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用性初步分析

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用性初步分析

一、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利用程度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慧芝[1](2021)在《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卓百会[2](2019)在《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棕地的治理与再生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中国“资源型城市”及其“棕地群”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城市的视角和空间的层面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问题的发生机理及其再生策略,其目的有三:一是梳理棕地再生理论与实践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二是探索、发现并总结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规律或模式;三是构建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多层级的空间策略体系。根据研究深度,文章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文献梳理类、空间识别类、田野调查类以及实证研究类四类,通过遥感影像的人工识别、OSM城市空间数据的绘制以及工业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手段对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代中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特殊的工业化历程,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群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结构模糊,其治理和再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离散、小聚集、罕均匀”的普遍特征,并且遵循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的一般规律。进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并总结了棕地再生的已有经验:理论方面,艺术学、生态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环境工程学六个学科内的棕地再生相关理论历经探索、发展、成熟以及演化过程,已经形成较为明晰的阶段性特征;实践方面,大量案例的研究表明棕地再生主要呈现出区位、尺度和功能群体性转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层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体系:以系统为核心的宏观策略、以模式为核心的中观策略以及以母题为核心的微观策略。最后,本文以代表性资源型城市——江西省瑞昌市为例,通过“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江州造船厂工业废弃地及其重点节点的景观规划设计,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和印证。本文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棕地数量巨大、态势不一、模式不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再生法则,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规划方案。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的治理与再生具有系统性、过程性以及复杂性,需要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社会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群的共同努力。棕地的治理与再生应当以可持续空间构建为目标,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的更大过程中。

邢高田[3](2018)在《青海省海西州煤炭资源量需求预测及保障程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青海省海西州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煤炭工业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本文立足海西州煤炭资源产出条件、分布规律,总结“十二五”海西州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煤炭资源技术经济进行评价,对影响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其资源潜力和优势,提出未来我州煤炭供需及消耗量,加以分析煤炭资源可供性与保障程度,为“十三五”和未来十年建设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做出战略支撑。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海西州煤炭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表明,海西州煤炭具有良好的赋矿条件,资源优势明显,其潜在价值与提取价值在海西州矿产排名中名列第2,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投资效益和缓解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趋势,对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弹性系数预测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组合的方法,并结合基于Matlab的灰色模型法,预测海西州“十三五”期间乃至十年之内煤炭需求量总体依然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将逐年下降。预测2020年海西州煤炭总需求量为1169.38万t,2025年将达到1762.38万t。3、开展静态的资源保障程度与可供性分析预测,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乃至十年之内,海西州煤炭市场需求仍然处于高位,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变化,仍然是区域内最稳定、经济、自主保障程度较高的能源。4、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海西州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盐湖化工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开发煤化工能源下游产品,构建煤炭开发能源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煤炭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打造千亿元煤炭开发和煤化工产业集群,推动海西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高洁[4](2017)在《东川区汤丹镇铜矿采选企业JSLNP公司转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全球铜金属最大的生产国与消费国,年均消费铜金属量接近全球铜金属产量的50%。而铜矿资源严重紧缺始终是中国铜金属行业发展的桎梏。铜矿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铜矿资源保有量随着长期开发已不可避免的逐渐枯竭,铜矿开采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情况也制约着我国铜矿开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铜矿产业链的上游开采企业,如何在铜矿资源紧缺、安全环保生产压力大、铜价持续调整的背景下,对激烈的市场风险进行规避,积极投身于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多的增值空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传统铜矿产业链上游开采企业JSLNP公司,该公司的前身是依托铜矿开采建立的资源型国企,极具我国类似企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结合铜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特点,对JSLNP公司内部、外部环境实际进行分析,深刻剖析JSLNP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现JSLNP公司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次要困境,研究出困扰其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症结,深入对其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转型发展的侧重点和风险进行深入的探讨,灵活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JSLNP公司转型升级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从循环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绿色矿山建设、技术改造提升、“互联网+数字矿山”流程再造、精细化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转型方案与路径规划,并制定出保障公司顺利转型升级战略的具体措施。

黄文滔[5](2016)在《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后工业景观这个命题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后工业”一词具有不同的理解,经过前人的研究,学界对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在工业活动停止进行之后(的用地);景观一词也具有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景观即一切所见皆为景观,狭义的景观则特指在美国90年代兴起的现代景观学科(Landscape Achitecture)。此命题的产生是由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两个趋势所导致的:其一是我国在近年来所面临的工业转型的趋势;其二则是我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对物质的追求转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从而开始重视景观设计的趋势;因此,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际上设计界基于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美化的理念,融入各自的设计技巧,将这两个趋势所产生的问题综合进行考虑,以工业为主题,设计方法为手段而进行的高度复杂的设计活动。在此命题上欧美国家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期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化,对产业结构进行巨大调整,在此冲击下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和废旧工业设施甚至污染的土壤,进而催生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建筑再利用、棕地绿化、后工业景观设计等一系列研究。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性设计活动,如至今仍被认为是后工业景观工院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改造,此后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不断得到发展。我国的工业转型进程则比欧美在上世纪末所经历的要复杂得多,因为国情的不同,具有高度的特殊性。我国整体仍处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工业时代,在世界工厂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输出到我国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于此同时,由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我国东南沿海先富起来的地区却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后工业景观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空气和水资源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雾霾问题、水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矛盾的日益尖锐使得我国再也不能对工业污染视而不见,我国已走到不得不对我国的工业进行再思考的地步,因此我们不难预见未来的若干年内,将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工业用地或工业厂房以及设施被整治、迁移、停用、废弃,在此背景下,我们急需从大量相对成功的后工业用地处理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以指导未来的一系列后工业用地项目,避免建设性破坏。本文的写作旨在全球范围内选取大量当代(具体到2000年以后)已经建成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作品,从项目的背景、用地的原格局、重整的用地、格局的重构以及景观的再生、建构筑物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一系列的解读,并试图采用跨界的思维方式,融合建筑、景观、规划以及遗产保护的学科,对多个前沿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基于资源再利用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原则,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而为了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找当代后工业景观的发展趋势,笔者也将有针对性地对每个项目中对“工业”的主题的体现手法以及“景观”层面问题的解决程度进行一个基于同一标准体系下的统计分析,并希望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为今后后工业景观的项目设计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与支持。

姚春雷[6](2015)在《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管理的滞后,我国矿产资源普遍存在过度开发、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低下、矿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退化等问题,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需求急速增长,资源短缺己成为制约国家和企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加强矿产资源的有效管理。本文以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对关于矿产资源管理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对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资源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以A地区为研究实例,对A地区的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介绍,从而分析出A地区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低,矿区环境破坏严重、行业整体素质低,地质勘查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行业内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并从资产产权、政府以及相关法规制度等方面对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展开了分析,进而提出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格审核监督制度、加大矿产资源勘探投入和人力资源建设、加强矿产资源产权的市场化建设、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相关制度以及保障建设等,改善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现状的对策,为A地区以及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汪松[7](2014)在《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文中认为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更是蜚声海内外,而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矿业一方面实现了矿产资源刚性需求的重要保障,支撑起了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因为矿业管理不善等原因也引发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例如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混乱、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矿山生产事故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等文件,推动我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矿产资源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是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安全状况、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减少地质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有利于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提高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整顿矿业开发秩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均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矿产资源整合的实际工作推进中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困难重重,以河南省为例,自2004年开始进行矿产资源整合,到2011年资源整合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缺乏一套科学的分析系统。以往的整合工作主要以政府的行政指令来推动,整合工作缺乏客观依据。而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资源有效合理利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分析系统,并结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针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并判断其整合必要性。②缺乏一套适合当地矿产资源整合的模式。河南省矿产资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矿床矿种组合复杂、共伴生矿产所占比例较大。每一种矿产都有各自的资源特点,相对应的矿业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不能照搬一套整合模式来对所有矿种、所有矿区的进行资源整合。③整合方案制定不尽合理。当前的矿产资源整合主要从整顿开采秩序、调整当前矿山企业结构的角度入手,而没有考虑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等因素,故缺乏前瞻性,难以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度来科学制定矿产资源规划和整合方案,有效地指导矿产资源整合工作。④没有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矿产资源整合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目前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项专项活动,整合协作小组都是临时由相关部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整合工作结束后小组成员各回原单位,整合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制度及工作流程等难以维持长效机制。因此,本文以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的特点,结合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情况,构建了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的,并对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提出建议,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通过总结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情况,针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进行分析,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从过去静态的单一行政指令模式发展到动态的科学分析模式,并根据分析结果将整合潜力分为成矿主导型、生产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三种不同类型。第二部分以河南省煤炭资源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为例,从矿种和矿区两个不同角度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进行了验证。煤炭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矿种,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是国家和河南省两级矿产规划的重点开采区,文章分别从矿种和矿区两方面来分析资源整合潜力,验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探讨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应用的广泛性。第三部分构建了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河南省矿产资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矿床矿种组合复杂、共伴生矿产所占比例较大,每一种矿产资源特点都不一样,相对应的矿业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不能照搬一套整合模式来对所有矿种、所有矿区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分析国内典型的矿产资源整合案例,总结了三种模式:以侧重于政府规制的行政主导整合模式、以侧重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主导整合模式、以侧重于产业链结构关系的产业链主导整合模式,进而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的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第四部分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完善整合程序、实施矿业权设置制度、深化整合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论文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系统的梳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为论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总结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知识,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首先通过研究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现状,分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立足于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总结成效,剖析问题。第四章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构建。运用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三个层面,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对各子系统的内容、机理、作用进行逐一分析,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分析结果,找出整合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划分整合潜力类型。成矿系统层面着重从成矿地质过程的角度,通过研究成矿系统类型、成矿区带和资源禀赋来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生产系统层面是从矿产品生产的角度,通过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矿产采选、矿产深加工、矿山开发布局、矿山安全生产、矿区环境治理六方面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市场系统层面是研究矿产品在市场系统中相关产业间的运行关系,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结构关系来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分别对研究对象的资源整合潜力进行分析,找出整合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划分整合潜力类型,分别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和市场主导型整合潜力,进而分析不同整合潜力类型的主要特征,以及在进行整合时着重考虑的关键问题。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成矿系统整合潜力较大,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指在生产开发方面较为成熟完善,市场发展较为稳定的矿业企业,但是从成矿系统来看,成矿系统类型相同,成矿区带一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通过资源整合能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在整合过程中同时需考虑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开发环境代价、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问题;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生产系统整合潜力较大,成矿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是指在生产系统层面存在问题较多,市场销售较好的矿山企业,在整合过程中需要通过提高勘查、采选、深加工等技术水平,优化开发布局,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同时需要考虑地质勘查风险、市场风险问题;市场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市场系统整合潜力较大,成矿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是指在产业链延伸度有限、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但是在生产开发方面较为成熟的上游矿业企业,在整合过程中以产业链整合为主,同时考虑地质勘查风险、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开发环境代价等问题。第五章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煤炭资源是河南省最为重要的矿产资源,栾川钼(钨)重点开采区是全国和河南省两级矿产规划的重点开采区。运用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对河南省煤炭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进行资源整合潜力分析,并对整合潜力结果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为河南省煤炭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内钼钨矿资源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铅锌矿资源为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第六章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典型的矿产资源整合案例,总结了行政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产业链主导三类矿产资源整合模式。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的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第七章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构建。本章从协同作用的角度,以健全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完善矿产资源整合程序为抓手,以全面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为核心,以深化矿产资源整合保障机制为支撑,立足于构建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本文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摆脱了以往行政指令式的整合模式,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更有效率性和科学性,并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煤炭资源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整合潜力进行分析,验证该系统不仅适用于矿种的资源整合,还适用于对矿区的资源整合,展望未来,可以在其他矿区进行推广,能有效指导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还有利于矿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甚至有利于矿业企业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可以从完善分析指标体系和定量化分析入手,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使系统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综上所述,本文以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为研究对象,力图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该模型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进行综合分析,使得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从过去静态的单一行政指令模式发展到动态的科学分析模式,完善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科学内涵和技术支撑,并以河南省煤炭和河南省栾川县钼(钨)矿重点开采区资源整合潜力分析为例,进一步阐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为下一步河南省不同矿种的资源整合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出整合建议。

夏庆霖[8](2006)在《“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文中指出铂族元素(PGE)因其贵重稀少和在分布上的极不均匀性(如仅南非就占了全球已探明储量的81%,俄罗斯占17%,美国、加拿大等国约占2%),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制药、珠宝等领域需求的不断增加,而造成了铂族资源严重紧缺和国际矿业市场上供求矛盾异常紧张,为此北美不得不开始从报废汽车尾气净化剂中回收铂金属。近年来,我国的铂族资源年消耗量高居全球第二,其中,我国首饰铂消费自2000年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以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这种迅猛增长的势头(如,2002年我国首饰铂消费达到150万盎司,而整个欧洲才17万盎司);而国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又将进一步拉动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铂消费这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就我国而言铂族资源形势更为严峻,虽有金川、金宝山等超大型含铂铜镍矿床,但铂族元素是呈铜镍的伴生组分产出,且品位较低。国内大量铂族金属需求尚依赖于进口,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国际市场上铂的价格一涨再涨,2003年曾达到每盎司692美元,为23年来历史最高价,2003年~2004年曾经出现了中国人在国际市场上买不到铂的现象;国内自2002年以来已近20次上调首饰铂等的零售价,仅武汉市2006年刚开始的一个多月里首饰铂零售价就两次上涨,990Pt达到每克348元;一些珠宝行不得不用所谓的“钯金”代替“铂金”)。自然而然,铂族金属也就成为近年来世界矿产勘查的一个新热点,如2002年铂族金属投资为1.04亿美元,占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资的6.0%,比2001年增长52.9%;2003年铂族金属勘查投资继续升温,达到1.31亿美元,较2002年又增长26%。由于勘查经费和项目的增加,促使了一批具有工业意义铂族金属矿床被发现,如在南非Sheba’s Ridge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557吨,Blue Ridge地区获得Au与PGE金属储量147吨;在澳大利亚Panton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140吨,Munni Munni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63.8吨;在芬兰Suhanko地区获得Au与PGE金属储量283吨;在我国云南金宝山铂钯矿床打到高品位矿体,Pt+Pd为2.88~6.97 g/T。总的说来,为缓解铂族资源紧缺所带来的压力,当前无非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加大境内外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铂族资源的风险勘探力度,二是开展非传统(非常规)类型的铂族资源(如黑色页岩型铂族矿床等)的评价研究。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54项“含金属黑色页岩”的开展,以及俄罗斯干谷、波兰蔡希斯坦等新类型铂族矿床的发现,黑色岩系中PGE、Au等贵金属研究一度成为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此外,较廉价的C-OES等分析测试技术在铂族元素的应用正逐步成熟,为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区域铂族资

谭秋明[9](2001)在《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利用程度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介绍了省内几种主要的铂钯矿床类型,指出目前能工业利用的主要是矽卡岩型矿床中的铂钯资源,除了目前已开展回收利用的铜精矿中的铂钯外,还应注意硫精矿和尾砂中铂钯回收的工艺研究和开发利用。

二、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利用程度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利用程度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从“老工业基地”到“资源型城市”
        1.1.2 棕地:从“修复治理”到“再生利用”
        1.1.3 空间:从“多规合一”到“城市双修”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步骤
第2章 棕地的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再生动力机制
    2.1 棕地问题或风险的产生
        2.1.1 内因:工业化为场地注入了“毒性”
        2.1.2 外因:城市化使将场地包围其中
    2.2 棕地的定义
        2.2.1 北美地区的棕地定义
        2.2.2 欧洲地区的棕地定义
        2.2.3 东亚地区的棕地定义
        2.2.4 棕地定义和内涵的扩充
    2.3 棕地的类型
        2.3.1 物质循环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3.2 国民经济行业体系背景下的分类体系
        2.3.3 城市用地背景下的分类系统
    2.4 棕地的核心特征
        2.4.1 本体特征
        2.4.2 空间特征
        2.4.3 情感特征
        2.4.4 美学特征
    2.5 棕地再生的空间动力与机制
        2.5.1 棕地再生的“原生”动力机制
        2.5.2 棕地再生的“衍生”动力机制
        2.5.3 棕地再生的“催化剂”
第3章 资源型城市演变特征及其棕地现状调查
    3.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3.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3.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3.1.3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成因及其阶段特征
    3.2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其分类体系构建
        3.2.1 按资源类型划分
        3.2.2 按生命周期划分
        3.2.3 按城市规模划分
        3.2.4 按地理环境划分
    3.3 资源型城市棕地空间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发生机制决定空间格局
        3.3.2 生命周期反映空间态势
        3.3.3 主导产业影响空间形式
        3.3.4 地理环境制约空间协同
    3.4 典型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特征研究
        3.4.1 石油:大庆市
        3.4.2 煤炭:大同市
        3.4.3 煤炭:锡林浩特市
        3.4.4 铜矿:铜陵市
        3.4.5 钢铁:攀枝花市
    3.5 资源型城市“棕地群”空间问题总结
        3.5.1 土地利用问题
        3.5.2 生态安全问题
        3.5.3 资源保护问题
        3.5.4 材料循环问题
        3.5.5 空间阻隔问题
第4章 棕地景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4.1 棕地景观再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4.1.1 探索阶段:1965-1985
        4.1.2 发展阶段:1985-2005
        4.1.3 成熟阶段:2005-2015
        4.1.4 演化阶段:2015至今
    4.2 棕地再生的学科体系构建
        4.2.1 艺术学
        4.2.2 生态学
        4.2.3 建筑学
        4.2.4 环境工程学
        4.2.5 城乡规划学
        4.2.6 风景园林学
    4.3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区位特征分析
        4.3.1 城市环境类
        4.3.2 郊区环境类
        4.3.3 自然环境类
    4.4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尺度特征分析
        4.4.1 建筑尺度:帕赛伊克纪念碑
        4.4.2 场地尺度: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4.3 社区尺度: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4.4 城市尺度:底特律未来城市
        4.4.5 区域尺度: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4.5 棕地再生实践项目的功能特征分析
        4.5.1 生态类功能
        4.5.2 文化类功能
        4.5.3 教育类功能
        4.5.4 休闲类功能
        4.5.5 体育类功能
        4.5.6 集散类功能
        4.5.7 生产类功能
第5章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体系构建
    5.1 棕地再生的空间层次及其再生影响因素
        5.1.1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与“非空间策略”
        5.1.2 棕地再生的“空间策略”及其层次
    5.2 宏观策略:“系统”
        5.2.1 “灰色系统”规划
        5.2.2 “棕色系统”规划
        5.2.3 “绿色系统”规划
        5.2.4 “橙色系统”规划——工业遗产
        5.2.5 “青色系统”规划——工业自然
    5.3 中观策略:“模式”
        5.3.1 模式或原型的产生
        5.3.2 工业闲置地的模式转化
        5.3.3 矿业废弃地的模式转化
        5.3.4 垃圾填埋场的模式转化
        5.3.5 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原型转化
        5.3.6 原型的空间谱系特征
    5.4 微观策略:“母题”
        5.4.1 地形主导类母题
        5.4.2 水体主导类母题
        5.4.3 植被主导类母题
        5.4.4 建筑物主导类母题
        5.4.5 材料主导类母题
        5.4.6 流线主导类母题
        5.4.7 设备主导类母题
    5.5 空间策略体系的整合
        5.5.1 空间策略体系的融合——系统耦合
        5.5.2 空间策略体系的操作——空间拓扑
        5.5.3 空间策略体系的构建——“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6章 系统综合体:瑞昌市“棕地群”景观规划设计
    6.1 瑞昌市城市发展概况及上位规划背景
        6.1.1 瑞昌市的基本区位条件分析
        6.1.2 瑞昌市工业历史沿革分析
        6.1.3 瑞昌市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6.2 瑞昌市工业遗产和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6.2.1 古铜矿遗址
        6.2.2 老工业基地
        6.2.3 矿产资源地
        6.2.4 码头工业镇
    6.3 造船厂与码头废弃地景观再生案例研究
        6.3.1 广州市中山岐江公园
        6.3.2 新奥尔良市新月公园
        6.3.3 旧金山市山岬公园
        6.3.4 韩国统营市造船厂更新设计
    6.4 宏观策略:全域旅游工业体验区规划
        6.4.1 瑞昌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6.4.2 瑞昌市工业文化体验区的规划与模式选择
        6.4.3 瑞昌市工业文化旅游廊道规划
    6.5 中观策略:江州造船厂景观规划设计
        6.5.1 场地历史脉络分析
        6.5.2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5.3 场地平面规划与设计
    6.6 微观策略:造船厂空间详细设计
        6.6.1 舾装码头设计
        6.6.2 车间仓库设计
        6.6.3 钢板堆场设计
        6.6.4 露天船台设计
        6.6.5 车间庭园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棕地再生途径
        7.2.1 系统性
        7.2.2 过程性
        7.2.3 复杂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欧洲城棕地市振兴相关项目或组织
附录 B 中国城市用地分类相关标准下的潜在棕地类型
附录 C 景观规划设计最终专题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青海省海西州煤炭资源量需求预测及保障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需求预测规律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可供性与保障程度研究进展
        1.2.4 海西州煤炭资源供需情况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思路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海西州煤炭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的基础评价
    2.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海西州煤炭产业方面的政策
    2.2 海西州煤炭勘查情况评价
        2.2.1 矿产地规模
        2.2.2 矿产资源储量
        2.2.3 已查明煤炭资源发热量及煤类
        2.2.4 成煤时代和工程地质条件
        2.2.5 煤炭资源的分布基本特征
    2.3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评价
        2.3.1 煤炭行业的现状
        2.3.2 已利用煤炭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2.4 煤炭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煤炭资源技术经济评价
    3.1 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3.2 海西州煤炭资源的经济地位
    3.3 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和提取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煤炭资源需求分析及预测
    4.1 煤炭需求影响因素
        4.1.1 核心因素
        4.1.2 约束性因素
    4.2 需求预测方法
    4.3 预测煤炭资源供需量
    4.4 预测煤炭能源消耗量
    4.5 预测结论比较
    4.6 小结
第五章 资源可供性与保障程度分析
    5.1 保障程度影响因素
    5.2 保障程度静态模型分析法
    5.3 煤炭资源可供性与保障程度论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煤炭资源开发的建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东川区汤丹镇铜矿采选企业JSLNP公司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企业转型理论概述
        一、企业转型定义
        二、企业转型动因
        三、企业转型模式
        四、国内外转型理论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第三节 产业价值链理论
第三章 JSLNP公司转型背景
    第一节 铜产业发展情况
        一、铜产业链情况
        二、铜产业链上游企业的特点
        三、国内铜产业发展特点
    第二节 公司基本概况
        一、JSLNP公司基本情况
        二、JSLNP公司发展历程
        三、JSLNP 公司现有组织机构设置
    第三节 JSLNP公司转型的目标及必要性分析
        一、公司转型是实现企业存续的重要保证
        二、公司转型是应对资源枯竭的重要保障
        三、公司转型是实现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公司转型是实现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
        五、制定转型战略对于公司转型而言至关重要
    第四节 JSLNP公司转型难点分析
第四章 JSLNP公司转型基础及内外环境分析
    第一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基础
        一、大力进行人才储备
        二、产业基础好
        三、技术改造能力强
        四、持续建设员工队伍,加强公司凝聚力
        五、创建安全标准化效果明显
    第二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内部环境要素分析
        一、JSLNP公司内部资源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二、JSLNP公司内部的优势
        三、JSLNP公司内部的劣势
    第三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外部环境要素分析
        一、JSLNP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二、JSLNP公司面临的机遇
        三、JSLNP公司面临的威胁
    第四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机遇(opportunity)
        四、威胁(threats)
    第五节 JSLNP公司转型分析述评
第五章 JSLNP公司企业转型战略选择
    第一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战略总体思路
        一、统筹规划与因地制宜相适应
        二、整合突破与结构调整相协调
        三、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四、提质增效与安全生产相衔接
    第二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愿景与使命
    第三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定位与目标体系
        一、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目标体系
    第四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的战略重点
        一、提高技术改造力度
        二、突破安全环保瓶颈
        三、管理水平提升
        四、人力资源优化
第六章 JSLNP公司企业转型战略措施
    第一节 加强生产工艺改进加快转型步伐
        一、加速公司技术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技术整合步伐
        三、建设数字矿山
    第二节 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以实现企业根本转型
        一、加大对矿山废弃资源的产业化利用
        二、实施无废开采技术
    第三节 建设绿色矿山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资源后续保障能力
        二、构建稳定和谐地矿关系
        三、加强矿区环境建设
        四、实施清洁矿山建设
    第四节 精细化管理夯实转型基础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强保障
        二、加强经营管理强后劲
        三、实施精准管理强基础
        四、优化生产流程强措施
    第五节 JSLNP公司企业转型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二、资金筹措保障
        三、人才队伍稳定
        四、企业文化建设
        五、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六、督查考核健全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的与景观建筑学的兴起
        1.1.2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1.1.3 研究的个人原因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研究
        1.5.2 实地调查研究
        1.5.3 模型分析研究
        1.5.4 分析归纳演绎
    1.6 研究框架
2.案例的搜集甄选与解析方法
    2.1 案例的复杂性与甄选的必要性
    2.2 案例的初步搜集与整理
        2.2.1 案例的初步搜集与整理
        2.2.2 初步案例介绍资料整理
        2.2.3 案例的类型与初步研究
        2.2.4 案例的筛选方法说明
    2.3 国内案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评价
        2.3.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1
        2.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03
        2.3.3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红坊)2006
        2.3.4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2006
        2.3.5 黄石矿山公园2007
        2.3.6 上海1933老场坊2007
        2.3.7 深圳南海意库2008
        2.3.8 上海后滩公园2009
        2.3.9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0
        2.3.10 大华1935文化商业综合体2013
    2.4 国外案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评价
        2.4.1 韩国仙游岛公园2002
        2.4.2 瑞士苏黎世MFO公园2002
        2.4.3 日本波将金公园2003
        2.4.4 卢森堡城市广场city square developing2007 一期至今
        2.4.5 墨西哥蒙特雷钢铁博物馆2007
        2.4.6 澳大利亚Ballast Point Park2009
        2.4.7 法国南特铸造厂公园Foundries'garden2009
        2.4.8 西首尔湖公园2009
        2.4.9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line2010一期至今
        2.4.10 比利时亨克Genk C-M!ne square2012
    2.5 案例的初步总结与思考
        2.5.1 工业片区的保护与再利用
        2.5.2 工业影响地的保护与再利用
        2.5.3 单体建筑、构筑物与设施的保护与再利用
        2.5.4 其他类型的保护与再利用
    2.6 案例的进一步甄选
    2.7 案例进一步解析的逻辑与步骤
        2.7.1 案例解析的逻辑
        2.7.2 案例解析的步骤
3 “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与改造设计研究
    3.1 “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
        3.1.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1
        3.1.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0
        3.1.3 大华1935文化商业综合体2013
        3.1.4 西首尔湖公园2009
        3.1.5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line一期与二期
    3.2 后工业景观与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3.2.1 保护评价
        3.2.2 保护原则
        3.2.3 保护策略
    3.3 本章小结与建议
4 首钢博物馆概念设计实践项目简介
    4.1 项目背景
        4.1.1 项目区位
        4.1.2 企业背景
        4.1.3 上位规划分析
    4.2 场地遗产要素的解读
        4.2.1 北厂区
        4.2.2 石景山
        4.2.3 秀池
        4.2.4 高炉
        4.2.5 料仓与传送带
        4.2.6 烟囱
    4.3 用地关系解读
        4.3.1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峙
        4.3.2 过去、现在与未来
    4.4 建筑内部分析
        4.4.1 高炉内部结构说明
        4.4.2 高炉内部空间再利用
    4.5 设计概念
        4.5.1 望远镜
        4.5.2 首钢历史轴线与核心展墙
        4.5.3 记忆的传承
    4.6 设计后记
5 结论
    5.1 结论
        5.1.1 当代的工业遗产地的改造设计的主旨在于遗产保护传承与再利用
        5.1.2 当代“后工业”景观是传承城市记忆、延续生活历史的重要手段
        5.1.3 民间力量在当代“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5.2 讨论与展望
        5.2.1 讨论
        5.2.2 展望
    5.3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及资料
致谢

(6)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2章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矿产资源
        2.1.2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
    2.2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理论概述
        2.2.1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2.2.2 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第3章 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3.1 A地区矿产资源及开发概况
        3.1.1 A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3.1.2 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3.2 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矿产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低
        3.2.2 矿区环境破坏严重,行业整体素质低
        3.2.3 地质勘查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行业内人力资源短缺
    3.3 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3.1 资源产权方面的原因
        3.3.2 政府方面的原因
        3.3.3 相关法规制度方面的原因
第4章 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4.1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经验借鉴
        4.1.1 国外典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4.1.2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对A地区的启示
    4.2 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4.3 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改善对策
    4.4 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改善对策
        4.4.1 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4.4.2 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格审核监督制度
        4.4.3 加强矿产资源产权的市场化建设
        4.4.4 加大矿产资源勘探投入和人力资源建设
        4.4.5 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相关制度保障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区域成矿学理论
    §2.2 矿产资源勘查理论
    §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发展理论
    §2.4 系统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河南省矿产资源现状
        3.1.1 资源现状
        3.1.2 勘查现状
        3.1.3 开发现状
        3.1.4 存在的问题
    §3.2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3.2.1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演进
        3.2.2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成效
        3.2.3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构建
    §4.1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理论框架
        4.1.1 理论框架构建原理
        4.1.2 系统整体构建
        4.1.3 子系统构建
    §4.2 子系统一: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3 子系统二: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4 子系统三: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5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
    §5.1 河南省煤炭整合潜力分析
        5.1.1 河南省煤炭资源概况
        5.1.2 河南省煤炭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3 河南省煤炭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4 河南省煤炭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5 小结
    §5.2 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整合潜力分析
        5.2.1 重点开采区区域概况
        5.2.2 重点开采区区域成矿系统
        5.2.3 重点开采区区域成矿规律
        5.2.4 重点开采区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5 重点开采区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6 重点开采区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7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6.1 典型整合模式研究
        6.1.1 行政主导整合模式
        6.1.2 市场主导整合模式
        6.1.3 产业链主导整合模式
        6.1.4 小结
    §6.2 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1 煤炭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2 铝土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3 钼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4 铅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5 铁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构建
    §7.1 持续健全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7.2 持续完善矿产资源整合程序
    §7.3 全面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
    §7.4 深化研究矿产资源整合保障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1.1 非传统矿产资源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2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领域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非传统铂族元素(PGE)资源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1.3.1 铂族元素基本特征
        1.3.2 重要科学问题
        1.3.3 非传统铂族元素资源研究现状
        1.3.4 黑色页岩建造与PGE资源
        1.3.5 存在主要问题
        1.3.6 矿床成因与非常规勘查
第二章 “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2.1 地质异常
        2.1.1 地质异常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2 不同层次的地质异常与矿产预测
    2.2 成矿多样性
    2.3 矿床谱系
        2.3.1 矿床时间谱系
        2.3.2 矿床空间谱系
        2.3.3 矿床成因谱系
第三章 沉积建造中 PGE致矿地质异常时—空模型
    3.1 地质异常演化与异常时—空模型
    3.2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3.3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
        3.3.1 构造层与构造事件
        3.3.2 裂谷演化与成矿关系
        3.3.3 冰川沉积物与震旦纪冷事件
        3.3.4 黑色页岩与寒武纪缺氧事件
        3.3.5 风暴岩与风暴事件
        3.3.6 火山岩与热事件
        3.3.7 其它重大地质事件
    3.4 研究区岩相古地理
        3.4.1 中元古代岩相古地理
        3.4.2 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3.4.3 晚泥盆世岩相古地理
        3.4.4 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
        3.4.5 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3.4.6 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3.4.7 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
        3.4.8 上新世岩相古地理
    3.5 研究区岩浆岩
        3.5.1 岩浆岩时代
        3.5.2 岩浆岩与构造的关系
        3.5.3 中酸性岩体成矿潜力
        3.5.4 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潜力
    3.6 研究区铂钯地球化学异常
        3.6.1 滇东Pt、Pd地球化学填图
        3.6.2 Pt、Pd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3.6.3 基于S-A分形滤波技术的Pt、Pd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3.6.4 Pt、Pd等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的统计分析
    3.7 研究区地球物理及深部地质异常
        3.7.1 重力异常特征
        3.7.2 航磁异常特征
    3.8 研究区遥感地质异常
    3.9 研究区地质异常演化
        3.9.1 与富有机质岩系有关的PGE致矿地质异常演化
        3.9.2 致矿地质异常的继承性和突变性
第四章 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特征
    4.1 研究区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分析
        4.1.1 成矿环境多样性
        4.1.2 成矿时代多样性
        4.1.3 矿种及矿化类型多样性
        4.1.4 成矿条件及控矿因素多样性
    4.2 研究区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与地质多样性的关系
        4.2.1 成矿多样性强度值、强度指数与偏成矿多样性强度
        4.2.2 成矿多样性与地质多样性的关系
    4.3 富有机质沉积岩系中铂族元素成矿多样性与潜在资源
        4.3.1 元古宙昆阳群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2 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_
        4.3.3 上泥盆统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4 下石炭统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5 二叠系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6 上三叠统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7 中侏罗统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8 新生界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9 研究区富有机质岩系含矿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 沉积建造矿床谱系建立
    5.1 相关基础地质问题探讨
        5.1.1 关于渔户村组及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争论
        5.1.2 筇竹寺组黑色岩系与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对比
    5.2 矿床编码
    5.3 研究区沉积建造矿床谱系
        5.3.1 矿床时间谱系
        5.3.2 矿床空间谱系
        5.3.3 矿床成因谱系
    5.4 研究区沉积建造中潜在的铂族金属矿床谱系
第六章 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资源潜力定量评价
    6.1 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
    6.2 研究区沉积建造中PGE资源定量评价
        6.2.1 成矿可能地段圈定及评价
        6.2.2 找矿可行地段的圈定及评价
        6.2.3 找矿方向
    6.3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6.3.1 主要结论
        6.3.2 存在主要问题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四、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利用程度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黄慧芝.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资源型城市棕地再生空间策略研究[D]. 卓百会. 清华大学, 2019
  • [3]青海省海西州煤炭资源量需求预测及保障程度研究[D]. 邢高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4]东川区汤丹镇铜矿采选企业JSLNP公司转型研究[D]. 高洁.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4)
  • [5]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D]. 黄文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6]A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 姚春雷.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7]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D]. 汪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8]“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D]. 夏庆霖. 中国地质大学, 2006(02)
  • [9]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利用程度初步分析[J]. 谭秋明. 湖北地矿, 2001(04)

标签:;  ;  ;  ;  ;  

湖北省铂钯成矿类型及可用性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