视角下顾客心理依附对口碑推荐的影响研究论题
        3.4.3 知识匹配视角下创新顾客知识对口碑推荐的影响研究论题
    3.5 整体概念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理变化视角下顾客参与创新对心理依附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概念模型
    4.2 研究假设
        4.2.1 顾客参与创新和心理依附的内涵
        4.2.2 顾客参与创新与顾客心理依附的关系
        4.2.3 成就感的中介作用
        4.2.4 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样本
        4.3.2 量表设计
    4.4 研究结果
        4.4.1 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4.4.2 自我构念的操控
        4.4.3 变量的信度、效度检验
        4.4.4 假设检验
    4.5 研究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心理变化视角下顾客心理依附对口碑推荐的影响研究
    5.1 研究概念模型
    5.2 研究假设
        5.2.1 顾客心理依附的维度
        5.2.2 顾客心理依附的影响效应
        5.2.3 社区氛围和关系强度的调节作用
        5.2.4 社区认同的中介作用
    5.3 实验一
        5.3.1 预实验和被试招募
        5.3.2 实验过程
        5.3.3 数据结果
    5.4 实验二
        5.4.1 预实验与被试招募
        5.4.2 实验过程
        5.4.3 数据结果
    5.5 研究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知识匹配视角下创新顾客知识对口碑推荐的影响研究
    6.1 研究概念模型
    6.2 研究假设
        6.2.1 创新顾客知识的维度
        6.2.2 创新顾客知识与口碑推荐意愿的关系
        6.2.3 指导方式的调节作用
        6.2.4 提供素材的调节作用
    6.3 预实验和测量量表
    6.4 实验三
        6.4.1 实验过程
        6.4.2 操控检验
        6.4.3 数据结果
    6.5 实验四
        6.5.1 实验过程
        6.5.2 操控检验
        6.5.3 数据结果
    6.6 研究结果讨论
    6.7 本章小结
结论
    C.1 研究的主要结论
    C.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C.3 研究的实践启示
    C.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扎根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创顾客参与创新对心理依附的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3: 实验一和二的实验流程和材料
    附录4: 实验三和四的实验流程和材料

四、对顾客可以说“不”(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双边平台环境下顾客体验对顾客契合影响研究[D]. 郭辰. 辽宁大学, 2020(07)
  • [4]休闲农业中顾客参与对其购后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世骐.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5]民宿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日中对比[D]. 松本夏月.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移动App氛围线索对消费者评估模式和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D]. 苏浩玄.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1)
  • [7]直销企业品牌体验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D]. 王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社会化媒体情境下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D]. 令狐克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大数据时代公司营销创新研究 ——以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为例[D]. 刘粟.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创新顾客口碑效应形成机理及管理策略:面向创新社区的研究[D]. 林萌菲. 广东工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对客户说“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